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组织剂量

2024-06-17

正常组织剂量(精选6篇)

正常组织剂量 篇1

1 引言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放射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主要的放射治疗手段包括以加速器为主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及体部γ刀放射治疗,二者都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度,降低了正常组织的损伤,但由于剂量分布的不同,治疗效果各有优劣。本文主要讨论体部γ刀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小病灶时的剂量学分布及主要正常组织肺的受量情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我院随机选取2008-11—2009-08期间肺癌患者10例;入组条件:病灶大小≤5 cm,年龄为23~75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鳞癌4例,腺癌6例。

2.2 设备及方法

2.2.1 设备

定位CT采用GE双排全身螺旋CT机,体部γ刀为OUR-QGD体部治疗系统,并采用Varian带有60对多叶光栅(MLC)的21EX直线加速器,治疗计划为Varian Eclipse6.5治疗计划系统。

2.2.2 体部γ刀放射治疗

使用立体定向定位体架(主要为真空负压袋)将患者按治疗体位进行体位固定后,在平静呼吸时通过螺旋CT扫描确定靶区范围及其与邻近组织或器官的关系,然后进行体表标记。CT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将CT扫描获得的定位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工作站,计算出预选靶区在体内的三维坐标,交互自动地对患者体表、预选靶区、敏感组织等结构进行三维图像显示及立体定位;综合各个病例病灶的大小、部位、患者的全身状况及转移情况等确定治疗目的———根治性或姑息性治疗,并据此对治疗参数和治疗剂量进行计算和确定;将治疗方案进行模拟显示、评估、修改,最后获得最佳治疗方案;根据肿瘤的位置、体积、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将治疗计划下传到治疗机开始治疗;通常采用5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95%以上的肿瘤体积[1]、处方剂量50%等剂量曲线。

2.2.3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三维适形照射多采用仰卧位,患者双手置于头顶上方,用真空袋或固定模固定,目的是提高可重复性,减少摆位误差。在CT下摆位,使等中心位置尽可能位于肿瘤中心,沿激光灯指示在患者体表用不透明物质作出“十”字标记,在完成治疗计划后,以此来确定靶区中心,并以相同的体位行CT下扫描复位;考虑到可能采用非共面照射,CT扫描的范围应足够大,扫描层厚一般取5 mm,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以避免人体生理运动造成的误差。将CT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建立患者三维模型,勾画放射治疗靶区及重要保护器官,肿瘤靶区仅包括可见病灶,肿瘤靶区外放1~2 cm为临床靶区(CTV),CTV外放1 cm为计划靶区(PTV)。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及剂量分布调整,使剂量曲线与病灶形状基本一致,4~6个适形照射野共面等中心聚焦照射靶区,参考剂量体积直方图,至少保证95%等剂量线包含95%以上计划靶区,靶区内剂量均匀度为±5%。照射时嘱患者平缓呼吸,或酌情加膈肌或运动限制器,以减少呼吸运动所造成的漏照[2]。

2.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剂量学因素和临床因素。剂量因素包括处方剂量、分割方式、全肺平均剂量(MLD)、肺接受20、25、30、35 Gy照射体积占全肺的百分体积(V20、V25、V30、V35)。临床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GTV体积。

2.5 统计方法

10例患者分别设计体部γ刀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评价治疗计划,并用χ2检验比较PTV最小剂量及平均剂量。

3 结果

所有计划均以ICRU剂量参考点(肿瘤中心点剂量)为剂量归一。体部γ刀放疗计划50%等剂量曲线:7 Gy×5次,3次/周;三维适形放疗计划:2 Gy×35次,5次/周。

3.1 体部γ刀放疗计划剂量曲线分布(见图1)

3.2 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剂量曲线分布(见图2)

3.3 PTV最小剂量/平均剂量(见表1)

3.4 肺V20、V25、V30、V35百分体积(见表2)

4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局部治疗主要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对于医学原因不适合手术或拒绝手术的病例,放射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三维适形和体部γ刀放射治疗相比常规放疗有了较大的进步,提高了治疗精度,使肿瘤局部剂量得以加大,且降低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Fletcher经典理论认为,消灭亚临床病灶需要50 Gy,消灭微小病灶需60 Gy,消灭3 cm大小肿瘤需75 Gy,消灭更大肿瘤需80~100 Gy[3]。目前以加速器为主的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文献多有报道,临床报道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之和为60%~70%,其主要以靶区受量及正常组织损伤大小为研究对象,对于≤5 cm的小病灶,因为照射原理的局限性,加速器适形放疗不仅会造成治疗机器设备的浪费,更会损伤不必要的正常组织。

由图1、2可见,在保证肿瘤组织适形包裹较好的情况下,正常组织肺的受量相差较多,加速器适形照射低剂量曲线比体部γ刀照射的低剂量曲线分布要大很多。这是由于设备治疗原理不同,体部γ刀是由30颗钴源旋转聚焦使靶区得到较高的剂量,聚集后的高强度辐射区的剂量分布类似于质子线的Bragg峰剂量分布效果,由于多源旋转聚集,使正常组织吸收的辐照剂量更分散、更少,靶区吸收的剂量更集中,靶区周边的剂量梯度变化更大。加速器三维适形放疗一般靶区4~6个射野便可取得较好的剂量分布,但在射野的出射方向上都属于低剂量区,过多增加射野对靶区的剂量分布改善不大,而且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4],且随着放疗剂量的提高,正常组织受量呈指数增加,以至于放疗剂量的提高受到限制,局部控制率和症状缓解率低。

