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2024-07-23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广义的概念, 是指“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功品质结构, 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在这众多的品质当中, 体育素质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 身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 作为人来说, 只有保证身体的质量, 才能考虑其他的方面。众所周知, 增强体育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锻炼, 所以就凸显出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而且国家目前的体质测试结果发现, 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 学校体育就变成首要发展的项目。所以, 国家体委提出,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考试转轨的过程中,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一、体育教师的领头羊作用

要想实现通过体育教育达到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首先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中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传授者,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也就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无论是从教师自身的体育观念上, 还是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上, 很大一方面取决于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所以, 首先要确保体育教师自身有高度的责任心, 要服从国家的教育方针, 领会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要做好体育教育为素质教育打基础的思想观念。做好教学规划, 以求达到更好的目标。其次, 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以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学生为目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学校体育的目标

原来的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但是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学校体育的目标增加了更深层次的内容, 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 更进一步地要求学生的身心共同健康发展, 在学会体育知识, 增强体育技能的同时, 使学生的心理意识得到加强,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发展个性特长,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基础, 达到全面性的效果。这又上升到一个新的词汇叫做体育素质。身体素质的定义仅仅是指人体在完成各种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及柔韧性等肌体能力。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体育素质更加贴切地符合素质教育中对体育的要求。就体育素质的具体内容做以下几方面的概括:

(一) 体质基础

身体形态、机能、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 心理发展水平即心理健康水平

智力发展状况、情绪状态、行为反应和心理适应能力。

(三) 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基础知识和保健知识、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竞技运动知识;体育的基础运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和娱乐体育技能等;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培养体育的兴趣。

(四) 终身体育能力

独立锻炼身体能力和身体娱乐能力。

以上五点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都仅仅围绕着学校体育的中心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指导目标。

三、体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具体影响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 载知识之本, 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就更加说明了体育教育是可以促进道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首先, 体育课的课堂组织纪律严明, 要求集合迅速整齐, 可以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齐心合作的良好习惯。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堂, 虽然在室外进行授课, 但是对学生组织纪律的要求比一般的课堂更加严明, 所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生活作风。

其次, 体育课的授课方式多以游戏为主, 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 热爱集体的荣誉感, 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在上课期间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的困难和勇敢坚强的道德品质。

最后,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审美观念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美育也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可以从视觉和触觉等多方面感受到美的现象, 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满足。美的教育应是有意识的, 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把教育艺术的美和体育运动的美, 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激励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美, 使学生从外形美到内在美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 学校体育学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起到关键的教育作用, 而体育素质又对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所以在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中, 体育学科要完成其独特的作用, 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从而进一步地增进学生的体育素质。为21世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服务。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2

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接轨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

作 者:柴建华 穆红猛  作者单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改革  

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3

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而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可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互相观察、互相保护、互相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运用各种教法手段,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篇4

一现行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 学校体育界也正酝酿着一场变革, 即“以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并以体育课程标准取代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通过几年的改革, 使得体育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学校体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不相符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体育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是教学评价和体育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素质的前提下, 提出了体育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的整体目标要求, 使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肩负起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任务,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 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 以传授技术为主要目的。这种体育教学内容, 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也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喜欢体育, 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心态。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受到体质状况、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与态度存在差异, 传统体育教学将他们置于统一的组织形式下学习,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分注重整体统一性, 强调课堂纪律, 使体育课成了强迫锻炼课,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2. 过分注重技术教学

体育课程是为实现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它应包括:体育理论教学、运动技术教学及课外锻炼三大部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体育课程是离不开技术教学的, 如果没有了技术教学, 体育课程也就会随之消亡。但是纵观学校体育教学, 广大的体育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没有考虑到中小学学生是否能掌握好那么多的运动技术?学生学习了那么多的运动技术, 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是片面地强调技术教学, 忽视了理论教学, 缺乏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 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另外, 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需要有较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来指导。因此, 体育教学既要考虑到近期效益, 又要着眼未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其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 使学生具备自觉的体育意识, 让学生走入社会后, 能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 终身参与体育锻炼。

