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反馈机制

2024-07-17

评价反馈机制(精选11篇)

评价反馈机制 篇1

摘要:绩效反馈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医院整个管理流程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以上海市胸科医院的绩效反馈机制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评析了当前该院绩效反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绩效反馈,专科医院,绩效改进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绩效改进,而绩效反馈则是实施绩效改进的一个必然过程。它主要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就被考核者在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1]。绩效反馈的目的在于使员工了解自己在本绩效周期内业绩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让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达成对评估结果的一致看法,双方共同商讨绩效不合格的原因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与此同时,管理者向员工传达组织的期望,双方对绩效周期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探讨,最终形成一个绩效合约[2]。

我院作为一所有50多年历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以诊治心、肺、食管、气管、纵隔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从1993年起组织实施院科两级考核责任制(即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2001年开始对综合考核结果推行绩效反馈机制,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对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摸索和改进。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疗一线人员对我院绩效反馈机制的认知和评价,评析当前绩效反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策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的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等临床一线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使用结构化的调查表,采用不记名方式,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对绩效管理及绩效反馈重要性的认知,对绩效考核指标的了解和认同感及对绩效反馈制度的评价。调查表采用的测量尺度是“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5点测量法。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经ACCESS建立数据库录入并校正。应用STATA 9.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分析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构成比的两两比较,对于三组及以上的构成比,则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98.7%。在合格样本中,医生占29.7%,护士占58.1%,医技人员占12.2%。女性为77.0%。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绩效考核及绩效反馈的重要性认知

在2 9 6位被调查医务人员中,51.1%的人认为绩效考核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55.6%的人认为绩效反馈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不太重要或极不重要的分别仅占18.4%和13.6%。74.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对医院绩效考核及绩效反馈工作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但认为医院领导层对绩效考核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的仅占52.0%。卡方检验显示,被访者对自身及医院领导对绩效考核工作重视程度的认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9,ρ<0.001)。此外,认为医院领导绩效反馈工作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的仅占40.8%。

2.3 对绩效考核指标的了解及认同

在受调查的医务人员中,对于由医院对科室所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50.6%;认为对由科室制定的针对个人绩效考核指标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58.1%。认为科室绩效考核指标能够真实反映本科室绩效状况的仅占34.4%;认为个人绩效考核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个人绩效状况的占40.5%。对绩效考核指标的了解及认同不存在性别、年龄、职业、职称及工作年限的统计学差异(见表2)。

2.4 对医院现有绩效反馈方式的评价

对医院现有的绩效反馈方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5%和23.5%,表达非常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分别占6.9%和20.0%,其余46.2%的受访者则无意见。

被访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的绩效反馈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62.5%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医院的绩效考核只见缺点不见优点,容易诱发职工的抵触情绪;59.7%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没有建立正常的绩效考核申诉渠道,因此缺乏公平客观性;58.3%的医务人员认为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缺乏双向沟通,被考核者不了解、不认同绩效不达标的原因;56.6%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的绩效反馈指令式,使被考核者没有参与讨论绩效评价的权利和机会。对现有绩效反馈的局限性认知不存在性别、年龄、职业、职称及工作年限的统计学差异(见表3)。

3 讨论

我院目前实行的绩效管理模式是院科二级管理责任制(又称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3],即以科室管理与制度管理为重点的,每两年与科室主任签订一次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涉及各项医疗、护理业务指标和质量、门急诊质量、经济运行状况、科室内部管理、遵章守纪、设备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精神文明满意率考核等方面的内容。由医院综合管理考核小组负责对全院及各科室的绩效进行考核、汇总、评价与反馈,主管院领导负责对中层管理干部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与反馈,科室负责人负责对本科室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与反馈的两级管理考核责任制度。

医院的绩效考核主要由医院依据各科室签订的责任书上所列的各项指标,由各职能科室对科室及科内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并加以记录。根据考核结果,对科室和个人实施奖惩,有的落实到科,有明确对象的落实到个人。同时,医院将考核情况汇总成整改反馈表,反馈到各科室主任手中,由科室主任在科内对考核情况及涉及个人的考核进行反馈,最后签署整改意见后上交回院部。对一些科室管理项目和个人的不达标行为(如院周会的出席率、专家门诊迟到、科室欠费以及精神文明满意率考核等情况)在院周会上进行通报批评,对科室的一些医疗质量业务情况(如手术数、护理质量、医患纠纷、文明考核、满意率等)进行院内公示,多途径多方面进行考核反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对象认为目前的绩效考核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而约3/4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对医院绩效考核及绩效反馈工作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体现了绩效考核工作对于一线医务人员的重要性,也暗示该工作对医务人员今后工作的价值。但也有近一半的对象认为对医院领导层对绩效考核不够重视。

尽管医院已经对此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动员,并且经过多年实践和完善,然而,在受访的医务人员中,对于由医院对科室所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仅占50.7%;认为对由科室制定的针对个人绩效考核指标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58.1%。认为科室绩效考核指标能够真实反映本科室绩效状况的仅占34.5%;认为个人绩效考核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个人绩效状况的占40.5%。这些数据都提示了医院对绩效考核工作的宣传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层层落实以及跟踪反馈、绩效改进的力度还有所欠缺。

有效的绩效反馈对整个绩效管理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医院绩效反馈机制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改进:

3.1 绩效反馈指令化,只是单纯的批评与惩罚

调查发现,62.5%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医院的绩效考核只见缺点不见优点,容易诱发职工的抵触情绪。一般认为,绩效反馈有三种方式:指令式、指导式和授权式。指令式是一种传统的绩效反馈方式,即由考核者单方告知被考核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工作有什么问题,下次该怎么改进,被考核者没有参与讨论这些问题的机会和权利。医院所采取的正是这种传统的绩效反馈方式,由医院根据绩效考核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再由各科室主任告知医务人员,经医务人员认可后回收。医务人员作为被考核者,只有认可签章的义务,不能主动参与自身绩效状况的分析和提出可行性的整改方略。显然,这种以考核者为中心的反馈方式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参与绩效改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切实保证绩效改进方法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医院在实施绩效反馈时,注重的是就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对于不达标行为(如院周会的出席率、专家门诊迟到、科室欠费以及精神文明满意率考核等情况)在院周会上通报批评,医院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的逻辑。单纯的批评与惩罚,少表扬,多问题的反馈方式必然会影响医务人员包括科室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易促发消极情绪。

3.2 绩效反馈单向化,缺乏双向沟通

调查发现,58.3%的医务人员认为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缺乏双向沟通,被考核者不了解、不认同绩效不达标的原因;56.6%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的绩效反馈指令式,使被考核者没有参与讨论绩效评价的权利和机会。由于医院采取的是单向度的绩效反馈方式,被考核者在这一环节中缺失,考核者失去了一个检查考核指标和考核结果科学性和公正性的机会。缺乏双向沟通和互动的绩效结果无法获得被考核者内心的认同,被动地接受不能成为其提高绩效的动力源。绩效面谈的缺失,使考核者无法准确知晓被考核者绩效不达标的原因,因而也就无法提出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提升策略,使医务人员无法知晓绩效结果的由来,对医院的期待无法做出准确的回应,更不可能主动思考自身绩效低下的根源,努力实现医院期待的目标。

3.3 绩效反馈缺乏申诉机制

本次调查发现,59.7%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没有建立正常的绩效考核申诉渠道,因此缺乏公平客观性。因为绩效考核过程是考核者的施动行为,考核者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判断。医务人员作为被考核者由于缺乏对绩效考核结果提出异议的渠道和途径,也不能就绩效考核的公平客观性提出申诉,其权利无法得到切实的保证。当医务人员对绩效评估的结果不满而又无处申诉时,心中的不满将会累积,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为病人服务的质量和态度。若绩效考评在下次得不到改善,其不满和抵触将会持续滋长,负面效应会越来越大,组织的向心力会逐步减弱,影响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4 医院绩效反馈机制的完善策略

