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2024-10-21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精选7篇)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

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抗生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取得了较好的药用价值。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抗生素类新药逐渐增多,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即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尤其以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较严重,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3]。本文以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用药情况为例,不合理用药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我院儿科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3000张,从中选取含抗生素的处方进行分析和统计。

2 结果

所抽取的3000儿科门诊处方中,含抗生素用药的处方1512张。其中,单用抗生素处方786张,占总抗生素用药的处方的比例为51.98%;二联抗生素处方717张,占总抗生素用药的处方的比例为4 7.4 2%;三联抗生素处方9张,占总抗生素用药的处方的比例为0.6%。根据儿科抗生素用药标准分析,含抗生素用药的处方1512张中,不合理用药处方共247张,占总抗生素用药的处方的比例为16.33%,占所抽取的儿科门诊处方比例为8.23%。

其中,247张抗生素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药物用法不当,用量不当、药物间相互拮抗、不良反应多、毒性相加。具体分析见表1。

3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抗生素用法不当

抗生素用法不当易造成药物疗效下降,且增加患儿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如抗生素β-内酰胺类,该药对时间依赖性较强,只有当患儿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时,才能有效发挥其杀菌作用。因此,临床用药中必须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如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索,该药在患儿体内会维持较长的代谢时间,为避免患儿用药频繁而导致体内蓄积效应,应合理控制给药频率,应用4~5d后应停药一段时间,且药量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折算。但所查处方中,医师常常忽略了患儿给药时间的控制,而导致药效的降低和患儿的不良反应。

3.2 药物用量不当

药物用量不当中剂量偏大是最严重的问题。如儿童头孢克洛用药剂量标准为20~60 mg/(kg·d),且最大用量不能超过80 mg/(kg·d)。若剂量过大,极易引起患儿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在所查处方中,6~8岁的患儿,部分医师都给了头孢克洛1~1.5 g/次,3次/d,明显不合理。如儿童罗红霉素用药剂量标准为2.5~5.0 mg/(kg·次),2次/d。而在所查处方中,2~4岁的患儿,部分医师的剂量为8.0~10.0 mg/(kg·次),3次/d,剂量明显偏大。

3.3 药物间相互拮抗

所查处方中药物间相互拮抗主要表现为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的联用,快速抑菌剂与快速杀菌剂的联用。如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而微生态制剂中多含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这两种杆菌药物都对抗生素敏感,二者联用时,微生态制剂会被抗生素灭活或抑制,而导致药用效果的降低。如阿奇霉素为快速抑菌剂,会对细菌转肽酶过程造成阻碍,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而阿莫西林为快速杀菌剂,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阻碍,二者联用时会产生拮抗作用,而影响药用效果。

3.4 不良反应多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相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联用。许多抗生素联用并不能起到加强药效的作用, 反而应造成患儿体内药物的累及而导致不良反应。如红霉素肠溶片加克林霉素, 联用时竞争同一靶点, 呈拮抗作用, 属用药重复过多, 增加患儿胃肠道不良反应。

3.5 毒性相加

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罗红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奈替米星,二者合用时皆产生耳毒性,对处于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听力造成严重损害。

4 讨论

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不仅造成医院药物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医师应加强业务学习,明确用药指征,严格遵照抗生素药物使用原则准确用药,有效避免用法不当,用量不当、药物间相互拮抗、不良反应多、毒性相加等不合理现象,为患儿提供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保证患儿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现象,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在我院儿科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3000张, 选取含抗生素的儿科处方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3000张处方中含抗生素用药的处方1512张, 不合理用药处方共247张, 占总抗生素用药的处方的比例为16.33%, 占所抽取的儿科门诊处方比例为8.23%。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药物用法不当, 用量不当、药物间相互拮抗、不良反应多、毒性相加。结论 临床医师应严格遵照抗生素药物使用原则准确用药, 提高药物疗效, 保证患儿身心健康。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曹敏.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11) :1390-1391.

[2]张军.儿科门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探析[J].求医问药, 2011, 9 (12) :253.

[3]赵智慧.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5) :808-809.

