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剂量监测

2024-06-23

个人剂量监测(共9篇)

个人剂量监测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的监测情况。方法以2014年内32名放射工作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临床放射诊断工作者27名、牙科放射诊断工作者5名, 检测个人剂量时采用的是热释光剂量检测方法, 比较年人均剂量当量的具体检测数值。结果 人均剂量当量比较高的是牙科放射诊断为 (0.42±0.41) m Sv/年, 比较低的是临床放射诊断为 (0.11±0.23) m Sv/年, 没有放射工作者的剂量当量大于5 m Sv/年, 两种工种放射工作者每年的人均剂量当量进行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整个放射防护工作进行得比较好, 能够保证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安全。

关键词: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分析

辐射防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监测放射工作者的个人剂量, 可以通过监测结果对放射工作者在某一时间内所受到的辐射水平是否与标准相符进行评价, 同时也是实施放射诊疗管理相关规定的一种重要手段[1]。本文以32 名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的监测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4 年内32 名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为研究对象, 男28 例, 女4 例;年龄25 岁~45 岁, 平均年龄 (36.3±4.2) 岁;工作时间1 年~20 年。

1.2方法按照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28—2002)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监测, 使用的相应剂量计元件是由北京康克洛企业所生产的Li F (Mg, Cu, P) , 对放射工作者的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检测, 具体指标是工作者的个人剂量当量是Hp (10) 。将热释光剂量计放在每个工作者的左胸位置, 整个检测的周期是2个月, 检测每年进行6次。采用的热释光读出仪是防化研究院所制造的RGD-3B热释光剂量仪, 将读数中的经刻度系数进行校正, 同时将本底剂量除掉, 就可以得到2个月佩戴期间内工作者的具体个人剂量当量———Hp (10) , 将1年内所测出的6个监测数据加起来就得到了年有效剂量——m Sv/年。

所使用的热释光剂量计以及热释光读出仪均由上海计量测量技术研究院来对刻度进行检定, 在使用相应的热释光剂量计之前, 需要依据变异系数来筛选, 保证同一组中的分散性不能超过4%。相关监测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定期的监测技术培训与考核, 同时每年都参加我国疾病防控中心所开展的盲样比对工作, 并且都合格。

1.3 观察指标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水平以及每年的人均剂量当量。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水平的具体分布人均剂量当量比较高的是牙科放射诊断 (0.42±0.41) m Sv/ 年, 比较低的是临床放射诊断 (0.11±0.23) , 没有放射工作者的剂量当量大于5 m Sv/ 年。见表1。

2.2 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每年的人均剂量当量对比将诊断放射和牙科放射学工作者每年的人均剂量当量进行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对小型X线机进行防护通常会被相关部门忽视, 特别是牙片机, 由于其照射量很小, 所以很容易被忽视, 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其的防护。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彻底落实放射防护相关法规以及具体标准, 对放射卫生防护进行严格的监管, 同时不断完善以及改进放射工作人员所使用的防护设施, 对在岗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放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射线防护的作用。

监测放射工作者的个人剂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掌握其在某一时间段内所受到的辐射情况, 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对保障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促进放射诊疗管理相关规定的落实[2]。有效减少放射工作者照射剂量的方法有:①编写放射防护相关评价报告时, 应合理安排好各项防护工作, 同时严格审核这些防护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 发现不足的地方应及时进行改正。②对介入诊疗相关设备性能进行定期检测。③开展放射防护培训, 放射工作者应使用防护用品, 并将个人剂量计正确佩戴。④采用小照射野, 透视的时候尽量不要采用放大模式, 利用脉冲式进行剪影。

本文以2014 年内32 名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个人剂量时采用的是热释光剂量检测方法, 比较年人均剂量当量的具体检测数值。结果显示, 人均剂量当量比较高的是牙科放射诊断, 比较低的是临床放射诊断, 且没有放射工作者大于5 m Sv/ 年, 2 组比较差异显著, 这与周一博[3]研究得出的结论“医院里的放射防护工作进行得比较好, 为了有效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需要深入加强防护工作。”一致, 说明整个放射防护工作进行得比较好, 能够保证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安全。

参考文献

[1]荣曙, 赵国良, 金慧英, 等.2009年—2012年某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 2014, 11 (4) :379-381.

[2]娄松.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3 (6) :3628-3629.

[3]周一博.郑州市放射医疗工作者个人剂量当量的评价与分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3, 15 (8) :513、558.

