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用药(共8篇)
妊娠用药 篇1
妊娠期女性用药历来受到社会和医学届的广泛关注。孕母用药的最大悲剧发生于60年代初期的德国。一些孕妇在妊娠早期服用沙立度胺 (反应停Thalidornide) 后, 约有1万名儿童发生了海豹状肢体畸形 (海豹儿) 。此后关于孕期用药安全问题一起受到医学界尤其优生学领域的高度重视。虽然母—胎的确存在着一种天然屏障 (胎盘屏障) , 但这种屏障在妊娠早期尚未形成, 即使在妊娠中、晚期也并非不可逾越。Beckman及Brene (1980年) 提出多种原因可致胎儿受损, 其中由药物引起的大约占1%。
1 药物对妊娠期不同时间段胚胎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细胞增殖早期 (受精后18天内) , 胚胎所有细胞尚未分化, 其功能活力相等, 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表现, 毒副作用无特异性的影响所有胚胎细胞, 结果往往表现为阻止受孕 (受精卵形成或着床) , 或使胚胎死亡而致早期流产, 几乎见不到药物的致畸作用。在器官发生期 (孕3周至3月, 高敏感期为21-35天) , 此期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及生殖系统相继发育, 在此期如胚胎接触有害物质, 包括部分能致畸的药物, 最易发生先天畸形, 如在妊娠34-39天可致胎儿无肢畸形, 在43-47天, 可致胎儿拇指发育不全及肛门直肠狭窄等。而在胎儿形成期 (孕3月至足月) , 此期, 器官形成过程大体完成, 除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外, 一般无致畸危险性, 但应高度重视药物对胎儿的毒性作用。而这个时期药物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条件是药物必须跨逾胎盘屏障, 当然药物通过此屏障是有所限制的, 一般地, 药物自母体动脉运至绒毛间隙再转至脐静脉, 其转运有单纯扩散 (小分子药物的主要方式) ;促进扩散 (糖类药品) ;主动转运 (氨基酸及水溶性维生素类) ;胞饮 (大分子药品) 及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 (此方式非常少见, 除非绒毛膜坏死, 如胎盘有感染或受外伤时) 。故药物浓度愈高愈易通过;分子量越小越易通过 (小于600易通过, 大于1000不通过, 600-1000选择性通过) ;脂溶性药物渗透性大, 离子化程度低的药物渗透快;此外胎盘成熟度亦是影响药物通过的因素之一。
2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2.1 畸形
现已证实约有不足30种药物对人类有致畸作用。此外, 尚有研究认为: (1) 某些“营养药”过量也可致畸, 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Rothman等人研究发现, 每天经食物和补剂摄入维生素A超过1.5万IU的母亲, 与摄入量在5000IU或更少的母亲相比, 前者婴儿的颅神经嵴组织缺陷发生率为后者所生婴儿的3.5倍。就单纯从补剂中摄入维生素A而言, 每天摄入维生素A超过1万IU单位的母亲与摄入量在5000IU或更少的母亲相比, 前者婴儿的颅神经嵴组织缺陷发生率为后者的婴儿的4.8倍。妊娠最初7周内摄入大量维生素A对婴儿的出生缺陷影响最大。 (2) 非处方常用药对胎儿不一定安全:美国波士顿卫生学院Werler等人研究显示, 母亲使用有血管活性的非处方药如伪麻黄素, 阿司匹林, 乙酰醋氨酚等, 可使胎儿发生腹裂和小肠闭锁等出生缺陷。
2.2 神经系统损害
觉见的有产程中使用麻醉剂 (如氯仿) 、镇痛药 (哌替啶) 、安定药 (地西泮) 等引起胎儿神经中枢抑制和神经损害。
2.3 溶血
临产时使用磺胺类及解热镇痛剂 (氨基比林) 、大量维生素K可致G-6-PD缺乏, 而引起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2.4 出血
妊娠后期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大剂量苯巴比妥、阿司匹林可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 从而引起新生儿出血症。
2.5 其它不良影响
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类) 可致胎儿永久性耳聋及肾功能损害;噻唪类利尿药可引起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症, 分娩前应用氯霉毒可引起新生儿循环障碍和灰婴综合症等等。
3 孕母用药指导
3.1 避免滥用药物
由于许多药物对胎儿可造成多种不良影响, 甚至致畸和导致流产, 所以母亲妊娠期间应避免滥用药物, 因病必须用药时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且在药效相似的情况下, 应使用那些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而已证实对胎儿无危险的有效药物, 因为医师对新药的胎儿安全性还缺乏了解。即使是非处方药和“营养药”也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2 反对拒用药
由于孕母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致使一些人对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性无限夸大, 甚至有些妇女怀孕后谈“药”色变, 即便有病也拒绝用药, 这是因缺乏妊娠用药的安全信息所致。其实, 在众多药物中, 现已证实对胎儿有危险的药物很少, 因此只要孕期能在医师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则对胎儿仍是相对安全的。
3.3 提倡科学合理用药
鉴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与母亲用药的性质、时间及剂量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孕母用药时, 既要考虑药物的治疗作用, 还要考虑到对胎儿的毒副作用。首先, 因药物对人类的致畸作用很难预测, 因此, 医师在为孕妇选择药物时, 在药效相似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使用那些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的有效药而避免选择新药;其次, 为将对胎儿的危险降至最低, 应使用偏低剂量。
4 孕妇用药参考
