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评价

2024-07-15

翻译质量评价(共9篇)

翻译质量评价 篇1

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译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很多, 而且也对翻译这一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能够针对不同应用场合、不同语言文字的素材类型区分出不同的翻译实践方法, 也引申出了多种翻译理论[1,2,3]。并且应用这些翻译理论人们应用到不同类型的文本素材翻译应用中, 然而在所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研究过程中, 都不可避免的面临了一个问题, 即如何对所提出的翻译方法和实践效果进行评价, 即如何的检测翻译的质量[4,5]。

但是针对整个翻译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 有关翻译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与翻译领域中现实的需求情况还远不匹配。翻译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及所取得的成果远远滞后于翻译评价机制的应用需求, 也正因为如此, 目前人们在开展了多种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缺乏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来检验来评价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6,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通过对翻译现象的深入分析、探索翻译的本质及精髓, 并结合目前一些经典的翻译学理论, 提出了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构建一种准确、客观、操作性强的翻译评价机制[8]。本文将围绕翻译本质的核心思想, 以及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 探索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评价机制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以及如何来构建一套完整的翻译评价机制, 为翻译活动提供一种客观准确的评判标准。

1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是建立了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所处的原文表达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目标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 同时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 也包括了翻译者自身的语言环境、社会教育、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9,10]。翻译生态环境的建立极大的拓展了语言翻译中的背景和环境的概念, 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翻译, 仅仅局限于语境的这一概念, 从而将传统的语言翻译的狭义的语言文化环境拓展到整个源语的语言文化世界[11]。目标语言的文化世界和翻译者自身的个人世界三者融为一体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翻译生态环境, 按照生态翻译学理念提出的核心思想, 生态翻译学就是要研究翻译者在这样的语言生态环境中, 如何将自身的翻译方式、翻译习惯去适应和满足翻译生态环境的应用需求。同时又使让翻译者在不同的语言翻译生态环境中, 如何去取舍和选择翻译的方法和过程, 让翻译得到的目标语言与目标的语言环境、语言文化世界能够得到很好的结合, 同时又能够准确的映射源语的语言文化环境和语言世界。而且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者各人的翻译世界也将得到改造和发展, 翻译者能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翻译方法、习惯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实质上是原文的作者、目标语言的读者, 以及翻译的译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共同翻译任务。

2 翻译的本质的探索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价, 设计满足翻译规律和人们对翻译的应用需求的准确的评价机制[12,13]。首先需要对翻译的本质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从语言的关联性、翻译内容的上下文生态环境、翻译行为的目的等多个方面对翻译的本质, 进行全面深刻的解读。

(1) 语言的关联性。语言和文化从来都是相互关联的, 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能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便是在同一个语系中, 比如汉语, 在不同的地方, 由于地方民俗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方的人在对同样的事情, 表达方式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 往往是和地域有密切的联系, 这充分反应了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联特性。而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如果要达到高质量的翻译水平, 必须要充分考虑这种语言的关联性, 即将源语言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这种关联关系, 映射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去, 这种映射能够保证源语言在向目标语言转换过程中, 其语言文化背景和语言内涵不会有显著的缺失。这事实上也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中所强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即翻译过程中需要在目标翻译生态环境中选择一个与源语言最接近的翻译生态环境, 使得所翻译得到的目标语言在目标的生态环境中, 能够获得与源语言相一致的表达效果。

(2) 翻译内容的上下文生态环境。翻译内容语言在表达过程中, 从来很少会有独立的表达, 往往都和上下文的表达有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常常称之为是语言的上下文生态环境, 而在翻译过程中, 同样需要充分考虑语言表达的上下文生态环境[14]。按照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 译者是在源语言的生态环境和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合理的取舍,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内容随着语言的上下文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翻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针对待翻译的语言对象直接翻译, 还需要对语言的上下文表达内容, 语言的表达生态环境一并进行翻译和转移, 使得翻译之后对译文的表达能够重新塑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上下文生态环境, 并让翻译得到的目标语言与上下文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3) 翻译行为的目的。针对翻译行为的目的, 国内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展过相关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 综合起来对翻译行为的目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个源语言表达意图向目标语言环境进行转移和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并不是简单的把源语言的字面意思进行转述和传递, 更重要的是需要将源语言的语言背景、语言生态环境在目标语言环境中进行重构, 建立一个与目标语言环境、语言背景相适应的生态环境, 然后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去构建目标语言的翻译形式和表达方式。这种翻译行为从本质上来看, 就是生态翻译学的交际功能, 按照生态翻译学的理论, 语言在源语言的背景中,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活动, 满足人们在特种社会活动中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功能和应用。而对于翻译而言, 同样需要把语言的这处交际能力、交际效果等价的转移和重构起来, 因此在目标的翻译生态环境中, 同样需要围绕语言的交际目的, 将源语言的完整交际目的在目标语言生态环境中进行重构, 建立一个能够与源语言交际目的完全一致的语言表达形式, 使得翻译得到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够完成源语言预期要求的语言交际目的。

3 翻译质量评价机制设计

根据对翻译本质的探索以及生态环境学核心理论的深刻认识, 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的翻译质量评价机制。该翻译的质量评价机制以翻译的本质探索结果为基础, 研究和设计符合翻译实践、应用要求的一系列翻译质量评价机制。

(1) 基于语言层面的翻译评价机制。

按照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 翻译过程中需要在语言层面进行重构和再现, 使得目标语言在语言层面和源语言相一致, 对于语言层面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翻译过路中用词的准确性, 其二是翻译之后的译文、句式的合理性。对于用语的准确性, 这在很多翻译实践过程中用户都是有所体会的, 不同的语言表达环境中, 对词汇的使用都是有很多要求和讲究的。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用词的准确性, 直接关系到翻译译文的质量, 用词不准的翻译甚至会引起译文产生歧义。另一方面对于句式的合理性这一评价指标, 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造就了语言表达方式和形式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英语语言习惯中经常用被动句, 而在汉语语言习惯中经常用把字句。这种句式的变化按照生态翻译学的理论,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语言句式的变化, 使得译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句式在译文的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和效果, 与原文所用的句式大原文的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是完全一致的。

(2) 针对文化层面的翻译评价机制。语言按照生态翻译学理论, 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实际上是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因此译者在对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中就存在一个生态环境选择的一致性。如果译者能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 构建一个与源语言完全一致的语言生态环境, 那么源语言中的很多潜在的表达含义、表达内容都能够在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中得到重构和再现。因此如果达到这种目标, 那么读者在看译文的时候, 也就能够从译文中获得到与源语言完全一致的语言生态环境, 很多潜在的表达含义和内容都能够随之得到获取。另一方面的评价机制是深层次文化背景的一致性, 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的生态环境, 虽然也包括了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对于深层次的这种文化背景往往容易忽视。比如从语言的表达形式、表达过程所反应出来的源语言作者或者发言者的文化修养、个人喜好、社会背景等等一些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同样需要在目标语言环境中进行重构和重新塑造。因此站在文化层面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价, 还需要考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是否把源语言的这种深层次文化背景, 进行了完整的转移和重构, 是否会给读者造成语言深层次文化背景的缺失或者偏差。

(3) 基于交际层面的翻译质量评价机制。基于交际层面的翻译质量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交际效果的完整性和交际效果的精确性两个评价指标。按照生态翻译学理论,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交际的应用需求, 在对翻译本质的问题进行探索时, 也印证了这一目的, 因此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时候, 必须充分考虑到交际效果的完整性, 即所得到的译文所表现出来的交际效果和原文在原来的语言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交际效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 则认为这样的翻译质量是不高的, 甚至违背了原文的作者表达意图, 另一方面是交际效果的精确性, 用户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遵循交际效果的完整性, 常常会对交际效果进行强化和延伸。虽然译者这样做, 能够更容易满足交际效果的完整性, 但是很可能会破坏交际效果的精确性, 即所得到的译文在目标生态环境中, 发挥出的交际效果超出了源语言所预期要达到的交际效果, 这种对交际效果的延伸和扩大, 同样不是高质量翻译的要求。因此在评价翻译质量高低的时候, 应用交际层面来选取评价指标是应该充分考虑交际效果的完整性和交际效果的精确性。

4 总结

翻译质量的评价一直是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探索翻译的本质, 并从语言的关联性、翻译内容的上下文生态环境与原始翻译行为的目的等多个层次, 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本质和精髓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客观性, 以及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翻译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为今后语言翻译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检测工具, 利用这一评价工具能够更发的指导翻译工作的开展与实践, 并且能够针对翻译工作中, 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的发现并修正, 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工作的目标前进。

摘要:文章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的关联性、翻译内容的上下文生态环境、翻译行为的目的等多个方面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通过对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掌握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精髓, 并围绕翻译质量的评价问题, 从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翻译质量评价机制。

