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规范

2024-08-19

教师道德规范(精选12篇)

教师道德规范 篇1

日前, 澧县教育局下发通知, 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并结合当前的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实施办法, 确实把学习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抓出成效。

澧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把11月份定为新《师德规范》学习宣传月, 在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学习新《师德规范》的热潮。

县教育局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把学习新《师德规范》作为本单位当前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准确地理解新《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扎实做好新《师德规范》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县教育局还特别强调,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及教师例会大力宣讲新《师德规范》, 要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和民主生活会,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新《师德规范》内容, 每位教师要对照新《师德规范》, 深刻剖析自己, 撰写心得体会, 并在教师会上交流发言。各学校要将新《师德规范》学习制度化, 把学习新《师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并把教师贯彻落实新《师德规范》的情况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进行考核评估, 督促和引导广大教师认真理解, 自觉遵守新《师德规范》。

教师道德规范 篇2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次作业题

一、作业题目:

通过此次培训,请您反思并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篇师德方面的真实案例。(以下2种方式,请任选1种方式进行提交作业)。

方式1: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自己日常教学的某一堂课或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感悟,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其中要体现课件学习中吸取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并且能够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字数要求600-1500字。

二、作业要求

1.答题时写明题目,在题目下面写明作者和单位名称。2.杜绝抄袭,如有雷同,均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不合格”。3.所写内容要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若干特点。4.所写案例必须是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

5.所写事件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或事件能够体现或说明某个主题。6.所写案例可以是正面的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未能解决问题的、结果不理想或不成功的、生成新问题的案例。

7.尽可能写评析或反思。

8.事件的叙述要真实客观、具体生动、关注细节。当事人关键的内心活动、行为表现、做法、事件处理的经过等描述要细致。文字要朴实简洁。

三、答题内容

2013年东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

教师道德规范 篇3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我是一名少数民主党派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应该密切配合执政党的决策,扎实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正确分析和预测政策动向,理解政策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新时期我市启动“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中,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通过摘录、记忆、做题,进行消化吸收,切实提高自己依法执教的水平。做到八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本人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工作中尚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增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上要狠下功夫,努力做好以上三个“认真”,要让人民满意,必须做到真正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应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并加以推广。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体会:自1994年毕业,在教学工作一线,有过体罚学生的现象,从2006年起课堂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没有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并努力改正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等不良教育方法,逐步学会了宽容、理解、平等和尊重,严格管理方式方法较多。倘若自己偶尔批评了学生,要及时找学生谈心。我撰写的论文《“激趣、张驰、宽容、激励、严厉”五疗法》,《班级管理与工作初探》,《民办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探讨》,《浅谈全日制中小学学校的管理》,分别获得区级、国家级奖励。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体会:1、我所在的学校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初中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相处、学会锻炼。2、我从事了两年的地理教学,我以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大好河山,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关注人类的发展为己任;七年的语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体会其精髓,学习和模仿,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四年的历史教学,使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与兴衰史,使我和学生一道为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跃跃欲试;三年的政治教学使我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使我特别关注新闻时事。如关心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战争与和平等大事。3、不以分数作为考察学生唯一的标准。近几年来做得比较好。我在考察学生成绩时,加入了“尊师”一项,对于平时的作业、上课配合方面加大了考察力度,还如个别同学“借分数”,在做人与求知的关系性上给学生以循循善诱地教导等都做了大量的尝试。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体会:这一条是对教师的严格而又具体的要求。1、重点讨论杜绝家教问题。纵观1991年考上大学到我参加工作近20年来,于1992年到1993年两年间为解决上学困难,从事两年的家教工作,不但为自己解决上学困难,而且以系学生会的名义成立“家教服务中心”为广大同学勤工俭学做出了贡献;在1994年至2003年参加工作九年期间,从事家教工作,在解决自己生活困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自2003年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后,我不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以及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有违“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不能看到别人在捞外快,自己也怦然心动,不能看到别人工资高,就寻找心理平衡,不能自己有困难,就借口用自己的知识来赚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头脑更加清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对群众提要求,对自己搞特殊,对组织隐瞒实情,自由主义,这些要坚决杜绝,坚决不再去做。2、重点反思自己的有无利用职务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能有,说到做到。3、重点讨论团结同志、关心集体的问题。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形,对同志批评过于直白,这些要及时向领导和群众道歉。不与领导斤斤计较,不与群众争名誉,不参与经济纠纷。4、在今后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为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自己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研究、总结和推广。5、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与享受生活,上课与享受上课,教育与享受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点。教师的使命是教育,“在课堂上的一切,是对学生生命的影响”。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体会:要做到以上这五点大的要求,必须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品质。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勤总结。

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与含义 篇4

首先,由于教师职业性质和活动形式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标准性。高度的自觉性,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活动室崇高和艰巨的,人们常常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事因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可塑性很大的、代表着人类希望和未来青少年一代。换言之,教师必须以自己良好的德行和习惯去影响和培育学生,言之,教师必须以自己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去影响和培育学生,使之成为品性优秀的新一代。

其次,教师通过其职业道德行为的示范、感化,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着学生的品质。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成长,还影响着学生一生的生活道路。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是教师,他们最信任的也是教师。教师的职业性质、活动特点还决定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待人处事的态度乃至气质、性格不仅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还会通过学生对家庭和社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道德修养较高,青年人在这样的队伍中容易好学上进,受社会负面影响小

最后,强烈的时代性。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道德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变迁与道德发展有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正因为如此,教师职业道德在当今社会转型和过渡时期,不是全盘否定中华民族历代所形成的传统师德规范,而是从中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中弘扬和创新。外国的一些优秀的师德内容,也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批判了。而代,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甚至对教师的地位都带来了重大破坏和影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当前加强师德建设就更为重要,以成为新时期对教师成为和发展的人突出要求。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中国的是的传统是广大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教师即使这些宝贵道德的继承者,又是他的创造者。如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教师应当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就是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发扬;荀子认为教师学习礼仪是修身的重要环节,“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学了后还必须实践躬行,“学至乎行之而止矣”,巡礼而行就是义。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经典的《学记》中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之师”方可“作之君”。

1. 教师的职业要求

教师是化民成俗、以德立国的先导者。汉代董仲舒提出,教师必须做到“必人且智”。唐代教育家韩愈倡导教师应当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要求,及教师做到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认真地加以分析、思考,明辨其真伪、善恶、是非,接受正确的东西,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今天,作为人民教师,应珍惜这些宝贵的是的遗产,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加以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2.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人民服务即新时期教师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反映。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即高尚又普通。他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教师能够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捧着一颗爱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楷模。