妊娠3月内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有:沙立度胺、性激素类 (孕、雄、雌激素) 、口服避孕药、叶酸拮抗剂、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抗凝剂 (双香豆素、华法林) 、蛋白同化剂 (苯丙酸诺龙) 以及酒精、尼古丁等;妊娠4-9月应完全避免使用的药物有:蛋白同化剂、口服抗凝剂、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氯霉素、乙烯雌酚、性激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及苯丙胺类药物。
摘要:关于孕期用药安全问题一起受到医学界尤其优生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药物对妊娠期三个时期胚胎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细胞增殖早期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阻止受孕, 或使胚胎死亡而致早期流产;在器官发生期如胚胎接触能致畸的药物, 最易发生先天畸形;而在胎儿形成期除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外, 一般无致畸危险性, 但应高度重视药物对胎儿的毒性作用。列举了不合理用药对胎儿的5类影响。并对科学合理用药进行了指导。
关键词:孕期,药物,毒副反应,用药指导
参考文献
【1】安笑兰, 符绍莲.环境优生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药学专业知识 (一)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3】姜远英.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乐杰.妇产科学 (第五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徐叔云.临床药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妊娠遇上哮喘,她该怎么用药 篇2
小陆结婚两年来,一直都盼望着有个自己的宝宝。上个月,她去医院检查时,被告知自己怀孕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小陆并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因为自己患有哮喘,之前一直通过药物控制。怀孕了,继续用药,怕影响胎儿健康;不用药,又担心哮喘加重。到底该怎么办呢?小陆犯了愁。
其实小陆的烦恼,正是很多患有哮喘的准妈妈的烦恼。看看这些数字就知道,她的情况并不少见:妊娠期哮喘的发病率为3.8~8.4%;妊娠合并哮喘约占孕产妇的0.3~1.3%。有哮喘病史的女性患者中,有55%的患者在妊娠期间将经历至少一次哮喘急性发作。
严重的哮喘一旦发作,不仅危及孕妇,而且可能造成胎儿宫内乏氧、发育迟缓、窘迫甚至死亡。因此,妊娠期哮喘的管理及合理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要控制哮喘,使妊娠妇女顺利度过孕期至分娩,又要避免药物对胎儿可能导致的危害。
该出手时就出手
像小陆这样的一些患者,在怀孕后担心药物对胎儿会造成不良影响,便停止用药,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该用药时,我们还是得用药。但妊娠期哮喘用药,需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使用非药物疗法以减轻药物对胎儿的损害;尽量避免使用对孕妇、胎儿安全性尚不确定的药物;如果病情需要用药,应将用药剂量尽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尽可能通过吸入方式给药,减少口服或注射用药。
那么,妊娠期哮喘与普通哮喘相比,用药方面有什么特殊性呢?
妊娠妇女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妊娠期哮喘的治疗要兼顾孕妇及胎儿的安全。平喘药物的选择要视平喘药物与哮喘发作两者中对孕妇及胎儿的危害孰轻孰重而决定。由于哮喘本身对胎儿及孕妇均有不利的影响,故主张积极采用药物治疗控制哮喘。
现在认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关键从缓解急性发作转移至预防发作的抗炎治疗。目前,对妊娠期哮喘患者主张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配合使用茶碱和β2受体激动剂等支气管舒张剂,在抗炎的同时给予平喘治疗。
未良好控制的哮喘对孕妇和胎儿危害很大。因为未控制的哮喘会增加妊娠的并发症(低体重新生儿和早产儿),这一危险要远远高于哮喘治疗药物对妊娠造成的风险。因此,妊娠期间使用药物控制哮喘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在妊娠期都能安全使用吗?我们来逐个盘点分析:
妊娠期合理用药 篇3
妊娠期使用药物应充分考虑该药物在妊娠期间的敏感性和药代动力学对胎儿的影响, 如致畸性;由于血液流量减少使胎儿发育障碍;使用有子宫收缩作用的药物时, 可致流产或早产, 甚至在分娩前给药物同样对新生儿有影响。妊娠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与妊娠时间相关。总结如下。
1用药时间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用药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 特别是在器官、组织分化及发育旺盛的妊娠初期的胎生组织, 因其对药物的感受性很高而影响严重。致畸性的主要药物见表1。
对胎儿产生影响的药物, 可因用药时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可分为4个时期。
1.1 从用药~妊娠3周 (从最后一次月经周期的第1天开始算起)
关于这个时期的药物影响, 除了疫苗等有残留性的一部分药物以外, 致畸性很低, 主要为受精卵不能着床、直接流产比较多。现行的疫苗多为减毒活疫苗, 虽免疫效果较好, 但是活疫苗的RNA有感染性, 有回复突变的可能, 而且, Hofmann等[1]证实风疹疫苗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 有潜在的致畸危险性, 因此在接种后2~3个月内有必要避孕。
1.2 妊娠4~7周
这一时期, 胎儿的中枢神经、心脏、消化器官、四肢等主要器官组织开始产生、分化, 是药物致畸最为敏感的时期。同时, 因为在用药后才知道怀孕的情况很多, 所以在给予激素和华法林等具有已知致畸性的药物时应慎重, 并应向患者充分说明用药的必要性及危险性。
1.3 妊娠8~15周
这个时期, 重要器官的产生、分化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生殖器管的分化和上颚的闭合等还在进行。与上一时期相比, 胎儿对药物的感受性下降, 致畸性的危险也降低, 但是仍然应该注意。这个时期引起致畸性的药物如达那唑, 能引起女婴的外阴男性化。
