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免疫剂量(共7篇)
不同免疫剂量 篇1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 (HCV) 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病各种年龄猪均易发生, 一年四季流行, 严重威胁着养猪业发展。猪瘟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疫苗免疫, 为研究猪瘟疫苗不同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本人在当地某猪场进行了免疫试验。本试验设计了4种不同的免疫剂量, 其目的在于通过考察猪瘟疫苗的不同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以确定适宜的疫苗剂量, 为科学制定猪瘟免疫程序, 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在当地某规模猪场, 用同日出生的118头供育肥仔猪, 作为试验动物。
1.1.2 试验疫苗
本试验使用瑞普 (保定) 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厂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批号090210。
1.1.3 试验器材
96孔110°V型医用血凝板;与血凝板大小相同的玻璃板;微量移液器及取液塑料嘴;微量振荡器;离心机。
1.1.4 试验试剂
猪瘟血凝抗原 (兰州兽医研究所, 批号20090208、20090613) ;猪瘟阴性对照血清 (兰州兽医研究所, 批号20090211) ;猪瘟阳性对照血清 (兰州兽医研究所, 批号20090211) ;稀释液 (兰州兽医研究所, 批号20090324) 。
1.1.5 被检血清制备
每头试验猪耳静脉采血2毫升, 离心分离血清备检。
1.2 试验方法与判定标准
1.2.1 试验方法
首先对供试动物进行母源抗体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对试验动物进行分组, 每组再随机分为4个小组, 各小组使用不同疫苗剂量进行免疫, 在免疫21天后和出栏前进行两次猪瘟抗体检测, 根据试验动物体内抗体水平确定免疫效果。
1.2.2 检测原理
利用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即用已知血凝抗原检测未知血清抗体) 检测试验动物体内猪瘟抗体水平。
1.2.3 判定标准
阴性对照孔、稀释液对照孔均无凝集 (血球全部沉入孔底形成边缘整齐的小圆点) 或仅出现“+”凝集 (血球大部分沉于孔底, 边缘稍有少量血球悬浮) , 阳性血清对照孔1~12孔, 各孔出现“++~++++”凝集为合格, (少量血球沉入孔底, 大部分血球悬浮于孔内) , 在对照孔合格的前提下, 观察待检血清各孔, 以呈现“++”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为该分血清的抗体效价。
1.3 试验步骤
1.3.1 母源抗体检测与分组
在供试仔猪30日龄时, 进行母源抗体水平检测, 并根据抗体水平分为A、B、C三个试验组, 每个组再随机分为4个试验小组。
1.3.2 免疫
在试验猪35日龄时, 对每个试验组的4个试验小组分别按1头份/头、2头份/头、4头份/头、6头份/头进行股内侧肌肉注射猪瘟疫苗。
1.3.3 免疫后抗体检测
分别在免疫注射后21天和出栏前对试验猪进行两次猪瘟抗体检测。
1.3.4 数据记录与处理
对试验动物的耳标号、免疫时间、免疫剂量、抗体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计算出免疫保护率, 并进行样本百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免疫保护率=受保护猪头数/猪总头数×100% (抗体效价达到1:16以上, 为受保护猪)
1.4 试验条件控制
1.4.1 饲养管理
试验猪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 圈舍保持清洁卫生, 定期消毒, 定期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清新。免疫接种前后尽可能避免剧烈操作, 减少猪只应激。免疫后5~7天内不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免疫抑制性药物 (如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磺胺等) 及抗病毒药物。
1.4.2 疫苗运输与贮存
疫苗运输过程保持冷链体系不中断, 按规定的温度贮存, 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1.4.3 免疫操作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疫苗稀释及免疫注射, 确保疫苗液真正足量注射至肌肉层。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30日龄检测试验仔猪母源抗体, 35日龄进行免疫, 免疫21天后及出栏前2次检测试验猪体内猪瘟抗体效价, 并计算免疫保护率, 结果见附表。
在30日龄全部118头试验仔猪母源抗体效价均在1:16以上, 免疫保护率100%。接种21天后免疫保护率A组 (母源抗体效价为1:16) >B组 (母源抗体效价为1:32) >C组 (母源抗体效价大于等于1:64) , 但差异不显著;出栏前免疫保护率A>B>C, A组与C组差异显著, 其他组差异不显著。A组接种后21天和出栏前4个小组免疫保护率A1=A2=A3>A4, A4 (6头剂) 组保护率低于其他3个组, 但差异不显著。B组接种后21天4个小组免疫保护率B2=B3>B4>B1, B1 (1头剂) 和B4 (6头剂) 组保护率低于B2 (2头剂) 组和B3 (4头剂) 组, 但各组差异不显著;出栏前4个小组免疫保护率B2=B3>B4>B1, B1 (1头剂) 组和B4 (6头剂) 组保护率低于B2 (2头剂) 组和B3 (4头剂) 组, 各组差异也不显著。C组接种后21天4个小组免疫保护率C3>C2>C4>C1, 但各组差异不显著;出栏前4个小组免疫保护率C3>C4=C2>C1, C1 (1头剂) 组与C3 (4头剂) 组差异极显著, 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
2.2 结果分析
由抗体检测结果表可见, 母源抗体水平对免疫效果的影响明显, 仔猪母源抗体对主动免疫力的产生有干扰作用。在母源抗体水平较低 (1:16) 时, 干扰作用较弱。本试验中, A组使用1头剂量、2头剂量和4头剂量三个小组的免疫保护率都达到了100%。表明, 在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下, 按标准剂量 (1头剂) 免疫即可取得可靠的免疫效果, 不必加大疫苗剂量。免疫剂量原则上必须以说明书剂量为标准, 剂量不足, 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完全免疫反应;剂量过大, 产生免疫麻痹, 免疫负效应出现。母源抗体水平较高 (≥1:64) 时, 干扰作用较强。本试验中使用2头剂量和4头剂量组的免疫保护率高于使用1头剂量组的免疫保护率, 主要是母源抗体的干扰所致。