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治疗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是肺的放射损伤,肺的放射损伤与肺受照射的体积、受照射的剂量和肺功能状态有关。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本组讨论的病例,体部γ刀比适形放疗更能保护肺组织;肺属于“并联组织”,放疗后肺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与超过耐受剂量(阈值)的肺体积间存在着密切关系[5]。因此,在努力提高靶区剂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肺组织的受量成为研究的重点。孔亚梅等[6]研究放射性肺损伤与剂量体积关系指出,“小剂量大体积”较“大剂量小体积”放疗会引起更为严重的放射性肺损伤,当放疗计划将10、15 Gy分散到较大的肺体积中去时应谨慎。V10虽然不能单独作为治疗计划的参考因素,但由于其能较好地反映低剂量区的剂量体积分布情况,即“小剂量大体积”的情况,故可能成为V20、V30、MLD等的有力补充,而γ刀放疗由于多源旋转聚集,使正常组织吸收的辐照剂量更分散、更少,靶区吸收的剂量更集中,靶区周边的剂量梯度变化更大,V10的体积最小。

本研究表明,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病灶的放射治疗,体部γ刀在剂量分布及主要正常组织肺的保护上优于适形放疗,是一种治疗≤5 cm病灶非小细胞肺癌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体部γ刀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小病灶时的剂量分布及正常组织的受量情况。方法:选取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条件:病灶大小≤5 cm,10例患者分别设计体部γ刀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分析放疗计划中PTV最小剂量、平均剂量,正常组织肺的受量情况。结果:γ刀组PTV最小剂量、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分别为56.6%、99.8%、76.1%,肺V20、V25、V30、V35分别为7.02%、5.11%、4.24%、3.02%;适形组PTV最小剂量、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分别为94.0%、104.5%、100.2%,肺V20、V25、V30、V35分别为14.08%、10.20、8.42%、7.02%。结论:针对非小细胞肺癌≤5 cm的病灶,体部γ刀在保护正常组织上优于适形放疗,可提高放疗剂量,是一种治疗局部小病灶有效且理想的放疗方法。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体部γ刀照射,肺受量

参考文献

[1]叶祯开,张成.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技术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8,14(6):838-840.

[2]张建宇,曹海英,杜云翔,等.OUR-QGD型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123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1):80-82.

[3]周清华,孙燕.肺癌新理论新技术进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雒书明,纪文达,王丽玲,等.胰腺癌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计划设计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108-109.

[5]马绍峰,王鹏.三维适形放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功能与放射性肺炎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2):199-201.

[6]孔亚梅,彭云武,李玉新,等.不同照射野三维适形放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学,2010,18(2):303-305.

正常组织剂量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15~18月龄健康杂种家犬6只,由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辽2009-0004),雌雄不限,未孕,体重18~20kg。2011-03~09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完成。

1.2仪器与试剂

Siemens defi nition AS+128层螺旋CT机;高压注射器(深圳安特高科实业有限公司);碘海醇(300mgI/ml,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速眠新Ⅱ号注射液(长春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

1.3实验方法

根据临床上正常人的碘海醇使用剂量分为高、中、低剂量组(碘海醇1.00、1.25、1.50ml/kg),根据《药理试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3]由标准体重到非标准体重公式(Db'=Da·Rab·Sb)计算出犬实际应用的给药剂量,得到相应家犬的3种剂量分组:碘海醇1.62、2.02、2.40ml/kg。6只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3组,每只犬分别接受3种剂量扫描各3次,共计54次,每次实验扫描间隔时间至少48h。

1.4 MS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

实验前犬禁食6h,速眠新Ⅱ号0.1ml/kg注射于犬后肢外侧肌肉,待家犬出现角膜反射迟钝、呼吸浅慢、舌外伸时,将其四肢仰卧固定于自制的木板上,双前肢内侧使用8%Na2S溶液脱毛,对犬双前肢进行消毒。于前肢静脉内采用21号静脉留置针穿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25~35cm),球管螺旋速度0.33s/周,准直器宽度0.6mm,重建层厚0.65mm,管电压120k V,有效管电流200m A,矩阵512×512。采用团注跟踪触发技术(bolus tracking),感兴趣区选在腹主动脉肾动脉分叉上方,对比剂注射速率1.0ml/s,触发阈值为70Hu。图像数据传入Syngo 2009B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

1.5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及诊断均由2位有经验的副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完成,采用双盲法对后处理图像的显影情况评分,评分标准[4]:(1)肾实质显影:动脉重建和观察受到影响为1分;肾实质密度略高,但不影响动脉重建及观察为2分;肾实质强化程度较低为3分。(2)肾动脉清晰程度:动脉显示较差,血管边缘锯齿,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为1分;动脉显示较清晰,血管边缘模糊,但能满足诊断需要为2分;动脉显示清晰,血管边缘光滑为3分。(3)肾动脉分支显示程度:显示肾动脉1级分支(背侧及腹侧动脉)为1分;显示肾动脉2级分支(肾段动脉)为2分;显示肾动脉3级分支(叶间动脉)为3分。

对各组原始图像肾动脉CT值进行测量。测量部位:肾动脉主干、肾动脉主干背侧分支分叉、肾动脉主干腹侧分支分叉、肾段动脉分叉及叶间动脉分叉层面。测量方法:将原始图像放大2.5倍后测定感兴趣区,大小为2~10mm2,取均值进行分析。

