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合理使用

2024-06-22

农药的合理使用(共8篇)

农药的合理使用 篇1

农药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生产资料, 但如使用不当, 反而会得到很坏的结果。因此, 对农药的使用必须做到确、合理。所谓正确、合理, 就是要达到用药量要省, 施药质量要高, 防治效果要好, 对作物不产生药害, 使害虫不产生抗药性, 对人、畜和天敌安全, 增产增收等目的。要达到上述目的, 除对药剂、病虫杂草和作物三者间的关系, 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防治不同种类的病虫和杂草, 应选用不同品种、剂型的农药。如防治害虫, 就要选用杀虫剂, 防治病害, 就要选用菌剂。就是杀虫剂、杀菌剂本身也是多种多样的, 还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对象, 选择适宜的药剂防治, 这就叫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 只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杀菌剂中的硫制剂, 只对白粉病菌有效, 对霜霉病菌则无效。不能认为只要是害虫, 就随便买一种杀虫剂来防治, 更不能把防治害虫的杀虫剂拿来防治病害, 也不能把防治病害的杀菌剂拿来防治害虫 (当然也有个别品种, 如稻瘟净用于防治稻瘟病, 又对稻飞虱、稻叶蝉有效, 但这类品种不多) 。在使用农药时, 应仔细看清农药的说明, 弄清防治对象、稀释倍数和使用方法。如果用来防治说明书上以外的病、虫、草害, 应先进行试验, 证明确属有效, 并对作物无药害时, 再大面积使用。

(2) 掌握病、虫、草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活动特性, 适时用药防治,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杀虫剂防治水稻螟虫等钻蛀性害虫, 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或幼虫尚未蛀入作物之前用药;使用预防性杀菌剂防治作物病害, 应掌握病菌尚未侵入作物之前用药;使用芽前除草剂防除杂草, 应掌握在杂草尚未出土之前用药。只有抓住有利时机, 适时用药防治,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 还应根据防治指标 (即经济阈值) 用药, 改变过去见虫就治的错误做法。因此, 要做好病虫“两查两定”, 即查防治对象的发生数量, 定是否需要进行防治;查防治对象的发育进度, 定防治适期。这对正确、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3) 根据病虫不同的危害方式和特点, 采用不同的防治对策和施药方法, 如蚜虫、 红蜘蛛是在叶背危害, 就要选用內吸药剂或把药液喷洒在叶背上; 有的害虫钻到作物心叶里危害, 如玉米螟, 则要用颗粒剂点心或药液灌心叶的方法;危害种子或幼苗的地下害虫, 就要用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毒饵诱杀等方法。只有这样, 效果才好。

(4) 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特性和生育期, 对药剂的选用或使用浓度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说来, 小麦、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及棉花、柑桔等耐药力较强, 而瓜类、豆类及桃、李、梨等果树耐药力则较差, 容易发生药害。因此, 防治这一类作物上的病虫害时, 对药剂的选用和使用浓度就应特别注意。就是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 它的耐药能力也不相同, 如粳稻一般就比籼稻耐药力强。此外, 作物在幼苗、扬花、灌浆和果树出芽、开花期的耐药力都较差, 用药时也应注意。

(5) 根据已了解的病虫害种类、生活习性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等, 而选用的对路农药品种、剂型, 按规定确定的施药浓度、用药量、施药时间、使用方法等, 就不要随意变动, 否则, 不是防治效果不好, 就是要发生药害。在配制农药时要有度量标准, 乳油、水剂要用量筒、量杯量药, 粉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要用秤称准用药量, 要坚决改变“倒一点、抓一把”的错误做法。

(6) 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天气情况的变化, 特别要注意温度、湿度、 刮风、 下雨等气候的变化。因为这些对防治效果和药害的产生关系极大, 如在气温高的时候使用农药, 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虽然较好, 但很容易发生药害。所以, 在热天使用农药时, 除浓度要适当降低些、单位面积用药量要少些外, 还要避免在很热的中午施药, 特别是使用除草剂, 更要避免空气中湿度过大, 否则会增加药剂的可溶性, 而容易发生药害。至于刮风、下雨更不宜施药, 否则会造成药剂的浪费。刮风施药, 还会增加施药人员的中毒机会。