个人剂量监测 篇2

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制度

一、监测对象

长期从事或临时从事放射工作的所有人员。

二、监测机构

委托按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评价。

三、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1、制定个人剂量监测计划并认真安排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2、对每一位放射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并终生保存。准许放射工作人员和职业健康监护人员查阅、复印其个人剂量档案。

3、剂量佩戴要求: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应佩戴在人体躯干前方中部位置,一般在左前胸;当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剂量计应佩戴在背部中间。对于工作中穿戴铅围裙的场合,通常应佩戴在铅围裙里面躯干上。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还需要在围裙外衣领上另配一个剂量计。

4、工作人员上岗需佩戴个人剂量计接受放射防护监测,同时,有责任协助防护人员对其工作场所和个人进行放射性监测。

5、佩戴周期和收缴:按有关规定每年进行个人剂量监测4次,每次佩戴个人剂量计3个月。个人剂量计的测读周期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佩戴周期结束时,由放射科通知各科室防护责任人将剂量计收集上交放射科,再由检测机构统一更换并检测校准。

6、处罚:丢失个人剂量计者,按剂量计实际价格,由个人赔付。

个人剂量监测 篇3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许昌市2014 年度所有从事与放射相关的操作人员和在操作过程中佩戴热释光剂量计 (TLD) 元件的所有与放射有关的从业者, 根据接触放射线的种类以及所从事的行业, 从大的方面分为医用放射类人员与工业放射类人员, 其中医用辐射类人员又包括放射诊断、介入治疗以及核医学等5 项分类人员。工业放射从业人员包括辐射应用、同位素生产、放射类设备的研发生产从业人员等10类从业人员。

剂量监测的仪器:对本研究中的监测研究对象接触的放射类物质剂量采用新型的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V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以及5.3 ilm×0.6 mm、MNF规格531 型的胸臂式的剂量监测便携盒。

放射剂量监测的方法:严格依据我国在2002 颁布实施的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标准》 的规定, 通过较为常用的热释光剂量测量技术对研究对象展开放射剂量监测工作[3]。依据国家2005 年颁布实施的 《辐射源安全基本要求规范》作为评价指标。每位研究对象的监测周期12 周, 在监测的研究过程中, 每个监测单位将1 个周期内监测的数据结果统一送检, 两人录入, 防止数据出现失真的现象。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20.0 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率和百分比采取χ2检验的方法, 检验水准设定, α=0.05。

结果

许昌市在2014 年共测定全市从事放射外照射的人数为6 696人, 其中从事医学辐射类的2 636 人 (39.37%) , 从事工业辐射类的4 060 人, (60.63%) 。从事医学辐射类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平均值 (0.083±0.003) m Sv/a, 从事工业辐射类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平均值 (0.096±0.004) m Sv/a, 见表1。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通过X射线等相关技术进行诊断和工业制造的行业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核技术的逐渐成熟, 使其所应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由最初的医学领域逐步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4]。有相关数据显示[5,6], 近5年来, 我国所从事放射类的相关行业人员每年呈现25%的速度递增, 目前全国大约有18.6 万放射从业人员。随着放射从业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 该人群的职业安全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和专家的重视, 相关的调查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研究发现, 许昌市在2014 年共测定全市从事放射外照射的人数为6 696人, 其中从事医学辐射类的2 636 人 (39.37%) , 从事工业辐射类的4 060 人 (60.63%) 。从事医学辐射类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平均值 (0.083±0.003) m Sv/a, 从事工业辐射类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平均值 (0.096±0.004) m Sv/a。上述结果表明, 在2014 年度, 许昌市所有从事放射类相关行业的人员, 其机体所接受的放射的剂量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平时的防护工作较好。但从事工业辐射类的人员接触放射剂量相对较高, 是今年应重点加强防护的人群[7]。同时, 通过本研究还可看出, 对于放射工作人员, 通过准确、定期地对个人剂量进行测量, 不仅能够客观、准确地显示出放射从业人员在工作当中所接触的照射剂量是否存在有超标的现象, 为及时的早期防护做好准备, 同时也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春峰, 杨霄鹏, 吴爱萍, 等.白芍总苷联合NB-UVB照射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Th22及血清IL-17A、IL-22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5, 36 (7) :442-445.

[2]贾辉彩, 张文湛.间断性蓝光照射方式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6) :107-108.

[3]霍红, 杜琛.Er:Yag.激光系统照射联合2%双氯苯双胍己烷凝胶对单根管前磨牙粪肠球菌感染模型杀菌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 2015, (14) :2192-2194.

[4]廖卫坚, 赖淑贞, 张相国, 等.252锎联合外照射治疗食管癌的放射性损伤与剂量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 2015, 26 (12) :1745-1747.

[5]张军平.对比分析电针加红外线局部照射后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14) :139-140.

[6]赵彪, 侯炜, 王兵, 等.养阴清肺方含药血清对60Co照射后肺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及α-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15, 56 (12) :1061-1064.

