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

2024-10-23

静脉用药(精选10篇)

静脉用药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静脉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促进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 我院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诊治的134例静脉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上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为抗感染药及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结论 临床需要足够重视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提升对静脉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

关键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临床上均认为静脉给药是危险性最高的一种给药方式, 通过静脉给药因没有首过效应, 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明显快速, 假如应用的药物成分复杂, 个体差异, 输液操作不当等因素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1]。近几年, 我国通过静脉给药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给临床的诊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而, 对静脉给药方式进行总结分析非常重要。我院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诊治的134例静脉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诊治的134例静脉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其中68例为男性, 66例为女性;年龄35~57岁, 平均为 (46.3±2.3) 岁;疾病类型:36例为呼吸系统疾病, 41例为胃肠疾病, 26例为外伤, 24例为心脑血管疾病, 7例为其他疾病。

1.2 方法:

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对患者静脉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表现进行分析, 同时了解其用药情况。

2 结果

2.1 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分类:

所选的134例患者静脉用药不良反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类型进行分类, 92例为过敏反应, 占68.65%;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药疹、荨麻疹。16例为用药局部反应, 占11.94%;患者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 手臂出现风团;10例为肌肉骨折系统反应, 占7.46%;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脚发麻、周身疼痛以及肢体无力;6例为呼吸系统反应, 占4.48%;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 困难;4例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 占2.99%;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4例表现为外周和中枢系统反应, 占2.99%;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 口发麻。2例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反应, 占1.49%;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

2.2 不良反应转归:

所选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 22例治愈, 112例好转;126例患者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 6例患者病程延长, 2例病情加重。

3 讨论

现今静脉给药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给药方法, 我国通过静脉给药的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多。静脉给药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危险性更高[2]。临床上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为抗感染药及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老年人因身体功能逐渐衰退, 肾脏、肝脏的代谢能力有所下降, 因而一次性大剂量用药容易导致药物积滞, 这就会加重对肝肾功能的损害。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的特点是症状较多、发病较快, 涉及系统广泛等多个特点, 因而每个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并不相同。

我院在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调查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患者为出现过敏不良反应, 同时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 例如瘙痒、皮疹等。这类不良反应相对来说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另外,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反应, 症状轻的患者表现为呕吐、恶心症状, 严重的患者会引起胃黏膜溃疡症状, 但是我院所选的患者中未见有胃黏膜溃疡的患者[3]。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肌肉骨骼系统反应、用药局部反应、神经反应以及呼吸系统反应。用药局部反应严重的患者可出现静脉炎。肌肉骨折系统反应会引起患者出现肌无力的情况, 甚至产生程度不等的后遗症。呼吸系统反应对患者的伤害较大, 假如患者出现严重呼吸抑制就可能一起呼吸衰竭症状,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

一些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发热症状主要是因输液器具、输液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污染或者处理不彻底。假如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热、寒颤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 同时对其进行对症处理, 严重时可选择地塞米松或异丙嗪进行治疗。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假如在进行皮试时显示为阴性, 则多为延迟过敏, 一般是因药物作为半抗原或者抗原输入体内所导致, 例如生物药品、抗生素等[5]。这些患者也需要立即停止输液, 症状较轻时可给予常规的抗敏治疗, 假如患者存在休克表现需要立即补充血容量, 提升体液循环。当患者出现栓塞症状时需要立即帮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停止输液, 同时对其进行吸氧处理。如患者出现静脉炎或者局部皮肤症状时需要立即停止输液, 同时外擦药膏以及湿敷50%硫酸镁来缓解患者的症状。胃肠道反应轻微的患者可不予特殊处理, 假如患者的症状严重也应给予停药处理, 同时运用奥美拉唑进行护胃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反应症状应在停药后运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总而言之, 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 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输液情况, 假如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邓跃碧.儿童门诊静脉用药不良反应1019例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4 (20) :145-146.

[2]高辉.静脉输注前列地尔致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0 (4) :489-490.

[3]黄瑛, 代翠婷, 李春玲, 等.患儿家长对静脉用药认知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12, 14 (16) :741-742.

[4]凌云, 赵再召, 李忠丽.小儿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9, 23 (7) :66-67.

[5]卢觉英, 韦全美, 刘伟军, 等.产科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与纠纷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4 (31) :503-504.

静脉用药 篇2

静脉用药科室调配工作流程:

临床医师开具静脉输液治疗处方或用药医嘱→药剂师审核→护士抄写输液卡及输液标签→双人核对→贴签摆药→混合调配→再次与医嘱核对→给患者静脉输注用药。

一、静脉用药核对摆药操作规程

1、医师依据对患者的诊断或治疗需要,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开具处方或用药医嘱,其信息应当完整清晰;

2、药剂师审核药品品种、规格、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的正确性与适宜性,防止重复给药;同时确认静脉药物配伍的适宜性、分析药物的相容性与稳定性,确认选用溶媒的适宜性、确认药物皮试结果和药物严重或特殊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确认用药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事项,如特殊滴速、避光滴注、特殊用药监护等;(药师签名?)

