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用药管理制度

2024-09-07

阳光用药管理制度(共9篇)

阳光用药管理制度 篇1

阳光用药管理制度

为加强药品使用管理效能,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自觉性,防止商业贿赂行为,加强用药监督,保障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提高医疗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广东省医疗机构阳光用药制度实施意见(试行)》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内容

(一)阳光用药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实现药品采购、医生开方用药、药品使用的规范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对医生处方用药进行信息公开以及在线追踪监控,从而实现对医疗机构非常态化用药现象的及时发现、预警提示、评价分析、纠正改进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及时干预,促进医务人员廉洁从业。

(二)阳光用药网络监管平台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的专门用以监管医疗机构阳光用药情况的电子信息系统。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医院药事委员会负责医院阳光用药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科室负责本科室内阳光用药的监督管理,制定阳光用药监督管理制度。纠风办配合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推进和完善阳光用药制度,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二)医院成立阳光用药专家组或委托相应机构承担阳光用药工作的指导、评价、监督工作。

(三)院长对本单位阳光用药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阳光用药为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定期开展阳光用药的评价工作。

(四)我院设“阳光用药监控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由医务、药学、信息、纪检监察、院感等部门的人员和临床专家组成,开展日常工作。药学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五)阳光用药监控小组的职责:结合我院实际制订阳光用药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每月将本单位上月阳光用药信息报送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阳光用药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并进行通报和公示,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管理要求

(一)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阳光用药的相关规定,加强对阳光用药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强化医务人员阳光用药的自觉性。

(二)规范阳光用药相关数据的采集、归类及上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建立阳光用药网络监管平台,开通医院领导、医务、药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实时监控界面,便于医院管理人员及阳光用药监控小组掌握各科室的用药信息,实时对用药情况进行监管并在院内通报。

(我院暂时没有条件建立阳光用药网络监管平台,阳光用药监控小组每月应将监控情况以书面方式在院内通报。)

(四)阳光用药监控小组应加强对医师处方质量管理和临床阳光用药管理;定期开展单品种用药金额、医师用药、科室用药监控,处方点评等工作;定期开展临床用药情况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公示。公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单品种用药金额监控公示内容:使用金额排在前10位的药品规格、单价、使用数量、总金额、生产厂家或经销商,每月内部公示一次。

2、临床用药监控公示内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使用金额比例,医院药品收入比例,科室药品收入比例,抗菌药物用药金额占全院总用药金额的比例,门诊和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注射剂使用率,每张处方平均金额、平均用药品种数,单张处方金额排序前10名处方明细等,每月内部公示一次。

3、处方点评方法及公示内容:处方点评方法按照卫生

部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根据处方点评的结果,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进行内部公示。

4、重点加强大金额处方筛查,对抗菌药物(品种、分级、用量等)、辅助用药、能量补充用药等不合理使用或存在明显配伍禁忌的处方,进行重点检查。

(五)阳光用药监控小组每季度应对使用金额排在前列的药品,抽取相应病历进行分析评价,对严重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和医生进行通报;必要时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诫勉谈话。

(六)医院每季度对使用金额排名前列的药品中的辅助用药、抗菌药物,可采取暂停采购或减量采购的措施。对使用上述辅助用药、抗菌药物用量前几名的医生,由阳光用药监控小组向医生本人发出书面通知,由医生本人写出使用该药品的书面说明;必要时,由医生本人向阳光用药监控小组或者在医疗质量会议上陈述使用该药品的理由。

(七)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占药品使用总金额的比例。二级综合医院≤25%。

(八)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将规范用药情况纳入医德考评内容,同时与个人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评聘挂钩。

(九)医院纪检监察部门应对阳光用药监控小组发现的 突出问题、药品动态监管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举报反映的药品使用问题等,进行干预并有针对性地核查,必要时进行诫勉谈话,督促医务人员规范用药行为。

阳光用药管理制度 篇2

1 系统主要功能

1.1 大用量药品统计。

以月份为单位, 统计任意月份医院用药量最大的前50种药品, 以及药品收入金额、占当月药品收入金额的比例。

1.2 药品“双十制”统计。

以月份为单位, 统计任意月份医院用药量最大的前10种西药, 并列出使用这10种西药量最大的前10名医生。同时统计出这些医生的开药品金额及药占比。可以选择统计西药或中成药。对超过控制指标的医生进行警告。

1.3 抗菌素用量排名。

每季度交叉检查前, 统计任意时间段内使用金额排前5位的抗菌素药品, 以及使用这些抗菌素最大量的前10个科室。对超过控制指标的科室进行警告。

1.4 科室药占比统计及排名。

系统登记各临床科室的药占比控制指标, 每季度系统自动统计出以科室为单位的药占比情况, 并排名。同时与控制指标对比, 对超过控制指标的10个 (可自行设定数量) 临床科室进行警告。同时统计出超过所在科室控制指标的医生名称, 以及各医生的药占比。可以选择3种统计范围:门诊, 住院, 门诊和住院合计。

1.5 药占比超过控制指标医生清单。

系统设置各临床科室的药占比控制指标, 统计任意时间段内, 药占比超过控制指标医生清单, 并列出该医生核算分类汇总收入明细, 包括药品收入、开检查单收入、开检验单收入、治疗收入等。可以选择3种统计范围:门诊, 住院, 门诊和住院合计。

1.6 单品用量超大医生监控。

每个月, 对开单个抗菌素类药品用量金额超过全院开此药总用量金额10% (此比例可调) 的医生进行统计。可以选择3种统计范围:门诊, 住院, 门诊和住院合计。对超过控制指标的医生进行警告。

1.7 用量波动异常药品监控。

以月份为单位, 统计任意月份单品种用量波动幅度超过30% (此比例可调) 的药品, 即本月使用量比上月增加或减少30%的药品。对超过控制指标的医生进行警告。

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通过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联机数据分析技术, 有效地重组和分析数据, 提炼出综合统计数据报表, 实现了快捷、准确的统计出药品业务信息。联机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 OLAP) 是共享多维信息的、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分析的软件技术。它通过对信息的多种可能的观察形式进行快速、稳定一致和交互性的存取, 对数据进行深入观察。OLAP专门设计用于支持复杂的分析操作, 可以根据分析人员的要求快速、灵活地进行大数据量的复杂查询处理, 并且以一种直观而易懂的形式将查询结果提供给决策人员