个人剂量监测 篇4

用人单位(盖章)编号:

人员姓名: 职业类别: 本次测量剂量值:mSv 剂量计佩带起止日期:至

个人剂量计佩带位置:□胸部□头部□手部 □其他部位 请确定在佩带个人剂量计期间,是否发生过以下情况: □1.个人剂量计曾经被打开 □2.个人剂量计曾经被水浸泡

□3.个人剂量计曾经被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内 □4.曾经佩带个人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

□5.曾经佩带个人剂量计扶持接受放射性检查的受检者/患者 □6.曾经维修含源装置

□7.铅围裙内、外剂量计混淆佩带 如果是正常佩带,是否发生过以下情况: □8.佩带期间工作量较前期明显增加 □9.其他原因:

本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处理意见(检测单位填写):

签字:

年 月

个人剂量监测 篇5

1常规监测及质量控制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 目前四川省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为3个月, 全年监测4次。攀枝花市通过邮寄方式将剂量元件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与核安全所检测, 测读仪器使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 使用的剂量计采用LiF (Mg、P、Cu) 热释光剂量元件;为了确保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正确可靠, 每年定期将热释光剂量仪及热释光剂量计送国家计量院检定和刻度, 每年参加国家卫生部组织的质量控制比对, 测量偏差<10%, 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调查依据及方法

根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Z 128-2002第7.2.2条规定“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 mSv时, 除应记录个人结果外, 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和第9.1.3条规定“当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可疑时, 应对其受照情况进行复查, 并将复查结果附在其相应的个人监测记录中”[1]。剂量调查通常采用二种方法, 一是与被监测单位联合直接对异常照射进行现场调查;二是委托被监测单位对异常照射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

3异常数据概况

3.1 异常数据一

2003年第二季度在常规监测时发现某单位1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当量值达到32.48 mSv, 超过了国家年有效剂量限值的3/10[2], 而该放射工作人员在既往监测中年照射剂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3.2 异常数据二

2005年第三季度, 在对某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常规监测时, 其中有一个科室的全体人员出现异常数据, 剂量当量值在6.25~27.73 mSv之间, 而在上一次监测周期的剂量当量值在0.75~1.22 mSv之间。

3.3 异常数据三

2006年常规监测时, 发现某单位核医学室1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值达到4 046.5 mSv。

3.4 异常数据四

在近几年常规监测时, 发现有3个放射单位的3名放射工作人员每年的年剂量当量值尽管没有超出国家限值范围, 但均维持在12.35~17.74 mSv之间。

4调查结果与分析处理

事件一:经现场调查, 该放射单位为一煤矿职工医院, 该院只有一名放射工作人员, 该季度正值该矿及下属分矿职工3 000余人大规模职业健康检查, 工作量较大, 操作时也没有穿戴铅防护衣。场所设计不合理, 放射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做到隔室操作, 只采用一架铅屏风屏蔽, 工作人员操作位明显可受到射线散射辐射, 在85 kV、3 mAs的摄片工作条件下, 该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10 μSv·h-1, 该工作人员当季度累积剂量为32.48 mSv, 应视为有效数据。同时笔者对该单位提出改建X机房、工作人员进行医学观察的整改要求。

事件二:笔者委托被监测单位进行调查, 从调查后科室交上来的检查内容, 便可知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有的医生感到身体虚, 爱出汗, 脱发等现象。但每年个人剂量测量结果都在允许范围内, 因此笔者怀疑个人剂量测量是否准确, 还是单纯为了收取费用?所以把个人剂量计故意放在曝光室台面上……”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他们长年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剂量值不高。但身体却有一些不适症状, 对监测结果产生怀疑, 认为监测剂量不准, 便故意将个人剂量计放在曝光室内, 一试真伪, 为故意照射。因此这一异常数据应视为无效数据, 作剔除处理。

事件三:经过调查, 结果为该人员外出进修3个月, 一直把工作服挂在工作室内, 导致剂量值畸高, 应视为无效数据, 作剔除处理。

事件四:经过调查, 发现一是这3名放射工作人均为介入手术医生, 是单位的业务骨干, 每年的手术量大。二是他们都只把个人剂量计佩戴在防护衣外, 而没有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Z 128-2002第9.1.3条的规定要求分开佩戴, 因此应视为有效数据, 可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 但还应增加监测围裙里面驱干部分的受照剂量, 并最终核算年总有效剂量。

5措施与建议

(1) 技术服务机构正确对待异常数据, 认真调查这一现象产生原因并及时指出和纠正, 是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责, 也是保护放射工作单位利益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保证。 (2) 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有法可依, 是强制性的。因此放射工作单位对剂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充分认识。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 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各级主管部门对剂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充分认识, 对不认真执行剂量监测工作的放射工作单位加强监督管理。 (3) 加强法规、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提高放射工作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 做好日常监督、检查、管理本单位人员是否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防护知识培训工作不能流于形式, 尤其要使放射工作人员本人对个人监测工作的认识应从守法的高度加以强化。要把这项工作与保护自身健康联系在一起, 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了对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认识, 才能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才能主动自觉按要求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关键词: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异常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 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 (S) .