3、护士抄写输液卡及输液标签。

4、摆药前护士应当仔细阅读、检查输液卡及输液标签是否准确完整,如有错误或不全,应当及时核查纠正;

5、按输液标签所列药品顺序摆药,将输液标签贴于输液袋(瓶)上,但不得将原始标签覆盖。

6、摆药时检查药品的品名、剂量、规格、药品的完好性及有效期,并签名或者盖章;

7、摆药注意事项:(1)摆药应双人核对;

(2)摆药时,确认同一患者所用同一种药品的批号相同;(3)摆好的药品应当擦拭清洁,但不应将粉针剂西林瓶盖去掉;

二、静脉用药混合调配操作规程

(一)调配操作前准备:

1、在调配操作前30分钟,常规对治疗室的台面及空气进行擦拭与消毒,治疗室室温控制在18℃—26℃、湿度40%—65%;

2、配药护士应衣帽整洁、进行手卫生、戴口罩;

3、调配前应当按输液标签核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等的准确性和药品完好性,确认无误后,进入加药混合调配操作程序;

(二)调配操作程序:

1、用碘伏消毒输液袋(瓶)的加药处,或除去西林瓶盖,用碘伏消毒安瓿瓶颈或西林瓶胶塞;

2、选用适宜的一次性注射器,拆除外包装,旋转针头连接注射器,确保针尖斜面与注射器刻度处于同一方向;

3、抽取药液时,注射器针尖斜面应当朝上,紧靠安瓿瓶颈口抽取药液,然后注入输液袋(瓶)中,轻轻摇匀;

4、溶解粉针剂,用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注射用溶媒,注入于粉针剂的西林瓶内,必要时可轻轻摇匀(或置振荡器上)助溶,全部溶解混匀后,用同一注射器抽出药液,注入输液袋(瓶)内,轻轻摇匀;

5、调配结束后,再次核对输液标签与所用药品的名称、规格用量、准确无误后,调配操作人员在输液标签上签名或该签章,标注调配时间;

6、每完成一组输液调配操作后,应当立即清场,除去残留药液,不得留有与下批输液调配无关的药物、余液、用过的注射器和其他物品;

7、每天调配工作结束后,对治疗室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三)静脉用药混合调配注意事项: 1-5(后加)

三、成品输液的检查、核对操作规程:

1、检查输液袋(瓶)有无裂纹,输液应无沉淀、变色、异物等;

2、进行挤压试验,观察输液袋有无渗漏现象,尤其是加药处;

3、按输液标签内容逐项核对所用输液和空西林瓶与安瓿的药名、规格、用量等是否相符;

4、核检非整瓶(支)用量的患者的用药剂量和标识是否相符;

5、各岗位操作人员签名是否齐全,确认无误后核对者应当签名或盖签章;

6、核查完成后,空安瓿等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处理。

四、静脉用药调配所需药品与物料、储存管理规程:

1、静脉用药一律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

2、凡对药品质量有质疑、药品规格数量不符、药品过期或有破损等,应当及时与药剂科沟通,退药或更换,并做好记录。

3、药品储存于散热或供暖设施的间距不小于30cm,距离墙间距不少于20cm,离房顶及地面间距不少于10cm;

4、规范药品储存于搬运操作,遵守药品外包装图示标志要求,不得倒置存放;

5、每种药品应当按批号及有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存放,并由明显标志,遵循“先产先用”、“先进先用”、“近期先用”和按批号使用的原则;

6、注射器和注射针头等应当与药品分开存放。

五、治疗室清洁、消毒与卫生管理规定: 1、8—4液是次氯酸钠和表面活性剂的混配消毒剂,有效氯含量5.5~6.5%。用于治疗室地面消毒为500mg/L,需在使用前新鲜配制,并监测浓度,保证清洁、消毒效果。处理、分装高浓度8—4液时,必须带厚口罩和防护手套;

2、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标志明显。用常水擦拭工作台及周围物表,消毒液擦拭地面。

3、每日工作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废弃物。

静脉用药 篇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病区不洁净的环境中配置的静脉滴注的药物转变为在药学监护下在洁净的环境中(万级洁净区,局部百级)集中配置、检查、分发的管理模式,可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药物治疗服务,是现代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普通药物及营养液配置。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设计要点

(一)功能分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总体区域设计布局、功能室的设置和面积应当与工作量相适应。根据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同功能空间用房的属性,一般大致可分为洁净区、辅助工作区和生活区三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流和物流出入走向合理,不同洁净级别区域间应当有防止交叉污染的相应设施。

(二)主要空间用房

洁净区空间用房包括一次更衣室、二次更衣室、TPN及普通药物配置间和抗生素及肿瘤药配置间。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应当配置百级生物安全柜,供抗生素类和危害药品静脉用药调配使用;设置营养药品调配间,配备百级水平层流洁净台,供肠外营养液和普通输液静脉用药调配使用。辅助工作区空间用房包括审方收方、摆药、摆药核对、包装核对、二级药库、洁具间、领药间、洁车清洗和洁车存放。生活区空间用房包括卫生通过间(换鞋、淋浴、更衣)、卫生间、休息室和办公室。

实例分析——唐都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唐都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筑面积670平方米,负责全院3000余张床位的静脉用药的调配任务。中心配备有8台生物安全柜和13台水平流层台,配置间达到万级层流环境,局部达到百级层流环境,可同时供42名药师进行静脉输液用药的无菌配置。目前已陆续开展了包括抗生素药物及细胞毒性药物配置间、普通药物及肠外营养药物配置间的药品调配工作。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设置在综合病房楼第二层的最南边。尽端式独立设置,不受干扰。与位于综合病房楼一层的住院药房和西南角部的药物进口联系紧密,靠近垂直交通体,与综合病房楼各层护理单元联系方便。

