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处理对比

2024-07-23

财务处理对比(共7篇)

财务处理对比 篇1

企业与事业单位之前的会计处理存在很多的区别, 企业单位主要的经营目的是以生产经营为主, 并且营利是企业单位主要的目的, 企业单位是一种经济性质的组织形式。但是事业单位确是一种不以营利为主要的目的, 并且在生产中并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服务行业, 其中主要包含很多的服务组织, 以科教文卫体为主。并且在会计核算期间使用的方式也存在很多的不同, 企业主要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 事业单位主要是公共服务体系, 一个以营利为主要的经营目的, 另一个主要是为社会服务为主运行, 以下是对两者的不同进行的分析与对比。

1 会计处理存在的差异

1.1 基本属性不相同

因为企业与事业单位在生产与经营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所以不同的属性造成会计核算基本属性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以公益性活动为主, 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在本质上并不是营利组织, 而是公益性的组织单位。但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营利, 实现利润最大化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所在, 企业在本质上是属于个人或是企业法人, 是一种以营利为主要的目的进行的经营性组织。这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不同。管理形式上的却区别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处理方面也存在着区别, 事业单位在进行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包含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企业的发展重点在于自身的创新与进步, 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

1.2 资金使用存在不同

两种单位的资金使用形式存在很多的不同, 这也是企业与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财务核算期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资金的使用是一个单位或是企业等重要的性质体现, 企业将资金基本上投入自身的发展中, 壮大自己的发展队伍, 升级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等, 引进先进的科学发展基础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强大, 资金使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实现更大的利润。但是事业单位在将资金基本上投入到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中, 在使用资金的同时将发展眼光放在人民的基础上, 对资金进行适当的分配与使用, 在事业单位使用资金期间还包含对企业的投入, 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是为了社会发展形成强大的后盾与保障存在。两种单位在资金使用的目的上存在根本上的差异, 导致企业与事业在进行生产与资金使用中, 会计方式存在很多的区别。

1.3 资金的管理形态存在不同

因为两种单位在生产经营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根本上的差异, 所以资金的管理形态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其中企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形态主要特点是流动性比较大, 是一种多变的资金链形式。因为企业自身的性质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很多的固定资产或是流动资产, 多种形态的资产导致企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质。但是事业单位中的资金流动现象非常少,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比较特殊, 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支出或是投入等, 所以在使用中具有固定的周期性质, 事业单位在资金的流动方面基本上属于单向流动, 没有太大的流动性。

2 财务处理方式不同的体现

2.1 纳税形式不同

企业与事业单位因为财务核算与会计记录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体现在纳税形式上的不同。企业在购进原材料或是其他购进形式进行财务记录与核算期间, 会根据企业规模或是经营形式的不同按照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区分, 一般纳税人在进行购进期间没有税收方面的问题, 但是小规模纳税人在材料的采购中会存在一些谁价上的问题。但是事业单位在进行原材料的购入等账务上处理起来就比企业的购入麻烦一些, 其中不仅要区分纳税人的性质, 还需要根据购买材料的性质进行税务方面的处理, 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区分, 纳税形式也比较复杂, 与企业单位存在根本的区别。

2.2 成本的核算形式存在差异

因为两者之间的性质存在不同, 所以在成本核算期间也存在很多的不同, 企业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重视成本与产生的利润, 所以在生产规划方面比较重视企业的经营与盈利, 以及对利润的合理规划与分配等。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期间包含很多的项目, 原材料、生产成本以及产品与销售的成本、本年利润、净利润等。在企业生产中重点核算的对象主要是成本与费用。但是事业单位在陈本核算期间对于利润并不是非常重视, 其中成本核算主要的内容包含材料、成本费用以及经营自出等项目。重点在于事业支出账户, 基本整个核算过程不包含利润的计算与成本的核算。

2.3 会计分录计算形式存在不同

企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分录计算过程中需要将借款与收入等进行详细的区分, 并且在核算期间根据借款中存在的不同时间纳入不同的记录账户。例如“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等。但是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分录计算期间并没有借款长短的区分, 并且不同的事业单位需要的在会计分录的记录中也存在很多的区别, 管理体制的要求下导致会计档案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 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之间会计分录计算存在的根本上的区别。

2.4 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同

企业与事业单位在生产经济活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时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若是出现支出等, 基本上都是记录在专业的经济互动之外;企业的经济活动比较丰富, 并且存在的形式也比较多, 所以两者在经济互动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3 加强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处理的改善措施

(1) 事业单位的收支表记录中, 实际现金的流向等没有具体的记录与说明, 在这一点上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存在根本的不同, 因为事业单位的支出属于事业支出, 但是企业单位的支出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需要进行区别, 在财务管理上表现的方式存在不同, 事业单位主要是根据国家在相关部门上的法律规定进行收支表的记录, 在进行支出记录期间主要的项目包含财政支出拨款、或是贫困辅助等资金支出,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方面采取的方式与企业单位也存在很多的不同, 主要是根据事业单位中的营业支出等进行处理, 在这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利用全新的财务管理技术与方法, 将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审计报告或是会计报告等进行记录, 虽然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处理方式与企业单位的财务处理方式存在很多的不同, 但是企业单位中的财务编制效果更加明显, 并且实用性更强, 这样的财务处理与编辑手段, 事业单位可以进行借鉴。

