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评价

2024-09-04

道德评价(通用12篇)

道德评价 篇1

教师道德评价是教师道德实践中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 对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提高教师道德品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 师德评价适宜于采用教师自评、社会舆论的评价、学生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面对这些基本的方法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教师自我评价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正人必先正己, 教师道德评价可以从自我评价开始, 如果每个教师首先搞好自身的评价, 就能促进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统一, 就能提高教师道德评价的水平, 实现教风、校风、学风一直到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

什么是师德的自我评价?教师将自我的职业道德行为与既定的师德规范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活动。在教师的自我师评价中, 评价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 这种评价是在教师内心进行的, 它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 它通过对教师行为的肯定, 是教师在心里上感到快慰和满足, 鼓励自己坚持教师道德信念, 也就是中国传统伦理所说的“谨乎其外”, 且“养乎其内”。因此, 自我评价要比社会舆论造成的影响深刻、持久得多。

教师自评可以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和认识自己;二是通过与同行的对比来评价自己;三是通过自我分析来评价自己。当然, 这三种方式都有可能得出一些不准确的结论, 原因是主观性强, 客观性差, 易出现评价过高或过低现象, 因而在教师自评中出现误差同样是难免的。我们必须对教师自评做科学的指导, 来达到自评的目的。

二、社会舆论的评价

社会舆论简称舆论, 是指生活在一定环境的群体对社会生活的事物和现象所表达的某种倾向性态度。社会舆论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量。它以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标准, 对教师道德行为和有普遍影响的教师道德事件和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进行评价, 形成带有明确倾向的共同看法, 从而对教师道德建设施加有力的影响。所以, 社会舆论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精神力量, 是道德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 对于利于教师道德的行为或品质给予赞扬, 对于不利于教师道德的行为或品质给予鞭笞, 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关键, 以促进教师道德建设, 为构建和谐教育服务。

三、学生评价

学生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师道德行为的最直接判断者。在学校和社会中, 每个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对教师道德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一) 、观察的直觉性。

因为老师的仪表风度和言行举止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 于是, 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 可以随时随地的对教师评价。

(二) 、结论的印象性。学生对老师的观察, 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 直接给老师下结论:好、不好、差和太差等。

(三) 、感情的直接性。

学生有了对老师的评价后, 会很直观的表现在与老师的感情的相容或不相容, 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接受或抵触。

学生评价可以问卷调查与座谈会两种形式进行。问卷必须要设计得科学合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成人尚有一定距离。因此, 学生对教师评价必须合理引导。

学生座谈会一般是用来深入了解学生对某位教师较为集中的意见, 这样能更有针对性的向教师提出改进措施。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评价是可靠的, 对教师的日常师德表现尤其如此。由于一个教师的师德状况在与学生的关系中表现的最清晰和最透明。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评价教师受到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影响, 对其结果要具体分析。

因此, 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处处起表率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这就是说:道德规范最大的作用在责求自己, 其次才是要求别人。“身教重于言教”可谓历久弥新。教师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亲其师, 信其道。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推动和谐教育的实施。

从伦理学意义上讲, 和谐社会乃是社会多元利益主体通过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一种有利于满足于人的需要, 促进人的发展的具有良好道德关系和和精神氛围的社会。由此而论, 通过教师自我评价、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学生评价, 形成对教师道德建设的价值认同,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道德修养, 实现构建和谐教育的最终目标。

摘要:教师道德评价方法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主要包括教师自我评价、社会舆论评价和学生评价等。通过这些评价方法, 使教师道德由“他律”内化为“自律”, 到达构建和谐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教师道德,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兆明, 李萍.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3

[2]杰普莉茨卡娅.教育史讲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58:375

道德评价 篇2

公民与道德

活动过程典型材料①在公交车上,我为老年人让座②在平时同学的纠纷中,我积极的讲解道理③见到老师问好④不说脏话,尽量与他人少争执⑤作为一个公民,不忘公民职责,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审美与表现

活动过程的典型材料①平时简单朴素,遵纪守法,穿着整洁②认真听从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③不犯原则性的错误④在同学眼里,我是一个尊老爱幼的,生活习惯好的朋友

重新评价《易经》和《道德经》 篇3

《易经》被孔丘列为儒家“六经”之首。什么是《易经》?《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周易》,另一部分是解说《周易》的说明书,称为《易传》,共十个部分,故又称“十翼”。

在谈到《周易》之前,首先必须介绍“伏羲画卦”的故事。所谓“伏羲画卦”,指的是中国人的始祖伏羲,为我们留下了他所创制(绘画)的八个图画符号。后来人们称之为“八卦”图。这八个图画符号是利用阴爻和阳爻两个基本单元,分别在上、中、下,或又称天、人、地三个位置,共同组合而成的八种带有象征性的符号,它们实际上即是中国人最早的符号性的“文字”。

古人最初曾利用这八个符号文字来进行对万事万物的“测算”,据传说,分别在夏、商、周三代,形成了“连山”、“归藏”、“周易”三种不同的“测算”系统。迄今为止,“连山”、“归藏”失传,惟一留下了《周易》。《周易》就是周代人利用伏羲的八个图画符号,对于客观世界进行“测算”的文字系统。又据说,在周代,伏羲的八个图画符号,经过双重地重叠,换言之,即上、中、下三位再每位阴阳二分,而成了六位,因而图画符号也八乘八而变成了六十四个图画符号,也即所谓的六十四卦。

《周易》对于万事万物是如何进行“测算”的呢?

首先,周代人给八卦和六十四卦命名了一个“卦名”,例如与八卦重同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以及不重同的屯、需、蒙、讼、师、革、泰等。

其次,给每一卦标明了一段卦辞,又称彖辞。

再次,给每一卦中的每一爻标明了一段爻辞。

所谓“测算”,其实即是通过占筮,或卜卦,即通称占卜,或其他的方式,让人们心中想要说明的事情随机地,或者说宿命地与某一个卦,进而某一个爻一一对应。然后占者,或卜者(可以是人们自己,也可以是专门请来进行占卜的寺人),按照《周易》中預设的卦辞、爻辞,以及其他预先给定的说词,像是按照某种规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充分地发挥出某种想象,针对想要说明的事情进行“解说”,并最后给出相应的答案。

这其实就是“算命”。中国古人喜好“算命”,中国的孔儒尤其倚重这种占卜式的“算命”,即使他们明面上说“不占”,本质上也是“占”。传说是由后来儒家文人们撰写的《易传》,即所谓“十翼”,实质上也同样是以如何“占卜”的方式来“解说”《周易》。虽然其中可能杂有某些貌似“哲学”或“形而上学”的语句,但本质上它们不是“哲学”,也同样不是我们今天所正确理解的“形而上学”。我们今天理解的“形”是自然界、社会界、精神界等万事万物现象的“形”,而根本就不应该是《周易》中卦象的“形”。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针对万事万物的具体“现象”的抽象而“成学”,决不是《周易》和《易传》的算命而“成学”。

我认为,中国人始祖伏羲发明的八个,乃至六十四个图画符号的价值,与《周易》以及《易传》对于这些图画符号的解说,也就是《易经》的“测算”,必须严格区分开来。二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前者是价值巨大的人类全息的思维符号,后者是毫无价值的纯粹人类主观的臆想,或索性称之为丧失了任何客观(自然)价值的“画蛇添足”。

伏羲的图画符号是伟大全息思维的猜想,而《易经》对伏羲图画符号的解说和“测算”却是渺小而毫无价值的算命。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易经》有价值的话,那么,它惟一的价值,即在于为中华民族保存下来了我们的始祖伏羲的八个,以及六十四个伟大符号的“猜想”。是关于什么的“猜想”呢?是关于万事万物的全息思维、全息逻辑和人类的全息价值观的猜想。我称之为“易大象”猜想,或“易大象”思维的猜想。

伏羲的八个,以及后来扩大的六十四个图画符号,我称之为“易大象”。

《周易》和《易传》的内容,全都在“算命”,或以“算命”——占筮、卜卦的方式进行对于人类或万事万物宿命的“测算”。我断言,这所有的“测算”毫无价值,它们不仅不能正确地说明伏羲“易大象”的猜想的伟大的价值,反而把伏羲关于人类思维逻辑和价值观的伟大的猜想,完全扭曲、糟蹋、毁弃成为了毫无任何意义和价值的“算命”、“卜卦”、“占筮”这样完全“迷信”的活动。这是孔丘及其儒家所造成的严重的恶果。

中国历史中,真正完全继承并高扬了伏羲伟大的“易大象”逻辑精神的人是著作了《道德经》的老子。

老子不仅在《道德经》之中清晰地阐明了伏羲关于全息逻辑的猜想,而且更引申出来了伏羲关于全人类全息人生价值观的猜想。由于两干多年来孔丘及其儒家,在历代极权专制统治者的支持之下,完全垄断了中国人的精神意识,以致两千多年过去,伏羲伟大的全息逻辑精神,以及他的伟大的人类全息价值观的精神,完全被消灭了。今天的中国人不仅不知道伏羲“易大象”精神的伟大价值,同样也不知道老子《道德经》的真正伟大的价值。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变成了毫不知什么是“逻辑”、毫不知什么是人类真正的“价值观”,一直等到西方人打进中国,再次把“逻辑”观念和“价值观”观念重新带来给中国人。

什么是“逻辑”?“逻辑”就是老子的“道”,尤其是老子的“常道”,是万事万物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真理、最终极的原因。可以说,“逻辑”就是人类借以理解万事万物以及人类自身的“一切”!

今天的中国人通过西方人知道了“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现象学逻辑”、“符号学逻辑”、“数理逻辑”等“逻辑”,不少今天的儒家文人们仍旧继续认为,“逻辑”只是哲学、科学的需要,而“人文学”不需要“逻辑”,甚至以“逻辑”为“工具理性”,为“科学主义”的“毒苗”,是中国文人们最不需要的东西。真是愚蠢。

“逻辑”是人类借以理解万事万物以及人类自身的“一切”,没有“逻辑”的民族,不懂得“逻辑”的人,纯粹就是现代人类文明中的盲人。为什么?

