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2024-07-26

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共6篇)

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篇1

课堂情绪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围绕着教师言行举止的变化, 学生出现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学生经常体验某种不良情绪, 可能会威胁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长期失望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焦虑过多会导致抑郁, 经常厌倦会造成厌学等。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来加强对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以达到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培养专业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是大爱, 这种爱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终极关怀[1]。只有以这种爱为基础, 从心底里喜爱学生, 愿意和学生相处, 真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才会亲近、信赖老师, 才会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感化, 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样。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心里有爱还不够, 还要学会表达爱。很多时候,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管教的本意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但是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修身养性, 只是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脾气性格行事,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简单粗暴地处理学生问题, 而不注意方式方法, 可能就会引起学生误解, 产生畏惧、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另外, 教师要人格高尚, 做到“身正为范”, 让学生亲近、喜欢教师, 学生也就会不自觉地效仿教师, 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二、更新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占主体地位, 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压抑, 创造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 学生在个性特征、身心发展阶段和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被忽视, 很多学生出现厌学、抑郁等不良情绪。新课程实施后, 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每个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立人格、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个体。要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建构者, 由单方说教的对象变为多方对话的主体;要使教师由“课堂主宰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由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训导者变为学生人格的培育者, 努力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愉悦舒畅地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后, 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提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 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现知识的引导者, 由不可挑战的权威师尊变为学生质疑挑战权威的合作者, 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强调教学过程应该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碰撞中动态地生成。

三、提高专业能力

专家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凭借精湛的教学基本功, 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 创设对学生最有意义的情境, 把对学生来说深奥晦涩的知识讲得浅显易懂, 能使枯燥无聊的课堂变得引人入胜, 使学生直到下课还觉得意犹未尽。而如果多数学生觉得教师授课呆板沉闷, 觉得讲述内容复杂难懂, 那么学生就会对该科目产生厌倦和畏惧, 陷入听不懂不想学和学不好的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偏科。

就教学情绪而言, 如果教师整个人显得精神饱满、和蔼可亲, 那么这些积极情绪就会通过移情等方式感染唤醒学生, 学生就会听课专注, 思维活跃, 积极回答问题, 而学生的这些正面表现又会交互感染教师的情绪, 从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教师应该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运用这些方法:一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二是对诱发不良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2];三是强制以积极的表情抑制负面情绪的表达。

总之, 由于人对情绪追求有趋乐避苦的特性, 积极的课堂情绪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展开, 提高学业成绩, 因此教师要往积极方向调控学生的课堂情绪, 而这种调控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这也正是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许庆豫主编.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71.

[2]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09.

手术室护士情绪的自我管理与调控 篇2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情绪管理,调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9-02【正文】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1]。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及调节的过程[2]。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诊断、检查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承受的压力常较其他护理工作大,其情绪复杂多变,主要与个体的需要、认知和行为相关。因此,手术室护士要学会管理情绪,调节控制情绪的影响。不仅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而且也是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及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所在。1手术室护士情绪现状分析

1.1情緒对行为目标的影响心理学家埃普斯顿在1979年发表的《人类情绪的生态学研究》文章中,介绍了自我观念、情绪与行为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积极的行为变化总是有一致的关系[3]。积极的情绪可以具有敏捷的思维、和谐的人际关系、准确的技术操作,且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而消极情绪可以增加心理压力、降低工作效率,以此增加差错事故的发生。

1.1.1应激环境对情绪的影响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心理应激是一种人人都能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它对工作、生活以及心身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应激源”的环境中,如各种仪器、监护仪、麻醉机的噪音、报警声及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挥发等,这些刺激均可对手术室护士产生危害。

1.1.2应激状态对情绪的影响应激状态可以涉及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如:认识偏差、情绪激动、行动刻板,甚至可以涉及个性的深层部分而影响到自信心等。在手术中患者病情可发生瞬间变化,随时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以使护士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加之手术室护士要适应各种手术及不同性格手术医生的习惯方式,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护士的心理状态处于高应激之中,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及愤怒等负性情绪,而引起心理失衡。

