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2024-10-2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精选8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2.基本要求: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生活目标,培养高尚思想道德情操,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二、课程作业和考试安排

本课程由绪论和八章内容构成,一学期上完,课堂教学每周2课时,实践教学每周1学时,3学分。关于具体学时的分配,下到各编各章。课程教学过程中安排三次随堂作业。

实践教学以课堂讨论、辩论、观看视频、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以实践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课堂教学考试采取闭卷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理解把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讨论、书面作业等)占20%,期中考试(实践论文)占30%。期末考试占50%。

三、各章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课时、实践教学安排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激励学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长目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他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1)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第二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与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3、教学重点:

(1)认识大学生生活的特点。(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4)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4、教学难点:

(1)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5、课堂教学课时:4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课堂讨论(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的含义与特征;信念的含义与特征。(2)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3、教学重点:

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教学难点: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5、课堂教学课时:4学时

6、实践教学安排:演讲(我的理想)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2、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3)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4)做忠诚的爱国者:①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②促进民族团结。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2)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4)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5)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3、教学重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3)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4)为什么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5)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4、教学难点:(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5、课堂教学课时:4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校外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人生与人生观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①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②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③人生价值。(3)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①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②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①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认识竞争;正确认识合作;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3、教学重点:

(1)大学生应树立起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3)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4、教学难点:(1)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条件。

(2)深切体会和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5、课堂教学课时:4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课堂讨论(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结合十八大以后中央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廉洁自律的一系列举措,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2、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社会作用(3)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3)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3、教学重点: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4、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课堂教学课时:4学时

6、实践教学安排:辩论(“道德银行”行不行?)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大学生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艰苦中创业,在实践中成才;掌握婚姻家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2、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①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2)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②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3)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三节:家庭美德

(1)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①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②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2)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②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谨慎对待结婚成家,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正确处理家庭关系,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风,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四节: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2)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3)追求崇高道德境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3、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2)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4)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4、教学难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5、课堂教学课时:6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情景剧(“婆婆、媳妇和小姑”)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引导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与发展(1)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2)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法律的本质;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3)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第三节: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1)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①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④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3)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

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教学重点: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本质;(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4)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教学难点:

(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5、课堂教学课时:4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观看视频(“庭审现场”)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1、教学基本要求: 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正确理解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明确公民在相关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1)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3)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

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3、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2)领会法治精神,培养现代法治观念。

4、教学难点:(1)如何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法治思维。(2)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5、课堂教学课时:4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课堂讨论(如何贯彻“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义务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1)法律权利

①法律权利及其特征: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②法律权利的分类: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③法律权利与人权。

(2)法律义务: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1)政治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监督权利与义务。

(2)人身权利与义务: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3)财产权利与义务: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

(4)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劳动权利与义务;休息权利与义务;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5)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1)依法行使权利:权利行使的限度;权利行使的方式;权利行使的程序。

(2)依法救济权利: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3)尊重他人权利: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4)依法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 务。

3、教学重点:(1)法律权利(2)法律义务

(3)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4、教学难点: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5、课堂教学课时:4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宪法》学习大比拼

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教学基本要求: 对本门课程作一理论上的总结,对前面八章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查缺补漏;在实践方面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点要求。

2、教学内容: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点要求:

一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二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 四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2)复习前八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3、教学重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点要求;复习前八章教学的主要内容。

4、教学难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课堂教学课时:2课时

6、实践教学安排:总结复习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1日。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8、《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1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2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 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人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法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引导, 更强调学生的研讨。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对于教师来说, 关键在于典型案例的选取。案例必须真实典型、贴近学生生活, 又须具有时代性。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事实、有着矛盾和困境, 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而, 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佐证和否定什么, 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而定, 不必追求统一固定的模式。但一般来说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 选择适合的案例, 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举例, 案例在其中的运用决定着实施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精致、简练、具体、真实、富有时代感。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实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如在《适应人生新阶段》的教学中,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选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新生致词, 让学生明白走进大学不是终点, 只是新的起点。从而尽快融入大学环境, 自觉培养各种技能, 完善知识这才是进大学的本意;另外, 选取了“千里寄脏衣”除了引以为戒的共鸣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探讨如何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在第四章《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的教学中, 关于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笔者选择了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县委书记汤成奇, 政绩变“劣迹”经济能手成“祸首”案和“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大学生徐本禹的事迹来做比较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人生目的不同, 人生的意义和结果会大相径庭。错误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陷人万劫不复的境地;高尚的人生目的会使人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这样, 学生既能从先进人物身上看到积极进步的榜样, 又能从的错误中引发思考, 引起警醒。生活是真实的,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应由自己选择。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熟悉的人物,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从而能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的课堂教学目标。