由抗体检测结果表可见, 在不同的母源抗体水平下, 使用6头剂组的免疫保护率均明显低于4头剂组。表明过大的疫苗剂量不但不能取得更高的免疫保护率, 免疫效果反而有所降低。孔德江等试验表明, 加大免疫剂量, 虽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 但剂量过大, 产生免疫麻痹。因此, 猪瘟疫苗的剂量不宜过大, 一般应低于6头剂。
3 结论
本试验表明, 猪瘟母源抗体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母源抗体水平不高于1:16时, 疫苗不同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使用1头份剂量即可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在母源抗体水平高于1:16时, 适当加大免疫剂量至2~4头份, 可以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 提高免疫效果;当免疫剂量加大到6头份时, 免疫效果反而降低。因此, 猪场在进行猪瘟免疫时, 应通过母源抗体检测, 确定适当的免疫时间与合适的疫苗剂量, 以获得可靠的免疫效果。
不同免疫剂量 篇2
关键词:肉鸡,锌,硒,肠黏膜,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杯状细胞
锌可直接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是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和免疫应答所必需的营养因子。适宜的锌含量可维持动物机体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组织结构。低锌可导致免疫器官生长发育不良,而高锌可引起免疫器官的病变。硒是维持动物机体正常免疫反应的必需营养因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1]。硒可增强动物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激活免疫细胞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缺硒可使动物的胸腺、脾脏、腔上囊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降低。笔者通过在肉鸡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锌、硒,研究不同剂量的锌、硒配比对肉鸡肠黏膜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寻找锌、硒在肉鸡日粮中的最佳添加剂量,为其在肉鸡日粮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2]。
1 材料
1. 1 试验动物
平均体重( 42. 6 ± 0. 25) g、1 日龄AA商品代肉鸡450 羽( 公母各半) ,购自北京大发公司。
1. 2 试验药品
亚硒酸钠( Na Se O3) 、硫酸锌( Zn SO4·7H2O) ,烘干至恒温,研磨过200 目筛,精确称量,混入麦麸中作为预混料,然后逐级稀释,充分混匀于日粮中。
2 方法
2. 1 试验设计
选择1 日龄AA商品代肉鸡450 羽,随机分为9 组,每组50 羽,每组设5 个重复,每个重复10 羽,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锌、硒。锌、硒各设低、中、高3 个水平,即锌34,50,1 000 mg /kg,硒0. 08,0. 15,5. 00 mg / kg,各组日粮中锌、硒含量见表1,其中5 组为对照组,试验期6 周。
mg·kg- 1
2. 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采用玉米- 豆粕型日粮,营养成分参照NRC( 1994) 家禽营养需要量标准,肉鸡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2。
2. 3 饲养管理
按照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23 /T169—93) 《肉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进行饲养管理; 按照所在地防疫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常规免疫。
2. 4 样品处理
在试验第42 天对试验鸡进行剖杀,迅速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中段各2 ~ 3 mm,浸入新配置的生理盐水中,涮洗掉内容物后用40 g /L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 0. 1 mol/L,p H值7. 4) 固定48 h, 常规石蜡包埋,制备连续横断切片10 张( 厚5 μm) ,常规HE和糖原及多糖高碘酸- Schiff氏剂( PAS) 染色。
注: 预混料可为每千克日粮提供Cu 10 mg,Fe 100 mg,Mn110 mg,I20. 4 mg,维生素A 12 500 IU,维生素D32 500 IU,维生素E18. 75 mg,维生素K 5 mg,维生素B12. 5 mg,维生素B27. 5 mg,维生素B65 mg,维生素B120. 025 mg,泛酸15 mg,烟酸50 mg,叶酸1. 25 mg,生物素0. 11 mg,胆碱550 mg。
2. 5 测定项目及方法
采用HE染色显示小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糖原及多糖高碘酸—Schiff氏剂( PAS) 染色显示杯状细胞; 选用改良甲苯胺蓝( MTB) 染色法显示肥大细胞。光镜下观察小肠的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检测方法: 1) 取每根肠管横断面,选5 根最长且排列整齐的绒毛,计数每100 个肠黏膜上皮细胞皮下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数量及分布; 2) 统计观察每根肠管横断面的肠壁全层,包括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的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
2. 6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数 ± 标准差”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剂量的锌、硒对肉鸡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见表3、图1。
