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2024-08-09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通用12篇)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

金山区亭新中学:民间风筝运动成为学校文体运动项目

风筝运动是亭林地区民间很流行的运动项目。我校结合地区和教师等实际情况,通过几年的试点,将“风筝”作为学校特色文体运动项目来打造。2008年,学校完成了第一本校本教材。为了更有效地将民间风筝运动在学校推广,学校将风筝文体活动及制作排入学校课程计划,作为我校学生的限定拓展型课程。目前,我校六百多名学生全部能制作、放飞风筝,各年级都有自己的学生风筝制作和放飞社团。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今年我校与上海市风筝协会合作,成功组织了2011风筝节。风筝运动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体质。实验表明:我校学生的手臂力量和腿部站立功能及时间都有显著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法有显著变化,学习的自觉性和拼搏、团结、合作精神得到体现。

(作者:卫红云)

控江初级中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校完成了心理健康辅导室、活动室的改建扩建工程,顺利通过了上海市心理健康实验校的二星级评审。我校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强调每位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健全的、创造性的人格。我校构成了以班主任为基础、任课教师参与、各部门协同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之中。2010年末,我校与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协会合作,在校内举办了教师心理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帮助教师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技巧,使我校形成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初级中学)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2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80年代就指出:“健康,不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况。”这使健康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不健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具体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北京大学王登峰,张伯源提出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这8条标准,更多地考虑了心理健康的个性(人格)因素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应当看到,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过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更加剧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面临这些威胁。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独立生活能力差,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又加之社会上各种各样“浪潮”的冲击和误导,从而使他们的心灵过早地承受各种的压力。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许多高校调查表明:

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1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15%(包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互动作用

1、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体育教育的全体性,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技能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或对学生个别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技能的学习及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指示器。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也应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2、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除了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外,本身还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这种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正是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体育活动具有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应变性,规范性等特点,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应变、协作能力,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等,开拓进取精神和文明行为。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或比赛,使学生忘记疲劳,性格豁达开朗,从而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障碍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渲泄,消除了不健康的情感,消除了紧张的情绪。部分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球类等项目,随着美好音乐的变化及富有竞争协作的团队群体气氛,使学生自己能充分体验到人性美的一面,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和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回的承受力,让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伟大哲理。体育运动这种特有的教育功能正是其他教学功能无可替代的。而正是这些体育手段对学生各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当代大学生这一高智商群体来说,与其说是智商的竞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在人才成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等高品味心理素质所构架的高“情商”,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要素。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体育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于体育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身心全面健康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健康;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一、健康标准

中学是为高校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后备军。然而目前许多学生缺乏基本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近视眼、肥胖症等发病率不但居高不下,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对健康的认识与衡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究竟怎样才算作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给新时期的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一是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二是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务的巨细;三是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五是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六是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七是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八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九是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十是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用以上十条来衡量健康,可见,良好的健康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没有疾病,理想的健康应该是整体健康。

二、体育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我国现代体育经历了从“体操科”到“体育课”,由“国民体育”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现代体育教学论,由前苏联体育教学到改革开放的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等,为我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发挥了体育教学的功能效益,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过去的工业革命时代进入了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体育教学改革和世界大众体育健身热潮的影响下,我们原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以“三基”为主体,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不够,指导实践也不够具体。因此,我认为健康教育思想的提出,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康教育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三基”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把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紧紧地围绕在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学习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来。

三、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一体化

新世纪进程改变着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改变着社会状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因此,现代健康观的确立需要教育要确立相应的现代健康观。现代健康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多功能”的大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这两个促进身心健康的基本教育环节。综观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了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改善人自身状况的教育过程,其发展是随着教学改革而发展的,而每一次的教学改革都给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我们不能说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改革都是将人类的健康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使健康教育在体育课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建立以促进健康為目的的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模式是符合现代人发展需要的。这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引起了对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的探讨,引起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我国高校应在现有的体育与健康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吸取国外成功的研究经验,建立与推广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体育与健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是这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健康教育的实施突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终身需求的意识,有利于体育教育价值观的实现,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对这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

肯定。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07.

