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水平

2024-07-02

不同氮水平(精选12篇)

不同氮水平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自然条件

试验地位于达县百节镇交通村4组;自然条件:微酸黄壤,p H 6.6,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海拔298 m;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27.3℃,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6℃;2008年3~8月累计降雨38次、1 075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两个粮饲兼用型品种,分别是奥玉5102(代码A)、农大3188(代码N)。

1.3试验设计

2品种3重复4施肥处理(见表1),小区随机排列。底肥全部相同,复合肥375 kg/hm2;追肥施用量设4个处理(F1~F4),分别为纯氮量(F1)300 kg/hm2(对照组)、(F2)375 kg/hm2、(F3)450 kg/hm2、(F4)525 kg/hm2,按照苗肥30%、穗肥60%、粒肥10%折合成尿素追施。5月初播种。小区面积20 m2(4 m×5 m),每小区播种5行,行距80 cm,株距15 cm,播深3~5 cm。整个试验区四周设1.5 m保护行,全部种农大3188,播种密度和试验区一致。

g/20 m2

注:(1)复合肥为俄罗斯进口复合肥(N∶P2O5∶K2O=16∶16∶16);(2)尿素为泸州化工厂生产,总N含量≥46.4%。

1.4 田间措施

播前翻耕、平整、挖好排水沟;5月7日播种,播后浇足水;出现3~4片真叶时匀苗,每窝定苗1株;用甲氰菊酯农药全面杀虫1次保苗;有5~7片真叶时施一次苗肥;拔节前施壮秆肥,并除杂垒蔸防倒;大喇叭口期施攻苞肥。

1.5 测定指标

记录每个处理的物候期。在2/3腊熟期测定每小区中间3行(每行去掉两头各2株),共计87株鲜重,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株,全部粉碎,取500 g,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计算烘干率,然后计算干物质产量。收割时随机选择10株测定每处理的株高、直茎、叶片数、绿叶数。每处理选取有代表性的生育正常的3株玉米测定茎叶比、鲜重(kg)、籽实风干重(kg),记录每小区植株数。A、N不同施肥处理的资料记录代码分别为AF1、AF2、AF3、AF4,NF1、NF2、NF3、NF4。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从表2可见,不同施肥水平对品种A、N除孕穗高度外无显著影响。随施肥量增加,两品种孕穗期株高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孕穗高度AF1~AF3平均为301.7 cm,比AF4高5.86%;NF1~NF3平均为286.3 cm,比NF4高7.24%。

2.2 牧草产量

不同施肥水平之间的鲜草(整株带苞)、干物质产量差异不显著,但A、N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极显著。A平均鲜草产量71 040 kg/hm2,干物质产量20 520 kg/hm2;N平均产鲜草38 055 kg/hm2,干物质12 690 kg/hm2,A比N分别高86.7%、61.6%。

2.3 生产性能

2.3.1 株高

从每处理随机测定10株株高平均值(见图2)可见,A、N都随着施肥水平提高,株高呈下降趋势;经比较,A品种F1、F3株高显著高于F4,N品种F1显著高于F4,其他相互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氮肥施肥量过高可能会抑制玉米高度的增加。

2.3.2 茎直径

从表3可见,茎直径A平均为1.76 cm、N平均为1.78 cm,F1、F2、F3、F4依次为1.84、1.81、1.76、1.69 cm,相互间差异都不显著。说明氮肥施肥量对青贮玉米茎直径无显著影响。

cm

2.3.3 叶片数

从表4可见,A平均总叶数16.8片,绿叶数11.9片;N平均总叶数13.8片,绿叶数6.8片。经检验,不同施肥水平之间A总叶数、N总叶数和绿叶数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品种间(A、N)绿叶数的差异极显著,其中F1极显著高于其他水平。说明不同施肥水平对A绿叶片数的影响较大,以F1施肥水平的绿叶片数最多,营养价值更高。

2.4 3株代表性植株的生产性能

从表5可见,奥玉5102单株带苞鲜重1.18 kg,农大3188为0.92 kg;叶/茎奥玉5102为0.32,农大3188为0.20;鲜棒重奥玉5102为0.28 kg,农大3188为0.33 kg;鲜籽实重奥玉5102为0.18 kg,农大3188为0.24 kg;鲜籽实占全株比例奥玉5102为15%,农大3188为26%;风干籽实重奥玉5102为95.25 g,农大3188为134.67 g。经检验,除单株带苞鲜重F1、F2显著高于F4外,其他指标不同施肥水平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奥玉5102、农大3188品种之间除籽实风干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极显著。

注:肩标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下同。

2.5 植株成活率

A、N之间和不同施肥水平之间植株成活率均差异显著,经多重比较,A品种F4成活率(96.6%)显著高于F1,N品种F4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水平。可见增加氮肥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的植株成活率,但植株成活的关键在于苗期,所以F4施肥水平以施苗肥尿素700 g/20 m2的植株成活率最高(见图3)。

2.6 经济效益评价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经济效益不同。青贮玉米成本包括种子、肥料和租地等费用,玉米全株鲜重按0.20元/kg计算。在奥玉5102的4个处理中,AF3的效益最高,比经济效益最低的AF4提高49元/hm2;在农大3188青贮玉米的4个处理中,NF1效益最高,比效益最差的NF2提高23.9%;奥玉5102青贮玉米的经济效益是农大3188青贮玉米的2.82倍。因此品种选择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3 小结

3.1 本试验的4种不同施肥水平对夏播青贮玉米的物候期无显著影响,品种是影响物候期的决定因素,夏播青贮玉米要注重品种选择。

3.2 本试验的施肥水平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土壤因连续种植牧草多年导致P、K肥缺乏或者不平衡有关。在青贮玉米种植中要注重粮-饲土壤的交替轮换和有机肥的使用。

3.3 本试验随氮肥施肥量增加青贮玉米高度下降,收获时绿叶比例下降,单株重降低,肥料成本增大,但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的成活率,所以最佳施肥水平应为处理1的底肥750 g、壮秆肥750 g、攻苞肥130 g,加上处理4的苗肥700 g。

3.4 本试验的奥玉5102在最佳播种密度(85 cm×1 5 cm)下苗成活率高、植株高大、抗倒伏、收获时绿叶多、产量高,可以在本试验区大力推广。

摘要:采用小区试验方式,在管理、密度一致的条件下,对奥玉5102和农大3188两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了追施纯氮300、375、450、525kg/hm24个水平的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个施肥处理水平对夏播青贮玉米的物候期、草产量无显著影响;纯氮300kg/hm2水平的株高最高、绿叶比例最大、单株重最大,成本最低;纯氮525kg/hm2水平的植株成活率最高。

关键词:施肥水平,青贮玉米,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张新跃,张瑞珍,罗文莉,等.“饲用玉米-黑麦草”草地农业系统的研究-Ⅴ饲用玉米性能评价与系统优化[J].草业与畜牧,2007,(12):1-4,12.