由表3、图1 可知,不同剂量锌、硒试验组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有所不同,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的分布特点: 1) 常锌常硒的5 组肉鸡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多; 2) 低锌低硒的1 组和高锌高硒的9 组肉鸡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较少; 3) 高锌低硒的3 组和低锌高硒的7 组肉鸡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3 组除十二指肠外其他肠段的上皮淋巴细胞数量均维持较高水平; 4) 含有常锌或常硒的2,4,6,8 组中除4 组和6 组的部分肠段外,其余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也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个
注: 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指100 个柱状细胞中所含的数量;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注: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指100个柱状细胞中所含的数量。
3. 2 不同剂量的锌、硒对肉鸡肠壁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
各试验组肉鸡肠壁肥大细胞数量见表4。
个
注: 肥大细胞数量指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的肥大细胞数量总和。
由表4 可知,不同试验组和不同的肠段其肥大细胞数量不同,其分布特点如下: 1) 肥大细胞在各试验组的小肠和大肠中均有分布,但其数量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逐渐减少; 2) 常锌常硒的5 组肉鸡肠壁肥大细胞数量最多,低锌低硒的1 组、高锌低硒的3 组、低锌高硒的7 组和高锌高硒的9 组肉鸡肠壁肥大细胞数量较少,但在盲肠中变化不明显; 3) 含常锌或常硒的2,4,6,8 组肠壁肥大细胞数量也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3. 3 不同剂量的锌、硒对肉鸡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肉鸡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见表5 和图2。
个
注: 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指100 个柱状细胞中所含的数量; 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注: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指100个柱状细胞中所含的数量。
由表5、图2 可知,不同的试验组和不同肠段中杯状细胞数量不同,但含有常锌或常硒的2,4,5,6,8组肉鸡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低锌低硒的1 组、高锌低硒的3 组、低锌高硒的7 组和高锌高硒的9 组肉鸡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少。各试验组肉鸡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回肠逐渐增多。
4 讨论
4. 1 锌含量对肉鸡肠黏膜免疫细胞的影响
不同含量的锌对肉鸡肠黏膜免疫细胞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正常水平的锌( 50 mg /㎏) 有利于维持肉鸡肠黏膜淋巴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低锌或高锌可引起肉鸡肠黏膜淋巴组织和细胞结构的损伤,而且这种毒性作用与日粮中硒的含量有关,但回肠黏膜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不完全符合上述规律,在低硒和高硒的条件下,上皮淋巴细胞数量反而高于常锌,这可能是锌、硒含量过低或过高时对肉鸡肠黏膜结构的严重损伤而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使处于肠道黏膜第一防线的免疫活性细胞———上皮淋巴细胞代偿性增多所致。
4. 2 硒含量对肉鸡肠黏膜免疫细胞的影响
在日粮中锌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当硒保持正常水平时,肉鸡的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较多,盲肠扁桃体结构受损伤较轻; 当硒含量较低或较高时,肉鸡的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日粮中添加正常锌含量,盲肠扁桃体结构受损伤也加重。因此,不同的硒含量对肉鸡肠黏膜免疫细胞和淋巴组织的影响不同。
4. 3 锌、硒配比对肉鸡肠黏膜免疫细胞的影响
上皮淋巴细胞、盲肠扁桃体、T和B淋巴细胞、Ig A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等是构成肉鸡肠黏膜免疫学屏障的主要成分。上皮淋巴细胞是一群位于肠绒毛上皮细胞之间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D8+T淋巴细胞[3],由于其离肠腔很近而成为黏膜免疫中首先与微生物、食物抗原接触的细胞[4]。研究表明,上皮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对病原体入侵及上皮细胞变形作出快速反应,因此上皮淋巴细胞在肠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发现,锌、硒含量过低或过高均可引起肉鸡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而且这种影响还受锌、硒相互作用的制约,不同的锌、硒配比中,当其中一个是正常量时,则上皮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说明锌、硒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影响肉鸡肠道黏膜免疫功能。
肥大细胞作为免疫活性细胞是抗感染免疫的一线细胞[5]。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在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特别是肠道肥大细胞与食物抗原的过敏反应密切关系。本试验结果表明,当锌、硒含量过低或过高时,肠道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当其中一个是正常量时,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减少不明显。
4. 4 锌、硒相互作用对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杯状细胞是一种典型的糖蛋白分泌细胞,可分泌黏液黏附于肠黏膜上皮表面,起保护肠黏膜的作用,是构成肠道机械屏障的结构之一[7,8]。小肠杯状细胞分化于小肠腺内,逐步向上迁移至绒毛,最后从绒毛顶端死亡脱落。杯状细胞能够分泌黏液,保护肠黏膜,阻止毒素与上皮细胞接触,较好地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常锌或常硒的2,4,5,6,8 组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而低锌低硒的1 组、高锌低硒的3 组、低锌高硒的7 组和高锌高硒的9 组肉鸡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少。