(一)功能分区及空间用房

唐都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功能分区主要有辅助工作区、洁净区和生活区。不同洁净度等级的区域之间有人员和物流卫生通过设施。

洁净区功能用房有二次更衣室、普通药物配置区、肿瘤药物配置间和抗生素药物配置间。辅助工作区功能用房有二级药房,排药区、排药核对区、包装核对区、审方打印区、领药区。生活区功能用房有一次换鞋、男女更衣、淋浴间、卫生间、缓冲间、办公室。如图1所示。

1.流线组织

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部流线组织时,需要着重厘清的是工作人员和药物的流线。两种流线必须简洁明晰,互不交叉、互不干扰。如图2所示。

工作人员流线:经由一次换鞋,分别进入男女更衣,再进入二次换鞋;然后通过缓冲间进入辅助工作区,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分别进入二级药房,排药区、排药核对区、包装核对区、审方打印间和药物核对发放区;进入配置间的工作人员则通过一次、二次更衣分别进入普通药物配置区、肿瘤药物配置间和抗生素药物配置间。

药物流线:药物在卸货厅卸货后进入二级药库,在库房内进行拆除外包装之后,进入排药区,排好的药品清洁后经由传递窗进入洁净室,工作人员调配好药品之后,再经由传递窗送出来进入排药核对、包装核对区进行作业,最后通过发放窗口,由送药工人在发放厅领取。

2.净化级别

唐都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洁净区和辅助工作区、生活区之间均设置缓冲间,以保证配置间内的洁净度等级。其中三十万级空气洁净度区域包括生活区的卫生通过间及缓冲间;辅助工作区的排药区、排药核对区、包装核对区、领药区、核对发放、审方收方打印室和休息会议室。十万级空气洁净度区域包括辅助工作区的清洗间、洗衣洁具间和洁净区的一次更衣室。万级空气洁净度区域包括洁净区的二次更衣室、普通药物配置区、肿瘤药物配置间和抗生素药物配置间。配置间局部净化为100级。细胞毒性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在100级垂直层流的生物安全柜内配置,营养袋或其他普通药物在100级水平层流净化台内完成。

总结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现代医院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它的建立可以加强对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静脉滴注药物的无菌性,实现医院药学由单纯供应保障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本文通过详细解读唐都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筑设计,希望能对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常见不合理静脉用药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各科室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2]和药品使用说明书, 对发现的393份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93份医嘱静脉用药不合理情况分析。见表1。

3讨论

3.1 溶媒选择不合理

溶媒选择不合理117例 (29.77%) , 位居第一。溶媒的选用一般考虑种类和用量2方面, 临床医师开具处方时常只注重药物的选择, 而未注重溶媒的选择是否恰当。溶媒的种类较多, 临床常用的有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注射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临床配伍用药时, 只有按每种药物的不同理化性质选择与其相适合的溶媒才能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并保证用药安全。

生理盐水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 因均含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因此在与氟罗沙星注射液等药物配伍应用时, 会发生化学反应而析出沉淀, 导致液体混浊, 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 属非解离型溶媒, 一般不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离子反应, 但葡萄糖注射液pH值一般在3.2~5.5之间, 呈酸性, 如与碱性药物配伍则会出现药物分解、沉淀等情况。另外, 有些药物说明书虽注明能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应用, 但如葡萄糖注射液过酸则会析出沉淀, 如双黄连注射液[3]等。

3.2 药物配伍不当

因目前药物种类繁多, 可供临床医师选择的范围较大, 若医师对某种药物的使用说明了解不详细, 则易出现配伍不当问题。临床常有多种药物混合应用, 若配伍不当, 会使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或消失, 使其他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有时会出现毒性作用。如2007年报道的头孢曲松与钙剂合用致新生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3.3 给药方案错误

包括给药时间间隔不当、给药途径不当及给药速度不当等。此种类型错误的出现主要是因医师对药物的半衰期、用药途径及滴注速度等了解不详细所致。如临床上常出现青霉素40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致使药物作用时间不足起不到杀菌效果, 或某些药物间隔时间过短而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3.4 给药浓度错误

给药浓度错误101例 (25.70%) , 仅次于溶媒选择不合理, 包括给药浓度过高和不足2种。某些药物在使用说明书中对其配伍后最大浓度及最小浓度均有要求, 浓度过大会增加不良反应, 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而浓度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延误病情的治疗。如氯化钾注射液浓度过大可出现心脏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若喹诺酮

类药物配置浓度过高, 会刺激血管壁, 产生疼痛,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4]。

3.5 药物衔接不合理

药物衔接不合理虽发生率较低, 但易致严重不良后果。多因护士对药物使用说明了解不详细, 且因护士劳动量较大, 工作繁忙, 在换液体过程中只注意观察已配好的液体, 未注意瓶内和输液管中残留的药物与新更换的药物存在配伍禁忌或配伍不当, 当2种液体混合后会出现混浊、毒副作用增加、治疗作用减弱或消失等。本组1例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 药物配伍涉及药学和临床专业知识, 医师应加强对各种药物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配伍禁忌及特殊药品使用方法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药师应配合医师把好调剂配伍关, 减少静脉应用药物配伍不当的发生,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静脉用药,适应证, 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

[3]彭单云, 杨忠兰.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8) :1587-1588.

