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

2024-06-08

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通用12篇)

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1

摘要:在教学中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工作及责任。本文将围绕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展开分析。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道德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体现道德教育呢?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今天,计算机与网络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青少年因人生观、价值观还完全建立,势必存在...困.惑.,.进.而.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可.能.的..。.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1)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普遍反感说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单纯强调应该怎么怎么样,否则会怎样,而应从小事、细节入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病毒一旦爆发,会破坏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甚至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计算机用户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出于安全考虑,个人计算机要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慎用来历不明的邮件、程序、游戏。

(2)随着网络发展,上网冲浪成了时尚,成年人都沉迷其中流连忘返,何况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再比如说,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报道:美国的商业网站连续受到黑客袭击,黑客入侵政府网站,五角大楼受黑客攻击,被修改了主页……学生们对“黑客”充满了好奇和偶像崇拜,想入非非,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上环境的破坏者。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在教学中,一方面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师应准备大量精美丰富、积极向上适合学生年龄和审美情趣的资料,并开设艺术赏析课,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3)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愿,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奋发地学习劲头。计算机课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学生自身对其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点,积极鼓励学生在业余多读电脑方面的书籍报纸,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知识,不断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同时,鼓励他们把老师没教过的小知识、小技巧带进课堂,体会由“被教”变为“教人”的快乐。

2 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活动效率。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由于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而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与网络中素不相识的人侃侃而谈,面对同学、老师却面红耳赤,词不达意…。另外,伴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多以团队的一份子出现,只有与人合作,才能通过团体的成功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一个章节)告一段落时,要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学生可以自由分组,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许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上课时,老师就必须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

(1)比如,高一年级刚开学,我们就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因学校的设备资源有限,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有的人设置开机密码,或有意破坏系统文件使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删除别人的作业文件,盗用其它同学的作品的,这些行为对不对?实际上,是非观念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因为事先敲了警钟,而且学生彼此相互监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很少出现以上问题。同时,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专有与共享的前提与依据。

(2)现在的学生节约意识不强,花钱大手大脚不说,“崇洋媚外”的思想还挺严重,每逢西方节日,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总要买一些贺卡或礼物互赠,而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却无人问津。刚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正值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我便让学生利用FLASH来做电子贺卡,然后发送给家人和老师,做得好的,还推荐参加学校比赛及12月的太原市、来年山西省的比赛。一方面既满足了学生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的学生在初中是动不动就挨批语、请家长,现在居然能受表扬,还能参加省市比赛,他们的心里的兴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无形中也增加了自信心。

(3)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到我国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前几天刚刚面世的“银河二号”,去年的“神州七号”),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很多计算机部件如CPU、硬盘、主板芯片还需进口。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愿望。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吗。

4 结束语

其实,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环节。我们应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郭官义.普通教育学[M].赫尔巴特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2][美]纳什,著.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M].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2

苏格拉底认为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接受严格训练以致一生,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制达到最好。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必须改变好睡贪吃的缺点,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音乐包括了诗歌、神话故事、舞蹈、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泛指艺术及文学各个方面。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使护卫者具备勇敢的美德。

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苏格拉底在论述体育教育时对比着音乐教育,他认为最好的体育与理想的音乐文艺教育相近相合,这是指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尤其是为了备战而进行的那种体育锻炼。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年轻人接受了前述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了。苏格拉底认为,音乐和体育都要对心灵提供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这种受过音乐教育的青年,运用体育锻炼,通过同样苦练的过程,他会变得根本不需要什么医术。在不畏艰辛苦练身体的过程中,心灵也得到锻炼。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确会产生野蛮;如果加以适当训练就可能成为勇敢,如果搞得过了头,就会变成严酷粗暴。似乎有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虽然顺便附带也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

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3

【关键词】道德教育 高职体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99-02

德育与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是育人之本,体育是育人之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高职学生身心素质渐趋成熟,但惰性心理是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体育与德育教育的瓶颈性障碍,展开对高职生的道德教育和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常被割裂开来进行,影响了二育并举整体效果的发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失为提升教育效果的一剂良方。