个人剂量监测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0年和2011年间,每个监测周期(90 d)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达到调查水平(≥1.25 mSv)的放射人员进行调查。

1.2 方法

根据《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规定,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通过现场调查或委托用人单位调查核实,调查结果由本人和单位负责人确认、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汇总核查表,了解引起结果异常的原因,判定是否属于实际过量照射,同时对不同职业类别过量照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监测质量保证

本机构具有省级放射卫生防护监测评价及放射人员检查乙级资质,监测仪器在中国计量科学院或国防科技工业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检定合格。监测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和作业指导书操作,每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考核,比对结果合格。

2 结 果

2.1 异常结果原因分析

2 a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2 978人次,达到调查水平的人员有76人次 ,占监测人次的2.55%。产生异常结果的原因有多种,汇总核查表发现:属于实际过量照射共40人次,占异常结果人次的52.63%;主要是因工作工作量大与防护措施不完善引起。属于非实际过量照射共36人次,占异常结果人次的47.37%;主要是因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剂量计佩戴不当与检测周期过长引起。2 a统计结果见表1、表2。

2.2 实际过量照射工种分布

医疗机构共监测1 482人次,实际过量照射的有21人次,过量照射率1.42%。核医学人员、介入人员过量照射率分别为19.23%、7.55%,两者明显高于其他工种;工矿企业共监测1 496人次,实际过量照射的有19人次,过量照射率1.27%。接触工业用非密封源的人员过量照射率为9.14%,明显高于其他工种。对医疗机构与工矿企业放射人员过量照射率进行χ2 检验,得出χ2=0.12,P﹥0.05,认为两种人群过量照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 论

3.1 非实际过量照射

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按要求佩戴个人剂量计。对2010年和2011年监测中出现的异常结果进行调查时,发现有47.37%的异常结果与个人剂量计没有按要求佩戴有关,其中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由于一时疏忽把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或佩戴不当,也有人故意将剂量计放在射线装置、放射源周围,检测周期超过90 d则大多是负责个人剂量计收发工作的人员没有尽到责任所致。

3.2 医疗机构过量照射

按工种区分发现,从事介入和核医学的放射人员实际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医疗机构其他放射人员,说明介入和核医学相对其他工种在工作中接受过量照射的可能性较高,这与国内同级别地市个人剂量监测年有效剂量评价结果相一致[2,3]。随着心血管疾病的日益增加,心脏介入手术快速增长,我市介入放射学也主要以心内科放射诊疗介入为主。影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暴露水平的因素很多,如辐射防护措施、操作内容和技术手段、不同的影像设备、采像方式等[4,5],介入手术过程中容易导致高剂量受照;随着核技术的不断发展,131I核素治疗得到应用,且多为开放型药疗,核医学工作中涉及直接接触放射性核素的不确定因素,使其个人在工作中有接受较高的外照射剂量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因患者人数的逐渐增加,工作量增加,受照剂量会有所增加,因此核医学人员过量照射率高达19.23%。

3.3 工矿企业过量照射

按工种区分发现,非密封源工业应用中接触放射线的人员实际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工矿企业其他接触射线的人员。我市工业应用主要是工业探伤,多采用固定探伤室,防护条件较好。非密封源工业应用仅为两家钨钼科技企业,原料中含有硝酸钍。企业在对硝酸钍进行操作时,由于人员、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很难做到像密封源样的监管措施,因此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因防辐射衣厚重、不透气、影响操作等原因,工作人员大多不愿做个人防护,容易导致较高剂量受照。

3.4 建议

3.4.1 积极杜绝非实际过量照射

放射工作单位应提高对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个人剂量监测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及时纠正放射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错误认识,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积极配合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同时落实管理责任制,指定专职或兼职的放射卫生防护员,负责个人剂量计的收发和指导工作人员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及时发现、处理和记录异常情况。

3.4.2 降低实际过量照射水平

各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介入和核医学辐射防护问题。介入诊疗应尽可能选择具有剂量减少特征的装置,优化投照条件,选用防

护性能好、使用方便的防护用品,提高操作者的防护意识和熟练程度,减低操作者和患者的受照剂量;核医学标记尽量采用机械化,减少接触机会,工作人员接受严格训练,遵守操作程序,充分利用距离防护、时间防护与屏蔽防护等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大剂量受照。

