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通用10篇)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篇1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工作中担当的角色悄然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指导者,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到合作者,从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到开发者,从教书匠到研究者,这一系列社会角色认同的改变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挑战。部分教师不能适应这一改变,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中,失去了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同时丧失进取心,在“无意识”或“事与愿违”的状态下对学生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群体,就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及界定
高曼(Goleman,1995)所著《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面世,使EQ广 泛受到各界的瞩目与重视,同时使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愈受到大家的肯定,甚至将EQ与情绪管理划上等号。根据沙洛维与梅尔(Salovey&Mayer,1990)的观点,情绪智慧——EQ涵盖下列五种能力:
(一)觉察自我情绪
能随时随地自我觉察自己情绪的人,即对自己了解较多的人;反之,不了解自身情绪状态的人必然沦为如柏拉图所说“感觉的奴隶”。可见只有掌控自我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面对人生大事时能较好地进行抉择。
(二)妥善管理自我情绪
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并强调如何摆脱焦虑、怒气、灰暗或不安。当欠缺情绪管理能力时,常须与低落的情绪交战,而掌握自如的人则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接受挑战。
(三)自我激励
做事不是依靠外界的动力,而是靠自我激励的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保持高度热情,克服一时的冲动和满足,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有了这种激励情绪,工作保持高度热忱,不断提高效率。
(四)觉察他人的情绪
这种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所谓同情心,亦即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愈具同情心的人,愈容易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也愈能觉察他人的情感状态。
(五)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协调与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包括领导和组织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能力,即通常称谓的“人缘”。
二、情绪管理对教师的影响
(一)情绪管理是身心健康的“护航者”
目前,教师身心状况令人担忧,它实际上已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成员,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其身心健康问题不仅具有单纯的个体生命的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教师心理压力导致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有些教师因为多种不顺心的事情,常常烦躁不安,有时就向学生发泄,讲课耐心不起来,动辄发火。如能在学生面前耐得住,往往就把一天中所受的窝囊气一股脑儿地向家人发泄。
英国哲学家斯宾说过,生命的潮汐因乐而升,因痛苦而降。如果一个人过度愤怒、焦虑、忧愁、痛苦等,就会使他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判断能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使正常行为瓦解,造成机体的病变。当然,情绪能致病也能治病。情绪上的良性感染与反馈,能促使体内免疫球蛋白A血清素和各种酶的生物活性水平提高,改善机体的生化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如许多癌症患者以豁达、开朗、乐观的心情战胜绝症。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二)情绪管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情绪在人际关系中起着信号、表达和感染作用,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智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亲疏与稳定。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控,对他人情绪的觉察和把握,有助于教师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情绪表达是人际沟通交流的基础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离不开有效的人际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出试图沟通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如文字、语言或表情等,之后清晰、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清楚、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根据课堂环境的要求,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更好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完成有效地沟通,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奠定基础。
2.情绪控制是良好人际关系的保障
良好的人际交往既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智,对自己负责,对学生尊重、宽容、忍让,(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力图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很强的情绪调控能力。一个自控能力较差的教师,常会不顾场合乱发脾气,很可能把“自我发泄”引向“向学生发泄”,行为充满情境性,喜怒无常,过度情绪化,甚至耿耿于怀,这将直接挫伤师生关系。而稳定、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3.移情能力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关键
移情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集中体现,教师不仅能够知觉自己的情绪,而且能觉察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情绪作出准确的识别和评价。这种能力有助于超越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别,具有一定的人格功能,有助于教师觉察学生、理解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的师生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师情绪管理的方法
(一)觉察自己的情绪(what——我现在有什么情绪)
教师克服负性情绪的前提,首先是树立调整情绪的自觉意识,即必须承认某种负性情绪的存在。
人类的智慧在于它不仅能对客观环境事件进行思考和评价,而且能把智慧的锋芒指向自己,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加以认识、评价和思考;通过思维和意志,对它们进行干预,使之朝着有利生存发展的方向变化。
(二)了解情绪的成因(why——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认知是平衡主客观关系的杠杆,调整情绪需要认知帮忙。教师在消极情绪产生后,通过对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找出哪些原因是可以改变的,哪些原因是短时间内不能改变或根本无法改变的。对可以改变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整或改进,对不能改变的,则通过从其他方面的努力加以补偿。从而减轻、消除消极情绪的困扰,达到心理平衡。在心理治疗诸方法中有一种理性情绪疗法。此种理论认为,诱发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对诱发事件的认知解释和所持信念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三)缓和与转换情绪的方法(how——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1.缓和情绪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教师摆脱消极情绪困扰,调整心态,维护身心健康提供了很多可资利用的方法。
(1)转移法,又称移情法。教师在遭遇消极情绪的困扰时,为了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通过转移注意力(努力把注意力转到自己愿意做的工作或事情上),使自己的心境较快地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平衡。
(2)意控法。教师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把引起消极情绪的刺激从清醒的意识中除去,对某些在课堂上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达到迅速消除的功效。
(3)清醒法。当教师产生激烈的消极情绪时,为了避免因头脑不清醒而作出不理智的举动,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提醒,使自己明确将要采取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进而解除迷茫,冷静面对现实。
2.转换情绪的方法
上述三种方法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情景中迅速缓解消极情绪,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但要从根本上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还须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交往法。交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社会性需要,它不仅是利益和物质的交流,也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学校院墙之外的社会交往,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而且还要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与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胸怀宽大,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则又使教师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2)合理宣泄法。情绪有的可以升华,有的也不一定有必要升华,在适当的场合下,合理地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当教师在工作或生活中产生了消极情绪,要学会合理宣泄出来,以减轻或消除自己的心理压力,避免情绪进一步淤积恶化,保持心理平衡。但教师情绪宣泄要注意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宣泄,无端迁怒于学生,造成不良后果。
