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使用情况

2024-06-13

不合理使用情况(共10篇)

不合理使用情况 篇1

随着新一代抗菌药物的不断问世及广泛使用, 多药并用、不和理用药现象也随之出现,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对抗菌药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视。为推动我院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2007年度我院临床药师每天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 统计分析抗菌药的不和理使用, 以达到促进合理用药目的。

1资料和方法

2007年度我院月门诊处方量约40000张, 随机抽取门诊处方, 就当月的使用抗菌药不合格处方, 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最后汇总12个月的抗菌药处方的用法、用量、配伍、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2结果

60000张处方中, 使用抗菌药的处方共计12035张, 占查方总数的20.05%。发现抗菌药不合理应用556张, 某些处方中存在多方面不合理, 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据报道[1], 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在美国占24%~66%, 在我国为25%~56%, 2007年度审核处方, 抗菌药不合理使用仅占4.61% (556/12035) , 远远低于统计数字, 大多为单药使用 (55.92%) , 符合抗菌治疗原则。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溶媒使用不当 据报道[2]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宜与葡萄糖PH (3.1~5.5) 配伍, 因该类抗菌药在PH<4时分解较快, 甚至有沉淀生成[3], 宜选用0.9%氯化钠为溶酶, 稳定性较好, 但对于某些心功能不佳患者, 为避免诱发心衰可选用葡萄糖为溶媒, 在2 h内滴注完毕。处方中青霉素、头孢呋辛等加入葡萄糖中静滴非常多见, 占不合理处方的33.09%。

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规律青霉素、典型头孢菌素类及大多数非典型 β-内酰胺属时间依赖性,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时间。其抗菌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 而不必将每次剂量加大, 此类抗菌药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3]。另外青霉素类及某些头孢菌素类半衰期非常短[2], 却常常加入500ML的溶媒中1个多小时才滴完, 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不仅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 更易导致耐药性及热源的发生[3]。

3.3 药理拮抗 主要存在三种情况:①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头孢菌素与阿奇霉素合用,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 后者为抑菌剂, 两药合用降低前者的效价, 因此避免合用;②两种抗菌药作用部位相似。罗红霉素与克林霉素作用机制基本相同, 都是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 阻止肽链延长, 抑制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而发挥抗菌作用, 罗红霉素在靶位上可置换克林霉素或抑制克林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影响其抗菌作用, 因此二药不宜合用[2];③抗菌药与乳酸菌制剂合用。阿莫西林与三联活菌胶囊 (贝飞达) 合用, 后者为活菌制剂, 前者为杀菌剂, 两药合用可使后者失活降低疗效, 故两药不宜合用。如必须合用, 应间隔2~3 h[2], 以利于发挥各自疗效, 达到治疗目的。

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发展, 新的抗菌药研制成功并不断上市, 医生对药物的剂量、剂型不熟悉, 不能按照药物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规律给药, 不能很好的了解联合用药时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

②个别医生盲目选用昂贵和新的广谱抗菌药。

③患者因药物知识匮乏, 认为好药就是新药贵药, 吃好药就能治好病, 要求医生开好药。

④患者的依从性差, 不能接受1 d内数次给药, 要求医生加大剂量一次给药, 导致抗菌药使用不规范。

从本次处方审核及统计结果来看, 我院抗菌药使用不合理远低于统计数字, 但确实存在不和理用药情况, 通过对不合理处方分析药师可发现门诊抗菌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发挥药师在药学监护中的作用, 达到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的目的, 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合理、方便、经济。

参考文献

[1]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 2008, 1-198.

[2]谢惠民.合理用药:467-533.

[3]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 1998:59-223.

怎样合理使用激素 篇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指征明确:用药前必须尽力作出明确诊断,切忌盲目乱上而招致不良后果。对于一般感染、病毒感染均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时,应及早、短时、大剂量地使用,方可收到抢救的效果。

选用恰当:不同的皮质激素各有利弊,应根据不同病情适当选用。例如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称为替代疗法);可选用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采用人工合成的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氢化泼尼松、氟美橙和倍他米松等。对肝功能不庭患者,不宜使用可的橙或强的松,治疗严重肝病时,不宜采用乙醇为溶媒的氢化可的橙针剂。

途径择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对路的给药逾径。急性病例应选择注射剂,作静脉给药,一般病例及慢性病患者以片剂口服给药,或用混悬剂作肌肉,关节腔内注射;皮肤、粘膜、眼、耳、鼻局部病症,可采用外用的软膏、乳膏,滴跟剂、眼膏及膜剂等。

剂量适宜:要因病、因人而异,确定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例如,急性病例应以病情好转为指标、尽量采用足量短时疗法。

