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道德

2024-10-21

教学道德(共12篇)

教学道德 篇1

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和任务。历史教师应通过课堂构建, 培养学生的行为素质,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 必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知道怎样爱人, 怎样做人。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 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古往今来, “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 任何时代,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 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 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学生高尚道德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学这一侧面作一浅述。

一、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做人的第一步

有道德的人, 首先是爱他的国家, 爱他的民族的人。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源泉, 历史知识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 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 能不能跟上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种不同的文明, 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让学生明确“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怎样爱国”。正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矣, 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有人说历史老师全是些老古董, 这话从另一个角度看, 倒有些道理, 说明了历史教师在维护社会公德, 社会秩序中的一身正气。我们要把自身塑造成道德典范, 影响学生, 感化学生。

其实教师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学生更重要也更艰难, 因为教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知、情、意、行, 而学生的可塑性则更强一些, 教师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先天缺陷, 另一方面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给教师观念带来的冲击。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教育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当教师所宣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时, 教师要有捍卫科学、捍卫人文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教师是兼知识与道德为一体的化身, 岂不更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元素,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历史课程展现了几千年的历史画卷,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丰富生动, 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元素, 包含着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伟大业绩的赞叹。教师要把历史中的美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同化自己, 提升自己。

培根说过:“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心灵之美有胜于形体之美。”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尚品德, 起到了历史的典范作用, 是进行德育的绝佳教材, 能激励学生去追求。如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等。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到感染, 自然能够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

四、建立新型的历史课堂, 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 要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 又可以提高行为素质。首先, 道德来源与人性的内部, 所以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道德的重要方式。历史人物的感召和引导作用, 不是靠教师说, 而应该靠学生自己感悟, 用心灵体验, 主动地“接触”历史,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另一个重要领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除了能互相学到知识外, 还能加深彼此的情感, 领悟到团队精神的重要, 使课堂变成资源共享的团队工作空间,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自然领悟到团队精神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再次, 体验学习。教师可通过游戏、多媒体展示、情景设置及活动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众多途径中, 教师应尽量创设能表达不同的观点的环境,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那么多美时, 他又怎么会不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呢?

总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潜心研究, 充分利用大量的德育素材,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 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效果, 帮助学生构建起高尚道德。

教学道德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我们放心的地方。古语云:百行孝为先 古诗云:游子吟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最美孝心,学会感恩的道德教育课。下面是上课的流程:六个一。

问一下自己(自我反省)

唱一首歌曲(懂孝顺)

看一部短片(学模范)

诵一段经典(谈感受)

做一件孝顺事(发善心)

送一份吉祥 活动

一、问一下自己

这个星期打电话给父母报告自己在学校的情况了吗?除了向爸妈要生活费,关心过爸妈的身体不?妈妈的生日过了吗?爷爷奶奶今年高寿了?… …

每天多问问自己,你会有更多收获。幻灯片7 看下面的片断,你有什么 感受?

幻灯片8幻灯片9幻灯片10幻灯片11幻灯片12幻灯片13幻灯片14幻灯片15 幻灯片16幻灯片17幻灯片18幻灯片19幻灯片20幻灯片21幻灯片22幻灯片23 幻灯片24幻灯片25幻灯片26幻灯片27 活动二:唱一首歌曲 齐唱歌曲:《感恩的心》 感悟:学会感恩

感恩上天给了自己那么好的父母;

感恩父母给了自己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完整的家; 感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给过自己帮助;

感恩有兄弟姐妹让自己的人生不是很孤单; 感恩亲朋好友陪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 感恩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

感恩世间一切的美好:蓝天、白云、清新空气、青山、绿水、万物生灵……

活动

三、看一部短片 幻灯片31 躬亲自问 反省自己

1.你父母亲的生日是_________。2.你父母亲的体重是_________。3.你父母亲的身高是________。4.你父母亲穿_______码鞋。

5.你父母亲喜欢食物是________。

6.你妈妈经常用来教育你的口头禅是_______。

7.你爷爷奶奶今年高寿___________。如果爷爷奶奶能活到100岁,他们还能陪伴你多少年____。

8.你爷爷奶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幻灯片32 活动四:诵经典——弟子规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读一读

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父母给我们衣食和爱抚,使我们健康成长!感谢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感谢父母给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强有力的保障!在这个世界上,为我们付出最多的就是父母!幻灯片34 活动

五、做一件孝顺事 活动

六、送一份吉祥

请给你的父辈送上一份“吉祥”,可以是一张自制的卡片,可以是一句亲切的问候,可以是他辛劳时你奉上的一杯清茶… … 结束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我们以后轰轰烈烈的去为他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有时候关心孝敬父母,有时候,就是陪父母聊聊天,就是一个祝福、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拥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

教学道德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人格;道德教育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知识的充实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引,就像灯注满了油而仍然为黑暗所笼罩,唯有智慧将知识点燃才能获得光明,大学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作为一名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作为《基础》课教学重要切入点,努力把大学生引导向一种道德自律的德性生活。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在一定心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从而形成的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身上时,却令人遗憾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状况还存在一些不足。

1.道德信仰迷失。所谓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应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今天的大学生受社会上重金钱、重实用等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越来越远离向内心的叩问,理想、信仰的感召力在减弱。一些大学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进取精神,道德理想淡漠,轻视提升精神境界,往往放逐意理、拒绝思想、回避责任、游戏人生。

2.价值取向错位。价值取向表征着主体生存的目的性和意义向度。受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影响,少数大学生逐渐形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处世原则。他们重效益,轻公平;集体主义丢失了,个人主义抬头了;竞争意识增强了,合作精神减少了;多讲自主,少讲服从;多讲报酬,少讲贡献;多讲自我价值,少讲社会价值。