同时该系统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软件架构, 用户通过网页浏览器运行软件。B/S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的较先进的软件结构。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在前端 (Browser) 实现, 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 (Server) 实现, 形成3层 (treelayer) 结构, 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负载, 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 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B/S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 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

医院信息系统 (HIS) 生产数据库上保存了全医院的业务数据, 包括HIS各子系统产生的数据, 手工输入的数据, 第三方软件产生的数据。这些业务数据就包含了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原始数据。建立归档数据库及OLAP服务器, 每天晚上对原始数据根据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的需要进行抽取, 整理和集成, 并把结果保存到归档数据库中。软件系统部署在WEB服务器上, 数据库连接指向归档数据库。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运行查询统计时, 通过WEB服务器获取归档数据库上已经整理好的数据表。再经过简单的条件筛选及格式调整, 就能快速地完成各种用药统计。

3 归档数据库设计

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归档数据库的设计, 以及对原始数据进行的抽取和整理。现列出部分数据表的设计:

医生开具药品日表, 以医生为单位, 记录每位医生每天使用某个药品的汇总。在ORACLE后台自动执行存储过程, 从门诊医生工作站, 门诊收费系统的相关数据表提取数据。

医生开具药品月表, 以医生为单位, 记录每位医生每月使用某个药品的汇总。在ORACLE后台自动执行存储过程, 从门诊医生工作站, 门诊收费系统的相关数据表提取数据。

这两个报表是最重要的统计来源, 包括了以下内容:数据挖掘时间, 汇总日期, 医生编码, 医生姓名, 医生所属科室ID, 医生所属科室名称, 药品项目编码, 药品项目名称, 对应药品金额, 对应药品数量, 药品剂型分类, 药品价格, 业务种类, 药品类别, 核算分类等。

另外还有其他辅助用表, 如:门诊急诊各科室工作每月归档表, 记录门诊、急诊各科室每月工作量汇总。

4 系统的应用部署

4.1 部署web服务器

安装IIS5.0或更高版本。安装DotNet2.0框架, 支持运行*.aspx文件。注册好相关的控件, 包括“EnterpriseLibrary.Common”, “EnterpriseLibrary.Data”, 等。在IIS设置里, 要将IIS配置的选项ASP.NET 配置为允许。

接着安装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WEB服务程序。新建目录, 在WEB共享选项卡上选择共享文件夹。在计算机管理器中找到该虚拟目录, 选择目录安全性, 选择启用匿名访问。修改Script MediCombo.js文件把实际的站点位置替换以下的站点位置:var MC_WEBSITE='http:// 站点地址/Drugweb/BasicData/'。

4.2 运行IE客户端。

设置IE安全配置, 将使用弹出窗体阻止程序设置为禁用, 将下载的相关项目设置为启用, 允许启用浏览器脚本以及ActiveX控件。在前端计算机的浏览器中输入WEB服务器上设好的地址, 即可运行系统。

5系统应用效果

该系统已成功开发并在某三甲医院上线, 能在十几秒内完成多个月, 甚至多年的用药情况统计查询。医院实施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后, 药剂科、医务科、纪检部门能随时查询医院的用药情况, 对超过监控指标的药品或医务人员作重点的关注。同时医院实施了阳光用药公示制度, 由纪检监察科每个月公布该系统查询出来的统计报表, 向全院实名公示。

医院实施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并结合阳光用药公示等管理制度后, 不再出现用药异常情况 (实施之前有用药异常, 系统能统计以往数据) , 药占比和抗生素使用比也逐月下降, 该系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医疗机构阳光用药制度建设评价标准, 2011

[2]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著, 范明, 孟小锋等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8

护理用药安全的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临床护理;用药安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92-01

用药安全风险是指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对潜在的用药问题认识不清,而导致的危及护理目标的可能性。护理用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这直接关乎病患的生命健康。从临床护理实践来看,医院护理系统需要通过采集和分析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以及管理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用药风险管理规划,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用药的风险。因此,当前防控和管理护理用药安全风险的重中之重,便是明确护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找准风险点并采取有效的管控举措。

一管控护理用药风险的基本原则

随着医疗科学的高速发展,完善临床护理工作的进程也需与时俱进。合理管控用药安全风险是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而明晰管控护理用药安全风险的基本原则,则是这一环节中的重点。一方面,坚持多查多看多验。护理人员身处于护理第一线,是病患进行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必须在用药全程坚持多观察多检验,便于及时发现用药问题。另一方面,坚持谨慎对待。从诸多用药医疗纠纷实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用药引发医疗事故的原因,多在于护理人员粗心大意,没有谨慎对待用药工作。所以,管控护理用药安全风险要始終坚持谨慎原则,每一步骤都须按照最规范、最安全的方式操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妥善解决。

二临床护理用药存在的突出风险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出问题,只有找准临床护理用药存在的风险点,才能对症下药,探寻高效合理管控风险的举措。

(一)医嘱处理不清

从护理工作实际来看,医生与护士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护士不能及时知悉医生开立的医嘱,这就可能导致护理人员难以及时处理甚至遗漏医嘱,造成医嘱用药使用不到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并且护理人员若发现医嘱存在用药安全问题,也疏于与医生进行交流,这无疑加大了护理用药风险。

(二)用药流程不明

繁杂的医院管理体系中,药物流通体系最为复杂。护理人员与药房的联系紧密,但疏于沟通,容易产生发放药品错误或者领取药品核对错误,乃至药品存放变质或过期等严重问题。因此,用药流程不明是造成护理用药安全高风险的另一重要诱因。

(三)三查七对有误

三查七对是指护理人员要操作前查、操作时查、操作后查,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方法,旨在提醒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核对,避免出现错误。但在工作中,护理人员执行三查七对的步骤不彻底。例如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规范,药物使用前消毒不彻底。此类环节步骤的缺失,是临床护理用药安全最突出、最常见的风险点。

