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概述阅读答案

2024-08-26

艾滋病概述阅读答案(精选6篇)

艾滋病概述阅读答案 篇1

艾滋病概述阅读答案

首先我们要正视到,艾滋病他不是性病,在医学上的定义为一种可传染的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大家也可以注意到,中国以前把这病叫“爱滋病”而现在叫“艾滋病”就是因为以前对这个病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艾滋是通过体液交换感染的,这里说的体液交换是指感染者的体液通过被感染者的皮肤的伤口进入被感染者的体内与之反正混合,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交换.(也就是说所有的感染,必须建立在伤口,交换,还有达到一定量的病液之上,否则就感染不了)一般无T情况下,女传男的机率是0.033-0.1%,男传女是0.1-0.2%,而男同性恋中感染的机率为0.5-3%.接受了受污染的血液制品,单次介于90-100% 母婴可以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等情况下感染,机率为30% 医疗暴露,单次的机率为0.3-0.5% 既然说到是要伤口,很多朋友咨询到关于伤口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整理了很多我以前论坛的回帖和相信自己医生的回答,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皮肤组织上正在流血的开放性伤口对于艾滋而言是危险的,黏膜组织来说,有破损的情况下对艾滋而言是危险的。

对普通皮肤组织来说,不是正在流血的开放性伤口,病毒一般是无法突破从而导致感染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结痂的伤口也不用担心的道理。皮肤破损和通常意义的伤口是不同的概念。举例来说,很多人会有蜕皮的情况,褪皮部位的皮肤是有破损的,外层是老皮/死皮(表皮层),内层是新皮(表皮层)。但这不是伤口,没有血流出来。整个皮肤组织相对来说是完整的,角质层(表皮层)保护着皮下的血管和毛细血管不暴露在外。艾滋病毒是只能生存在人的体液中,也只攻击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所以不流血的伤口对艾滋病毒有很好的抵御作用。开放性的流血伤口就不一样了,角质层(表皮层)不完整的,血管或者毛细血管是直接暴露在外的,遇到含有病毒的体液或者血液就会有感染风险。

对人体腔口部位的黏膜组织(尿道口、鼻腔、口腔、眼睛等等)来说,相对于皮肤,黏膜壁是非常薄的,因为黏膜部位都是没有角质层(表皮层)的。一但有破损,即使看不到血流出来,但是已经给病毒造成侵入的入口了。

从皮肤组织学上分析:人的皮肤有若干层,第一层是表皮,即便破裂了,仍然有第二层也就是皮肤黏膜(真皮层)高度保护你,即便是流血的开放性伤口,也要考虑病毒含量.肉刺来说,皮肤表皮破损了,但皮肤黏膜(真皮层)未必破损,如果没有流血就是安全的。

对于没有流血的破损皮肤,比如蹭掉了皮之类,虽然皮肤角质层(表皮层)破损了,致使皮肤粘膜暴露,在酒精之类刺激性液体接触会有明显的痛感,但这对于艾滋而言并不危险。酒精涂到伤口会疼是因为皮肤黏膜(真皮层)暴露了,酒精对之有刺激作用,而不是因为皮肤一定有开放性破损。但没有血就是安全的,因为病毒学要血液做载体。简单的例子,如果装了防盗装置的门,如果小偷碰到这扇门,门就会报警。如果小偷已经破门而入了,门也会报警。但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从病毒结构学上讲,任何病毒需要一个基本载体.比喻病毒性感冒病毒,它需要空气的推动,才能进入人的鼻孔或口腔,梅毒螺旋体需要血液或体液装载运行,艾滋病毒也是一样,除非你非常肯定有血进入了伤口.即便进入了,也不代表一定感染.血液由多种成分构成,艾滋病毒偏爱淋巴细胞,如果进入的那滴血中,淋巴细胞很少的话,艾滋病毒也没有兴趣到你伤口那里去”玩”.

