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调控目标

2024-07-24

合理的调控目标(精选12篇)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1

摘要:出租汽车是公共交通运输中重要的门类, 对于提升城市交通能力、服务能力和物流能力有着重要的功能, 对于城市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 特别是在新时期更要研究和规范出租汽车市场的管理。本研究分析了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实际, 对于当前较为典型的出租汽车行业问题展开了研讨, 提供了合理调控出租汽车行业, 实现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市场规范方面做出现实性的研讨。

关键词: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市场,管理机制,规范,非法营运

目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物资和人员的高速而频繁地流动,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 这种流动和交往就会越频繁, 这催生了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当前出租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公共交通和运输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城市综合服务的深化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价值, 特别是在中国梦的实现和努力过程中更应发挥出租汽车行业灵活而基础性的服务作用, 在发挥出租汽车行业优势的基础上, 形成对城市化和科学发展的支撑。在具体的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过程中应展开对行业发展实际的描述, 对出租汽车行业现有的代表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形成以思想、策略和机制为手段的新时期指导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管理方法, 更好地实现出租汽车行业正规化和市场化, 在壮大出租汽车行业的同时, 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1 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实际

1.1 出租汽车行业的综合价值大

出租汽车行业是城市服务的重要行业, 事关城市综合能力的发展, 对于解决城市生活问题, 方便人们交往和沟通, 促进物资流通和交换有着重要的行业价值, 是当前国家交通事业重点帮扶的门类, 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有着支持的价值和作用。

1.2 出租汽车行业的构成复杂

出租汽车行业中各种主体类型和数目众多, 以期限和功能可以划分为审批资质的出租汽车, 公开拍卖类型的出租汽车, 服务质量招标类型的出租汽车, 不同类型和主体的出租汽车, 在管理方式、管理重心和管理手段上都存在不小差异, 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 出现了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上的复杂性。

1.3 出租汽车行业的种类复杂

一般来讲出租汽车行业主要以承包、合作、挂靠、个体四类经营方式为主, 受传统问题的影响, 出租汽车行业的经营种类复杂, 各种方式和种类的管理存在特殊性, 要想真正促进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针对各种类型, 以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确保出租汽车行业的全面发展。

1.4 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方式不同

当前对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存在两种行业的认知, 一是强化监管, 认为政府向出租汽车行业经营者让渡市场的经营权, 为了规范市场和加快出租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要加强政府和行政部门对出租汽车行业的监管。二是弱化监管, 这种思想的主旨是对于市场经济的尊重, 认为应该将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交付于市场, 而政府和行政部门应退居二线, 更多地做好为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进行服务的工作, 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中加以区别应用, 只有在管理方式系统化的基础上, 才能够实现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正规化和科学化, 完成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目标。

2 出租汽车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出租汽车行业存在的定位问题

当前, 对出租汽车行业在管理方面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论, 出租汽车行业是公共交通基础还是公共交通补充的争论广泛存在, 即使在同一省份和地市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种争论和定位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的出现, 难以形成从整体和全局上对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和规范。

2.2 出租汽车行业的行政色彩明显

政府特许经营是出租汽车行业的共性, 以政府特许经营方式进行监管, 意味着政府不仅要对出租汽车的运价、数量进行调控, 而且要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必要的和特别的监管, 这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2.3 非法营运问题严重

各地出租汽车行业中非法营运现象普遍存在、非法营运屡禁不止, 长期以来严重影响我国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秩序。

3 合理调控出租汽车市场发展的措施

3.1 明确出租汽车行业发展方向

通过明确发展方向、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经营权管理, 形成定位合理、规范有序、服务满意、监管有效、和谐稳定的出租汽车行业发展格局。

3.2 制定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办法

尽快制定新的出租汽车管理办法, 或者直接制定出租汽车管理条例, 明确出租汽车行业定位、经营权出让、监管模式、经营模式、劳动用工关系、事故责任、风险分担机制、非法运营的打击、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管理体制、主管机构性质、各主体的权利和法律责任等重大事项。

3.3 理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体制

明确一个管理部门, 负责对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规范、指导和协调, 尽快使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监管部门向行政单位转制, 以提高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要立足实际, 把握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规律, 探讨出租汽车行业在实际过程中问题的处理和防范, 以科学部署、有效管理、完善体系的措施实现出租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 应将加快提高出租汽车行业规范的重点放在管理者素质提高上, 要通过学习、交流和研讨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 达到对出租汽车行业更准确地把握, 在发展出租汽车行业的同时,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为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出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江琳.出租车数量管制的行政法分析———以北京市出租车行业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 2010, (03) :34-36.

[2]丁元竹.完善我国准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以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为例[J].城市观察, 2010, (05) :71-73.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2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增加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四个目标,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宏观调控目的在于能恰当处理上述四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然而四者关系较为复杂,充满矛盾,因此西方经济学称之为“神秘的四角”。

经济增长与就业:国民经济的增长会使企业发展较快,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会使得就业率增加这是我们都认可的真理。

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由此可以看出当一国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顺差时,国民收入会增加,反之则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但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又会使该国经济变热,货币坚挺,从而使出口减少,平衡国际收支,进一步使国民经济减缓增速。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

(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物价与国际收支:物价上涨可能会加快货币的贬值,刺激出口,扩大净出口。

经济增长与物价:经济发展比较快时,国内需求比较旺盛,供需矛盾会导致价格上涨,所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往往会伴随有通货膨胀的发生。物价增长会导致国内需求减少,减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物价要持续下跌也反映了生产过剩,对经济发展也是有害的,因此要保证物价的稳定。

参考文献

解读宏观调控的目标改革与理论 2002年第12期

就业与GDP增长的关系分析 都阳 中国经贸导刊2005 年第18 期

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再认识刘瑞

CPI与GDP的关系研究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3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价格 税收调控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33-01