1.2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性质是被动的和从属的,整天从事机械地台上台下配合工作,大部分时间面对处于麻醉状态的病人,缺乏与人的沟通。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封闭,与外界接触少,社交活动受限,加之手术过程连续、无规律性,从而对护士的情绪产生影响。

1.2.1情绪对躯体的影响当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收、加工、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明显增强,导致心理、躯体和内脏功能改变[4],主要表现为头痛、血压升高、心慌、胃肠不适、乏力、睡眠障碍、肌肉紧张等。

1.2.2情绪对心理的影响长期的压力刺激会损害下丘脑,引起皮质激素分泌过多,造成免疫系统功能抑制,降低机体对抗感染、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的能力[5]。主要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疲惫、人际关系不协调、自卑、沟通障碍等。2手术室护士情绪的自我管理与调控方法

2.1以情绪宣泄维持心理平衡情绪宣泄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为创造出一种情境,表达、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情感,通过宣泄达到心理平衡。如果抑郁的情绪得不到发泄的机会,随着挫折的增多,消极情绪就会不断积累,最终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导致心理失衡。

2.2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及情绪年龄一个人的情绪特点,往往与其气质和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因此,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对于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人的情绪表现与其情绪年龄相关。所谓情绪年龄是指一个人情绪发展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6]。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人在其情绪的各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当一个人的情绪与其应有的情绪表现相符合,即具有相应的情绪年龄。

2.3学会自我安慰克服冲动自我安慰也称合理化,指个体遭受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减少焦虑,而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增加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获得自我安慰的作用。能正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情绪状态下作出的决定和选择;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倾诉减少冲动情绪。认清怒意,学会换位思考、同感共情。

2.4适应环境减少心理疲劳手术室工作环境特殊,术中配合需要高度集中、抢救病人几率高、精神长期紧张、手术过程的连续性及生活的无规律性等,均可造成人体功能紊乱,产生心理疲劳。因此,工作之余充分休息,适当参加必要的娱乐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2.5克服职业性心理紧张,提高心理素质手术室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不但容易导致躯体疾病,引起行为准确性降低、思维判断失误增加等,从而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平时要加强个性锻炼,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增强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

2.6积极心理干预,防止心理危机建立手术室护士心理咨询机构,防止护士因遇到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对具有暴怒、抑郁、孤僻倾向的护士,及早通过心理咨询维护健全其人格;对出现情绪危机的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心理预防,避免心身疾病发生。3结语

通过上述笔者认为:情绪对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身心健康等都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培养手术室护士对情绪的自我管理,掌握正确的调适控制方法,以此提高手术室护士整体水平,保证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1]孙立波.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9月.

[2]任华.护士的情绪管理.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

[3]陈国梁.护士心理健康.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将继国.护士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6月.

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篇3

一、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的调控

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调控的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进行的, 是一种双向活动。教师作为个体, 学生作为群体, 两者的情绪状态构成了教学中的整体情绪状态, 并且双方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 不仅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并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作为体育教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的调控。

1. 用良好的教态去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表现出自己对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工作兢兢业业, 用这种态度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的情绪为之一振, 学习积极性提高, 注意力集中, 为形成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奠定基础。

2. 用良好的个性品质去感染学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关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显示出积极的个性品质, 因此, 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教学中要表现的热情、诚实、活泼、宽厚、友善、富有幽默感。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尊师感,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其他学科的要求有所不同,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 更要传授体育技术、技能, 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讲解要清楚、明了、生动活泼、重点突出, 而且示范要准确、优美, 要给学生跃跃欲试的启迪。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教学中的各项运动技术、技能, 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 提高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 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 其组织能力的强弱,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中的整体情绪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上课时组织得当、教法灵活, 使课堂出现想、练、比的多层次结构,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新的情绪体验, 产生新的情绪感受, 进而使课堂的整体情绪状态得到良好的调控。

5. 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 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教材有内在的兴趣。”体育教学的内容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情趣魅力, 教师如果能挖掘出所教内容中潜在的情趣因素, 并进行再创造, 如语言描述的艺术性、围绕提问设置情景等,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

二、心理相容因素的调控

心理相容是指团体或群体中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需要密切沟通交流, 随着相处时间的延长,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逐渐形成一些默契, 如战术的运用、练习中必要的保护与帮助等。因此, 他们彼此之间的心理能否相容对教学中的整体情绪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体育教师需要对心理相容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控。