如果以危险度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a,皮肤破损了(表皮层破损或者说角质层破损),皮肤黏膜(真皮层)暴露了,但不流血-->没有危险。(伤口结痂也属于这种情况,没有危险)

b,皮肤破损了,流血了(表皮层和真皮层(皮肤黏膜)都破损了)-->有很小的感染风险,请满了6周去做检测。

c,黏膜部位破损了(口腔,尿道口等等),流血或者不流血-->有很小的感染风险,请满了6周去做检测。

拿更通俗易懂的说法来说:

对人体的皮肤来说,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

如果是表皮层损伤,是不会出血的,因为表皮层中没有毛细血管,这种情况肯定不用检测。这种情况属于皮肤破损中最轻微的,但肯定对刺激性液体会产生痛的感觉。

如果是真皮层(皮肤黏膜)破损,毛细血管会出血,接触到感染者血液有微小的感染可能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毛细血管的创面极小,毛细血管收口是非常快的,一般通过血液接触感染的可能性是基本为0的。如果是大面积挫伤(比如摔跤挫伤),很难说整个创面都只破损到真皮层,所以这种情况如果出血,而且接触到感染者血液,会有感染的风险。皮藓是由真菌引起的,在表皮层之下。只要不出血,整个表皮层是不开放的,接触了感染者血液也没有感染可能。

如果是破损深入到突破3层皮肤组织而到达皮下的血管,那么就属于流血的伤口,流血的伤口接触感染者血液就有感染的可能性了。

由此可以看到,艾滋的感染条件也是柯克的。所以请大家正视艾滋,不要谈艾色变。

第一章 金融体系概述答案 篇2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D

2、D

3、C

4、D

5、A

6、D

三、复合选择题(每题2分)

1、B

2、A

3、B

4、C

5、D

6、A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

1、金融体系或金融系统: 由各种金融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等一系列金融要素的集合,是这些金融要素为实现资金融通功能而组成的有机系统。

2、直接融资:资金短缺单位通过向资金盈余单位出售行股票、债券等索取权凭证而直接获得所需资金;资金盈余单位通过购买并持有这些索取权凭证而获得未来的本息收入(债券)或股息分红(股票)。

3、间接融资:资金短缺单位与盈余单位并不发生直接的融资关系,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发生间接的融资关系。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自己的次级证券(包括存单、支票、储蓄帐户、保险单等)从资金盈余者那里获得资金,再通过购买资金短缺者的初级证券(贷款合同、债券、股票等)向其提供资金。

4、金融资产:是一种未来收益的索取权,通常以凭证、收据、或其它法律文件表示,由货币的贷放而产生。发行或出售金融资产可使发行人或转让者获得资金,购买并持有金融资产可能给购买者和持有人带来未来收益,金融资产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工具,所以金融资产又是金融工具。

5、金融制度:有关金融活动、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和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与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相关的各种规则的总和。

6、金融创新:就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获取潜在的金融利润,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

五、简答题(每题5分)

1、简述“约束引致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5分)

答:美国经济学家西尔伯1983年提出。金融约束主要有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前者导致金融企业的效率降低,金融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效率来弥补这部分损失。对于后者,为了保障资产的流动性、必要的偿债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金融企业采取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从而逼迫其不断创新。

2、简述“规避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5分)

答:美国经济学家凯恩认为,金融企业为了规避政府的一些限制性措施或制度而采取的创新交易。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和由此产生的规避行为是政府与金融企业之间为管制和自由而进行的一种博弈行为。这种博弈的结果就是管制—创新—新的管制—新的创新,从而推动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3、简述“交易费用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5分)

答:由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该假说认为: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货币需求(层次与种类)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货币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加快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推动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4、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5分)

答:构成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作为金融中介和交易主体的金融机构、作为交易场所的金融市场和作为交易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的金融体制和制度。

六、论述题(每题10分)

1、金融制度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有哪些?(10分)答:(1)积极作用:(5分)

首先,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了金融服务业务领域,从而更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金融创新加强了利率杠杆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利率杠杆在调节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再次,金融创新为投资者提供了许多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投资者根据需要选用,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

最后,金融创新有利地推进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有利于世界金融和经济的深化发展。

(2)消极作用:(5分)

首先,表现在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上。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使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传递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中央银行难于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调节宏观经济。

其次,使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加大。尽管金融创新提供的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转移和降低个体的风险,但却不能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巨额游资的自由流动将对一国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金融衍生工具巨大的杠杆作用,更为投机资金的兴风作浪提供了巨大的放大效应。