因为如果没有了“逻辑”,人类将不可能认识自然,不可能认识空间,不可能认识时间,不可能认识宇宙,不可能认识物质,不可能认识生命,不可能认识社会,不可能认识人类自身,不可能认识人类自身“真善美”的精神价值。总之,不可能认识“一切”!还可以说,如果没有“逻辑”,也即没有老子所说的“道”,“万物之母”,特别是“万物之母”的“常道”,这个世界就将不可能会存在一切,当然就更不会有人类对这一切的“理解”、“认识”和更加新鲜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为什么西方人能够超越中国人?因为西方人懂得“逻辑”,虽然他们的“逻辑”还很不完备,比起中国人的始祖伏羲的“易大象”全息逻辑来还有差距,可是我们两干多年来,一直受到孔儒的意识形态的

毒害、一直受到孔儒推崇的算命的《易经》的严重蛊惑,绝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不懂得什么是“逻辑”,更不懂得我们自己始祖伏羲伟大的“易大象”的全息逻辑。

什么是伏羲“易大象”的全息逻辑?说白了,即是伏羲流传下来的总共七十二个图画符号(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之所以说它是“易大象”的全息逻辑,这需要从老子的《道德经》说起。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呢?他主要讲的是伏羲的“易大象”的作用原理。老子讲:“执大象,天下往。”老子的《道德经》主要宗旨是讲,伏羲的“易大象”究竟是如何可能,让“天下万物”均自然而然地归“往”他所认定的“易大象”!

“天下”的萬事万物究竟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归往”于“易大象”的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可;道,非;常道。”

“反(返)者道之动,弱(约)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器)以为和。”

这些《道德经》中的语句描述的是什么?正是伏羲的“易大象”的阴阳爻、上中下三位、八卦和六十四卦图画符号所形成的对于天下万物的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象征”,而它们最终并最抽象地加以表达的,即是万事万物最共同的全息逻辑规律。它既是宇宙物质的逻辑规律,也是生物生命的逻辑规律,也是人类自身精神的逻辑规律。总之,它表达了天下万物所有一切的全息的“逻辑”规律——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真理、终极的原因。

什么是伏羲“易大象”提供给人类的全息的人生价值观?我们仍旧要请教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的“三道”:“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三德”(又称“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社会生活之中,必须做到:人人共生,不应私有;人人共为,不应私恃;人人共长,不应私宰。)

,老子的“三同”(又称“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即社会生活之中,应该无亲疏、无利害、无贵贱。这是最深刻的人人平等。)

老子的“三宝”:“一日慈(滋),二日俭(简),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这是方法论:慈在爱,在滋长,人人因爱而精神自由,而有所创新;俭在简约,在以简约的方式获得关于规律的认识: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而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目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敢,而是必须谨慎,在习以为常的感性之中有所理性的发现。)

这里关于“不敢为天下先”再做如下的一些解释:我认为,这里的“天下”应该指的是天下老百姓,而任何暂时处于天下老百姓之上的君主、官员、统治者,都必须在“天下”之前表现出谦卑,并且必须承认天下老百姓自身言论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所以这里的“不敢”,更多的应该是指统治者在天下老百姓面前的“不敢”和“谨慎”。此外,或许也可能会有如下的情形,老子的关于“不敢”的表述是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以致他认为,在人们发现了真理的时候,必须顾及到自我生命的安全,不要贸然轻易地表达出来。当然,这完全是当时封建时代人人极端不平等情境之下的某种自然反映。他要求人们懂得自我保护,甚至索性告诉人们:正言若反,要求人们以“正言若反”的方式来正确地理解他在《道德经》中所具体说到的某些结论。

因“道”而得(德),因“德”而“同”。因“同”而有三“宝”,因三“宝”而有人类真正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老子所解说的伏羲“易大象”猜想的人类全息的价值观。

实际上,伏羲的全息的人生价值观,恰恰是“真真善善美美”的价值观,只不过在老子这里的表述是“道道德德慈慈”,道即是真,德即是善,慈即是美。更重要的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不仅表述了人类正确的“道道德德慈慈”的全息人生的价值观,而且还更表述了为实现这种全息人生的价值观所需要的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即全息的逻辑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生德,德生慈,慈生万物,更一般的表达即:真生善,善生美,美生万物。

道德评价 篇4

新时期, 人们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口号, 将德放在首位;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 也将立德放在首位;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古至今, 人们都认为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 教育人要从人的根本入手, 要将培养人的道德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目前, 社会道德风气不良, 社会上出现了种种道德不良现象, 如欠钱不还、拾钱不归、卖黑心产品赚黑心钱、扶起跌倒老人反被讹等等, 这些现象要依靠所有人的努力来消灭。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接班人, 他们的道德发展关乎着未来社会的道德风气能否改善, 因此他们的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校园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温室, 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培养和推进作用, 如今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或明或隐地存在道德量化评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 教师依据一定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 将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分解成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 用数量描述学生的德性结构, 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 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学生道德行为状况的描述和比较, 进而对学生的道德状况做出价值判断。我们旨在通过走访调查, 了解目前道德量化评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使用的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 描述出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道德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为提高小学生德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我们对常州市荆川小学106名四年级小学生、97名五年级小学生和南京市随机70名小学生面临的道德量化评价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谈话法和观察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问卷, 分别从小学生对道德知识及道德行为的认识、在道德行为中产生的情感、为解决道德问题做的自觉努力、做出道德行为的选择方面设计了学生问卷、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 学生问卷共12道选择题, 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分别为5道不同的问答题。本次调查已考虑地域差别和学段差别, 共回收有效的学生问卷263份, 并对一些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 调查结果

1.道德量化评价会阻碍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

虽然调查问卷中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说自己知道什么是道德, 但是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道德行为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 知道如问卷中常见的一些情境中怎样的行为是道德的, 而这些情境都是教师说过的, 但在教师没说过的不常见的情境, 他们不知道什么行为是道德的。

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道德量化评价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小学德育实践中, 比如有的教师班上使用了计分制度, 根据学生表现进行加分减分, 加或减到一定分数会有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有的教师班上使用了积分制度, 积分换取学校小超市的物品, 积分制度没有惩罚措施, 即使学生积分为负数, 也没有惩罚措施, 还有低年级的教师班上使用了小红花或小星星贴纸的制度, 期末时再进行奖励或批评。这种奖惩措施使小学生牢牢记住了哪些行为是应该做的, 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做的。

学校利用道德量化来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及其发展, 固然强化了小学生对某些道德行为的认知, 但是也限制了道德认知的发展, 量化标准简单, 脱离实际, 小学生通过量化标准学习到某些简单情境中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 但对量化标准以外的复杂情境小学生就不知所措了, 量化评价使小学生建立起简单固定的道德观, 但不能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

同时, 道德量化评价会对小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某些事情是符合道德的, 应该去做, 做到了就是好孩子, 做不到就是坏孩子, 做了五件这样的事情的学生道德水平比做了四件这样的事情的孩子道德水平高, 这种错误信息对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2.道德量化评价会阻碍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

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小学生很愿意帮父母做家务, 但是当教师或家长要求小学生做家务并将做家务数量作为一种量化标准来衡量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时, 小学生非常不情愿去做家务, 他们有被强迫的感觉。小学生处于道德的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学校的道德量化这一强制手段在他律阶段有助于道德的发展, 但不利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过渡以达到自律, 这种强制不能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对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班级都使用了奖励制度这一量化手段, 都认为使用这样的奖励或多或少都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意识发展, 但教师反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实行这样的奖励制度会使学生出于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奖励而故意做好事, 甚至出现学生弄虚作假、打小报告等情况。

道德量化评价本意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结果却恰恰相反, 这种量化评价对学生的自发性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当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某些行为联系起来时, 他们选择做或不做就受到功利的影响, 做, 说明道德水平高, 不做, 说明道德水平低, 这样的选择不是自由选择, 小学生会对这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情绪。本来根据小学生的道德认知, 是会自发做符合道德的行为的, 但是实施道德量化评价会改变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情愿转变为不情愿。

3.道德量化评价会阻碍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形成

家长访谈中问到“孩子在家帮助你做家务吗?”时却发现情况不像学生问卷中那样, 只有两位家长表示孩子经常帮助做家务, 四位家长表示孩子从来不做家务, 四位家长表示孩子偶尔做做简单家务, 九位家长表示教师要求孩子回家做家务的时候会做, 还有一位家长表示教师让做家务, 孩子也不做。

这种学生与家长回答的差异体现了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情况, 小学生知道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是符合道德的, 是正确的, 所以即使是不记名问卷, 小学生潜意识里也会对自己宽容, 认为自己是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的。为了激励孩子做家务, 家长使出多种办法, 最多的就是仿照教师在班级中实行的奖励制度, 实行量化奖励, 达到多少件就满足一个条件, 但家长反映实施效果并不好, 小学生做着做着就不愿意做了, 因为他们做家务只是为了拿到奖励, 而往往是做好几件家务才能拿到一个奖励, 现在家庭条件好, 孩子的欲望不大, 为了拿奖励而做好几件自己并不真心想做的事情, 做着做着就偷懒不想做。小学生能一时服从权威, 但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 小学生会反抗权威, 小学生只有认同了道德规范, 才能长时间地做符合道德的事情, 才能形成道德意志。

道德量化评价只注重对规范的依从, 并不能帮助小学生认同规范, 所以道德量化评价会阻碍道德意志形成。

4.道德量化评价会阻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增加

根据被调查小学生的道德认知, 我们可以确定没有奖励制度时, 小学生是自觉自发地为班级做贡献, 他们想法很简单, 就是出于对班级的热爱, 为了维护班级的形象, 自己主动做事。但是调查结果显示, 如果实施奖励制度, 小学生的想法变复杂了, 做与不做的原因变多, 奖励制度改变了做好事的动机, 不去做的人增加了, 而且有不少人为了得到好处才去做贡献,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小学生潜意识里也会为了多得分, 多做能加分的事情, 而那些不能加分的事情就会少做甚至不做, 而且会想办法多得好处, 道德量化评价就为这种想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没有道德量化评价的时候, 孩子凭本心做好事, 多做一件, 道德情感更激昂, 实施道德量化评价则只关注教师布置的那些任务, 小学生对范围之外的事情关注减少, 道德行为也很难增加。