(2) 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处理方面存在很多的区别, 但是企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逐渐进行改善与创新, 更好的推动企事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以及会计计算上的合理与准确。在进行完善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国际上关于这方面的规定进行改善, 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提取有效措施, 对现下的会计准则进行完善与改进。很多国际上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多不同, 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进行会计准则的改进, 经济的发展形式在不断变化与进步, 会计准则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很多的专家在进行会计准则制定与改善中结合对经济市场变化的考核, 将企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优势相结合进行管理, 不仅能够推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相互规划管理, 还能加强企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 更好的推动企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更有效的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以及促进发展。

(3) 事业单位于企业单位之间在进行财务管理与核算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对比性, 两者之间的会计处理方式都需要进行完善与创新, 特别是在财务处理方面需要更加的谨慎与详细, 这样才能保证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财务处理方式更加的清晰与明显。当下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的核算期间存在更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尤其是在面临一些社会挑战的境况下需要尽最大的能力改善自身的财务处理能力, 降低财务风险, 将事业单位中的当期损益账户进行适当的处理, 清晰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流动方向, 将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变化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在这一点中企业单位的损益类账户做的非常好, 虽然在相关业务上存在很多的不同, 但是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这个思路为财务管理改善的参考进行改善, 更完善的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4 结语

不管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内容之一, 两者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为本质上存在不同, 所以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存在很多的差别, 促进两者财务方面的核算与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摘要:企业单位的会计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在核算期间存在很多的不同, 并且属于两种会计核算体系。针对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与事业会计期间存在很大的区别。文章主要根据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财务处理形式对比进行研究与分析, 从定义上的区别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 并且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楠, 徐鹏.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比照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33) .

[2]陈德谱.完善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2 (03) .

[3]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究, 2010 (11) .

[4]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八大领域全面推进[J].会计研究, 2010 (12) .

财务处理对比 篇2

1 两种单位的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出现不同的原因

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上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两者之间的单位性质有差别,主要体现在单位基本的属性上,还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政策上[2]。事业单位一般在盈利方面比较弱,从事的活动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主要表现出的职能是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基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重点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营利性强。事业单位对盈亏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主要考虑服务社会,它的盈利情况与单位自身发展情况的关系不是很大。企业单位的盈亏概念清晰,它的盈亏情况和企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是企业单位最关注的东西。(2)两种单位在资金的具体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个原因是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会计对财务处理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资金的使用方法就是花钱来做某件事情,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转化为对社会的服务,构建和完善国家社会各方面的保障体系,所以它在使用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去合理合法地用资金,以此来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在资金的应用上主要考虑的是投资后的收益问题,以利益为导向,在使用资金时,主要考虑的是对企业本身的好处。(3)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资金形态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金主要分为固定性资金和流动性资金两种[3],事业单位的资金相对来说固定性资产占大部分,流动资金相对较少。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资,事业单位在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中,资金发生回流的量非常少,剩下的就是固定资产,主要来自于事业单位的长期积累和政府的投资。大部分的企业单位投资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用于生产活动的工作间、厂房等,这些资产在企业所有资产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其他的资金都处于流动状态,这些流通资金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流资金。由于这些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对财务处理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2 两者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差异的表现

2.1 会计分录形式的方面

目前社会中主要形式是分录形式,分录形式也是财务档案管理当中所用到的基本形式。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相同业务上的所用分录形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实施借款的记录过程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设定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贷款方相同的时候,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过程中所设定的会计科目名称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相同的内容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中被记到不同的类目。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后期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很多方面,会相互影响,导致出现更多的差异。[4]

2.2 在纳税处理方面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纳税问题都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两者在纳税的方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都可以进行产品生产、材料的购买、使用、销售等很多方面的业务。在企业单位进行这些业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进行准确的划分,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两种,在纳税问题上,只针对的是小规模纳税人。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对此类财务问题进行处理时,不仅仅要对纳税人进行准确的划分,还要将材料用途进行细致的划分,分为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两个类型。[5]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非自用材料进行采购操作时,所应用的核算方式是没有包含税的价格的,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小规模的纳税人在对非自用和自用材料以及一般纳税人对材料进行购买操作的情况下,采用含税的进价方式来进行财务的核算工作。[6]

2.3 在成本核算方面表现的不同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业务都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又同样是目前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使得两种单位在财务成本核算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的活动是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它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在成本利润方面的核算上会特别敏感,要求在企业单位得到利润比较大的前提下,对财务管理的规划以及目标进行实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只包括预算的收支方面,在核算过程上相对比较简单。企业单位在财务核算包括了收支与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核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在成本核算方面形成了适合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比较完善的系统方法。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中,不会去重点关注单位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事业单位跟企业单位的资金流通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两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方面所使用的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