4.1 采用指导式的绩效反馈方式,正确运用强化理论

采用指导式的绩效反馈方式,能够克服指令式反馈的缺陷,医务人员不再是绩效考核结果和绩效改进计划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绩效改进计划设计的参与者,与管理者共同商讨绩效不达标的原因,共同提出对策,提高个人对考核目标的知晓度。同时正确在绩效反馈中运用强化理论[4],坚持全面的原则,既要看到绩效中的不足和值得整改之处,同时也应看到医务人员绩效改善的部分,立足于帮助医务人员改进不足之处,从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入手,共同分析绩效未达成的种种原因,并试图给以辅助性的建议,从而使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管理者对于自己的尊重和肯定,也愿意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绩效改进过程中,实现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

4.2 强化双向沟通,完善绩效面谈

绩效面谈是一种能有效发挥绩效反馈效果的形式[5,6]。要充分发挥科主任的两级管理作用,通过绩效面谈方式,分别从医院和科室,科室和员工层面,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正式的、面对面的平等沟通机会。通过这种沟通,使管理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协助医务人员提升工作质量;医务人员也可以了解到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和计划,有利于促进管理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提高管理的渗透力和工作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4.3 建立绩效反馈申诉机制

反馈申诉机制可以让管理者及时发现绩效考评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和质疑作出及时而富有针对性的回应,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协调医务人员和医院间的目标,保证二者间的一致性。可以使医务人员通过正式的途径表达不满,促使医院管理者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地去解决医务人员的不满,从而真正培养起他们对医院的向心力。如此,才能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苏珊.E.杰克逊,兰德尔.S.舒勒.管理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的责任、定位与分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501.

[2]王雁飞,朱瑜.绩效与薪酬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242.

[3]黄燕.绩效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67-69.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23.

[5]赵曼,陈全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09.

[6]刘伟.绩效反馈面谈有技巧[J].中国劳动,2005,(5):51-52.

评价反馈机制 篇2

纳税服务投诉处理结果反馈工作制度

第一条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地税系统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度》、《绵阳市地税系统工作人员行政效能投诉及处理暂行办法(试行)》,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平武县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投诉处理结果反馈工作制度。

第二条 县局成立以武亚波局长为组长的纳税服务投诉调查处理领导小组,各税务所及办税服务厅亦成立相应的机构。

第三条 各单位应将负责纳税服务投诉机构的通讯地址、投诉电话、电子邮箱上报县局,由县局纳税服务投诉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在平武县地方税务局网站对外进行公布。

第四条 各单位必须建立纳税服务投诉登记、受理、调查、处理制度,规范投诉处理流程,畅通投诉渠道,做到有诉必应,有诉必复,切实保证维权到位。

第五条 各单位要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纳税服务投诉,做好受理、登记、调查、处理以及分办或转办等工作。

第六条 各单位要在办税厅明显位置设立意见箱或投诉箱,方便纳税人进行投诉。第七条 各单位要在投诉处理中注重运用行政调解等方式妥善处理与纳税人的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确保纳税人投诉得到依法合理解决。

第八条 各办税服务厅负责纳税服务投诉的受理,县局监察室负责调查处理、投诉处理结果的回复等。同时相关部门如税政、法规等也应当按照业务分工,配合纳税服务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纳税服务投诉工作。

第九条 各单位须建立和完善对纳税服务投诉工作考核体系,强化对工作的日常考核,加大防范和监控力度,确保纳税服务投诉工作的及时、有效处理,全面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十条 纳税服务部门应定期对纳税服务投诉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总结阶段内热点、焦点或共性问题,形成整改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强化投诉处理结果应用,及时解决纳税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以及纳税服务质量,定期向纳税服务投诉调查处理领导小组提交情况报告。

第十一条 纳税服务投诉调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对下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投诉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并对下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投诉办理情况定期进行通报,以提高纳税服务投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十二条 适时加强外部信息反馈,对纳税服务投诉的调查处理结果,要及时实事求是的反馈给投诉人,虚心听取投诉人对处理结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第十三条 各单位每按照规定对纳税服务投诉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〇一一年四月

自媒体的启示:互动反馈机制致胜 篇3

在传播学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文章中提出传播模型,也就是“循环模式”。他们认为,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而大众传播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具有反馈机制。只有从信息发布到受众接收再到受众反馈信息发布者,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互动之中,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完整传播,也才能真正实现影响力和传播力。而传统媒体的天然缺陷,恰恰在反馈环节,既缺少供受众反馈的渠道,传播的信息也缺少形成反馈的要素,因此,很难体现传播的互动性质。

自媒体具有以下的互联网媒体的突出特点:1.非线性实时传播。不论人在哪儿、在什么时间,都能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自我设置的话题和观点。在自媒体时代,“黄金六小时”和“黄金四小时”也渐显无力。尤其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微博传播的速度,是报纸,甚至目前的其他互联网产品所望尘莫及的。2.全民传播。比之博客,微博只需140字,大大降低了写作门槛,也为人们进行实时传播提供了便捷,极为适应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公民新闻时代的进程。3.互动更加便捷。“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使微博成为一个喧闹的话语广场。粉丝越多,意味着博主影响力越大。评论则是网友们对某一事件自由表达意见,即使是不评论的转发,也表达了网友们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或多是某种意见的无声赞同。

而自媒体从信息的发布者上看更加多元,既有社会化组织的发布阵地,也有公民个体的自我表达传播平台。从信息内容上看,更是包罗万象,有自身新闻,有评论分析,有心情分享,甚至还有广告宣传。总之,它没有既定的内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发布和分享独特而有趣的信息。自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零门槛、低成本等特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彰显的“自我声音”的个性化表达,深受受众的喜爱,并且将其作为获取信息、网络社交、交流情感的主渠道,使之成长为一股巨大的媒体力量。

例如,2012年底在优酷网上推出的《罗辑思维》节目,是由著名媒体人罗振宇打造的公知型脱口秀,也是一场自媒体试验。它凭借着有种、有趣、有料的节目定位,一年间,节目点击量突破6818万,吸纳铁杆会员10万人,并且推出了微信公众账号,出版了《罗辑思维》的系列书籍,已经壮大为公认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分析《罗辑思维》的运作模式,互动反馈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受众或吐槽、或赞同、或自说自话的互动,尊重了受众的发言权,激发了参与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填鸭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不仅更精准地选择了受众的喜好,同时也让节目的“粉丝”忠诚度大大提升。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势不可挡的当下,其互动反馈机制的良性运转和巨大效应,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尊重传播学规律,重视受众的互动、反馈,将会对信息的筛选、议程设置、传播的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

综上,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该主动构建与受众互动的新模式,比如,每年央视的春晚和杭州电视台推出的《直播12345》,将互动性很强的广播节目与电视直播节目嫁接,直播接听观众电话、直播解决问题,赢得了收视率,更让节目的公信力大大增强。

其次,传统媒体应该整合新媒体或者自媒体资源,打破时间、地域的局限,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再次传播的“新闻源”。比如,2013年央视“3.15”晚会上,震撼人心的案例,很多都是通过新浪微博、搜狐新闻客户端、腾讯微信等网络提前征集的。而晚会播出后,通过各大微博、微信平台,微博大V的关注,网友互相传播和围观中,形成了“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实现了一条信息的价值最大化,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效应,成为一次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成功互动的案例。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 篇4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 又是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 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上。在现阶段,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定和学分管理上, 很少体现学业评价的反馈性, 教学的发展功能无法实现, 会阻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尝试分析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内涵

