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道德

2024-10-17

经济道德(精选11篇)

经济道德 篇1

一、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争论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自古有之, 只是如今尤甚。“中国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争, 西方古典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德与福的关系探究, 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一主题和观念。”然而, 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说, 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在这种观点看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 而这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开门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是相一致的。

而所谓的道德“代价论”, 实质上是割裂了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 而只是将道德看作对市场经济的外在约束, 片面强调了两者相冲突的地方, 而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正当性, 同时也忽略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与道德应该是一致的, 是相辅相成的, 市场经济也有其特有的道德价值尺度和标准, 是有其道德维度的。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观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个体、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普遍存在。为了调整个体、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国家制定了一套具有普遍强制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 即人们行为必须如何规范, 我们称之为法律。除法律之外, 还有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 我们称之为道德。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 具有同一性, 道德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经济对道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和发展。其哲学依据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的。纵观社会历史发展, 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趋于进步的, 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当今时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道德体系以新的内容, 并为道德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经济, 具有道德的合理性, 例如商品竞争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规律的科学性, 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道德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阻碍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能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然而, 一旦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或单纯由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 它不仅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使整个社会环境恶化, 出现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盛行的现象。表面上经济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 而实际上整个经济已经开始衰败, 就像一个从内核开始腐烂的苹果, 等问题已经在表面呈现出来的时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已经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了。

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萨缪尔森曾这样对中国记者说:“在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的经济。问题是, 市场是无心的, 没有头脑的, 它从不会思考, 不顾忌什么。”无独有偶,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马克维兹也这样对中国记者说:“市场没有心脏和大脑, 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来纠正这样不平等。”

说到底, 市场经济本身确实是“无所顾忌”的, 它自始自终都在贯彻“等价交换”等经济法则。这些经济法则, 可能具有对人类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一面, 如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等等;也可能具有对人类道德起促退作用的一面, 如贫富差距、自我中心、金钱至上、畸形消费等等。因此, 市场经济本身不但不可能自发地, 尤其是自觉地促进道德的发展, 而且还必须依靠若干的“规则”来规范它的运行机制, 用这些规则来调整它的运动方向, 弥补它的自然缺陷。市场经济没有心脏和大脑, 人们不得不为其装上心脏和大脑。

从这个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的确应是一种“规则经济”, 准确地说, 市场经济应是法制经济, 应是道德经济, 等等。法律、道德就是规范, 法律和道德是靠规范束发挥作用的。所谓规范市场经济, 实际就是规范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 (个人、群体和社会) 的行为。规范什么?规范行为, 规范个人、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今天我们谈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的意识, 深入到更多人的意识中去。市场经济需要不同的大脑和心脏, 而道德便是一种大脑和心脏, 而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大脑和心脏。

摘要: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体制缺陷以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一致性出发,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二者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 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小锡, 朱金瑞, 汪洁.《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夏东伟.《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新视野》, 1995年第3期

[3]窦艳华.《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兼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代价论”》

[4]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

[5]王小锡.《道德与精神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

[6]龙静云.《诚信: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思想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

市场经济与道德 篇2

市场经济和道德秩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流行的观点是市场经济应当对目前的道德堕落负责,拜金主义,世风日下。教科书上充斥着马克思的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现实也很给力,从“山西黑砖窑”到“三鹿集团毒奶粉”,以及不停冒出的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也在提醒这一点。有识之士不停呼吁要“流淌道德血液”,搞得企业家们好像非得到医院换血不可。

奇怪的是,道德堕落论在任何年代都很流行,60后指责70后,70后指责80后,人心总是“不古”,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7·23”动车事故发生之后,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是这样表现的,一贴广为流转的微博可资证明:“事故发生了,周边的居民 着烂泥去救人,新闻没有航拍,有直升机的自己开飞机去拍,血库没有血了,富二代开车豪车去献血,伤员进医院了,院长说救人是最主要的,不谈钱,献血了,温州的餐饮说献血的人免费享受营养餐。中国可以多点这样的暴发户不!”

市场经济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留下了两部巨著:《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这两部书揭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从中提出了所谓“斯密问题”,即:《国富论》研究的是经济世界,出发点是利己主义;《道德情操论》研究的是道德世界,出发点是同情心,斯密没有把这两个世界联系起来。当然,所谓“斯密问题”完全是一个伪问题。在斯密看来,这两者之所以能够并行不悖,出发点都是基于共同的人性,自利而利人。

实际上,人无不从自我出发,才可能推己及人,才可能选择道德价值。

人们往往承认市场经济的效率,但恰恰忽视了市场经济在道德领域的巨大贡献。在奥德利学派看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它所需要的是一个不断扩展的作为其道德基础的关于产权的共识以及信任关系。

市场经济既是一个法律秩序,同时也是一个道德秩序。这个秩序是建立在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个人自由选择之上的。如哈耶克所指出:“强迫是罪恶,恰恰因为它消灭了能够思想、能够作出价值判断的个人,使他成为仅仅只是实现他人目标的一个工具。”而道德的基础则是,“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是手段。”任何脱离自我选择的利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和极权主义。因为这种利他主义将个人当做工具而不是目的,由集体规定什么是“应当”,丧失了道德选择权的个人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强迫的利他主义通往的必将是一条奴役之路。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安·兰德专门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自私的德性》,阐明了“自私”的道德价值。她对“自私”的定义是“自私的根源是人按照自己的判断来行动的权利和需要”。道德的目的是阐明适合于人类的价值和利益;人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道德生存的本质;人必须受益于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一个慈善家的公益捐款,当然是“自私”的行为,因为他是根据他自己的价值偏好和个人意志选择救助的对象和方法,通过满足自己的主观愿望从而使自己感受快乐,捐助实际上是对自己财富的一种变相“消费”。