我国目前对房地产征收的税种还是比较多的,但主要格局是重流转环节,轻保有环节。

一、2005年以来对住宅房地产调控的税收政策内容

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住宅房地产主要涉及的税种包括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及其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但是具体如何缴纳,在哪个环节缴纳,怎么缴纳,情况十分复杂。

我国对个人住宅房地产征税在税收制度设计上种类是比较多的,如在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设计上,税目的规定都囊括了个人的不动产。目前我国采取的税收政策措施主要是作用于供给方,直接对卖房人征收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当政府对卖方增加税收时,直接提高了供给者的成本,供给者为了取得与卖房前相同的利润,会将税收成本加在卖房的价格上,向需求方,即购买者索要更高的价格,因此最可能的结果是引起住宅价格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在住宅房地产的保有环节,即在个人购买住宅后,拥有住宅房地产,没有转让前的这段时间(5年内),仍然是零税收成本占有住宅房产。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个人住宅房地产实际没有征税,因此在个人占有这部分房地产时,只要不转让交易,仍然是零税收成本占有住宅房地产。这样,目前的税收政策和制度更无法对抑制需求产生作用。

现行的税收制度对于个人住宅房地产的征税,主要是针对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而开征,我国现行的不动产市场税负格局是轻保有,重流转。根据税务统计资料测算,不动产流转环节税负是保有环节的4.4倍,占整个不动产税比重由2000年的60、64%上升到2006年的82.5%,流转环节税负已相当重。在这样的税负分配格局下,政府的调控格局若仍落在流传环节,其实际效果非但不能达到降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目的,反而还可能成为房价持续上涨的刺激因素。

二、我国房地产价格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房价明显下跌的可能性很小,理由如下:

1.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增长,物价也会随之稳步增长。

2.城镇化进程加快,住房供给缺口大。2006年末城镇化率为44%,计划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人口将再增加3亿左右。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35平方米,意味着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0平方米,住房需求将上升到150多亿平方米。而我国2006年底的商品房竣工面积为5.34亿平方米,未来的供给缺口是巨大的。

3.城市的土地供应量将逐步减少,存量不动产流动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从成熟市场国家来看,房地产市场中的存量房交易大于新增楼盘,其比值为6∶1。而我国不动产市场主要是新增的商品房一级市场,存量二手房市场和不动产的租赁市场发展缓慢。目前全国不动产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大于供给,某些地方供求比例严重失衡。根据北京二手房市场统计资料显示,供求比例从2005年的1∶4.5上升到2006年的1∶6左右。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我国房价有稳步增长的客观基础。在很长时间内,我国的不动产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税收的后转性强,开发商容易将增加的税款向消费者转嫁,造成房价上涨。事实也证明,流转环节税负增加后,售房者的交易成本非常容易转嫁给消费者。因此,目前的集中在流转环节的税收调控政策效果是短暂的,从长期来看其实际效果很有可能起负面作用。

三、税收调控的政策建议

1.尽早建立起全面准确的房地产信息资料和监控系统。这是政策对房地产管理和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体系,也是政府依法科学征税的基础依据,我国对住宅房地产征税本来就是重流转环节,轻保有环节,而保有环节该征的税由于现行税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纳税人的税务信息资料,加之监控系统的落后,使得保有环节的税收形同虚设。

2.减轻流转环节税负,提高保有环节税负。减轻流转环节税负,提高保有环节税负是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税负较多地集中在不动产保有环节,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许多发达国家的地方税收收入主要来自对房屋等不动产征税。以英国为例,直接来自于房地产转让的税收(指个人而不包括公司)仅占全国总税收的1%~2%,而来自房地产保有的居住用不动产税和经营性不动产税占总税收的30%。这样的税种结构极大地鼓励了不动产的流动,减轻供给者的成本。我国如果能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负担,减轻流转环节税收负担,则能抑制房价上涨过快,同时也可以打击囤积房屋,占用多套房屋的行为,刺激不动产的经济供给。

需要指出的是,将来改革不动产保有环节税收应该是有区别的,对保有环节税收调控应首先从空置不动产入手,而对普通居住用的不动产在很长时间里免税。对现行空置的不动产征收比较重的保有环节的税收,增加投机者的持有成本,减少投机收益,使整个不动产市场供给量有所增加,缓解供求矛盾和房价上涨的趋势。对目前百姓消费居住不动产实施合理的免征额,在很长时间不应增加他们的税负,因为他们在买房时已承受了沉重的税负。

3.加快推进物业税的改革。笔者认为,逐步将房地产税收的重点由目前的对供给方征税转向对需求方征税,应是下一步调控房地产的税收政策选择的方向。对需求方征税也就是对保有环节征税。我国目前虽然有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保有环节的税种,但是对个人住宅房地产的保有环节事实上没有征税,因此在个人占有这部分房地产时,只要不转让交易,仍然是零税收成本占有房地产。所以多占有住宅房地产以保存财富的成本就非常低。这样,目前在交易环节设置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便无法对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产生作用。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业的税制体系,不动产税制(即物业税)的改革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住宅保有环节征税,将会进一步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合理调控发展生猪产业 篇4

1.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政府投入不足, 养猪业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目前, 国家对生猪业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严重不协调。一是直接的反周期调控措施缺乏或不到位。生猪生产的波动现象各国都有, 但像我国这样的大幅度振荡是少见的。而目前有效的干预措施缺乏或难以发挥作用。二是对养猪行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不足。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严重滞后, 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国债资金规模却在减小, 生猪还没有纳入畜禽良种补贴的范围;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技术推广投入少;尚未建立促进生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 养殖户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很难得到保障。