关键词:翻译质量,生态翻译学,上下文,翻译质量,评价机制

翻译质量评价 篇2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本类型 翻译质量量化评估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英语课程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高等院校基本都是把英语课堂设置为必修课程。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翻译教学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重要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教学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不断底稿英语翻译的质量,力求为跨国交流和商务往来提供坚强的后盾。英语翻译并不只是单纯的英语单词、词汇或语句的翻译,它与文本类型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教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具有文本意识,要将翻译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否则的话翻译的结果就会造成与原文本的信息和传达的意思不相符合,进而影响都翻译的质量。因此,翻译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于不同的视角,要深入研读文本的类型,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一、英语翻译文本类型简述

英语翻译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而独立存在,文本是翻译的对象。文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翻译者不能够从文本的视角入手来进行翻译的话,那么可以说翻译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严重时翻译的结果就可能会出现与其愿意相反的结果。翻译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翻译,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目的。源语言文本是指原创者用其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化及其价值观等,这样的语言表达是被感知的,具有多种形式的表达内容。译语文本则是指翻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由此可知,翻译的实质就是某一种经过翻译者翻译之后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的思想、内涵、价值、文化等没有发挥变化,其中主要包含了语用的、语篇的、语义的三种主要的元素。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把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提出了翻译中的三种文本功能形式,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译者应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为翻译标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标准,表达型文本的翻译既要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文的语言风格;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要忠实原文的“真实性”,号召型文本的翻译则要忠实于读者的反应。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彼得.纽马克提出的极具个人特色的表达型文本中的隐喻现象的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选择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得最具语用价值的译文。在翻译的三种主要元素中,语篇的意义是以源语言文本内容为基础的,在语言信息交流和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在判断译文质量的时候,只需要查看对应语篇具有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看其和原文的意思是否吻合。对源语言的文章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语句在上下文中的思想、源语言的语用功能、语义功能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翻译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文本类型在语言翻译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因此,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教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具有文本意识,要将翻译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

二、文本类型在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中的作用

文本类型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英语翻译并不只是单纯的英语单词、词汇或语句的翻译,它与文本类型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如果不从文本类型的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翻译的话,那么翻译的结果就会造成与原文本的信息和传达的意思不相符合,进而影响都翻译的质量。

1.有利于对翻译结论进行量化处理。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需要对翻译的结果进行赋值,如何才能够精确地对量化结果进行赋值呢?文本类型可以作为赋值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根据其所传达信息的不同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说广告文本、法律文本、商务英语文本、旅游英语文本等众多类型。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文本都需要在掌握英语语言基本规律的共性特点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和和掌握每一种类型文本的视阈语体特点。对英语语言的共性赋值可以采用相同的模式,比如说语言的语法结构、语句结构、语态特征等都可以采用固定的赋值规律。而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众所周知,英语翻译结果量化评估不可能采用固定的模式,因为每一种类型的文本所翻译的策略、语言风格等方面是不同的,需要结合文本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翻译结果量化评估的赋值方式,进而可以有效地对翻译结果进行量化评估。

2.有利于对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评估。英语翻译量化评估主要包含翻译的过程量化评估和翻译的结果量化评估两个大的方面,在对其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对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的结果两个部分都要进行相应的赋值。如果不去考虑英语文本的类型,单纯用固定的量化评估模式来对翻译的结果进行评估的话,就不可能得到精确的结论。不同的英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式是不同,如果删去这些不去思考的话,那么评估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商务英语翻译,对商务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需要在考虑译文的基础上,对翻译的语义进行量化思考,看翻译的语义是否存在矛盾,是否语句不通顺,是否存在语法错误等。翻译质量的量化评估不能单纯仅仅只是以翻译的结果作为量化评估的指标来进行相应的设计,需要将翻译的过程也纳入到量化评估指标设计中来。文本类型的划分和研究有利于根据文本类型来对翻译的过程进行赋值和量化,有利于对翻译的过程进行量化评估。

3.有利于提高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的质量。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标准,表达型文本的翻译既要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文的语言风格;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要忠实原文的“真实性”,号召型文本的翻译则要忠实于读者的反应。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是有所差别的,在对翻译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时,必须要对文本的类型进行划分,要以文本的类型为基础,准确分析英语语言文本的概念意义,客观科学合理地分析源语言的意思。只有依据文本的类型来对翻译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估方式和赋值方式,也才能够对翻译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量化评估。

三、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的具体应用

翻译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翻译,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目的。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过程中,需要对翻译的文本内容进行赋值。不同的英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式是不同,如果删去这些不去思考的话,那么评估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在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过程中主要可以运用到以下几种评估方式。

1.参数参照模式量化评估的应用。所谓参数参照模式量化评估就是指量化评估过程中可以根据参数的类型来进行相应的赋值,依此来对翻译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比如说可以根据文本的类型对翻译的准确性、语法是否正确、语句理解是否正确、翻译的语句是否有矛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赋值。每一种类型的赋值分值可以根据其在文本中所占据的重要性来划分。比如说法律类的文本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表达其真实的意图和思想内涵。在翻译法律文本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原文的权威性,原文的语言风格、语气语态不能够进行变更。因此,对这种类型的文本翻译质量量化评估过程中,就需要把翻译的准确性、语法是否正确、语气语态是否准确赋予更大比重的分值。比如说:

Where, during the period of existence of a marital relationship, both spouses agree to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using another persons sperm and the wife gets pregnant, but the husband regrets and the wife insists on giving birth to the child, the child should be deemed a legitimate child of them, whether born during the period of existence of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法律英语文本,在对它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翻译者准确地表达该句子的原文意思,并且还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语气语态方面呈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翻译的结果不会产生歧义,更加符合法律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因此,在对这类文本进行翻译质量量化评估时可以把翻译的准确性、语法是否正确、语气语态是否准确各赋予20分的权重,而其它的赋予相对较低的分值,比如说可以对文章的语句、词汇赋予10分的权重,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翻译的结果进行分值的加总,最终得出的这个结论就可以作为翻译质量结果的一个测评依据。

2.错误扣分模式量化评估的应用。所谓错误扣分模式量化评估是指在量化评估过程中,根据翻译者翻译原译文结果的错误类型进行相应的扣分,错误类型占据的数量越多,其所占据的扣分分值也就越大。这是一种累积式的量化评估模式。翻译者由于其自己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在翻译不同文本类型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对每一种文本类型非常了解时就可能会提升翻译的质量,而出某一文本类型不太了解,也没有相应的社会阅历时,翻译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错误扣分模式量化评估就是根据翻译者对文本类型翻译的结论出现差错的类型和数量进行相应的扣分,从而达到翻译结果质量量化评估的目标。比如说以广告文本类型为例:

The “Lord Kitchener Wants You” poster debuted in England in 1914 at the start of World War I. It made its first appearance on the cover of the London Opinion andresulted in massive recruitment success. Its most notable legacy went beyond WWI as it would inspire a handful of other notable campaigns.

在对广告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广告文本想要达到的目的,要以其目的为出发点,是翻译的结果能够与源语言的文化观念、习惯表达、语气语态相吻合,进而使译文能够呈现原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对这种类型的英语文本进行翻译质量量化评估时就可以采用错误扣分的评估模式,具体在运用这个量化评估模式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翻译者译文的结果专门对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查找译文中错误的类型和数量,并对错误的类型进行赋值,进而依据错误的数量和赋值进行加总,从而得出翻译质量结果的结论,进而可以作为翻译者提升翻译能力的依据,从而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3.翻译能力量化评估模式的应用。翻译能力量化评估模式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依据翻译者自身的翻译能力来对其翻译的结果进行量化评估的一种模式。众所周知,每一位翻译者由于其自己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对源语言进行翻译时就会呈现不同的结果。翻译者的翻译能力直接影响到英语语言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尤金.奈达在《翻译科学的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翻概念:在这种翻译(动态对等翻译)中,重心不是接受语信息和源语信息之间的关系,而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入语中接受者与信息之间关系和源语接受者和源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实质上是对等的。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能够根据文本的类型有针对性进行翻译。采用这种方式对翻译质量进行量化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翻译者的翻译能力进行相应的赋值,比如说翻译者的语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句理解能力、词汇记忆能力等,最终根据其翻译的结果进行分值的加总,从而得出翻译质量量化评估的结论。

四、结论

在英语翻译质量量化评估过程中,文本类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和理清文本类型能够给翻译者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通过文本类型的量化评估模式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了解和理解所翻译的文本类型,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文本类型进行有效的翻译。对英语翻译质量进行量化评估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结合文本的类型,采用参数参照模式量化评估、错误扣分模式量化评估以及翻译能力量化评估模式等评估模式对翻译的结果进行量化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志红.翻译质量量化评估:模式、趋势与启示[J].外语研究,2012,(06).