2、直接融资有哪些优、缺点?(10分)答:优点:可以节约交易成本。(2分)

缺点:要求投资者具有一定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技能; 投资者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 投资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时间和成本;数量、期限难以匹配;融资的门槛比较高等。(8分)

3、金融体系有哪些基本功能?(10分)

答: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储蓄和金融投资功能:(2分)(2)融资功能:(1分)(3)提供流动性功能:(1分)(4)配置金融资源功能:(1分)(5)提供信息功能:(1分)

(6)管理风险功能: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功能:(1分)

(7)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银行清算体系提供的快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清算和支付结算服务,是现代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务:(2分)(8)传递金融政策效应功能:金融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通过金融体系的传递来实现的:(1分)

4、试述金融创新的种类:(10分)

答:(1)金融工具的创新具体包括:时间衍生、功能衍生、种类衍生、复合衍生。(2分)(2)金融机构的创新:从业务创新方面看,大体沿着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几种形式创新。具体种类包括住宅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各种保险机构、养老与退休基金组织、共同基金、金融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等;从经营主体方面看,一般趋势为国有商业金融、国有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等主体形式。(4分)

(3)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包括市场种类的创新、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制度的创新。(2分)

(4)金融制度创新: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利率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2分)

艾滋病概述阅读答案 篇3

试题答案的通知

各中学(有高中的):

现将《广东省学校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手册尾页中所附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问答试题”的答案公布如下(详见附件)。

请各校在12月7日前将该答卷的汇总结果发至思政科邮箱jyjszhk@126.com,以便我科统计汇总后上报至市卫生局。

特此通知

附:《学校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问答试题答案》

思政科

二○○六年十二月四日

学校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问答试题答案

一、是非题:(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6、√

17、×

18、√

21、√

22、√

23、√

二、单选题:(每题4分)

1、B

2、B

3、B

4三、多选题:(每题5分)

1、ACEF

2、ABCEF

3、AB

46、ABC、√

15、√ 20、×

25、A

5、ABCDE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习题及答案 篇4

1、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和()。

2、我国民法将法人分为 法人和()法人两大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 和()。

4、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和()。

5、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市场经营行为、()、()和经济违法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货币与有价证券、()和管理对象。

7、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8.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内容的经济关系。

9、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具体包括有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和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10、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和()两大类。[参考答案]

1、内容 客体

2、企业 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 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 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 行为

7、国家

8、监督 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 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 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人的论述,第()项是错误的。

A、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B、法人必须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法人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名称和场所

D、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2、下列第()项经济法主体具有法人资格。A、个体工商户 B、公司

C、农村承包经营户 D、个人合伙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B、各种经济关系

C、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总是由一定的()所引发的。A、当事人的要求 B、事件 C、行为 D、法律事实

5、自然灾害属于()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A、事件 B、行为

C、不可抗力 D、非故意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是()对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A、道德伦理 B、风俗习惯 C、经济法 D、党的纪律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权利义务

8、()是经济法主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A、国家机关 B、企业法人 C、企业内部组织 D、公民个人

9、经济权利是由()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A、法律法规 B、经济法律法规

C、民事法律法规 D、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10、国家规定的各类经济法主体的义务,对于有关经济法主体来说,都是()履行的。A、可以 B、不必

C、必须 D、由自己决定是否

11、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中最大量的是()。A、行为 B、物

C、无形财产 D、智力成果

12、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物是()。A、特定物 B、主物

C、从物 D、限制流通物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A

6、C

7、D

8、B

9、B

10、C

11、B

12、A

三、多项选择题 [参考答案]

1、由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包括:()。

A、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B、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C、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D、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E、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根据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我国经济法的构成,对经济法律关系进行基本的分类,其类别有()。

A、经济组织法律关系 B、经济活动法律关系 C、经济监督法律关系 D、经济监督关系 E、市场管理法律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经济组织法律关系包括下列()关系。A、合同法律关系 B、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关系

C、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关系 D、经济联合法律关系 E、私营企业法律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经济活动法律关系包括下列()关系。A、合同法律关系 B、个体经济法律关系 C、经济联合法律关系 D、公司企业法律关系 E、经济竞争法律关系