3.社会信用危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伴随着高校扩招,不断重复的失信行为,正疯狂啃噬着大学生对诚信原则的敬畏和信仰;一次次的背信弃义正酿成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以至于媒体发出了“谁动了大学生信用蛋糕”的感慨。

4.人格形象失落。道德人格形象是人的道德素质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形态,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大学生按理是准知识分子聚集的群体,本应发挥引领社会道德风气之先的作用。但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混淆或故意忽视是非界限,对自身的错误缺乏羞耻感,对一些基础文明不良现象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较大比例,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示范期望大大降低。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成因分析

1.道德教育扭曲变形。当前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手段,大量应用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见道德规范不见人”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错位现象严重,过分强调先进性而忽视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没有能够具体化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道德被置换成僵硬的教条或考试要点,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无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自然也就难以进入学生们的心灵。

2.市场经济原则异化。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改变着社会主体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心理和道德风尚。我国的市场化还刚刚起步,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因或驱动杠杆就是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当整个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存的唯一目标时,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反映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方面表现为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

3.多元文化冲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以及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校园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态势,并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面对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间激烈冲突的复杂文化环境,面对当今校园文化纷繁复杂、多元共生的事实,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难度显著加大。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时代意义

1.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一切属性,即“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面对转型期社会激烈竞争,道德人格是引导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道德人格的认识与定向功能可以帮助人们选择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个体只有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进步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找到个人发展的坐标和正确方向,才能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保障,从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2.道德人格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黑格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有机体与各分子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机体赋予各分子以生命,各分子则赋予有机体以活力。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進一步夯实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又需要培育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个体基础,提供精神支撑。

3.道德人格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象马克思说的是“由于人”和“为了人”的事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加快人的现代化进程,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则是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因。“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让人成为新人,从这个观点来说,如果忽视提高人的素质,忽视道德人格构建,就是对民族犯罪。

4.道德人格教育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现代人格的塑造呈现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建构

过程。弗洛姆说:“不但历史创造人,而且人亦创造历史。”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的运行体系,它制约和导引着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同时又建构着、需要着与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相匹配的新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新的人格形态的形成确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由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参与其中才能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确立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结合《基础》课教学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终结到这一概念当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构建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1.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从本体论看,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首先应是一种关怀人的情感并直接指向人的行为实践的精神教育,进而外化为行为实践,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在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在以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化交通手段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将人们的价值观念归于一统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民族国家不能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从而使民族国家丧失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基础》课的一个创新点就是将荣辱观引入教材。为了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觀入耳、入脑、入心,达到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道德人格构建的目的,在教学中借用恩格斯“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观点来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背景、意义,和学生共同讨论当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所带来的是非颠倒、黑白混淆、道德底线摧毁、社会秩序紊乱等严重后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形成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的认识。

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造福个人美好人生与美好生活;二是造福社会,追求社会福祉。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做一个善良的人和做一个善良的公民,似乎并非一回事。教育通过培养公民作为为个人主体的个人生活、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生活所共同可欲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部分学生公德意识缺乏、是非不明现象与公民意识认识不到位密不可分,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权利义务教育,教育学生“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引导学生形成“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的共鸣,帮助学生认清现代社会不仅是社会主体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更是社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本质,一个真正的人,即一个符合人的本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

2.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新教材中有关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难免有“压缩饼干”之嫌,也无法从内心深处感化学生;如果只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则难以在学生心头留下痕迹,更别提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基础》课教学中,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且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按照新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专题,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深入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社会转型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发展战略机遇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新要求,促发大学生萌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自豪感和构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人格的自觉性,并在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道德人格。

传统道德讲求“义利之辩”,以“尚义轻利”为价值取向,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的“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利”的价值意义。通过《基础》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作用不在于限制个人对最大利益的追求,道德肯定个人合理的、有益的需要和利益,要求他用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取利益,反对不合理的、有害的需要和利益,制约他用反道德的方式获取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一种利益经济,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同样,必须讲求功利性,讲求“功利主义”,只是这种功利主义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和个人利益的确当性的辩证统一。正当的功利本身就体现道义,正当功利本身就是通过道义手段获得的。因此,功利和道义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3.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不需进行实践教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道德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塑造道德人格必须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归宿,把道德实践当作道德人格修养的重要环节。

教学道德 篇4

一、会计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会计人员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会计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所涉及的对象仅仅是当事人,而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社会性效果,因为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服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第二,会计职业道德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它的一些原则大都表现为会计工作中的守则、准则,专业性强。有些情况下会计人员较低的职业道德素质往往可以通过较强的专业性所蒙蔽,人们很难判断其中的会计和财务陷阱。第三,会计职业能力与会计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履行好会计职业道德。第四,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们不仅以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来评价别人的行为,而且也用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会计职业道德亦是如此,一旦形成就指引着会计从业人员按职业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柯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理论

道德认知,是人们在与其他道德角色和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他道德角色或道德生活现象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其他道德角色的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或判断道德生活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状态,从而形成人们对于各种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认识、印象、评价和理解。

根据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道德认知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自主构建性。个体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社会文化模式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知识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约定而建立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通过把握利益关系的特点而建立起善恶价值系统。(二)平行相关性。即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平行相关,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三)反复性。如上所述,道德认知主要是通过体悟、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断、评价,形成道德认知。因此,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的变化,往往会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四)阶段性。个体道德发展并不是一种单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直接感受过程,而是一种对道德认知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不断加以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每完成这一过程,个体的道德水平就实现一次飞跃。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其后,美国作家桑恩(Thorne,L.,1998)提出了一个包括品行等道德理论方面的四个因素组成的道德决策综合模型。主要内容如下:(一)道德反映灵敏度: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充分考虑采取的各种行为将对有关各方的影响程度。设想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意识到业已存在的现实道德问题;(二)道德判断:根据自己的道德意识,判断哪一种行为是最公正的;(三)道德动机:采取道德行为的方式,估价自己的责任程度,采用道德价值形式对其它价值形式的估价,以及个人对道德后果所承担的责任;(四)道德特征:恪守职业道德,勇于坚持原则,克服麻痹思想,抵制诱惑,履行约定,认真贯彻执行行为道德目标而设立的详细的日常工作程序。这四个内部因素(心理活动过程)一起构成了可视的行为模式。