(3)文饰法。文饰又叫“合理化”,这是一种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困扰的方式。它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找借口”、“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等等。当一个人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冲淡内心的欲望,减少懊丧情绪。与此同时,又以“甜柠檬心理”来肯定自己的成绩和价值,认为凡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以减轻内心“求而未果”的痛苦。
情绪管理的方法还有很多,为了减轻或消除消极情绪的困扰,维护身心健康,教师还可以探索一些更适合自己的性格和实际情况的方法和措施。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篇2
一、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的调控
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调控的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进行的, 是一种双向活动。教师作为个体, 学生作为群体, 两者的情绪状态构成了教学中的整体情绪状态, 并且双方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 不仅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并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作为体育教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的调控。
1. 用良好的教态去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表现出自己对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工作兢兢业业, 用这种态度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的情绪为之一振, 学习积极性提高, 注意力集中, 为形成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奠定基础。
2. 用良好的个性品质去感染学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关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显示出积极的个性品质, 因此, 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教学中要表现的热情、诚实、活泼、宽厚、友善、富有幽默感。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尊师感,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其他学科的要求有所不同,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 更要传授体育技术、技能, 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讲解要清楚、明了、生动活泼、重点突出, 而且示范要准确、优美, 要给学生跃跃欲试的启迪。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教学中的各项运动技术、技能, 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 提高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 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 其组织能力的强弱,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中的整体情绪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上课时组织得当、教法灵活, 使课堂出现想、练、比的多层次结构,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新的情绪体验, 产生新的情绪感受, 进而使课堂的整体情绪状态得到良好的调控。
5. 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 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教材有内在的兴趣。”体育教学的内容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情趣魅力, 教师如果能挖掘出所教内容中潜在的情趣因素, 并进行再创造, 如语言描述的艺术性、围绕提问设置情景等,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
二、心理相容因素的调控
心理相容是指团体或群体中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需要密切沟通交流, 随着相处时间的延长,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逐渐形成一些默契, 如战术的运用、练习中必要的保护与帮助等。因此, 他们彼此之间的心理能否相容对教学中的整体情绪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体育教师需要对心理相容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控。
1. 言传身教, 积极关心和爱护学生。
作为教师, 要力求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和态度引起学生在心里上的肯定, 并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善于和学生沟通, 关心和爱护学生。如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调节和改变不利的情绪倾向;采用多变化、有趣味的练习方法, 及时正确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认知教师、尊重教师, 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
2. 增进师生的合作, 开辟交往的渠道。
建立合作、融合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亲密感, 便于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如:在教学中, 尊重学生的探索和创新;在课堂联系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发挥空间, 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反省意识”, 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使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3. 强化集体凝聚力, 激发学习热情。
体育教学中整体情绪状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集体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讲当学生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符时, 更容易强化集体凝聚力, 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集体情绪状态。在教学中形成关心、合作、友爱、平等的情绪状态, 当某个学生遇到挫折时师生给予关心与鼓励, 当某个学生成功时给予及时的掌声, 激励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体验愉快上进的情绪, 进而使整个集体的情绪状态得到了较好的激发与保持。
三、环境因素的调控
课堂环境是保证教学良性进行的因素之一, 它通过影响师生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教学。课前预设课堂环境, 能提高教师对教学的控制, 有助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绪。好的环境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好的教学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的课堂情绪,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 体育教学中环境因素将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心态, 影响着学生整体的情绪状态。
1. 不同的教学项目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 学生因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整体情绪状态的波动与不同的教学项目有关, 不同的教学项目对环境的选择是有区别的。学生在集体竞赛项目练习 (如球类、游戏等) 中容易形成热烈的情绪, 学生对环境的选择性不大;而在单项教学内容的练习 (如田径、体操、武术等) 过程中学生则对环境的心理选择较大, 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与学生个体联系较大, 有些项目危险性高, 需要安全的环境作为支撑, 学生就会表现出对环境的依赖。因此, 根据不同的项目, 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练习过程中, 要创造安全、明亮适于该项目开展的课堂环境, 消除学生消极情绪,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项目学习环境, 以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一个整体情绪积极稳定的状态。
2. 优化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教学相适宜的教学环境能提高学生注意力, 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乒乓球室干净整洁, 排球场地线条分明, 地面平整。教学环境能让学生感到舒适或有想运动的冲动, 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提前进入兴奋状态, 产生积极的情绪,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的形成, 提高教学效果。
3. 预设课堂环境, 增加环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在体育教学中, 要根据课堂的项目或者学习需要, 预设环境, 从而达到更好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竹竿舞的时候, 可以预设少数民族的背景音乐, 采用民族特色的竹竿, 借用民歌的欢快节奏练习竹竿舞, 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在体操的单杠动作学习中, 在单杠周围提前准备好垫子, 创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避免形成做杠上动作的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 良好的整体情绪状态能使学生轻松自如而饶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和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它既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影响体育情绪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调控个体与群体情绪状态因素、心理相容因素和环境因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情绪状态, 进而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永焕.试述体育教师之王伯美.体育教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2]吴江, 夏春风.学生情绪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菏泽学院学报, 2006 (2) .
[3]王刚, 朱琦.浅析整体情绪状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安徽体育科技, 2002 (3) .
[4]白微.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消除措施.体育科学研究, 2007 (2) .
[5]冯军.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及其消除.教学与管理, 2010 (2) .