3.4.3 加强放射源管理

随着放射源应用领域越来越宽,范围越来越广,辐射事故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这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相关医疗机构和企业提高辐射事故应急和处置能力,有效遏制放射事故的发生;同时推广实行放射源实时监管和预警系统,加强放射源实时监管能力[6]。通过对关键节点的控制,有效避免由于工作人员的懈怠而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摘要:目的 对宝鸡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进行调查,分析所致原因及不同行业过量照射情况。方法 对2010和2011年单次监测结果达到调查水平的人员进行调查,针对过量照射的原因进行判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2 a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2 978人次,达到调查水平的有76人;其中实际过量照射人次占异常结果人次的52.63%,从事介入、核医学工作人员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其他医用职业类别,从事工业用非密封源工作人员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其他工业应用。结论 介入、核医学、非密封源同位素应用工作过程中接受过量照射的可能性较高。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析

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祁韩梅,谭刚,李秀蓉.绵阳市2005—2009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185-186.

[3]朱冬梅,方新立,蒋文.周口市2006—2009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186-187.

[4]Padovani R,Rodella CA.Staff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J].Radiat Prot Dosimetry,2001,94:99-103.

[5]赵忠庆,郑凤兰,李晓剑.两种机型在介入放射治疗中对操作者的防护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23(4):497-498.

个人剂量监测 篇7

关键词:个人剂量,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系统比对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职业人员在放射工作中接受的剂量, 对于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改善防护条件、放射病诊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及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2,3], 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技术质量控制, 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4], 2008年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举办的全国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研究工作。

1材料与方法

此次比对使用的测读仪器是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 工作条件见表1。将GR-200A型LiF (Mg、Cu、P) 圆片在FJ-411A型热释光退火炉中以240℃、10 min条件退火, 然后按照比对要求准备6组剂量计 (每组剂量计中装入6片平行探测器) 。其中第1组为跟随本底, 第6组备用, 第2~5组由组织方按以下方式照射:①其中3组通过60Co γ射线照射不同量值的Hp (10) ;另1组通过平均能量约40 keV的X射线照射Hp (10) , 线束符合ISO光子窄束规范;②比对剂量计在板状体模 (由组织代用材料制成, 规格30 cm×30 cm×15 cm) 上照射。辐照后的探测器依据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监测。

2结果

此次比对所使用的刻度因子是仪器检定时所产生的刻度因子, 其值为0.157 9,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4% (k=2) 。

注:第1组为本底计数值。

每组剂量计分别测量6个读数, 首先测量第1组本底剂量计, 将读数计算平均值, 替换仪器中原有本底数据, 接下来所测量的第2~5组剂量计读数均是仪器自动扣除本底后的净剂量值, 所以每组数据的测读平均值即为实测剂量, 见表2。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约定真值及比对结果见表3。

3讨论

本中心参加本次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符合国家要求, 获得全国放射卫生实验室检测比对合格证书。分析此次比对结果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 本中心的测读仪器性能稳定, 每年都按时由中国计量院进行检定, 取得检定合格证书。其次, 在操作过程中, 笔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探测器退火时, 准确控制退火温度 (240℃) 和恒温时间 (10 min) , 以消除残留本底, 恢复探测器的原有灵敏度;测量探测器时, 将样品放置于加热盘中央, 充分与加热盘接触, 以使样品受热均匀, 减小测量误差。另外, 实验室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也符合要求, 可以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存在, 才确保顺利通过了此次比对, 说明本中心的监测系统、监测技术能够满足个人剂量监测的性能要求, 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 孙卫, 高清林, 陈慧卿, 等.甘肃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2, 12 (增刊) :102.

(2) 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S) .

(3)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S) .

个人剂量监测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广西部分医院选取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其中2013年共422人,2014年共616人。对该部分放射工作人员释光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

1.2 方法

将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佩戴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穿的防护服内侧左胸前,监测体表下个人剂量当量Hp(10),1年监测4次,每次监测周期为3个月。检测评价标准: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和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个人年有效剂量超过5.0 m Sv/a除了记录记录值外,需作进一步调查,个人年有效剂量超过20.0 m Sv/a则判定为超标。

1.3 仪器

Li F(Mg、Cu、P)剂量计(TLD),2000 B型热释光退火炉,RGD-3 B型热释光剂量仪,经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1.4 质量控制