三、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一)思路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自主构建性,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立体多维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路径选择上,应从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能力、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动机、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特征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坚决摒弃过去的纯说教方式。过去几年会计界造假成风以及行业自律协会不自律就说明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应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会计道德的实质。

道德认知理论的反复性和阶段性特点告诉我们,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靠一门理论课的说教、一两次的实践,根本达不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采用以引导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视野帮助会计学生,让他们的会计道德观念在与公众认可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德和一般职业道德标准的—次次冲突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构建、完善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应采用立体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立体实践逐步提升其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进而解决会计人员就业发展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问题。

(二)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1. 专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

在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中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列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之后开设,增加学分比重,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专业教学的职业道德培养教材,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正过去按照传统职业道德驯化的与会计职业道德截然不同的理念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和研究会计专业工作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反映灵敏度,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

2. 案例实践法

案例实践法可将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中的前两个因素即会计道德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堂上模拟职业案例具体情况,教师通过案例的列举与论证,寓抽象于具体、寓枯燥于生动,使学生成为主角,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会计职业道德案例不同于一般的案例,它不是对现有会计准则下处理方法的简单套用,而是给出会计人员在决策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强调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矛盾。同时,会计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更是一门艺术。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以及人为的估计,这就使会计人员在决策时面临种种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可能会涉及到上司、同事、客户等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甚至关系到整个公司的兴衰成败。教师可在每年发生的国内外经济案件中精选出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案例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增强他们符合会计职业道德前提下的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在参加工作后知道如何把握这些关系。

3. 现场实践法

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虽然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会计丑闻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来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知能力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尚不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映灵敏度。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第一线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和感知会计的职能、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加深对会计职业的全面了解,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实习阶段由于是学生初始接触实际工作,会觉得兴奋、紧张、辛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性与毅力,锻炼学生独立处理账务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到工作中坚持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从而逐步树立起敬业精神,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

4. 现身实践法

桑恩理论认为,品行来自于良好习惯。在校生由于社会实践知识的局限性,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某些学生甚至把某些不良现象作为自己效仿的榜样。另外,由于会计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教育,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知识比较欠缺,对实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知之甚少显得说服力不够。而相应的一些专家学者、行业名家对业界的动态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尤其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这种开放式教育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

案例实践法、现场实践法和现身实践法的目的都是通过实践构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只有构建了会计职业道德特征,才会有日后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动机。

5. 情境实践法

情境实践法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之中。

职因此,教育者应有意图的安排情境实践,去促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教育者无力改变大的环境,所以本教学模式在情境实践法中侧重的是班级、院系文化建设,尤其是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的辅导员、教务员、专业课教师是学生实践、效法的第一位职业人士,他们有责任提供培育学生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土壤与环境。

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反思 篇5

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反思1

一学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回顾过去,虽很繁忙但也很充实。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忙下,在各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较好的完成了我的本职工作。为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现将本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表现方面:

我忠诚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本人能够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不早退,不迟到,做到了早出晚归,按时上下班,认真的参加每一次会议和升旗仪式。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不歧视、挖苦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散布消极言论,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教学工作方面:

作为年轻老师我明白自己的经验和积累是有限的,所以我很珍惜每个学习的机会,重视每次片区联教活动和公开课,把握时机认真学习,作好详细的会议记录,并结合班级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开展教学工作。在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用心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同时,向身边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用心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首先,注重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及时抓住学生点滴的情绪变化,及时解决问题。针对初一学生的思想幼稚、偏激、情绪不稳定、多变的特点,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同学生进行谈心,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用心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学生将情绪正常的宣泄,尽可能的调整他们的心态,用心的投身于班级的学习生活中来。

其次,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做好各科的协调工作,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再其次,用心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班会课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

四、成绩方面:

我任的初三政治在毕业检测中名列华蓥市第二名;初一的政治在本校第一名。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去做好本职工作,尽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

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反思2

自20__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雪野旅游区上游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五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多年来我一直向教科研要质量,向教科研要素质,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坚持教改代教研,先后荣获莱城区“教学能手”、莱芜市思想品德课“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深受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学生及家长的欢迎。现将五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迅速的年代。从事思品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以来,我潜心钻研青少年的有关教育理论,苦练基本功;为更好地适应工作,订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从网上认真学习、吸纳别人的有效经验;还积极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活动:20__年7月参加莱芜市骨干教师培训,20__年8月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每年暑假参加莱城区的专题培训。因为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干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要想让学生学到多的知识,首先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本领;要想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20__年荣获雪野旅游区雪野镇授予的“十佳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雪野镇授予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来,我从教育教学刊物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次执教省、市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中,又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激情、务实、求活、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风格。“激情、务实、求活、高效”情感型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善于用丰富激越的感情和绘声绘色的不同载体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明理知味,同时着眼夯实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的境界。

三、扎实工作,实在收获。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我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和专业引领,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变得有思想、有个性,教学工作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自己逐步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化。其二,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通过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明显增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努力,我本人也取得了一点可喜的成绩:

(1)坚持主持并参与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效果优秀。

2007年6月,主持研究的《利用信息技术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山东省电教馆立项为“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子课题。20__年6月在课题中期评估中被评价为二等奖。