(四)安全管理滞后

当前医院护理系统普遍存在用药安全管理滞后问题,用药安全问题成为积患。主要表现为护理用药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有层次、多级化的管理人员负责制度,护理人员在用药安全管理中的权责不明。管理制度的滞后已成为护理用药安全风险管理的一大掣肘。

三管控护理用药安全风险的举措

护理用药安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需要紧密把握当前在护理系统中存在的风险点,密切结合工作实际,探求管控一体化结合的综合创新性举措,力求以最优方案达到化解风险的最佳效果。

(一)健全药品安全管理系统,更新用药安全管理理念

完善的药品安全管理系统需要从制度和人员两个层次入手,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用药工作的监管,又要落实相关人员责任制。医院护理系统应该设立用药安全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和总结阶段性护理用药情况,及时消除不良隐患。 同时,要更新用药安全管理理念,营造非惩罚性上报制度,以先进的管理举措弥补用药安全的疏漏。

(二)加大护理人员培训力度,着力规范用药操作规程

临床护理人员是保障用药安全的贴身卫士,在用药安全体系中肩负重担。因此实现护理用药安全的重中之重便是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其成为安全用药的首道把关者。随着护理工作的日新月异,必须不断更新护理人员药学知识储备,着力规范其用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这样才能在用药具体步骤层面将护理用药风险降到最低。

(三)合理配置护理人员资源,建立医务人员沟通机制

护理系统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资源,确保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用药工作,防止由于过度疲劳而违反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保证护理人员在发现用药问题时能够及时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确保药品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高效监控之下,确保用药安全。

四总结

护理用药安全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长久的管理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建立起毫无缺陷的防控体系,需要医院与护理人员等多方面的有机合作。基于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厘清用药过程中的风险点所在,才能准确、高效施行管控护理用药安全的综合性举措。这样,才能将护理用药安全风险化于无形,构建最优化的护理用药安全系统。

参考文献

[1]李红双. 护理用药安全的风险管理[J]. 中国药事, 2011(04).

[2] 符杏清. 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 海峡药学, 2013(01).

[3] 李淑云. 安全文化在护理用药中的应用[J]. 医院管理论坛, 2013(02).

[4] 孙文萃. 利益相关方对药品安全风险沟通的认知状况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 陈易新. 对实施药品风险管理的思考[J]. 中国药房. 2010(02)

阳光用药自评报告 篇4

落实阳光用药情况自评报告

为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药品使用管理效能,促进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完善阳光用药监督行为,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性,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院在实现药品阳光采购的同时,推行和落实阳光用药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院2011年各项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阳光用药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阳光用药工作的顺利开展,县人民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职能科负责人和临床科总主任为成员的“阳光用药”监控小组,负责对专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工作。医院还成立了阳光用药监控小组,具体负责阳光用药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并进行通报和公示,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强化规范意识,完善各项制度。医院结合普法教育、医德医。建设、医院管理年等各项主题活动的年、季实施方案和计划,通过网络在线、开办讲座、论坛等各种方式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阳光用药的相关规定,加强对阳光用药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强化医务人员阳光用药的自觉性,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了依法行医、科学施治。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完善了《新药申请制度》、《新药引进、淘汰制度》、《药剂科关于药品购销活动中的有关规定》等制度。同时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文件、法规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制度,加强落实和检查。

三、认真实施阳光采购制度

(1)我院用药目录及品种选定均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惠来县各药品招标中标目录和临床用药需求,积极按规定参加阳光采购药品遴选,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及时制订医院药品阳光采购遴选品种和遴选经销配送商工作和监督方案、药品招标监督工作流程等,组成药品遴选专家库和遴选经销配送商候选人员名单。(2)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比例(医生占75%,护士占15%、职能科室占5%,辅助科室占5%),在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成员的监督下随机抽取专家进行遴选。同时严格按上级有关通知精神,实施药品遴选专家与医院签订有关廉政承诺书。严格按比例在院内专家库中随机抽出专家进行讨论、投票、统计,全程在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成员的监察下进行,并将遴选品种和遴选经销配送商的结果现场在监督委员会成员的监督下刻成光盘进行备案,各方面工作做到公正、公

开、公平。

(3)进一步强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结果的执行,坚持诚信医疗、院务公开,通过院内公告栏等网络系统实时公示药品遴选目录、配送商等结果,遇有价格调整及时调整并更新公示到位;同时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管,由监察、内审人员定期对医院药学部是否按中标目录采购药品的情况进行检查审计,拓宽集中采购覆盖范围,按上级相关政策,将基本药物纳入集中采购范围。

四、认真实施阳光用药制度

(1)对用药情况进行监管,对医务人员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药品动态监管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信访举报反映的药品使用问题等核查,对违规现象进行干预,同时进行诫勉谈话,提出管理建议、督促医务人员规范用药行为。

(2)认真执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精神,加强对医师处方质量管理和临床阳光用药管理;医教股、药械科等部门通力合作定期开展门诊、住院部临床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工作,加大对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的督查。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和超量用药行为的个人和科室进行通报批评。

(3)定期做好病历的检查等各项管理工作,制定了惠来县人民医院违反临床合理用药处罚细则。每月抽查病历用药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点评,并在院内公示。2011年

对 个科室的不合理用药进行了点名通报批评。医教股经常督导临床科室,要求对不规范用药及时整改,并对此项工作进行跟进。

(4)每个季度在门诊大堂定期公布销售前二十位的口服和注射用药品的规格、单价、使用数量、总金额、生产厂家或经销商,接受广大市民的监督。

(5)重点加强大金额处方筛查,对抗菌药物(品种、分级、用量等)、营养辅助用药等不合理使用或存在明显配伍禁忌的处方,进行重点检查。

(6)对新药引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机制透明,阳光操作,严格按程序筛选,对进院药品的生产厂商和配送企业严格资质审查并定时跟踪复核,按规范程序索证、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加强了药品的入库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药品坚决拒收。