2.4 工作职责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操作对象是本单位运行中所产生的一些经济业务,为专业会计,主要职责是记录和反映以及监督本单位预算的执行状况及结果。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当中所担负的责任是核算监督资金来源、资金的使用情况、成本费用、财务结果等。盈亏部分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5 事业活动核算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它的事业活动主要形式有经营活动和专业业务等,所以事业活动中所出现的支出以及收入,都是事业支出收入和经营支出收入,这些和事业单位多种项目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经营收入支出和事业收入支出的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比如在费用支出方面的核算操作,单位的行政部门所出现的支付行为,在事业单位之中,一般记录在专项业务活动支出里面,而在企业单位的财务处理中,通常情况下,会记到管理费用里面。

3 结论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组织机构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事业单位在资金形态和单位性质以及资金的用途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与我国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但是,会计的监督以及核算功能是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形式将会变得更为复杂,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需要不断地在财务管理办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不断地增强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2014(24):120.

[2]范凌芸.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184-185.

[3]马新敏.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01-236.

[4]彭菁菁.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的对比[J].时代金融,2015(33):193-204.

[5]韦佩舒.探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会计财务处理的异同[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278-279.

软土路基桩基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篇3

关键词:沉降桩基处理通车后前沉降比

1 引言

沿海地区高速公路修建在软土地基路段, 软土地基承载力低、沉降量大, 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对基础的基本要求, 需要对软基地段进行相应的处理[1]。本文依据YJ高速公路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和沉降观测资料, 在软土局部间断地质路段, 对不同桩基处理方式前后所得沉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2 几种桩基处理方式下通车前后沉降对比

软土局部间断地质路段沉降观测数据如下表1, 表中根据地基处理措施的不同对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 图1是通车后前的沉降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3 通车前后累计沉降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研究通车前后沉降量之间相关性大小和沉降比大小对比, 分析得出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同时不同地基处理效果的优劣, 具体结论如下:

(1) 由表1和图1可见, 通车前累计沉降与通车后沉降 (工后沉降) 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整体数据通车前累计沉降与工后沉降的复相关系数0.4954, 相关系数为0.7038, 由此可见, 通车前累计沉降越大, 工后沉降越大。

(2) 图2分别分析了“粉喷桩+等载预压”和“砂垫层+土工布预压”两种软基处理措施通车前累计沉降与工后沉降的相关关系, 二者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587和0.8638。这进一步证明路段处相同地质条件下, 对于相同地基处理方式下路基路面通车前后沉降规律变化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变化发展趋势。

(3) 由于通车前累计沉降反映了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 软基在路基、路面自重固结沉降及施工机械压缩沉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软基的性质或沉降的趋势。通车前累计沉降越大, 反映该段软基条件越差, 则越容易发生沉降变形。而工后沉降则反映了施工完成后, 在行车荷载和路基、路面自重作用下软基的沉降情况,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软基处理措施的使用效果, 因此, 对于相同的地基条件, 工后沉降越小则软基处理效果越好。

4 桩基处理效果评价指标

研究中为了考虑软基固有性质的影响, 采用工后沉降与通车前沉降的比值来评价软基处理措施的使用效果。由表1的数据, 得到不同处理措施路段通车后前沉降比如表2及图3所示。

由表2和图3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分析结果如下:由上表2和图3可知, 四种地基处理措施下通车后前沉降比都比未处理的路段要小, 表明四种措施对于减少路基路面沉降都有一定的效果, 与事实相符。同时, 四种措施通车后前沉降比由小到大排序为“粉喷桩+等载预压”<“砂垫层+等载预压”<“排水板+等载预压”<“砂垫层+土工布预压”, 由此可见对于该高速公路软土间断路段, “粉喷桩+等载预压”和“砂垫层+等载预压”的处理效果要优于“排水板+等载预压”和“砂垫层+土工布预压”。依据以上结论可知, 建议将通车后前沉降比作为桩基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5 结论

本文对YJ高速公路实测沉降观测数据, 按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软基处理方式下的沉降数据进行了分类讨论, 主要结论如下:1) 对比通车前后的沉降数据, 对于相同的地质条件和处理方式, 公路正常路段 (地基基础以下没有特殊构造物) 通车前软基处的累计沉降与通车后的沉降有很好的相关性, 即通车前该点沉降如果很大, 则通车后该点沉降也会比较大。2) 提出以“通车后前沉降比”为指标评价软基处理措施的使用效果, 通车后前沉降比越小说明处理措施的效果越好, 反之效果较差。3) 分析表明, 对于软土局部间断地质条件的普通路段, 不同措施通车后前沉降比由小到大排序为“粉喷桩+等载预压”<“砂垫层+等载预压”<“排水板+等载预压”<“砂垫层+土工布预压”, 由此可见对于该高速公路软土间断路段, “粉喷桩+等载预压”和“砂垫层+等载预压”的处理效果要优于“排水板+等载预压”和“砂垫层+土工布预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D63-2007)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冯忠居.基础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新旧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对比分析 篇4

