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用药安全管理(精选9篇)
护士用药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护士,临床用药,管理
众所周知, 药物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护士身居临床第一线, 既是用药的实施者, 又是用药后的观察者, 而药物安全是保证患者安全最有效的措施, 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用药错误。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用药安全管理非常必要, 安全合理有效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1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问题
1.1 医生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1) 医护沟通不畅, 表现为医嘱开方后, 医生未及时通知护士, 护士也未查对, 造成执行疏漏。 (2) 医嘱开出错误, 护士未能查出错误或存在疑问, 但仍然执行。 (3) 护士处理医嘱程序不规范, 核对医嘱出现错误。
1.2 技术操作不规范
药物通过护士的技术操作得以在患者体内发挥作用,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药效的发挥,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护士为图方便、简单, 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 如锯安瓿时省略对瓶颈及砂轮的消毒, 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等, 无形中造成更多的药液微粒污染。
1.3 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1) 药品外包装相似造成药品混淆, 例如氯化钾与氯化钠注射液相混。 (2) 使用不恰当的溶酶, 例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在中性溶液pH6~7中稳定, 在碱性或酸性溶液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分解, 使效价降低且致敏物质也增加[1]。 (3) 药物配伍不当, 当滴完5%GS 500ml+0.12g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时再继续滴入0.9%盐水150ml+头孢呱酮钠注射液时, 莫菲氏滴管内立即出现白色絮状沉淀。 (4) 静脉液体不能现用现配, 溶药时间过早, 易造成污染导致药物效价降低。 (5) 输液时不根据药物调节滴速, 如甘露醇滴速慢时达不到降低颅压作用。
1.4 护士药品知识掌握不充分
不能满足自己在用药过程中的需求, 不能保证对患者实施用药安全的宣教, 使护士不能正确使用药物。
1.5 机械执行医嘱, 忽视患者的知识宣教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有时护士观念依然停留在机械执行医嘱, 忽视了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药理知识宣教, 如有的患者服用铁剂与茶同饮, 制酸类药物饭后服用等, 从而的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2]。
2临床用药过程安全管理措施
2.1 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制知识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和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 因此, 对护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2.2 提高护士对患者和药品识别的准确性
(1)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提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 在给药、输血制品时,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
2.3 更新护士用药知识, 满足工作需要
(1) 护士身临一线, 应对药物的适应证有必要的了解, 这样才能做好患者用药的把关人,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例如:患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 感冒不能服用含苯海拉明成分的感冒药, 否则易引起尿潴留。 (2) 合理用药。对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应引入临床实践培训, 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学习还应包括临床技能培训。 (3) 提高护士对患者知识情权的认识, 对有一定过敏或其他危害的药物, 应在实施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解释清楚。 (4) 在使用新药, 用法出现变化时, 护士主动向患者讲明各种注意事项, 使其了解基本的用药常识, 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保证用药安全。
2.4 强化灭菌观念, 严格三查八对
在治疗及护理的全过程中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者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如医嘱变更、患者对治疗提出疑问时, 应及时妥当处理, 在操作中,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遵守操作规程, 确保用药准确无误。
2.5 加强治疗护理全程的质量控制
护士的每一项工作都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到患者身上, 故对基层护士长来说, 对每例差错都应该认真分析, 找出原因。对治疗及护理的每个环节, 实行严格的管理, 如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明确、质量标准规范化, 从而保证了基础质量。在执行中做好每一步、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护士长加强终末质量的检查。只有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才能切实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 护士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都与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 因此, 学习和掌握临床药物知识是护士日常工作的需要, 是提升护理质量内涵的需要, 更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需要, 护士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是医嘱的忠实执行者, 病情的严密观察者, 也是合理用药的实施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1]王育琴.护士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J) .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2) :14-18.
[2]黄宏春, 林京, 刘律.临床护理人员用药知识掌握的调查分析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4) :39-40.
