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水平

2024-10-30

不同剂量水平(精选7篇)

不同剂量水平 篇1

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循环、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是ASAHARA等[1]首次于外周血中分离发现并命名的。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证实EPCs在内皮修复及血管新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将EPCs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就成为可能。例如,现在已经有动员EPCs药物、EPCs捕获支架、EPCs移植等被应用于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2,3]。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调脂药,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4],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调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明显的生物多效性,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增殖、抗炎、抑制骨质疏松、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等。近年来,还发现他汀类药物对EPCs的动员、增殖及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提供了另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于他汀类药物对EPCs水平的影响,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EPCs的作用及其机制,少有观察不同剂量他汀类药对EPCs影响的研究,也少有针对急性心梗后他汀类药物对EPCs水平影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大白兔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来观察其对EPCs水平的影响,大剂量能否使EPCs水平进一步提高,期待为临床更合理有效地应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一定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新西兰大白兔30只,购于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辽)2002-0002,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通风干燥动物房内单笼饲养,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制作模型。

1.1.2 主要实验试剂

兔单核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人血浆纤维连接蛋白(Chemicon,美国),多聚甲醛(sigma,美国),内皮细胞基础培养基(EBM-2),EGM-2 MV Single Quots(Clonetics,美国),FITC-UEA(sigma,美国),Di1-ac LDL(Molecular Probes,美国),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辉瑞),CD31 Anti body免疫组织化学成套染色系统(天津灏洋),二氧化碳培养箱(Queue,美国),倒置相差显微镜(Coic,重庆光电),倒置荧光显微镜(Nikon,日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德国)。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不用阿托伐他汀,给予生理盐水5 m L/(kg·d),共8周;常规剂量组阿托伐他汀5 mg/(kg·d),共8周。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kg·d),共8周。于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刻灌胃给药。

1.2.2 模型制备

以3%戊巴比妥钠(30 mg/kg)经耳缘静脉静脉注射麻醉,经左侧胸骨旁第4~6肋间打开胸腔,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找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过5/0丝线结扎前降支动脉中上1/3处,通过观察心肌表面颜色变暗及心电图ST段抬高确定成功,肌肉注射青霉素3 d防止感染,造模前及8周时抽血检测血脂和肝功能。

1.2.3 生化指标的检测

造模前及8周时抽血检测血脂和肝功能。血脂项目包括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1.2.4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用药8周后,无菌采集静脉血20 m L(抗凝,肝素250 u/mL),加入等倍体积的Hanks平衡盐溶液,使血液稀释.

取淋巴细胞分离液5 m L于离心管中,将抗凝血在距分离液界面上1 cm处沿试管壁加至分离液上面。

将试管至水平离心机内,在18~20℃下,以2 000 r/min离心30 min,离心后,管内分为4层:上层为血浆、血液稀释液及绝大部分血小板,最下层为红细胞和粒细胞,中层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液和血浆界面处浑浊的灰白色层即为单个核细层。

将所得的单个核细胞悬液用5倍体积的培养液洗涤2次,依次以2 000 r/min、1 500 r/min转速在室温(18~25℃)下离心8 min,以去掉混杂的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分离液。

将细胞重悬于5 m L培养液中,混匀,然后以2×106/cm2的密度将细胞悬液接种到包被有纤维连接蛋白的EBM-2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基中添加了EGM-2 MV Single Quots(含5%胎牛血清及适量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庆大霉素、二性霉素B、抗坏血酸)。

培养4 d后,用PBS液洗去未贴壁的细胞,贴壁细胞再培养至7 d,培养的前48 h不动培养板,后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1.2.5 细胞染色与鉴定

1周后,贴壁细胞与Di1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1-ac LDL,2.4μg/m L)在37℃孵育2 h,以检测EPCs对Di1-ac LDL的摄取。用PBS洗涤2次。用2%多聚甲醛固定细胞10 min。固定后立即以冷PBS浸洗3次,每次5 min,然后晾干待用。

