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评价机制

2024-05-30

合理的评价机制(精选12篇)

合理的评价机制 篇1

摘要:本文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对学生科学的评价的要求, 分析和介绍了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达到了学生与新课程同行的目标, 激励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价,学生发展,评价与考试

一、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潜力能进行整体评判。然而, 目前这种评价观念尚未在广大英语教师中形成共识, 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和模式。《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讨论稿) 》指出:“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 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体现尊重与爱护, 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事实上,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 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 (例如, 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考和高考等) , 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 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不正常的现象充斥着英语课堂, 使中学英语教学走进了应试的怪圈。如何走出这一误区, 无疑是摆在广大外语教师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要求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会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二、形成性评价——合理的英语课程评价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 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方法。即关注过程性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实现个体价值。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访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其评价方式可以采取测试和非测试以及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 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其自信心, 培养其合作精神, 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 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 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 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 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形成性评价的目标

1、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 即考查学生的语言行为;2、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 使评价考查也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而促进家学;3、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既考查了语言基础知识, 又考查了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 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形成;5、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四、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行

(一) 注重过程, 关注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表格式的累积, 从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及表现、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学生个人的言语报告、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课业档案累积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参与和促进, 从而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 达到学习策略的形成的目标,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而有效的基础。

(二) 开设多层次的口语测试

在中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 开设了多层次的口语测试, 老师设计多种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如:学习能力后进的同学, 只要求朗读单词、句子、短文或看图说出简单的一到两句英语句子即可。中等的同学则多增加了看图说话 (图材料来自于课文) ;学习优秀的的同学则是通过情景的设计给予“角色扮演”的口语测试, 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成功与喜悦的感, 达到全体发展。

加强对评价评价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形成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和完整。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 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

合理的评价机制 篇2

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通过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反馈和调控的过程。教学评价能为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做出判断。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

学生学业成果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既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但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并增加了新的内容。

新的评价试题十分重视试题的情境性,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重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此过程中所用方法的科学性,同时也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此类评价试题要求封闭性试题与开放性试题相结合。开放性试题能够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例如,安徽高考理综化学第28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3+,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都氧化了Ag.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_________.

本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这要求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的参与性,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理的实验思维方式;(3)(4)两小题的开放度比较大,如果学生的实验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而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那么,学生在碰到此类题目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时,要把“三维目标”合理地落实下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合理的机制 篇3

关键词:教师素质;师德;教师积极性

一、转变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手段

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每个人的思想支配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為了不愧对这一称谓,多少人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地工作着。又有多少人不在乎眼前的称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人缺少什么呢?缺少的是奉献精神。没有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这种随遇而安的思想能不耽误别人的子弟吗?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清当前形势,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尽量不掉队。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教育改革措施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的需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供孩子上学多数人不成问题,他们怕的是孩子没有出息,怕的是一所学校里的教师素质低,耽误了孩子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论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时期,毛主席始终把思想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更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培育人才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也必须把师德放在首位

师德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教书育人,自己必须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处处起表率作用,堪称学生的楷模。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这种奉献精神,才能知不足而努力进取。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做好各方面工作。我们的领导班子内,教师集体中的矛盾才能从多到少,从少到无。团结向上,努力拼搏的竞争机制才能形成。

三、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动力,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所以努力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教师自己“不用扬鞭自奋蹄”是摆在领导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管理者应该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努力满足教职工的工作需要。积极为教职工学习、进修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干群关系,让职工真正体验到当家作主的滋味,充分发挥民主,心底要有集体观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扎根心中,职工们甘洒热血写春秋。雷锋生长在旧社会,小时候受尽苦难,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孤儿的他抚养成人,当上一名汽车兵,他心底里感到无比自豪。从心底里感激共产党、感激抚养他的人民,实际工作中,他处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形成,外部环境影响他,内心挫折教育了他,他没摆花架子,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得到真正体现。

四、领导班子的选拔要特别慎重,教师们的考核、评估是否科学合理,影响了职工们的积极性

合理的竞争机制是人为制定出来的。所以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是否服众很重要。选拔领导干部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是否具备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业务精通不、科学管理没、深入实际不、公正廉洁不。否则,“上梁正,下梁歪,好政策,人带坏”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合理的竞争机制,能大大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阿荣旗那吉屯一中,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面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摘自: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普教处编的《义务教育与学校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一所学校的领导者,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以上几方面工作,教师的爱国心、报国志、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会逐渐增强,教师们解放了思想,那自然会开动机器,沿着“三个代表”指引的方向与时俱进、只争朝夕,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了。

参考文献:

李黎.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湖南教育,2001(03).

合理的评价机制 篇4

制, 是当前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在考核中平衡一线教师同行政管理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的利益, 是一个长期以来都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因此,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是当前和今后学校管理者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 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建立各类规章制度要把人文管理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尊重教师的人格, 尊重教师的工作, 关心教师的情感, 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样, 学校的规章制度才能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更需要有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配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可以切实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则) 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绩效考核评价方案 (细则) 的合法性, 方案 (细则) 不得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在这一环节, 学校要增强决策民主, 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 提供机会让教职工参与到各类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中, 使各方面工作能赢得教职工的理解、信赖和拥护;其次是绩效考核评价方案 (细则) 的公平性, 任何事情要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 学校绩效考核评价方案 (细则) 的制订要做到人人满意也是办不到的。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比较的结果, 当某一个体感受到不公平时, 他们所看到的往往是评价体系中的某一方面对他不利, 他们对此不理解, 有抱怨。同样, 对于大多数群体, 评价体系中对他们的工作、成绩有认可和肯定, 但还觉得认可和肯定的度不够, 也感觉不公平, 也有抱怨。有的时候, 当考核评价结果出来后, 学校管理者或考评考核领导小组都觉得结果出人意料, 众盼所归的没有上, 感觉平淡的倒捷足先登。无论是个体的不理解有抱怨, 还是群体的不理解有抱怨, 都会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学校的管理者都要认真对待和总结, 都要面对现实, 及时与教职工交流、沟通, 消除误区, 化解积怨。

