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2024-09-24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共12篇)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1

多年来, 职业院校一直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是由于在师德评价过程中, 指导思想和操作办法的不科学和不合理导致评价的随意性比较大, 发展性、系统性不强, 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我院通过几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了适于我院的、比较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 评价标准不具科学性

此前, 教师评价的标准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价值, 所以评价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搞形式主义, 敷衍了事;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泄私愤的好机会, 把“得罪”自己的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同样, 教师也对此褒贬不一。所以, 这种评价标准没有从客观上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 不具有科学性, 最终只会流于形式。

(二) 评价结果不具发展性

按照这种评价标准评价出的结果, 容易形成给教师排出名次, 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产生消极的一面。而没课或者课少的教师的评价结果让其看不清自己存在的缺点。所以, 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二、重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因此,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十分重大。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需求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 科学合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保障。

(二)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教师健康发展, 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特别是行业、企业评价意见,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

把控制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的主动权交给教师本人, 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 鼓励教师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工作和成果。

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我院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由“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五个子系统构成, 变抽象为具体。同时将突出贡献、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和重大事故纳入指标体系, 增设了“加分”和“一票否决”的项目。

(一) 职业观念

其一, 爱岗敬业。即忠于教育事业, 敬业求真。其二, 为人师表。即以身作则, 尊重他人, 身正为范。其三, 关爱学生。即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 师生交心, 个别辅导。

(二) 职业情感

其一, 诚实守信。即表里如一, 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其二, 乐于奉献。即工作主动, 不计报酬;工作认真, 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乐于奉献。其三, 团结协作。即心向集体, 善于合作。

(三) 职业技能

其一, 开拓创新。即勇于探索,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重点、难点工作能进行突破、解决方面的创新思考;对于焦点性的问题能进行负责的思考, 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其二, 求知进取。即有进取心, 求知欲强, 以学定教, 常教常新。其三, 求真务实。即保时保质完成工作, 一丝不苟。

(四) 职业纪律

其一, 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努力工作。其二, 认真严谨。有尽职尽责、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钻研、治学严谨。其三, 遵纪守法。遵守纪律, 创造性工作;廉洁自律, 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五) 职业作风

其一, 勤奋负责。即工作主动, 尽职尽责,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二, 办事公道。即教育公平, 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公正率直。其三, 宽和处事。即谈吐得体, 团结同事;荣誉利益不争不抢。

四、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

(一) 量化等级评价

以“月”为测评的基本时间单位, 以学期为终结性评价时间。“月评”每项的权重值的平均分值之和为每位教师学期分数。

(二) 量化等级确定

90分以上为“优秀”, 80—89分为“良好”, 60—79分为“及格”, 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三) 评价的主体操作

1.学生评价。以三级指标的分值为基础, 评价的权重为0.50。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评价以三级指标分值为基础, 同事评价权重为0.10, 自我评价的权重为0.10。3.领导评价。领导评价以三级指标分值为基础, 评价权重为0.10。4.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以三级指标分值为基础, 评价权重为0.20。

总之, 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只有教师发展了, 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如果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把教师喻为杠杆, 那么,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就是这杠杆的最有力支点。有了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就会自觉得到提高和发展。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2

摘要:建构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于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提高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本文通过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力求能通过评价及时反映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决策者全面地掌握专业及教学实际情况,并及时采取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目的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新时期,党中央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求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要求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重点转向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大背景下,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在保证人才培养、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可替代的。实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是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正确处理好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关系,促进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得到有机统一,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政府评价为指导,以社会评价为评价依据,以学校自我评价为核心。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其办学质量评价行业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政府评价主要依托点的技能等级考核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尚待完善,因此质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自我评价。

2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2.1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

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既要遵循和符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更要具有在日常自然运行的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工具性的模型、程序和具体文件,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各部门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2.2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评价工作包括评价管理工作、确定评价人员、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评价方案、收集与分析信息、评价报告等。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必须全面考虑这些要素,注重全面监控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的互补结合,但更应注重实际效果,避免为应付评估大量投入却忽视日常人才培养评价的现象。

2.3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动态发展。

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其内容应该相对稳定。但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对人才培养进行的评价也应当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一方面,一些指标的评价标准会随着影响职业学校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未尽相同。

3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评价的体系,是一个内部具有高度规范性、外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框架结构。内部的规范是外部应变的保证,而外部的适应又是内部规范的基础。

3.1职业学校内部组织的四大规范。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强调在日常教学的自然状态下,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的诊断,来构建一个人才培养保障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通过质量诊断和预警,提高学校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特定需求者是企业与学生。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自始至终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专业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在进行人才培养评价时,首先就要判断在专业建设方面是否坚持了就业导向的原则。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专业设置、专业实施、专业考核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则应及时作出预警,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措施尽快解决。

(2)强调多元整合的课程开发。

所谓课程开发,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而课程方案则是学校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操作计划,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总和。就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而言,由于其技术型人才的特定培养目标,应将符合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采取“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职业学校的共识。

在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三者一环紧扣一环,将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贯穿始终,必将使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更加有利于优化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反之,当质量诊断过程中发现其中某一环节有可能出现偏差或相互脱节的现象时,就需要及时提交预警报告,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由课程开发引入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单纯将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对象的做法,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其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地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为基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于学生。

(4)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的资源管理。

职业学校既要强调过程管理,也应注重资源管理。对资源管理的监控与评价,是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对可能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诊断,是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之中的重要方面。师资队伍状况,财、物两方面的资源是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而产生效益的,因此对教学的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资源管理方面要坚持“软硬结合”,强调“两手抓”,才能满足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如果某一资源方面的项目指标超过预设的一定范围,即应及时作出预警。

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评价,实际上就是围绕以上四个主题进行的。密切观察和分析各类因素的动态变化,经常注意它们是否保持着应有的规范,由此形成了人才培养评价的组织结构。

3.2职业教育必须努力适应的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适应和服从于外部环境发展的需要。首先,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非常鲜明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根据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调查,发现企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从业岗位扩张现象十分明显,且大多数企业表示,将会继续引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充实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职业岗位。关键是,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将直接取决于职业学校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其次,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具体需求。社会经济的需求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反映的则是社会广大群众(学生个人及

其家长)有着怎样的现实选择需求。这两个方面的需求都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是对人才培养进行监控与评价时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去适应的。

4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

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出发,来探讨构建一个教学运行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

4.1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市场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度、学生、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专业设置所必需的软、硬件配备度。

(2)专业实施: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文件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重点专业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实际情况。

(3)专业考核: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专业的评价、学生在学习后对专业的评价。

4.2课程开发

(1)教学计划:计划根据需求的更新与调整幅度。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完备程度、大纲与目标的符合度、大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教材: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度、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

4.3教学过程

(1)生源情况:招生规模、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学习困难学生情况。

(2)教学管理:学习情况、授课情况、违纪情况、教学管理制度。

(3)毕业与就业:资格证书、毕业情况、就业情况。

5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实践

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的。

5.1专业设置社会认证度的调研与论证。

主要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到社会企业对本专业的设置情况进行进行广泛的社会企业行业调研,论证专业设置的可行性、专业培养目标的适合度、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等。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修正。

5.2专业实施的督导制度。

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人才培养督导组。督导制度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专业对口和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结合是督导队伍的基本特征。督导员的专业权威和管理权责,以及客观中立的地位,对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文件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进行督导检查,从而监督专业教学的实施全过程。

5.3专业考核论证

通过对国家政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的办学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专业的评价等方面的考查论证,掌握专业建设状况及发展前景,重新修正专业建设规划包括专业目标、建设步骤和阶段目标、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等。

5.4培养过程检查制度。

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在期中、期末进行,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

5.5学生评价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一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

生从被动的质量制定对象转变为主动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使评价更为客观。

经过几年运行的结果,收效较为明显。一方面加强了专业改革的力度: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增进了师生之间教学的互动;另一方面真正发挥了社会、学生的评价作用,让社会、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还把由此掌握到的第一手信息,作为教学进程调节、内容调整和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

5.6评价的组织和方法步骤

1、评价组织: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由学校和各系部共同组织。由教务处和督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

2、评价时间:专业建设的评价一般安排在每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3、评价方法:各种评价均应按督导评价规定填写相应的评价表。社会评价、毕业生评价、专业建设委员会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在校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通过各种评价使学院了解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以方便学院对专业建设进行宏观管理。

4、评价等级

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参考文献:

[1]赵川平:《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保证体系的实践与认识》,《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五期。

[2]王 颖:《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评估若干问题初探》,《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3]教育测量与评价[A].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5]涂恒汉.学校教育工作评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口译人员需求量巨大。目前国内口译测试及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使得口译资格评估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从而阻碍口译人才的培养及口译教学的发展。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为例,明确口译能力的含义,完善口译能力评估体系,并探讨该测试是否能有效考察测试者的真实口译能力。对口译教学提出建议:对测试者加试百科知识的笔试;测试全程应采用视频录制的方式或考官与测试者面对面的方式,同时也要加试测试者对于专业翻译软件及文件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要对测试者提前做专业的身体素质检查和心理抗压能力测试;测试通过者方可参与后面的测试。