(2)注重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获得各级奖励。

①有2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和发表。其中20__年2月在《莱芜教育园地》发表“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探索”。20__年6月在《现代教育》发表“浅谈思想品德课逆向课堂教学模式”。撰写的《张扬个性,走自己的路》一文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论文评选一等奖,《活动课,真正“活动”起来》一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因势利导,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②在技能比赛方面:单元试题、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网络课件多次获区、市、省级的奖励。其中20__年4月我自己撰写的教学设计《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获省教研室评比一等奖并入选《山东省优秀教学设计》一书;20__年9月我制作的网络课件《行为不同结果不同》获省电教馆二等奖。多件课件获市、区电教馆、教研室组织的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3)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教学工作一步一个台阶。

今后,我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认真贯彻各种教育科研制度。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教育科研的新途径,进一步拓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使教育科研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反思3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语文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各语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语文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有了就渗透,没有不凑合”,切忌穿靴戴帽。殊不知,语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五、公正、尊重事实。

语文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

总之,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在“润”字上下功夫,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情感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得以发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是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

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反思4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可见师德的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清楚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从以下几方面将本学期师德工作做以简单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学期我坚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坚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平时积极参加全校各种集体活动,支持并配合组里搞好各种教研活动。

二、德育工作

“教书用心,育人用爱。”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教师就应该要有一颗大爱的心,一颗包容的心,像妈妈一样爱护每一个学生,包容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淘气的还是乖巧的,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接受知识慢一些的,也不管是漂亮的还是长相一般的,在老师的眼中,他们都应该是可爱的天使,都是未来的希望。

我热爱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理解孩子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相信他们的潜在能力。同时,我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

三、教育教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及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教育学生的方法、措施,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游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才能不会落伍。记得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富贵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那我就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我愿用慈爱呵护纯真,用平等孕育成长,用双手默默耕耘,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们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本班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如下: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良好的年班级气主要靠教师去营造。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首先,我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再次,工作上的决策,通过各种民主方式,请教师参与,征求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上做法,使全班级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战斗集体。

二、严而有度、爱而不溺。

我在班级管理中始终遵循“严中要爱,爱中要严”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而一味的严格要求或者不严格要求,而一味的溺爱,只能导致学生走向极端。严是指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爱是指在生活方面关心爱护学生,当然在严与爱中爱要领现,如果平时对学生爱字当头,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朋友关系,学生被爱就会变的自尊起来,这样遇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坚持早到迟走,天气冷了,提前叫他们加衣服,给他们倒上一杯热水。在每节课前都要到班级看一看,放学了,跟他谈一谈。事情虽小,但同学们却感受到了的关怀。随着对学生家庭不断深入了解,我发现我班离异,单亲家庭教多(共有5名),对于这些学生,我会常常找他们谈心,问问生活中的寒暖,时常鼓励他们,在他们过生日时悄悄地送上一件小礼物。有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我还是第1次收到老师的礼物,真是太意外了,我一定要为您争口气!为班级争光!我想如果是几块钱的礼物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们也何乐而不为呢?平时,我还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关心爱护学生,时时严格要求学生,无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与学生谈心、家访我尽力做到用词贴切,话语中肯,词恳意深,字字句句都沁透着老师的拳拳爱心,点点深情。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浪花,从而懂得爱别人,产生学习的内趋力,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确立以教学质量为工作中心的共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力。本学期初即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补漏,均衡各科发展。目前我班有43名学生。女生共有23人,男生20人。男生偏少。部分女生学习理科信心不足,为此,我和各科老师一起鼓励他们只要认真就能学好。在每次双周清考试后我都逐个找他们谈心,分析原因我经常了解学生学习各学科的情况,通过谈话来了解情况,掌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拿出新办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四、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校共教”体系。

在学生的管理教育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本学期我们充分利用好“家校通”时刻和家长保持联系,经常找学生家长沟通,交换了解他们的在校,在家学习情况,不断鼓励学生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与网络道德培养 篇6

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网络道德素养一、中学生与网络

近年来,青少年已成为推动我国网民数量上升的“主力”群体,互联网大军的主流。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直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不断研究和探讨。

1.互联网对中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Internet作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发明,它具有开放性、资源共享、实时交互、海量信息、个性化和人性化等特点,在高中生的学习领域,它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行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自行决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还可以上网与其他同学、老师或专家讨论、评价和分享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大量学习资源的支持,大量的网上资源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辅助资源,各种工具软件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辅助工具,学习环境的交互性更为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有很多的网校和知识性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个人喜爱的学习方式,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习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势必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是指思考问题的模式,即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模式。互联网同样对学生的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朝着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个性化与交互式的方向发展。

2.分辨是非第一课——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涉世未深、鉴别能力差、易受诱惑的中学生来说,包罗万象、鱼龙混杂的网络虚拟空间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世界。

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但由于其强大的娱乐和竞技性,吸引和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动辄让他们废寝忘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中学生经常玩这些游戏,会慢慢把自己想象成游戏中的主角,思想中逐渐掺入了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不良因素,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危害是无法弥补的。

此外,还有很多处于网络时代的“90后”的中学生沉迷于聊天室,他们或是不善于于现实中的情感表达或是对现实中的父母和朋友感到失望和不满,转而选择向网友倾诉来逃避现实,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的心情。然而不管的出发点如何,聊天的内容不是孩子自己能主控的,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会逐渐失去对周遭现实环境的感染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什么是信息素养?其中有一点就是要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网络使用中的道德問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所在,更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提出网络道德自律的正式文件《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重点强调了“五要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高中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是一群渴望知识、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的大孩子,堵只能是给他们更大的诱惑,重要的是引导。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让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首先,教学中要有德育目标,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都要有具体体现。敏锐抓住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落实。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道德、意识和品质。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传播不健康的内容,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使用正版、反对盗版。