2012年2月, 财政部以第68号令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标志着事业单位财务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为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财务部、教育部于2012年12月21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制度》的内容, 深入贯彻执行《新制度》, 文章将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由财政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原制度》) 与《新制度》作一对比分析。

一、总体对比分析

首先, 《新制度》在目前财务制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变, 从顶层到底层仍保持三个层次: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中小学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其次, 《新制度》的整体框架保持不变, 制度章数仍为13章, 条款共77条, 比《原制度》增加了23条, 删除了1条, 即删除了《原制度》的第四十九条。

本次修订的《新制度》不仅符合当前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 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绩效管理等都具体、明确地体现在相关条款中。同时又突出了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如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食堂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务活动的明确规定等。

与《原制度》相比, 《新制度》在适用范围、管理责任、管理要求和财务监督等方面都进一步明确、细化和强化, 充分体现了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具体条款的对比分析

(一) 《新制度》适用范围变化

《原制度》中涉及适用范围的条款是第二条和第五十一条, 《新制度》涉及条款是第二条、第七十三条和第七十四条。主要变化:一是将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纳入适用范围;二是将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纳入适用范围。修订前,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适用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新制度》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纳入适用范围;三是幼儿园不属于中小学校范围, 因此幼儿园不再纳入适用范围。鉴于目前尚没有关于幼儿园的财务制度, 故《新制度》第七十四条中明确幼儿园依照或可参照执行。

(二) 《新制度》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体制

《新制度》第二章与《原制度》相比增加了二个条款, 分别强调了校长负责制和食堂财务管理。首先, 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 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即中小学校校长是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强化校长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和负债管理、食堂管理、代管款项管理、在建工程管理、票据管理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学校的财务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 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无论实行集中记账核算还是单独记账核算, 中小学校都是以校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 都不改变学校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

其次, 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校食堂的财务管理应当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中小学校食堂须单独开设银行账户, 单独设置食堂会计账簿, 实行成本核算, 定期公开账务, 接受监督。

(三) 《新制度》进一步细化预算管理

《新制度》中“第三章预算管理”与《原制度》相比, 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预算编制、预算调整的程序, 主要修订了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原制度》中“结余留用”修订为“结转和结余按照规定使用”;二是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内容,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保障, 全面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明确中小学校预算以校为基本编制单位, 教学点预算纳入其所隶属学校统一编制;四是明确中小学校预算“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五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重投入、轻管理和预算约束刚性不强等问题, 细化了预算执行管理条款内容, 对预算执行提出了严格要求;六是增加了决算管理内容,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新制度》中第十七至十九条明确了中小学校决算的概念、编报程序和要求, 强调了决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四) 《新制度》进一步强化收入、支出管理

《新制度》中“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相比《原制度》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修订和强化。首先, 依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改了有关收入、支出的内容条款。如财政补助收入强调是“同级”的“各类财政拨款”, 避免来自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款的重复计算, 同时也扩大了《原制度》中的财政拨款范围, 使得财政补助收入内容更趋全面。再如, 把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并新增了一类支出, 即“其他支出”, 反映前四类支出以外的支出内容, 如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其次, 修订了“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的范围, 特别指出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有关收入和支出。再次, 进一步明确“大收大支, 收支统管”, 即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学校预算, 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 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最后, 强化中小学校收入和支出管理, 特别强调指出, “中小学校严禁设立‘小金库’, 严禁账外设账, 严禁公款私存”,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得混用”, “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教职工福利等人员支出”, “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进一步细化收入的组织、收费的执收和上缴方面的管理。进一步严格支出管理, 并且新增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和票据管理等要求。

(五) 《新制度》中结余分配与专用基金管理的变化

《原制度》中“第六章结余及其分配”在《新制度》称为“结转和结余管理”, 条款从原二条修订为四条。首先是名称上的变化, 原“结余”改为“结转”和“结余”;其次, 分别定义了“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的内容, 分别对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与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再次, 强调中小学校要加强对事业基金的管理。

“专用基金管理”在《新制度》和《原制度》中涉及条款都是三条。不同的是, 《新制度》提出专用基金管理的原则“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完善了专用基金的内容, 如提取修购基金时在相应支出中列支的比例、《原制度》中“奖教奖学基金”改为“奖助学基金”, 资金使用的范围从奖励教职工和学生缩小调整为奖励和资助学生。同时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提修购基金, 增加了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其他中小学校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强调职工福利基金按照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 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取消了“医疗基金”一项, 与目前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进程相符。

(六) 《新制度》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

《原制度》中“资产管理”共涉及条款九条, 《新制度》增加到十六条。《新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完善。第一, 将“在建工程”纳入中小学校的资产管理范围, 并明确其含义、核算、竣工和交付使用;第二, 明确中小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以制度规范资产管理行为;第三,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调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 适当调整中小学校的固定资产分类, 规范固定资产配置、日常管理、出租出借、处置等行为, 实行资产共享、共用,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第四, 明确规定中小学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特别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对外投资。