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 对于反馈的含义, 具有一定的分歧, 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馈是具有回路的信息传输过程:把施控系统的信息 (给定信息) 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 (真实信息) 再输送回来, 施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活动, 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 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机制” (mechanism) 是一种体现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系性”特征, 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根据这两个概念,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定义应该是指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信息回路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包括大学生、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在内的机构 (群体) 及其职责、运作流程。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是多元的回路系统, 它将学生学习的内外环境结合起来, 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主要的信息反馈机构, 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作为反馈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点接收和反馈学业信息, 从而使自身后继的学习 (教学、管理等) 行为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 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控制理论, 控制过程是依据偏差进行动态调节的过程, 没有偏差就没有调节。评价标准不明确, 反馈信息失真, 缺乏针对性, 反馈滞后、传送不及时, 是控制系统中检测、变送反馈环节的大忌。按照控制理论,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不健全的, 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评价标准不明确, 反馈信息失真或无针对性。

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其中评价标准是构成评价活动各要素的核心, 它确定评价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是评价活动的依据。学业评价就是根据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程度。事实上, 评价的“标准”包涵“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两个概念[2]。在日常用法中, 我们含混的把两者统称为“标准”。在评价学上, 所谓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 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指标就是能够反映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 为学业评价活动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事实上解决的是“评什么”的问题, 它直接制约对学习结果的意义解释。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评价标准包括强度、频率和标度三个要素。强度是表示指标达成的程度, 是定性标准;频率则是表示指标达成的数量或次数, 是定量标准;标度是评价的档次, 可以是定性的如优良中差, 也可以是定量的如用数字表示各个档次。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的表达, 是评价指标的标度。

对于大学生学业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可以参照的统一指标体系, 虽然某些高校尝试运用一些学业指标进行操作, 但因为指标层次和内容的划分设定和量化比较困难, 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成共识, 影响指标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评判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可依据的共识标准不多, 没有较权威的、客观的评估标准和体系。所以评价信息失真或缺乏针对性是高校学业评价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评价现状下, 反馈显得可有可无, 因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部门, 都不会对失真的信息感兴趣。

(二) 评价主体单一, 反馈信息片面。

目前,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局限评价的角度。评价角度的局限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存在片面性[3]。大多数高校学业评价都是教师主导的, 从课堂教学角度得出的知识学习的评价信息。没有其他主体的参与, 缺乏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业评价视角, 仅仅评价课堂知识的掌握信息, 缺乏能力评价信息。这就造成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都单一化, 评价所获得的学生学业发展信息存在极大的片面性, 大大降低反馈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片面的信息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反馈, 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反馈流程不规范, 反馈信息利用率低。

能否高效率地利用评价结果是评价反馈功能是否充分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中, 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 反馈流程不畅通和不规范, 评价信息在教师、学生之间并没有得到及时全面的传递。

首先, 在现有的评价状态下, 即便是片面的失真的评价信息, 学生也不能完全获知。大多数高校学生获知的期末课程考试的评价结果仅限于分数, 不能进一步获知具体的学业评价状况, 如得分和失分的知识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得分率等。学生无法根据笼统的分数对个人的学业发展情况做更清晰的判断。事实上, 只有对个人学业情况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业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真正成为学业评价最主要的受益人。

其次, 现阶段高校学业评价忽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其学业评价的评价方式仍旧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分数, 以评价课程学习是否合格。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是因为获知评价信息的时候, 课程学习已经结束, 所以学生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滞后, 无法及时分析个人学业的优势和不足, 更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4]。学业评价的作用仅限于鉴定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 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作用。事实上, 目前很多高校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来弥补这一评价反馈问题, 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较混乱, 评价责权不清, 其评价的效率很难保证, 学生从中获得的有效反馈信息仍旧不多[5]。

三、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策略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它是高校内部各教学要素紧密协作的动态运行体系。反馈机制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都是反馈机制的主体。其中, 居于这个反馈机制的中心节点是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在各个主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基础之上[6]。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作为闭合的回路动态系统, 其运行过程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或告一段落后, 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 得出评价结果, 及时分析评价结果, 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 教学管理部门协同教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教学归因分析, 针对原因分析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这个机制能否顺利运行, 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一环扣一环, 构成一个回路。构建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就是构建回路中的各个环节。

(一) 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套科学可行且统一认可的高校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前提。在制定指标体系时, 要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教师、学生等的意见, 在综合的基础上, 形成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再根据试点反馈意见, 反复修订, 力求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二) 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

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出来以后, 就要据指标体系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发展。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 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来衡量达成评价指标的程度, 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目前高校在设计和制定具体的评价制度, 选择具体的评价形式的时候, 往往不是以能否体现和表征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尺度, 而是竭力在能否简单化和便于操作上下工夫。所以, 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热衷笔试的评价方式。然而, 单一的笔试不能完全有效地衡量所有的评价指标, 使评价信息片面化, 无法提供全面的反馈信息, 学生、教师和高校教学无法获得有效发展。所以应该根据评价指标来选取相应的评价方式, 进而获取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信息。

其次, 加大平时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 完善平时成绩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注重过程监控和评价激励。在整个高校学业评价反馈的宏观回路中, 平时评价是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微观回路。它本身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形成回路, 使教学一线的信息及时形成相互的回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处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问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从学生处获知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 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

首先, 加强评价信息的公开工作, 评价前公开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评价后及时公布结果, 笔试评价还应该公布答案, 供学生探讨和质询。学校应该建立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 (辅导员) 三位一体的评价反馈渠道, 把评价信息反馈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 使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分管不同的信息反馈, 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个人学业评价信息[7]。

其次, 加强评价信息的归因分析。对学业评价信息进行正确科学的统计分析是正确理解评价结果及确定改进方向的关键环节。将学业评价获得的大量数据录入信息库, 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和分值, 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专业的软件系统对大量数据进行清理与统计分析, 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得到分析结果之后, 要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追根溯源, 梳理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作出归因分析, 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关键依据。

(四) 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归因分析得出主要问题和不足后,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向学生和教师征询解决策略, 召集相应的学科专家和教师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 召集学生代表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学生和教师专家团队可以采取讨论、座谈和争辩等方式确定应该采取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过程, 最终确定解决策略, 采取相应措施, 改进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问题。如调整培养方案, 修订培养计划, 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达到改革高校教学的目的, 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获得提升。

摘要: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这一反馈机制并不完善, 存在的问题包括:反馈信息失真或无针对性;反馈信息片面;反馈信息利用率低。基于反馈控制理论,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应该是闭合的回路动态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和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就是完善回路中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构建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喆, 汤蓓蓓.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人才, 2014 (4) :241-242.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7.

[3]刘文勇, 张少杰, 赵玉民, 赵厚仁.基于制度设计的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4 (6) :59-60.

[4]母小勇, 王欢欢.论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J].江苏高教, 2007 (4) :59-62.

[5]白雅娟.高校课业考评中加大平时成绩权重的价值与困境浅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4 (4) :47-48.

[6]鲁先锋, 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 2012 (2) :67-69.