5、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经济监督法律关系包括下列()关系。

A、技术监督法律关系 B、质量监督法律关系 C、个体经济法律关系 D、会计监督法律关系 E、审计监督法律关系

6、下列()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A、国家经济管理机关 B、个体工商户 C、企业法人 D、公民 E、个人合伙

7、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A、主体 B、主观方面 C、客体 D、客观方面 E、内容

8、法人应当具备()条件。

A、是企业 B、依法成立 C、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D、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E、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9、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的资格。A、自己必须为一定行为 B、自己可以为一定行为

C、自己可以不为一定行为 D、自己必须不为一定行为 E、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10、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事物,包括()。

A、经济行为 B、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C、有形财物 D、无形财富 E、客观事实

11、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可以进行()分类。A、动产与不动产 B、种类物和特定物 C、货币和有价证券 D、主物与从物 E、流转物、限制流转物和禁止流转物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无形财富包括()。A、专利 B、发现 C、商标 D、专有技术 E、生产经营指标

13、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的自觉意志的联系与否,可以分为()。A、管理 B、事件 C、经营 D、行为 E、协调

14、经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等。

A、市场经营行为 B、经济管理行为 C、经济违法行为 D、经济司法行为 E、经济仲裁行为

15、市场经营行为必须()条件。A、主体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接受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依法实施的组织、管理 C、意思表示真实 D、接受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E、行为的内容、形式合法

[参考答案]

1、A、B、C、D、E

2、A、B、C、D、E

3、B、C、E

4、A、C、E

5、A、B、D、E

6、A、B、C、D、E

7、A、C、E

8、A、B、C、D、E

9、B、C、E

10、A、C、D

11、A、B、D、E

12、A、C、D

13、B、D

14、A、B、C、D、E

15、A、B、C、D、E

四、判断题 [参考答案]

1、经济法是调整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3、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可以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4、经济法律关系的各种主体都可以参加经济法所调整的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5、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6、非企业法人也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7、所有公民都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则要视其年龄和智力状况而定。()

8、公民就是自然人,自然人就是公民。()

9、经济权利就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可能性。()

10、经济管理权只能由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所享有。()

11、履行经济义务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

12、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所针对的社会关系。()

13、作为所有权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只能是特定物,不能是种类物。()

14、合同关系如果以特定物为标的,当特定物灭失时,该合同可以不实际履行。()

15、货币是一种种类物。()

16、管理对象不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17、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8、法律事件就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19、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20、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可以是双方互有权利、义务,也可以是一方只享有权力,另一方只承担义务。()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五、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1、法人

2、经济权利

3、经济义务

4、我国的经济法

5、经济法律关系

6、经济法主体

7、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8、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9、物

10、市场经营行为

11、经济管理行为

12、法律事实

[参考答案]

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3、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4、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7、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9、物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经济法主体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予以控制和支配的物质实体。

10、市场经营行为是指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行为。

11、经济管理行为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未设立、变更和终止特定的经济管理关系而实施的职权行为。

12、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六、简答题 [参考答案]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2、简述经济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3、简述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4、简述法人的概念和条件

5、简述经济权利的概念及其含义

6、简述经济义务的概念及其含义

7、简述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及其种类

8、简述法律事实的概念及其分类

9、简述经济法的特征

[参考答案]

1、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1)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3)在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与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之间。(2)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3)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4)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关系的宏观调控过程中。(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对一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3、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经济法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和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这两大类。(2)不同类别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其活动宗旨具有质的区别。

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条件是:(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5、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经济权利的含义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在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支配一定的财产或事务,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依据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作为特定的经济义务主体的另一方面,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3)当经济义务主体不依法或不依约履行时,经济权利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6、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经济义务的含义是:(1)经济义务主体必须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仅以法律规定或以经济合同规定的范围为限。(3)经济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应该自觉履行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如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面、正确履行,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经济法律客体的种类有:(1)物;(2)货币和有价证券;(3)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4)管理对象;(5)行为。