关键词:口译能力;评价体系;英语口译三级;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82-04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设立这一考试的目的是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翻译市场。考试分7个语种(英、日、法、阿拉伯、俄、德、西班牙),四个等级(资深翻译;一级口译、笔译翻译;二级口译、笔译翻译;三级口译、笔译翻译),两大类别(笔译、口译)。口译考试均设《口译综合能力》和《口译实务》2门科目。2008年,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现接轨,翻译考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将逐步起到引导翻译教学、服务翻译教学的作用。根据测试大纲,该测试英语口译一级旨在考察应试者是否达到高级翻译水平,要求测试者具备8-10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是某语种双语互译的专家。二、三级则是检验测试者是否具有专业译员水平。二级要求测试者胜任各种正式场合3~5分钟的间隔交替传译,具备3~5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三级要求测试者胜任一般场合的交替传译,具备一年的翻译实践经验。

本研究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口译三级测试简称为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鉴于该测试检验测试者是否具备一般口译水平,本研究将以该测试为例探索职业口译能力评价体系。

一、文献综述

西方的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80年代进入从业人员研究阶段。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口译研究起步较晚,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口译界对口译能力仍缺乏一个统一定论。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及评估”专项研究小组认为能力涵盖知识(know,即具体学科的知识组合)、技能(know-how,即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技巧/技术) 和素质(know how to be,即情感性和社会性的品质和技能)三个方面。(王斌华,2011:66)巴黎释意派口译理论的代表学者Seleskovitch认为,口译能力的基本支柱包括几大模块(王斌华,2006:42):双语,社会、文化积累,百科知识,专业知识。

厦门大学口译模式将口译建立在分析、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口译技能与职业标准贯穿于口译整个过程中。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制定了口译量化评估表,将口译能力分为三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其中知识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言外知识,占35%。技能能力占50%,心理能力占15%。(陳 菁,2002:53)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的《口译测试评估表》(2001)列出了“反应速度(15%)、理解(35%)、表达(35%)和心理素质(15%)”四个方面,并对每一条方面进行了细化并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冯建中,2005:5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斌华教授制定了译员能力评估模块(如图1)。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大于口译能力,口译能力指完成口译任务所需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译员能力指口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从以上综述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口译能力的界定及口译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口译研究的重点。目前口译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口译能力界定标准;二是对不同类型口译使用相同的口译评估体系;三是口译测试的设计并未完全考察实际对口译能力的要求。

笔者认为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对口译能力的界定比较全面,基本符合实际职业译员需要,即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言外知识能力、口译技巧、译员心理/身体素质、译员职业技能。本研究将主要以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为基础,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为例,探究该测试是否有效地评价了口译能力,从而对口译能力评价体系与口译教学提供启示。

二、研究方法

鉴于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是一门职业资格考试,英语三级口译属于交替传译,因此,本研究界定的口译能力适用于专业译员所需具备的交替传译能力。口译能力指的是完成口译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口译能力由六大模块组成,即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口译技巧、身心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

本研究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的六套官方教材为数据来源,并以其中两本教材即《英语口译全真试题精解》和《英语口译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为重点,对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进行细化,对口译考试题型、分值、题目考察内容、考试实施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来说,本研究将从上述角度分析各题所考察的内容分属六大模块中的哪个模块,对模块所指内容进行细分,并比较双语能力模块中各具体内容在测试中的比重。本研究将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口译过程,对各模块所考察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职业道德模块进行界定。最后,本研究将制定口译能力评估模块,对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三级口译测试是否能有效考察实际口译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口译教学提出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双语能力

王斌华教授认为“双语能力”是以双语的听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笔者认为听辨理解能力可进一步细化为语言基础和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语言基础与口语能力。鉴于听辨能力的考察在实务和综合能力测试中同等重要,而综合能力测试的数据便于统计,所以笔者以综合能力测试的官方八套试题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分析。

1. 听辨理解能力

听辨理解能力都是口译的基础,其包括语言基础和推理能力。语言基础即译员对语法、词汇、句型、短语、固定搭配及习惯用语的掌握。推理能力体现在细节判断、逻辑关系推断、大意把握和对说话者态度的判断上。

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的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对听辨理解能力的考察中,细节判断的比例最大,其次为逻辑推断,分别平均达到36.43%和35%。对语言能力中的词汇、短语、句型、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的考察也较多,平均达到19.29%。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还对听力的理解要求很高,既要捕捉细节,又要根据逻辑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细节考察中对数字的听辨能力的考察。大多数时候对数字的考察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平均达到5%以上。由于中英文对数字的位数划分不同,译员对数字的反应能力会受到影响。而数字翻译在口译中又非常重要,一旦译错后果非常嚴重。对数字翻译的考察体现了对译员的素质要求。

从题型上来看,口译综合能力分为4种题型,即判断、填空、篇章理解、听力综述。判断和篇章理解属于常见题型,是对听辨能力的综合考察。其中判断题第二部分对测试者的语言基础考察较多,主要考察语法如虚拟语气,短语和包括口语在内的习惯用语。包括口语在内的习惯用语的考察也体现了考察内容也包括生活化用语。译员不仅要负责会议等的翻译,有时也会做陪同翻译,这是译员需要对一些生活化的表达有所掌握。填空的难度较高,每个空要求填1到4个词,实词的信息量比虚词多。对于这种题型,仅仅听懂听力大意已不够了,必须对听力每个地方都听懂,包括虚词。同时测试者也必须边听边记,并且具有较好的短时记忆能力。这也是一个译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听力综述题型的难度也较高。从前面的数据,我们看到判断和篇章理解题型对文章大意和作者态度的考察较少,而听力综述题型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听力材料往往为一篇五百词左右的文章,听完后要求写一篇150至200词的英语综述。总时间为30分钟,包括播放听力材料的5分钟时间。这就要求测试者具有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笔记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和书写能力。对语法等语言能力的掌握会反映在综述上面。同时,归纳能力也符合译员工作实际需要。演讲者的每次演讲不一定都是事先准备的,也有可能出于心理因素,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出现语无伦次,无逻辑,重复拖沓现象。这时就要求译员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演讲者混乱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再译出,这样才能达到演讲内容能为听众所理解的目的。

从分值上看,判断、填空、篇章理解和听力综述分别占20、20、30、30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较为均匀,鉴于每个题型的考察重点不同,各个题型的分值也不同。判断和篇章理解对听辨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占了50分。填空考察了语音流变能力,对听力要求更大。篇章理解主要考察归纳能力,30分的分值也体现了对译员归纳能力的要求之高。

2. 口头表达能力

在译员接受、解码、记录、编码信息后,就要对信息进行表达了。笔者认为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语言基础。口语能力指语音、语调、音量、语速、流利度等。通常更为浑厚稳重的语音更受大家欢迎,过于尖细的声音会刺耳。音量、语速应该适中。同时,流利的表达也很重要。老是磕巴和说口头禅会显得译员不专业。口译测试采取录音的形式。因为麦克风可以录下很细小的声音,所以测试者翻译时要控制好自己的呼吸等,发音清晰,同时表达要流畅。

(二) 言外知识

王斌华教授认为“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笔者认为言外知识分为百科知识、专业主题知识和时事消息。口译家也是杂家,因为口译家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百科知识指的就是需要了解的知识。而专业主题知识指的是某个主题下,译者需要掌握的东西,这个时候译者又需要像“专家”一样。时事消息是指不断更新的各种信息,包括新闻、流行语等。这个时候译员又需要像“实践家”一样,因为译员要不断贴近时事,更新自己的知识。这里,笔者将以口译实务的两本教材及8套试题所考察的主题为参考,进行进一步分析。

口译实务的教材由16个单元组成,每个单位各为一个主题,主题很广泛,设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务、科技等。口译实务测试分为对一段150-200词的对话进行英汉互译,占20分,一段约三百词的英文讲话的交替传译,占40分,和一段约二百字的汉语讲话的交替传译,占40分。从统计中,实务的对话主题既有生活类话题,如真题(二)中的有关居民身份证的话题,也有百科、时事新闻类话题,如真题(三)中的上海世博会话题。体裁有采访、谈判等类型。这一部分分值较小,内容考察相对简单,但是双语要不断转换,模拟现场陪同翻译的情景。对语言本身要求不高,但是反应要快,通常不做笔记或笔记较少,要求短时记忆力强。实务测试的交替传译部分以政治经济类主题为主,主要涉及国家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等。同时也考察文化教育及其他主题。测试内容多为专业主题知识,体裁多为开幕式致辞等。

对于综合能力测试部分,笔者分析了填空与听力综述部分的主题。填空部分的主题偏向时事新闻,如六方会谈等。听力综述部分的主题更为广阔,可能是各种主题的百科知识。

(三)口译技巧

王斌华教授认为口译技巧“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笔者认为口译技巧还可以扩展到翻译技巧。

认知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记忆可以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仅为 0.25~2 秒。短时记忆指信息容量保持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分为一般知识和个人经验。记忆能力对译员的心理素质、信息理解、信息与补充以及对译文产出质量都有影响。而对记忆能力的考验渗透在口译的各个方面。