[6]高明亮.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胆怯与恐惧心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4) .
[7]郭小苏.试论制约体育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与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 .
[8]王兴中.体育教学中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科技信息, 2009 (28) .
[9]王俊.体育课上影响学生运动障碍的心理因素及解决策略.成才之路, 2010 (35) .
[10]李伟.体育课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情绪 影响
情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由人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个人情感,这种情感在课堂也会以各种形式的情绪表现出来。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表现出很强的教学工具性,大家都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的情感、情绪及人生观都被不由自主地排挤到语文教学的边缘地带。目前,社会是以关注的学生的成绩好坏作为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这里同样是忽略了教师的情感的表现,忽略了教师情绪在学生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师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性,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与生活,加强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情感,同时感受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高尚的情感素质。
教师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有时不仅能左右人的动机,还能影响人的智力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学不仅包括教学目的,还有知识的讲述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就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学过程不能只从教学方式、手段及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等方面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好坏的原因,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要考虑教师情绪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要了解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及知识掌握产生的影响,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教师的情包含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它们都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直接影响。教师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明书教授曾说:“教师面临很多社会和自身的压力,难免出现问题。就像得感冒一样,在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在消极情绪下进行课堂教学,会表现得心情不好,语气无力乏闷,教学语言枯燥,没有教学热情,而且遇事较容易冲动等。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年龄比较小,在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中可能会表现出懦怯、害怕,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甚至会造成心理伤害。像一位心情不好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突然发现一位学生把自己画成抽象的卡通画。顿时性情大变,并且大发雷霆,不停地回顾这个学生过去的种种“光荣”事迹,同时不停地指责学生,预言学生的“辉煌”未来。这种情绪下的教师语言和行为举止不仅伤害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对全班学生的情绪和学习都有影响,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若教师能够较好地洞悉学生的各种情绪及他们的在生理与智力方面的发展动态,在积极情绪下进行教学,那么课堂上会有积极进取、轻松和愉快的气氛,学生也会轻松接受知识的学习。若前面那位教师课堂上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则可能对这位学生只是淡淡地微笑,抚抚这位学生的肩,拍拍他的头。学生可能会自觉收起来,继续把心收回到课堂上,教师继续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无休止地责备学生,偏离教学主题,最终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举止不仅不会伤害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反而会对全班学生的情绪和学习都有好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越来越愿意学习,这种情况下,新知识就会被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这样发展下去,教师不再强迫学生学习,学生也会自愿学习,掌握新知识,如此不停地循环下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强化教学效果。美国的心理学家鲍德温在调查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情绪不稳定,在消极情绪下比较容易扰乱学生情绪。教师的消极情绪会逐渐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拥有积极教师情绪的老师带动学生情绪向积极方向发展。教师的情绪变化很容易影响学生,每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保持好的心情,在积极情绪下上好每一节课,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教师情绪管理随笔 篇4
一、教师魅力在班级上的重要性
从某些的研究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或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言行方面,包括了兴趣广泛、富幽默感、拘谨、守信、以身作则、仪容端庄、公正不偏、关心及了解学生、课后平易近人……。学生对教师印象之好恶,直接影响对其所受课程与兴趣的浓淡。一个身受学生敬爱的老师,为学生所乐于接近,他的言教让学生心悦诚服,他的身教更能使学生潜移默化,能够产生极大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魅力的发展是不容现代教师所忽视的课题之一。
二、了解魅力
当你想到魅力时,你的脑中想到了什么呢?是陶晶莹在荧光幕上的幽默大方、能言善道?是陈shui扁的朴实亲切、魄力风范?是陈纯甄打球时认真、专注的眼神?或是反町隆史所饰演的「麻辣教师」呢?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已能测验魅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魅力如何产生效力。从一些魅力人物所做的分析,发现其共通的特质:魅力是一种沟通能力及影响力,它更是一种对人、对己的感觉能力、表达能力及控制能力。魅力绝不是基因遗传的作用,乃是智慧和能力的累积及呈现;它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