因此, 如何制订绩效考核评价方案 (细则) , 如何衡量教职工的工作表现与产出, 如何合理地确定评价体系中各评价参数的权重等等都需要认真探讨研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只有制度健全了,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配套了, 教师们心平、心静、心宽了, 心、劲同向, 化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工机制势在必行 篇5

农村信用社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工机制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工机制,成为搞好信用社工作的关键。我认为只有抓好以下几方面,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的有效转变和各项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一、选好信用社带头人

(1)联社要从抓领导班子入手,利用机构调整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的契机,通过考试考核和公平竞争,把那些思想品质好、业务素质高、有开拓精神、勇于挑担子的人选拔出来,把领导班子建成能征善战、能打硬仗的领导核心。(2)配好以主任为核心,副主任、分社主任、主管会计、主办信贷员为成员的信用社社务会。社务会要分工明确,各施其职,起好表率作用,形式新的活力和较强的向心力。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1)引进和开发人才,增加复合型人才。要制定适合现代金融企业的员工准入标准,严格按条件和标准进人,彻底解决无条件无标准或降低条件和标准进人的问题。

(2)提高员工的政治和理论水平。要有针对性的对员工开展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引导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建设一支高水准员工队伍。

(3)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信用社应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在岗、转岗等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结合现代金融企业的建设以及管理,对员工进行扩展知识的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提高建交现代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1)加强和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合理制定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强化监督考核,除正常的制度考核外,要准确评价员工的人才作用发挥情况。采取联社与信用社和机关科定、信用社和科定与员工签订目标岗位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实行按月考核。

(2)改革收入分配办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工作上要严格实行工效挂钩,把员工的工资报酬和经济效益、业务能力挂起钩来,奖优罚懒,打破员工收入平均分配的旧体制、建立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新体制,真正实现“增效凭效益,收入靠贡献”的激励机制,做到分配公开、公正、公平。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员工干好工作的信心,要以“五爱”为要求,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紧迫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工道德和社会公德,树立“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行风;加强纪律教育,以依法合规、稳健经营、遵纪守法为主内容,增强员工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创建一流的金融环境。

合理的评价机制 篇6

关键词:国土资源;构建;执法监察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国土资源非常稀缺,不利于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相关文献报道,在国土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巡检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执法队伍弱、执法力度不够、违法事件多等,不能从源头上制止违法行为。虽然目前我国有《土地管理法》,但执法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土地监察体制上存在问题。鉴于此,我国需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

一、构建科学的巡查机制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制止非法占地、买卖土地等违法行为,必须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巡查机制,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具体来讲,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建立工作责任制

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全面开展动态巡查工作,为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的巡回检查工作体系,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以预防为主。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动态巡查考核指标,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问题。对于工作比较突出的工作人员,可给予升职、加薪、口头表扬等奖励;对于工作懒散,或是知法犯法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

2.构建统一的信息监管平台

充分结合土地审批、供应、监管等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监管平台,从而实时获取各类监管信息,实现动态监管,发现违法行为,并给予查处。

二、完善群众举报机制

群众与国土资源的使用密切相关。因此,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中,应该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另外,群众举报同时也是监督执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1.构建信息化举报平台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下,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建立信息化举报平台,向群众宣传“保护国土资源,人人有责”的理念,积极鼓励、引导群众举报违法使用土地资源的事件。与此同时,工作人员需建立限时办结制度,让群众的举报有回应,一经核实,立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同时给予举报人员相应的奖励。

2.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

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还要发挥城管、公安、规划等部门的作用,鼓励上述部门通过网络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开展共同监督。对于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则需要发挥领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乡(镇)国土建设工作,并且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察责任制度。此外,还要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等,并向社会公布。

三、构建批前监察机制

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批前监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它通过浏览、审核申报资料,可以及时发现各类违法案源头,尤其是针对一些手段隐蔽的违法行为,可通过动态巡查现场进行核实,及时发现、惩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它可以进一步加快查处进度,即工作人员通过停办手段,促使犯法人员主动配合,并且在第一时间内搜索资料。要想充分发挥批前监察工作的作用,需构建相关机制,同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批前监察中,尽量避免将日常防范监管中的案件归类审批,而是要一一加以核实;第二,积极联系各个部门,做好沟通,充分发挥國土资源执法部门的作用,严格把关日常受理的行政审批业务;第三,建立批前监察系统,不仅要加强日常工作的批前监察工作,同时做好网上监察工作,尽早发现土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四、构建批后跟踪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效果,除了加强行政审批工作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批后跟踪管理机制,即对供地以后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有效控制违法案件,提高工作效率。

1.做好监督、跟踪工作

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中,完成审批工作后,还要派遣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后续的监督、跟踪工作,全面管理未发生、发生的违法行为,实现审批与管理工作的同步进行。比如在工作的开展中,采用执法错案追究制度,促使工作人员自身不断钻研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大程度上避免执法过程中出现“随意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

2.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还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虚心、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发现、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一些已经办理的案件,工作人员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积极回访,了解后续情况。此外,工作人员要敢于“揭短”,将错案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对错误绝不姑息迁就。