静脉用药混合调配岗位职责 篇5

1.静脉用药调配岗位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负责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所有树叶的调配工作。必须严格遵守《静脉用药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和《静脉用药调配操作规程》以及中心制定的静脉调配及调配时现场第二人核对制度,要高度重视高危药品和危害药品的浓度与调配时的用量,并在两份输液标签上注明,以供核查。

2.调配人员应该选定一人担任岗位主管,负责本岗位的管理。

3.调配人员要具备严格的无菌操作概念,认真敬业,无审核人,摆药人,核对人签字的标签不得调配。

4.调配人员负责制定调配用一次性注射器,消毒用品,包装容器与消耗品的领用计划,保证区器材辅料等品种,规格,数量和效期符合质量规定满足调配的需要

5.调配人员需要提前10分钟上岗,做好无菌操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操作过程中严禁随意离开,确保调配工作的连续性调配质量。

6.调配人员进去或离开调配洁净区,应按操作程序和有关规定洗手,换戴口罩和帽子,换穿隔离衣等。着装须符合洁净区的规定。

7.调配人员应符合标签和摆放药品的正确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无误后方可调配。操作中严格按早调配操作

程序和要求进行调配,遵守操作规程,杜绝污染。

8.加药时注意药品的理化性状变化,遇到质量问题,配伍禁忌时及时报告岗位主管或本中心负责人,以便及时得到妥善处理。

9.应将调配后的成品输液和使用后的空安瓶按相应标签放置,以便成品核对药师核查。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管理 篇6

1 高危药物的概念

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ISMP)定义为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2,3]。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2003年ISMP第一次公布了高危药物目录,经过更新2008年公布的高危药物目录见表1,除19类高危药物外,目录还包括13个特殊种类:秋水仙碱注射剂、依前列醇注射液、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硫酸镁注射剂、甲氨蝶呤(口服,非肿瘤治疗用)、阿片酊、缩宫素注射液、硝普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亚磷酸钾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高渗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或更大体积的灭菌注射用水(供注射、吸入或冲洗用)[4,5]。

2 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高危药品目录

参考2008年ISMP公布的19类高危药物目录及其13个特殊种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药品差错回顾性分析),制订了我院的高危药物目录。遴选出适合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43种,具体药品如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尿激酶、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替加氟、阿糖胞苷、吉西他滨、丝裂霉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阿柔比星、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卡铂、奥沙利铂、鸦胆子油乳米托蒽醌、伊立替康、康艾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艾迪注射液、紫杉醇脂质体、缩宫素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氨茶碱、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胰岛素、米力农。

3 高危药品的管理

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设置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降低高危药品差错的发生,如临床药师的参与,计算机辅助系统,各种颜色储存箱、摆药筐、标示牌的运用,在实际运行中起到了积极防范差错的作用。

3.1 信息管理

将医嘱处方输入计算机与合理用药软件系统相连接,临床药师借助计算机和软件系统对每条医嘱进行审核,特别对高危药品的规格、剂量、用量、药物浓度、给药频率、给药途径以及配伍后药物理化性质等予以关注,加强防范临床医师单次给药剂量超量。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联系,返回的医嘱计算机系统自动提示,提醒医师及时修改,保障高危药品的正确使用。

3.2 合理放置

在排药区,高危药品集中摆放,标示醒目,根据种类及储存方法进行分类管理,需低温储存的药品放于冰箱内保存。其他高危药品采用色标管理法分类放置[6],如红色储存盒为高浓度电解质,蓝色储存盒为细胞毒性药物,黄色储存盒为抗凝溶栓药等,在盒外放置统一标示,注名药物名称、规格。

3.3 专人管理

对高危药品实行专人管理,每天核对数量,做到帐物相符。每月对药品质量和有效期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改进措施,防范差错。

3.4 排药管理

在排药过程中对高危药品的管理更加细化。制作了各种颜色并有文字注释的标示牌,加强在排药过程中对高危药品的识别与管理。如胰岛素用药在药筐中放入淡绿色写有胰岛素的标示牌,对高浓度电解质、抗生素等出现的半量问题放入红色的药物不整置标识牌,液体量不整置时放入液体不足量标识牌,对于有疑问且已打印的医嘱,放入蓝色有疑问的标识牌,再次提醒审方药师与临床医师联系,进一步核对药物使用的正确性。存放于冰箱的药物,放入黄色标示牌,在入仓计费前,从冰箱取出药物放入摆药筐中入仓,减少冷藏药物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

3.5 核对管理

药师在核对时,对摆药框中各种高危药品的标示再次核对,在加药时标示牌再次提醒护士有高危药品注意核对。对胰岛素用药,在加药过程中护士需要在药品标签上用红笔在胰岛素前打勾,以示已加药。出仓时,出仓人员对胰岛素用药再次核对是否已打勾,加强防范以免漏加。

3.6 人员管理

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掌握高危药品目录,熟悉高危药品品种,提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降低高危药品潜在的风险。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采用先进的静脉配液技术,防止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配置污染;高危药品管理应贯穿于医师开具处方、电脑录入;药师调剂、交付药物;护理人员或患者给药等整个工作流程[7],保障药物安全使用,减少用药差错发生。我院PIVAS是2008年8月份设计施工,2009年3月运行试用,由药学和护理人员组成,目前负责29个病区,每天3 800余袋静脉输液的配置。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临床超剂量用药基本杜绝,不正确的给药频率得到改正,不合理配伍明显减少,无一例调配污染及热源发生。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要高度重视高危药品管理,搭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药学服务平台,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复杂流程中高危药品管理的措施和方法。方法:通过对PIVAS高危药品信息管理,使用环节管理,调配核对管理措施的分析评价,说明PIVAS高危药品安全使用管理的有效性。结果:信息化和优良流程是有效管理PIVAS高危药品的条件,人的主动性措施是保障。结论:信息化管理和人的主动性管理措施是PIVAS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高危药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新春,高海青.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静脉药物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2]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Joint Commission IDS five high-alert meds[J].ED Manag,2000,12(2):21-22.