1. 言传身教, 积极关心和爱护学生。

作为教师, 要力求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和态度引起学生在心里上的肯定, 并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善于和学生沟通, 关心和爱护学生。如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调节和改变不利的情绪倾向;采用多变化、有趣味的练习方法, 及时正确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认知教师、尊重教师, 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

2. 增进师生的合作, 开辟交往的渠道。

建立合作、融合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亲密感, 便于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如:在教学中, 尊重学生的探索和创新;在课堂联系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发挥空间, 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反省意识”, 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使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3. 强化集体凝聚力, 激发学习热情。

体育教学中整体情绪状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集体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讲当学生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符时, 更容易强化集体凝聚力, 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集体情绪状态。在教学中形成关心、合作、友爱、平等的情绪状态, 当某个学生遇到挫折时师生给予关心与鼓励, 当某个学生成功时给予及时的掌声, 激励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体验愉快上进的情绪, 进而使整个集体的情绪状态得到了较好的激发与保持。

三、环境因素的调控

课堂环境是保证教学良性进行的因素之一, 它通过影响师生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教学。课前预设课堂环境, 能提高教师对教学的控制, 有助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绪。好的环境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好的教学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的课堂情绪,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 体育教学中环境因素将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心态, 影响着学生整体的情绪状态。

1. 不同的教学项目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 学生因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整体情绪状态的波动与不同的教学项目有关, 不同的教学项目对环境的选择是有区别的。学生在集体竞赛项目练习 (如球类、游戏等) 中容易形成热烈的情绪, 学生对环境的选择性不大;而在单项教学内容的练习 (如田径、体操、武术等) 过程中学生则对环境的心理选择较大, 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与学生个体联系较大, 有些项目危险性高, 需要安全的环境作为支撑, 学生就会表现出对环境的依赖。因此, 根据不同的项目, 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练习过程中, 要创造安全、明亮适于该项目开展的课堂环境, 消除学生消极情绪,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项目学习环境, 以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一个整体情绪积极稳定的状态。

2. 优化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教学相适宜的教学环境能提高学生注意力, 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乒乓球室干净整洁, 排球场地线条分明, 地面平整。教学环境能让学生感到舒适或有想运动的冲动, 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提前进入兴奋状态, 产生积极的情绪,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的形成, 提高教学效果。

3. 预设课堂环境, 增加环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在体育教学中, 要根据课堂的项目或者学习需要, 预设环境, 从而达到更好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竹竿舞的时候, 可以预设少数民族的背景音乐, 采用民族特色的竹竿, 借用民歌的欢快节奏练习竹竿舞, 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在体操的单杠动作学习中, 在单杠周围提前准备好垫子, 创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避免形成做杠上动作的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 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能使学生轻松自如而饶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和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它既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影响体育情绪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调控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心理相容因素和环境因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情绪状态, 进而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永焕.试述体育教师之王伯美.体育教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2]吴江, 夏春风.学生情绪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菏泽学院学报, 2006 (2) .

[3]王刚, 朱琦.浅析整体情绪状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安徽体育科技, 2002 (3) .

[4]白微.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消除措施.体育科学研究, 2007 (2) .

[5]冯军.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及其消除.教学与管理, 2010 (2) .

[6]高明亮.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胆怯与恐惧心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4) .

[7]郭小苏.试论制约体育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与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 .

[8]王兴中.体育教学中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科技信息, 2009 (28) .

[9]王俊.体育课上影响学生运动障碍的心理因素及解决策略.成才之路, 2010 (35) .