第二, 以多种方式展示案例, 分析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展示案例, 既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前, 也可以放在讲授知识之后。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展示方式:可用语言描述或以视频、录相、录音, 也可让学生表演案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 视频展示案例效果最佳。如在讲述第二章《培养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安排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建国大业》《胜利了, 中国》《祖国万岁》等, 同时要求上交观后感, 把视觉上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用文字表述出来强化了教学目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再联系当今的国际局势, 分析问题, 明确责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和平年代里如何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第三, 教师总结点评案例。在讨论中, 同学们提出的想法有的客观独到, 富有思想深度;有的思想认识偏激浅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点拨, 做好认真细致的总结, 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让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如在第六章《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 在讲解了职业道德的含义后, 让学生看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 坚守崇高的职业道德的视频, 好多学生感动之余, 也表达重新调整就业择业观的思想。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展示了三幅生动的照片, 空白的地方有事件的简要介绍, 《记者拍骑车人摔跤与职业道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是怎样的一件事情, 围绕案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谴责, 有人称赞, 还有处于两难境地, 教室里一片喧闹之声。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 大家把目光投向老师, 似乎在期待一个裁决。这时候, 老师就要进行总结评述, 综合各方面的观点, 给出公正的评议, 同时还要摆出自己的观点倾向, 让学生在明确是非观念的前提下自己做选择。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在改进“基础”课教学效果,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其特殊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学生对此门课程并不感兴趣, 很大一部分学生迫于考勤、期末考核等约束不得不到课堂, 但真正听课的人却很少。案例教学通过给学生介绍、展示其身边案例, 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和感性化, 使学生不再觉得课程和自己相疏离, 甚至毫无关系, 而是可以解答自己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 激发其学习“基础”课的热情与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案例教学的过程, 就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 敢于质疑,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 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理论、观点、方法, 分析、归纳、判断、推理, 透过现象发现和把握问题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所以这同时也就是一个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3.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现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的影响是相互的。案例教学通过师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共同分析,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 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案例分析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 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功能, 能够改变那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影响或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状况, 也能够促使教师加强对理论的学习研究, 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洞察对象、随机应变等能力及其他方面的教学艺术, 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发展, 从而促进二者的交互影响,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最好的一种教学, 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是这种寻找理论与实际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推导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归纳、升华, 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另一方面,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信任的关系和畅所欲言的思想交流, 既有利于教师联系社会实际开展教育活动, 也为联系学生的实际思想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联系学生的实际思想和能力, 有利于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客观实际思想和能力相一致, 提高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素质和水平。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授课时数有限、全国使用统一教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本课程的实用性。消除学生已有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理论脱离实际等逆反心理的现状, 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 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而案例教学法便是其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雷继元.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 2007, (35) :107.

[2]聂启元.也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7, (12) :109-110.

[3]阮星光, 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 2007, (1) .

[4]杨克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6) :199-200.

[5]钟铭佑, 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1) :19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艺术

讲好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课,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妙语连珠地精彩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启发学生思维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妙趣横生的开头与结尾,作用也是丝毫不能低估的,它将给学生留下终身的记忆,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湖北职教学会、年会上的公开课,成功地运用了妙趣横生的开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受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现将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归纳几种不同的开头与结尾,以求教同行。

一、妙趣横生的开头,增添课堂魅力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开头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又要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还要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绪。