由学者的研究显示,魅力具有六个向度可评断,包括:
1.情绪表达力:可以自由表达内心感受,不但能让他人了解其心底感受,更能藉真情流露增添人际交往的乐趣。他们多半表情丰富、声调千变万化,充满热情与活力。
2.情绪敏感度:具有魅力者,不但是绝佳的情绪传送者,也是体贴的讯息接收者,可以了解他人经由非语言行为所传达的感觉,与人建立有效的沟通。
3.情绪控制力:善于控制内在情绪,使其适当的呈现。
4.社交表达力:具有说话的技巧,将想法立即语言化,也有能力带动话题,与人相谈甚欢。
5.社交敏感度:觉察周遭人际往来的微妙互动关系,熟知各项人际规则,并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适当的行为。
6.社交控制力:擅长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当时情境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项能力,必须互相补偿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否则将会妨碍魅力的发展。
三、教师魅力大放送
依据上述所提,在此我们简略地将教师魅力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外表仪容
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中,第一印象往往占有极大的份量,而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外表仪容。一般而言,老师的外表仪容会最先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故而,老师的外表仪容应该以朴素、整洁、端庄为基本;所谓的端庄并不一定要西装笔挺,只要老师的穿著打扮不是短裤拖鞋,令人觉得很随便的感觉即可;若心有余力,则可利用些个性化的小配件,展现个人的特质,以增加个人的魅力。然而,在班级经营中讲求老师以身作则,在老师要求学生的仪容要整齐的同时,学生也会在自己的心中对老师做评估。此外,一个人的外表也会对人的心情造成影响,老师干净清爽的外表仪容不仅会令自己的心情愉悦,学生看了也会觉得心旷神怡,彼此的好心情相互感染,更会造就愉快的班级气氛。
(二)个人特质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学生的眼睛都是很雪亮的,对于老师的个人内在特质,都能够从老师上课中的表现、平时的言行举止中敏锐的觉察。一般而言,学生认为有魅力的老师可能具备的一些特质如:自信、稳重、幽默、义气、热心或温柔等,但是,并不是全部都要具备才称的上是有魅力的老师,不同的老师具备不同的人格特质,而只要将自己吸引人的个人特质展现出来,即可发挥个人的魅力。若老师对于自己所拥有的魅力尚觉得不是很足够,也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性格再加以培养,然而,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营造,因为若只为吸引学生而刻意的营造,那就不是个人自然的本质了,而学生雪亮的双眼也会识破这个计俩的,到时学生不只会觉得老师做作,可能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那么,就更别提班级经营的成效了。惟「幽默感」在教学上的确具有颇大的效益,吉尔伯曾说过:五十分钟的工作,加上五分钟的笑,其价值是六十分钟无变化的工作的加倍。…教学的幽默,具有更深刻和更有价值的目标?它将教师和学生们联系在一起,用快乐去联系他们。所以每个教师、即使是以往给予他人或学生「严肃、死板」印象的教师,也可以尝试去培养幽默感,以打破彼此的距离或增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情绪方面
教师的情绪方面,则可分为个人修养与情绪表达。个人修养乃是其情绪的稳定性,教师情绪的稳定性则在遇到突发状况中最容易表现出来,并展现出个人对事件的因应方式与处理态度,在如此特殊的时候,若老师的态度是理智的、冷静的就事论事,心胸开阔的包容所造成的混乱景象,从头到尾的处理好每个细节,而非随之歇斯底里、无所适从,则此时老师令人信任的魅力就无所遁形了,更会加深学生对他的爱戴。
此外,具有魅力的教师并非没有情绪或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他能够适时且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昧的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最后受不了,才突然爆发,那么对彼此关系的伤害才是最大的,所以,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情绪为何,对老师而言,并不可耻,而且若能够适时的用适当的方法,如用「我讯息」或「理性讯息」表达,对师生之间的沟通更有帮助,也不会在无意之中伤害学生。
(四)社交方面
身为一个教师的角色,你所要面对的当然不只有学生而已,你所要更加广泛接触的还包括你的同事以及所属上司,也就是办公室中的其它老师及主任校长..等等,也许教育环境不比一般的职场整天都得上演着办公室战争,但是若能建立好与其它教师的一些联络沟通管道的话,我想这也是对于教学有极多裨益的。你可以尝试在课堂教课之余主动的对于其它老师伸展一些人际触角,擅用一些沟通的艺术及技巧例如:主动关怀、多些赞美..等等,我想也就能很快的化解平常教师们之间尴尬及不互相往来的情形,其实教师们应是一群共同为教育努力的社群而非一个个单独奋斗的个体才是,若是老师们之间能够建立起和谐沟通的相处情形,不但在教学方面我们可以教学相长、互相讨论与合作,更能激发出许多更佳的教学理念及计划,并且可以相互支持形成一股教育力量来一起处理教学上可能突发的事件,使得我们不再是单独拿着铁枪面对学生的唐吉柯德;另外在举行一些大型活动如教学观摩及运动会等,更能发挥平日的合作及默契一起群策群力,把活动举办的更加完美;此外我觉得这也是给了学生们最好的一个社交人际方面的示范。
不需花费许多的时间及精力,只要你用心地、有计划地、自然的去经营四周的人际关系、既不会耽误到平日的教学,而是改造教学办公室及形成广大的教育学习社群的开始,这种在教师身上发挥出来的社交魅力我想是日益需要的,而且也不难做到,试试看一个简单、诚挚的招呼语,教师的社交魅力就由此开始。
四、魅力锦囊大公开:
以下我们根据上述教师魅力的四大重点,整理及提供一些简单且在日常生活可以实施运用及注意的锦囊妙计,大家不妨可以参考看看并实际去做看看是否真的能增加你的教师魅力。
第一计:每天在出门前再次照个镜子确认自己的服装仪容是否整齐干净。
第二计:多留意一些时尚讯息,可以改善衣服配对及颜色的搭配让你穿对衣服看来更有朝气。
第三计:留心一些不雅的小动作可以让你的举止礼仪更加的得体。
第四计:多充实一些教学课堂外的知识与技能展现你另一方面的才华。
第五计:善加练习一些口语表达如:念报纸等,不但可以让你口语正确有助教学,也能更佳的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第六计:每天回顾3-5个自己表现的不错的地方或事件,适时的鼓励自己增加自信心。
第七计:留给自己转圜的空间,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加冷静思考与替别人想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第八计:别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家人或同事,迁怒别人只会为你的人际关系带来负作用。
第九计:言行举止应当一致且时时注意时间,切勿迟到早退做个学生的好榜样。
第十计:与人交往首重诚意待人,带着敷衍别人或心不在焉的心态无法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尊重。
第十一计: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凡事三思而行,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做到。
第十二计:笑脸对人、广结善缘,切莫在人背后道人是非、心生妒忌说人闲话。
五、结语
教师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提纲 篇5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做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星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1.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又是教师心理健康,它的标准是什么?
2.阐述教师心理问题的症状有哪些?