1.4 妊娠16周~分娩
妊娠16周以后到分娩为止这一时期, 基本可不考虑药物的致畸性, 但是应注意与胎儿发育有关的影响、胎儿环境的恶化 (如羊水减少) 、胎死腹中等问题。此外还应注意对分娩的影响 (如分娩延误) 。这个时期, 给予母体的药物绝大多数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胎盘通过性则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的不同有所不同 (分子量<300~600容易通过;>1000不能通过;电离越强越不能通过;亲脂性物质容易通过;蛋白结合率较高的难以通过) 。除了特殊的药物 (如肝素、胰岛素等) 以外, 应该考虑几乎所有的药物通过胎盘的情况。许多药物的代谢在肝中进行, 但是胎儿肝脏中酶的缺乏, 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低, 容易导致药物蓄积引起中毒。另外, 胎儿血脑屏障功能较差, 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对这个时期产生影响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 发生的问题有动脉导管闭塞、分娩延迟、新生儿出血倾向、羊水减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发生的问题有第八对脑神经障碍;四环素类抗生素, 发生的问题有骨骼、牙齿生长异常;氯霉素, 发生的问题有灰婴综合征;磺胺类, 发生的问题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抗甲状腺药, 发生的问题有颈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加压素, 发生的问题有子宫收缩;苯二氮艹卓类, 发生的问题有肌张力下降、低体温、呼吸困难、吮吸困难;口服抗凝药, 发生的问题有胎儿或胎盘倒置、小头胎儿;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 发生的问题有低血糖;哌替啶, 发生的问题有呼吸抑制;利血平, 发生的问题有心跳慢、低体温、鼻出血;噻嗪类利尿药, 发生的问题有血小板减少。
2妊娠期合并症用药
2.1 降压药
妊娠期高血压被认为是母体及子宫内胎儿死亡、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妊娠期间用降压药应该充分考虑药物对母体的影响及通过胎盘血液对胎儿的影响。另外, 降压药能导致脏器的灌流压迅速降低, 从而导致母体的心输出量低下以及子宫胎盘血流量的减少, 有可能诱发胎儿窒息, 因此必须小心应用。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患者能够避免重症高血压的紧急状态以及慢性高血压, 继续妊娠, 因此需要缓和的降压。
2.1.1 中枢性降压药:
英国高血压学会 (BHS) 推荐的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治疗药物[2]为甲基多巴, 现仍为妊娠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一些妊娠高血压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周围血管扩张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多以此药作为对照[3]。
2.1.2 钙离子拮抗剂:
在妊娠早期 (3个月内) 使用是否增加胎儿畸形危险性, 目前仍有争议。但硝苯地平用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时, 降压效果缓和, 不降低心排出量, 具有抑制宫缩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硝苯地平不影响分娩, 也不增加产后出血[4], 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有报道提示当舌下或静脉内给药, 快速且过度的血压下降曾经导致心肌梗死或胎儿窘迫。因此, 多倾向于使用控释或缓释剂型平稳降压。新一代的药物伊拉地平、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具有高度血管选择性, 对产时及产后子宫收缩影响弱, 可更放心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5]。但是, 需要注意钙离子拮抗剂不能和常用于子痫治疗的硫酸镁合用, 因硫酸镁的作用可被钙离子拮抗剂增强, 可能导致突发且严重的低血压。
2.1.3 β受体阻断剂:
对妊娠高血压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且在妊娠后期的短期使用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因其可通过胎盘, 减少子宫、胎盘供血, 可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呼吸障碍和低血糖。吲哚洛尔、阿替洛尔均有上述作用, 在早、中期均不宜使用[4]。
2.1.4 血管扩张剂:
肼苯哒嗪是直接扩张血管药物, 对小动脉的扩张作用明显, 降低舒张压效果明显, 不影响子宫胎盘循环, 对胎儿无不良影响[6]。静脉用药在国外作为妊娠重症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2.1.5 利尿剂:
降压作用比较弱, 而且在妊娠早期应用利尿剂, 使母体血容量不能扩张至正常妊娠水平, 从而可能促使先兆子痫的发生。噻嗪类利尿剂有导致胎儿、新生儿黄疸、低钾血症、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存在, 原则上应避免过量使用。
2.1.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ABR) :
在中期和晚期妊娠用药, ACEI可导致胎儿异常, 如羊水过少、肺发育不全、胎儿生长阻滞、肾脏发育不全、新生儿无尿和新生儿死亡等。因可导致胎儿肾脏发育不全, ACEI在妊娠中期和晚期是禁用的或在妊娠期通常是禁用的。ABR因可导致胎儿畸形和死胎, 妊娠期也不应使用。
2.2 抗菌药物
妊娠期妇女罹患感染的机会较普通人群高, 而且一旦发病, 不仅是妊娠、分娩、产褥期, 还会对胎儿或新生儿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迅速的诊断及使用治疗用的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药物胎儿或新生儿的影响及治疗效果。
2.2.1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虽对胎盘屏障穿透性不高, 然而其组织体液浓度仍可达对敏感菌的杀菌水平, 该类药物毒性又低微, 因此可安全用于妊娠各期感染患者。