3. 课外活动不受重视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之外进行自我锻炼的一个平台, 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课外活动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比较单一。在一切围绕“高考”转的教育氛围下, 学校片面注重抓课堂教学, 抓升学率, 漠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把学生应有的课余锻炼时间都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极大地破坏了教学平衡, 使得课外活动的开展只是流于形式。同时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活动中逐渐减少了一些体操、田径的项目, 采取了一些消极预防的方法敷衍了事。这样一来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也相应减少, 学校也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创新项目, 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相对减少了。

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途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下, 体育教师要做到观念上、知识能力上的提高与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制定体育课程目标, 应立足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提高体能水平, 重视培养体育与健康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形成体育态度、人生态度, 完善人格, 培养良好个性。一个人的个性是可以在体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改革的大背景下, 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 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应正确把握好体育与身心健康, 教学内容与身心特点的关系。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凡是感兴趣的项目学生学起来就快, 也乐学。所以学校体育内容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制定出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

第三,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个体差异, 激发体育动机, 发挥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当前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把以前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5

苏格拉底认为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接受严格训练以致一生,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制达到最好。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必须改变好睡贪吃的缺点,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音乐包括了诗歌、神话故事、舞蹈、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泛指艺术及文学各个方面。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使护卫者具备勇敢的美德。

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苏格拉底在论述体育教育时对比着音乐教育,他认为最好的体育与理想的音乐文艺教育相近相合,这是指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尤其是为了备战而进行的那种体育锻炼。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年轻人接受了前述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了。苏格拉底认为,音乐和体育都要对心灵提供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这种受过音乐教育的青年,运用体育锻炼,通过同样苦练的过程,他会变得根本不需要什么医术。在不畏艰辛苦练身体的过程中,心灵也得到锻炼。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确会产生野蛮;如果加以适当训练就可能成为勇敢,如果搞得过了头,就会变成严酷粗暴。似乎有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虽然顺便附带也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转变

推行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首先要了解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的特性。

1实践性

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的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整体性

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内教学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

3社会性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在每个小集体中,每个成员也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

4差异性

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体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①增强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②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③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三)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尚未有质的变革,旧的教学体制的弊端仍影响着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任务:①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解决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②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做法,这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③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建立的教学体系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的训练。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学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教学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带领,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四)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五)教学评估动态化

现行的单纯以运动成绩和动作技能来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应被多种动态考核制度所代替,应把教学评估作为一种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手段,而不能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更注重科学性、过程性、公平性、适应性,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不仅考核其绝对运动成绩,更应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考查其成绩升降变化和巩固率的相对成绩,还应对其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核,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7

1 礼仪的文化内涵

综观古今中外对于“礼仪”涵义的理解,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意思:第一, 礼仪是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第二, 礼仪是带有“共性”的行为规范, 是人们共同的, 至少一部分人共同的行为准则;第三, 礼仪的意义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站在不同的角度上, 往往还可以对“礼仪”这一概念做出殊途同归的解释,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也就是说, 礼仪即教养;从道德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实用的一种艺术, 也可以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民俗的角度来看, 礼仪既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形式美, 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在的表现。

2 礼仪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

在学校体育中, 无论是体育课, 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等, 大都以班、组、队为单位来组织进行。所参与的人的一切体育行为, 都将影响着所在班、组、队的得失与荣誉。因此, 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出社会认同感、团队意识、平等公正、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公平竞争等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 这正是体育与其它学科与之不同的, 能独特地发挥特有功能和作用之处, 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2.1 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

在体操教材中, 军事队列训练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体态礼仪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训练, 可有效的加强学生良好体态的培养, 促进正确的站立姿势、走步姿态的形成, 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体姿, 形成良好的体态, 掌握规范的体态礼仪。在体育游戏活动和团体比赛的教材中, 队员间相互鼓励、致谦的手势与默契的表情, 以及文明语言的综合应用都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的最佳途径。教育学生作为体育比赛的参与者时, 在赛场上除了完成运动技术和遵守比赛规则, 还应在个人道德行为规范方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 表现出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友爱队员、友好观众等文明的竞赛作风。作为体育比赛的观众, 应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姿态和文明举止, 如文明的坐姿、礼仪的举止、健康的语言等, 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公共道德的文明举止和行为。作为比赛的裁判, 积极的工作作风、端庄的体态、文明的举止和规范的裁判手势, 这些都是学生本人和活动参与者进行体态礼仪训练和人际交往礼仪的学习与运用的好时机。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除了传授运动技能和要求学生遵守运动项目规则外, 要求学生运动时穿着运动装, 是对学生进行服饰礼仪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使学生明确, 运动中穿着适宜的运动装, 不仅是运动安全、雅观和方便的需要, 也是对参与活动的人们和对自己的尊重的需要, 是积极向上和整体协调的充分体现。指导学生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与个人兴趣爱好、个人体型状况与性别特征、个人心理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个性展示需要与集体形象要求, 家庭经济条件与个人心理满足等方面进行运动服饰的穿戴, 使学生能通过运动中的服饰打扮, 包括服装的色彩、样式以及发型和饰物等, 学会在社会活动的适宜表现, 这也是社会生存的个人需要。