将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10ug/mL)添加于上述标本中37℃孵育1 h。取出后先用pH7.4的PBS轻轻冲洗,再连续用PBS浸洗3次,每次5 min,取出后流水冲去PBS后吹干待检。

将已染色的标本滴加缓冲甘油(甘油1份,0.01mol/L,pH7.4 PBS 1份)1滴。

双染色阳性的细胞被认为是正在分化的EPCs(染色为红色表示细胞摄取ac LDL,染色为绿色表示其与UEA-1结合,染色为黄色为双染色细胞),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EPCs鉴定,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记数20个随机选择的高倍(×200)视野的EPCs。1.2.6资料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多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VA),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法;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通过观察结扎处远端心肌颜色变暗及心电图示ST段抬高确定模型制作成功,见图1。实验共用兔30只,模型制作过程中死亡3只,模型成功后喂养过程中,对照组死亡3只,常规剂量组无死亡,大剂量组死亡2只,故最终每组样本数为对照组6只,常规剂量组9只,大剂量组7只。

2.2 实验前后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情况

实验前各组基础肝功能及血脂水平一致(P>0.05),8周后,大剂量组ALT水平较实验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及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AST水平三组间及实验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大剂量组CHO水平较实验前降低(P<0.05),但与对照照组及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G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大剂量组HDL-C水平较实验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及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LDL-C水平较实验前降低(P<0.05),但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注:ALT为谷丙转氨酶,AST为谷草转氨酶;1)组内比较,P<0.05;2)组间比较,P<0.05

注:CHO为总胆固醇,TG为三酰甘油,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覮组内比较,P<0.05

2.3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新接种的单个核细胞呈小圆形,培养2~3 d后细胞体积开始变大、变形,呈多边形或梭形,5 d左右出现细胞集落,至7 d时大部分细胞呈梭形改变,并出现有的细胞首尾相连成条索状、网格状结构,见图2。

2.4 E P C s的鉴定与记数

贴壁细胞与Di1标记的ac LDL及FITC标记的UEA-1作用,在倒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鉴定,被染为红色的细胞表示摄取ac LDL,被染为绿色的细胞表示其与UEA-1结合,被染为黄色者为双染色阳性细胞,认为是正在分化的EPCs,见图3。在倒置荧光显微镜对双染阳性细胞进行记数,见表3。由图3可见,常规剂量组双染色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大剂量组高,达80%左右。由表3可见,常规剂量组EPCs数量较对照组及大剂量组高(P<0.05),大剂量组EPCs数量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对EPCs的增殖与分化有促进作用的事实已被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ASSMUS等[5]研究进一步证明他汀类药物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表达,包括上调细胞周期促进蛋白A、D、F和下调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kip1水平,从而抑制EPCs的衰老,促进其增殖,而且这种作用独立于NO、活性氧化物和Rho激酶的活性。但是,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具体剂量及疗程,以及不同剂量及疗程对EPCs的不同影响,目前还存有不同观点。国内ZHU等[6]体外观察了不同浓度氟伐他汀(0.01、0.10、1.00和10.00μmol/L)对EPCs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浓度的升高,EPCs的数量随之增加。苏晓叶等[7]也观察了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5、10、20、40及80 mg/(kg·d)]对心肌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呈剂量依赖性的动员作用,但其中40 mg/(kg·d)组EPCs数量最多,80 mg/(kg·d)组与40 mg/(kg·d)组比较稍有下降,虽差异无显著性,但增加到一定的剂量后并没有明显增加EPCs,这与本研究有相似之处。URBICH等[8]实验观察到,在浓度为0.01~0.10μmol/L之间时,阿托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EPCs的动员及管腔结构的形成,但当浓度超过0.10μmol/L时,EPCs的数量反而减少,并抑制管腔结构的形成。HRISTOV等[9]的实验也发现,给予大剂量(>40 mg/d)长疗程(>3个月)他汀治疗的患者,其EPCs水平是下降的。而DESCHASEAUS等[10]进一步指出,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早期EPCs(early EPCs)并没有促进作用,只对晚期EPCs(late EPCs)的水平及功能有影响,此类EPCs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本实验观察了8周时间,结果发现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5 mg/(kg·d),约相当于人的20 mg/(60kg·d)]的确增加了EPCs的数量,但这种作用却没在大剂量组[20 mg/(kg·d),约相当于人的80 mg/60(kg·d)]中观察到,其EPCs的数量虽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其差别并无显著性。这与上述结果相一致。他汀类药物作用的这种双向性,URBICH等[8]认为与PI3K-Akt信号途径活性状态有关,即低浓度时增强,高浓度时抑制。也有观点认为大剂量的他汀对EPCs本身就有毒性作用。