(七) 《新制度》提高负债管理要求

就“负债管理”而言, 《新制度》从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借入款项和负债三个方面提高中小学校负债管理的要求。一是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财务风险;二是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二是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借债务, 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明确规定中小学校不得提供担保。

(八) 《新制度》财务清算分类细化

《新制度》将中小学校进行财务清算的情况划分为划转、撤销、合并、分立几种类型, 同时明确分立的中小学校, 资产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分立后的中小学校, 并相应划转经费指标。

(九) 《新制度》适度调整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在《新制度》和《原制度》都涉及四个条款。《新制度》主要修改内容:一是在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两张主表, 加强了对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和基建财务情况的考核;二是在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中增加了“结转”、“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等情况;三是适度调整了财务分析指标, 取消了“生均支出增减率”指标, 增加“生均事业支出”和“生均公用支出”两个指标。

(十) 《新制度》细化财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

《新制度》中“财务监督”的内容更加细化、结构更加完善, 突出了财务监督的重要地位。首先明确了中小学校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 包括六个方面;其次, 强调财务监督形式要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 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 同时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即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再次, 明确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 依法公开学校财务信息, 主动接受学校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最后, 取消了《原制度》中第四十九条, 即“中小学校的财会人员有权按《会计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财务监督权。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有权提出意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反映”。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学校教职工以及社会公众都可行使财务监督权, 因此, 《原制度》该条款已落后于实际。

(十一) 《新制度》附则明确了特殊情况

《新制度》附则中对“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中小学校”以及不属于中小学校范畴的“幼儿园”的适用情况分别作了明确规定。

三、结语

《新制度》的颁布、施行使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与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结合更加紧密, 标志着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迈出了坚实步伐, 有力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为“教育经费管理年”, 教育部明确提出,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好《新制度》, 全面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中小学校应当以实施《新制度》为契机, 全面清理检查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健全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和内外部监管机制, 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提高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摘要:修订后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文章对修订后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按章节逐一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有助于中小学校财务人员更好地学习、掌握并贯彻落实好新制度。

关键词: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修订,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财文字[1997]第281号) 1997-6-23.

新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比浅析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性, 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 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证事业单位持久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发布第68号部令, 对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1997年起实施) 进行了修订, 并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今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近些年来, 我国财政部门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科学化, 强化了监督职能, 这也给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 我国财政部门适时性地对旧有规则进行了修订, 从而能够加强财务工作的可行性与规范性, 强化预算管理, 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生产与健康发展。

二、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989年前, 我国都没有形成一套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 那时事业单位所依据的财务标准与制度, 都是与行政单位的财务体制相融合的, 或是以行政单位的有关标准作为依据来执行的。直到1989年1月, 财政部才首次颁发了有关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若干规定, 随后又相继颁布了诸多辅助的财务管理制度, 例如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自收自支单位财管制度, 由此,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与制度得到了初步构建。

1996年10月5日, 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并于转年的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则一经颁布就逐步实施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践工作中来, 它健全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建设, 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性与规范性, 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努力迈进, 同时也保障了事业单位的持久发展。但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 旧有的事业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财政体制的改革成果相辅相成

自2000年以来, 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相继展开, 包含有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 这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它影响着单位预算、收支、资产、财务核算手段与方法等诸多环节的工作。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逐渐趋于稳定, 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各项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最为全面与深刻的体现, 它创新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内容, 充实了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手段, 促进着事业单位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强化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精细性

现如今, 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也被逐渐应用到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方面, 这既给财务工作带来了一定机遇, 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它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由于财务信息是单位进行政策制定与预算管控最为主要的依据,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而新的财务规则中遵循的是大收大支综合预算管理理念, 这有效完善了预算测算依据, 强化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 很好地反映出了决算与预算的完整性。同时新规则也加强了财务制度方面的建设, 保障了财务工作规范性, 实现了资产的有效合理配置, 提升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强化了财务控制与监督。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制定会计制度提供支持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而新修订的财务规则给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分别提供出不同的制度供以选择,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事业单位进一步的会计制度制定提供了支持。

四、相对旧有规则,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产生的主要变化

比较而言, 新旧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在文字以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近五十余条规定的变化, 同时还增添了二十条左右的内容, 概况地讲, 新规则首先弥补与健全了原规则使用过程中的部分缺陷, 其次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把财务改革与财务管理的成果与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连结起来, 最后重点强调了财务控制、绩效考核以及资产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具体而言, 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一步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能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当中, 一共增添了一章四条“财务监督”的内容, 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容、监督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其中第59条对财务监督具体方式进行了明确, 即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 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结合的方式展开工作;第60条明确了信息公开、建立监督依据等方面内容, 即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经济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 保障信息公开的合规性与合法性。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