测量犬CTA图像噪声:于轴位图像上主动脉分出肾动脉主干的层面上下3层,取像素100mm2大小,以CT值的标准差作为图像噪声,取3层平均值作为该犬的图像噪声。以像素100mm2大小的CT值平均值作为信号值,信噪比的量值用信号值与标准差的比值表示[5]。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2名医师评分组间及组内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影像质量评分及CT值测量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肾动脉CTA影像质量评分及肾动脉不同部位CT值测量2名医师在肾实质显影的评价、肾动脉清晰程度及犬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上一致性较好(Kappa=0.78、0.86、0.84)。3个剂量组均能够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3级分支;经过窗宽、窗位适当调节可使肾实质的显示程度降低,不影响肾动脉及其分支显示;各级动脉血管边缘锐利、清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主干、肾动脉主干背侧分支分叉、肾动脉主干腹侧分支分叉、肾段动脉分叉及叶间动脉分叉层面CT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及图1~3。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MSCT)犬肾动脉成像上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6只健康家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碘海醇1.62、2.02、2.40ml/kg组。每只犬每一剂量各扫描3次,共计54次,每次扫描间隔时间至少48h。根据轴位及后处理图像,对3种剂量肾实质显影情况、肾动脉清晰程度及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进行评分,测量肾动脉主干及分支不同部位CT值与腹主动脉信噪比。结果 3种剂量肾实质显影程度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剂量均能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3级分支,显示程度评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剂量测得肾动脉主干及分支不同部位CT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剂量腹主动脉信噪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较低剂量对比剂(1.62ml/kg)行MSCT犬肾动脉成像可以获得良好且符合临床诊断的图像。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血管造影术,肾动脉,狗,造影剂,剂量

参考文献

[1]Kaatee R,Van Leeuwen MS,De Lange EE,et al.SpiralCT angiography of the renal arteries:should a scan delay based on a test bolus injection or a fixed scan delay be used to obtain maximum enhancement of the vessel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8,22(4):541-547.

[2]Gurm HS,Dixon SR,Smith DE,et al.Renal function-based contrast dosing to define safe limits of radiographic contrast med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J Am Coll Cardiol,2011,58(9):907-914.

[3]黄继汉,黄晓晖,陈志扬,等.药理试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9):1069-1072.

[4]吴宗霞,雷振,钱颖,等.低剂量对比剂MSCT犬颈部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20(4):278-281.

[5]王贵生,高建华,李剑颖,等.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中体重指数与射线剂量关系的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5):473-477.

[6]Thomsen HS,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gy.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ly guidelines on contrast media application.J Current Opinion in Urology,2007,17(1):70-76.

[7]Shikano N,Kanai Y,Kawai K,et al.Transport of99mTc-MAG3via rat renal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1.J Nucl Med,2004,45(1):80-85.

[8]Katayama K,Tsubota E,Endoh M,et al.Effect of iodopyracet on renal excretion of sulfamethizole in rabbits.J Pharmacobiodyn,1990,13(3):179-185.

[9]Bae KT.Peak contrast enhancement in CT and MR angiography:when dose it occur and why?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a porcine model.Radiol,2003,227(3):809-816.

[10]章作铨,张皓,高洁冰,等.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比剂优化剂量的初步研究.广东医学,2006,27(5):632-634.

[11]Ma J,Huang J,Feng Q,et al.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 restoration using previous normal-dose scan.Med Phys,2011,38(10):5713-5731.

正常组织剂量 篇3

本研究选取临床常用的标志点及测量指标,在二维头影测量方法基础上建立一套三维测量方法,并以此法对西安地区青年正常颅颌面硬组织进行测量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18~40周岁西安籍汉族青年志愿者100名(男女各50人),纳入标准:五官端正,侧貌良好;恒牙列,牙齿28~32颗,上下颌骨及磨牙、尖牙I类关系,覆覆盖正常、上下牙列拥挤度<1 mm;无颌面部外伤史、手术史、正畸治疗史、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1.2 方法

1.2.1 拍摄条件

所有志愿者均使用同一台CBCT(Ka Vo 3D e Xam,视野:23 cm×17 cm,体素:0.3 mm,曝光条件:120 k V~5 m A)进行颅颌面扫描,被测者取端坐位,头部自然放松,双眼平视前方,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唇自然闭合,保持牙尖交错位。1个月后使用同一台X线机(芬兰Orthoceph数字化头影测量X线机,OC200D,曝光条件:77 k V,12 m A,10 s)为志愿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非投照部位均用铅衣保护。

1.2.2 测量软件

运用Invivo Dental 5.2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定点描记,定点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方法,即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4];运用Winceph 8.0软件对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三维及二维测量均由同一操作者按统一标准各测2次,2次间隔1周。

1.2.3 建立三维坐标系

根据Park等[5]学者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及Invivo Dental 5.2软件要求原点必须定义在正中矢状面上的原则,定义鼻根点(N)为坐标原点;N点与前鼻棘(ANS)、颅底点(Ba)共同构成正中矢状面;X轴为过N点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直线;Y轴为右侧眶点与右侧耳点在正中矢状面上投影的连线;Z轴为正中矢状面上过N点与Y轴正交垂直的直线(图1)。

