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2024-06-10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精选8篇)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篇1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一、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以下规定:

(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2)建立并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3)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二、个人剂量监测档案主要内容

1、常规监测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2、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做好记录。

三、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2、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3、进入辐照装置、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4、工作人员工作时,应将个人剂量计随身佩戴,禁止将个人剂量计遗弃在机房内,由此造成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超标,造成影响和后果的,本人负全责。必要时,调离工作岗位。

四、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并按照规定,将报告送达放射工作单位。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2013年常熟市106家在岗的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878人为接触组,另选取本市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等物质的上岗前人员217人作为对照组。接触组和对照组年龄(χ2=0.87,P=0.352)和性别(χ2=0.51,P=0.476)匹配。

1.2职业健康检查的内容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项目进行,包括内科、外科、皮肤科、眼科、五官科、血常规、血液生化以及B超、心电图、肺功能等[2],并选择检查对象的晶状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外周血象4个项目进行分析比较。

1.3 4项指标的检测方法晶状体浑浊程度判定采用裂隙灯直接观察法;外周白细胞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常规的静脉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甲基纤维素法[3]。

1.4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均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由各科医生当场填写检查结果至数据库软件进行记录保存。本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基本情况描述采用Student's 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Peason 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接触组878人,其中男性699人,占79.6%;女性179人,占20.4%,年龄范围23~55岁,平均(31.33±8.98)岁;放射工龄最长28年零4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10年。对照组217人,其中男性168人,女性49人;年龄范围20~48岁,平均(28.17±5.62) 岁。两组基本情况数据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2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4项指标的比较结果

2.2.1晶状体浑浊率比较从表1可见接触组晶体浑浊率为5.81%(51/878),对照组晶体浑浊率为1.38% (3/21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 P<0.01)。见表1。

注:接触组—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2.2.2染色体畸变率比较接触组染色体畸变率为0.32‰(28.5/87 800),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为0.05‰ (1/21 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01, P<0.05)。见表2。

注:接触组—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2.2.3淋巴细胞微核率比较接触组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83‰(72.5/87 800),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18‰(4/21 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P<0.01)。见表3。

注:接触组—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2.2.4白细胞计数下降率比较接触组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率0.79%(7/878),对照组白细胞下降率0.46%(1/2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见表4。

注:接触组—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2.3不同性别与4项指标的关系虽然男女发病率/ 下降率不同,但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的晶状体浑浊率(男45/699,女6/179;χ2=2.48,P>0.05)、染色体畸变率(男20.5/69 900,女8/17 900;χ2=2.20,P>0.05)、淋巴细胞微核率(男61.5/69 900,女11/17 900;χ2=1.22, P>0.05)、白细胞计数下降率(男4/699,女3/179; χ2=1.02,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5。

2.4不同放射工龄与4项指标的关系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4项指标的发病率/ 下降率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不同放射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的晶状体浑浊率(χ2=13.34,P<0.01)、染色体畸变率(χ2=9.48,P<0.01)、 淋巴细胞微核率(χ2=11.2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白细胞计数下降率(χ2=1.87,P>0.05),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3讨论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放射工作,放射种类也日益增加,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造成的潜在危害也越来越大。放射线作用于人体后会产生累积效应,最早损害造血系统,具体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升高等现象。眼睛晶状体对电离辐射同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改变是观察辐射效应的主要指征之一[4],而染色体畸变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率也是反映电离辐射损伤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之一[1]。

通过本次878名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和217名岗前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对比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接触组发生晶状体浑浊、染色体畸变以及淋巴细胞微核的概率高于对照组;2在接触组中,不同性别的晶状体浑浊、染色体畸变以及淋巴细胞微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接触组中,晶状体浑浊、染色体畸变以及淋巴细胞微核率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上述结论与文献报道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或相近[1,4,5,6,7,8,9]。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给放射工作人员的不同系统(包括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皮肤、眼睛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且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损伤效应愈发明显[10]。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的辐射防护意识逐步增强,但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健康危害仍不容忽视[11]。医疗机构/ 企业和放射工作人员均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健康监护和放射防护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放射暴露,减少放射损伤,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通过对接触放射线作业的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常熟市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878名和上岗前人员217名作为对象,所有人员均参与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项目进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的晶状体浑浊率(χ2=7.27,P<0.01)、染色体畸变率(χ2=5.01,P<0.05)和淋巴细胞微核率(χ2=10.25,P<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白细胞计数下降率(χ2=0.27,P>0.05)并未发现差异。上述4项指标在不同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不同放射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中晶状体浑浊率(χ2=13.34,P<0.01)、染色体畸变率(χ2=9.48,P<0.01)和淋巴细胞微核率(χ2=11.23,P<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白细胞计数下降率(χ2=1.87,P>0.05)并未发现差异。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能够影响人体的晶状体和染色体畸变及淋巴细胞微核产生,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个人辐射剂量仪;射线;缝隙孔径;衍射

个人辐射剂量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核电站、放射医疗、放射性实验室的仪器。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相关人员接受到放射性照射时发出警示,同时记录仪器所接受照射的剂量。