人事部三级英语口译综合能力测试部分的填空和听力综述题型考察考生记忆能力。填空题要求考生在听力结束后,填补试卷空白选项。听力过程中没有时间停留给考生记录完整笔记,考生主要依靠脑记来准确完整地填补选项中的每一个单词。听力综述题要求考生在听一段5分钟的听力过程中做适当笔记,而后,写出150词至200词的英文综述。5分钟听力持续时间已超过大脑的短期记忆时长,但是综述要求包括听力材料主干内容和细节信息。这对考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实务测试中的内容主要为专业主题知识,这就对考生的长时记忆提出了要求。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翻译。

笔记技巧指包括笔记系统、笔记脑记分配与笔记解码在内的多项内容。笔记系统涉及意群划分、竖状结构、笔记符号等。笔记只是脑记的辅助手段,所以笔记不需全记,要根据意群划分,与脑记相配合。笔记一般采用竖状结构,除了记下细节信息,还要反映逻辑关系。脑记要记大意和逻辑关系。另外,每个人的笔记符号并不一致,只需要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即可。为了快速解码输出译文,在记笔记的同时,大脑就应该开始在划分输入语结构并进行翻译,在对笔记解码进行翻译时,可采取边译边提前看后面的笔记,即译上句的同时就对下句的笔记进行解码,以此提高翻译速度。

笔记技巧的考察几乎贯穿整个口译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的填空和听力综述题要求考生必须做笔记,否则很难完成测试。实务测试部分模拟现实口译,要求考生形成自己的笔记系统。

多任务处理技巧主要出现在同声传译中。由于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英语口译三级为交替传译,所以这里对多任务处理技巧不做过多阐述。

翻译技巧的掌握也是译员的素质要求之一。口译要求在短时间内尽量完整准确的译出目标语。常见的翻译技巧有词性转化、拆译、增减、变序及糅合省略法。另外,口译过程中是不允许改口纠正错误的,必须一次译准。对于没听懂或把握不大的信息,可采取模糊处理或者不译的策略。

(四) 心理/身体素质

口译的强度高,压力大,译员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抗压力强,能承担长时间高强度脑力活动。译员需要进行身体和心理素质检查,并保持身体锻炼,掌握一定放松心理的技巧。

英语口译三级测试在一天内进行,上午十点到十一点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下午一点半到两点进行实务能力测试。两場间隔两个半小时,考生没有时间和地点休息。考生要提前休息好,同时有午睡习惯的考生必须提前调整生物钟,保持下午大脑活跃。下午不到一点钟,考生已经排队等候入场了。水杯、手表、纸张等禁止考生带入考场。每一个考场里有考生三十人左右,但是有3位监考老师不断走动监考。每位考生只有一张记录纸,必须节约使用。考生必须克服考试进行过程中周边考生的声音的影响,专注自己的翻译,也必须克服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当其他考生基本翻译结束,考场安静下来时,如果自己没有翻译结束,也要保持稳定的音量匀速完成翻译。

(五) 职业技能

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应扩展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职业技能指的是包括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职场经验,对外礼仪,交际能力,一定的使用计算机能力。比如,当讲话者过于激动或言语中带歧视侮辱话语时如何翻译,通过提前与客户沟通,熟悉客户的口音与说话风格等。译员应该彬彬有礼,懂得不同场合下的社交礼仪,着装适宜,外表端庄,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译员也应会使用文件加工处理软件和专业的翻译软件等。

职业道德指口译员在工作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任何属于独有性或隐私性的内容都必须加以保密,未经客户或通过必要的法律手续不得向外界透露。

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并未考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但是口译能力的保持和提高要求译员必须不断进行口译训练和实践,所以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每三年登记一次。再次登记,还需要提供接受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和证明。同时,资深级和一级翻译实行考试和评审结合的方式,考生在通过相应考试后,还需提供一定的学历和翻译工作经历证明。这都在一定程度保障了证书持有者具有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四、改进措施

王斌华教授的译员能力评估模块基本符合实际译员所需能力,但是笔者对该模块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调整,制定了口译能力评估模块。译员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言外知识(百科知识、专业主题知识、时事消息)、口译技巧(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翻译技巧)、身心素质、职业技能(职场经验、交际与礼仪、计算机能力)和职业道德。

从测试目的上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作为职业能力测试,应该考察测试者是否具有作为译员的资格。根据能力评估体系的划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三级口译测试作为交替传译测试,主要考察了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及口译技巧。但是对于言外知识中的百科与专业主题知识,职业技能与身心素质考察不足。

从测试实施上看,测试应该具有“真实性”,即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与测试任务特征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测试的真实性就越强(袁小陆,2007:90)。口译测试的地点在语音室,由于报考人员多,考核采取测试者面对机器进行听录的方式,但是交替传译经常是译员直接面对听众进行翻译。而且机器不会录下口译者翻译时的状态,无法判断口译者的整体形象气质。同时,由于口译现场环境和讲话者不一定都是标准英语的特点,实际口译中经常存在环境干扰及讲话者口音过重的现象。而这些真实状况在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中并没有体现。

从测试的考察模块上看,笔者建议对测试者加试百科知识的笔试。对专业主题知识的考察,鉴于实践中,译员通常提前准备好任务主题相关的资料,所以笔者建议可模拟现实,提前告知测试者主题,考察更为专业的某个主题的翻译。对于职业技能的考察,测试全程应采用视频录制的方式或考官与测试者面对面的方式,同时也要加试测试者对于专业翻译软件及文件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对于身心素质的考察,笔者建议要对测试者提前做专业的身体素质检查和心理抗压能力测试。测试通过者方可参与后面的测试。

当然,口译测试因为实际状况牵制,难免带有局限性,很难完全反映测试者的实践口译能力。全國翻译专业资格英语三级口译测试总体还是能反映测试者的口译能力。

五、教学启示

目前,国内口译教学把口译当成一种语言能力的发展途径。而随着市场对专业口译员需求不断增加,口译教学不应再单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而是要进行职业化培养。因此,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作为翻译职业资格水平测试可以为教学提供导向作用。

对于目前的交替口译教学,笔者认为,培养出的译员要具有译员能力模块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对双语能力的训练,可增加对音频加图像式单词的共同输入或单独输入音频式单词的词汇反应度练习,训练逻辑思维、归纳表达能力。对于言外知识的训练,可扩大并深化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的意识。对于口译技巧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要特别训练短时记忆、交际礼仪、计算机能力,其他口译技巧要穿插于口译教学与实践中进行。身心素质、职场经验、职业道德要在实践中培养。训练方法上除了听译,还可采用视译、复述、跟述、主题演讲等方法。

同时,鉴于各测试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导致测试的内容与难度等各方面也不相同,口译教学也要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培养。以教学和研究为目的的口译教学则应该偏向理论学习。以培养专业译员为目的的教学则应偏向口译实践。笔者建议后者口译教学应打破以专题为基础的教学,采取以技能为基础的教学。从技能上培养,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但是也要辅助不同专题的口译练习。因此,口译教材的编排,如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官方教材的编排可打破以专题为划分标准的模式,采取以技能为划分标准,对不同技能的训练各有侧重。

口译教学也可采取国外大学的做法,进行小组口译实践与场景模拟。同时学校也应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以就业为导向,对外签订合作计划,给学生更多实习和观摩机会。

总体来说,以培养译员为目的的口译教学应以语言提升、理论学习、技巧培养、专业知识与口译实践五个方面为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

[2]董燕萍.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结构的测试与分析[J].外国语,2013(4).

[3]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外语研究,2005(1).

[4]古琦慧.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J].外语界,2009(2).

[5]刘和平.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科技翻译,2002(1).

[6]王斌华.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J].上海翻译,2012(3).

[7]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7(3).

[8]王斌华.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专业口译教学理念的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

[9]王斌华.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

[10]王斌华.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式及测试设计再探——以全国英语口译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1(5).

[11]袁小陆.口译能力与口译测试有用性之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07(5).

简谈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4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职业道德是在工作中协调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通常是在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 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与职业态度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多元化, 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的教师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正在逐步减弱, 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 师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意识淡薄

当前, 一些教师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对政治学习不以为然, 政治意识淡薄, 比如:有些教师对党的方针政策不闻不问, 不关心政治, 不顾全大局, 在大是大非面前, 看不清楚方向, 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宣讲堕落文化, 颂扬腐朽的生活模式, 无意甚至有意地神化社会潜规则, 极大地误导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散播有悖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 造成学生思想混乱, 严重影响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

2. 职业理想动摇

由于社会思潮变迁的影响, 部分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与实际收入偏低、精神与物质两难的矛盾面前, 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 职业目标出现了偏差, 价值主体由学生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价值取向也转向世俗功利, 他们淡化了对自己从事的崇高职业的追求, 变得过分在意名利和个人价值, 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讲求实惠, 对是否继续从事教师职业产生了迷茫, 更对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

3. 敬业精神缺乏

在当前, 有些教师把投身于教育事业作为一种无奈, 或者把从事教育事业作为跳板, 或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如果教师把教育当成一份普通职业来对待的话, 是难以胜任社会对教师这份崇高职业的要求的, 教师本身也难以承受可能面对的各种困难。因而有些教师对教育事业产生厌倦和鄙视, 工作敷衍了事。个别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精力明显减少, 把教学工作当成副业对待, 把主要精力用于其他活动中。

4. 学术道德失范

现阶段, 许多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 有些教师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就会急功近利, 抄袭剽窃, 弄虚作假, 学风浮躁, 在评奖、评优、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他们违背了学术道德, 成了批量制造科研成果的机器, 导致了目前学术圈中普遍的学术失范。他们的做法, 严重损害了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现阶段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机制分析