[2]侯萍英.文本类型及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研究[J].教师,2016,(14).

[3]张霄军.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7,(04).

[4]武光军.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J].外语研究,2007,(04).

[5]杨清珍,戴晓妍.职业化时代翻译质量评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6]刘泽权,张冰.我国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7]唐韧.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之评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5).

[8]赵佳佳.译者伦理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评价理论视域中旅游翻译研究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中国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地位显著提高,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受欢迎的旅游目标国。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 入境游的比例每年都在增长,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 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六位。 (李正中, 2007) 各地方政府也在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 并充分挖掘、宣传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 吸引全球游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当下, “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 就不可忽视国际旅游的宣传作用” (张磊, 2012:16) , 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徐珺, 2013:3) 。旅游翻译亦成为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 不少学者开始致力于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翻译实践等方面研究。杨红英和黄文英 (2009:4) 、康宁 (2005:5) 、徐珺 (2003:2;2009:2) 、王君 (2008:5) 、屠国元和李文竞 (2012:1) 、肖乐 (2008:2) 、李琳 (2011:18) 等分别从理论阐释、方法论和翻译实践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发。然而据文献显示, 学界对官方和非官方的旅游网站信息英汉翻译的研究不多见。我们都知道在网络信息时代, 旅游网站作为入境旅游宣传的窗口是境外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旅游信息“为何译”、“选何译”、“怎么译”直接关系到能否“给读者 (潜在的旅游者) 提供丰富的信息, 带来美的享受并使其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 (康宁, 2005:5)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建构以来, 以其独特的应用性而备受学界关注, 为语言学乃至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徐珺, 2011:6) 众多学者从语域、语篇、语境等视角进行翻译研究 (李刚、李兵, 2011:1;王红阳, 2008:2;司显柱, 2007:2) , 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支理论——评价理论自马丁2000公开出版“Beyong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 in English”论文算起, 仅12年之久, 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评价理论的学术论文不计其数, 出版的著作和专刊日渐增加, ……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强势证明, 评价理论具有莫大的魅力。 (王振华、马玉蕾, 2007:6) 但至今, 国内以评价理论为研究工具, 研究翻译的学术论文为数不多 (以2000年—2013年国内核心期刊为统计对象) , 以旅游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更是鲜少。本文拟将评价理论用于旅游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 本研究之理论基础及相关术语

2.1 评价理论概述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核心之一就是元功能的思想,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胡壮麟, 2009:11-12) 人际功能意指语言可用来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也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影响他人的态度或行为。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然而语气和情态虽然可以揭示人际关系的亲疏, 却无法阐明说话者对事物的评价。 (王振华, 2001) 故此, Martin&White等学者对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提出了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 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Martin&Rose, 2003:23) 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这三个方面又分别形成各自的子系统。“该理论更为关注的是表达态度中的情感 (affection) 、鉴别 (appreciation) 和判定 (judgement) 的语言, 以及一系列把语篇的命题和主张人际关系化的资源。 (胡壮麟, 2009:318) 介入由自言 (monogloss) 和借言 (heterogloss) 构成;级差由力度 (force) 和焦点 (focus) 构成。 (Martin, 2000;李战子, 2002) 评价理论的功能是: (1) 表达作者或发话人的观点, 反映其所在社会、地区的价值观念系统; (2) 建立并保持交际双方的关系; (3) 建构语篇。 (Thompson&Hunston, 2000)

2.2 态度资源

态度资源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它包括对人的情感的表达、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判定和对实务价值的鉴赏。情感是整个态度资源的中心, 是对行为、文本/过程或现象的反映;判定是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对人类行为做出的评价, 可分为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两大类;鉴赏通常评价制造的或自然的物品以及抽象的结构, 如设计和政策等;鉴赏可分为反应、组成和价值三大类。 (王振华, 2001:6) 。就旅游网站信息而言, 鉴别由某个官方或非官方机构发布的信息时, 是判定;通过网站信息反映出某机构的语篇信息水平和能力, 是鉴赏。情感、判定和鉴赏三种态度资源可以互相转化。说话者或者作者对态度资源的选择是任意的, 因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黄国文, 1998:9) 。

2.3 旅游翻译和国内旅游翻译研究

Holms (1987) 把翻译研究分为应用研究和纯理论研究两个分支。旅游翻译属于应用范畴。方梦之 (2004:1) 认为, 翻译研究是跨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 其研究的动态与相邻学科的发展密切联系。相邻学科新的原理或方法会很快引进到翻译研究中来。在翻译界近年来, 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不断被引入和借鉴, 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徐珺, 2011:6) 。Bell (1991) 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引入翻译研究, 主要探讨的是概念和语篇功能;徐珺 (2002, 2005) 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英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

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 学界对旅游翻译开展了许多研究。陈刚 (2004) 认为:旅游翻译应视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 (实践) , 属于专业翻译。概括地说,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里的交际活动。康宁从语篇功能角度探讨了旅游翻译语篇的指示功能、信息功能和描写功能 (2005:5) ;黄丽文探讨了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王君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了旅游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2008:5) 。这些研究为旅游英语翻译提供了不少帮助, 但是已有的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它们主要关注的是旅游翻译中方法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理论探究不够。因此, 本文拟以评价理论为研究框架, 探讨旅游翻译, 尝试将评价理论运用于旅游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旅游翻译的评价:案例分析

旅游网站信息作为各地方对外宣传的特殊语篇, 旨在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特点把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自然景观、民风遗俗、科技、教育、经济等信息向外宣传, 让读者 (潜在的游客) 了解信息并产生到此一游的浓厚兴趣。文章将以旅游网站信息语篇为例, 以态度资源的评价阐释、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为主线, 探讨评价理论运用于旅游翻译研究的有效性和阐释力。

3.1 语料来源及体裁分析

江苏旅游信息网站中英文版全面呈现了江苏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现代科技、经济等信息。本文将以该网站实际使用的两则历史文化简介语篇为案例进行分析——水乡周庄和昆曲艺术。

旅游网站是对外宣传信息的载体, 基于网站载体的历史文化简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广告语篇的特性, 是一种劝说类体裁, 强调对读者 (潜在的游客) 的关注和协商, 对自我的宜扬, 有着鲜明的人际功能。作为体裁的一种, 网站信息简介的任务是: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 即:让读者 (潜在的游客) 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 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引导、劝说或鼓动读者采取行动亲临旅游目的地亲身感受人文景观。

3.2 态度资源的评价阐释

3.2.1 词汇选择

在系统功能语言中, 语言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语言交流的重要目的在于建立并维系适宜的人际关系, 以便于某种社会活动。 (苗兴伟, 2004:5)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 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 (胡壮麟, 2009:316) , 关注话语发出者/作者表达特定的立场以及与实际的或潜在的受众/读者协商这些立场时所使用的语言资源。语言使用者通过对词汇、语法或篇章结构的选择和操纵来确立自己的身份, 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或保持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申连云, 2004:91) 如上所述, 态度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词汇语法资源对行为进行判断和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鉴赏。本文中“水乡周庄”和“昆曲艺术”的简介以客观叙述为主, 同时又使用一些表现力极强的语言手段, 以此来加强宣传的感染力。人际意义的体现既有逻辑性又有情感性;既有客观阐述又有主观评价。具体例子:

(1) a.水乡周庄是中国江苏省昆山市的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位于上海、苏州之间的江南水乡腹地。镇为泽国, 四面环水, 港汊分歧, 湖河联络, 咫尺往来, 皆须舟楫。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b.Zhouzhuang, a historical canal town located between Shanghai and Suzhou, is one of the most scenic places in China.It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well-preserved ancient residential houses, elegant water views and local colorful traditions and customs attract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评价理论认为, 词汇能很好地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在词汇层面反映人际意义的主要语言手段是应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副词、名词。尽管这些词类词性不同,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 它们大都用于对人的行为描述、情感评价和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鉴赏。作为宣传型信息简介, 例 (1) 既对周庄概况进行了客观的简单陈述 (如:古镇、水乡、泽国、咫尺、ancient、local、residential等) , 同时又通过使用极具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副词短语 (historical、the most scenic、profound、cultural、well-preserved、elegant、colorful、from all over the world) 对周庄的悠久历史、美丽风情进行了撩动人心的描述。这些表示类别、程度以及感情色彩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短语很好地表达了语言使用者正面宣扬此景点的鉴赏意义, 语势得到了增强。

3.2.2 鉴赏分析

态度作为评价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判断、情感和鉴赏。鉴赏是对行为或事物的价值评价。旅游资料在对景观进行宣传时, 为打动读者 (潜在游客) , 使读者对景观的美学意义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不可避免会使用大量积极的、正面的、上扬性的表示鉴赏的词语。例如:

(2) a.周庄虽历经900多年沧桑, 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 桥街相连, 依河筑屋, 深宅大院, 重脊高檐, 河埠廊坊, 过街骑楼, 穿竹石栏, 临河水阁, 古色古香, 水镇一体, 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b.Zhouzhuang has more than 900 years of history.However, over these years its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layout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remained intact.This is really rare in China.The tourists attracted by the beauty of Zhouzhuang have included both high-rank offi cials, UN offi cials and common citizens.