1984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作联合颁发了《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试行)》。根据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教师师资队伍各方面情况的变化,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正式颁布了《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下,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行了修订,现仍在执行。

3.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规范极其调节功能

教师进行的主要教育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最充分。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规范是教师的师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它能直接,更具体,更深入地指导和皮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来看,第一条“依法执教”中的“在教育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和第二条“爱岗敬业”中的“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搪塞,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以及第三条“热爱学生”中的具体要求是师德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摘要:道德规范主要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维系的,而不是如法律一样需要一种特殊外在强制力量来维持,当然,道德也需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这样的外在力量来维系。但如果个人内心信念与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发生冲突或者不一致时,道德规范就难以起到约束作用。职业道德的特点是在内容和范围上有一定的界限,只体现和作用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对该职业以外的人没有约束作用,也不具备实际意义。

关键词:教育,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刘秋.高校教材管理队伍建设浅议[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5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三部分:教师职业与职业道德,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观,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概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育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就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认真负责地传授给下一代,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培养塑造学生,使之成才。

2、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在形成过程中,主要靠“自律”而不是靠“他律”,主要靠自身的需求,而不是靠外界的压力和评价是的赏罚,3、榜样性:

教师不仅在知识和言行上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而且教师更为学生、为我们大家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榜样,教师的优秀品格另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4、继承性:

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的继承与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教师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等等。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是师德的基本要求,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的人格力量,终身学习是师德的升华。

二、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观

1、孔子师德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之先生从事乡村教育时期书赠乡村教师的诗句。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评价的内容;

(一)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

(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三)全方位发展的知识观

(四)为人文明、为人师表的行为举止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2008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对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吸取以往师德规范的基础上,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现对其予以解说。

主题一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一)规范内容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为什么要爱国守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守法”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制化水平逐步提高,法治进程进一步向前发展,公民的自觉守法显得越来越重要。爱国和守法是全社会人员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中小学教师的爱国守法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做到将爱国守法统一于整个教育活动中,除了自己模范地爱国守法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这方面能够分辨是非。

(三)怎样爱国守法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教育法制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l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l994年1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l995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师应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学习和宣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首先必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遵守社会秩序,恪守社会公德;其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教育、教师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把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联系起来,完整地理解依法执教的全部内涵。我们认为,在新时期从事教育工作,应该了解两个最基本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案例: 某村小学教师石某,体罚学生,引起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学校领导曾对其批评教育,指出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必须改正。对这些批评教育,石某置若罔闻,并公开宣称:“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是自古以来的信条,老师打学生,自古到今,无所谓违法不违法。”一日,学生陈某上课打瞌睡,石某便罚其跪在教室门口,一跪就是一上午,陈某最后经受不住而晕倒。事后,家长找到学校,与石某当面评理,石某非但不认错,而且第二天又让陈某跪在讲台上,用教鞭抽打,并一脚将另一名上课迟到的学生刘某踢倒,同时声称:谁的家长到学校来找,谁就准备好挨打。

学校无奈,请示镇教委,教委负责同志对其批评教育,石某仍不改正。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鉴于石某一贯体罚学生,多次批评教育而拒不改正,影响恶劣,遂作出开除其公职的决定。

主题二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一)规范内容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二)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三)怎样爱岗敬业

教师爱岗敬业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终身职业,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献给学生和教育事业,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具体要求是:

第一,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志存高远就是追求远大的理想,追求卓越,获得教师职业上的成功。教师职业上的成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就学生,让学生成才,让学生成人;二是成就自己,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著书立说,成名成家。

第二,教师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向广大教师提出,“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尊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甘为人梯,前提是一个“甘”字,就是要愿意;关键是一个“为”字,就是要做;落脚是一个“梯”字,就是铺路。甘为人梯,呼唤一种“配角”意识。中小学教育是一个事业,需要有人在台前,有人在幕后,有人在前方,有人在后方,有人当主角,有人当配角。不可能人人都往显处站,不可能人人都担当主角。不要总说自己的工作重要,别人的工作不重要;不要总说自己的工作难,别人的工作容易;不要总认为少了自己不行,少了别人可以;不要总感到自己吃了亏,别人占了便宜。

第三,教师对待工作要勤勤恳恳,高度负责。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工农业生产中,一时的失误只会影响一批产品,而教师教学上的失误就会影响一代人,因此教育无小事。备课既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也要注意认真对待你的教学对象——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意教学中上课的科学性、艺术性,注重教学评价中的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批改作业要全收全改,细心认真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题目,精心选题,在作业本中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辅导学生不仅要重视优生的锦上添花,也要常常对学困生雪中送炭,认真对待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抱有高度的责任感,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第四,教师不能敷衍塞责。教师的敷衍塞责将对整个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有的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教师的敷衍塞责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上的敷衍塞责,比如有的教师出工不出力,备课的时候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对学生的作业主要看他答案的对与错,追求答案的标准性,忽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创新观念;还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几十年;二是在育人上的敷衍塞责,具体表现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认为管理学生就是班主任、政教学生处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主题三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一)规范内容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为什么要关爱学生

所谓关爱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身为人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关爱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仁爱心,关爱学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感召力。

(三)怎样关爱学生

第一,平等公正地爱学生。

在21世纪的今天,师生之间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蹲下来看学生”,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些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的理念时时在提醒教师们,必须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有些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就存在误区,觉得给学生一点关怀,学生就应该马上感激涕零,拿出立竿见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要公正对待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以学生成绩考核教师的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的心容易偏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早已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宠爱有加:学习上有疑问,大开小灶;班干部选举,优先考虑;评优评先,重点推荐。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厌弃冷漠:学习上有困难,不闻不问;班干部选举,不予考虑;评优评先,基本靠边。这样的教师只关爱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有失公正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是平等的教育主体,享有同样的权利,也理应受到教师同等的关爱。因此,以公正之心关爱全体学生。无论其成绩优劣,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同等对待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有钱有势;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无钱无权。于是乎,个别教师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就特别热情,重点关爱,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就比较冷淡,缺少关爱。这样的教师不仅毫无公正可言,甚至人品都有问题,有没有资格做教师都值得怀疑。

第二,关爱的同时要严慈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一味纵容,宠爱溺爱,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教师要善于把多关爱和严要求结合起来,这样的关爱才是完整的爱,适度的爱,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爱。

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可见“严”与“爱”是不矛盾的。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优异成绩的获得,强健体魄的拥有,无一不是严格要求的成果,所以古人才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是一种特殊的关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把握分寸,要严得合理。所谓合理,就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那这样的严格要求就是不合理的。