2.2 体育竞赛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是一定社会、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它与胡作非为、为所欲为是不相容的。竞技体育项目恰恰最能体现出礼仪的这一涵义, 要参与所有的竞技项目比赛必须以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为前提。而在大众体育娱乐活动中, 也往往表现出参与者之间通过长期一起训练而形成的日常习惯、约定和不成文的规矩等, 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 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做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 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集体游戏活动中, 除了身体锻炼需要外, 必须根据集体协作、技能提高、安全需要和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制定游戏活动规则, 使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组织者应高度重视适时的礼仪教育, 为学生营造良好社交礼仪的实践机会。例如课堂球类比赛,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和体能情况, 拟订比赛规则, 使学生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完成比赛, 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的习惯。同时注意队与队、组与组之间在比赛的开始和结束的交往礼节形式的组织, 以及比赛过程中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礼貌行为的引导。总之,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在遵守游戏规则方面施以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 不仅体现自己在教学中表率作用, 还应表现在对学生间的体育活动的严格和公平的“执法”。

2.3 体育仪式中的礼仪教育

利用电视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观看国际国内大型的正规比赛, 指导他们有目的的观赏比赛, 尤其是那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和闭幕仪式内容。如开幕仪式、闭幕仪式、颁奖仪式、运动员入场仪式、互赠礼物仪式、升旗仪式、颁奖礼仪等相关礼仪, 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礼仪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仪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接待规范、礼宾次序、赠礼礼节、迎送规格、国旗悬挂法等国际交往礼仪和体育比赛仪式规范的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组织学校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中, 尽可能的做到按规范的要求进行比赛或活动, 创造条件使学生有礼仪行为的实践机会。如篮球比赛前的队员入场、双方队员相互问候, 队员向观众致意, 队长向裁判问好等。校级运动会的运动员入场仪式、升国旗唱国歌、来宾介绍、开幕式次序等等。

2.4 体育文书中的礼仪教育

文书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是人们交际活动和交际行为的延长, 是人们交际活动、交际行为的精神的、意识形态的表现, 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体育在各类大小型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 常常需要进行相关行文知识的运用, 其运用恰当与否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故教会学生规范的行文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分内的事, 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其具体内容:“球讯”、竞赛挑战书、比赛邀请函、教练员聘书、运动会中成绩公告次序、运动员获奖证书、广告宣传标语、运动会秩序册内容规范, 等等。在组织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和相关活动中, 应高度注意行文礼仪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规范地运用文书方面的礼仪知识, 强调这些体育实用性文书的规范格式、文字书写和礼仪用语,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实用型人才服务。

3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化需要。

2) 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切实考虑个人年龄可接受性。

3) 满足人的终身需要, 注意礼仪教育的持久性。

4) 强调实践运用, 克服形式教育。

4 结论

随着教育和体育改革的深化, 学校体育的功能已发展到多功能。对于传统的学校体育单纯生物观是一个发展, 启示我们要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来认识学校体育, 形成生物的、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学校体育观。探讨学校体育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 对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摘要: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标准做法、行为准则;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做法;是一种形式美, 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在的表现。体育活动中, 需要“精神文明”来体现体育竞赛活动的高尚与文明, 来体验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学校中, 无论是体育课, 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 都要贯穿礼仪教育。本文探讨学校体育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 对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竞赛

参考文献

[1]王淑林.公务礼仪与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1999.