(7)做好在院药品的定期养护管理,严防药品过期、变质。按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特别重视对麻醉、精神、毒性药品的管理,每日进行消耗登记。完善了各类特殊药品管理制度,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五专”管理,二类精神药品实行“四专”管理。对病房麻醉药品设定基数,班班交接,定期检查,做好记录,按规定做好特殊药品回收销毁,依法做好采购、使用、保管等环节安全管理,严防药品滥用和流入非法渠道。

(8)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每年年初公布本院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品种目录。通过药事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及时对本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反馈,并组织对药学、医护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通过制度、考核等措施鼓励进行药品不良事件的报告,做好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警戒工作。

(9)树立人本观念、强调医患沟通,明确规定大额或自费药品使用前必须征求患方意见,满足患者知情同意选择权,做到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药学服务工作。

五、认真落实制度监管

(1)在门诊等场所增加监控设施,并由院领导亲自挂帅,纪检监察等部门通力配合进行暗访,每天定时或不定时的深入各临床科室、诊室进行医药代表活动的跟踪排查。

(2)建立供应商、医务人员违规行为不良记录制度,对医务人员也建立医德医风不良记录,与晋升、奖惩、评先等挂钩。

(3)每月月末的最后一天,纪检监察、财务股、药库的相关人员到各药房对药品等的盘点情况进行监督并审查。

(4)根据上级《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方案》和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实施临床路径,初步探索并有效开展,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积极探索按单病种收费,从而控制住院费用。

主要成效:

(一)有利于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用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1、通过处方点评、合理用药评价等内部监督制度,在医院中形成了提倡合理用药的主流导向,医务人员提高了合理用药意识,有效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使药品从集中采购产生结果、医院实际采购药品数量和价格、医生处方用药、到药品使用的全过程都可以“见得光”,让医方心中有数,患方心中有底。促进了合理用药,避免用药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有效控制了药比,促进了药物合理使用,降低了药品占医药收入的比重,较好地控制在二甲医院规定的 45 %以内,让患者真正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二)有利于促进行业作风的改进,树立医疗行业良好形象。医院“阳光用药”制度的落实,可以有效保障医生科学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医疗质量,源头上预防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促进行业作风的改进,提高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

(三)促进了医德医风建设,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普遍增强,执行合理用药有关规定的自觉性和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医药购销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从源头上防止了不规范销售和用药现象的出现为保

护医务人员提供了“安全平台”。

实行 “阳光用药”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医生合理用药,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是推进纠风工作和医务公开的有力载体,是创新监督手段、深化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的尝试和创新,通过一系列制度加以规范和固化,为实现阳光用药可持续性提供坚实的制度纪律保障。

存在问题:

未能建立电子监察系统,无法实施实时监控用药行为及监测用药信息。未能构建多重监督网络(构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医生、医生对管理者、医生之间的多重监督网络)。

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半年工作中加以研究和解决,创造性地开展监管工作,力争有新的突破。

下一步工作:

一、完善建立电子监察系统,科学实施“阳光用药”。做到能实时监控用药行为及监测用药信息。

二、构建多重监督网络。使我院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 善查询监察功能,构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医生、医生对管理者、医生之间的多重监督网络。

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定时开放查阅系统,方便每位有 处方权的医生查阅本单位其他医生的处方、用药情况,实现

互相监督和自我约束,及时规范各种不合理用药行为,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和用药水平。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篇5

一、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治疗药物的原则

(一)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针对患者的诊断结果,因病施治,选择适宜的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以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二)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发现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三)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给药途径、规定剂量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审批,在医务科备案,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四)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五)联合用药应从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对解除患者的病情有相加或协同作用角度,慎重考虑患者病情与与药物毒、副作用的利弊。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没有询证医学依据及明确临床适应症的中药注射液,严禁使用。中西药联合应用应以中医、西医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因素,力避违禁联用。

(六)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的处方权限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七)对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特别是中枢神经毒、副作用大的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对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近的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八)对特殊群体(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患者,应慎重考虑用药与疾病二

者利害关系,并和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九)对老年患者用药应根据其各脏器情况合理选药,特别是对心脏、神经、肝、肾毒性较大的药物,应酌情选用。

(十)严格执行特殊管理药品使用相关规定,为患者正确开具药品,保证患者使用安全。

(十一)临床用药应根据诊疗规范、《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优先使用基本药物,降低药品费用。

(十二)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十三)医师应尊重自己的处方权,严格遵照《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开具相应药品,不得超出权限开药。

二、转变药学服务理念,积极推行临床药师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一)药剂科应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通过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对病历用药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二)调剂人员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务科报告。

(三)药师应及时向患者及医师提供准确的药物使用帮助,保障用药安全。门诊、急诊药房窗口药师在发放药品时应清晰、简要地按药品说明书或处方医嘱,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并保证自己的语气、语调易于使患者或其家属接受。门诊药房常设药物咨询窗口,解答医师、患者及其家属用药咨询、提供药品信息。

(四)药师的培养,为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逐步推行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和用药方案设计工作。临床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上报。临床用药中出现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并按规定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积极做好上报工作。发现漏报或隐瞒不报者,按规定处理。

(六)制定和实施临床医师培训计划,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

药的意识。

三、合理用药检查、督导

(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组成合理用药领导小组(评价专家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评价、监督及检查工作。

(二)医院将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务科每季度组织专家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违规事例、人员进行惩罚。药剂科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决策。医院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定期检查、评价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不合理用药的医师进行公示及经济处罚。

(三)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四)医院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科室当月药品使用比例超过规定,按医院有关规定对科室进行经济处罚。同时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

(五)医院实行药品超常预警与动态监测制度,每季度对医院使用排名前十位的药品、抗菌药及使用了被公示药品前五位的科室进行公示,对不合理用药积极进行干预,对季度使用金额排序第一位的抗菌药按规定停用。

(六)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定期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并公示。

(七)检验科应加强和重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四、处罚措施

(一)合理用药是医生医疗技术水平的体现,要把合理用药作为医生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将不合理用药情况予以公示。考核成绩要记录到个人技术档案,作为个人晋升、评聘职称的参考。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院通报批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谈话、带职培训、停职检查。