5 小结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锌、硒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肉鸡肠道黏膜免疫细胞数量。常锌可以缓解因饲料硒缺乏或过高对肉鸡肠道黏膜免疫细胞的损伤; 常硒也可以缓解饲料锌缺乏或过高对肉鸡肠道黏膜免疫细胞的损伤。当锌、硒含量过高或过低时,二者可加重对肉鸡的毒害作用,使肉鸡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加重。
参考文献
[1]FAVIER A E.The role of zinc in reproduction.Hormonal mechanisms[J].Biol Trace Elem Res,1992(32):363-382.
[2]张玉仙,王文利,张京和.不同浓度的同源益生素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消化指标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6下):82-84.
[3]ASAI K,KOMINE Y,KOZUTSUMI T,et al.Predominant subpopulations of T lymphocytes in the mammary gland secretions during lactation and intraepithelial T lymphocytes in the intestine of dairy cows[J].Vet Immunol Immunopath,2000,73(3/4):233-240.
[4]佘锐萍,高齐瑜,王彩虹.肠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2,23(4):29-33.
[5]朱永红,胡大荣.肥大细胞在感染及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9,22(2):96-98.
[6]王家鑫,陈耀星,赵香汝,等.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粘膜免疫学特征[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1,21(3):140-143.
[7]张玉仙,王文利,陈耀星,等.不同浓度的大蒜溶液对小鼠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8,39(5):12-13.
不同免疫剂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28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64例。对照组男37例, 年龄22~64岁;女27例, 年龄23~63岁;平均 (46.25±12.84) 岁。病程1.24~9.36个月, 平均 (4.64±1.32) 个月。试验组男35例, 年龄20~64岁;女29例;年龄21~65岁, 平均 (46.47±12.92) 岁。病程1.33~9.45个月, 平均 (4.48±1.27) 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0.1 g/ (kg·d) 的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试验组应用0.4 g/ (kg·d) 的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和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 并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2]。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未有明确定论。通常认为是患者发病前有特异性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从而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免疫疾病[3]。据有关资料显示,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和男女, 其中男性青年患者较为多见。而且,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 且夏秋季发病率较高。近些年来,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该病症死亡的患者约有10万人。
对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上一般应用免疫球蛋白疗法、免疫抑制剂疗法、激素疗法、血浆置换疗法等。近年来有人曾提出运用免疫球蛋白疗法联合激素治疗[4]。据悉, 此种疗法具有一定疗效。而本研究比较不同剂量的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对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影响。因此, 对照组应用0.1 g/ (kg·d) 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 试验组应用0.4 g/ (kg·d) 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可作为临床参考。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28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应用0.1 g/ (kg·d) 的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试验组应用0.4 g/ (kg·d) 的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0.4 g/ (kg·d) 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的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效果非常显著, 可作为临床参考。
关键词: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劲松.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 :1-2.
[2]段丽君.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列综合征的治疗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2) :156-157.
[3]杨艳辉.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9) :57-58.