公共管理中反馈机制的重要性分析 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反馈机制;公共管理改革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日益激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制度的竞争。而制度与人、物、财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相比,又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的因素。制度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它在社会快速的发展与经济的高速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制度也会随着社会或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种种现象说明了制度在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凸显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针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就是正处于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种状况下,亟需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因此,对公共管理制度功能的分析与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一、反馈机制是公共管理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共管理机制中,反馈机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反映人民的意见与心声,又可以促使整个机制的健康运转,为公共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所以,无论在哪一部分的公共事务中我们都应该从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的意义上去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此外,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依赖性的依据,那就是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则是公共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公共管理制度是调整与规范公共管理领域的各种行为规范的综合,这也是社会等自然法主题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公共管理的作用有很多,其中为社会的发展与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换句话来说,这些制度对于社会来说就像水和空气对于人类一样的重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是很少关心这些,只有在它渐渐减少的时候人们就会立即意识到他们存在的重要性。反馈机制在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一定的组织或者体系,以及为发挥作用而完成的一整套任务、活动与职责,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科学。反馈机制一方面可以简化交易过程、降低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了减少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特别是将公共管理制度进一步具体化,给出公共管理制度在更为具体的层次上的基本构成,辨别不同公共管理制度功能的发挥程度。

二、反馈机制可以促进公共管理的和谐化发展

近些年来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对于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来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矛盾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利益格局的重构使得社会在一个很长时期都是一种动态均衡的状态。制度的利益在我们看来是长远的,也是经久不衰的。换句话说,公共制度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增强反馈机制,建设一套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来尽可能的避免社会潜在的种种风险。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间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等各方面的垄断现象。这致使我国的公共制度不能够很好的运转起来,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当做好自身的工作,在公共管理中增强反馈机制,让我国公民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自身的意志。只有这样,公民的意志在实践当中也会更好的凸显。只有这样,在整个公共管理中,反馈机制也会越来越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反馈机制就会发挥其最大的效力促进公共管理的发展;只有这样,反馈机制的作用也会发挥到最大的程度。总之,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促使我国各个层面加强在公共制度中很好的实现自然、政治、经济等与人民的和谐发展。为公共管理的健康发展构筑有效的推动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真正的公共制度的发展,公共利益的实现,我国各个组织与规范权力的制度。也只有这样,公共利益的内容才会更容易的得以表达,合作的基础得以认同等。

三、结论

根据我国的自身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就是建立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管理制度并且也要健全制度,而这一切最重要的还是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公共管理体系中,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来看,对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制定一套公平、合理、公正的公共管理制度体系,防止作为公共管理人员的腐化等等。反馈机制的提出与落实对于公共管理的大战是至关重要的。公共管理制度在任何时候都不是能够很好的发挥它的功能作用的。公共管理制度有利于公共道德与公共伦理建设。树立一个良好的公共道德建设则是公共管理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制度作为一种非常稳定的规范体系,一方面规定着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也规定这社会所具有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活动和相互联络的方式。通过制度化的发展和加强反馈机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最终才会使得社会快速运转。因此,树立一个公共管理制度的公正精神是很重要的,而反馈机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公共制度改革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政府制定多种举措使得反馈机制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共管理制度也才能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曹新.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J].社会科学辑刊,2002(02).

[3]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02(02).

[4]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J].政治学研究,2001(03).

[5]王惠岩.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6).

[6]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评价反馈机制 篇6

随着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新技术的扩散日益增强,由于企业很难占有所需的智力资本,所以如果只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来实现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各大科研机构、院所虽然智力资源充足,但缺少一个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的新平台。因此,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作用使二者在相互合作中结成联盟,使得劳动力、资本、信息以及技术等要素在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合理配置,通过一系列过程调控,从而形成双方的共赢。据了解,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只有14%。因此,构建二者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多层次、清晰的分析结构体系,使大量相互关联的因素关系层次化、有章可循,有利于检验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实现出人才、出成果。而建立反馈机制,评估在不同情况下产学研联合模式的优劣,进一步调整模式使其达到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佳状态,使之更好地为教育和经济发展服务。可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效应在源源不断地给企业带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为各大科研机构、院所提供了一个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的新平台。所以,构建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个区域内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政府对协同创新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鉴于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构建二者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其存在与继续发展做出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得出各指标的权重来确定其对双集群协同创新效果的影响的重要程度,建立了以要素、过程和结果为基本框架的双集群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例,对其双集群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价;进而通过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对评价体系的整体效果进行一定检验和修改完善。

1 国内研究进展

迈克尔·波特(1998)首次提出产业集群是指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集合。汪馥郁,李敬德等(2010)认为学科集群是在具有不同属性的较大跨度学科之间形成的、服务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的、形成长期共享平台和机制的一种学科聚集和聚合。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以下简称“双集群”)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会使国家和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由此产生了双集群的协同创新。

目前国内外对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已有不少相关文献,它们是构建创新体制的核心环节。从研究视角来看,陈林生(2005)以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结合为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孙育新(2010)讨论了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以及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联合发展的内涵以及特征,进而提出了高校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联合发展策略。黄莉敏、陈志(2011)通过探索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二者的匹配度、形成原因与发展的协同创新机理,最后提出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从研究方法来看,杨晓云、綦振法(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在梳理产业集群竞争力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构建了新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周健、刘永(2011)按照系统分析法选取各项指标,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从研究结果来看,李大光、崔英德、蔡立彬、宋启煌(1999)阐述了产学研联合模式评估的意义,得出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就必须主动走与经济、科技、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谢志宇(2004)提出了大学—企业合作绩效的三个层次:要素、过程和绩效,其中要素与过程两个层次是产学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吴耀宏、黄泽霞(2008)建立了包括合作教育绩效、合作科研绩效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三个二级指标和九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目前,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理论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一、现有研究侧重于学科集群或产业集群的单方面研究,忽略了二者的内在紧密关系;二、我国针对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过程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文献相对缺乏。三、双集群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缺乏反馈机制,较少把产学研与对区域创新体系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研究,缺少说服力和可信度;四、国内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可操作性不足。鉴于此,本文在此进行了初步探索,从而建立以要素、过程和结果为基本框架的双集群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并且以江苏省为例来进行实证研究,对其双集群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通过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对评价体系的整体评价效果进行一定检验和修改完善。

2 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考核指标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是评价指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同时,采取了从投入要素、过程控制和取得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提取双集群协同创新效果的指标。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数量、参与到其中的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目、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数量、科研机构一定职称以上科研人员比例等与协同创新相关的人员、设备、资金等投入方面的要素是进行体系评价的一个方面。而在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在合作过程中,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指标,如企业领导对合作的重视程度、高校提供的场所(实验室等)能否满足合作的要求、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合作过程中的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情况。对于协同创新效果的评价指标主要由科研单位员工向企业输送人才的人次、科研单位向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次数、各单位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总和、各单位在一定级别以上的期刊上发表文献的数量总和、各单位在一定级别以上的期刊上发表文献的数量总和。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权重本质上反映了指标的客观重要程度,权重的大小体现出该指标因素对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效果的影响程度,即此指标对协同效果的影响越大,权重值越大;所以权重的设计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好坏有显著影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指标权重设计,克服两两指标比较法的不足,提高权重设计的科学性。层次分析法(AHP)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成相关联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的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它不仅能反映因素间的重要性顺序,而且能反映出具体的重要性差距,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为使评价因素两两比较求得其相对权重,采用1—9比例标度法,如表1所示。

(1)确定判断矩阵

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效应的一级指标权重确定如表2:

(2)权重确定

根据Aw=λmaxw以及w1+w2+w3=1公式,得w=(0.1571,0.5936,0.2493)T

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0.02681,根据表3得出RI=0.52,最后得出CR=CI/RI=0.0515<0.1,所以可以判定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即w的值可以作为“投入要素”、“过程”、“取得成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由于权重值的小数位较多,对其调整的结果为w=(0.16,0.59,0.25)T

按照上述做法对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即“投入要素”、“过程”、“取得成果”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建立判断矩阵,并且运用以上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所有权重结果的一致性比例CI均小于0.1,因此,最终权重确定的结果见表4。

续上表

2.3 协同创新评价标准的得分评定——以江苏省为例

鉴于江苏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高校林立,并且近几年报考苏南地区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人才密集。再加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企业与高校项目的合作呈现增长趋势,在国家提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号召下,江苏省重视这一新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专门成立了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网的网络系统。其相关数据的获取较之其他省份比较方便,也易于操作。因此,这里,我们以江苏省为例,对我们的协同创新评价标准进行一个得分评定。

首先鉴于我国目前与双集群协同创新效果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存在局限性,并且,如果采用调查问卷,则存在被调查人群在该方面的数据知识储备有限以及调查问卷的结论难以转化为得分等因素,因此,对于江苏省双集群协同创新的评价,本文采用了专家打分法,邀请15位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方面的研究专家分别对江苏省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的每个项目打分,最终得到的平均分为该指标的最终得分。其中打分分值设置[0,20]、(20,40]、(40,60]、(60,80]、(80,100]五个值域,(40,60]分为标准值,表示基本要求符合要求,分值越高,表明该指标的实现程度越好,反之则实现程度则不佳。最终的得分评定见表5:

续上表

于此,我们对于我国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效果的研究的最终评定得分P的计算公式如下:

Ρ=i=1nWij*Ρij

其中Wij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而Pij则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而最终得分等级评定见表6:

通过上述的计算,可以得到江苏省双集群的协同创新最终得分为59.5,因此属于协同创新效果一般等级的上层级。正如前面提到的,江苏省一直作为教育和产业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的地区,但其在协同创新评价指标评分最终得分却仅仅处于一般等级的上层级,这也反应出我国目前在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江苏省的各项得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双集群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由于科研投入的回收风险大,回收时间长且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对于双集群重视不够,科研投入积极性不高,这一点从企业投入的研发人员数量占总人数的比重、企业科研的经费支出、企业科研经费支出所占生产资金的比例这三项指标的得分偏低可以看出;二、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的研究创新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持,往往在将研究成果向企业转化时比较困难,且操作性较差,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整合期,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次数、合作实现的利润、企业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这几项得分均较低可以看出;三、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始终是以理论性研究为主,对于创新发明、实用性科研创新的数量不占主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双集群协同创新的效果。

3 信息反馈机制

评价体系构建完之后,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的效果如何,还需要哪些改进的地方,项目合作过程中存在哪些情况?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实现和完成。因此,本文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构建了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它是有效监控协同创新项目顺利完成的途径和手段,是协同创新项目管理进行调控的依据,是信息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的这一新领域中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课题。通过对企业与高校合作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与分析,从而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评价体系的适用度,使之能够更好地成为一个标准供大家享用。

信息反馈机制的指导思想是围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的工作重心,及时反映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成绩和新经验,做好协调工作,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从而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信息反馈系统含有以下四个子系统:科研人员信息反馈系统、企业信息反馈系统、学科专家信息反馈系统、高校教师信息反馈系统。如图所示:

(1)科研人员信息反馈系统

科研人员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让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管理与建设,发现并反映项目合作中的某些问题和困难是快速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加强对人才培养,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能力与状况,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管理、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这样可以让科研人员以更直接的途径向合作双方反映项目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有利于双方把握合作进程和提供相关的帮助,以期能够很好地完成相关工作,顺利完成任务。

(2)企业信息反馈系统

企业作为项目资金的主要投资者,其地位当然不可忽略。企业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反映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从而更能准确地让大家知道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对企业反映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助于项目合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企业可以提出自己的阶段性目标,科研人员从中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量,并把企业提出的问题反馈给高校,从而加强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把握好工作进度,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达到双赢。

(3)学科专家信息反馈系统

学科专家包括高校内部和外部专门聘请两部分。学科专家作为某个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们反馈的信息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这对于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该子系统的建立可以让学科专家适时地发表专业意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并且适当的采用专业性的建议,在合作过程中少走点弯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物才力的投入,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当然通过该子系统还可以实现科研人员与学科专家在网上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也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学科专家可以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的观察提出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包含哪些指标,并根据实践经验确定各自的权重,这对于本文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提出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4)高校教师信息反馈系统

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和先行者,他们的行为和教学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该反馈系统的建立可以让高校教师及时反映科研人员(学生)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他们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这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达到针对性培养的目的。当然,通过对该子系统中反馈信息的分析,学生可以在平时注重自己某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断努力拼搏,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毫无疑问其直接的结果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合作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之,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信息反馈机制的支持,同时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最终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下形成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以要素、过程和结果为基本框架的过程评价体系,并且以江苏省为例,对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双集群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得到与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浅析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篇7

关键词: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浅析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最好桥梁,它体现着教学活动的共性,具有宏观和稳定的特征。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教学过程,早已突破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即“讲者→受者”、“教师→学生”的单线式传授模式,而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双向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反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了教师和学生,教学结果和教学目的,对发现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再次调整教学信息,并运用教育媒体等教学传送通道,进行再次传播,构成闭环教学回路。

一、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的作用机理

教学过程可以视为认知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中传递、转化的过程。若把这一过程看做认知系统,那么这种系统不是简单的结构,而是包括若干子系统的复杂结构。其中最大的三个子系统,便是教师教的认知系统和学生学的认知系统,以及相应的反馈系统。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J.Bloom)认为,以分班教学为管理形式的班级中95%以上的学生只要给予必要的时间和条件都能达标,绝大部分差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累积性误差造成的。克服累积性误差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收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缺陷,并以此调整教学行为,有针对性地及时予以矫正补救。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些误差。例如,某学生学习A段知识时,掌握了90%,教师得到反馈信息后,帮助他及时将10%的缺陷补上,在此基础上,他同样能学懂B段知识的90%,以此类推,他就不会掉队。如果A段知识的缺陷没能及时矫正,那么,在学习B段知识时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失误,可能只会学懂所教内容的70%~80%,C段则更少,这样长期下去,他就必然会成为差生。由此可见,教学中反馈矫正不及时、不得力是形成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的内涵特征

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指令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2]。反馈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消除学生学习误差的重要渠道,反馈是复杂系统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教学信息反馈的特征是: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发出反馈信息者和接受反馈信息者对其信息的理解完全一致。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有关自己教的反馈信息,还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学的反馈信息,在其意义的认知理解上应该是一致的。教育实践表明,由于教与学双方对有关反馈信息缺乏理解上的一致性,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对反馈信息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反应,结果便直接导致后继教学中的教与学不协调甚至出现混乱状况。因此,教学反馈的准确性是有效教学反馈的最基本的特征,只有有关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形成对有关反馈信息在理解上的高度一致性,教学反馈才有可能对教与学同时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形成正反馈。由于师生在认知和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想做到教学反馈的准确性,客观上要求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应该是明确而具体的,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反馈信息,才有助于接受反馈信息的人准确把握,并才有可能对反馈信息作出合适的积极反应。如果所表现的教学反馈是模糊或笼统的,就难以使接受信息的人准确掌握有关信息,而在这种情形下当然也就不可能使接受信息的人作出积极的回应。

(二)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教学反馈总体上要围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以及教与学方面的具体特点。教学反馈的针对性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目标与任务,为其提供一些针对性强的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学习方法训练的目的及要求,为其提供各种学习策略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任务及要求,为其多提供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发散性方面的反馈信息等。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反馈信息:在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结果的信息时,对于一些基础差而对自己学习又缺乏自信的学生,多提供具体的建议和鼓励性的反馈信息,使其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和增强搞好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基础扎实且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学生,提供更能激发其学习潜能和更进一步奋发向上的信息反馈,使其充分发挥其潜能并不断奋发进取;对于学习方法较为欠缺的学生,注意为其提供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反馈信息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提供教学反馈信息:针对个别教学情境,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反馈信息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并且是具体可行的;针对班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尽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直接从中受益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与进程而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之初,为学生提供与新的学习任务有密切联系的有关准备方面的反馈信息;在教学的进程中,为学生不断提供有关学习状况方面的反馈信息;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情境和教学的不同过程形成不同的教学反馈,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性

教学不是教与学的简单双边活动,更不是一种彼此独立的活动,而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不单只是需要发挥教与学各自的积极作用。也不仅仅只是要发挥教与学的简短双向的交流活动的作用,而是要有效利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在整体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向的交流要正常而高效的进行,所表现的教学反馈应该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这种教学反馈的交互性应该反映在多个层面上。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也包括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教学媒体、学生与学习内容、学生与学习环境等人—物之间交互性,还同时反映了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的人—物—人的多向交互性方面。通过人—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彼此相互之间获得一些较为直接对改进教或学方面有用反馈信息;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或学生通过必要的自我反思,形成对教或学的有用的回馈性信息;通过以人—物—人之间的复杂交流,可以帮助教与学双方从多种渠道获取对改进教与学的多方面综合性反馈信息。要想形成这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的交互性,师生双方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广泛交流。不具备这种多向性交流,教学就只能停留或局限在简单而个别的交流层面上,难以形成多层面教学反馈,难以使教与学保持一种稳定的协调性,使正常的教学交流活动受阻。

