用药剂量

2024-10-12

用药剂量(通用6篇)

用药剂量 篇1

古有“轻舟速行”法, 以药量小巧、收效又佳而著称。小剂量用药分两个概念:一是指单味药剂量小;二是指整个处方药物味数少。临床治疗中, 药味之多少, 药量之轻重怎样确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适宜小剂量用药呢?笔者初步归纳了以下几类情况。

1 药物方面

1.1 以药物性能功效而异

1.1.1 剧毒药物剂量宜小

使用具有剧毒性质的中药时, 须严格掌握在安全剂量, 且要严密观察, 不可久服。既要达到治病目的, 又不至于中毒或产生不良副作用, 如马钱子、斑蝥、砒石等剧毒药, 均需度量再三以极小量使用, 避免发生严重中毒现象。

1.1.2 性味峻烈者剂量宜小

对性味峻烈的药物应处以轻量, 否则将损伤气血, 引起不良的副作用。“不可多服, 但中病则止可也” (《本草纲目》) 。象甘遂、巴豆、大戟、芫花之类, 性猛而力宏, 且多具某种程度的毒性, 故皆应小剂量审慎用之。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病即止, 不宜长期使用, 其剂量应严格掌握在安全有效范围之内。

1.1.3 升提的风药剂量宜小

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内脏下垂、脱肛、及久泻者, 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 酌加具有升腾鼓舞作用的风药。一是因其下陷的机理系脾气虚弱, 治当以补益脾气药物为主, 升提鼓舞药物为辅;二的因风药性味偏于燥散, 易耗气伤正, 反于病情不利。故临证运用时, 应仅予小量, 无使过犹不及。

1.1.4 花叶类药物剂量宜小

药物的质地有轻重的不同, 一般来说, 质轻的药多为植物的花、叶、枝、茎, 用量宜轻如菊花、桑叶、桂枝、通草、灯芯草等。

1.1.5 芳香开窍者剂量宜小

凡气味芳香浓厚, 性善走窜, 以开窍通闭醒神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施用时需细心权衡, 予以极小之量, 以免耗散元气。如麝香、冰片芳香走窜, 开窍且可清热, 此类药物大多配入丸剂或散剂中使用, 不易入煎剂。其它如木香、丁香、沉香等用量亦要小, 否则有破气之虞。

1.1.6 疏肝解郁者剂量宜小

肝气郁结为临床常见, 因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肝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肝气郁遏, 可致多种临床病变, 应施以疏肝解郁法治之。而疏肝理气解郁药大多辛散而易伤阴, 运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斟酌剂量, 勿令伤阴化火使其恰到好处, 药量过大或屡易引起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如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 自以轻量为当。如柴胡疏肝散之柴胡, 逍遥散之薄荷, 痛泻要方之防风等。治上焦证侯用药剂量宜轻, 适可而止, 可助发郁遏之气, 符合“木郁达之”、“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之旨。

1.2 以药物加工剂型不同而异

1.2.1 丸剂、散剂用药剂量宜小

因丸剂、散剂多取其缓慢吸收之效, 用来调理慢性病, 故量宜轻, 缓缓图之, 方可收效。

1.2.2 药物的干鲜

一般来说, 药物的干品用量宜小, 而鲜品可酌加。

1.2.3 炮灸的不同

药物经过不同的方法炮灸, 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有的炮灸后质地变轻了, 处方剂量当比未炮灸的小, 如炮姜、阿胶珠、焦三仙、杜仲炭等;有的炮灸后作用加强了, 用量可以酌减, 如醋元胡用于止疼、姜半夏用于止呕、酒当归用于活血。

2 处方配伍方面

处方的配伍原则, 有“君、臣、佐、使”之不同, 配伍时君药剂量应大, 臣佐药次之, 佐药应小, 使药最小。有“使药不过钱”之说。

2.1 辅助治次要兼证者剂量宜小

临床所遇者, 除主证外常可见到一些兼证。辅助药是配合之药, 治疗兼证较为次要, 在不妨碍主证治疗的前提下, 少少给予一点治标的药兼顾即可。若滥投大量, 则本末倒置。

2.2 多味药相须配伍者剂量宜小

多种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须配伍, 可增强疗效, 比单味药大剂量单刀直入要稳妥和全面一些。既然是多味药品相须配伍, 共奏功效, 则每一味药物的用量自然不宜偏大, 以恐有病轻药重之虞。

