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体系

2024-07-24

道德规范体系(精选12篇)

道德规范体系 篇1

早在2001年, 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新形势下道德规范体系建立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如何建立健全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新型道德规范体系是摆在全社会, 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传统道德模式发生转变

我国的封建社会存在时间长, 封建伦理道德在人们的意识里根深蒂固, 旧的社会意识仍以各种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 这种旧道德模式受到了冲击, 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代替和动摇了传统落后思想。竞争意识否定绝对平均主义, 大批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新型人才充分表现自己, 发挥自己的才能;创新精神否定了循规蹈矩, 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科技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 不断开拓进取, 成为新时期发展主流;追求效益和利益代替了安贫乐道的价值观, 社会成员理直气壮地追求着正当的个人利益, 无一不希望飞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这些道德观念的转变都是有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 也可以说, 正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了这些先进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产生。然而,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 在道德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 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

1.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走向沉沦。

我国传统道德讲“仁义”, 即人情味。这种“人情味”在当今社会中被广泛利用, 成为某些人拉关系、徇私舞弊的借口;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单纯的强调利益, 淡化了政治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这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扩张、蔓延, 出现了利益驱使、物欲私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现象。

2. 某些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仍有存在于一些落后

地区、偏僻农村一些人的意识里, 存在着严重的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的思想, 有的领导仍然有着“官本位”“人治大于法制”的错误观念, 收受贿赂、生活腐化堕落, 甚至做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行为, 形成一股不良的社会风气。

3.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 人们追求经济

利益的观念不断被强化, 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甚至被扭曲, 以往提倡的“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等道德观发生动摇, 以追逐个人利益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

二、构建新型道德规范体系的原则

目前, 我国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已经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规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规范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 科学的“层次性”原则。

新型道德规范体系要以合理化、秩序化、公平化为依据保证其具有科学的“层次性”原则。

一方面要首先规定道德底线、即最低层面上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的基础性道德约束, 另外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出道德自觉意识和道德理想追求。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普及基本道德规范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文明工程, 从而改造国民素质, 使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 并在此基础上, 以更高层次的、先进的、高尚的道德理想加以摄取, 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相得益彰, 才能使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呈现为动态的上升趋势。另一方面, 这种层次性还应体现在以不同层次的原则、规范、范畴运用于不同的调节范围, 根据各个社会层面的人的特征, 制定出适合不同觉悟水平的人的需要的道德规范, 从实际出发, 避免“一刀切”, 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的利益。

2. 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价标准。

新型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应克服以往道德规范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以政治为主、道德为次, 空洞追求高层次目标, 而忽视了一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构筑之外, 更要注意克服笼统地强调“大公无私”等价值目标, 而忽视了人们需要确立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相结合的双向价值原则。也就是说, 新型道德规范体系既要使基本规范深入人心, 又要使人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价标准。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 坚持以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集体主义为导向, 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和价值取向, 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判断一切思想、行动和事物的价值大小和有无价值的最高标准。同时, 我们也要尊重和保护个人正当的合法利益, 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相结合。对已形成的片面注重经济利益导致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利益原则, 有目的地加以调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持有的正确的操守、言行规范, 以消除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负面影响, 以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3.“自律”与“纪律”相结合原则。

新型道德规范体系不仅要从自律的角度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 而且要以纪律的形式制定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评价标准, 使其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强制性, 使人们在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上有章可循、有律可查, 成为每个人生活、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要求人人遵守、时时践行, 以公民的“义务”或“责任”的形式出现, 使其在客观上增强约束力, 以助于合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 建立新型道德规范体系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发展中道德建设上的成功经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宝贵的道德遗产的基础上, 以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社会现实为依据, 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的道德规范体系, 以促进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 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道德规范体系 篇2

仙桃市教育局

前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教书育人的园丁,以身作则的楷模。“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表现在无数细节中。教师的仪表端庄、朴实、整洁、大方、自然,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而生活懒散、衣冠不整、不讲卫生、粗言脏语等不良仪表和习惯,会有损教师的形象。那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严谨求实、无私奉献、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肯定并会影响到学生的终生。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及素质的综合表现。加强礼仪规范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教师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使命;教师的礼仪是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教师礼仪是弘扬高尚师德的一个基本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应注意提高专业和道德素养、塑造教师良好形象,应该了解和遵守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并加强自我反省、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警策,把爱心献给学生、诚心献给同事、忠心献给事业,做一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决定在2010年开展“塑师魂、立师德”师德主题教育。为配合主题教育的开展,我局收集、整理、编印了《教师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选编》培训资料。《教师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选编》共分四篇:第一篇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篇为《教师礼仪规范》,第三篇为《师德典型案例选》,第四篇为《师德名言选》。

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德能素质,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仙桃市教育局 二○一○年八月

第一篇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原文 ……………4 第二章 解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5 第三章 学习贯彻新《规范》座谈会发言摘选 ……………15 第四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28 第五章 仙桃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试行)……………34 第二篇

教师礼仪规范

第一章 教师礼仪概述 ……………40 第二章 教师礼仪“五要素” ……………42 第三章 进出校门礼仪和集会礼仪 ……………56 第四章 课堂交往礼仪 ……………58 第六章 办公交往礼仪 ……………67 第五章 课外交往的礼仪 ……………80 第七章 与家长交往的礼仪 ……………93 第八章 社会交往礼仪 ……………101 第三篇 师德典型案例选

第一章 全国师德标兵事迹摘选 ……………110 第二章 师德警示案例 ……………163 第四篇

师德名言选

第一篇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

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章

解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修改(出台)背景

新《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样的重要背景下修订的。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了要“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样一个奋斗目标,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决策。从这个目标出发认识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更突出了。而且,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章中,显示党中央已经把教育作为民生议题来看待。

当前,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因此,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校的当务之急。而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十七大”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尤其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所以教师的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2004年中央8号文件第三条指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十条中明确规定: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8.31”讲话中,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一个精神,四点希望”。一个精神:就是“教师应该体现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四点希望:就是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文件及讲话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规范》适应新形势进行修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一次颁布和修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距2008年相距11年,原《规范》条款中许多内容不能满足新时代要求,许多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少数教师师德缺失与滑坡,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

二、新《规范》体现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新《规范》一共六条,不仅是在原有的版本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而且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如“爱国守法”强调了教师要爱祖国和人民;“爱岗

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强调“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更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人师表”同样赋予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含义,不仅与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紧密相连,而且对教师的衣着和言行举止、协作精神、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等方面要求具体细致,还增加了对待家长态度方面的要求;“终身学习”更是人本思想的全面要求。

二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新《规范》在认真总结了原《规范》的基本经验基础上,汲取了原《规范》中反映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基本要求,如继承了师德规范主旨“爱”和“责任”,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将优秀师德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

三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规范》修订从教师队伍现状和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基本要求,使之成为每位教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如在师德规范修改征求意见过程中,新修订的《规范》中有“十五处”广大教师意见被采纳,从而使《规范》更加具体,更加实际,更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同时,在新《规范》中还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倡导性要求。如在新《规范》中首次加入“保护学生安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健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等等,这些都是结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提出的新要求。

四是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本次修订实施的新《规范》是从教师职业道德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既作出了倡导性的要求,也作出了若干禁行性规定。

例如,倡导性的要求有:第一条“爱国守法”中,倡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二条“爱岗敬业”中,倡导教师“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特别需要提倡。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只有当教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才可能默默奉献、甘为人梯,这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条“关爱学生”中倡导“做学生良师益友”。第四条“教书育人”中倡导“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第五条“为人师表”中倡导“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第六条“终身学习”中倡导“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禁止性的规定有:第一条“爱国守法”中“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第二条“爱岗敬业”中“不得敷衍塞责”;第三条“关爱学生”中“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第五条“为人师表”中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五是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他律”、贵“自律”。如第一条中倡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第二条中倡导“乐于奉献”、第五条中倡导“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新《规范》在注重“他律”的同时,强调“自律”,倡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把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三、新《规范》的突出特点

1、突出了重要性。“教书育人”,是旧规范第二条内的一句话,在新规范中升格为第四条的条目。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任何职业的根本所在(如同“治病救人”最准确地描述了医生的职业特征)。

2、体现了时代性。新规范新增了“志存高远”“素质教育”“知荣明耻”“终身学习”“探索创新”等词,这是21世纪对教师的时代要求,这也是与时俱进在新规范中的具体体现。

3、提高了针对性。应该说旧规范有“热爱学生”这一条,“保护学生安全”本是题中之意。但还是被范跑跑这样的人钻了空子。这说明旧规范存在意思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漏洞。新规范增加“保护学生安全”的内容,很有必要。类似意义上的增加,还有“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

