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报告

2024-06-27

不良反应报告(精选11篇)

不良反应报告 篇1

药物不良反应 (ADR)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本文对我院2006年—2009年收集到的167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分析, 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的种类及损害到的器官等方面进行统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009年收集到的167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1.2 方法

将收集到的ADR报告, 按患者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7例ADR报告中, 男118例, 女49例;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以内, 最大78岁。除儿童外, 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尤其是老年患者最多见。各年龄组的ADR分布情况, 见表1.

2.2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静脉滴注138例, 占82.63%;口服给药18例, 占10.77%;肌肉注射7例, 占4.19%;皮下注射3例, 占1.79%;吸入给药1例, 占0.59%.

2.3 ADR涉及到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

根据ADR报告分析, 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9.1%, 临床表现以皮疹、疱疹、红斑、皮肤红肿、瘙痒多见。见表2.

3 讨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 除儿童外, 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老年患者最多见, 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多数不良事件与剂量相关, 而不是特异质或过敏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增加;多种病症而使用多种药物;肾脏和肝脏功能紊乱, 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发生改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差;体内药物的消除情况改变;老年人用药个体差异大。

注射给药ADR发生比例高于口服给药, 其主要原因是:注射给药时, 药物直接进入人体, 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 所以血药浓度较高, 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强。另外注射给药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高, 对用药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必须是无菌操作, 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很多附加剂, 如:pH值调节剂、防腐剂等, 这些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表2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一方面导致耐药性增加, 另一方面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比例较高, 占到49.1%, 可能是由于抗感染药物应用频率最高, 应用量最大。主要表现在: (1) 药物选择不当。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社区获得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菌抗菌作用差, 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 门急诊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不宜选用此类药物。 (2) 注射速度过快。许多ADR与注射速度过快有关, 减慢给药速度则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因此, 对于某些过敏反应较重,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必须严格控制滴速。 (3) 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浓度过高主要是医师为了减少输液次数, 使用溶液量偏少, 导致ADR增加。 (4) 用药剂量过大。许多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未根据年龄及肝、肾功能来调整抗菌药物用量。 (5) 溶媒选用不当。譬如, 青霉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不稳定, 鱼腥草注射液必须选择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使用, 不正确选用溶媒明显增加了ADR发生率。 (6) 联合用药不当。联合用药不当容易导致药物毒性增加, 药物联用必须谨慎。

表2结果显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占第二位, 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其原因为: (1)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后, 一方面是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 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和一些未被除尽的杂质与其他药物配伍后, 使不溶性微粒增加。 (2) 临床使用欠合理, 也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的重要原因。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指导下研发的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药的特性, 临床需要按照中医辨治规律才能获得较好效果。 (3) 有过敏史者使用中药注射液更易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过敏史患者。所以用药前要认真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4) 生产工艺不合理, 制备过程中杂质未除尽。

不良反应的发生涉及到医护人员、患者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医生应以正确诊断为基础, 熟知药物的药理作用, 尤其是不良反应, 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选药要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用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护士应该正确进行药物治疗, 督促患者遵医嘱用药。患者应该接受正确的药物治疗教育, 不要盲目选择新药、进口药品或所谓特效药, 不能强迫医生接受错误的治疗观点。

药物不良反应166例报告分析 篇2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回顾性 分析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6月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收集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166例,男76例,女90例。

方法:将收集的ADR报告,按患者年龄、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药品剂型、累及的器官、系统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 果

年龄比例:不同年龄阶段都有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年龄3个月~82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ADR发生高(30.72%)。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由统计结果可知,由静脉滴注引起的ADR较高(63.25%),其次为口服给药(33.13%)。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引起ADR的药物共46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92例(55.42%);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21例(12.65%);生物制剂引起的ADR排第3位,13例(7.83%)。

ADR的临床表现:ADR累及的器官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最为常见,ADR通常是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体累及的器官及系统,见表1。

引发ADR的前10种药品及临床表现,见表2。讨 论

根据统计结果,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ADR发生高(30.72%),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用药较多,有80%以上的老人常年需要药物维持。老年人药动学参数的改变使血药浓度常保持在较高水平,体内的自我稳定功能减弱,药物效应相应增强,各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敏感性增高,而机体免疫功能退化,易出现变态反应。

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ADR的临床表现居首位的是以皮疹、瘙痒、红肿为主的皮肤及附件损害。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1]

引起ADR的前10种药物中抗菌药物占7种。166例ADR报告中,由注射剂静脉给药引起的105例(不同给药途径比例的63.25%),说明我院注射药物应用广泛。注射药物可直接进入体内,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强烈,ADR较其他给药途径多。该给药方式本身存在注射部位刺激、输液反应等。由于静脉滴注给药可使药品直接进入人体,且静脉滴注给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等,因此为预防或减少静脉给药的ADR,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给药途径,确保用药安全[2]

报告统计中发现,克林霉素引起的16例不良反应中有口苦6例,(药物用法为1次/日,1.5~1.8g/次,1.5小时滴完)。发生ADR可能与药量过大有关。建议医师应根据药物说明书和药物半衰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本次调查中联合用药占20.83%。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引发ADR,对患者造成损害。医师开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166例ADR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报告有21例(12.65%),直接入血的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尤其复方注射液组分更繁杂,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明确,还混杂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相对简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 毛叶萌,刘建安,葛秀琴.上海大华医院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2):170-172.