五、结束语

建立合理融资机制的有效途径探讨 篇7

关键词:股权融资,融资机制,途径

一、寻求股权融资创新

1. 股权融资新途径。

一是定向配售。定向配售在西方和香港资本市场是比较常见的。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公司股票购入其资产,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股份公司不需要支付大量现金,从而使并购变得易于完成。二是增发新股。企业公开发行新股有初次发行和配股两种具体形式。增发新股,其对象是社会公众,它既非配股又非初次发行,因而成为初次发行和配股以外的第三种公开发行方式。在发行对象上,增发新股突破了向老股东配售的单一做法,按股份公司的一般规则,股份转让或发行新股,除了需经股东大会通过外,老股东一般有优先受让或优先认购的权利。配股就是这一原则的典型体现。在配股的条件下,股东的选择或者是无条件购买,或者是放弃。而增发新股,老股东可以有优先权购买,同时公募一部分,这也是考虑到老股东承受能力的一种比较实际的做法。初次发行和配股之外的增发新股无疑将给并购融资市场注入新的成分,将推动企业并购继续向前深入。

2. 规范发展证券场外交易市场。

为了更好地实现股权融资方式的创新,应大力培育证券二级市场交易,尤其应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发展证券场外交易市场,这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场外交易(柜台交易),证券经纪人或证券商不通过证券交易所,把未上市的证券,有时也包括一小部分已上市的证券直接与顾客进行买卖。场外交易与场内交易作为证券市场中两种不同交易形式,可满足不同的交易需求,为并购企业融通资金。

二、扩大债券融资比例

1. 适当扩大发行规模。

近年来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虽然有所增长,但同股票相比,差距很大,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并购的需要,而且也影响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发展。为了推进我国企业并购活动的开展,今后应该促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时发展,并适当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在安排企业债券年度发行计划时,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及未来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看好的企业的并购活动,应该允许企业发行债券直接融资。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规模大、条件好、信誉高的企业债券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活跃企业债券市场,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2. 企业债券融资必须做好可行性研究。

企业在并购融资以前必须对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资金成本、财务风险、还款计划等进行通盘研究和分析对比,制定多种方案,并选择其中最经济可行的融资方式,保证筹集到资金后使资金运用发挥最佳的效益。

3. 要适度发展企业债券交易市场。

证券市场通常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两种,初级市场即为发行市场,次级市场即为交易市场。企业债券也有两个市场,其中发行市场是基础,没有发行市场就不会有交易市场。但是没有交易市场,债券在持有期间不能合理流动和直接变现,债券的发行市场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债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必须密切配合,两者缺一不可。

4.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要进行统一规范。

目前,债券评级的指标体系很不规范,以致同一企业债券,可能由于不同评估机构评级会得出不同的信用等级。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企业债券的评估指标体系虽不能要求绝对统一,但基本上应该一致,这样,才能使投资人对于企业债券的评价有一个公认的判断尺度。因此,企业债券的发行,一方面必须强制评级,并进行披露;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制定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级方法,以便各个评估机构共同遵守,保证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一致性。

三、充分利用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新型衍生金融工具,降低并购融资成本

可转换债券向持有者提供了一种选择权,使其可以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按某一特定价格将债券转换为股票。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并购融资工具,对并购方来说,其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可以以一个低于普通债券的利率和较优惠的契约条件发行,从而大大降低并购融资成本。同时,在公司顺利度过并购时期进入发展时,债券持有者行使转换权,可以避免出现收购完成后企业过度负债的情况,降低收购后公司的财务风险。在大量公司并购完成初期,由于面临巨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这无疑是一种较优的融资工具。认股权证同样可以使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以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筹集大量资金,但目前在我国并购中尚没有广泛应用。因此,在我国企业的并购融资中,应借鉴国外经验,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新型衍生金融证券,作为一种有效的并购融资工具。

四、试行商业票据融资

针对制约企业并购顺利进行的短期巨额资金缺口问题,采取发行商业票据的形式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国外,票据发行融资是一种中期周转性的商业票据融资,是信誉较佳的大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借助商业票据筹措短期资金的融资方式。由于商业票据是一种无担保票据,只有那些资本规模大、经营效益好、财务风险小的大公司才可以发行商业票据进行融资。其发行的对象主要是专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票据发行融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较低的融资成本、充分的灵活性、广泛的资金来源以及借款人可以有多种选择等。

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这巨大的资金需求也为票据融资提供了发展空间,与目前我国企业常用的其他几种融资方式比较,票据发行融资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随时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及应变对策。同时商业票据融资又可以避免其他股权融资方式带来的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因此,票据发行融资应成为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一种现实选择。

五、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

1. 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应当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剥离性、历史资料完备性和收益性的特性。

只有资产具有独立性、可剥离性、历史资料完备性,才能实现“真实出售”。而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必然是以被证券化资产的良好收益性为前提,所以在操作中必须注意可以盘活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绝不应该盘活质量低劣的资产。

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有些与资产证券化不相适应,因此要对现有的法律体系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比如资产转移是真实销售的第一步,当企业通过一定法律手续把待转让资产项目下的债务转让给特设机构时即涉及到合约的变更。我国《破产法》规定已经抵押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但超额抵押部分仍旧属于破产财产。由于我国《破产法》规定超额抵押部分仍旧属于破产财产而进入清算财产行列,对于超额抵押部分进入清算后,特设机构与其他债权人一样,不具备优先追索权。在这种情况下,将造成证券化资产无法与原始权益人进行破产隔离。

3. 建立具有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

资产证券化评级是投资者选择和买卖资产证券的主要依据。资产证券化在评定级别后仍需评级机构进行相关的跟踪监督,并根据资产信用质量的变化对已评出的资产证券级别进行调整,通过高度权威的资信机构来保障资产证券的安全性和吸引力。我国目前缺乏普遍为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而且以往出台的一些规范资产评估行为的措施,不能满足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资产评估机构。

4. 培育机构投资者。

在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落后,证券市场上主要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资金雄厚、资金集中的特点,而对于资产证券化来说也正需要培育机构投资者成为投资主体。在机构投资者里,要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较为规范的运作来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5. 建立适应资产证券化的税收会计制度。