1.个人辐射剂量仪的工作原理

个人辐射剂量仪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由高灵敏度的辐射探测器探测射线并将探测的射线信息传输的仪器的储存器中,同时将射线剂量显示的仪器的显示器上,并发出警示。

2.测量情况的讨论

从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看出,个人辐射剂量的测量精度取决于仪器探头的灵敏度及仪器内部信号传输的损耗,也就是仪器本身的质量参数。但是辐射剂量仪所呈现的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射线的性质。射线是辐射防护的一个重要对象,射线是由核子蜕变过程中发射的一种电磁波,它具备电磁波的基本属性,即波动性与粒子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射线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等现象。接下来就以射线为例讨论一下目前所使用的个人辐射剂量仪的作用与缺点。

在绝大部分涉及辐射的工作环境中,辐射源都是由具有辐射防护功能的材料隔离开的,直接接触辐射源的可能是很小的。所以工作人员所能接受到得辐射射线大多应该来自隔离材料的间隙或者破损形成的缝隙等。而缝隙的形状及大小对射线在空间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分情况讨论一下由于缝隙及射线在空间中的分布对剂量仪测量结果的影响。

2.1 射线所穿过的孔径比较大

当射线所通过缝隙的孔径远大于射线的波长(小于0.2埃)时,缝隙就相当于射线的准直器,使得射线以束状射出。在射线恰好打在探测器上时,即图一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辐射剂量仪会记录射线所有的剂量,并发出警示,这就达到了剂量仪最理想的工作的情况。而当射线没有打到探测器上,即图二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探测器就无法采集到射线信息,仪器必然也不会发出警示。但是,射线却打在了人體上,这样人体所接受的剂量就无法真实的被仪器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剂量仪就不能真实记录人体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更不能在人员遇到辐射照射时发出警示。

2.2 射线穿过的缝隙孔径很小

当缝隙的孔径接近或小于射线的波长时,由于射线的波动性,射线在穿过缝隙后将发生衍射现象,即射线将以原来的路径为中心分散开,如图三、图四所示。

由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波穿过狭缝衍射之后其强度分布就会发生变化。射线的强度会以原来波的传输方向为轴心向两边分散,原传播方向上的射线照射强度明显大于周围的射线强度。当辐射探测器恰好在射线原来的传输方向上,如图三所示。探测器会采集到一定强度的射线信号,同时发出警示。在探测器偏离射线原来的传播方向,如图四所示。探测器也能采集到一定强度的射线信号,但探测器所接受到得射线强度明显小于图三所示的情况。在射线发生衍射的情况下探测器是无法采集到全部的射线信息,探测器上所记录的辐射剂量数据就不能真实表现出人体实际所接受的剂量。

3.结束语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篇4

委托方(甲方):

东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受托方(乙方):

山东辐安检测有限公司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以及《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等有关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按照双方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甲方委托乙方对本单位

名放射工作人员全年个人剂量进行监测。

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只可提前,不可延迟更换个人剂量计。因甲方没有按时更换,造成佩戴时间超过90天,该元件自动作废,按照法规规定,乙方不出具个人剂量检测报告。

2.甲方每丢失一枚个人剂量计元件,甲方单位需赔偿乙方元件成本费人民币200元,且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检测数据不能出具,责任自负。

3.甲方须先缴纳个人剂量检测费,乙方方可开展检测事宜。

4、乙方应当在样品送检后15个工作日内出具个人剂量监测报告,甲方领取或者快递给甲方指定负责人。

5、甲方郑重承诺:保证放射工作人员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如果因违反乙方对配戴个人剂量计的要求造成乙方无法出具报告,责任甲方自负。

6、乙方郑重承诺: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所提供数据真实、有效、合法。

7、检测费用总额:第一个检测免费(自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

8、本委托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方单位盖章并缴纳检测费后方有效。

9、本个人剂量计佩戴时间为:甲方取得相关资质开始放射诊疗之日始。

10、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甲方负责人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个人剂量计佩戴时间最长不应超过90天,并为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建立管理档案。

附:乙方汇款帐号

收款人:

号:

开户行:

途:放射检测费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签字人

乙方签字人:

甲方地址:

乙方地址:

电话/传真:

电话/传真:

签字日期:

2019

年7月1日

签字日期:

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5

1、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辐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辐射工作。

辐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辐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辐射工作。

2、辐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辐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3、辐射工作人员脱离辐射工作岗位时,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4、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辐射工作人员,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归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5、从事辐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职业健康机构)应当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6、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送达辐射工作单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并对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负责。

7、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有可能额因辐射性因素导致健康损害的,应当通知辐射工作单位,并及时告知辐射工作人员本人。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执业性辐射疾病病人应当通知辐射工作人员及其所在辐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向辐射工作单位所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8、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辐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在《辐射工作人员证》中。

辐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辐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辐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

9、辐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应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10、辐射工作单位应当为辐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二)历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三)职业性辐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11、辐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12、辐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辐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13、职业性辐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工作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14、辐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篇6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管理制度

1、新进射线装置操作人员上岗前首先应接受安全教育。

2、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操作人员在培训前,必须到有辐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并取得合格体检报告