激素的用途大致是:1、严重感染:如中毒性痢疾、暴发性流脑、重度败血症、中毒性肺炎、中毒性休克、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在同时应用大剂量有效抗菌药物的条件下,加用激素,能迅速缓解症状,减少死亡率。2、胶原性疾病:可缓解各种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斐、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皮硬化等病的症状,但不能根治。3、过敏性疾病: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彝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水肿、药物过敏等都有效。对急性病例效果最好,慢性者也能减轻症状。4、眼炎:对各种眼炎可用以点眼。对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错全身用药。5、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可应用。6、防止粘连和抑制癜痕形成: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心肌炎、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烧伤的辅助疗法,以减少后遗症。7、肾脏病:用于肾病综合症和慢性肾炎肾病变期,可使尿蛋白减少,水肿消退。

尽管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由于用量常超过人体生理需要量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可能产生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副作用的早期出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激素的副作用有:1、长期应用,可使肌内萎缩,骨质疏松,尿中钙、磷、氮增多。2、可使血糖升高,引起或加重糖尿病。3、能增高血中胆固醇,并使体脂重新分布,产生向心性肥胖(即躯体的中心部位发胖)。4、使水钠潴留,引起浮肿和血压升高。5、大量长期应用,可产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综合症状,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糖尿、高血钠、肌肉萎缩无力,满月脸、颈部和背部脂肪堆积、月经障碍、多毛症、阳痿、痤疮等。6、能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粘液,抑制纤维组织生长,从而引起溃疡病,甚或加速其穿孔。7、易使潜在的疾病复发和扩散(如结核病、化脓性病灶等)。8、能提高脑组织兴奋性,使病人产生欣快感、精神兴奋,失眠以至精神失常和诱发癫痫等。

不合理使用情况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5 月—2014 年4 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各科室的住院病历3230 份。

1. 2 方法每月抽查各科室病历234 ~ 358 份, 根据药品说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2015 版) 、 《新编药物学》 ( 第18 版)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 试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 “手术和介入治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对用药医嘱进行综合点评。

2 结果

2. 1 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2013 年5 月—2014 年4 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住院病历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260 份 ( 8. 05% ) , 主要包括越权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用法与用量不合理、更换抗菌药物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频次不合理等, 详见表1。

2. 2 不合理用药实例分析及干预

2. 2. 1 越权使用抗菌药物医师越权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依然存在, 如需使用应有上级医师签名同意。

2. 2. 2 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 Ⅱ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48h。例如鼻中隔偏曲、右鼻息肉切除 ( Ⅱ类切口) 患者术后预防感染, 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啉2. 0g, 2 次/d, 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5d, 建议临床医师停止应用抗菌药医嘱。

2. 2. 3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缺乏依据, 由于医生的经验性用药、技术及对相关规定不熟悉导致抗菌药物使用泛滥。例1: “左示指囊肿”患者, 术后预防感染, 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啉2. 0g; 依据 “手术和介入治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中Ⅰ类切口无特殊情况禁止使用抗菌药物。例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80mg, 3 次/d; 择期剖宫产娩出, 患儿出生时羊水清, 出生后黄疸、血常规、C反应蛋白 ( CRP) 、降钙素原 ( PCT) 检查均正常, 使用抗菌药物无感染依据支持[2]。

2. 2. 4 用法与用量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剂量过大, 由于临床医师全凭自身经验用药, 当治疗未取得理想效果时会提高抗菌药物用量, 未充分考虑老年患者代谢特点。老年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均有所下降, 药动学参数有明显变化,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清除率较低, 血药浓度升高明显。例如急性肠炎伴有冠心病老年患者, 年龄69 岁, 予以头孢他啶2. 0g, 静脉滴注, 2 次/d; 说明书规定> 65 岁老年患者, 头孢他啶日剂量应不超过3g, 本病例用药剂量过大, 建议医师调整剂量, 以免增加不良反应, 加重患者负担, 确保用药合理[3]。

2. 2. 5 更换抗菌药物不合理“肺部感染、低钠低氯血症”患者, 7 月9 日静脉滴注头孢他啶2. 0g, 2 次/d; 7 月10 日静脉滴注头孢呋辛2. 25g, 2 次/d, 依诺沙星0. 2g, 1 次/d; 7月11 日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3. 0g, 2 次/d; 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未作病情记录分析说明, 未按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2. 6 药物选择不合理患者, 男, 24 岁, 诊断为尿道囊肿, 术后预防感染治疗, 静脉滴注美洛西林钠2g, 2 次/d。美洛西林钠为杀菌性抗生素, 青霉素类, 只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由于美洛西林钠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 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 有利于治疗。美洛西林钠说明书要求静脉滴注需1 次/6 ~ 8h, 若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未达到规定, 则无很好的治疗作用, 反而增加细菌耐药性, 故正确给药为3~ 4 次/ d。

2. 2. 7 联合用药不合理新生儿肺炎患儿入院后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 12g, 1 次/8h, 头孢曲孢松0. 35g, 1 次/d; 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是广谱抗菌药, 无必要联合使用头孢曲松[4]。