再次,倡议网络道德规范,活动育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推荐好的网站给学生;组织《网络社会需要道德吗》辩论会,让学生述说心中的想法与态度,认识到网络道德与生活中的道德礼法同样重要;利用课堂时间放映网瘾悲剧视频案例,让一部分对上网有一定依赖性的学生看到目前行为的严重后果,起到警戒作用。

最后,社会与学校相配合,对于学生上网要担起监管责任,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要认识到网络与现实世界,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隔离的规范。

四、信息技术下的网络道德教育优势

信息技术下的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传统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

总之,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惧怕网络带给新一代学生毒素,而排斥虚拟空间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道德处于失范无序状态。我们要做的是: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灌输网络道德规范,正确引导青少年步入健康、和谐的新网络时代,让每一位学生面对网络学会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共同创建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01.

\[3\]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4\]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教学与管理.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道德情感 篇7

一、构思前“寻情”

小学阅读教材中, 生动形象、情文并茂的课文比比皆是, 把握住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感情交流的基础。因而, 教师在构思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有一个“寻情”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善于在其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 以便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 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国人感受最深、最引以为豪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犹如一条红线, 贯穿于祖国数千年的文明史, 是中国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崇高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是对国家和民族利益及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曾为祖国母亲的古老文明自豪过, 也为了捍卫她的尊严、保卫她的美丽赴汤蹈火。这种可贵的爱国情感不正是语文德育的重要内容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安排了许多描写祖国山川名胜的散文、游记、古诗, 还有人物故事,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 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咬文嚼字, 画龙点睛地揭示其中的德育内涵。

二、互动中“蓄情”

1. 引导学生咀嚼文字时“知情”

“情”的一头是语言文字, 一头是思想教育。因而, 阅读教学贵在“披文以入情”。只有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动人情节等细细品味, 才能有真切的情感体验, 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如《一夜的工作》一课,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周总理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 一个不大的写字台, 两把小转椅, 一盏台灯, 如此而已。”这里的“如此而已”从字面上看是说“就这些罢了”, 而如果联系上下文分析, 我们就会想到:周总理身为国家总理, 工作量那么大, 而办公室的陈设却这样简单, 可见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工作是多么辛苦而生活又多么简朴!通过对“如此而已”一词的细细品味, 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从而懂得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要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2. 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情”

小学阅读教材思想性强, 感情色彩浓厚, 情节感人, 人物形象鲜明, 语言文字优美, 适合学生朗读, 尤其是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的课文, 我们就要通过读来渗透品德教育。“当歌处歌, 当泣处泣, 如醉如痴, 物我两忘。”唯此, 才能起到以读蓄情, 以情引知。

如《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旨在唤起学生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 保护地球的意识, 这类课文说理性较浓, 课堂上常常充斥着分析与“口号”。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上课一开始, 就让学生多角度地诵读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未成曲调先有情。揭题后他接着问, “只有一个地球”这一短语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学生有的说, 要读出伤心, 有的说要读出珍惜……当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后, 支老师要求他们自由地读一读, 把这些感受朗读出来, 随即学生就课题展开了情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投进地球母亲的怀抱, 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 尽情诉说自己的心声, 道德教育也在情中升华。

3.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时“悟情”

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带入作者描写的情境中去, 就能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受到教育。平时上语文课时, 我们常常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如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中去, 就会经历一次由感知文字到感受情感的心理变化过程, 促使学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 悟出文章的“情”来。图文并茂是小学阅读课本的特色, 能使语言文字形象化、立体化。有的图概括了课文内容, 有的图补充了课文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插图, 画的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那一瞬间的壮烈情景。教学时, 通过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的细致观察及整个光辉形象的感知, 把握英雄临危不惧、人民解放事业高于一切的崇高内心情感, 继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此时董存瑞的内心会想些什么?他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通过观察和联想诱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无形之中进行了爱国教育、信念教育。

4. 引导学生换位体验时“融情”

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体验, 融入自己的感情, 进入角色, 从而达到情感的累积与内化。

如《万里长城》一文, 教师先让学生欣赏长城风光的片段, 然后结合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设计了换位体验的一环:假如你也登上长城, 看到气魄雄伟的长城, 你想怎样表达你的情感呢?通过学生换位时的情感流露, 学生在感受长城令人神往的同时爱长城, 自豪之情也同时溢于言表。

三、延情时拓展

道德概念、道德观念是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的。这种“内化”过程, 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 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鲁洁教授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内化后, 往往会有“课终谙情情未了”的效果。紧抓学生情感的余韵, 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和行动, 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 再通过情感催化, 达到提高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

1. 延情于课外阅读

在学生余情未了时,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使学生的情感有了延续。学生陶醉于万里长城的雄伟中时, 安排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书籍, 激发爱国热情;学生钦佩于张海迪的精神时, 引导他们去读海伦·凯勒的事迹等, 促使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去学习……这样可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蓄更多新的情感, 在这种良性循环下, 学生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就会更加稳定。

2. 移情于生活实践

学生的亲情情感在课堂上得到陶冶后, 就会用已有的情感标准对生活中的人和物产生不同的感情, 这是他们情感的又一次延伸与升华。于是要求孩子们做到:对父母说话态度恭敬;上学要与父母说再见, 放学回家要告诉父母我回来了……从被动到主动, 从他律到自律,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让孩子们在行动中感悟“孝”。对父母产生由衷地感激和爱, 从而真切地懂得珍爱生命、关爱父母的意义所在。小学阅读课中还有许多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自强不息之士。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国人民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事业、人生, 不懈追求和完善自我的道德、学识、技能和体魄, 从而使神州大地“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学生身上, 就是刻苦学习、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不断锻炼自己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毅力。这与学习品质中的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等等都如同一辙。学生可以对照自己, 在生活实践中用这种道德情感指导自己做事、学习, 这样就能在认知和情感上双向发展。