在税收方面:对发起人转让收益所得税、印花税的征收问题;金融机构应交纳的所得税、营业税等;投资者在持有资产过程中利息税问题,投资者转让债权收益的税收问题。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降低资产证券化的成本,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在会计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会计准则。如:关于被证券化的资产和相关债务从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如何进行表外处理;证券资产的定价、发行的会计处理与核算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昭雄.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探讨[N].证券市场报,2009

[2]王宁.企业融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 篇8

一、企业医疗保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1. 企业医疗保险管理难度比较大

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规模巨大, 企业的岗位和工种复杂, 企业职工参与医疗保险的人员较多, 造成了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管理难度加大。另外, 企业在人员的招聘和录用方面存在缺陷, 造成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老员工比例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大, 造成企业巨大的医疗保险负担, 这不利于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加强。另外, 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险报销机制, 企业的医疗保险的报销手续十分复杂, 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批和监督, 造成企业医疗保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2. 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金额偏少

在当前的企业医疗保险的缴费中, 企业和个人由于缴费比例的不合理性, 造成了职工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余额较少, 无法有效的保证职工的基本医疗消费, 医疗保险所报销的金额远远无法满足企业职工在就医中的实际消费。另外, 企业员工在患病后, 由于治疗具有长期性和特殊性, 造成职工的治疗成本很高, 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虽然能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 但是职工个人支出的费用依然较高, 超出了许多员工的个人能力。另外, 企业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具有覆盖面广和保障低的特点, 因此, 这不利于职工的基本医疗的保证, 给企业职工带来一定的就医困难。

3. 医疗保险管理体系落后

我国企业在实施医疗保险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险管理体系, 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当前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进步, 医药的品种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但是, 许多医疗项目依然没有纳入职工医疗保险的项目, 给职工看病就医带来巨大的压力, 职工就医存在许多自费项目, 职工医疗保险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与医疗保险机制的缺陷存在密切的联系。

4. 企业医疗保险监管措施不到位

当前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险, 因此, 这一类型的保险存在金额小, 医疗保险范围有限等特点, 职工医疗保险仅仅能够覆盖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另外, 由于企业医疗保险存在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许多医保定点医院为了追求医院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造成职工看病过程中虚开药品, 增加不必要的检查, 给职工看病带来巨大的成本。医疗保险监管的缺位是造成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收费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造成企业和员工个人巨大的成本和负担, 制约了企业医疗保险的效用的发挥, 不利于企业职工的健康保障。

5. 企业职工参保思想观念落后

企业医疗保险是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企业和个人缺乏对职工医疗保险的科学、充分认识, 企业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过程中, 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原因, 存在拖欠和漏缴医疗保险的状况, 尤其是在中小企业, 企业存在严重的漏缴行为, 企业和个人在参与职工医疗保险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企业员工也不重视医疗保险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职工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和认识的提高, 企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积极的参与医疗保险, 但是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医疗保险管理机制, 影响职工对医疗保险的期望值。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对策

1. 加强对医疗保险各个环节的监管

企业为了充分的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积极性, 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 必须重视医疗保险的作用。企业应该主动的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 防止出现漏缴和拖欠医疗保险的行为, 相关的单位应该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和监督, 采取强制性, 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督促企业为职工缴纳保险。其次, 企业应该积极的宣传医疗保险知识, 促使参保人员了解职工医疗保险政策。企业职工应该重视加强自身的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 提高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减少就医所造成的生活成本。再次, 企业应该积极向医疗保险的主管部门汇报企业的医保工作开展情况, 加大对企业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防止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提高企业职工参与医疗保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完善补充医疗保险机制

当前企业的医疗保险只能够满足企业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而无法有效地满足职工更多的医疗需求, 因此, 企业在完善医疗保险机制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建设企业补偿医疗保险。企业的补偿医疗保险包括住院补助金、健康保障计划金、一次性补助金等。实施补充医疗保险能够有效的减轻企业职工的医疗负担问题, 尤其是遇到重病、大病等问题时, 能够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有效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忠诚度, 促进企业的团结和稳定。企业在实施补充医疗保险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地分析和考察地方经济实力, 保证与企业的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 并且做好科学的考察和调研工资, 分析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的科学性, 促进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科学建立。企业在实施补充医疗保险时, 应该做到专款专用, 加强对有限费用的合理利用, 保证补充医疗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为企业职工更好地服务。

3. 鼓励员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企业在实施医疗保险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中, 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和管理压力。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发展, 企业在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中越来越大, 职工个人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也有所提高, 造成企业职工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社会不断的向老龄化迈进, 因此,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总量在不断的下降。因此, 企业和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从而有效降低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4. 加大对企业和职工的宣传力度

企业在实施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问题, 缺乏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因此, 应该重视加强对医疗保险的宣传。估计企业职工积极购买医疗保险, 提高企业对缴纳医疗保险的认识。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规范, 积极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 这不仅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 促进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和归属感的提高。保证企业员工在为企业服务时没有后顾之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重视企业的“五险一金”的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管理程序, 保证企业员工能够充分享受到企业的福利和待遇, 促进企业的稳定性和员工的热情, 为企业员工提供充分的保障机制。

我国企业在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 影响到了员工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险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 企业应该重视加强医疗保险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 通过加强良性互动和多方位监督的医疗保险运行机制, 提高企业在医疗保险管理方面的效率。企业应该重视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 以及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险机制。加强对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的关注, 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医疗保险管理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便捷、实惠的医疗服务, 保障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 促进企业员工安心工作, 保证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探讨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企业医疗保险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 促进企业的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燕.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J].价值工程, 2010, (36) .