2. 2. 8 用药频次不合理“先天性尿道下裂并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年龄5 岁, 使用头孢呋辛干混悬剂6 包, 1 次/ d, 1 包/ 次; 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1次/d不足以维持有效浓度, 2 次/d为宜。

3 讨论

审核2013 年5 月—2014 年4 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住院病历, 其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占8. 05% 。说明本院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 临床医师未完全掌握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 故应适当加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

目前, 由于医学、医药领域发展迅猛, 且新药增多, 医师应不断加强学习, 系统掌握现代药学知识, 提高用药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 定期进行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增强审核病历和指导用药的能力,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业务知识服务患者,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分析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各科室的住院病历3230份, 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版) 、《新编药物学》 (第18版)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手术和介入治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对用药医嘱进行综合点评。结果 2013年5月—2014年4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住院病历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260份 (8.05%) , 主要包括越权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用法与用量不合理、更换抗生素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频次不合理等。结论 本院抗菌药物使用仍存不合理现象,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离不开医疗质控管理部门和临床药师的密切配合, 故应加大考核力度, 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杨霞容, 黄锡清, 翁娟梅.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1, 17 (3) :171-179.

[2]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4.

[3]戴玲, 包广勤, 钱方.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及临床合理使用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12) :105.

合理使用感冒药 篇4

2.服用含有解热镇痛的抗感冒药时,不要同时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3.抗感冒药均为对症治疗药物,一般以使用3~7天为宜,不得长期反复使用,否则易产生肝肾毒性,个别的还可致死。

学会正確给宝宝洗澡

给宝宝洗澡时,尽量使用植物性的沐浴露,或者是具有爽肤效果的沐浴露。洗完澡后,不要给他再使用油性较大的护肤乳液或护肤霜了,它们容易把宝宝的汗毛孔阻住,不仅不能使宝宝凉爽,还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可以给他涂一些爽身粉,当然使用也要适量,只涂在臀部、大腿根和腋下就可以了。

上班时的手部护理

洗手后,未被擦干的水蒸发时会带走皮肤中的水分,使双手变得干燥。因此,除了清洁后一定要擦干双手,护手霜更应该成为你的随身物品。在选择护手霜时,看看里面有没有添加神经酰胺、微脂粒以及天然植物等成分,它们能在肌肤表层形成保护膜,防止水分流失。

自制深层排毒美容茶

苹果1个切块,无花果2个,中间切开,如果是干制无花果就多放几颗。将苹果和无花果放入炖盅里,添水至果肉体积的3倍,盖好内盖,置于大蒸锅中隔水蒸炖20分钟,注意熄火后要在炖盅里焖久一些,再开盖饮用。

日常养胃三要素

1.细嚼慢咽 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碎烂,这样可减轻胃的工作负担。

2.饭后莫立即走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饭后不是指刚吃完饭,应在饭后20—30分钟开始散步,这样才有利于食物消化。

3、不饮浓茶 茶叶与咖啡中含有茶碱、咖啡因。咖啡因类物质能刺激胃的腺体,可加重胃病患者的病情。

电器待机要谨慎

出门时,别忘了检查家中电器的电源状态,尽量不要让电器待机,而是切断电源。家中的电器如果是一天24小时处于待机状态,那么会让每个家庭每年多消耗150~500度电,即一台电冰箱一年的总耗电量。

不合理使用情况 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站,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我国独有的卫生保健服务模式, 它在提供廉价、综合、连续、快捷、方便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所谓的合理用药就是指, 经济、有效、安全的使用药物, 在实际的工作中,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较为普遍[1,2,3]。本研究将对本社区卫生服务站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开出的5620份含有抗生素的处方单中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社区卫生服务站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开出的5620份含有抗生素的处方单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1460份处方单中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1.2 方法

根据药物流行学的相关统计方法来对处方中的推荐使用药物的利用指数 (DUI) 进行评价, 当DUI<1.0时, 证明处方中的用药情况较为合理[4]。不过, 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只能对抗生素的剂量是否合理进行判定, 而不能对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给药方式、重复联用、对症、配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判定。因此, 在对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进行判定时, 还必须根据说明书中的内容以及抗生素使用的其他相关资料, 对用药不合理、诊治不对、大处方、用量用法不当、药理拮抗、重复用药、药物联用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并对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在本研究的所有处方单中, 1460份处方单中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其不合理的概率为25.98%。处方中的不合理情况主要为用法用量不合理、药物联用不合理、重复用药等。