四、问题与建议

从道德价值上说, 并不是着眼于看得见的行为, 而是着眼于那些行为的背后人们所看不见的原则。道德量化评价只着眼于少量的道德行为, 忽视了对那些看不见的原则的培养, 同时它并不关心学生完成规定行为时的动机, 但是, 一切德行看来只是由于善良的动机才是有功的。因此, 笔者认为虽然道德量化评价将教师的德育工作方便化, 能够减少德育的工作量, 但带来工作便利性的同时牺牲了德育的有效性, 所以不应该在小学校园里实行道德量化评价。

(一) 主要问题

1. 德育过程程序化

道德量化评价将德育过程程序化, 道德的培养不是机器的生产, 机器可以通过流水线生产零部件最后组装完成, 道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分解德育内容, 学生按标准一一完成, 就能将道德培养成功;学校利用道德量化评价来检测道德的发展, 这是将德育与智育混为一谈, 道德的发展不同于知识的增长, 通过标准量化可以检测知识是否已经掌握以及掌握的情况, 但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量化评价不能检测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所以道德量化评价根本不能检测出道德的发展情况。

道德量化评价只关注学生是否按标准做了道德行为, 并不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 教师用具体的行为来要求学生, 学生被强迫着做一些符合道德的事情, 很多学生对这种强迫产生厌恶之情, 进而对这些行为产生厌恶之情。康德说过, 另一个人虽然可以强制我去做某种不是我的目的 (而只是达到另一个人的目的的手段) 的事情, 但不能强制我使它成为我的目的。一旦脱离了学校的环境, 学生没有量化评价的压力, 许多小学生不会自觉自愿做符合道德量化标准的事情。

2. 量化标准一刀切

道德量化评价标准适用于全体小学生, 内容宽泛, 没有针对性。每个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一样, 而量化评价却将小学生的道德水平看成同一水平, 对小学生提出一样的要求, 这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考虑到每个小学生的道德现状, 给予不同的道德要求。学校实行道德量化评价旨在养成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但这一刀切的量化标准显现出学校的强硬和冷漠, 学校利用对小学生的权威要求所有小学生按照学校规定的道德准则做出道德行为, 这种强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小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可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事实上, 学生的德行成长或道德发展只有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才能真正实现。学校量化标准中涉及的情境比较少, 小学生学到了在这些简易情境中应如何去做, 但生活中有许多复杂情境, 学校实行道德量化评价使得小学生不能学到在复杂的情境中如何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3. 滋生了功利思想

道德量化评价背后存在着一些好处, 这些好处使小学生滋生了功利思想。实际上, 道德量化评价会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小学生面对道德量化评价会做出一些更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 同时, 实施道德量化评价, 完成规定道德行为的比没有完成的人道德水平高, 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不道德、不公平的, 对小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据报道, 沈阳皇姑区某小学读三年级的学生小东, 放学后在路边捡到50元钱, 他将50元钱换成10张5元的, 想分10次交给学校, 因为拾到5元钱交给学校就可以给班级加5分。

这种化一次上交50元为十次上交5元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来获取更多好处的做法, 正体现了道德量化评价对孩子道德发展的消极作用, 为了多加分这一功利目的, 小东想出如此办法。拾金不昧本是好事, 但这样的上交方式将这件好事变了味, 孩子把“加分”看得比上交财物更重要。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 将道德进行了量化, 小学生处在道德的他律和自律阶段, 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的道德判断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道德量化评价不仅不能促进道德的内化, 反而把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与功利的目的联系起来, 使德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 有关建议

小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和家里度过, 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所以, 教师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家长也要配合教师, 帮助孩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全面协调地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家长的素质, 所以首先得家长自己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 从自身做起, 在孩子面前不说脏话, 不乱扔垃圾等等, 要求孩子做到的, 自己先做到。其次, 少说教, 多行动, 家长应身体力行做一些好事, 孩子看到家长的行为, 自己不知不觉就会照着做。最后, 家长应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比如爬山过程中顺带着捡垃圾等。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 学校首先要营造出重视道德的氛围, 让小学生沐浴在重视道德的环境中, 其次, 学校在道德教育中要营造出平等自由的氛围, 让孩子在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下, 自觉自愿地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做出道德选择, 最后, 学校应定时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的德育活动, 如参观烈士陵园。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崇高的道德情感, 理解先辈英烈的牺牲和奉献, 认同这种高尚的行为, 让小学生从对社会规范的依从转变为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最后品德内化, 形成对社会规范的信奉。

摘要:道德量化评价普遍存在于小学德育实践中,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它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均有不良影响, 道德量化评价规定有限的行为为道德行为, 以能否做到这些行为和完成的数量为判断道德水平的依据, 这是不科学的, 它不能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德育有效性, 家长和学校应取消道德量化评价, 改用其他更为合理的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道德,道德发展,道德量化评价,小学生德育

参考文献

[1]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1) .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5.

[4]休谟.人性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0.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注释本) [M].李秋零,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道德品质自我评价 篇5

时光一晃即逝,回顾初中的三年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现在,我要把成为一名重点高中的学生作为目标,并以此加倍努力,将来用学到知识报答自己的祖国。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初中3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道德品质自我评价2

本人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学习及生活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好评!我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热爱祖国,在校我能遵纪守法,与同学友好相处,为班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学习上,我能勤奋踏实地学习,不断努力,力求每次都能做到最好,虽然我现在学习成绩还没有到最理想的阶段,外语是我最薄弱的环节,但是我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成功。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事,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中能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平时已涉猎了大量文学、心理、医学等知识,有坚强的上进信念,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相信凭其虚心求学的态度,任劳任怨的品质,在专业上会有不断的升华提高,是学以致用的模范!

在生活中崇尚质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有良好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重视时间观念,能平易近人,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敢于拼搏,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常能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有敏捷的动手能力和灵活智慧应用能力,富有团队意识和协作心态,深受众多人好评。

道德品质自我评价3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现在本人对这一学期师德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检查。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作为一个教师,我能忠诚于党与人民的教育视野,做到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并与家长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上,我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道德评价 篇6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和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道德评价 篇7

灰色营销特指推销人员通过向买方代理人 (采购人员或有采购决策权的人) 出让利益而销售商品的营销方式, 比如回扣、请吃、请喝、请玩、送昂贵的礼品, 以及提供其它不直接以金钱表示的好处[1]。此前的研究[2,3]在对被调查者没有进行分类的情况下, 考查了人们对于不同灰色营销行为的道德判断、行为倾向以及行为倾向和一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以此为基础, 应用同一组调查数据, 把重点放在灰色营销的行为人, 即营销人员身上, 通过与其他人员进行比较, 试图回答营销人员对于灰色营销的道德评价如何, 是否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有明显差异。

一、 研究假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营销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 营销职能主要包括识别潜在的市场需求和购买欲望, 估计和确定需求量的大小, 选择目标市场, 确定营销组合策略, 组织和实施营销活动, 通过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使企业得到合理的利润[4]。由其职能决定, 营销人员是企业与市场联系的桥梁, 是企业战斗在最前沿 (如果把市场比作战场的话) 的官兵。

虽然最新的营销理念认为, 企业需要打破职能部门的分界,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组成各种跨职能团队, 为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负责[4]。但是就目前大多数企业而言, 营销职能主要还是由营销部门中的营销人员负责执行。当一个企业的产品不好卖时, 感受压力最大的是营销人员;当一个企业的销售业绩不佳、市场占有率下降时, 最先受到责备的也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在企业所处的地位, 决定了他们对于灰色营销问题可能与企业其他人员有不同的看法或态度。比如, 因为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 知道产品推销的难处, 所以会设身处地从推销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 对推销人员使用灰色营销行为有更多的同情。这会降低他们对于推销人员采用各种灰色营销行为的不道德评价,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灰色营销行为倾向。据此, 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H1: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行为 (如送礼、请吃、给回扣等) 的不道德评价低于其他人员。

H2: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行为 (如送礼、请吃、给回扣等) 的同情心高于其他人员。

H3:营销人员的灰色营销 (如送礼、请吃、给回扣等) 行为倾向高于其他人员。

二、研究方法

(一) 样本

本研究在进行调查时采用的是便利抽样, 被调查者包括正在参与培训的企业员工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 共有287人。收回有效问卷21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6%。为了使调查数据具有可比性, 在做本项研究时, 把部分当时身份只是学生的被调查者的数据和没有填写自己职业的被调查者的数据删除了。这样就剩下营销人员80个, 其他人员91个, 共171个观察值。其中营销人员的数据是分析的重点, 其他人员 (包括企业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办公室文员和财务人员等) 的数据是用来进行比较的。

(二) 问卷和变量的测量

由于要研究的是道德敏感性问题, 所以使用了一种在营销道德理论的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第三人影射法”, 即通过被调查者评判假想当事人在给定情境下的行为, 了解他们对一种行为的评价和态度[5],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情境法” (scenario) [6,7]。

在问卷中设定了五种不同的情况, 即S1:给回扣;S2:事前送礼;S3:事后送礼;S4:亲戚送礼;S5:请吃。要求被调查者针对买卖双方两个当事人 (即买方的采购人员和卖方的推销人员) 的行为, 按照S1到S5的顺序, 用打分的方法 (1=极不同意, 2=不同意, 3=勉强不同意, 4=无意见, 5=勉强同意, 6=同意, 7=极为同意) , 分别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由于本文的焦点是营销人员对推销人员使用灰色营销行为的道德评价和行为倾向, 所以这里只给出问卷中针对推销人员的问题如下:

Q1 小刘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Q2 小刘的行为虽然不妥, 但是可以理解。

Q3小刘的行为早晚会被发现, 一定会被严惩。

Q4 如果我是小刘, 我也会这样做。

本文涉及对灰色营销行为的不道德性评价 (不道德评价) 、对灰色营销行为的同情 (同情) 和灰色营销的行为倾向 (行为倾向) , 这些变量的测量方法如下:

1.不道德性评价。在S1至S5各种情况下, 针对卖方, 用第一个陈述句 (Q1) 来测量;数值越大, 不道德性评价越高。

2.同情。在S1至S5各种情况下, 针对卖方, 用第二个陈述句 (Q2) 来测量;数值越大, 被调查者对灰色营销行为的同情程度越高。

3.行为倾向。在S1至S5各种情况下, 针对卖方, 用第四个陈述句 (Q4) 来测量;数值越大, 行为倾向越大。

三、分析结果与讨论

为了检验H1、H2和H3, 在S1到S5五种情况下, 通过变异分析 (ANOVA) 比较了营销人员和其他人员对推销人员采用各种灰色营销手段的不道德评价、同情和行为倾向,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第一, 在S1、S3和S5三种情况下, 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行为的不道德评价明显 (p<0.05) 低于其他人员。而且, 即使在S2和S4两种差异不明显的情况下, 二者之间差异的方向 (即营销人员低于其他人员) 也与H1的预测相一致。因此, 分析结果支持H1。

第二, 与第一点类似, 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行为的同情程度, 在S1、S2和S5三种情况下, 均明显 (p<0.05) 高于其他人员。在其他两种差异不明显的情况下, 二者之间差异的方向 (即营销人员高于其他人员) 也与H2的预测相一致。因此, 分析结果也支持H2。

第三, 营销人员的灰色营销行为倾向, 在S3和S5两种情况下, 明显 (p<0.05) 高于其他人员;在S1和S4两种情况下, 虽然在p<0.05的水平上不显著, 但在p<0.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只在S2时, 营销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差异的方向 (即营销人员低于其他人员) 与H3的预测相反。不过, 二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小, 无统计意义。因此, 分析结果也倾向于支持H3。

综合以上三点, 笔者得出: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不道德评价低于企业的其他人员, 而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方式销售产品的同情心和灰色营销的行为倾向则高于企业的其他人员。

此外, 仔细观察表2的分析结果。还发现: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使用各种灰色营销手段的不道德评价, 均值最高为3.5395, 最低为1.8077, 都低于4 (注意:4为道德分界线, 以上为不道德, 以下为道德) ;同情, 均值最高为5.8718, 最低为5.0112, 都高于4 (注意:4为同情分界线, 以上为同情, 以下为不同情) ;灰色营销的行为倾向, 均值最高为6.3421, 最低为4.9726, 都高于分界线4 (注意:4为行为倾向分界线, 以上为会做, 以下为不会做) 。这意味着, 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使用各种灰色营销手段在道德上并不反感, 在态度上和行为上也不排斥。

更有意思的是营销人员对于请吃的道德评价 (1.8077) 相当正面, 也有很高的同情心 (5.8718) 和行为倾向 (6.3421) 。根据其得分, 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营销人员并不认为S5所描述的请吃情境有任何道德问题, 反而认为在别人帮了忙以后不请人吃饭才有道德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 讲究人情法则的文化。

这些发现表明了样本中的营销人员对于各种灰色营销手段的一般态度和接受程度。如果这些意见真能够代表中国大多数营销人员, 那么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时就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这些行为真的要被认定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吗?如果是, 那么怎样才能让营销人员真正在思想上认定它们是不道德的或违法的?另外, 怎样才能让企业的营销人员少做甚至不做不道德或违法的事?

这些问题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容易回答。比如对于第一个问题, 如果把所有五个情境中推销人员的行为都认定为不道德的, 那么就是所谓的道德理想主义[8]:虽然要求很高, 但无人认可, 起不到道德规范的作用。如果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认定, 那么就要根据中国的文化和国情, 确定出比较明确的道德界限, 如仿照美国推销协会, 规定在推销时请客送礼的价值不得超过100美金, 否则被视为违规[9]。因此, 人们对灰色营销道德性质的认识是很模糊的, 这可能与我国对各种灰色营销道德性质的认定不明确有关。

四、结论与应用

本研究是笔者此前研究[2,3]的继续, 虽然应用相同的一组调查数据, 但是把焦点放在了营销人员身上, 所以研究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灰色营销行为人关于灰色营销行为的道德判断与决策。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考查了营销人员对于灰色营销的道德评价、态度和行为倾向, 检验了3个假设。研究结论表明:营销人员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不道德评价低于企业的其他人员, 而对于推销人员采用灰色营销方式销售产品的同情心和灰色营销的行为倾向均高于企业的其他人员。

虽然在研究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 如采用的是非随机抽样, 在样本的代表性可能有问题;对于人们态度的测量用的是单项目量表, 可能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即便如此, 也得到了一些很有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了解灰色营销卖方行为人 (即营销人员) 对于灰色营销的道德评价、态度和行为倾向, 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 当一个企业处在买方地位时, 不要因为它所面对的是一个管理严格、声誉卓著 (一般会认为其道德要求较高) 的大公司而放松对自己采购人员的监管。这些大公司的营销人员常常会迫于公司的内部压力, 在可能的情况下, 用各种方法诱惑买方企业的采购人员进行“灰色购买”。

而当一个企业处在卖方地位时, 只有意识到某些灰色营销行为从长远看对企业有害, 企业才会自觉地限制营销人员的灰色营销行为。也只有在这时,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才有实用价值。这时, 企业可以根据营销人员工作的特殊性, 针对营销人员制定特殊的道德规范和开展特殊的道德教育, 比如明确界定道德与不道德的营销行为, 以提高营销人员的道德意识;清楚说明灰色营销行为从长远看对企业的危害, 以降低营销人员对于灰色营销行为的同情。这些措施会有助于降低营销人员的灰色营销行为倾向。当然, 处于卖方地位的企业还要注意, 不要掉入“道德理想主义”的陷阱, 而要根据一个社会大家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确定自己的道德规范[8], 否则有可能发生“劣币趋逐良币”的逆向替代。比如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 如果对于自己的营销人员有过高的道德要求, 很有可能使企业自己受损, 而使那些低素质的企业胜出。

另外, 考虑到灰色营销 “灰”的性质, 法律难于实施, 所以加强行业自律, 企业之间相互监督, 是处理灰色营销的一种更好的办法。从行业协会角度对灰色营销行为进行治理, 首先要对灰色营销行为进行明确界定, 不仅仅要指出哪些营销行为属于不道德的, 最好仿照美国推销协会的做法, 给出一个定量的标准。这样做不能完全杜绝灰色营销行为, 但它会为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提供一个制定企业内部营销道德规范的尺度, 也会增强营销人员的道德意识。在对灰色营销进行明确界定以后, 再通过帮助企业制定营销道德规范使营销人员明辨是非, 提高道德意识, 降低对于灰色营销行为的同情心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 最终达到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贵军.灰市场营销[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7 (2) :35-39, 64.

[2]庄贵军.关于灰色营销道德评价的一个初步调查[J].中国流通经济, 2004 (6) :48-51.

[3]庄贵军.灰色营销的道德评价:调查与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7 (5) :30-38.

[4]Kotler, P.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n.) [M].Beijing:Tsinghua Public Press, 2000.

[5]Tull, D.S.and Hawlins, D.I.Marketing Re-search:Measurement and Method[M].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80.

[6]Hunt, S.D.and Vitell, S.J.A general theory ofmarketing ethics[J].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1986, 6 (Spring) :5-16.

[7]Hunt, S.D.and Vitell, S.J.Ageneral theory ofmarketing ethics:A retrospective and revision[A].In Smith, N.C.and Ouelch, J.A. (eds) .Ethicsin Marketing[C].Boston:Irwin.1993:775-784.

[8]Dunfee, T.W., Smith, N.C., and Ross, W.T.Social contracts and marketing ethics[J].JournalMarketing, 1999, 63 (7) :14-33.

网络营销道德体系及评价模型 篇8

20世纪60年代,国外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道德问题,其重点是研究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道德问题。从国外的研究文献看,70年代,大量的道德研究都集中于市场营销的某一方面,如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等,与此同时,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营销,并且试图对市场营销者的行为和信念进行测量;80年代,商业道德开始引入工商管理,企业亦开始设立相应的道德机构和制定相应的道德规章;90年代以来,营销道德研究开始国际化,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营销道德开始关注人民的健康和环境问题,如臭氧问题、全球变暖问题(Paul Whysall,2000)。可见,营销道德已经成为国外企业道德研究的一个重点(Tsalikisand Fritzsche,19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高科技产业与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对旧的商业模式带来了较大冲击。在人们都鼓吹新经济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相信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可以改变任何事物(Diana Farrell,2003)。虽然新经济的梦想随着纳斯达克股票指数的跌落而破灭,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却发展良好。Nash(2000)指出,未来的5-10年内,像杂货店和服装店这样的一些人们经常光顾的商店都将搬到网上去,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的界限也将迅速消失。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网络营销也随之诞生。网络营销必定将发展成为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具备的策略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蓬勃兴起。互连网是虚拟的,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广泛性、开放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这些特性使得人们的网上行为也具有这些特点,使网上行为的道德性突破了传统道德的规范,诸如发生网络病毒、网络垃圾邮件、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一些新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企业营销道德规范面临网络新时代的挑战。不论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将面临道德的考验和面临着网络营销道德的新问题。美国营销协会(AMA)和美国直接营销协会(DMA)都制定和通过了新的道德规范,已经把“网络营销道德”纳入其新的规范中。

二、网络营销道德分析

1. 网络营销道德基本范畴

广义地讲,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网络营销道德指网络营销活动自觉

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网络企业以及个人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妥善解决企业利益同顾客利益、自然环境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强调营利与道德的双重标准,杜绝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引导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对网络营销道德的研究,国内外研究都比较少。国外对美国网民的研究发现,网上交易的安全性、网站的非法行为(如欺诈)、隐私权保护及提供信息的真实性4个因素影响着消费者对网站道德水平的感知(BUSH);而西班牙的在线消费者则是从安全性、隐私保护、无欺骗性和合同履行/可靠性4个方面来评价零售网站的道德水平(ROMAN);同时,在线消费者对隐私保护、系统安全性和欺诈行为这3个方面的道德问题比较敏感(MIYAZAKI等);而在线B2C消费者比较关注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网站设计、安全性和隐私权这4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最关注的是安全性和隐私权(RAN-GANATHAN等)。国内的直接相关研究尚未见到,间接相关的研究集中在对不道德现象和治理对策的定性研究上。不正当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网上发布虚假、不健康甚至违法的信息;使用垃圾邮件营销方式;网上交易的欺诈行为(甘碧群)等成为网络营销不道德的主要体现。而隐私保护、信息欺诈、数字化产权、信息污染、信息安全和其他问题(时刚强等)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上购物有关的不道德行为,如交货延迟甚至在交款后没有收到商品、网上标注低价的商品永远缺货等等(王俊)也经常出现在当今的在线交易中。