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教师其他素质的发展。然而, 学校管理部门更注重于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科研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体系的构建相对忽视, 许多评价标准内容过时、要求僵化, 对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 评价标准缺乏群众基础

当前, 许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在制定时缺乏群众基础, 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没有广泛地征求学校教师的意见, 忽视了教师的实际工作环境、素质基础等条件, 有些条款内容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因此, 评价标准的信度和效度不具权威性。

2. 评价手段过于繁琐

现行的许多评价手段过于繁琐和复杂, 对评价的要求不够明确, 操作过程复杂,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进程, 导致评价机制不能有效地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甚至会引起评价主体对评价机制的漠视和反感, 其中的一些标准和要求变成了“口号”、“标语”, 不能成为教师们职业道德行为的真正指南。

3. 评价结果可比性较差

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常常是定性的、抽象的, 缺乏对他们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具体量化的衡量, 因此, 评价、考核的结果可比性较差, 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考核通病。同时, 现行的群众监督评议制度还不够完善, 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失范行为, 干得好与不好基本没有太多实质性差别。

我们认为, 构建影响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要求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相统一。”我们应综合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 全面拓展导向性机制构建的全新视野, 从构建的本来意义上追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真正目的, 从时代发展要求出发丰富和充实其新内涵, 不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又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技能, 提升全面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 最终切实发挥导向性机制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及其个体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效力。

三、构建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 教育部对各类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均做了全面的阐述, 江苏省在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中对师德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都为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和有力的依据。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师德评价体系的设想:

1. 制定可量化的评价内容

职业道德的评价内容要完善、系统并且易于量化, 结合教育部的职业道德规范, 将评价内容定为以下几点:

(1) 政治坚定:作为教师, 要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 不得传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化。

(2) 精心施教:教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教师要精心备课, 讲好每一堂课;要认真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要刻苦钻研教学内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严明教学纪律, 不因人为因素产生教学事故。

(3) 潜心治学:人们总是把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精通业务作为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 教师应该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潜心科学研究, 淡泊名誉利益, 勇于创新进取;恪守学术道德, 反对弄虚作假, 抵制抄袭剽窃。

(4) 用心育人:自古以来, 教书和育人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并举、言传身教结合, 要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做到不偏爱、不歧视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自身修养, 自尊自律, 清廉从教, 做学生的表率。

(5) 热爱集体:教师要热爱学校, 关心集体, 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热心公益活动;要尊重他人, 团结同事, 教学上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科研上团结协作, 合力攻关。

具备评价内容以后, 需要将评价内容量化为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根据评价群体的不同, 指标应有所不同。例如学生评价表可侧重于课堂教学、为人师表等方面;同事测评表可侧重于团结协作、严谨治学等方面;领导测评表可兼顾各个方面。

笔者以学生测评指标举例。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测评的指标具体包括: (1) 举止文明, 言行得体。 (2) 无迟到、早退、缺课、擅自调课、上课打电话等情况。 (3) 作业量适当, 批改认真、及时。 (4) 课后辅导认真、答疑耐心。 (5) 尊重学生人格, 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性的语言,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6) 深入了解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7) 平等对待学生, 不歧视成绩差或犯错误的学生, 评分公正。 (8) 关心学生,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能及时进行教育帮助。评价的意见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学生只要在评价意见的相应栏目类做上标记即可。除此以外, 设置一票否决的测评指标也不可缺少, 具体可以包括: (1) 课堂上散布违背马列主义, 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 (2) 课堂上散布、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或政治谣言, 造成恶劣影响。 (3) 收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 帮助学生修改考试成绩或为学生开脱、减轻处分。 (4) 打击报复学生。 (5) 考前指重点、划范围, 泄露或变相泄露试题等。

2. 确定参与评价的主体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应该分为学生、领导和同事,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360度考评理论, 建议测评的权重设置成:学生占60%, 领导占30%, 同事占10%。

在进行测评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测评手段, 采取无纸化的网络测评方式。真正做到易于操作, 公平公正。

另外, 要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他人的评价只是外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 最终要经教师自身起作用。因此, 道德评价作用的发挥, 关键是调动教师自我评价的自觉性, 发挥教师自我道德评价的作用。

3. 营造健康的评价氛围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5

有限公司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合规性评价报告

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批准日期:2012-2-13

中铁八局成渝客运专线项目经理部第八项目分部

临时区域环境合规性评价报告

一、适用的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集团公司管理手册的规定,我分部有适用的最新有效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电子文档和书面资料列入受控文件。

二、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汇总评价

根据国家及地方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在项目临时区域遵循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本着尽可能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临时区域环境因素的控制,分别从噪声、粉尘、运输遗洒、污水、四个方面采取环境保护控制措施。我分部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并及时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掌握地方环保方面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及时执行检查。

(一)我分部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与环境 特性监视和测量结果:

1.噪声排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做好监视和测量工作,控制临时区域施工噪声排放,确保噪声排放均控制在以下范围内:昼间施工时噪声限值:土方施工75dB、结构阶段70dB、装修阶段65dB;夜间施工时噪声限值:土方施工、结构、装修均为55dB。

(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为保证临时区域施工噪声能达标排放,采取了如下控制 措施:

(1)配合文明施工管理对现场进行围挡或封闭。

(2)工序作业时间安排在6:00-22;00如工艺技术原因要连续施工尽量降低噪声污染。

(3)混凝土施工时禁止振动钢筋和模板,防止振动棒空转。(4)脚手架、模板的安拆及搬运时必须依次传递放置,禁止抛扔,钢模、钢管修理时禁止大锤敲打。

(5)施工现场的木工房不在露天及无门窗的房间用电锯锯木材。

(6)钢筋切割机、射钉枪、电钻、电凿子等作业尽量减少噪声。

2.粉尘排放: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在临时区域主要施工道路和临时区域办公及生活区采取硬化措施。对易起尘区域实行专人负责先洒水后清扫,放置时间太长的浮土用采条布覆盖,经常保持区域内湿润,防止粉尘飞扬。(2)临时区域施工场内堆放的水泥、砂、石、等材料采用封闭式料棚,搅拌站封闭作业。

(3)建筑垃圾清运、严禁从楼层抛洒,垂直运输实行袋装化,并集中堆放。土方外运和建筑垃圾清运,采用加盖运输车辆,防止扬尘污染。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3、运输遗洒方面:按照《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的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原材料运输:水泥等袋装材料要保持包装完好,运输途中要采取遮蔽措施;砂石、石灰等颗粒粉末状材料要严密封闭。

(2)施工渣土应优先选择专用渣土运输车辆装运。工地门口必须有防止车轮带泥出场的设施,不得污染路面,并一律设施夜间转运垃圾。

4、污水排放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水污综合排放标准》,临时区域施工现场生产及生活污水经沉淀、处理后,均达到安全排放标准,其中排入城市管网的不得低于三级标准:pH为6-9。

(1)城市和野外施工废水排放均按规定设排水管道、排水沟、沉淀池、过滤池,做到了施工用水及场地雨水的达标排放进入城市地下雨水管网及邻近沟塘。

(3)城市施工的厕所均按图集规定设置化粪池,经化粪池排入城市地下污水管网。野外施工的工地厕所设置粪坑,由当地农民浇地使用,禁止排入河道。

(4)食堂污水须经过隔油池、沉淀池等净化处理后排放,食堂设剩饭专用容器,并定期进行处理。生活垃圾已和当地环保部门签约清运合同

(5)现场搅拌机的冲洗污水以及同养护等进行沉定处理后 达标外排,禁未经沉定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网和河道。

5、安全生产及火灾方面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为加强安全管理,我分部设立了安质部,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台帐和记录。

(3)、制定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针对危险源辨识出的重大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各单位根据本单位情况,制定了符合各单位具体情况的应急预案。

(4)、我分部安质部对新入厂员工进行公司级安全教育,各架子队负责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我分部保存了新员工安全培训的考试试卷。并建立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卡片。各班组加强对员工日常安全知识的培训,通过班前会、班后会、安全活动日等活动,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并做好记录台帐。

(5)、我分部对吊车起重(起)人,电工()人、电焊工()人、厂内机动车辆()人等特种作业员工()人办理了特种作业证,持证上岗率100%,并按时进行复审。

(6)、对起重设施等都进行了定期检验。有特种设备检验报告;机械伤害:设备全部安装接地,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传动 部分、转动部分全部安装防护罩,避免了机械伤害。起重设备安装使用前进行安检合格后使用,未发生安全事故。

(7)、高空作业:配备安全带、安全帽,并加强监督检查,未出现高空坠落现象。

(8)、临时用电,严格按照审批制度节电,达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未出现用电安全事故

(9)、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未出现中毒、爆炸事故。

(10)、现场配备充足灭火器,并按期进行检定,保证消防安全,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了应急演练。可查。

(11)、制定了《劳保护品管理制度》和《劳保护品发放标准》并按标准发放了劳保护品,保障员工作业过程中安全防护。

(12)建立防火管理制度,对工棚常开窗通气,食堂建立防火措施,预防煤气中毒,人离开时注意把煤火掩蔽好。配置存消防沙、灭火器、消防水池。

(13)确保氧气、乙炔瓶体完好,安全帽、防震圈完整。氧气、乙炔瓶按规定隔离存放,设置固定的储存室,工作间距不得少于5米。乙炔瓶必须直立放置,氧气瓶有防倾倒设施,避免暴晒,距离明火不得小于10米。