在新规则中, 第20与21条内容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纳入预算, 同时, 各支出应该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严格执行, 对于那些国家财务制度未进行统一规定的, 单位可自行规定, 但必须报给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而旧有的财务规则当中并没有涉及到上述内容。实际上, 长期以来国家都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健全的经费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 最近一些年来, 部分课题与项目在资金管理制度中对其有所提及。从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 部分事业单位列支费用的随意性较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 不利于单位的长久发展。新规则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好解决, 从制度上对随意列支开支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治理, 提升了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3、规定了基建投资财务管理适应新的财务规则, 同时把在建工程纳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新规则的第63条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适应新的财务规则, 同时在第36条与42条中对在建工程含义以及竣工交付手续进行了规定, 在建工程指的是已经产生了必要支出, 但未进行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 当在建工程可以交付使用时, 就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竣工交付与财务决算。

比较而言, 旧有财务规则在其43条中规定, 国家对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办理, 这就说明旧规则没有将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纳进规则当中。新规则恰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 将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纳进单位财务管理的范围当中, 近年来, 国库集中支付与部门预算都推进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的相互融合, 与此同时, 受到事业单位会计政策改革以及企业基础建设投资财务管理的良好实践影响, 国有单位的基建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经济下的发展要求, 与财务管理的实践相比较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所以, 这一规定也给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于基建投资财务管理规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4、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加大了对外投资的控制力度

新规则的第44条明确指出, 事业单位必须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 要在保障单位良好发展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对外投资, 同时还要保障审批程序的规范性与严肃性。此外, 事业单位不能利用财政拨款以及结余展开对外投资, 不能从事股票、基金、期货等投资。这些规定都是以事业单位的本质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 事业单位的设立就是为了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 单位最应该追求的应该是社会效益, 并不是经济效益或经营效益。从这一角度考虑, 再结合目前诸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不良状况, 新规则才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规定, 加大了对对外投资行为的控制力度, 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拨款应用于事业发展, 而不是去考虑怎样获取利润。

5、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资产处置程序进行了明确

新规则的第45条明确指出, 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必须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以及竞争、择优原则, 遵循相关的审核程序, 进行资产的出租与出借时,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由主管部门同意后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批。第一, 新规则中的资产范围是单位的全部资产, 而不仅是固定资产。第二, 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 而取得的相应收入也应纳进单位预算, 进行统一管理。第三, 新规则的第46条明确指出, 事业单位可依法进行资产的共用与共享,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6、事业单位收益不再强制上交

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强调其公益性, 所以, 新规则中对事业单位收益不再强制上交, 只对非财政补助的收入大过支出较多的单位实施上缴办法。就是说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国家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所取得的非税收入, 依据收支两条线的要求, 应上缴国库。此外, 事业单位通过社会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应全部纳进单位的预算当中, 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核算, 明确使用方向, 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的发展当中。

7、预算管理办法的转变

旧有规则中, 事业单位实行的是结余留用这一预算办法, 而在新的财务规则中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修订, 将其转变成为结转与结余要按规定使用, 新的预算办法加大了财务管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促进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梅:关于财政部重新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认识[J].现代商业, 2012 (4) .

[2]胡文上:对新修订颁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见解[J].中国外资, 2012 (5) .

[3]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答记者问[J].会计之友, 2012 (3) .

[4]彭源波:现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 .

财务处理对比 篇6

关键词:砂土液化路基,冲击碾压,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强夯法

滦海公路采用一级公路标准, 设计行车速度80km/h, 双向四车道, 标准路基宽度26m。根据滦海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本路段范围内存在12.9km严重砂土液化段和12.7km中度砂土液化段, 为了消除或降低地基在未来地震作用下的砂土液化, 保证工程质量, 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置方案, 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论证, 初步确定采用冲击碾压、强夯、碎石桩三种处理方式做对比, 并在K11+100~K11+650分别进行试验, 取得相关试验数据, 对有效加固深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以便选用最优处理方案。

1 路基处理方案

1.1 冲击碾压

冲击碾压是采用非圆形双轮滚动产生冲击与搓揉作用相结合的压实技术, 将振动压实的高频率、低振幅改为高振幅、低频率, 在压实作业中较大地增加了对土石方的压实功能。25KJ-T3三边冲击压路机的冲击功能较振动压路机增加10倍, 在大马力牵引机拖拉下时速为12km的碾压作业, 即冲击碾每秒冲击地面两次, 周期性的连续冲击地面, 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地下深层传播, 具有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使压实深度可随碾压遍数递增, 对填料深层达到密实, 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该机型可对冲击对象产生250t的冲击力, 影响土石层深度达2.5m, 有效深度达1.5m, 由于冲击功能大, 对土的含水量范围要求可以扩大, 即土体的含水量不在最佳水量±2%时, 仍能达到密实程度。工期紧的工程采用冲击碾压对路床进行补压对于提高路床的整体性与承载能力, 增强路面的抗早期破坏的能力有明显效果。

冲击碾压施工参数主要有:冲击碾压遍数、有效影响深度 (能够引起土体平均压实度1个百分点变化的最大深度) 、有效压实厚 (深) 度 (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压实度如90%、93%、95%等的最大压实厚 (深) 度) 。