[10]李伟.体育课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

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篇4

[关键词]人际关系 教师发展

[作者简介]周萍(1955- ),女,重庆人,昆明学院教育学科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78-02

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教师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与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它对教师的发展、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因此,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人际关系失调的现象随处可见,它影响了教师自我发展,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成效。

一、教师人际关系失调的表现及特点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失调。师生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是教师的要求不被学生接受,师生情感对立、矛盾尖锐、冲突激化。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学生观不正确。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的特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自尊需要和发展需要,对学生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行为冷嘲热讽,羞辱责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从而引起学生压抑、不满或怨恨的情绪,日积月累,发展为师生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此外,如果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科学教育理念的建立,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心理素养、专业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满意、不信服,加之代沟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对许多问题看法不一致,师生关系的失调难以避免。

2.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失调。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任何学生的发展都需要教师集体共同对其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发展中形成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包括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同一学科教师、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包括正式的工作关系,也包括非正式的不同程度的情感关系。由于教师的年龄、经历、专业、个性都存在差异,加之教师工作的个体性特点的影响,使教师间的交往普遍限于表面,彼此真正理解、信任、深交的不多。个别教师从个人情感好恶出发,对不喜欢的同事冷漠相待;或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交往的准绳,明争暗斗,不择手段;或自视清高,独来独往,使人敬而远之。教师间的矛盾冲突,对学校校风、凝聚力、心理气氛及教育教学工作起着负面作用,对自己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师也起着阻碍作用。

3.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失调。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同双方的品德修养、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及个性特征有关。从教师方面来看,对学校管理者工作的不尊重、不理解、不支持、不服从、不顾全大局是导致一些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人际关系失调的常见原因。如有的教师或因个人利益和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因对领导的要求偏激,或出于嫉妒故意与领导对抗,导致与学校管理者的矛盾产生。从管理者方面来看,有的领导思想素质低下、品德修养欠缺、私心重、工作方式不民主、不公正、不关心教师的疾苦、不尊重教师的人格和自尊心,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正常交往和健全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健康发展。

4.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失调。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教师也希望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一点上,家长与教师有一致性。但有的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或沟通内容只限于告状,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欠妥当,对学生不公正,个别学生在教师与家长之间制造矛盾,以掩盖自己的错误,引起家长对教师产生不满。加之许多家长未能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或娇宠护短、或动辄打骂、或放任自流、或冷漠相待,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及教师的教育方法不理解、不支持,反而误解教师和学校,使教师与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学生的顺利成长,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人际关系失调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相对来说是最佳的功能状态。教师的发展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际关系失调,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从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1.适应不良。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个体要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环境,并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个体能适应环境,意味着人与环境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意味着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取得相对的平衡。人际关系失调,即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亦指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教师,心理负担沉重,往往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看不起自己、老跟自己过不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领导有眼无珠,不重视自己,产生失落感、冷漠感、无望感、不安全感,怨天尤人,多疑,对人怀有敌意,看问题主观、偏执,甚至导致人际关系恶性循环,社会适应不良,更谈不上顺利地发展。

2.社会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对教师来说,交往需要、爱的需要、成就需要是三种有密切联系的社会性需要。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工作繁重、琐碎,压力较大,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娱乐时间有限,如果教师的人际关系不良,失去正常的交往条件,交往需要更难以满足。教师与其他人一样,需要爱人和被人爱,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友情和支持。人际关系失调,意味着失去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失去领导的信任和赏识,失去同事的理解和帮助,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教师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都比较看重事业成就。人际关系不良,会影响教师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觉得自己无能、自我价值不高,导致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效率低下,发展受阻。

3.情绪低落、焦虑增强。不良的人际关系,使教师不能在交往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不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相反,它会让教师讨厌教育工作,疏远领导、同事、学生,工作消极被动,遇到困难绕道回避,工作成效不高,自尊心、自信心丧失,产生失败感、自责感或怪罪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使自己孤僻、怪异,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陷入难于应付和失去控制的焦虑之中。严重的焦虑会使教师心理紧张,忧虑不安、提心吊胆、烦躁易怒,学生的调皮、同事的玩笑、领导的眼神和举动,都会使其多疑、孤独、落寞,甚至迁怒于人,把学生或其他人当做替罪羊,导致不当行为产生。