护士用药安全管理 篇2
【摘要】目的:持续质量改进在ICU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方法,并随机抽取本院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前3个月和后3个月ICU患者各100例,比较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用药安全情况。结果: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后的用药差错率明显低于持续质量改进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ICU护士用药安全性。【关键词】ICU;用药安全;持续质量改进
持续质量改进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不仅注重终末质量,还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新理论[1]。ICU是医院抢救危急重病人的的场所,ICU患者多存在意识不清的情况或者需建立人工气道,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症状,这就给正确用药带来了不便,增加了用药的危险性[2]。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ICU用药安全管理中可减少护士用药差错情况,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前3个月和后3个月ICU患者共200例。持续质量改进前的100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5—75岁,平均(46±2.3)岁;其中呼吸道疾病患者3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5例,农药中毒患者14例,严重外伤患者2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40例,高中学历者36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4例。持续质量改进后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47例,年龄5—76岁,平均(47±2.0)岁;其中呼吸道疾病患者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4例,农药中毒患者15例,严重外伤患者21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41例,高中学历者34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疾病类型、学历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1.2研究方法
总结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方法,比较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200例患者的用药安全情况,并计算用药差错率,统计用药差错原因。1.3持续质量改进办法(1)成立ICU用药安全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就ICU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用药安全隐患进行统计记录和分析,寻找导致用药出现差错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如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和改进标准等,同时严格监督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的执行情况,评估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的执行效果,且根据执行效果不断调整方案。值得注意的是,ICU用药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提出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应以预防为主,且具有可行性。ICU用药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安全用药流程,如医嘱执行流程、药物配置流程、输液流程等,减少用药差错发生。
(2)定期组织ICU护士进行用药培训,让护士了解并掌握专科新药、重点药物的相关知识、副作用、配伍禁忌、使用方法、患者用药后的观察要点等,并对护士进行考核,确保每一位ICU护士的能力均符合岗位要求;要求ICU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树立起安全意识,留心观察用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用药前应了解患者的用药耐受情况和过敏情况,并留心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师,并遵医嘱进行处理。
(3)规范药品的管理,药物需分类放置,且保证其贮藏条件适宜,如药物需贮藏于阴凉处,则贮藏温度不可超过20℃,如果药物需贮藏于冰箱中,则需放置温度计并定时检查冰箱运转情况;护士在用药时,需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使用方法、副作用、有效使用期限、使用禁忌等,并登记用药情况,如用药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科别、床号、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用药频率、用药反应等;且护士在用药前需反复核实患者的身份,在确保患者身份无误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用药的安全性才能用药,在进行相关操作时需坚持无菌原则,需洗手,需戴手套。
(4)ICU患者通常都需要在各个科室之间运转,各科室在交接时,需同时转交患者详细的药物清单,负责交接的护士需将患者的用药情况交待清楚,ICU用药安全管理小组需就患者的运转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患者运转后的用药安全性;要求ICU护士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以弥补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如果出现用药差错,应避免对责任护士采用公开批评、罚款等强硬处理手段,而是应帮助责任护士寻找原因,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整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时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前的100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出现用药差错情况,用药差错率为10%;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后的100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用药差错情况,用药差错率为3%。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用药差错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用药差错原因见表1。
表1 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用药差错原因比较 [n(%)] 时间 持续质量改进前 持续质量改进后 x2 P 护士原因 4(4%)
药师原因 1(1%)
医师原因 2(2%)
患者原因 3(3%)
总计 10(10%)1(1%)
0(0%)
0(0%)
2(2%)
3(3%)4.031 <0.05 3讨论
有研究指出,影响ICU护士用药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包括护士缺乏药理学相关知识、ICU用药环节存在风险、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备用药品管理不规范尤其是高位药品管理不到位、患者病情危急重等[3]。鉴于这些研究成果,本院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ICU护士用药管理中,成立了用药安全管理小组,加强了ICU护士的培训,规范了药品的管理,并使用了标志牌,有效地降低了ICU用药差错率,提高了ICU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护士临床安全用药的监督与管理 篇3