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为肝毒性和横纹肌溶解,多发生在大剂量应用时,但有时为达到治疗目的又必须增加剂量,比如血脂水平很高时,这样就带来了矛盾。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而更重要的是,其实往往完全没必要盲目的加大剂量,因为:常规剂量也具有良好的调脂效果;加大剂量不一定其效果也增加;实在效果不佳时还可以联合用药。本实验中,大剂量组肝功能的改变虽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与基础值及对照组和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更为有意义的是,大剂量时EPCs水平反而较常规剂量组低,也就是说,在对EPCs的影响方面,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并不呈剂量依赖性,而其副作用却增加。所以,针对冠心病患者,无论是就其调脂目的,还是在促进EPCs的动员与分化,进而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方面,合适的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的应用都是合理、有效的。

常规剂量组与大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胆固醇浓度,且大剂量组的降低浓度明显大于常规剂量组,但大剂量组的EPCs并没有随胆固醇浓度的下降而增加,反而不如常规剂量组明显,这可能间接说明,他汀类药物增加EPCs的作用是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也就间接说明了他汀类药物具有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的调脂外作用。

本实验还存在不足之处:阿托伐他汀分组的跨度太大,在5 mg/(kg·d)和20 mg/(kg·d)之间是否会有一个更合适的剂量范围尚不能确定;在8周的观察期中,EPCs的时间变化规律没能涉及,在各组中,EPCs的增减是持续的还是短暂的还不得而知。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也是笔者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SAHARA T,MUROHARA T,ALISON S,et al.Isolation of putative prognitor endothelial progenitor endothelial cells of an-giogenesis[J].Science,1997,275:964-967.

[2]POWELL TM,PAUL JD,HILL JM,et al.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obilize functio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 Biol,2005,25(2):296-301.

[3]AOKI J,SERRUGS RW,VAN BEUSEKON H,et al.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capture by stent coated with antibody against CD34:the HEALING-FIM(heal thy endothelial accelerated lining inhibits neointimal growth-first in man)registry[J].J Am Coll Cardiol,2005,45:1574-1579.

[4]XI DZ,YU L,YANG YM.Influence of atorvastatin calcium tablets to acute senile coronary syndrone relative gactor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19):2394-2396,2399.Chinese

[5]ASSMUS B,URBICH C,AICHER A,et al.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reduce senescence and increase prolifer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via regulation of cell cycle regulatory genes[J].Circ Res,2003,92(9):1049-1055.

[6]ZHU JH,TAO QM,CHEN JZ,et al.Statins contribute to en-hancement of the number and the func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J].Sheng Li Xue Bao,2004,56(3):357-364.

[7]苏晓叶,刘志忠,李小波,等.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大鼠内皮祖细胞动员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4):277-280.[7]SU XY,LIU ZZ,LI XB,et al.Effect of different dosage of a-trovastatin to th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mobilization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of myocadium injury rats[J].Chinese Jorunal of Arteriosclerosis,2007,15(4):277-280.Chinese

[8]URBICH C,DERNBACH E,ANDREAS M,et al.Double-edged role of statins in angiogenesis signaling[J].Circulation Research,2002,90:737.

[9]HRISTOV M,FACH C,BECKER C,et al.Reduced number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ociation with long-term statin treatment[J].Atherosclerosis,2007,192(2):413-420.