(3) a.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 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 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 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因此它被看作是中华民族戏曲的代表, 百戏之祖, 百戏之师, 是中国戏曲艺术集大成者。

b.Kunqu, also known as Kunju, Kun opera or Kunqu Opera, is one of the oldest existing forms of Chinese opera.It evolved from the Kunshan melody, and dominated Chinese theatre from the 16th to the 18th centuries.Kunqu boasts a 600-year history and is known as the"teacher"or"mother"of a 100 operas, because of its infl uence on other Chinese opera forms, including Peking opera.Its emergence ushered in the second Golden Era of Chinese drama, but b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t had nearly disappeared.

在例 (2) 中, 为了宣传周庄的厚重历史感、唯美的水乡美景, “900多年沧桑”、“完整地保存着”、“深宅大院”、“重脊高檐”、“古色古香”、“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more than 900years”、“architectural”、“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ntact”、“really rare”、“by the beauty of Zhouzhuang”等一系列名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鉴赏词语从积极的角度为读者 (潜在游客) 勾勒出了鲜明、可视的历史水乡美镇。这些词语是受众心理美学的触发者, 会激发受众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从而触动他们“一定要到此地去看看”的强烈冲动。在例 (3) 中, “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瑰宝”、“重要的地位”、“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戏曲的代表”、“百戏之祖”、“百戏之师”、“集大成者”、“one of the oldest existing forms”、“dominated”、“boasts”、“as the‘teacher’or‘mother’of a 100 operas”等一系列具有极强正面负荷的鉴赏词汇, 凸显了昆曲的历史艺术价值, 使受众在了解有关昆曲的静态知识的同时, 产生直面了解并亲身观赏此古老艺术的强烈意愿。旅游宣传资料中使用鉴赏词的多寡, 使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鉴赏词, 以及使用多强程度的鉴赏词 (从级差意义上看) 都会直接影响受众产生旅游欲望的程度。

3.2.3 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

构建人际意义的态度资源主要是表态词汇, 不含有表态词汇的语篇, 但并不意味着不包含话语者的态度。概念意义同样可以表态, 只是不如表态词汇来的明显。 (张先刚, 2007:6) 也有人认为显性评价主要通过词汇手段实现, 而隐性评价可以通过语篇衔接手段、信息结构和特殊句式实现。 (冯琳, 2012:4) 读者 (潜在的游客) 如果能表态词汇以外意义表现手段中辨识并认可这类信息, 就能与话语者产生共鸣, 也就有可能对语篇所蕴含的更广泛的意识形态内容持接收态度。

在上文例 (1) 、 (2) 中, 话语者除了用“九百多年的历史”、“深宅大院”、“重脊高檐”、“古色古香”、“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典型的”、“historical”、“the most scenic”、“profound”、“cultural”、“well-preserved”、“elegant”、“colorful”、“from all over the world”等词汇对周庄水乡的集悠远历史与江南特有水色、古典民宅为一体的美景进行显性评价;同时, 还通过“四面环水, 港汊分歧, 湖河联络, 咫尺往来, 皆须舟楫。”, “以河成街, 桥街相连, 依河筑屋, ……河埠廊坊, 过街骑楼, 穿竹石栏, 临河水阁, ……, 水镇一体”的四字排比句式, “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小桥、流水、人家”的明喻和隐喻句式以及“remained intact”的英语动词短语强化对周庄水乡之美的评价, 给读者产生强烈的“幻想式的”视觉冲击力, 从而实现信息简介的“劝说和诱导”功能。

同理, 在例 (3) 中, 为充分彰显昆曲作为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话语者亦是使用“瑰宝”、“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戏曲的代表”、“百戏之祖”, “百戏之师”、“集大成者”、“the‘teacher’or‘mother’of a 100 operas”、“dominated”、“boasts”等非标记性表意手段强调昆曲艺术的历史艺术性。读者 (潜在的游客) 通过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领悟其中隐含的评价意义, 从而发自内心对昆曲艺术产生强烈的兴趣。

3.3 文化历史简介翻译分析

在对周庄水乡和昆曲艺术两则文化历史简介的翻译分析之前, 有必要先界定“翻译”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指“运用一种语言 (译语) 中等值的文本材料替换另一种语言 (源语) 的文本材料” (Catford, 1965:20) , 即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Catford (1965) 将功能语言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 区分了“语篇对等”与“形式对应”。评价理论的核心——态度资源是语篇翻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评价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态度分析工具。 (张先刚, 2007:6) 翻译中的对等其实是语言作为特定社会场合的特定符号在意义上的对等。源语与目的语由于语言特质上的差异, 对于同一态度的表达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语言资源。这种认识无意会增加译者自由度, 只要能达到态度意义上的对等, 在译文语篇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态度资源而不必拘泥于词对词的翻译, 这一点对于概念意义所引发的态度意义的翻译尤为突出。

上文关于周庄水乡和昆曲艺术的三组例子的中英文在形式上完全不对等, 排除英语 (目标语) 翻译者对中文 (源语) 在翻译水平和能力的限制, 造成形式不对等的主要原因是英文与中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在语言的意义表达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翻译中可以利用不同的态度资源实现意义表达上的对等。如例 (2) 中, 源文“周庄虽历经900多年沧桑, 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与译文“Zhouzhuang has more than 900 years of history.However, over these years its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layout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remained intact.”之间的对等关系分析。中文中“历经900多年沧桑”, 尤其是“沧桑”, 很难在英文中找到意义对等的直译词汇, 英文中“…has more than 900 years of history.”在语义上与其基本对等, 但是在分级资源上, 语势被降低了。“……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是中文中典型的“从左至右”语言表达方式, 而译文“…its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layout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remained intact.”的行文顺序与中文基本上颠倒了,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属于增译, 是鉴于境外游客对中国历史知识的缺失而做的补充, 也可算是一种对“沧桑”内涵的具体化表现, 但是中英文在态度意义上基本对等。

再者, 汉民族受象形文字的影响, 擅长习惯于形象思维, “具体性、直观性、形象性是汉人思维的内核” (陈建民, 1994:205-225) 。而西方民族则大相径庭, 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 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模仿和再现。在介绍旅游景观时, 中文大多使用描写性语言, 言辞华丽, 文笔优美, 用词凝练, 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 以求行文工整, 声律对仗, 文艺对比, 达到音、形、意皆美, 情景交融的效果。如:

例 (2) a中:“……全镇以河成街, 桥街相连, 依河筑屋, 深宅大院, 重脊高檐, 河埠廊坊, 过街骑楼, 穿竹石栏, 临河水阁, 古色古香, 水镇一体, 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的氛围, 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此段汉语简介中使用了非常工整的“四字排比句”, 声韵节奏鲜明, 主观表意强烈, 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读者 (潜在的游客) 主观想象力, 给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如果将这段文字直接翻译为英语, 难度较大。首先, 英文自身不具备这种行文结构;其次, 在境外游客看来, 英文可能会让人觉得拖沓啰嗦之感, 因为西方美学观点注重的是知识性和科学性, 具有鲜明的认知性、思辨性和逻辑性。但是, 通过应用态度资源, 以期达到中英译文在态度意义上的对等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4 结语

翻译质量评价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教学 形成性评价

一、引言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翻译教学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通常的比例是平时成绩占30%或40%,期末的测试占70%或60%,终结性评价占绝大部分比例的评价体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成效不大,对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也未起到促进作用。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忽略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中易采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和抵触的情绪,大部分考生都是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或参考答案,抱着不补考的心态应付考试。而且,单一的测试方法(笔试或口试)显少涉及对学生的评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价,更别说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以及其他智能因素。因此,本文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之上,拟探讨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真正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里芬于1976年提出,之后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该理论运用于教育评价实践。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它由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访谈、学习日志和学习档案等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做出评判,对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肯定他们的学习尝试,并对他们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主要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改进学习过程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3.1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过程更全面

相比终结性评价单一的对象和参考指标,形成性评价除了将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还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兴趣和程度、参与水平、合作情况和情感态度等纳入了评价指标范围,因而评价内容更全面。就评价过程而言,形成性评价采用多种途径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确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对被评价者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3.2 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的有效性,主要是检测所评价的内容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整个翻译学习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翻译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进而大大提升了评价的效度。同时,教师对个体学习者的了解把握更详细,针对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都会得到强化,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3 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利于教学相长