3 讨论

3.1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类型

3.1.1 重复用药

(1) 处方中同时包含了头孢拉定以及青霉素, 这两种药物均属于β-内酰胺类物质, 它们均具有杀菌以及抑制细菌繁衍的作用[5,6]。将这两种药物联合在一起使用, 不仅不会提高治疗效果, 反而会增加药物的毒性, 造成药物浪费。 (2) 润舒滴眼液与氯霉素滴眼液的联合使用, 润舒滴眼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氯霉素以及玻璃酸钠, 这两种滴眼液联合使用增加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 (3) 药名不同但成分相同的复方制剂的联用。

3.1.2 药物的联用不合理

从药物的性质来看, 抗菌类药物主要包含以下4类: (1) 繁殖期的杀菌药物, 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 (2) 静止期的杀菌类药物, 例如多黏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3) 快速抑菌类药物, 例如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4) 缓效抑菌药。在这些抗菌药物中, (3) 、 (4) 联用具有作用相加的效果, (1) 、 (3) 联用具有拮抗作用, (1) 、 (2) 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1) 、 (4) 联用无相加的作用[7,8]。

3.2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原因

(1) 患者盲目用药:由于社区卫生站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宣传, 因此, 患者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部分患者误以为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后, 就必须采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 在没有咨询医师的前提下就盲目使用抗生素,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抗生素的滥用程度。 (2) 药品的名称混乱:部分药品的说明书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一种抗生素出现了十几个名称。这就使得患者或医师在选择药物时, 存在超剂量用药以及重复用药的情况。

3.3 防范措施

为了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更具合理性, 首先就必须强化其日常用药的监管力度, 配备专业的药物管理人员。其次,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修养, 让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有效地控制。目前, 市场上的抗生素种类相对较多, 其临床应用也相对较为广泛。在对抗生素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如果使用不合理, 不仅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先丰, 李萍, 刘安明, 等.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3) :13.

[2]于小燕, 于大燕, 朱华乔, 等.社区卫生服务站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2) :1138-1141.

[3]刘兵.社区抗生素使用调查及合理应用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12) :3477-3478.

[4]刘利群.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9.

[5]辛学俊, 陈学荣, 沈吉, 等.本院肺炎克雷伯氏菌临床耐药状况剖析与文献回顾[C].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0.

[6]Riveles K, Roza R, Arey J, et al.Pyrazine derivatives in cigarette smokeinhibit hamster oviductal functioning[J].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2004, 2:21.

[7]Nieman 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et al.Reliable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submil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J].Circulation, 2002, 106 (16) :2036.

不合理使用情况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上半年的29631张儿科门诊用药处方,选取处方中使用了抗生素的案例,并对处方中不合理运用抗生素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为评判抗生素使用合理性的分析依据。使用EXCEL统计出不合理抗生素使用的情况。

2结果

我院2015年上半年的29631张儿科门诊用药处方中,含有抗生素的处方有18163张,占到总处方量的61.30%。其中单独使用一种抗生素的处方有9170张,占抗总生素处方的50.49%,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处方有7725张,占抗总生素处方的42.53%,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的处方有1268张,占抗总生素处方的6.98%。其中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有1960张,占总处方量的6.61%,占含有抗生素总处方量的10.79%。其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主要体现在药理拮抗、毒性相加、不良反应增多、不良反应加重、使用不当和剂量不当等问题上。其中药理拮抗问题有473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24.13%;毒性相加问题有12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0.61%;不良反应增多问题有39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1.99%;不良反应加重问题有62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3.16%;使用不当问题有882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45.00%;剂量不当问题有492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25.10%。

3讨论

对于儿科门诊抗生素的使用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为小儿的感染程度、其身体状态,病理情况,合理的选择药物的种类,用药的剂量,给药的时间和给药的途径,尽量避免抗生素的滥用以及不合理的使用。运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抑制感染,更好地发挥抗生素的作用。有时临床上为了更加有效的抑制住严重感染、混合感染以及防止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会适当提高给药剂量或使用联合用药的方案。合理的提高剂量与合理的联合用药处方会有效的控制疾病,但药物的滥用或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往往会导致药物资源的浪费,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毒性的增大等临床问题[5,6]。我院的儿科门诊抗生素处方中就存在着药理拮抗、毒性相加、不良反应增多、不良反应加重、使用不当和剂量不当等问题,下面对一些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儿科的临床用药进行指导,避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根据统计分析药理拮抗问题有473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24.13%。药理拮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快速杀菌药物与快速抑菌药物进行联用,如1例处方将阿奇霉素与青霉素V钾片进行联用。阿奇霉素利用中性粒细胞帮助快速抑制细菌。青霉素V钾则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快速杀灭细菌。但是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会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药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使用杀菌药物进行治疗,治疗3 d后再使用抑菌药物进行治疗,这样药物的利用率会提高;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如1例培菲康散剂与头孢克肟联用,培菲康散剂中含有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类球菌对抗生素较为敏感,与头孢克肟联用会使其灭活,产生严重的拮抗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应先用培菲康散剂,2~3 h后再用头孢克肟进行治疗[7]。