[10]DESCHASEAUX F,SELMANL Z,FALCOZ PE,et al.Two types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patients re-ceiving long-term therapy by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J].Eur J Pharmacol,2007,562(1-2):111-118.

不同剂量水平 篇2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辛伐他汀,炎症,C反应蛋白,缺血性事件

急性冠脉综合症是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ACS的重要机制, ACS90%以上为不稳定斑块破裂所致, 研究表明, 大量炎细胞侵润是斑块破裂的直接诱因[1]。C反应蛋白 (CRP) 作为一种急性时相炎症因子,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活动, 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2]。最近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 其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脉事件发生率中起了重要作用[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了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应用的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辛伐他汀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及缺血事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70例 (男37例, 女33例, 年龄40~78岁) , 其中不稳定心绞痛37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8例, ST段抬高心梗12例, 猝死3例。入选病例症状、心电图变化、心肌酶学变化均符合ACS诊断标准[4]。有以下情况者排除:①急慢性感染、创伤或手术2周以内;②合并脑血管意外或外周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病、慢性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阿司匹林、波立维、β-受体阻滞剂、ACEI、硝酸酯类及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辛伐他汀20 mg/d睡前服用, 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辛伐他汀40 mg/d睡前服用。

1.3 观测指标 于治疗前后及治疗中监测以下指标:①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②缺血性事件发生次数。缺血性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恶化;③肝、肾功能, 肌酸磷酸激酶 (CK) ;④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肌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缺血性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入院时CRP水平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治疗两周后两组有不同程度下降, B组 (40 mg组) 治疗前后比较下降更明显, 治疗后组间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治疗后组间CRP水平比较

2.2 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B组明显低于A组 (P<0.05) , 见表2。

注:P<0.05 组间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2.3 不良反应

辛伐他汀40 mg/d组与辛伐他汀20 mg/d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观察中两组均无因ALT、AST、CK明显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而需停药者。无严重不良事件 (包括肌炎) 发生。与用药不相关的肌痛病例两组分别有4例和2例, 同期查CK均未超出标准上限, 继续用药后症状自行消失; 消化道反应 (腹痛、腹胀、恶心、纳差) 两组各有5例; ALT轻度升高40 mg组5例 (14.3%) , 20 mg组3例 (8.6%) ;CK轻度升高40 mg组4例 (11.4%) , 20 mg组2例 (5.7%) 。

3 讨论

ACS是由于易损斑块溃蚀、破裂导致凝血级联反应和血小板聚集, 从而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因子可激活内皮细胞, 触发斑块破裂, 启动血栓形成, 从而激发ACS。临床上ACS患者往往有高表达的血浆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炎症因子, 在肝脏合成, 是反应机体炎症的一个敏感指标, 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在预测冠脉事件的发生、发展上有重大意义。血浆中CRP水平下降可使冠心病患者冠脉事件显著减少[5]。

他汀类药物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高效降低LDL-C和中效升高HDL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 他汀类治疗ACS早期即使血脂尚未出现下降之前, 心血管事件已显著减少, 复发缺血事件危险性迅速下降, 早期死亡率降低。由此, 他汀类对于心血管调脂以外的作用越来越收到重视。研究提示,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CRP水平, 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 ACS患者入院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ACS患者的临床结局[6]。

本研究通过对70例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观察到, 经过4周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使用较大剂量 (40 mg/d) 组患者CRP水平下降更显著, 组间比较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也更低, 同时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横纹肌溶解, 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等。由此笔者认为, 对于ACS患者应早期给予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 (无论血脂水平高低) , 以干预炎症, 减少心血管事件, 改善ACS患者预后, 且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鉴于本实验观察时间短, 样本量小, 因此实验结果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

参考文献

[1]张平, 李颖丽.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和征中的应用及其进展.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07, 7 (3) :171.

[2]赵小燕, 李泉生.血浆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关系的探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3, 19 (5) :227-278.

[3]CfisbyM, Nordin-Fredriksson G, Shah PK, et al.Pravastatin treat-ment increases collagen content, decreases lip id content, inflam mation, metallop roteinases, and cell death in human carotid P laques:imp lications for Plaque stalilization.Circulation, 2001, 103 (7) :226-233.