[2]南京农学院.饲料生产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杨成勇,张瑞珍,刘志渊,等.川北地区不同饲用玉米品种比较与生产性能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8,25(6):118-120.

[4]张新跃.四川农区高效草地农业系统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4,21(12):18-21.

[5]张新跃.发展农业草业系统的理论、作用和技术[J].草业科学,2000,17(3):18-20.

[6]张新跃,何丕阳,何光武,等.“饲用玉米-黑麦草”草地农业系统的研究-Ⅰ饲用玉米的品种比较与生产性能[J].草业学报,2001,10(2):33-38.

[7]张新跃,李元华,张瑞珍,等.“饲用玉米-黑麦草”草地农业系统的研究-Ⅲ不同密度对青贮饲用玉米生产效果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6,23(2):54-56.

[9]张瑞珍,张新跃,李元华,等.“饲用玉米-黑麦草”草地农业系统的研究-Ⅳ饲用玉米新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草业科学,2007,24(3):78-81.

[10]王永军,王空军.氮肥用量、时期对墨西哥玉米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427-429.

[11]倪竹如,陈俊伟.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直播水稻氮素吸收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3,17(2):123-126.

[12]李志勇,王璞.不同施肥条件下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J].华北农学报,2003,18(4):91-94.

不同氮水平 篇2

对29个冬小麦品种进行子粒产量和氮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氮胁迫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具有明显差异.缺氮条件下子粒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划分为氮高效、中效和低效三类,氮高效品种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少.在缺氮条件(N-)下,不同氮效率品种成熟期植株全氮含量差异不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效率(NUE)、吸收效率(UPE)和利用效率(UTE)均以氮高效品种最高,中效品种次之,低效品种最低.缺氮条件下较强的氮素吸收和利用能力是氮高效小麦品种氮胁迫条件下高氮效率的主要原因.

作 者:李淑文 周彦珍 文宏达 李雁鸣 肖凯 LI Shu-wen ZHOU Yan-zhen WEN Hong-da LI Yan-ming XIAO Kai 作者单位:李淑文,LI Shu-wen(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保定,071001)

周彦珍,ZHOU Yan-zhen(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保定,071051)

文宏达,WEN Hong-da(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保定,071001)

李雁鸣,肖凯,LI Yan-ming,XIAO Kai(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保定,071001)

不同氮水平 篇3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田概况。试验田土质为砂壤黑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中高肥力,小麦常年亩产500千克以上;20厘米厚耕层土壤养分为有机质15.6克/千克,全氮1.197克/千克,碱解氮103毫克/千克,速效磷25.3毫克/千克,速效钾99毫克/千克。

2. 试验设计。试验品种为济麦20号。试验共设4个处理:亩施纯氮10千克、15千克、20千克和不施氮肥。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0米×2米=20米2。

3. 栽培管理。2010年10月8日播种,每亩基本苗12万苗。总施氮量的50%做基肥,于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剩余50%氮肥在倒二叶露尖期追施,追肥方法为人工开沟条施。在足墒播种条件下,浇好越冬水、拔节水(倒2叶露尖期)、扬花水(扬花期)和灌浆水。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丰产田。

4. 田间记载、室内考种与品质检验方法。田间定点调查群体动态变化;各小区分收单打测实产;每小区取样,由山东农业大学品质测试实验室测定面粉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沉淀值。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施氮水平对济麦20号产量影响的结果分析。

注:表中数据后面的大写字母表示1%显著水平,小写字母表示5%显著水平(下表同)。

由表1看出,氮肥对促进群体发育和穗数的形成具有显著效应。亩施15千克纯氮比不施氮肥单株分蘖平均增加1.30个,春季最大苗量平均增加15.7万苗,亩穗数增加7.5万苗。在亩施纯氮0~15千克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亩穗数增加,施氮量继续增加到20千克时,亩穗数反而有下降趋势。因此,如生产上氮肥施用量过多,只是增加了春季无效分蘖,分蘖成穗率反而下降,会造成穗数降低。在亩施纯氮0~10千克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总小穗数增加、不孕小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在亩施纯氮10~20千克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穗粒数减少。由表1还看出,亩施10千克纯氮比不施氮平均增产11.5%,达1%极显著水平。在亩施纯氮10~15千克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产量增加,超过15千克后,有减产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考虑到氮肥利用率等因素的影响,在常年亩产500千克左右的高产地块上,氮肥适宜用量应为10~15千克/亩。

2. 不同施氮水平对济麦20号品质影响的结果分析。

由表2看出,在亩施纯氮10~20千克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籽粒品质显著提高。

三、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表明,在亩施纯氮0~15千克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产量增加,超过15千克后,有减产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亩施纯氮10~20千克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增加,面团稳定时间延长,籽粒品质显著提高。

综合分析,在我市目前的生产条件下,济麦20号优质高产高效的施肥量为亩施纯氮10~15千克,施氮过多反而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不同氮水平 篇4

关键词:矮象草,氮肥水平,产草量,品质

近年来,随着湖南养殖业的结构调整,牛羊及草食动物养殖呈不断壮大的趋势,而青绿饲料短缺已成为制约草食动物产业发展的瓶颈。矮象草是一种适合我省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种植的高产优质饲草品种之一,如何提高矮象草鲜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是目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氮肥是影响牧草产量的关键因素,合理施氮能提高牧草产量,显著改善牧草品质,本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施氮水平对矮象草鲜草产量、营养品质影响,测算经济效益,为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条件