[3]张波,梅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3-5.

[4]张勋,宋苹,唐雪春.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医院,2009,9(5):148-149.

[5]ISMP′s List of High-Alert Medications[EB/OL].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2008-11-12.

[6]戴慧珊,施雁,龚美芳.安全屏障应用于高危药物管理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8):8-10.

静脉用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统计2015 年PIVAS化疗医嘱, 对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进行分析。

1. 2 方法审方药师利用PIVAS审方软件, 依据药品说明书、工具书及权威参考文献等资料, 定期学习、总结合理的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方法, 加强对医嘱的干预。比较2015 年1 ~ 6月干预前和2015 年7 ~ 12 月干预后的单独用药医嘱、联合用药医嘱和干预用药医嘱百分比, 并对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合理性进行总结。

1. 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5 年1 ~ 6 月化疗医嘱总组数和联合用药医嘱组数分别为32788 和3241, 2015 年7 ~ 12 月化疗医嘱总组数和联合用药医嘱组数分别为33357 和3059, 2 组联合用药医嘱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015 年1 ~ 6 月和2015 年7 ~12 月干预用药医嘱组数分别为435 和1776, 2 组干预用药医嘱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3 常见序贯给药方案

3.1长春新碱序贯给药方案 (1) 长春新碱→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使细胞停滞在M期, 约6~8h后同步进入G1期, 环磷酰胺对G1期细胞杀伤作用最强; (2) 长春新碱→甲氨蝶呤, 阻止甲氨蝶呤从细胞内渗出, 提高甲氨蝶呤的细胞内浓度; (3) 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 门冬酰胺酶会降低长春新碱在肝脏的清除率, 并且提高长春新碱的肝脏与神经毒性, 故长春新碱应在门冬酰胺酶前12~24h给药[2]; (4) 长春新碱→博来霉素, 间隔6h, 可以提高博来霉素疗效; (5) 长春新碱→吡柔吡星→环磷酰胺, 因长春新碱与环磷酰胺间隔6~8h, 故中间加入吡柔比星, 尽量延长长春新碱与环磷酰胺的用药间隔; (6) 米托蒽醌→长春新碱→环磷酰胺, 米托蒽醌与作用于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联用时长春新碱可抑制微管聚合, 建议先用米托蒽醌后用长春新碱, 免降低后者的清除率。

3. 2 氟尿嘧啶序贯给药方案 (1) 亚叶酸钙→氟尿嘧啶, 亚叶酸钙作为氟尿嘧啶的增效剂, 可增加氟尿嘧啶疗效; (2) 顺铂→氟尿嘧啶, 顺铂使细胞内合成蛋氨酸增加, 加强氟尿嘧啶的疗效; (3) 奥沙利铂→氟尿嘧啶, 用5% 葡萄糖溶液间隔两药, 这是为避免奥沙利铂化学性质改变析出沉淀[3]; (4) 氟尿嘧啶0. 6g→氟尿嘧啶0. 45g, 静脉滴注, 应迅速提高血药浓度, 应先给大剂量, 小剂量用于维持用药[4]。

3. 3 紫杉醇序贯给药方案 (1) 多柔比星→紫杉醇, 由于紫杉醇能破坏肿瘤细胞M期和G2期的正常分裂, 而多柔比星对细胞M期和S期作用最强[5]。紫杉醇之后用多柔比星会增加其心脏毒性; (2) 表柔比星→紫杉醇, 在表柔比星给药前使用紫杉醇类药物会引起本药血药浓度升高。紫杉醇和表柔比星联合用药时, 先给本药则对其药代动力学没影响; (3) 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紫杉醇, 若先给紫杉醇, 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的抗微管作用会受到抑制; (4) 紫杉醇→顺铂, 顺铂延缓紫杉醇排泄, 增加骨髓抑制作用[6]。

注:与2015. 7 ~ 12 比较, *P < 0. 05;干预医嘱百分比= 干预医嘱组数/ 联合医嘱组数

3.4顺铂序贯给药方案 (1) 顺铂→长春瑞宾, 长春瑞宾使微管形成障碍而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 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顺铂使DNA分子链内和链间交叉键联, 因而失去功能不能复制, 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2) 顺铂→伊立替康, 先给予顺铂, 伊立替康的活性代谢产物SN-38清除率增加,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化疗有效率较高; (3) 异环磷酰胺→顺铂, 先用顺铂会加重异环磷酰胺的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肾毒性; (4) 依托泊苷→顺铂, 依托泊苷的作用靶点是DNA拓扑异构酶Ⅱ, 抑制有丝分裂, 使细胞分裂停止于S期或G2期, 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顺铂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5) 吉西他滨→顺铂, 吉西他滨可抑制顺铂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 增加双链的断裂和顺铂-DNA复合物的形成,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3.5甲氨蝶呤序贯给药方案 (1) 甲氨蝶呤→亚叶酸钙, 甲氨蝶呤通过拮抗叶酸发挥细胞毒作用, 若先给予亚叶酸钙会使甲氨蝶呤抗肿瘤作用降低; (2) 门冬酰胺酶→甲氨蝶呤或甲氨蝶呤→门冬酰胺酶, 同时使用减效, 以此序贯使用, 可避免抑制甲氨蝶呤的抗肿瘤作用; (3) 阿糖胞苷→甲氨蝶呤, 间隔24h, 可增加甲氨蝶呤的抗癌活性; (4) 甲氨蝶呤→阿糖胞苷, 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 甲氨蝶呤使用10min后再使用阿糖胞苷可以进一步杀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 达到强化、巩固疗效的目的; (5) 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先给甲氨蝶呤4~6h后再给氟尿嘧啶可以增加疗效。