第一,用生动的描述开场,引人入胜。描述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情景再现,吸引学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讲绪论第二节“有关历史使命”时,我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当教室安静后,第一句话就说:昨天晚上我看电视里央视名嘴水均益作客艺术人生,他以自身的经历讲做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讲了一段非常动情的话,他说:“做人首先要孝顺,不孝顺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不爱祖国的人,怎能完成肩头的历史使命?”继而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孝顺吗?用这种方法开头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设问式的开头,发人深省。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时,可以不直接按章节入手,而是选择与教材的本章节有直接关联的问题,用设问方式入手,扣住学生心弦。如讲“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人生观”时,我设计一个学生很少思考的问题。——“你为什么活着,你打算怎样活着”。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寂静,沉寂了一分钟后,我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以前没有想过”,有的说:“为父母而活着”,“还有的说为活着而活着”等想法,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再导入新课,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用叙述式的开头,激发思考。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头,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如:在讲第二节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古代的爱国者的爱国主义故事入手,继而分析历史人物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教育学生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讲第二章人生价值观时,讲感动中国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带着没有血缘关系小妹妹,靠自己勤工俭学求学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列举学校校友在外创业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总之,用精彩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叙述故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二、精彩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小结是每位老师上完一堂课后必须进行的内容,是教学重要环节,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通常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如:讲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时用《楚天都市报》上刊登的四川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利用自己高学历、高身材骗婚、骗情、骗财的不道德行为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崇高道德情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告诉学生,同是一片蓝天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里的学生,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通过对比,热情欧歌了社会主义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大家,“有才无德是次品”。要想成才,必须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最后我说:“既然道德观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我的话音一落,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方式结束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既避免了老师拖堂的尴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演讲式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当一堂课内容基本完成后,老师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用经典的语言、用富有激情演讲的方式进行小结。使课堂生机再现不断,同时也会赢得阵阵掌声。以此方式结束本节课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如讲“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时,当教学内容结束时,我用这样的几句话小结,我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阳关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有不畏艰险的勇气,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我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如讲第一章第二节课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一节,讲“做忠诚爱国主义者”等,都可以用演讲的方式精炼的语言结束本节课。

总之,课堂上良好的开头与结尾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要求,是“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基础”课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基础”课的“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厚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07,(11).

[2]颜廷华.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提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周三庆.紧跟时代引领风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谈[J].成功(教育),2007,(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4

一、参与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可以任选一专题或自拟题目做调查研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人数5——10人。参考选题: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2、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

3、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

4、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

5、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

6、关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

7、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8、关于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

9、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

10、关于大学治安状况的调查。

11、关于大学生兼职状况的调查。

12、关于“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

13、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的调查;

14、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现状的调查;

15、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调查。

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个人体会等方法,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形成不少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团队集体完成)。调查报告严格按学术论文写作,须注明参考、引用文献。

二、参与志愿者活动,撰写心得体会

同学们可以参加各学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办理志愿者证书,参加学院、学校、社区组织的一学期不少于两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拟题目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每人一份)。

要求:活动以5——10人的团队形式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进行。活动需得到服务对象在志愿者证书上的签字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志愿者证书上的盖章认可。心得体会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感受及对志愿者活动的理性分析等。附活动照片。

三、走访岳麓名胜古迹、撰写课程论文。

岳麓山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这里长眠了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献身的先烈;为舍生取义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还长眠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场,以身殉国的中国军民。位于清风峡口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更是孕育了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伟人。同学们可以借地利之优势,走访岳麓名胜古迹,自拟题目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课程论文(论文每人一份)。

要求:活动以5——10人的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论文须严格按照学术论文要求写作,结合教材内容力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明参考、引用文献,附活动照片。

四、参与法庭旁听,撰写心得体会

参与法庭旁听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感受法律在社会上的维护正义与公平的神圣地位及法学理论在法律践行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同学们在现场更好地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有助于同学们全面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更好地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要求:活动以5——10人的团队形式进行。心得体会要求联系所学先关法律知识,字数2000字以上(每人一份),附活动照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5

实践教学的性质: 必修

实践学时: 8 学时 适用学期: 第一、第二学期 学 分: 0.5 学分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实践教学的目的,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深化课堂理论教学,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切实提高。

实践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人生目标规划

通过入学教育、组织新老生交流、师生对话等活动,使新生尽快适应大 学学习、生活并能合理规划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书面形式完成人生目标规划,并提交给任课教师。

2.社会调查活动

组织学生对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大学生公德表现和法律意识进行观察与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考察大学生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表现情况,并

分析成因、提出对策。使学生在观察、调查、分析中能明辨是非,升华道德,并养成良好的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的习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

3.读书研讨

成立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等研究小组。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至少参加一个研究小组,由任课教师确定学生必读书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写出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给学生评定成绩。

4.第二课堂活动

任课教师要了解掌握学生参加社团组织及担任社会工作情况,指导或参与学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如辩论赛、创业设计、演讲比赛、咨询会等,对效果进行评判,并在专设的实践教学记录本上记录说明。