8、凡是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物,在经济法学中即称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是指客观上发生和存在的、与经济法主体主观意志和自觉行为无关的,但能够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行为是指由经济法主体在其主观意志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9、经济法的特征是:(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两重身份--在单纯的市场关系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在经济管理关系中,一方主体只享有权利而另一方只承担义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内容 客体

2、企业 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 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 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 行为

7、国家

8、监督 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 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 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A

6、C

7、D

8、B

9、B

10、C

11、B

12、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B、C、E

4、A、C、E

5、A、B、D、E

6、A、B、C、D、E

7、A、C、E

8、A、B、C、D、E

9、B、C、E

10、A、C、D

11、A、B、D、E

12、A、C、D

13、B、D

14、A、B、C、D、E

15、A、B、C、D、E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五、名词解释

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3、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4、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7、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9、物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经济法主体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予以控制和支配的物质实体。

10、市场经营行为是指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行为。

11、经济管理行为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未设立、变更和终止特定的经济管理关系而实施的职权行为。

12、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六、简答题

1、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1)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3)在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与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之间。(2)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3)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4)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关系的宏观调控过程中。(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对一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3、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经济法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和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这两大类。(2)不同类别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其活动宗旨具有质的区别。

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条件是:(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5、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经济权利的含义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在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支配一定的财产或事务,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依据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作为特定的经济义务主体的另一方面,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3)当经济义务主体不依法或不依约履行时,经济权利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6、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经济义务的含义是:(1)经济义务主体必须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仅以法律规定或以经济合同规定的范围为限。(3)经济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应该自觉履行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如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面、正确履行,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经济法律客体的种类有:(1)物;(2)货币和有价证券;(3)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4)管理对象;(5)行为。

8、凡是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物,在经济法学中即称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是指客观上发生和存在的、与经济法主体主观意志和自觉行为无关的,但能够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行为是指由经济法主体在其主观意志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篇5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文字信息中构建意义。”

Day and Bamford(1998:12)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涉及: 1.从文本中有效地获取有关信息。

2.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将文本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作者的目的是让读者读,而不是听。因此,阅读是一种安静的个人的活动。阅读严格来讲是默读(Silent Reading)。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通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初步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递所需信息;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阅读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接收性技能(It is a receptive skill but not a passive one.),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进行广泛而高效的阅读,因而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2)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学习和巩固知识(如: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的有效途径。4)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拓展跨文化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5)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

(三)阅读的模式 阅读有以下三种模式:

•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Decode and understand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Use our expectations, previou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s of the text first.)• 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Use the above two approaches together,the two approach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understanding the text.The reader may shift from one focus to another during the process.)1.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根据这个模式,阅读首先被认为是对文本的识别,阅读也因此被视为解码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语篇逐级辨认解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综合运用一切语言数据,逐步弄懂短语、句子直至段落篇章的意义。信息处理是自下而上直线进行的,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因此,这种模式没有文本的识别也就没有阅读;认为影响学生理解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文本;是构成文本的字母、单词、短语、句法;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动解码,词汇量缺乏,语法结构不清。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自下而上模式对于读者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Bottom Up Approach 是最传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解词,再解词组,然后解句,最后才通篇理解。

因此,使用这种阅读模式,教师常常是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生词和短语放在最前面来单独进行教学。它具有以下的问题:)过分关注文章细节,而忽视了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 2)限制了阅读量

事实上,阅读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而自下而上的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阅读者看作是信息的积极处理者。2.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人们试图找到能够揭示阅读过程的阅读模式。Goodman 在 1970 年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到了 80 年代初期,人们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按照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符号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图。这个背景知识指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知策略、生活经验及情感因素等,即所谓“图式”(Schema)。阅读者调动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信息译码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种模式是以图式驱动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缺乏必要的图式往往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阅读不是文本解码的过程 , 而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图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验证、修正的过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会重视背景知识对理解的作用,例如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入对材料的理解。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非视觉信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视觉信息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自上而下地得到处理。读者不再是被动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根据阅读材料去预(猜)测、创造意义。其解码方式不是直线的成序列状的(not a linear process),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之前或之中不断形成对意义的期待,然后用这种期待去试读文章。3.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这种模式是以交互补偿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受教育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同。阅读不仅包括对文本的识别,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阅读不只是一个解码过程,也不只是一个猜测过程,而是语言与图式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模式认为阅读是语言与图式的相互补偿,是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Tricia Hedge 指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甚至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阅读者头脑中各种知识之间的互动。” 在以上三种模式中,哪种相对比较好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成功的阅读是两种模式(高、低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意义,获取信息,进行交际。