根据统计分析毒性相加问题有12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0.61%。如1例处方将罗红霉素与阿米卡星联用,罗红霉素为大环内脂内抗生素,其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而阿米卡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有很强的耳毒性。如果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易对患者的听力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听力残疾[8]。

根据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增多的问题有39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1.99%。如1例处方将作用部位一致的两种药物进行联用,将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进行联用,但这两种药物的作用部位都是细菌的50S亚基,两种药物会竞争50S亚基上的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作用,并且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显著增加[9]。

根据统计分析使用不当问题有882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45.00%;如青霉素的注射一般采用静脉滴注,而青霉素在体内的半衰期为半小时,在用药4 h后药物已经大部分排出,如果一天只给一次药,并不利于控制感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隔6 h进行一次给药。

根据统计分析剂量不当问题有492例,占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总处方量的25.10%。如1例处方中,罗红霉素对于3周岁的患儿的实际使用剂量为10 mg/(kg•次),1天2次,这样的剂量对于患儿来说较大,这种剂量下易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正确的使用剂量应为3 mg/(kg•次),1天2次。

以上的研究表明,虽然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安全与合理一直被提起,我院的抗生素使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保证患儿的健康,做到安全合理个体化的用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多进行分析,如必要性问题,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要做到平衡,要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做到安全用药,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严格控制药物的滥用;联合用药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有些时候联合用药并不能达到想象的效果,甚至作用减弱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要对联合用药的药物的性质、药理学原理以及其药代动力学特点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时才能选择联合用药,并要依据抗菌药的联用指征。开具处方时应细致谨慎,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后再制定治疗方案。并且要多想临床药师咨询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切实实施药学监护行动,做到安全合理的个体化用药。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9(12):29-30.

[2]赵智慧.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808-809.

[3]薛东月,崔占杰.儿科门诊抗生素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14):130-131.

[4]杨忠兰.某院门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24):3770-3771.

[5]李娜,蔡波,赵延红.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720例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77-78.

[6]司可意.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28-129.

[7]王君耀,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7):419.

[8]梁冬苏占军,姜欣,等.儿科门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3):118-119.

浅谈中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 篇7

1中药处方不合理, 滥用或误用中药[1]

医生处方项目填写不全, 书写不正规, 服用方法不清楚、不详细, 或出现配伍禁忌现象;或忽视中医辨证论治, 组方不科学, 盲目滥用作用近似的药品;有的药名用同音字代替, 或用符号书写, 造成错配、误配、漏配等现象;一些处方药味过多, 用量过大, 既浪费药材, 又贻误病情,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或品种混乱

全国各地有许多中药炮制方法, 炮制品种尚未统一, 地区习惯和地方规定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2]。有些中成药品种在不同地区有组方配伍、制剂工艺质量检验标准和应用习惯上的明显差别,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和把握性。我国中药品种繁多, 特别是近年来, 中药新制剂、新工艺不断增加, 有许多中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行临床观察;中药混乱品种、伪劣品种、代用品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较多[3], 给用药造成困难;老药、老方新用, 一药、一方多用, 中药综合应用等, 还处于探索阶段, 有的尚无定论;疗效近似的中药品种、紧缺品种相互间的变通使用一直较为混乱, 影响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

3中药及中西药联用

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说, 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原则方面的研究还很肤浅、不够深入, 缺乏客观或量化指标。特别是对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还不够明确, 一直遵循古人的经验;而临床中又有许多禁忌中药联用后效果较好的例子, 还有待于现代科学方法的研究、证实。有的中药合用后对病症有主要治疗作用的疗效被拮抗或抵消, 甚至产生毒性或副作用;有的产生物理的、化学的配伍变化等。

近年来国内外的中西药配伍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种类日益增多, 有的产生了协同作用, 效果比单用好;有的则可能降低疗效[4]。如一个常见的咳嗽病症, 有的患者在服用含氰苷的苦杏仁的同时又加可待因, 在服用含生物碱的川贝母、黄连的同时又服用含氨茶碱类西药, 最后发挥疗效的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 还是共同起效, 产生了怎样的配伍变化等, 都需深入研究增加量的认识。在临床中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由于合用不当而导致毒性增强, 不良反应增加, 甚至产生危害的情况, 如苦杏仁、枇杷叶及其中成药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合用, 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中成药成分复杂在与其他药物尤其是西药配伍应用时更应注意;如能合理联用, 可以增强疗效,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如逍遥散与西药催镇静药联用, 既可提高对失眠症的疗效, 又可逐渐摆脱对西药的依赖性;然而配伍不当, 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 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临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炎的选用强力霉素抗感染治疗并同时服用止咳化痰中成药橘红丸或蛤蚧定喘丸 (有效成份石膏含Ca++) , 则会降低强力霉素的疗效;维C银翘片与对乙酰氨基酚联用, 属重复用药, 会导致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超大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应用时应重视中成药与西药的合理搭配及协同用药, 如果中成药与西药联用最好相隔2~3 h为宜。