学生情感体验带活了丰富的情感素养, 内化了道德教育。我想, 情感体验为深入开展少年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我们教师则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层面的活动, 少年儿童一定可以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去感受“德”的表现, 体会“德”的要求, 履行“德”的规范, 内化“德”的准则。

教学道德 篇8

第一, 充分认识教师的职业特殊性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 其中教师工作的“示范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是从古至今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 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自我教育、独立分析问题和自学能力尚不完备, 教师与他们接触较多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其一言一行, 举止动作, 常被学生模仿, 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个性品质、文明习惯、道德风貌以及人生观、世界观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需要从我做起,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率先垂范,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教师的道德水平应当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这是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工作方式不同于其他职业, 不借助任何工具, 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在教育中, 教师要把高尚的品德转化为实际行动, 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 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把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感情流露出来, 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会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榜样, 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二,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 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 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

良好的品德, 丰富的情感, 健康的人格, 这是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 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及品质, 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经验表明, 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 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中有学生, 学生才愿意和教师在一起。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 学生就将更尊重教师。这样, 师生之间才能坦诚相待, 心心相印。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 在德育过程中, 进行自我教育和接受来自学生的教育和要求, 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师生德行共进的过程, 使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教益, 在德性上得以提升,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 升华其思想境界, 才能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 才能确定自身在学生中的地位, 完成所承担的育人使命。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道德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 教育对象千变万化,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 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又日新月异。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 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 绝不是靠某种程式的机械劳动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靠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必然是艰苦的, 而化苦为甜需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支持。毫不夸张地说, 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 其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 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 真实性, 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第三,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 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 都要超过大纲要求, 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 对学生成长的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适应职业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既懂理论又会实践, 既能“动口”, 又能“动手”,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关系密切, 随着社会发展, 社会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 教师要想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就要不断地钻研所教学科以及与这门学科相关联的知识, 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要探索、再探索;学习、再学习;必须富于创造性, 有良好的教养以及丰富的知识;必须对所教的内容及与其相关知识非常熟悉。这样, 就能够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才能。最终将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技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和技能, 增进学生的理解。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之探讨 篇9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特点分析

1. 遵循规律,切合实际,体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得中专学校的学生可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符合我国社会人才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可以有效提升中专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对我国很多青少年的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缺乏法律教育,对我国的众多法律法规没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为了保障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效,强化“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成效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为中专学生的就业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2. 案例丰富,主次得当,教材具有吸引力

对中专学校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新入学的学生年龄会在15~17岁左右。处于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多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中专学校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且现实生活中接触现代信息手段也很多。但是由于学生还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多中专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存在严重的厌烦心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没有树立理想和抱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所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的众多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材具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新颖性[1]。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法探究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可以使学生发生情境转换,使其可以多感官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增强体验感,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2. 采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依据“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找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者是采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件。教师为学生布置众多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渐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些“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要求学生对事件进行剖析,并且对自身进行反思,使得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增强,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从而领悟教学内容的内涵所在。而且教师项目教学法中布置的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3. 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

课程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勇于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开展新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阵地,有效保障课程教学成效。中专学校学生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接触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偏爱的微信、微博,构建第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还可以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岗位打好基础。这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使得自己可以发展成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

总之,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保障“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促进中专学校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燚.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J].科技视界,2013,(3):128.

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道德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体现道德教育呢?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今天,计算机与网络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青少年因人生观、价值观还完全建立,势必存在...困.惑.,.进.而.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可.能.的..。.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1)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普遍反感说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单纯强调应该怎么怎么样,否则会怎样,而应从小事、细节入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病毒一旦爆发,会破坏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甚至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计算机用户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出于安全考虑,个人计算机要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慎用来历不明的邮件、程序、游戏。

(2)随着网络发展,上网冲浪成了时尚,成年人都沉迷其中流连忘返,何况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再比如说,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报道:美国的商业网站连续受到黑客袭击,黑客入侵政府网站,五角大楼受黑客攻击,被修改了主页……学生们对“黑客”充满了好奇和偶像崇拜,想入非非,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上环境的破坏者。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在教学中,一方面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师应准备大量精美丰富、积极向上适合学生年龄和审美情趣的资料,并开设艺术赏析课,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3)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愿,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奋发地学习劲头。计算机课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学生自身对其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点,积极鼓励学生在业余多读电脑方面的书籍报纸,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知识,不断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同时,鼓励他们把老师没教过的小知识、小技巧带进课堂,体会由“被教”变为“教人”的快乐。

2 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活动效率。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由于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而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与网络中素不相识的人侃侃而谈,面对同学、老师却面红耳赤,词不达意…。另外,伴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多以团队的一份子出现,只有与人合作,才能通过团体的成功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一个章节)告一段落时,要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学生可以自由分组,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许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上课时,老师就必须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

(1)比如,高一年级刚开学,我们就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因学校的设备资源有限,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有的人设置开机密码,或有意破坏系统文件使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删除别人的作业文件,盗用其它同学的作品的,这些行为对不对?实际上,是非观念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因为事先敲了警钟,而且学生彼此相互监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很少出现以上问题。同时,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专有与共享的前提与依据。

(2)现在的学生节约意识不强,花钱大手大脚不说,“崇洋媚外”的思想还挺严重,每逢西方节日,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总要买一些贺卡或礼物互赠,而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却无人问津。刚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正值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我便让学生利用FLASH来做电子贺卡,然后发送给家人和老师,做得好的,还推荐参加学校比赛及12月的太原市、来年山西省的比赛。一方面既满足了学生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的学生在初中是动不动就挨批语、请家长,现在居然能受表扬,还能参加省市比赛,他们的心里的兴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无形中也增加了自信心。

(3)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到我国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前几天刚刚面世的“银河二号”,去年的“神州七号”),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很多计算机部件如CPU、硬盘、主板芯片还需进口。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愿望。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吗。