我院门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门诊处方9146张,从中选取含抗生素处方进行分析和统计。

1.2 判断不合理用药的依据

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等为判断依据。

2 结果

9146张处方中含抗生素处方3545张,占所查处方38.76%;不合理处方833张,占抽查处方的9.11%,占所查抗生素处方的23.50%。不合理用药主要反映在无适应证用药、选择药物不合理、用法不当、用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配伍不当、重复用药及用药疗程过长等方面(见表1)。

3 讨论

3.1

我国卫生部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要求,规定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3]。本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为38.76%,临床使用率较为合理,符合国家卫生部提出的要求,但高于欧美等国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22%~25%)[4]。

3.2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类型

3.2.1 无适应证用药 如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使用抗生素。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生素,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5]。流感主要是由流感病毒以及各种不典型病原体(如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的,因此大多数流感样病例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相关文献报道,抗生素仅在明确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才考虑应用[6]。王兴华等[7]报道,流感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应在患者发病大于5d、发热大于4d经综合治疗无好转时再用。另有文献报道,在健康成人中,没有数据证实抗生素可预防流感及其相关并发症[8]。

3.2.2 选择药物不合理 如给糖尿病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易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昏迷等异常不良反应,因此老年或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时应特别慎重,必须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以确保用药安全。如阿米卡星用于单纯性尿路感染初治病例。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泌感不宜选择阿米卡星,宜选用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过敏者宜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呋喃类药物。

3.2.3 用法不当 给药次数不合理,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类等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无抗菌后效应(PAE),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是每次大剂量给药,一般3~4个t1/2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对药物剂型认识不深,如肠溶片、缓释片采用1/2片、1/3片等用法,不仅破坏了该剂型的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也降低了药效,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3.2.4 用量不当 药物在体内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起到治疗作用。药量过低达不到治疗目的,用量过高则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超剂量用药,如头孢克肟胶囊,其用法为成人0.2g/次,1~2次/d,用量过大常引起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而医嘱为3次/d,剂量偏大。给药剂量不足,如头孢氨苄颗粒5岁儿童口服125mg,3次/d。给药剂量不足不能达到治疗目的,且易产生耐药菌株,使感染更难控制。

3.2.5 联合用药不合理 杀菌药与抑菌药联用,如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头孢菌素类属于繁殖期杀菌药,大环内酯类属于快速抑菌药,后者能迅速抑制蛋白质合成而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造成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活性减弱。如确需联用时,可先用杀菌剂再用抑菌剂,以获得更好的疗效[9]。但最近亦有研究表明,对于重症感染、混合感染,此两类药联用非常有效,其主要原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增强机体免疫作用,有利于β-内酰胺类发挥杀菌作用[10]。具有同样药理作用的药物联用,如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等)+克林霉素。两者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合用时可因竞争结合靶位而产生拮抗作用,影响抗菌效果,且容易诱发伪膜性炎[11]。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联合应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由于左氧氟沙星与克林霉素联用后抗菌谱与抗菌能力已经覆盖头孢呋辛,故无需重复应用。

3.2.6 重复用药 头孢拉定胶囊+阿莫西林胶囊,两药同属β-内酰胺类繁殖期杀菌剂,作用机制、部位相同,因此无协同增效作用。给患者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注射剂,同时医嘱开具口服阿奇霉素肠溶片,该药t1/2超过40h,生物利用度非常高,一种给药途径即可[12]。

3.2.7 配伍不当 β-内酰胺类药物不能与酸性药物(如VitC、氨基酸)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等同组配伍使用。配伍后溶液pH值降低或升高均可加快β-内酰胺类药物的水解,从而使其失去杀菌活性。头孢呋辛酯片不宜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用。后者为一活菌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可被抑制或灭活,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若需联用,应间隔2~3h。呋塞米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可使后者t1/2延长,清除率降低,肾毒性增加。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如需使用应减小用量,并常规监测肾功能。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宜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同针管配伍用,因两种药物混合后会立即出现白色絮状物,说明两者存在配伍禁忌。