[4]郭静萱, 张福春.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介入治疗.中国循环杂志, 2002, 17 (1) :11-13.

[5]Li J-J.C-reactive protein is notonlyan inflammatorymarkerbutal-so a direct caus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d Hyphoth2004, 62:499-506.

不同剂量水平 篇3

关键词: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能量消耗

培哚普利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最佳药物, 但不同剂量的培哚普利对患者的心肌重构抑制作用, 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比较高剂量与常规剂量的培哚普利治疗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92例, 将其分为两组, 各46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5∶21, 患者年龄50~69岁, 平均年龄 (62±4.16) 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7∶19, 患者年龄51~68岁, 平均年龄 (60±3.1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 (62±22.24) mg倍他乐克治疗, 服用阿司匹林及其他的他汀类药物后, 再进行培哚普利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剂量 (4 mg) 的培哚普利用药, 观察组行高剂量 (8 mg) 的培哚普利用药。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 采取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缩短率 (LVFS) 、左室收缩功能 (LVEF) 、c ESS、心肌能量消耗 (MEE) 指标水平, 再测定患者的NT-pro BNP、血清肌酐 (Cr) 等[1]指标。

1.2.2 检测方法。

超声指标检测:患者心动图检测的仪器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厂家:飞利浦公司) , 获取数据后, 计算出相应的指标数据。其中患者的LVEF指标检测为:使用simpson法对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 (LVEDV) 和左室收缩末期容量 (LVESV) 进行测量[2]。生化指标检测:试剂盒为罗氏公司生产, 仪器为罗氏Elecsys2010, NT-pro BNP测定方法为: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次日早晨, 空腹抽取3 m L静脉血, 将其注入真空采血管内, 以3000 r的速度高速离心10 min后获取血浆, 保存于-20℃冰箱, 采取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出NT-pro BNP。Cr测定方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次日清晨空腹抽取3 m L静脉血, 送检验室实施Cr检测[3]。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 (±s) 表示, 计量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两组治疗后LVFS、LVEF、c ESS、MEE、NT-pro BNP、Cr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LVFS、LVEF、c ESS、MEE、NT-pro BNP、Cr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培哚普利属于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其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显著。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能有效抑制心肌重构, 减少患者心肌能量的消耗, 起到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的作用。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机制中, 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影响巨大, 临床上一般采取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的心肌能量消耗, 为患者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4]。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LVFS、LVEF、c ESS、MEE、NT-pro BNP、Cr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明显, 表明高剂量培哚普利在降低患者心肌能量消耗的效果优于常规剂量培哚普利。这是因采取培哚普利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能改善机体左心室收缩功能, 降低患者心肌能量消耗和NT-pro BNP水平, 自心肌能量代谢的角度验证高剂量培哚普利用药, 比低剂量培哚普利用药更能抑制患者的心肌重构, 进而获取更大的临床价值[5]。

综上所述, 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行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 均可有效抑制心肌重构, 改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降低患者的心肌能量消耗水平, 且高剂量的培哚普利治疗在降低心肌能量消耗, 优于常规剂量,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梁健球, 白书昌, 许顶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经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后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变化[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12) :1816-1818.

[2]王莉.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经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后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变化分析[J].北方药学, 2014, 11 (9) :27-28.

[3]张振英, 高华, 曹倩.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5) :148.

[4]何云云.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PP1-12) 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D].天津:南开大学, 2012.