[2]焦辉东.餐厅礼仪[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

[3]曲宗湖, 杨文轩.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8

一、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完成练习时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任何运动, 都是由于肌肉收缩引起人体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 蛋白质含量较少,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 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 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 所以力量素质较差, 为此在力量练习中, 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型力量练习, 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 从而改善肌肉协调的能力, 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精力紧张练习, 以防引起关节损伤, 抑制骨骼生长。

2. 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

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在时间里位移的距离, 通常以移动的距离幅度和所用时间的比例来表示。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 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比如30~50米快速跑等。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 宜于儿童少年练习, 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

耐力是人对紧张体力活动的耐久能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地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耐力素质是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 令人十分担忧。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 但必须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运动距离, 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 并有间隙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

4. 培养学生的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儿童少年的关节软骨较厚, 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 例如做一些正踢腿, 后踢腿、侧踢毽、正压腿、后压腿、侧压腿, 以及做屈体运动等, 少年儿童年龄越小, 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 发展柔韧性素质应从小做起。

二、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力作用, 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 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 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是大多数成功者特别是逆境中成功者所具有的素质, 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后,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很难战胜困难, 获得成功。目前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个个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娇生惯养, 一切事都由父母包办, 不做任何家务,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非常可怕。而体育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良好途径,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体育课的这一功能, 经常有意识的安排一些锻炼意志和毅力的内容, 像600~800米耐力跑等。有些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某些运动标准, 其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毅力不足, 他们往往会以其他理由请求老师给予照顾,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指出其根本弱点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耐心帮助学生, 给他们创造自我提高的条件, 他们便可以在提高运动水平的同时, 取得更大的收获, 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 使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得到充分的磨炼。

三、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有一句老话“有啥别有病, 没啥别没精气神”, 可见精神力量的重要。一个人坚强意志的突出表现是拼搏精神, 有拼搏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体现, 拼搏精神一旦与正确的目标、科学的态度联系在一起, 便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拼搏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的, 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应按照不同的标准去激励每个学生奋力拼搏。比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 教师不应用一个标准去评定所有学生的成绩, 而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定他们各自应达到的不同距离, 鼓励学生向所能达到的距离冲击, 达不到这个距离不给记成绩, 一定要使学生树立起做什么事都应争创最佳, 要勇于拼搏, 不断进取。

四、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体育教学除了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通情达理, 活泼可爱, 有责任心, 有荣誉感的好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蕴涵着竞争因素, 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 课余时间班级之间各种形式的比赛, 以及全校性的运动会, 都为学生展开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通过这些比赛, 必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他们对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2)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以此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教育他们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别人,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 都有同情心。

总之, 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 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

摘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9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不只是几个学校, 喊喊口号, 几个教师改改教法, 而应是从教育到教学, 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工作实施全方位的改革。其中,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摒除以考分、升学率为导向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 构建以全面育人导向的素质教育管理体系, 优化管理是关键。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观念不改变, 管理体系和方法不改变, 势必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有许多校长仍在高喊“分数”能说明一切吗?在这种体制下搞素质教育总会让师生们缩手缩脚, 举步维艰, 由此可见, 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改革必须先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任务

在学校管理中, 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 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

1.净化校园环境

校园本是一块圣洁的绿地, 但是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污染, 一些歪风邪气正渗进校园, 走近青少年,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必须落实德育工作, 弘扬正气, 净化校园环境。

德育内容要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方面的教育, 立足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要突出实践性, 把明理、动情与导行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 形成德育目标的递进层次, 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从实际出发,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特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在学校学生中一定要弘扬正气, 抵御歪风邪气。有一些学校和一些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中存在的吸烟、酗酒、斗殴、偷窃、逃学、作弊等恶劣现象熟视无睹, 不闻不问, 有些学校商店竟公然向学生出售香烟, 食堂为学生吃喝玩乐提供场所。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法制教育, 打击各种侵害青少年的各类犯罪活动, 加强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如惩治校园恶少, 清除校园周围的黄色书屋、网吧等, 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能切实保证学生安全、安静、健康的学习场所。

2.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 是难以作好的,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 只有领导重视教师, 学生才会重视, 才能开辟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教育途径。