[2]《人体测量与评价》编与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4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调查发现,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 科目设置往往缺乏新意, 多数只有常见的项目, 不能贴近社会的变化, 很少有新的课程项目, 重复性高, 这样就造成学生对体育健康教育兴趣下降, 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而且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爱好各异的学生, 没有相对应的特色课程, 这样不仅不能发现学生潜在的体育特长, 而且不能很好地达成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实现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二) 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差别,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一般较差, 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 一位教师甚至要身兼数职, 有的甚至由非专业的教师来担任体育健康教育课程, 完全忽略了体育健康教学的专业性。

(三) 教学方式单一, 方法传统

目前, 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 教师多采用讲解的模式, 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虽然教师认真讲授, 学生努力, 但因为教学方式的匮乏, 多数情况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重视, 重复而枯燥的教学活动只带来了学习倦怠,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四) 课程安排不合理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现状, 学校多把文化课的学习作为重点,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 中等职业学校更是偏好专业技术的培育,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往往是能省则省, 排课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该科目的教学往往不愿参加。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高中生中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高达66.7%, 该数据也可以从侧面印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锻炼缺乏的现状。

二、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 增加国家的投入和支持

我国现阶段体育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别, 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设施存在严重不足, 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 应该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二) 更新体育健康教学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关键应该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而不仅仅是生硬地传授体育健康知识、所以要关注学生, 经常换位思考, 把学生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主体和要点, 培养学生优异的体育健康意识, 激发学生对体育健康的兴趣, 促使他们在课堂之外, 仍然能坚持体育锻炼, 关注健康, 从而达到提升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 应该引进新的学习方法, 积极有效地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互动性、充分利用新型媒体优势, 加强对体育健康文化的宣传和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在保证课堂知识讲授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贴近时代发展。比如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传播体育知识, 对健康知识进行科普, 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资源的来源,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四) 加强体育健康文化形成, 促进课堂内外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加重对体育健康文化的培养,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改善, 人们对于体育健康活动的喜欢程度、关注度正在持续上升, 对体育精神、健康文化了解也在不断增强, 所以在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体育竞技的魅力, 增强对体育健康文化的兴趣。比如,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视频教学, 播放运动场上运动员拼搏的视频, 把体育运动的形体美和精神美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体育健康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 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健康文化的带动作用,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将体育锻炼和健康理念融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让学生形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和设施开展体育健康活动, 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 学生也不再是“为学而学”, 从而真正做到课堂内外一体, 不为了完成任务而临时抱佛脚。

(五) 重视校园体育团体建设

良好的体育健康团体建设, 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 在教学中可以成立各种类型的体育与健康协会, 由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也可以请一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有专业知识的同学进行辅助, 从而促使同学间互相学习, 激发兴趣, 形成良好的比较、竞争的良性循环。同时可以积极开展多样式的体育健康比赛, 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展示平台, 实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李静.健康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2) .

[2]马永明.对盐城市职业学校体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3]汪晓琳, 王健.现代教育理念与主体性体育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1) .

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常规 篇5

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工作任务

1、积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教育学生掌握“三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养成锻炼学惯,提高运动水平。

三、体育课教学

1、根据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年级授课计划,体育教师应认真备课、上课,努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2、体育课应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重视,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提高学生身份素质,提高自我运动能力。

3、体育课应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格要求,严格纪律,以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4、注意安全教育,防止事故发生。

四、体育课与健康课常规要求

1、体育课教师和学生必须穿运动鞋,穿便于运动的服装,不准穿大衣、裙子、拖鞋、皮鞋、高跟鞋等。

2、体育教师要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认真备课,选好场地认真授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上课预备铃响,体育委员必须迅速整队、集合,向老师报告全班应到人数、实到人数。

4、凡特殊情况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须向体育老师请假,坚持学习,否则,以旷课论处。