(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我国生猪养殖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 散养比例接近70%, 分散的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行业内的协调和调控。同时,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育, 现有的养猪合作组织也没有自己创办的与利益联系紧密的屠宰加工企业, 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 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

(3) 缺乏预警和应急机制, 市场体系培育不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 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 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缺乏市场预警机制, 在行情看好时不能作出客观预警。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 反应滞后。活猪批发市场、生猪定点屠宰点分布不当、猪肉配送系统等市场环节不健全, 效率低下, 流通成本高, 有利于分散风险的期货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

(4) 疫病影响至关重要疫病的发生直接导致消费下降和价格下跌, 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受到严重影响。生猪常见病发生率呈增长态势, 种类由上世纪末的4~5种增加到目前的12种, 不仅加大了养猪成本, 而且影响到生猪生产力。据调查, 四川农村每头猪的疫病防治费用增加了10元。

2. 关于发展生猪业的几点建议

(1) 尽快建立猪肉风险储备制度储备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筹措, 当猪粮比价下跌到1∶5.5以下时, 委托加工企业, 按政府下达的任务进行储备, 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 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 企业由于执行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 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核算认可后, 由政府给予补偿, 项目执行单位由畜牧管理部门承担。

(2) 加大对生猪产业的保护力度 (1) 对种猪生产给予补贴。建议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原种猪场的核心母猪群和种公猪实施财政性补助, 稳定生猪良种产业。 (2) 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由政府发起, 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政府按1∶5∶4比例共同出资建立行业稳定发展基金, 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 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 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 (3) 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因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 帮助养殖者节约生产成本。

(3) 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要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 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 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 开展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 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 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 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 增加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4) 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全国大型种猪场与养殖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生猪联合育种。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种猪原种场和人工授精站点, 实施生猪良种补贴, 加快生猪良种推广力度, 调动高养殖户使用良种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生猪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5

1.背景角度:

①央行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

③《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施行);

④国家明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

2.经济:

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注意根本因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危害;价格变动对生活、对生产的影响;辩证地看待猪肉价格上涨;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③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与国家宏观调控(含义、主要目标、原因、手段);

④财政和税收的作用;74

⑤央行性质、作用。⑥银行的作用。

⑦财产性收入——A、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B、不动产: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利益、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⑧社会主义本质;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等

3.政治:

①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中的经济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的职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优越性、怎样坚持和完善。

④党的性质、地位、作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党的三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特别是科学执政)。

名词解释:

①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内容: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以及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等手段。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介于二者之间的事中性的财政政策或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稳健财政政策有三层内涵:一是适度,二是避险,三是公平稳健财政政策及时终止了赤字政策长期化的趋势,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实际上是通过对财政支出数量、方向的控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来抑制某些方面的经济过热,实现我国财政收支平衡,以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全面、协调发展。

②货币政策。含义:是国家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从紧”含义:通常是指适当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抑制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偏快增长。★货币政策“从紧”基本特征:在继续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和做好总量调节的同时,注重价格型工具的应用和结构调节。

货币政策从紧的原因:

★必要性:是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现实经济发展客观形势需要(如投资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快、部分物件上涨过快,国际国内经济失衡等。)

★重要性: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防止经济朝着过热方向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银行恰当衡量风险,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有利于进一步抑制物价,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多的外汇流入,最终实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从紧”货币政策如何实施?

★主要政策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例题]

1、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央行持续加息对居民,企业和国家宏观经济产生经济意义。

居民:

①居民可能选择将股票国债投资方面的资金转移到存款储蓄。百姓应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理性对待转存、投资;转变投资方向。

②居民的储蓄收益会因加息而不断增加从而提高储蓄受益。

③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④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会增加居民的房贷负担,调节房产供求关系,有利于稳定房产市场经济秩序。

对企业而言:

①引导企业投资的方向,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②有利于优化企业投资结构,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国家而言:体现银行是领导组织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有力工具。银行加息,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抑制投资过热,稳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2、根据政治常识相关知识分析央行持续加息的理由和依据。

①政府的具有经济建设的职责和功能,银行持续性加息行为是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和国家宏观调控运用货币政策是是经济手段的体现。

楼市调控的目标是社会公平 篇6

最近,因为我的一个关于高房价的观点,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为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有必要再完整谈一下我的观点。

新“国五条”的实施并没有让楼市降温,但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北京成交的近3万套住宅中,有5800套是保障性住宅,占比达20%。高房价与保障房是一物两面,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城市,作为城市经营者的政府应主动承担为穷人提供住房保障的社会责任,这是成熟国家楼市调控政策的基本共识。

从2008年起,全国20多个省市相继开始推行“保障房配建”制度,这是楼市调控政策走上正轨的标志。那楼市调控的政策目标究竟是什么?答案是:社会公平!而非“合理房价”!长期以来,楼市调控政策以所谓“合理房价”为目标,以政策挑战市场,但事与愿违,房价越调越高,百姓怨声载道,政府信用受到极大伤害!政策目标的错误导致政策的执行一错再错,时至今日,如果还有谁相信政府能代替市场决定“合理”房价,我只能表示遗憾,因为房价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必然因人而异,因时间而异,因地点而异,绝不会简单听命于政府。而“保障房配建”制度还会使中心城市房价的上涨趋势进一步增强。

其实政策性的“合理房价”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买卖双方的价格谈判或协商中,自愿即公平,成交即合理,否则无论如何也谈不成交易!此时,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第三方都无权干预,而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合理价格”是要揭示市场价格形成背后的供求规律,而非用所谓更“合理”的价格去否定市场机制。人们常说,房价要和建房成本挂钩,要和居民收入挂钩,早在1989年就有媒体发文引发了关于合理房价之争。当时文章说“每平方米1600~1900元的房价犹如从夜空摘星星”,北京两居室的房子总价近6万元,大学生毕业工作后节衣缩食也要“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因此断言:“楼价势在必控,国家正拟法规!”如今24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出台“控制楼价的国家法规”。