4患者对中药治疗的选择性低

一般来说,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和预定的治疗原则合理用药, 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5]。如中药汤剂煎煮不当, 服用不得法;有些患者认为中药汤剂服用困难, 在服药时大打折扣或不能坚持服用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有的患者对中成药说明书持想当然的态度, 只看适应证和作用范围等项目就盲目服用;也有人把一些中药当作无副作用的滋补品而长期大剂量服用。因此, 减少患者对中药治疗不依从性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5中药使用与中医理论相脱节[6]

许多中医在临床实践中, 往往只重视临床, 对中药来源、采集、加工炮制、真伪鉴别、新制剂等不熟悉或重视不够。而中药生产、供应部门对中医临床如何合理用药多不过问, 出现盲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药的情况。如20世纪90年代中成药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课题设计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现象;有的大搞中成药加西药的简单配伍;在中医医院内部, 一些疗效可靠的新药, 往往由于临床医生没有及时掌握, 或由于自身的认识局限而得不到运用;临床医生在实践中总结的处方有些药剂人员加工制备成中成药后, 疗效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等。

6对中药不良反应缺乏系统研究与认识

中医药界俗称“大黄救人无功, 人参杀人无过”, 反映了对中药的片面认识。特别是近年来, 有关中药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报道有所增加, 许多传统认为无毒的中药发生了中毒现象。如过量服用人参而引起的“滥用人参综合征”, 严重者可发生丧失人格感和精神错乱;木通能导致肾衰;服用甘草过量会产生“甲醛固酮症”等。一些中成药服用后产生过敏或毒性反应者更不鲜见, 如消咳喘引起心律失常;安宫牛黄丸引起汞中毒性肾炎等。

7滥用滋补性中成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养生、保健药品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 临床部分医生只图简单方便, 甚至迎合部分患者心理, 不予辨证,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同时由于医药营销中的不正之风助长了不合理用药导致了一些医生滥用滋补性中成药。

综上所述,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 避免药源性疾病发生。药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更应认真严格把好处方合理用药关;医院要尽快开展临床药学服务,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 减少药源性、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总结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 搜集资料, 探讨分析。结果 合理使用中药,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就能减少中药的毒、副反应。结论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中药, 把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关键词:不合理使用,中药,药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周丽梅.浅谈半夏及其伪品的鉴别.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 (11) :164.

[2]何菊英.浅谈中药不良反应.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6) :177.

[3]董国力.老年人中药的使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 1 (12) :45-46.

[4]何菊英.浅谈中药不良反应.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6) :178.

[5]高建, 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 2008, 16 (5) :61.

不合理使用情况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 每月选择一天从我院门诊药房抽取儿科含抗菌药物的处方, 抽取12 d, 共计1439张。

1.2 方法

以《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为评价标准, 对儿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中出现的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 选药不合理, 给药剂量不准确, 给药次数不当, 联合用药不当, 配伍禁忌等等进行评价分析[1]。

2结果

经过对1439张儿科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统计,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124张, 占抽查儿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的比例为8.65%, 不合理用药分类情况详见表1。

3举例分析与讨论

3.1 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

1例处方诊断为上感的4岁男患儿, 给予口服盐酸克林霉素胶囊, 并静脉点滴磷酸克林霉素;1例诊断为病毒感染的3岁女患儿, 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定那静脉滴注。因小儿上感大部分由病毒感染为诱因, 假若该患儿为病毒感染为诱因的疾病, 无用抗病毒药物, 反而用抗菌素不但不能缩短病程, 反而会增加病情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的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对症用药,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必要时借助辅助检查及生化检查。

3.2 选药不合理

经统计选药不当的共有13例, 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 给予注射头孢三代抗菌素静脉点滴, 经研究急性扁桃体炎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为病原菌,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因三代头孢是广谱抗菌药物, 对G+阳性球菌作用明显弱于青霉素和一、二代头孢菌素。

3.3 给药剂量不准确

经统计给药剂量不准确的共有13例, 其中有l例患者, 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0.0625 g, 3次/d, 共2 d, 该患儿用药剂量偏小, 治疗效果不佳。说明一点, 患儿使用抗菌药物, 其剂量可以按照患儿的体重计算, 我国大多临床医师以体重为基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患有同一种疾病使用同一抗菌药物的剂量就不同, 必须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不同给药途径、不同的体重而有差别。剂量过大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剂量过小病情又不会好转, 达不到治疗效果。

3.4 给药次数不当

次数偏多的经统计共有17例, 其中有1男8岁患儿, 因鼻窦炎给予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0.05 g, tid, 正确服药次数应为bid, 因头孢克肟的血浆半衰期为3~4 h, 最高可达9 h, 故将一日总剂量分2次口服即可。如果该药随意增加给药次数会使药品的毒副作用增加, 损害患儿身体健康。