6、节能降耗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建立健全完善各项物资管理办法。

(2)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工地物资大检查,查制度执行情 况、查仓储管理、查实物存量、帐物相符情况、查物资基础管理的规范管理情况。

(3)加强施工现场物资材料的使用管理,加强施工生产、生活用电、用水的管理,节约能源,避免浪费。

7、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气体排放方面(1)配置室内的通风设施。

(2)建筑装饰材料选用环保达标的合格材料,严禁超标草料用于施工。

三、临时区域内

临时区域内基本能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减少了施工中污染物的排放,杜绝了重大火灾事件的发生,无一起环境污染事故,同时也未收到一起相关方投诉环境污染的事件。我分部将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点抓好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大检查力度。施工进场后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当地河流水文、山林植被、野生动物、农田耕地、城市社区环保要求等环境保护问题,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结合当地工程施工环境,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方案进行施工,全面实现公司的环境管理目标。

四、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改进的建议

通过四个月的体系运行,经过内审,认为我分部的安全健康、环境保护运行有效,达到了预期结果,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1、我分部对标准理解不透,学习不到位,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方法不能熟练运用,建议举办标准培训。

2、我分部的施工过程中存在有一些强噪声设备,如砼振动棒和木工圆盘锯,应尽量避免在夜间和生活区一侧使用。建议采购低噪声设备。

3、关于对环境特性的监视和测量,因重视不够及检测费用原因,有关检测资料偏少。建议加大对现场环境保护的检查力度,有计划地进行环境特性的监视和测量。

五、环境合规性评价结论

我分部都能够有效遵循法律法规进行施工,未发生过环境扰民事件,未有相邻单位和个人投诉,无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中铁八局成渝客运专线项目经

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 篇6

关键词: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003-02

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包括企业顶岗实习和综合实习)同时进行,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以及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要求,应构建教师、学生、社会三位一体,能及时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一体化评价形式

传统的课程评价形式主要以课堂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验、技能等级考工测试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显然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对照“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一体化评价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为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规范性和发展性功能,应强调学生自评和他评的紧密结合,以自评为主。在实施评价过程中,除了衡量一个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老师和学生还要根据该学生特点及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2)过程性评价和定期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当注意评价的频率,不能随意进行。应把定期综合评价与随机性专项评价结合起来。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是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指标进行评价,定量评价是对专业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职业技能进行评价[1]。

2 一体化评价内容构建

以教师考核学生为主的评价体系不能适合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1],由此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应建立以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同时引入第三者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能通过沟通或者网上交流等形式进行反馈,而教师对学生评价通过项目考核及与学生交流等形式实时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通过第三方进行检验,社会人员可以通过网上交流等形式直接反馈给学校,有利于教学改进。

2.1 教师评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的文件中指出,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应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方法技能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2】;社会技能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技能。

2.2 学生评价内容

学生评价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之间的评价,可以结合教师布置任务的工作情况作出评价,评价的方式以口头表述为主;一部分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内容如下:

1)教学态度:经常听取学生意见,能严格要求学生、管教管导、教书育人,尊重个性差别,教态亲切、自然;仪表整洁;不迟到,不无故缺课或经常调课辅导及时,作业全批全改;

2)教学内容:讲课熟练准确,内容适量,取舍合理、科学,进度适宜;条理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层次分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因材施教;

3)教学方法与手段:语言生动凝练,深入浅出,做学结合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得当,注重学生实践或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讲解、操作熟练、准确;语言简练、清晰,普通话好;板书、课件设计科学,文字使用规范,课堂驾驭能力强;

4)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深入自学该课程的方法和能力;师生互动充分;气氛活跃,纪律良好。

2.3 社会评价内容与方式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能力高低要通过用人单位进行检验,因此在一体化评价中将行业、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取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职业针对性。全部或部分内容实现了与行业、企业对接,实践性内容源于真实工作任务。内容序化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真实的工作过程,逻辑性强[20]。

2)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能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设施和设备,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组织:能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能根据教学规律和企业的用人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各教学环节衔接有序,管理规范,安全高效。

4)教学保障:教学管理制度齐全;管理机制完善,过程监控、管理到位,信息反馈及时,修正有力;师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特色突出;实习实训条件优良。

5)教学质量:学生专业知识理解透彻,运用熟练[21];岗位技能操作严谨规范,协作意识强;实训上手快,项目、任务完成效果好;专业实习顶岗能力强。

3 一体化评价方式

3.1 教师评价内容与方式

针对一体化教学内容,为保证考核评价的合理性,要求教师对每个任务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3】,而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评价方式所采取的形式有“作品+答辩”、“作品+理论考核”、“作品+报告”、“作品+分析”、“任务考核+项目考核+答辩”等。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作品是检验学生技能的一个方面,单纯看作品的好坏,不能恰当评价一个学生,作为教师而言要通过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来考核学生。比如项目实用功率放大器,老师将其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每一个任务的效果进行考核,同时要对学生完成本任务的态度、合作精神等进行考核,每一个任务考核完成后,还要对项目的整体效果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核),还要通过答辩和报告的形式给予相应评价,评价结果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

3.2 学生评价内容与方式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有通过面对面交流、通过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网上留言、QQ留言、学生信息员填写教学信息月反馈表、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以及期中和期末组织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网上评教等形式进行。

3.3 社会评价内容与方式

社会评价的形式有兼职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专业教学委员会成员、行业、企业专家通过电子邮件、QQ等形式与专业负责人或者专任教师进行交流和评价,每年暑假组织教师下企业或者调研等途径与企业、行业接触,了解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合理性以及学生就业质量等。学校还可以开通和建立网上信息交流平台,方便社会人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91-93.

[2] 杜蒙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32-35.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7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均建立了与本校特色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大都采用了校、院两级评价机构, 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学校层面的督导系统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二级学院层面的督导主要由学院层面组成, 并且负主责。校级督导组不定期抽查, 督导结果不定期向二级学院及教师本人通报, 形成了由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对所有教学实施环节进行全方位督导, 保证所有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

2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通常由学校内、外部评价共同完成。自从高职教育系统引进评价体系监控教学质量以来, 对内开展评价和对外接受监督已成为高职教育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已形成有各校特色的评价体系。而在西欧等教育教学发达国家, 传统的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控制型, 由国家通过规章制度、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等进行质量控制;另一种是行业自治型, 质量的管理由所在行业负责。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建有较成熟的呈多元化的外部评价机构, 主要模式有以下五种:法国的一元制、英国的双轨制、荷兰的叠加制、美国的多层制、日本的分权制等。不同国家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均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及评价性, 这是由国情所决定的, 各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区别, 教育管理出法点有差异, 传统文化不尽相同等, 这都是影响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模式的因素。

3 借鉴国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的准则, 就是评价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认可标准。现行的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与之对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就是按照这一目标来设计、实施的, 而所有的评价准则的制定都应在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基础上。为此, 建议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相关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结合第三方评价结果给以奖励, 也可对社会评价较好的学校在相关政策的给予支持。

而根据美国的教育评价理论, 对评价标准的评价主要看其适当性、有效性、可行性和精确性。其中适当性的主要原则就是:学校要为学生服务、学校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和达到个体的期望;英国则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完全打破了现行的考试制度的一切现成的手段和方法。

4 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趋势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上经历了从统一标准向关注院校和专业特色的演变历程。在评价标准中, 定性的内容越来越重要, 努力了解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优势和特点, 鼓励职业学院办出特色。这种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越来越被第三方评价机构认可, 国外大部分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由第三方机构实施, 而且是一种自愿性质的评价认证活动。如在日本职业教育中要求必须建立第三方认证评价系统, 而美国和德国则直接规定, 只有官方认可的认证, 职业学院才有资格获得一些项目的政府财政资助。

从业能力的概念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中被广泛使用。德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市场中的相关行业结合相当紧密, 学生以参加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并取得执业证书为目的, 支持学生获取从业资格并进入某一行业就业是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标准。

5 对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些建议

5.1 建立高效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

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看, 由政府成立一个既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又能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来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起到监查和督导的作用非常重要。定期或不定期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利用教育竞争机制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调整社会办学力量进行教育投资, 还可服务政府的教育行政决策。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我国办高职教育已有十多年时间, 而对专业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来说都存在着一个逐步积累经验与不断探索的过程, 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来指导高职教育, 而是要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以激励、导向作用逐步使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可以利用评价中的社会导向功能, 指导高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培养符合社会认可的人才。

5.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引导发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评价, 通过评价的结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及时评价与学生交流反馈, 督促学生尽力完成相关的教学环节。而在我国现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中, 往往忽视了多种评价方式的组合选用, 过于重视质量评价的鉴定功能, 忽视质量评价结果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忽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思想品德的评价。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体系中对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 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黄立志.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2007年第10期