走进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租售广告,为什么在农村没有?因为农村的空间没有稀缺性,而城市房地产业经营的是空间价值,所以说是“空间的货币化”。人们都知道房子是给人住的,而“租售“二字告诉人们,城市房产有三重属性:住-租-售。给人“住”的房产是消费品,经济学为此提出一个公式:房价/收入比。以平均工作30年为基数,5~10年的家庭收入之和为合理房价的标准。用来“租”的房产是经营性资产,经济学为此提出的第二个公式为:租金回报率。若以国债收益率4%-6%为基数计算,15~25年的租金之和为合理房价。而在北京海淀,134平米的“学区房”月租金16000元,售价在1200万元以上,租金回报率超过60年。用这两个公式计算“合理房价”,北京房价可能要跌50%~80%!但这两个评判合理房价公式有两个重要前提:1.外来人口不流入;2.货币总量不增长。但城市化恰恰是“三流社会”:人流钱流逐水流!城市,特别是不缺水的金融中心城市,人口与货币的流入必然创造空间的稀缺性,于是就有了“空间货币化”的价值,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公式:单位空间的人口/财富比。

用单位空间的人口/财富比评判城市的空间价值,高房价之中含有三重定价机制:土地、房产和空间溢价。所以在财富总量较高的城市,空间溢价会使房价脱离收入与租金的约束,超越居民特别是穷人的支付能力。所以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城市,政府应以社会公平为目标调控楼市,逐渐形成“豪宅补公租”或“商品房补保障房”的政策调控体系。但这种“以房养房”的反哺机制必然导致商品房的价格进一步脱离居民的可支付能力,从而形成更高的保障房需求,进一步扩大政府提供保障房的资金缺口。于是各国政府的调控政策顺势而为,用高房价收缴的高额税费为居民建设保障房。如今“以房养房”的楼市调控体系已成惯例,穷人安居,富人安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高房价才让政府有钱为穷人提供保障房。这是各国楼市调控的成功经验,中国应鉴之。

合理调控体育课堂练习密度三要诀 篇7

1.讲解冗长, 抓不住重点。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不透, 不知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 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讲解;2.队伍调动不合理。队伍调动过于频繁或场地安排不合理, 导致在内容与内容的衔接上浪费时间;3.频繁集中耽搁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二、如何有效预设课堂练习密度

1.精心研究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 安排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是不同的。有效突破重难点所采用的方法策略, 并做到心中有数;2.认真分析学情, 了解学生的能力;3.充分了解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场地, 合理使用器材, 充分挖掘器材的多样化功能, 最好做到一物多用;4.合理安排每个内容的练习时间。

三、如何有效调控课堂练习密度

1.精讲多练是基本原则。教师要吃透教材, 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抓住动作要领的核心, 运用最精炼的语言, 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必要时可以结合挂图、微视频或者教师的示范等方式进行展示, 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最好将动作要领编成易于理解的顺口溜或者是口诀, 这样, 既节省了讲解时间, 又增加了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2.合理分组是有效保障。在分组练习过程中, 经常出现由于练习小组的成员过多, 多数学生等待时间过长的现象, 尽管一节课看上去很热闹, 但实际上每个学习个体的实际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都很有限, 远远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目标和模式 篇8

作为中观尺度的区域金融发展是要受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所定经济政策影响的,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自然也要受到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决定。作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上的立场目标和内容自然也会有些区别,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必须首先划分调控的主体, 研究不同调控主体的利益诉求、目的、调控方式和调控手段等。

一、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和目标

根据区域宏观调控的动力来源不同, 区域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分为区域宏观调控的国家主体和区域宏观调控的地方主体两类, 相应的不同主体的目标自然也有所区别。

(一) 区域金融调控的国家主体及其目标。

虽然区域金融是中观尺度的金融活动, 但是由于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及其经济影响的高风险性, 区域金融必须考虑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国家金融活动的宏观关系问题。因此, 在区域金融调控中必须包括区域内部之外的金融调控问题, 即区域与国家金融的关系问题和区域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 单纯依靠中观的视域下的地方政府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中, 国家是一个重要的调控主体。站在国家的角度, 国家的金融调控也必然应该包括区域金融调控。

国家的金融调控中涉及到区域金融问题的调控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国家金融调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发挥金融与经济的互动效应, 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然而, 任何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都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各个区域的经济健康运行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 因此运用区域金融调控的首要目标应该为一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服务, 即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将成为一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个国家都努力追求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然而,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金融活动的支持, 但是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使得金融活动自身反而有着加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倾向, 因此要克服这一缺点, 只有加强金融调控, 发挥金融活动的积极作用, 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结果的实现必须依靠区域之上的国家通过调控才能实现, 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国家进行区域金融调控的重要目标。

3、保持区域金融调控体系的健康运行, 理顺金融调控传导机制。

区域金融调控是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调控中的具体化, 是中央金融调控政策传导渠道的重要枢纽。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央宏观金融调控在行使调节职能时就需要由区域金融调控体系作为中央金融调控的具体执行者, 并将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 以便中央金融调控及时进行调整。因此, 以国家为主体的金融调控应该注意建设和完善区域金融调控, 以使得整个金融调控体系能够健康运行, 调控措施能够有效发挥功效。