3.把握教育的时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教材是人类文化的经典, 蕴藏大量德育资源, 校长要引导教师善于捕捉、挖掘, 把德育工作和任务落实到教学工作过程中。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 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 震撼和启迪。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能是在守成守旧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的条件下进行, 学校要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倡导、保障作用, 必须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 同时树立创新教育多元观。创新既表现在学业上, 也表现在非学业上, 一种思想相对于个体是新的、是创新, 相对于群体是新的也是创新, 只有用多元化多层次来衡量创新, 才能真正倡导创新。

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一个学校由上而下共同运作的结果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使物体的教育成为创新教育而不是过去和现在这种单一灌输式的知识教育,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

(1) 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所谓积习难改, 搞了那么多年的应试教育, 一旦摒除是需要时间的, 也需要学校管理做大量的工作, 要向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应以人为本, 而是不以知识为本, 创新人才需要健康的, 全面的发展教育, 使人性本身得到健康发展。

(2)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努力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提倡创新, 哪怕取得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鼓励与推广, 不要过分求全责备, 挫伤教师改革探索的积极性。

2.创造活动是人类最本质的活动

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精神是一个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优良品格, 智慧和卓越才能的综合体现, 也是使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创新教育中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引导学生立足课堂, 放眼于社会, 学校要组织多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 比如, 让学生走进自然, 去关心物种、生物圈、地球, 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去思考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 强化课程作业和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启示。重视采用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 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把新学的书本内容与社会政治, 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 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与日常实际相结合, 从而把考试观转变为评价观, 要将只重视“掌握结果”转变为既重“掌握结果”又重“发展结果”的评价, 发展结果往往与学生的思维品质等各方面能力相关。评价要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共性目标的辩证统一。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大计方针,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以此为指南, 在学校管理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管理, 这样学校工作才能全方位进入科学管理轨道, 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才能形成, 教育质量才能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改革必须先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及改变评价机制都会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所以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 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6.

[2]廖文仙.构建素质教育的现代管理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姜文义.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陈大超, 孙玉洁.学校管理的方法与艺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对抗性,表演美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改善机能, 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 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 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 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 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 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落实“一二一”工程, 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 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 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使学生走向社会后, 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 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 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 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 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 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 所谓求胜心切。为此, 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 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 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 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 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 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 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 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而这种情感体验, 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 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 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 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 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 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 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 并获得丰富的, 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美的情感, 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 篇11

关键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人格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和能力、行为与道德有了更多的要求。为了培养中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体育教育也承担了这样的教学使命。从传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向体育精神和学生人格的形成转变。

一、教学中体育精神体现

体育精神表现为思想的价值、作风和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一种思想精神。

具体表现为:愉悦的生活态度、个人的责任感与纪律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对公正公平的看法态度和对纪律规定的遵守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体育运动可谓是丰富多彩,它们有着不同的技术手段比赛方式和评判标准,但是体育精神是它们的共同体现的特征之一。第一,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知,认识到体育精神与人格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二,教师应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教材,提炼教学精髓,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传达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该因教适宜,注重教学方法和方式,注重教学细节来使学生更容易和接受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应该更多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联

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联表现为以下方式:

1.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个人和团队的荣誉感以及在社会中的个人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它有它独特的魅力,它是一个中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创造荣誉的一个公平的平台,是培养荣誉感培养人格品质重要手段。

2.中学生在参加运动的时候也是学会自尊、自爱、积极参与和发扬个性的时期。在个人和集体中都要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并在体育运动中发挥所长,发挥个性培养体育精神和自主自立的个人人格。

3.在体育运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中的公平公正性和正义感。体育运动应该是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则下进行的一种活动,学生应在遵守纪律,明辨是非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比赛。

4.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慢慢学习到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咬紧牙关最终取得胜利后的那种自豪和喜悦。让同学们意识到不放弃不抛弃就是胜利的精神。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让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体育精神。让学生们学会体育精神和人格精神的相统一。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让中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做一个公平公正的四有新人。体育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才能更好过快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为将来有所作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蒋树荣.运用心理规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益.教师,2011(36).