2.2.2 大环内酯类:
除红霉素酯化物外, 红霉素、白霉素及麦迪霉素等均无显著毒性, 也不易透过胎盘屏障, 是孕期可安全使用的抗生素。
2.2.3 喹诺酮类:
该类药物毒性低且无致畸致突变作用, 但对幼年动物可引起关节病变, 并影响软骨发育。对神经方面亦可产生一定影响, 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久用, 也有学者认为孕妇、哺乳期妇女忌用[7]。
2.2.4 氨基糖苷类:
其耳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卫生部1999年5月颁布的《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规定<6岁儿童、妊娠妇女及>65岁老人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2.5 四环素类:
孕早、中期应用具有明显致畸作用, 致胎儿四肢发育不良, 牙釉质发育不全;孕后期可引起暴发型肝功能衰竭、肾功能失调。故此类药物孕期禁用[8]。
因此, 妊娠妇女必须要用药物治疗的感染基本都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而避免应用其他类型的抗生素。
2.3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妊娠期所用药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另外妊娠期妇女往往在妊娠早期, 不知怀孕情况下已经使用这类药物的例子也比较多。在妊娠初期, 多数该类药物的致畸性动物实验的报道中均未出现明确的致畸性作用。而被报道的相关不良反应中, 主要是妊娠末期服用后出现的胎儿发育不全、分娩延迟等问题。
2.3.1 阿司匹林: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合成, 抑制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产生, 因此被认为是可预防子痫前期的药物;且妊娠期预防性长期小剂量使用, 并未有胎儿致畸性、出血倾向、动脉导管闭塞等不良反应产生。但是很多随机对照研究并未得到这一结果, 因此目前仍未被推荐使用。
2.3.2 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可减少胎尿产生, 增加胎儿肺液吸收及羊水的膜内吸收, 从而减少羊水量, 也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抑制宫缩。在产科, 吲哚美辛主要用于治疗症状严重的特发性羊水过多和先兆早产[9]。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 此药可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收缩、狭窄、胎儿脑室内出血、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应谨慎使用。
2.3.3 对乙酰氨基酚:
抗炎效果较弱、动脉导管收缩作用小, 可应用于妊娠各期。
3妊娠期用药原则
妊娠期妇女以及可能怀孕的女性, 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用药。具体的药物选择应参考已有的资料或药物说明书。但是药物对妊娠期妇女及胎儿的影响, 可根据妊娠的时期不同而不同。另外, 大量开发出来的新药, 但是能确认对妊娠期妇女以及胎儿的安全性的药物较少。而动物实验证明无致畸性的药物大多无法证明对人无致畸性。因此, 对妊娠期妇女用药, 一般不推荐使用经验稀少的新药, 而推荐使用临床长期使用且被证实安全性的药物。总而言之, 妊娠期妇女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妊娠期, 尤其在妊娠早期, 尽可能避免用药; (2) 选择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被认为是安全的药物; (3) 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用药; (4) 能单独用药就要避免联合用药; (5) 尽量小剂量短疗程使用; (6) 在用药的时候, 获得患者的同意。
4妊娠期用药指导
4.1 在不知道已经怀孕的情况下已经用药的时候
妊娠期妇女在妊娠早期, 不知怀孕情况下服用药物, 一旦发现已怀孕, 在咨询药物不良反应后, 往往由于过度担心药物的致畸性, 犹豫要不要继续妊娠的例子不少。但是, 目前认为由于药物引起的畸形是比较少见的, 1986年有学者做过统计表明, 因药物引起的先天畸形仅占先天畸形原因中的1%, 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用药后生出的新生儿不是一定就是畸形儿, 应该详细解释自发性畸形与药物引起畸形的不同。
4.2 为了治疗必须用药的时候
在妊娠期, 为了妊娠期妇女与胎儿的安全而必须要用药的情况也较多。尤其在妊娠中毒和感染的时候, 为了防止流产、早产而进行积极的治疗是必须的。在这种时候, 用药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对胎儿的影响等应该向孕妇充分说明。如果患者不能理解的话, 就有可能发生患者擅自停药从而延误病情的情况。因此, 用药时能够得到他们的同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今是信息发达的时代, 大量的医疗情报涌现, 更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妊娠期用药。药师、医师尤其是妇产科医师, 应充分掌握自身所必须的专业知识,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 获得妊娠期妇女更多的信任, 从而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Hofmann J, Kortung M, Pustowoit B, et al.Persistent fetal rubella vaccinevirus infection following inadvertent vaccination during early pregnancy[J].J Med Virol, 2000, 61 (1) :155-158.
[2] Williams B, Pouher NR, Brown MJ, et al.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hyper tension:report of the fourth working party of the British Hgpertension Society[J]J Hum Hypertens, 2004, 18 (3) :139-185.