职业安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8

企业职业安全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水平的实现, 对社会、国家、集体、个人所产生的效益。职业安全效益实质是用尽量少的安全投资, 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人们要求的社会保障, 安全活动在获得满足安全需要的基本前提下, 所需投入的资本、劳动越少, 安全效益越高, 反之越低。职业安全对社会和人类作用意义是广泛和复杂的, 呈现出来的安全效益也有着特殊的性质, 其表现为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潜在性、多效性、复杂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对职业安全效益的衡量无论是从计算口径、内容上, 还是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目前我国学者在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研究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罗云 (2009) 认为该构成从性质上可分为经济效益 (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与非经济效益 (职业安全的社会效益) 。封雨等 (2000) 认为该构成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转化经济效益和潜在效益构成。王晓梅 (2007) 则认为职业安全效益由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构成。王昕 (2000) 则认为安全经济效益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构成。二是从职业安全投资决策的角度研究职业安全效益。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 每项投资决策都是以收益或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评价依据的, 研究的内容包括安全投资 (投入) 决策模型的构建;安全投资 (投入) 经济效益的评价;安全投资 (投入) 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三是对企业职业安全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认为职业安全效益主要受企业和员工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及政府的安全规制体系影响 (王幼莉, 2010) 。四是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职业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樊晶光等, 2004) , 职业安全投资 (投入) 对企业而言产生经济效益是确实存在的。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投资决策、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 而对安全效益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学者作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 客观性、科学性

所谓客观性、科学性就是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的规律和内在客观联系, 利用统计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职业安全效益, 并能将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能够全面系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现状及其规律的指标体系。

(二) 实用性、可操作性

所谓实用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从指标体系中汲取有用的信息, 指导企业进一步搞好职业安全工作, 激发企业加大职业安全投资的动力。所谓操作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数据能够比较容易采集整理分析, 同时指标体系反映内容能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 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三) 全面性

由于企业职业安全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复杂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构建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宽范围、着眼于长远性去构建, 让企业从中获得对职业安全效益的全面认识, 促进企业在职业安全上加大投资力度。

(四) 各指标之间相互衔接、与其它指标兼容的原则

职业安全指标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子体系构成, 各子体系必须相互衔接配套才能全面准确说明总体, 从而正确引导企业走向职业安全的良性循环。同时统计又必须与会计相统一, 要求与会计的一系列指标含义、范围、原始记录相兼容, 这样才能便于收集职业安全所需的各种资料。

三、职业安全的效益分析

(一) 减损效益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 任何投入都要考虑效益问题, 企业职业安全投入也是一样, 其产出效益一方面表现为企业通过对安全设施的投入避免或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职业病的发病率, 设备、工具、材料也免遭损坏, 同时减少由于职业安全事故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等, 这些损失的减少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即减损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形成的减损产出表现在:一是通过投入保障员工的生命权, 减少员工在工作中死亡、残疾、职业病等, 从而减少企业支出, 主要由人员伤亡、职业病的赔偿费构成。二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 主要有因职业安全事故导致的财产报废、损坏设备设施的维修费用等。三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生产损失, 主要是减员、减产、停产等一系列损失。四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抢救、处理费用支出。五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而引起的各类罚款。六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商誉受到影响而导致的订单减少造成的损失。七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高素质员工流失引起劳动生产率降低等产生的损失。

(二) 价值增值效益

企业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还可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增值效益。增值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因素产生增值, 主要是企业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提供安全工作的环境使其健康和身心得到有效保护,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 劳动生产率相应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进高素质的员工,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二是物的因素产生的增值, 主要表现为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 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特别是高素质的员工和设备的良好运转相结合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带来的价值增值。三是企业的形象带来的增值, 主要是由于企业始终将职业安全放在第一位, 企业的商誉价值提高, 订单数量增加, 使得企业产出增加。

(三) 转化效益

由于企业重视职业安全工作, 使得其投入低于同行业或国家规定的投入, 为企业节约了资金, 这些资金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效益, 这部分效益叫转化效益。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国家或行业规定要求进行的职业安全各项投入, 由于企业各项安全工作开展得相当完备, 实现了低于规定比例的投入或者低于同行业安全投入的平均水平就达到规定的效果, 这部分节约的资金转移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获得的效益, 这是减少投入获得的效益。二是由于职业安全的工作开展得比较好, 在获得减损效益的同时, 将减损的资金再投入到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又获得相应的效益。这两部分效益在统计中通常被忽略, 应该加以统计。

四、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一) 职业安全效益指标的计算

一是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投入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和。按照职业安全投资对职业安全事故和伤害的预防或控制的作用划分, 安全投入可分为: (1) 预防性投入, 指为了预防职业安全事故发生而进行的安全投资, 包括安全设施费、防护用品费、保健费、安全奖金、安全教育与管理费、应急救援和保障投入等超前预防投入。 (2) 控制性投入, 指职业安全事故发生中或发生后对伤亡和损失后果控制的投入, 如职业病的诊治、事故营救、设备 (设施) 的修复等。预防性投入是主动性投入, 而控制性投入是被动性投入, 它们之间是此长彼消的关系, 预防性投入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 控制性投入就会加大。企业职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确定预防性安全投入的结构与规模, 职业安全投入就是指预防性投入, 即主动性投入。具体指标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及维护保养费用+劳动保护与保健费+应急救援保障投入费用+宣传教育费用+日常职业安全管理费用+保险费用

二是职业安全的减损效益。具体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事故损失=人员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费+财产损失+生产损失+事故抢救、处理费用+各类罚款+订单减少损失+高素质的员工流失引起的损失

职业安全投入后减少的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前的事故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后的事故损失

三是职业安全的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效益是职业安全对生产的正贡献, 当前还没有公认的计算方法, 主要是利用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进行估算。

职业安全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生产总值×销售利润率

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劳动力素质的贡献率+商誉的贡献率+物的因素贡献率

四是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

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损失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

= (职业安全投入减少额+职业安全损失减少额) × (1+资金利润率)

(二) 职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 对职业安全效益进行总体评价。职业安全效益反映企业在职业安全投入方面取得的经济效果, 但职业安全效益的计算过程存在以下难以处理的问题:一是计算项目的不确定性, 如生产损失中一些高素质员工的流失造成的损失;二是有些损失难以计量, 如人的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金就很难用金钱计算;三是由于间接损失占了损失的大部分, 相关专家估计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比例约为1:4, 这就有可能在计算安全效益时产生缩水现象。所有这些使得职业安全效益计算不准确, 甚至人为地降低了职业安全效益, 削弱了企业投入的动力。所以企业应全面考虑职业安全产生的效益。

(1) 职业安全效益 (绝对值) =增值效益+减损效益+转化效益-同期企业职业安全投入

(2) 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报告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

在符合国家或行业职业安全规定的条件下, 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或降低率反映了同样职业安全投入其产出增加, 最大化地发挥了投入的效益, 从而为企业节省了资金, 提高了职业安全资金的利用率。

边际效益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所增加的安全效益, 职业安全边际效益存在边际递减现象, 职业安全边际成本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时增加的投入, 是边际递增的,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职业安全投入最佳。

职业安全效益弹性反映了职业安全效益对职业安全投入的敏感程度, 弹性大于1, 表明职业安全效益的增幅大于投入的增幅, 激发企业加大投入的动力, 等于1表明两者增幅相等, 小于1表明在职业安全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的条件下, 企业职业安全再投入的动力不足。

职业安全投资回收期反映了职业安全项目从初始投资起到项目建成投资全部收回为止所需时间, 指标数值应与国家规定的数值或同行业企业比较, 进行相应分析才有意义。当然由于职业安全项目的特殊性, 将其与投入其它项目的回收期进行比较意义不大。

其次, 对职业安全效益内部结构进行评价。职业安全内部结构评价一方面要反映各部分效益的大小, 同时反映总体效益内部三种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与国家标准或同行业规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看其比例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将本企业的内部结构评价与同行业其它企业进行比较看出其中的差距或不足, 对职业安全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

(4) 内部结构比=减损效益︰增值效益︰转化效益

最后, 对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进行评价。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 (绝对值) =追加后的职业安全效益-追加前的职业安全效益

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指标应该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两大类指标进行相应的比较, 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大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的相应指标数值, 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追加投入, 说明原有的投入不足, 没有达到最佳投资点;二是如果追加投入用于技术改造, 提升了职业安全技术水平, 使得职业安全效益大幅度上升, 则说明过去的职业安全技术比较落后, 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参考文献

[1]汪赛等:《基于安全效益分析的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决策模型》,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

[2]陈一洲等:《企业安全生产与投入经济效益的关系》,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9期。

[3]钱永坤等:《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4]张杰等:《安全生产效益的分析评价及其与安全投入的关系》,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黄勇等:《安全投资模型及收益分析探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职业技能大赛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篇9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自2007年国家和各省市每年都要举行各类高职高专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 这既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又可以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因此, 衡量职业大赛质量标准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1 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在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衡量职业技能大赛的质量。每一项评定指标的确定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 同时也要得到企业和各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以及专业教师的认可。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每个指标对系统都有它的作用和贡献, 对系统而言都有它的重要性。所以, 在确定它们的权重时, 不能只从单个指标出发, 而是要处理好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合理分配它们的权重。

(2) 可比性原则。评价目的之一就是比较, 所以评价指标要一致, 评价准则要客观实际。整个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能成为一个体系, 各项评定指标应有可比性。

(3) 实用性原则。设定各项评定指标时, 指标必须可以实施, 指标定义要明确, 不能含糊其词, 便于指标数据采集, 保证相对真实可靠, 评定方法选择要具有合理性, 使评定结果能反映真实性结果。

(4) 导向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检查技能大赛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具体化、规范化, 是进行教学评价的直接依据, 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目的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有效地反映学生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质量评价指标建立

在制定质量评价标准时, 要以技能大赛为基本出发点, 综合考虑学生理论技能;操作技能;素质能力;方法能力;大赛评价及大赛的保障与激励等方面对各个指标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设计。

2.1 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见表1)

2.2 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职业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是量化考核的关键。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各个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程度, 这里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即按照最低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权重, 然后再按上一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权重;依次向更上一层分析, 直到最高层次得出总权重值。结果见表1。

3 结束语

依据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构建了职业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提炼出了能涵盖职业技能构成的要素及其指标权重值。只有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大赛的质量, 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 同时为高职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分析了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 提出了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确立方法。构建了相对合理、符合高职院校现状、为企业所能接受的可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了模糊理论得到了理论技能、操作技能、素质能力、方法能力、大赛评价及大赛的保障与激励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大赛,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立春.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研究[C].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ume 3) ——Proceedings of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1) , 2011 (10) :176-180.