2009年1月起, 我科联合药剂科对护士的安全用药知识进行定期的理论及实操考试, 针对存在的药品安全隐患加强教育。同时不定期抽查各科室、救护车的药品摆放、医生开具处方的内容、溶媒的选择、静脉配药步骤、输液滴速等, 全面了解护士对药品制度规范、药物知识的掌握,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药品的使用、监督、宣教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规范, 并耐心与护士交流, 收集合理的建议。
2 找出安全隐患是关键
2.1 药品的保管设施设备不足
个别科室配备未配备药品的冷藏设备, 降低了受温度影响的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不仅降低药效, 更增加了药品不合理损耗。由于药品储柜体积限制, 多半药品的未按规定分类放置, 如, 内服与外用药品混放、高危药品无警示标示、救护车内药品标签模糊、近期失效药品未作登记。
2.2 液体药品配置欠规范
个别护士配置液体时责任心不强, 调配处方时不按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 导致病人用药不足或过量, 既加大了患者安全隐患, 又易引起医患纠纷。许多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 一组液体多种药物加入, 提前配置多部液体, 影响药物的效价, 增加了拿混药品的风险。
2.3 医生处方潦草不规范
如临床上常会有这样的处方“头孢曲松钠1g+0.9%氯化钠250m L, 静脉注射”, 正确应为“静脉点滴”。由于大多数药品名称相近, 潦草的字迹容易造成药剂师发药错误, 潦草的数字也易造成护士配置液体药量出错, 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
2.4 药物知识浅薄、配伍禁忌不熟
如:头孢曲松钠与含钙溶液同时使用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头孢类抗生素在中性溶媒中的抗菌活性较高, 宜选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氨基酸苷类和某些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可能加重前者的肾毒性。头孢类的某些药可能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 亦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同患者说明: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h内应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1]。不熟悉配伍禁忌的护士就无法及时有效的排除不安全用药因素。
2.5 记录不完整, 药效反映缺乏连续性的观察记录
在一些忽视的护理记录中, 并未严格的记录药效反映和患者用药状况。如:对静脉点滴中出现的过敏、呕吐、呼吸困难等不适反应并未连续记录;药物在静脉滴注的过程滴注速度及病人对滴注快慢的适应程度也未能在记录中反映。这样不仅不能为医生对患者的后期诊断提供有效参考, 更容易引起医患纠纷。
3 加强安全用药管理是核心
3.1 增加硬件、规范储存
药品的效价受温度、酸碱度、光照等因素影响, 如不按药品说明储存, 药品就容易变质, 轻则影响疗效, 重则危及患者生命。为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患者安全, 各个配药室应配备冷藏设备, 并保持干燥整洁卫生。配备功能齐全的药品储柜, 对内服、外用、注射药品应分类摆放, 并加注明显标示。尤其对于高危药品, 更应该根据药品性质专门摆放, 并加注明显表示说明。
3.2 完善制度、督促落实
影响药品稳定性与配伍结果的因素很多, 护士由于缺乏药物配伍禁忌常识或粗心执行医嘱, 易造成药物浪费引发医疗纠纷。因此, 医生、药剂师、科室负责人、院方领导应根据相关药品使用规范、医疗卫生准则及药学知识共同制定适用的临床常用药物指南, 指导护士规范配药, 如, 高、低浓度药品配置顺序、带色的药物加入时间、配伍禁忌、药物间隔使用、接空液体冲管、注射器单用制度等。不定期抽查, 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加强培训, 并制定相关的处罚机制, 督促落实临床安全用药。
3.3 规范医嘱、明确责任
医生有义务通过诊断患者病情并开具处方, 护士是患者医嘱的执行者, 因此护士是保障患者安全临床用药的把关人。护士条列规定:如果发现医嘱中溶媒的选择、静脉给药稀释浓度不恰当, 护士有权指出。对于不规范医嘱, 药剂师在查房过程中也应给与及时指出, 并同护理人员一起向科室负责人反馈意见, 及时督促整改。明确责任, 提高用药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
3.4 牢记药品信息、宣传用药知识
临床上的药品种类繁多, 名称相似, 计量单位相近、外观类似等, 护理人员在加药过程中如不细心分辨就会使用错药。因此, 作为临床护士应经常记忆相关药学知识, 及时了解最新的临床用药常识, 牢记药效特点, 药物动力学、加强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具备专业知识科室负责人应及时联系药剂师叮嘱护士、病人正确服用药物的方法和时间。院方负责人还可以聘请权威专家组织临床安全用药讲座宣教, 如, 头孢菌素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使如药源性双硫样反应的预防及奥美拉唑与多潘立酮合用用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的患者;奥美拉唑为质子汞抑制剂, 可控制胃酸分泌, 会降低胃动力药多潘立酮的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而多潘立酮可加速胃的排空, 降低奥美拉唑的疗效。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4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目标
通过2009年1年的时间, 我科对护理人员临床安全用药进行多次考试、抽查和规范, 使患者的用药安全有了明显的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 包括:药品采购、储存、调剂、处方、医嘱、使用、观察等各个环节, 需要医生、护士、药师、科室负责人的共同努力创建安全、有效、高质量的临床用药环境。由于护士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高, 对药品知识的了解认识较低, 然而却和患者联系最多, 尤其在临床用药、输液等方面。因此, 从各个方面监督和管理护理人员的临床用药安全, 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不安全用药事件的发生,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护士用药安全管理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护士静脉用药核查缺陷率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门诊护士静脉用药核查缺陷率”为活动主题,通过计划拟定、现状把握(门诊护士 200 次的静脉用药操作核查缺陷率为 42.8%)、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将静脉用药核查缺陷率从42.8%降到 15.6%),拟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活动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结果(1)有形成果:门诊护士静脉用药核查缺陷率由活动前的42.8%降至 14.6%,用药差错由 8起降至 1 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形成果: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责任与荣誉、沟通协调、活动信心6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门诊护士静脉用药核查的缺陷率,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关键词】品管圈;静脉用药;核查缺陷率
药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1]。WHO统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亡归咎于用药不当[2]。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对1995年1月至 2005年12月3548例严重医疗不良事件的调查分析,其中给药错误358例,位列严重医疗不良事件第四位[3]。2004年,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将“安全用药”列入患者安全目标,2007年我国颁布了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提高用药安全”是其中目标之一,探讨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因此,护士在安全用药中责任重大,从接受医嘱到执行用药的每个环节是否正确至关重要,而在目前,护士的一环环核查是保证用药正确安全的关键。