对自我的肯定,对自由的维护,是市场经济和道德秩序共同拥有的内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富庶地区,“暴发户”们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准越高;而那些市场发展不充分、政府权力肆无忌惮的地区,无论道德的调子唱得多高,也总是不小心露出一个又一个马脚。

经济学的科学道德 篇3

是否如此,请让我举两个例子。

例一 : 我国近年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多项调控,包括试行房产税,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理性发展。但有的经济学专家说,我国2013年的人均税负已达到近万元,相对较重,建议缓征房产税。这似乎很有经济学依据,也很替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但仔细分析,却缺乏科学根据,也非替人民群众着想, 而是替社会的另一利益群体着想。因为国家征收房产税从征收对象、起征点等都会有严格规定,普通老百姓不会有多套住房或大面积的房产,即使有也是少数,所以征收房产税,不会影响到普通群众的税负,而只能影响到那些多地有多套房产的“房姐”、“房爷”、“房祖宗”的利益。这样一分析,建议缓征房产税的经济学专家的科学道德就明明白白了,原来他是站在后一类人的利益立场上讲经济学的,而不是站在大多数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讲经济学的, 他的科学道德也就昭然若揭了。

还有,经济学是应当算账的,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不算账而又要以不算账的经济学制定经济政策措施,难免是一本令人难以接受的糊涂账。这就是本文的例二 :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拆迁。因为拆迁难,所以有了人们所说的强拆办。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难题,有人 ( 包括一些专家 ) 说是有些被拆迁对象狮子大口,难以补偿他的拆迁要求,所以变成了钉子户。其实这种现象可能有,但更多的是补偿不够合理。

试想,你要拆掉他的一处住宅,每平米按新建楼房的售价计算,或补一平米的售价,或换一平米的楼房,这看似很合理 : 一平米的旧房卖了一平米的新房价或换了一平来的新楼,这还不是便宜买卖吗?但开发商拿到这一平米后, 提高建筑容积率,盖了十层二十层甚至更多层。如果按此计算,开发商在原来一平米上获利是拆迁补偿的几十倍,怎么能算公平交易合理补偿呢?这样一来,又涉及了一个经济学的科学道德问题,也涉及到了经济学专家的科学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的道德本性 篇4

市场经济的道德本性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更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公平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类的.道德精神,是人类道德精神的经济实现形式.依托道德本性,市场经济得以克服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杨秀香 王立杰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年,卷(期):“”(11)分类号:B820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经济 道德建设

经济道德 篇5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某些高管抑或高官,乃至于冠有经济学家头衔的学者,认为“过度的反贪破坏了经济发展”,甚至放出“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论调。这与老百姓的期望大相庭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今后的反腐战斗将更强调依法治国,通过制度反腐才是根本之策。腐败问题始终是困扰着当下中国的一大忧患,高层反复表示,腐败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很多同腐败有关,普通百姓对官员腐败更是深恶痛绝。惟有根治腐败,诸多的社会矛盾才能化解,国民凝聚力、社会和谐度也将大大提高。古人云,“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至今的治国方略也大抵如此。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理论命题。在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新态势的今天,重估“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价值,对“法治经济”进行再认识,必将对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张扬“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理念,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立法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践行“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理念,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司法作用,倡导“能动司法”,维护司法公正,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理念,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法律服务作用,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为繁荣市场经济提高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是一个潜移默化必须自觉遵行的规则。一个市场道德信用不好,就会走向衰落萧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才是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时下出现那么多的“贪官”“劣管”“奸商”,可以说“前无古人”,“创历史新高”。细分他们的罪行却有惊人的发现——都是最基本的道德失控,面对种种利益诱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渐行渐远,走向堕落的深渊,让人十分心痛。

被誉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祖师爷的亚当·斯密先生,一部《道德情操论》入木三分地透析了个人的成功与处世之道,至今仍然不失为可资借鉴的箴言。书曰:一要勤奋好学,谦虚进取。二要真诚老实,不讲假话。三要广交朋友,善结诤友。四要温文尔雅,恪守礼仪。五要量入为出,谨慎择业。六要引而不发,学会超脱。七要谨慎处世——通常的谨慎是关心个人健康、财富、地位和名誉;超常的谨慎是具有“将军、政治家、上层议员”的城府。谨慎同更为远大和高尚的目标相联系,同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广泛而又热心的善行、对于正义准则的尊重结合在一起,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恰如其分的自我控制所维持的。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广大干部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惟其如是,“法治经济”和“道德经济”就有了践行的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篇6

市场经济确实有与诚信原则冲突的一面。市场经济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善良、公平和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是利己心、竞争和对财富的贪欲,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都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是什么,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我们每天能吃上肉并不是来自屠夫的仁慈,而是来自于他的利己心。市场经济下的个人和企业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逐利原则是市场行为主体违背诚信原则的强大内在驱动力量。另一方面,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会对诚信缺失带来极大的可能性。再次,市场范围的广阔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又一特点。它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地域狭小的熟人社会,依靠熟人之间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判断对方的信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范围的极度扩展,活动空间前所未有,绝大多数交易是双方素昧平生甚至视跨越国界的交易,这为假冒伪劣、欺瞒哄骗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有着对诚信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就是市场经济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更加需要诚信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或基础。

诚信首先是现代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1]。“资本主义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碎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哪里时间就是金钱,哪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1]经营者从诚信到不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的发现,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须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市场经济需要道德。