三、实践教学的安排和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不单独设课,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任课教师可从大纲确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中选择至少两项,认真设计,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开展。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以学生参加活动的实际表现、写出的感想(体会)或专题报告、调查报告等,打分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

高教出版社

2006年8月 参考书:

1.陈勇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2.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3.戴艳军,杨慧民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4.宇文利,秦维红等著,《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程》,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5.《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增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辅导专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6

2013.10.16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教研室

本大纲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一、课程概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服务并适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帮助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第四、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第五、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四、实践教学基本内容及成绩评定办法(也适用于其它大一年级的公共理论课)实践项目一

[实践项目名称]:撰写一份《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

[实践目的] 推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旁听各种题材的讲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1、观感部分占10分,不少于500字。应当包括: 课外讲座基本信息:时间、地点、主讲人(2分)。讲座内容的概述(4分)。

听后的主要收获、对自己的启发、教育意义等(4分)。注意:一定要根据讲座内容和观点等谈自己的收获。

2、评析部分占10分:不少于1000字。具体可以对讲座内容(包括讲座选题、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讲人建议等方面)进行评论和分析。至少要对上述内容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进行评析。达到基本要求:评析条理清楚、说理充分,满分:6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同时列出课外阅读目录):占2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教材内容:占2分

(评析包括:赞同、不赞同、商榷、讨论等方面。但必须是针对讲座内容。)《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总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二

[实践项目名称]: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或社会公德意识方面的调查并进行分析。[实践目的]: 通过本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和分析自身在思想品德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表现,在观察、调查、分析中能明辨是非,升华道德情感,并养成良好的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作业要求:

1、问卷式为主:有效问卷不少于50份;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附上有效问卷。

2、个案访谈式为主:个案访谈对象不少于5 人。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并提供访谈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访谈内容。成绩评定办法:总分20分:

1、调查设计、调查组织、调查资料记录和整理:10分。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拟定调查方案。可以分小组自行调查。根据提交的调查设计和调查的问卷、访谈记录等评分。

2、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10分)。《调查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三

[实践项目名称]:在校内外做志愿者的实践和体会。

[实践目的]:通过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使学生感受普通劳动者的人生价值,培养踏实、吃苦、敬业的品格。

[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并撰写一份《做一次志愿者的收获与思考》占20分,可以以个人或者以3-5名同学为一组(确定一名组长),讨论决定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服务内容(校园义务劳动、社区服务、街头宣传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张活动照片(5分)、一篇心得体会或感想(15分)。内容应包括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以及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实践和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五、有关说明和要求

(一)每次实践后的文字材料必须手写完成,打印无效;每篇字数均不得少于1500字。

(二)统一用印有“上海海事大学”字样的稿纸书写,并请在作业的封面上注明: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7

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 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 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经费。”同时还指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又要注重拓展多种途径,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说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政治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当然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从目前学术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来看, 其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在课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广义的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讲授之外的所有与其相关的教学方式, 既可是课内实践教学, 也可是课堂之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本文探讨的实践教学为广义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政治课。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该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课,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该门课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教学。

有些学校对于实践教学安排的课时较少, 甚至课表上都体现不出来;有的学校也知道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但考虑到安全不敢带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有的学校就把学生寒 (暑) 假社会实践当做实践教学;还有的学校课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因为该门课作为全校各专业的公共课, 由于多媒体教室和教师不够等原因, 合班上大课, 学生数达100~120人, 甚至更多, 比如开辩论赛, 也只能是很少的同学参与, 其他同学只是旁观者, 效果当然不好。

2. 实践教学缺乏教学目标、计划, 比较随意。

实践教学的组织比理论教学复杂, 不仅需要制定实践教学目标、计划, 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还涉及到场所、交通等问题, 因此要精心设计、统筹规划。然而在实际中, 实践教学并没有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 由于学时、经费、场所等原因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环节落实,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

3. 考核模式过于单一。

很多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仍局限于期末一次性考试, 没有把实践教学的成绩纳入考核范畴。即使有考核也只是看看学生的调查报告, 不看具体实践过程, 比较单一。

综上, 本课的实践教学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积极探索力求找到适合本校的实践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