4 结束语

其实,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环节。我们应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郭官义.普通教育学[M].赫尔巴特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初中思想道德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教学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行为观念也悄无声息发生的发生着改变。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教育方面实施了新一轮的改革,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中等教育的改革,初中新课改的实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来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初中思想道德的有效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遵守基本的中学生行为守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思想道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我国目前普遍对于初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不重视,觉得这都是基本常识,同学们课上只要按老师的要求背一些条条框框便可以应对接下来的考试,并且凭借死记硬背的知识取得比较高的分数。而最终这些知识也只是化成了脑子里的记忆,在实际行动中大多数同学们早已将所学的道德知识抛至九霄云外,社会效果不见成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具体课堂中现状。

1、课堂形式比较呆板、固定。我们印象中的政治课总是老师捧着课本,在课堂上详细认真讲解,甚至一堂课都不会走下讲台。而讲台下的同学们都是在似是而非地听着,久而久之同学们已养成习惯,老师讲重点的时候立马清醒,画上重点之后继续心不在焉,临近考试的时候对重点知识死记硬背,这仿佛已经是一个一连串的习惯。老师觉得无味,同学们觉得无趣。课堂缺乏一些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同学们很难集中注意力。

2、课堂新元素、硬件设备不够。初中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同学们在比较生动形象化的氛围中进行。比如在社交礼仪知识方面老师可以播放一段PPT来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同学们置身虚拟环境中来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但是许多学校中没有一些充足的硬件设备,同学们只能在老师的口述中进行一些了解。而这样的课堂同学们往往提不起兴趣,也无法充分了解到一些政治因素,所以课堂中形成的也只是暂时记忆。在课堂之外难以留下长久记忆。所以我国的初中思想道德课堂应该在硬件设备上再充分一点,让同学们可以在一些带有情景意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二、初中思想道德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学形式上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在听讲的时候很容易感觉到枯燥无味。创新教学方式的结果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学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比如说,通过在思想道德教学的课堂上创新的利用视频、PPT、图片等一些能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直接能感知到的方式來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积极互动,鼓励质疑,培养探究意识。我国的许多中小学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老师说一就是一,缺乏质疑和探究意识。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是不同的见解,然后让同学们一起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师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任何学习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客观实际,只有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思想道德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多关注国计民生,心系国家大事,社会生活并参与到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升华所学知识,最终使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道德教学要实现有效提高,就必须首先要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同学们才会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老师应该注重课堂的形式要求,丰富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模仿书中情景,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书中人物,完后让同学们自己谈谈感受,老师做最后总结分析,并及时引入接下来的课堂内容,让同学们及时消化。另外,若具备一定的机器设备,老师可以多做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PPT教学内容,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最大范围地引入一些时新性的内容,与时俱进,适时提醒同学们的三观。并且让同学们自己私下里观察身边人的言行,并佐以记录,分析,以及一些不好事情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EP/OL].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宗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小原国芳的道德教学革新论 篇12

一、道德教学的根本问题

教育有种种问题, 如不首先解决它的根本问题, 整个教育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道德教学问题, 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作为道德教育的问题来说, 第一, 何谓善。如不能对善进行解释, 道德教学就无从谈起。其次, 何谓道德。再次, 就是人生目的问题, 尤其是国家的目的问题。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 何谓善。

善是对我们人格的要求, 第一要义是生活及最高原理的要求。但这样说绝不意味随心所欲, 行事浅薄的意思。真正的道德见识, 只有在熟知宇宙, 洞察人生, 把握真相, 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之后才能得到。小原国芳认为所谓恶人其实是无意欲的人, 是精神上贫乏的人。小原国芳提出如果是不会调皮的孩子, 则无论如何也是没出息的。他指出意欲本身绝不是恶的东西。他引用费希特说的“意欲本身就是善于。”还引用李普斯所说的“所有的伟大、精力和活力, 其自身之中都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绝不能视为罪恶。

为得到超过实力的东西而行贿骗人, 就是恶。金钱欲也同样如此。抢劫他人辛勤劳动得来的钱财, 就是恶。就是说, 把我们实现意欲应遵循的途径和规范搞错, 就是恶。意欲本身不是恶。并且, 凡是意欲很强的儿童都是善人。教导他们如何实现这个人类动力的意欲之道的是道德。

综上所述, 小原国芳首先肯定了意欲是人的自然天性的存在。他反对人们把意欲看作是恶的东西, 看作是必须坚决摒弃的恶, 认为否认意欲就意味着否定人的自身本性。

(二) 何谓道德。

亚里士多德讲过这样的话:“神和禽兽没有道德, 只有人才有道德。”神是纯理性的, 禽兽是纯本能的。二者都是彻底一元的。可是, 我们人是二元的动物, 一方面具有炽热而盲目的有底力的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又具有秋霜烈日, 剑一般冷峻的、清澈如镜的东西。两者水火不相容。当然在这里, 理智和自然, 思虑和烦闷, 理性和本能要发生大纠葛, 无论如何也断绝不了永久的苦闷。小原国芳还指出我们真正要求的是第四层次的人, 即这样的人理性非常强。而正因为有这种纠葛、斗争、矛盾, 人才能继续进步。纠葛越大, 进步也越快。所谓道德生活就是这样的二元纠葛。因为神和禽兽没有道德, 所以没有苦恼的必要。道德只是人才具有的。于是, 必需以理性驾驭其底力极强而跃跃欲试的盲目意欲。驾驭这匹奔马, 就是理性的使命所在。因为是人, 如此这般引导我们的意欲, 就是道德。所谓道德就是“自然的理性化”, 是理智正确引导烦恼、意欲、自然。把正确引导搞错了, 就是不道德。