现阶段诚信的缺失主要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原有的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社会需要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是:

1. 利己利他。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商业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中,正是千千万万个个体对利益的追求,才使社会发展进步。市场竞争使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社会物质财富更快增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仅增大了市场主体的个人财富,而且增大了社会的共同福利。因此,市场经济承认经济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个人私利是合理的,并鼓励市场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追求、维护自身利益,不把利益主体对利益的合理追求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为人利己,舍己取义,与功利无关,是修身的要求。而市场经济首先承认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权利,这是传统道德观和市场经济道德观不同的地方。但同样重要的是,市场经济要求个体追求自身利益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利己不能损人,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利人利己,公平交易、平等互利。

2. 现代道德是逐利活动中的道德,而非道德理想主义[1]。

虽然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扶优解困,以高尚的道德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人,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市场经济道德和传统道德不同的地方在于,市场经济主体讲究市场经济道德比如诚信,它是逐利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而不是和功利无关的道德理想主义。人们做出某种承诺往往不像传统道德不以功利为目的,履行诺言也是没有功利目的的道义行为。现代诚信的基础是人的理性,而不仅仅是人的道德情感,当人们意识到只有利他,才能利己,只有为别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时,才愿意恪守道德和诚信。人们相信,信誉就是金钱。

3. 权利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与封建特权意识有根本区别的平等意识。自由的商品交换以其特有的方式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等级意识,客观上要求交换各方权利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自由的进出市场,并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各种选择。在尊重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他经济主体自由参与市场竞争和获得利益的权利。市场经济的道德不承认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同等受到尊重。这和中国传统道德上对人的要求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传统道德讲究长幼尊卑,纲常伦理,对于一些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对另一些人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权利责任道德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原因是与权利相适应的责任关系不明。责任不明的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在经济转轨时期,真正满足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尚在发育中,责任不清使逃避责任相当普遍。也有的是市场主体无力承担责任。在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大量的个体经营、“皮包”公司不断出现,很多企业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都相当有限,因此,承担责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上的信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个人人品的信任,重要的是对当事人能力的信任,对交易主体履行义务、责任的能力的肯定。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明确的产权关系使责任明晰,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并且使每一个市场主体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4. 市场经济的道德建立在广泛的契约基础之上,而非熟人之间的忠诚。

传统社会诚信是一种身份伦理,而现代社会诚信是一种契约伦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有限性和非经常性,个人身份、人格、品德就是担保,人们进行经济往来时主要依靠个人的道德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可能只建立在熟人之间情感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理性利益和契约的基础之上。市场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熟人间的关系是少数的。由于市场经济分工的全面性,使人们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依赖性空前加强,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赖人们就会借助契约,形成新的社会关系。遵守契约,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中国目前的迫切的是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既不要悲观地认为道德滑坡,也不要天真地认为可以回到传统的价值观。正如人们所说:中国目前道德状况是道德“失范”也就是原来的道德观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观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构建诚信社会重要的是应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使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道德与经济的一些思考 篇7

随着中国经济伦理学不断发展, 经济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更深入与热烈。“道德资本”的提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赞同者和反对者都有, 一场关于道德与资本的争论由此展开。反对者认为把道德看做一种资本进行财富的增加, 利润的创造是难以接受的。这种反对背后隐含的是对资本这一概念的非正面评价。当人们这么思考时, 说的其实是马克思眼中的那种剥削劳动力的, 每个毛孔里都肮脏的资本。在马克思那里, 资本不是物而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 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代名词。这显然与道德资本中的“资本”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是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 资本不是物,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经济范畴, 更是经济关系范畴,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而道德资本则是把道德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资源, 以此分析道德在经济价值增值过程中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这是道德资本概念与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区别, 也是理解道德资本的理论空间和逻辑边界的起点。”[3]道德资本是体现生产要素资本的概念, 是广义资本观下的资本概念。

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思考的是我们也说文化资本、人力资本, 也说精神财富, 但是当说到道德资本、道德财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有些许迟疑, 有些人甚至反对, 他们反对的不仅是或者可以说根本不是资本, 而是那种把道德看做谋取利益的手段的观点。必须承认的是, 从微观层面讲, 假设在同等条件下一个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具有道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采用道德方法投资经营, 其所带来的经济回报, 从长远看肯定会比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采取不道德手段经营的人要多。从宏观层面看, 更是如此。郑根成在其《论道德的资本逻辑》一文中指出:“正是由于当前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从短期效益分析, ‘守德’成本远远高于‘败德’成本;但从长远利益来看, 普遍的道德失范下的‘德行’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反而有助于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 并最终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这个角度看, 讲道德也就是讲效率, 讲道德也就是讲资本效率。因此, ‘合乎道德地投入’还是被一些品牌企业作为永久核心的发展方针被坚持下来, 既是它们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原因, 又是它们能继续高调发展的原因。”[4]接着, 郑根成继续写道:“道德资本逻辑的实质就是强调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策略, 即一方面强调道德因其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成为一种获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这种逻辑, 人们得出结论, 经济发展应该合乎道德的要求, 个体的经济行为是这样, 企业主体的行为也应该这样……但问题在于, 这种逻辑源自对道德工具的价值追求, 即便是它得出‘我们应该道德地行为’的结论, 其预设的前提却是:‘因为, 这样做是有利可图的!’这恰是道德资本论受更多学者诟病的原因所在。”[5]也就是说, 反对者认为当人们这么去理解、看待道德的时候, 其实是把道德看做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抛开利益是否正当等问题, 反对者认为道德首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道德更应该具有价值理性, 而非工具理性。如果人们立足于道德工具主义的工具理性立场而不是绝对价值目的性的价值理性立场把握与理解‘道德’, 不仅背离了‘道德’的原本本体性, 而且使社会已经溃塌的道德根基进一步崩溃。”[6]反对者从来不否认道德的经济意义, 一方面, 从道德的起源看, 道德首先是一种利益调节手段, 而且, 它最终是符合行为主体的长远利益的。另一方面, 任何经济行为都不是独立或单纯的经济行为, 它是在一定道德关系中发生, 并且包含相应道德考量的行为。离开道德, 任何经济行为都不能得到恰当的说明。但是他们反对把道德解读为一种资本, 因为这样可能使道德陷入一种“工具化”的危险当中。