总之, 正确、合理使用农药, 是当前农药使用中很突出的问题, 要特别注意适时、适量用药, 提高施药质量等, 切不可随心所欲地乱施、滥用一通。否则, 不是防治无效, 就是产生药害, 或者发生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害虫天敌、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不良后果。

农药的合理使用 篇2

许多农民购买农药时缺乏安全意识,喜欢购买杀虫效果好、价格低廉的农药,而高毒剧毒农药正具备了这样的特征。

为有效去除农药残留,宗鹏建议消费者要从固定、可靠的渠道购买果蔬,处理果蔬时坚持“清洗、去皮、烹饪”三原则。

谈农残色变?合理使用的农药并不可怕

草莓到底有没有毒?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是若干年来中国粮食持续增产,人民不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功臣”,现在就成了“过街老鼠”?有人说,生活是一所大学,具体在饮食吃喝,这所大学里还有很多课程需要修。

农药无疑是今年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有人甚至“谈农残色变”。

刚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对农药的使用实行更严格的管理,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联想到前不久发生的山东即墨“毒西瓜”事件,公众都为此次国家出台的新政叫好。

那么,哪些是禁止使用的剧毒农药?蔬菜瓜果有了农残一定不安全吗?如何有效去除农残?很多消费者对这些尚有很多疑问。

记者通过采访食品安全专家和业内人士了解到,剧毒高毒农药确实危害大,但目前我国高毒农药使用量占比不足3%,百姓日常瓜果、蔬菜上的低毒、微毒农药,有残留并不等于一定不安全。只要使用得当,农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

10种剧毒农药已禁用

“目前大田普遍用的是中毒和低毒农药,有机磷类剧毒农药也在使用,但已很少了。”刘东辰(化名)在辽宁沈阳市辽中县做农资生意已有17年,对玉米、水稻等大田的农药使用颇为熟悉。

据他了解,自国家规定到2011年底前禁止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剧毒农药开始,市场上稍有规模的农资公司都已转做中毒和低毒农药。经过几年市场沉淀,包括杀扑磷在内的12种未被禁止的剧毒高毒农药使用量已很小。

2011年农业部已禁止使用的10种剧毒高毒农药分别是: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另外,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目前也规定有数十种农药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

刘东辰还举例说,像克百威目前是国家限制售卖的高毒农药之一。国家标准规定,每亩水田可使用1-2公斤的克百威进行病虫害防治,只要按照标准去做,就不会有农药残留。因为水稻生长周期长,克百威喷洒2个半月后可基本挥发掉。“稻子在成熟后期是不打药的,因此到收割时农药基本上没有残留。但即便这样,克百威也已经很少使用了。”

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禁用了33种高风险农药。目前高毒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量的比重已降至3%,比本世纪初下降了30%。

农药本身没错 错在使用不当

对农药,公众最担心的无疑是它的危害。

研究表明,农药残留超标可能会导致不孕不育,影响儿童及青少年大脑和身体发育,也可能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胃肠道疾病及癌症。

有人会问,既然农药使用不好控制,为何不规定完全禁用农药?

事实上,完全不用农药并不现实,禁用农药将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事关粮食安全。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我国已禁用的一些高毒农药,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依然在使用。“农药本身没有错,错在使用不当。”

比如“农业生产较分散、农民法律意识淡漠,比如防止病虫害加大剂量;不允许用在瓜果的农药却用了;用完之后要隔10天至1个月才能卖,结果却提前上市了”。

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刘东辰也发现,许多农民购买农药时缺乏安全意识,喜欢购买杀虫效果好、价格低廉的农药,而高毒剧毒农药正具备了这样的特征。

“许多低毒农药是生物农药,价格比普通农药会贵出20%左右。比如200毫升的高毒农药氯氰菊酯售价只有10元,生物农药会贵出15%。”刘东辰指出,滥用高毒剧毒农药的现象已有了很大改善,但市场上依然有小部分不负责任的企业向农民出售剧毒农药,“这就要看企业良心了,但这不是主流。”

用了农药的瓜果蔬菜得过安全期

刘东辰说,“高效低毒农药残留期有限,只有15到20天,在采收前的半个月之内是不允许使用的。”