试验地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泉塘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牧草试验基地, 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处北纬28°21',东经113°05' ,海拔80m,年平均气温17~17.5℃,绝对高温43℃,绝对低温-7℃,无霜期285~190d, 年平均降 水量为1 400~1600mm, 水量多集 中在4~6月 , 占全年的60%~6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春季低温多阴雨 ,夏季炎热,秋季持续高温,干旱少雨,7~9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15%。土壤为第四季红壤,土壤的特点为旱、酸、瘦、板、结、浊、保水保肥性能差,p H5~6.5。

1.2 试验材料

美国矮象草, 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氮素,氮以市场销售尿素,含氮量为46%。

1.3 试验处理

试验在2014年6月15日进行。试验共分7个处理, 每个处理3次重复, 小区面积为5m×4m=20m2,栽培密度为60cm×60cm,分别于6月15日、8月1日、9月15日施氮3次,每次施肥水平见表1。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0月10日刈割,留茬5cm,每组取5株有代表性的植株为样本,测定株高、分蘖、鲜重。测定单株鲜草产量后,取500g,测定风干率,干物质含量、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对矮象草株高、 分蘖个数与单株鲜重的影响

影响结果见表1。

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对矮象草株高有明显的影响 ,施肥处理( N1- 6) 比不施氮( N0) 平均提高12.9cm, 在N6水平时 , 株高比不施氮肥( N0) 高出20.5cm,比( N1- 5) 平均高出9.2cm。在N2与N5水平内,株高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主要原因由于可供试验的矮象草株数的田间布局的局限,试验组田间只能按施肥量高低顺序排列成线形,空白对照排于高施氮水平组外侧,造成相邻组间肥素移动的影响了N2与N5的施肥效果,因此株高要矮。施氮水平的提高,对矮象草分蘖个数有影响,施肥处理( N1- 6) 的平均个数比不施肥( N0) 多8.3个。施氮水平, 对株高与分蘖数的积有一定的影响,施肥处理( N1- 6) 不施肥( N0) 显著大,株高与分蘖数的积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多[17-19]。在N2与N6水平内,株高与分蘖数的积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主要原因由于相临组间肥素移动的影响,矮象草根系吸收量一定, 造成N2水平内株高较低,分蘖个数增多;N6水平时刚好相反。施氮水平提高,矮象草单株鲜草量明显增多,施氮处理( N1- 6) 平均比不施氮( N0) 提高30.24%;大大的提高了矮象草水分含量,提高其适口性。

2.2 施肥水平与矮象草品质的关系

实验表明,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单位鲜重的干物质百分率下降,( N1- 6) 平均比不施氮肥( N0)下降2.73%;主要原因由于施氮水平的上升矮象草水分含量的上升造成鲜草产量明显增加。氮肥施用能明显提高矮象草干物质的粗蛋白质含量,施肥处理( N1- 6) 的粗蛋白质含量平均比( N0) 提高0.99%;由于施氮水平的提高其土壤中氮元素含量的上升,矮象草吸收相应增加,使蛋白质含量提高。

施氮对矮象草粗纤维含量有很大影响,施氮处理( N1- 6) 平均比不施氮肥( N0) 降低1.43%,粗纤维含量影响牧草适口性、消化率。

对灰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施氮处理平均比不施氮高出1.08%;增加矮象草矿物质含量,提高矮象草干物质量。

施氮水平的提高,单位鲜重的干物质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与单株的含水量( 干物质率下降) 明显上升,粗纤维含量有所下降,粗灰分百分比有一定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矮象草的品质。

2.3 施肥水平与单位土地面积干物质产量及产值的关系

如表4所示,施氮量的增加对亩产干物质量与亩产粗蛋白质有一定得影响,施肥处理( N1- 6) 平均比不施肥( N0) 干物质产量高出10.65 kg,粗蛋白产量( N1- 6) 平均比( N0) 提高3.46 kg。亩产产值随施氮量得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当按照6.48 kg/ 亩水平施氮时,亩产干物质,亩产粗蛋白质得产值达到最佳( 图1) 。

3 结论

3.1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对矮象草品质有明显提高,单位干物质量粗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含量也随着施氮量得增加而上升,而粗纤维含量随施氮量得增加而下降。由于牧草品质得到改善与否,主要看粗蛋白质、水分含量、粗纤维含量,它们是影响动物的消化率、牧草适口性主要因素。通过试验施氮能够明显的改善矮象草品质。

3.2牧草产量是牧草生产首先解决问题 , 矮象草的产量达到每亩产鲜草一般在0.8~1.2万kg。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提高矮象草的分蘖个数、株高,从而大大得提高了矮象草的产量,茎叶比也得到很好的改善;矮象草粗老也有得到改善。

不同氮磷营养对金鱼藻的生理影响 篇5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NP水平培养的金鱼藻(Ceracophyllurn dernersurn)的茎解剖结构、植株NP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研究发现,随N,P浓度的增加,金鱼藻茎的组织结构紊乱,出现空洞;茎叶中NP含量随N,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丙二醛含量均随N,P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丙二醛含量均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OD和SOD活性随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随时间延伸上升.