那么, 道德资本的宣扬到底是在经济领域乃至人类生活领域凸显了道德的作用, 还是削弱了道德纯粹性和终极意义?对于道德资本这一争论, 关键在于怎么理解道德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可以这么说, 道德的目的性功能与工具性功能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 没有目的性功能提供的目的、责任和约束, 道德就不能称其为道德;反过来, 没有工具性功能提供的现实意义, 道德就难以显示其现实价值。并且深入思考会发现一味追求道德目的的优先性, 其可行性不高, 实际效果也不明显。道德“从一开始就预定了一种价值分类和价值秩序, 认为人的经济行为仅仅具有纯工具性的价值和意义, 必须服从于更高的道德目的和原则。这样, 在道德和经济之间便设定了一种先验的道德优先性秩序, 不仅人为地割裂和化约了两者间内在互动的复杂关系, 还架空了道德本身, 使之不可避免地成为某种道德乌托邦”[7]。

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说道德或者善是快乐或幸福的增加, 似乎比资本、利润的增加让人更好接受一点。是否意味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还是将道德放置在一个更高一点的位置。事实上, “道德资本”的提出,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为我们处理经济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因而, “道德资本”的积极一面必须承认与肯定。

摘要:“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赞同者和反对者都有。这种反对背后隐含的是对资本这一概念的非正面评价及对道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不同理解。事实上, “道德资本”的提出,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积极的一面。

关键词:道德资本,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

参考文献

[1]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 1998 (6) .

[2]M.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2.

[3]王小锡.“道德资本”何以可能——对有关质疑的回应[J].哲学动态, 2013 (03) .

[4][5]郑根成.论道德的资本逻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 (1) .

[6]高兆明.“道德资本”的提法有三大误区[N].北京日报, 2013.8.26.

经济道德 篇8

生产理论告诉我们:道德行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是活劳动的“主观生产力”, 是物质生产力的精神支撑和价值灵魂。在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道德不是以直接、显性的方式发挥作用, 而是以间接、隐性的方式渗透在生产过程中并物化在活劳动的对象化产物上。对于这一问题,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着重强调了道德在生产中的作用。李斯特和施托尔希也指出, 生产的发展必须要有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力的培养, 否则不会生产财富。马克思更是以广义生产理论, 强调了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生产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狭义生产”的方向, 精神生产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广而言之, 道德可以为生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劳动生产环境和必要的社会条件, 减少生产发展的“社会成本”;狭而言之, 道德作为劳动者个体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而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这种从道德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向价值关联出发, 考察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性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阐明道德在经济价值转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道德行为的成本

从道德原则可以看出, 道德以自我牺牲为前提, 显然是有成本的。如果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 自利是首要目标, 遵循的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则, 不断根据市场各种信号的变化及时作出恰当的决策, 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道德成本的付出, 就是要使其产生好的道德效果, 让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祥和、融洽、幸福的道德社会内, 而这种氛围只有由周围人群的道德付出来提供。就道德成本来说, 其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构成。直接成本是道德主体在从事道德活动的过程中, 在时间、财力和精力等方面的付出;机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因从事该项道德活动而放弃从事其他活动所放弃的效用或收益。至于不道德的行为, 其成本由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受罚成本构成。直接成本是指道德主体从事不道德活动的直接支出, 包括人力、财力的支出和精神负担方面的代价;机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因从事此项不道德活动而同时不再有机会将资源用于其他行为活动, 由此而放弃的可能的收益;受罚成本是指道德主体的不道德行为暴露以后受到惩罚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事发后所受到的处罚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是要增加不道德的个体成本, 降低道德的个体成本与不道德的社会成本。在市场经济国家, 还存在较高的不道德社会成本, 如许多人创造了财富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一些人并未创造财富却得到超额的分配, 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合作的机会没有利用, 有时反而造成了种种纠纷, 经济诉讼案件成指数规律上升, 占用大量劳动用于非生产性的, 而且是彼此抵消的活动。

三、道德行为的效用

所谓道德总是要以个人对社会或他人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其实这只是对道德利他性这一方面特性的说明。道德除了利他性外, 还有自利性的一面。而且, 道德并不排除对其最佳效益的追求。道德在本质上是讲求经济效益的, 它的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原理的应用。因此, 道德是以较低的契约成本换取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相互协调的较高收益。道德效用是指个人或团体从社会的道德表现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道德总效用反映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道德能量使人们对社会总的满意程度;道德边际效用反映每增加一个等级的道德能量使人们所增加的对社会道德的满意程度。