3.5 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不当会引起药理作用减弱, 如抗菌药物阿莫西林与止泻药蒙脱石联用, 用于治疗急慢性腹泻。抗菌药物阿莫西林不宜与止泻药蒙脱石配伍使用。如需联合用药, 应在服用该药之前1 h服用其他药物。

3.6 配伍禁忌

如头孢唑肟钠与头孢曲松钠输液中加入维生素B6注射液, 此种用法存在配伍禁忌。头孢菌素类静脉输液中加入维生素B6时将出现浑浊, 影响临床疗效, 应注意避免此类药物配伍[2]。

4讨论

对儿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中出现的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 选药不合理, 给药剂量不准确, 给药次数不当, 联合用药不当, 配伍禁忌等等进行评价分析, 抗菌药物种类越来越多, 但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滥用, 会逐年增强细菌的耐药性, 直接导致抗生素的临床疗效降低、甚至出现无效的情况。

为我院能够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建立抗菌药品的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我院要着重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和知识培训, 让医师、护士、药师组成共同的合作团队,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让患者能够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抗生素, 不断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3]。

摘要:目的 对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 每月选择一天从我院门诊药房抽取儿科含抗菌药物的处方, 抽取12d, 共计1439张。对儿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中出现的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 选药不合理, 给药剂量不准确, 给药次数不当, 联合用药不当, 配伍禁忌等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经过对1439张儿科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统计,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124张, 占抽查儿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的比例为8.65%。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较明显, 让患者能够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抗生素, 不断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连瑞.我院2004年度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中国药事, 2006, 20 (9) :569.

[2]隋忠国, 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1-32.

合理使用止痛药 篇9

为了缓解演出过程中造成的外伤、骨骼肌肉酸痛、整形手术后躯体的慢性疼痛以及筹备演唱会等巨大压力所引发的焦虑情绪,杰克逊需要长期服用各种止痛药、镇静安眠药以及抗抑郁药等,并且由于药物的耐受作用,导致用药剂量及用药种类逐步增加,以至于需要长期服用3种麻醉性止痛药才能缓解疼痛,并最终因麻醉药物异丙酚使用不当而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永远告别了他心爱的舞台……

虽然止痛药不断给患者带来各种“威胁”,但仅在美国就有10.3万人因使用止痛药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住院,住院患者中每年死亡约1.6万人。因此,正确认识各类止痛药,合理使用止痛药物,防止止痛药的滥用显得尤为重要。

——止痛药的分类——

人们常说的止痛药大体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不具有成瘾性,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临床上报告的不良反应,大多是这一类止痛药造成的。

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列为非麻醉性止痛药,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也称阿片类止痛药),过去都是从植物罂粟(鸦片)中提取的,所以也称做鸦片制剂。如今,许多麻醉止痛药都可以人工合成,包括吗啡、可待因、二氢吗啡、美沙酮、杜冷丁等。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国家对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止痛药,如抗偏头痛的氟桂利嗪、双氢麦角胺;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解痉止痛的阿托品、山莨菪碱;还有一些中药止痛剂,如延胡索乙素、高乌甲素等。

——对症选择止痛药——

疼痛的起因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不同,持续的时间也会不同。就起因而言,有神经紧张、平滑肌痉挛、跌打损伤等引起的疼痛;就部位而言,有头痛、胸痛、腹痛、四肢关节疼痛等;就性质而言,有锐痛(刺痛)、钝痛、绞痛等;就持续时间而言,有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等。用止痛药前必须先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疼痛,然后根据疼痛性质、部位、强度等选择合适的止痛药。

有些疼痛原因较明确,或有一定规律性,如常见的颈肩腰腿痛,这些患者应该首选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发热伴有头痛或牙痛等,可选用解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只有在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中枢止痛药,而此类患者是不能选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晚期癌症患者则应遵循“三阶梯治疗的原则”,从非甾体类药物到中枢止痛药,最后才选用阿片类药物。

有些疼痛原因不明,也无规律性可循,这时更不能草率地见痛就止。在各种疼痛的治疗中,腹痛(俗称肚子痛)的治疗很容易用错药,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腹痛,不可随意用止痛药,更不可用非甾体解热镇痛药,而及时选用抑酸药、黏膜保护药等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才是治疗的正确方向;胃肠炎、肠道蛔虫症、胆囊炎等引起的腹痛,往往由消化道平滑肌痉挛引起,需要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解痉止痛药是对症治疗,而用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不仅没有作用,还会增加胃肠道的刺激,反而使病情加重。许多类似的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才是根本。

——滥用止痛药危害大——

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面性,既可治病,也可致病,止痛药也不例外。迈克尔·杰克逊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滥用止痛药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直接威胁生命。如果长期地、超剂量地、或不严格掌握使用指征使用止痛药,则可能产生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危害。