作 者:熊汉锋 姚志煌 XIONG Han-feng YAO Zhi-huang 作者单位:熊汉锋,XIONG Han-feng(鄂州职业大学,湖北省湿地资源经济研究所,湖北,鄂州,436000)

姚志煌,YAO Zhi-huang(鄂州市水利局,湖北,鄂州,436000)

不同氮水平 篇6

关键词 施肥;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目前的研究表明,有机肥能够有效提升土壤中有机氮的含量,然而有机肥种类不同其具有的理化性质也有着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而增多的有机氮其组分比例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而此对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本次研究选取耕层土壤进行了为期30 a的定位试验研究,选择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探究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造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土壤来自某地长期肥力监测试验田,试验地点年平均温度是19.6 ℃,年平均降雨量是1.4 m。选取土壤为种植水稻的水稻土,该土在酸性花岗岩母质中发育而成。本次研究于1985年开始,按照稻草与化肥配施、牛粪与化肥配施、单施化肥及不施肥4种方式进行土壤处理,并且要求单一处理方式做3次反复处理,以确保处理的有效性。试验小区的面积为15 m2,4种处理方式按照随机方式在4个小区中进行排序。小区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均为水稻,研究的第1阶段(1984-2005年)小区内农作物的轮作方式为一年两季冬季为休耕,研究的第2阶段(2006-2014年)小区内农作物的轮作方式是一年一季之后休耕。

1.2 处理方法

研究中土壤做不同处理时采用的化肥品种与数量完全相同,每茬水稻施用有机肥中氮的含量为103.6 kg/hm2,磷的含量为27.1 kg/hm2、钾的含量为135.1 kg/hm2。供试化肥则是氯化钾、过磷酸钙和尿素,氯化钾与尿素1/2用做基肥,1/2用做分蘖期施肥,而过磷酸钙只作基肥使用。化肥与牛粪配施处理方式是于每季水稻种植之前取牛粪3 760 kg/hm2作为干基,化肥和稻草配施处理方式则要求把农田的稻草还田,稻草全部还田[2]。

1.3 样品采集和制备

2014年6月,在开始种植水稻之前,在试验小区耕层采集土壤样品,要求的取样深度是15 cm以内。小区内采集土壤样品呈“S”型采集,按照随机法采集,采集样品数为6个,样品采集完之后,将6个样品充分混匀之后,重新分成6份,取其中一份作为研究样本。采集完样本,要及时将土壤样本带入试验室进行风干处理。样本处理要尽量碾压成细小颗粒,以过200目网筛为准。土壤样品制备完成,则开始进行有机氮组分检测。

1.4 分析方法

土壤的理化性质测试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土壤有机氮组分分析使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非酸解氮、氨基糖氮和未知态氮行差减法;氨基酸氮行茚三酮氧化、磷酸-硼砂缓冲液蒸馏法测定;氨+氨基糖氮行磷酸-硼砂缓冲液蒸馏法测定;氨态氮行MgO氧化蒸馏法测定;酸解性氮行凯氏法测定。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软件Origin 9.0与SPSS 18.0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研究表明,化肥和不同种有机肥配施,均对土壤中有机氮有提升作用,且在各组分中所占比例存在较为显著差异,也即于非酸解性氮与酸解性氮分配比例中存在显著差异。经过NPKM处理,土壤通过增加酸解性氮提升了其有机氮含量,经过化肥和稻草施配处理,土壤通过增加非酸解性氮提升了氮含量[3]。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土壤内有机氮存在形态为酸解性氮,土壤施用多种肥料后酸解性氮在土壤中总氮含量占比为68.1%~82.0%;其中因长期肥料施用造成有机氮增加中非酸解性氮与酸解性氮两者占比对等。化肥和不同种有机肥配施,均对土壤中有机氮的提升作用,于非酸解性氮与酸解性氮分配比例中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进行长期施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中未知态氮和氨基酸氮的含量,却无法对酸解性总氮各组分比例造成影响,施肥处理都符合氨基糖氮<氨基酸氮<氨态氮<未知态氮。

3.2 讨论

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中有机氮组分特征的影响机制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机肥中的养分造成土壤有机氮组分发生直接变化。畜禽粪便类有机肥含有较高的多糖、蛋白质、缩氨酸和脂肪酸,有机肥进入土壤中可经微生物直接对有机氮的组分结构造成影响。土壤有机氮并不完全受畜禽粪便类有机肥影响,其中芳香环物质则免疫其影响作用,但在实践中,畜禽粪便类有机肥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土壤蛋白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秸秆类有机肥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9.28%~17.69%、18.01%~22.59%、34.63%~41.49%。以上成分被称为难矿化的有机质,而秸秆有类有机肥进入土壤中依然对有机质含量有着提高作用。

另一种是经土壤微生物“矿化-同化”作用改变土壤中有机氮组分结构。畜禽粪便和秸秆类有机肥的C/N等性质有着明显差异,进入土壤中能够对土壤微域环境的C/N起到改善作用。低C/N下,微生物受限于碳产生生长抑制,发生无机氮的同化量也较小;高C/N下,微生物受限于氮产生生长抑制,则导致矿化氮素快速发生同化。无机氮被微生物同化,其在易矿化和难矿化有机氮库的分配比例存在差异,故而能够对有机氮组分结构造成影响。

本次研究中稻草与牛粪作为有机肥施用为土壤增加的钾、磷等元素在分量上的差异显著,而这也正是稻草或牛粪与化肥配合施用造成土壤中有机氮增加在各组分中所占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长时间进行不同肥料施用能够有效提升未知态氮与氨基酸氮的含量,却不能影响各组中酸解性总氮占比的大小排序,不同肥料施用后各组土壤样品酸解性总氮占比排序为氨基糖氮<氨基酸氮<氨态氮<未知态氮,而这也与塿土、棕壤、黑土等多种土壤类型的相关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中有机氮组分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相同类型土壤行多种种植制度研究中土壤中总氮组分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田桂华.利用率以及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分析施用有机—无机肥料对水稻产量和氮肥[J].科技致富向导,2014(1):51-51.

[2]徐秋桐,邱志腾,章明奎.生物质炭对不同pH 土壤中碳氮磷的转化与形态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14(3):303-313.

[3]杨艳菊,王改兰,张海鹏,等.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栗褐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J].土壤,2013,45(3):426-429.