3. 6其他序贯给药方案 (1) 磷酸氟达拉滨→阿糖胞苷, 间隔4h, 提高细胞内阿糖胞苷三磷酸的浓度, 从而提高阿糖胞苷的疗效; (2) 伊立替康→依托泊苷, 伊立替康可以增加细胞内拓扑异构酶2m RNA的含量, 使用拓扑异构酶2 抑制剂 (VP-16) 的细胞毒性增强; (3) 米托蒽醌→用多西他赛, 米托蒽醌静脉滴注后, 血药浓度下降很快, 并迅速分布于各组织中, 可使消除缓慢[7]。

4 时辰用药

肿瘤细胞生长有两个高峰时间, 分别在10∶00 及22∶00 -23∶00, 正常细胞则在16∶00 生长最快, 因此肿瘤患者最佳化疗时间应选择在上午或晚上进行, 这时疗效最好, 不良反应最小[8]。因此, 肿瘤患者最佳化疗时间应选择在上午或晚上。医院护士有时为了方便, 往往固定在一个时间输完, 忽视了药物的时辰药理学作用, 影响化疗效果。因此, 药师审核医嘱应充分考虑时辰用药的问题, 选择合适用药时机, 以达到最大疗效、最小毒性的效果。

氟尿嘧啶, 用药时辰从22∶00 到次日10∶00, 连续12h给药, 在4∶00 代谢酶活性较高可耐受较高剂量而毒性较低, 其作用机制主要受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的昼夜节律性的影响[9], 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和骨髓细胞在夜间不活跃, 这样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顺铂选择10∶00 - 22∶00, 连续12h给药, 最高血药浓度出现在16∶00 左右, 作用机制为16∶00 该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最高, 生物利用度较高[10], 肾脏对铂的排泄在傍晚达到峰值, 16∶00 给予铂制剂, 可以减少肾毒性;多柔比星早晨给药毒性较低而疗效较高;甲氨蝶呤选择12∶00 - 20∶00 给药为宜, 可能与最大血浆浓度、半衰期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昼夜节律有关[11];博来霉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半衰期在6∶00时给药最高;伊立替康早晨5 时给药耐受性最好。因此, 铂类制剂和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时, 下午16∶00 给予铂制剂, 凌晨4∶00 使用氟尿嘧啶, 可以提高50% 的疗效、减少50% 的不良反应。根据顺铂和多柔比星的毒性时辰节律差异, 两药合用时应在6∶00 - 6∶30 给多柔比星, 18∶00 - 18∶30 给顺铂。阿糖胞苷睡眠时相给药毒性最小, 在活动中期给药毒性最大, 用阿糖胞苷治疗白血病时, 一般在敏感时间即20∶00、23∶00 时给最低剂量, 在不敏感时间即8∶00、11∶00 给最大剂量。

药师应根据药物不同时间药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 为病区医护人员进行用药时间指导, 建议病区:多柔比星、多西紫杉醇在早晨给药;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顺铂、卡铂等铂类化合物在下午或傍晚使用, 特殊情况下采用静脉泵给药。

5 小结

化疗药物毒性大、不良反应多, 静脉输注时尤其应该注意其合理性的使用,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时相及药动学等差异, 可能出现疗效降低, 不良反应增加的现象。同样, 不准确的给药时间和剂量, 也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 药师通过PIVAS审方系统平台, 对临床化疗医嘱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进行分析, 达到增强疗效、较少不良反应, 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

摘要:目的 掌握化疗药物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审方药师通过对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的学习和总结, 加强了对医嘱的干预。比较2015年16月干预前和2015年712月干预后, 单独用药医嘱、联合用药医嘱和干预用药医嘱百分比。结果 2015年16月与2015年712月, 2组联合用药医嘱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干预用药医嘱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PIVAS审方平台, 药师提高了对序贯给药和时辰用药的审核能力, 对临床序贯给药干预逐渐增多。结论 药师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的给药方案和给药时间, 保障了药物的安全使用。

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抽取某院2013年1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的含有静脉给药内容的医嘱共4563份,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共有不合理用药情况189份, 占抽查总数的4.14%。根据《注射药物手册》、《中国药典》、《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以及药品说明书等[2], 对不合理用药情况中的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载体溶媒不合理以及多药配伍禁忌等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在各科室均存在, 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包括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载体溶媒不合理以及多药配伍禁忌等, 分别占不合理用药医嘱的比例为65.19%、13.78%、8.58%和12.45%。