教师根据翻译课程的内容和主题,如开展多层次的测试,设计不同层次的翻译材料,对学习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要求翻译较长较复杂的句子和短文,对学习能力薄弱且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从词语的翻译,逐步过度到句子的翻译,最后到简单的段落翻译。最后,结合测试和训练结果与其他活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和总结(包括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期末考试,也必须精心设计,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 涵盖知识型的、思考探究型、实践应用型的以及能力发展型等多元化题型。该评价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和学生的能力提升。

四、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4.1 建立学生翻译档案袋

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涉及的翻译课程有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口译和商务翻译实训。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特点,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袋,可以包括三门课程所有的课堂内外记录,每位任课教师只需要负责自己那门课程相关的材料即可。学习档案袋是用来记录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档案袋的内容包括:每位学生的学习记录表(如平时翻译主题、课堂表现、测验成绩、口译成绩、小组活动等);每位学生的自评记录和学生间的评价记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记录;学生的课外学习记录(如课外实训、兼职翻译等)。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便于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给学生的翻译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方法。

4.2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2.1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和行为的评价,自评使学生对自己的翻译水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最终增强自信心。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如对翻译的初稿反复修改,双语语言和表达能力都会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得到提高。

4.2.2 学生互相评价

针对笔者所在高职学院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和中文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特点,翻译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成员之间要遵守客观的、有效的评价原则,建立在彼此尊重、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学生互评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学习思考能力以及促进共同探索的欲望。最理想的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组合,选择基础好并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互相评价。

4.2.3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既指对教学活动中的翻译行为的评价也包括学生课后的评价,可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提出更有策略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翻译技巧、翻译文本或场景翻译等等,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课堂上的讲评必不可少,除了讲解翻译知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分析同学们的优点及需改进之处,提供范例给学生加强理解和思考,还可以沙龙或座谈的形式,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交流翻译后的收获和心得。

4.3 翻译课程的评价现状

4.3.1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评价情况

我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翻译课程有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口译和商务翻译实训,每门课程的评价方法有所不同。

笔译课程重视学生的实际翻译训练和基本能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平时分数占30%,期末成绩占70%。那么在采访几名学生中,他们希望在翻译练习中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个性指导和评价;以期末成绩为主的方式,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积极性不够高,而且到考试时才临时突击,背参考答案;任课教师也反映,这样重视结果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依赖教师的参考答案或范例,即使小组协作翻译材料,基础薄弱的同学参与性也不高,缺乏动力,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深化有一定的制約。

口译课程已经实施多方评价、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占60%),它注重平时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练,分阶段进行测评,结合学习结束的综合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均列入考核范围。在过程性考核中,包含课后任务、课堂实践(模拟、演示)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该方式需加强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翻译实训课程主要以实际演练为主,即学习情境教学,通常教师将学生为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或小组之间开展翻译活动,教师是主要评价者。该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占80%,终结性评价为20%。任课教师反映,该评价方式更多顾及小组团体的表现,对个人的指导和评价不能更细致,因授课班级人数太多的缘故。

因此,三门翻译课程的现有评价方式各有利弊,依据形成性评价方式的策略,每门课程任教师可共同建立学生的翻译档案袋,方便教师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可延伸到将翻译证书或翻译比赛的成绩纳入到评价内容当中。

4.3.2 非英语专业英语翻译评价情况

对于公外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专门开设翻译课程,而且翻译教学都是穿插在单元内容当中以练习出现。虽然非英语专业未开设专门课程,但不意味着翻译能力不重要,尤其是国际贸易类、涉外旅游类、物流和会展类对英语的要求较高。今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翻译进行了改革,不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而是翻译段落,内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那么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得到重视。许多公外的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翻译实践的练习和评价。笔者在所授课班级中,通常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翻译段落、句子,给予整体的评价;个人翻译练习纳入课后作业当中,总评成绩会参考这些评议。如能够更深化的灵活采取形成性评价策略,拓宽学生间的评价和自评,教师能关注到个体注重学生平时的翻译演练、情景翻译、句子口头翻译等内容的评价,甚至包括参加翻译比赛或培训成绩纳入其中,公外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必将有很大的进步,学习积极性会大幅度提高。

五、结语

形成性评价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为评价记录的收集、整理和总结归档,评价信息的反馈亦需教师的亲力亲为,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辛苦的过程,但能切实带来教学效果,学生扎扎实实学到东西。而教师本身也可以对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思考和反思,自己也成为受益者。形成性评价能弥补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更符合高职外语教学和测评的发展趋势,结合终结性评价,我们可以将该评价的结果用于下一轮的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曹荣平,张文霞,周燕.形成性评估在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协作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4,(5).

[2]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罗选民, 黄勤, 张健. 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 . 外语教学, 2008, ( 1) : 81.

翻译质量评价 篇5

1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上个世纪中后叶被提出的,最早诞生于德国,该领域的学者将这个理论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1.1 文本类型与翻译批评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判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了再现、表达与感染三种语言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以及操作功能文本。以文本导向的译文来说,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文本的类型,语内因素以及语外因素等三个方面,必须要采用最为合适的文本类型,才可以达到翻译的目的。而以评估为导向的翻译,翻译需要考虑的是能够达到的特殊功能,要采用与功能类别相契合的标准,才可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实际上这就是功能派翻译的理论基础。

1.2 翻译原则

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功能翻译理论在现代语言学以及接受美学的影响下,彻底从语言学派的等值理论中挣脱出来,一部分学者在曼塔利的翻译行为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派的重要理论,那就是翻译目的论,该理论侧重终于特定的语境,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行为,翻译的目的直接决定了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根据接受者情况、接受的时间与地点、接受媒介等方面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翻译行为首先要以“目的法则为前提,同时包括连贯性法则以及忠实性法则,这两个理论都属于目的法则的一部分,前者属于语内连贯,如果使用目的法,翻译句子不通顺的时候,此时连贯法就不再其作用,只可以被作为从属法则使用。

2 中英茶叶企业外宣资料对比

随着中国茶叶贸易的繁荣,茶企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世界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增加国内茶企销售量,茶企在外宣资料翻译方面必须要更加重视,要全面提升翻译质量,这是国外客户了解中国产品的窗口和途径,因此外宣资料翻译的正确性,合理性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英汉语言系统中存在的差异,导致英汉茶叶企业外宣资料的语言表达、行文结构以及文化内涵上都存在很大区别。研究这些区别,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完成外宣资料的翻译。

2.1 语言表达差异

从语言表达的方面来看,中英企业外宣资料中修饰词的使用上区别很大,西方国家企业在外宣资料中的修饰词使用都会比较简单,词汇讲究实事求是,只要突出重点即可。而中文茶叶企业外宣资料则比较关注语言美,因此会使用较为抽象的修饰词,西方人会觉得空洞无法理解。这样的差异导致很多中国茶叶企业的外宣资料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国外客户理解不了其中“晦涩”的词汇,进而对产品也失去兴趣,十分不利于产品的销售。

2.2 行文结构差异

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最显著区别是“形合”与“意合”,英语重视“形合”,讲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句子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连接词,用来展示句子结构的关系。但是汉语讲究“意合”,也就是句子之间并不是一定要有明显的连接词连接,但是整体所反映出来的核心必须是完成的,也就是“形散而意不散”,句子逻辑一般都是靠意义来表示的,而不是语法来连接。

2.3 中英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英企业之间外宣翻译产生歧义的因素,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不同语言带有非常显著的本民族特色和特征,中国企业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在企业文化、管理思想上都会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外宣材料的翻译当然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文化特点上的不同,导致一些翻译很难被理解。

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茶企外宣翻译质量

基于以上原则,对茶企外宣翻译质量进行控制:

3.1 准确、通顺

从语内因素的情况来看,翻译要求最大限度还原原文意思,这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特别是在对相关概念术语翻译以及行业用语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必须要客观分析,不能够用“自以为、自认为”的想法翻译,翻译切忌主观臆断。译文必须要意思完整,表达清晰,准确。另外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句通顺,语句通顺与意思准确一样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在茶企外宣资料翻译中会涉及一些茶类专用词汇,在这些专有词汇以及术语的翻译中,翻译者必须要依据翻译的原则,以减少接受者阅读障碍为目的,尽可能将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茶叶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译文信息的准确性,语句的通顺性。

比如:公司将产品质量作为发展之根本,将信誉作为发展的保障,本着这样的信念,希望每一位客户都能够感受到本公司的诚意与周到的服务,依据客户的需求,不断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译文:Company will product quality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the protection of the reputation as the development,adhering to this belief,in the hope that every customer can feel our sincerity and thoughtful service,according to customer needs,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 product.