不同氮水平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靖江市新桥镇孝化村6队朱纪财田内, 土壤质地为油砂土, 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南粳5055。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单因素设计, 设5个总氮用量处理 (前后期比例采用6∶4) :225 kg/hm2 (A) 、270 kg/hm2 (B) 、315 kg/hm2 (C) 、360 kg/hm2 (D) 、405 kg/hm2 (E) , 3次重复。小区面积33.33m2。6月18日机插秧, 采用高密度栽植 (26.7万穴/hm2) [1,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成穗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施氮量下的水稻茎蘖动态变化较明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最高茎蘖呈波动变化, 以处理E最高。成穗率则以处理B、D最高, 说明270、360 kg/hm2用氮量比较适宜。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3张功能叶的总面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处理B、C分别比处理A增加8.64%、7.55%。因此, 合理施用氮肥, 可使群体叶面积发展合理, 延缓叶片衰老, 延长叶片功能期, 达到高产[3]。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施氮量对植株性状的影响不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株高增加, 但也有高产倒伏的风险。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基部1、2节间的长度先缩短后伸长。因此, 适当增加施氮量, 能缩短基部1、2节间距, 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cm)

2.4 不同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处理E平均产量最高, 处理A平均产量最低, 其中处理E分别比处理D、C、B、A增产1.8%、7.5%、22.9%、27.5%。对小区实产进行方差分析 (表5) , 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重复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试验结果有效, 进一步证明了在该试验条件下, 机插稻产量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但处理E比处理D增产不明显, 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 大田施氮总量超过405 kg/hm2时对机插水稻的增产意义不大。

2.5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5.1 有效穗数。

从不同施氮总量水平看, 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表4) , 说明施氮总量增加, 前后期的肥料的用量也相对增加, 而前期肥料的增加, 促进了分蘖的发生, 使分蘖力增强, 同时由于养分相对足、保蘖能力好, 各处理各期的茎蘖动态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表现出增加之势, 因而有效穗数也必然增加。

2.5.2 穗型。

田间试验表明, 处理D的穗型最大, 说明处理A、B由于氮肥施用量偏少, 后期肥料相对不足, 不能满足长穗期需肥量大的要求, 不利于幼穗分化、孕大穗, 因而穗型偏小。而处理E肥料充足, 分蘖发生多, 穗数足, 穗型偏小。处理C、D表现较好, 尤其是处理D表现最佳, 说明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 穗型不再增大, 相反会下降。

2.5.3 结实率和千粒重。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各处理的结实率呈现下降趋势, 说明肥料偏多易造成稻株营养生长过旺而贪青迟熟, 影响水稻灌浆充实。千粒重的变化表现不明显, 说明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表4)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增加机插稻的单位施氮量, 能明显增加单位产量[4,5,6], 但南粳5055种植中施氮总量超过405 kg/hm2时的增产效果不显著。在靖江市的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 南粳5055作机插稻栽培时, 氮肥用量在360~405 kg/hm2、运筹比例为6∶4时水稻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最佳, 适宜在当地推广。

摘要:研究水稻品种南粳5055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栽培, 不同施氮总量对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靖江市的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 南粳5055作机插稻栽培时, 氮肥用量在360405 kg/hm2、运筹比例6∶4时最佳。

关键词:南粳5055,麦草全量还田,施氮水平,江苏靖江

参考文献

[1]赵俊龙, 苏建平, 李德山, 等.机插稻培育壮秧与麦秆全量还田肥料运筹技术探讨[J].中国稻米, 2010, 16 (5) :39-42.

[2]张厚勇, 史奇, 程勇.无为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91, 94.

[3]周振元, 向玲洁孙春明, 等.沿江高沙土地区水稻机插及麦草全量还田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6) :163-165.

[4]谭长乐, 赵步洪, 戴正元, 等.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规范[J].江苏农业科学, 2007 (1) :22-25.

[5]谭长乐, 张洪熙, 赵步洪, 等.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规范[J].土壤, 2003, 35 (4) :347-348.

不同氮水平 篇8

一、试验处理及设计方法

1. 试验处理

(1) 三个时期

A1三叶一心期;A2五叶一心期;A3七叶一心期。

(2) 追氮数量

B1亩施8千克;B2亩施10千克;B3亩施12千克;B4亩施14千克。

2. 设计方法

随机区组, 两次重复, 4行区, 10米行长, 行距68厘米, 小区面积27.2平方米, 株距25厘米, 种植密度每亩3800株, 供试品种绥玉7。

二、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土质为白浆土, 地势较平坦, 土壤肥沃, 排水良好, 前茬大豆, 耕层30厘米, 秋翻、秋耙、秋起垄春包肥, 亩施二胺10.0千克、尿素3.0千克、硫酸钾3.3千克。

三、栽培管理情况

5月22日人工刨剜等距穴播, 播深4厘米, 播后及时覆土镇压, 5月23日化学灭草, 亩施99%乙草胺150毫升加75%宝收2.6克进行土壤处理。三叶一心期间苗、定苗, 6月12日、6月22日、6月30日人工开沟施肥, 距离玉米根际5厘米, 施肥深度10厘米, 亩施氮肥数量分别为8千克、10千克、12千克、14千克。

四、气象条件分析

5月下旬, 降雨量为58.1毫米, 5月22日播种, 6月5日出苗, 达苗齐、苗匀、苗壮, 6月12日达三叶一心施氮肥, 降了一场小雨, 春季温度低, 蒸发量低, 施到土壤里的氮肥很快被根系吸收, 满足苗期营养生长对氮肥的需求, 6月22日达到五叶一心施氮肥, 6月下旬降雨量为33.1毫米, 此时有点干旱, 但问题不大, 6月30日达到七叶一心施氮肥, 6月下旬降雨量为12.4毫米, 7月上旬降雨量为8.0毫米, 此时温度高, 降雨量少, 7月16日~7月18日的降雨, 垄沟灌满水, 土壤含水量达到极饱和, 7月中下旬降雨量达到159.7毫米, 施到土壤里的氮肥开始发挥作用, 水促肥, 植株长势繁茂健壮, 营养生长过旺, 导致七叶一心期施氮肥的处理, 生育期推后1~3天。

五、试验结果分析

1. 田间调查结果

七叶一心亩施10千克、12千克、14千克氮肥, 成熟期推迟1~3天, 生育日数增加1~3天, 株高也相对高些。

2. 产量结果分析

三叶一心亩施12千克氮肥亩产599.3千克, 五叶一心亩施12千克氮肥亩产597.4千克, 七叶一心亩施12千克氮肥亩产614.6千克, 在七叶一心期亩施8千克氮肥亩产580.3千克, 亩施10千克氮肥亩产627.9千克, 亩施12千克氮肥亩产614.6千克, 亩施14千克氮肥亩产610.8千克。