5、体育教师在体育课进行过程中,要认真搞好教学,还要注意学生安全,教育学生不做危险的动作和事情。

6、课结束时,必须整队集合,清查人数,老师小结,违者以早退论处。

7、体育教师做好考勤登记,每周一小结交班主任、教导处,以上七条请班主任和全校师生配合实行。

8、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要求与其他文化课常规要求先等同。

五、课外体育活动

1、组织学生每天做课间操、眼保健操,每班每周参加二次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2、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定期进行达标测验。

3、建立学校体育运动队,坚持业余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骨干。

4、每年举行一次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会,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六、卫生工作

1、凡我校学生都必须养成文明整洁的良好习惯,必须参加本校的学生活动。

2、禁止有害公共卫生的一切行为,违者为学校卫生服务一次。

3、教室和公共区每天一清扫,每天进行检查,每月进行评比。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探析 篇6

一、我国学校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失误

教学目标的失误:首先,体育课的内容都以能提高“达标”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其次,有些学校把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为能在运动会或者篮球赛、排球赛上夺冠,因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只能适合少数体育尖子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再次,以学生是否能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

2.教学内容简单,只以教学大纲为准

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整齐划一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等为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并且往往只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体育文化和保健常识的教学。所学的大都是竞技运动项目,其内容沉闷、形式单调,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不灵活,忽视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学校体育以“三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强调统一的教学要求,结果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重复,而一部分学生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不会。其次,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军事化管理形式,强制性地让学生学一些东西,并且采用的是“你该怎样,而不该怎样”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4.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

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的评价,而忽略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信息,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的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体育测验注重的只是学生是否及格,因而导致了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测验和达标。

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体育课标的核心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合理运用这一新标准指导体育的教学改革,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体育教学也将迸发出新的活力。在体育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拘一格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中得到体验和发展。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丰富、适当、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地发掘出学生的不同潜力,在潜移默化和不断强化中培养个体综合能力,实现人才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完美统一。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

1.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设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并可以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描述和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目标;各地、各校可根据地方的实际自主开发有地域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程度、不同个案来选择合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样就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开发出真正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以满足每一个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选择

学生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学生应成为课程的主人。为此不仅要重视在多彩多姿的学校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各类项目、各种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能力,而且也可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设计各种内容的练习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比赛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上看,现在的情景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等都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多元能力,主动地学习。具体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以获得成功体验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探究为基调进行选择。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个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体现本校的特点,又体现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同时还要注重植根于学生的本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把对体育知识、技术的利用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体育无处不在。

3.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协助。而教师如果在指导和协助过程中,注意不同活动内容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样的指导手段,也会极大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比如:学生在跑1000米的时候,教师用鼓励、响亮、肯定的语言来与学生交流,这样就会加强学生的动力,使之完成目标。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做出反应,而且因为有了这样的师生互动,指导效果也有明显的提升。再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利用音乐节奏、图片、动画作为动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缓冲剂来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动作节奏、动作形态,进而帮助学生进入愉快探究学习,有效达到学、乐结合的境界。又如,教师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重组大脑中业已存在的各种信息的再造想象能力,为学生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

如果不能对学生不同领域以不同认知过程和学习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那么,再好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多大作用,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角色。评价是教学的最大需求,既然承认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存在,就不能仍然套用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应该以多种评价的手段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多元化能力的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具体讲,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应注意这样几方面:首先,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的身体运动能力或几种能力的组合进行评价,应当侧重于该种能力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对学生的能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能力的媒体时,看学生解决问题或创造结果的能力;最后,我们必须强调教师在评估时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尽可能敏锐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并会运用促进学生展示多元化能力的各种手段、方法,比如多元化的内容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四、结论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注重运动能力、音乐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等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的多元化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尊重学生个性和鼓励创新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人人都能成功”为主要理念,采取多种评定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用鼓励性语言鼓励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与习惯的养成,从而形成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为标准的全新课程模式,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艳荣.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68-71.