(三)医师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静脉用药调配管理制度 篇6

一、静脉用药的调配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未开展之前,可在病区治疗室内调配,但需参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管理规范》有关要求严格管理,其他场所不能用于静脉用药的调配。

二、进行静脉用药调配工作的人员需接受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否则不能进行此项工作。

三、静脉用药调配操作程序:

1、按输液贴核对摆放的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等的准确性和药品完好性,检查输液袋(瓶)有无裂纹,瓶口有无松动、裂缝,输液袋(瓶)内有无沉淀、絮状物等,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调配。

2、用75%乙醇消毒输液袋(瓶)口,待干。

3、除去西林瓶盖,用75%乙醇消毒西林瓶塞;安瓿用砂轮切割后,需用75%乙醇仔细檫拭消毒,去除微粒。

4、选用适宜的一次性注射器,拆除外包装,旋转针头连接注射,确保针尖斜面与注射器刻度处于同一方向。

5、抽取药液时,注射器针尖斜面应当朝上,紧靠安瓿颈口抽取药液,然后注入输液袋(瓶)中,轻轻摇匀。

6、溶解粉针剂,用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注射用溶媒,注入于粉针剂的西林瓶内,必要时可轻轻摇动(或置震荡器上)助溶,全部溶解混匀后,用同一注射器抽出药液,注入输液袋(瓶)内,轻轻摇匀。

7、调配结束后,进行检查及核对:(1)、再次检查已配药液有无沉淀、变色、异物等;

(2)、进行挤压试验,观察输液袋有无渗漏现象,尤其是加药处;(3)、按医嘱执行单内容逐项核对所用输液和空西林瓶与安瓿的药名、规格、用量是否相符;

(4)、核检非整瓶(支)用量的患者的用药剂量和标识是否相符;(5)、操作人员和核对人员应当分别签名,签名需清晰可辨;(6)、核查完成后,空安瓿等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处理。

8、输液调配操作完成后,应立即清场,用清水或75%乙醇檫拭台面,除去残留药液,不得留有与下批输液调配无关的药物、余液、注射器等。

三、静脉用药混合调配注意事项:

1、不得采用交叉调配流程。

2、静脉用药调配所用的药物,如果不是整瓶(支)用量,则必须将实际所用剂量在输液贴上明显标识,以便校对。

3、若有两种以上粉针剂或注射液需加入同一输液时,应当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和药品性质顺序加入,并注意配伍禁忌;对肠外营养液、高危药品和某些特殊药品的调配,应当制定相关的加药顺序调配操作规程。

4、调配过程中,输液出现异常或对药品配伍、操作程序有疑点时应当停止调配,保留相关药品用具,报告护士长或与处方医师协商调整用药医嘱,上述情况应做好详细记录,防止再次发生。

5、调配操作危害药品注意事项:(1)、危害药品调配应当重视操作者的职业防护,严格按照有关规程操作;

(2)、危害药品调配完成后,必须将留有危害药品的西林瓶、安瓿等单独置于适宜的包装中,以供核查;

(3)、调配危害药品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套、口罩及检查后的西林瓶、安瓿等废弃物,按规定统一处理;(4)、危害药品溢出处理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四、静脉用药调配所用药品、医用耗材和物料由药学及有关部门统一采购,应当符合有关规定。静脉用药调配所使用的注射器等用具,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使用产品,临用前应检查包装,如有损坏或超过有效期的不得使用。

合理用药的管理研究 篇7

近年来,用药不对症或无适应证用药、用量不适当、过度使用输液或注射剂、重复用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药品不合理的应用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十分重要。

1 我国的药物应用概况

据WHO发布的公告称,在所有药品当中有50%以上的药品都存在处方、配发或销售不当的状况,有50%的患者不能正确的服用药物[1]。同时,全球有1/7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2]。

我国在给患者治疗中,药物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其次,激素类药品大输液白蛋白等不合理应用也十分突出。据报道,我国住院患者输液使用率大于95%,每日平均用2袋以上,输液加药率约90%,有的加药品种甚至高达6种以上。某市对20家三级医院的调查发现,其中有2家医院白蛋白的应用居全院用量第一位[3]。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博士最近披露的数据:中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1%-26%;每年五千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约有近20万[4]。

2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2.1 医师原因

2.1.1 经济利益的驱使。

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其医疗专业知识与信息的掌握远胜于患者。一些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患者病情的需要,开大处方,滥用药物,结果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严重地影响了药品的合理使用。

2.1.2 专业水平不够。

临床治疗中,部分医师缺乏药理知识,对于药物的成分、毒副作用了解不充分,又过分依赖治疗经验和制药企业的药品简介资料,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临床用药的片面性。

2.2 药师原因

药师是医院用药过程中药物的提供者,具有审查处方、认真调配、监督用药的责任,同时还具有指导患者用药的义务。在我国,很多临床药师还没有真正走入临床指导用药,他们只是简单的门诊用药咨询,仍然按照处方发药,在整个临床用药过程中没有参与药品合理使用的指导,这种指导与监督职能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药物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

2.3 患者原因

患者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药物的了解甚少,很多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药,应该如何用药。他们不按照医嘱服药,随意停药、换药,导致用药不合理。还有一部分患者及家属片面的相信广告宣传,对药物盲目信仰,点名索药,这也造成了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2.4 政策原因

目前,由于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许多医院依赖药品收入来弥补亏损,将药品作为普通商品来追求其利润,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导致了医院公益性的缺失。还有一方面就是,国家医药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健全,医疗保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医疗费用,但如何监督并减少医务人员的过度用药,促进合理用药,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3 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

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促进合理用药的实践,包括:推广基本药物;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制定控制医药费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合理用药的健康教育及建立独立的药品信息提供体系等[5]。笔者认为,还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管理。

3.1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通过教育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医院可成立医德医风的监督小组,做到监督任务落实到个人;建立并完善医德医风的自查、考评制度,奖优罚劣。

3.2 强化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观念以及医护人员的药理知识

医院可根据临床用药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合理用药知识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技能。医院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在网络建立论坛,鼓励医护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同时,医院可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奖励优胜,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3 充分发挥药师的职能

医院各科室应按照比例配备适当的执业药师,药师要参与临床的相关环节,协同医生查房,参与病例会诊,协助医生安全有效用药。药师还要对医生的处方进行监督,发现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排查其中的不合理用药。同时,药师还应参与全社会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意识。

3.4 强化患者及家属合理用药意识和水平

通过不同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药品知识,设立用药咨询处,由专业药师、医师承担咨询的答疑工作。同时,医院可以通过网站、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3.5 加强行业的监管

建立健全各项药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分类管理、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对一些特殊药品的使用要严格审查,逐一登记,对某些使用广泛的药品要规范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推行医疗机构的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打击不正当药品销售,净化药品市场。

摘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在临床中时常发生,不合理用药的因素较多,因此要解决这个现象就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管理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corecomponents[R].Geneva,2002.