4.不当行为出现。人际关系失调的教师,常表现出与教师职业规范不符的行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自卑、狭隘、偏执。自卑的教师一般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但人际关系的失调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受损,因而认为自己不如人,自我封闭,不愿或不敢与人交往,或故作清高自傲之态,胸襟狭窄,遇事斤斤计较,对人苛刻多疑,做事说话易伤人感情;看问题固执刻板、主观片面,工作中难以取得好成绩。第二,攻击。人际关系不良的教师,易产生愤怒情绪和各种攻击行为。如把矛头直接指向与自己有矛盾的人,讽刺挖苦,欺负辱骂,动手斗殴;或把无关的人(如学生)当做替罪羊,发泄不满,在课堂上大发脾气,骂人不止;攻击自己,过分责怪自己,认为自己无能、有罪,严重的有自残、自杀行为出现。第三,冷漠。这种教师常用冷眼看世界,对工作、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和对事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表面看来与世无争、无情绪反应,实际上是压抑痛苦、封闭自己的心灵。第四,嫉妒。轻微的嫉妒,使人意识到一种压力,如果调节得当,可转化为超过优秀者的动力。严重的嫉妒,如果调节不当,会导致焦虑和敌意,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陷害他人。

三、教师应学会自我调控,学会促进自我发展

1.增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自觉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产生发展的内驱力,产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热情,愿教乐教,从而能充分发挥潜能,克服困难,不断发展。教师要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主动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地进行良性交往。要努力与学生、领导、家长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进行愉快的情感交流,促进相互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使学生健康发展。如出现问题,要平心静气地进行沟通,达成共识,避免冲突产生。

2.外部因素的调节和控制。外部因素包括许多内容,比较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的领导作风可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专制的领导作风下,群体的仇视和侵犯行为有明显的增加,甚至群体会挑出替罪羊,作为侵犯的对象。放任型的领导作风会导致工作无序,教师不负责任,形成多个消极型的小团体,不利于教师集体的建立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民主型的领导作风下,群体比较团结,群体成员对领导者比较满意,教师工作也更积极主动、更有创造性。因此,学校领导的作风要民主,办事要公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多与教师交流和沟通,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采用支持、激励的工作方式,谨慎采用惩罚手段;要满足教师正当的尊重、爱与归属需要,消除不良人际关系的隐患,创造出一种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3.内部因素的调节和控制。(1)认知与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制约着交往各方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情感。人们对于肯定、赞扬、尊重、喜欢自己而给自己带来愉快体验的人,会乐意与他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看不起、指责、与自己过不去而给自己带来痛苦体验的人,会失去交往的动机和欲望,产生人际排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调整自己的认知,尊重别人,真诚、恰当地赞扬别人,往往能赢得朋友。学会接受别人、欣赏别人、向别人学习,这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式。适当的赞扬和激励,在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它能满足学生爱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发展以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对学生的成长、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起重要作用。(2)个人特质因素。个人特质是导致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等。作为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应避免偏见的产生,客观、全面、动态地看待学生、领导和同事,理解和宽容别人。自己则要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才华和能力,对人际交往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每位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应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较佳的精神状态,又要尊重和理解领导、同事及学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才能成为一个才华横溢、善解人意、富于吸引力的教育者。(3)性格因素。个性的核心是性格,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持久、稳定、深刻的吸引力。如真诚、热情、友好、理解,讲信用、理智、可靠、有思想、体贴等。而作风不正、敌意、多嘴多舌、自私、粗鲁、自高自大、贪婪、挑拨离间等是不受人喜欢的。因此,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人际关系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培育工作,并注意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保持良性循环,也才能使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周.教师心理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3-292.

[2]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5.

英语教师对负性情绪的自我疏导 篇5

在教育领域, 人们在关注课堂学习中的负性情绪时, 大多把研究目光定位在学生身上,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效率的体现者和学习结果的承担者。对于教师, 人们的研究定位多在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方面, 很多时候往往忽略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也受七情六欲的调控, 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 而这些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广大初中英语教师, 女性占多数, 她们既有一般教师群体的共性特点, 又有自身在负性情绪上的表现, 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关注。

由于初中英语教师接触的教育对象并不处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 尤其是初一年级面对的学生群体往往在英语成绩上参差不齐、分化严重。最差的孩子虽然经过小学阶段四年的学习, 但最终升上初一的时候, 甚至连26个字母都念不全。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比较普遍, 所以给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从头补起, 其他学生等不起, 进度也拖不起;如果放弃, 那放弃的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当然也是对班级整体成绩的放弃。所以在面对这样一种尴尬境况时, 教师的负性情绪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更容易滋长和爆发, 影响教学情绪的把控、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英语教师负性情绪的表现