在这段外宣译文中,最后出现的茶叶产品被翻译为tea product,但是实际上这个词应该写作tea products,虽然只是少一个简单的单词,但是导致整个词都是错误的,这中低级的错误不应该出现对外信息传达上,这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细致认真,每个词汇、句子、句法结构的翻译基本功都要扎实,要秉持精益求精、细致认真的态度对待翻译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信息流失以及出现错误的问题,最大限度还原原文意思。

3.2 顺应译入语文化

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茶企外宣翻译过程中,要将“目的法则”作为第一法则,而“忠实法则”作为第二法则,翻译者根据翻译的需要,可以合理地删除一些译入语文化习俗、审美情趣等内容,以接受者最熟悉的方式进行翻译,不但可以彰显企业的水平,也能够增强翻译的准确性,达到宣传的目的。翻译者要以疑问接受者的心理需求为主,在外宣信息以及文本方面的宣传必须要强化,在这个方面的翻译也需要更加慎重。

比如:包装古朴、纯真,外形长圆柱体,均匀一致,茶体乌黑光润,紧实,口感醇厚、霸气,汤色橙黄明亮。是茶中难得的精品。

译文:A premium black tea is in a cylinder shape in plain pack.The surface isjet-black,smooth and tight.Its flavor is rich and strong and the liquor is bright orange.

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喜欢使用排比,句子总是喜欢工整对仗,那么为了迎合接受者一方,也就是西方人的阅读习惯,顺应译入语文化,译文将“茶中精品”放在了句子的最前面,直奔主题,符合译文接受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3.3 适当增加内容

茶叶的故乡是中国,中国地大物博,茶叶品种非常多,很多茶叶名称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孕育出来的茶叶产品特色也不同,比如,乌龙茶就是生长在高山之地,如果让其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生长,那么就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茶树品种也不同,不同茶叶企业为了凸显自己的品牌,也会研发不同的制茶方法,因此茶叶企业往往会用产地,或者是茶的制作方法对茶叶进行命名。

比如:特制金骏眉红茶。

译文:Golden.Tunmei Black Tea(Premium tips picked when they're at their verybest.With our exclusive tea making skill,we made this top quality black tea all byhand.

这里说的金骏眉红茶就是以茶叶的制作工艺来命名的,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翻译的效果是不是可以体现出这种茶叶的精湛工艺,突出茶叶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吸引买家,因此在翻译的音译后面,翻译者又将正山茶首创产品金骏眉的高品质牙尖原理以及纯手工的制作工艺翻译了出来,这个增加的部分使译文更加完整,也充分体现出了茶叶产品的特色,能够吸引客户,提升市场销售业绩。

2.4了解茶企专业茶学词汇特点

2.4.1独一无二性

茶叶的原产地是中国,很多茶叶名称是中文语言系统中独有的,在英语系统是不存在的。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要格外注意这些词汇的翻译策略,翻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接受者的语言特点和思维特点,这样才能够将词汇的含义完全表现出来。

2.4.2文化内涵嵌入性

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茶类名词具有鲜明的文化嵌入性。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4700多年,很多茶叶词汇背后都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中国茶文化的儒道释思想在众多茶类词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注茶企词汇的特点,对翻译会有更好的促进,翻译者能够更好拿捏尺度,选择翻译策略,进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结束语

对于出口型茶叶企业来说,外宣资料翻译是一个对外门户,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平台,国外客户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了解企业产品的特色和文化,促进中国茶叶贸易与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点,对茶企外宣材料翻译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摘要:随着世界茶叶贸易日渐频繁,国内茶叶企业也开始关注品牌效应,国内企业要树立自己的茶叶品牌,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中国茶叶,中国茶叶企业也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茶企外宣翻译质量就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茶叶企业外宣翻译质量控制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茶叶企业,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淑.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英译[D].福建师范大学,2015.04:23-25

[2]胡丽艳.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J].考试周刊,2013,20:24-26.

[3]崔贤植.中韩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3.07:78-79

[4]杨瑰瑰.《维摩诘经》文献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2:12-15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应用研究 篇6

1 档案袋评价模式概述

国外对于档案袋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其中不乏对这一评价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学界对档案袋的研究始于2000年。有学者指出,2000至2004年间国内有关档案袋设计和档案袋评价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档案袋开发和档案袋应用的实证研究数量相当,且后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究中。(林雯,2005)关于大学英语课堂运用档案袋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从2006年开始出现。

1.1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环节

有学者曾经指出,在科目教学中应用档案袋的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计划(学习前期)、评价(学习中期)、反思(学习后期)。每个环节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提供帮助和指导。(林雯,王志军)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任务是向授课对象传达课程目标及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要求,同时制定作业评价标准并提供学习策略及评价标准等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在课程一开始就向学生讲明档案袋项目的起止时间、评价频率及时间安排、档案袋材料搜集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含选做和必做两部分)、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形式及其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向授课对象说明。

2)“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将所有材料存入个人档案袋后,项目便进入“评价”阶段。评价阶段的任务是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读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在评价中分析和反思,逐渐培养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实施之初,学生必然对这一新的课程模式不适应,因此教师需要为其提供评价的原则、方法和范例,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评价尽量客观。

3)“反思”阶段

反思包括针对某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反思和阶段性学习反思两种方式。本阶段,学生需要分析所学科目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修改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个别化指导,指导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在激励学习动机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林雯,王志军,2006)

经历上述三个主要环节之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的课程档案袋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阶段性检测和分析,以便对其执行任务的质量进行监督,有效督促学生及时修正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2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内容

科目档案袋中的材料主要包括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要求、项目说明、评定标准等材料;还应包括学生根据课程大纲制定的学习计划,这些材料在学期初就应放入档案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不时对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项目开始之后,档案袋便由学生自己保存,此间学生应当将自己所完成的各项作业的佐证材料放入袋中,这些材料包括定题作业、选题作业、课外资料、学习随笔、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和个人学习情况的意见等。

进行档案袋评价时除了要关注档案袋中的材料数量,更要关注其质量,避免这一评价机制流于形式。教师在为学生的作业打分之前,应当先阅读学生的作业自评、作业互评,看他们是否按照要求标注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写出了简要的评语,是否根据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这些反思的意见也应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科目成绩的参照点。

档案袋中还可加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长记录袋。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在考试中未能正常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由于平时作业认真,总评分也可高于考试分。(郑玉琪,2011)

1.3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方法

档案袋评价模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评价模式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而档案袋模式则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定三部分,且以定期评定和非定期评定相结合。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之后要对自己作业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分别记录,对自己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自己所查证的与作业相关的材料出处及材料内容进行记录。自评部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负责,为知识负责。

生生互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要集体讨论,互取长短,集思广益,讨论解决作业中的分歧部分,分享材料,然后交换作业,交互评价,评价时应同时考虑所评价对象的作业质量和自评部分的质量,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生生互评之后,学生应当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形成新的文本,放入档案袋,留作教师评定所用。教师评定时应综合考虑前两次评定的质量和意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全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2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研究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拟改变传统翻译课程评价模式的单一性,将学生从被动的被评论地位推到一种主动位置,使他们既是任务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又是任务的评价者,同时还担负着评价他人任务的责任,这种角色的转换使他们从过去消极应对翻译任务、被动接受教师评价的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探求查证、参与翻译全过程的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2.1 档案袋内容设计

实施项目之前,应当将提前打印好的翻译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要求、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的说明及要求、评定标准等材料放入教师提前准备好的档案袋中,以便教学双方不时对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项目开始之后,档案袋交由学生自己保存,学生将教师每次布置的定题作业、选题作业、查阅的相关资料、翻译笔记、妙手偶得等相关材料都放入其中。其中的重点内容是作业部分,包括定题作业和自选作业。

2.1.1 定题作业

由教师根据本周授课计划规定一篇文章作为课后翻译作业,这部分内容有两个要求,要求学生先根据原文写出自己的翻译过程及译文,然后与组内同学讨论,再写出讨论意见及修改译文。

在这项任务中,请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组三到四个人。定题作业完成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首先独立对原文文体以及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将自己翻译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原文转换为译文时所参阅的资料,如何遣词造句,翻译手法选择的理由,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解决方法等等;

第二步:是组内讨论,在这个阶段中,成员之间进行组内评议,互相评论译文中的优缺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即组内成员需要提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第三步:组内成员将讨论过程中其他人对自己译文的建议和意见记录下来,也可以将组内其他成员较好的处理手法记录下来,并根据其他人的意见对译文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译文文本带到课堂上,作为班内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和评定的依据。经过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再根据班内讨论的意见和教师的建议修改译文,形成个人译文作业定稿,放入档案袋中,作为教师最终评价的依据。