[2]蒋刚,曾晓玲.应加强对群众正确识别药品广告的宣传教育[J].中国药业,2003,12(3):19.

[3]徐玉红,张华安.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1996,16(12):543.

阳光用药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老年医疗保健;安全用药;管理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7-02

近几年,针对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人要老化,这是必然现象,尽管人与人在老化年龄、形式、种类上参差不齐。在探索一切生物共同的老化机理时,对迄今作为常识而接受的概念,应重新予以审视。本文主要针对老年医疗保健和用药进行探讨,从老化的概念入手,分析老年疾病的基本特征,针对老年疾病的成因,提高医疗水平,创建新的专职医疗保健体系,重点关注了老年医疗保健的用药安全管理。

一、老年医疗健康保健的根据

通过获得免疫而强化机体防御机制就是一例。再如老年人通过长年的记忆与学习,即通过经验可以避免对机体的危险。但完善社会环境以减少死亡概率尤为重要。近代社会婴幼儿死亡率显著降低,除了由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等医学的进步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通过社会环境的改善也应该降低功能下降老人的死亡概率。关于如何完善社会环境才能降低老年人死亡概率的医学生物学研究也是老年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老年医疗保健种类

2.1 呼吸系统老年疾病基本情况

呼吸系统,这里主要指下呼吸系统,即喉以下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大家都知道,呼吸系统和外界直接相通,通过呼吸道每天要吸入大量的尘埃和细菌。这就可以解释,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呼呀系统感染。有人作了这样的统计,老年人的直接死因中70%是肺部感染,其原因较确切地说有两个方面: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老化,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都下降,支气管黏膜萎缩,腺体退化,分泌功能和杀菌功能减退,不能及时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从而发生感染。②人类最重要的呼吸道三大防御功能,如咳嗽、支气管黏膜表面纤装置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都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年过65岁的老年人,特别是那些重度吸烟者,这些防御功能减弱得更加明显。老年人最易罹患的呼吸道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肺部感染、腑癌、肺结核等。感冒和支气管哮喘也易发生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现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是一个总概念,它包括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慢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化脓性支气管炎,间质性市炎,慢阻肺并感染等。老年人的肺部感染以慢阻肺并感染和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

2.2 循环系统老年疾病的基本情况

建国5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随着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的明显增长,心血管病逐渐成为常见病。这一变化和已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

1975~1978年24个省居民死亡率和死因调查显示:人口总死亡率为750.67/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为129.11/10万,列为首位,在死因构成比中占17.21%。在1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在50年代列第5位,在60年代仍列第5位,到了70年代窜升至第2位,而在80年代已跃居第1位。农村的情况亦是如此,1985年72县的调查同样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首位。

三、药物制剂的选择

药物制剂十分重要。如果片剂的味道或大小不理想,则药物即使被吸收也是不规则的。药物本身可能是不稳定的,需要在服用前调配,或需保持在特殊的温度下以及避光等。所幸制药工业的发展已使这些问题变得不重要了。决定药物吸收的主要理化性质是:

(1)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高度脂溶性是药物经被动扩散迅速通过细胞膜的基本条件;

(2)离解度。只有非离子型的药物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离解度受pH值影响,这一点随后将会讨论;

(3)分子的大小。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药物只有在水性溶液中才能被吸收,如果药物是以固态剂型给予的话(如片剂或散剂),则其崩解和溶出的速率对吸收的影响很大。溶出的速率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剂的配方或所选用药物的特殊盐类所影响。对于一些治疗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如地戈辛、苯妥英钠、华法令或锂盐,生物利用度的轻微改变可以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

四、老年用药的吸收安全

少数口服药物是直接从口腔粘膜吸收的。理论上讲,药物从这一途径吸收绕过了门脉循环,吸收得更快。然而,实际上采用这种给药方法的仅有很少数药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中最典型的是硝酸甘油。直肠吸收从理论上讲也是绕过了门脉循环的。但是这一部位的静脉吻合是相当多变的,加上本国的传统习惯,故直肠给药法相当少用。人们总认为胃肠外给药,药物作用较快且更可靠。大多数情况的确如此,但并不总是这样。事实上,当外周循环不良时,从肌肉部位注射药物的吸收差且不可靠。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受其极性、蛋白结合率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所决定。

五、患者对药物的顺从性

应将它局限为患者自己能够支配的活动(即就诊和服药等活动)与医嘱相符合的程度。作者觉得大多数医生正是这样理解顺应性这一术语的。对顺应性定义的这种限制只是为了弄清楚在就诊和服药间一系列过程中那些环节需要讨论,而并不意味着患者是所有顺应性问题的根源。事实上,正如我们以后将要讨论的,患者的顺应性明显地受到治疗体系(不仅是医生)多方面的影响。顺应性有二个方面:一是遵从,患者首先必须在智力上能够执行用药方案。这意味着他首先要理解用药方案,然后能将用药方案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会因智力因素诸如丧失记忆、定向障碍或精神病等而妨碍其用药。第二,患者必须愿意用药,而且这种愿望要强到足以推动他记住按正确的时间服药。患者的这种愿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而知,顺应性的含义比病人偶尔忘记用药要广泛和深刻的多。

参考文献

[1] 刘昌述,张淑秀. 老年医疗保健运用中医药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196+198.