3.阐述通过多种途径作好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与调适。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篇6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整天要和孩子们打交道,孩子不比大人,什么都不懂,有时哭有时闹的,所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幼儿老师虐童事件,幼儿教师出现情绪以后要及时排解,否则会影响到孩子,那么幼儿教师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忽略了对老师的心理辅导。当老师的负面情绪找不到出口,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受伤害。是人,就会有压力,有倦怠,自然也就会有不良情绪。服务于低龄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最近,媒体连续报道了红蓝黄的新闻。尽管这些都是极其特殊的个案,但这些事件也提醒社会,我们在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老师这个群体存在的职业压力。而既然选择“心灵工程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那么老师也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学会面对压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一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报告称:13%的中小学老师存在各类心理问题,而幼师因为编制、职称、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更是存在较多心理压力。同时,因其服务对象年龄偏低,庞大的工作量、幼儿的人身安全、师幼之间的沟通不畅,都极易引发幼儿教师的负面情绪。但面对同样难以管教的孩子,有的老师会春风化雨,而有的老师会采取过激行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压力,错误的应对方式,暴露的恰恰是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他说,服务于人的行业,从业者都会有“移情”,即把对重要的人的情绪,转移到服务对象身上。一个在家受到丈夫冷淡的女教师,更容易对孩子动怒——而事实上,那是对丈夫愤怒情绪的一种转移。
消费情绪与消费情绪管理浅析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竞争的加剧, 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也日趋成熟, 消费行为日趋复杂化和个性化, 因此, 企业除了注重产品研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之外, 探寻消费情绪的变化, 进行必要的情绪管理越来越重要, 这已成为企业差异化营销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情绪、消费情绪与消费者行为
1.1情绪与消费情绪
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 情绪被看作为一种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反映了客体现实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并且伴随着某种生理变化和行为动作, 它由独特的主观体验、表情行为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不同取向的情绪理论对情绪的基本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上, 大致可分为生物社会理论和认知社会理论。生物社会理论认为情绪的重要特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 情绪生活是个体遗传倾向与评价系统、信念系统以及在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角色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社会理论则认为, 情绪更多是由于个体与环境 (尤其是社会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情绪是个体对其生存和学习的环境和文化进行评价的结果。
消费情绪通常被认为是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情绪反应, 与普遍意义上的情绪相比, 消费情绪在心理上更为急迫, 有潜在的动机, 并有更大的情境性[1]。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研究, 建立在视消费者为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之上, 该假定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基于对商品的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评价, 换言之, 消费者会仔细认真地计算和衡量商品的价值, 以使得购买收益最大化。但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的消费行为经常受到欲望、情绪和动机的驱动, 消费者有可能为了任何可能的原因而购买商品和服务, 例如为了缓解抑郁情绪、表达自我认同, 或者仅仅是为了有趣、惊奇等等, 因此,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理性的。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 大约27%-67%的购买属于冲动购买[2], 并且, 某些商品冲动购买的比例高达80%, 而典型的冲动购物者更会因为情绪上的原因而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产品。
1982年, Holbrook和Hirschman提出了与以往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信息过程模型”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所不同的“经验观点” (Experiential View) 和享乐消费 (Hedonic Consumption) , 强调消费情绪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重要性, 由此, 消费情绪的研究逐渐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对于消费情绪的研究, 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时间, 总的说来, 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消费情绪的度量;消费情绪与广告的关系;消费情绪与购后行为 (主要是消费者满意) 的关系;消费情绪对消费者决策 (信息过程) 的影响。国内对消费情绪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研究内容大多关于情感营销、情感策略的运用层面, 且多为定性研究。由此可见, 国内对消费情绪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
1.2 情绪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的情绪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决策过程, 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后行为。具体来说, 消费者的情绪影响着消费的购买量和购买类型, 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 再次购买的意向, 以及消费者的满意感等。
从情绪的体验性质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来看, 情绪可被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积极情绪, 如快乐、热爱、欢喜等, 由于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通常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 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而消极情绪, 如恐惧、厌恶等, 由于与某种需要的不满足或无法满足相联系, 通常伴随着一种明显不愉悦的主观体验, 并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因此, 当个体处在积极情绪状态时, 对事物的评估判断是积极的, 当个体处在消极情绪状态时, 对事物的评估判断也是消极的。
大多数学者也将消费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实证研究也大都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已有研究表明, 消费者的积极情绪与购买行为和满意度正相关, 消费者的积消极情绪与购买行为和满意度负相关。对立过程理论 (opposite一process theory) 认为, 当人们接收到一种可以引起情绪反映 (积极或者消极反映) 的信息时, 除了当即感受到这种被引起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以外, 接着感受到随之而来的相反的情绪, 这个过程衔接时间很短暂。因为情绪不是一个长期变量, 它不能维持很长的时间[4]。根据这个理论, 企业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强化初始的积极情绪和转化初始的消极情绪。即在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或者念头的时候帮助其消除随之而来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感, 加强其购买的欲望, 直到其付诸行动。通过外界环境和人为的努力去尽可能的强化和保留已有的积极情绪, 努力创造积极情绪, 削弱和消除已有的消极情绪, 努力避免消极情绪。因此, 有针对性的对消费者采取恰当的情绪管理非常有必要。
2.什么是情绪管理?