1.2.4 测量项目

选取临床常用标志点31个(表1);参考平面6个(图2、表2);测量指标31个(表3)。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男女三维测量值,结果用±s表示;对同一操作者2次测量结果可重复性进行相关分析检验;对男女测量值、二维及三维测量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操作者对CBCT数据及头颅侧位片2次定点重复性均较好,CBCT定点相关系数为1,头颅侧位片定点相关系数为0.9,其中CBCT定点的可重复性更佳。

三维测量中,女性OP-SN、Go Gn-SN、左右侧ArGo-Me和Wits值较男性大(P<0.05);男性IMPA、Pog-NB、Overbite、N-S、Mx L、MdRH、Md BL、Go_R-Go_L、Zyg Arch_R-Zyg Arch_L、Zyg Arch-MS、Co-MS均明显大于女性(P<0.05)(表4)。

除U1-NA(mm)之外,三维与二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

3 讨论

相对于传统二维头影测量,三维测量准确性更高[6],且CBCT的剂量明显小于螺旋CT[7]。有学者将CBCT数据转换为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2,8]。然而,CBCT转化头颅侧位片仍无法完全体现三维图像的全部信息,尤其是对于颜面不对称的患者,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头颅定位正位片及侧位片均存在放大、叠加、变形以及头位变化等可能导致的各种测量误差,而CBCT对颅颌面进行三维重建后,可精确定位颅颌面各解剖标志点的空间位置,揭示其不对称的原因,在为颜面不对称患者提供诊疗方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9]。

在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前,首先要确定三维坐标系。王瑞晨等[10]建立头影测量模型时,以N点作为原点,其矢状面为经N、S点并与法兰克福平面垂直的平面,并将S点定义为蝶背上缘中点。由于在三维影像中蝶鞍点(S)并无明确骨性标志,本研究以N点为原点,并选择具有明确定位的Ba、ANS点与N点共同确定正中矢状面。此外,水平面的定位方法也有许多[11,12],不同的定位方式会影响测量结果,为了便于同二维数据进行比较,本实验沿用二维头影测量的方法,选取眶耳平面作为基准平面。

注:“L”为左侧,“R”为右侧

在坐标原点及正中矢状面确立的基础上,本研究定义X轴为过N点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直线,Y轴为右侧眶点与右侧耳点在正中矢状面上投影的连线,Z轴为在正中矢状面上过N点与Y轴正交垂直的直线,分别观察颅颌面形态在水平向、矢状向及垂直向上的特点。通过对原点及X、Y、Z轴的确定,完成三维坐标系的建立。

三维影像中标志点的定位方法不同于二维头影测量,本研究采用MPR法[4],即每一标志点的定位均需通过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确定(表1),每一点在三维方向均有对应坐标值。

另外,由于传统头影测量分析采用的是二维图像,其参考平面均由2个标志点连线表示,而三维头影测量是在三维立体空间内设定参考平面,不能仅由2点确定。本研究中,平面的定义由二维的“线”转变为三维的“面”:无左右之分的点组成的平面,如S、N组成的前颅底平面,在三维测量中设定为过S、N连线并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平面;有左右之分的点组成的平面,如眶耳平面,设定为过Or_R、Po_R、Po_L 3点的平面,确保将颅颌面左右形态均考虑入测量体系(表2)。

本研究中,男性大部分线距指标明显大于女性,而大部分角度指标男女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傅民魁等[13]曾提出“在代表颅、颌、面、牙绝对长度或高度的线距测量上,男、女间有显著差异,男性大于女性;在代表颅、颌、面、牙各部分相互位置关系的角度测量上男、女间基本相同”。此外,女性OP-SN、Go Gn-SN和左右侧Ar-Go-Me测量值较男性大,提示女性垂直向生长发育较男性更明显,与张海钟等[14]研究结果一致。

注:“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

三维与二维测量指标的比较显示,大多数角度值二维大于三维,而线距值则相反,该结果与Tulunoglu等[15]研究相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①三维测量是三维空间内标志点间的直接测量,而二维测量为平面上的投影值,故造成三维线距值大于二维;②某些标志点定位在二维及三维中有所差别,如S、Po、Or、Ar[16];③由于二维图像存在左右侧颅合结构重叠不佳、左右侧图像放大率不等以及面中部结构扭曲等问题,ANS、A、PNS、U/L1root、U/LMcusp等标志点难以准确定位[16],而三维图像中这些标志点定位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17],故这些标志点涉及的指标其三维测量值更加准确。

(±s,n=50)

本研究在二维头影测量基础上建立三维坐标测量体系,明确定义了31个常用标志点的解剖定位,并获得一套三维头影测量常用测量指标数据,为将来进一步制定颅颌面三维测量标准值打下基础。

(±s,n=100)

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建立西安地区青年正常三维颅颌面硬组织测量标准值。方法:选取符合个别正常标准的18岁以上西安籍青年人100名(男女各50人)拍摄CBCT及头颅侧位片。选取31个标志点及31个测量项目,分别用Invivo Dental 5.2软件和Winceph 8.0软件定点测量,测量结果由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性别间以及三维和二维数据比较。结果:女性下颌垂直向发育更明显,而男性下切牙唇倾度、颅底长度、下颌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及面宽度均明显大于女性;同二维测量值相比,除U1-NA(mm)外,其余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三维测量定点及测量可提供比二维测量更精确形态数据。