2 梁建成,黄义昆,张三平,等.161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文选,2005,24(2):48-49.

表1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主要临床表现

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3

1 料来源

对我院1998年至2006年底共收集的58例中药ADR报告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析

1998年至2006年我院共收集ADR报告498例, 其中有关中药的ADR报告为58例, 占我院ADR报告11.65%, 中药不良反应年龄最小者6岁, 最大者78岁, 其中男性26例占44.83%, 女性32例占55.17%。

2.2 药物与剂型分析

58例中药ADR报告涉及中药品种23种, 为便于分析, 按剂型将58例报告分为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3种, 其中中药饮片5例 (8.62%) 及中药饮片2种 (8.7%) , 中成药ADR报告15例 (65.26%) , 涉及中成药品种9种 (39.13%) , 中药注射剂38例 (65.52%) , 涉及中药注射剂12个品种 (52.17%) 。 (见表1)

3 讨论

3.1 中药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58例中药ADR中女性占55.17%, 男性占44.83%, 这与女性生理素质、营养状况不及男性, 且对药物较敏感, 耐受性较差有关, 小孩和老年患者中药ADR发生率高, 这与儿童抵抗力差, 用药几率大, 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活动的衰退, 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有关。

3.2 中药ADR与药物的关系

3.2.1 中药饮片ADR报告

发生频数较多的中药饮片有乌头和苍耳子。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乌头中毒的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可见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在乌头中毒的4例报告中, 发现用量较大或煎煮不当引起不良反应较多, 《中国药典》规定乌头使用剂量为1.5~3g, 用法要求先煎、久煎, 煎煮时间为3~6h, 这样乌头碱可分解为毒性较低100~000倍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 从而减少乌头的毒性。但ADR报告显示, 使用过程中没有先煎, 久煎而致中毒者时有发生。苍耳子有毒成分为毒蛋白、氢醌、苍术甙及一种具有甙类性质的物质, 含葡萄糖和鼠李糖, 口服可致胸闷、气短、头昏、乏力、四肢麻木、痛觉迟钝等神经中毒、心肌和肝功能损害症状。ADR报告该患者服药时间为1个月, 可能与服药时间长造成积累中毒有关。

3.2.2 中成药ADR报告

发生频数最多的中成药为双黄连口服液、龙胆泻肝丸和心血康胶囊。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 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同时具有抗病毒、抗细菌作用, 该药疗效稳定, 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物, 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连翘等, 其中金银花含有皂素、鞣质纤维素等, 有广谱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有4例报告出现过敏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金银花中含绿原酸及异绿原酸及其类似物作为抗原进入机体, 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引起变态反应。此外中药制剂成分复杂, 制剂过程中杂质难除尽, 这些杂质很可能成为过敏原。龙胆泻肝丸由关木通、龙胆草、柴胡等组成, 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 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 具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 成人口服关木通量大于10g可导致肾损害, 近年研究发现马兜铃酸在体内蓄积, 所以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亦能引起甚损害, 甚至肾衰竭。心血康胶囊主要成分为甾体总皂甙, 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但有1例ADR报道, 该患者停药后引起病情反跳, 其是否会引起药物依赖性还难以定论。

3.2.3 中药注射剂

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有38例, 以变态反应多见。清开灵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 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等,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其不良反应可能是因为清开灵注射液组成复杂, 其中含有绿原酸, 这是一种抗原, 对机体有致敏作用。血塞通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较多, 其ADR表现多为皮肤过敏, 也有一例为寒战、高热, 其主要成分为三七总苷, 具有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分析可能与其成分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鱼腥草注射液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现已停用;柴胡注射液和安痛定注射液合用, 易发生过敏反应, 但分开使用几乎无过敏反应, 因此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液时, 最好不要与西药同时合用,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肺心病等的治疗, 其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羟基化合物和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等, 不良反应常为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由鞣质所致。因为鞣质进入机体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 引起变态反应, 导致过敏性休克。

中药注射剂导致过敏反应增多的原因之一是改变了给药途径, 通常的口服给药改为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改变给药途径后, 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可能随之改变, 中草药中的半抗原物质就有可能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 特别是静脉滴注, 半抗原物质可以与血浆蛋白结合, 从而导致过敏反应增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篇4