不同剂量水平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4例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排除血压>180/110 mm Hg、有凝血障碍、缺血性脑卒中病史、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引发的血糖升高等患者。男52例, 女32例, 年龄40~72岁, 平均 (57.3±10.4) 岁;术前Killip分级:Ⅰ级25例, Ⅱ级38例, Ⅲ级21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 (42例) 和强化剂量组 (42例) , 同期选取42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 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入院后均吸氧治疗, 常规剂量组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B受体阻滞剂、硝酸盐类、抗凝剂、钙通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并加用10 mg/d的瑞舒伐他汀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 睡前口服。常规治疗基础上, 强化剂量组睡前口服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严密监测用药期间患者肌酸磷酸激酶、肾、肝功能等指标变化[1]。

1.3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静脉各采集5 m L用药前和用药后28 d患者的空腹肘血液, 在试管中注入抑肽酶800 IU、10%乙二胺四乙酸钠5μL, 振荡混匀后, 离心15 min, 速度为3 000 r/min, 分离血清, 置于-70℃的冰箱中待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CT-1水平。

1.4 超声心动图指标测定

用药前与用药后28 d行心图检测, 通过PHILIPS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 3.5 MHz探头频率, 检测患者LVES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DD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及LVEF (左心射血分数) , 各测量3次, 取平均值。对照组仅检测1次[2]。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双录入法输入Excel表格, 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PEMS3.1软件处理, ±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服用化汀类药物两组用药前LVESD、CT-1及LVEDD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 LVEF比对照组低, 差异显著 (P<0.05) ;用药后28 d强化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CT-1较用药前显著降低 (P<0.05) , 强化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 LVESD、LVEDD、CT-1水平显著降低, LVEF值升高较明显 (P<0.05, 表1) 。

注:较对照组, *P<0.05;较同组用药前, #P<0.05;较常规剂量组用药后, @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 强化剂量组与正常剂量组用药前LVESD、CT-1及LVE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LVEF比对照组低, 且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28 d, 强化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较用药前CT-1显著降低 (P<0.05) 。用药28 d后, 较常规剂量组, 强化剂量组患者LVESD、LVEDD、CT-1水平显著降低, LVEF值升高比较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具有一定安全性与有效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兰芳, 赵文萍, 冯惠平, 等.两种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营养素1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 2014, 9 (12) :1735-1737.

不同剂量水平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3例, 采用ACC/AHA对ACS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组40例, 年龄51~82岁;B组43例, 年龄42~76岁, 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和40mg/d顿服, 疗程7d。性别、平均年龄等见表1。所有患者入院前2个月均未服用任何调脂药;并除外严重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病例入院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浆hsCRP的水平。A、B两组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溶栓 (STEMI患者) 、抗栓 (低分子肝素、波立维、阿司匹林) 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和40mg/d顿服。

1.3 材料

瑞舒伐他汀由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hs-CRP药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2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A、B两组治疗7d后血浆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血浆hs-CRP的水平较A组下降更明显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形成、发生发展、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所有阶段炎症免疫反应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是ACS发生的关键原因。C反应蛋白是炎症过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因子, 是体内的一种应急蛋白, 它主要受白细胞介素-6的调节, 在体内直接参与炎症反应的过程, 还参与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未来心血管事件最强有力的炎性标志物[4], 正逐渐受到更大的关注。

外周血浆hs-CRP为非特异性血清炎症标志物, 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强烈预测指标, 其水平增高提示炎症活跃。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维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抗氧化应激、影响神经内分泌等作用, 称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而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短期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不论是20mg还是40mg都可以有效降低外周血浆hs-CRP的水平, 大剂量组能更好地降低炎性反应, 提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改善ACS的预后。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患者早期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血浆hs-CRP的影响。方法 83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和40mg/d顿服, 疗程7d,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水平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B组较A组下降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给予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hs-CRP的水平。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瑞舒伐他汀,hs-CRP

参考文献

[1]孙烈, 张钲, 白峰, 等.关于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8) :499.

[2]刘相菊, 高海青.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 2004, 44 (31) :66-67.

[3]Albert MA, Danielson E, Rifai N, et al.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onCreative protein levels:the pravastat in inflammation/CRP evaluation (PRINCE) :a randomized trial and cohort study[J].JAMA, 2001, 286 (1) :64-70.