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比对,比对结果合格。所有TLD均由本所在同等温度和环境下进行退火、包装和测量,保证TLD的均一性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对发现的异常剂量数据即超过5.0 m Sv/a者立即核查,确认不存在测量环节的问题后,向当事人发出调查表调查原因以去除虚假数据,确保个人剂量数据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3—2014年广西部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1、表2。介入诊疗人均有效剂量均高于诊断放射学和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20 m Sv/a。2013年422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集体有效剂量为190.6人·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5m Sv/a,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和≥1.0 m Sv区间内的人数分别占监测人数的87.9%和12.1%。2014年监测人数较2013年呈增长趋势,增加至616人,集体有效剂量为314.5人·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1m Sv/a,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和≥1.0 m Sv区间内的人数分别占监测人数的89.4%和10.6%。见表2。

2.2不同地区监测人数和有效剂量

在3个市开展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呈增长趋势。南宁市和梧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14年的集体有效剂量是2013年的2倍左右,其人均年有效剂量也呈上升趋势。百色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14年的集体有效剂量和人均年有效剂量较2013年有所下降。见表3。

3 讨论

2013和2014年所监测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5和0.51 m Sv/a,其中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98.8%和98.2%。2014与2013年所监测的情况相比较,2014年监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有所增加,年集体有效剂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人均年有效剂量也有所增长,但并不明显。总体来看,98.5%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88.8%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1 m Sv/a,有16人次的年有效剂量超过5 m Sv/a,但超过年剂量限值20 m Sv/a的人数为零。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区间的人数最多,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

注:MDL—探测下限。

注:MDL—探测下限。

2013—2014年所监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8 m Sv/a,低于2009—2011年四川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1.14 m Sv/a[6]和2010—2012年云南省的0.98 m Sv/a[7],但高于2010—2014年北京海淀区的0.25 m Sv/a[8]。与江苏省2009—201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0.484 m Sv/a[9]基本一致。相对于2003—2007年广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1.00 m Sv/a[5]有较明显的下降,说明近几年通过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管理和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防护工作环境,有效降低了剂量水平。此外,在监测中发现存在监测元件被放置于工作场所、带元件进行体检、佩戴不规范等非实际受照情况,这些原因反映出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低。

调查结果表明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诊断和放射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在介入诊疗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均存在受过量辐射的风险。辐射危害的大小和受照剂量密切相关,辐射受照剂量又与介入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10]。因此,应加强对介入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熟练程度,在可能的条件下降低投照条件,减少曝光时间。同时,还应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和防护意识,保护此类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14年广西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选取广西3个地市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要求,定期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3—2014年监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为1 038人,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5和0.51 m Sv/a,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的人数占监测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8.8%和98.2%,监测结果中未出现超过20 m Sv/a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结论 2013—2014年广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较低,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管理和改善放射工作环境,可进一步有效降低剂量水平。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个人剂量,放射防护

参考文献

[1]杜钟庆.2008年天津市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与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0,26(6):613-614.

[2]杨小勇,余宁乐,许翠珍,等.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4):418-419.

[3]宣志强,郦依华,赵尧贤,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32-1333.

[4]秦永春,徐小三,杨小勇,等.2010年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13-2215.

[5]谢萍,覃志英,刘丽,等.2003—2007年广西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5):426-428.

[6]严俊,熊小兵,葛良全,等.2009—2011年四川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09-913.

[7]牟胜,樊芳,唐丽,等.2010—2012年云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49-551.

[8]于久愿,刘宇光,冯泽臣.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5年监测结果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5,9(3):130-133.

[9]秦永春,徐小三,杨小勇,等.江苏省2009—2011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70-573.

个人剂量监测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海淀行政区域内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为对象,根据工作领域的不同,分为医用辐射和非医用辐射两大类进行分析。在个人剂量常规监测中,依据其工作性质和内容,医用辐射包括X射线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共4个工种,非医用辐射包括辐射加工、工业探伤、科研用同位素、射线分析仪、放射免疫、核仪表、防护检测、同位素示踪、加速器、其他共10个工种。统计分析时分别对应用领域和工种进行分析。

1.2 监测仪器与方法

使用GR-200A型Li F(Mg,Cu,P)热释光探测器进行双元件监测,探测器的规格为圆片状,Φ4.5 mm×0.8 mm;人员佩戴的剂量盒为TLD469型,不同人员佩戴的热释光剂量计(TLD)均以唯一的条形码标识;测读仪器为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在数据处理中,建立专门的Access数据库,包括人员基本信息、剂量信息、工种信息等项内容,使用SPSS 11.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要求,剂量计佩戴于放射工作人员的左锁骨部位,监测周期为90 d。在每一监测周期的规定时间的±3个工作日内送检测读,测量值为标识体表下10 mm深处的器官和组织,即Hp(10),用来估算放射工作人员所受有效剂量。

1.3 监测与评价依据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3]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4];(2)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和《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6]。