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创[4],指的是由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要解决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的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圈圈),然后分工合作,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应用各种统计手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中的障碍问题以达到改善工作品质提高工作效率及降低成本的目的。我院门诊 2011年 6-8月护士静脉用药错误所致差错9起,针对问题,护理部9月起将品管圈方法应用到门诊护士静脉用药核查中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采用单盲法对我院急诊、内科和儿科门诊输液室2011.8.16-2011.9.5护士200例次静脉用药核查缺陷和经过品管圈后2011.11.1-2011.11.21 同样门诊相同比例样本数的护士200 例次静脉用药核查缺陷进行统计分析。
1.2 品管圈人员组成 圈员由护理部成员和急诊、内科、儿科门诊护士长组成,护理部负责质量控制的副主任为圈长。2 方法
2.1 确定主题 采取品管圈的头脑风暴法提出 5个待选课题,全体圈员依据问题的严重性、可行性、合适性、圈员能力四方面分别用 5分、3分、1分 3个等级进行评分,得分最高者确定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即降低病房护士静脉用药核查缺陷率。
2.2 现状调查 设计护士静脉用药核查调查表,2011.8.16-2011.9.5对门诊护士200例次静脉用药核查进行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操作前(病历、药物、输液瓶贴)、操作中(输液卡、病人自报姓名、药物)、操作后(病人姓名、输液卡、药物)的核对。2011.8.16-2011.9.5病房护士200例次静脉用药核查缺陷数 257,缺陷率为42.8%[缺陷率=缺陷数/(护士静脉操作例数200×3)×100%]。原因分析列出特性要因图(又称鱼骨图),从护士、病人、方法、环境4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用药核查存在缺陷的因素,运用因果关联图及冰山图分析,导致门诊护士用药核查缺陷的根本原因为:护士查对意识不强、培训方法不合理、护士人力不足、督促不力。
2.4 制定目标 根据现状调查所发现的核查缺陷进行分类统计,用柏拉图列出主次核查不全的项目,根据“80-20 原则”将累计百分率达 76.7%的项目即病历、输液卡及护士与病人自报姓名的双向核对未落实作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子目标。设定总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100%,得出护士用药核查缺陷率应从42.8%降到14.6%。
2.4.1 子目标值设定 依据上述目标值设定公式计算出:病历未核对应从 82次降到 60次,输液卡未核对应从 56 次降到 30 次,护士与病人自报姓名的未双向核对应从 50次降到19次。
2.5 对策拟定及对策实施 依据 5W1H原则即 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when(什么时间)、where(在哪里)、how(怎么做)将因果关联图中所有原因罗列出来,圈员对其可行性、效果性、自主性进行5分、3分、1 分评分,找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点 4 个:流程不清晰、培训方法不合理、护士核对意识不强、护士人力相对不足。对这 4个问题点分别运用 PDCA 循环方法进行对策实施,实施结果成功之处予以标准化、失败处开展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方案进入下一个 PDCA循环进行对策实施。3 结果
3.1 用药核查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对同样门诊护士在 2011.11.1-2011.11.21期间200例次静脉用药核查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缺陷率为14.6%,用药差错由 8起降至1起。
3.1.1 总目标改善成果 门诊护士静脉用药核查缺陷率由改善前的 42.8%降至改善后的14.6%,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用药核查缺陷率间有统计学意义(X2=12.2,P∠0.05)。
目标值达成率=∣改进前-改进后∣/∣目标值-改进前∣×100%=∣245-55∣/∣95-245∣×100%=126.7% 进步率=∣改进后-改进前∣/改进前×100%=∣55-245∣/245×100%=77.6% 3.1.2子目标改善情况 病历未核对从82 次降到 30次,输液卡未核对从 56次降到 23次,护士与病人自报姓名的未双向核对从 50次降到 18次,均显著低于目标值(见表 1)。表1:实施品管活动前后子目标改善情况比较
项目
改进前(次)
改进后(次)
目标值(次)病历未核对
输液卡未核对
护士与病人未
双向核对
3.2 无形成果 用评估问卷10分量表,从6 个方面对无形成果进行评价,每个圈员逐项填写,每项得分为 1-10分,统计各圈员评分的平均值,进行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对比,在 6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提高(见表2)。
表2:实施品管活动前后无形成果评分比较
评分项目
活动实施前
活动实施后
活动成长 品管圈方法运用
1.7
5.0
3.3 团队凝聚力
2.2
6.7
4.5 解决问题能力
3.2
7.6
4.4 沟通协调
4.7
9.0
4.3 活动信心
2.3
4.8
2.5 责任与荣誉
3.5
4.5 4 讨论
4.1 完善静脉用药关键环节的流程 针对流程不清晰问题,制定输液环节核对流程、责任护士输液流程、护士接换输液流程,并在全院门诊输液室启用。通过流程的进一步明确细化,有效避免了护士核对项目不全、核对主体错误的现象,有效防范用药差错的发生,促进了标准化流程的建立。4.1.1 输液环节核对流程 操作前:两名护士共同核对病历医嘱、抄写的输液瓶贴及输液卡和摆放的液体及药物进行双人核对确认。操作中:护士把病历与输液卡和瓶签信息核对、输液卡与患者自报姓名进行双向核对、穿刺进针前再次核对输液瓶、病人身份进行确认。操作后:填写输液巡回卡,再次核对输液瓶、病人身份,落实药物宣教。4.1.2 护士接换输液瓶流程 巡视发现病人液体输完或呼叫铃响起,护士取药至病人旁,将输液瓶与输液卡、病人身份进行核对后换瓶,巡回单上签时间及姓名,落实药物宣教、交待注意事项。
4.2 实施情景模拟式的培训演练 针对培训中存在的培训方法单
一、与实际脱离的不足,组织各科门诊总带教,进行静脉用药操作的情景模拟演练,统一核对环节、方法,设计情景模拟式培训方案,开展门诊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和考核,改进后护士静脉用药核对主体、方法正确,效果良好。
4.3 加强教育,提高责任意识 从接受医嘱到执行用药,护士参与患者用药的全过程,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士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而并非技术上的原因和业务水平问题[5]。因此,针对护士意识不强,品管圈结合实际案例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差错原因分析和安全意识教育,各门诊输液室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教育、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的培训,抽考护士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制度等,合格率95.5%,护士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4.4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品管圈活动,圈员都学会了使用品管工具来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家感受到相互协作的快乐及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快乐[6],获得了良好的无形成果。通过定期讨论、脑力激荡,提高了圈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协调,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参考文献
护士在临床用药安全中的监督作用 篇5
关键词:护士,用药,安全,监督