2.3 反佐配伍者剂量宜小

如黄土汤, 功效为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主药是灶心土与附子、白术等。方中的黄芩系反佐药, 有制约全方温燥太过的作用, 但因其主治毕竟是脾阳不足所致的虚寒证, 故黄芩药量无使过当, 否则喧宾夺主, 有碍温补摄血之功。

2.4 引火归原者剂量宜小

阴寒盛结于下, 逼迫无根之阳浮越于上, 呈现上热下寒 (真寒假热) 之证。其本质非真火过剩, 不可错用苦寒直泻其火。宜予小量桂、附 (酌伍滋肾之品) , 使沉寒得散, 阴阳协调, 则虚浮之阳潜回, 诸证随之而消除, 此即引火归原。若桂、附剂量偏过, 常易耗损肾阴, 致阳无所依附, 反于病无益。

2.5 用药目的单纯者, 用药剂量宜小

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 有时在复杂的证侯中需要解决个别突出矛盾, 以利于继续治疗。此时仅是为了解决个别突出矛盾而不是针对整个病机, 故用药不宜复杂, 而应集中精力治疗突出矛盾, 为继续全面治疗创造条件, 如十枣汤, 瓜蒂散等证。另外, 一药多能者, 用之得当, 可避免用药庞杂现象。由于治法因素决定用药剂量宜小。两种共奏功效, 则每一味药的用量相应比单味药单刀直入时剂量要小。

2.6 治疗功用的不同

同一中药, 有时往往因用量, 用法, 配伍不同, 而治疗功用不同, 如柴胡具有清热, 理气, 升阳等功效, 随着配伍变化, 清热量宜大, 疏解理气时量宜小, 而用于升阳则量应更小。药物的作用与剂量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要根据不同的用途, 选用适当的剂量。如白芍在桂枝汤中用9g, 用来调和营卫, 而小建中汤中白芍则用至18g, 治虚劳里急。

3 患者方面

3.1 治体弱老幼者剂量宜小

体质有强弱, 年岁有大小。久病而致体虚者, 年老者脏腑机能衰退, 阴阳常亏;患病多为虚证且证情复杂, 治疗时宜小心行事, 处方时药味宜多而每味药的用量宜小, 做到既全面照顾又力缓平稳。用量过重则病人多不能耐受药物的偏性。病邪未去, 正气先伤, 尤当避忌。若病情确需攻下者, 只能在扶正的前提下给予小剂量的攻药, 徐徐图之, 不可重复蛮攻。若病情果应补益, 也只能缓慢地给予小剂量补药, 勿令大量峻补, 谨防虚不受补。婴幼者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一般年老体弱和幼小者用量约为成年的1/4~3/4不等。因他们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 故服药剂量均比壮年者要轻。

3.2 轻病、慢性病或病情单纯用量宜小

一般来说, 久病、慢性病患者, 邪气日馁, 正气渐衰, 病情复杂, 证多虚实夹杂, 治疗不能心急, 用药不能偏寒偏热, 既不能纯补, 也不能峻泻, 处方药味宜多而每味的用量宜小, 药味多, 便于全面照顾;用量小, 取其力缓而薄。无太过之虞。又久病患者饮食尚且不多, 服药焉能量大?只能小量频服, 以治病而护脾胃。如病轻药重, 诛伐太过, 药物也会损伤正气。而病情单纯, 病机简单者临床用药不应复杂, 针对病机单刀直入, 抓住要害一举取胜。如麻黄汤, 桂枝汤, 芍药甘草汤等汤证。

3.3 病情过于危重或过于复杂者治疗时药味宜少

临床常见到病情重, 病机复杂者治疗时用药往往亦随之庞杂, 但在病情过于危重或病机过于复杂时则其治疗用药反倒不宜太杂, 这时重要的是冷静思考, 全面分析, 抓主要矛盾, 针对病机简练用药, 如独参汤, 当归补血汤, 四逆汤, 大黄附子汤等汤证, 恰当的应用, 确有回天之力。

4 气候、地域方面

4.1 季节气候

因季节气候的影响, 炎热季节, 使用温热药、散寒药、解表药剂量要小;而寒冷的季节, 使用苦寒药、清热药、通利药也要酌减其量。秋天气候干燥, 要少用燥药;长夏季节, 用滋阴柔润之品又当谨慎。