本次调查结果示,抗生素使用率为38.76%,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处方占抽查处方的9.47%,说明用药情况比较理想。但在抗生素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及与其他药物配伍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开展临床药学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医药耗费,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处方9146张,选取含抗生素的处方,对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抗生素的不合理用药处方833张,占抽查处方的9.11%。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无适应证用药、选择药物不合理、用法不当、用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配伍不当及重复用药等。结论 我院门诊抗生素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和2015年2月~2016年2月之间本院开具的抗生素处方各200例,于2015年2月开始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实施干预措施。干预前的200例处方中包括青霉素类处方83例,头孢菌素类处方75例,其他抗生素类处方42例;干预后的200例处方中包括青霉素类处方85例,头孢菌素类处方74例,其他抗生素类处方41例。排除儿科、死亡与重症监护室患者。

1.2方法针对不恰当联用、用法不当、剂量偏大、疗程不合适、无明确用药指征等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采取以下几点干预措施。

1.2.1 加大监管力度。

医院应严格实行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用药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各级领导、监管人员积极投入到抗生素用药的监管工作中,落实抗生素分级应用制度。

1.2.2 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用药。临床医生要确定患者符合抗生素适应证,并选择适当时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不可单纯根据经验用药,必须结合药敏试验或病原学诊断结果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1.2.3 提升药师与医生的水平与素质。

定期培训药师与医生,确保其扎实掌握药理知识,培养其职业道德与责任心,鼓励其在工作中加强交流与合作,以便尽早发现和处理问题。医生需要专业知识,掌握抗生素的药效学与药动学特点,全面了解配伍、禁忌证、半衰期等,选择对病原体有较高敏感度的抗生素,合理确定用药方法[2]。

1.2.4 考虑抗生素的后期效应。

抗生素和细菌接触后,药物浓度即使消除或明显降低,仍然能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这就是抗生素的后期效应。所以医生在设计用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重视其后期效应,以免疗程过长。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干预前后开具处方的平均用药时间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由多名专业医师、药师共同分析和判断处方的合理性。向患者发放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其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较满意和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较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的抗生素用药情况比较

干预后的平均用药时间短于干预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9.5%低于干预前25.0%,合理处方占96.0%高于干预前62.0%,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患者的医疗满意度比较

干预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情况为:不满意31例,较满意101例,满意68例,满意度为84.5%(169/200);干预后,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情况为:不满意6例,较满意92例,满意102例,满意度为97.0%(194/200),干预后满意度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用于预防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药与耐药菌株,导致病原微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拮抗现象[3]。具体而言,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共包括以下三点。(1)患者因素,不同患者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其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不同,患同种疾病、接受同种药物治疗时取得的疗效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医生要有针对性地用药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经验;(2)药物因素。在应用新药时,由于不了解其代谢产物,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是未知的,严重时会造成药物失效。如果联合用药不合理,不仅会降低疗效还可能产生不可逆的不良反应;(3)医生因素。医生未全面掌握抗生素的配伍、禁忌证、药理作用、半衰期、适应证知识用药时在剂量、用法、联合用药等方面出现错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平均用药时间短于干预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低于干预前,处方合理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或避免不合理处方,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分析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和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本院开具的抗生素处方各200例,于2015年2月开始针对不恰当联用、用法不当、剂量偏大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实施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的用药合理性。结果 干预后的平均用药时间短于干预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9.5%低于干预前25.0%,合理处方占96.0%高于干预前62.0%,患者满意度97.0%高于干预前8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涉及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和医生因素三方面,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或避免不合理处方,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俊,戚建航,张少军.某三甲医院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其干预策略.浙江临床医学,2007,9(11):1583-1584.