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对学生发展不平衡的焦虑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 初一新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 由于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进度不同等原因, 不少外来人员的子女在转学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学习链断裂现象。特别是英语学习, 一旦换了新的教材、新的环境, 一部分学业本来就不够扎实的孩子, 英语成绩更是直线下降, 甚至是从此一蹶不振。升入初中, 班级英语成绩不平衡会令英语教师颇感焦虑:优生人数不少, 但困难生比例也较高, 尤其是困难的程度令人沮丧。

2. 对处理英语困难生的纠结

培优补差一直就是基础教育类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常用手段, 而英语学科更是首当其冲。导致目前初一年级英语教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补差该如何入手。困为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差到了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地步, 不做作业、自暴自弃等现象已令英语教师束手无策, 补差就更难实施了。纠结于严峻的现实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普遍心态。

3. 工作业绩和自我追求的双重压力

客观地说, 在有升学压力的年级段, 教师的工作业绩还是与学生成绩、升学率挂钩的。所以, 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和教师自我成长追求的共同作用下, 教师群体面临的工作压力还是相当大的。个人心理调节能力差的老师甚至会为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由此产生的焦灼、精神不振等负性情绪难免不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教学工作。

4. 学科组内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不少学校都有一个类似现象, 就是英语学科组内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和谐, 这可能与英语教师多为女性有关。从组内交流情况看, 表面往往表现出无关痛痒的热闹, 但在团队协作中往往大打折扣。这种现象的后果不是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是竞争的无序。这些也是英语教师负性情绪的诱因之一。

二、英语教师对负性情绪的自我疏导方法

作为一个社会人, 教师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作为一个教育者, 教师更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疏导能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感染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笔者以为, 英语教师的自我疏导可以从四个“合理”的层面入手。

1. 定位合理, 采用分层教学和结对帮扶的策略

初中英语教师, 在基础教育大循环体系中, 始终担任着“中间人”的角色, 义务教育的孩子必须全盘接受, 同时又要受中考升学率的制约。因此, 只有在定位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在面对困难时及时调整心态, 并能找到合理的教学策略力争扭转局面。在自我定位时, 需要提醒自己应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因为英语困难生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 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是英语学习上的困难生,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也一直困难。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缓解负性情绪的手段之一, 特别是分层教学, 因为不管是坐在船头还是船尾, 都能保证每一个人准时驶向同一个港湾。结对帮扶是很受初中生欢迎的英语学习策略, 英语教师利用好, 可以省不少气力, 特别是在记单词背后课文方面的效果相当明显。

2. 期待合理, 不苛求自己、同仁和学生

初中英语教师的负性情绪产生的诱因无非与自己、同仁和学生有关。学生单词默不出, 课文背不会要生气;补差效果不明显会生气;家长配合不积极会生气;学科组同仁配合不默契, 背后吃独食会生气;有时自己还莫名地生自己的气。这些负性情绪带入课堂, 很可能会影响整堂课很多学生的学习心境。所以, 我们的期待要合理, 不苛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成为那个最受欢迎的人, 只要努力、尽力、不放弃就行;也别苛求同仁, 团队的协作精神是需要每个人去维护的, 但别人可能会给他们自己更高的定位, 毕竟竞争的结果还是要独自承担的;更别苛求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 都会努力, 都在努力, 给他们时间, 给自己等待。

3. 认知合理, 科学把握初中英语的评价标准

关于教育评价, 人们正趋于理性。而教师的负性情绪的产生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对教学评价把握不准引起的。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旦人们把目光只聚焦于考试成绩, 英语学科的其他教育功能就都被忽略, 甚至抹杀了。初中英语教材生动的界面、丰富的素材, 实际上并不是只为分数而设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所以, 英语教师的焦虑不应是分数而是如何带领孩子们去生动地学习英语。