为提高我院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安全, 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成立临床用药安全监督小组对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安全进行了监督与管理, 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选择我院工作的36名护理人员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19~44岁, 平均年龄 (26.69±3.61) 岁;工作年限0.5~20年, 平均工作年限 (11.15±4.31) 年;文化程度:本科5名, 大专17名, 中专14名;职称:副高级4名, 中级10名, 初级及以下职称22名。
1.2 方法
在我科成立临床用药安全监督小组, 并确认项目负责人、小组成员, 主要由护士长及4名护理骨干组成, 所有成员均为中级职称以上, 对临床用药进行日常监督, 量化考评, 提出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法和制度, 每周检查药物质量及其使用情况, 找出临床用药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现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对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未按医嘱要求的时间正确使用药物, 对过敏史的核查不规范, 有漏用药物等情况每周通报一次[1]。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操作练习及相关制度的学习与培训[2]。
1.3 观察指标
在实施前后对本研究资料进行整理与总结, 比较实施监督管理前后2个小时段用药差错、与用药相关的患者投诉率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科室内医生进行用药满意度调查, 比较实施监督管理前后医生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Excel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用药差错, 患者投诉发生率对比
在实施监督管理后, 对405例患者进行用药差错, 患者投诉率与实施前比较用药差错、患者投诉发生率均明显下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5、4.23, P均<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1。
2.2 实施前后医生满意度对比
对15名医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在实施监督管理后医生对临床用药满意度达100.00%, 与实施前 (80.00%) 比较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5.15,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2。
3 讨论
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一个严肃的全球性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美国每年估计有150万人受到给药错误的伤害, 并且死于给药错误的患者在44000~98000之间[3]。我国医院的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仍然十分薄弱, 往往只能在给药错误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理[4,5]。护理人员用药安全是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探讨护士在临床用药安全中的监督作用, 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成立临床用药安全监督小组对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安全进行了监督与管理。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监督管理后, 对405例患者进行用药差错, 患者投诉率与实施前比较用药差错、患者投诉发生率均明显下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5、4.23, P均<0.05) 。对15名医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在实施监督管理后医生对临床用药满意度达100.00%, 与实施前 (80.00%) 比较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 P<0.05)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成立临床用药安全监督小组对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安全进行了监督与管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对药品安全的认知度, 明确了药品使用规范与制度, 实现了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欣.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6) :67-68.
[2]魏凤玲.临床护士用药错误原因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5) :68-69.
[3]汪晓攀.临床用药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 2011, 3 (1) :62-63.
[4]徐翠荣, 李国宏, 薛莹莹.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6) :1455-1456.
护士用药安全管理 篇6
1 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医护沟通不畅, 医嘱开立后, 尤其是临时改变医嘱时, 医生未通知护士, 护士也未及时查对造成医嘱执行遗漏;医嘱开立错误, 护士未能发现或虽有疑问, 但仍然执行;护士处理医嘱程序不规范, 医嘱查对制定执行不严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1.2 药物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药物保存应根据各类药物性质妥善保管。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未放入有色密盖瓶中, 针剂不用黑纸遮盖, 放阴凉处;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未盖紧;生物制品及其他需要低温保存的药品未放置在冰箱内2~8摄氏度保存;病区常备药品未定期检查有效期等。
1.3 药品配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 药物配制过早
护理工作紧张、忙碌且工作量大, 部分护士为了把当日护理工作做完, 过早地把液体加入输液瓶中, 使配好的药物放置时间过长, 药物易分解, 降低疗效, 副作用大。如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在室温下溶解后2h内效价降低90%以下。
1.3.2 药物之间出现配伍禁忌
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是护士经常遇到的问题, 护士一般习惯于药物配伍后是否发现变色, 浑浊作为配伍禁忌的指标。但这种观点不是很全面, 因为不少药物配伍后是否发生的理化改变和药理改变并不引起外观的变化, 其效价明显低于或产生毒副作用。目前, 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制剂存在品种繁多, 且药物配伍禁忌不清等现象, 常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1.4 给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1 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严
护士在执行药物治疗过程中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严, 导致用药错误, 对患者的病史掌握不全面, 未做药物过敏试敏或使用患者有过敏史的药物。
1.4.2 用药时间、用药间隔时间掌握不准确
根据药物半衰期应每日3次或2次给药, 临床上往往都在白天给药, 使体内血药浓度不均衡, 降低了治疗效果。而有些特殊药品护士常与其他药物一起发放, 同时服用, 使其达不到有效疗效。
1.4.3
护士药学知识掌握不全面, 未了解药品应用说明, 也不能保证对患者实施用药安全的宣教。
2 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安全管理措施
2.1 强化护士的慎独精神
重点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工作习惯。提出主动上报不惩罚制度, 在出现用药失误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以便尽早采取补救措施, 降低对患者的损害, 且利于在护士群体中进行警示教育, 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护士药物知识培训