4.2 地域的不同

不同的地理条件、人的体质不尽相同, 用药剂量也要因地制宜。在干燥少雨的甘肃、青海用大热的附子等用量宜小;而在温热的江南之地使用桂枝、麻黄等药物剂量宜小。

目前, 医界存在着用药剂量偏大之趋向, 需要注重小剂量用药的问题, 切实把握药量大小, 古有“用药如用兵”之教诲。当然, 现在药物多由人工培育者效力减低, 可适当增加剂量, 中病即止。在确定药物剂量时, 除应注意药物的质量和种类、地域等因素外, 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患者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但用量也要适当, 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疾病的治疗是复杂的, 无论是常规量用药还是大剂量或是小剂量用药, 关键是都必须符合临床实际, 才能不失之于偏颇。总之, 用药剂量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随时予以变化, 这才符合中医学的思想。

小儿用药剂量不可仅“酌减” 篇2

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代谢特点均不同,用药时要结合其年龄因素及代谢特点综合考虑。譬如,新生儿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全,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30%~40%,很多药物(如巴比妥类、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排泄减少,导致血清药物浓度较高。所以,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间隔应适当延长,使用时间不宜过久,否则易引起中毒反应。因此,为了保证安全,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应遵医嘱,按照药物说明书操作,说明书没有详细说明的要请教医生,切不可凭想象自行“酌减”。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根据儿童特点制成的适合儿童服用的药物剂型,如:混悬剂、颗粒剂、糖浆、分散片、咀嚼片、泡腾片等。这些剂型的出现,使儿童服药的依从性大大提高,也使家长更容易掌握用药剂量, 降低喂药难度。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看病或准备家庭常备药品时,要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

2.精确计算用药剂量

一般地说,医生给药剂量有3个依据。

患儿体重(/千克/日,每天每千克)。如:头孢克洛的给药剂量是20~30毫克/千克/日,即一个体重10千克的孩子,一天的总量可以用到200~300毫克。

根据年龄制定固定剂量。如:泰诺林等非处方药(OTC)。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体重超过了标准体重,那用药剂量还是以体重为准。

患儿的体表面积(结合年龄和身高因素)。这个指标相对应用得比较少,在抗肿瘤药物中往往应用比较多。

3.合理安排给药次数

给药的次数需根据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一般药物说明中都会标注。如:大部分抗生素(如头孢类)可以每天用2~3次,或6~8小時一次;但是,有些半衰期长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口服制剂则需每天给药1次,连续用3天左右。

4.遵医嘱

有些药物的说明书上会写明“遵医嘱”,也有些药物没有写出儿童用量,这时还是需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如吸入制剂——布地奈德,它不是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给药剂量,而是根据病情的发展和严重性评分来指定剂量范畴。所以,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还是要在就诊时和医生有良好的沟通。

用药剂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收治的160 例老年哮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6 例, 女34 例, 年龄最小53 岁, 最大78 岁, 平均年龄 (68.29±3.43) 岁, 病程最短28 d, 最长1.5 年, 平均病程 (7.24±4.14) 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43 例, 女37 例, 年龄最小54 岁, 最大79 岁, 平均年龄 (69.38±3.51) 岁, 病程最短2 个月, 最长1.6 年, 平均病程 (6.27±4.85) 个月。160 例患者均伴有咳嗽、咳痰、肺部哮鸣音等典型症状。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进行治疗。予以糖皮质激素12 mg, 1 次/d, 口服, 于上午8:00~10:00 服用, 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5 mg。茶碱0.1~0.2 g, 3 次/d, 口服, 剂量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0.9 g[1,2,3]。

1. 2. 2 对照组单纯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同观察组。

1. 3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4],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阶段。显效:哮喘症状完全缓解或较前明显减轻, 肺部哮鸣音消失, 肺功能有显著改善;有效:疗程内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 肺功能有一定改善;无效:疗程内哮喘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肺部哮鸣音无改善, 肺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老年支气管哮喘, 简称老年哮喘, 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50 岁以上的老年人, 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对易感染此类炎症患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老年哮喘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呼气延长、发作性喘息、胸闷及胸部紧缩等, 尤其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因为老年人肺功能下降, 且感觉迟钝, 对轻中度的气道阻塞容易忽略, 常常延误治疗, 使得老年哮喘的死亡率偏高。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哮喘发病率的增加, 老年哮喘的诊治已经成为临床医疗中常见问题[5,6]。