一、分离表征:道德教育与高职体育教学的各行其道

(一)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所蕴含的内容不仅是较高的身体素质,还包括较高的道德素养,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在的凸显了德育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但纵观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不清晰。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体育教师脱离目标教学,简化教学内容,难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1];第二,高职体育教学实施的杂乱无章。高职体育课程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因而难免造成不少教师的懈怠行为:如教学时间少,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多;教学内容简化,;教学方法固化单一等现象;第三,高职体育教学缺乏监督与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体育管理工作缺乏激励机制,致使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体育课堂教学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堪忧。

(二)高职道德教育现状

德育是一个外延较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的道德教育,还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但目前我国德育的普遍问题是德育内容过于政治化、德育方式趋于形式化、德育主题脱离生活化。德育内容过于政治化,表现为将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将道德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高职学生对此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德育方式趋于形式化导致教育教学效果甚微。表现为学生尊师重友的行为不良、课堂纪律自律性不足、社会公益道德心欠缺等方面;德育主题与现实生活和需要脱离,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难以从内心上打动学生。 [2] 综上可以看出,高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和体育教学工作均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体育与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分离也是致使高职学校德育与体育教学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展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有裨益。

二、走向回归:高职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挖掘

考察我国体育教学,不乏对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式和途径,如通过课堂纪律规范建立、游戏规则说明、体育比赛规则等要求学生遵守规定,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些都是存在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显性的课程内容,除此之外,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隐形的德育课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3]:

(一)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指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体育教学环境等所蕴含的对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内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场地布局的科学性,器材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在教学活动周边的关于体育健身的口号标语等,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作用。这些内容的陈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例如,对于体育运动器材的管理要求保持干净、整洁,严格履行借还手续和规则,不仅保证了学校运动器材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无形中让学生养成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品德;同时,在口号标语的引导熏陶下,学生往往注意言行举止的礼仪和规范,而若是在一个肮脏杂乱的教学环境中,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懈怠和纪律松懈。可见,体育教学物化形态的隐形德育课程有待得到重视和挖掘。

(二)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适应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有规则的成文的各种规章、法制或体系,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在高职体育课堂中,课堂教学的纪律、教学组织方式、游戏和竞赛的规则等,都暗含着对学生自律性的培养,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否健全合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否民主公正都会影响体育课程德育作用的发挥。

(三)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精神形态的体育教学隐性德育课程形式较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如体育锻炼的氛围和风气、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以及教法教风、师师、师生、生生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道德都具有隐性的影响和传播。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不是绝对的独立个人,而是与周边的环境及人、事、物具有纵横交错的紧密联系,因而受到身边人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师生的言行对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班级的精神风貌及共同的价值信念,是师生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通过精神环境的营造,师生在实践活动中共同积淀、选择与凝练而成,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德育含义。

由此可见,高职体育课程中暗含着多方面的隐形德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体育教师却忽视了这些隐形德育课程的存在,因此,体育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隐形德育课程额开发和实施,让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从分离走向回归,在挖掘体育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同时探索二者融合的途径。

三、融合路径:道德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一)阶段式渗透

教学是一个系统连贯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工作,可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前两个教学阶段。

1.课前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

体育课通常需要用到一些器材,诸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养成课前整理场地,检查教学环境安全性,并借领取器材的时间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遵循规则借用器材的良好行为习惯。具体来讲,在检查和整理体育场地时,树立良好的卫生环保意识和体安全意识;在借用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不仅养成遵守器材借用相关规章制度的习惯,更在器材的搬挪和使用过程中养成对公共财物的爱护负责任之心,甚至养成为同学服务的、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建立体育场地检查和器材借还的轮流制度,通过小组评比、表扬的方式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让勤劳、遵纪、乐于助人的种子在学生身上广泛传播。[4]

2.课中各时段德育的融入

体育课堂又可分为开始的准备阶段、中间的基本内容教学和重复巩固阶段、最后的结束教学阶段。德育内容可渗透进各具体的教学阶段,准备阶段的集合及上课礼仪,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并在告知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及任务要求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学习目的中可穿插相应的德育主题。在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可以根据每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如游戏和竞赛中对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长跑项目中对学生意志力的训练,武术、篮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在结束教学阶段,教师要善于总结,肯定学生课堂中取得的成绩和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也应指出需要改进的问题,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扬长避短、积极改过的习惯。

(二)内容式渗透

除了在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应尽量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之外,体育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并有利于德育教育渗透其中的教学情境。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堂日常常规对德育内容的渗透