(二) 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主体及其目标。

虽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点上,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有了与中央政府不完全一致的利益诉求。在区域金融的发展上, 中央政府更侧重整体金融活动的总体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这种总体效益最大化优势是建立在对某些区域利益损害的基础之上的。而地方政府虽然要执行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 负有遵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责任, 但它们更侧重对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为了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区域金融调控上, 由于利益诉求的不一致, 地方政府有着与中央政府不一样的目标。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点:

1、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区域金融调控由于调控的范围和属性不同于国家的宏观金融调控, 属于中观尺度的金融调控范畴, 而且区域金融调控不需要考虑本币币值的稳定和外汇收支的平衡, 主要目标便是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区域经济起飞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的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区域经济成熟阶段, 即步入经济稳态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技术、产业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创新和发展。

2、相机配合国家金融调控。

区域金融调控的总目标必须服从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 在不与宏观金融调控目标相冲突的前提下, 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 进行符合区域内经济发展利益的区域金融调控。一方面配合宏观调控的需要, 如在宏观紧缩时期, 对区域金融供给进行紧缩控制, 在宏观扩展时期, 对区域金融进行扩展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与宏观调控方向相逆进行本区域金融调控。如, 在宏观紧缩时期, 对区域放松金融供给控制, 实施区域金融扩张政策, 或者在宏观扩展时期, 对区域金融进行紧缩控制, 实施区域金融紧缩政策。

3、培育和发展健全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健全的金融市场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一般存在的功能小、品种少、层次低、发展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就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发达区域的金融市场一般相对发达,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面对激烈竞争, 发展永无止境。因此, 区域金融调控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健全的金融市场。

二、区域金融调控的模式

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分为国家主体和地方主体, 而且它们的调控目标也不尽然一致, 因此在考虑区域金融调控模式时首先要考虑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选择。

(一) 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大国的金融活动和大国的经济一样都存在区域性, 也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区域间的经济和金融差异就要求金融调控必须区域化。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就要发挥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主体作用, 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区域化的方式来实现区域金融调控的目的。具体而言, 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金融政策区域化。

在区域化视角下, 一国金融政策的制定不应是简单统一的“一刀切”, 而应根据各个时期、各区域经济运行情况的客观需要, 采取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简单统一性货币信贷政策固然可以保持宏观调控的一致性, 但在经济基础条件与市场环境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 它将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反会损害区域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形成地域间的“剥削”, 引起经济区域间的不同产出, 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 最终要付出巨额的制度成本。只有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才能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 金融政策的区域化应该包括:有差别的区域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利率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再贴现政策、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服务政策等。

2、金融监管区域化。

由于区域间的金融体系完善程度不同, 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的条件下, 对金融监管的化解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多, 而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 其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少, 因此统一的监管政策使其实际绩效在区域间表现为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松, 欠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严。因此, 加强区域金融调控就应该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监管。

3、金融调控组织与责权体系区域化。

一国金融组织制度的构造, 既要体现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的要求, 也要体现国内各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宏观金融调控部门在实行统一的调控法规, 完善统一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建设的同时, 必须构筑能体现区域特点的中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具体来说, 应该给予各区域中央银行这样两项权力:第一, 在金融政策区域化前提下, 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第二, 在金融监管区域化前提下, 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监管政策制定与自主权。

(二) 以地方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在区域化视角下, 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应该拥有自主调控本区域内金融活动的权利。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根据中央金融调控部门的金融调控政策, 以及本区域的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状况, 在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 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措施, 完善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机构与责权体系, 通过实施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更好地促进本区域内金融的健康运行乃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途径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再贴现政策、金融服务政策等;建立健全本区域内的金融监管体系, 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监管法规等。

在具体调控方法层面, 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虽然应该拥有更多的区域金融调控自主权, 但是这种放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无节制的。因为地方政府和地金融调控部门与中央政府和中央金融调控部门毕竟是有区别的, 他们不可能像国家宏观金融调控那样, 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调控工具和其他间接信用控制手段, 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的方法只能更多地依靠一些直接调控方式。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更多地运用直接调控方式, 针对区域经济中的信用结构和质量进行调节控制, 通过影响信用的方向和用途来达到调控目标, 如直接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消费信用控制。这些金融调控措施和方法虽然中央金融调控部门也可以运用, 但是由于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具体调控中比中央部门更加能够找到和抓住明确的、针对性的市场主体, 以及可观察的中观或微观经济、金融指标, 所以其实施效果将会更加可控和明显。

实施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在加强金融调控力度的同时, 应该加强对自身调控体系和调控工具的建设。比如, 在中央银行放权的基础上区域“央行”建立健全区域内的金融调控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 培育和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微观主体;建立区域金融调控的实施、评价体系, 及时评估、总结调控措施的效果, 检查区域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协调程度, 依据区域经济、金融参数在调控期内的变化, 及时对区域金融调控的具体措施进行纠正;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判别区域金融调控的效果和调整方向, 确定区域金融的调控方案。

(三) 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以国家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和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各有利弊, 任何单纯的以国家为主体或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将难以实现最好的区域金融调控效果, 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理论和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都是最佳的选择。

实施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就是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越结合起来, 但是二者要结合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既要发挥原有的中央金融调控的权威性, 保持和维护国家整体金融安全稳定, 但同时也要使中央金融调控部门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差异, 给予各地区充分的灵活自主权, 还要照顾到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中的积极性, 使区域金融调控在各区域都能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达到区域金融调控的最佳效果, 但同时也要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结合, 适当地约束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调控的不良干预, 削弱地方政府将区域金融财政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姚景超.区域金融调控:货币资金流动的角度[J].新疆金融, 2005.5.