关爱学生就要做到以慈母般的心肠体谅学生,宽容学生。

宽容学生的错误。学生处于成长之中,难免会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提醒自己: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一个人的成长史不就是一部不断犯错改错,最终走向成熟的历史吗?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思问题,改正错误,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而不要动辄毫不留情地批评或惩罚。

宽容学生的不足。全面发展的学生固然讨人喜爱,但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关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的不足,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是看进步,看长处,看优点。上海高中生韩寒文学天赋过人,却学不好数理化,以至于最终退学。但他退学后发表的小说《三重门》等却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多找找学生的优点,多看看学生的进步,自然就能更加发自内心地去关爱那些有着种种不足的学生。

第三,关爱的体现是为学生着想。关爱学生就要处处替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样的关爱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保护学生安全。作为教师,如果看到学生有危险都不肯施以援手,那也就谈不上关爱学生了。保护学生安全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教师关爱之心是否真诚的一次考验。汶川灾区的教师们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做出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当灾难来临时,每一个真心关爱学生的教师绝不会抛弃孩子独自逃生;没有灾难的时候,真心关爱学生的教师看到孩子有危险,也不会袖手旁观。教师们要本着关爱之心,时时处处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如果遇到火灾、洪水、地震等紧急情况,首先要疏散学生,自觉做到学生利益优先。

关心学生健康。健康是一辈子的事,马虎不得。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格外关注。关心学生健康包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维护学生权益。在学校,教师就是学生的知心人,是学生的依靠,主动自觉地维护学生的权益也是关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例如中小学生拥有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就是受教育权,未成年人有依法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四,关爱的大忌是体罚心罚。“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如讽刺、挖苦和歧视学生等。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允许的,都是无视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典型表现,也是教师自身素质低劣的反映。

案例:师德成功案例 苏阅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里,父母在他三岁时就离了婚,父亲把他寄养在他的姑婆家。姑婆五十多岁,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此对苏阅很娇贯,迁就。好动任信的他上幼儿园时就喜欢和同学发生矛盾,一年级时,贪玩、打游戏,甚至发展到不按时上学。姑婆无力管教他,在我多次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由苏阅的母亲带养。他的母亲是一位以打牌为职业的人,成天沉浸在麻将里,根本没有精力来管理他,当他犯错误时,他的母亲会狠狠地打他,常常是打得遍体鳞伤,有一次,头上的伤口还缝了五针。但父母的打骂并没有让他改掉撒谎、拿东西、进游戏室、打架等坏毛病,他就是我们班上的问题学生。每位任课老师都知道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大眼睛男孩坐不住,好动,从不听老师的讲课,也不完成作业,真拿他没办法。这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下午,有一位学生到我办公室说:“唐老师快去!苏阅又打人了。”真是的,昨天他才因为和同学打架被我叫到办公室批评了,还写了保证书,怎么今天又犯毛病了,我一边往教室走,一边想。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苏阅正在和胡洪滔赤手空拳地搏斗,苏阅一边打,还一边说:“今天,我不把你打瘪,我不姓苏„„”“住手!苏阅,你又犯毛病了!”我厉声叫道。苏阅松开手,气乎乎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胡洪滔的脸上已留下了几条红道道,刚才还比较勇敢,可见到老师,眼里的泪水怎么也噙不住,“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连忙安慰他,不要哭,并派班长陪他到医院擦药。再看苏阅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令我十分生气。但我还是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先把事情弄清楚后再说,于是,我蹲下身子,尽量和气地对他说:“苏阅,你能给我谈谈这件事吗?”苏阅沉默不语,但明显可以看出他没有刚才那么傲慢了。我又说:“苏阅你能谈谈今天为什么打架吗?如果你能诚实地说出来,老师会原谅你的,也可以不写保证书„„”他开始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事情的经过,原来他在地上拾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想占为己有,后来被胡洪滔发现了,说这块橡皮是他的,于是两人就打起来了。“为这块小小的橡皮而打架值得吗?”我没有过多地责备他,只是把这个问题留给他回答。第二天我买了一块一模一样的橡皮送给了他。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上,苏阅始终不愿意坐着上课,要么站着,要么双膝跪在凳子上。下课后,我发现了他不坐的原因是:屁股被打开了花,坐着疼。问他为什么挨打?他说,单元考试没考好,挨了骂,心理不舒服,于是拿了妈妈皮包里的180元钱去打游戏„„。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捂着屁股,可能是疼,可能是害怕他的屁股再挨打。听了他的叙述,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亲自到医院拿了一些药轻轻地敷在他的伤口上。第二天我借给苏阅一本有关电子游戏危害的书,让他认真阅读。下午放学后,又叫他的父母到学校来交谈有关教育苏阅的方法。告诉他们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能简单、粗暴,要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补救的措施,特别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急于求成,经常打骂孩子不但起不了教育的作用,还会让孩子产生暴力,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一次又一次地宽容苏阅的过错,后半期,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进步:上课不那么好动了,作业也能完成。对于他每一点小的进步,我都会在全班表扬。期末考试,他居然双科都考上了九十分,这个成绩是我没有想到的。发通知书那天,我发给他一张进步奖,还奖励了一个大笔记本。苏阅双手捧着奖状和笔记本站在讲台上,向着同学、老师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我看见他眼里噙满了泪水„„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认识水平低的小学生, 他们极易发生过错行为。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给多宽容,给他改正的机会,耐心地等待,帮助其自悟自醒,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甘落后”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信地抬起头,一步步走向成功。孩子摆脱幼稚,告别无知,健康地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让我们耐心等待,学会宽容,在等待中不忘播撒爱的阳光,让等待充满憧憬。

主题四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一)规范内容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怎样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育人指的是学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育内容为载体,强健学生的体质,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具体如下: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尤其是遵循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育也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社会进步对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在21世纪信息传递的迅捷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因此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平台,而其中教给学生准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不能是一句空口号,而应落到实处,应加大步伐落实新课程改革,加大力度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让学生乐学、善学,能学以致用。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信息和新知识。如果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那么他们就容易走上歧途,迷失方向。例如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很快接受了这一新科技,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他们终日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学业荒废,性格也变得扭曲,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第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如果教师们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来教育学生,会扼杀许多人才。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精英,更应该强调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敢于承认和面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从思想观念上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有区别的主体,而不是待加工的“零部件”。其次,“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马卡连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制定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再次,组织教育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体,以实现每个学生潜力挖掘的最大化。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进步。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前提是有会创新的特别是具有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能突破旧的思维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风格,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重新审视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进行新的解释和说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宽松、民主的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允许他们挑战权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对新观点的提出要加以鼓励,还要进行探索方法上的指导。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强的人对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去探索,而求知欲旺盛的人,对所面临的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者已有的结论,相反他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做出新解释。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创新精神是紧密相关的,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行为。新事物的出现起初多不为人所接受,多会受到他人的嘲讽、打击,会让创新者产生怀疑,感到不安。而独创性是创新精神最本质的内容。教师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去探索问题,鼓励他们用超出书本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进行实验。