4、增强了概括性。把旧规范中分散在五、六、七、八等四条内的主要内容,精简压缩到新规范第五条“为人师表”之内,也比较好。再就是删除了明显重复的词,如旧规范中的“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两词意思很近,新规范删去了“注重身教”。另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为“遵循教育规律”,也稳妥一些。

5、注重了操作性。新的“规范”不仅是增加一条“终身学习”,而且每一条都具体化了。比如,在“爱国守法”中,增加了“不得有违背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爱岗敬业”一条中,又具体化为“三认真一不得”,即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在“关爱学生”一条中,使用了多个四字词组,如,“关心爱护、平等公正、严慈相济、良师益友、歧视学生、变相体罚、保护安全、关心健康”等,通过这些词语,细化了关爱学生的具体做法。在“教书育人”一条中,增加了“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等词句。在“为人师表”一条中增加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同时,还将“热爱学生”中的“热爱”改为“关爱”一词,将“无私奉献”改为“乐于奉献”等,更具有操作性。

四、新《规范》的核心内容

新《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五、新旧《规范》的区别

新旧《规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条目数量由8条改为6条。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条目上由之前的8条改为现在的6条,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得到了充实。比如,在第三条“热爱学生”中,旧条款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新条款则修改成“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前公布的新规范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公布的版本基本构架相同,但在一些词语使用方面进行了微调。在征求意见稿中,第二条款为“敬业奉献”,而正式版中,改回到1997年版的“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被改为更为简练的“勤恳敬业”。而第三条款将“热爱学生”改为“关爱学生”,一字之差感觉更人性,更具亲情味。第四条款中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则被“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所取代。

2、“保护学生安全”首次纳入新规。

此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新形势作出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在前期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写入该内容是在明确“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精神。

3、明确抵制有偿家教现象。

有偿家教的恶果很明显:一是导致教师“拜金主义”,二是影响正常教学进行。此次修订的条款更加清晰和简洁,在具体内容上也得到了充实。“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也首次明确列入其中。

4、“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现在社会发现这么快,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更何况是教师这种特殊行业。所以在新规范中,“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六、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师[2008]2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并就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容

《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许多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习贯彻时应注意和教育法规的学习结合进行。

三、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工会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好《规范》的学习宣传。要通过开展主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和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规范》,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学校领导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工会和学校要把贯彻实施《规范》列入师德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计划。要将学习《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把教师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列为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定期考核检查。

第三章

学习贯彻新《规范》座谈会发言摘选

在我国第24个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学习贯彻《规范》,对于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9月8日,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联合召开了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座谈会。下面是摘选与会者的发言。

做一名人民尊敬的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 顾明远

第24届教师节即将到来。此时学习贯彻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着特别的意义。

真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特别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这种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师的教育教学不是靠用什么工具来塑造人才,而是要靠自身的知识、智慧、人格来影响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铸造者,因此,教师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比任何职业都重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教师是教育者,同时又是普通公民。因此他首先要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遵纪守法。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就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

二是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忠于自己的职责,就要勤奋努力,乐于奉献,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教书育人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个教师应有的信念。教师这种爱不同于父母的爱,这种爱是对民族的爱、对祖国的爱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学生,使他们不受到任何伤害,得到健康的成长。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教师群体,他们舍己救人,坚强不屈,在大灾害面前毫不畏惧,奋不顾身抢救学生的生命,充分体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值得全体教师学习。同时我们也相信,所有具有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精神的教师,在天灾困难面前都会表现出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

关爱学生就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用言语行动伤害学生;要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要信赖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够成才。

三是对自己发展的责任。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真正成为一名教育家,就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终身学习是未来世界每个人的生活必需,教师尤其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发展。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教师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掌握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在学习和创新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有理论、有思想、有创新、有风格的教育家。

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反映了这三方面的内容。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比起1997年颁发的《规范》,更加精炼,更加集中,更具有时代精神。而且由于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教师共同参与、共同遵守。我们应该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这个规范,使它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指南,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每到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我都会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有两种心情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一种是感到无比的自豪,这一天

总有许多学生打电话、发短信来祝贺节日,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另一种心情是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适应形势的需要,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努力做一名值得人们尊敬的人民教师。

教师节重温教师的职责

北京师范大学 劳凯声

在第2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一起来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以及每一个将来可能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应当时时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选择当教师?当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

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履行教师的职责。这一基本职责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关系到社会尊师和教师自尊的内在依据,关系到教师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就在于,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这些个体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个体起先都是柔弱的,但只要有阳光雨露,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的神圣就在于它从弱者出发的意识。传道、授业、解惑并不等于教师职责的全部,教师的职责首先表现在维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地去追求比当下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保护和扶助弱者的意识也就是教师职业的良知。

其实教师的这一良知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整个社会。在人类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从弱者开始迈开自己的人生之路的。在这

一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应当成为一种最富有希望和生机的活动,因为教师始终承载着全社会的期望,凝聚着弱者的梦想。为此,做一名教师,就应以自己的人生,化作蜡炬照亮社会,甘作春蚕温暖他人,这是任何时代教师永恒不变的使命。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秉承和发扬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伟大信念,接纳并引导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不同个体,帮助他们由弱者变为强者,担负起传递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责任。

保护和扶助学生,是教师职业必须坚守的精神底线,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特征。教育的结果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绝不容许出现次品、废品。为此教育应包含一种区别于一般历史眼光的人文关怀,对于少年儿童,教师更应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因为作为弱者,少年儿童更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侵犯。呵护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安全地成长,这是每一个教师不容回避的社会责任,也是今天摆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面前的共同职责。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这种职责具有公务性质。为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职责,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师职业规范要求。

就学校而言,我认为首先应当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教师由于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并且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严格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也才能真正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存空间,真正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些规定都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征。作为锦上添花,我认为还应有更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实施教育惩戒时,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对教师的行为都应有更为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北京市教委主任 刘利民

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北京市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充分结合首都教师队伍的特点,努力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使师德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实施“十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公共必修课。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十多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

2004年底,北京市申请设立了全国师德论坛分论坛。通过开辟师德建设专栏,出版优秀论文集,邀请师德专家作主题演讲,组织优秀师德标兵报告会等形式,探讨新时期师德的新内涵,使广大教师有了明确的学习榜样。

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广大教师在优秀共产党员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主动要求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三年多来,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集体和支教先进个人,为京郊农村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为了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北京市决定在城镇优质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城镇研修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踊跃报名,积极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无私奉献,体现了首都名师的崇高师德。

北京市两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选,三年一次的市级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北京市优秀教师评选,四年一次的特级教师评选以及今年教师节市政府表彰的10名北京市人民教师,都不仅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

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

前不久,我们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向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的活动。要求广大干部和教师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首都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教书育人、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典型。

下一步,首都教育系统将以学习贯彻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习宣传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教师为契机,狠抓落实,不断创新,从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大力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将加强师德建设同关心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等四个方面,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小学 谭国强

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六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提出了要求。其中,我对《规范》中“关爱学生”条目里写入“保护学生安全”的体会尤为深刻。

“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受到灾难或意外的威胁时,教师以其特殊身份,有责任组织疏散学生,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脱离危险,而不是自己先跑,臵广大学生的安危于不顾。在这次大地震中,灾区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教师的感人事迹。他们把学生的安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着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了“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30岁的数学老师张米亚在地震发生时,完全有逃生的机会。但当我们挖开废墟时,只见他扑跪在地,身体前俯,紧紧搂着两个8岁的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而他的双臂已经僵硬。我们试图掰开张老师护卫孩子的双手,却怎么也掰不开。他以自己的英雄行为,将师爱定格在生死瞬间,演绎了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28岁的美术老师连蓉被发现时,她两手各抱着一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活着。她们班在她的紧急疏散下,13个孩子幸存,但她却永远撇下了自己一岁半的女儿。

在灾难面前,在生死关头,我们的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他们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用爱和责任为学生筑起了生命长城,展示了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人性光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展示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

从映秀转移出来之后,映秀小学的老师们又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跑遍成都大小医院,看望住院的孩子,为幸存学生联系就近入学的学校,我校学生在救助点附近入学率达到了85%。在灾后重建的艰苦过程中,他们更是以忘我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安抚工作和复课的准备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

映秀小学的教师群体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是这次地震,他们或许一生都默默无闻。但是在生死瞬间,他们迸发出最美的人性光辉。他们真正履行了人民教师的责任,他们用融入血脉的本能的师爱为学生铺平了一条光明的人生大道。