小原国芳的道德二元纠葛说, 人们把意欲看作是恶的东西, 看作是必须坚决摒弃的恶, 认为否定意欲就意味着否定人的自我本性。在他看来, 意欲本身并无所谓善恶, 只有当我们把实现意欲所遵循的途径和规范搞错时, 它才会变成恶的东西。所以, 不应徒劳无益地把禁令、约束、压迫、干涉、否定等当作道德教育的手段, 而应尊重意欲的天性, 抛弃其中的浮气和俗气, 使个体的意欲向善的方向发展。

(三) 人生目的。

所谓人生目的, 也是道德教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不彻底搞清楚这种重要的问题,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行道德教学。因此, 人生目的何在, 先从结论来说, 就是发挥自己的本领。所谓自己的本领, 这里指的是别人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的, 非其人便不具备的东西, 这就是那个人的本领。尽管世界上有几十亿人, 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绝对不可能替代的东西。如果问这是什么?这是个性, 又叫人格, 亦称人格价值。不论是怎样无用之人也必定有不能代替的东西;人生目的应该是把握住它, 发展它。

人生目的和教育的目的大有关系。人生目的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儿童的个性, 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发挥他们不可代替的重要特点。个性指的是孩子的本领。而且小原国芳指出, 发挥其个性和本领是教育的目的, 同时还必须是这个孩子将来的职业。人生的目的必须同时是其人职业的目的。

小原国芳还提到如果要真正为国家, 为世界文化尽力, 就必须摆正不惜生命, 不计待遇的豁达立场。把真正的文明推向前进的人全都是这样的一些人。

二、道德教学的根本任务

开发道德知性, 是指道德认知及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 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道德教学。因此, 小原国芳建议日本文相特设道德科, 他认为道德是意欲的理性化, 自然的理智化, 所以, 道德教学要哲学化, 理智化, 即进行哲学化道德教学。所谓哲学化道德教学是指教师要具有开发, 创造和发现的能力, 把道德教学中的“为什么”“怎么办”作为问题来研究, 并根据具体情况, 对学生进行动态的, 创造性的教育, 而且要让孩子到现实社会中去, 身临其境, 对发生的事情逐一正确批判, 真正做到发现并创造自己的道德观。他说:“在道德教学方面, 我们更加要求鲜明的理智、光辉的普罗米修斯火种。有必要把道德教学搞得更加理智, 更有批判性, 更加哲学化。”

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 和学生一起活动, 深入学生的内心。

小原国芳说:道德问题是内心的问题, 既然二元纠葛的问题是道德, 那么不能深入他们内心的人, 毕竟不能进行生动的教学, 既不能教导, 也不能感化。因此, 教师要懂得善、恶的意义, 了解道德生活的重要;懂得人生的矛盾, 塑造美好、正直的心灵, 教师还要懂得人格价值的尊严, 尊重学生的人格。小原国芳为此特别要求教师敞开心胸, 毫无掩饰地面对学生, 以实现师生间的共鸣与融合, 教师不仅要在人格上展现真我, 在情感上贴近学生, 更要与学生置身于共同的道德生活实践活动中, 和学生共同进行运动, 一起游戏。如果可能的话, 同住, 同吃, 同睡, 一起唱歌, 共同劳动。要说为什么, 那就是席勒所说, “人只有游戏时才是真正的人。”要想观察人的本质, 游戏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 没有假面具, 天真烂漫的时候最为适宜。只有在没有假面具的真诚相对的活动中, 教师才能观察到学生真实的一面, 教师应该襟怀坦荡地敞开心扉, 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的人格。“我的心犹如剖开让大家看的西瓜, 这就是我的教育方针之一”。教师要有一颗孩子心, 像转动的水车一样, 将自己的一半置于儿童之中, 在与孩子的真诚接触中认真理解孩子内心潜在的苦恼、烦闷。相比之下, 现实中师生之间缺乏如此坦诚的心灵交流, 也缺乏如此丰富的共同生活和多彩活动, 这不失为当前道德教育的遗憾与缺陷。

(二) 锻炼坚强的意志。

小原国芳认为, 人不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不屈不挠、雷厉风行的品格。因此, 要对孩子进行硬性教育, 造就出意志刚强、有自我裁决能力的孩子。要他们如果认定是善的, 无论到哪里也要坚决执行;认定是恶的, 不管受到何种诱惑也要断然拒绝, 要大义凛然地坚守节操, 主义不可变。

(三) 保守孩子的秘密。

穷鸟入怀勿杀之。要注意保守孩子的秘密, 你把孩子出于信任敞开的秘密泄露出去, 那他们便不会再靠近你。所以, 要做孩子的知心人。做知心人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为人咨询的见识和人格;二是对事物有包容、爱护、谅解的雅量和温情。保守孩子的秘密。

(四) 共同修养, 与孩子共同进步。

孩子对教师和家长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 他们很敏感。因此, 教育者不能老摆圣人的架子, 教育者要有与孩子共同努力奋进的态度, 敢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对自己的缺点进行剖析, 借以教育孩子, 做到与孩子共同进步。

(五) 要看长处, 要尊重孩子。

小原国芳认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 不要做孩子缺点的揭发者。如果光看黑暗的一面, 人会越来越性情怪僻、品德恶劣。如果往美好的方面、善的方面看, 自然就会变得美好、善良。家长和教师无视这点, 罪莫大焉。

(六) 陶冶美的情操。

小原国芳认为人行动的源动力就是感情, 感情是能把万事从底颠倒过来的出乎寻常的力量, 能从最深处撼动我们, 然而感情没有明确的方向, 仅仅是一种盲目的动力, 即感情用事则随波逐流。因而要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 给感情以方向, 美化、净化感情。让他们受到自然之美的陶冶。

上一篇:服务发现下一篇:人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