3 讨论

作为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使用非常频繁, 输液加药现象也很常见。我国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甚至造成医疗事故。不当的给药方式是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情况, 包括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的不合理。药物剂量在输液中会对疗效产生很大的影响, 过高的药物浓度会引起血药浓度升高过快产生不良反应, 甚至出现医疗事故, 而过低的药物浓度则会造成血药浓度达不到应有的指标, 药物不能发挥疗效。以抗菌素后效应较少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为例, T1/2是其维持血药浓度的关键因素, 如果将3次/d或2次/d合并为1次, 则对给药间隔造成了延长, 用药剂量就加大了, 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的平衡, 还可能出现感染。给药途径的合理性对避免不良反应、发挥药物的作用也很重要。以常用的静脉抗菌药物阿米卡星为例, 给药途径就不能选用静脉推注而要进行静脉滴注, 否则对神经肌肉接头进行阻断, 对呼吸造成抑制。临床药师要对给药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来进行给药。当需要药物联用时, 要对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进行注意, 避免多种药物加入一袋输液中造成降解和变色等现象[3]。例如甘露醇和地塞米松联用, 就容易出现甘露醇结晶现象, 造成电解质紊乱而引起患者的低血钾。中西药之间的配伍要更加注意, 以免改变重要注射液的理化性质。以氯化钾和丹红注射液的配伍为例, 就可能改变丹红注射液的p H值。此外, 溶媒的选择很容易在开具处方时被医生所忽略, 造成用药的不合理。例如氯化钠溶媒不应使用在脂肪乳、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溶质中, 以免受电解质影响。对一些中药注射剂的溶媒选择也必须慎重, 选择性质接近的溶媒。在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中, 给药剂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载体溶媒不合理以及多药配伍不合理等情况都经常出现。这些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 严重的甚至引起医疗事故, 这就对临床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药师要熟悉各种药物的配置和效能, 加强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配置药物时要谨慎细心, 结合临床治疗, 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 针对现在医院存在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临床药师要提高审方能力, 对用药进行规范管理。

摘要:目的 调查某院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含有静脉输液内容的医嘱共4563份, 共有不合理用药情况189份, 对其中不合理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在各科室均存在, 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包括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载体溶媒不合理以及多药配伍禁忌等, 分别占不合理用药医嘱的比例为65.19%、13.78%、8.58%和12.45%。结论 针对现在医院存在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临床药师要提高审方能力, 对用药进行规范管理。

关键词: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给药剂量

参考文献

[1]顾玉红.肿瘤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静脉用药合理性分析.中国药房, 2013, 6 (5) :90-92.

[2]汤萍.某院实施电子处方审核前后门、急诊处方评价分析.中国药事, 2012, 13 (3) :53-54.

静脉用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80例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50例;年龄20~75岁,平均(46.8±4.8)岁。80例中49例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10例为结肠息肉,13例为结肠癌,7例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为克罗恩病。两组在性别、体质量、身高、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检查前肠道禁食,用20%的甘露醇或肠道清洁及进行肠道准备。对照组35例:直接进行常规操作检查。麻醉组45例:采取平卧位,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及经鼻导管持续吸氧,舒芬太尼0.1~0.15μg/kg静脉缓慢推注,然后2mg/kg丙泊酚缓慢推注,速度为25mg/10s,待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基本平稳及睫毛反射消失时行肠镜操作。麻醉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并做好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在肠镜检查前、后监测不同时点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不良反应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麻醉组检查中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组检查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麻醉组检查中与检查前比较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氧饱和度较检查前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麻醉组检查中与检查前比较,▽P<0.05,△P<0.0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呕吐、躁动、腹胀、恶心、记忆等发生率分别为,麻醉组呕吐、躁动、腹胀、恶心、记忆等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明显降低高于麻醉组。

3 讨论

肠道疾患最有效、最直观的诊断方法是肠镜检查,近年来,它已成为临床上的一种新技术[1]。但因其操作过程会产生很多不良刺激及反应,以致患者难以接受。因此采用麻醉的疗法不仅可使诊断率提高,而且使患者痛苦减除,可使病情得到及时的治疗。本研究在肠镜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舒芬太尼和丙泊酚,观察麻醉在肠镜检查过程中的效果,从而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舒芬太尼为阿片类镇痛药,其亲和力非常强、起效也快,不引起组胺释放和儿茶酚胺升高,作为麻醉辅助药和主药可以使循环更稳定[2]。丙泊酚是一种新的静脉麻醉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效快,诱导平稳[3],麻醉术后恢复迅速而完全,不良反应少[4]。本研究舒芬太尼加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肠镜检查,不仅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而且镇痛镇静效果好,从而缩短苏醒时间,减轻呼吸、循环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镜检查方法。总之,舒芬太尼加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应用在肠镜检查中,可使操作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减少,检查的成功率提高,可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值得临床检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肖晓山, 周代伟, 戴航, 等.异丙酚在胃肠镜检查治疗中应用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11) :857.

[2]杭燕南, 庄心良, 蒋豪, 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04.

[3]曾军.得普利麻伍用芬太尼麻醉用于门诊肠镜检查术[J].海南医学, 2007, 18 (4) :77.