教师职业崇高而神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颁布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将认真学习,将《规范》转化为我们内在的要求,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关怀和期望,为家乡教育

恢复重建和教育发展作出新贡献。

把爱融入“了不得”“了不起”的事业中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曲莉梅

作为一名多年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远远重要于其他行业。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关乎尚未成熟的孩子,孩子的发展关乎他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关乎国家的兴旺和发展。

我的体会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深深的爱的情感。教师在工作中,要把这种爱的情感转化成职业自律,转化成专业能力,更要转化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态度,转化成不断汲取、不断学习的动力。

新的《规范》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三个方面,对教师的“爱”作了科学而全面的解读。其核心指向和落脚点,与第四条“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紧紧相连,明确要求我们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16年前,我班上有一个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交往,行为散漫,对学习毫无兴趣,正常的教育几乎对他不起作用。这个孩子几乎耗费了我60%的精力,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恼和压抑。女儿知道后,将一本《捣蛋鬼日记》推荐给我。这本书让我从儿童的角度重新了解和理解了儿童。我开始深入儿童世界,找到了新的教育感觉。我想,对这个孩子,一定有什么地方让我忽略了。有一次我留意到他的语文书翻角处画有精致的小人图案,再翻,每一页都有。当我让书角快速动起来时,看到的居然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画故事。

我终于发现了他的兴趣和智慧,因势利导,鼓励他发展自己的美术兴趣与特长。后来,这个孩子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每个教师节,他都会回校来看我。其实,我更感谢他,是他让我感受到“因材施教”是如此美丽。

奥运会上美国选手菲尔普斯八次夺金、七破世界纪录,让我时时反思,有没有天才苗苗被我错过了?我时时要求自己作这样的反思。这就是教师将爱的情感诠释到职业中,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期望所在。

回顾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留下最多的是感动。感动于学生纯真的目光,感动于学校的关怀,更感动于国家对我们的期盼。作为老教师,我对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点点滴滴都深有体会,更深感它的必要和中肯。我会始终不渝地学习它、贯彻它,也真心地期盼新一代的教师们能谨记《规范》中的每一条要求,理解《规范》的思想、宗旨,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自律。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真是一个“了不得”又“了不起”的职业!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时应势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刘彭芝

新的《规范》与原《规范》相比,在条目的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具体内容上得到了充实,并在很多提法上与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教育形势、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更突出了对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时代诉求。作为一名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学校长,我认为新《规范》体现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精神,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要求,又有较高标准。前者反映在前五条上,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作为一名教

师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后者则反映在最后一条“终身学习”上。

在“爱岗敬业”一条中,倡导教师“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这在旧《规范》中是没有的。乐于奉献的精神特别需要提倡。新《规范》提出教师要“爱国”,要“志存高远”。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只有当教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才可能默默奉献、甘为人梯,这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新《规范》首次纳入了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这是必要的。教师面对的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自我保护必需的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安全包括“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方面,当学生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胁时,教师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保护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新《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并首次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列入其中。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对教师有新的要求,也就必然要求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一点会越来越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得到体现。

新《规范》第六条提出的“终身学习”,对办好教育很有现实意义。中国要建设成学习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就需要有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既全面发展、又有创新精神,同时品德高尚的学生。以此为目标,我们的教师就应该、而且必须终身学习。教师如果不学习,其所教授的内容、教学的手段、自身的内涵和修养,就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落后、老化。终身学习这一条的提出,适逢其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学校必须建立校本培训制度,使之成为教师继续学习、专业发展的外部助力。对于校本培训,校长不仅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而且要出思路,出方法,作决策。

作为一名校长,我认为新颁布的《规范》有新意,而且不是为新而新,是应时应势而出;新规范的颁布必将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起到积极的规范、推动和提升作用。

第四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3月4日下午,在看望出席政协第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时,提出了以下“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要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

我们党有关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都是符合时代要求并需要全党全社会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样有其历史必然性,意义极为重大。

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从三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首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毋庸讳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这些代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遭到过度耗损,自然环境在某种范围内受到严重污染;二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

济的迅速发育,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漠了,思想道德滑坡了,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出现了腐败现象。之所以付出这两种代价,都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缺位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理想信念淡漠和思想道德滑坡显然与违背“八荣八耻”直接相关,即便是在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要么是缺乏保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愚昧无知,要么是只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集体利益,同样是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可见,现在提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是我们克服发展中的不足,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还直接关涉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现在,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光看其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毫无疑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国家现行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所以它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于内在精神上相通相融。比如,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密切相关。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好公仆,必须首先做一个好公民,而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践行“八荣八耻”。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非常必要。一个政党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要有泾渭分明的荣辱观,这样才能在人民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再比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紧密相关。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都能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走向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全体公民都知荣辱、创文明、促和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意义重大。他说,目前社会上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有人提出用“多元价值”来否定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不要“同德”要“异德”,要“离心离德”。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明白,尽管多元价值是客观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共同的指导思想,让多元价值观接受一元价值观的领导,做到“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具体来说,就是要服从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能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共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二、如何理解“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于简练的表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副主任、教授王伟分析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具体来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在新形势下,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为最大耻辱;“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每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臵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包括新兴行业中培养爱劳动的思想,并使之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良

好的社会风气,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陈瑛指出,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刚提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怎么又提“八荣八耻”呢?我认为,“八荣八耻”是过去一系列提法的深入、系统的发展,它准确地体现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提法完全包容进来,形式鲜明,很容易被群众接受,可以说是为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臶,也为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有机制保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脚踏实地予以践行。对此,张国祚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把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习贯彻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二是要深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其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三是要宣传好,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是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为群众做出表率;五是领导决策部门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营造好践行荣辱观的氛围。

王伟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立相应的践行机制。第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亦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社会主

义荣辱观教育,这些措施,已经勾画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的框架。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修养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广大公民能否通过道德修养,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为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追求崇高道德修养的风气。第三,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同时,还要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领导干部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常修为政之德,为全体人民做出榜样。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善”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要在全社会筑牢基本道德规范,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

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教授刘惊铎从青少年教育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极为重要。今天的青少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已有很大变化,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孩子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接近孩子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

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孩子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到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成为孩子成长的“呵护人”。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地传授知识,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摘自《半月谈》)

第五章

仙桃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试行)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教师法》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制定全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

一、师德规范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政治修养,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支持、不参加黄、赌、毒、邪教等违法活动及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活动,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3、自觉遵纪守法,坚持依法办事,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遵守校纪校规。

4、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向学生推销或强迫学生购买学习资料,不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钱物,不接受家长宴请或让学生家长为教师个人提供服务,不营私舞弊,尊重他人学术成果,不抄袭他人论文,树立教育、教师的良好形象。

6、关心热爱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不歧视差生,努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关心留守学生。科学评价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激励为主,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教育教学规范

7、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常识教育和安全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8、主动配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共同教育好学生,经常主动与家长沟通,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家访工作,不随意传家长到校,尊重家长,理解家长,不训斥挖苦和责难家长。

9、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杜绝教学事故。

10、精心备课,不抄袭他人教案,不得不备课上课堂,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了解学生学情,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研究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1、认真上课,努力实施有效教学,上课时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因材施教,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完成教学目标,不拖延教学时间。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做到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上课时不接打手机、不抽烟、不会客。

1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适量练习题,不得大量布臵机械重复作业,严格按规定控制作业总量;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公正,并做到全收全改,不得要求学生或家长代批作业,作业批改要有记载,不得随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13、充分利用朝读、课外活动或自习课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辅导要做到面向全体,培优补弱,形式多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14、按规定组织学生的考试,不得频繁组织考试,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考试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考试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监考,规范考纪考风;考试结束后,要及时阅卷,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及时反馈,努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习教研规范

15、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时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理论,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16、教师要谦虚谨慎,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青年教师要主动向中老年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中老年教师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要热情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

17、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每学年要有计划地学习1—2本教育专著,订阅学习一份教学教研杂志或报纸,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每学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2篇。

18、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网上教研,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主动参与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坚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听评课活动、“四优”(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竞赛活动,及其他校内外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四、教师礼仪规范

19、仪表大方、整齐、清洁。穿戴要符合职业特点,不穿奇装异服,不穿拖鞋、背心、短裤、超短裙进校园。男教师不留长发或剃光头、蓄胡须。女教师不化浓妆、涂染指甲、不染艳丽彩发、不佩戴易转移学生注意力的首饰。20、举止文明,谈吐文雅,待人接物热情、礼貌、真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对学生家长要和蔼可亲。

21、坚持原则,加强团结,坦诚待人,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背后议论人,不搞小动作,不搬弄是非,不利团结、不利工作的话不说,不利团结、不利工作的事不做。