2.1.2 自选部分

内容题材和体裁不限,但是要摘录名家名译,借以体味经典,学习前辈处理翻译问题的方法。对于初学翻译的学生而言,名家名译可以起示范作用,在自己还不清楚该如何翻译的时候,揣摩他人译风、模仿其翻译手法不失为一种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选择摘录内容时最好选用多译本的文章,将原文附上,这样便于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照,还可以将几个译本进行比较,将各个译本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写在笔记当中,分析必须要客观,有理有据,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各个译文的分析做出自己的译文。这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形成批判性思维。

2.2 档案袋评价模式面临的问题

翻译课程档案袋的设计理念和是对翻译课程传统评价模式的强力突破,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更是一种挑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包括来自教学和学习观念转变的挑战,来自教师反馈策略缺乏的挑战,来自评价标准难以确立的挑战以及来自技术方面的挑战等等。(周明娟,2009)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也发现档案袋评价模式在翻译课程中的应用面临着一些问题。

1)学生对这一评价模式的不适应

虽然翻译课程是语言专业高年级的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他们仍旧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干涉和指导,因此对档案袋模式并不适应。很多学生对定题翻译作业的自评部分完成不够充分,久而久之便流于形式;对作业的互评部分完成不够中肯,很多同学碍于情面不肯切实指出问题。而选题作业部分,很多学生只一味搜集大量资料,有些甚至都没有读过,对其进行的评论也不够客观,要么捧上天,要么踩脚下,这些情况都与这一本次改革的目标相悖。

2)教师对这一评价模式的不适应

尽管在实施这一改革计划之前教师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学生没有完全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任务,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教师的监督有时候难以到位;班型较大,学生人数多,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授课任务紧,教师的反馈时间不足等等,因此教师需要对改革内容及目标不断进行修正。

3 结束语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是对传统翻译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模式的一种改革,正如所有教学改革项目一样,这一课改模式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评价模式对提高学生对翻译活动的热情,重新认识自己在翻译课堂中的角色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相信在不断的摸索与完善之后,这一新的评价模式会惠及更多翻译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宗和.论翻译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20-450.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4-85.

[3]宋志平.关于翻译测试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1997(4):30-33.

[4]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50-53.

[5]胡晓姣.比读与反思:翻译笔记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41-44.

[6]文军,王东生,王磊.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J].中国外语,2006(6):50-54.

[7]林雯.档案袋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5(4):51-55.

[8]林雯,王志军.促进元认知发展的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7):42-44.

[9]郑玉琪.档案袋评估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1(1):121-124.

对提高翻译质量的探讨 篇7

圣经中文和合本至今也有约百年历史。“中文圣经和合本自一九一九年出版以来, 其精炼简洁的文字, 准确达意的翻译, ……” (见文献[6]中的序言) 。采用中、英对照圣经学习英语被很多人认为是一条捷径, 在海内、外华人中影响非常大。现在, 就以当前国内使用比较多, 有国际书号的和合本双语对照圣经为主做为英译中的純学术讨论。不涉及个人、单位、宗教、宗教内部的教派、境外的曲解渗透和英译本;仅讨论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问题, 以提醒重视翻译质量[8]。圣经是属于全人类的, 对于错译的经文, 人人都有权指出。圣经中文版本的翻译出自数拾位或更多名人之手;翻译错误易辨, 可是错误竟然延续至今已有百年, 在海内、外的读者众多, 非常典型;可以作为当前提高我国学生、教师、英语工作者、涉外工作人员、出国留学人员、甚至海外华人重视英语学习和提高英文翻译水平难得的教材。下面以和合本圣经文献[6]和文责[7]为主举例说明。

1 对“字”的翻译要准确无误。

在圣经英文本中“God”的含义为敬仰、崇拜、赞扬是完全的褒意, 是指自有永有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在美国和西方人民心目中“God”就是人类应当崇拜的造物主 (或称呼上帝) [1,2,3,4,5]。而中文“神”可以是贬意如指封建迷信、牛鬼蛇神、神怪、跳大神、神气、神聊等等都是贬义词, 也可以指特别不可思议的, 高超不平凡的;还可以是人偶像。造物主只有一位。在我国由人竖立的各种偶像数不胜数, 就连看门的不是还有“门神”吗!就单从数量上讲, “Only one”怎么能翻译成众多。而且, 在圣经中反对人类崇拜一切偶像物[1,2,3,4,5]。将英文“God”翻译成中文“神”字不对等。不仅是文献[6-8]“God”翻译成“神”, 或者在经文中出现“圣神”, 在其它一些圣经中文版本中也有将“God”错译为“神”的。不管是出自何人、何处将“God”翻译、解释或宣传为中文中的“神”都是绝对错误。可见, 对于一个字, 尤其是关键字绝对不可翻译错。

2 对“词”的翻译要符合原意。

对“she was found with child of the Holy Ghost.”[1]“she was found with child of the Holy Spirit.”[2]“…she was found to be with child from the Holy Spirit.”[3,4]“with the child through the Holy Spirit.”[5] (见MATTHEW (马太福音) 1:18) 被文献[6-7]译为“…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这一句有关产生的经文中根本没有英文的“孕”字。其它中文版本圣经也都出现了“孕”字。“孕”字是从何处翻译过来的?“怀了孕”或“有孕”是指两性结合后体内受精的产物。没有精子又何谈“孕”?显然是违反了原意, 是翻译错误。翻译时要注意作品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关键性的一字, 一词必须翻译准确无误。翻译工作绝非懂得点外语, 靠一支笔, 一部字典, 一张纸再有个“光环”就能做好的。一定要实事求是, 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3 认真领会原文全文, 必要处加译注

3.1 对于“In the beginning”的翻译

在“GENESIS (创世纪) 1:1”和“JOHN (约翰福音) 1:1”中的“In the beginning”[1-5]都是“创世纪之始”。但是, 文献[8][10][11]前、后均译“起初”或“最初” (未加标注) , 而文献[6][7][12]前译“起初”, 后译“太初”。由于“In the beginning”均在“旧约”与“新约”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的开头出现, 如果不加译注会使有人误解或利用成为“新约”另起炉灶。人为制造了“新约”与“旧约”两者之间的不同。另外, 对照这两段经文后者的“Word”就是前者的“the Spirit of God”。可是文献[6-8], 文献[10-13]均未对“Word”做译注明示, 造成认识的混乱。其实, 讲的都是创世纪之始, 是后者再次强调前者的内容。从翻译角度, 一定要兼顾全局使读者一目了然。否则, 会因为翻译的疏忽造成读者认识上的分歧。

3.2 一词多译应当有译注

圣经英文版文献[1-5]中的“Spirit”, “Spirit of God”;“Holy Spirit”或“Holy Ghost”[8]译成“天主的神”、“上主的神”和“圣神”;[7]译成“神的灵”、“圣灵”、“道”、“神的道”、“主的灵”、……。这种多称呼如果真的是需要的话, 也应当有译注说明是一词多译, 否则有故弄玄虚之嫌, 让人看得一头露水, 也难怪造成了个人有个人的理解。另外, 对于“And the Word became flesh” (见JOHN (约翰福音) 1:14) 。其中“Word”应是“Spirit”。但被文献[6][7][11][12]等译为“道成了肉身”。由于翻译为“道”使很多人误认是另有所指;文献[10]翻译成“话语成了肉身”;文献[13]将“道”翻译为“基督”。由此可见, 一词多译加注的重要。

3.3 当一位具有多个人名代词时应当有译注

在经文中文献[6][7]译出“主”、“圣”与“神”;文献[8]译出“上主”、“天主”、“圣”和“天主的神”。“神”、“圣”和“主”其实是同一位, 容易造成非同一位的错觉, 应予译注。就如同一篇著作中出现有领导、首脑、头头、老头子。如果, 不注明是一位, 有谁知道是一位?译成领导的“头头”还不是两位吗?