体育课堂的常规较之于其他课堂常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指令性。比如,集合、解散、有序训练、队列、队形及集合后的各种听口令活动等,都需要学生严格听从教师口令和安排,否则就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再如,迟到入队需要打报告并讲明缘由,借还器材要按章办事并保护好器材的完整性等,长期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2.课堂各项教学内容中德育的融入

体育教学根据体育项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师要对不同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道德教育的因素加以把握。短跑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投机取巧或侥幸心理取胜。长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进行培养。现今学生的生活条件都较优越,大多缺乏磨练,因此体育教师应让学生在长跑的过程中战胜自我,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球类运动教学中,注重全局观念和团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不为个人风头而脱离组织,损害集体利益。并在合作过程中养成大度的胸怀,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通过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

3.通过竞赛展开德育教育

竞赛必然暗含着竞争,而竞争中又蕴藏着不容小觑的德育内容。首先,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向上的斗志和展示自我的自信心。其次,比赛时,场上同学奋力拼搏,场下同学呐喊助威,集体的凝聚力会随着比赛的激烈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比赛的结果会让部分同学欢喜部分同学惆怅,获胜的同学可分享喜悦,而失败的同学可以体验失败的痛苦,并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并超越他人。

(三)方法式渗透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体育教学实现“寓德于体”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并不断学习接收新的教学理念,在体育课堂中采用新颖的方法。[5]如课堂上采用情境法让学生既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又让学生面临真实的道德问题,进而展开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参与不同形式的教育过程中,不自觉的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沉淀思想品德意识。此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也是促进体育与德育融合的有效措施。当前,评估作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体育教学评估作为其中一个子部分,仍然存在着诸如考核内容不全面、评价标准过于决绝、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忽视个体差异,导致评价效果不高的问题。因此,广大高职院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有必要改进体育考核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身体和德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功能。

四、结语

素质教育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完全割裂开进行教育,而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之间的融合渗透。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切实加强对道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董丽.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价值工程,2010(12):23-25.

[2]李君.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研究[J].职教通讯,2012(5):79-80.

[3]郭东明.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93-295.

[4]赵东霞.浅谈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的相互渗透[J].教育与职业,2009(3):187-188.

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4

一、偶发事件的处理

在学生时代, 往往有学生爱表现自己。体育教学内容很多, 很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比较容易全部体现出来。如活跃、沉着、急躁、胆小、懦弱、自尊心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等。体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行为结合起来, 利用课堂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应及时充分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 赛跑途中, 有个别学生摔倒后, 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 以这样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恰当的鼓励与表扬,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发扬坚忍不拔的作风。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 如, 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抢体育器材发生争吵时, 则教师要及时指出危害, 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 以培养学生互相谦让的品质, 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 以智慧面向学生, 以博学面向学生, 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和谐、进步、文明的思想意识。

二、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必须使学生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学习掌握每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互的各种意识品质的支配, 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形式常采用的有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实践中, 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要互相促进, 虚心向对方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上进、好学、友爱。作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使学生思想水平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可以改善情绪, 增强自我概念, 协调人际关系,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对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学生往往出现不良的心理表现, 通过游戏活动、技术学习、技能掌握、学生的课中语言、群体竞技活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关系等观察, 不良心理特征可分为:自负逞强型、消极顺从型、娇气胆怯型、任性顽强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三方面, 家庭、学校、社会。

针对学生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 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 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 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 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 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解。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 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 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 预防心理疾病。

2.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年龄不同, 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 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 因此, 儿童的情绪不稳定, 比较活泼好动, 易与小朋友相处, 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该注意对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 运动强度不能太大, 以培养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少年时期, 由于身体快速生长, 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 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 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 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 不但要重视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集体项目, 还要安排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而且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 体育教师要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现代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因此, 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与现代心理教育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情绪, 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苦恼、抑郁的心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严格要求, 这样才能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与成功教育谈论文 篇5

摘要:成功教育的基本概念就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成功教育即“获得预期的结果”。学习、实践、发展成功教育能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和体验成功。

关键词:成功教育 体育教学 体育 目标

一、成功教育的意义

1.学习和实践成功教育,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每位学生都取得进步和体验成功。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中,细心的老师可以发现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来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有可能使一部分较弱的学生遭遇到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如果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每当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促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练习任务。