不同剂量水平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11年5月—2012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56例, 随机分成A组 (瑞舒伐他汀10mg治疗组, 128例) , B组 (瑞舒伐他汀20 mg治疗组, 128例) , 同时设正常对照组50例, 为同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 并且无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和证据的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标准[6]。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标准[7]。所有受试者2个月内未服任何调脂药物, 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排除标准:有严重肺、肝、肾、血液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者,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6个月内有手术病史;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等。研究设计符合伦理学标准, 得到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并与入选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瑞舒伐他汀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10mg) 。分别于瑞舒伐他汀治疗前, 瑞舒伐他汀10mg/d, 20mg/d治疗后第1周、第2周抽取患者静脉血液4mL, 以3 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 分离血清在-20℃冰箱保存待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血清VCAM-1、ICAM-1和PAI-1浓度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资料情况

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组及20 mg治疗组中各有3例患者因病情变化退出本研究, 各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及B组中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 (BMI) 、吸烟、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及B组中脑血管疾病、周围动脉血管疾病病史,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PAI-1浓度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PAI-1水平在治疗前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706.6±53.60) μg/L vs (560.0±47.2) μg/L (P<0.05) 、 (375.3±34.6) μg/L vs (276.0±35.2) μg/L (P<0.05) 、 (955.4±7.9) ng/L vs (942.3±8.1) ng/L (P<0.05) 。A组、B组在治疗后1周、2周VCAM-1、ICAM-1和PAI-1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两组相比, B组在治疗后1周、2周VCAM-1、ICAM-1和PAI-1的浓度较A组低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ACS是冠心病的危重状态, 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3亿, 每年约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 位居各项死亡原因首位[8]。本研究检测了AC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VCAM-1、ICAM-1、PAI-1的水平, 结果显示, 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PAI-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PAI-1水平的影响, 明确了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PAI-1的水平, 且瑞舒伐他汀20mg/d强化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瑞舒伐10mg/d治疗。ACS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黏附分子 (CAM) 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9]。C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与相互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分布于白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及一些肿瘤细胞及肝细胞表面,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过程中介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促进淋巴细胞聚集, 促使单核细胞迁入内皮, 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 从而参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根据CAM的编码基因结构同源性及产物的功能特点, 可将其归纳为6个家族, 每个家族又包括多个成员。VCAM-1和ICAM-1是CAM的主要成员, 且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黏附分子[11]。Ridker等[12]研究表明, 可溶性ICAM-1和VCAM-1在ACS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升高。本研究显示ACS患者血清中VCAM-1和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与Ridker等[12]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VCAM-1和ICAM-1参与ACS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可使ACS患者血清中VCAM-1和ICAM-1水平明显降低, 且呈剂量依赖性, 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VCAM-1和ICAM-1的水平而发挥抗黏附作用, 该作用可能是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又一分子基础。

ACS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继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 血小板黏附、聚集、体内的高凝状态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性激活剂t-PA和t-PA的抑制物PAI (尤其是PAI-1) 在维持机体的抗凝-促凝血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13]。PAI-1与ACS关系密切, ACS患者血浆PAI-1水平显著升高,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4]。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变凝血系统的抗凝活性, 增强ACS患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15]。辛伐他汀能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提高纤溶活性[16]。本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中PAI-1水平, 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PAI-1水平, 提高ACS患者的纤溶活性, 改善高凝状态, 抑制血栓形成。

不同剂量水平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两组患儿共76例, 其中有41例男性患儿, 35例女性患儿, 年龄在1~9岁, 平均年龄为5.24岁;76例患儿的哮喘情况:轻度哮喘48例, 中度哮喘28例;在进行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 高剂量组治疗前的症状评分为 (7.58±2.33) , 低剂量组治疗前的症状评分为 (6.43±1.82) (P值>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药物治疗方法

(1) 高剂量组:首先给予常规的止喘治疗与抗感染治疗, 每8h使用5mg/kg的舒弗美长效氨茶碱缓释片, 治疗周期为14d, 14d后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总结。 (2) 低剂量组:首先给予常规的止喘治疗与抗感染治疗, 每8h使用2mg/kg的舒弗美长效氨茶碱缓释片, 治疗周期为14d, 14d后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总结。