情绪研究应用于管理领域始于20世纪9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梅耶教授提出情绪智商 (EQ) 概念。随着情商 (EQ) 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情绪管理 (mood management) 理念逐渐形成。国外对情绪管理的内涵界定, 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适应性管理, 即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行为反应。第二类是功效性管理, 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第三类是特征性地界定情绪管理, 认为情绪管理是情绪智能的主要成分之一, 是加德纳的社会智能结构中的一个亚成分。国内学者对情绪管理的定义主要有:葛荣晋认为:情绪管理主要包含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了解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理解别人的情绪、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师曙光把情绪管理定义为: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 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许若兰认为: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 情绪管理的核心在于对情绪情景、情绪类型以及情绪强度进行管理。因此, 从个体层面上说, 情绪管理指个体在遇到与个体发展不利的情绪时, 积极寻找情绪策略, 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情绪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组织层面上来说, 情绪管理是人们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自己或别人的情绪的觉察和分析, 采取各种方法对自己的或别人的情绪进行调适, 以达到管理者想达到的目的的一种管理过程。
3.消费情绪的影响因素与消费者的情绪管理
基于以上情绪管理定义的界定, 由此看出, 对消费者的情绪管理主要定位于组织层面。即商家应根据采取各种措施, 有效地对消费者的消费情绪进行管理。因此, 有必要找出影响消费者情绪的主要原因, 从而制定有效的消费者情绪管理策略。
3.1 影响消费者情绪的主要因素
首先, 产品属性与类型会引发消费情绪, 尤其是产品或卖方引发的负面情绪对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其次, 服务场景 (或商店环境) 也会引发消费情绪, 它主要包括三类因素, 第一类是周围因素, 包括灯光、温度、背景音乐和气味;第二类是设计因素, 包括色彩、装修、装饰、陈设和店内的拥挤程度;第三类是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销售人员与消费者的相互作用, 例如销售人员的反应和情绪表现。核心服务、人员服务和服务场景对情绪的唤起、满意和服务品牌态度都有影响, 同时, 情绪影响满意, 满意对服务品牌态度也有影响。第三, 商家的广告、促销策略等对消费者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 消费者的个性、年龄、经济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是影响消费情绪的重要因素[5]。
由于消费者对负面情绪绪的反应, 比对正面情绪的反应要大。商家诱发消费者的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消费者的认知灵活性、扩大注意的范围, 从而增加消费者的多样化寻求行为, 这对于品牌的竞争和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6]。因此, 商家应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 以恰当的情绪管理积极营造、诱发和维持消费者的积极情绪, 努力缓解和消除消费者的消极情绪体验。
3.2调动和维持积极消费情绪的情绪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 在消费过程中, 积极情绪可以来自自身, 也可以来自外界。引起消费者积极情绪的因素大致包括合适的摆设, 适宜的照明度, 舒适的服务, 购买心情的良好, 对产品或者服务的信任度等等。因此, 首先, 商家应当对产品本身的属性 (包括产品的适用质量、特色、外观、款式、颜色、包装、产地、品牌、口碑等) 有相当的重视, 以引发消费者的积极消费情绪, 并尽可能避免引发消费者的负面情绪。
其次, 重视产品属性以外的其他因素, 特别是营销传播活动 (包括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 , 通过这些活动引发消费者的正面情绪, 避免由这些因素引发消费者的负面情绪, 通过品牌信任和品牌情感的影响, 最终培养、维持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例如, 在体验性商品的促销活动中, 商家最好创设生动的产品意象, 使消费者产生幻想情绪, 从而跳过属性分析的过程而直接对消费偏好和选择造成影响;由于在时间压力下, 情绪体验的敏感性会增强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因此, 商家可以通过一些限时的促销活动来创造时间压力情境, 从而提高人们对情绪体验的敏感性, 进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此外, 根据消费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情绪管理。已有研究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负性情绪较多, 成年之后, 负性情绪有下降的趋势, 正性情绪则保持相对稳定。与女性相比, 男性更注重主要部分而忽略情绪经历, 情绪更为女性对细节更加敏感, 容易情绪化, 有更多的情绪表现。在消费行为中, 男性是结果导向有更高的自我判断和控制欲, 以自我为中心, 而相比之下, 女性则更趋于社会化, 对自己和他人同样关注和敏感。另外, 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 其情绪的发生与体验也不同, 因此, 应在定位产品主流消费群体的基础上, 研究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绪特点,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个性的消费者进行恰当的情绪管理。
最后, 对于销售的一线员工而言, 员工的情绪是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员工必须按照组织所期望的方式来主动的来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工作是情绪性工作 (emotion work, emotional labor) , 表达恰当情绪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公众 (如顾客、乘客、患者、学生等) 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以促进组织目标。因此, 也有必要研究如何对这些一线员工进行有效情绪调动和管理, 以便能高效和正确的应对和处理消费者及其自身的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从而形成员工与消费者之间良性的情绪感染和互动。
4.总结
消费情绪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行为和购后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 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方式, 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情绪进行相应的研究, 更好的理解消费者的情绪。从而在产品的市场定位、营销策划等活动中, 针对消费者的情绪调节和管理的不同特点, 正确引导和管理消费者的情绪, 以营造能引起消费者的积极情绪的氛围, 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为愉快, 购后评价更为积极, 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高, 从而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消费情绪是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情绪反应, 它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态度和行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进行必要的情绪管理, 已成为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消费情绪及消费情绪管理的研究概况, 经分析提出了如何激发和维持消费者积极消费情绪的情绪管理策略。
关键词:消费情绪,消费行为,情绪管理
参考文献
[1]Dawson S, Bloch P.H, Ridgway N.M.Shopping Mo-tives, Emotional States, and Retail Outcomes[J].Jour-nal of Retailing, 1990, 14:408-427.
[2]Dennis W.Rook.The buying i mpuls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7 (14) :189-199
[3]孟蕾.情绪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探索产品类型与目标类型的作用[M].浙江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008.
[4]张戈零.消费者情绪对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和忠诚度影响的实验研究[M].中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05.