三、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的运用策略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双方利用相应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及其方式,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把握关键环节,及时控制反馈信息

教学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反馈的目的、时机、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心准备,早有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握关键环节,及时控制反馈信息。

1. 掌握规律。

教学之初教与学都需要通过回馈式反馈做好教学的各种准备;教学进行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须借助于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或学的行为;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学双方都要知道有关教或学的结果反馈,从而强化各自适应的行为和巩固成功经验,并使错误得到有效的纠正。

2. 精心设计。

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应重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应重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在知识巩固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在预设每个反馈的环节中,还要注意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所预测,并制订相应的策略。

3. 科学调控。

只有在备课过程中有了完善的计划,教师才能在动态的课堂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课堂教学实情,及时对预设的内容、程序、方法作出适当调整。

(二)提高感知能力,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感知能力,充分利用好语言反馈、情态反馈和图文反馈等信息反馈。

1. 语言反馈。

这是师生双方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3]。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大部分学生能作答,以保持信息畅通。课堂讨论应紧密围绕教学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组织好不同想法的交流与争论。学生质疑就是对所学的某项内容提出疑问或不同见解,由同学或老师作出回答或解释。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可获得不少学生关于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实际掌握程度的信息。

2. 情态反馈。

这是通过学生听课表情、坐姿和教师的教态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上观察到其思维过程中思维受阻与否的一些迹象。学生两眼有神,端坐聆听,表明所进行的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教师讲授得法。目光转移,坐姿不稳,表明所授的内容没有听进去,思想上开了小差。表情乐观,态度积极,表明对所学知识已经了解。表情冷淡,态度消极,表明对所学知识没有理解好。学生的这些表情与动作,就给了我们一种反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观察,有效捕捉,并进行调控,就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图文反馈。

这是通过图像、文字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如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书面练习、检测、板演等都是。书面练习和检测题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由易到难,指名板演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应与题目的难易相适。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教学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偏差。教学反馈信息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施对教学的调控,使某一确定目标向预先制定的方向发展。

1. 及时激励启迪。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或有特色的优秀解答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全班给予推荐、肯定、鼓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及时调节节奏。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或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如果是个别学生的错误,可进行个别反馈;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要公开反馈。当教学内容较为容易,学生表现出心领神会或心不在焉时,可适当加快教学进程;当教学内容艰深复杂,学生表现出迷惘或畏难神色时,则须放慢教学进度,视具体情况或复述一遍或改变讲述角度,调节教学节奏,以求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及时调整作业。

课内练习的质量与速度,是教学效应最具体的反映。如果课内练习完成情况较好,则可以适当提高课外作业的难度与灵活性;如果课内练习的速度迟缓,问题较多,则适当降低课外作业要求,以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作业的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62.

[2]张军.军事教育训练管理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89.

评价反馈机制 篇8

我国的档案利用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吴宝康先生首次提出。

1984年初,吴宝康先生在《档案事业的建设与档案学》一文中说:“档案学也应该研究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到来的形势下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1986年7月29日,他在一个专题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中就指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将成为档案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是指“在档案利用这一连续活动中,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利用者将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的要求、意见、评价和效益等,以信息的方式反过来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据此来调节档案工作各环节,使其逐步趋于完善,在满足利用者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

二、档案利用活动中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制度体系。纵观国家档案法律法规,对于档案利用信息反馈作出的规定微乎其微,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在国家档案法律法规中并未取得一席之地。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反馈制度体系,可使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可使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真正成为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的责任。

1.完善借阅制度。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有关规定纳入《档案利用借阅制度》中,并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度的完善可以使档案管理人员和利用者有章可循,一是让管理人员清楚,反馈信息的收集是我们服务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是要让利用者明确其利用档案的权利和义务。

2.成立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协作小组。协作小组以档案馆馆长为核心,成员由档案馆各个部门负责人、利用部门有关人员、档案法规宣传部门有关人员、利用档案较为频繁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主要为:定期收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信息、市场信息、用户利用效果数据,研究并撰写利用需求分析报告;借助各类新闻媒介媒体,进行档案利用的宣传报道工作;定期搜集用户关于利用问题的意见、建议并调查处理档案利用活动中的善后问题等。

3.设立档案信息反馈员专报制度。档案馆可与社会有关部门建立联系,聘任该部门档案人员或办公室人员为信息反馈员,倾听和搜集社会对档案部门的呼声和要求,及时反馈信息并为档案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4.建立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奖惩制度。各地各级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提出有价值的反馈信息的档案利用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失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惩处。

(二)完善档案利用反馈信息收集机制。多数档案部门只注重档案信息的提供,忽略了对利用后反馈信息的收集,即使收集也只是为了工作总结,没有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反馈信息收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不全面、手段单一、方法被动、缺乏时效性等几个方面。

1.加强利用者意见箱管理。应安排专人管理意见箱,做到定期开箱,对来函进行分类,分析整理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处理,并公示处理意见。

2.完善档案利用登记表。档案利用登记表填写项目除包括利用者基本信息外,可增加利用者的电子邮箱、住址、教育程度、利用内容、利用目的、利用效果、对档案利用服务的建议、利用档案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栏目的解释说明和填写说明等内容。档案部门还应为利用者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利用者漏填或错填,同时应加强保密工作,防止利用者个人信息泄漏。

3.开展回访调查。回访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档案的利用效果和预测利用的需求趋势。首先,需要对利用者进行分类。根据回访目的,结合档案利用信息库,选择分类标准,确定重点利用者和一般利用者。其次,确定回访策略。通过档案利用登记表等渠道了解利用者的整体情况,根据实际选择电话回访、邮件回访或当面回访等形式。第三,确定回访方案。根据利用者实际情况和回访目的,确定回访的问题及提问方式。第四,开展回访。第五,处理回访信息。及时整理回访信息,对回访者的反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把具有价值的内容汇总起来形成总结报告,作为工作参考。

4.增强档案网络平台互动性。档案网络平台应嵌入多种交互服务模块,提供各种交流途径,如电子邮件、博客、留言板、在线咨询、网络论坛、手机反馈等。同时,反馈界面要易于识别、便于操作,以方便各单位档案员和利用者使用。

(三)优化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处理机制。当前,多数档案部门重收集而轻处理,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在反馈信息搜集齐全后,档案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改进利用工作提供依据。

1.反馈信息的分类和筛选。首先,按照反馈信息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常见的反馈信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解决学历和工龄问题的信息、开展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的信息、用于工作参考和进行科研产品开发取得成果的信息、利用档案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利用者对档案部门工作的评价、意见、建议和要求等信息。然后,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利用类比法、查重法、时序法等信息筛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经过滤筛选后选取有保存价值的反馈信息。

2.反馈信息的整理加工。对反映已经取得效益的信息进行审核、编选和加工整理,编辑成档案利用效益典型实例汇编,送交领导参阅或印刷出版。结合馆情将评价性、建议性信息写成专题性意见或建议送领导参阅,以用于指导改进工作。

3.反馈信息的执行。在获得档案利用反馈信息并形成具体的改进执行方案后,须调动相关工作人员,配备充足的物力和财力,认真贯彻落实方案中确定的任务,按要求完成任务。这是整个信息反馈的中心环节。

4.反馈信息的再反馈。再反馈是将反馈信息处理情况向反馈信息提供者进行通报,除了对反馈信息提供者表示感谢外,还要征询他们对反馈信息执行结果的评价,鼓励他们提出相关建议,以不断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

(四)构建档案利用信息反馈保障体系。具体如下:

1.组织保障。档案部门应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并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从而保证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有章可循。

2.经济保障。运用经济原则,把信息反馈的质量、效果与利用者、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水平。

3.人员保障。档案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竞争机制,开创利用者参与档案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尤其是信息反馈处理工作考评的渠道。档案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由档案保管员到档案信息开发者的转变。

三、档案利用活动中信息反馈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档案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将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环境接轨,进一步拓展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更客观地总结档案利用的规律,探讨档案利用的特点,不断提升档案学理论研究水平。

(二)实践价值。档案信息反馈机制是一个档案利用社情民意双向信息服务反馈系统,把档案利用工作与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档案利用工作的深化与发展,又有利于档案利用渠道的通畅;既有利于情报的搜集,又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机制的建立使档案利用从静态分析转入动态分析,从局部分析转入全面分析,真正把用户的要求当作工作的重点,社会的要求当工作的重心,档案利用工作因之而充满活力并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总之,档案信息反馈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档案工作服务质量的手段。要做好档案利用工作,利用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研究档案利用工作,必须研究利用工作系统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利用工作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摘要: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包括档案利用者在利用档案这一活动中的信息反馈,以及档案部门各个工作环节、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反馈。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对档案部门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中存在制度保障缺乏、宣传教育不足、收集和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起有效可行的档案信息反馈机制,以持续提升档案服务质量。

关键词: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丁华东,张丽娜.论吴宝康先生档案利用思想的三大纲领[J].档案管理,2009(1).

[2]史江,李金峰.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7(3).

[3]周耀林,张霞.论档案利用的信息反馈工作[J].档案管理,2013(4).

[4]张世林.档案利用活动中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J].档案,2001(1).

[5]李金峰,史江.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原因探析[J].档案学研究,2007(4).

[6]莫家莉,史仕新.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档案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构建探析[J].浙江档案,2014(4).

[7]肖润.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研究[J].四川档案,2011(2).

评价反馈机制 篇9

一、贴吧热现象

贴吧是百度网站为网民量身打造的一个通过网络适时发布、获取、交流信息的平台, 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网络空间。由在校生自主申办的高校贴吧, 作为其中最活跃的部分, 因其舆论开放、表达自由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虚拟的空间里, 形成了一个个质量各异、规模不等的交际圈和传播场, 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无形的浸润与渗透。

以我院贴吧为例, 一年多来共有主题6000多个, 发帖数近90000个, 内容涉及学生、学院的方方面面, 与学院密切相关。贴吧热形成的原因除了贴吧的开放性、隐蔽性等, 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学院对贴吧的重视。由于贴吧主题很大部分是本院事件, 与学院有密切的关系。领导层和师生对“贴吧”相当重视, 频频访问贴吧, 贴吧受到的关注度极高, 且一个主题发出信息后及时得到了跟贴或从其他方式上得到了及时反馈。这些都刺激了贴吧作用的放大,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对贴吧的关注度。

其实, 单从其组织看, 贴吧属“民间组织”, 不具备任何权威性, 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也不保证, 甚至某种层面上已经阻碍了学院正常工作的开展;但是, 贴吧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生, 学生的问题是学院的基本问题, 关于学院的和谐稳定,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要顺应传播规律, 对贴吧加大引导力度, 同时探索建立新的学生诉求平台, 及时反馈。

二、学生诉求的范围

仍以我院贴吧为参考。通过浏览贴吧, 我们发现学生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精神价值的诉求表达

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处理专业、处理情感等方面的复杂情况, 对大学阶段感到茫然, 期望学校为他们提供最优的育人环境, 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尤其是在当今中学应试教育紧张、严格的环境下, 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后疯狂地放松, 学生不能融入新的集体。其次, 由于成长环境、家庭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学生心理调节诉求也比较突出, 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单亲家庭和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

2. 物质利益的诉求表达

首先, 是学生在奖、助、贷方面的利益诉求, 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涉及到钱和荣誉的项目, 他们高度重视, 大部分能理性提出诉求, 但有的过于偏激, 往往会引发又一个漩涡, 有炒作嫌疑。其次, 是学习、生活环境的利益诉求, 对身边环境的不足尤为关注, 积极的为学院发展出谋划策, 对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求高。再次, 是参与管理的利益诉求, 包括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的改选等, 重视干部身份, 渴望参与到学生管理中, 渴望参加各种组织。这点从社团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

通过学生诉求的内容可以看出, 他们的诉求多涉及到学生工作。在学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诉求机制, 多部门配合, 保障及时反馈, 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三、学生诉求联动反馈机制的实践

随着工作的开展, 在构建学生诉求联动反馈机制上, 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 这里主要结合实际案例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1. 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诉求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我们提出学生可以对学院各项工作提建议, 但不可盲目夸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些不良文化思潮逐渐渗透到学院, 愤青文化盛行, 部分学生也是这样。近年来, 学院快速发展, 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校园环境好了, 住宿环境好了, 学习环境好了, 活动场所日渐增多, 但是他们往往因为某点不满就肆意诋毁学校, 在贴吧上乱发贴, 有损学院形象, 引起了学院的高度重视。因此, 我们在2011级新生入学教育时, 特意强调要合理表达诉求, 贴吧是诉求的平台之一, 方式还是间接的, 在教育学生合理使用贴吧的同时, 引导学生采取找辅导员、系、学生处等方式, 直接表达。

2. 关于热点问题

每年学生工作都会有几项重点工作, 奖助学金评比、学生会换届等, 这些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以2011~2012学年国家 (政府) 奖助学金为例, 这是上级给我们学校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指标的第一年, 奖励金额大但名额少, 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各1个, 国家励志奖学金也仅20个, 因此引起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虽然, 学院一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评定政策, 但由于涉及到切身利益, 学生在贴吧里炒得沸沸扬扬, 有的歪曲事实、误读政策, 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地阻力, 直接影响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及时召开全体班干部会, 由院领导亲自详细介绍奖助学金政策、指标、评选等细则, 现场解答疑问。会议持续两个多小时, 会后贴吧里正确理解政策的多了, 盲目跟风的少了, 及时的将不良的导向扭转了过来, 引导正确的认知重新占领贴吧, 可以说收到了预期效果。

再如, 近期的“压水机”问题, 更是沸沸扬扬的火了一把。本来就是个别学生售卖压水机的个人违纪行为, 在贴吧里被渲染成为官方行为, 更有甚者直接对他人诋毁攻击。问题经贴吧提出后, 学院高度重视, 学生处立即着手调查事情真相, 并及时予以通报, 对贴吧的后续跟帖采取了欲擒故纵策略。因为事情真相通报之后, 学生都了解了原委, 对于个别帖子歪曲事实的说法深恶痛绝, 一致声讨, 发帖者不再跟帖后, 自然风平浪静。

一年多来, 正是我们经历的几件事情, 使我们感觉到建立诉求联动反馈机制的必要性。学生为什么有问题不来和我们面对面反映, 为什么有的会歪曲事实, 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于贴吧, 我们更加关注贴吧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除此之外, 我们实行了定期面对面交流活动, 定期由院领导、学生处面对面接待学生来访, 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倾听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的需求, 职责范围之内的立即着手解决, 不是职责范围内的立即向相关部门反映, 并向学生说明。

四、拓宽诉求渠道, 搭建多形式的平台

前面提到, 贴吧还是学生主要的诉求表达平台。但从百度高校贴吧目前的管理状况与信息内容看, 其产生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因此, 百度改版高校贴吧, 以实名登记的校吧取而代之, 但引起众网民不满。可见重点不在“堵”, 而在“疏”, 在引导。

贴吧之所以热, 原因就在于贴吧正好适应了学生渴望沟通与交流的需要, 也符合了网络社会下人们在匿名条件下的人性扭曲和张扬。沟通渠道的障碍, 诉求联动反馈机制的缺失, 致使学生渴望沟通与交流的需求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选择了贴吧这个平台来实现。学院若想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 建立和维护稳定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除了在适时引导贴吧付出更大的精力外, 还要在自己掌控的官方网站和其他公共服务网站上的以本校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论坛、博客上, 建立一种良性互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计划将贴吧、微博等内容纳入辅导员培训体系, 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引导能力, 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辅导员博客, 转移学生关注点, 吸引学生关注辅导员, 从而建立、通畅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大力宣传“辽宁省大学生在线联盟”等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提倡学生建立个人博客, 增强互动交流。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干部力量, 建立学生干部定期反馈机制, 创建自己的通讯员队伍, 切实做好学生诉求的联动反馈。

总之, 构建学生诉求联动反馈机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形式、内容都需要不断的更新, 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姚小波.从贴吧热看高校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7) .