4 应尊重读者的风俗, 习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翻译首要的是不失原意, 经典著作更应严格。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在我国对长辈, 尤其对非常敬仰和崇拜者非第一人称不直称姓名, 有直呼的不妥;对尊称者应当称“位”, 而文献[8]中翻译为“个”;另外, 教诲、教导与说的用法也待商榷。翻译成中文应当是让中国人能够准确的理解原著, 不用再请翻译。外文原著怎么样表达是根据外国人的习惯, 是给外国人看的, 不可混为一谈。另外, 先有语言, 后有文字, 最后才有语法, 规定, 字典和辞典。不可以后人制定的语言标准去想当然的分析古时候人说的话, 生搬硬套;不可干脆删去关键性词、句或对关键性词、句采用一词多译不加译注;更不可顺从翻译者的意愿任性修改。违背作品原意的不再是原著。

5 结束语

不可盲目相信对圣经的翻译没有错。不仅, 在文献[6-8]中出现对关键字、词或句的错译。而且, 在文献[10-13]和其它中文译本中也都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圣经中、英文本对照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并没有错, 过去和现在很多人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不过, 令人惊奇的是, 为什么百年以来海内、外华人都没有发现其中容易辨认的翻译错误?而且读者当中有众多高级知识分子、海外归国人员和英语专家、教授和权威们, 这还不值得令人深思和从中得到教训吗?尤其, 对我国所有从事外语工作和外文翻译工作者更显得重要。

很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人们常说, 脑子里突然来了“灵感”。其实, 就是外界灵作用到人的大脑, 被人的大脑接受、分析、处理、判断、选择和进行反映, 人体反映包含了动作。由此, 喜出望外地完成了一项作品或成果。“灵-大脑-人体反映相关”假说文献[9]反映了外界灵与人之间的双向沟通关係。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多动脑、劝思考, 个人做出正确选择。不要只听别人说, 盲目信。从纠正圣经中文版本的翻译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翻译本最好是翻开原著和译本自己对照看, 从中增长知识并提高翻译水平。要想翻译好, 首先要明确为人之道, 处世之本, 先做人;要提高母语水平及有关知识, 重视语言污染。更要注意否定传统文化和盲目轻信洋人的危害。对于, 翻译人员不管是谁都要切记:不可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对于读者不要轻信译者的身份、职称和名望, 更不可维护翻译错误的作品。否则, 代代相传, 贻害无穷。对于英语工作者应从圣经中文版本的翻译中吸取教训, 并引以为戒。不要迷信翻译人员或出版单位。评定翻译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根据翻译出作品的质量和翻译出作品的水平。

中外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篇8

国外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大约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是一个逐渐完善与发展的课题, 也逐渐由主观印象的判断向客观、量化过度。许多外国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及学者都对翻译质量评估这一领域做出过贡献。武光军认为,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主要有两大类 :原则参照模式与参数参照模式。

1.1 原则参照模式

翻译质量评估的原则参照模式主要是在翻译质量评估的宏观层面上制定标准, 但并没有具体的评估参数作为评估翻译质量优劣的标准。因此这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更侧重于定性研究。当代西方的翻译质量评估原则参照模式主要分为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语篇类型原则参照模式和功能原则参照模式。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主要强调读者的反应原则, 即可读性和信息性。尤金 . 奈达 (Eugene A. Nida) 和约翰 . 卡罗尔 (John B. Carroll) 都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奈达认为, 反应主义流派的翻译评估模式以交际为目的, 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即译文读者接受译文的反应应和原文读者接受原文的反应这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主要提倡学者是凯瑟琳娜 . 赖斯 (Katharina Reiss) 。她认为翻译中最重要的不变量是语篇类型。赖斯将语篇类型分为重内容的文本、重形式的文本和重感染力的文本, 并对不同的文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质量标准。赖斯指出,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译文评估标准。虽然赖斯没有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但是韩礼德 (M.A.K.Halliday) 认为赖斯跳出了对比分析中词汇句法的层面, 进入了语篇层面。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和语篇类型原则参照模式之后, 翻译质量评估是进入了功能原则参照模式时代。主要的代表学者有豪斯和克里斯汀娜· 诺德 (Christina Nord) 。功能原则参照模式坚持功能—语用对等, 寻求译文的目的、功能和效果。豪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体系。豪斯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维度设立了八个参数来对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 但之后又对原始的模式进行修正, 并且将语篇类型纳入到评估参数中。

1.2 参数参照模式

参数参照模式是评估人员设定的相关参数, 并给出一定权重, 以参数为参照来对比、分析和评估译文与原文, 然后给出评估值。该模式强调定量分析研究。参数参照模式的主要代表学者有威廉姆斯、沃尔弗拉姆 . 威尔斯 (Wolfram Wilss) 等。

2、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

我国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 最早的可推吴新祥, 李宏安 (1984) 他们认为等值是译文的标准。之后还有范守义 (1987) 以隶属度对译文质量进行的评估, 辜正坤 (1989) 的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模式, 侯国金 (2005) 的等效翻译原则等, 司显柱 (2005) 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价和补充等。但总的来看, 我国翻译质量评估还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的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介上, 缺乏系统性。何三宁把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为言内评价模式和言外评价模式。言内评价模式侧重考虑语言层面的问题, 例如句法结构、词义搭配、修辞风格等, 其核心是等效和忠信原则, 属于定量分析研究。而言外评价模式更多考虑宏观层面的因素, 如读者接受问题, 翻译的社会功效和规范。

吴新祥、李红安 (1984) 提出了以等值论为基础的译文评估模式。吴新祥以等值论为基础, 从词汇、句子结构和意义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差别, 最后得出译文是否和原文对等的结论。范守义 (1987) 根据隶属度对译文进行质量评估, 其核心为译文信度。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言外评价模式主要从宏观上考虑读者接受问题, 翻译的社会功效或规范。言外评价模式的主要代表学者有李晓敏、杨自检、司显柱、侯金国等。综上所述, 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仍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评介层面。

摘要:翻译质量的好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话题。因此, 如何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就尤为重要。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中西方翻译史上, 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对翻译质量进行系统评估的理论。直至七十年代以后, 翻译质量才逐步引起中西方学者的重视, 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关键词:国内外,翻译,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ed[M].T.bingen:Narr, 1997

[2]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Linguistics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J].Meta, 2001.

[3]范守义, 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J], 中国翻译, 1987

[4]冯志杰, 冯改萍, 翻译二元基本标准[J]., 中国翻译, 1996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 篇9

一、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英汉互译中的可行性分析

豪斯区分了语言功能与文本功能的不同, 她认为文本的功能是指文本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她将原文和译文从情景语境的角度, 划分了八个可以操作的情景维度进行比较。其一, 语言使用者的维度, 包括所处地域, 社会阶层和时代。其二语言使用的维度, 包括语言媒介, 介入程度, 社会职能, 社会态度和话题范畴。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虽然以语言学为基础, 但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中的对等概念, 把功能对等与语用对等纳入评估模式, 具有一定的开拓与创新意义, 为翻译批评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因其模式主要是用来评价翻译, 仍属于规定性研究,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散文翻译中的应用

笔者将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运作过程运用到张培基对朱自清《背影》的英译的评估和分析中, 一方面对运作过程进行实证, 证明其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也对张培基关于《背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作出评价。

为了验证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信度和效度, 从以下几个层面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展开评估, 统计译文与原文的“不匹配”数目, 而数目与质量成反比关系。其一, 在词汇方面, 口语化的特征比较明显, 特别是父亲的直接引语, 如:“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Never mind!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 译文比原文冗长且与原文关系不紧密。其二, 从语式上来看, 参与程度则以独白为主, 没有明显的读者参与, 属于简单类型。

通过对张培基先生《背影》英译本的质量评估分析, 不难发现豪斯模式对于较短篇幅的散文翻译而言, 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对实用。

三、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宋词翻译中的应用

古诗词英译研究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本文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分析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宋词翻译中的应用。

1.基于同构关系层面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赏析。其一, 整体结构分析。原作本身的结构就非常整齐, 句子短小紧凑。所有的译者都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各个方面, 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意境。比如, 原作是以一个反问句结尾, 一些译者也忠实于原作的创作方式用问号来作为结尾, 体现作者本身那种惆怅无奈的心境。原句: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许渊冲译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而徐树娟等编译To depict this train of saddening scenes I'm facing?

其二, 译文分析。词刚开始的三句就运用了大量的叠词, 非常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哀怨的心情。译者也都采取了重复的方式来衔接上下文, 从而能更加忠实于原作的情境。原句: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许渊冲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此种译法简洁整齐, 贴合原文, 堪称上乘译作。他用押AABB韵的方式体现词人那种愁苦寂寞的心境, 在译文中也使用了交替性同构, 最后一句“without cheer”, 更是营造出了那种“愁”的氛围。

2.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赏析《声声慢》的英译本。徐译前三句重复运用了三次“I”、两次“me”, 涉及了词汇衔接中的“重复”手段。一方面符合“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 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连接起来”的习惯, 通过代词重复达到了语篇的衔接;另一方面“I”的反复出现突出了该情景下女词人孤身一人的寂寞。徐译还通过运用体现了同现关系的衔接链“something”、“every-thing”、“nothing”, 生动再现了词人由一开始抱有一点希望地去寻找“something”, 结果却发现“everything”都是“冷冷清清”的, 不由绝望地感慨“nothing”可以给她带来快乐。构成衔接链的三个词语的承接与对比, 语义上形成了连贯, 将词人开篇就表现的失落心情传达了出来。

四、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 该评估模式基本适用于英汉翻译的质量评估, 尽管局部存在着不适用的部分, 但是是可以修正的。将该模式引入英汉翻译领域, 其意义不局限于检测英汉翻译的质量, 还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因此该模式应引起国内翻译界的广泛重视, 充分利用其价值, 推动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军, 王燕.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上一篇:广播电视直播下一篇:电机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