第四,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就需在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来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只体现在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更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信、敏锐的观察力等。教师应该多维度来评价学生,以合格及特长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能有效地对教育进行导向,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案例:举例说明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转变。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新时期要求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些要得到具体体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不能发生应有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所以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因此,要求教师教学方式随之变换。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新课程与以往相比,最主要的是培养目标的根本性改变,教学要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本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课程标准”,生成教学目标时,师生都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不要刻意地把“分数与升学”当作教学目标。

2.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知识爆炸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在新时期,教学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教学的目标是发展主体性,重视活动与交往,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倡导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不同,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传统教学中强调“勤”与“苦”,“读书苦,读书累”也真正成为学生的感叹。实际上,人类对知识、科学的探索兴趣天生而来,并因此促进着人类的进步。之所以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到苦、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期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设平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一定要给他们多表现的机会,多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能成功。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新时期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建构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题五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一)规范内容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二)怎样做到为人师表

在我国,第一次使用“师表”二字的是汉朝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意思是国家的贤明相臣和优秀将领,是黎民百姓学习的榜样,所谓“师表”就是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常被作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指的是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一名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第一,内在品质上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首先应是一个情操高尚、知荣明耻的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滋长蔓延,也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假冒伪劣等社会丑恶现象泛滥。作为一名肩负着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率先高举“知荣明耻”的大旗,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处处为人师表,使自己成为一名具备高尚情操的人,为宣传“八荣八耻”,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道德发展尽一份力。

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还应是一个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就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注意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第二,行为举止上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文明的人,首先要做到衣着得体。其次要做到语言规范。教师要不讲脏话、粗话、荤话、黑话。现在社会上有种不良风气,个别人以讲脏话、粗话、荤话、黑话为荣,尤其爱讲黄段子,以为这样说话很有“味”,完全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提倡日常生活中讲普通话,用文明语。普通话无疑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甚至还有个别年龄较大的教师用方言授课,这都是不合规范的。教师文明的举止可以充分展现教师高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赢得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

第三,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首先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性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不是哪一位教师、哪一位班主任个人能力所能及的,它是教师集体团结协作的成果。因此,教师个人的工作与集体的合作是分不开的。同时,教师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集体,因此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与集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发展来带动自己的进步。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关心集体的发展,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观念,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和集体共同成长。

其次是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教师中提倡竞争,能促使教师们振奋精神,发奋图强,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但是个别教师不能以良好的心态看待竞争,视自己的竞争对手为冤家对头,互相拆台,互相贬低,破坏了教师之间应有的合作关系。这些教师只看到了教师之间竞争的一面,没有看到教师之问更多的是合作的关系。当代社会倡导的就是双赢、互利,教师之间也不例外。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起进步,何乐而不为?

再次是要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尊重家长,切忌趾高气扬,随意指责训斥家长。在学校办公室里,偶尔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班主任坐在靠背椅上,怒容满面,家长则陪着犯错的孩子,恭恭敬敬地肃立在一旁,接受班主任的训斥,何其委屈,何其难堪。学生犯了错,请家长到校配合教育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伤害家长的自尊心,更不允许训斥家长,这是不符合教师为人师表的要求的。

第四,拒绝牟取不正当利益。有些教师充分利用自己当班主任,当任课教师的权利,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牟取不正当的利益。每当教师节快要来临的时候,个别教师就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醒学生——教师节快到了,给老师准备点什么礼物呢?有的教师会在班上,隐晦地暗示学生;有的教师会吩咐班干部发动同学给老师买礼物,种种方式,不一而足。除了收受礼物之外,个别教师还盯上了学生家长手中的权利,利用家长为自己办私事,牟私利。在各种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牟取私利的行为中,社会指责最多、反响最大的当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热衷于此,乐此不疲,上班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下班后生龙活虎,干劲十足。学生、家长苦不堪言。不去老师那儿补课吧,怕学生掉队,跟不上;去老师那儿补课吧,确实有些负担不起,真是两难。试问这样的教师如何对得起“为人师表”四个字。

社会在进步,观念在变化,但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职业操守之一,永远具有存在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处处为人师表,应是自己永恒的自觉的追求。

案例:举例说明“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一些道理。而且,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一种影响,一种教育。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式、习惯上都多多少少保持着某些教师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模仿性强,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依恋感。加上教师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使得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很明显的影响作用。

无声语言的传播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也是最普遍的心灵与情感的传播方式,也最能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意愿。所以,教师要时时注意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一)身教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认为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探究更能促使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身教重于言教”的一个重要涵义便是“说教不如体验”。通过教师的身教,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从而强化或消除某种行为。所以,教师可以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经历或实际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例如,学生作业不整洁,教师可通过自己整洁、美观的板书或作业批改让学生体验到整洁带给人的美好感觉。又如有教师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遇到一位不爱洗澡的小孩,袜子连穿十几天还不换,全身有味,让人头疼,可他自己却没感觉。后来,教师让他洗完澡后,在一身淡香中再去看看自己那堆发臭的衣袜,在强烈的对比下,只见他表情一怔,这时该教师严肃地告诉他:“这就是你在旁人眼中的印象。”那孩子恍然大悟,从此改掉了坏习惯。

(二)重视身教对教师的要求

1.强化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打下良好基础,更要在工作过程中勤于学习,全面完善自己。教师必须通过勤奋学习,不断丰富更新知识,及时有效传授给学生现代社会必备知识以及学生自我提高所需要的知识经验。要增强对教育的敬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潜心培养“爱心”,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总之,要重视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好的榜样作用。

2.日常行为注重身教

“师范无小事”,日常行为中教师的表现学生看在眼里,影响在心中。要让学生做到遵守学校纪律、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知错就改、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等,那么教师应该首当其冲,率先垂范。如,教师平时的衣着穿戴千万不能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更不能奇妆艳抹,如果我们自身做不到这些,在要求学生注意这些时就没有任何说服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要注重自己的教师角色,注重身教对学生的影响。

3.治学严谨注重身教

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能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我有一个同学书法特别好,他说是因为中学时期一个教师课堂板书和作业批改十分认真和用心,那流利美观的字迹,让他受到感染而不由自主地主动练起了字;课文《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对科学的求实和探索精神,让鲁迅很是敬仰而且使他受到很大影响,在以后鲁迅的写作生涯中,鲁迅就非常严谨。