3、新进射线装置操作人员应按规定接受辐射安全与防护基本知识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射线装置操作工作。

4、射线装置操作人员每2年复训一次,未复训或复训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从事放射工作。

5、射线装置操作人员和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经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从事射线检测工作和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

6、辐射安全管理人员每年要进行一次专业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

7、培训内容

(1)学习辐射安全法律法规常识和基本防护知识;(2)学习辐射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救援演练。

8、在单独培训的基础上,辐射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要经常对使用辐射源的工作人员和接触人员进行辐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已上墙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篇7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的规定,辐射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操作规程

1、每天上岗前做好摄片机保洁工作,保持机器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机后应注意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并检查其他功能键是否选择正确。

3、操作机器时应该小心仔细,尤其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标识的标准电压。

4、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杜绝一切非法操作。

5、随时观察照片质量,出现异常应检查摄片机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应立即报告维修人员。

6、工作结束后应关闭摄片机并将电源关闭。

第二章 岗位职责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要正确使用使用射线装置,作到专人专管专用。

3、工作时,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仪。

4、从事射线装置岗位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杜绝非法操作。

5、发生辐射事故,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拖延或者隐瞒不报。

第三章 辐射防护制度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应该配备个人剂量笔,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射线装置应设有专门工作室,工作室设立专人管理,非相关人员不得入内。

4、作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设立辐射标志、声光报警等防止无关人员意外照射。

5、严格检查玻璃破损情况,使门窗经常处于关闭状态。

第四章 台帐管理制度

1、建立射线装置台帐管理制度,设有仪器名称、型号、管电压、输出电流、用途等。

2、严格射线装置进出管理,坚决杜绝外借现象发生。

3、对退役的射线装置应该选择有资质单位或厂家回收,杜绝私自销毁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第五章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1、安全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议,具体工作人员坚持每天检查一次射线装置,加强卫生清洁和管理,使射线装置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严格检修注意事项,对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上报并立即防止使用。

3、设备出现事故应请专业人员或设备生产厂家进行维修、建立设备检修及维修记录,并专人专管。

第六章 人员培训制度

1、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操作人员的日常管理,要在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要把一些思想过硬,能力突出、认真负责的职工安排在放射性工作岗位上。

2、坚持组织学习,并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整改,切实提高操作人员使用、检查仪器设备的水平,杜绝事故的发生。

3对操作水平高的职工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对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坚决不得从事此岗位,确保安全。

第七章 监测方案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 篇8

环保局固废辐射管理中心工作安排

一、固废管理工作

进一步深化、完善对产废单位的监督管理,拓宽管理范围,积极推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

1、针对开展的固废、危废申报工作,深入企业进一步核实固废、危废的产生数量、种类及产生贮存、处置情况。[那一世范文网-www,找范文请到那一世范文网]

措施:实行动态申报制度,对产废大户实行变更申报,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使企业主动申报与监督管理相统一。

2、对产废单位实行规范化管理。

措施: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实行网上申请联单制度,从日

常监督和转移联单入手,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监管;要求各产废单位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对重点产危单位设立危险废物标识,产废单位提出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计划。

3、在继续确保医疗废物100%处置率的前提下,采用医疗废物专用联单收集运输危险废物。以实验室废液、感光材料废物为重点,在全市大专院校、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全力推进感光材料废物综合利用、实验室废液的无害化集中处置工作。

措施:加强对产废和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协议的监督工作,做到及时收集、及时处置,严格转移联单制度。

4、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作。

措施:帮助企业拓宽固废利用渠道,建立固废综合利用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及处置单位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处置行为,对小型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实行集中规范化管理。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哈尔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的相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包括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措施:强化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落实,加强危险废物转移的现场监督,实行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处置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处置企业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处置企业数量,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处置企业合理竞争,长远发展。同时,在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建成后,对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的小型企业实行园区化统一集中管理。对收集、运输、处置危险废物单位设立危险废物标识。

2、贯彻落实《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加大查处力度。

措施:对存有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实行限期处置和强制处置相结合,对本市能够处置的就地处置,无法处置的转移到外地处置。

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初审、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进口废物初审工。

措施:对办理许可证、进口废物的单位实行现场踏查,深入企业了解,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加快固体废物处置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1、在初,积极引资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的建成,积极引入固体废物利用新技术。

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措施: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放射性管理工作培训,组织落实培训内

容。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保证条例的有效落实。

加强对新增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完善新增放射源的建档工作,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放射源编码和数据库,实行放射源身份管理工作。、加强在用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用源单位每季度报一次安全管理现状,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在用放射源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要求辖区内所有相关单位按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并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和应急措施。

、加强废弃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严格执行废弃放射源安全贮存制度,对辖区内所有废弃放射源施行强制收贮。、加强电磁辐射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完善申报登记制度,对辖区内电磁辐射污染源实行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力度。

三、提高固废、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污染事故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高标准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信访工作

认真听取落实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及时完成答复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访、举报的办理工作;

五、服务措施

上一篇:留学生特价国际机票抢购技巧下一篇:敬老院消防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