[2] 张斐,宋炜,刘杰. 老龄化与老年医疗保健[J]. 实用医药杂志,2009,04:73-74.

猪场用药制度 篇9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群饲养密度的增大,流通环节的日益活跃,生猪疫病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然而,一方面,在生猪疫病的类型上,生猪的老疫病(如猪瘟、猪气喘病等)继续肆虐,新发生的疫病不断增加,并且许多生猪疫病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因和多重因素引起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而且发病症状日益非典型化,隐性感染增多,如仅仅单凭患猪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很难得到确诊,而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往往容易延误生猪疫病的最佳防制时机;另一方面,在生猪疫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虽然有些疫病目前已经研制出了有效的疫(菌)苗,但还有不少疫病尚无疫(菌)苗可供利用;有些疫病虽有疫(菌)苗可防,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往往猪群发病后由于机体组织器官受损,免疫机能下降,常常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有时甚至治疗无效。因此,对规模化养猪场生猪疫病的防制,应树立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体保健的观念,并根据养猪场周边疫病流行的特点,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药物预防方案,筛选出最佳防治效果的药物,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以控制生猪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笔者结合现阶段规模化养猪场生猪的养殖实际和本人指导养殖场防控生猪疾病的经验,谈谈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方式及其注意要点,以供参考。

一、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方式

(一)季节性预防用药

在生猪养殖的一年四季中,随着温、湿度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养猪场生猪的一些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随着外界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增大,饲料极易发霉变质,如猪的机体抵抗力减弱,猪群的疫病发生率就会增高,极易引起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母猪无乳综合征等病的发生;而在气候骤变的天气以及冬春寒冷季节,则极易引起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猪流行性感冒、仔猪副伤寒、猪衣原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的发生。因此,在夏季和冬春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养猪场对生猪疫病的防控应在运用疫苗预防的基础上,全群可采用脉冲式联合用药的方式,防控生猪疾病的发生,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氟甲砜霉素、泰乐菌素、土霉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红霉素、林可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各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合理使用。如用支原净100g/t+金霉素300g/t,对于哺乳母猪产前、产后各用1周,后备母猪、种公猪每月应用1周,小猪、中猪分别在12周、17周各用药1周,可有效地预防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二)阶段性预防用药

在生猪生产上,根据其生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可以将生猪划分为哺乳仔猪、断乳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种公猪和种母猪等多个阶段,而种母猪又可分为后备(空杯)母猪、妊娠母猪、泌乳母猪三个阶段。在生猪不同的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一些猪病的发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如:仔猪红痢,主要侵害出生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仔猪黄痢,常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的仔猪;仔猪白痢,常见于10~30日龄的仔猪;球虫病,一般7~21日龄的仔猪易感染;蓝耳病,仔猪1月龄最易感染;而由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则常见于断奶后2~3周的仔猪。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可以根据生猪的不同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来预防生猪的一些疾病。如仔猪出生后2~3天内,每头仔猪肌肉注射补铁剂100~150mg(如生血素),在缺硒地区还应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合剂,每头1ml,10日龄仔猪每头再加量注射1ml。仔猪在3、7、21日龄分别注射3次速解灵(头孢噻呋500mg/ml,每次0.2ml),仔猪断奶前一周至断奶后半个月,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150mg/kg)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mg/L)饮水,可有效地预防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三)应激性预防用药

应激是指猪群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同时刺激时(如仔猪断奶、免疫注射、去势、驱虫等),所出现的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猪群发生应激往往容易引起生猪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的改变,导致猪群的生长发育迟缓,繁殖性能下降,产品产量及质量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免疫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规模化养猪场,猪群应激反应的大小常常与生猪的品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外来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强于培育品种,其中皮特兰、比利时长白、台系杜洛克高于其它品种,培育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高于本地品种。而引起生猪应激反应的因素则较多,如天气过热或过冷、生猪饲养密度过大、猪舍潮湿、仔猪断奶、猪群混群或换圈、仔猪去势、猪群运输、防疫注射、疾病治疗、饲料及饲喂方式突变等,均有可能引起生猪发生应激反应。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在生猪的饲养管理上,除了应尽可能减少引起生猪发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外,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类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2、电解质、镇静剂或中药制剂。如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刺五加、党参、延胡索,并结合维生素C、维生素E的使用,可使猪群适应气温聚变的能力加强。再如适当降低饲粮中的抗原物质;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加藤菌、生态畜宝)、低聚糖(如异麦芽糖、异麦芽酮糖、大豆低聚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酶制剂(如非淀粉多糖酶、淀粉糖酶、脂肪酶、蛋白酶、蛋白——淀粉复合酶)、酸制剂(如柠檬酸、延胡索酸、甲酸、乳酸、醋酸和磷酸)、防腐剂(如双乙酸钠)、糖萜素、中草药添加剂以及抗菌促生长剂(如盐霉素、土霉素),同时加大微量元素(如锌、硒)和维生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的添加量,可有效地降低断奶仔猪应激疾病的发生。高温季节除了应采取一系列防暑降温、改变饲粮的配比等技术措施外,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C200mg/kg、维生素E60mg/kg、小苏打300mg/kg和电解质多维150mg/kg、吡啶羧酸铬300~600 mg/kg,可有效地减轻热应激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四)驱虫性预防用药

规模化养猪场常见的生猪寄生虫病主要有猪蛔虫病、猪鞭虫病、猪结节线虫病、猪疥癣病和猪弓形体病等。生猪寄生虫的感染状况可以通过外表观察、粪便定期检查和屠宰时剖检进行监测,通过检查监测,可以发现一个养猪场甚至同一头生猪,混合感染多种寄生虫病的现象是相当普通的。因此,规模化养猪场要有效地防治生猪寄生虫病的危害,对猪群的驱虫最好采取统一行动,其中预防性药物驱虫是防治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主要技术措施,养猪场在具体对猪群采取的预防性药物驱虫工作中,至少必须把握四点:一是养猪场驱虫必须要对全场所有猪群统一进行,以防止驱虫猪群和未驱虫猪群间的寄生虫疾病的交互感染;二是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和种公猪在统一药物驱虫后,应间隔3个月再驱虫一次;三是仔猪应在保育阶段后期或生长阶段各驱虫一次;四是对引进的种猪应再并群前10d给予驱虫一次。