一个社会, 如果人们都讲道德, 那么道德行为的边际效用为零, 这时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道德阳光的社会里。一个社会如果普遍缺乏道德, 周围有一批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之徒, 当别人陷入困境时, 也不会伸手帮忙、甚至反而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将使人感到紧张、不安, 要处处提防, 这将造成一个令人焦虑的环境。越是在风气不太好的环境中, 道德行为的作用就越能获得人们的热爱和拥戴, 起到振聋发聩的感召作用。道德环境是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提供的, 当每一个人提供这种道德环境时, 往往要作出某种牺牲, 如火车上有盗贼偷盗旅客钱财时, 而周围都是怕事之徒, 看着小偷偷盗, 而袖手旁观, 无动于衷, 则必然盗贼蜂起, 无法无天, 最后这批怕事之徒难免同样落入魔掌。相反, 有人挺身而出, 这使他可能经受某种牺牲, 但他维护了一个道德环境。如果人人都能挺身而出, 这将使盗贼无容身之地, 因而就安全、融洽。因此, 社会道德的最优化规则是, 当所有个人所付出的道德能量相同时, 可使社会的道德效用最高。如果这样, 就可为物质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四、道德原则假设

1. 最高原则。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遵循的最高道德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强调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强调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来保障个人利益, 它倡导一种为国家、集体献身的道德精神, 只有在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体系中, 个人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集体主义作为原则, 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始终, 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于其他道德体系的显著标志,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但在要求上主要是针对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和先进分子。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 就需要能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2. 基本原则。

功利主义、互利主义、社会公正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功利主义作为人类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功利原则, 体现社会主义“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原则, 承认并尊重个人的创造精神和物质利益。功利主义有利于克服过左的不敢言利的偏差。互利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互利包含道德上的互利主义与经济学中的互利法则两个方面。经济学中的互利法则是绝对的平等互利, 不包括自我牺牲;道德上的互利主义则不是绝对的平等互利, 包括自我牺牲。因而互利主义不同于单纯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可以较好地把利己与利他统一起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公正经济, 它通过调动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它要求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社会公正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二是反对贫富过分悬殊。它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以调动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积极性, 合理地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 因此, 社会公正与市场经济并不必然矛盾。基本道德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人都应遵守的原则, 在普遍遵守基本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做到遵守最高道德原则。

五、结束语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尽管本文着意突出的是社会道德与经济行为之间的正向价值关联, 但这并不意为着忽视或否认道德作用的有限性。否则对道德的作用认识势必会因界限和条件的模糊而陷入泛道德主义的困境之中。也就是说, 道德只有内化为经济主体的自觉意识并进入生产过程之中, 才能发挥精神生产力和价值增值的作用。并且, 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 才能对经济行为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 否则, 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反而会起阻碍作用。总之, 道德的经济学问题既是一个发展复杂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从经济伦理学的观点看, 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包含道德的人类行为, 所以凯恩斯说:“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道德科学, 而不是自然科学。”可见, 经济学不能无视道德, 经济学研究离不开道德范畴, 即使是以利己主义为伦理基础和道德前提。本文的宗旨无非就是使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又有利于人们社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胡企林, 蒋自强, 钦北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1.

经济道德 篇9

关于经济学与道德的关系的源原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认为“经济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亚当·斯密之后, 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 当时之所以分离是有助于经济学家集中解决经济中的大量的技术工程方面的问题, 有助于经济学的发展。然而, 随着经济实践活动的开展,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学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缺少对人的“终极关怀”, 结果致使经济学走向狭隘的死胡同。由于这种分离忽视了经济行为的动机及经济成就的价值判断, 一味的追求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利润的标准, 于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如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人是金钱的奴隶、是经济生产的工具、人际关系紧张、大量的疾病产生、社会贫富悬殊、失业人数增加。

二、伦理道德交融于经济行为之中, 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经济行为是推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最基本的行为。生产力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尺度。

1. 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需要伦理道德。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在生产力中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它自身的矛盾, 即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不断解决, 推动着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而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调整各种关系, 概括起来说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 如何调整呢?就需要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行为做出各种规范, 这种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如果没有这些规范, 生产力的发展无从谈起。

2. 伦理道德贯穿于经济行为过程的始终。

任何一种行为发生都是从感觉开始的, 由感觉→需要、欲望→动机→目的→手段、方法→意志→结果的发展过程。从感觉到欲望是行动的萌芽, 动机的确定是行为的开始, 从感觉到动机是心理的过程, 从动机到效果是行为实现过程。在行为的过程中, 动机决定行为的发展, 是引发行为的推动力, 维持行为的强化力。动机的产生是由需要引发的, 行为主体的动机是在需要中产生, 在活动中发展, 它指向一定的目的, 决定行为的方式, 是构成主体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因素。在人的行为中, 动机的确定需要主体的伦理道德素质的参与, 什么样的动机就决定着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经济行为动机的确立也不例外。

3. 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及其道德选择。

道德行为只不过是在各种活动中具有道德意义, 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 经济行为从始至终都渗透着伦理道德的因素, 所以, 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行为。人类道德行为是有价值的行为。道德价值是人们实践活动和道德意识现象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其中道德行为价值是道德价值中最重要的方面, 人们常说的道德价值一般是指道德行为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经济行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当然也体现出它特有的道德价值。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表现在:一是道德调解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因而, 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和繁荣。二是, 道德在经济行为中能够促进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有益于人类个体心身健康和完善发展, 因而可以使个体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动力, 使人走向美好和谐的生活。

当我们考察经济行为时, 对其质进行分析, 看它是否有道德价值:是有道德的、是不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对其量进行分析时, 就是看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量的大小, 经济行为作为一种特殊行为, 它要有经济价值即经济效益, 同时必须有道德价值即社会效益, 它是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统一。道德价值愈大, 对经济的反作用愈大。