1.2 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

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 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 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 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 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 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 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 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加固砂性土地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基土承载力、减少变形和增强抗液化性。碎石桩加固砂土地基抗液化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挤密作用:在成桩过程中桩管对周围砂层产生很大的横向挤压力, 桩管体积的碎石挤向桩管周围的砂层, 使桩管周围的砂层孔隙比减小、密实度增大。

(2) 排水降压作用:碎石桩加固砂土时, 桩孔内充填碎石 (卵石、砾石) 和粗砂等反滤性好的粗颗粒料, 在地基中形成渗透性能良好的人工竖向排水降压通道, 可有效地消散和防止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高, 防止砂土产生液化, 并可加快地基的排水固结。

(3) 砂基预震效应:碎石桩在成孔及成桩时, 振动锤的强烈振动, 使填入料和地基土在挤密的同时获得强烈的预震, 对砂土增强抗液化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复合土层起垫层作用, 垫层将荷载扩散使应力分布趋于均匀, 从而提高地基整体的承载力, 减少沉降量。

1.3 强夯法

强夯法, 又称动力固结法, 这种方法是用巨锤从高处自由下落在极短的时间对地基土体施加巨大的冲击能及冲击波, 使土中出现很大的冲击应力, 土体产生瞬间变形, 迫使土层孔隙压缩, 土体局部液化, 在夯击点周围产生竖向裂隙, 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 孔隙水和气体逸出, 夯坑出现冒气冒水现象, 使土粒重新排列, 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 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 降低其压缩性, 而且还能改善砂类土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

强夯施工参数应依据工程场地的土质情况和具体工程质量要求确定, 主要参数有:有效加固深度、单位夯击能、夯点的布置及间距、单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等。

(1) 单位夯击能2000k N·m时, 一般砂土有效加固深度为6~7m, 粉土、粘性土有效加固深度为5~6m。

(2) 单点的夯击次数, 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一般当单击夯击能小于2000k N·m时,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应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3) 时间间隔。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 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 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 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2 三种方案试验数据

2.1 碎石桩试验段

(1) 桩体的动力触探试验

根据动力触探试验要求进行试验, 得到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见表1。

(2) 桩间土标准贯入试验

砂土液化情况见表2。

(3) 承载力检验单桩和复合静载试验

2.2 冲击法试验段

(1) 冲击前后的标高变化

(2) 对冲击后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3) 压实度试验

(4) 动力触探试验

(5) 地基静载试验

2.3 强夯法试验段

(1) 夯击前后的标高变化

(2) 对夯击后的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3) 压实度试验

(4) 土的动力触探试验

(5) 地基静载试验

3 三个方案加固效果及经济效果对比

根据试验结果对比, 冲击碾压的路床换填毛石能够达到设计质量要求, 但是对地震液化能起到部分作用;使用碎石桩后路床换填能够达到设计质量要求, 对地震液化起到一定的消减作用;使用强夯法后直接可以达到路床路基规范要求, 对地震液化起到很大的消减作用, 同时没有挖方弃土。三个试验段 (宽36m, 长100m) 经济比较如表15。

根据试验结果对比, 强夯、冲击、碎石桩均能达到消除 (或部分消除) 地震液化的目的。而从工程投入方面比较, 由表15可知强夯法可以大大地节约工程投资, 并且可以减少开挖方量和减少工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03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051-9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3.

数字图像去噪处理对比研究 篇7

一幅图像中相邻像素的灰度之间大多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而且图像的大部分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区域, 只有图像的细节部分的能量处于高频区域中。因此在图像的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噪声, 主要集中在高频区域内, 所以消除噪声的一般方法是衰减高频分量或称低通滤波。数字图像噪声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在空间域处理和在频率域处理。噪声处理方法主要有邻域平均法及加权平均、中值滤波及改进的中值滤波和维纳滤波等。但在去噪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图像的细节也有一定的变得模糊, 一个较好的去噪方法应该是既能消去噪声对图像的影响, 又不使图像细节变模糊。

1 经典去噪处理方法

1.1 邻域平均法

邻域平均法是一种线性滤波。设图像F中的每个像素点f (x, y) , 取其邻域S中的M个像素, 点位于中心, 计算其平均值作为处理后所得图像像素点f (x, y) 的灰度。邻域的形状和大小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而确定, 可取正方形、矩形及十字形等形状。若S为正方形, 则去噪后的图像表示为:

如果规定了在取均值过程中掩模内各像素点所占的权重, 这时就称为加权均值滤波。这与频率域中卷积处理的概念很相似, 所以线性空间滤波经常被称为“掩模与图像的卷积”。

1.2 维纳滤波

维纳滤波是使原始图像及其恢复图像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小的恢复方法。首先估计出像素的局部矩阵均值和方差, 是图像中每个像素的邻域, 利用维纳滤波器估计出其灰度值:

是整幅图像的方差, 它根据图像的局部方差来调整滤波器的输出, 当局部方差大时, 滤波器的效果较小, 反之滤波器效果强, 是一种自适应滤波器。

1.3 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一种去除噪声的非线性处理方法, 其与均值滤波的区别是掩模中心对应像素点的灰度值用掩模内所有像素点灰度值的中间值代替。中值的定义如下:设{f (x, y) }表示数字图像各点的灰度值, 滤波窗口为S的二维中值滤波可定义为:

中值滤波是把邻域中的像素按灰度级进行排序, 然后选择该组中的中间值作为输出像素值。二维中值滤波可以取方形, 也可以取近似圆形或十字形。

2 实验和对比研究

2.1 仿真实验

使用MATLAB软件仿真实验, 选取多幅二维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限于篇幅, 这里对一幅256×256的lena灰度图像进行去噪处理, 如图1中的 (a) 所示。首先对测试图像加入强度为0.02的椒盐噪声, 如图1中的 (b) 图所示。

其次对加入噪声后的图像分别按照上述滤波方法进行滤波, 可以消除这些图像中的大部分噪声, 从而得到一组改善的图像。如图2所示。

2.2 对比分析

最后对去噪后的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由上面图2中可以看到邻域平均法实现起来很方便, 较适合于消除图像中的颗粒噪声, 但这种方法虽然平滑了图像的噪声信号, 与此同时使图像的细节和边界部分变得模糊, 仔细观察去噪的图像中依然存在着斑点信号。显然如果邻域取值越大, 图像的模糊程度也愈加严重。

而采用维纳滤波方法, 其结果如图2 (b) 所示。还有许多噪声信号未滤除, 且大量损坏图像边缘而使图像质量急剧下降, 与均值滤波后的图像比较, 从图像质量和图像消噪效果方面总体效果最差。

从图2 (c) 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对原图像加入椒盐噪声后中值滤波的斑点几乎全部被去除, 明显优于均值滤波和维纳滤波。它对滤除图像的椒盐噪声非常有效, 而且能较好地保留图像中的细线和小块区域。通过计算可知, 随着窗口尺寸的增大, 比较次数将快速变大, 而且中值滤波器的窗口形状和尺寸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很大, 在不同的图像内容和不同的要求下, 应采用不同的形状和尺寸, 通常有线形、方形、十字形、圆环形等。一般而言, 对于变化缓慢的且具有较长轮廓线物体的图像, 可采用方形或圆形, 而对于具有尖角物体的图像则采用十字窗口。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值滤波器很容易自适应化, 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滤波性能。因而它就非常适用于一些线性滤波器无法胜任的数字图像处理应用场合。另外, 它对滤除高斯分布的噪声效果不明显。由上述结果可见, 中值滤波在衰减噪声的同时不会使图像的边界模糊, 这是中值滤波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评价去除噪声后图像和原始图像之间的差别, 引入峰值信噪比 (PSNR) 。设原始图像为256灰度级图像, 去除噪声后, 则图像的MSE和PSNR分别定义如下:

对lena图像进行添加和去除噪声后的图像进行峰值信噪比测试和计算。下表1是用不同的滤波方法后图像PSNR的实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经过滤波后的图像峰值信噪比均高于含椒盐噪声的图像, 说明了在去噪处理后图像的质量优于含椒盐噪声的图像, 与人类视觉效果相一致, 达到了一定消除噪声目的。

最后, 我们使用以上3种滤波方法通过对256×256的含噪声lena灰度图像进行去噪处理时间进行计算, 其所需的运行时间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所花费的时间是近似相等的, 而维纳滤波所需的时间是均值和中值滤波的4~5倍的处理时间。对于中值滤波, 随着滤波窗口的增大, 所需的处理时间几乎成倍地增加, 而且滤波后的图像质量变得更模糊, 图像中的许多细节和边缘信号被丢失或损坏。

3 结束语

分析了上述3种去噪方法, 它们对于滤除椒盐噪声各有优缺点, 实验证明:中值滤波可以很好地滤除椒盐噪声, 既能够保护图像的边缘信息, 又可以除去图像中含有的无用的图像噪声, 非常适合于一些线性滤波器无法胜任的数字图像处理应用场合, 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摘要:主要论述了椒盐噪声去除的邻域平均法、维纳滤波和中值滤波等的方法, 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并对去噪处理不同的性能指标作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数字图像,去噪处理,滤波

参考文献

[1]Rafael C G, Richard E W.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5.

[2]Wong P W, Memon N.MATLAB在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0) .

[3]高浩军, 杜宇人.中值滤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电子工程师, 2004 (8) .

[4]肖昕, 李岩.中值滤波编码算法的设计原理与实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4 (9) .

[5]袁西霞, 岳建华, 赵贤任.MATLAB在中值滤波改进算法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7 (1) .

[6]张旭明, 徐滨士, 董世运.用于图像处理的自适应中值滤波[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5 (12) .

上一篇:转诊认知下一篇: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