发现ADR/ADE病例

填写ADR/ADE报告表

于发现之日起10日内向ADR监测组报送报告表

分类整理报告表

ADR/ADE病例分析评价,签署关联性评价意见

将ADR/ADE报告表信息输入ADR监测组报告表数据库

按规定时限上报市ADR监测中心

将关联性评价意见反馈报告者

(以书面形式)

新的、严重的ADR/ADE病例报告流程

发现新的、严重的ADR/ADE病例

立即填写ADR/ADE报告表

于发现之日起7日内向ADR监测组报送报告表

分类整理报告表

组织专家分析评价,签署关联性评价意见

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上报市ADR监测中心

将关联性评价意见反馈报告者

(以书面形式)

将ADR/ADE报告表信息输入ADR监测组报告表数据库

发现死亡的、群体性的ADR/ADE病例

死亡的、群体性的ADR/ADE病例报告流程

立即报告ADR监测组、医务处

立即报告市ADR监测中心和行政主管部门

立即组织核查

及时填写报告表

及时向ADR监测组报送报告表

及时分类整理报告表

及时填写报告表

及时组织专家分析评价,签署关联性评价意见

将ADR/ADE报告表信息输入ADR监测组报告表数据库

将关联性评价意见反馈报告者

(以书面形式)

不良反应报告 篇5

1 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尤其是严重报告比例是衡量总体报告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41 300余份,与2013年比增长了17.0%;新的和严重报告数量占同期报告总数的 25.7%,与2013年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

2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情况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为991份,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

3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是衡量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及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为94.4%,与 2013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

4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

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2.2%、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占16.0%、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1.4%、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0.4%。与2013年相比,医疗机构报告增长明显,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比例与既往持平,经营企业报告比例继续下降。

5 报告人职业

按照报告人职业统计,医生报告占53.8%、药师报告占27.3%、护士报告占14.0%、其他报告占4.9%。与2013年的报告人职业构成情况基本相同。

6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情况

按报告涉及患者年龄统计,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10.5%,与2013年基本一致;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19.9%,较2013年升高了2.1个百分点。

7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情况

按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5%。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6.2%,较2013年降低1.4个百分点,报告比例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的10.2%,较2013年上升0.2个百分点,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

按药品剂型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60.9%、口服制剂占35.2%、其他制剂占3.9%。注射剂所占比例较2013年升高了2.2个百分点,口服制剂比例降低了2.1个百分点。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7.8%,其他注射给药占3.0%,口服给药占36.2%,其他给药途径占3.0%,与2013年相比,静脉注射给药的比例上升2.1个百分点,口服给药比例降低2.2个百分点。

8 累及系统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

2014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3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8%)、胃肠系统损害(占26.3%)和全身性损害(占12.2%),前3位之和为 66.3%。化学药、中成药累及系统前3位排序与总体一致,但生物制品累及系统前3位与总体有所不同,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

注射剂型累及系统前3位与总体报告一致,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9%)、胃肠系统损害(占18.9%)、全身性损害(占14.6%),口服制剂累及系统前3位为胃肠系统损害(占41.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17.0%)、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2.2%)。与2013年基本一致。

化学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胸闷、过敏反应、头晕、心悸、寒战、发热等,化学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皮疹、呕吐、头晕、瘙痒、头痛、腹泻、腹痛、口干、咳嗽等;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胸闷、恶心、心悸、寒战、过敏反应、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成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腹泻、皮疹、呕吐、腹痛、瘙痒、头晕、胃不适、口干、头痛等。

9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分析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与 2013年相比未见显著变化。在患者年龄分布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依然呈现小幅增高态势。在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中,注射剂和静脉给药的比例依然呈现上升趋势,提示应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在化学药总体排名和按剂型分布的排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心血管系统用药尤其是口服制剂使用越来越广泛,应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与评价。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调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10-2014年收集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60例ADR原始报告。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将260例ADR报告按报告人职业、患者性别及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情况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报告人职业

我院260例ADR报告中, 医师报告186例 (71.53%) , 药师报告62例 (23.85%) , 护士报告12例 (4.62%) 。

2.2 性别及年龄

我院260例ADR报告中, 男125例 (48.1%) , 女135例 (51.9%) ;患者年龄范围为22d~87岁, 其中≥60岁的发生率最高, 共129例 (49.61%) ;其次为0~19岁年龄段, 共54例 (20.77%) 。见表1。

2.3 给药途径

引发我院260例ADR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滴注、口服给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及外用, 其中以静脉滴注最为常见, 共213例 (81.92%) ;其次为口服, 共29例 (11.15%) 。见表2。