[3] Khedun SM, Moodley J, Naicker T, et al.Drug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J].Pharmacol Ther, 1997, 74 (2) :221-258.
[4]张子新.妊娠期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 12 (2) :4-6.
[5]冯欣, 于洁, 孙定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药物治疗现状[J].中国药房, 2005, 16 (6) :471-473.
[6]秦利人.妊娠期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7) :113-114.
[7]路爱玲, 刘红.妊娠期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12) :1716-1717.
[8]谭志霞, 苏振静.孕妇应合理应用抗生素[J].哈尔滨医药, 2005, 25 (2) :27-28.
妊娠期合理用药探讨 篇4
妊娠期是女性一生中重要的特殊生理时期, 使用药物时不仅要考虑药物对母体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正确选择对妊娠期妇女有效、对胎儿无害的药物, 是保证母婴健康安全的关健。现对妊娠期合理用药探讨如下。
1妊娠期用药的危害性
妊娠期分为妊娠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妊娠早期 (前3个月) 是胎儿各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药物极易造成婴儿先天性缺陷。妊娠中期 (6~7个月) 胎儿器官已分化并继续发育, 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较弱, 但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依然存在。妊娠晚期 (后3个月) 也是用药的危险期, 这一时期基本不考虑药物的致畸性, 但胎儿许多器官功能尚未成熟, 代谢与排泄药物的能力、解毒功能还很弱, 对药物的消除缓慢, 易发生蓄积[1]。
2妊娠期用药的原则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依据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性将妊娠用药分为A、B、C、D、X 5个级别, A~X级致畸系数递增, 要求制药厂家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明等级[2]。妊娠期妇女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用药, 必要时尽可能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妊娠期, 尤其在妊娠期早期, 尽可能避免用药 (包括保健品) , 尤其是已确定或怀疑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2) 因疾病确实需要用药时, 应选择同类药物中最安全的, 首选A级、B级药物, 应避免使用C级、D级药物, 禁用X级药物; (3) 在用药时, 能单独用药就避免联合用药; (4) 在用药的时候, 尽量小剂量短疗程用药; (5) 若病情需要使用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3妊娠期间禁用的药物
3.1 妊娠早期
禁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抗癌药物, 甲基睾丸素、己烯雌酚等激素类药物, 水杨酸类、非那西丁类解热镇痛类药物,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镇静安定类药物。
3.2 整个孕期
禁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 苯巴比妥等镇静药, 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 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噻嗪类利尿药, 还不能应用麻黄素、吗啡、大量的维生素K等药物。
3.3 妊娠晚期
禁用磺胺类、链霉素、卡那霉素、阿司匹林、氯霉素等药物。
总之, 绝对安全的药物是没有的, 故整个孕期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是保证孕妇和胎儿健康、确保优生优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史常旭, 辛晓燕.现代妇产科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3.
妊娠期用药浅议 篇5
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的不良作用, 可参考美国药物与食品管理局 (FDA) 颁布的“药物可能对胎儿危险性的分类和标准”。A类:已证实此类药物对胎儿无不良反应, 是最安全的一类, 如叶酸 (每天≤0.4mg) 、维生素C、维生素E、左甲状腺素钠等。B类:动物实验证实对胎畜无危害, 尚无对人类胎儿有危害的研究报告。临床用药多属此类,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类、多粘菌素、乙胺丁醇、两性霉素、制霉菌素、酮康唑、咖啡因、对乙酰氨苯酚、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洋地黄、泼尼松龙。C类:对动物及人均无充分研究, 或对动物胎畜有影响, 但尚无对人类研究的报告。应用此类药物在选用上最为困难, 要权衡利弊后再用, 如庆大霉素、氯霉素、新生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阿糖腺苷、甲硝唑、毛果云香碱、新斯的明、阿托品、苯海索、纳洛酮、戊巴比妥、氯丙嗪、多赛平、维拉帕米、奎尼丁、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呋塞米、甘露醇、地塞米松。D类:对胎儿有危害迹象, 但治疗孕妇疾病又势在必行, 需求性超过危害性, 如:苯妥英钠、长春新碱、氮芥、去甲肾上腺素、锂盐、氢氯噻嗪、雌二醇、孕激素类等。X类:已证实对胎儿有危害, 孕妇应禁用, 如利巴韦林、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甲氨蝶呤、乙烯雌酚、非那雄胺、乙醇、艾司唑仑等。
许多药物都能影响胎儿, 从而导致畸胎, 掌握药物对孕妇、胎儿的机体状态及生理条件的影响, 做到合理用药非常必要。医务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尽量选用有清楚药物代谢说明的药物;尽量选用已证明对灵长目动物胚胎发育无害的药物;用药时必须清楚妊娠周数;尽量避免用药的随意性, 孕妇用药有明确的指证, 尤其采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时, 必须权衡利弊后方可用药。
妊娠期妇女合理用药分析 篇6
1 妊娠期生理特点
妊娠期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妊娠期妇女在用药时间、剂量和维持作用时间、胎儿的遗传构成和易感性、妊娠期妇女的年龄及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决定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前3个月 (即1~12周) 称为妊娠早期。此阶段是受精卵向胚胎、胎儿剧烈分化的重要时期。从胚胎学来看, 从受孕到妊娠60d左右是器官发生期, 其后是组织发生和功能形成期。受精后15~20d脑和神经系统开始形成;受精后20~40d心血管系统开始形成, 初步建立胚胎血液循环;受精后60d肢体开始伸长, 颜面形成, 心、肝、消化管和生殖器官形成和发育。妊娠早期是胎儿各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使用药物极易造成婴儿先天缺陷, 因此, 在怀孕早期使用任何药物都是十分危险的。