4. 处理合理, 不压抑也不沉迷于负性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情绪永远不是问题, 而如何处理情绪才是问题。对负性情绪的处理一不能压抑, 二不能放任。作为教师, 可以寻找多种途径来进行自我疏导。比如, 找一个合适的倾听者讲出自己的心理压力, 因为倾诉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诉说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并能获得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启示, 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可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跳出来, 转移自己的关注点, 以期短暂的休息后能够以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崭新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去。

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选取在该校参加普教体检的,年龄在45~60岁的教职工1106名,平均年龄为(52±2.50)岁;患有肥胖和血脂代谢异常的教职工432人分为实验组,无代谢综合征的教职工674人分为对照组。两组中男性为577名,女性为529名。

1.1.2 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选用患有肥胖和血脂代谢紊乱的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标准如下:(1)肥胖的标准:亚太地区以体重指数(BMI)≥25.0 kg/m2为肥胖的标准。(2)血脂代谢紊乱:总胆固醇(TC):>5.2 mmol/L;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 mmol/L;和(或)空腹血低密度脂蛋白(HDL-C)>3.12 mmol/L。

血脂等生化项目采用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TG、TC采用酶法。

1.2 方法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职工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2](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症状自评量表》[3](SCL-90)的调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采用《GSES》进行调查。《GSES》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编制。《GSES》共有10个描述,每个描述有4个选项。分为:完全不正确(得1分)、尚算正确(得2分)、多数正确(得3分)、完全正确(得4分)。得分1~10分表明自信心非常低,有自卑感。10~20分表明自信心较低或不足。20~30分表明自信心较高。30~40表明自信心非常高,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1.2.2 心理情绪测定

《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的常用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含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六方面的内容,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采用五级评分(得分为0~4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非常严重。《SCL-90》其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α系数为0.88。

2 结果

2.1《SCL-90》调查结果

实验组共收回有效答卷411份,回收率为95.14%。对照组收回有效答卷633份,回收率为93.92%。见表1。

注:实验组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GSES》调查结果

实验组共收回有效答卷407份,回收率为94.21%。对照组收回有效答卷625份,回收率92.73%。见表2。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数和分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代谢性疾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虽然人们目前都比较注重生活方式,注重饮食习惯、戒烟限酒、进行适量运动,但肥胖、脂质代谢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仍不断攀升,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构成了较大威胁,这使人们需继续探求代谢性疾病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论的重要概念,自Bandura,A.1977[1]年提出以来,立即引起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一个人通过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对自我效能的判断,是人们通过社会认识自身的综合反馈,这种反馈进一步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日常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4]。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劣势,将潜在的问题放大,产生负性情绪。同时,负性情绪产生的信息,又能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认识,降低对自我效能的判断[5]。从表1统计结果也表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实验组人员其人际敏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得分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之前的资料也有报道,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着负相关关系[6]。

资料显示,当人处于长时期的负性情绪时,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刺激,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原因之一是长期的心理工作压力,使老师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忽视了对自身的保健,产生身心和代谢性疾病[7]。其二是长时期的负性情绪,可直接影响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使体液、激素和酶产生等异常,导致各种急性或慢性内环境的不稳定,影响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使人的代谢发生紊乱,产生代谢性疾病[8]。研究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说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其负性情绪较高。而紧张、抑郁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会导致自身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代谢性疾病。因此,代谢性疾病不仅仅是一种营养性疾病,而且还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还应通过自我调节心理状况,尽力减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摘要:目的 通过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与代谢性疾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探求引起代谢性疾病的心理因素,为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提供思路。方法 将该校2011年普教体检中查出患有代谢性疾病的教工共362人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分入实验组)。并与未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教职工744人(分入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绪与代谢综合征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发生代谢性疾病者较多。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绪,肥胖,血脂偏高,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 and aunifying theory ofbehaviorl changange[J].Psychplogical Review,1977,84(3):191-215.

[2]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 tand action:A Socialcogn itivetheory[J].Englewood C liffs,N J:Prentice-Hall,1986:99-102.

[3]唐秋萍,程灶火.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1):16.

[4]陈秀丽,冯维.试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0-271.

[5]刘斌.自我效能感理论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41-142.

[6]高旭.自我效能理论应对警察疲劳现象的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9(5):139-143.

[7]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4):1175-1177.

上一篇:婴幼儿胸部摄影下一篇:医疗纠纷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