2.4 药品种类

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的分类方法, 将我院260例ADR所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 共涉及药品73种。其中ADR发生率最高为抗感染药, 共151例 (51.36%) , 涉及药品20种。见表3。

2.5 抗感染药物分类

我院ADR所涉及的抗感染药共4类20种, 按ADR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及大环内酯类, 其中β-内酰胺类涉及品种最多, 共14种。单种药物ADR发生率最高为左氧氟沙星27例;其次为奥硝唑23例。见表4。

注:该表中部分ADR是由≥2种药物联用导致, 故例数>260

注:该表中部分ADR是由≥2种药物联用导致, 故例数>151

2.6 国家重点监测药品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发布《关于2012年药品重点监测品种的通知》共确定国家重点监测品种22种, 我院ADR共涉及6种38例, 占国家重点监测品种的27.27%。其中, 发生ADR最频繁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共27例 (71.05%) 。见表5。

2.7 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

260例ADR中, 一般ADR 253例 (97.31%) , 严重ADR 7例 (2.69%) 。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 共156例 (41.38%) ;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分别为93例 (24.67%) 和81例 (21.48%) 。见表6。

注:为同一患者涉及≥2种器官及系统损害, 故总例数>260

2.8 处置与转归

260例ADR中, 157例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104例在给与药物治疗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后治愈或症状逐渐缓解;无1例ADR导致患者死亡。见表7。

注:存在同一患者采取≥2种措施, 故总例数>260

3 讨论

3.1 报告人职业

260例ADR中, 医师上报占多数, 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 经调查, 我院护士发现ADR时, 直接上报较少, 多数会及时向医师反映, 由医师确诊并上报。我院设有专职临床药师, 独立深入开展ADR监测上报工作, 主要通过与医护人员的交流合作、例行查房、开设药物咨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相关知识的指导, 密切追踪患者在用药期间情况, 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发现ADR。此外, 我院深入开展ADR知识普及工作, 定期培训, 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3.2 性别及年龄

从性别分布上看, 女性ADR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上看, >60岁年龄段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 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生化功能减退, 自稳机制下降, 对药物的处置和反应性发生显著变化, 使得老年人ADR发生率明显增高。此外, 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 往往累积多个器官, 且常为慢性病, 这使得老年人的用药机会和用药种类明显增加, 继而提高ADR风险。其次为0~19岁年龄段, 此阶段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处于不断发育时期,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与成人差异大, 表现为生物利用度低、血浆蛋白结合率小、肝脏代谢及肾脏排泄慢等。因此, 为降低特殊人群的ADR发生率, 要求掌握其病理和生理学特点, 临床有针对的合理用药, 保证用药安全[1]。

3.3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为我院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 占总数的81.92%, 包括3例严重ADR。静脉用药使药物不经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避免了胃肠道破坏及肝脏首过效应, 作用迅速而强烈, 增大疗效的同时也提高了ADR风险。此外, 该途径影响因素较多, 除药物自身因素及患者特殊体质外, 还包括药物浓度、p H、渗透压、杂质、颗粒、配制时间、滴速及配伍等, 这些均可能为发生ADR的诱因[2]。因此, 从合理用药角度出发, 临床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 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 能肌内注射就不静脉滴注”的原则, 必须静脉给药时, 应进行用药监护, 注意诱发ADR的各种因素[3]。

3.4 药物品种

ADR涉及的药物中, 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 其中β-内酰胺类居首位, 可能为该类药物使用频率高、品种多所致, 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等器官, 3例严重ADR中2例为β-内酰胺类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 其中左氧氟沙星应用最广泛, 为ADR发生率最高的抗感染药物品种, 累及机体包括皮肤、骨骼和肌肉、胃肠道、中枢神经、造血等多个组织器官。抗感染药物, 尤其是抗菌药物导致ADR频繁发生, 除了药物自身原因外, 最主要由不合理应用引起[4]。非感染或病毒感染疾病使用抗菌药物、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盲目推崇高等级的“新药”、“贵药”、不合理联合用药等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屡见不鲜, 这必将导致ADR迅猛增长及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5]。为了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保护抗菌药物品种, 降低抗菌药物ADR发生率, 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医院需严格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相关政策, 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管理制度, 对抗菌药物在医院的流通、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医师必须全面系统了解抗菌药物各类各品种相关知识, 并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进行自律,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药师应该了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与医师合作, 参与制定临床药物治疗方案, 并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院ADR涉及6种国家重点监测品种, 对于这些品种的ADR监测我院一直保持高度重视, 结合实际情况, 指定临床药师密切关注产品说明书中安全信息的更新, 并及时传达给医师和护士, 确保最大程度的降低ADR发生率。