(四)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有字面阅读、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之分,有 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 和 read beyond the lines。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也表现为:信息识别、信息转述、推理判断、大意理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和分析六个不同的层次。1.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属于字面理解,指能够识别文字所表达的信息,比如年龄、职业、爱好、经历、时间、地点等直接信息。信息识别属于最低层次的理解。信息识别的练习形式包括: 文本识别、图片识别和行为识别。其中文本识别的层次最低。2.信息转述

信息转述以信息识别为前提,要求读者不仅能够辨认具体信息,并且能够表达所识别的信息。转述可以是控制性转述,也可以是自由转述。信息转述的练习形式包括:完成图表的填充和回答问题。3.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属于高层次理解。需要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既是 read between the lines。与信息识别不同,推理判断的结论在文章中不会明示,需要读者通过对事件、逻辑关系、句法结构的分析才能判断,需要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等。

推理判断是一种猜测、理解活动,基于作者给出的事实做出判断,可以以下的形式出现:匹配、选择、正误判断和讨论问题。4.大意理解

文章的大意主题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内容或某一个段落的内容加以合理的归纳,目的是检查对短文整体或某一段落的概括理解能力。它既可以是文章或段落中心的归纳与陈述,也可以是文章标题的判定与选择。主旨大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如首尾段、首尾句等。大意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出现:话题判断、标题判断、标题拟定、大意识别和回答问题。

5.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对作者观点意图的理解一般需要推理判断。观点意图有时是整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文章的主题句、结论句表达,有时通过 so, therefore, for example 等信息词表达。练习的形式包括:对作者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可以表现为识别或表述,识别可以是观点意图的匹配、选择,而表述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回答。6.分析

分析指能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同样包含文章的篇章结构的分析。分析能力要求相对高,尤其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五)影响阅读的因素

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必要了解、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语言因素和策略因素。1.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缺乏动机,阅读可能是视而不见。要取得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指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图式,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话题、知识、文化知识等。3.语言因素

学生的句法意识、词汇知识和篇章结构意识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语言基础往往是不能自动解码的主要因素,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回避语言教学、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教学。4.策略因素

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目标对理解的认知要求不同,学生有必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学生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普通初中在规划初中阶段的总体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参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对初中阶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级别 相对年级 目 标 描 述 五级 九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5 万词以上。

从以上的目标描述可以看出,初中英语阅读的目标包含:理解层次、分析层次和元认知层次。1.理解层次

理解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除细节理解之外,还包括大意理解,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等。2.分析层次

分析也是理解的一部分,有的把分析归入理解层次,属于逻辑关系的理解。《课程标准》中“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属于分析层次的阅读目标。

3.元认知层次

所谓元认知指能够计划自己的学习,监控自己的学习,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就属于元认知能力的表现,而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是资源策略的应用,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虽然属于学习要求,但是同样属于元认知范畴。由此可见,初中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学期的阅读目标一般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中的三四级要求确定。一般来说,三级属于完成初一学业应该达到的阅读目标。

级别 相对年目 标 描 述

三级 七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并执行有关学习活动的简短书面指

令;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4 万词以上。

可以看出,初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指令、故事,主要是基本事实信息的识别和大意的理解。

级别 相对年级

四级 八

目 标 描 述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7.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8.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9.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0 万词以上。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初二阶段增加了应用文阅读、图表阅读,除大意阅读之外,增加了猜测词义的要求。比较五级要求就会发现,推理判断属于初三的要求。

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属于 learn to read 的层次。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呢? • 语言 • 阅读方法 • 阅读策略与技能 1.语言

语言是否应该作为阅读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以“精读”为借口,把阅读课上成了词汇、语法课,阅读课上成了分析句子课,讲解单词和语法,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阅读教学不是不处理词汇和语法,而是如何处理词汇和语法的问题。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处理应该以服务于阅读理解为目标。2.阅读方法