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增加, 尤其是新药、特药的迅速发展, 护士原有的药物知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药学知识。我院各病区使用了药物使用说明书存放夹, 将所有药物的说明书分类保管, 利于护士查阅, 并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机会学习临床药物知识, 使护理人员掌握各类口服药的最佳服药时间, 常见、重点药物的作用、用量、用法、禁忌及观察要点等。
2.3 完善药品科学分类管理, 标识醒目
2.3.1 药物分类分区存放
按照药物应用途径分为内服药、外用药、注射剂、消毒剂4类, 严格分区存放, 设置醒目标志, 防止混放混用。
2.3.2 严格病房内基数药品管理
确定专人保管病房所有药品, 做好记录及交班。抢救药品、贵重药品、毒麻药品设专人、专柜、加锁保管, 注明有效期, 有记录, 班班交接, 保证安全、足量、有效。
2.3.3 突出重点药物管理
将抢救药品、高危药品列为重点管理的药物, 制定了更为细化的管理措施。抢救药品专人管理, 建立了"抢救药品效期一览表", 有利于班班交接, 防止抢救药品丢失、过期;高危药品专柜单独存放, 有红色警示标志, 防止用药错误。
2.4 加强用药环节控制, 保证用药安全
2.4.1 给药前环节
处理医嘱时:包括服药、注射、输液等各种执行单, 全部去除护士手抄写方式, 这对防止用药差错、保证用药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对易过敏药物的应用管理:规定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必须由2名护士确认并双签名。对药物过敏者在床边悬挂"过敏"标识, 同时在护士站白板上作醒目提示。对药物配置时间做了规定, 限定非抗生素药物配置后摆放时间不得超过1 h, 抗生素不超过30min, 青霉素不超过15 min。
2.4.2 给药环节
细化静脉输液流程, 实行双人核对原则, 输液巡视卡、加药单、药品的准备与配置均需双人核对、签名。每日两次用药时间设定为8:00~16:00或9:00~17:00两个时间段, 用药时间相差不得超过正负1 h;明确了避光药品的保存与输注过程的管理;规定了不同药物的巡视记录时间;特殊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均设置醒目标识, 并做到"十查", 即:查液体有无错误, 查液体剩余液量, 查液体外观有无改变, 查患者体位是否舒适, 查液体滴速是否合适, 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 查胶贴固定是否牢固, 查输液部位有无红肿, 查患者有无输液反应表现, 查患者病情有无特殊变化。
2.4.3 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教育
护士在用药前、中、后均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 使其了解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用药常识, 不擅自使用药物, 积极配合药物治疗。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必要时重新核对医嘱或向医生汇报, 杜绝用药差错。
护士用药安全管理 篇7
1 实施方法
1.1 首位护士负责新药说明书的索取和打印
在处理医嘱时, 谁发现新药医嘱谁负责向药房索取药品说明书, 并仔细阅读, 同时对说明书中主要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使用注意事项等用红笔醒目画出。根据药品说明书核实医嘱是否准确, 如发现医嘱未按药品说明书中方法使用, 及时与医生联系, 经核实无误后方可提取、转抄、打印、执行该条医嘱。
1.2 首位护士负责新药配伍实验
如两种药联合在一起使用, 而药品说明书未注明配伍禁忌, 首位护士要负责将两种药物分别抽取少量药液进行配伍实验, 如出现异常表现及时反馈给医生, 以免出现不良反应。若为皮试药物, 则把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及浓度整理打印后张贴在配液室显眼处, 以便每位护士尽快掌握。
1.3 首位护士负责新药的交接班
首位护士在治疗本上用红笔注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床有特殊用药, 具体信息见“护士必看本”, 以提示休息后第1天回来上班的护士及时学习并签名, 并与下一班做好交接班, 保证连续性观察。
1.4 首位护士负责特殊用药的学习考核
每日利用晨会时间由首位护士负责新药的学习, 学习内容包括新药的名称、作用、使用途径、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等。考核内容同学习内容, 考核方式有晨间口头提问、笔试、健康用药指导检查等方法, 考核成绩纳入每月绩效考评中。
1.5 首位护士负责新药的登记统计管理
首位护士在使用新药后及时建立新药使用记录单, 并做好登记统计管理。新药使用记录单内容包括使用日期、药品名称、作用、用药途径、特殊要求、不良反应等。如有不良反应则做好上报记录并登记在科室药物不良反应记录本上, 科室于周会组织学习。药品说明书在人人掌握后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并保存在专科用药指南资料册里。
2 结果
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本科使用新药33种, 登记学习33次, 纠正医生错误医嘱3次, 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10次, 未发生新药使用差错。病人对健康用药指导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均较前提高。
3 体会
3.1 新药及护士首位负责制的概念
本文新药是指本专科以外的用药、本科所有护士均未使用过的药物以及特殊用药。护士首位负责制是指第1次处理新药医嘱的护士必须严格落实新药说明书的打印以及新药的学习、培训、考核与使用管理, 直至医生护士病人均熟练掌握该药的使用。
3.2 护士首位负责制提高了护士阅读说明书的积极性, 丰富了药学知识
药品说明书的使用是护士安全用药的依据, 临床用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3]。护士首位负责制要求首位护士做好新药的打印、提示、学习考核、使用、登记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首位护士只有自己熟知上述内容才能做好此项工作。每次的考核纳入每月绩效考评中促进每位护士必须掌握药物知识, 从而提高了护士主动学习药品说明书的积极性。
3.3 护士首位负责制可纠正医嘱错误, 有效保证用药的安全
护士药物知识缺乏是导致临床用药错误的实质性问题[4]。护士首位负责制通过培训学习考核等一系列规范管理从根源上解决临床护士用药错误的问题。护士在给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 及时掌握更多的信息, 及时发现错误医嘱, 从而科学的执行给药方案, 主动地向病人交代用药目的与注意事项, 认真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提高病人的用药安全及依从性, 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3.4 护士首位负责制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药物可以作为解除痛苦救治生命的利器, 但是不合理的用药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甚至带来生命危害。护士首位负责制, 强调了护士学习药学知识的自觉性和必要性, 通过学习他们对使用过的药物作用、用法、特殊事项、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储存要求等熟练准确掌握, 并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与病人、医生沟通, 促进病人、医生、护士共同建立安全合理用药系统, 提高了满意度。
4 小结
通过2年的临床应用体会, 护士首位负责制不仅提高了护士认真仔细阅读说明书的积极性, 丰富了护士的药学知识, 也给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和药品安全管理质量, 值得借鉴学习。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药品安全管理方法, 提高用药安全。[方法]实行药物首位负责制, 由首位护士负责落实新药说明书的打印、使用、组织学习考核、管理。[结果]2010年11月—2012年11月使用新药33种, 纠正医生错误医嘱3次, 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10次, 未发生新药使用差错。[结论]护士首位负责制可以提高护士药学知识, 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首位负责制,用药安全,病区管理
参考文献
[1]石建平.药品说明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6, 20 (1C) :254.