1.4 质量控制措施

1.4.1 热释光元件的质量控制

建立热释光元件质量控制刻度系统,随机抽取每批新购的热释光元件在137Csγ标准源辐射场中进行照射查验其分散性,保证元件分散性在5%之内,每月在137Csγ标准源辐射场中设置不同剂量率的质控点,随机抽取每次发放的TLD元件10~20个,验证每次用于个人剂量监测的TLD是否满足相应的效率和分散度要求。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TLD,及时剔除并更换。

1.4.2 TLD比对和监测系统检定

定期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实验室间比对,定期委托国家计量检定部门对本实验室的TLD测量系统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监测,以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的功能状态。

1.4.3 异常数据的核查与放射单位现场调查

在每个监测周期中,对发现的异常剂量数据和≥1.25 m Sv/监测周期的数据立即进行原始数据和测量操作流程的核查,确认不存在测量环节的问题后,及时通知放射单位配合调查。去除非工作原因引起的虚假数据,确保剂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结果

2.1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

2013年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中,医用辐射的监测人数为1 727人,占总监测人数的65.4%;非医用辐射的监测人数为914人,占总监测人数的34.6%。全区放射工作人员中,集体有效剂量为429.6人·m Sv,人均年剂量为0.16 m Sv/a,年人均有效剂量位于探测下限MDL(0.138 m Sv/a)、0.138~2.000 m Sv/a、2.000~5.000 m Sv/a、>5.000 m Sv/a的人数分别占总监测人数的81.4%、18.4%、0.2%和0。分领域来看,医用辐射人员集体有效剂量为297.6人·m Sv,人均年剂量为0.17 m Sv/a;非医用辐射人员集体有效剂量为131.6人·m Sv,人均年剂量为0.140 m Sv/a。两个领域放射工作人均年剂量均未超出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中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20m Sv/a)的水平。见表1。

2.2 医用辐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状况

医用辐射领域中的放射工作人员占海淀区个人剂量监测总数的2/3,是该区放射工作的主体。从表2中可以看出,医用辐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中,年人均有效剂量位于探测下限MDL(0.138 m Sv/a)、0.138~2.000 m Sv/a、2.000~5.000 m Sv/a、>5.000 m Sv/a的人数分别占医用辐射监测总人数的81.8%、18.0%、0.2%和0;X射线影像诊断、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76.8%、5.1%、15.0%、3.3%。按工种统计,人均年剂量由高到低顺位依次为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X射线影像诊断。

2.3 非医用辐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状况

非医用辐射领域中的放射工作人员占海淀区个人剂量监测总数的1/3,主要工种包括辐射加工、工业探伤、科研用同位素、射线分析仪、放射免疫、同位素示踪、加速器、核仪表、防护检测、其他共10类,其中海淀区未涉及放射免疫、同位素示踪、加速器3类工种。从表3可以看出,非医用辐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中,年人均有效剂量位于探测下限MDL(0.138 m Sv/a)、0.138~2.000m Sv/a、2.000~5.000 m Sv/a、>5.000 m Sv/a的人数分别占医用辐射监测总人数的80.7%、19.3%、0和0;辐射加工、工业探伤、科研用同位素、射线分析仪、其它、核仪表、防护检测各工种的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分别占非医用监测总人数的3.7%、11.7%、6.5%、43.1%、22.3%、12.1%、0.9%。按工种统计,人均年剂量由高到低顺位的工种为核仪表、防护检测、科研用同位素,分别为0.22、0.16和0.15 m Sv/a,其余工种的人均年剂量均为0.13m Sv/a,处于探测下限水平。

2.4 放射工作人员异常剂量状况

通过对异常数据的核查和放射场所现场调查,剔除虚假数据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仍然大于《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规定的调查水平的确定为异常剂量。表4给出了2013年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各工种异常剂量的人数、异常剂量率、异常剂量频数分布。

从表4可以看出,异常剂量出现在医用辐射的X射线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以及非医用辐射的核仪表这五个工种中,其他工种未出现异常剂量,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率由高至低工种顺位为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核仪表、放射治疗、X射线影像诊断。所有工种的异常剂量均未超过出现5.000 m Sv/a,除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分别有3和1例介于2.000~5.000 m Sv/a间外,其他异常剂量均处于1.250~2.000m Sv/a之间。