1.3 疗效评估标准

将药物临床疗效分为无效、好转、有效以及显效四个评分方面。疗效评估标准: (1) 无效:药物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症状评分减少率小于30%。 (2) 好转:药物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症状评分减少率在30%以上, 60%以下。 (3) 有效:药物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症状评分减少率在60%以上, 90%以下。 (4) 显效:使用茶碱药物治疗后, 使病情得到彻底的缓解, 无须继续用药。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统计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即χ—±s) 表示计量资料, 同时使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 使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P值<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结果

低剂量组患儿的症状评分明显好于高剂量组, 从整体看, 低剂量组的症状评分相比治疗前有88.52%的减少, 高剂量组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80%的减少。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与不良反应率, 结果有明显差异, 体现了低剂量缓释茶碱更适于在小儿哮喘疾病的治疗中应用 (P值<0.05) 具有统计数差异, 详细情况见表1~表3。

注:P值<0.05

3 讨论

小儿哮喘属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种, 该病受多种炎性细胞影响, 例如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等[2], 哮喘会使易感人群呼吸吃力、咳嗽、胸闷, 引起反复性喘息, 多发于清晨以及夜间。近10年, 随着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 (即GINA方案) 在国内不断推广, 治疗小儿哮喘疾病的方案也在推广中不断完善, 但大部分用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用法与用量均以成人的用药剂量为标准。

近年来, 茶碱虽然一直是有效治疗哮喘疾病的主要药物, 不仅可起到扩张支气管的药效, 浓度较低的茶碱可增加T淋巴细胞的活化数量, 将T淋巴细胞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外周循环之中, 避免呼吸道受炎性细胞影响, 起到调节免疫能力、抗炎等疗效, 但茶碱仍有几种较为多见的不良反应, 如心血管表现、猝死、胃肠道反应与头痛等。对于茶碱的负面反应报道中, 常见的有诱发小儿的性格、情感、学习能力等改变, 特别是计算能力。

舒弗美长效氨茶碱缓释片的片剂缓释辅料可减缓药物在消化道中的释放速度, 使药物可均匀释放, 辅助血药浓度趋于平稳, 至少维持12h。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对缓释茶碱药物的用量建议为10mg/kg[3], 与国内的常用剂量有所出入, 国内对于茶碱的一次用量通常控制在8mg/kg以内, 多为5mg/kg[4], 对于国内茶碱用药的剂量, 较少有不良反应报道的出现, 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也在正常范围内。如文中表格所示, 低剂量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明显比高剂量组更具优势, 低剂量组治疗后身体不良反应 (呼吸吃力、哮喘、咳嗽等) 的消失时间也明显低于高剂量组, 且低剂量组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 两组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低剂量缓释茶碱在治疗小儿哮喘中的优势。

4 治疗体会

综上所述, 不同剂量的缓释茶碱对小儿哮喘疾病的效果有差异, 在治疗中使用小剂量茶碱便可起到抗炎、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可最大程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用药安全。此外, 小剂量用药可使小儿更易接受药物治疗, 提高哮喘患儿对治疗工作的配合度, 有利于患儿的病情恢复, 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在小儿哮喘治疗中应用剂量不同的缓释茶碱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76例哮喘患儿进行随机分组, 分别为38例高剂量组与38例低剂量组, 采用不同剂量的缓释茶碱对患儿进行治疗, 并分析不同剂量的缓释茶碱对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的症状评分相比治疗前有88.52%的减少, 高剂量组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80%的减少。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与不良反应率, 结果有明显差异 (P值<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而言, 低剂量缓释茶碱适合在治疗小儿哮喘中应用, 其具有不良反应消除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临床疗效明显等优势, 值得在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哮喘,不同剂量,症状评分,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志华, 林涛, 刘学军.金水宝、氨溴索、茶碱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8) :1006-1007.

[2]赵云红.不同剂量氨茶碱用于小儿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4) :2136-2138.

[3]王薇.氨茶碱的临床应用与用药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8) :140-141.

上一篇:改进提升下一篇:X射线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