不同免疫剂量 篇4
目前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IHA) ,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ot—ELISA) 以及猪瘟抗体免疫金标试纸均可用于猪瘟抗体的监测[8], 其中IHA法具有操作简便、对设备要求低、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 在基层中应用最广。为了解不同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和脾淋苗免疫效果, 对四川省某猪场20日龄仔猪进行免疫, 免疫后采集血清进行了IHA抗体检测, 为科学制定猪瘟的免疫程序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被检血清:
来源于四川某猪场50日龄分别用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和脾淋苗免疫的仔猪血清。
2.1.2 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
哈药集团黑龙江生物制品一厂, 批号201154;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广东永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146。
2.1.3 试剂:
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诊断液 (购自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批号110830, 装量5 mL, 效价1∶1 024) 及稀释液 (购自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批号110803, 装量50 mL) 。
2.2 方法
2.2.1 被检血清的采集:
在四川某猪场随机挑取20日龄仔猪160头, 分成8组, 分别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 (1、2、4、8头份/只) 和脾淋苗 (1、2、4、8头份/只) 免疫, 一个月后, 用一次性注射器前腔静脉采血5 mL, 凝固后静置12~24 h, 10 000 r/min, 3~5 min, 分离血清, 加入万分之一的硫柳汞防腐, 编号, 4℃冰箱保存备用。
2.2.2 被检血清猪瘟IHA抗体检测:
参照2002年刘杰标, 周立平, 韦庄备等人[9]提供的方法进行。
2.2.3 结果判定:
按2002年刘杰标, 周立平, 韦庄备等人[9]的判定标准进行:将板倾斜, 观察红细胞有无挂线, 不挂线的为完全凝集。挂线为不凝集或不完全凝集, 以完全血凝 (血球呈颗粒性伞状凝集沉于孔底) 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IHA效价。
3 结果
不同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和脾淋苗免疫猪群, 1个月后采集血清进行IHA试验, 结果表明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保护率最高为70% (免疫剂量为4头份/只) , 脾淋苗为84.2% (免疫剂量为2头份/只) , 详细结果见表1、表2。
log2
注:IHA抗体效价在24及其以上者判为阳性[10]
log2
4 讨论与分析
4.1 据陈少平, 沙磊, 张鲁安等[10]报道, 用猪瘟正向间接血凝检测猪群的免疫效果, 只有当抗体效价为24时猪群才能得到保护, 因此IHA的效价为24是猪瘟抗体保护的临界值, 可作为猪群猪瘟抗体水平的评价指标。猪瘟苗的免疫接种是目前提高猪瘟抗体效价的有效办法, 正确掌握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 对猪瘟的防制意义重大。据何雁江, 巴提马, 刘自军等人[11]报道, 免疫抗体合格率没有达到农业部规定的≥70标准, 存在感染猪瘟疫情的隐患。试验结果表明:该猪场用脾淋苗 (2头份/只) 免疫的猪群的最高保护率为84.22%, 用细胞苗 (4头份/只) 免疫的最高保护率为70%, 二者的保护率均能达到70%及其以上, 表明猪瘟细胞苗4头份和脾淋苗2头份都可用于猪瘟的免疫接种, 但脾淋苗的保护率高出细胞苗14.2%,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推荐使用2头份的脾淋苗。
4.2 脾淋苗和细胞苗都是由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种毒生产的。据赵孝广, 赵云华, 马文勇等[12]报道, 用猪瘟细胞苗免疫猪多数不能产生合格的免疫抗体, 脾淋苗的免疫保护率高于细胞苗, 推荐使用猪瘟脾淋苗。本试验结果表明, 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免疫的最高保护率是70%;脾淋苗免疫的最高保护率为84.22%, 脾淋苗的免疫保护率明显高于细胞苗, 与上述报道一致。
4.3 据沈意兴, 王全溪, 李国平等报道[13], 猪瘟细胞苗是由猪瘟兔化弱毒在犊牛睾丸细胞上培养收获而得, 只有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脾淋苗是用猪瘟兔化弱毒接种家兔, 用淋巴结及脾脏组织制作而成, 除具有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外, 脾脏和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 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因子, 可起到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脾淋苗的免疫保护率优于细胞苗, 与我们的试验结果相一致。据徐良报道[14], 用不同剂量的猪瘟疫苗免疫猪时, 保护率与免疫剂量密切相关, 剂量过小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猪体内复制和带毒, 剂量过大会造成免疫麻痹。试验结果显示, 1头份的细胞苗和脾淋苗保护率分别为40%、65%, 8头份细胞苗、4头份和8头份脾淋苗分别为65%、45%、25%, 剂量低时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率, 剂量太高时保护率反而低至25%, 与上述报道相一致。
对不同剂量的猪瘟细胞苗和脾淋苗免疫1月龄仔猪进行IHA抗体检测, 结果表明细胞苗的最佳免疫剂量时4头份/只, 脾淋苗最佳免疫剂量是2头份/只, 脾淋苗的免疫保护率优于细胞苗。
摘要:为了解不同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和脾淋苗免疫效果, 在四川省某猪场随机免疫8组20日龄仔猪, 免疫1个月后采集血清进行猪瘟IHA抗体检测, 结果表明:脾淋苗1头份阳性率为65.00%, 2头份为84.22%, 4头份为45.00%, 8头份为25.00%, 细胞苗分别为40.00%, 64.11%, 70.00%, 65.00%, 由此可见脾淋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细胞弱毒苗, 2头份的脾淋苗免疫效果最好。
不同免疫剂量 篇5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自新民市林海养殖场、未来猪场和盛德猪场3个猪场的30头猪, 体重分别为20~25 kg、30~40 kg、50~65 kg。疫苗为猪O型口蹄疫灭活苗, 批号为0712005。