农资经营者魏先生指出,农民在农药使用方面最大的误区就在于采摘时间。“比如黄瓜成熟后的采摘期为1-2天,而即使用了低毒农药,农残安全期要超过一个星期,不摘就老了,就会烂在地里,农民往往不等安全期农药挥发干净就采摘了。”

类似黄瓜这种存在农残超标风险的蔬菜还包括茄子、豆角、西红柿等作物。相较这些农产品,叶菜因生长周期比较一致,农残的情况相对较好。

魏先生还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蔬菜、水果普遍都有低毒、微毒农药残留,这与果蔬售卖地点无关,无论是大商场超市,还是路边摊,都可能存在农药残留问题,甚至绿色产品也不能“幸免”。

残留不等于有害

农残普遍,是否意味着市面上售卖的果蔬都不安全?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公司工程师宗鹏告诉记者,农药滥用确实存在,但不能代表主流。

“一般来说,像叶菜一类生产周期短的,一般不用农药,时令蔬菜农药也用得少,反季节蔬菜要多加注意。”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农业生产需要农药,使用农药后肯定会有残留,但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农业部此前的全国抽查数据显示,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6.8%,接近国际水平。

清晰去皮 去除农残

为有效去除农药残留,宗鹏建议消费者要从固定、可靠的渠道购买果蔬,处理果蔬时坚持“清洗、去皮、烹饪”三原则。

“清水已经足够,合格的蔬果清洗剂也没有问题;可以去皮的瓜果都要去皮;蔬菜烹饪前焯水不仅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对于减少摄入草酸也有帮助。”

此外,宗鹏还建议尽量食用多种蔬果以分散风险。

另外,《食品与化学毒性》杂志2010年发表了比利时学者去除果蔬农残的研究报告,发现油炸可去除90%的农残,焯水和盐水浸泡的去农残率可接近80%。不过高温易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盐水也易破坏蔬果表皮细胞。

浅析植物源农药的合理使用 篇3

一、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

经多年努力, 同时伴随生物技术的发展, 我国在杀虫植物筛选、活性成分鉴定、作用机理研究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杀虫植物的筛选主要集中在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等30多科植物上。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多种多样, 如生物碱、氨基酸、蛋白质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 几乎涵盖所有成分类别。植物源杀虫剂主要通过影响昆虫的代谢活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此外, 我国也开发了印楝素、鱼藤酮、苦参碱、烟碱、闹羊花素—Ⅲ、大蒜素等一系列优质植物源农药产品, 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地位, 尤其是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各国和非洲等国外市场得到了认可并广受欢迎。

二、制约植物源农药推广的因素

与国外倍受关注相比, 植物源农药在国内的受关注程度相对较小。经分析, 制约植物源农药在国内推广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的环保意识不高

有市场专家认为, 植物源农药比较适合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 如日本、韩国等对植物源农药的需求就很大, 他们具有很高的环保意识, 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高毒农药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目前国内农民这一意识却较差, 从而造成植物源农药推广应用进程缓慢。

2. 高昂的价格让农民望而却步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植物体自身的次生代谢物质, 这类物质在植物体中含量并不高, 为了保证药效, 需经过对大量原材料进行提取、纯化等工艺处理, 生产成本相对于化学农药较高。植物源农药较高的价格让一部分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调查, 国内农民普遍认为, 目前农产品价格较低, 用价格相对较高的植物源农药后生产成本自然上升, 投入产出比将会下降。

3. 植物源农药的质量不稳定

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比较复杂, 一些杀虫成分容易见光分解, 而目前国家对植物源农药没有明确统一的检验标准, 这就造成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不好控制。此外, 许多植物源农药由一些中小企业生产, 这类企业在研发、提取、检验等方面缺少技术力量, 甚至出现以次充好, 造成市场上植物源农药鱼龙混杂, 让农民顾虑重重, 难以放心使用。

4. 植物源农药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与化学农药相比, 植物源农药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 要想充分发挥药效, 它需要考虑病虫害的发生条件、作物的品种以及天气变化等多方面因素。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推广宣传植物源农药时仍采用与化学农药相同的方法。农民采取传统方法使用植物源农药后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因此对植物源农药产生不信任感, 进而影响植物源农药的推广应用。