六、结论

玉米在三叶一心、五叶一心、七叶一心期, 亩施12千克氮肥为最佳施用量, 亩产量597.4~614.6千克, 玉米在七叶一心期亩施8千克、10千克、12千克、14千克氮肥产量高于在三叶一心和五叶一心期各氮肥施用量的产量。

摘要:玉米在三叶一心、五叶一心、七叶一心期, 亩施12千克氮肥为最佳施用量, 亩产量597.4~614.9千克, 玉米在七叶一心期亩施8千克、10千克、12千克、14千克氮肥产量高于在三叶一心和五叶一心期各氮肥施用量的产量。

不同氮水平 篇9

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已成为限制天津地区植物生长和园林绿化的严重问题。该植物在天津地区引种成功[3],不仅对其异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园林绿化和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沙冬青种子采自西鄂尔多斯,实验前,进行清杂处理。水培装置为方形无孔、内径17 cm×11.5 cm×22 cm(长×宽×高)长方形塑料盆,以聚苯乙烯泡沫作定植板。氮肥:尿素;磷肥:NaH2PO4·12H2O;钾肥:KCl;培养液的配制:经暴晒沉淀除氯后的自来水。

1.2 方法

1.2.1 水培方法

将种子经0.3%KMNO4消毒5 min,洗净置于25℃条件下催芽48 h,挑选发芽基本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盆中,每盆定植15棵,重复2次。待幼苗长至第2片真叶完全展开时同时加入氮磷钾肥,施入方法见表1。

1.2.2 测定方法

从处理之日开始2个月后测定。干鲜重使用烘干法[4]。

1.2.3 数据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5]。

2 结果与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除处理4根和叶干重较对照略低外,其他处理都可以促进干鲜重的增加。其中,处理2和8都可以极显著地促进根、叶干鲜重的生长,处理3可以极显著地促进根鲜重的增加。沙冬青幼苗干鲜重与形态生长反应趋势基本一致,即:缺氮条件下(处理2、3)仍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干鲜重增加,株高增高。但在缺磷条件下(处理4、5)植株枯黄萎蔫,干鲜重减少,生长率下降。氮磷施入过多(处理9)会抑制植株生长,变得枯黄,出现“烧苗”现象。处理8(N30、P30、K60)施用效果最好,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

3 讨论

不同的营养元素对沙冬青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缺氮和缺钾处理对沙冬青幼苗生长影响不明显,而在缺磷条件下,其生长受到抑制,幼苗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大部分叶片变得枯黄、皱缩。这说明磷元素是沙冬青幼苗生长所必需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沙冬青原生境土壤较为贫瘠,0~5 cm的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为0.744 g/kg和0.259 g/kg,50~7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1.425 g/kg和0.259 g/kg[6],这就形成了沙冬青生长并不需要过多的营养元素、耐贫瘠的特性。而磷能促进早期根系的形成和生长,提高植物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有助于增强植物的抗性[7,8]。有试验表明,适量的磷肥能提高沙冬青幼苗的抗盐性[9,10]。这就说明了磷肥对促进沙冬青生长,提高其适应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因此磷肥是必不可少的。氮、磷、钾单一元素过多不能影响幼苗的生长,但是当氮、磷同时施入过多的情况下(N60、P60),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枯黄,这说明此时氮、磷浓度过高,抑制了沙冬青的生长,出现了“烧苗”现象。

参考文献

[1]韩生慧,何芳兰,尉秋实,等.极端干旱区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人工种群重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6):18-23.

[2]李慧卿、马文元.沙冬青抗逆性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5):67-71.

[3]李婧男,刘强,贾志宽,等.盐胁迫对沙冬青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研究,2009,29(5):553-558.

[4]王浩,焦晓燕,王劲松,等.不同氮肥水平下生物炭对高粱苗期生长及有关生理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06:195-201.

[5]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9~160.

[6]王雪征,陈淑萍.沙冬青生境调查及人工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5,9(4):51-52.

[7]杜建斌,曾明,谢江辉,等.磷对澳洲坚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西南园世,2005,06:75-76.

[8]王树林,祁虹,王燕,等.麦棉套作模式下氮磷钾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6,03:123-126.

[9]蒋玉蓉,吕有军,祝水金.棉花耐盐机理与盐害控制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6,18(4):248~254.

不同氮水平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汉中市西乡县油菜百亩攻关田片区, 海拔435 m, 经度107.5°, 纬度32.6°, 年降雨量700~1 800 mm。试验地面积1 400 m2, 前茬为水稻, 土壤为墡土, 肥力中上等, 排灌方便。供试油菜品种为秦优10号。

1.2 试验设计

在氮、磷、钾、硼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氮肥采用不同施用方式进行试验。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4∶0∶4∶2 (A) 、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0∶3∶2 (B) 、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 (C) 、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6∶0∶3∶1 (D) 。3次重复。施肥总量为纯N 210 kg/hm2、P2O575 kg/hm2、K2O 105 kg/hm2、硼肥15 kg/hm2, 磷、钾、硼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小区面积19.2 m2 (8.0 m×2.4 m) , 行距40 cm, 播种6行, 试验区四周设置3行保护行, 小区与保护行间走道宽70 cm[3,4]。种植密度定为37.5万株/hm2。

1.3 试验实施

2013年10月5日播种、施基肥 (前期干旱, 推迟播种) , 10月14日第1次间苗, 10月22日施苗肥, 10月24日第2次间苗, 10月25日喷施仙耙·喹胺除草灵化学除草1次, 11月18日定苗。12月25日施蜡肥, 12月底中耕, 2014年2月23日施蕾薹肥[5]。其他管理同百亩核心攻关田, 于2014年5月20日收获[6]。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由表1可知, 4个处理各物候期基本一致, 仅处理A在初花期至成熟期均表现为推迟1 d。

2.2 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 株高以处理D最高, 处理B最低, 两者相差8.0 cm。分枝高度以处理D最高, 处理C最低, 两者相差9.4 cm。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处理C最多, 处理D次之, 最后是处理A和处理B, 处理C与处理A、B之间仅相差0.6个。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以处理C最多, 处理B次之, 处理A第三, 处理D最少, 比处理C少了7.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以处理B最多, 处理D次之, 处理C第三, 处理A最少, 比处理B少7.8个。角果粒数以处理C最多, 处理D次之, 处理B第三, 处理A最少, 比处理C少1.9粒。千粒重以处理D最高, 处理C次之, 处理B第三, 处理A最低, 比处理D低0.28 g。4个处理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均表现良好, 菌核病发病率均为0%。