正常组织剂量 篇4

1 非正常情况下运输组织的特点

(1) 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调整需要综合考虑铁路部门成本、旅客出行成本、客运周转量等多方面优化目标,而非正常情况下运行调整则更侧重于尽快疏散由于事故灾害条件引起的车流、客流的聚集。 (2) 由于高速铁路沿线客流量大,动车组列车发车频率高,非正常情况下运行调整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更加庞大的客流问题。 (3) 非正常情况下运行调整需要考虑运行区段的通过能力之外,还需要考虑备用车底以及定员等具体问题。 (4) 对于非正常情况下运行调整,还可以根据列车径路、牵引供电方式、线路通过能力及速度限制等多方面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灵活的调整。

2 非正常情况下运输组织的原则

(1) 确保安全的原则。安全作为铁路的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在正常情况下,或者发生非正常情况时,首先是需要保证列车运行和旅客的绝对安全。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应在严格遵循高速铁路各项行车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确保高速行车安全。 (2) 尽快疏导客流的原则。由于自然灾害或者设备故障造成的列车晚点或者运行中断往往造成大量的旅客滞留在车站和列车中,应及时采取措施疏导客流,稳定旅客情绪,防治事态扩大化。 (3) “先高速后中速”、“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应以“先高速后中速”、“先重点后一般”为原则。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指挥应与相邻衔接的既有线的调度指挥统筹考虑,以高速线及与其平行的既有线的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以保证协调作业。 (4) 影响最小化原则。非正常情况的处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在确保恢复运行秩序和疏导客流的前提之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降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支出。

3 非正常情况下运输组织的方法

3.1 变更运行径路。

在非正常情况下,可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变更运行径路的调整方式。在双线或者多线区段,组织列车反方向运行或改变运行径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亦可组织列车变更运行区段采取迂回进路运行。采取变更运行径路时需要考虑线路固定设备条件是否满足动车组列车的运行条件,如不满足运行条件则需要采取限速等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安全。

3.2 调整车底交路。

在列车故障或者晚点时间较长时,经请示相关领导同意可启用热备动车组或者动车所内符合上线运行条件的动车组列车替换运行。但是由于备用的动车组列车数量有限,因此比较适用于少数列车晚点时间较长的情况。当发生大面积列车晚点时,可根据每组车底的车站折返时间,可采取车底套用的方式减少列车晚点时间。调整车底交路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车型的定员、客运乘务员和机车乘务员担当等情况,定员小的车型替换定员大的车型时可采取改签或者退票措施。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尽量减少车底空送以节约成本。对于由此而产生的动车组列车在非固定配属动车所(局)检修问题,由相关单位协议检修费用结算方法。

3.3 临时加开、停运列车和增加办客站。

当列车发生晚点时,应及时了解相关列车的车票发售情况,对于车票售出较少的列车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停运措施,组织旅客改签其他列车,无适当列车改签时可采取增加旅客列车办客站的方法。当发生突发大客流或者线路因故中断行车等突发情况造成大量旅客积压车站时,也可采取临时加开临客的方式疏导客流。

3.4 多种运输方式疏导客流。

由于当前的高铁车站大部分离市区较远,当列车发生大面积晚点时,为了更好地为旅客服务,应加强与其它运输部门的联系,请求地方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地方地铁和公交部门采取加开班次或者延迟末班车的方式疏导客流。如线路中断行车造成少量短距离客流滞留,可利用汽车短驳疏导客流,减少非正常情况带来的不良影响。

高速铁路非正常情况下的运输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生非正常情况时现场的情况错综复杂,涉及到车、机、工、电、辆、供电等铁路多个部门,如何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在最短的时间里拟定出应急方案并付诸实施,从而将非正常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尚且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我局尝试成立了由调度所牵头的,由运输、工务、电务、供电、机务、车辆等多部门合署办公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的成立使得在发生非正常情况时能及时制定出应急方案,这样在进行运行调整时有据可依,加快了非正常情况的处理速度。

参考文献

[1]甘勇.高速铁路经济效益与建设时机的关系分析[J].价值工程, 2004 (06) .

[2]刘辉.对高速铁路成本研究管理的若干思考[J].价值工程, 2012 (11) .

正常组织剂量 篇5

1 高温条件下的混凝土工程施工组织

1.1 施工准备工作

1) 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要研究施工所在地的气象资料和近期天气预报, 尽量避免在最高气温的气候条件下浇筑混凝土。如果实在不能避免, 应选择在晚间浇筑混凝土, 这样受风和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可在接近日出时终凝, 而此时的相对湿度较高, 因而早期干燥和开裂的可能性最小。

2)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高温导致水分蒸发, 从而引起坍落度的损失。可掺加高效减水剂以减少水泥用量;也可掺用粉煤灰等掺合料, 以减少水泥用量。

3) 对进场待用的的水泥、砂石等材料搭凉棚进行遮阳防晒处理, 或在砂石堆上喷水降温, 以降低各种原材料进入搅拌机的初始温度。

4) 采用温度较低的井水、泉水作拌和水, 有条件时也可用冷却装置冷却拌和水, 同时对给水管道进行包裹, 隔热降温, 当然也可在拌和水中加碎冰。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拌和水温度。

5) 对各类搅拌施备和设施要尽量采取遮阳措施, 在允许保证拌和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缩短搅拌时间。

6) 在高温季节里, 需要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 可以考虑搅拌车的延迟搅拌, 在运输途中, 保持搅拌, 使混凝土到达工地时仍处于搅拌状态。