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哮喘主要以药物为主, 糖皮质激素和茶碱是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糖皮质激素又称肾上腺皮质激素, 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 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的作用。称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在临床工作中激素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而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中。茶碱是甲基嘌呤类药物, 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心脏性呼吸困难等疾病[7,8,9]。

在本文的探讨中, 将糖皮质激素与茶碱联合起来治疗老年哮喘, 其总有效率高达88.75%, 结果证明, 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老年哮喘效果显著, 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老年哮喘的效果。方法 160例老年哮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进行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老年哮喘效果显著, 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哮喘,老年,糖皮质激素,茶碱,小剂量

参考文献

[1]陈静.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老年哮喘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 2012, 33 (36) :7913.

[2]缪莉, 李莉.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吸入结合小剂量茶碱治疗老年哮喘临床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6) :77.

[3]葛家亮.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老年哮喘的疗效观察.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3, 7 (7) :14-15.

[4]张碧芳, 赵义娟, 赵艳萍, 等.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老年哮喘的临床效果研究.医药前沿, 2015, 5 (9) :294-295.

[5]徐含艳.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老年哮喘的临床分析.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4) :316.

[6]韩丽丽, 韩性运.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5) :94-95.

[7]苏淑丹.中西医结合治疗寒喘型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 (5) :15-16.

[8]叶晓芬, 潘志刚, 蔡映云, 等.上海市社区医院平喘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5, 14 (5) :336-339.

小剂量阿司匹林用药点滴 篇4

很多研究已证实:75~10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因此国外推荐使用82毫克的阿司匹林,国内有3种规格,25毫克,50毫克,100毫克,一般推荐服用剂量为每日100毫克。在紧急情况,如心梗急性发作者,则需立即服用300毫克,并嚼碎后服用。具体服用时间,在饭前还是饭后,不同厂家有不同的表述,国内厂家多推荐饭后服用,进口厂家推荐饭前用适量水送服。

阿司匹林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腹泻、呕血、黑便等。高风险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个月,1年之内为多发阶段。因此,在开始使用阿司匹林1年内,应关注是否有牙龈出血、黑便等。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患者既往病史、年龄、药物剂型、剂量以及合用药物的情况相关。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其药物不良反应呢?这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用药,主要有:①有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宜使用。②为防止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在生活上应戒烟、戒酒,因为吸烟、酒精可以增加胃消化道出血的风险。③在用药过程中,药物不宜多服,如漏服阿司匹林,下次使用时不要服用双倍的量,而应按原有剂量服用。④不宜嚼服肠溶阿司匹林。因为肠溶阿司匹林外表覆盖一层只在肠道溶解的保护膜,药片不会在胃中释放,因此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较素片少。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宜嚼碎服用。⑤对于既往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患者,以及年龄大于65岁,合并有消化不良或者胃食管反流病或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宜预防性的使用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或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等药物。

用药剂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 在我院进行乳腺癌治疗的患者中, 晚期乳腺癌患者120例, 最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3个 (A、B、C) 组别, A组患者年龄为26~68岁, 平均年龄为 (46.5±3.0) 岁, 其中肺转移患者13例, 软组织转移患者11例, 肝脏转移患者10例, 骨转移患者6例。B组患者年龄为27~67岁, 平均年龄为 (46.0±3.5) 岁, 其中肺转移患者15例, 软组织转移患者9例, 肝脏转移患者11例, 骨转移患者5例。C组患者年龄为27~69岁, 平均年龄为 (47.0±2.5) 岁, 其中肺转移患者12例, 软组织转移患者10例, 肝脏转移患者11例, 骨转移患者7例。所有患者的病情诊断, 按照国家乳腺癌诊断标准确诊。

1.2 治疗方法:

针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 每周的平均给药量为58.9 mg/m2, 国际给药标准剂量强度为58.3 mg/m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 给药符合国际给药标准, 或者接近给药剂量强度标准。在开始进行不同用药剂量强度对晚期乳腺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之前, 记录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每周的平均给药量为58.9 mg/m2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用药剂量强度的分析研究。A组患者的用药剂量强度为<0.9, B组患者的用药剂量强度在0.9~1.0, C组患者的用药剂量强度为>1.0。对3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1.3 治疗药物:

紫杉醇单药, 30 d为1个治疗疗程, 在使用紫杉醇单药治疗前,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过敏治疗, 抗过敏治疗采用的药物为氟美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

1.4 效果评价:

本次研究中针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采用的国际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肿瘤细胞完全消失、无新的病灶, 没有和乳腺癌疾病相关的症状, 这种治疗效果维持>4周。部位缓解:乳腺癌肿瘤细胞得到部分的缓解, 与治疗前相比, 患者的病灶减少≥50%, 维持4周, 没有产生新的病灶。稳定:患者的病情没有较大的变化, 病情无进展、无新的病灶产生。进展: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 或者产生新的病灶。治疗有效率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所占的比例。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不同用药剂量强度分析之前, 对每周平均给药量为58.9 mg/m2下的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 见表1。

本次研究之前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不同用药剂量强度之后, 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如下, 见表2。

B组与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统计分析, χ2=5.0000, *P=0.0253<0.05, B组与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统计分析, χ2=11.4 2 8 6, #P=0.0007<0.05, A组与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统计分析, χ2=1.4545, &P=0.2278>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困扰世界女性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发病率在逐年的上升。因为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 治疗效果较差, 尤其是晚期乳腺癌的治疗[1]。晚期乳腺癌患者多为复发转移乳腺癌, 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随着中国医疗技术、诊断技术、医药研究进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提升, 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乳腺癌病死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并开始下降。随着医药研究不断发展, 针对肿瘤治疗产生一类新的药物为紫杉醇药物, 这类药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的作用, 尤其是乳腺癌肿瘤细胞[2]。紫杉醇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 将其应用在肿瘤治疗中, 可以将患者的生存率提升, 降低肿瘤患者的病死率。

紫杉醇单药在乳腺癌肿瘤细胞抑制治疗中, 有显著的成效, 但是药物使用的剂量强度会影响治疗效果[3]。药物在病症治疗中, 均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紫杉醇单药也不例外, 如果在乳腺癌治疗中, 采用大剂量强度, 不仅不会提高治疗有效率, 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将治疗有效率降低。如果采用小剂量强度, 乳腺癌的治疗有效率又无法保证。

所谓的用药剂量强度, 其实就是在单位时间内, 患者接受化疗治疗药物的剂量, 针对乳腺癌, 化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肿瘤细胞的抑制治疗中, 不断的有新的药物产生, 肿瘤治疗有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在乳腺癌肿瘤细胞治疗中, 紫杉醇药物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 不同的剂量强度也会影响其治疗效果[4]。

本文针对不同剂量强度紫杉醇的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不同剂量强度的治疗有效率不同, 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A组和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有显著的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用药剂量强度与国际给药剂量强度相同, 或者是非常接近, 治疗效果是最好的, 所以按照国际标准用药剂量强度进行晚期乳腺癌治疗, 安全性和治疗有效率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任淑霞, 郭臻.单药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36例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1) :5230-5231.

[2]陈运芳, 耿丽.以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31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3, 23 (11) :41.

[3]周萍, 章岳山.紫杉醇单药治疗乳腺癌肺转移16例疗效观察[J].肿瘤学杂志, 2006, 12 (2) :139-140.

用药剂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腔镜中心病例90例, ASAⅠ或Ⅱ级, 男68例, 女22例, 年龄20~55岁, 病例选择标准: (1) 无心动过缓、低血容量及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 (2) 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 (3) 无精神病史。全部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 随机分成A、B、C组, 每组30例。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CG、BP、HR、Sp O2面罩吸氧, A组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 B组泵注0.5μg/kg, C组泵注0.2μg/kg, 三组都连续输注15 min。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 依次给予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顺氏阿曲库铵0.3 mg/kg, 行快速静脉诱导插管, 机械控制通气,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0 mm Hg。麻醉维持: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 (kg·h) 、瑞芬太尼0.2μg/ (kg·min) , 维持麻醉深度BIS值40~60, 术中间断静脉注射顺氏阿曲库铵0.5 mg/kg, 术毕前20 min内不再追加肌松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患者麻醉期间各时间点入室时 (T0) 、药物诱导时 (T1) 、手术开始时 (T2) 、拔管前2 min (T3) 、拔管后5 min (T4) 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身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停药拔管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min