22、思想、作风正派,要尊重领导,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对学校工作有意见要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不背后发牢骚或散布不满言论。

23、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办公室等公共场所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烟蒂、瓜果皮,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秩序,自觉维护教师良好形象。

第二篇

教师礼仪规范

第一章

教师礼仪概述

一、礼仪概述

礼仪是文明的象征,道德的范畴。“礼”是规,是天地自然之道,是德,也是治国之法规、律条;“仪”是矩,是准则,也是治国和做人的尺度。人类社会要发展,要推进,就必须弘扬、推行礼仪。没有礼仪的地方,是没有文化的地方;不懂礼仪的人,是不文明的人,也是没有道德的人。礼仪在本质上其实就是道德的规范,包括礼节和仪式,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节,即社会公认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和人与人相处的准则。例如,初次见面该怎样互相介绍,怎样互递名片,怎样待客,等等。再如,人际交往中如何保持良好的仪态、仪表等。仪式,是指正式场合用以表示礼节的一系列固定的程式,如欢迎仪式、签字仪式、开业典礼、婚礼仪式、葬礼等。

现代礼仪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

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2、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3、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创建良好的社交氛围

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外,还能够帮助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4、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完全吻合。因此,完全可以说,提倡礼仪的学习、运用,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殊途同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二、教师礼仪的内涵及其培养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对于教师来说,礼仪更有其特殊意义。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尊敬他人、讲究礼节的程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的人际传播技能。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礼仪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修养,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为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近年来,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师德建设,教师的礼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教师礼仪相悖,乃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的现象在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公共场合语言粗俗不文明;不尊重学生,时常挖苦讽刺或冷漠疏远;对学生的提问、问候随便应付或干脆臵若罔闻;上课时接听、拨打手机;在教室内吸烟、随地吐痰;形象举止过于随意或浓妆艳抹、过于修饰等等。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礼仪教育。

教师礼仪教育的途径

1、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

这里所说的学习,指通过自励、自省、慎独,培养自觉的礼仪意识,达到为人师表的道德境界。

同时,要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师德对陶冶教师情操,转变教师礼仪,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礼仪教育(1)重视教师礼仪的传承

在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帮教中,要求老教师在传授教学知识、管理经验的同时,也要传授教师礼仪知识。促使新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教师礼仪修养。

(2)加强对教师礼仪的规范

①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真正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平等地对待学生,热情地关爱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服务。

②要求教师举止得体,语言文明,注意坐、立、行的姿势和手势,举手投足都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礼貌。

③要求教师加强与家长和同事的沟通、配合。特别是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而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分忧,应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在与同事的交往中,应以和为贵,尊重同事。

④要求教师服饰得体,仪表端庄。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实践,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

行动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意愿和主动性是最重要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礼仪在教学活动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实践教师礼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时时刻刻谨记、笃行,在实践中增强礼仪意识,提高实践教师礼仪的能力。

三、当前教师礼仪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教师在礼仪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1)对学生缺少应有的热情(2)对学生关心不够(3)对学生缺乏尊重(4)形象和举止过于随意

(5)公共场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2、对教师礼仪的建议(1)增强自身的礼仪榜样意识(2)多给学生一份热情和微笑(3)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4)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5)举止得体,言语生动(6)服饰得体,仪表端庄

3、教师礼仪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意义(1)传承传统美德,扩充学校德育内容

教师的言行,特别是教师的礼仪表现,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它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中华民族美德转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美德。通过教师示范作用,让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如拳拳报国心,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热爱人民、关心人、理解人、同情人、孜孜上进、奋发图强、正直诚实、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良好意志和品德,都值得共同弘扬。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

义。

(2)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三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社会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教师礼仪教育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是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师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推广,带动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礼仪的风气,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全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3)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的学习,学过之后,迫于原有的教学惯性和传统教学评价的压力,日常的教学行为丝毫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而对教师礼仪的强调,从教师的最基本的行为出发,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得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够贯穿于他们的教学行为中,为新课程改革打下了行为基础,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载体。

第二章

教师礼仪“五要素”

教师礼仪的五要素是: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服饰、教师的举止、教师的形象和教师的情绪

一、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礼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语言礼仪的具体要求(1)熟练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标准化语言,也是教师必须使用的职业语言。教师必须运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普通话”教学,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习语言;在教师语言规范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便能讲规范化语言。

(2)准确、无误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要科学、正确。在语言使用上,教师应力求字斟句酌,做到发音准确、清晰、语句通顺、无误,避免学生错误地接受和理解教学信息。

教师语言的内容与其他行业相比,必定是专业性、科学性较强,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每一次批评或表扬,语言的运用必须是科学的,容不得半点含糊,更容不得谬误。

(3)精炼、严密,逻辑性强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允许教师啰唆、拖泥带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语言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对教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做到言简意赅、富有逻辑性,使教学语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发挥出最好的效益。

2、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1)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一直被教师视为最廉价的直观教具,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语言要平实、自然,不哗众取宠

教学语言应讲究平实、自然,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教材。语言的晦涩、艰深或故弄玄虚、空洞无物,只能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阻碍

知识的掌握。

(3)语言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情趣,既带给学生轻松愉快,又有深刻哲理;既能创造自然和谐、平易亲切的课堂气氛,又能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天地。

(4)善于使用情感性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情感之美。教师的语言要满载着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充满对本学科的执著之情,饱含对专业知识成果的赞叹之情。情感沟通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师生情感一致时,双方易形成默契,即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有隔阂,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运用鼓励性语言,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语言一般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常常让学生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要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点拨时,要让学生低头沉思,豁然开朗。感召力是教师语言追求的一个较高的境界,需要长时间的修养、演练、学习。

(5)语音、语速、语调适宜

语言技能是通过一定的语音、语调、语速表现的语音、语调、语速是否自然、亲切、优美、动听,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及课堂情境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6)善于使用肢体(态势)语言

教学中时而出现的肢体语言能转移学生注意力,解除学生持续智力操作的疲劳感;肢体语言直观形象,可与讲授形成珠联璧合之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感知教材;适时而有分寸的肢体语言能帮助教师控制教学秩序,发挥组织教学的功能。

3、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方法与途径(1)思想上不断强化语言修养意义的认识

(2)以读促说,增添活力(3)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4)加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5)加强语言修养

二、教师的服饰

1、教师服饰的一般要求

教师的着装是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着装应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学识水平,大方得体,给人以稳重高雅的美感。

(1)着装要合乎时宜

着装要与时间、地点、场合及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相协调。教师衣着的直观对象主要是学生,其目的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加强礼仪修养时,必须时刻牢记在心。

(2)着装要注意色彩搭配

服饰是由色彩、款式和质地等因素构成的,色彩是构成服饰的第一要素。教师服装的色彩搭配应尽量做到上身浅色、下身重色、整体美化、重点在颈部的原则,以便视觉主点被引向面部,这样就显得重心较稳。女教师的裙子下摆、裤口和鞋面装饰不要太跳,不要用闪光饰物。鞋、袜、下摆配色应接近衣物,不要过分追求流行,以免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评头论足,分散注意力。

(3)教师着装应该切忌以下一些问题:

①不整齐。有些教师不修边幅,衣冠不整,忽视着装细节,如衣服扣子没扣好、衣领折皱、裤脚卷起、帽子戴歪等。

②不清洁。有些教师不勤换衣勤洗衣,衣服脏了仍穿着进教室,衣领、衣袖汗渍可见,皮鞋长时间不擦,灰尘满面。这样不清洁的着装最易引起学生厌恶。

③不庄重。有些女教师尤其是年轻女教师追求时髦,经常打扮得花枝招展,穿各种奇装异服进课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④不变化。有些教师着装从不变化,就穿一种款式一种颜色的衣服,学生看久了,觉得很乏味。

三、教师的举止

在学校,学生最崇拜的便是老师,老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其脑海里留下印象,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无声无息的影响,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果教师的文明修养不高,举止轻浮粗俗,态度恶劣,必然有损自身形象,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质,待其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文明交往的需要,也难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因而,教师应该努力培养高尚的文明行为,做到举止得体、文雅谦和、言而有礼、行而有矩,尽量以自身良好的礼仪风范影响学生。

提倡教师讲礼仪,其目的是提醒教师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要考虑教育影响因素,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否体现出良好的文化教养,自己能否成为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楷模。

1、神态的礼节

教师的神态表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它教给学生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神情。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使自己表情和蔼、亲切、庄重、自然。