妊娠13~27周称为妊娠中期。这一时期妊娠期妇女和胎儿都比较稳定, 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较弱, 但此时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还在继续分化发育, 药物的不良影响仍然存在。
妊娠28周以后称为妊娠晚期。这一时期胎儿内脏系统虽已基本形成, 但许多器官功能尚未成熟, 代谢与排泄药物的能力、解毒功能还很弱。对药物的消除缓慢, 容易发生蓄积。所以妊娠晚期也是用药的危险期。有些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并不在新生儿期表现, 而是显现于若干年之后。如妊娠期妇女服用已烯雌酚致生殖器畸形或阴道腺癌, 至青春期才表现出来。因此, 妊娠晚期用药也应慎重[1]。
2 妊娠期妇女用药对妊娠期妇女及胎儿的影响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危害将妊娠用药分为A、B、C、D、X 5个级别, 并要求制药企业应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明等级。A~X级致畸系数递增。A级对胎儿的影响甚微, 是最安全的一类;B级较安全;C级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或其他不良影响, 只有在权衡了对妊娠期妇女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 方可应用;D级有危害性, 但在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 (例如妊娠期妇女患有严重的疾病或受到死亡威胁, 应用其他药物虽然安全但无效) 的情况下可以使用。X级已证明对胎儿有严重危害, 禁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患者[2]。
2.1 抗生素类药物
妊娠早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可导致胎儿畸形, 妊娠中晚期使用可导致胎儿骨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染黄等。妊娠各期使用链霉素、卡那霉素、丁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都可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前庭损伤及肾损害。新霉素可导致胎儿骨骼发育异常, 肾、肺小动脉狭窄, 先天性白内障, 智力障碍等。妊娠晚期使用氯霉素可影响胎儿骨髓造血功能, 导致“灰婴”综合征[3]。
2.2 激素类药物
妊娠早期应用孕激素、雌激素或雄激素常引起胎儿性发育异常、神经管或内脏畸形。乙烯雌酚可能导致女孩青春期发生阴道腺癌等疾病, 还可能导致男孩生殖器畸形、精液异常等。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等可致唇裂、腭裂。长期大量应用可的松可致无脑儿畸形[4]。
2.3 非甾体抗炎感染药
妊娠晚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造成过期妊娠、产程延长、产后出血、核黄疸等后果, 而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则无不良影响。大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导致胎儿严重出血或死胎。故妊娠期妇女需用解热镇痛药时应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而不用阿司匹林。
2.4 抗糖尿病类药物
甲磺丁脲、氯磺丙脲和降糖灵均能引起畸胎、死胎危险, 妊娠晚期使用可致新生儿低血糖。
2.5 抗疟药
乙胺嘧啶、奎宁、氯喹可致脑、面部畸形和四肢缺陷。氯喹还能引起视神经损害、智力障碍和惊厥。妊娠晚期应用奎宁可引起先天性耳聋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2.6 抗精神病类药物
妊娠早期应用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卡马西平等镇静安定药可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 还可能引起唇裂、腭裂、心脏缺损、膈疝、腹股沟疝等先天性畸形。妊娠早期使用沙立度胺 (反应停) 可致胎儿肢体、耳、内脏畸形, 产生“海豹肢畸形儿”及“海豹胎”。妊娠晚期使用可致新生儿肌张力低下, 吸吮困难。安定、苯巴比妥及利眠宁等可致脑、面部、四肢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卡马西平、丙戌酸可引起中枢神经管缺损及胎儿畸形, 甚至可导致新生儿出血症。妊娠早期使用丙咪嗪可致胎儿兔唇和短肢畸形。妊娠早期使用苯丙胺可引起胎儿心脏缺损、兔唇等畸形, 甚至发生大血管异位、露脑、胆管闭锁等畸形[5]。
2.7 抗肿瘤类药物
妊娠早期使用氨甲蝶呤易引起眼、颅面和脑部畸形甚至流产。环磷酰胺、马利兰、秋水仙碱可致胎儿肢体畸形、腭裂和外耳缺损。烷化剂氮芥类药物引起泌尿生殖系异常, 指、趾畸形。
2.8 磺胺类药物
妊娠早期使用磺胺类药物可致畸形, 妊娠晚期使用可致高胆红素血症、溶血、贫血、黄疸。喹诺酮类可影响胎儿软骨发育, 导致新生儿关节病变。
2.8 抗菌药物
酮康唑可能导致严重肝肾损害、畸胎、骨髓抑制甚至流产等。灰黄霉素可能导致连体双胎畸形。
2.9 维生素类药物
为保证胎儿生长的需要和维持母体良好的营养状况, 妊娠期妇女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 应适当补充铁、钙、锌、硒、叶酸、维生素, 但不可过量。过量维生素D可引起胎儿血钙过高, 导致智力发育障碍, 肾或肺小动脉狭窄及高血压。过量维生素K可引起新生儿肝损害、高胆红素血症与核黄疸。维生素A缺乏可使胎儿骨骼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白内障, 而维生素A过量可致腭裂、眼部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畸形和泌尿生殖系统缺损。维生素E过量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过量维生素B6使胎儿产生依赖性, 可致四肢短小等畸形。
2.1 0 中药及制剂
传统中医药理论很早就有妊娠禁忌的概念, 宋代医家李杲归纳出《妊娠用药禁忌歌》:“蚖斑水蛭及虻虫, 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 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 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 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 瞿麦干姜桃仁通, 硵砂干漆蟹爪甲, 地胆茅根都失中”。妊娠期禁用中药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猛的药物, 会对妊娠期妇女及胎儿造成严重危害, 如巴豆、铅粉、水银、大戟、斑蝥、雄黄、雌黄、水蛭、蜈蚣、商陆、麝香、冰片、犀角、野葛、元胡、干漆、地龙、砒石、硫黄、郁金、莪术、蟾酥、芫花、轻粉、藜芦、生草乌、生川乌、生附子、木鳖子、五灵脂、马钱子、番泻叶等。妊娠期慎用中药多具有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泄作用的药物, 如干姜、红花、厚朴、牛膝、吴茱萸、酸枣仁、辛夷、大黄、桃仁、半夏、肉桂、贯众、青皮、五味子等。中成药中, 凡含禁 (慎) 用中药中的任何单味或多味者均被列为禁 (慎) 用中成药之列[6]。