本文所指的网站营销道德是指网络企业的营销活动符合人们道德规范的程度,即网络企业在交易活动中体现的道德水平(阎俊,2008)。网站服务质量是指顾客对网络企业提供的商品/服务的优越性和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判断。网站营销道德不等同于网站服务质量,两者相互关联又存在差异。从关联性上看,道德水平高的网站也会注重服务质量,两者都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道德境界。从差异性上看,服务质量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网站经营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即使企业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也会由于企业现有能力或是某些外界原因而导致服务质量不高,这时并不被消费者判断为不道德行为。例如,网站界面设计是否友好,搜索信息是否方便,交易处理是否快捷被认为是服务质量问题,但不被认为是道德问题。而诸如发送垃圾邮件、诋毁竞争对手等行为被纳入道德评价范畴,但未必被纳入服务质量评价范围,在国内外关于网站服务质量的众多研究中都没有考虑。由此,研究网站营销道德评价是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解释某些服务质量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另一方面,与服务质量评价相比,网站营销道德涵盖了所有可能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因而对消费者行为的解释和预测也更有力。尽管国内外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传统世界里消费者如何感知和评价企业道德水平,但针对虚拟市场的研究还很少。与网络企业相关的研究又偏重在对网站服务质量维度上,对网站营销道德评价及其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的关注明显不足。直到最近,国外学者ROMAN等才通过实证研究提炼出网站营销道德的4个评价维度,但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在线消费者有待进一步探讨。

2. 网络营销道德缺失表现

(1)网络营销的范围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企业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和可能性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所从事的一些营销活动都可以归入网络营销的范围。网络营销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就过程而言,主要包括局势分析、网络营销方案的制订以及网络营销方案的实施三个环节。局势分析的关键一步则是网上市场调查,网上市场调查有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形式,又可以根据调研的针对性强弱分为市场调研和市场情报两种类型;网络营销方案则需要依据局势分析的结果就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提出最恰当的营销组合;实施则是组织力量实现预定网络营销方案的过程。三个环节中,局势分析是基础,营销方案是关键,方案实施是保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网络营销的不道德行为在第一个环节就可能出现,第二个环节则很可能是更多不道德行为的预谋策划阶段,第三环节则通过有组织的行动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营销方案付诸实施,对公众利益造成实际侵害。网络营销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并且随着新的网络技术的采用,不道德行为还在不断地“升级换代”,这里只能按照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出现的频率大小列举其最重要的一些表现。

(2)网络营销道德缺失表现

企业营销道德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它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即从营销调研开始,到针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制定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策略等(甘碧群,1997)。判断某一营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在很多情况下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判断营销道德的主要理论有:功利论、道义论和相对主义论(甘碧群、符国群,1995)。网络营销道德与营销道德一样,其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本文只探讨那些与网络这个虚拟社区密切相关、具有网络社区一些独特特性的道德问题。本文对学者们关于网络营销道德问题表现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如表:

数据来源:本文整理

三、网络营销道德体系及糊评价模型

网络营销活动关系网络市场秩序和网络营销发展前景,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模型的建立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网络营销道德研究成果结合网络营销安全问卷调研搭建网络营销道德价值取向模型,构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AHP的网络营销道德模糊评价模型,探讨用模糊数学评价网络营销道德的方法。

1.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的构建

网络营销道德指网络营销活动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网络企业,以及个人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妥善解决企业利益同顾客利益、自然环境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强调营利与道德的双重标准,杜绝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引导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网络不道德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出自非善和邪恶动机,不利或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网络行为。因为网络营销道德的缺失,网络不道德行为近年来始终在蔓延着,从而给电子商务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实用性、可比性等原则,结合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所涉及的因素,建立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网络营销信息获取方式(U1)、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U2)、网络营销信息发布方式(U3)、网络交易合法性(U4)与网站推广合法性(U5)5个一级指标和违法收集用户资料等19个二级指标(Uij)构成。

(1)网络营销信息获取方式(U1)

①违法收集用户资料(U11);②盗取网络账号(U12);③未经用户允许,网站间互相交换用户信息(U13);④盗取其他网站图片(U14)。

(2)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U2)

①发布虚假广告(U21);②恶意炒作不实事件(U22);③发布虚假论坛信息(U23)。

(3)网络营销信息发布方式(U3)

①发送垃圾邮件(U31);②泄漏用户信息(U32);③恶意攻击竞争对手(U33)。

(4)网络交易合法性(U4)

①实物与在网络产品介绍不相符(U41);②拿钱不给货,拿货不给钱(U42);③商品保修包换的承诺不能履行(U43);④商品到货时间没保证(U44);⑤网络购物时,多收取邮费(U45);⑥浏览页面时收取客户费用(U46)。

(5)网站推广合法性(U5)

①网络调查恶意投票(U51);②商家故意点击自己的商品(U52);③已售完的一口价商品仍在网页销售(U53);④以高价换取在搜索引擎的前列排名(U54);⑤相似域名造成用户搜索错误。

2. 基于AHP的网络营销道德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上述评价指标中,有较多的模糊因素,用诸如加权平均法等传统的方法难以对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事物关于某种目的做出综合判断或决策的方法可以用在对网络营销道德模糊信息的处理上。

(1)建立因素集(或称判断集)

根据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两层(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因素集。主因素层指标集U=(U1,U2,U3,U4,U5),U中的元素分别代表网络营销信息获取方式、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网络营销信息发布方式、网络交易合法性与网站推广合法性。子因素层指标集Ui=(Ui1,Ui2,Ui3,…Uij,…,Uin),其中,Ui表示U中第i个因素;Uij表示U中第j个因素。

(2)确定指标的权重

本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主因素层指标集U=(U1,U2,U3,U4,U5)为例,设有个专家分别就U中各因素的权重做出判定,第L个专家的判定结果为A1=(a11,a12,a13,a14,a15),将S个专家对各因素的判定结果分别累加起来再求平均值,可得U的权重集A1=(a1,a2,a3,a4,a5)。

(3)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V=(v1,v2,v3,v4),其中v1,v2,v3,v4分别表示优、良、中、差4个等级。

(4)评判矩阵的确定

先由专家和自评人员对子因素层指标集中的指标进行评判,再把评判结果统计汇总。设子因素层指标集Ui中的指标Uij得到评语v1,v2,v3,v4的次数分别为vij1,vij2,vij3,vij4,则Uij对于评语v1,v2,v3,v4的隶属度为rij1,rij2,rij3,rij4其中rijt=vijt!vijt。

(5)模糊综合评价

先对子因素层进行评价。主因素层中的指标Ui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Bi=Aio Ri=(bi1 bi2 bi3 bi4),其中“ο”为模糊运算算子。

再对主因素层进行综合评价,U的评价矩阵为:

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为:

对B=(b1,b2,b3,b4)做归一化处理,得:

B′=(b1′,b2′,b3′,b4′)

B′即为所评价的网络营销道德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b1′,b2′,b3′,b4′,分别表示网络营销道德评语v1,v2,v3,v4的隶属度。

(6)模糊运算算子的选择

两个模糊集之间的合成运算,有多种运算算子可供选择。如M(∧,∨),M(·,∨),M(·,⊕)等。由于在建立网络营销道德水平指标体系时,已经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取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表一中的各因素都不应该被忽略,应选择算子M(·,⊕),以兼顾各评价指标。

(7)计算评价值

若给评语集V中4个等级的评语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c1,c2,c3,c4,则可得网络营销道德的评价值M=B′o CT=(b1′,b2′,b3′,b4′)o(c1,c2,c3,c4)T这样就得到了网络营销道德的评价值。

网络营销道德的评价值可以用来衡量网络营销道德水平的高低,根据我国测评的情况,将进一步制定评价等级,也可以直接列出排名,用量化的数字进行评价。

四、加强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可以从技术和机制上减少和杜绝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不道德问题的发生;建立健全网络营销管理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要把网络监管落到实处,就必须制订出相关法律以及对有关法律做出必要的修改,将网络营销纳入法律的控制范围内;加强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建设要坚持企业自律和行业管理相结合;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加强舆论监督,提高企业的网络营销道德意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思想,在整个社会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营销道德,提高人们自觉遵守网络营销道德的水准。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运用网络营销道德模型为企业的网络道德水平进行量化排名,定期公布在政府或行业网站上,让公众了解企业的网络道德情况并进行评价,以此来推动全社会的网络营销道德建设。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网络营销道德状况调查,分析网络营销道德缺失表现及成因,试图构建和谐社会中网络营销道德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规范网络营销德道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体系,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甘碧群廖以臣:透视网络营销中的道德.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8期

[2]李金英吴素红:浅谈网络广告及其道德建设.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6期

[3]程皓: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系,2003年

[4]时刚强薛永基苗泽华: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研究.商业研究,2006,(9)

[5]CHON KO L B,HUN T S D.Eth ics and market ingmanagement:A n exam inat 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N ew Yo rk:1985

[6]FR ITZSCHE D J.Business Eth ics[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1999

[7]JEU R ISSEN R,BERT V D V.Developments in Market ing Eth ics.Business Eth ics Q uarterly,2006

[8]BUSH V S,V ENABL E B T,BU SH A J.Eth ics and Market ing on the Internet:P ract it ioners’Perceptions of Societal,Indust ry and Company Concerns.Journal of Business Eth ics,2000,23(3)

[9]甘碧群曾伏娥:企业营销行为的道德感知与测度:消费者视角[J].管理世界,2004.7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之我见 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当前,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由此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假发票、假账及假报表等问题, 会计诚信准则遭到了巨大挑战。为了规范会计职业道德, 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尤为重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当前会计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中发现问题, 调解相互间的平衡关系, 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 保证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 顺畅地实现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更替;而利润表则从纵向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及其结果, 资金回收与耗用的差额, 表现为经营利润或亏损, 这本身也是一种平衡关系, 通过这种平衡关系, 可以看出费用成本与收入、利润 (或亏损) 相互间的关系, 以便对症下药, 调节经营管理行为。