3.5 ADR损害情况分析

在260例ADR中, 一般ADR 257例;严重ADR 3例, 所有患者均缓解或治愈, 无1例死亡, 说明我院针对ADR的应急处理措施相对完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原因在于皮肤症状容易观察和诊断, 其中以抗菌药物, 特别是β-内酰胺类导致的瘙痒、皮疹居多, 这是由于该类药物具有强抗原性, 易引起变态反应导致的皮肤症状[6、7]。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 多发于口服给药, 由于症状典型、易于发现。累及心血管系统的ADR, 一旦发生, 大多造成严重后果, 故发现率也较高。以上ADR症状易于观察, 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潜在的以及慢性的ADR症状容易被忽略, 漏报率高。因此, 临床医师在进行用药监测时, 除了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外, 还应关注一些客观指标, 如血液系统及肝、肾功能等, 积极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通过对我院260例ADR报告的总结分析, 发现ADR的发生是由众多因素导致, 如患者体质、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临床医师应严格参照说明书及临床诊疗指南, 正确选择药物及给药途径, 确保安全用药, 减少ADR发生。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师、护士、药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深入开展和不断完善ADR监测与上报工作, 指派专职人员定期对收集的ADR原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 并组织专家组讨论, 对发生ADR频率高或易诱发严重ADR的药物品种进行相应调整, 对易发生ADR的特殊人群的用药过程进行重点监测, 尽可能预防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远英, 许建华.临床药物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3-89.

[2] 符颖, 麦丽珍, 欧慧玉.27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9) :2192-2197.

[3] 袁珍娥, 梁传军, 廖洁琴, 等.药品不良反应150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0) :84-85.

[4] 王建清.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江苏医药, 2013, 39 (18) :2192-2193.

[5] 叶志雄, 黄少冰, 冯流银.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8) :119-121, 124.

[6] 张元萍.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92例分析[J].江苏医药, 2011, 37 (22) :2726-2727.

药物不良反应2520例报告分析 篇7

1 基本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 01 0年1月至2 01 4年1 2月ADR报告252 0例,男13 48例,女117 2例。年龄:0~9岁2 2 7例(9.0%),1 0~1 9岁1 1 0例(4.4%),2 0~29岁252例(10.0%),30~39岁330例(13.1%),40~49岁446例(17.7%),50~59岁338例(13.4%),60~69岁29 5例(11.7%),≥70岁5 22例(20.7%)。引起ADR的可疑药物≥2种338例(13.4%)。ADR报告人:医师1178人(46.7%),药师889人(35.3%),护士405人(16.1%),其他48人(1.9%)。

1.2 引起A D R的前5位药品种类

抗感染药9 1 2例(36.2%),中药制剂670例(26.6%),神经系统药物116例(4.6%),循环系统药物97例(3.8%),消化系统药物92例(3.7%)。此外,还有非甾体类抗炎药、血液系统药物、抗肿瘤药、呼吸系统药物、泌尿系统药物、调节电解质平衡药、激素及调节内分泌药、营养和生物制品等共计633例(25.1%)。

1.3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2 1 7 7例(8 6.4%),口服2 3 7例(9.4%),皮下注射43例(1.7%),肌内注射38例(1.5%),局部外用23例(0.9%),其他2例(0.08%)。

1.4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表1)A D R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累及血液系统最少,部分病例发生多系统损害。

2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抗生素在ADR中所占构成比例最大,与抗生素使用频率高、存在超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等问题有关。建议医生用药前详细询问家族史和过敏史,有药敏史者ADR发生率较常人高4~10倍[1];医生应避免无指征用药,护士要加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中药制剂的ADR发生率仅次于抗生素,除临床应用广泛外,还与中药成分复杂,制造过程工艺提纯难度大有关,因此建议中药制剂要尽可能单用。

本组资料中静脉给药在ADR中所占构成比最大,与患者多在医院输液可以及时监控有关。静脉给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原因较多,如多种药物联用细菌内毒素会产生叠加效应,不溶性微粒也如此,这些都可让机体产生热原样反应;且输液p 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滴速等均可诱导ADR发生。WHO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2],建议医生能口服的尽量不用注射剂。表1显示皮肤损害发生率最高,笔者分析原因为皮肤反应出现较早较容易发现,而不易发现和症状出现较晚的容易漏报。

本组资料中7 0岁以上患者占2 0.7%,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肝脏代谢功能、肾清除率均有所下降,药物敏感性增强易导致ADR,应重视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控。

虽然ADR监测工作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信息报告制度能起到预警作用,是保障社会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屏障。报告ADR是医药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要充分认识ADR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监测工作,尽力减少ADR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彭芸.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6):814.