2.使学生自觉、自信、积极主动,应充分发挥创造力,挖掘潜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体育活动中,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是经常出现的,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使学生的信心在体育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哪怕是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或提高就应该鼓励和表扬,反复成功可以提高成就动机,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

3.能促使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环境是保证成功体验的基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完成动作。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操场的布置、器械的摆设、场地的安排与画法,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思维敏捷,效率提高。软环境是指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进行接触交流,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沟通感情,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和锻炼方法。

4.有利于体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要机制的形成和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目标机制、条件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等。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途径

1.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要符合不同对象的实际,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能够达到。

成功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同一教学目标与同一教学过程就必然会脱离部分学生的实际,造成事实上的成功机会不均等。

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其结果,这两部分学生均未获得成功。所以创设成功机会要考虑它的“最佳区域”,即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目标过高,经过努力达不到,学生会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容易成功,同样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设定“最佳区域”,即制定目标时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学生设计好一步一步成功的台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本人情况,只有这样,教师创设的目标才会与学生的需要相吻合,使机会与动力系统的开发及整体素质培养相吻合,达到终极成功目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备课要在创设学生成功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要创设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2.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良好的习惯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让学生在成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锻炼和掌握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给他们更多的信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和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与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不失未来一条捷径。“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从另一方面看,“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励表扬,其心情会高兴无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3.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和追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应预测学生的需要和情绪的实质,做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学生做鱼跃前滚翻,动作完成得很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做得很漂亮”、“动作质量很好”。这样既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4.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师生共同探索运用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开拓获得成功的途径,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论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 篇6

摘要:对经历过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四川省六所高校1020名大学生进行行为意识、应激反应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灾害来临时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较差,有的学生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慌不择路,这极易引发次生灾害,也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中对生存教育的缺失。因此,高校应重视开展生存教育。将高校体育课与生存教育知识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生存教育模式,寓生存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训练自己的体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

中图分类号:B841.7;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93-04

一、前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人失踪。地震发生时正是大、中、小学的学生上课之时,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在校学生伤亡惨重,经核实遇难学生有5335人,这给失去孩子和亲人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重要场所,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惊慌失措,也没有了正确的判断能力。再加之在以往的教育中缺乏安全防范和灾害应急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自救能力、互救意识相当薄弱,这极易造成重大伤亡。然而,在地震重灾区安县桑枣中学,全校有2000余名师生,在汶川大地震中只用了1分36秒就从教室全部撤离到操场,无一人伤亡。这得益于这所学校平时坚持的疏散演练,使得师生在地震发生时都能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有效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尽管地震灾害已发生一年多了,但余震依然未停止,人们心中的痛苦并没有完全消逝,地震灾害对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破坏和影响还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假如学校能够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作为一个必修的教育内容,就能未雨绸缪。笔者正是为了避免以后类似的悲剧发生,建议通过体育教育这一特殊的手段,加强对大、中、小学的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们在意外事故发生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自防、自救、互救,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体力以应对突发事件。为此,学校教育应该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彻于大、中、小学生教育的始终,让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并熟练掌握各种生存技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成都市大学生5·12大地震的行为意识调查分析

为了探讨大学生面临灾害时的行为和意识,了解大学生生存能力的现状,在灾害发生四个月后,我们对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5份,有效率达98.6%,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表1调查结果显示,地震来临之时有59%的学生感到恐慌和极度恐慌,有7%的学生慌不择路,只有24%的人能正确选择躲避;有51%的学生在地震发生后30秒钟才缓过神来,错过了极佳的逃生时间,还有25%的学生在地震发生后1分钟才感觉到是地震了,另外有24%的学生在关键时刻跑不动。而且在地震发生时,还有6%的学生在奔跑中造成擦伤、碰伤。最让人痛心的是地震发生时四川高校有4名大学生因慌不择路而发生意外死亡。

通过调查发现,在地震来临之时,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均比较差。在危急关头,学生大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再加上平时缺乏必要的身体训练和瞬间反应能力的训练,他们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度等均比较差。