第二, 目标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中心目标, 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因此, 企业对于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发生的劳动耗费和占用, 对于取得任何效果的一切实践活动, 都要做出客观做经济评价, 并力图使经济活动达到原定目标。会计是记录的基础, 也是进行目标控制的基础, 通过会计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一)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

1、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长期以来, 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我国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处在“重灾区”的股份公司, 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许多企业出于股票上市的需要、公司管理业绩评价、影响股票市价或者是出于筹资方便等目的, 经常弄虚作假, 出具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我国股市的信心。

2、受利益驱动影响较深。

当前被曝光的进行会计造假的公司, 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 而且它们大都是在国内或地方上比较具有名气一些大企业或大公司, 其中不乏有地方的支柱产业, 它们之所以从事会计造假, 很显然是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影响。甚至还有的地方政的记录和核算, 能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 为企业在正常轨道下的运行提供目标控制的依据。

第三, 协调控制。企业在组织和开展经济活动时, 必然会发生横向和纵向、外部和内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种种经济联系, 作为会计管理系统, 通过纵横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信息的上下传输, 从中起着一种协调各方的作用。这里所谓的协调, 主要是说企业各个组成部分, 各有其职能和目标, 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享, 为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科学地合理地联系起来, 就需要按照总体安排把各方联系起来, 而会计管理系统正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它通过记录、计算、整理经济动态数据和指标, 衔接企业各方面的计划, 调整和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如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的收支进行计算和府或者其主管部门为维护各自形象, 往往会有意识地引导所辖公司从事会计造假, 利用行政职权干预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 以便解决相关企业虚报利润后所要纳税的资金。

3、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会计信息的造假和失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偏低造成的, 虽然会计从业人员经常是出于迎合单位领导的需要才不得不放弃个人道德规范, 但这并不能作为其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借口和理由。通常来说, 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都是在相关行为人员的职责或者职权范围内, 由于主观故意, 进而主动为之, 直管会计工作的相关领导人如此, 其下的会计从业人员也更是如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比较,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和利税缴留情况, 从而合理分配企业的纯收入, 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和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

应当说明, 以上所述的几种控制作用, 相互间密不可分, 并无明显的界限,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中, 会计控制将占有越来越大重要的地位,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林.试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 2009 (1) .

2、韩芬.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博弈论分析[J].大众商务, 2010 (12) .

3、张杰.论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制度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9) .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二)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法制观念薄弱。

会计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会计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如弄虚作假、做假账以及出具虚假的会计信息等, 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原因, 其行为的发生都是由于其法制观念淡薄或缺失。此外, 还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自己不严格遵章守纪, 相反, 他们根据公司领导者的授意, 为领导者出馊主意、歪点子, 知法犯法、钻政策空子, 铤而走险, 同领导者一起从事会计违法犯罪活动。

2、受会计执业环境的影响。

当前, 会计执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盛行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尤其是利益驱动对会计从业人员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在不断变化, 生活在其中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 也同样在发生改变, “利益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3、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缺失。

会计从业人员多是受雇于企业或公司的工作人员, 其个人利益通常与其所在企业密切相关, 如其任用和选拔甚至衣食住行往往都要受到所在单位领导的制约, 也正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这种天然从属的地位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无法真正独立地发挥和行使其监督职能。当会计人员的坚持准则和单位领导的不良意愿发生冲突时, 会计人员如果恪守其职业道德往往就意味着其要面临领导的责骂以及失业, 故此时, 会计人员往往会出于对单位和个人利益的保障, 只能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选择。

4、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要确保市场经济活动有序健康进行, 就必须完善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 把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内部监督充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并将其始终贯穿在经济活动运行的全过程。然而, 我国当前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税务、财政、银行以及审计等监督部门不能有效严密配合, 对经济会计行为的监督大多停留在事后的检查和处罚上, 国家监督滞后, 无法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 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变得苍白无力, 再加之内部监督机制的失灵, 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也就日益严重。

二、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必要性

(一)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计造假,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它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会计信息所要反映的基本经济事实, 从而造成国家的宏观监督与调控丧失了可靠真实的数据信息基础, 带来国家重大财政与经济决策的失误, 严重时, 甚至会干扰政府风险预警系统作用的正常发挥, 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发现、防范与化解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旦风险扩散和爆发, 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危机。

(二)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1、教育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可以通过正面鼓励, 对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从业人员给予肯定和表彰, 引导和激励其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也可以通过对具有不良行为的会计从业人员给予严厉批评、谴责与一定的处罚, 直接触及其内心灵魂, 使其进行自我反思与教育, 让其为自己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感到内疚和惭愧。总之,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引导、激励与教育作用。

2、保障作用。

通常来说, 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从事会计相关活动时要严格遵守和执行会计规范。故要经常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活动, 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和相关人员进行纪律制裁与舆论贬斥, 对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大力赞扬与表彰, 监督并约束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这也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神圣职责。

三、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方法指的是为了规范会计职业道德, 防范和降低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的发生, 而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手段与方式。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一般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一)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会计职业的保密性与专业性等特点, 决定了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内部评价, 故可以通过进行内部座谈、内部自评互评以及内部指标考核等方式来对会计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此外, 财会部门通常又是公司的一个窗口, 公司会计人员往往还会与本公司的客户以及政财、审计和税务等机构与人员打交道, 因此还可以通过信息交流和座谈会等方式, 让公司外部人员来对内部会计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这也是对内部评价的一个非常必要的补充。

(二) 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一方面, 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定期就自己的执业态度与作风等问题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定期的自查自评以及自我鉴定等方式, 自觉地抑恶扬善, 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 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开展社会评价, 如通过座谈会等的方式, 广泛听取其他相关人员意见;对典型的良好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宣扬, 以为其他会计人员树立榜样, 并对典型的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行为给予批评和指正, 以起到惩戒的效果。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应当有机结合地进行, 自我评价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通过更多的自省来深刻认识自己, 而社会评价有利于进一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 从而达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

(三)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通常来说, 定量评价往往要先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具体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 (通常可设为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爱岗敬业、廉洁自律、提高技能、参与管理等指标) 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 然后再对会计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评分, 以评价其善恶, 该方式一般运用于内部评价。定性评价的操作相对比较简便, 其评价指标一般可设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 是从性质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做出一个善恶评价, 其评价结果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一般用于外部评价法。相比定性评价而言, 定量评价要更加客观可靠,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都能量化, 故定量评价应与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开展评价的目的。

四、结束语

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当前会计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通过社会、道德以及法律等多重约束, 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各种因素, 真正规范会计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雷鹏飞.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若干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 (10) .

道德评价 篇10

1 网络营销、网络营销道德的内涵及基本范畴

1.1 网络营销的内涵及基本范畴

1.1.1 网络营销的内涵

网络营销指的是电子商务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可能性, 将互联网作为主要手段, 为了实现特定的营销目标所开展的营销活动。

1.1.2 网络营销的基本范畴

网络营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 对一般过程来讲, 主要包含网络营销方案的分析、制定以及实施三个方面。网络营销局势分析的关键是进行网络市场调查, 这一调查主要包含两种形式: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网络营销方案分析与制定是按照局势分析的具体结果, 对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等提出的营销组合。网络营销方案实施指的是, 组织相关的力量来完成网络营销方案的整个过程。网络营销方案的分析、制定以及实施三个环节内, 分析网络营销方案是基础, 制定网络营销方案是关键, 实施网络营销方案是保障, 并且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1.2 网络营销道德的内涵及基本范畴

1.2.1 网络营销道德的内涵

网络营销道德指的是, 网络企业开展的营销活动与基本的道德规范程度相符合, 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交易的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平。网络道德水平体现的是电子商务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道德境界。

1.2.2 网络营销道德的基本范畴

网络营销道德的基本范畴是搜集并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违反他人意愿发布商业信息、发布虚假不健康信息及违法信息、网上欺诈行为、出卖或泄露消费者资料、单方面改变承诺交易条件、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等方面的不道德行为。

2 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2.1 收集并使用客户的个人信息, 传播不健康信息

在收集与使用客户信息的过程中, 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并通过售卖客户个人信息来获得不正当经济利益。传播不健康信息, 主要是发布虚假性信息,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道德甚至存在违法性, 以讹传讹。

2.2 发送垃圾邮件, 剽窃他人成果

通过垃圾邮件的方式, 向客户强行发布商业性信息。没有经过允许, 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做法虽然能暂时获得一部分客户, 但是长期下去, 势必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 让消费者感觉到有侵犯隐私的嫌疑, 也不能提升企业网络营销水平。

2.3 网络交易存在欺诈行为, 传播网络病毒

通过以次充好, 虚假交易等方式, 开展网络交易欺诈行为。传播网络病毒指的是, 通过违反别人意愿篡改别人的电脑设置, 植入网络病毒。通过植入网络病毒, 侵犯消费者隐私, 套取消费者的资金, 如果长期下去, 就会阻碍网络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 国内外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3.1 国外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西方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探讨企业营销道德, 美国营销协会与直接营销协会, 在制定的道德规范内, 将“网络营销道德”纳入到新规范内, 后来研究内容向实践化方向发展, 重点方向是对市场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个性特征为标准来划分评价体系

代表人物:Hunt、Chonko、Lumpkin等。1984年Hunt、Chonko从感知度的满意度角度提出了评价体系, 包含一级指标 (4项) 、二级指标 (14项) 。Lumpkin等学者在1991年从价值信任的视角提出评价体系, 主要包含一级指标 (2项) 、二级指标 (10项) 。以个性特征为标准来划分评价体系, 缺少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还需要继续研究。

3.1.2 研究营销的中心内容

Singhapakdi等学者在1993年提出了以产品、分销、定价以及促销为准的评价体系, 主要包含一级指标 (5项) 、二级指标 (25项) ;Koehn则在2001年指出评价体系应该由库存、零售、销售等组成。

3.1.3 以企业环境为标准

Bush等学者在2002年提出需要考虑在网络大背景下, 创建网络行销道德规范, 该评价体系包含一级指标 (4项) 、二级指标 (19项) 。Thomas在2003创建了根据文化环境对营销道德方面的研究, 来探讨网络评价营销道德。