[2]陆一鸣,金颖,刘海霞,等.社区医生抗生素临床用药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4(31):3762-3765.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2014年5月~2016年6月于本院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40例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患儿作为对照组,40例2015年6月~2016年6月就诊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例为22∶18,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89±2.44)岁;观察组:男与女性别比例为23∶17,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47±2.03)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分析对照组患儿使用抗生素情况,将其抗生素使用频率、类别、名称、给药方式、使用剂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其不合理用药发生原因,给出解决措施。将解决措施应用于观察组患儿中,以消除抗生素应用中的不合理现象,具体如下:(1)加强管理:对于科、院管理,成立管理小组,对各个科室的抗生素耐受情况、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及时上报给院管理层,实施责任划分制度,根据医院的通报通知对本科室内的抗生素使用进行合理调整,以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对于病房管理,应重点注意交叉感染途径,并尽量避免,对于预防性用药尽量避免。(2)加强培训工作:根据相关部门规定的抗菌药物指导意见,对抗生素进行严格分级,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用药规范培训,使其掌握药物的抗菌谱、特性、不良反应等;并向医护人员重点强调患儿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注意随时调整用药,在保证治疗有效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常用、价格适宜的窄谱抗菌药,尽量提高疗效、价格比;医护人员应做好宣教工作,促使家长对病情发展进行充分了解,以免出现求快速痊愈的心理,对不合理用药现象有减少作用。(3)病原学检查:加强与患儿家长沟通,及时、正确留取患儿标本,进行药敏试验后,尽可能根据其结果选择合适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更换药物的频率,对于患儿痛苦、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均有减轻作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儿有2例存在药物种类使用不当、4例剂量不合理、2例联合使用不当、1例疗程不足、1例给药方式不合理,其不合理用药率为25.00%;观察组中有1例患儿存在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1例剂量不合理、1例联合使用不当,其不合理用药率为7.50%;观察组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P=0.03<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分析对照组患儿的用药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改善儿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分析发现,对照组中存在以下情况:(1)医护人员使用不当,药物剂量过大、预防性用药及不合理给药途径,均会导致患儿出现呕吐、腹泻、静脉炎、过敏等现象[2];对于时间依赖型药物,没有严格控制给药间隔时间,不仅不利于病情改善,且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在联合用药中,重复用药、大范围用药情况均存在,不仅不能提高治疗效果,且极易产生毒副反应、增加治疗费用。(2)家长存在希望快速治愈的心理,拒绝遵循医嘱,希望使用强效药物,而拒绝安全性较高药物。(3)不重视药敏试验,无法取得家长有效配合,标本的采集工作未到位。(4)价格因素导致医护人员存在偏用某类药物现象,以个人利益选择药物。

研究发现,对照组患儿的不合理用药率为25.00%,观察组不合理用药率为7.50%,观察组患儿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李晶等[3]对2500例病历进行分析,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方案,结果发现,药物预防使用的几率由56.64%降至28.92%,这亦充分说明回顾性分析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对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并执行,能够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儿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方法 40例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40例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对照组患儿中存在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制定解决方案,于观察组患儿中实施。观察两组患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率为7.50%,较对照组的25.00%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结论 对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并执行,能够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回顾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喻甫权.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微生态制剂类药物的临床效果及合理性.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67-868.

[2]王亚民,高鹏,李树钊.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1053.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4年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92例, 均符合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诊断标准, 接受抗生素治疗, 临床资料完整。其中男43例 (46.7%) , 女49例 (53.3%) ;年龄11~76岁, 平均 (38.7±12.5) 岁。

1.2 方法

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92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情况, 11~16岁12例 (13.0%) , 男5例, 女7例;17~30岁12例 (13.0%) , 男6例, 女6例;31~40岁7例 (7.7%) , 男3例, 女4例;41~50岁9例 (9.8%) , 男4例, 女5例;51~60岁23例 (25.0%) , 男13例, 女10例;61~76岁29例 (31.5%) , 男12例, 女17例。61~76岁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药物种类