[5]耿黎辉, 陈淑青.消费情绪与购后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7) :93-99.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篇8
小学教师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已;家长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树立为人的榜样,“为人师表”必须铭记在心,从而使教师产生了凡人与榜样的冲突。在教学工作上,教师背负沉重的“升学率”的压力;在管理工作上,一方面,教师要面对越来越有个性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严格要求。同时,面对自身的进修、考核以及家庭生活,“压力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教师”。今天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需要创新意识,由此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他们易于焦虑,这是最常见的情绪反映,还有恐惧、紧张、忧虑、抑郁,甚至情绪暴躁,表现为过分激动、愤怒、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有时也表现出软弱、消极、被动、无可奈何的冷漠态度,导致教师的自我评价降低,丧失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教师过重的压力,学校的管理者应善于控制情绪。首先是接受:注意到对方有情绪,接受有这种情绪的他们;其次是分享:先分享情绪感受,后分享情绪的内容——谈事,再谈感受;最后是肯定:肯定其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该把事混为一谈,要推心置腹地一一指出情绪内容的错误。校长应与教师一起控制自己的情绪,运用情绪管理来调整教师心理,进而提高绩效,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除了理性外,还需要感情投入或者是激发教工积极情绪的方式。 那么,如何让教师们以积极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周围事物,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呢?
一、创设和谐多彩的活动,保持教师积极向上的心态
营造温馨家园的工作氛围,提倡教师健康积极的工作心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方面活动。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多姿多彩、凝聚人心的活动,让教师在不经意间悦纳自我,调节情绪,同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陶冶情操,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集体,从而使自己拥有健康心理。他们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超越,以积极的心态投身教育工作,敬业爱岗,在工作中不断寻找乐趣。
二、常抓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健康情绪的内涵
教师要尽到自己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应有的职责——用自己的爱和智慧,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关键是要长久地保持对孩子的这份纯爱的感情,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消磨而淡化,同时要带着一颗童心,细心、耐心、精心、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
三、营造正性压力环境,激发教师积极的工作激情
1.教师应积极为自身的健康而努力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博览群书,增强知识底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教研活动和各类培训,这样才能以较高的素质去迎接竞争与挑战。同时,要正确理解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合理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各种矛盾,把来自个人、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教师要学会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其次,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要学习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采取适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主动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努力增强保健和锻炼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要在重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主动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参加体检和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注意膳食平衡。
2.学校要教给教师各种有效的放松方法
学校要坚持以“容人之短、待人以情、助人成功、激人追求、让人参与”为管理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帮助和引导教师实现自身价值,使每个人都自信、自立、自强。学校的管理者要放下架子,经常和他们沟通,关注他们的情感,创造条件,尽量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要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从而使教师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缓解职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有力的握手、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短短的话语,就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尊重、信任和关心,感受到和谐、蓬勃向上的精神氛围和集体生活的快乐,产生温暖如家的感觉,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篇9
2014-06-24 11:39:00| 中公教育推荐:教师招聘考试网 对过五关、斩六将入围教师招聘面试的考生来说,紧张的情绪是不免的,但是怎么避免这种紧张情绪,赢得面试,是各位考生所头疼的事情。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帮广大考生总结了调整情绪的三种方法,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祝考生早日圆梦教师!
一、考生在考前可以做一些适应性训练来适应考场的紧张氛围
之所以考官会让人精神紧张,一种是来源于考生的心理暗示,“考官是前辈,考官是专家,考官很严厉”等。一种是来源于陌生严肃的考试环境,考场正规,人员众多,压力山大,考生自然进入一种紧张状态。对此,中公资深讲师建议考生可提前创造一种陌生紧张的环境,使自己加以适应。例如尝试着在一个陌生的场合为众人做自我介绍或是讲一段课,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找一个有学生的教室为学生们模拟授课。陌生环境保证有十个人以上,并尽量严肃正规,这样的适应性训练对于克服心中的紧张感是比较有效的。
二、考前精心准备,做好心理调适
很多考生紧张,是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所以要尽量在考前充分复习。如果真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就要进行心理调适。例如,“其他的考生一定也没看完”,“或者是我自己一定能行”等。这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式的自我安慰,而是为了稳定发挥说出的自信宣言。考生还要注意,心中不要将考官当做时刻审视自己、严肃刻板的权威,而要将考官当做是自己的老师或者是自己的家人,这些心理暗示都有助于平复紧张情绪。
三、考中需要注意,面试之前深呼吸几次,有助于平复紧张心态
不要和他人聊与考试有关的事情,容易使人紧张。另外,考试中无论讲课还是答题,尽量放慢语速,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
如果各位考生正在为考场上的紧张情绪而头疼,不妨一试。掌握方法,全力备考,相信自己,获取成功。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篇10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积极情绪则单指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是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包括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这三个部分。十几年来,心理学界掀起了积极情绪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成果,对于人们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情绪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它还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教育对象。因此,教师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尽量使自己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既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负责,也是在为学生提供正向的模仿对象。
积极情绪的重要作用
积极情绪是一组情绪,比较常见、研究较多的有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这些情绪对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积极情绪可以扩展思维