7) 与混凝土接触的各种工具、设备和材料等, 如浇筑溜槽、输送机、泵管、混凝土浇筑导管、钢筋和手推车等, 要放在凉棚、树荫下, 避免曝晒, 必要时也可洒水冷却。

8) 夏季混凝土施工时, 振动设备电机等部件较易发热损坏, 故应准备好备用振动器, 以防影响施工的连续进行。

9) 混凝土浇筑前要有充分准备, 保证连续施工, 以尽量缩短浇灌时间。

1.2 混凝土浇筑

1) 浇筑混凝土时, 采用木模板的必须先洒水湿润基底和模板, 采用钢模板的, 可用草帘遮盖。

2) 发现混凝土有塑性收缩开裂的可能性时, 应采取喷洒养护剂、覆膜保温保湿等措施, 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

3) 夏季浇筑的混凝土, 如养护不当, 会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或表面出现塑性收缩裂缝等, 因此, 在终凝后及时开始养护, 一般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大体积混凝土不少于14天。

1.3 质量控制

1) 混凝土浇和浇筑和养护时, 环境温度每日检查4次或4次以上, 并作好检查记录。环境温度和表面温度差尽量不超过20℃。

2) 施工时, 要根据规范要求制作标准养护试件, 同时还要有相同数量的同条件养护试件, 以检查混凝土质量并指导施工。

3) 建立QC小组, 成立有效的施工养护队伍,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保证养护质量。

2 严寒条件下的混凝土施工组织

2.1 施工准备工作

1) 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标号不宜低于32.5,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 水灰比不应大于0.6, 并加入早强剂。根据气温情况, 可在必要时加入防冻剂。

2) 为减少冻害, 可掺入高效减水剂, 减少单位体积用水量, 减小水灰比, 控制坍落度。

3) 在严寒条件下浇筑的混凝土, 必须在冻结之前,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其临界抗冻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30%。要保证混凝土抗压强度未达到5Mpa前, 不得受冻。在冻融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 开始受冻时的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0%。

4) 混凝土的拌制。应按照石子-水泥-砂子-水的顺序进行投料, 拌制混凝土用的骨料必须去除冰雪、冻块以及易冻裂的物质。应充分搅拌, 保证搅拌时间, 掺有外加剂时, 搅拌时间应取常温搅拌时间的1.5倍。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 入模温度应大于5℃。

2.2 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

1) 混凝土搅拌场地应尽量靠近施工地点, 以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同时也应正确选择形状、大小合适的运输容器并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

2) 混凝土的运输过程快装快卸, 尽量减少在途时间, 不得中途转运或受阻, 运送中覆盖保温防寒。当拌制的混凝土出现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现象时, 应采取措施提高拌和物的温度。

3) 混凝土浇筑前, 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以及后浇带上新老混凝土界面处的冰雪及垃圾。

4) 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时, 在浇筑前, 应了解商品混凝土中掺入抗冻剂的品牌、类型、性能、数量等, 并做好相应的防冻保暖措施。

5) 分层浇筑混凝土时, 第一层混凝土没有被上层的混凝土覆盖前, 表面温度不应低于规定的温度, 也不得低于2℃。

6) 混凝土浇筑的温度, 一般不得低于5℃, 细薄截面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温度不宜低于10℃。混凝土分层连续浇筑时, 中途不应间断, 每层浇筑厚度不大于20cm, 并采用机械进行振捣。

2.3 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

冬季混凝土质量检查除满足一般混凝土要求外还要满足下列要求。

1) 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期间, 测定水和粗细骨料装入搅拌机时的温度、混凝土的拌制温度、浇筑温度和环境温度。每1工作班次至少检测4次。用低温早强混凝土或用蓄热法养护混凝土时, 在浇筑后3天内随时进行检测。

2) 冬季施工混凝土除按规定制作标准养护的试件外, 还根据建筑物养护、拆模和承受荷载的需要, 制作同条件养护试件, 以便检查强度的发展情况。

3 大风条件下的混凝土施工组织

3.1 施工准备工作

1) 现场要求。收听天气预报, 及时做好防散落措施, 在大风到来之前进行全面检查。对现场堆放的土要用安全立网覆盖, 并每天洒水保持土体湿润, 避免大风天气扬尘。作业面上容易被大风吹落的机具和材料, 要采用可靠的措施固定, 如与建筑物绑牢或者采用密闭容器盛装。作业过程中若突遇沙尘暴, 应按照预先的安全隐蔽原则, 选择现场临建的背风处作为隐蔽场所, 根据天气情况, 在风力较弱和能见度较高的情况下转移到楼内或者更加安全的地点。

2) 材料存放。对现场堆放的材料进行全面清理, 在堆放整齐的同时必须进行可造的压重和固定, 防止大风将材料吹散, 基坑周边的围档要进行加固并外围1圈密布安全网进行密闭, 防止材料吹落基坑伤人。

3) 施工机械管理。塔吊、施工电梯等机械以自升式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要细致检查一遍, 用揽风绳固定在可靠的结构上, 驾驶室的门窗要关闭锁好, 大风到来时各机械停止操作, 人员停止施工。大风过后对各机械和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 没有安全隐患时才可恢复施工作业。

3.2 大风季节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 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冬、春季节时有大风, 要对现场的工人进行“大风天气安全施工”知识进座, 并安排专人收听天气预报, 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注意晒水压尘, 确保绿色施工。