规模化养猪场给予猪群预防性驱虫,选用药物应以安全、高效、广谱、低毒以及减少猪群应激为原则,如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复方驱虫剂,它不但能驱除生猪体内的线虫类和螨类早、晚期幼虫和成虫以及原虫,而且用药的安全性能好,养猪场可以放心地用于包括怀孕母猪,甚至重胎临产母猪在内的各阶段猪的驱虫。

(五)紧急性预防用药

如某一地区一旦发生生猪传染病流行,必须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根据生猪疫病的种类和实际情况迅速划定疫区,进行封锁,保护易感动物,如属于生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扑灭、销毁、深埋、并对病死生猪尸体作无害化处理。对于一般的病猪及可疑猪应立即隔离观察和治疗;对于尚未发病的猪及其受威胁的养猪场,应在加强观察、注意疫情动态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疫病的种类和性质采取相应的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如发生猪瘟流行时,对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所有猪(除哺乳仔猪外),每头一律用猪瘟弱毒疫苗6~8头份的剂量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一周后猪群可得到有效地保护。对于无疫苗可使用或使用苗免疫尚未产生免疫力的受威胁猪群,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进行预防性投药,养猪场对预防性药物的选择,应针对当时、当地疫病流行的类型,并结合当地实际的药物使用效果或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的预防性药物。如发现养猪场发生生猪链球菌病流行时,可在全群的生猪饲料中按200~400g/t加入磺胺-5-甲氧嘧啶,并配合等量的碳酸氢钠粉,连续应用2~3周进行紧急性预防用药,可有效地防范生猪链球菌病在养猪场的流行。

二、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注意要点

(一)树立尽可能减少各种药物使用的观念

养猪场应根据生猪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生猪免疫程序,有效地控制生猪的疫病发生,从而有效地尽可能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在防制生猪的疫病时,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兽药和药物添加剂,遵守用药剂量和休药期,尽量不使用滞留性强且有毒的药物,特别注意防止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合成类驱虫剂的滥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在贮藏时,应将饲料、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消毒剂、灭鼠药、灭蚊药或其他化学药物分门别类贮藏,谨防饲料中混入其他药物,与此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受潮霉变,以防霉变饲料招致有害毒素物质残留;严格生猪的用药管理,养猪场要充分认识滥用药物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增强对畜产品安全性及环境保护的再认识,自觉规范养殖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和药物添加剂的使用;生猪的饮水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饮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有害物质含量均不可超标,生猪饮用消毒水和猪舍内使用消毒剂,不仅要确保其有效性,同时还要防止药物残留,食槽和饮水器必须无毒无害无药物残留;注重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以及一些合成化合物等滞留性强的药物替代产品开发,从根本上杜绝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二)采取相应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规模化养猪场对生猪疫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注意改善养猪场的环境条件,提升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以有效地防止场外的疾病传入,降低养猪场原发性疾病的感染率,杜绝或减少其他疾病继发性感染的几率。同时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和杜绝应激因素,避免降低猪群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可使用一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营养素,并加强对饲料来源(如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等)污染的生物因子的监测力度。此外,要加强疫病的诊断与检测,摸清养猪场多重感染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建立养猪场完善、合理的监测方案,实施种猪场疾病净化,建立健康的种猪群,从而全面提升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坚持严格的隔离封锁和定期有效的消毒制度,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带病猪(包括带病种公猪精液)从外引入,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时刻树立全场参与意识、综合防制意识和群体防制意识,实施有效的全方位综合防制措施。

(三)有计划地合理使用药物

预防性用药应根据养猪场当时、当地以及本场疫情发生与流行的特点,有计划地定期使用药物。养猪场为预防生猪的某些疫病,而不是在饲料与饮水中长期添加某种药物,如若这样,就会既增大了养猪场的用药成本,又极易引起生猪机体内有益菌群的失调,同时还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因此,规模化养猪场一定要根据其使用药物的药理特性和药敏试验,策略性地合理使用药物。在预防性用药过程中,养猪场既要考虑到猪种、年龄、个体的差异,又要兼顾到药物的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对疗效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残留和药物的耐药性等问题,如养猪场发生猪气喘病流行时,养猪场为了提高其药物疗效,不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而在饲料中已添加有盐霉素的情况下,又使用防制生猪气喘病疗效较好的药物如泰勒菌素,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泰勒菌素的毒性增强,从而造成大批猪的死亡。

(四)树立猪肉食品的安全观念

规模化养猪场的饲料和饮水安全是生产安全猪肉食品的源头,因此,养猪场在选用预防性用药的药物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无公害食品---猪肉》的行业标准,使用药物时应符合《允许作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杜绝《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的违规使用,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同时要严格执行用药的休药期等有关规定,以确保猪肉食品的安全。

(五)规范使用影响生猪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

对影响生猪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如氟苯尼考、病毒唑、利巴韦林、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等,因其对生猪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值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在生猪疫苗免疫前后的不规范地使用,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因此,对影响生猪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应规范地使用。

(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如艾蒿、鱼腥草、蒲公英、车前草、辣蓼等,这些中草药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抗菌、消炎、调节脏腑机能、增进食欲,增强生猪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催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宰、不产生抗药性、安全经济实惠等优点,如将其进行适当地加工,有针对性地作为饲料添加剂适量添加到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料中,既可有效地防止仔猪拉稀,又可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窝重。因此,中草药添加剂作为预防用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养猪场不妨尽可能地一试;再如黄芪、党参、当归、何首乌等补气类中药均具有活性物质成分,这些药物除具有补气助阳的功效之外,还可提高生猪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机体抗病力的作用;另如“增乳散”由王不留行、益母草、当归、通草、黄芪、丝瓜络、甘草等八种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既能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又能防治母猪产后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上一篇:简单仓库租赁合同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优秀学生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