1.2 试验方法
每个猪场选10头猪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剂量, 体重25 kg以内1 ml/头, 25 kg以上2 ml/头;免疫后28 d进行1次加强免疫。试验组, 体重20~25 kg首免2.5 ml/头, 30~40 kg首免3 ml/头, 50~65 kg首免3 ml/头;28 d后强化免疫, 20~25 kg体重猪2.5 ml/头, 40~50 kg体重猪3 ml/头, 50~65 kg体重猪4 ml/头。注射后, 所有猪均未出现过敏反应。
1.3 监测试剂与仪器
正向间接血凝抗原 (兰州生物研究所) , 未免疫公鸡红细胞, 96孔U型板等。
2 试验结果
对6组试验生猪在强化免疫后28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抗体监测, 监测结果如表1。
3 结论与分析
不同免疫剂量 篇6
关键词:小剂量氯胺酮,IL-1β,IL-2,IL-6,TNF-α,妇科腹腔镜术
全麻术后的患者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损伤,这可能与手术刺激及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有关,表现为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不仅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和低血压、休克、多器官衰竭等复杂的术后并发症[1]。还将加重术后疼痛程度,而术后疼痛进一步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2],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给予镇痛药物减轻疼痛,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还能减少鸦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氯胺酮(ketamine,KTM)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有研究报道,其可以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并减少吗啡用量,同时提示KTM与疼痛评分降低之间具有剂量正相关性[3]。在疼痛形成的早期阶段给予小剂量KTM即能够发挥镇痛的效果[4,5]。但术前应用KTM除具有良好术后镇痛作用外,是否能起到减轻由鸦片类药物产生的免疫功能损伤的作用尚无定论。由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手术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评估小剂量KTM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40岁,体重45~70 kg,ASA I级,无高血压病、冠心病史,心肺功能正常,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既往无精神障碍、慢性疼痛、酗酒史。近期无应用镇痛、镇静药史,无麻醉性镇痛药物成瘾及吸毒史。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和安定10 mg。进入手术室后连续监测。两组患者均用咪唑安定0.1μg/kg、丙泊酚20 mg/kg、芬太尼4μg/kg和阿曲库铵6μg/kg行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插管后通过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呼吸模式IPPV,监测VT和RR,吸呼比为1:2,控制PET CO235~45 mm Hg。全身麻醉维持均以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丙泊酚60~80μg/(kg·min),雷米芬太尼0.05~0.15μg/(kg·min)和阿曲库铵6~8μg/(kg·min)。研究组在切皮前给予KTM 0.3 mg/kg静脉注射,手术前10 min停止阿曲库铵泵入。对照组手术结束时停止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泵入。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和术后4、24、48和72 h收集静脉血液样本(4 ml),不加抗凝剂,测定IL-1β、IL-2、IL-6和TNF-α血清含量。标本于室温放置2 h,3000 r/min离心15 min,溶血标本弃用重留。取血清500μl置ep管,-78℃冰箱冻存,ELISA法定量测定血清IL-6、TNF-α浓度。人IL-1β、IL-2、IL-6和TNF-α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购自中美合资武汉中美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要求操作。日本BIO-RAD Model 680酶标仪在450 nm波长测各孔的光密度(OD值),用Curve expert 1.3软件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相应样品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内各时间点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各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测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各时间点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如下:IL-1β:术后24、48、72h两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IL-2表达均降低,而研究组IL-2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术后4 h,对照组IL-6表达升高,但研究组没有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及72 h,两组IL-6表达均有所增加,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术后4 h,研究组TNF-α表达水平与术前相似,而对照组中TNF-α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对照组还是研究组,术后24,48和72 h TNF-α表达均升高。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IL-1β、IL-2、IL-6和TNF-α表达情况见表1。