(1)教师要把握好目光运用

在社交礼仪中,目光是受感情制约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以感情充沛、生机勃发的感觉;目光呆滞麻木,则给人疲惫厌倦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师,他们边改本子边和学生谈话,根本不看着孩子;

瞪着眼追问孩子问题;后背对着学生板书,嘴里却叫着某某学生的名字让他回答问题;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在做小动作,一边不动声色地继续讲课,一边用眼角斜视着该生。所有这些都是缺乏教师修养的表现,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而不自知。要想改变或者避免犯这些错误,只需作一个假想:你坐在某教室内,讲台上是你的同事或校长,他(她)用上述态度对待你,你会是怎样的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时,目光的交流总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的交流要以目光的交流为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谈时,应当不断地通过各种目光与对方交流,调整交谈的气氛。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者和学生交谈结束时,教师要注视学生,并点头肯定,示意让学生坐下或交谈结束。

(2)教师也要向学生展现自己的笑容

微笑是维护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润滑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微笑教育要把学生的情绪智力放在首位,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

作为教师,无论是哪一个孩子有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微笑和鼓励,微笑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厌学、胆小等心理疾患,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微笑,其本质就是爱。学会微笑,就是学会爱。

作为教师,只有学会微笑,才能在教学和班级活动中帮助学生拥有自信、获得成功、超越自己;只有学会微笑,才能变对立为对话,变批评为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2、身姿的礼节

身为教师,我们应对鞠躬、站、坐、行等方面的身姿规范进行了解,认

真学习那些文明优雅的举止动作,从细节处训练自己,努力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1)鞠躬

鞠躬问侯应是教师每次上课的必行礼节,通过鞠躬,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营造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上课之初,教师应采取端正的站姿,双目注视学生,双手下垂,上身平缓地前倾约30度,而后恢复原状。礼毕应面带微笑,双眼有礼貌地注视学生,然后开始上课。上课结束时,教师可再次面对学生从容施以鞠躬礼,以表示对学生积极合作的感谢,这样能体现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师表风范。

(2)站姿

站则直,犹如松立泰山,给人以稳健挺拔的美感,传递正直向上的信息。具体而言,教师的站姿应是: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身躯正直,下颌微收,双眼平视,双肩自然放松,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正中。男教师双腿可适当分开,以双脚距离不超过肩宽为宜;女教师应双膝自然并拢,一脚略微向前臵于另一脚的中后部,两脚呈“丁”字形,或两脚跟并拢,脚尖张开呈“V”形。

(3)坐姿

中国人讲究“坐如钟”,即要坐得稳,不能身体歪斜或如坐针毡。教师的坐姿往往是其精神气质、文化、修养的表现。作为教师,得体的坐法是:入座时,动作从容不迫,轻盈和缓。女教师着裙装入座,通常应先用双手拢平裙摆,再平稳坐下。落座时,应坐椅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坐满座椅或仅坐在椅子的边缘都是有失风度的。

(4)行姿

教师的行姿应给人以稳健、从容、和谐的印象,行走时身板要直,双肩要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步履轻而稳,速度快慢适中,要有节奏感,两

臂自然摆动,摆动的幅度以30度左右为佳。行走时不能弯腰曲背、左顾右盼、摇摆拖沓、边吃边走,否则将有失庄重。

上课时,教师在讲台上不能来回不停地走动,这样会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宜久站一处一动不动,这样会给人以静止压抑之感,课堂就会显得死板。正确的方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从容走动或变换一下位臵,如果看到有学生不注意听课,可以走到他的座位旁给予提醒。

3、手势动作的礼节

教师应使用礼貌高雅的手势动作待人接物,开展教学工作,尽量避免失敬于人。

教师在指人示物或在课堂上让学生到前边回答问题时,最好采用整只手掌,掌心向上表示请的手势,动作要准确、舒展、到位,如敷衍潦草反而失礼。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时,教师可微笑着伸出大拇指,表示肯定和称赞,或带领其他学生热情为其鼓掌,给予鼓励。当教师拿取东西时,在够得着的范围内动作应是两手持物,五指自然并拢,这样显得庄重而有教养。作为教师,应避免对人指指戳戳、用手指招呼别人、蔑视性地伸出小指评价学生、拍桌子、双手抱臂交叉胸前、讽刺性地鼓倒掌等,这些动作传递的信息都容易挫伤学生的情感与自尊,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4、人际距离的礼节

人际距离是无声的语言,如同人的目光、手势一样,传递着某种信息,表达出某种感情,表示着人们对他人的礼貌与尊重。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大都在三米开外,这种距离能形成教师的威严,但容易拉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指导帮助或征询意见,就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教育效果。当教师在课下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相处时,可以让学生依偎在自己身边,同时,帮

学生擦擦小脸,整理一下衣服,这样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但是对于年龄稍大的异性学生,单独谈话或辅导功课时不能距离过近,应保持至少半米的距离,否则将有失检点。

四、教师的形象

良好的教师形象是美的化身,是学生模仿、追求、敬重的对象;不良的教师形象不仅让学生品头论足,产生疑惑,而且给社会职业道德造成影响,留下遗憾。

教师形象应秉持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统一的原则。整齐一律、对称平衡、多样统一是教师形象设计的三大法则。教师形象设计总的原则是教师形象的内在美(思想品德、精神道德、气质情感、学识才能等)与外在美(形体仪表、行为语言、形象风度等)的高度统一。

1、教师形象内在美的塑造(1)乐于奉献(2)努力创新探索(3)关爱学生(4)尊重和欣赏学生

2、教师形象设计中的自然妆

美容化妆是社会时尚的一种礼貌行为,而自然妆是教师形象的最佳选择。其原则是:美观又不夺人耳目;漂亮又不失教师身份;引导学生审美,又不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男教师上讲台要修饰面容,妆面自然大方,清洁整齐,双眉要修整,鼻毛要剪,指甲要修,口无异味,无论多忙多急,一定要剃须修面,梳理发型;女教师要根据自己皮肤光洁度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妆面,眉型、眼影、睫毛、唇色等都要自然大方,美化合度,切忌浓妆艳抹。

五、教师的情绪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过多的工作负荷使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教学与生存的压力使得许多教师出现不良的情绪。教师带着情绪进行教学工作,或者是由于情绪失控引发过度惩罚学生等过激行为,必然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身体健康。

1、教师情绪的概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参与教学的师生都是主观能动的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交流得好,课堂教学就成功,教师满意,学生也满足,这正是当前大力推行情感教育的原因所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能否和学生一道和谐而有效地实现情感交流的目标,首先取决于教师情感的第一性征——情绪。

如果教师情绪紧张,说话吞吞吐吐;教师情绪低落,对学生一副爱理不睬的样子;教师板起脸孔,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教师兴奋异常,语无伦次,只顾自己表演,不管学生感受……显然,这几种情绪是不可能带给学生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的,因为它不利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消极情绪不但破坏师生的情感交流,而且影响到自身知识的传授、教法的运用等,更有甚者,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抵触、对抗情绪。这样的课堂,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教师情绪平稳,语气温和,语言流畅;乐观自信,面带微笑;情绪饱满,抑扬顿挫地为学生朗读课文,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故事;作深思状向学生提问,然后用殷切的目光注视学生;和善地叫学生坐下,并鼓励他争取回答下一个问题……恐怕这样的情境很快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紧跟老师的步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情绪应表现为尊重、理解、信任、宽容、鼓励,而不应表现为冲动、粗鲁、阴沉、暴戾。

2、加强教师情绪修养的意义

(1)加强教师情绪修养,是培养学生健康情绪的需要(2)加强教师情绪修养,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

(3)加强教师的情绪修养,是改善和调节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的需要

(4)加强教师的情绪修养,其意义还体现在情绪对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产生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和作用上。

3、教师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教师的任何不良情绪,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情绪不佳有多种原因:第一,身体原因。身体是情绪的载体,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会影响情绪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环境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其情绪往往会受一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领导对待自己不公平;同事或夫妻间闹矛盾;工资待遇、住房、职称评定没能满足要求等都会造成情绪不佳。第三,课堂教学反作用于教师的情绪。

教师也往往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不顺利、学生不听指挥、教学效果不满意等问题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佳,往往有如下表现:

①激动易怒。②压抑苦闷。③抑郁消沉。④过度紧张。⑤冷漠。

4、情绪管理的方法(1)明确自我认知标准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有批评与反省的精神,不断检查自己。

(2)进行情绪管理

①体察自己的情绪,分析引发情绪的原因。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

念所引起的,所以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明确情绪的源头,就可以对情绪作更好的处理。