例如,如果未经医师诊治滥用止痛药,虽然疼痛的感觉暂时可以减轻,但有可能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给医师诊断疾病带来困难而贻误病情;一些止痛药尤其是高效止痛药,长期应用会有成瘾性;许多止痛药可引起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可能导致胃黏膜损害,严重的甚至出现胃出血或胃穿孔等并发症;长期或大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影响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某些止痛药物还会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其所占比例已达药物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的37%。另外,长期过量服用止痛药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等造成损害,同时还可能损害听力,甚至诱发肿瘤。

充分了解这些止痛药滥用的不良反应信息,我们才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药物,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做到安全用药。

——服用止痛药注意事项——

1.不要随意自行服用止痛药:有疼痛不适症状时,不要自己到药店买药服用,要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用药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掩盖真正的病症而耽误治疗。

2.不要空腹服用止痛药:尤其是阿司匹林类的消炎止痛药,要在饭后服用,避免引起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甚至胃出血。

3.下列情况应禁服或慎服止痛药: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出血。

4.同一种止痛药使用时间不要太长: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止痛药物会产生耐药性,不应依靠增加剂量实现止痛效果,应及时改用其它化学结构类型的止痛药物代替。

5.不宜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止痛药:同时使用多种止痛药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叠加。特别要注意一药多名,避免重复用药。

6.服用止痛药期间不要饮酒:酒精可以增加止痛药物的毒性,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哪怕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脏及肾脏的损害。

7.严格遵照医嘱或按照说明书服药: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用药或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在不能确定用药剂量是否合适时,要向临床医师、药师进行咨询,不能为了快点缓解疼痛症状而私自超剂量服用止痛药。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与应对策略 篇10

1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类型

1.1 忽视配伍禁忌盲目用药

有的外科医生为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把抗生素作为保险措施使用,不管伤口属于无菌或有菌,一概首选联合大剂量用药,其结果是病人一旦发生感染,抗药性就增加。有的医生不了解所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给药途径、排泄速度、毒副反应等问题,结果造成抗生素药效降低、拮抗作用增强、毒性增大。

1.2 无指征用药

有的临床大夫在感染不清楚、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给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甚至盲目加大剂量;有的医生业务素质差,在不清楚抗生素的抗菌性、耐药性、敏感性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

1.3 无病原学检查用药

临床上很多医生使用抗生素,无病原学检查,不做药物敏感试验和细菌培养,仅凭经验用药,无科学性,疗效差,采用多种抗生素也不奏效,甚至造成二重感染。

1.4 盲目使用高价新药

个别医生对新型高价抗生素的作用不甚明了,片面追求抗生素的高档化,错误地认为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新型药物疗效好,甚至个人也有经济效益,而盲目大量地使用新型高价抗生素,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甚至引起细菌变异,给病人带来危害。

2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

2.1 耐药菌株增多

由于大量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常见的病原菌产生较强耐药性,造成菌群失调。病人长期使用低效或无效的抗生素,成为抗感染治疗中的棘手问题。

2.2 毒副作用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抗生素也不例外,许多抗生素对肝、肾有伤害,一旦滥用,能造成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迟发过敏反应,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3 双重感染率增高

医院内感染中,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引起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双重感染较常见,尤其是严重的疾病、手术病人、年老体弱者、婴幼儿更易发生。

2.4 变态反应严重

抗生素大多具有抗原性,这种性质决定了抗生素易发生变态反应,常见的反应有药物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有的抗生素对浅静脉刺激性大,导致静脉炎。

2.5 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国家药品资源浪费,给病人带来极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很多病人因负担不起沉重的医药费而被迫退院。

3 控制办法

3.1 严格把关,限制使用

根据医院总量控制原则,制定一定的限制措施,例如控制处方用药等。医务科频繁抽查临床病历,掌握医生用药动向,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强调医生对症用药,严格执行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有效指征。

3.2 严格病原学监控

要使抗生素的使用做到科学性、合理性,一方面医院应加强微生物学人才培养,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定期对临床科室抽查,发现医源性感染,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的设备投入,提高各科病原菌培养、分离技术水平[2]。定期抽查重症感染病人的病原菌,发现细菌耐药,通过医生及时更换敏感的抗生素。

3.3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促销药品,给医生提供销药提成,有的医生在金钱面前忘记了做医生的本分和责任,乱用药、大剂量用药、使用高价药,为的是能获得更多的非法药品提成。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再教育的力度,使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的服务理念。

3.4 严格执行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副作用小的抗生素;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使用过程中,注意检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总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一个常见的、普遍的课题,应引起医学界同仁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从前.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评价标准医院抗感染诊断标准与检测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18.

上一篇:团队凝聚力下一篇:现代桥梁设计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