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对上海市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10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出现ADR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者的用药品种剂型、使用药物的用药途径和ADR临床表现及累计器官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一般情况

102例ADR报告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中,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86岁。

2.2 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的器官

2.2.1 给药途径

见表1。

2.2.2 发生ADR的药物种类

102例发生的ADR报告中,共涉及药物九大类,使用频次药物所占比例见表2。

2.2.3 发生ADR的抗感染药物的种类

其中头孢菌素类药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为林可霉素类, 见表3。

2.2.4 不良反应累计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102例ADR涉及到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五大器官系统内,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比例最高,见表4。

注:一种药可能涉及多个器官。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102例ADR中,患者年龄65岁以上者为65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占63%。这可能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退、易发生蓄积有关。

0~1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器官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耐受性差。因而儿童用药必须特别谨慎,应加强儿童ADR的监测,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2 ADR与药物的关系

102例ADR报告中,与抗菌药物有关的有61例。本中心抗菌药物主要以单一用药为主,头孢菌素二代属非限制类抗菌药物,并以其良好的吸收与确切的疗效在用量中占首位。特别头孢菌素类二代和一代的用量较多。从表2可以看出,抗感染药物在102例ADR报告中的比例占59.8%,这与临床过度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半衰期较短,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临床用药须知》推荐分次给药[1]。

儿科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机会、所患疾病的种类和用药时间均低于成年患者,耐药菌株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因此,不宜盲目对儿科患者联合应用抗菌药物[2]。

另外,中成药类的ADR占15.68%,临床应用多为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对大输液的澄明度、微粒、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加入改变了药液的pH值。另外,中成药制剂储存环境的变化,配伍过程中pH值得变化等,都是引起ADR的重要原因。

3.3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药物的给药途径不同,ADR发生率也不同,102份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途径用药比例最高。由于静脉给药途径,无肝脏的首过效应,起效快,作用强,吸收完全。但给药过程及药物本身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都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3],因而必须坚持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尽可能减少静脉给药方式,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减少ADR的发生。

严格掌握输液适应证,包括严重或急性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者;经口服或肌内注射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只有静脉给药剂型的药物等[4]。我们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继续做好ADR监测报告工作,深入ADR的研究探讨,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结果 抗感染药物居首位, 其次为中成药物注射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结论 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 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抗菌药物,药物监测

参考文献

[1]杨新云, 钟淑卿, 林绮敏.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海峡药学, 2007, 19 (1) :94-96.

[2]李红健, 蒋玉凤, 曹丽蒙.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和合理性评价[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0, 10 (1) :72-73.

[3]赵洁.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6, 28 (2) :152.

2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238例患者ADR资料来源于医临床医师、护士、药师呈报院内的报告。男性患者134例, 女性患者104例, 年龄3~88岁。其中静脉滴注给药218例, 口服给药11例, 肌内注射给药5例, 药物外4例。按患者一般情况, 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系统、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238例患者治愈60例 (25.2%) , 好转178例 (74.8%) 。0~30岁43例 (18.07%) , 31~60岁115例 (48.32%) , 61岁及以上80例 (33.61%) 。

2.2 本组中单一用药发生ADR 183例 (76.9%) , 两种或两种以上用药55例 (23.1%) 。用抗感染药患者ADR占152例 (63.9%) , 其中青霉素类42例 (27.6%) , 头孢菌素类35例 (23%) , 喹诺酮类32例 (21.1%) ;其次是中成药制剂32例 (13.4%) 。见表1。

2.3 ADR的不同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ADR引起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为皮疹, 荨麻疹, 瘙痒;引起消化系统恶心, 呕吐, 腹泻, 胃痛;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 眩晕, 失眠;循环系统出现心悸, 胸闷, 心律失常;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困难, 咳嗽, 气喘;免疫系统出现寒战, 高热体征;其他:注射部位疼痛, 眼皮红肿, 口腔溃疡, 齿龈增生等。

3 讨论

不同年龄段ADR差异性, 中老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 处于亚健康状态, 从而导致患病机率增加。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代偿能力逐渐衰退,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 易发生不良反应。给药方式ADR中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流入血液, 静脉注射液的纯度、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因素均可能引发ADR[1]。本文将引起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 其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占63.9%, 抗感染药的应用与细菌感染性疾病增多的客观因素有关, 但也与医师用药随意性、患者用药盲目性大的因素相关。总结分析认为, 临床医师应该从致病源、患者、药物3个方面出发,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应用指征及适应证, 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 以减少ADR的发生。其次是中成药制剂ADR占13.4%, 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的出现, 认为其安全、有效、毒性小, 使中成药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导致ADR相应增多。临床上中药注射液应单独使用, 如需要和其他药品联合使用时, 应保持两组药液的时间间隔, 使用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浓度, 静脉滴注时从较小的滴速开始, 待机体适应后再逐渐提高滴速, 密切观察患者尤其30min内的反应, 加强用药监护和应急抢救[2]。临床工作中, 应不断加强与完善ADR的监测工作, 以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慧媛, 赵捷, 赵志刚.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 (17) :1345-1347.