2.3 产量

由表3可知, 处理D产量为2 729.17 kg/hm2, 居试验首位;处理C产量为2 703.13 kg/hm2, 排第二;处理B产量为2 526.04 kg/hm2, 排第三;处理A产量为2 197.92 kg/hm2, 排第四。采用Dancan′s新复极差法分析产量结果, 处理D与处理A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 与处理C、B的差异不显著;处理C与处理B之间差异不显著, 与处理A的差异显著;处理B与处理A之间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极显著。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4种施氮方式对直播油菜的株高、分枝高度、角果粒数等性状影响规律不明显, 仅表现为千粒重规律性的略有增减, 对油菜物候期影响不大。从产量结果看, 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6∶0∶3∶1处理的产量略高于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处理26.04 kg/hm2, 差异不显著, 比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0∶3∶2处理产量高203.13 kg/hm2, 差异不显著, 比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4∶0∶4∶2处理产量高531.25 kg/hm2, 差异显著。可见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6∶0∶3∶1处理的氮肥施肥方式与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处理的方式效果相当, 略优于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0∶3∶2处理, 明显优于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4∶0∶4∶2处理, 也就是说施氮肥应以底肥为主。

考虑到经济效益, 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处理因多施1次肥, 施肥成本增加了约600元/hm2 (劳动力按80元/d计) , 从这点看, 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6∶0∶3∶1处理的施肥方式经济效益要优于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处理。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处理比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0∶3∶2处理产量高177.09 kg/hm2, 比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4∶0∶4∶2处理高505.21 kg/hm2, 油菜籽按5.2元/kg计算, 则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处理比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0∶3∶2处理经济效益高320.87元/hm2, 比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4∶0∶4∶2处理高2 027.09元/hm2,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 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6∶0∶3∶1处理的施肥方式, 即底肥施60%、蜡肥追施30%、蕾薹肥追施10%的方式, 无论在产量还是经济效益上, 都要优于其他3种施肥方式, 下一年可重点进行试验验证;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2∶2∶1处理效益略高于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0∶3∶2处理, 但2个处理产量差异未达显著;而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5∶0∶3∶2处理虽然比底肥∶苗肥∶蜡肥∶蕾薹肥=4∶0∶4∶2处理产量高, 但2个处理产量差异也未达显著。为了进一步确认各施肥方式的真实效果, 有必要下一年继续试验, 以求得验证[7]。

参考文献

[1]於国强.油菜氮素不同施用方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 2003 (4) :32, 39.

[2]邹秀珍.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13 (2) :29.

[3]蒋丽.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 2010, 27 (11) :1414, 1444.

[4]陈德珍, 周应友.杂交油菜少免耕栽培不同生育阶段施肥配比效果分析[J].耕作与栽培, 2012 (1) :22, 30.

[5]汪爱丽.测土配方施肥在油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9) :17.

[6]钱玉宝, 李秀珍, 彭华升.2011—2012年东至县油菜“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4) :23-24.

不同氮水平 篇11

关键词 咖啡 ;铵态氮 ;硝态氮 ;氮吸收 ;咖啡生长

中图分类号 S57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7.005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品质好坏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营养意义来讲,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吸收NH4+和NO3- 2种形态氮。关于作物对NH4+和NO3-的吸收、贮存、运输和同化过程等方面已有报道[1-3]。NH4+和NO3-被作物吸收后,除硝态氮需先还原成NH4+(NH3)以外,其余同化过程完全相同。据报道,作物对NH4+和NO3-的吸收量因作物特性、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变化[4]。

虽然铵、硝态氮都是植物根系吸收的主要无机氮,但不同作物对其有不同的偏好性[5-7]。一般情况下,同时施用铵态氮和硝态氮肥,往往能使作物获得较高的生长速率和产量。近年来,关于NH4+-N和NO3--N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集中在蔬菜、水稻等作物[8-11]。而在不同形态氮素对咖啡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方面尚未见系统报道。笔者采用水培研究的方法,控制体系一定的pH条件和养分离子浓度,研究不同铵态氮、硝态氮比例对咖啡吸收氮素和其它一些养分元素的影响,以期更深层次探讨铵态氮、硝态氮比例对咖啡矿质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为咖啡生产中的施肥与养分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5 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温室中进行,供试材料为中粒种咖啡兴28。

1.2 方法

1.2.1 植株培养

咖啡种子经催芽后播于沙床中,二叶一心时移栽于育苗袋中,六叶一心时移栽于营养液中。营养液采用改良的Hoagland's营养液,总氮浓度为20 mmol/L,其中铵硝(NH4+- N∶NO3-- N)比例分别为10 ∶0、7 ∶3、5∶5、3 ∶7、0 ∶10。各处理除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有差异外[其中NH4+采用(NH4)H2PO4 、(NH4)2HPO4、NH4Cl试剂调节使其达到所需比例],营养液中PO43-、K+、Ca2+、Mg2+、Zn2+、Cu2+和Fe2+等离子浓度保持一致,其中Fe2+用Fe(EDTA-Na2)代替,以7.0 μmol/L的二氰胺作为硝化抑制剂。营养液用蒸馏水配置,各种养分均由分析纯(AR)试剂提供。为了维持营养液中NH4+和NO3-的浓度和离子平衡,每5 d换1次营养液,每天用0.1 mmol/L NaOH或HCl溶液调营养液pH为(5.8± 0.1)。水培容器采用0.5 L棕色玻璃瓶,在瓶口处用具孔糠醛泡沫板固定咖啡苗,使咖啡根系完全伸入营养液内。每瓶装营养液0.5 L,栽植1株咖啡苗,用供气泵保持通气。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10株苗。