三、现代经济呼唤着伦理道德和经济的高度融合

马克思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将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它促进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证明, 它是目前最成熟、最有效的经济模式。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着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证明, 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化都接受的体制后, 世界经济才显示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对世界经济来说, 世界市场由此而完整和统一, 进而使整个人类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全球化的经济活动意味着全球的人联合起来共同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 这就需要从全球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伦理道德所调整的利益关系比以前更多、更复杂。可见经济愈发展愈高, 愈需要新的伦理道德的参与, 生产力水平愈高, 愈要求经济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融合。

道德可以创造新的经济, 伦理道德一旦与经济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 因为在经济活动的一开始就有符合时代要求崇高的伦理道德动机的参与,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调节能人与自然的环境伦理参与;有能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有社会伦理的参与;有调节经济内部利益关系的经济伦理的参与;可见, 如果先进的伦理道德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就会创造出新的经济, 伦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伦理道德是作为划分经济发展程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的应有之义, 因此, 我们可以说伦理道德就是经济发展的精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出版社, 1974年版

“问题疫苗VS道德经济”等2篇 篇10

素材A 母女贩卖价值上亿“问题疫苗”

据媒体报道:2015年,山东济南市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非法经营疫苗类产品案件,经查,涉案人员庞某和女儿孙某,从疫苗批发企业及其他非法渠道大量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销往全国24个省市。此案中庞某累计购进疫苗共计2.6亿元,销售金额3.1亿,违法所得近5000万。3月18日,此事件一经披露,舆论哗然,社会公众反响强烈。经查实问题疫苗涉嫌违法经营药品企业29家,涉嫌购进非法疫苗的接种机构16家。李克强总理3月22日表示:“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他强调,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素材B 用文明和道德赢得世界尊重

3月16日,在面向全球直播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李克强总理:我们注意到,两会前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一个议题是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请问总理,中国这么大,要解决的问题这么多,政府的工作又这么忙,这个问题有这么紧迫吗?李克强回答道: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我们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素材点拨】作为医者的庞氏母女不能说没有文化,但完全没有道德,她们在强大的物欲前彻底沦陷;而在纷繁众多的事务中,李克强总理强调通过文化医治市场的弊病,希望借助道德的力量让商者完成心灵的净化,让经济闪耀出文明与道德的光芒。只有在文化与道德的观照下,借助法律的约束,依凭内心的敬畏与反省,才能在无论是商海还是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赢得尊重。

【适用主题】道德与经济;社会监管;文化的力量;内心的约束;敬畏道德……

暖男医生VS“太阳村”遭铲

素材A 手术结束了,我想把你吻醒

“手术结束了,我想把你吻醒。”近日,一张温馨照片传遍了朋友圈。手术苏醒室里,一名穿着手术服的医生温柔地怀抱一名刚做完手术、方才苏醒的小患者,轻轻抚拍着他的背,如同安抚自己的孩子;而小患者也顺势将手搭在医生的胸口,两人如同正在进行“秘密”的交流。照片上的“暖男”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麻醉科的梅伟教授。他说,照片很“片面”,还有另一名医生冯启苗没有“入镜”。照片中的小男孩才3岁零1个月,术后,医生监测到他血氧饱和度过低,两名暖男轮流抱着他,轻拍背部帮其肺复张,同时防止因过度哭闹而导致口腔黏膜渗血。

素材B 拆毁“太阳村”,让人性落地

3月14日,天津一处专门收留服刑人员子女的“太阳村”服务中心遭铲车破坏,房屋、球场绿地被铲,池塘被填平。事件疑为遭遇土地纠纷,相关细节待进一步调查。“太阳村”是一个非政府慈善组织,负责人王瑷丽已60岁,带着26名孩子,租种着附近村上的百亩耕地,有时会接受爱心人士帮助。这些被收留孩子的父亲或母亲,都是服刑在押人员。对于“太阳村”的孩子们来说,流离失所已经不是第一次。2009年,这些被从别的地方“请过来”的孩子,因为村委会新班子对旧班子的做法持不同意见,曾被“请”了出去。

【素材点拨】在职责之外,还要担起保姆的角色,更闪现人性温暖的光辉;而当铲车轰隆隆地铲倒一间间房屋时,倒掉的不仅是建筑,还有内心的信仰和价值。文明和法治、人性冷暖,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于对待孩童的态度行为。一处遮风挡雨的房子,一个暖暖的拥抱,都会给人无尽的希望和憧憬。