麻醉期间三组血流动力学比较A组麻醉诱导时心率下降比较明显, 有9例患者心率低于50次, 静脉注射阿托品后上升,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血压拔管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三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A组有11例发生舌后坠, 血氧降低, 需进行托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C组有7例发生苏醒期躁动, 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与T0比较, <0.05

3 讨论

快通道麻醉方式要求麻醉过程中既要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 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 又要求术后意识、肌张力等快速恢复, 实现早期拔出气管导管。因此, 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良好的麻醉管理, 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与搭配显得至关重要。在实施快通道全麻技术时, 效果好、时效短的麻醉药物常常优先被选择[2]。丙泊酚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短效静脉全麻药, 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等特点。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 在体内不依赖肝肾功能代谢, 经非特异性酯酶代谢, 具有起效快、镇痛强、作用短暂、恢复快等优点。两种药物常作为快通道麻醉的首选, 许多研究发现, 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应用, 术中知晓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增高[3]。

在进行快通道麻醉时, 为避免术中知晓, 常采用脑电双频指数 (BIS) 来监测麻醉深度, BIS是以脑电来判断镇静水平及监测麻醉深度的一种方法, 可以改善全麻苏醒期质量。调整维持BIS值位于公认的理想催眠深度40~60, 避免了麻醉过程中盲目加大用药量, 使麻醉过深, 出现苏醒延迟。李云等[4]研究认为在术中相同的镇静程度条件下, 右美托咪定可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 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在BIS的监测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 实现了快速的麻醉苏醒。

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用药时推荐输注负荷量为1μg/kg, 经临床应用发现此剂量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Hall等[5]建议采用0.6μg/kg或0.8μg/kg以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中A组心率下降较明显, 需要处理, Arcangeli等[6]和Unlugenc等[7]认为右美托咪定术前静脉输注对麻醉恢复期如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没有影响, 本研究三组恢复期中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前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采用剂量较大右美托咪定行镇静时会导致咽部肌肉松弛, 舌后坠, 引起呼吸困难。叶强等[8]认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麻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有效减少苏醒期躁动。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C组术中苏醒期躁动较其他两组高, 主要是因为右美托咪定使用剂量太小所致。

右美托咪定静脉用药镇静起效时间为10~15 min, 第30 min获峰值, 半衰期为2 h[9]。腔镜手术时间一般在1~2 h, 刚好在右美托咪定一次用药的有效时间范围内。行快通道麻醉时, 不建议持续输注, 避免导致苏醒延迟。

综上所述, 0.5μg/kg右美托咪定辅助快通道麻醉, 能为手术提供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快速的苏醒速度及良好的苏醒质量, 同时减轻术后的护理工作, 可推广应用于腔镜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Jahrome A K.Abdominal aortic embolization of a Figullautrial septum occluder device, at the level of the celiac axis, after an atrial septrl defect closure, hybrid attempt[J].Vascular, 2010, 18 (1) :59-61.

[2]杜斌, 胡平, 陈晴莎, 等.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快通道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 2009, 4 (2) :127-129.

[3]Sahiner Y, Ozkan D, Akkaya T, et al.The end-tidal desflurane concen tration for smooth removal of the laryngeal mask airway in anaesthetized adults[J].Eur J anaesthesiol, 2011, 28 (3) :187-189.

[4]李云, 张野, 左友梅, 等.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5) :454-456.

[5]Hall J E, Uhrich T D, Barney J A, et al.Sedative, amnestic, and analgesic properties of small-does dexmedetomidine infusious[J].Anesth Analg, 2000, 90 (3) :699-705.

[6]Arcangeli A D, Alo C, Gaspari R.Dexmedetomidine use in general anesthesia[J].Curr Drug Targets, 2009, 10 (5) :687-695.

[7]Unlugec H, Gunduz M, Guler T, et al.The effect of preanaesthetic administration of intravenous dexmedetomidine on postoperative pain in patients receiving patient-controlled morphine[J].Eur J Anaesthesiol, 2005, 22 (8) :386-391.

[8]叶强, 陈守坚, 张丰.右美托咪定辅助用药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1 (26) :1417-1418.

上一篇:a小调钢琴协奏曲下一篇:城市环境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