三、开展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生存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也解释为“活着,生存”。在人们的应用中还可以引申为生存的外延之意,即人们生活的质量、生存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我们要生存得更好,或者说活得更好,就要不断地提高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存的本领。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人生存能力的培养。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发表的总结报告——《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应有的状态》中提出了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改革新观念,这也是日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日本教育界认为要使青少年茁壮成长,健康与体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质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在这个月里,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培训,比如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生存教育比我们更富有远见,他们更注重学生的生存教育,并把生存能力教育培养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存技能,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1世纪是一个开放、发展、融洽和竞争的时期,作为高校就应具备三种最基础的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这三种教育虽不是高校教育的全部,但它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生存本领以及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开展生存教育的最佳形式。

因此,学校体育教育需要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生存教育体系。

四、构建高校体育生存教育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要突出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等教育特点,使学生在获取生存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与群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充分利用高校人、财、物的优势,创造生存教育的活动场地,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模式将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达到了整体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目的。该模式符合教育模式的整体、有序、反馈的三大原则,其具体的生存教育模式见图1。

五、寓生存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的体育教育就是为生存打基础的教育,学校体育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给学生制造一定的困境、逆境,磨炼学生的意志。比如在跑的练习中增加反应跑的内容,在跳的练习中增加跨沟、跨坎、跨障碍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悬垂、摆动、手指抓力的训练。在灵敏训练中增加综合内容,比如滚、爬、攀、扭、翻等特殊内容。在球类的教学中增强灵敏性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此外,一些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户外运动,如定向越野、登山、攀岩、野营、骑自行车等运动,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耐力和吃苦精神,以及在困境中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另外,可开设生存教育的选修课,把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完善生存教育的内容。

总之,学校体育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这一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要使大学生意识到艰苦、磨难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而体育运动是生存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大学生提高耐力、速度、柔韧、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正确面对,迅速作出反应。正如人们所说,体育运动就是人生的缩影,成功与失败,磨难与快乐,竞争与协作都在运动中体现出来了。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四川省政府召开“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N],成都商报,2009-05-08(1)。

[2]宁维卫,徐建,灾后心理重建与心理教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92。

[4]梁晓刚,学校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J],体育学报,2004。(3):98—99。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篇7

一.新课标下“健康第一”理念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能引导体育教学向学生健康方向发展, 最能将学校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 其理念内涵体现“大体育”意识, 本质在于针对整个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等功利性效益而忽略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使学生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且在此过程中达到技能学习与自身健康相统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以多种手段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从教学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证”, 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并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所以,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其主动从事体育活动,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达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总目标。

(二) 从教学内容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安排教学, 课堂气氛沉闷。新的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 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 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三) 从教学模式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从系统的观点看,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利用体育教学优势, 制定走班学习, 选项学习, 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向体育, 走向健康, 同时根据学生自已的强项、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 为他们所喜爱项目的学习提供有利空间, 为体育课的有益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从教学评价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长期以来,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的中心放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评上, 对教学其它的目标, 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顾, 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对学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已学校状况, 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教学采用的形式, 制定出自己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热爱体育运动,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直至终身体育, 达到“健康第-”的目的。

三.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一) 思想重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其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思想, 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二) 转变观念

教师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健康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 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 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新课改理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不知不觉学会体育技能, 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大胆表现, 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健康第一”实施体育课程教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 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 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 通过游戏, 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 更要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 因为在游戏中, 让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就会互相督促, 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形成好的群体力量, 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 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 形成情感互动, 行为互动, 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 使情感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 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 学生很难掌握, 且易发生运动损伤, 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 降低动作技术难度, 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 易于掌握, 易于开展, 利于终身锻炼, 并且效果明显, 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 适度进行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学生容易接受, 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 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 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 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 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 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 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健康第一”理念是从体育学科特点出发产生的根本性指导理念。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并且能引导学校体育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因此, 以“健康第一”理念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对学校体育领域目标和目的形态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薛雨平, 高风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

[2]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评价,体育教育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并没有对体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对学生的体制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看法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观

运动作为人的天性, 应当尤为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可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学生越发对体育课感到厌烦。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评价方式, 让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进步或者在锻炼中获得的成效。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有所影响。所以, 创建合理的评价观, 通过将单一的评价观转变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发展, 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 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不同评价形式