三、对植物源农药推广应用的建议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强了对植物源农药产业的政策扶持, 如加大了科研经费向植物源农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 植物源农药在申报登记时的部分资料减免, 在北京、上海、山东等8省 (市) 启动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等。但对于植物源农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言, 扶持力度还有待提高。一方面, 针对当前植物源农药使用成本比较高, 应采取必要的财政补贴, 以鼓励农民使用植物源农药, 从而逐渐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对生物源农药企业在煤炭、电力、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 从而调动企业在植物源农药研发、生产方面的积极性, 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农业部开展的专业化防治工作中, 应将植物源农药的推广和应用纳入其中, 同时要加快国家级植物源农药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如在果树集中种植县, 以推广植物源农药为切入点, 将其建设成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的绿色生态县的建设;此外, 在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和城市的园林绿化上建立以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互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的绿色防控体系, 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2. 加大植物源农药的研发力度

虽然我国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但现阶段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优质植物源农药品种只有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等为数不多的产品, 远远无法满足市场所需。在杀虫 (菌) 植物资源筛选上, 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楝科、大戟科等30余种植物资源上, 可供选择的植物源农药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我国南部地区, 这不仅从源头上限制了植物源农药新品种的开发, 而且具有很大的地理局限性。事实上我国北部的药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2011年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有关专家就在甘肃省筛选出了9种杀虫植物。因此, 我们应加大药用植物资源的筛选工作, 尽快筛选出具有应用价值的品种。针对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含量不高和有效成分活性不稳定性的缺陷, 国家应加强质量检测, 通过严格的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检测技术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活性成分的有效性。针对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的复杂性, 应注重加大植物源农药中各有效成分间关系 (协同、增效或拮抗) 的研发力度, 从而开发出药效更加明显的植物源农药。对于植物源农药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与化学农药的差异性, 在剂型和药剂分散体系的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 如精油类产品可以加工成缓释剂、气雾剂使用, 其他类的可加工成液剂, 如水剂、微乳剂、水乳剂等, 其助剂也应选择松脂类的无毒环保材料。

3. 加强宣传力度和指导植物源农药的科学使用

农药生产企业应加强植物源农药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农药科普知识讲座、试验示范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推广植物源农药, 提高农民、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对植物源农药的认知度。一方面应在各省、市、县建立以应用植物源农药为主的综合防治示范区, 通过典型示范, 引导农民自觉使用植物源农药;另一方面, 植物源农药易光解、药效慢等特性决定了植物源农药对施药时间、气候条件和喷施方法有很高的要求, 企业在推广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植物源农药使用技术的宣传。植物源农药的使用, 首先要确定适宜的施药时间, 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药效一般发挥比较慢, 施药时间要适当提前, 如苦参碱对低龄幼虫的防效要高于高龄幼虫;其次要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使用, 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容易光解和水解, 为保证药效应避免在雨前和高温天气条件下施药, 一般而言以下午17:00以后施用为宜, 阴天可全天施药;最后要注意喷药方法, 因为植物源农药大多以胃毒作用为主, 故在施药时要注意喷施均匀, 叶片的正面及背面都要均匀着药才能提高药效。

四、小结

茶园怎样合理使用农药 篇4

要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最根本的是坚决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使用农药。在农业防治基础上,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协调应用。生产实际中, 主要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合理选用农药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 对茶叶及天敌安全、无不良影响, 成本低廉的药剂品种。掌握药剂特点和防治对象, 做到针对性用药。

2、合理选择施药时期

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例如, 防治黑刺粉虱一定要在幼虫盛孵期施药;保护天敌应避开寄生性天敌羽化盛期施药;避免残毒则要严格遵守施药的安全间隔期。

3、采用适当的浓度、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用药量和最少的有效次数, 才能符合经济、安全、有效的要求, 才能省药、省工、省成本、减少残毒, 有利天敌。切忌随意加大药剂浓度和用量, 盲目施药。

4、采用适当的施药方法

可根据农药的剂型、茶园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适当混用与轮用农药, 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同时起兼治和增效作用, 并能减少用药次数。轮用农药应掌握选用具有不同毒理机制, 不产生交互抗药性的药剂。另外, 还要掌握农药混合后不应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 对作物不应产生药害。对于新的农药品种, 能否混合使用, 应先作小区试验, 再行推广。