[2]赵晓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3]李成.非均衡经济中区域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监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1.9.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9

一、把“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影响经济的增长, 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克服影响经济增长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

单纯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导致资源浪费, 生态平衡被破坏, 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因此,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不能仅是促进经济增长, 而应该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而是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通过国家扶持和地方努力相结合,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 促进经济发展。

二、把“增加就业”调整为“保障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所谓民生, 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等等。具体来说, 就是要把就业、分配、教育、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因此,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就不能仅仅是增加就业, 而应该是保障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利益。通过就业, 劳动者获得报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也可以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布局调整, 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等, 扩大就业规模。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 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为劳动者就业、创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

分配是民生之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如果搞两极分化, 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 情况就不同了, 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 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 就可能出乱子”。公平的收入分配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公平分配, 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论是在初次分配, 还是再分配中, 政府都要坚持公平分配, 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邓小平同志曾说, “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 就会误大事, 应要负历史责任。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里, 把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因此, 政府要十分重视教育, 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社保是民生之依。政府要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 害莫大于乱。”政府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不再把“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而是把它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

物价作为市场发挥作用的信号之一, 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物价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物价全面上涨, 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全面下跌, 就会出现通货紧缩。两者都会使经济的发展出现较大波动。因此, 政府必须稳定物价, 借此防止出现通货膨胀, 又可以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物价变动影响民生。物价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物价过高, 会增加人们的消费成本, 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中低收入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影响更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 稳定物价, 不仅能增强人们的购买力, 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而且能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民生又维护了社会公平。

四、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10

关键词:精养池塘,调控,养殖环境

水体是鱼虾等水产动物生存生长依赖的环境, 水质的好坏是水产养殖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成败的关键[1]。当前以强饲为特征的集约养殖方式加大了水体有机氮物质分解转化的负荷, 微生物分解环节严重受阻, 从而成为水体系统循环过程的制约瓶颈与顽结,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污染, 引发诸多病害、药残、食品隐患等[2]。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肥、活、嫩、爽”是理想的水质状况。总结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对池塘养殖水体水质的调控和改善, 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保持适度的淤泥层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林文辉提出养鱼先养水, 养水先养泥的观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即水土决定生态系统———养殖动物 (鱼和虾) 和环境动物 (细菌和藻类) ,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和水质属性, 而水质属性又由地质属性所决定[3]。所以养鱼先养水, 养水先养泥。”。如果池塘是一个茶壶, 池塘底泥就是茶叶。池塘的水本质上就是池塘土壤浸出液。与陆生植物一样, 池塘养殖业存在连作障碍, 池塘土壤在休耕期间如果修复不当, 下一造的养殖将难以为续, 土壤的退化将制约着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做好池塘底部管理。养殖池塘淤泥的沉积速度较快, 据报道一般每年要堆厚10cm左右。淤泥主要由泥沙、动植物残骸、腐屑、排泄物及生存在淤泥中的各种水生昆虫及微生物等组成, 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据测定, 一般池塘底泥中含氮、磷、钾等高达3%左右, 目前高密度强投饵的养殖方式致使底泥中营养盐增加, 可见池塘淤泥是一个巨大的资源[4,5]。保持适度的淤泥层具有调节水质肥度的缓冲作用, 一般10~20 cm, 淤泥过深不仅影响养鱼的有效水体而降低载鱼量, 同时淤泥中的大量有机酸的存在为致病菌提供了适宜条件, 加之池底缺氧甚至有“养债” (即存在氧化不完全的还原性产物) 造成水质败坏。有条件的地方应每年结合冬季干塘取鱼, 挑取或用清淤机械消除过多的污泥, 同时施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清塘除野、疏松底质, 再冷冻曝晒2~3 周后放水养鱼。难以清除淤泥的池塘也可根据冬季及早春鱼种个体小、生长慢、池塘载鱼量欠饱和的特点, 适当安排鱼池组合或在一面大池内垒埂的办法把当年所需鱼种暂养起来, 而利用大部分面积种植水草或麦, 充分摄取淤泥中的营养物质, 可降低池底淤泥厚度, 又提供了1~2 茬青饲料或绿肥, 在4 月中间即可灌水淹青, 完全不影响鱼种的正常生长。

2 适当增加 “清道夫”之类的底层鱼

除鲤、鲫能利用淤泥表层和泥中的腐屑及埋栖生物外, 细鳞斜颌鲴是最适宜的“清道夫”, 它是鲴亚科鱼类中生长速度最快的鱼类, 主要摄食淤泥中的腐植质及固着藻类等, 解剖其体肠的内含物基本如淤泥一般。且该鱼肉质细嫩, 体靓味美, 深受消费者喜爱[6]。根据池塘投饵量的情况, 成鱼池可放养10.0~13.3 cm春生鱼种3 000~3 750 尾/hm2, 当年可长至250~300 g。

3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

生石灰可以改良水质, 不仅能杀死病原体、其他水生生物, 而且可澄清水质, 使悬浮的胶状有机物等胶结沉淀, 同时使底泥矿化, 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N、P、K等, 使水质变肥。此外, 生石灰遇水变成氢氧化钙, 又吸收二氧化碳沉淀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使淤泥结构疏松, 改善鱼池的通气条件, 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碳酸钙能够稳定水体p H值, 利于鱼类生活, 同时钙是水生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一般在正常的喂养期内, 每月可定期施用1 次, 7—9 月每月可施2 次, 每次1 hm2水面水深2 m以上的用量375~450 kg, 1.5 m深用225~300 kg, 1 m深用150~225 kg。

4 水质浑浊且肥度太大的水体处理

沸石兼有过滤、吸附功能, 能去除悬浮物及重金属、氨氮等溶解态污染物, 在循环水深度处理、特殊废水处理方面应用效果较好。每月可施用沸石全池泼洒1~2 次, 可澄清水质, 增加溶氧、驱除氨等有害气体。