人们处于积极情绪之下能够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有研究者进行过一项实验,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体验逗趣或宁静,一组体验愤怒或恐惧,最后一组体验中性的感觉――毫无特殊性的感受。让这三组被试带着所体验的感受,列出他们当前想要做的事情。结果发现,感受到逗趣或者宁静的人,他们列出的单子比其他两组都要长。可见,积极情绪为思维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2.积极情绪可以扩展认知范围,增强创造力
实验发现,当人们处于积极情绪时,嘴角的肌肉会上扬,眼周的皮肤也会皱起,这两块面部肌肉预示着灵活而开阔的注意力。研究还发现,积极情绪为认知加工提供了额外的可利用的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可用于连结的认知成分;扩大了注意的范围,导致更综合的认知背景,增加了相关于问题的认知要素的广度;增加了认知灵活性和认知连结的多样性。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思维更开放、更灵活,能够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策略。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
3.积极情绪可以带来良性循环
研究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和托马斯?乔伊纳研究发现,在生活中体验更多积极情绪的人,更能够以一种开明的方式应对逆境,他们会看见更多的解决办法,并且在调查的被试中,最积极的人在五周后会变得更加积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循环,当面临问题时,积极情绪使得他们的思维变得开放,开放性使他们能够找到解决办法,并且巩固了他们的积极情绪,而这种巩固后的积极情绪又能使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积极情绪可以在我们的身上触发良性循环,让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变得更积极。
4.积极情绪可以打破人际界限
积极情绪的提高,能够让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更多的交叠。带着积极情绪,人们觉得自己与生活中重要的人之间更亲密了;拥有积极情绪,个体会在“我”和“你”之间看到更多的联系,最终看作“我们”。不管文化背景如何,积极情绪都能使我们感受到思维的开放性以及与他人的联系,它能使我们看到与他人的同一性。因此,积极情绪对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5.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积极情绪能够让个体从压力和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有效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在具备韧性和不具备韧性的人之间,最关键的差异是他们的积极情绪。有韧性的人,即使在感受着压力和痛苦时,也在体验着积极情绪,他们会勇于面对严酷现实,对未来充满希望。
学校培养教师积极情绪的有效策略
1.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工作具有劳心与劳力的双重性质,为教师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场所可以适当减轻教师的疲劳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情绪。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虽然随着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好转而相应地得到改善,但还需要尽量人性化,让教师在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里调节、陶冶自身心灵,保持积极心境,进而安心地教书育人。
2.营造充分肯定的工作氛围
辛苦的工作如果能够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必然会对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激发起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在积极、肯定的工作集体中,人际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协调、友善、融洽,教师们会互相给予丰富的情感支持,保持积极的工作配合,普遍保持积极情绪,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职业幸福感。因此,学校要尽量营造积极、肯定的学校氛围,帮助促进教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3.激活、发展教师的个人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寻找、应用优势可以显著而持久地提升积极情绪。优势是一种预先存在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使完成同样的任务,每个人应用的优势也是不同的。因此,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提供多元的评价指标,给教师提供多样的表现机会,帮助教师寻找、使用、发展自己的优势,提高教师工作的热情。
4.将教师心理素养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品质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利用校本培训的机会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可以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帮助教师进行情绪管理、自我认识、意志力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等训练,提升心理素养,保持健康心态,积极投入工作和日常生活。
教师自我调节情绪的有效策略
1.寻找积极的意义
积极情绪源于对情景和事件的积极解释,因此提升积极情绪的一个关键途径就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更加频繁地找到积极的意义。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生活中有投入、情感卷入和专注的感觉,就会感觉到幸福和有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激发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回忆过去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体验,回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愉快体验的活动,觉察自己投入程度最多的活动或者最能让自己身心放松的活动;可以通过将日常行为与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给生活、工作赋予意义;还可以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通过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增加生活的意义。
2.发现生活中的喜事
提高积极情绪的另一种策略是从事情中寻找好的方面,将积极的事物变得更加积极。塞利格曼的研究认为,耗费少且效果更持久的快乐方法就是被他称为“三大喜事”的练习,即每天写下三件喜事以及它们的起因和过程。他认为,快乐是因为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不去行动,只是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教师可以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喜事,或者每天跟家人分享生活喜事,不仅会让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降低不良情绪的出现概率,还可以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3.设立“善意之日”和“感恩之日”
当我们记录、表达对他人的感恩时,我们会感激别人的善意,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情绪,同时,我们自己的善意也能提高积极情绪,并且它和积极情绪相辅相成,只要认识到自己的善意举动,就能够启动良性循环。并且,在每星期固定的一天里做几件好事会比将他们分散在整个星期当中要更有帮助。因此,教师们可以自己创建“善意之日”和“感恩之日”来体验别人的善意,表达自己的善意,激发积极情绪。
4.坚持运动和正念训练
人们可以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快乐、释放压抑感、满足享受需要,这些都是积极情绪的体验。正念运动是近年兴起的来自于太极、气功、瑜伽等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是通过身体操作、身心调和及心理意念的导引而达到身心整合的运动。正念运动旨在培养被试对当前思想、身体感觉等的非评判觉察,增强“此时此刻”的觉知,而不是陷于思虑和自我批评中。教师们可以设立固定的运动时间,进行传统体育锻炼或冥想、身体扫描等正念练习,形成运动习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帮助自己增强积极情绪,缓解压力。
5.建立温暖、可信赖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人们通过与他人在一起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教师可以经常与亲密的朋友、家人或同事在一起,保持温暖的、可信赖的关系。沉浸在这种交往关系中,可以有更多的微笑、欢乐,享受更多的积极情绪,并且能建立更深入和更令人满意的联系,使生活更丰富、更幸福。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推荐阅读:
高职教师绩效管理浅析08-30
浅析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培养论文06-03
浅析阻碍教师角色转变的最根本因素——观念05-09
浅析教师课堂教学评价09-07
浅析云模型的高校教师满意度综合评价论文09-24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07-14
教师的情绪管理研究07-17
教师情绪的管理办法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