*组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较,P<0.05;△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较,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麻醉诱导后,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表达会增加,而给予小剂量的KTM会减缓这一变化,至少在手术后4 h具有这样的效果。此外,给予KTM可使术前IL-2水平保留24 h。部分学者指出,预先给予小剂量KTM会显著减少术后疼痛和对吗啡的需求[5]。而且,术后疼痛的减弱也使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得到缓解,并削弱手术创伤产生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反应。亦有研究表明,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在诱导麻醉过程中给予小剂量KTM,术后7 d其血清内的IL-6水平都会显著降低[6]。KTM会抑制由于注射内毒素而产生的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以及细胞因子反应,而且抑制作用与KTM的用量无相关性[7]。Roytblat等[8]报道,在给予芬太尼麻醉的同时给予低剂量KTM,将会在腹式子宫切除术后4~72 h抑制IL-6的表达。对于严重烧伤的患者,无论是否使用芬太尼,低剂量的KTM都会使血清中的IL-1,IL-6和TNF-α减少[9]。Kawasaki等[10,11]在体外对人类全血进行研究,发现KTM对LPS诱导的TNF-α、IL-6、IL-8具有抑制作用。TNF-α是第一个被发现可以通过巨噬作用刺激IL-6和IL-8分泌的细胞因子。鉴于KTM事实上也抑制TNF-α诱导的IL-6和IL-8的分泌,因此,IL-6和IL-8的减少不仅是由于TNF-α的抑制,同时也是由于KTM在对这些细胞因子的直接抑制效果。由于这项研究中的免疫性质只是测量了一些固定的时间点,因此,在患者中观测到的术后细胞因子分泌的减少可能是促炎症反应减弱或者延迟的一种体现。IL-6、TNF-α作为促炎症细胞因子,其作用已被广泛证明。有报道指出这些细胞因子在败血症、哮喘、心脏衰竭、创伤以及烧伤患者中会增加[12,13,14,15,16]。Feghali等[17]在其综述中详细描述了创伤条件下炎症因子在体液和组织中的重要作用。IL-6和TNF-α都参与了急性和慢性的炎症,且IL-6还具有调节细胞反应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断由KTM介导的IL-6和TNF-α分泌阻断会对患者的康复起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IL-2在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炎症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KTM保持其在术前水平同样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
不同免疫剂量 篇7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来源于北京市昌平区某镇2个自然村的18 ~ 45周岁成年人。
1. 2选择标准1在2个自然村居住超过半年以上的居民, 能够长期随访; 2年龄在18 ~ 45周岁之间; 3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4无急慢性乙肝病史; 5自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并同意在接种后采血进行免疫效果检测; 6无乙肝疫苗接种禁忌证。
1. 3初筛及分组对符合要求的初筛对象, 首先采集每人血样3 ml, 利用雅培I 2000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 判断标准为: HBs Ag S/N值>12为阳性抗-HBs≥10 m U/ml为阳性; 抗-HBc抑制率≥50% 为阳性; HBe Ag S/CO值≥1为阳性; 抗-HBe S/CO值> 1. 000为阴性, S /CO值≤1. 000为阳性。对每名采血对象开展问卷调查, 内容主要包括个体基本情况、疫苗接种及免疫反应主要影响因素等。血清学检查和问卷调查合格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每个调查点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初筛合格的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10和20 μg两个剂量组。研究对象以及参与观察疫苗接种反应的调查者均不知分组情况, 设专人掌握接种对象分组, 以做到双盲。
1. 4疫苗本研究使用的疫苗为华北制药金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CHO乙肝疫苗, 剂量为10和20 μg两种, 批号分别为A20070531、A20070522。疫苗均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
1. 5免疫程序及接种途径疫苗接种程序为0、1、6个月 ( 0-1-6) , 在上臂三角肌处接种3针。
1. 6接种后免疫效果评价研究对象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1个月采集血样 ( 3 m1) 进行抗- HBs滴度检测, 评价免疫效果。
1. 7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1现场调查质控措施: 通过优选调查员并进行岗前培训、抽查复核调查结果、减少失访等措施控制问卷调查质量; 2采血质控措施: 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采血, 采血过程中避免溶血, 规范血样保存和运送; 3使用条码: 每名对象自始至终使用统一的条码, 避免混淆; 4实验室检测质控: 人员分工明确, 应用盲法平行样、质控血清等措施保证检测质量; 5统计分析质量控制: 采取数据预审核、双录入建库、逻辑查错等多项措施保证数据录入质量。
1. 8统计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经过审核后以Epi Data 3. 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 应用SPSS 13.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阳转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组间抗-HBs几何平均滴度 ( GMT)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 检验水准为α = 0. 05。
2结果
2. 1基本情况初筛408人, 筛查出222名 ( 男性107人, 女性115人) 合格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10 μg组114人, 20 μg组108人。
2. 2两组间均衡性比较两组间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2. 3抗-HBs的阳转率和低/ 无应答率10 μg组的抗-HBs的阳转率为89. 47% , 20 μg组的为99. 07% 。两种剂量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10 μg组低/无应答率为39. 47% , 20 μg组为13. 89% 。两种剂量低/无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见表2。