4.教师身教要前后一致

对于学生来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教师一致的要求就显得很重要,不仅要争取学校家长保持一致,而且自己的前后言行也要保持一致。不能反反复复,这样只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一致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还要提高道德修养,提高自觉维护一定规则的能力。例如,魏书生当班主任,常年坚持在教室工作,当了教育局长仍然坚持天天给学生上课,乐此不疲。他不仅让学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的魅力,同时,他也从学生、课堂中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源头活水”。

主题六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一)规范内容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企图通过一次性的受教育,就能获得胜任教师岗位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观念已经过时。终身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的、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知识、个性等方面。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死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怎样做到终身学习

中小学教师坚持终身学习,就要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就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终身学习有三条可行性的路径:

第一,反思——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教师的反思,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我和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教师的反思能促使教师经验量的增加,反思性实践对教师经验质的提高也有帮助。传统观念认为,一个教师任教20年后都能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成为“专家型”教师。而在反思型教师教育观看来,一个教师是否能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与其教龄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不进行反思,教20年的书与教2年书或2个月书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反思性实践被认为是造就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手段。反思性实践不仅帮助教师实现了追求教学合理化目的,而且也重新塑造了教师角色形象,提升了教师专业地位,扩大了教师专业自主权。

第二,合作——在与同事的对话中成长。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与人交往,我们能学到多少东西是有局限的。当今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已经逐步从教师个体发展转向教师群体发展的趋势,权力的下放使学校有越来越大的权力来决定他们自身的需要,也改变着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中的个体需要与整个学校目标之间的冲突。因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模式。学习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和能力,更是一种组织的目标或功能。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既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又是一种学习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教师及教师群体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为此,向其他教师学习的能力与协助、指导其他教师学习的能力及愿望,都将成为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国际视野来看,合作也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之一。构建教师合作文化也是新课程改革向广大教师提出的突出要求之一。教师要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突破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

第三,共生——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这里所说的“共生”不只是“共同生存”的意思,而且包含“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内涵,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是指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有机整合。如果用中国传统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术语来代替的话,就是“教学相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契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不确定性从理论上讲,总是不断地给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刺激教师问题意识的产生,而问题意识正是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因此,我们可以说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通过刺激教师问题意识的产生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契机,成为教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同时,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教师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一种自我实现感。正是这种自我实现感激发教师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教书育人工作。

教师道德规范 篇6

【关键词】教师;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不端

一、目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

(1)学术抄袭。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如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副教授论文涉嫌多处抄袭,部分内容甚至原文照搬,只字不改。(2)粗制滥造。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新教材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抄袭旧教材的,有些教材虽然有了一层“学术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的包装,但实质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我们医学老前辈一年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两三本专著。现在,一些青年学者,几年就有专著三四十本,论文好上百篇。一本杂志上一期发表四五篇文章。(3)滥署名。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4)学术商品化。被经济利益所驱动,为了获得奖金而制造论文论著。(5)学术利益化。学术评奖和立项(争取研究课题立项)中的腐败也为广为存在。尤其是评奖。(6)东抄西凑。有的作者整篇文章的写作是东抄西凑完成的,反映了作者对待科学研究极端不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学术环境比较浮躁,治学精神褪化被名利所诱,目前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在教师评价比中占比重大,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都与此息息相关。还与维系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前途命运有关。有的教师写论文完全是为评职晋级,迫求的不是论文有什么价值,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等现象。说明目前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诱惑面前心态失衡,一些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教师治学精神褪化。(2)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不能慎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教师在学术上采用投机取巧不道德手段获得了好处,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激发相当一部分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健康欲望,导致效仿。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有些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道德品质,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存在腐败问题,导致有些教师在追求利益时,丧失了自己的良心道德,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3)评价体系误导,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量化考核”,即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

三、解决不端学术问题,提高教师学术道德品质具体对策

(1)进一步完善学校学术制度改革高校现行学术管理体

制,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改变重“量”轻“质”问题,消除官本位思想对高校的影响,改变人情干涉凌架于学术自身的评价之上的现象,确立高校学术的崇高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分配制度向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倾斜。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让一线工作老师,有时间、有精力去进行教研和科研,随着科研环境的改善,一定会大大激发教师的科研创造力。(2)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要切实有效地对我们高职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修养,要教育教师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教师应为人师表,洁身自律,重塑学术研究理念,回归科学研究本身。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进行经常性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3)改革职称评聘、学术评价制度学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教师的评议制定,如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4)加强学术打假和监督应成立专门学术打假机构负责专门制定、宣传、执行有关学术规范,监督检查各种学术腐败防治情况,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学校一定能建设出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参 考 文 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11~132

教师道德规范 篇7

一、敬业奉献, 热爱学生, 是新时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 应忠诚人民教育事业, 志存高远, 对工作高度负责,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当我们面对“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神圣称号的时候, 就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 但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一种使命, 一种必须用你全身心的投入, 才能换取心灵的慰藉。。学校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 是走向成功的载体。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为集体也是为自己, 为自己实现理想和抱负。懂得了这个道理, 我们就能自觉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 为之休戚与共, 为之夙兴夜寐, 为之甘愿奉献。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 首先要有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 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 总是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 真正关爱学生。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 必须要有一种职业的敬畏感, 敬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标志, 它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一个敬畏工作的人, 面对要做的事情, 没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因为他有发自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 他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自觉约束不端行为, 正所谓“君子之修身也, 内正其身, 外正其容”。

作为一名教师, 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只有从内心真正热爱学生, 才会产生爱生如子之情, 才会把挚爱倾注到教学中, 才会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教学中。具备了爱心的教师, 才能真心实意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 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心存善意, 宽恕学生的“冒犯与过错”;才能凝聚学生, 增强士气;才能“以心灵感召心灵, 以激情唤起激情, 以智慧启迪智慧, 以灵魂丰富灵魂”, 收到“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终身学习是新时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新的事物, 新的理念, 新的思想, 新的知识, 层出不穷。随着学生获取知识, 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 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 以学习来促进自身发展, 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遵守教师培训制度,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自觉更新教育观念, 完善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庄子的至理名言:“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为师者, 欲做知识海洋的导航灯, 就必须不断自我“充电”。学生能原谅你教态上的矜持, 却不能接受你教学上的浅薄。糊弄学生, 愧对灵魂。为人师表, 必须用严谨笃学的行为, 潜移默化地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教师只有继续学习, 刻苦学习, 对知识“吐故纳新”, 不断探索, 不断反思,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三、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是新时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的思想精髓。