3 讨论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作为重要的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手段,受到行政监管部门、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年没有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情况出现,说明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防护手段和措施是有效的。从结果上看,甚至有81.4%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位于探测下限水平,证明放射设备、机房等防护条件的提高,用于工作人员的防护设施、设备的配备,使得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和公众非职业照射的剂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离辐射在医学、工业、科研上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新的设备、新的工种、新的操作方法不断段出现,不断更新,这要求我们要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工作。特别是对那些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不易采取防护的工作,更要重视防护三原则在日常工作中的实施,即考虑放射工作是否得当,有无其他可替代的方案,放射防护是否是最优化设计,放射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个人剂量的限制。对于某些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无法或不利于防护特殊工作来说,个人剂量是的监测和保障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例如,有文献报道,对于那些涉及放射性同位素生产、使用,以及放射介入操作人员,因为他们在从事这些工作时,往往不可避免地近距离接触辐射源,而且所接触辐射源的强度一般较高[7],因此,他们个人剂量的结果反映了本周期职业照射水平,利用该结果可以指导放射工作人员下一周期的防护和行动。

注:MDL—年人均有效剂量探测下限(0.138 m Sv/a)。

注:MDL—年人均有效剂量探测下限(0.138 m Sv/a)。

注:MDL—年人均有效剂量探测下限(0.138 m Sv/a)。

注:剂量单位为m Sv/a。

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中,医用辐射人群与非医用辐射人群为7.1∶2.9,与1996—2008年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医用与非医用人群7∶3的比例基本相当[7],这一较稳定的比例说明医用辐射人员是该区放射工作人员的主体。医用辐射领域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主要又以从事X射线影像诊断为主,占医用辐射人数的72.4%,因此,做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可以形成良好的监测覆盖率。非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则较为分散,射线分析仪、放射免疫、核仪表、工业探伤人数相对较多。按照工种对个人剂量进行分析,医用辐射中我们更应重点关注核医学、介入放射学,非医用辐射中应重点关注核仪表操作,这3类工种要么需要同室操作,要么涉及放射性核素的操作,相对于其他工种的放射防护更加困难。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关注这些工种,也就抓住了的个人剂量监测的关键点。对于这些工种,有人提出了局部剂量监测和局部防护的问题,比如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在铅衣内外均佩戴剂量计,更能客观放映受照剂量[8]。有人针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外的剂量进行了调查,组织和器官剂量最小相差为48.8%,最大相差为101.9%[9]。因此,铅衣内外佩戴剂量计不仅能了解操作现场的剂量水平,还能了解防护衣物的防护效果。此外,核医学中的放射性药物注射操作,也有可能存在局部(如手部)受照剂量相对于全身剂量高的情况[7]。局部剂量监测和局部防护对于特殊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尽快评估局部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响,颁布特殊工种局部防护指南和局部个人剂量监测规范。

尽管异常剂量率很低,但出现异常剂量的工种,是个人剂量监测的难点,同时也是监督与管理的重点[10]。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异常剂量是由于误操作或故意照射引起的[11,12],因此,异常剂量的核实与调查工作非常重要,包括个人剂量监测过程的核实和放射工作场所、放射设备、操作过程的调查。本文所指的异常剂量,均是通过核实和调查,剔除非职业因素与误操作后,因放射工作需要而引起的真实异常剂量。通过对异常剂量分析,对于我们掌握放射防护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改进防护措施,指导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外照射防护原则等有重要作用。异常剂量的分布提示我们应当指导核医学、核仪表人员局部防护、工作流程的优化,培训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介入手术过程中合理站位、正确配置和使用防护用品等。加强对此类工种的监督、培训、指导,对于减少异常剂量率,降低放射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强调的是,对于出现过异常剂量人员应该按照规范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否则就无法进行剂量评估并指导下一步的行动。同时,如果确实因工作需要而遭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应及时跟踪和反馈监测数据,放射工作人员适时轮岗、调休等,以确保不发生超过个人剂量限值和放射损害情况的发生。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掌握北京市海淀区2013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基本状况,以制定有效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案,巩固和促进该地区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方法 使用Li 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定期监测,建立该区Access个人剂量数据库并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2013年该区外照射人均年剂量为0.138(检测下限)、0.138~2.000、0.138~2.000 m Sv/a的人数分别占总监测人数的81.4%、18.4%和0.2%;2013年人均年剂量为0.16 m Sv/a;医用辐射人员的集体剂量和人均剂量分别为297.6人·m Sv和0.17 m Sv/a,分别高于非医用辐射人员的131.6人·m Sv和0.14 m Sv/a;医用辐射中,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医用X射线诊断人员的人均年剂量依次降低,分别为0.29、0.21、0.18和0.16 m Sv/a;非医用辐射中,核仪表、防护检测、科研用同位素人均年剂量分别为0.22、0.16和0.15 m Sv/a,其余工种人均年剂量为0.13 m Sv/a。结论 该区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较低,相应的放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同时应加强异常剂量的核查与调查工作。

上一篇: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设备下一篇:现代性贫困观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