对合理利用心理激励机制的分析 篇9

一、心理激励机制的机理与性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 人的动机来自需要, 由需要确定人的行为目标, 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 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 它说明了为什么对于被管理者的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 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

二、心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管理实践中, 心理激励机制一旦形成, 就会内在的作用于被管理者, 在被管理者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至行为过程得以体现。心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可呈现为三种状态, 即助长性、致弱性、疲惫性。

1. 心理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

这种作用显现为心理激励机制的积极效应, 也即管理预期所要实现的效应。反映为:通过心理激励机制的正确使用, 通过某种适当的、健康的、目的指向明确的刺激, 激发和强化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呈现活跃和激情的状态, 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进一步说,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被管理者的正确动机, 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被管理者自身的劳动能量和智力效应, 奉献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 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 组织得以不断发展, 不断成长。我们称这样的激励机制为能够发挥助长作用的心理激励机制。

2. 心理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

这种作用显现为心理激励机制的消极效应。表现在:由于心理激励机制中存在去激励因素, 组织实施的心理激励机制对被管理者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心理激励机制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的初衷是发挥其助长作用。但是, 由于心理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 或者是不具有可行性, 缺乏可信任度, 使得被管理者应该达到预期反映没有实现, 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间拉开了距离, 呈现为弱化作用, 甚至不起作用, 这就是心理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心理激励机制致弱作用的出现, 是对心理激励机制需要予以调适的警示, 因此, 对于存在致弱作用的心理激励机制, 必须予以调整、充实、甚至于改革, 目的是将其中的去激励因素根除, 代之以有效的激励因素。如企业心理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反映为激励的适应性问题。在实施激励措施时, 并未对不同员工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 而是“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 以公平性掩盖多样性, 需要的没得到, 得到的不需要, 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一个突出的现象是, 工资年年长, 年终奖年年发, 但员工的积极性没多少提高, 关键岗位员工照样流失。

3. 心理激励机制的疲惫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动分前进的和倒退的两类, 只有进、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世界本身就是是永恒发展的。事物能够变化发展的原因, 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认识心理激励机制, 也应该建立一种发展的意识, 即心理激励机制不能是一层不变、一劳永逸的, 也不能是照抄照搬、一个模式的, 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体现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需要。如果心理激励机制僵化于一定的内容、形式和时间, 与形势的需要、被管理者需要、组织发展的需要相脱节, 那么, “老面孔”、“老框子”的心理激励机制就会给员工造成一种有没有无所谓、执行不执行没多大意思的疲惫心理, 造成感觉上漠然置之的状态, 这样的心理激励机制就会形同虚设。如有的企业每年的QC成果奖励、项目建设奖、技术创新奖等高达几十万元, 但对实际产生的贡献, 以及后续产生的效益缺乏科学的评估, 使激励的奖金数量、人员数量偏离了社会或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当期价值, 即不但难于实现激励的预期效果, 又会在被管理者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奖励易得, 无需拼搏的惰性意识, 及至看淡心理奖励机制。

三、合理利用心理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

合理的评价机制 篇10

关键词: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对策

合理稳定筹资机制是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以职业人群为参保对象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贯彻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筹资原则,我们也许有成功的经验可言。无论从全国看,还是从绝大多数统筹地区看,筹资水平总体把握适度,部分地区略为偏高,筹资总量基本保持与扩面和工资增长同步,在逐步提高医疗待遇的同时,结余下一定规模的资金,保证了制度的平稳运行。与之相比,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机制却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一、建立合理稳定筹资机制面临的种种挑战

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相继实施,我们步入了全民医保时代。面对城乡二元结构下多制度、多群体的较为复杂情况,如何建立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则完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会保险法》的颁布,特别是政府责任的明确和强制性的加强,有推进筹资机制完善的积极作用,但从实践中可以预见的情况分析,面临严峻考验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第一,城乡居民参保的自愿性原则使筹资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适用自愿性原则的群体占到参保总量的八成以上。第二,城乡居民从个体出发的考量避免不了逆向选择的存在,将使筹资目标的实现增加许多不确定性。第三,城乡居民无固定收入,收入水平总体又不高,要稳定筹集起足以支撑保基本需要的基金总量面临巨大压力。第四,医疗服务需求的市场性增长和由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结构性增长,比正常情况下实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难度加大,使建立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面临多重冲击。第五,城乡分割和低层次统筹局限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再分配调剂力度,降低了社会保险大数法则和政府补足机制在筹资中应有效用的发挥。第六,从法律和道义上讲政府责任已经清晰,但落实和监督政府财政投入,仍然缺乏可操作的制度政策设计和监督措施,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缺位和滞后等问题。凡此种种,都使建立合理稳定筹资机制面临种种新困难。这种挑战在过去未曾大规模遭遇,而在今后将不可避免。

二、强调筹资机制合理稳定的现实意义

建立合理稳定筹资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合理是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方针,选择适合国情的筹资模式和适宜的筹资水平,指与经济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指适宜和适度,否则就是不合理。当前,认识合理、强调合理十分重要。因为对经济实力的看好,对改善民生的热情,就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去筹资,脱离个人、单位和集体承受能力去筹资,脱离各级政府财力实际去筹资,都是有害无益的蠢举。稳定是指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理念,保持政策稳定、责任清晰、标准可循,操作简便,渠道通畅,有法可依,指一切按照规律办事。合理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合理的保障,合理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

建立合理稳定筹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筹资的合理稳定,是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初步建立的全民医保制度,在“十二五”期间必然要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理应包括筹资的可持续,即筹资机制的合理稳定,因为只有合理才能持续,只有合理稳定才能发展。其次,现行的筹资机制确有许多不够合理稳定的因素,亟待改进。如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连续增加,而个人缴费却基本没变且额度偏低,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个人缴与不缴一个样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互助共济原则和责任分担机制严重受阻,违背社会保险基本原理。这种在急风暴雨式扩面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亟待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规范行为,回归正确轨道。