5 施用益生菌调控水质

经常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大大减低或消除池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 增加溶氧, 同时促使益生菌类形成微生物中优势群落, 为滤食性鱼类和个体较小的杂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蛋白饵料。高效优势复合菌是由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经特殊方法培养而成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这些菌种作为多种细菌共存的一种生物体, 在同一环境中共存的微生物间, 存在互惠共生或互利共栖现象。在其生长过程中能迅速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同时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 形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从而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繁殖, 消除硫、氮与恶臭物质产生的臭味, 激活水中具有净水功能的微生物、原生动物、水生植物[7]。

6 夏秋季节定期冲注新水

一般6—9 月高温季节每月至少灌注新水1 次, 一方面可弥补池水蒸发的损耗, 同时可改善水质状况。如雨量充沛时可减少注水次数[8,9]。

7 配备增氧机械

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鱼池必须配备增氧机械, 否则高温季节的养殖安全难以保障。高产池以水深2 m以上, 以配备叶轮式增氧机最好。一般产量15 t/hm2的池塘, 1 台3k W叶轮式增氧机可负荷0.53~0.67 hm2, 叶轮式增氧动力大, 增氧效果显著。同时还具有“搅水”和“曝气”功能, 科学使用增氧机即可充分发挥其饱含功能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增产机”, 避免将其变成仅在鱼浮头或泛塘时才开机的 “救鱼机”。夏秋季节一般午时开机1~2 h, 此时开机主要发挥其搅水功能, 促使池塘上下水体的对流, 把表层过饱和的溶氧输送入下层, 促使有机物及还原性产物的氧化分解把下底层分解的营养盐类送达上表层, 供浮游植物光合吸收利用, 同时使上下层不均匀的温度分层现象及时消除, 使整个水体真正成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畅通无阻的鱼类“自由生活区”。阴雨天, 光线不足时凌晨开机3~4 h, 主要发挥增氧与曝掉水体中有害气体的功能。异常气候异常状况则根据水质和鱼情随时开机, 开机时间可较长一些[10]。

综上所述, 合理调控和改善池塘水质, 是在池塘养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键环节, 在池塘养鱼实践过程中, 要十分重视水质调控, 使其达到池塘养鱼增产增收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道玉, 吴伟.水产养殖水体污染及微生物修复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7) :253-256.

[2]乔顺风.水体氨氮转化形式与调控利用的研究[J].饲料工业, 2005, 26 (12) :44-46.

[3]蔡继晗, 沈奇宇, 郑向勇, 等.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167-172.

[4]蔡继晗, 李凯, 郑向勇, 等.水产养殖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 2010 (12) :749-752.

[5]郝民杰, 周文宗, 张平.养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1) :18-20.

[6]孟睿, 何连生, 席北斗, 等.芽孢杆菌与硝化细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11) :28-31.

[7]罗亮, 李卓佳, 张家松, 等.对虾精养池塘碳、氮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 2011 (5) :24-29.

[8]张世羊, 李谷, 陶玲, 等.不同增氧方式对精养池塘溶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17) :169-175.

[9]申屠青春, 董双林.池塘养殖生态系水质调控技术研究综述[J].水利渔业, 1999 (6) :39-42.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11

摘要:文章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进行了剖析,指出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的,保障居民的居住福利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宗旨。并进而提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采取灵活而审慎的宏观调控措施,推动房地产业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复杂性,随着2008年9月16日人民银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标志着5年多来的紧缩性政策转向,同时各地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不景气的局面。然而到了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一扫阴霾,各地房地产市场频频上演“地王频出”、“量价齐升”、“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随着2009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重新启动。

二、房价成为调控的目标

房价上涨过快是当前房地产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房价为什么会不断上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是开发商牟取了暴利,有的人认为是炒房团在存心哄抬,也有人说,是很多人的超前消费观念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人们明知开发商通过炒作而哄抬价格、明知自己难堪重负,为什么还有超前消费?这是因为房价越调控越涨的事实,强化了人们的预期,如果现在不赶紧买,将来可能付出更多。归根结底,任何商品的价格高低只与需求和供应两项因素相关。当需求旺盛时,价格上涨以抑止需求,同时上涨带来的暴利,又吸引了更多的制造商加入,于是增加了供应,竞争逐步加强,价格慢慢回落,如此周而复始。住房价格是住房市场的核心,是住房市场健康的“晴雨表”,怎样对其进行调控、其调控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必须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宏观调控就是政府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并通过这种总量控制来稳定整个社会经济周期中的经济上下波动。对国家来说,经济总量就是GDP增长速度、失业率与就业率的高低、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利率和汇率的调整等。但从当前政府出台的不少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来看,基本上没有走出那种以微观行政方式来代替宏观调控的窠臼,而仅仅是遏制过热行业的发展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房地产的生产要素土地与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偏低,不仅严重制约着房地产市场化进程,而且呈现出一定的伪市场化特征。现有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其表现形式为“政府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政府高价拍卖——开发商开发成商品房后再更高价出售”的“官商联合开发模式”,使得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在短期内容易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但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风险。这也就不难理解地方政府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首当其冲地承担的救市义务。另外,基于房地产市场准入門槛较高的特点,房地产市场竞争程度低下,垄断特征明显。同时,房地产市场效率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资源闲置和短缺并存的局面并未得以根本扭转。为此,应当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有机结合,使市场供求均衡得以优化和保障;应当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积极推进上游资源——土地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创新房地产开发模式;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的原则,积极发展商品房市场,活跃二手房市场,规范租赁房市场,创新经济适用房产权制度以及廉租房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监管制度创新,削弱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市场间的利益联结,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能够真正承担起为各阶层民众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服务的职责。