素质教育的提出令体育教育更为繁琐, 其具有较多人文因素, 不只是发展身体、加强体质, 还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顺应社会能力等。而这些人文因素并不容易被量化, 因此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不科学。而对于使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评定, 只会对应试教育更为误导, 因此一定要使用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 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 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和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属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者, 只有亲自体会的内容, 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比如爱好、情感、毅力等。只有透过自评才可以获取真正的材料, 这在较大程度上, 也建立了学生指导自身制度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提升本身素质的能力, 对于终身体育的构成和贯彻更为有利。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进行他评, 也就是综合老师的考核内容, 依照评价准则对学生的健康与否进行评价。

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活动, 定期有学生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展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工作, 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评价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 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摆在首位

这是由于当前人们越发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 而健康素质包含的范围较广, 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这些均是学生在成长阶段一定要掌握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的阶段,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打造, 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而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而言, 则是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基础的方式, 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体育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也为学生美好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成为加快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 将社会评价体系当做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表现

当前,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 对学生近期状态的评价分析, 探讨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 为综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评判, 这样的形式主要处在教育评价的中期和远期。可是, 对于体育教育评价还具有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 就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进而令学校的体育课失去意义。在调查评价过程中, 因为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 并且统计方面也较难做到统一, 这些问题始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这些并非无法解决, 只是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了解,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欠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调查体系。所以, 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应当从这方面着手。

(三) 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

目前学生的体育达标程度依旧是评定学校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根据。这些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体现体育教育质量, 至今还说法不一。在执行学校体育课程评价里, 关键问题并非是要透过改革单一的体育考试制度来权衡学生素质, 而是还需要科学测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乃至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 一定要转变当前由于不同因素影响而必须执行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要将重点摆在评价学校是否对学生健康素质进行了培养方面。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 其具有本身的规律及特征。所以, 创建现代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定要综合学校体育改革, 从整体上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体系, 不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都要仔细分析, 完成体育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体育教育逐渐具有了产业的品质, 所以, 应当通过市场的视觉来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脱离了社会与市场, 学校的体育教育只能称为空谈, 变成单一的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杜健康.“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09-110.

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篇9

一、按照教材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 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理论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树立为国家建设和为社会服务锻炼好身体的思想。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条件下坚持锻炼, 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 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有计划、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 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教学因素,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 就要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维护集体利益, 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认真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 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 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每一节课的开始, 要对学生进行动员, 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结束时要进行评讲总结。通过动员,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度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借还体育器械和整理场地,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 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加难度、强度, 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的状态, 他们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教育。

三、注重榜样的教育

1.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的新成绩, 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 使学生在平时的锻炼和学习中, 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 不怕苦, 不怕累,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的榜样教育

每年学校都要评选各类积极分子, 体育积极分子的评选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

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 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 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 教师吃苦耐劳, 不怕苦不怕累, 不怕太阳晒, 不怕风吹雨打, 工作认真负责, 和学生一起做准备活动, 示范动作时认真规范, 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练习时要积极为学生当陪练, 耐心地帮助后进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要先做到,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学生,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要靠教师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 恰当安排体育游戏, 如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 有现代特色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 如韵律体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 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 那么, 这个目标必定能吸引他们去努力奋斗, 不断进取。久而久之, 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就会形成。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 教师要强化学生观念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 不善于竞争的学生, 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你真棒”“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得很好”等语言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 一方面容许学生独辟蹊径, 大胆创新, 同时还要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 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0

一、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完成练习时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任何运动, 都是由于肌肉收缩引起人体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 蛋白质含量较少,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 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 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 所以力量素质较差, 为此在力量练习中, 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型力量练习, 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 从而改善肌肉协调的能力, 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精力紧张练习, 以防引起关节损伤, 抑制骨骼生长。

2. 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

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在时间里位移的距离, 通常以移动的距离幅度和所用时间的比例来表示。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 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比如30~50米快速跑等。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 宜于儿童少年练习, 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

耐力是人对紧张体力活动的耐久能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地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耐力素质是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 令人十分担忧。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 但必须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运动距离, 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 并有间隙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

4. 培养学生的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儿童少年的关节软骨较厚, 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 例如做一些正踢腿, 后踢腿、侧踢毽、正压腿、后压腿、侧压腿, 以及做屈体运动等, 少年儿童年龄越小, 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 发展柔韧性素质应从小做起。