不良反应报告 篇10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3-0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办法》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该定义明确指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定须满足以下三个要素:一要药品必须合格。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及其他不合格药品出现的反应,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二是用药必须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在正常的使用范围内。任何非正常的、不合理的及超大剂量的经验用药、没有根据的所谓“个体化给药”不是药品不良反应,不在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之列;三是出现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具有非预期性和有害性。

一、研究意义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感染人体各个脏器而引起病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是近年来,结核病重新在全球肆虐,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问题持续恶化,发达国家的结核病死灰复燃,结核病再次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结核病是目前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随着结核病病人的逐年增多,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结核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不间断用药半年以上,在治疗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轻则给病人带来痛苦,重则危及生命,也是终止化疗造成不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影响结核病的防治。药物治疗作为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需要临床医师、药师在应用时充分了解各种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应用,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通过了解我院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影响。

二、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2009年1月到12月全年由医生上报的门诊所有抗结核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42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性病人22例(占52.38%),女性病人20例(占47.62%),男女之比为1.1:1。患者年龄为25~76岁,各年龄组发生情况见表1

各年龄组发生情况表1

(二)不同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42例报告中,静脉滴注有20例,肌肉注射5例,口服给药17例。这可能因为静脉射剂的制作工艺与用药途径关系密切,这就要求医生在用药时,特别是静脉注射药品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根据病情需求,合理用药,能用口服剂型尽量不要使用注射剂型药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2例不良反应中不同给药途径所致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例详见表2

不同给药途径所致不良反应的构成表2

(三)引起不良反应药品及其构成比

本次不良反应涉及的抗结核药有利福平针(规格:0.45g 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名:维夫新)、利福平胶囊(规格:0.15g*100粒 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异烟肼片(规格:0.1g*100粒 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利福喷丁胶囊(规格:0.15g*20粒 无锡山禾集团福祈制药有限公司)、吡嗪酰胺片(规格:0.25g*100粒 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乙胺丁醇片(规格0.25g*100粒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依诺沙星针(2ml:0.1g 四川美大康佳乐药业有限公司)、左氧氟沙星针(100ml:0.2g海南华拓天涯制药有限公司 商品名:海力健)、阿奇霉素针(0.25g 山东罗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优福宁胶囊(规格:0.36g*50粒 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所收集42例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3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具体统计结果表3

(四)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与系统以及临床表现

在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消化系统,占42.86%,临床表现多为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其次是肝损害,占28.57%,临床表现多为肝区胀痛、深色尿、眼或皮肤黄染、谷丙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等。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表4

(五)转归情况

42例不良反应发生后,比较轻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在严密观察下继续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如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细胞减少,严重的皮疹和药物热,视觉损害等及时停药或改换方案并予积极治疗后都有好转或治愈。

四、结论

由表1可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女性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各个年龄组人群,但大于60岁的老年人患者最多,占总例数的28.57%,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消除[1]大于60岁的老年人还存在疾病多、合并用药多和营养欠佳的倾向,这些因素均可诱发不良反应,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示伴随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临床开展对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将成为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的重点[2]。

由表2可知,静脉滴注给药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静脉滴注给药相对于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引发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3]。除了药品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因此,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应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治疗原则。慎重使用静脉注射剂[6]当今国际上也倡导口服给药,控制注射途径给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4]。口服给药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主要可能与口服给药途径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病人依从性最好。除此之外还可能与剂量、服药间隔等有关。因此,应利用时间生物学、时间药动学和时间药效学与序贯疗法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序贯疗法。选择合适给药方式,既可迅速发挥药效,又可以防止毒副作用的产生。

由表3可知,在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利福平居首位、其次异烟肼。这与利福平、异烟肼的不良反应相符[7],和以往利福平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一致。这其中又以利福平所致的肝脏毒性反应为最多[5],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又大大超过了口服给药。利福平是抗结核的一线用药,在临床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掌握用药剂量、用药时间是临床医生必须考虑的问题,使其发挥最大药效而不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采用个体用药方案,杜绝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临床用药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采用经验疗法、及时做肝功能检查。喹诺酮类目前是我院临床使用较多的一类抗结核新药,应其抗菌谱广、不需要做皮试和应用方便等特点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它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多。

由表4可知,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关节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肾损害等其中以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较大,肝损害不良反应最为严重,其它不良反应较少见,发生时间多在1周-3个月。肝损害是各种化疗方案的共同副作用,它可能与患者本身身体状况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8],我国是乙肝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患者合并肝炎感染率高,因此更应重视肝损害发生的危险性。前两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这与上述两种反应在临床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血液系统反应和肾损害反应报告最少,可能与发现不良反应时,医生未进行血液、尿液及生化检查,或发现患者有血常规、生化指标改变时,有多种情况需进行鉴别诊断有关。