3.2 国内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企业营销道德建设, 重点集中在营销组合标准来研究营销道德的情况, 主要集中在分销、产品、价格、促销等方面,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学者甘碧群在2004年强调经由探测性调研, 确定影响道德水平评价的具体行为, 将其归结成7个维度, 并且还按照定量调研的结果, 创建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方式, 总结出了48种对道德水准评价产生营销的行为, 对调研结果展开全面的分析。

4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建设战略

4.1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4.1.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 在建设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时, 在全面考察电子商务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各个方面后, 创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创建从行业竞争对手、消费者、政府三者不同角度来研究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4.1.2 客观标准一致原则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内的各个标准一致, 评价的各个指标之间不会出现矛盾或者是交叉。客观标准一致原则能公正、客观评价网络营销道德水平。采用客观标准一致原则, 能让消费者与网购企业实现双向了解, 便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 更符合消费需求, 进而实现消费者与网络企业的共赢, 推动两者实现共同发展。

4.1.3 指标数据可得原则

指标数据可得原则指的是指标能从政府部门、企业、市场调查内获得。在具体评价指标内的子指标便于展开, 并能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在经过细化后的数据, 能全面反映当前的市场情况, 便于电子商务企业转变营销模式, 更好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的不断发展。

4.1.4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

静态评价能全面反映目前的网络营销道德发展水平, 而动态评价能全面反映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的原则, 能全面反映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络营销道德发展的可持续性特点。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是在确保整体稳定情况下, 确保特定的修改幅度与动态变化。

4.2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战略

4.2.1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

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指的是, 在进行网络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需要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与社会基本道德标准相一致。创建网络行销道德评价指标是为了充分解决电子商务企业、个人如何更好承担起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有效解决好电子商务企业的利益和自然环境利益、顾客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之前的关系, 注重道德与盈利的双重标准, 避免出现危害公众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 引导网络道德风尚, 并很好推动社会实现文明进步。网络营销道德中的不道德行为指的是, 网络主体并不是出于好意, 而是存在邪恶动机, 危害他人以及社会的网络营销行为。

根据指标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 充分结合当前现有的研究成果, 按照企业实行的营销活动中关涉的因素,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系统。该评价指标系统是由网络营销获得方式 (U1) 、营销信息发布方式 (U3) 、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 (U2) 、网络推广合法性 (U5) 、网络交易合法性 (U4) 等指标与违法收集消费者资料等19个二级指标 (UIJ) 构成。下面对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来加以阐述。

(1) 网络营销获得方式 (U1) 。网络营销信息获得方式主要包含:盗得网号 (U12) 、非法收集客户资料 (U11) 、没有经过客户许可, 各个网站之间交换客户信息 (U13) 、盗得其他网站照片 (U14) 。

(2) 营销信息发布方式 (U3) 。营销信息发布方式主要包含泄露客户信息 (U32) 、发送垃圾电子邮件 (U31) 、采取不正当攻击竞争对手 (U33) 。

(3) 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 (U2) 。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主要包含恶意炒作一些不实事件 (U22) 、发布虚假信息 (U21) 、在论坛发布虚假信息 (U23) 。

(4) 网络推广合法性 (U5) 。网络推广合法性主要包含开展网络调查, 展开恶意投票 (U51) 、商家有意点击自己产品 (U52) 、已经销售完毕商品仍在销售 (U53) 、高价实现搜索引擎的排名 (U54) 、域名相似导致客户搜集错误。

(5) 网络交易合法性 (U4) 。网络交易合法性主要包含实物和网络产品介绍不符合 (U41) 、商品保修包换未履行承诺 (U43) 、拿钱不发货, 拿货后不给钱 (U42) 、商品到货时间不能得到保证 (U44) 、进行网络购物时多收邮费 (U45) 、浏览页面需要客户缴纳一定的费用 (U46) 。

4.2.2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模糊评价模型

上面的评价指标内, 存在一些模糊因素, 用加权平均法等一般方法很难得到对方精确数据, 开展科学性评价。模糊性综合评价是在模糊范围内, 考虑到几种因素对某一事物的影响而因某一目的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或决策方式。本文在此需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模糊信息的模糊评价模型。

(1) 创建判断集。按照创建综合评价指标系统, 创建主因素层与子因素层的因素集。主因素层指标集合U= (U1, U3, U5, U4, U2) , U内的元素代表网络营销的信息真实性、网络营销信息获得方式、交易合法性和网站推广合法性、网络营销信息发布方式。子因素层指标集Ui= (Ui1, Ui3, Ui2, …Uij…Uin) , 这里的Ui内表第i因素;Uij内表第j因素。

(2) 建立指标权重。该模型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确定每一个指标权重。将主因素层指标层集U= (U1, U3, U2, U4, U5) 作为例子, 设立各个专家对U内的各个权重分别进行判定, 第L个专家核定的结果认定为是A1= (a11, a12, a13, a14, a15) , 将第S个专家对每一因素设定的结果在累计起来后, 再对其求平均值, 得到权重集A1= (a1, a2, a3, a4, a5) 。

(3) 创建评语集。评语集V= (v1, v2, v3, v4) , 这里的v1~v4分别表示从优到差的四个不同的等级。

(4) 确定评判矩阵。先由各个专家与自评人员对各个子因素指标集内的指标展开评判, 再将评判后的结果展开汇总统计。设定子因素层指标集内的Ui内的指标Uij获得的评语v1, v2, v3, v4次数内分别是vij1, vij2, vij3, vij4, 必须对Uij对评语中的v1, v2, v3, v4隶属程度分别是rij1, rij2, rij3, rij4, 这里的rijt=vij/vijt。

(5) 模糊综合评价。首先对子因素展开评价。主因素层内的指标Ui对评语集内的V隶属向量Bi=AioRi= (bi1, bi2, bi3, bi4) , 这里谈到的“o”实际上是模糊运算中的算子。然后对主因素层展开综合性评价, U评价矩阵是:

U对评语集V隶属向量是:

对B= (b1, b2, b3, b4)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 就得到:

B’= (b1’, b2’, b3’, b4’) 这里的B’也就是评价网络营销道德对评语集V隶属向量b1’, b2’, b3’, b4’分别代表网络营销道德评语内的v1, v2, v3, v4的隶属度。

(6) 选择模糊运算算子。两个模糊集间展开的合成也能算, 可以选择多种运算因子。因为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水平指标系统时, 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取舍, 所以, 评价指标系统内的各个因素不能加以忽略, 需要选取相应的算子来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兼顾。

(7) 评价值计算。如果给评语集V内的4个等级评语分别给予对值c1, c2, c3, c4, 那么就能获得各个网络营销道德评价值M=B’O CT= (b1’, b2’, b3’, b4’) o (c1, c2, c3, c4) T, 这样就获得网络营销道德评价值。实际上网络营销道德评价值能衡量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按照测评的实际情况, 可以制定相关的评价等级, 然后计算出排名, 采用量化数字评价。

总之, 网络营销道德规范将成为网络时代企业与消费者面临的新挑战, 违反网络营销道德主要表现在搜集并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违反他人意愿发布商业信息、发布虚假不健康信息及违法信息、网上欺诈行为、出卖或泄露消费者资料、单方面改变承诺交易条件、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等。通过对国内外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的概述, 对提出当前的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起到了合理的借鉴意义, 为此, 需要明确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战略,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模糊评价模型。

此外, 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创建网络营销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体系, 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模型, 来对网络营销道德水平进行排名, 并在网站上进行公布, 让公众能了解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加快社会网络营销道德方面的建设。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 网络营销发展成市场营销主流。但是, 在网络营销中出现了一些非道德行为, 如何提升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成为当前推动网络营销进步的关键。本文重点探讨了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建设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建设战略

参考文献

[1]寿志钢, 甘碧群.企业营销道德的测评维度及其在道德总体感知中的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 2008 (03) .

[2]甘碧群, 程凯.网络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创新[J].经济评论, 2001 (02) .

[3]张国宝.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 2009 (23) .

[4]敬佳琪.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0) .

道德评价 篇11

【摘要】本文报告了笔者就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相关问题对会计从业人员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查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处理及评价可信度等方面,旨在掌握不同评价方法有效性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表明,由行业组织实施的同行业职业道德评价有效性最高。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建立起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可以说 ,奖惩机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做好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工作。所谓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指会计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正贬邪、惩恶扬善的目的。职业道德评价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这种“软”约束付诸实施的必要方式,借助于道德评价,道德规范才可能发挥潜在的裁判和激励效力。评价的结果或借助于行律行规和单位组织的奖惩;或借助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的宣扬、谴责以及会计人员内心的道德自省,以起到道德示范、激励和制裁作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一般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会计人员将自身的职业行为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对照,以得出是否符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社会评价是指会计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根据评价实施主体的不同,社会评价又可分为同行业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用户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

笔者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对上述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并对其有效性和人们的认可程度进行基本判断。

一、样本设计与调查问卷说明

为了把握第一手资料,笔者于2005年针对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在设计时,共列示6道题,每道题有4-5个选项。问卷虽然说明了“只填首选”(即只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但有的人员在回答某些提问时,认为“都有道理”,就采取多项选择。为尊重被调查者原意,在统计时,对每题的选答项进行了加总,然后再按每题加总的绝对数计算所占比例数,比例较大的,则反映了大多数人对所提问题的看法。这次调查从设计、分发、回收到统计分析历时六个月,共发放问卷300份,调查对象为福建省不同地区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财会人员,这些人员分布在钢铁、化工、电子、纺织、电信、电力、烟草、服装、造船、食品、商贸、金融、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个行业以及集团公司、独资公司、上市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因此,这次问卷调查具有地域广、行业多、方式活、统计准等特点,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达75.7%。被调查者中,有近48%的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或会计主管以上的职务,有19%的人员同时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资格。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问卷涉及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处理及评价可信度等方面。下面,笔者给出所有问题及其背景、答卷情况和笔者的分析。

(一)关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

要回答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对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了解,这关乎本次问卷调查的准确性。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1)选择A、B两项的占87.82%,说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还是非常乐意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记账、算账的,他们对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较清醒的认识,也愿意很好地遵守。

(2)选择C的占11.54%,说明“企业利益”在部分会计人员头脑里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当企业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就有可能为了企业利益而不惜违反法规及职业道德,以便实现短期的企业利益。

(3)选择D的是极少数,说明会计人员并不看重那些“听话耍小聪明”的要求,社会风气在好转,诚信与道德还是大有市场的。

分析:

(1)在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几种职业道德品质中, 回答结果的排序为: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专业胜任,说明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2) 将“诚实守信”排在第一位,把它作为会计人员品质的首要标准,说明会计人员自己还是愿意讲诚信的。这既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可以说,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与基础,是市场经济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

(3) 将“专业胜任”排在最后,并不说明它不重要,只是会计人员认为相对前面几种“德”而言,“能”是其次的。显然,会计人员德、能兼备最好,有能无德最糟糕。

(二)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主体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有关单位甚至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合作。当然,不同主体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人们对其认可度亦有差别。为了了解会计人员对此的真实想法,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1) 接近半数的人次选择“行业组织”,排在第一位,说明会计人员相信行业组织是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最佳主体机构,原因是行业组织有能力胜任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判断。

(2)“中介机构”排在第二,说明会计人员对中介机构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主要与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及评价的客观公正有关。

(3) 选择“自己”的排在第三,说明会计人员希望在评价问题上有自己的发言权,希望个人意见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4)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政府有关部门”与“所在单位”的人次比选择“自己”的人次少,这说明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各种政府机构和单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会计人员的评价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在会计人员心目中已失去应有的威信。

分析:

(1) 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的人次合计占72.08%,说明大多数会计人员倾向于由民间行业组织来负责实施会计职业道德的同行业评价。这与表3问题的回答具有内在一致性。当然,本题中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选择不同的行业组织作为其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主体,如注册会计师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总会计师选择总会计师协会、其他会计人员选择会计学会。这就给我们提出一系列问题:是否不同身份的会计人员应由不同的行业组织来实施道德评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如何分工与协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由哪个组织来牵头?如何进行实际操作?从本题回答来看,选择会计学会的人次最多(占40%),这说明会计人员更倾向于这一较综合的组织来承担同行业评价的责任。

(2)选择“财政部门”的占24.17%,说明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职业道德的同行业评价问题上,对部分会计人员有一定影响。

(3)选择“说不清”的占3.75%,这说明有少数会计人员对此无所适从,可能正好是现实状况的一种合理反映。

(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认可度

职业道德评价是否被人们认可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能否有效实施。为了了解会计人员对各种评价方法的认可程度,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1) 选择B的人次接近半数,排在第一位,说明会计人员对同行业评价认可度最高,这与表3问题的回答具有一致性。

(2)选择 E 的排在第二位,说明社会公众评价在会计人员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在设计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时须予以考虑。

(3) 选择 D 的排在第三位,说明部分会计人员在意用户的意见,毕竟自己提供的产品(会计信息)须得到用户的承认才算实现了价值,这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市场环境下更是如此。

(4)选择A 、C的比例相差不大,说明会计人员对自我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的认可度没有显著区别。

(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处理

如果说,做好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的前提,那么,对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正确处理则是该机制有效实施的最后保证。通过或奖或惩、或褒或贬的针对性处理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奖惩机制应有的激励与威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结果的处理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了解会计人员对评价结果处理方式的看法,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分析:

(1) 选择A的排在第一位,说明会计人员对行业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处理中所起的作用高度重视,并且,本题的回答与表3、表4、表5问题的回答具有内在一致性,充分说明了行业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及整个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中的核心作用。

(2)选择 C 的排在第二位,说明会计人员对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在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有充分认识,对会计职业道德这种“软约束”的存在特点(主要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维系)有一定了解。

(3) 选择 B、 D 的分列第三、第四位,且比例相差不大,说明会计人员承认单位组织与个人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处理中均能起部分作用。

(4)本题各选项的比例相差都不大,且排序很有意思:行业组织排在第一、社会舆论排在第二、单位排在第三,自己排最后,这说明会计人员认为这几种处理方式应该组合起来使用,并应有主次之分。

三、调查的基本结论和启示

从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中,不难得出下面一些基本结论及启示:

第一,近几年由财政部主导的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已有一定了解,并已经形成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这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及其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准备了思想基础与人员条件。

第二,在会计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两类方法中,会计人员认为社会评价的有效性更高;而在社会评价中,又以行业组织开展的同行业评价认可度最高。

第三,对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处理或者说奖惩机制的实施,会计人员认为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方能奏效,即以行业协会的奖惩和社会舆论的宣扬、谴责为主,辅之以单位组织的奖惩和个体的道德自省。

简谈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12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职业道德是在工作中协调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通常是在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 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与职业态度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多元化, 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的教师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正在逐步减弱, 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 师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意识淡薄

当前, 一些教师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对政治学习不以为然, 政治意识淡薄, 比如:有些教师对党的方针政策不闻不问, 不关心政治, 不顾全大局, 在大是大非面前, 看不清楚方向, 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宣讲堕落文化, 颂扬腐朽的生活模式, 无意甚至有意地神化社会潜规则, 极大地误导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散播有悖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 造成学生思想混乱, 严重影响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

2. 职业理想动摇

由于社会思潮变迁的影响, 部分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与实际收入偏低、精神与物质两难的矛盾面前, 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 职业目标出现了偏差, 价值主体由学生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价值取向也转向世俗功利, 他们淡化了对自己从事的崇高职业的追求, 变得过分在意名利和个人价值, 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讲求实惠, 对是否继续从事教师职业产生了迷茫, 更对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

3. 敬业精神缺乏

在当前, 有些教师把投身于教育事业作为一种无奈, 或者把从事教育事业作为跳板, 或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如果教师把教育当成一份普通职业来对待的话, 是难以胜任社会对教师这份崇高职业的要求的, 教师本身也难以承受可能面对的各种困难。因而有些教师对教育事业产生厌倦和鄙视, 工作敷衍了事。个别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精力明显减少, 把教学工作当成副业对待, 把主要精力用于其他活动中。

4. 学术道德失范

现阶段, 许多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 有些教师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就会急功近利, 抄袭剽窃, 弄虚作假, 学风浮躁, 在评奖、评优、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他们违背了学术道德, 成了批量制造科研成果的机器, 导致了目前学术圈中普遍的学术失范。他们的做法, 严重损害了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现阶段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机制分析

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教师其他素质的发展。然而, 学校管理部门更注重于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科研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体系的构建相对忽视, 许多评价标准内容过时、要求僵化, 对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 评价标准缺乏群众基础

当前, 许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在制定时缺乏群众基础, 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没有广泛地征求学校教师的意见, 忽视了教师的实际工作环境、素质基础等条件, 有些条款内容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因此, 评价标准的信度和效度不具权威性。

2. 评价手段过于繁琐

现行的许多评价手段过于繁琐和复杂, 对评价的要求不够明确, 操作过程复杂,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进程, 导致评价机制不能有效地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甚至会引起评价主体对评价机制的漠视和反感, 其中的一些标准和要求变成了“口号”、“标语”, 不能成为教师们职业道德行为的真正指南。

3. 评价结果可比性较差

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常常是定性的、抽象的, 缺乏对他们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具体量化的衡量, 因此, 评价、考核的结果可比性较差, 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考核通病。同时, 现行的群众监督评议制度还不够完善, 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失范行为, 干得好与不好基本没有太多实质性差别。

我们认为, 构建影响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要求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相统一。”我们应综合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 全面拓展导向性机制构建的全新视野, 从构建的本来意义上追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真正目的, 从时代发展要求出发丰富和充实其新内涵, 不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又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技能, 提升全面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 最终切实发挥导向性机制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及其个体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效力。

三、构建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 教育部对各类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均做了全面的阐述, 江苏省在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中对师德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都为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和有力的依据。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师德评价体系的设想:

1. 制定可量化的评价内容

职业道德的评价内容要完善、系统并且易于量化, 结合教育部的职业道德规范, 将评价内容定为以下几点:

(1) 政治坚定:作为教师, 要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 不得传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化。

(2) 精心施教:教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教师要精心备课, 讲好每一堂课;要认真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要刻苦钻研教学内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严明教学纪律, 不因人为因素产生教学事故。

(3) 潜心治学:人们总是把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精通业务作为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 教师应该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潜心科学研究, 淡泊名誉利益, 勇于创新进取;恪守学术道德, 反对弄虚作假, 抵制抄袭剽窃。

(4) 用心育人:自古以来, 教书和育人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并举、言传身教结合, 要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做到不偏爱、不歧视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自身修养, 自尊自律, 清廉从教, 做学生的表率。

(5) 热爱集体:教师要热爱学校, 关心集体, 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热心公益活动;要尊重他人, 团结同事, 教学上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科研上团结协作, 合力攻关。

具备评价内容以后, 需要将评价内容量化为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根据评价群体的不同, 指标应有所不同。例如学生评价表可侧重于课堂教学、为人师表等方面;同事测评表可侧重于团结协作、严谨治学等方面;领导测评表可兼顾各个方面。

笔者以学生测评指标举例。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测评的指标具体包括: (1) 举止文明, 言行得体。 (2) 无迟到、早退、缺课、擅自调课、上课打电话等情况。 (3) 作业量适当, 批改认真、及时。 (4) 课后辅导认真、答疑耐心。 (5) 尊重学生人格, 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性的语言,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6) 深入了解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7) 平等对待学生, 不歧视成绩差或犯错误的学生, 评分公正。 (8) 关心学生,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能及时进行教育帮助。评价的意见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学生只要在评价意见的相应栏目类做上标记即可。除此以外, 设置一票否决的测评指标也不可缺少, 具体可以包括: (1) 课堂上散布违背马列主义, 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 (2) 课堂上散布、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或政治谣言, 造成恶劣影响。 (3) 收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 帮助学生修改考试成绩或为学生开脱、减轻处分。 (4) 打击报复学生。 (5) 考前指重点、划范围, 泄露或变相泄露试题等。

2. 确定参与评价的主体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应该分为学生、领导和同事,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360度考评理论, 建议测评的权重设置成:学生占60%, 领导占30%, 同事占10%。

在进行测评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测评手段, 采取无纸化的网络测评方式。真正做到易于操作, 公平公正。

另外, 要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他人的评价只是外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 最终要经教师自身起作用。因此, 道德评价作用的发挥, 关键是调动教师自我评价的自觉性, 发挥教师自我道德评价的作用。

3. 营造健康的评价氛围

上一篇: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下一篇:学习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