[2]王海滨.高职院校经管类职业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 2014 (5) :126-127.

[3]闵丽平.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成人教育, 2012 (9) :44-45.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10

一、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提出

“如何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了企业所要求的水平”, 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已开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却重视不够, 各高职院校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 忽视了技能的考核, 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 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以工程造价学生为例构建体系。

二、职业素质“3”指标评价

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职人才, 提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3”是指三指标评价, 包括职业理想评价、职业道德评价、职业能力评价。

职业理想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成为一名优秀的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施工员、土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 借现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 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

职业道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

职业能力: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按方向的不同分为六类, 以水运方向为例, 高职水运造价方向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能编制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管理、能进行水运工程合同管理、能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竣工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水运与建筑工程测量与计量能力等。

三、职业素质“2”课堂评价

“2”是指二课堂评价, 包括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两课堂评价, 针对高职院校评价大多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 忽视了技能的考核的现象, 提出首先进行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 在此基础上, 进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 并细化评价的指标。

四、职业素质“1”宗旨评价

“1”是指一个宗旨, 是学生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 通过就业单位后访评价来实现, 以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进行介绍。

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达到就业单位的需求,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 企业就能用什么样的人。通过对工程造价对口就业单位的走访, 得出相关就业单位的评价指标。

五、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提出的意义

国外学者和教育家对于工程造价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和我们相同的认识。杰克.R.梅瑞狄斯和小塞缪尔.J.曼特尔认为:“为了在迅猛变化、急剧竞争的市场中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挑战, 工程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工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造价人员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造价人员的培养增加了有力的保障, 该评价体系实施后, 指导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 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全面和客观。

参考文献

[1]符娟.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6.

[2]丁玉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职学生素质体系建设.中国林业教育, 2006, 05.

[3]张振英, 赵章彬, 贾桂玲, 柴少宗, 罗毅.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20) .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11

关键词:职业能力;评价;高职学生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比其他教育类型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用性的教育,它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近年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我们有必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本文基于企业需求角度,探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分析

笔者对所在学校2013届及2014届的134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统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广,具体包括金融保险、商业销售、物流仓储、餐饮娱乐、房产物业等。主要就业岗位分布也比较广,具体包括行政助理及文员、销售人员(含客服、银行客户经理)、银行柜员、管培生、人力资源专员、质检员、仓管员、采购员、估价员、出纳与会计、培训科员、幼儿教师等,还有极少数学生自主创业。其中,以行政助理及文员、销售人员(含客服、银行客户经理)、银行柜员、管培生、人力资源专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26.1%、23、9%、12.7%、8.2%、7.5%。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招聘信息统计分析

(一)统计样本来源。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国内招聘网站、用人单位网站以及现场招聘会等渠道随机收集招聘信息为分析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

为保证研究样本科学性、针对性,在样本选取时考虑如下:首先,招聘的学历要求为大专。其次,招聘的岗位主要为上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考虑到银行柜员岗位主要是通过学校搭建的订单班平台就业,在其他高职院校不具普遍性,因此不对这一岗位招聘信息进行收集。最后,招聘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为一年以下的,这样考虑的原因是工作经验要求高的就业岗位,初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是难以胜任的。

(二)职业能力要求统计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收集了200条工商企业管理类招聘信息,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具体要求以及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如下: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78%)、团队协作能力(50%)、责任心(4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42%)、办公软件操作能力(40%)、学习能力(36%)、积极上进(36%)、细致认真(32%)、抗压能力(30%)、吃苦耐劳(28%)、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26%)、组织协调能力(22%)、工作适应能力(20%)、服务意识(18%)、职业特定技能(岗位特定要求)(16%)、品行端正(14%)、应变能力(12%)、亲和力(8%)、创新意识与思维(6%)、外语(2%)。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在具体指标设计过程中,本着精简性原则,剔除了以上出现频率小于10%的能力要求,包括亲和力、创新意识与思维和外语要求三项。最终构建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2。

(二)指标权重确定。(1)一级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关于层次分析法,此处不再赘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请来自相关企业的专家对评价指标框架中各指标进行重要程度判断,问卷一共发放12份,回收12份,其中有效问卷9份(经一致性检验后有3份问卷权重无效,故将其剔除)。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构建了判别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1)判断矩阵计算举例。本文仅列出其中一个专家的准则,演示计算过程。其中,A表示专业能力,B表示通用能力,C表示职业素养。

即:权重A=0.1638;权重B=0.5389;权重C=0.2973

所以λmax=3.0092,经一致性检验,C.I.=0.0046,C.R.=

0.0079<0.1,权重有效。

(2)对专家群体的意见进行综合。共有12名专家参加咨询,每位专家可以得到一组权重赋值及相应的一致性检验。其中,筛除CR>0.1的3组权重,将其余专家同一指标的权重进行算术平均,得出专家群体集中意见的权重。

表-1 一级指标层次分析法专家权重及CR值

(二)二级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五级评分法请专家对每个二级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1→5的分值(5分为最重要),指标权重系数由专家咨询评分采用比例分配法计算,先将每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平均得分分别相加,然后再根据每个指标得分占总分的比值,计算出该项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权重数值参见表-2中二级指标后数据。

(三)综合权重确定。根据以上计算得出各级指标权重结果,最终确定综合权重,得出各层指标的权重。

表-2 综合权重

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中列的权重为各指标相对于其上一层指标的权重,而最后一列的综合权重为各指标对应于目标层的权重。

四、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后,面临的关键是如何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的确定等。

另外,在对用人单位访谈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所构建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及重点提供了借鉴,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夏兴刚.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量化评价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2.

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篇12

1 网络营销、网络营销道德的内涵及基本范畴

1.1 网络营销的内涵及基本范畴

1.1.1 网络营销的内涵

网络营销指的是电子商务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可能性, 将互联网作为主要手段, 为了实现特定的营销目标所开展的营销活动。

1.1.2 网络营销的基本范畴

网络营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 对一般过程来讲, 主要包含网络营销方案的分析、制定以及实施三个方面。网络营销局势分析的关键是进行网络市场调查, 这一调查主要包含两种形式: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网络营销方案分析与制定是按照局势分析的具体结果, 对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等提出的营销组合。网络营销方案实施指的是, 组织相关的力量来完成网络营销方案的整个过程。网络营销方案的分析、制定以及实施三个环节内, 分析网络营销方案是基础, 制定网络营销方案是关键, 实施网络营销方案是保障, 并且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1.2 网络营销道德的内涵及基本范畴

1.2.1 网络营销道德的内涵

网络营销道德指的是, 网络企业开展的营销活动与基本的道德规范程度相符合, 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交易的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平。网络道德水平体现的是电子商务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道德境界。

1.2.2 网络营销道德的基本范畴

网络营销道德的基本范畴是搜集并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违反他人意愿发布商业信息、发布虚假不健康信息及违法信息、网上欺诈行为、出卖或泄露消费者资料、单方面改变承诺交易条件、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等方面的不道德行为。

2 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2.1 收集并使用客户的个人信息, 传播不健康信息

在收集与使用客户信息的过程中, 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并通过售卖客户个人信息来获得不正当经济利益。传播不健康信息, 主要是发布虚假性信息,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道德甚至存在违法性, 以讹传讹。

2.2 发送垃圾邮件, 剽窃他人成果

通过垃圾邮件的方式, 向客户强行发布商业性信息。没有经过允许, 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做法虽然能暂时获得一部分客户, 但是长期下去, 势必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 让消费者感觉到有侵犯隐私的嫌疑, 也不能提升企业网络营销水平。

2.3 网络交易存在欺诈行为, 传播网络病毒

通过以次充好, 虚假交易等方式, 开展网络交易欺诈行为。传播网络病毒指的是, 通过违反别人意愿篡改别人的电脑设置, 植入网络病毒。通过植入网络病毒, 侵犯消费者隐私, 套取消费者的资金, 如果长期下去, 就会阻碍网络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 国内外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3.1 国外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西方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探讨企业营销道德, 美国营销协会与直接营销协会, 在制定的道德规范内, 将“网络营销道德”纳入到新规范内, 后来研究内容向实践化方向发展, 重点方向是对市场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个性特征为标准来划分评价体系