江泽民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 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之上, 教师正塑造着自己的新的形象。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应遵循教育规律, 勇于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应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从题山考海中拯救出来。把他们当作“人”来尊重, 而不是当作“物”来管理;当作“人”来开发, 而不是当作“填鸭”来饲养, 新世纪呼唤我们教师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自主学习, 独立创造, 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我们发挥才智, 谱写事业华章乐彩的舞台, 更是培养素质人才的前路阵地。课堂的主体活动不是教师“注入”, 而是启迪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索, 解决问题。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 不应总是正确的指导者, 而应不时地扮演下列角色:是“模特”——演示正确, 也表现适度;是“参谋”——提一些建议, 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但并不代替学生的决断;是“询问者”——故作不知, 问原因, 找漏洞;是“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意义, 优劣, 鼓励学生创造。

我们生逢盛世,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 除了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教师应知荣明耻,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 语言规范健康, 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 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 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因此, 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 坚守心灵的宁静, 建设好自己的精神乐园。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一个人抵御不了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 就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 甚至走上邪路。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 应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 以“八荣八耻”作指导, 明确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为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实践证明,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经过“十二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 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 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 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 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动, 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 让它犹如涌泉;修炼自己的脾气, 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 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 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 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 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 让它阳光幸福。

教师工作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 篇8

“天地君亲师”一说,显然把“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上。教育家陶行知说:“农而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而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不能强;人类不重师,则人类不能太平。”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除了有社会功能外,还有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叶澜指出,教育实践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的传承、教育使命,决定了教师绝不能仅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挖掘、启迪学生的真、善、美应是教师的责任,而“育人”“启迪”却不是一般的体力、脑力劳动,它离不开一个“爱”字。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工作对象绝不像热爱一个工作那么简单,这当中有太大的工作弹性,太难描述的工作状态。这都要靠教师自身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去自我权衡、实现。这便是“德”,是它在决定着一切。“德”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百行德为首”,强调各行业中“德”的重要位置。从古到今,对用人都坚持“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来自外部的种种规范、规则往往只能形成框架、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全在一个“德”字上。谁能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定义出全部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决定意义。社会对这种职业能不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吗?因其重要,所以要求才更高。教师也是人,教师不过是一种社会职业,不应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使之神圣化。这些说法看似客观、中庸,实际上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巨大功能,至少是混淆了“职业”“事业”的概念。

教师职业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职业本身决定的,它也来自社会一般要求。“还是个老师呢!”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显然,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积淀,从“德”的意义上来说,较常人,社会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教师是较高道德的化身。教师是教人的。教人的学问,更要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更多的是“德”的要求。

对教师职业更高的道德要求也来自广大教师。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自觉响应。笔者在一个有三千多名教师的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持认同观点的高达95%,尽管从目前看其中也有并不十分热爱这项工作的。《中国教师报》第270期刊登的张亚同志的文章更能代表千万普通教师的心声。“教师的职业特殊,因此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这是理解的说法;“我是老师,就必须为人师表;我是老师,就必须敬业奉献”,这是“爱”的自觉。

那么,如何实现对教师工作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呢?

一、从师范教育入手,努力使师范毕业生初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看似陈旧的话题,却因有关教育的缺失、弱化或受到现实某些因素的冲击而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就像不是所有知识丰富的人都能当教师一样,不是每一人都适合读师范而成为教师的。政府应让真正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进入师范学习。这当中有“智”的考虑,更有“志”的考虑。“让一流的学生去读师范”应成为政府的远见卓识,并需努力践行,至少,也应是兼顾———我们也有一流的学生在读师范,他们将肩负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这一点上,刚恢复中高考制度时的做法就比较成功。

优秀的人员进入师范院校后,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师范院校要落实相关课程,其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重要的课程着力落实。专业课加教育学、心理学是不够的,因为这还只是知识、能力层面上的教育。情感方面的教育,即使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的教育也是亟待研究开发或进一步深化的课程。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角度出发,师范院校理应承担此重任。近期某些地方在选聘教师时,要求一般院校的学生拿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合格证便予录用是不成熟的做法,是对师范教育的矮化。当某个人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已开始影响他的教育对象了。笔者没有低看非师范生的意思,只是想说,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合适的用武之地。

教育中,“爱”比专业知识、能力更为重要。如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一名学生更是在国际上获奖。他爱着他的事业,他的学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引自《中国教育报》)。

当然能有两全的人更是个体与社会的大福。大学之大,是因为有大师。高校中大师同时也做老师,一定是学生的幸运。笔者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学习时,学校所请教授多为著名学者。听他们讲课,从知识、能力上来说有提高,个人品质上也得到升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常有这样的感受。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走向教师岗位的应具备高尚师德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强有力的社会制度规范与舆论引导

一个意识到教育有如此巨大功效的社会更应持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条例在制定后,贯彻落实的重任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出相应更具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很有必要。比如制定若干细则,让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具有良好师德的所有从业人员都知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都很容易做到,问题在长期坚持与落实。《论教育的职业道德》一文说:一个好教师应具备以下十几种素质: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3.耐心;4.广泛的爱好;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行;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2.遇事颇有办法。其中若干项是与师“德”密切相关的。

笔者所在主管局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更具可操作性。该办法在若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师德标准。

这是一个对教育者的再教育过程,是师德规范的延伸。叶澜教授在《教育管理学》中指出,在对教育者的再教育中可采用多种方式使教育具体化。多种方式的激励,典型的树立,强调榜样的引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所在主管局每年都举行以“爱岗、敬业、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活动,效果显著。可见,主管部门、学校的坚持,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当中也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汶川大地震是对师德的考验。如谭千秋那样,当灾难袭来,表现出的心里只有学生安危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师爱”。这已是超出一般师德要求的大爱。看着一排排加了黑框的名字,许多人震惊了,因我们良知还在。