2.1 1 其他类
此外, 妊娠期对泻下药、利尿药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比较敏感, 可能引起早产或流产。
3 妊娠期的合理用药
妊娠期妇女患有结核、贫血、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时, 合理的治疗不但对胎儿无害, 且能防止胎儿受母体疾病的影响。妊娠期妇女用药时应当做到合理选择、合理使用, 防止胎儿受母体用药的影响。为保证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有效, 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妊娠早期要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包括保健品) , 尤其是已确定或怀疑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无明显体征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 (2) 妊娠早期用药要特别慎重, 如因疾病确实需要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时应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及维持时间, 剂量宜小不宜大;能单方治疗的疾病,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首选疗效肯定、临床资料全面的老药, 避免使用尚难确定不良反应的新药。 (3) 妊娠期用药时应选择同类药中最安全的, 首选A级、B级药物, 应避免使用C级、D级药物, 禁用X级药物。 (4) 若病情需要使用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 应考虑终止妊娠。
综上所述, 在妊娠期用药时, 必须权衡利弊, 做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郑树聪.妊娠期的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8) :167-168.
[2]戴钟英.妊娠期用药FDA五级分类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6) :377-378.
[3]乔福元.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9) :522.
[4]雷兵团.妊娠期的合理用药[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6, 14 (1) :51-53.
[5]易晓玲, 冉瑞群, 尹华.孕妇及抗感染药物[J].医药导报, 2005, 25 (6) :37.
妊娠期哮喘的用药探讨 篇7
妊娠妇女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妊娠期哮喘的治疗要兼顾孕妇及胎儿的安全。平喘药物的选择要视平喘药物与哮喘发作两者中对孕妇及胎儿的危害孰轻孰重而决定。
1妊娠期哮喘的药物治疗原则
尽可能使用非药物疗法以减轻药物对胎儿的损害;尽量避免使用对孕妇、胎儿安全性尚不确定的药物;如病情需用药, 应将用药剂量尽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尽可能通过吸入方式给药, 减少口服或注射用药。
2妊娠期哮喘的常用药物
2.1 抗炎药物
2.1.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以吸入给药为主, 吸入激素可有效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数量及其活性, 由于是在气道局部发挥作用, 可明显降低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其中布地奈德 (B类药物:对人类无明显危害性, 此类药物在妊娠期是安全的) 是妊娠期应用最为普遍且安全的吸入型药物。常规治疗量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吸入剂量达1.4~1.8mg/d时有可能发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抑制。
2.1.2 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钠: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起到抗炎作用, 同时可减弱呼吸性神经细胞反射, 对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肺上皮的积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类药物无支气管扩张作用, 可作为预防性用药。在运动前或暴露于变应原前吸入其粉剂, 可起到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这类药物除在吸入时有轻微刺激作用外, 无其他不良反
应。色甘酸钠属于B类药物, 在妊娠期可作为肥大细胞稳定剂应用, 全身吸收量不足10%, 并且不通过胎盘, 可用于轻度持续哮喘的妊娠患者。
2.2 支气管舒张剂
2.2.1 β2受体激动剂:
该类药物适用于妊娠期各种程度的哮喘患者。目前多采用定量吸入剂或溶液剂雾化治疗, 此类药物的最大优点是能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 其中临床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吡布特罗, 但其药效只能维持4~6h[1]。在妊娠早期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对母婴尚安全, 除特布他林属于B类药物外, 其他均属于C类药物, 其不良反应主要有震颤、心动过速。β2受体激动剂可作为轻度哮喘的一线用药。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高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并增加病死率, 同时长期、大量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可使机体β2受体数量减少或敏感性降低, 因此建议按需短期使用。
2.2.2 茶碱类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兴奋呼吸中枢, 增强膈肌运动、抗炎等而发挥药物作用, 主要作用机制有: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阻断腺苷受体;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浓度;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递质等。该类药物作为二线药物, 其治疗浓度范围有限, 妊娠期肝脏代谢下降, 因此必须监测血或尿中的茶碱浓度, 调整剂量, 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茶碱可通过胎盘屏障, 母体和脐带血清中的茶碱浓度无显著差异。若血药浓度>10μg/ml, 可出现短暂的新生儿呕吐、震颤和心动过速;非孕哮喘患者的血药浓度应维持在5~15μg/ml, 孕妇茶碱血药浓度应维持在5~12μg/ml, 当血药浓度30μg/ml时可引起严重中毒。妊娠后期, 氨茶碱的清除率可能会下降20%~35%, 因此应密切检测血药浓度。