②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进行恰如其分的控制,以培养良好的习惯。确立原则:教师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领导批评或同事伤害;在学校常常不能被其他教职员工所认同;受到学生的顶撞或者是和学生家长在对待学生的意见上产生冲突……因此,需要确立明确的原则,比如在自己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要尽量稳定情绪,不要批评学生,先作一下冷处理。

A、转移注意力。B、换位思考。

培养宽阔的胸襟,修身养性,泰然处事。能够对人不存偏见,对事不固执已见,对别人无意的过失不过分求全责备,就会减少负性情绪。

A、加强锻炼,强身健体。B、尊重对方,善待他人。(3)采取合理的方式舒缓情绪

情绪控制,并不是说要一味地压抑情绪。其实,缓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会找知心好友倾诉一番,有些人会逛街购物、听音乐、做家务。此外,培养业余爱好、参加社会团休活动等也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体育运动、旅游放松等方式,同样能够缓解紧张情绪。

第三章

进出校门礼仪和集会礼仪

一、进出校门礼仪

1、进入校门时,将工作牌佩戴在左胸前。主动向门卫及值班教师问候:“早上好”、“下午好”或“你好”。自行车(电瓶车)推行、汽车慢行至指定地点,整齐排好车辆。

2、离开校园时,自行车(电瓶车)推行、汽车慢行至校门口,主动与门卫及值班老师道别:“再见”。

3、在校内或进出校门时,也应遵守交通规则,主动避让其他车辆和行人。

4、在校园遇到同事或来宾,应主动微笑地问候、致意。校内一律以岗位职务相称;对外:了解对方职务的,以职务相称;不了解的,男士可称“先生”,女性可称“女士”。

5、行走在校园中,不随手扔杂物,看到杂物主动弯腰捡拾,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做榜样,一起维护校园的公共卫生。

二、参加学校集会礼仪

1、升旗礼仪

(1)精神饱满,态度严肃,脱帽、摘墨镜,规范立正。(2)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声唱国歌。

(3)切忌:自由走动、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马虎应付、窃窃私语。(4)即使寒冷的冬天,也不能把手插在口袋里。

(5)自觉穿统一校服,校服要及时清洗、熨烫,要将校服穿得端庄、高雅。

2、集会礼仪

(1)遵守会议纪律,按指定地点入座,准时有序,不中途离开。

(2)关闭通讯工具,认真聆听,认真记录,不看报刊杂志,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

(3)尊重报告人。掌声热烈,静听专心。

(4)在室外集会时,不打伞。坐姿端正,用自己规范的礼仪感染和教育学生。

切忌:窃窃私语、剪指甲、打哈欠、掏耳朵、挖鼻孔等一些不文雅的举动。

3、听课礼仪

(1)提前进入听课地点,做好听课准备。听课座位选择在不影响上课的位臵。

(2)听课时与学生一样和教师互致问候;安静专心,认真记录。不交头接耳、评头论足,不无故中途离场,不做任何与听课无关的事。、第四章

课堂交往礼仪

一名教师教得好不好,对学生有没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师生情感如何,关键还得看课堂上教师的表现怎么样。

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 篇3

穆青同志认为,社会新闻必须体现道德规范功能,这是社会新闻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要把道德规范功能摆在"以德治国"的高度来对待。道德力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新闻种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对社会新闻来讲,这一功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去年华东地区举行的"社会新闻道德功能"研讨会上指出,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中最主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功能,它直接决定着一篇社会新闻的成败。

道德规范功能,是由社会新闻特有的取材范围、采访对象、报道角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社会新闻的定义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这样的:社会新闻是具有社会教育意义,与个人品德行为、个人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等的报道。这类新闻以其带有的个人行为、个人境遇的色彩来打动人、感染人和影响人。读者和听众及观众从这些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某种道德观、价值观、人格倾向的影响。例如,一篇舍己救人的报道,一篇勇斗歹徒的报道,或一篇关于为满足私欲而走向犯罪的报道,都能使读者受到其中的道德影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者从政治、经济等新闻中,虽然也能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但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则没有那样强烈、集中,而是更多地看到其中的政治意义和工作指导意义。

社会新闻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力量尤为显得直观、集中和强烈。直观,是通过事实说话,有直观表达性和说服性。集中,则是通过一个带有个人行为、个人境遇色彩的事件,集中反映出被报道对象的道德情操,凸现出其人格上的特征。强烈,即褒贬分明,作者的情感寓于事理的表述之中。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用新人新事新风尚本身所具有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内涵去教育、影响读者;另一种是对社会生活里丑恶的东西进行揭露批评,通过揭露批评,使读者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社会新闻还有其他社会功能,如信息传播功能、欣赏功能等。读者对社会新闻的社会功能的需求、选择可能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对新闻采编者、传播者来讲,必须首先考虑其道德规范功能。这是一种职业责任,也可以说是讲政治的一种基本要求。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一环。

强调道德规范功能是社会新闻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不因此忽略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强调的指导性原则;而是恰恰相反,强调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正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指导性。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只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等才有指导性,而社会新闻只有信息传播性、可读性、趣味性等,谈不上有指导性。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传播机构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和评论,对广大读者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它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新闻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一言以蔽之,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同样具有相同的指导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经济新闻侧重于指导工作,从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迅速及时反映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的角度进行报道。而社会新闻则是侧重于指导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对社会生活事件中凸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歌颂和批评,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表现形式上,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些,而社会新闻的指导性则往往以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寓理于事,通过引导达到指导的目的。

综观近年来我国传媒中的社会新闻报道,绝大部分在道德规范功能的把握是恰当的,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指导性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报道还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成为制定或调整政策的参考依据。毋庸置疑,有一些社会新闻作品,对新闻事实本身所体现出的道德规范影响把握不准或疏于推敲,没能处理好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的关系。如有些报道犯罪活动的社会新闻,不是着眼于启发读者思考怎么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而是采取渲染甚至欣赏的态度,津津有味地描写犯罪细节,使读者弄不清报道者在宣扬什么。社会新闻的道德规范功能与指导性原则是客观存在,它可以为高尚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反之也可以起破坏作用。这是社会新闻采编者和传播者不容忽略的一个政治问题。

道德规范体系 篇4

一、什么是以中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学校道德规范体系

所谓中心价值观是指建立在“全球性伦理”和“民族性传统道德”相互统一基础之上的,人类价值系统中具有恒定的、基础性的、稳定性的主要基本价值观念。“全球性伦理”是世界各国对那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和一些不可取消的价值标准与人格态度所形成的一种基本共识,例如勇敢、诚实、公正等。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可以说是融合了东西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培养有道德教养的人所必需的。而“民族性传统道德”是一个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与美德,是形成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调节力。例如中华传统道德所强调的孝敬、勤俭、礼仪等。民族性传统道德是我们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是我们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由此,中心价值观就在于将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基础之上,经过筛选、概括、凝练,形成中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系,让青少年在个人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牢固吸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基础。

二、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一个以中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

学校的德育内容总是与当前形势任务和学习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来说,“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人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针对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科技犯罪、人口增多、战争与对立等许多新的道德问题,学校德育如何看待生命,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使学生掌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普遍和基本的价值规范等内容,已是当今学校道德教育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变化、新的道德问题出现,我们原有的道德领域却出现了“失效”和“失范”。因此,当代社会的发展已迫切需要建构一个能够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使青少年都能够掌握一套基本的道德准则,自觉调节他自己的行为。

三、以中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中国当代中小学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

道德不是抽象的,德性最终还是要表现在各种关系上,因此作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就有必要从内容体系的层次关系中,寻求出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核心的内容,从而构成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种以层次关系构成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认为它应该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诚实守信: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

诚实就是诚实待人,不欺骗,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守信是对自己承诺的践行,也是约定、协议能否转化成行为、实践的重要开端。诚实守信要求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品质。

2礼貌互助:礼貌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程度的一种象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之一。互助是人道主义的反映,是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标志。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因此礼貌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友爱、尊重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礼节。而互助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是每一位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礼貌互助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要能够处理好与自己所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要具有真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处理好个体幸福与共同幸福之间的关系。

3责任心:责任心是我们在处理与社会关系时所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责任心意味着主动帮助,做出牺牲,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肯定性义务。责任心也正是在促使人做好事情,或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种尽责和胜任的欢愉和满足的过程中,提升了人的社会意识。这在“权利”观念根深蒂固的今天,责任意识尤为重要。

列宁曾经指出,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青少年来说,责任感意味着他必须尽到作为子女、学生和社会成员可尽和应尽的责任。

4爱国(内含民族精神):爱国是一种民族情感,也是一种政治情感,是每一位公民处理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是一位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此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爱国就是要把个人与祖国、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多地担负起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要具有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勇于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而献身。爱国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各民族、地域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况下,其重要性与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中小学的德育就应使学生通过学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历史,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之情转变到爱国之行中来。