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路径

我们知道, 实践教学功能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笔者认为,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明确实践目标和主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是知、情、意、行结合统一的辩证过程。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学, 只有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 才能内化为德性, 外化为自觉行动。实践目标的确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要有明确的实践主题, 否则因无目标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主题设计一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二是根据本校实践基地来确定;三是根据国家某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热点及形势政策来设计, 同时还可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社会生活实际和所学专业。

2. 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计划过程及实现其目标的具体方案, 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考评、教学过程的指导与反馈, 同时要体现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地点、实践教学时限等。因此, 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并根据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不同, 制订出具体详细实践教学计划, 它不仅是保证实践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连贯性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保证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可控性的必要条件。

3. 结合各校实际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本文论述的是广义上的实践教学, 因此我们应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校园、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一是校园实践教学形式, 主要有课堂实践教学如案例教学、课内演讲或辩论等和校园实践教学, 即通过组织演讲、辩论比赛、法律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实践教学活动中受到教育。还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等, 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同学参与。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形式, 它是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提升, 能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校外实践教学一是要与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 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义务献血、义务植树、义务协助民警值勤, 或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义务服务、扫盲教育、法律咨询、科普宣传或支农服务等, 使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中增强奉献、协作和服务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八荣八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工矿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 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把实践性教学的完成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此外,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它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 有实践教学基地作依托, 实践教学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平台。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历史、文化虽有差异但都有可挖掘的实践教学资源, 各高校可利用当地文化、历史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

4. 将实践教学纳入考试 (核) 范围。

一般来说, 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 讲授案例案例听得津津有味, 一到考试 (核) 就发愁。因此, 在考核环节, 要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将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成果、实践成绩、考评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 多采用量化考核方法。要坚持过程表现和结果成绩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 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成绩评定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以调研论文、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状况为依据;要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服务态度、实践能力等。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政治课, 从该门课实践教学必要性、含义、现状及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述, 以期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004.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Z], 2005.

[3]詹万生.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4.

[4]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

[5]何尚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7, (3) .

[6]吴义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探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7]陶国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中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9) .

[8]周森林.关于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9) .

[9]李秀芝.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2)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 互动讨论 案例教学 多种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品质的重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基础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实现教学目的、发挥思想品德课教育功能的关键所在。在本课程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尝试多种方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基础课每章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在课堂上,我多采用互动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在讲解或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如在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时,我让大家讨论“什么样的人生观是有科学的”,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然后我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样,把学生的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参与,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引领,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集中听课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另外我还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布置课题,组织学生随堂演讲,最后分组讨论。比如讲到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开展“夸家乡”的主题活动。按不同的地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件上的中国地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依不同的地理方位有重点地发言。发言的内容主要是自己家乡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名优特产、文人墨客、知名人士等。通过发言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热爱家乡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分析乡情、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互动讨论教学,加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受到啟发,得到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就是围绕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案例材料,用实例阐述道理,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教育启发同学,使学生感受真切。教学典型案例的运用,使教育更加直观、具体,更深刻地引发了学生思想深处的思考。这种模式使学生增强了现实感、实践感,在案例的分析学习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受到启发,得到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讲关于荣辱观之前,我将学校学生食堂、图书馆、宿舍和教学楼内一些不文明行为记录下来,作为案例资料,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有关荣辱观报道作为例子引入,重点分析荣辱观的产生、作用、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进入对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层面的思考;在讲抽象的讲法律思维时,我用李天一的案例为范例,引导学生从讲法律、讲证据、讲法理、讲程序的法律思维逻辑来分析本案,从而对学生形象具体的进行法律思维训练。

三、全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强感染力

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等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电”、 “全方位”、“立体感”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了直观性、客观性,提高了本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每个同学能够真切接触最贴近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比如,讲到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时,为学生放映纪录片《圆明园》,学生观后深感震撼,踊跃发言,纷纷表示:“落后就要挨打”。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在讲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时,放映马家爵案件的庭审录像,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场景,感性地认识审判程序。然后,分析马家爵的犯罪动机,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导致此案发生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教会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四、课后利用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

我认为思政教师教师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与人生道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课后的沟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开学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任何的困惑都可以与老师交流,学生很乐意通过这种方式来与老师对话,很多学生通过QQ与短信跟我谈心,通过谈心,我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总之,在基础课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大的提高了学生对基础课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使学生从这门课中真正收获了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雷继元.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

上一篇:杭州烘培培训选择哪里好?下一篇:论强化秘书参谋职能的必要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