静脉用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接受静脉用药的704儿童患者进行总结观察,本组患者中年龄为1 d~13岁,平均年龄5.6岁,男性患儿436例,女性患儿268例;本组患儿中有23例为新生儿患儿。患儿所患病症均为常见病、多发病,其中654例患儿采用静脉输液治疗方式,50例患儿采用静脉注射治疗方式。

1.2 方法:

对涉及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培训,护理过程中发现用药安全隐患后及时填写相关表格,记录安全隐患的发生时间、药物名称、配药流程以及药物剂量、用药速度等。

2 结果

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有32例患者的静脉用药安全隐患主要原因为输液速度的改变,占4.55%;有20例患者用药安全隐患为输液用药剂量存在误差,占2.84%;有14例患者配药流程出现问题,占1.90%;有13例患者体质量记录出现错误,占1.85%。

3 讨论

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分析:(1)输液用药速度发生改变:患儿用药过程中因患儿配合能力较差,输液时发生啼哭现象,注射时身体部位发生改变,造成输液速度不固定;家属将患儿抱高或患儿体位发生大幅度改变、家属举着输液架四处走动等都会改变输液滴数;护理人员在输液后未及时告知患儿家属输液注意事项,未进行教育,教育时机、教育内容等与操作流程不匹配,患儿家属对改变滴液速度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到位等也会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实际治疗中部分患儿因输液时间长,患儿家属随便提高输液速度,导致患儿出现急性心衰。治疗过程中也存在患儿因补液总量少,造车静脉高营养配置的三升袋刻度不易被观察。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患儿因输液速度发生的改变占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发生率的41.7%,明显高于其他安全隐患因素[2,3]。(2)输液用量剂量存在误差:临床治疗中药物常发生改变,每种药物都有不同规格,相同药物也有不同的药品名称,若医师对药物的规格以及剂量不熟则会造成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不能实现治疗效果。因小儿静脉用药还具有特殊性,若某种特殊药物用量少,单一使用药物时输液管有一定残余量导致无法完全输入,也会导致用药剂量存在误差[4,5]。(3)体质量记录不正确:护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患儿体质量是医师进行用药时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多是由家长告知患儿体质量,护理人员未能准确获得体质量,加上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可能将市斤体质量看为千克体质量,或使用的称重器械存在一定误差导致体质量记录不正确,影响医师的给药。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体质量记录不正确占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发生率的15%[1,6]。(4)配药流程不完善。大部分药物使用规格中未明确标明儿童用量,因此配药过程中一般要求两名医师进行核对给药,但配药过程中往往出现核对不在同一时间,若工作繁忙时,A人员配好药物留给B护理人员进行核对,但B护理人员在核对时并不了解A护理人员使用了多少溶剂,取了多少量,因此需要再次询问才能明确药物用量情况,这样既浪费时间,也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根据相关研究数据,配药流程隐患因素占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为14.2%[7]。

为减少小儿静脉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应采取以下几项护理措施:(1)按照规程配药:根据小儿用药配置指引,计算出小儿常用的药物用量以及所需药液毫升数,若治疗过程中需制备特殊液体,则按照皮试液配制图示进行严格操作。医院也可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避免用药剂量错误导致的安全隐患的发生。若药物配制需要一前一后进行配药,则需两人同时进行;若因特殊情况两人不能同时进行核对,则配药护士应在配药单上注明药物溶剂量,以便另一名护理人员进行核对。(2)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用药准确性。临床治疗患儿进行静脉注射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流程环节较多,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责任心来有序完成各个环节,保证药物输入以及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在保证用药准确性的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将患儿的病症变化及时反馈给医师,以便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3)准确记录患儿体质量。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中,体质量记录不准确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因儿童用药具有特殊性,大多根据患儿体质量确定用药剂量,一般多以成人用量的2%作为儿童每千克体质所需药量。因此患儿的体质量是医师用药剂量的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应精确记录患儿体质量,提高自身对儿童体质量用药重要性的认识。医院也可将测量仪器改为电子秤,方便护理人员记录体质量的同时也可实现精确记录。患儿在入院时也可每天测量1次体质量,防止因单次记录出现过大偏差。(4)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患儿住院治疗中大多为家属陪同,应提高家属的健康教育知识。可在每个病房内张贴静脉安全用药须知,也可在输液前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保障患儿家属的知情权。护理人员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还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听取家属对治疗方案的意见,及时解答家属的疑惑,提高家属的安全意识。患儿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将患儿的病情及治疗方案告知家属,告知家属静脉输液速度的重要性,叮嘱家属不嫩私自调节输液速度,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患儿心脏功能障碍;患儿在输液前,护理人员还应告知家属不能外出输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交叉感染等威胁患儿生命安全的现象。输液前还应告知家属输液的大概时间,防止因担心输液问题导致不敢休息。若为特殊用药或患儿较小,则输液时应采用输液泵进行调节。

通过本组试验可以看出,影响小儿静脉用药安全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用药剂量、用药速度以及核对流程等都可造成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但用药剂量、用药速度等为可控制因素,通过加强静脉用药各环节的管理,完善相关药物流程,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落实相关健康教育措施等,可有效降低小儿静脉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探小儿静脉用药安全存在的隐患以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接受静脉用药的704儿童患者进行总结观察,分析其用药安全隐患发生率。结果 本组患儿静脉用药安全发生率为13.07%(92/704),安全隐患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用药剂量、用药速度以及配药流程等方面。结论 小儿静脉用药安全中,用药剂量、用药速度以及配药流程等都为可控制因素,可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规范控制以及操作,有效降低患儿静脉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利娥,杨葵花,李雪雁,等.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5):2293-2294.

[2]付晓荣.护理管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3,28(B12):297.

[3]颜梅.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9);1223-1225.

[4]刘美英.小儿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3(7);142.

[5]张茜茜.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948-949.

[6]黄藩敏.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8):204-205.

上一篇:逾期档案统计下一篇:车辆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