5、要正确看待防治效果

中药材如何合理使用农药 篇5

农药种类较多, 应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农药, 杀虫剂如敌百虫, 一般对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菜青虫有效, 而对蚜虫、介壳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几乎无效。杀菌剂也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如种子消毒处理一般选用广谱性杀菌剂, 而防治叶部的真菌性病害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 防治霜霉病则应选择瑞毒霉等对藻类菌敏感的农药。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中, 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如Bt、农抗120、灭幼脲、烟碱等。

二、不要长期单一的使用农药

对不同的农药进行混用, 可以达到兼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 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以延长新农药的使用寿命。混用时要注意农药间不能产生拮抗或降解作用, 不使用毒性显著增加的混用配方。混合配药时, 应先将两种农药按配方的用药量或浓度各自称量后, 分别加少量水稀释, 再相互混合后搅拌均匀, 加水至规定浓度。

三、选择合适时期使用农药

合适的时间施用农药是有效控制病虫发生、保护有益生物、避免农药残留的重要途径, 要注意做好田间观察记录, 以掌握病虫动态。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主要有:掌握害虫盛发期和在对杀伤害虫最有利的虫龄阶段进行防治;病虫易侵染、为害的生育期;非天敌敏感期;安全间隔, 即在收获前一定间隔时间内禁止用药,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四、农药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用量要严格按规定剂量称量, 严禁用手拌药。

2.药剂拌种时要用工具, 随用随拌, 手撒或点播药种时要戴防护手套, 剩余毒种应及时销毁。

合理使用农药保障蔬菜安全生产 篇6

1. 对症下药

蔬菜病虫害种类多, 危害程度不同, 对农药的敏感性也各异。因此, 必须熟悉防治的对象, 掌握不同农药的药效、剂型及其使用方法, 做到对症下药, 才能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首先, 应正确识别病虫害种类, 选用不同农药。如黄瓜霜霉病及细菌性角斑病, 叶部表现的症状十分相似, 但前者为真菌侵染所致, 后者为细菌侵染所致, 用药的种类截然不同。其次要了解农药的性能及防治对象。例如, 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 而对同类害虫则无效。辟蚜雾只对桃蚜有效, 而对瓜蚜效果差。甲霜灵对黄瓜霜霉病有效, 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如果对自己菜田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和农药品种不够熟悉, 应查阅蔬菜病虫害图书, 或向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咨询, 确定病虫害的种类, 再对症下药。

2. 选择最佳防治时期

任何病虫害在田间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病虫害的消长规律, 讲究防治策略, 准确把握防治适期, 准确选用适宜农药,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 进行苗床、棚室消毒, 土壤处理、药液浸种、药剂拌种等, 有利于培育壮苗, 减轻苗期病害。又如菜青虫、小菜蛾春季防治应掌握“治一压二”的原则, 即防治一代压低二代的害虫基数。夜蛾类害虫白天躲在地下, 傍晚出来为害, 所以白天施药几乎没有效果, 应在傍晚时间防治, 防效显著。豆类、瓜类病毒病与苗期蚜虫有关, 只要防治好苗期蚜虫, 病毒病的发生率就能明显降低。

3. 正确选择农药剂型

晴天可选用粉剂、可湿性粉剂、胶悬剂等喷雾。阴天要选用烟熏剂、粉尘剂喷施或熏烟, 不增加棚内湿度, 减少叶露及叶缘吐水, 对控制霜霉病及低温高湿病害有显著作用。

4. 严格控制施药次数、浓度、范围和用量

病虫害能局部处理的, 绝不普遍用药而扩大用药面积,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要尽量减少用药, 施最少的药, 达到最理想的防效。如黄瓜霜霉病常从发病中心向四周扩散, 应采用局部施药, 封锁发病中心, 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通常菊酯类杀虫剂使用浓度为2000~3000倍 (每年每块地只使用1次, 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 有机磷为1500~2000倍, 激素类为3000倍左右, 杀菌剂为600~800倍。在有效的浓度范围内, 每亩喷施药液40~60公斤。如果杀虫效果85%以上、防病效果70%以上, 即称为高效, 切不可盲目追求防效而随意增加施药次数、浓度和剂量, 以防药害产生和蔬菜产品上农药残留超标。

5. 提倡交混用药

交混用药是指交替、混合使用作用方式等不同的药剂。同一地区连续、大量地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型药剂, 会使害虫、病菌等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 降低防效。另外, 对某一种作物来说, 为了不同目的, 有时在同一时期内需要使用几种药剂, 合理混用可以起到兼治多种病虫和节省用工、降低成本的作用。

6.