三、实现更高的师德规范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教育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决定着他们能充分地表现出工作热情,对教师来说,这种热情就是工作中焕发的责任意识、“爱”的意识。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对教育的敬畏,对教师的尊重,进而真正形成从制度层面上到社会个体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理应给这样的群体充分的尊敬。在我们强调“重要”、“伟大”时,市场经济背景下,更要给这种社会职业充分关爱。“让教师成为人们最羡慕的职业”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应该参考。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及递增有法律规定。距离是存在的,何况连续的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比较多地用在了硬件建设上。如果教师们从心底感受到从业的幸福,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与社会个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韩国教师的富且贵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值得参考。很难想象如果一名教师的工资还不到一名小工的水平,事业的崇高、从业的幸福从何谈起?热情会降温、责任会淡化也是自然的事。不可否认,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全是一群无私的奉献者,否则那真将是一种神化。眼下,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所谓种种师德滑坡与经济待遇不无关系。解决这样的问题应是比较简单的。对公务员,人们想到过“高薪养廉”,对广大的教师,是否也可以从待遇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甚至职称评定制度中的突出问题也应一并考虑,那也是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处理好来自外部、内部的不公,解决有关制度中的突出问题应是研究师德建设问题的重要一环。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在有重大贡献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得到重奖的同时,关注庞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同等重要。群体激励理论在这里也可以借鉴。2008年11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小学校长大会上指出,“整个基础教育战线具有战略意义”,“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支撑”中,学校的作用应表现得更为具体。让教师在学校内部也时刻感受到幸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师爱,是每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的常规工作。

我们不把教师工作神圣化,却要对教育事业心怀敬畏。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水准

在接受良好的系统教育之后,在严格的社会规范与支持下教师更应意识到肩负的重任,自觉接受教育,自觉接受社会的规范要求,自觉纠正自身存在的师德问题,便是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了。怎么样做才能不愧对教师的光荣称号,教师们是很清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的不断自省、提高在师德建设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新时期,教师工作应该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

[2]论教师职业道德.

[3]中国教育报.

[4]中国教师报.

教师道德规范 篇9

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纵观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四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不难发现, 其中包含着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表现

1984年, 中国教育工会颁布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 :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91年, 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公会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97年, 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一定的修订: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008年, 教育部又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修正案:爱国守法。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是包括以下内容: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马列主义 (2008年没有提到) , 而这明显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但是, 在中国其他的职业比如:医生、护士、律师等等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没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三、原因

那么, 究竟为什么中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如此深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呢?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制定主体方面

从1984年全国教育工会到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全国教育工会, 再到199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及2008年的修正案,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均由政府机关负责制定, 政府机关总是代表党和国家的意志, 而较少从教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不同的制定主体, 最终的师德规范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美国的师德规范主要是教育协会对教师义务进行的规则确定, 以便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对于教师的规定;日本的教师联合大会通过的《教师伦理纲领》则主要围绕教师的团体利益来展开具体地规定。

相比之下, 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则较多地规范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 传统文化方面

1. 集体主义思想。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集体主义思想的因素, 一直延续至今, 这就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个人的思想自由。

2. 社会期待过高。

党和政府把师德理想作为重要内容写进师德规范, 希望教师都能积极完成;而家长也希望教师在升学压力下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同时, 人民希望教师凡事以身作则, 安心工作、体谅学生、全身奉献, 而不允许教师犯错误。过高的社会期待必然导致师德规范的高目标、高标准, 而忽略实际情况。

(三) 教师自身方面

1. 大部分教师求安、求稳, 从而要求自己顺从上级的意思, 而缺乏一种反抗意识;

对于师德规范中远离实际情况、对教师要求过高的师德理想内容, 教师要勇于为自己的权力而斗争, 积极向上级领导反映, 从而保证师德规范的可行性。

2. 缺乏责任感。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授学生, 因此, 教师要对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负责任。要教授学生学以致用, 而不是只为了升学的成绩而对严格要求学生读书、做题、考试。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教学。

3. 麻痹思想。

部分教师觉得师德规范只是规定。他们认为师德规范大部分是师德理想, 自己根本做不到, 所以觉得没必要在意。这种麻痹思想使得教师缺乏一种从业精神。

四、结语

纵观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演变历程, 其意识形态色彩在逐渐弱化。同之前的师德规范相比, 在2008年的师德规范中, 就没有了“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字眼, 这就表明师德的意识形态色彩在逐渐弱化。

笔者认为, 教师职业道德尽量少涉及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 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摘要:文章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为切入点, 全面分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程中的意识形态色彩, 深入、详细地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职业道德发展的大概趋势。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杜中兰, 李天凤.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4) .[1]杜中兰, 李天凤.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4) .

教师道德规范 篇10

教师的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 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 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且教师自身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 积极地进行修养和锻炼, 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我认为, 高校教师应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一、高校教师应积极学习并确立正确的师德理论

教师道德理论是一个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它能够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师生观、学生观, 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教育效能感。不但能够让教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 还能激励教师积极进取, 不断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教师只有积极学习并确立正确的师德理论, 才能在工作中辩别是非善恶, 不会迷失方向, 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二、各高校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学习

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要通过主客观因素的协同努力, 特别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 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自我发展和提高而逐步形成的。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 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完美的师德。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高校教师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地认识社会, 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抵制腐败道德观念, 深入提高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 增强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师德评价的能力, 才能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

(二) 向教育家、名师和优秀教师学习

高校教师在提高师德修养中, 要向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教育家, 以及身边的名师和优秀教师学习。所有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 都可以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 都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 体现了优秀教师的道德风尚。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 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探索学习

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 通过分析思考, 学习其中优良的东西。孔子主张“以人为镜”, 主动与别人的言行得失进行辨别比较, 进而反省自己。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 应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善于提高。

三、各高校应建立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除以上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 高校制度建设也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各高校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需要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其教师自身价值的激励机制体系。往往有效的激励具有很高的促进作用, 比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等。高校应按照相应的原则,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建立教师聘任制度、监督制度、奖罚制度、学生对教师的评议制度等。

四、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职业道德实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应是道德实践。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职业道德实践, 能够真正体会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 能够进一步对自身良好师德的塑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增强自律性和自觉性。

(一) 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

作为高校教师, 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这样才能站在更高一层的平台, 提高“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技能。

(二)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高校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 树立良好的教育风气和学术风气, 坚决抵制学术腐败,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 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

(三) 学习和生活中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本身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 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 高校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 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 发现并纠正其缺点, 鼓励并发扬其优点,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

五、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道德规范 从我做起 篇11

关键词 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模式;多媒体;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81-02

和谐社会要求人们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素质就要从小培养,从娃娃做起。所以在小学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来凸显思想品德的魅力,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并且从多媒体的视野中看到社会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品质。

多媒体教学将课堂知识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以及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教师在众多教学模式中果断地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现代前卫的表现,也是现代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沿,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能了解知识的真谛。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来讲解思想品德这一科目呢?