四、应积极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提高调控的有效性

应该说,住宅和房地产区域性很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土地资源情况、不同的消费习惯都会影响其发展。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住宅和房地产本质上不是全国统一市场。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各级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各司其职,在不同层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应明确中央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确定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通过金融政策、税收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而涉及到住宅建设中的土地供应、容积率、户型结构以及市场调控的具体操作则应由各级地方政府来完成。现在我们对地方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多有抱怨,但不去追究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现在已到了要建立中央与地方对房地产调控“共同治理”机制的时候了。

五、稳定政策,认真把握调控力度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12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用我县优质烟叶示范田生长的成熟烟叶, 经过分类编烟, 选择上好腰叶为本此试验用材料。其供试品种型号选择定为云99。

1.2 烘烤设备

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 其规格为内径长8 m、宽2.7 m、高3.8 m, 挂一层烟叶, 烤干烟90公斤左右。温度加热控制系统包括炉体、进风窗、排湿窗、鼓风机、烤烟初烤仪等。

1.3 试验方法

(1) 变黄温度处理:将变黄温度设置为三个点, 分别为36℃、38℃和40℃, 在各个温度点进行保温变黄处理烟叶至6~7成黄, 然后在升至40~42℃保温处理至全黄。

(2) 变黄湿球温度处理:在将变黄干球温度控制在38~40℃的基础上, 主要执行两种烤法:分别为36~38℃的习惯烤法和35~36℃的低湿烤法。

(3) 变黄程度的处理: (1) 38℃全黄; (2) 38℃8成黄、40℃全黄; (3) 38℃6成黄、40℃8成黄、43℃全黄。

1.4 技术要点

烟叶入炉后, 将温度以1℃/h的上升速度渐升至3 6℃, 然后保温至烟叶变黄3~4成 (防止青尖) , 再升至各处理温度进行变黄;另外, 定色期稳定升温, 以1℃/2h为宜, 注意加强通风排湿, 将湿球温度稳定在36℃左右, 50℃、55℃分别保温至烟叶小打筒和打筒;干筋期最高温度设定为68℃。

注:差异栏为质量序号1与2、3相比的提高数值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各个变黄温度处理与烤后烟叶的等级和经济价值的关系

详见表1。

由表1可知, 烟叶在不同变黄温度处理下进行变黄, 其烤成后烟叶的等级比重和经济价值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 以38℃变黄处理的上等烟比重和经济价值最高, 分别达到39.34%和28.93元/公斤, 与36℃和40℃变黄处理后的烟叶比较, 其上等烟比重分别高出了24.32%和18.93%, 经济价值分别高出了6.41元/公斤和4.49元/公斤。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对于该品种烟叶的腰叶其变黄处理的最佳温度为38℃, 在这个温度条件下烤出的烟叶质量好、经济价值高。

2.2 不同变黄湿球温度与烤后烟叶的等级和经济价值的关系

详见表2、表3。

在适宜的变黄温度条件下, 只有通过让烟叶变黄过程与失水过程相协调, 才更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的质量。由表2和表3可知, 烤后烟叶的上等烟比重和经济价值以35~36℃和相对湿度平均低9.7%的低湿烘烤法最佳, 此种湿球处理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和36~38℃所表现的情况相比, 其上等烟的比重增加了11.56%, 均价差异为4.54元/公斤。试验结果表明, 在烟叶的变黄期, 其温度控制在38~40℃、湿球温度控制在35~36℃以及相对湿度控制在7 3%~7 9%时, 即可让烟叶充分变黄, 且不会出现烤黑烟、烤青烟的情况, 可显著提升烟叶的外观质量, 增加经济效益。

注:差异栏为质量序号1与2、3相比的提高数值

2.3 不同变黄程度与烤后烟叶质量的关系详见表4、表5、表6。

初烤烟叶的变黄期是烟叶烘烤的后熟过程, 也是进一步提高烟叶变黄程度和烟叶质量的重要过程, 如果温湿度处理不好, 就容易出现诸如烤黑烟或烤青烟的不利现象。由表4可以看出, 38℃的全黄处理其上等烟的比例分别比其他两种处理方式高出了3.67%和1.65%, 对应均价高出2.01元/公斤和1.48元/公斤;由表5、表6可以看出, 38℃的全黄处理的烤后烟叶从化学成分比较协调且最后的评吸分值最高, 所以, 在38℃条件下变黄处理的基础上再继续后续的定色和干筋最终能得到质量相对更好的烟叶。

3 结论

本次试验所选取的烟草品种和部位最终确定初烤烟叶变黄期的最佳温湿度为:干球温度3 8~4 0℃, 湿球温度3 5~3 6℃ (相对湿度7 3%~7 9%) 。在此条件下, 能实现烟叶的理想变黄而不会产生烤黑烟、烤青烟现象, 有利于提升烤后烟叶的品质。

建议烟农加强培训, 以掌握较高的烟叶烘烤技术, 可尽快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烟叶普遍进行类似本试验的研究, 以确立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初烤烟叶变黄期的温湿度调控指标, 为高质量烟叶的生产创造条件, 提高烟农种植烟草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更为实现烟草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初烤烟叶的变黄期是烟叶烘烤的后熟过程, 也是进一步提高烟叶变黄程度和烟叶质量的重要过程, 如果处理不好, 就容易出现烤黑烟或烤青烟的现象。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品种型号为云99烟草烟叶的腰叶初烤变黄期的适宜温湿度的条件, 以期为提高烟叶的烘烤技术提供试验规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初烤烟叶,变黄期,温湿度

参考文献

[1]王忠宝.RFID在烤烟温湿度控制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咨询, 2008, 31:83-85.

[2]李九胜.烤烟房温湿度的合理控制[J].无线互联科技, 2011, 8:58-59.

上一篇:创新环境下一篇:公私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