2.2.3 抗胆碱能药物:
吸入阿托品 (C类药物) 或溴化异丙托品 (B类药物) 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减少环磷酸鸟苷 (cGMP) 产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吸入溴化异丙托品的循环吸收量极少, 且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不良反应, 并且与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和茶碱具有协同作用。目前认为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对妊娠期哮喘的治疗是安全的。
2.3 禁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X类药物为孕妇禁用的, 其危害性比治疗价值更大。抗代谢和细胞毒性药物 (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 是禁用的。
3妊娠期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 及时吸氧, 调节吸氧浓度, 使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PaO2) ≥70mm Hg或血氧饱和度 (SaO2) >95%; (2) 雾化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开始60~90min内连续吸药3次, 然后, 再每1~2小时吸药1次; (3) 静脉给予甲泼尼龙1mg/kg, 每6~8小时给药1次, 症状改善后逐步减量; (4) 静脉给予氨茶碱负荷量为6mg/kg, 维持量为0.5mg·kg-1·h-1, 调节给药量维持茶碱血药浓度在5~12μg/ml。 (5) 若上述治疗不佳, 可皮下注射特布他林0.25mg; (6) 经过积极的治疗, 若孕妇症状改善不明显, 尤其是PaO2<70mm Hg者应严密监测血气变化, 对严重哮喘且有生命危险的患者, 需进行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治疗。
参考文献
妊娠期合并感染的合理用药 篇8
1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 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 妊娠期避免应用。
1.2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 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 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 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1.3 药毒性低, 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 也无致畸作用者, 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2妊娠期常见感染及用药
2.1 急性绒毛膜羊膜炎
羊膜炎是宫内感染, 波及胎儿和母体, 若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可导致肺炎、败血症, 增加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孕母则可继发产褥感染。引起羊膜炎的病原体有很多种, 可能由其中一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解脲支原体、支原体等。胎膜早破引起羊膜腔感染, 故胎膜早破发生12 h后, 即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生素多选择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首选氨苄青霉素, 此药对溶血性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都很敏感, 而且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能迅速通过胎盘到达胎血, 以及治疗胎儿宫内感染。抗生素治疗持续7~10 d, 至细菌培养阴性或CRP值<2 mg/L为止。
2.2 急性淋球菌感染
妊娠期感染淋病的临床表现较非孕期严重, 常引起多种并发症, 应高度重视。病原体为淋球菌。由于耐青霉素菌株的增多, 目前选用的抗生素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 如首选头孢曲松钠, 因合并衣原体感染, 应加用其它药物, 如大观霉素、罗红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持续7~10 d, 停药后4~7 d再行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培养, 以后每月复查1次, 连续3次阴性, 才算治愈。
2.3 急性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
此感染是多种妇科疾病的潜在治病因素。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的高涨, 促发CLT感染的扩散, 从感染的宫颈内膜上行, 蔓延至子宫内膜, 引起蜕膜绒毛膜炎而导致流产、早产。选用的抗生素为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 因红霉素能诱发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故不宜静脉注射。近年动物实验研究所得, 阿莫西林能抑制CLT的活性, 而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环内酯类少, 不会因此而中断治疗, 所以可作为CLT感染的首选药物。
2.4 真菌性阴道炎
最常见的妇科门诊感染之一。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以及以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的非白色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属对咪唑类及聚烯大环内酯类药物更为耐药。一般真菌性阴道炎应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疗效较好。如制霉菌素阴道栓、咪康唑栓、克霉唑栓等。
2.5 滴虫性阴道炎
病原体为阴道毛滴虫, 对孕妇无严重危害。使用药物为甲硝唑, 妊娠期前三个月禁用。
2.6 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内正常寄生的细菌群失调, 厌氧菌和需氧菌异常增多引起。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治疗BV疗效最好。早孕期间可用克林霉素, 长期用可至伪膜性肠炎。
【妊娠用药】推荐阅读:
妊娠期妇女合理用药10-29
妊娠期妇女用药研究论文05-26
合理用药联合用药05-30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07-27
用药教育07-18
用药方案07-20
药房用药10-14
用药分析05-13
用药风险05-16
用药管理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