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样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方式,培养以下正确的阅读习惯:核心词阅读、语段阅读和默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逐词阅读、总是朗读和唇读、有声默读。3.阅读策略与技能

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阅读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以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学生同样需要掌握 Planning, Monitoring, Management, Self-Evaluation, Resourcing 等策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计划能力,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意策略、技能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技能、策略的具体支撑技巧与方法。比如 Skimming 中的首尾句阅读等。

教师需要对初中学生以下的阅读技能进行培养: 1.略读 Skimming 2.寻读 Scanning 3.预测 Predicting 4.推理判断 Inferring 5.猜测词义 Word-guessing

三、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如何准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 1.分析教材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话题、情景、词汇、句型、题材和体裁、结构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活动

▲ 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拓展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哪方面技能和策略

2.分析学生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目标的规划必须根据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其背景图式、语言基础等各不相同。分析学生的方面有:)学生生活经历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智能因素和认知能力等。3)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预测学生在学习本篇阅读内容时的好的方面和可能出现的问题。5)与学生阅读材料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

3.制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设计课堂阅读目标。阅读的教学目标有以下的不同层次:)知识性目标: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理解性目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就是理解。)分析性目标:指能够将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运用性目标:阅读材料的运用、阅读技能的运用、阅读策略的运用。5)综合性目标:阅读后要求学生写成一个语篇就属于综合能力的体现。6)评价性目标: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做价值判断。

4.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应采取整体阅读课堂教学模式(The Holistic Reading),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读前阶段(Pre-reading stage),读中阶段(While-reading stage)和读后阶段(Post-reading stage)。5.设计阅读教学任务与活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中要设计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和任务,通过这些活动和任务来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艾滋病概述阅读答案 篇6

1、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ABC)。

A、合法原则

B、客观原则

C、公正公开原则

D、公平原则

2、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财政机关履行财政监督职责的权利(C)。

A、检查权

B、调查取证权

C、审查权

D、制止纠正权

3、财政监督检查具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下列流程正确的是(B)。

A、达检查通知书——制定财政监督工作计划——实施监督检查——提出处理意见——形成检查报告

B、制定财政监督工作计划——下达检查通知书——实施监督检查——形成检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C、下达检查通知书——制定财政监督工作计划——实施监督检查——形成检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D、制定财政监督工作计划——实施监督检查——下达检查通知书——形成检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4、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具有关键作用,下列选项中可以保证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的健全和施行的有(ABCD)A、建立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

B、明确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有关的人员职责,实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 C、坚持财产清查制度,并对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予以明确 D、保证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审

5、会计人员应按照要求进行对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体来讲对账的内容包括(ABC)。

A、账证核对

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

D、账表核对

6、针对当前基层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和往来款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ABCD)。

A、加强对票据的核销管理,要求每一个收费单位在上缴财政款项填写缴款书时同时附填一张与缴款书金额相对应的款项构成的票据号及金额明细表 B、禁止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跨使用现象发生,每年末对行事业性收费票据进行全面清理决算,每年更换一次

C、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业务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

D、敦促部门单位正确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切实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7、近年来,“小金库”现象屡禁不止,屡查不绝,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经济秩序,为杜绝“小金库”现象的进一步泛滥,我们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是(ABCDE)。A、加强教育,增强法制和职业道德观念

B、进一步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衡作用 C、建立监督网络,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和法治职能 D、加快现代支付手段建设,强化单位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E、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强化现金监管

8、孟德斯鸠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针对民政部门挪用彩票公益金的案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CD)。

A、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公益金的分配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B、公益金是民政部门自己筹集的,应该为自己的部门办点事

C、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努力做到公益金使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 D、在公益金的使用上必须做到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相分离

9、周转金借款期限一般为1-2年,少数周转期较长的项目,经特殊批准借款期限可适当放宽,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

A、正确 B、错误

10、对财政部门及其职能部门批复各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决算和企业财务决算的情况进行审计属于以下哪一项审计内容(D)。A、补助地方支出审计 B、预算支出审计 C、预算批复审计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考试试卷分析下一篇: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