5追求真理: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主要任务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追求真理正是他们掌握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应有的基本道德要求。就当今我们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而言,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追求真理不仅意味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崇尚科学,掌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需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更意味着对社会和国民整体利益的责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断促进科学和真理的发展。

6尊重:尊重的形式不仅仅指人、还包括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尊重自然与环境意味着我们的行动要顾及自然环境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系统,不能为追求“小我”,而随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来看,我国在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所共同面临的环境危机的同时,还面临着过多的人口、有限的资金、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急需提高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等不利因素的挑战。为此,它要求我们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要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尊重的基本价值观念从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吸收掌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篇5

含义

一、“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二、“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三、“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四、“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五、“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西方出版业道德规范扫描 篇6

目前,西方出版商面临的问题是,许多公司聚焦于市场,只把出版质量作为首要考虑标准,而且由于将与作家的关系越来越多地放在商业的角度考虑,因而导致了对道德标准的忽略。为了让作家和读者意识到,出版社可以作为新人作品的培育基地,而非个别人的出版机器,出版社不得不重建编辑和质量的标准体系。

以下通过对六种道德规范的原则进行评判,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他们对21世纪西方出版事业的影响。

人权: 在西方,人权对出版事业而言意味着,有出版自由和以各种形式对抗审查制度。同时也表明,在出版公司里要有编辑自由,可以反对市场检查制度。同样,作者的自我审查受控于市场需求。但大约75年前,史坦利·尤因爵士在《出版真相》中就曾写道:“提供给公众之所需,迎合低级偏见的瞬间,是最快速的赢利之举,到处都是如此,但是这是条越走越窄的路。”

文明社会和民主保证:对出版者而言,文明社会和民主保证意味着作者享有公平的协议,但由于缺乏公正的标准协议,出版事态的不均衡不可能明显改变,人们正在寻求与书商、图书馆员的公平合作。现在,已经拥有了许多改革措施,但在未来,改善环境还迫切需要作者与出版公司之间充满理解的有效合作。

保护少数派:这意味有价值的文化和少数知识分子得到他们自身的出版通道。不可否认,图书的社会价值有时存在少数主题中。当然支持少数出版物,避免文化的损毁,在现存文明社会是绝对必要的,同样,支持小型出版社,提升少数图书发行通道也一样重要。

和平解决冲突:其一是出版界与图书管理员之间有关信息成本是否付费的激烈冲突;其二是出版界与科技类作品作者和科技协会之间的冲突,和平解决这两方面为明智之举。

谋求平衡或公正:由于出版业已变成国际间的贸易,每一个分散的图书市场,为文化中心提供着不同的作者,出版业世界大同主义(即指出版业四海一家,类似孔子的大同世界,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主义,世界大同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的取向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转变为新的国际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及和平发展新时代主题下的国际主义,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是淡化意识形态);另一个走势是在大公司和小型出版社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体。小型出版社常常是滋生新人才和新思潮的肥沃土壤,同时亦成为社区书业发行领域中最重要的渠道。

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和文化遗产:出版环境是靠编辑、技术标准(指出版过程的技术含量及标准程度)、内容和内在质量因素共同营造的,出版物是人类思想的储存器, 应该得到很好的延续。现在,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一些标准已经开始消逝。在现代许多出版产品中,作者、购买者已经开始感到增值产品的缺乏,这时,出版商应该充当信息链的中间人。

1992年在新德里国际出版协会(IPA)会议上,书商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期望政府为所有和平观点提供有力的保护,而且无论观点怎样奇特。新自由主义鄙视官僚机构,拥护企业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与全球化相互推动,俨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有人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视为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但有时这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会给文化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评价,引发许多非大众化的观点。

学校管理道德规范 篇7

学校管理道德规范就其功能与价值而言,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根源于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是道德规范调节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学校管理道德规范的自律性根源于道德规范的内在约束力,是学校管理道德规范内化为管理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从而“自动”调节学校管理行为的又一表现形式。学校管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无非是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学校管理者的一种基本节制或限制。这种节制或限制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社会力量,管理者只有接受这种社会力量的约束,才能获得道德实践的相对自由。学校管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其外在约束力而言,不仅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管理者行为的“防范”,而且更表现为对管理者行为的价值导向功能。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不但能保证管理者不做什么,同时也能保证管理者应当做什么。即在约束学校管理者某一行为的同时,也在引发、激励另一行为,譬如道德规范在约束校长不能任意侵犯教师与学生权力的同时,还在于引发、激励校长保护教师与学生权益。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管理者服从道德规范只是社会意志对其进行的外在性控制,还未升华到管理者个人意志自觉调控的境界。此时的学校管理道德规范,还是一种外在于学校管理者的“异己”力量。实践表明,只要学校管理者尚未将管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尚未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转化,管理道德规范的功能就不是完整的,就不成其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管理道德规范。所以,从他律与自律结合处说开来,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要自觉、主动地按体现社会道德理智的规范行事,在规范的指引下自觉勇于承担教育管理责任。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探析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强调的是“会计职业”的道德, 重在“职业”二字。它要求会计职业在确定、计量、处理和传输经济信息要可靠、相关和有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从内涵上讲, 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本身的客观规律, 如:会计技术、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等;二是会计职业对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 如:客观、公正、公平、可靠、相关、有用等;三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的品德, 如:职业诚信、职业品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只有将会计人员的品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与会计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1 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及其相关领导的职业态度端正, 职业道德素养较高。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领域的确存在着一些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 这都属于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迫于领导压力违犯原则;二是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败坏。

2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社会风气受到玷污已是不争事实。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意识抬头,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受到削弱。作为各单位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及价值观念也会同样会发生变化, 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利益驱使, 为了一己私利及单位小团体的利益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 做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现阶段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下进行工作的, 不听从领导的安排或与领导发生冲突时仍坚持原则, 很可能会损失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会计人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与岗位, 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对单位领导进行公款消费、乱发奖金、私分财产, 甚至对于领导直接授意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伪造会计账薄等的违法行为, 不敢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这种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 正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 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后果。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 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 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 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则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3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 必须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为此, 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丧失成本和遵守职业道德的收益。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人员因违背职业道德, 弄虚作假, 编制严重失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等而承担行政处罚、解聘、吊销从业资格甚至负刑事责任等所付出的代价。

(2) 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机制, 狠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起点, 它是会计人员道德实践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一重要途径, 是会计职业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会计道德教育对增大会计人员的完美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健全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用法律手段约束、制约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 可以减少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防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败坏。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中, 新《会计法》的核心部分就是把社会公认的对会计工作有重要影响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使其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同时明确了违法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 强化其约束力, 加大了打击和制裁的力度。

(4)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严密的企业内部监督, 能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事, 即使有一些不良动机, 其行为也无法实现。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 有些会计、出纳人员的道德品质并不低, 只是由于自律性不强, 思想一时产生偏差或被诱惑, 做出了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或违法的行为。比如贪污、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多次作案都未被发现, 这本身就是内部监督机制的漏洞。

4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有利于反腐倡廉, 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廉政之风。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准则, 用《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之能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 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 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力度, 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还可以增强执法力度, 强化法律威慑力, 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熊剑春.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通讯, 2011, (15) .