[2]刘永兵.初中体育如何施行素质教育.青春岁月,2012(13).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12

生命安全是人类首先应关心的重要问题, 作为教育的首要前提, 在教育中, 不仅要保护生命安全, 还应回到生命本质, 积极探寻生命真谛, 这是教育的天职和追求。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最初即是为了生命健康和延续生命而形成的, 对中小学生而言, 年龄幼小、阅历不足, 安全意识淡薄, 自救能力较弱,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对生命构成威胁。因此, 针对体育教育中出现的不足, 应加以改进。

二、国内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 安全事件频发

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 通常为“家庭———途中———校园”的单调路线, 由于安全意识不足, 加上周围环境影响, 常常有安全事故发生。对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安全事故调查结果分析, 可将事故分为四大类: 灾难类事故, 如踩踏、交通、房屋倒塌、溺水身亡等, 占了47% ; 社会安全事故, 如校园伤害、打架斗殴、宿舍失火、自杀等, 占了44% ;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暴雨等, 占了6% ; 其他事故占了3% 。其中, 交通和溺水占得比例最大, 分别为20% 、18% , 校园斗殴次之, 占了15. 7% 。

2. 自救能力较弱

自救能力是一个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受多方面原因影响, 如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乏、周围环境复杂等, 中小学生的自救能力极其薄弱, 是引发生命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生自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未开展应急自救教育学校的比例高达73% , 而不能独自使用防火器材的学生要占近90% , 了解人工呼吸却不会具体操作的学生占了87. 5% , 熟知火灾中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的学生仅为26% 。

3. 生命安全教育落后

传统的教育多偏重知识的传授, 在生命安全方面比较被动消极, 相应的工作做的不到位, 许多中小学对生命安全都很重视, 如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 但大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多是说教式传授的理论, 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也有学校会组织一些应急自救活动、消防演练等, 但随意性较大, 且没有完整系统的预案, 在实际遇到危险时, 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三、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意义重大, 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从生命学的角度看, 生命是在不断发展的, 人体机能需要依靠物理运动来维持延续, 而体育的起源就在于促进生命健康, 延续生命。针对之前体育教育地位较低的状况, 新课改对此做了调整, 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地位, 开始从不同学科探索体育教育的价值, 重新解读体育教育。首先, 在课程安排上, 应保证体育课应有的比例, 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直接目标; 其次, 应重视安全教育的普及, 除了具备治疗普通体育伤痛的能力, 还需注重如何调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 包括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故, 如火灾、交通、地震等, 学生应尽量掌握相应的解决能力。

四、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1. 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极为关键, 为保证生命安全, 首先应在体育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 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重视。以往的体育教育中, 体育课常作为学校的一种模式化训练, 较为单一,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多向发展, 而且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涉及不深。对此, 学校应回归体育本质, 探寻体育教育的实际意义,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 这既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体育功能深化趋势的体现。无论从哪种角度, 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应将“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作为体育的基本。

2. 组织管理机制

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前提, 也是教育的追求。尤其是体育教育, 不但有其社会性, 还有显著的生命性。从国内中小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来看, 组织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 如负责学生安全的机构, 有人认为该由保卫部负责, 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 而体育部门只是负责课程的教授及体育活动安全, 由于在认知上偏差较大, 增加了安全教育统筹管理的难度。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担当, 体育教育固然很是重要, 但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 包括体育、医疗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安全保卫等多个部门, 明确各自的分工,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3. 体育课程目标

将“安全地展开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 显然已经不能符合当下要求。为此, 必须增加“生命安全”这一目标, 在不同的阶段, 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 并逐步实现。同时, 应开拓有关教材体系, 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新课程目标。对以往的被动式保护教育加以改进, 形成主动的、全面的生命安全教育机制。

4. 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是具体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平台, 尤为重要。新课改对过去的“唯成绩论”进行了改革, 为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课程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本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因此, 在体育课上, 应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珍爱生命、应急自救、运动安全等内容与体育活动相契合, 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结束语

人的生命与体能、心理密切相连, 为保护生命安全, 可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实现。针对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对其仔细分析, 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进而更好地维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摘要:国内的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体育教育的本质即是保护生命安全, 促进生命发展。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应加强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契合度, 在重视生命存在的基础上,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在体育教育中, 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并从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好契合工作。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鲁国斌, 蔡春苗.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3, 22 (19) :134-135.

[2]鲁国斌, 王迪.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7 (3) :121-124.

[3]王帆, 杨雪芹, 牟少华, 路丁.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11, 23 (4) :120-121.

上一篇:财务处理对比下一篇:初中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