2. 4抗-HBs的滴度水平分析10 μg组抗-HB s ( GMT) 为134. 57 m U/ml, 20 μg组为921. 11 m 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抗体滴度离散趋势分析表明, 10 μg剂量组第25百分位数 ( P25) 为42. 79 m U / ml, P75为746. 03 m U/ml, 四分位数间距为703. 24 m U / ml; 20 μg剂量组P25为323. 43 m U/ml, P75为4 663. 16 m U / ml, 四分位数间距为4 339. 73 m U / ml。 见表3。
2. 5不良反应情况为评价CHO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对每名接种对象在接种后24、48、72 h内, 跟踪随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在所观察的222名研究对象中无不良反应报告。
3讨论
3. 1开展成人接种乙肝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针对我国目前的乙肝感染现状, 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开展乙肝防治健康教育, 使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对降低我国人群乙肝患病率, 提高我国的人口健康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乙肝疫苗的效果可表现为多方面: 阻断HBV慢性持续感染、预防急性肝炎、减少HBV的亚临床感染和传播机会, 另外, 还可降低肝癌风险和肝癌发病率[5]。因此, 除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外, 在高危人群中接种乙肝疫苗, 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意义更大[6]。同时, 探讨乙肝疫苗对成年人和高危人群的免疫策略及其模式, 观察成年人免疫效果, 对我国降低全人群乙肝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
3. 2评价两种剂量国产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为成人免疫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更好地评价2种剂量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先将研究对象分层, 再按照随机化的原则进行分组, 保证两个剂量组间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可比性。结果显示: 20 μg CHO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优于10 μg, 是较为理想的接种剂量。此次调查为乙肝疫苗对成人的接种提供了较佳剂量, 为成人免疫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 3国产CHO乙肝疫苗在成人中应用还需长时间观察免疫效果近年来, 关于新生儿使用CHO乙肝疫苗的免疫随访较多, 结果显示, 免疫后1年的抗- HBs阳性率和有效阳性率均达到90% 左右, 随免疫时间的延长, 各项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免疫5年后, 抗- HBs阳性率降至53. 3%[7-9]。表明CHO乙肝疫苗相对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同样有较好的近期保护作用[10]。 本研究为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个月的观察结果, 对于这两种剂量的疫苗接种成人后, 在细胞免疫、保护性抗体的持续时间和消长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志澄, 齐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39-58.
[2]吴疆, 张卫, 韩莉莉, 等.北京市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6) :555-557.
[3]钱燕华, 林玉娣, 沈洪兵, 等.无锡市城区20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免疫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29 (8) :783-786.
[4]王昕, 王英文, 孙树, 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的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03, 20 (1) :60-61.
[5]詹发先, 夏国良, 贾志远, 等.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成本—效果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 2002, 22 (8) :323-232.
[6]胡章勇, 毛笑难.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的原因及对策[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2, 4 (5) :250-252.
[7]曲树新, 邱德山, 刘海田.潍坊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2年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10) :821-822.
[8]邓韶英, 柯建厚, 孙亚军, 等.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免疫效果及持久性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6) :1321.
[9]翟如芳, 安建会, 邢秀生, 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 免疫后10年的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1) :8-11.
【不同免疫剂量】推荐阅读:
不同剂量水平10-30
不同阶段不同人10-06
免疫与计划免疫练习09-07
不同年龄的不同选择09-12
能力不同要求不同作文09-25
词组相似冠词不同意义不同05-16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08-27
不同的日子:写给makeadifference创不同的日子06-27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10-20
免疫治疗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