三、建立合理稳定筹资机制必须把握的问题

首先,必须落实个人、单位、政府各自的筹资责任。应当承认,社会保险费用分担机制还十分脆弱。与社会福利不同,社会保险讲求权利义务相对应。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待遇,必须履行缴费义务,不缴费就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即使像低保等缴不起费用的困难人群也不能免缴,而只能由政府补贴代缴。明确并宣传这一条,才能有利于把履行缴费义务作为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建立起来并落实下去。用人单位为每一位参保人员按时足额缴费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此外,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个人应缴费用,也是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虽然用人单位参保缴费受强制性约束,但从现实情况看,用人单位漏保漏缴现象比居民更为严重。所以,强调用人单位的筹资责任是建立合理稳定筹资机制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全员参保、足额缴费在不少非公有制企业还任重道远。政府在筹资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全民医保把政府角色由后台推向前台,从单一的担保人变为同时又是义务缴费人。《社会保险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筹资中的地位和责任。但是各级政府的财力差异很大,要落实中央确定的医保补助政策困难确实不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因此,政府筹资责任的及时到位是建立合理稳定机制的又一个重点。

其次,必须进一步规范单位和个人缴费政策。应该统一以工资总额作为单位缴费基数,摒弃以个人缴费之和作为单位缴费基数的不规范做法。个人缴费基数也应加强规范,比较可行又公平的办法是实行分类缴费,工薪者按本人工资收入为基数,非工薪者、城镇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农村居民则按人均实际收入为基数。为便于操作,应统一以上年度收入为基数。与费基比,费率相对稳定,但现行职工医保费率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余地。一是统筹区太小费率偏高,随着统筹层次的提高费率应该有所下降。二是费率太粗,绝大多数地区用整数表示,未经精算而厘定,在提高统筹层次时应加强精算,把费率确定得再精确些,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三是费率厘定未形成制度。应该探索建立费率厘定机制,基金结余率连续三年超过规定值的费率要下调。对参保个人要不要有费率规定?我认为应当有。以收入的一定比率缴费比按固定额缴更具增长性机制,建议城乡居民按同一费率缴费,困难人群由政府予以补贴。医保费率确定,包括每年根据事故发生概率和工伤基金支付状况等确定下一年度新工伤费率,都应该有科学测算方法和必要程序,请企业代表和专家参加听证和履行报备手续等,反正拍脑瓜的方法必须根除。

再次,必须对城乡低收入居民实行更加优惠及时的政府补贴制度。筹资机制稳定不稳定的关键在政府对城乡低收入居民补贴机制是否稳定,现行政府补贴带有某种过渡性,应该提高标准并制度化。全民参加社会保险的难点在于总会存在全部缴不起费用或部分缴不起费用的低收入人群。纵观世界各国,实行缴费型社会保险难以做到全覆盖,要做到全覆盖就难以通过缴费型社会保险实现,只能选择国民健康医疗保障的福利方式。中国选择了缴费型制度又不愿放弃全民医保,这是制度创新,更是政府财力的自我挑战。如果不建立某种援助补贴机制,就会将部分困难人群排除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之外,就不可能做到社会医疗保险全覆盖。正在执行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贴政策、低保人群政府代缴个人负担费用政策、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财政支持政策等是支持全民医保的主要政策,应该保持,并以公民权益为导向,彻底解决医疗、工伤等一切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从提高筹资有效性角度看,政府对城乡居民实行的缴费补贴即所谓入口补贴,比出口补贴更为有利。

第四,必须实行家庭联动、缴费年限累计计算等政策作为不可或缺的激励措施。如何使自愿性参保缴费可持续?就要研究与自愿性相配套的政策举措以建立合理稳定筹资机制。实践中正在探索又颇有微词的家庭联动做法和多缴多补、长缴长补等政策应当坚持。此外,鼓励长缴者多得也应该成为一项政策。一方面,在分配政府补贴时,在公平前提下,对多缴者多补,长缴者多补;另一方面,可以把缴费年限作为个人权益的一种,累计缴费年限达到规定值时不再缴费。

第五,必须建立政府投入与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挂钩的稳定投入与增长机制。考量一个国家每年用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投入,通常用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和占GDP比例两项指标来量度。这样一个标尺和制度化安排,可以提高财政投入的稳定性。按比例挂钩,可以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增长。反之,人均绝对额的财政投入只是微观政策,而缺乏宏观增长机制的保障,社保法规定的社会保险预算也由于缺乏增长性依据难以自主安排。至于政府投入占比例多大合适,由于不可比因素太多,不能硬搬死仿外国。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报告称,2008年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约占卫生总费用的三分之一,而当年卫生总费用为14535亿中,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分别占卫生总费用的24.73%、34.85%、40.42%(2009年分别为27.2%、34.6%、38.2%,政府支出略有增加,个人支出略有减少),而政府卫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为5.7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2%。显然,在现在结构下,个人负担过重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关。笔者认为,支出中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的比例大体应保持在各三分之一左右为宜,超过30%个人负担过重。我国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时应该比非公有制主体国家更优惠才对,经过努力力争从现在的40%左右降低到20%至25%,政府负担比例则至少达到40%。

第六,必须提高筹资能力和建立工作问责制度。筹资机制设计得再好,也不能坐等天上掉馅饼,必须在筹资工作全过程中体现,并最终通过筹资结果集中反映出来。面对不同参保对象,不同筹资政策,如何使筹资水平更合理,筹资环境更优化,程序标准更科学,操作更简便,对政府、政府行政决策部门和经办、征收机构都是一个新的考验。要把增强筹资能力放在提升经办能力的显著位置,毫不犹豫地建立政府主导、城乡一体化的经办服务体系。理解和执行社保法关于强化执行力的法律规定,把依法行政和依法问责结合起来,把筹资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坚决追究擅自更改缴费基数、费率而导致的少收或者多收社会保险费的违法行为。加强对政府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王东进.跨上公正和谐医保新征程[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Z].2010.10.