[2]潘静, 李延鸿, 孙丽敏.临床护士使用药品说明书的知信行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 2009 (9) :57.
[3]周素娟, 王建荣, 任素琴, 等.门诊老年病人使用药品说明书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6, 20 (5A) :1157-1159.
临床护士用药错误分析与探讨 篇8
1 护士在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1.1 护士在处理医嘱时的错误
由于医生护士疏于沟通,医生在处理医嘱后未及时告知护士,造成执行医嘱遗漏;护士审核医嘱时有疑问未找医生核实,执行了错误的医嘱;护士未按规范处理医嘱,在核对医嘱时出现错误等。
1.2 取药和药物保管中的错误
药师发放药物时未对药物检查,取药护士心存侥幸懒于再次核对;取回的药品混淆堆放,不能按内服、外用、注射等进行分类保管;药品未按其性质保存,如要求冷藏、避光、加盖等;易混淆药品无明确标识,以及未按时清点药品造成药品变质或过期等错误。
1.3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错误
在所有环节的用药错误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患者错误: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凭主观印象,造成张冠李戴;药物错误:药物在配制过程中,药物外包装相似造成药物混淆,溶解药物的溶媒不符造成药品效价改变;剂量错误:剂量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关系密切,所给药物的剂量不准确,比如抽吸时药液剩余太多,粉剂药物未完全溶解,配制药液时洒、溅,漏等现象,造成患者实际用药剂量不足;提前配制药物,不能做到现配现用,长时间放置药液不仅造成污染引起输液反应且导致药物效价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途径错误: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会产生变化,护士未认真阅读说明书,采用不正确的方法或没有提醒患者正确用药;时间错误:给药时间可影响药物疗效,护士不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未按间隔时间给药,造成药效堆积或不连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2 护士发生用药错误的原因
2.1 个人因素
护士个人的态度、知识、情绪均影响到用药错误的发生。
2.1.1 查对制度不到位
在执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药物、患者、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时间未认真查对,工作中过于自信,凭印象,最终导致用药错误。
2.1.2 知识缺乏
给药是护士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目前药物制剂品种繁多,临床上药物配伍禁忌不清,无法明确指导其用法,护士药学知识水平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的发展。
2.1.3 沟通不良
护士缺乏和医生的沟通,缺乏自信,对可疑的医嘱仍盲目执行,给药时缺乏正确的解释告知。
2.2 外界因素
2.2.1 工作环境因素
环境嘈杂,光线昏暗,仪器设备的使用受限,影响护士的正常工作。
2.2.2 工作负荷大
有研究指出,工作中断是护士发生给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护士在给药的准备阶段受到干扰,给药错误的发生率将提高60%[3]。
3 防范
3.1 遵守作业流程及操作规程
规范的用药程序是临床安全用药的保障[4],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核对医嘱:医生开出医嘱后,电脑班护士要严格把关,发现不合理医嘱,马上和医师核实修改,保证医嘱的准确性;药师、护士取药:药师应予认真细致审方,双人核对药名、剂量、规格,避免混淆,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取药护士做好核对、监督工作;护士配药:护士根据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核对每一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士给药:给药前、中、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耐心的解释、密切的观察。这一系列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给药流程,不仅维护了患者的安全,也起到了保护医生和护士的作用。
3.2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查七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统计资料表明,护理给药操作前对身份识别缺陷率达46.71%[5]。因此,培养护士准确无误地核对患者身份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3.2.1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近年来,腕带的应用在识别患者身份方面为护士带来很直观的信息,有效防止了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3.2.2 形成使用多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的安全文化
由护士叫床号、患者自报姓名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准确率为100%。其可强迫护患双方集中注意力,避免盲目应答,诱导偏差等引起的差错,利用患者参与的查对方式提高查对准确性。
3.2.3 运用高科技手段,防止人为错误发生
电子医嘱代替手写医嘱减少医嘱错误,条形码扫描系统应用于护士身份、患者手腕带、药物的确认。护士通过扫描个人条形码登录系统,扫描患者腕带的条形码确认患者身份,再扫描药品的条形码进行正确给药,从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能有效减少用药错误。
3.3 加强交流与沟通
药物使用过程综合了医、药、护专业人员的合作,往往一个给药错误可能就是若干个个人失误的积累。所以应加强团队精神,加强医、药、护、患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创建合作型跨学科团队,增加将工作做好的保险系数。
3.4 树立安全给药理念
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护士履行给药职责的前提,严格遵守安全给药原则,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与技术,塑造“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安全理念。
3.5 丰富临床护士的药学知识
随着各种药物的更新换代,应对护士进行专科药物培训和用药安全指导,不断更新护士的药学知识,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护士更应利用业余时间采取自学的方式,认真熟悉各种药物说明书,正确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方法,完善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证用药安全。
3.6 改善环境设施
医疗机构应对药物治疗有关的部门、科室,如药房、病区治疗室、输液配制室等的工作环境作认真检查,改善工作室的条件如面积、布局、光照、通风、噪声等,避免易导致用药错误的不良因素,改造和添置必备的硬件设备,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护士在合理用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更新护士药物知识,加强药品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消除用药安全隐患,才能减少用药差错,减少不安全用药事件的发生,确保药物治疗发挥最大功效,保障用药安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蒋银凤,杨如美,佟伟军,等.229起护士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
[2]白月玲,马双莲.护士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4.