二、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力作用, 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 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 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是大多数成功者特别是逆境中成功者所具有的素质, 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后,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很难战胜困难, 获得成功。目前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个个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娇生惯养, 一切事都由父母包办, 不做任何家务,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非常可怕。而体育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良好途径,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体育课的这一功能, 经常有意识的安排一些锻炼意志和毅力的内容, 像600~800米耐力跑等。有些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某些运动标准, 其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毅力不足, 他们往往会以其他理由请求老师给予照顾,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指出其根本弱点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耐心帮助学生, 给他们创造自我提高的条件, 他们便可以在提高运动水平的同时, 取得更大的收获, 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 使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得到充分的磨炼。

三、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有一句老话“有啥别有病, 没啥别没精气神”, 可见精神力量的重要。一个人坚强意志的突出表现是拼搏精神, 有拼搏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体现, 拼搏精神一旦与正确的目标、科学的态度联系在一起, 便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拼搏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的, 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应按照不同的标准去激励每个学生奋力拼搏。比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 教师不应用一个标准去评定所有学生的成绩, 而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定他们各自应达到的不同距离, 鼓励学生向所能达到的距离冲击, 达不到这个距离不给记成绩, 一定要使学生树立起做什么事都应争创最佳, 要勇于拼搏, 不断进取。

四、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体育教学除了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通情达理, 活泼可爱, 有责任心, 有荣誉感的好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蕴涵着竞争因素, 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 课余时间班级之间各种形式的比赛, 以及全校性的运动会, 都为学生展开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通过这些比赛, 必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他们对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2)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以此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教育他们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别人,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 都有同情心。

总之, 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 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

摘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作用。

探析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72-01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那么,体育教学有哪些素质需要培养?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怎样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三个问题是笔者在教学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1 体育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各种素质

1.1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活动中身体各器官系统表现㈩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当然后天的锻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状况,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

1.2 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生命活动包含了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三个方面,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等。它们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来完成的。

1.3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思想素质,即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的关系,具有奉献精神;二是道德素质,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1.4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即智育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智能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1.5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以及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1.6 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包含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心灵美的良好心态。

2 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2.1.1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教育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1.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只有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㈩优异成绩。

2.1.3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闲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2.2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2.2.1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体育教学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2.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2.2.3 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2.3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2.3.1 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3.2 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活动能伴随人的一生,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能起到健身的作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体育教学

3.1 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起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智能,陶冶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而且体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观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和满足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积极和稳定的动机,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体育方法论的启迪,增长体育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使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3 要从素质的角度来评价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篇12

人们对健康最一般的观点是“身体各部分机能器官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这一界定却忽视了人体精神、心理的作用与影响。若一个功能正常但心理崩溃的人,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的;再如,某些精神病患者,就其体格的各部分来说,其功能也能正常发挥,但也谈不上健康。因此,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或没有生理机能失调的理论不是健康的真实定义,而仅仅是没有疾病的定义。

关于健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认同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衰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定义,突破了健康的传统医学模式,拓展了健康的认识空间,更加注重个体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状况或生存质量的整体性综合评价。由此,可把健康的三维概念概括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

1. 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要果断做出决定,有时甚至要求参与者在恶劣的环境下参加活动。因此,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也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 体育教学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体育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展良好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重作用。

3.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人的内在潜力的发挥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相关。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欢快、愉悦之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所写的:“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使人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科学研究证明,体育活动能更好地促进人认识能力、情感过程、意志力、人格的全面发展,矫正人的某种心理缺陷,减缓心理衰老。因此,学校教育在解决和排除学生心理健康障碍时,不能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作用。

三、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性探索

新世纪的体育健康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目前是否已经研究清楚?如果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就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体育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基本前提问题上来思考。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其课程编制的原理是什么?我们能否遵循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又是什么?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有何本质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无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层思考?这诸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将其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否应该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们不能否认,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

四、在体育教学中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通过日常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其心理健康的状况,评价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评价指标,以便进行随时的检测和督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年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进行。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指标。主要指标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内容。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应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进行测量打分,然后再运用模糊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2).

[2]肖焕禹,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刘超.素质教育融入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2,(3).

[4]王幼军,等.论高校校园运动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学刊,2000,(2).

[5]季浏,孙麒麟.雄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21.

[6]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2):82-84.

[7]李雁翎.奥林匹克运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85.

上一篇:血清酪氨酸下一篇: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