1 提高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面对这样的话语,教师就应该知道,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教师盲目地去灌输,而是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追求与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真谛。如何才能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将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呢?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性。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特有的属性将知识赋予活性,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将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巧妙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知识的触动。学生看到了教材的活化,并且加上好奇心的驱使,就会更加热爱思想品德课,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2 和谐教学,角色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高效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知识传达给学生。单一的模式只是教师讲解,没有新颖度,学生理解得也不透彻。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推动下,教师可以将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来展示知识的内涵。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道德事件,为了有效地讲解知识的实质,指引学生走进实例当中,进行角色参与,让学生来表演故事情节。这样,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人物,将整个故事的实质凸显得淋漓尽致,更加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实例告诉学生一些类似的社会经验,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生扮演完角色以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去评价,也可以让学领悟知识的具体意义,教师最后给予一定的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完全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同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到社会道德的根本。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母,以话剧的形式来亲身体验父母的用心良苦,进一步体会父母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从而使学生更加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3 理解知识的真谛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当前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要求教学部门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知识教学。而小学正是道德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将很多生活实例展示给学生,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思想品德科目。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拓展内容,而传统的模式只能是让大家理解,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领悟。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对知识有一个解释的过程。

在教学小学思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教学例子,然后给出道德知识,学生在理解以后可以自己举例。这样学生就像是在看电视一样,节目看完了然后得出观后感。如教学“节约用水 从我做起”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干旱地区对水的渴望的相关节目,学生从节目中可以看到那些同龄的孩子因为没有水而节约用水到几天甚至一个月不洗脸不洗澡,吃饭用水难的程度。他们看到这里会感慨万分,然后大家纷纷讲自己遇到的那些浪费水的情形等。这样教学要比传统的单一模式效果好很多,不断地推动学生积极学习。

4 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应该只放在书本上,教师要将呆板的东西变得活化,让学生走进实践生活。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东西真正地用到生活中。小学思品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话剧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大家的思考以及思辨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超前的表现能力。其中在学生的活动期间,教师还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看到哪里有不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道德认知的冲突,同时为学生营造活动的环境,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的内涵。

5 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小学思品课的教学需要注重明理,课外导行。在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上学生已经了解了课堂知识,但是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还要以实际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实质。教师除了进行课堂训练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校内的思品演习以及训练,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知识,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也要知行统一,最终形成道德评价能力。在学会道德评价的同时,还要认识和了解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情感,这样也能促进学生对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是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常常忽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理念,对他人没有道德底线。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生活中身边的道德行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種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6 知识总结,深刻体会

小学生的思维观念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并且不断地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知识。传统的总结方式只是教师单一讲解知识并且归纳,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运用灵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知识。

7 总结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年龄,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活动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教育出品德高尚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闫振部.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11):96.

[2]刘剑.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教师道德规范 篇12

一、新《规范》体现了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

1. 新《规范》将优秀师德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教师职责最本质的体现。当今时代, 为师者, 要传好“道”, 首先要“爱国守法”“为人师表”;要授好“业”, 必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要解好“惑”, 没有“关爱学生”的情感, 缺乏“终身学习”的意志, 都是难以做到的。这些正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是师德的重要内涵。新《规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师德的本质内容, 又反映了新时期对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时代要求。

2. 新《规范》抓住了师德的核心——“爱”和“责任”

师德的核心就是在强烈的责任感下, 对学生怀有平等和无私的爱, 宽容和耐心的爱。没有爱, 就没有“师魂”, 没有责任, 就做不好教育。新《规范》强调了教师的“教书”和“育人”职责, 贯穿并充分体现“爱”和“责任”这一师德的核心和灵魂, 弘扬了时代精神, 体现了时代特色, 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 新《规范》反映了师德的阶段性特征

新《规范》一方面从教师队伍现状和实际出发, 面向全体教师, 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从先进性导向出发, 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倡导性要求。同时, 新《规范》还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针对当前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 也是社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做出了若干禁行性规定, 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这些阶段性的、具体化的要求, 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明确要求, 有规可依, 有章可循, 从而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新《规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的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突出强调尊重人、依靠人、维护人, 从“人本”出发。新《规范》正是教育事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实践。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 新《规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新《规范》充分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一方面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 强调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 关注教师的内心情感、自身价值以及自身成长的心理需求, 规定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强调教师责任与权利的统一, 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新《规范》强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他律”、贵“自律”。“德业相劝, 过失相规, 同侪砥砺, 相互促进”是行业自律的目的, 而“慎独内省”是个人自律的历程。新《规范》在注重“他律”的同时, 强调“自律”, 倡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从自己做起, 从点滴做起, 自重、自律、自省、自强, 把良好的师德风尚内化为自觉行为。可以说, 从“他律”走向“自律”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3. 新《规范》注重教师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师德《规范》能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和调节作用, 关键在于广大教师的认可与共识。同时, 师德《规范》能否顺利实施, 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此次有关部门修订《规范》, 采取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 充分拓展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渠道, 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的热情, 充分汇集全社会的智慧力量, 创造了一个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师德建设的生动局面。这一过程迈出了新时期师德建设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崭新一步。

三、新《规范》基本内容的解读

1.“爱国守法”体现“做人”和“为师”的统一

“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 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一个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做人”, 要具备一般公民的道德素质, 而且要“为师”, 应当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因此,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更是“教书育人”对教师的要求。

2.“爱岗敬业”凸显“责任”对教师的特殊重要性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是事业, 其意义在于奉献。”“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 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一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责任对于教师职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道出的正是教师可贵的敬业奉献精神。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 志存高远,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 履行自己为国家为民族未来培育人才的光荣职责。“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亲其师, 信其道。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同时, 爱是一门艺术, 能爱是一个层面, 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 用行动去播撒爱, 用爱去培育心灵。真水无香, 大爱无痕。“爱”要以“爱”动其心, 以“严”导其行, 严慈相济;“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 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金凤凰”固然可爱, “丑小鸭”更需要阳光雨露。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维护学生权益, 都是师爱的重要内容。总之, “关爱学生”是衡量师德的一把基本尺子, 是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明确了“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

教师既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新《规范》首次将“教书育人”列入基本条目, 明确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更强调了教师的“育人”职责。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教育部周济部长说, “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工作”。这就是答案。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 善于挖掘学生潜力, 因材施教;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规范》突出强调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也要求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只有勇于探索创新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才能为学生成长为创新型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5.“为人师表”强调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立教”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 “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 为人师表已成为对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教师要从言行到举止, 从心灵到外表, 从课堂内外到学校内外, 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 做学生的榜样, 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

将“终身学习”列入条目是新《规范》的一个显著特点。终身学习是知识时代发展的要求, 更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 只有教师的发展才会促进学校的发展, 带动学生的发展, 正所谓“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从这一点来说,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新时期师德内涵的应有之义,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新《规范》倡导广大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 勇于探索创新。要用师德修养的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在专业发展中促使师德升华, 在专业发展中丰富教育智慧,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上一篇: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下一篇:旅游地质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