2) 大风会使塔吊、施工电梯、脚手架等作业环境危险性增加。风力大于四级时要限制高架起重机和塔吊作业, 风力在五级以上应停止作业, 必要时对相关设置进行加固处理。

3) 在大风到来之前进行全面检查。作业面上容易被大风吹落的机具和材料, 采用可靠的措施固定

4) 对现场堆放的材料进行全面清理, 在堆放整齐的同时必须进行可造的压重和固定, 防止被大风将材料吹散, 外架围档要进行加固, 防止材料吹落伤人。高空作业人员安全带必须与外架固定牢固。

3.3 大风条件下施工的安全控制

大风可能会给机械设备、脚手架等设施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项目部应在大风之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机电设备、防雷接地、外架稳定性、现场消防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保障安全生产。

4 大雨条件下的混凝土施工组织

4.1 施工准备工作

1) 做好现场排水工作。根据施工现场总平面图, 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排水方向, 按规定坡度挖好排水沟。施工现场临近高地处, 要在高地的边缘挖截水沟, 严防洪水冲入现场, 施工现场应准备草帘、塑料薄膜, 在雨季将钢筋、用电机具和其他设备盖好。在雨季施工中, 要设专人负责, 随时随地及时清理现场和道路上的积水并用砂铺垫, 疏通排水沟, 确保施工现场整洁和道路的畅通。

2) 在我国, 雨季尤其是夏季大雨期间, 常伴有雷电, 要做好防雷工作, 塔吊、脚手架、建筑物高处等要避雷接地, 定期检查接地电阻测试。遇雷雨时或六级以上大风时, 停止作业。

3) 脚手架底脚、揽风绳的地锚、塔吊基础等部位, 在大雨来临之前, 安全人员要组织进行检查, 大风、大雨后, 也要及时检查, 发现问题妥善处理。

4) 对施工现场会用的机电设备、配电箱、闸刀箱等临时用电设施, 要搭设可靠的防雨棚。下雨前, 要检查有无混线、漏电、裸露等现象, 电线是否结实, 电杆等是否牢靠, 各种用电设备接地是否良好等, 要努力保证正常供电, 安全生产。

4.2 雨季混凝土施工

1) 混凝土施工尽量避免在雨天进行。大雨和暴雨天不得浇筑混凝土。新浇混凝土要用苫布覆盖, 以防雨水冲刷。

2) 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 因雨期砂石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 混凝土供应单位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 减少单位体积用水量, 严格控制坍落度, 确保混凝土拌和质量。

3) 涂刷水溶性脱模剂的模板, 应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脱落, 影响脱模及混凝土表面质量。脱模剂涂刷后经历大雨冲刷或流失严重的, 待排除积水, 达到要求后重新涂刷脱模剂。

4) 合模后如不能及时灌筑混凝土时, 应在模板的适当部位预留排水孔, 雨后模内积水排除干净后才可浇筑混凝土。如雨期较长, 木模板要进行遮盖。

5) 在浇筑混凝土中遇雨不能连续施工时, 应按规范规定留设施工缝并加以覆盖, 防止雨淋;雨后继续施工时, 应先对接合部位进行处理后再继续施工。

6) 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遇雨时, 必须采取防雨措施。对终凝前的混凝土, 应及时覆盖防止受雨冲淋。

7) 大雨大风后, 应对模板和支撑重新进行一次校验和加固, 防止模板松动或支撑下陷。

4.3 质量控制

1) 要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 使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让人人知道质量目标, 形成懂标准、知规范、严要求的工作氛围。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科学制订并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和雨、汛期施工技术措施。

3) 要严格混凝土验收程序, 对进场的混凝土, 每车有试验员进行宏观目测和坍落度的实测。凡混凝土发生离析、泌水和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 一律不得使用到工程中。

参考文献

[1]梁伟雄.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

正常组织剂量 篇6

本文采用大鼠杏仁核电刺激建立快速点燃癫痫模型,采用DDRT-PCR技术[5]研究癫痫鼠痫性皮层和正常鼠脑皮层组织基因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基因将有助于了解癫痫病理机制,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也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科学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SD大鼠:40只,雄性,6~8周龄,体重300~350g,SPF级。电刺激器(Grass-88型,美国Grass公司);电流隔离器(Grass S12型,美国Grass公司)。脑电放大器(ΜL-16A型,北京中科新拓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游标型小动物脑立体定位仪(美国TPI公司)。记录电极为自制。双极刺激电极(视频监测装置,美国尼高力公司64导视频脑电监测系统)。义齿基托树脂自凝牙托粉(II型3色,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齿科材料厂)。

1.2 研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20只。手术前对实验用品进行消毒。固定大鼠对其进行麻醉。麻醉药物及剂量:10%水合氯醛,剂量4ml/Kg。麻醉采用腹腔注射,深度麻醉大鼠,切开皮肤,清除皮下组织定位记录电极建立大鼠杏仁核电刺激快速点燃癫痫模型。其中电刺激一侧杏仁核点燃20例作研究组,放置刺激电极但未予电刺激点燃(假手术组)20例作对照组。致痫成功并存活60天的大鼠归入实验组。

2 两组皮层组织中基因的研究

取20例癫痫鼠痫性皮层(电刺激一侧的杏仁核、海马及颞叶皮层)、20例假手术组鼠脑皮层(对照组杏仁核、海马及颞叶皮层)组织的冰冻标本,分别提取组织总RNA,用DDRT-PCR技术比较两组不同部位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