1.2.2 生长特性测定

于2015年9月2日移栽咖啡苗,10月30日取样,一部分植株用于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取鲜叶测定叶绿素含量;一部分植株分为根、茎、叶3部分,于85℃杀青30 min后,在80℃条件下烘干,称重,测生物量。将干样粉碎后过0.4 mm筛,用杜马斯燃烧法测定样品氮含量,用95%乙醇提取比色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1.2.3 咖啡根系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测定

咖啡对NH4+和NO3-的吸收动力学试验采用常规耗竭法。将咖啡(苗龄为六叶一心)苗根系经蒸馏水漂洗后,浸入蒸馏水中饥饿培养24 h;随后将其浸入含不同氮源[KNO3、(NH4)2SO4、NH4NO3]的营养液中,试验过程中用供气泵保持通气。NH4+(或NO3-)的浓度分别为0、0.05、0.1、0.2、0.4、0.8、1.0、2.0 mmol/L,共8个处理,5次重复。试验在温度30℃、湿度80%~90%、光照强度为9 000 lx的人工气候箱(MGC-450HP-2)中进行,吸收24 h后,分别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并测定营养液中NH4+和NO3-的含量,根据吸收前后N浓度的变化量,计算单位根重在单位时间内的N净吸收量,即根系对N的净吸收速率。营养液中NO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H4+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作图,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单一形态氮素对咖啡吸收NH4+和NO3-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以KNO3为氮源,NO3-浓度在1.46 mmol/L时,吸收速率达到最大[最大吸收速率为3.91 μmol/(g·h FW),FW表示鲜重]。从图2可以看出,以(NH4)2SO4为氮源,NH4+浓度在1.75 mmol/L时,吸收速率达到最大[最大吸收速率为5.92 μmol/(g·h FW)]。NH4+最大吸收速率较NO3-最大吸收速率高51.4%,说明咖啡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大于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并且达到最大吸收速率时,NH4+浓度大于NO3-浓度。

不同氮水平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试验地点为吉林省桦甸市金沙地区, 其土壤类型为灰棕壤, 土壤耕层养分:有机质22.5 g/kg, 全氮1.36 g/kg, 全磷0.518 g/kg, 碱解氮123 mg/kg, 有效磷12.9 mg/kg, 速效钾216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吉育72;供试肥料: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A (N:Na量氮肥+定量磷肥和钾肥;P:Pa量磷肥+定量氮肥和钾肥;K:Ka量钾肥+定量氮肥和磷肥) ;处理B (N:Nb量氮肥+定量磷肥和钾肥;P:Pb量磷肥+定量氮肥和钾肥;K:Kb量钾肥+定量氮肥和磷肥) ;处理C (N:Nc量氮肥+定量磷肥和钾肥;P:Pc量磷肥+定量氮肥和钾肥;K:Kc量钾肥+定量氮肥和磷肥) ;处理D (N:Nd量氮肥+定量磷肥和钾肥;P:Pd量磷肥+定量氮肥和钾肥;K:Kd量钾肥+定量氮肥和磷肥) ;处理E (N:Ne量氮肥+定量磷肥和钾肥;P:Pe量磷肥+定量氮肥和钾肥;K:Ke量钾肥+定量氮肥和磷肥) 。各组肥料用量见表1。其中, 定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为35、75、45 kg/hm2, N、P、K的a、b、c、d、e施肥水平具体见表1。3次重复, 每种肥料量级试验共15个小区, 3种肥效试验共计45个小区。试验区每小区6垄, 垄长5 m, 垄距同当地生产条件。在大豆收获期进行产量情况调查研究, 分析各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量级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 增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大豆产量, Nb时其产量最高, Nc时产量与Nb相比明显下降, 略高于Na, 继续增施氮肥则产量又随之提高。由图2可知, 氮肥对大豆百粒重影响较大, 氮肥的增加可以明显提高大豆百粒重。

2.2 不同量级磷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 随磷肥施入量的增加, 开始时, 大豆产量有所增加, 当Pc时增加幅度最大, 而后, 继续增施磷肥大豆产量则呈下降趋势。单株粒数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同。由图4可知, 磷肥对百粒重影响不明显。其中单株粒数也表现为Pc最高。

2.3 不同量级钾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由图5可知, Kb时大豆产量有所增加, 但幅度不大, 当钾肥量达到Kc时, 大豆产量即开始下降, 且随钾肥量的增加产量下降幅度增大。百粒重的变化并不明显, 只有当达到Ke时, 百粒重才明显下降。由图6可知, 钾肥的施入量对百粒重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当钾肥量增加到一定时, 可能使百粒重下降, 即影响大豆果实质量。

2.4 氮、磷、钾影响方差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氮磷钾的肥料类型与施入量互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较明显。赵丽琴等[3]的研究表明, 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施肥量, 即养分浓度高低, 这与该试验结论基本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1) 氮肥的施用有利于大豆生长, 适量的增加磷肥或钾肥可以明显提高大豆的产量, 但过量施用则会抑制大豆生长。钾肥的施用直接影响大豆果实的质量, 高量磷肥可明显提高大豆果实质量。

(2) 磷肥和氮肥的施用比钾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明显, 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4,5,6], 尤其是磷肥的适当施用能明显提高大豆产量。

摘要:在吉林省桦甸市金沙地区进行大豆氮磷钾肥料量级田间小区试验, 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大豆均有增产作用, 但过量则抑制生长, 且钾肥增产作用比氮和磷肥弱, 钾肥和磷肥有利于提高大豆品质。

关键词:大豆,氮肥,磷肥,钾肥,产量,品质

参考文献

[1]郭庆元, 李志玉, 涂学文.大豆高产优质施肥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3) :89-104.

[2]SUSSER J N, UZZELL J G.Control of the soybean cyst nematode by crop ro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 nematicide[J].Journal of Nematology, 1991, 23 (3) :344-347.

[3]赵丽琴, 吉明光, 邓永贵, 等.施肥对大豆吸收氮磷钾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5, 17 (3) :29-31.

[4]韩秉进, 陈渊, 韩晓增, 等.黑土区大豆适宜NPK肥料用量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 19 (2) :145-152.

[5]岳东.磷肥用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4) :46-47.

上一篇:QHSE体系下一篇:无线传输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