本组92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种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头孢菌素类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系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皮肤及其附件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上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十分常见, 其主要原因有患者体质、药物本身、药物中存在杂质等, 也可能是药物代谢引起的有害反应[3]。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 (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青霉素类抗生素可引发过敏性休克, 尤其是青霉素G, 其化疗指数相对较高, 但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临床使用时应注意。溶血性贫血属Ⅱ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体内各种粒细胞数量降低。氯霉素、头孢噻吩等均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诱发溶血性贫血, 临床用药应引起重视[4,5]。 (2) 毒性反应。临床研究表明, 抗生素所致毒性反应可改变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 使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变化。调查发现, 毒性反应发生与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尤其是化疗指数低的抗生素, 其安全范围较小, 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常见的毒性反应以神经毒性为主, 临床常用的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癫痫样症状。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诱发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降低眼部调节功能, 甚至导致视神经炎性反应。 (3) 特异质反应。仅少数患者会出现特异质反应, 可能与基因有关, 因遗传因素导致患者对某些药物异常敏感;大多数患者是由于机体缺乏某种酶导致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红细胞内可导致红细胞蛋白转变为变性的血红蛋白。 (4) 二重感染。有研究表明,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特别是广谱抗生素, 其杀灭或抑制敏感细菌的作用降低, 同时造成不敏感菌大量生长繁殖[6,7]。诱发新感染的细菌可造成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无明显损害的寄生菌转变成致病性菌, 也可能由于菌群失调, 其他可抑制该细菌生长的无害菌被抑制, 导致其转变成致病性菌。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 依据患者适应证合理选择抗生素。依据患者病原菌种类、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药物抗菌谱、感染部位、药动学等合理选择抗生素[8,9]。抗生素在体内发挥杀菌、抑菌作用, 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浓度, 故依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维持时间等合理选择抗生素, 另外, 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 (2) 使用抗生素时应选择适当剂量与疗程。 (3)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目前,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总使用的40%, 而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抗生素在病毒性感染患者疾病治疗中未获得理想的预防感染效果, 甚至造成耐药, 严重时导致继发感染, 故应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4) 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临床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治疗有效率, 减少细菌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扩大抗菌范围, 但需要严格掌握联合抗生素应用指征。单一抗生素无法有效控制的混合型感染、严重感染或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感染部位时可选择联合用药[10,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92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中61~76岁组所占比例最高;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表明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种类较多, 且发生率较高,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 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用药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取2013—2014年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92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中6176岁组所占比例最高 (P<0.05) ;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 (P<0.05) ;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 (P<0.05) 。结论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种类较多, 且发生率较高,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 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用药安全。

分析抗生素在临床用药中的合理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我院各科室的10603张各类用药处方进行调查。

1.2 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本次研究所需内容, 填写的内容、方法以及标准均已统一, 收集与分析内容包括如下: (1) 患者一般情况, 如年龄、性别、病史、科室; (2) 用药情况, 包括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药物剂型、用药天数以及用药总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限定日剂量 (DDD) 以及药物利用指数 (DUI) [1]为本次判断标准。其中DDDs为用药频度, 为总药量与药物DDD值的比值;而DUI则为DDDs与用药实际天数的比值。

1.3 用药合理性判定标准:取我院应用频率居于前十位的药品进行分析和统计, DUI不超过1则可判定为合理用药, 反之则为不合理用药, 综合分析我院抗生素临床应用的不合理表现。

注: (1) 与其他不合理用药行为所占比例相比, P<0.05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频率以及药物利用指数, 见表1。

2.2 临床应用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行为分类:本次调查处方共计10603张, 其中包含抗生素应用的处方共计4562张, 其中抗生素用药不合理处方共计262张。不合理用药行为中, 给药次数不合理居于首位, 其次为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用药与选药不当、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其中给药次数不合理所占比例更大, 与其他不合理行为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 口服抗生素在DDDs排序前十的药物中占据前六位, 这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给药途径的相关内容[2]相符, 即对于轻症感染患者可给予口服类药物时, 应给予口服完全吸收的各类抗菌药物, 无需通过肌肉或者静脉注射给药;全身感染以及重症患者在治疗初期可通过静脉给药, 提高药物利用效率, 但病情缓解后经临床评估可接受口服给药时, 应及时改变给药方式。