[3]万文洁,田梅梅,施雁.护士给药错误管理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46.
[4]李妍,李楠,等.新加坡护士在医院安全用药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35
护士用药安全管理 篇9
1对象
选择我科2009-2011年间工作3年内的青年护士共8人, 其中工作1年内护士2人, 工作2年内护士4人, 工作3年内护士2人, 这8人入我科之前均未轮转过内科。
2方法
将我科常用的口服药分类汇总, 对实物口服药进行塑封固定, 通过循证方法收集药物药理作用, 对每一种药物注明商品名、通用名、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用法, 装订成册, 注明为“临床用药警示”, 放于发药车内, 供青年护士核对并带教, 通过随机提问药理知识、调查患者对青年护士在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综合评价几方面的满意度, 同时对青年护士的护理安全方面发生的差错事件进行分析调查, 结果见表1、2。
注:将100份满意度调查分5大方面, 满意度分4个程度, 每项所占百分比=单个方面数/满意度每项程度总数。
3结果
通过“临床用药警示”的运用, 结果分析在护理安全发生差错事件中用药错误率明显低于其他类, 为14.28%, 青年护士对口服药的药理知识掌握更全, 由于药理知识的全面, 在护理发药过程中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释与指导, 从而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调查100份满意度表格中, 关于用药指导方面满意26%, 较其他项最高, 一般13.0%, 较其他项目最低。
注:所占3年总百分比=各类差错事件/3年内差错事件总数。
4体会
4.1 提高青年护士对口服药的识别, 加强了口服药发放的安全性
我院的口服给药模式是中心药房根据病房提交医嘱将1d量的口服药每餐一杯摆在药杯内, 由药房下送到病区, 再由病区护士核对后按就餐时间发药。口服药种类多, 许多药品在片型、颜色、厚度上很相似, 并且没有标识, 对刚入科青年轮转护士而言, 由于缺少专科用药知识, 在发放口服药时很难将所有药物区分, 如果药房发放错误, 他们也不一定能核对出, 使口服给药护理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在更改医嘱停药时不能准确地将所停药物从药杯中去除, 只好将相似药物同时去除, 重新调配,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制定“临床用药警示”,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护士对药物的认识, 避免发错药的几率, 有效减少口服药发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4.2 加强了青年护士对药理知识的学习
安全用药的前提是提高护士的药学知识[4], 在实际工作中, 青年护士只是简单地了解某一药物的作用, 而对其中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 对某些特殊用药特别是涉及其他科室的用药如降糖药该餐前服、餐中服还是餐后服用都不是很了解。又有调查显示老年患者口服用药安全意识差, 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缺乏认识[5]。通过循证方法制定“临床用药警示”, 让青年护士每次发药做好核对的同时又牢记了药理作用, 而且能正确指导患者服药, 一举三得。
4.3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护士的责任不仅要参与治疗疾病, 还应参与用药的监控与健康教育[6], 青年轮转护士由于缺乏专科知识, 在发药过程中只是做到将药物发放于患者,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常难以作全面解释, 并且缺少药物方面健康教育的导入。“临床用药警示”的运用, 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青年护士不但能准确发药, 而且能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增加了护患间的沟通,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加强口服药用药安全是护理安全的一部分, 青年护士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两者都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临床用药警示”运用于青年护士培养中, 对减少护理差错、提高青年护士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用药警示”的应用提高青年护士的用药安全准确性, 从而减少用药护理差错的发生, 也进一步提高青年护士对药理知识的掌握。方法:通过“临床用药警示”的运用, 分别在用药安全准确性、药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提高了服药的准确性和青年护士对药理知识的掌握, 有效减少口服药发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结论:有针对性地将“临床用药警示”运用于青年护士培养中, 对减少护理差错, 提高青年护士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临床用药警示,青年护士,轮转,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纯敏.临床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9) :92.
[2]曾繁典.药物流行病学与药物警戒 (J) .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 3 (6) :285-287.
[3]雪丽霜, 曾志励.新护士夜班能力的培养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5) :213.
[4]徐建群.强化住院患者口服用药的风险管理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9A) :71-72
[5]侯惠如, 王晓媛.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安全性的调查分析 (J) .现代护理, 2007, 13 (15)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