引入先进的农药施用技术运用先进的农药施用技术不但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 (可节省农药用量50%~95%) , 同时还可大幅度减少或基本消除农药喷到非靶标植物上的可能性, 从而显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 低量喷雾技术。通过改进喷头技术, 提高喷雾器的喷雾能力, 使雾滴变细, 增加覆盖面积, 降低喷药液量。传统喷雾方法每亩用药量在40~60公斤, 而低量喷雾技术用药量仅为3~13公斤, 不但省水省力, 还提高工效近10倍, 节省农药用量20%~30%。 (2) 静电喷雾技术。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 使雾滴带电喷施的方法, 使药液滴在叶片表面的沉积量显著增加, 可将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90%。 (3) 药辊涂抹技术。主要用于内吸收除草剂的使用, 药液通过药辊 (一种利用能吸收药液的泡沫材料做成的抹药滚筒) 从药辊表面渗出, 只需接触到杂草上部的叶片即可奏效。此方法几乎可使药剂全部施在靶标植物表面, 不会发生药液抛洒和滴落。 (4) 循环喷雾技术。对常规喷雾机具进行重新设计改造, 在喷洒部件的相对一侧加装药物回收装置, 将没有沉积在靶标植株上的药液收集后, 抽回药液箱, 循环利用, 可大幅度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7. 安全用药

安全、合理施用农药的具体措施 篇7

1 掌握好用药时机, 及时用药

各种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和为害时期各不相同, 因而其防治的适期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和观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找出它的薄弱环节, “稳”、“准”、“狠”地消除病虫的危害。例如, 防治介壳虫应抓住若虫孵化活动阶段施药;对由种苗和土壤带菌的病害, 在播种或移栽前, 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以及土壤消毒, 可以集中消灭侵染源;防治刺蛾一般在3龄前, 此时虫体较小, 常密集在一起, 为害较轻, 抗药力弱, 用较少的农药就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坚决杜绝不问病虫情况, 就“定期喷药”, 有虫无虫就普治一遍的做法, 这样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重要的是病虫害防治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 对症下药

根据防治对象、药剂性能和使用方法, 选择防治效良好果、毒副作用小的农药, 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事半功倍。例如:螨卵酯只对红蜘蛛类有效, 而对其它昆虫则无效;抗蚜威对桃蚜有特效, 对瓜蚜效果差;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 但对蚜虫则无效;体壁蜡层厚的害虫, 药剂不容易粘着和穿透的, 宜选用酯溶性较大的农药和乳油剂型等。因此, 必须对症选药, 避免造成无效劳动。

3 安全用药

用药时, 应严格掌握各种药剂的使用浓度和有效药量, 药量太少, 没有效果;药量过多, 植物容易发生药害甚至枯死。如敌百虫过多使用, 对食虫螨等有抑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 在公园游览区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的药剂, 以免游人中毒或污染环境。

4 掌握配药技术

药剂的浓度要准确无误。配制乳油剂时, 应用量筒或注射器抽取药液, 先配成10倍液, 然后再加足全量, 使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溶解得好。气温低时配制乳剂, 先使用温水, 将药瓶加温, 或用少量温水稀释后, 再用冷水稀释。稀释可湿性粉剂 (或配制毒土) 时, 应先调制成糊状, 然后再进行全量稀释。

5 施药时要细致、周到仔细

在施药时, 叶片的正反面都要着药, 力求均匀周到。如蚜虫、红蜘蛛等常在叶片的背面危害, 施药不周, 就很难保证防治效果。

6 注意气候条件

施用药剂时, 应选无风或微风天气。在气温低时, 多数有机磷制剂效果不佳。但在气温高时, 如中午时间喷药, 药效虽好, 但容易引起药害。

7 交替用药

采用药剂防治病虫害时, 如长期只使用某单一品种, 往往容易引起某些病原和害虫对它产生抗药性, 从而降低防治效果。因此, 提倡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剂合理交替使用, 以防止病原物和害虫产生抗药性。