2.1 组织取材

致痫60天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在麻醉下断头取脑,以刺激点为中心横切约2mm脑组织(包括杏仁核、海马、颞叶皮层),所有标本均在手术切除后半小时之内置入液氮(-196℃)中保存。

2.2 皮层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

2.2.1 组织总RNA的提取

采用Trisol法对痫性皮层组织及脑组织总RNA进行提取和检测,两组均取三个不同部位脑组织(杏仁核、海马及颞叶皮层),比较癫痫环路中不同部位的基因表达异同。

2.2.2 痫性皮层及脑组织的m RNA差异显示

将20例假手术组鼠脑组织RNA作为对照组,20例癫痫鼠痫性皮层组织RNA作为研究组进行DDRT-PCR;依次经过以下步骤:(1)m RNA反转录成c DNA;(2)采用荧光标记差异显示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差异显示片段,回收差异条带,差异条带的再扩增;(3)差异c DNA的克隆和测序;(4)PCR产物的纯化,扩增片段的连接。取纯化后的产物按下列体系在冰上操作;(5)对感受态细菌的制备采用Ca Cl2法,接着进行质粒DNA的转化和筛选,以回收的质粒DNA为模板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鉴定重组质粒。将质粒DNA送上海博亚公司直接测序;运用Human genome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Spass16.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 手术结果

4.1 诱发癫痫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20只大鼠中16只在刺激4次内大发作,在14天后,癫痫大发作相对稳定,达(60%±13%),另4只在刺激7次后大发作,在14天后,癫痫大发作相对稳定达(56%±15%)。

4.2 点燃前后杏仁核ADT的变化

大鼠在点燃前后杏仁核ADT发生了变化,点燃前ADT(87±46)(μA),点燃后ADT(191±51)(μA),差异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m RNA差异表达

运用DDRT-PCR技术发现了30条差异片段,将差异片段进行扩增,接着进行克隆病测序,测序结构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得到7条差异表达ESTs在Genbank中存在高同源性基因。

4.4 差异表达序列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痫性皮层组织及脑组织中基因有不同程度得表达,如表1所示

5 讨论

本实验采用的DDRT-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本实验证明该技术适用于对于癫痫基因的研究。因此该技术可用于继续探讨与癫痫发病机制相关的内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以进一步研究癫痫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研发新的抗癫痫药物。癫痫是一种以脑神经元反复异常放电为特征的脑功能失调综合征,癫痫发病率高,危害大,其病因极其复杂,发病机理不清。以往研究多仅限于某一种或几种基因的检测,目前的研究表明癫痫发病具有异质性,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癫痫相关基因、候选癫痫基因和候选抗痫基因等的概念,为癫痫发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采用使得癫痫的遗传学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癫痫基因的研究将有利于了解癫痫病理机制,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科学支持。致病基因的发现也有更利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差异基因的分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双向电泳c DNA指纹分析,RAP和m RNA差异显示等[6,7]。

m RNA差异显示PCR(m 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 DDRT-PCR),全称为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DDRT-PCR)。DDRT-PCR能够快速有效地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灵敏度高。现在DDRT-PCR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8~10],分离多种生物状态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例如人类的癌症,糖尿病、高血脂、痛风、胚胎发育等方面中。该技术发现的新基因已经超过300个,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1]。

本文通过成功建立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痫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荧光m RNA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技术对比研究癫痫鼠不同部位痫性皮层及正常鼠脑皮层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以寻找新的或更关键的癫痫基因,了解这些基因在脑内的表达水平。

采用DDRT-PCR技术有利于快速发现癫痫鼠痫性皮层和正常鼠脑皮层组织差异的7个差异基因,这些基因有可能与癫痫产生有关。在对差异表达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7个差异基因。分别为Timm23,NGF-IA,Fbx38_predicted,ATPase synthase,subuni6,APP,PAF-AH beta,NG5 protein。其中3个基因是高表达,另外4个基因低表达。基因ATPase synthase subunit 6,App,NGF-IA已有文献报道与癫痫相关。

荧光m RNA差异显示PCR技术是一种灵活、全面地检测细胞和组织m RNA差异表达的新方法,具有其他研究基因表达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仅需要少量的m RNA;能定性、定量检测细胞或组织m RNA的表达;在发现新基因方面灵敏性好等,是研究痫性皮层基因差异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癫痫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姚小卫.电点燃法建立癫痫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22~23

[2]车彦军,林志国,杨富明,等.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慢性癫痫鼠海马CA3区对其癫痫发作影响的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9;6(2):69~74

[3]甄军丽,李国平,王维平.点燃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7):741~744

[4]贾丽景,王维平,刘瑞春,等.慢性癫痫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变化[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216~2219

[5]Debouck C.Differential display or differential dismay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J],1995;6(5):597~599

[6]Kwong Kwok Wong,Michael McClelland.Stress inducible gend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dentified by arbitrarily primed PCR of RNA.Proc Natl Acid Sci USA,1994;91:639~643

[7]Liang P,Paedee AB.Differential display of eukaryotic messenger RNA by means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cience,1992;257:967

[8]Tracy M,Steve R,LiJQ et al.AFLP-based mRNA finger printing.Nucl Acid Res,1996;24(13):2616

[9]王维平,王晓鹏.癫痫电点燃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5):644~646

[10]田振东,柳俊,谢从华,等.DDRT-PCR与反向Northern杂交技术结合分离马铃薯mRNA差异表达片段[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1(5):545~546

上一篇:优化供应链整合资源下一篇: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