五、讨论

诱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药品方面的因素和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的内在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感應性、疾病,以及患者的外在因素如环境、医师等。药品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毒性作用),以及药物制剂中主药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这些成分如药物降解产物、附加剂、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也都能诱发不良反应。要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就要充分了解每一种药品的性质;做好监测工作,包括给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了解患者的一般和全身状况,是否存在产生不良反应的易患因素;还要重视药品的质量。

抗结核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虽然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但在实际临床用药时,有些人为的、客观的因素如果加以注意时可以预测和避免的。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告之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使其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叮嘱其注意用药时的反应及对策;对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应的生化检查,对不良反应早发现早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的痛苦。总之,要增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严重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意识,谨慎用药,制订合理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特别要注意联合用药,对老年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者、曾患肝病史的病人、酗酒者及营养不良者建立个体给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用药与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曹海山,何鹏彬,丁以绚 396例老年患者应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10月第25卷

[2]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房》2005年10月第16期

[3]黄道秋 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12月第15卷

[4]王玉荣,刘静,黄祥 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年1月第6期

[5]刘菊秀, 李美月, 浅谈利福平所致肝脏毒性反应 《临床肺科杂志》2006年04期

[6]马爽,郭爱婷 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物警戒》2005年4月第2期

[7]杨柏 2008年我院50例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淮海医药》 2009年05期

9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1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我院各科室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呈报的92例A D R报告, 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 D R所涉及药品类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ADR的基本情况

92例ADR报告中, 男39例, 女53例, 男女比例为1∶1.36。患者年龄最小3天, 最大92岁, 其中65岁以上62例 (67.4%) 。住院患者73例 (79.3%) , 门诊患者19例 (20.7%)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见表1。

2.2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85例 (92.4%) , 口服给药5例 (5.4%) , 外用给药2例 (2.2%) 。

2.3 ADR的因果关系判定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Karch和Lasagna评定方法评价:肯定相关50例 (54.3%) , 很可能相关39例 (42.4%) , 可能相关3例 (3.3%) 。

2.4 药品种类

92例ADR报告中涉及五大类药品38个品种, 其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多见。具体种类和药品分布见表2。

2.5 A D R涉及器官和临床表现

9 2例A D R涉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居多, 具体见表3。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92例A D R报告中门诊患者明显少于住院患者, 前者仅占20.7%。门诊患者主要以口服给药为主, 口服制剂如有不良反应不受重视。另外, 门诊患者就医时间短, 反映的不良反应没有及时填报或有漏报现象, 应加强门诊患者的A D R监测力度。本次分析发现, A D R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 性别分布上男性少于女性, 年龄分布上65岁以上患者发生比例高。女性体重轻, 胃酸分泌少, 胃排空慢, 脂肪组织比例高, 脑血流量高, 性激素水平与男性不同, 导致药动学和药效学差异, 使女性用药后比男性发生A D R危险性增大[1]。老年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药物品种使用较多, 结合自身药代动力学的改变, 极易引起ADR。高龄伴有多种疾病可导致患者用药总数增加, 是老年患者易发生A D R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这部分人群的临床用药应进行严密监测[2]。

本文结果还显示, 静脉给药引起ADR比例高。静脉给药方式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易在pH、渗透压和免疫学上对机体产生影响。另外, 药物中的不溶性微粒和内毒素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使得其A D R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因此, 在临床诊疗活动中, 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尽量不要选择静脉给药。

我们发现引起A D R的药品中以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多见, 分别占总数的3 5.9%和25.0%。抗菌药物A D R共涉及11个品种, 其中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较多。临床上抗菌药物有高频率、大剂量使用和无指征用药现象, 这不仅会使ADR的发生率增加, 还会造成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 加大疾病治疗难度。因此, 建议医生在临床用药时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A D R共涉及9个品种, 其中红花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较多见。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含有多种蛋白质、鞣质、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进入血液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即发生过敏反应。另外, 这些成分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 使药物与输液用的液体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 或由于酸碱度的改变, 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 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导致A D R的发生[3]。因此, 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 不超剂量、超功能主治用药;选择正确的溶媒和给药速度, 需要单独使用的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加强用药监护, 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此外, 我们还发现ADR涉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居多, 但绝大多数症状轻微, 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为减少ADR的发生, 医生在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 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胸腺素和复方泛影葡胺等时一定要做皮试;医生和护士是不良反应的第一接触人, 要向他们宣传不良反应上报的重要性, 增强意识, 将发现的不良反应如实上报;临床药师分析评价A D R信息后再回馈给医生和护士, 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贾公孚, 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

[2]苏伊新.644名三甲医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药师, 2011, 14 (8) :1181-1183.

上一篇: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下一篇:教育呼唤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