8 合理混用农药

谈农药、化肥的使用误区 篇8

很多菜农在选择农药、肥料时, 总是喜欢选择速效性的原因是速效性的农药、化肥使用后很快便表现出效果。尽管有些农药、肥料效果不错, 但由于效果表现慢, 在后期效果才好, 而不为菜农所认同。如有些叶面肥中含有激素类或以氮素为主的肥料, 喷洒后几天便可见效。然而, 这种快速生长只是一种徒长, 对植株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不利。使用杀虫农药时追求速效性, 希望喷药后立即杀死害虫。但某些生物农药如BT或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等, 由于只是杀死虫卵或抑制昆虫蜕皮或见效慢等, 不易表现出效果, 往往不被菜农所认同。菜农追求速效性最严重的后果是, 某些地方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 生产出的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

二、盲目追新求异

目前市场上的农药、肥料种类较多, 其中还有一部分“三证”不全的农药及无证生产的肥料。有的菜农喜欢用较新的农药、肥料。农药为例, 固然新农药的使用可避免某些病虫害出现抗药性, 但因为目前很多农药以混配剂为主, 使用时会使用量加大, 而出现药害。同时某些农药、肥料产品还未推广, 对其效果了解不多, 也容易出现问题。

三、过于相信某些肥料、农药的功效

很多肥料、农药的说明中都有适用范围, 在购买农药、肥料

三、测土配方推荐施肥方案

经2007年野外采集土样、2007~2008年室内化验、2008~2010年田间肥效试验和校正试验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展示, 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 2010年项目完成了在春青稞、春油菜、冬小麦上的配方推荐。根据专家组测评, 对全市耕地进行评价, 将全市耕地分别划分为三类施肥分区, 并分别制定了春青稞、春油菜、冬小麦推荐配方施肥方案9套。

四、配方施肥总体效果

1. 土壤肥力状况得到进一步更新

通过项目的实施, 对全市土壤属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底, 土壤肥力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1985年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掌握了土壤的分类、分布、常规养分含量情况, 这次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土样的检测分析, 为全面掌握全市土壤肥力状况奠定了基础。

2. 土肥技术队伍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通过项目的实施, 锻炼并造就了一支技术成熟、业务精干、推广能力强的土肥技术队伍, 为全市土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 只要是标注作用多的, 便会买来使用。如有的农药标明可治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害, 便会被当作是好农药而购买。

四、过量施用

不少菜农过量施用肥料、农药, 使用农药时用量是常用药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常造成药害。施用有机肥及化肥的施用量是适用量的几倍, 又常常造成肥害, 导致作物烧根, 影响产量, 同时一种或几种化肥的过量施用还会引起土壤发生盐渍化。

五、使用方法不当

施用肥料时, 要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如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冲施还是喷施肥料, 有机肥是否充分腐熟等。若不按适当的方法施用, 将会出现肥害。如施用没有经过腐熟的鸡粪, 会发生有害气体及把粪便中的有害细菌带入棚内。

六、不能对症下药、合理施肥

这是目前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菜农由于缺乏必要的植保知识和肥料知识, 出现病状后不能正确诊断, 而是盲目用药, 用肥。特别是当蔬菜缺乏某种营养时, 错误地施用另一种肥料, 不仅不能治疗病害, 反而有可能加重病害。

七、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不少菜农用几种杀菌剂与微肥、杀虫剂、杀病毒剂等5~8种混用, 不仅影响药效, 甚至会产生药害, 影响作物生长。

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 肥料品种及养分的投入更加合理, 有效地控制了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的残留污染, 稳定地提高了土壤肥力。项目的实施, 最直观的就是促进了项目区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直接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试验与示范及调查结果表明,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可提高粮食单

产15%~20%。

参考文献

[1]李昌键, 栗铁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8:8.

[2]邹忠, 毛浓文, 胡俊.拉萨5县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8) :262-263.

[3]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36.

上一篇:先进性纯洁性下一篇:职业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