“分层、反馈、形成性”评价法 篇10

一、出题

通过本人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对当老师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想给他们创造一个做老师的机会,就想到了让他们自己出题。

出题,就是让每名学生都出一份考题。这一环节是学生在课后完成的。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给自己的对手(同桌)出一份考题。目的是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让他们充分实现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另外,对出题者的要求除了常规的以外,重点要求题量不得超过三分钟,避免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影响到答题的效果和出题人的兴趣。

通过这种出题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回顾当天或以前学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记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找出疑惑,自己进行查缺补漏,从而达到教会学生会学习的目的。

二、答题

答题,就是同桌的两名同学,把各自的考题互换给对方,让对方答自己出的考题。目的是让他们相互评价,在评价出题人水平的同时也评价了答题人的水平,从而达到综合评价的效果。这一环节,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为了更好地做好答题这一环节,我事先给学生进行了“分层”。就是把学习成绩很接近的一对学生安排在同桌,让他们对手相当,同步学习,有利于接受各自的考评,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习得性乐观,避免因出题人水平太高,而答题人水平过低的大落差问题。这一环节只给学生三四分钟的答题时间。等学生答完题后要求各自写好答题人的姓名,且把试卷互换回来。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对方的思维,扩大原有的知识面,活跃自己的思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反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真正认识自己,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求知欲。

三、评卷

答题结束之后,紧接着就进行评卷。评卷,就是让出题的学生给答题的学生评卷。因为出题的学生对试题的正确答案很清楚,对方答得对不对一目了然。这一环节只给两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两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感觉异常地兴奋,十分活跃,也格外地认真,哪怕是错了一点点,对方也不肯放过,俨然是一名老师在给学生评卷,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待评卷完成之后,重新把各自的试卷交还给对方。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评价各自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评价着各自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让他们尽情地享受做老师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评价能力,学习能力等。

四、查卷

查卷,就是当对方把自己的试卷评完之后,自己在课后进行查找。让他们在自己的试卷上查出不足,找出正误的原因,进而强化识记。校正、反馈易错问题,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进一步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让他们养成一种在自身上找差距的好习惯,让他们能“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说人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

五、赏卷

赏卷,就是让学生在课后相互欣赏各自的试卷。当学生答题结束之后,教师不收试卷。且鼓励他们在课间相互传阅欣赏,让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达到交流合作、质疑研讨之目的。如果每个学生的考题是三分钟的题量,班级如果有二十人,那么,通过这样相互赏卷后,每个学生的考题量就可以达到一个小时。由此,提升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思路,提高了学习量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相互评价能力。也能让他们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养成虚怀若谷的良好品质。

六、教师检查、指导、升华

上述几个环节完成之后,教师要委托科代表,把试卷收上来。教师再进行详细的检查后对个别试卷写出评语,且进行指导。有利于下次出题水平的提高。另外,把优秀的试卷,张贴在“学习园地”中供大家欣赏、效仿。

这一环节是为了收集学生的信息,掌控学生的动向,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让学生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进而提升“分层、反馈、形成性”评价法的效果。

通过上述几个环节的进行,真正把学生原来的那种干枯的“考试”变成了一种游戏;把原来的那种单纯的“灌输式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式学习;把原来的那种单纯的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方式变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志趣,增加了乐趣,激发了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

评价反馈机制 篇11

1 对目前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布鲁纳认为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刺激学生反应、仔细观察学生和纠正学生反应的过程。因此,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构建,寻找有效教学的反馈措施,对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的数据结构课程的教育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对促进数据结构课程有效教学缺乏有效性和过程性

良好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数据结构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学生及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在以往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对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渠道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且对于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堂课作单一的评价而不重视教学活动的其他方面,比如教学教案是否完备、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课后师生交流是否和谐等,缺乏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动态的评价,造成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认可和评价存在许多不公平性和主观性。因此,改善和构建良好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是一个对加强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过程性其至关重要的问题

2)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对任课教师教学评价主体缺乏全面性和动态性

通过教学反馈得到的信息,能尽早的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提高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因此,正确的搜集和获取来自评价主体的有效教学反馈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准确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的高低程度。而以往的教学反馈信息只重视以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缺乏对教师的自我评价、督导同行评价的认识,造成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主体缺乏全面性,对于教学信息的反馈评价只关注课堂上教学的效果而缺乏动态性,不能很好地应对评价主体在课前和课后的教学效果评价的差异性。因此,教师教学评价主体的全面性和动态性是构建良好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的条件和基础。

2 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的功能

根据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双方不断的改进各自的行为及方式,共同实现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反馈信息机制的功能有:

1)诊断功能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的获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掌握程度,从而诊断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为后续教学工作更好更准的确定教学目标和技能方法提供依据。

2)调控功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吸收内化情况,从而更有效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促进教师更好的调整和控制课堂教学状态和气氛,有的放矢的完成教学任务。

3)激励功能

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把学生学习的行为、知识的认知和吸收情况等反馈给学生并作出双向评价,学习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不积极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批评和引导也可能激发出新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也可以更有效的激励教师对教学工作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3 对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的分析及改善措施

良好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能及时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构建适合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和的教学反馈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改善: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反馈机制评价过程的发展性和全过程性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在向学生有步骤的展开教学、传授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来认识世界并取得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学反馈机制应该切实有效的关注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全面关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教案的完备性等,从而对教师教学作出全过程的评价。另外,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获取教学信息反馈的同时,也要及时的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反馈信息作出判断和评价。通过对教师教学全过程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评价,既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提高,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也能使得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2]。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反馈机制评价主体的全面性和动态性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并且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获取准确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与评价主体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联[3]。因此,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主体的全面性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评价,同时也要有同行和督导参与的评价。学生和教师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在课前和课后的评价存在动态的差异性,因此,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主体的动态性要求要重点关注评价主体的课前和课后的差异性评价。学生的反馈主要从课堂知识学习和掌握效果及课堂教学的状态等进行评价的,教师自身的反馈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课前思考教学内容的准备情况,课件制作情况、课程设计及导入情况是否符合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而是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导入和师生互动上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而寻求调整和改进,更好的促进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 教学信息反馈模式的构建

本文统统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尝试提出全过程的、有效的动态互动反馈机制。(如图11)

这种反馈机制的评价主体有四种,分别是教师自身、选课学生、同行教师和督导;评价过程主要包含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和课堂教学后;评价的主要指标有教学课件制作、课程设计、课程导入、教学过程、学生知识认知和吸收情况、课堂教学状态、课堂师生互动气氛等。通过这种教学反馈机制可以很好的、动态的、全面的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全过程的、全面发展的、包含各个评价主体的动态评价,实现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的有机结合。

摘要:教学反馈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针对当前在数据结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研究实践和对反馈机制特征的了解,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教学反馈机制改善措施,并尝试提出一种可行的、切实有效的及与数据结构教学相适应的教学反馈机制。

关键词:反馈机制,教学信息,数据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娜.数据结构课程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9(28).

[2]王龙,程军.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上一篇:单相重合闸论文下一篇:玻璃熔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