【适用主题】人性的光辉;温暖的拥抱;职责与担当;文明与法治;希望与失望……

撰稿/王龙伟 编辑/于智博

市场经济的道德之殇 篇11

经过60年呐喊与解放的艰辛历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但无形之手却并没有像人们最初希望的那样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急速扩张的经济体大有把一切划归经济逻辑之势, 这显然造成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紧张。不论官员腐败、有毒食品, 还是见死不救、矿难频繁, 其背后均为道德困境的反映。经济的腾飞震撼人心, 而道德的下降却也让人触目惊心。有社会学家做过研究, 当一国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 社会比较稳定, 民风淳朴。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 社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 就会出现社会矛盾激化, 道德水平下降。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 民风又有所回归, 社会趋于稳定, 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 1000~3000美元是个坎, 不幸的是中国正处于这个阶段。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披露的食品安全问题, 诸如“苏丹红”事件、毒大米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豇豆事件、问题疫苗事件、地沟油事件、假紫砂事件……等等, 举不胜举, 防不胜防。我们的社会荣辱、美丑、善恶的价值观已经颠倒、紊乱, 人们普遍感觉现在民风日下。甚至有网友就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网络上留下过激言论:“用不着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发动和平演变, 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将毁于地沟油”……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市场经济把中国变成这样的?计划经济时期怎么没这样啊?人们自然开始怀疑这种经济增长的道德性。而道德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 应该被赋予怎样的内涵?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无形的巨大力量。道德增值, 人人自爱, 社会和睦;道德贬值, 良知泯灭, 必生祸乱。在社会里, 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六条区分人与动物的普适道德。既然我们是人, 就不能认同:杀人、抢劫、偷窃、欺骗、遗弃、滥淫。人们对普适道德没有分歧, 普适道德观也是人类价值观的内核, 被各种文化形态所接受, 在全世界范围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的价值观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从古到今, 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牺牲个人以利整体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宣传比任何国家都要响亮。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当下的中国要解决的却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问题, 一个多月内连续发生多起杀害儿童的案件闻所未闻, 根本谈不上去建设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道德的滑坡, 从表面上看, 是中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始的。新中国60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是经济大发展、生活大变样、体制大变革的几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刻的变化, 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而引起的观念变迁最为激烈。过去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 遇事“等、靠、要”的观念比较盛行。市场经济冲击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 激励人们大胆探索、勇于竞争, 促使人们寻求机遇、精打细算。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等等,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取得巨大成就, 乃至如今后金融危机时代, 在世界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经济在中国显示了强大的活力, 让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 但也应该

························人文论坛

看到的是, 有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 急功近利, 言而无信在日常交往中频频出现, 客观上导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 相互欺骗, 社会诚信度下降。人们除了谴责始作俑者的道德败坏, 更多是归咎于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本性, 但考虑到西方社会的道德状况, 显然, 市场经济并不是“缺德”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 但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社会的道德伦理机制, 这才是中国人变得“缺德”的真正根源。中国的道德传统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础上的, 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 我们的道德伦理教育要么停留在以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阶段, 要么祭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法宝, 但这些道德教条都解释不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 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和矛盾的道德观显然不能再作为支撑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

再加上, 我们所理解的市场经济, 实际上是一种非道德化的中性制度:只要一个人在市场中合法赚了钱, 并且依法纳税, 那么就不仅增进了自己的利益, 也增进了全社会的利益。他在此之外, 没有任何其他义务。这种市场经济的观念, 来源于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启蒙主义的理性思潮:追求快乐和私利, 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一个理性的制度, 是要把这种对个人快乐和私利的追求, 转化成自动对社会也有好处的行为。这样大家都可以放心追求快乐, 用不着操心太多道德问题。比如, 富人买豪宅, 穷奢极欲, 不仅没有什么不好, 反而是造福社会。因为他们一掷千金时缴纳的税金, 可以用来给穷人盖房, 或发放救济。市场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一切都由“看不见的手”管着, 就用不着看得见的道德信条来约束人了。这套法国启蒙主义精神, 自五四以来席卷中国知识界, 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和反传统的运动中又卷土重来。其中80年代启蒙思潮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就是反道德主义, 即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弱点, 就是道德过剩, 理性不足,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是泛道德主义的, 用道德解释一切, 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 重道德修养, 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 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 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 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实施, 商业发展缓慢, 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可惜, 我们对启蒙主义的理解又走上了狭隘之路。那种创造一个理性的制度, 使追求私利的人能够自动造福于全社会的理想, 充满了天真的乌托邦情怀。与此相对, 市场经济的正宗教义, 是在盎格鲁撒克逊的启蒙主义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启蒙主义, 核心不是理性, 而是道德。

比如市场经济的祖师爷亚当·斯密就是这一传统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留下了两部传世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即被称为市场经济圣经的《国富论》) , 这两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和伦理学基础。只是他的理论频频被后人用法国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来解释, 所以影响最大, 被误解得也最多。人们想当然地认为, 他的所谓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就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 尽情地为个人利益而竞争。这样, 个人获得的利益越大, 社会的收益也越大。市场经济的道德, 是其背后那种让个人和社会共赢的理性, 而不是让个人在市场上接受伦理的约束。

实际上, 在《道德情操论》中, 斯密强调道德对于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市场经济其实是以人的自私自利为基础的, 换言之, 市场经济是有其基因缺陷的, 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依靠历史悠久的基督教传统和逐步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这两种手段来抗衡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 才使得社会大体上保持健康运行, 避免市场经济最终演变为冰冷僵硬的市场社会。亚当·斯密不仅是位经济学家, 更是位道德学家。他不像人们经常描述的那样, 是一位鼓吹残酷竞争的人士;相反, 他认为, 如果没有道德基础, 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他之所以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一个基本预设就是个人有强烈的道德关怀和约束, 会利用自己的自由追求社会公益, 所以才用不着国家来插手。他明确批评那种人人为己的自由竞争是放纵和有害的。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非在他的专著《富与德——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市场社会的架构》中认为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具有伦理学涵义:利己心是人类的本能,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下, 利己心具有自发地趋向美德的内在力量;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社会中, 其国民的富与德 (物质富裕与道德) 将自然而然地同时实现, 即国民在积累经济资本的同时, 积累勤勉、节俭、诚实、守约、守时等道德;在市场经济中, 追求富裕的过程就是道德修炼的过程, 这是一个无意之中的结果, 意味着每一个市场的参加者谁也没有意识到在经商中使自己高尚起来;从长期看, 一个民族或国家将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成为有德之国, 这是因为市场社会存在着看不见的道德强制作用, 无形之手的伦理学涵义正在于此。