由上表1的结果分析可知, 在DDDs排序中, 克林霉素注射剂居于首位, 而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排序靠后, 居于第8位。经过调查发现, 在临床各科室中, 克林霉素应用极为广泛, 在治疗厌氧菌以及格兰阳性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中可收到满意疗效[3]。然而克林霉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较广, 涉及人体多个系统或器官, 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以及胃肠系统功能损害为主, 同时还会产生肌肉神经阻滞效果[4], 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当克林霉素与其他药物联用时, 特别是催眠药物、肌松药物、麻醉药物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类药物, 或是包括氨基糖苷类在内的抗生素联用时, 均有可能出现彼此中枢抑制效果以及神经肌肉阻滞效果相互协同、累加, 而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抑制、呼吸抑制、肌肉松弛加重、麻痹等症状, 最后引发心跳以及呼吸骤停[5], 危害极大。所以临床在应用克林霉素时务必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以免因联合用药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高效广谱的特性, 且不易引发过敏反应, 因此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本次研究中, 左氧氟沙星分散片和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在DDDs中分列第2与第4位。而头孢曲松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广谱青霉素等由于疗效确切、较少不良反应、给药频次相对较低、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 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6]。从表1分析可知, 10种抗生素药物中除克拉霉素缓释片以及头孢曲松钠注射剂以外, 其余8种DUI均低于1, 提示我院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而克拉霉素缓释片以及头孢曲松钠注射剂则存在用药剂量过大以及频度过高的问题, 临床应予以重视。此外, 我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共计262张, 其中给药次数不当居于首位, 其次为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用药与选药不当、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等。笔者认为其原因包括如下: (1) 临床药师未熟悉药物剂型以及用药剂量; (2) 未参考药效原理以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3) 给药过程中未严格遵循用药指征; (4) 一部分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未明确抗菌药物分线。综上所述, 我院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尚属合理, 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临床应予以重视。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对于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的各类处方10603张处方进行抽查, 并对抗生素日限定剂量、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利用指数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分析发现, 抗生素合理用药比例占92.6%;不合理用药行为中, 给药次数不合理居于首位, 其次为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用药与选药不当、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结论 我院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尚属合理, 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临床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用药情况,合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乔淑新, 于云翔.呼吸内科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临床用药分析[J].天津医药, 2013, 41 (11) :1126-1127.

[2]张巧萍.某医院2012年门急诊处方点评与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1) :3293-3294.

[3]向宽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78-79.

[4]车彦玲, 车云, 董建义, 等.基层医院新生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4 (3) :296-298.

[5]姜小建, 张玲霞, 朱建伟, 等.2012年西安地区幽门螺杆菌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3, 28 (3) :58-60.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246例患者病例及门诊药房的药物的出库数据, 以抗生素类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生素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将我院中常用的抗生素进行分级, 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 (DDDs) 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生素的用药频度 (DDDs) =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级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 结果见表1。

2.2 2012年分级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其中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 用药频度, 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2.3 分级管理前后入院患者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率 (%)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3], 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 对我院目前使用的抗生素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4], 主要为: (1) 非限制使用的药物 (一线药物) , 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 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 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 (2) 限制使用的药物 (二线药物) [5], 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 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 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3) 特殊使用的药物 (三线药物) , 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 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 价格昂贵, 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 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

自2012年开始, 我院通过对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 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 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 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增加的趋势, 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症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另一方面, 通过对我院当年246例患者中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发现, 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率逐渐下降。

按照对抗生素类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 结合我院的用药实际情况, 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生素类药物分为三级 (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 ;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滥用及不合理应用的情况, 就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使医院的信誉度降低。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 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 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7];加强对抗生素类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 从而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 从而促进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降低抗生素类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 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医院对抗生素类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的推进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 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某些医师总会凭借对某种疾病的累积的用药经验而开具处方, 也有医师由于经验的欠缺、专业知识的不扎实导致联合用药方案的不合理, 因此, 应该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宣传教育, 制定可行的奖罚措施, 建立完善分级管理制度, 促使临床上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向秀珍.我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的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 2012, 9 (7) :72-74.

[2]周国民, 汪泽, 周颖.内江市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情况分析[J].北方药学杂志, 2012, 9 (2) :75-77.

[3]罗贤埠, 杨子萱.某院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219-221.

[4]吴北江, 吴芬芳, 何士平, 等.利用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2 (1) :72-74.

[5]吴青松.浅谈某院抗生素分级管理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5 (9) :164-166.

[6]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8, 11 (8) :368-370.

上一篇:电工企业下一篇:三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