合理的评价机制 篇11

[关键词] 协作机制;高中数学;合理应用

数学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需要来自各方的不断协作来予以推动和实现的. 数学本就是一门灵活变化的学科,我们无法用固化的模式和范围对之加以限定,只能通过找寻数学知识当中的脉络和规律来对其加以掌握. 因此,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始终只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快速完整地捕捉到数学的全貌的.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从灵活性和深入性上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便更需要借助协同合作的力量,为知识掌握点燃更多思维的火花. 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在文中讨论的协作机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适用的问题.

对课前预习协同合作,点燃探究热情

无论何种知识,想要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理想的效果,就一定不能忽略了课前预习的步骤. 预习对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前期基础. 从知识本身来讲,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提前接触知识,自行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让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 从心理状态来讲,让学生提前感知知识,能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面对主体学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既然课前预习如此重要,自然要选择合理的方式予以实现,协同合作便是其中的一种.

例如,学生在对集合概念的内容进行预习时,笔者为大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集合A,B,C,D,且A?B,A?C,若B={0,1,2,3,4},C={0,2,4,8},则集合A最多含有多少个元素?集合A最多含有多少个子集?并请大家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找出这部分知识学习的重点所在. 果然,每个学生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认为,弄懂“元素”与“子集”的基本概念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要求. 有的学生则认为,学习中最关键的是要弄明白集合元素与子集的性质,这样才能判断出结论正确与否. 还有学生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学习重点,这样才能将已知条件把握清楚. 在大家的协作之下,预习环节中所初步总结出的知识要点已经比较全面了.

课前预习的工作如果只交给学生个人去做,往往会让大家在初次接触知识内容时不容易建立起深刻的印象. 在独自阅读和思考时,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与认知上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的却只有学生自己,这其中的很多问题便会不了了之,被学生所忽略,无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起到方向性作用. 另外,独自预习的形式也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自主热情,对于高质量完成课前预习也是不利的.

对新知接受协同合作,全面发掘感知

新知识的呈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自然也是协作教学模式所应适用的重点领域. 很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总是将呈现知识内容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时刻对学生提要求,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 从新时期的教学理念角度来看,这种角色设置是不够合理的. 归根结底,学生才是知识内容的最终接受者,因此,教师有必要让他们对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充分的感知和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学活动落实到位.

例如,在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中,空间中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具体分析的行列当中来,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并给每组分配了一个命题,请组内成员协作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命题的正误,这四个命题分别为:①l1⊥l2,l2⊥l3?l1∥l2;②l1⊥l2,l1∥l3?l2⊥l3;③l1∥l2∥l3?l1,l2,l3共面;④l1,l2,l3共点?l1,l2,l3共面. 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所分配到的问题,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从理论角度进行推导,有的学生则从反面寻找特例. 大家不仅最终得出了正确的判断,更成功将这部分知识内化于心了.

通过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整个高中数学课堂都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学生不再是等着教师来提供知识,而是主动投入到知识发掘的过程当中来,积极地去发现和推理,并在同其他学生的讨论交流当中,不断地充实现有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做法,能够让教学效率显著提升起来,并使得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印象尤其深刻. 初始的思维印象对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化都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

对典型问题协同合作,发现思维规律

高中数学中出现疑难复杂问题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是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所在. 为了能够让学生妥善地应对、处理这些问题,教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这类问题着重提出来,并带领大家有针对性地对之予以关注和重点分析. 将典型问题纳入到常规性教学训练之中后,学生在各类考试当中再遇到新形态的疑难复杂问题时,也就不会再感到手足无措了. 谈及这类问题的教学方式,鉴于其中思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协同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就必不可少了.

例如,学生曾被这样一个立体几何问题难住了:在梯形ABCD中, ∠ADC=90°,AB∥CD,AB=1,CD=2,AD=,P为平面ABCD外一点,PAD是正三角形,且PA⊥AB. 求平面PBC与平面PAD所成二面角及点D到平面PBC的距离. 通过补充图形(如图1),问题得解. 由此,笔者不断启发大家发现其中的思维规律,在讨论与探究中,找到了无棱二面角问题的三个解答途径:一是由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确定棱,二是由二面角两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找出棱,三是补形构造几何体发现棱.

教师在对这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这一道题解答出来,而是要以此为代表,让学生從中发现解题规律,有效整理思维,进而将这种有效思考的方法自主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问题解答当中去. 然而,思维规律是十分抽象的东西,仅靠语言描述是不够的,而需要学生用心去感知. 在协作学习的氛围之下,学生得以近距离触摸到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探究效果自然是比较理想的.

对课后评价协同合作,探寻薄弱所在

对于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来讲,结尾处的评价环节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讲,知识难度与密度的提升让不少学生无法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内容完全掌握,那么,这种薄弱之处定然是会从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如果能够将这些地方及时发现,并在评价环节予以明确,将会成为推动教学完善的强大动力. 教学实践表明,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后评价,往往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效果.

例如,在解析几何部分椭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容易在离心率的问题上出现问题. 于是,在课后评价环节,笔者请大家解答如下问题:若椭圆的两准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长轴长的3倍,则它的离心率e的范围是多少?果然,有的学生的答案是. 还没有等笔者开始分析,学生已经开始很主动地相互讨论找原因了. 最终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出错,是因为自己只注重了对显性已知条件的翻译,却忽略了“椭圆离心率0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当中,课后评价常常是由教师一方做出的. 但是,仅凭教师一人,无法将学生的学习欠缺之处总结完全,也无法让学生亲身融入其中去感受到薄弱环节之所在. 那么,课后评价的内容便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大家的理解效果更是难以达到理想了. 协作评价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来,从评价效率和评价效果上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可以看到,高中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成为协作机制适用的土壤. 的确,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无处不需要协作. 协作的主体并不仅仅限于学生范围内,教师同样也应当成为参与协作的重要角色. 通过协作,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寻找问题,共同探究方法. 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途径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将教学行动隐于无形. 经过一段时间的协作教学实践,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了,在面对疑难复杂问题时,思维方式也灵活了许多. 协作的模式,也为高中数学课堂带来了更多生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过程没有那么刻板枯燥了,对于数学学习自然增加了不少热情.