不得不提的是, 西方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基督教伦理道德基础上的, 基督教的内核精神便是“仁”, 即博爱世人。他们也有“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的主张, 但与中国的这些观念却不同, 他们是从人性角度出发, 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的。而决不是在嘴巴上说一些大而空泛的话。

在道德观上, 西方人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他们认为三者是一体的。这里的知识并非指文化程度和读多少书, 而是指有真知灼见, 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有修养素质等。他们认为正确的行为是由于正确的判断, 而做错事是由于错误的判断, 没有人会明知故犯, 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有自制力, 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抑制自己的欲望, 严格地遵守法律。同时还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 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因为单纯的知识不能保证人去履行美德, 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须要正确对待人的情感问题, 要让人在履行美德的时候是快乐的。

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就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 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 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三大著作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们注重契约精神, 讲究诚信, 倡导勤劳工作, 创造财富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财富, 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创造上, 他们的道德超越于物质之上。他们将灵与肉

I人NTE文LLIG论ENCE坛························

分开来对待, 因而也更能很好地实践道德的精神。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比尔·盖茨和巴非特正是这种道德理论实践的最佳例证。

世界第二大富翁巴菲特2007年宣布把自己财产的大部分 (超过310亿美元) 捐给了世界第一大富翁比尔·盖茨和其夫人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这笔钱, 完全可以用来自己成立一个最大的基金会, 或者建一个巴菲特大学, 使自己名垂青史。但是巴菲特连名字也不要, 一定要把钱交给能够最有效率地服务社会的人。这个人就是07年宣布将淡出微软集中精力经营慈善事业的盖茨。

无论巴菲特也好, 盖茨也好, 都是市场经济的最大赢家。他们一个把家产如数捐出, 一个退出企业, 准备专心于慈善事业, 说明了他们对市场经济局限性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市场经济的魔力了。他们正是靠着驾驭这样的制度赢得了自己的财富。但是, 他们也认识到, 再伟大的制度也有局限。这种局限必须靠人的道德力量来超越。具体而言, 市场经济效率优先, 因而是一种赢家的游戏。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 市场无法解决穷人的问题。要解决穷人的问题, 就必须靠市场经济中赢家的道德自觉。

两个人有个共同点, 都对继承的财富异常反感, 都认为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如果他们这样的人不把财产捐出, 而是留给自己的后代, 那么美国就会变成一个由经济贵族所统治的社会, 偏离他们心中英才主义和自由竞争的社会理想。众所周知, 美国拥有最自由放任的经济, 也有着最发达的慈善事业。美国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 一大原因就在于这些市场经济中最大的赢家, 能够主动根据自己的道德情操重新分配财富, 使政府权力的介入成为不必要。

跟儒家思想在中国一样, 亚当·斯密的原著虽然比较晦涩难懂, 但其伦理思想在西方的影响也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亚当·斯密的学说成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道德伦理标准之一, 已经渗透到每个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骨子里面。这些国家的政府就是要让所有的国民, 包括从婴儿到老人, 清清楚楚地知道, 作为一般的国民, 不需要太高的道德要求, 只要遵守法律, 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 富裕与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借鉴了市场经济的硬制度, 却没能借鉴市场经济的软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没有跟上, 造成了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硬, 一手软的局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形成, 人们的道德实践既没有统一的标准, 又在各种传统的、没落的连同新生的许多道德观念中沉浮跌宕, 普遍缺乏一种信仰, 于是陷入了一片空前混乱的状态中, 无所畏惧、不择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来。

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几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释了商业社会中道德败坏和腐败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妨碍人们勤劳工作、阻止人们实现生活改善愿望的制度就是社会道德堕落的根源。例如:特权、垄断、管制、保护等制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不仅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自然运行, 而且还造成了商人的腐败和堕落, 它使商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机取巧而获得垄断和超额利润上, 导致腐败的产生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如果取消了特权、垄断、管制、保护以及暴利等, 则商人阶层亦会非自愿地被引向努力、节俭、正直等道德领域。

按照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 中国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富裕与道德同时实现的前提条件并没有出现。因为,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社会目前的诸多矛盾并不是因为实行了市场经济, 而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特权阶层依靠制度缺陷和社会不公, 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迅速致富, 他们使整个社会倾向于投机取巧而非勤劳致富。例如之前的炒股、炒房, 再到现在的炒卖民生物资, 不管是炒普洱茶, 还是炒大蒜、绿豆, 一些人总是巧钻管理不规范的空子, 以不正当的手段, 囤积哄抬、投机取巧, 而这样, 最终会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甚至败坏社会风气。这些都是违背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商业道德伦理而种下的恶果。

市场经济道德观念的重整与重构是无法淡漠的中国命题。心存敬畏、善性做事, 至诚至信、义利兼顾, 才是有道德感的市场经济。用亚当·斯密的道德伦理学说看中国,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追求物质富裕与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并不矛盾, 只要完善法制,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引导国民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可以双丰收, 富裕与道德同时实现的理想社会也就会早一点到来。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 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 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 立刻败得溃不成军, 各种“缺德”现象的出现频繁到了人们见怪不怪的程度。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道德崩坏吗?当初的万众一心, 已经被今天的贫富悬殊、心态不一所取代, 而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 也在一刻不停地拷问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途。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伦理,亚当·斯密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 张兴、田要武、龚双红编译:《国富论》, 北京出版社, 2007年。

[2][英]亚当.斯密, 韩巍译:《道德情操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年。

[3]李非:《富与德——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市场社会的架构》,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科室环节质控下一篇:伦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