规范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 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前提。

一、规范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对会计人员提出的主要职业道德要求只是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中作了8条规定。而即便是这些规定也基本上属于职业道德的“原则”部分,对职业道德的建设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常使会计从业人员觉得难以操作,当面对复杂的经济生活时,往往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意见而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大大助长了会计造假者的侥幸心理。此外,确保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贯彻落实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一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二是职业道德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使会计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三是只注重职业道德的“道”,而“德”较多地被轻视。

因此,针对新时期环境下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所暴露出的基本准则“不精”、具体准则“不详”、配套措施“不力”等主要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又好又快地探讨解决。

二、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现实剖析

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表述中应该有经过科学的理论概括,提炼出精练的、言简意赅、易懂易记的核心语句,成为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内容,使其既能够反映会计领域的职业道德客观追求,又能够成为评价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的基本准则。

(一)确定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要求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都有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内容。对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概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必须符合一般的社会公德,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的道德要求;现阶段的会计职业道德必须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相一致,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会计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化。第二,必须反映会计职业活动的特殊规律性,充分反映会计职业人员特定的权力、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调整会计职业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伦理总纲。第三,必须含有对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成为全行业普遍认同的伦理原则,从而对全行业所有从业人员都具有约束功能。第四,必须言简意赅,易懂易记,方便宣传、教育和普及。

(二)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构成

“严谨、求真、务实”基本可以涵盖会计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和会计业务的主要过程。

1. 严谨。

会计工作长期和数字打交道,枯燥无味、易于出错,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高质量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 求真。

所谓“求真”,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二是追求真理,敢于与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三是从量化的角度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客观地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3. 务实。

所谓“求实”,主要是指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记录的过程等工作,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只是其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核心内容出发,在复杂多样的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中,可以派生出许多层次不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从而构成一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其内容以及诠释都将在动态中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

三、配套措施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塑造或改造会计人员道德面貌的工作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按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规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知和行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会计人员应当始终将“知”贯穿于“行”之中,通过优秀的会计职业道德思想的灌输,帮助会计人员提高对会计道德的认识,陶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应采取措施促使每个人都理解和遵守内部道德守则, 并使所有雇员都清楚违反守则一定会受相应的惩罚, 使他们在面临“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时有所顾忌;二是营造正面的企业从业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同样会影响会计人员对“道德两难”问题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来说, 其影响更为直接。为了减少此类问题的出观, 以及在其出现后能敦使会计师做出符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选择, 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对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来说, 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完善法律规范,强化监督管理

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将某些职业道德的内容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来加以明确是非常必要的。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即信用经济, 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加强监督管理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就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 真实公正, “责业、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 (乐) 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并且要选择好恰当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财会字19号发布.

[2]、2002年6月2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指导意见》的通知.会协[2002]160号.

再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篇10

1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 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2.1 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热爱本职工作, 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同时, 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技能, 勇于革新, 争做行家里手。

2.2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不弄虚作假, 不欺上瞒下, 讲信用, 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 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 信誉至上。

2.3 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 同时要公私分明, 不贪不占, 遵纪守法, 尽职尽责。

2.4 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 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 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 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 还应实事求是, 不偏不倚, 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 应依法纳税, 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 坚持准则

坚持准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 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 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 只有坚持准则, 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 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 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 提高技能

提高技能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才能胜任会计工作, 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 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 参与管理

简而言之, 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 为管理者当参谋, 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 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 提高业务技能, 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 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 强化服务

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 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 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 反之, 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 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特征

3.1 原则性

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 作为会计工作者, 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不坚持按原则办事, 不仅会危害自身, 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 无私性

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 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 廉洁奉公, 不贪不沽, 一尘不染,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 服务性

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 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 时代性

不同历史时期, 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所以说, 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从而起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关于护理职业道德规范的探讨 篇11

护理人员在从业时除了应该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标准外,还应该在从事职业过程中遵守相应的护理职业道德,使护理人员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意识,进行正确的护理行为决策,引导护理人员及时地进行自我的行为调节,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护理职业道德;现状;道德培养

1.引言

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护理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的特殊体现。根据护理职业的特点,用以协调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人际关系以及护理人员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要求,是众多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事护理工作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满足病人健康需求,提高护理质量,防范工作失误最基本的条件。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护士学校学生就开始培养。

2.我国护理职业道德现状

职业道德对于一个特定行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护理的职业道德它是护士进行护理的行为准则,它对于完善我国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规范护士的护理程序具有明确的指导,可以说随着我国护理工作制度的建立以及护理道德教育的深入,我国的护理道德素质有家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国的护理工作还有许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功利心重,缺乏职业良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医院打破了以往的政府管理的模式形成了盈亏自负的企业管理模式,实行了按劳取酬的方法,这样就出现了医院的各个部门以及医疗服务人员不把服务患者放在首位而是以金钱为首位,这样就淡化了医生救死扶伤的宗旨,尤其是现在的护理人员他们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效益差、奖金低的医院或者科室,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对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对病人的要求和痛苦视而不见,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和医院的声誉。

2.2护理人员缺少独立的能力和耐心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首先就是要有必要的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而且要做到必要的耐心以及冷静,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难发现我国的护理人员他们过多的习惯于按照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缺乏独立的处理能力,同时一些护理人员“慎独”精神淡漠,工作马马虎虎,缺乏责任感和自制力。如个别护理人员值夜班或独立工作时,不认真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病情不仔细,工作偷工减料。更有甚者,如在做治疗、护理时消毒马虎,不为病人测体温、血压等。有的将本应由护理人员做的事情,推给病人家属,导致护理质量下降。

2.3 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高

护理工作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扎实的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心理的以及管理、营养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又不求进取、满足现状,仅凭在书本上学到的一点点基础护理知识,停留在应付日常的、简单的护理工作上。对病人的思想情绪、心理状态、家庭环境、感情变化、影响病人治疗、康复的因素不甚了解或熟视无睹,也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3.提升护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加强构建中职护理专业护生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教学对于护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学校对于护生的教育在于寓教于乐,也就是不能将对护生的教育弄得很枯燥,因为中职护生处于一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阶段,需要具有结合护理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活动,这样才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实现对于护士职业道德教育的完备。

①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培养护生职业道德意识

学校可以利用主题的教育活动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主题教育对于护士的影响是最大的,并且这已经在实践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②以志愿服务为平台,培养护生职业道德情感

志愿者,以及义工等活动在新时期已经成为了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培养的最新途径,职业院校可以有效的结合护理的专业性特点。有效的搭建服务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志愿者服务中感受到氛围,以及有效的得到专业性的历练,可以将思想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和升华。

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护生职业道德意志

实践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载体,可以全面的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可以实现快速的引导成长的作用。其中作为一种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最基本的条件,可以有效地培养一种创新和协作的精神,可以有效的形成一种社会实践的交往能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更是一种有效的锤炼思想,以及形成正确道德情感的方式。

3.2采取切实措施,抓好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护理人员端正思想认识、做好护理工作的根本;是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理人员道德修养的重要保证和客观要求。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集体主义精神及爱岗敬业意识教育摆在首位。其次,按照护理道德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医德教育。

3.3积极适应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大力转变护理方式

我国现在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的学习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大力转变我们的护理工作方式,要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积极地建立护理评价机制,建立温馨的护理氛围。

4.结束语

由于护理专业的职业特殊性,护理职业道德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开展的优质服务示范工程为护士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也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经受严峻的考验,如何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这将是所有护理同仁应继续努力和探讨的方向。护理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从学校职业教育就开始抓起,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将职业道德深入到每个护士生的价值观中,同时还需要在医疗改革中加大对护理职业道德的重视力度,完善评审制度和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改兰.护理伦理[M]三晋出版社.2010,(10)

[2]万永成.中职护理专业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6)

[3]蒋芳芳.我国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11期

[4]尹娅萍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05期

[5]汤文智.浅析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J]速读.2014年07期

道德规范体系 篇12

第一条 为弘扬科学精神,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 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及其他科技工作者。

第三条 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于探索创新, 恪守职业道德, 维护科学诚信。

第四条 科技工作者应以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繁荣学术思想, 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促进优秀科技人才成长,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使命。以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服务人民, 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

第二章学术道德规范

第五条 进行学术研究应检索相关文献或了解相关研究成果, 在发表论文或以其他形式报告科研成果中引用他人论点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 如实标出。

第六条 尊重研究对象 (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 。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 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第七条 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 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 遵守诚实客观原则。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 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第八条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第九条 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 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

第十条 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 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 以备考查。

第十一条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专业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 不享有著作权。

第十二条 合作完成成果, 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 (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 。署名人应对本人作出贡献的部分负责, 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第十三条 科研新成果在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前 (有合同限制的除外) , 不应先向媒体或公众发布。

第十四条 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第十五条 科技工作者有义务负责任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反对捏造与事实不符的科技事件, 及对科技事件进行新闻炒作。

第十六条 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的研究活动。如发现该工作存在弊端或危害, 应自觉暂缓或调整甚至终止, 并向该研究的主管部门通告。

第十七条 在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中, 应传授科学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选拔学术带头人和有关科技人才, 应将科学道德与学风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八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第十九条 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 捏造数据或结果, 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 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

第二十条 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 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 抄袭他人作品, 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 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 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 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 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第二十一条 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

第二十二条 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 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 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 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

第二十三条 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 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 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 监察失职, 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

第二十四条 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 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 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第二十五条 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第四章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负责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 监督所属全国学会及会员、相关科技工作者执行科学道德规范情况, 建立会员学术诚信档案, 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进行记录, 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报。

第二十七条 调查学术不端行为应遵循合法、客观、公正原则。应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对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保护。在调查过程中, 准确把握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第二十八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重视社会监督,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 委托相关学会、组织或部门进行事实调查, 提出处理意见。

上一篇:档案资料管理下一篇:高中创意写作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