合理的评价机制 篇12

关键词:花生,合理密植,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1 花生合理密植的增产机制

1.1 合理密植可有效提高群体光合总量, 提高荚果产量和密度

合理密植增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光能, 研究发现, 荚果产量和密度与群体光合总量有着很大的关系, 合理密植植被光合作用总量将会增加, 这样可有效提高了植被光能利用率, 增加荚果产量。

1.2 合理密植有效减少无效分枝, 促进了有效枝叶的养分吸收

花生合理密植可在单位面积上减少无效枝叶, 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供给有效枝叶的生长。随之改变就是开花早、结果多, 尤其是植被基部的第一、第二对侧枝, 可明显增加其结果总量, 获得高产效益。

1.3 合理密植可增加单位面积果数量, 提高总产量

花生稀植虽然可保证单植株个体充分发育, 使结果数增加, 但是从单位面积总产量来看, 稀植产量还是要低于合理密植。此外, 稀植导致秕果增多还会影响到群体果重量。综上所述, 合理密植不但可以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 而且对于增加果重, 提高饱果率效果也比较明显。

2 影响花生合理密植的因素及原则

2.1 品种特性

一般来说, 不同的品种类型, 所采用的栽培密度也是各有差异的。根据植株形态来讲, 花生可分为直立型、蔓生型和半蔓型。蔓生型花生, 茎枝甸地面, 分枝多而长, 结果范围大, 单株生产力高, 只要当地生育期、温度、水分、养分等条件能够满足此类花生生长发育的需要, 就可多开花、多结果, 因此密度宜小些;直立型花生株型紧凑, 结果范围小, 单株生产力低, 密度宜大些;半蔓型花生其生育习性介于上述2种类型之间, 因此其密度也宜介于二者之间。按生育期长短, 可分为早熟种、中熟种和晚熟品种。珍珠豆型等早熟花生品种, 一般生育期较短, 分枝少, 株型紧凑, 开花早而集中, 密度宜大些;普通型晚熟大花生, 生育朗长, 分枝多, 密度宜小些;中熟品种介于二者之间。总之, 直立型品种宜密, 更生型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 晚熟品种宜稀;株丛矮小紧凑的宜密, 株丛高大疏松的宜稀;植株分枝少的宜密, 分枝多的宜稀。

2.2 土壤条件

花生种植过程中, 花生个体生长发育状况与土壤的肥力水平、土体结构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 花生个体生长情况会影响着群体的长势, 而群体长势又会影响个体生长。由此, 在这其中土壤的土、肥、水情况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 不同的土壤状况决定着不同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 土壤结构差、蓄水保肥能力有限、单株生长有限, 就只能发挥群体优势, 提高群体光、热、能利用率, 增加亩产量, 此时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反之, 如果土壤肥沃、土质结构较好, 花生个体生长有保证, 长势较强, 为了解决群体生长争光夺肥问题的出现, 可适当减低种植密度, 发挥个体优势, 避免因单个个体长势太旺造成倒伏, 影响产量。此外, 土壤条件相同, 施肥量对种植密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一般施肥多, 个体旺, 密度就要小一些;施肥少, 个体弱, 密度就要适当大些。

2.3 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对种植密度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灌溉方便、降水比较充盈的地方, 因有充足的水分满足花生的生长, 个体长势较好, 密度应该适当小一些。但是在北方花生种植区, 特别是那些丘陵、山区田地, 即使雨水充盈, 但由于灌溉条件差、底下水位较低, 花生生长也会受到限制, 此时种植密度要适当大一些。此外, 花生生育期内气温高、雨水多, 适宜花生个体生长, 密度过大容易引起倒伏的田地, 种植密度应该小一些。而在干旱、高温地带, 由于雨水供应不及时, 不利于花生生长, 此时密度可适当大一些。

2.4 耕作制度

花生春种, 由于过冬田地闲置, 时间较为充分, 可进行整地、施肥、播种、保墒等一系列耕地措施, 便于培育壮苗, 发挥个体优势, 这个时间段播种可适当减小一下种植密度;待到夏种时, 虽然说播种条件更适合其生长, 但是由于受到前茬作物、播种时间紧, 细致耕作措施难以落实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候依靠群体优势更容易获得高产, 所以种植密度要适当的大些。此外, 间作种植时, 要综合考虑间作作物种类、带宽等因素, 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3 结论

总之, 花生合理密植可有效提高群体光合总量, 提高荚果产量和密度;可有效减少无效分枝, 促进了有效枝叶的养分吸收;可增加单位面积果数量, 提高总产量。在花生密植过程中, 要综合考虑花生品种特性、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等。一般来说, 直立型品种宜密, 更生型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 晚熟品种宜稀;株丛矮小紧凑的宜密, 株丛高大疏松的宜稀;植株分枝少的宜密, 分枝多的宜稀。土壤结构差、蓄水保肥能力有限、单株生长有限, 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反之, 如果土壤肥沃、土质结构较好, 花生个体生长有保证, 长势较强, 可适当减低种植密度。对于灌溉方便、降水比较充盈的地方, 因有充足的水分满足花生的生长, 个体长势较好, 密度应该适当小一些。春种花生, 播种可适当减小一下种植密度;待到夏种时, 种植密度要适当的大些。此外, 间作种植时, 要综合考虑间作作物种类、带宽等因素, 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参考文献

[1]孙彦浩, 姚君平.普通型密枝大果花生合理密植依据的研究简报[J].花生学报, 1978, (2) :23-28.

上一篇:复合水泥物理力学性能下一篇:业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