代表人物:Hunt、Chonko、Lumpkin等。1984年Hunt、Chonko从感知度的满意度角度提出了评价体系, 包含一级指标 (4项) 、二级指标 (14项) 。Lumpkin等学者在1991年从价值信任的视角提出评价体系, 主要包含一级指标 (2项) 、二级指标 (10项) 。以个性特征为标准来划分评价体系, 缺少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还需要继续研究。

3.1.2 研究营销的中心内容

Singhapakdi等学者在1993年提出了以产品、分销、定价以及促销为准的评价体系, 主要包含一级指标 (5项) 、二级指标 (25项) ;Koehn则在2001年指出评价体系应该由库存、零售、销售等组成。

3.1.3 以企业环境为标准

Bush等学者在2002年提出需要考虑在网络大背景下, 创建网络行销道德规范, 该评价体系包含一级指标 (4项) 、二级指标 (19项) 。Thomas在2003创建了根据文化环境对营销道德方面的研究, 来探讨网络评价营销道德。

3.2 国内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企业营销道德建设, 重点集中在营销组合标准来研究营销道德的情况, 主要集中在分销、产品、价格、促销等方面,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学者甘碧群在2004年强调经由探测性调研, 确定影响道德水平评价的具体行为, 将其归结成7个维度, 并且还按照定量调研的结果, 创建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方式, 总结出了48种对道德水准评价产生营销的行为, 对调研结果展开全面的分析。

4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建设战略

4.1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4.1.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 在建设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时, 在全面考察电子商务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各个方面后, 创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创建从行业竞争对手、消费者、政府三者不同角度来研究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4.1.2 客观标准一致原则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内的各个标准一致, 评价的各个指标之间不会出现矛盾或者是交叉。客观标准一致原则能公正、客观评价网络营销道德水平。采用客观标准一致原则, 能让消费者与网购企业实现双向了解, 便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 更符合消费需求, 进而实现消费者与网络企业的共赢, 推动两者实现共同发展。

4.1.3 指标数据可得原则

指标数据可得原则指的是指标能从政府部门、企业、市场调查内获得。在具体评价指标内的子指标便于展开, 并能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在经过细化后的数据, 能全面反映当前的市场情况, 便于电子商务企业转变营销模式, 更好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的不断发展。

4.1.4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

静态评价能全面反映目前的网络营销道德发展水平, 而动态评价能全面反映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的原则, 能全面反映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络营销道德发展的可持续性特点。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是在确保整体稳定情况下, 确保特定的修改幅度与动态变化。

4.2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战略

4.2.1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

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指的是, 在进行网络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需要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与社会基本道德标准相一致。创建网络行销道德评价指标是为了充分解决电子商务企业、个人如何更好承担起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有效解决好电子商务企业的利益和自然环境利益、顾客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之前的关系, 注重道德与盈利的双重标准, 避免出现危害公众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 引导网络道德风尚, 并很好推动社会实现文明进步。网络营销道德中的不道德行为指的是, 网络主体并不是出于好意, 而是存在邪恶动机, 危害他人以及社会的网络营销行为。

根据指标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 充分结合当前现有的研究成果, 按照企业实行的营销活动中关涉的因素,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系统。该评价指标系统是由网络营销获得方式 (U1) 、营销信息发布方式 (U3) 、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 (U2) 、网络推广合法性 (U5) 、网络交易合法性 (U4) 等指标与违法收集消费者资料等19个二级指标 (UIJ) 构成。下面对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来加以阐述。

(1) 网络营销获得方式 (U1) 。网络营销信息获得方式主要包含:盗得网号 (U12) 、非法收集客户资料 (U11) 、没有经过客户许可, 各个网站之间交换客户信息 (U13) 、盗得其他网站照片 (U14) 。

(2) 营销信息发布方式 (U3) 。营销信息发布方式主要包含泄露客户信息 (U32) 、发送垃圾电子邮件 (U31) 、采取不正当攻击竞争对手 (U33) 。

(3) 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 (U2) 。网络营销信息真实性主要包含恶意炒作一些不实事件 (U22) 、发布虚假信息 (U21) 、在论坛发布虚假信息 (U23) 。

(4) 网络推广合法性 (U5) 。网络推广合法性主要包含开展网络调查, 展开恶意投票 (U51) 、商家有意点击自己产品 (U52) 、已经销售完毕商品仍在销售 (U53) 、高价实现搜索引擎的排名 (U54) 、域名相似导致客户搜集错误。

(5) 网络交易合法性 (U4) 。网络交易合法性主要包含实物和网络产品介绍不符合 (U41) 、商品保修包换未履行承诺 (U43) 、拿钱不发货, 拿货后不给钱 (U42) 、商品到货时间不能得到保证 (U44) 、进行网络购物时多收邮费 (U45) 、浏览页面需要客户缴纳一定的费用 (U46) 。

4.2.2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模糊评价模型

上面的评价指标内, 存在一些模糊因素, 用加权平均法等一般方法很难得到对方精确数据, 开展科学性评价。模糊性综合评价是在模糊范围内, 考虑到几种因素对某一事物的影响而因某一目的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或决策方式。本文在此需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模糊信息的模糊评价模型。

(1) 创建判断集。按照创建综合评价指标系统, 创建主因素层与子因素层的因素集。主因素层指标集合U= (U1, U3, U5, U4, U2) , U内的元素代表网络营销的信息真实性、网络营销信息获得方式、交易合法性和网站推广合法性、网络营销信息发布方式。子因素层指标集Ui= (Ui1, Ui3, Ui2, …Uij…Uin) , 这里的Ui内表第i因素;Uij内表第j因素。

(2) 建立指标权重。该模型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确定每一个指标权重。将主因素层指标层集U= (U1, U3, U2, U4, U5) 作为例子, 设立各个专家对U内的各个权重分别进行判定, 第L个专家核定的结果认定为是A1= (a11, a12, a13, a14, a15) , 将第S个专家对每一因素设定的结果在累计起来后, 再对其求平均值, 得到权重集A1= (a1, a2, a3, a4, a5) 。

(3) 创建评语集。评语集V= (v1, v2, v3, v4) , 这里的v1~v4分别表示从优到差的四个不同的等级。

(4) 确定评判矩阵。先由各个专家与自评人员对各个子因素指标集内的指标展开评判, 再将评判后的结果展开汇总统计。设定子因素层指标集内的Ui内的指标Uij获得的评语v1, v2, v3, v4次数内分别是vij1, vij2, vij3, vij4, 必须对Uij对评语中的v1, v2, v3, v4隶属程度分别是rij1, rij2, rij3, rij4, 这里的rijt=vij/vijt。

(5) 模糊综合评价。首先对子因素展开评价。主因素层内的指标Ui对评语集内的V隶属向量Bi=AioRi= (bi1, bi2, bi3, bi4) , 这里谈到的“o”实际上是模糊运算中的算子。然后对主因素层展开综合性评价, U评价矩阵是:

U对评语集V隶属向量是:

对B= (b1, b2, b3, b4)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 就得到:

B’= (b1’, b2’, b3’, b4’) 这里的B’也就是评价网络营销道德对评语集V隶属向量b1’, b2’, b3’, b4’分别代表网络营销道德评语内的v1, v2, v3, v4的隶属度。

(6) 选择模糊运算算子。两个模糊集间展开的合成也能算, 可以选择多种运算因子。因为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水平指标系统时, 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取舍, 所以, 评价指标系统内的各个因素不能加以忽略, 需要选取相应的算子来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兼顾。

(7) 评价值计算。如果给评语集V内的4个等级评语分别给予对值c1, c2, c3, c4, 那么就能获得各个网络营销道德评价值M=B’O CT= (b1’, b2’, b3’, b4’) o (c1, c2, c3, c4) T, 这样就获得网络营销道德评价值。实际上网络营销道德评价值能衡量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按照测评的实际情况, 可以制定相关的评价等级, 然后计算出排名, 采用量化数字评价。

总之, 网络营销道德规范将成为网络时代企业与消费者面临的新挑战, 违反网络营销道德主要表现在搜集并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违反他人意愿发布商业信息、发布虚假不健康信息及违法信息、网上欺诈行为、出卖或泄露消费者资料、单方面改变承诺交易条件、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等。通过对国内外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研究的概述, 对提出当前的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起到了合理的借鉴意义, 为此, 需要明确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战略,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 创建网络营销道德模糊评价模型。

此外, 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创建网络营销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体系, 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模型, 来对网络营销道德水平进行排名, 并在网站上进行公布, 让公众能了解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加快社会网络营销道德方面的建设。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 网络营销发展成市场营销主流。但是, 在网络营销中出现了一些非道德行为, 如何提升网络营销道德水平, 成为当前推动网络营销进步的关键。本文重点探讨了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建设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建设战略

参考文献

[1]寿志钢, 甘碧群.企业营销道德的测评维度及其在道德总体感知中的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 2008 (03) .

[2]甘碧群, 程凯.网络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创新[J].经济评论, 2001 (02) .

[3]张国宝.网络营销道德评价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 2009 (23) .

[4]敬佳琪.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0) .

上一篇:MSTP平台下一篇:几何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