[2]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初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王晓芳,周庆柱.关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8(30):131-132

[4] 王彩平.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与管理,2008(33):119-120.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7

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指学校以《课标》的精神与要求为依据, 在分析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基础上, 由体育教师、学生、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共同开发的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内容、活动组织和评价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

一、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诉求

(一)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

课程改革是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但是, 这一切对于课程改革而言都还是外部环境。学校课程改革并不是只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组织专家编制课程标准, 学校和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即可。同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是领导制定好相关的政策, 体育课程专家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缺的《课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施工图) 后, 体育教师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过程。

美国学者艾利森认为:“政策方案对于政策目标的贡献率只占10%, 其余90%则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 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时候, 课程改革才有希望。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开设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学校文化特色。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 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适应每一所学校之学校文化的特殊性, 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开发,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只有每一所学校都能真正有效地建构与实施《课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

《课标》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课标》明确制定了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的要求, 又为学校校本化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既明确规定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内容选择范围和程度的标准, 又为各校创造性地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可能;既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提供了要求与思路, 又为学校和体育教师制定具体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与实施体育学习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余地。

(三)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

程是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情况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发展、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都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学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能要求全国的所有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齐步走, 一二一”。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指出:“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 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相反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 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 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搬到另一所学校。只有了解本校的环境, 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转引自《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57~58) 只有根据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 建构以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使《课标》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二、制约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因素

要想建构符合《课标》精神, 具有实效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 最主要的是对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在一定意义上讲, 环境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认为, “课程开发应该针对单个的学校和个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开发是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 环境开发模式主张,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状况, 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估价。” (《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40~47)

(一) 外部因素

教育学家查尔斯·汉梅尔明确指出:“教育的未来更取决于外部因素, 而不是教育制度的内部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有类似论述:“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学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是自甘浅薄, 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两位学者的论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也非常有启发。学校在建构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技能等, 也比较关注学校内的师生、办学条件等, 但是, 对外部世界往往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世界之中, 如果我们只关注学校, 就意味着用禁锢的思想去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 (克雷明Lawrence.A.Cremin,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Inc.Publishers, 1976, P59转引自《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04)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相对于一个具体学校而言的:

1.《课标》与《实施方案》

《课标》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全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 各省、市、自治区在《课标》基础上制定的地方实施方案是指导本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从这一意义上讲, 《课标》《实施方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制约着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在一定意义上讲, 《课标》《实施方案》是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因此, 应结合本校的实际认真研读《课标》《实施方案》, 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的精神实质, 明确《课标》与《实施方案》的结构、目标与内容框架, 在此基础上思考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

2. 学生家长

所在学校的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态度、对待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必须了解与把握学生家长的态度、期盼等。

3. 社区文化与资源

学校总是在特定的社区存在,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总是受特定的社区文化与资源等的制约。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定要充分了解与把握特定的社区的文化与资源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构适应社区特点, 并能与社区有效互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好地适应与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另外,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还要对当下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引领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 内部因素

1. 学生

学生既是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被教育者”, 同时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体。所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这里的学生的自身, 包括: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生理心理、学生的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经验等。在一定意义上讲,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以了解与研究学生为基础, 没有对学生的切实了解与把握就不可能建构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2. 教师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者、实施者, 没有一件事可以绕过体育教师。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所言:“教师必定依然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教学的主导者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争论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什么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 没有什么脚本可以导演教师, 没有什么责任只可以绕过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体育教师的期望、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等都是决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关键的因素。

3. 学校体育的物质资源

现有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购置体育教学器材设备的经费、社区可以提供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

4. 其他因素

学校的体育传统, 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水平、影响;学校领导对待体育的看法与态度;其他科任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只有对上述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进行认真地分析, 挖掘与优化上述因素才能建构符合实际的、有效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三、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建构

(一) 认真阅读理解《课标》与进行环境分析

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国家课程, 《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后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素养, 以及学习的内容, 这些是进行以校为本体育与健康课程建构的基础。认真阅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 把握精神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学校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是每一所学校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

(二) 建构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目标

《课标》通过总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课程内容 (标准) 形成完整的体系。《课标》制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运动参与是关于正确与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运动技能是关于体育文化、科学锻炼与娱乐的知识, 以及正确进行运动的方法;身体健康是关于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提高体能水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关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内化为自己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四者紧密相关, 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结合具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教学资源等整体思考与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时, 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 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整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学生等情况有所侧重。校本化《课标》目标的三种策略:

1. 替代策略

以本校的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计划、单元或课时中的某一主题、具体内容替代《课标》中的关键词, 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比如, 将《课标》水平一中以“初步学会篮球游戏”替代“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 (如学习小篮球、小足球、乒乓球等适合本水平学生学习的球类游戏) ”, 即可形成篮球游戏单元的一个学习目标。再比如, 以“在做广播操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替代“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如注意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和读写姿势等) ”, 即可形成广播操教学目标。

2. 拆解策略

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拆解为几个相互联系的细小目标。比如, 将《课标》中“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完成多种柔韧性练习 (如完成横叉、纵叉、仰卧推、起成桥、握杆转肩、跪坐后躺下、坐位体前屈和立位体前屈握脚踝等柔韧性练习) ”可以拆解为“80%的学生能完成横叉练习, 发展学生的下肢柔韧性”、“75%学生能完成起成桥动作, 发展学生腰腹的柔韧性”、“完成逐渐减少握杆距离的握杆转肩动作, 发展学生肩带的柔韧性”等, 即可形成“身体健康”教学中的若干具体学习目标。

3. 组合策略

以一个具体的单元和课时的内容将《课标》中分散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融合到一起, 形成学习目标, 比如, 将《课标》中学习目标:“改善体形和身体姿态”和“全面发展体能”两个目标组合成为“完成跳绳的综合性练习, 发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塑造强健体格”。

(三) 建构以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

《课标》的内容 (内容标准) 指明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和具体的运动技能所包含的、所反映的、所支持的课程目标。《课标》的内容为学校和体育教师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提供明确的指向、范围与程度。校本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是对《课标》内容的选择与创新。

1. 以《课标》的内容为依据

在建构校本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时,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创编的过程中应明确意识到, 期望通过所选择、创编的内容和活动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经历与体验, 即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经验, 促进学生在哪些方面、发生什么程度的良好变化。教师应根据《课标》目标与内容标准,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 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 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等学习目标的具体内容。

2.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基础、身体特征、运动兴趣与需求、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注意选择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 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3. 适合教学实际条件

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同时, 要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 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各地各校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各不相同, 加之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 所以为了实现同一个学习目标, 可以在分析实际条件的基础上, 选择和创设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建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课标》中体能与运动技能内容:“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 注意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完成多种柔韧性练习。”“乐于参加户外运动。”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从中选编与创新的运动进行教学实现。

运动参与往往是结合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具体内容进行, 或是通过体育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 比如, 《课标》中运动参与的内容:“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验运动过程并初步了解一些运动现象。如体验速度、节奏、力量、方向等运动现象。”主要是通过创设和谐的、安全的学习氛围, 或是通过学生不同速度、力量、方向的运动体验加以实现。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一部分通过具体内容的讲授实现, 另一部分是通过运动技能与体能练习的具体情境创设等加以实现。比如, “认真完成体育学习和锻炼任务。”“在新的合作环境中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 与同学友好相处。”“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 乐于帮助同学。”可以通过创设团结合作、克服困难、新的体育活动情境等活动进行。

(四)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和标准

制定校本化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是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依据《课标》中指明的学习评价要点与举例, 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 制定体育学校评价内容和标准。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8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体育教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智力产生影响的:第一,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会促进大脑右脑的开发, 刺激神经系统, 改善大脑的运行功能。第二, 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抑制和兴奋的过程更加集中, 对外界产生的刺激能更加准确、迅速地作出反应。除此之外,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某些中枢系统更完全地得到休息, 从而能在最短时间内消除疲劳感, 重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由此可见, 学生在集中精神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该自由参加一些体育运动, 这样能让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 有助于让学生精神焕发、思维集中, 从而增强记忆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2.体育运动能对情感和情绪进行调节。

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 人们很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就产生紧张、忧郁等不良的情绪。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把这些不愉快的行为、情绪、意识进行及时有效的转移, 还可以将这些不良的情感宣泄出来, 从而起到调节情感和情绪的作用。此外,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人际交往, 减少孤独、悲观、压抑心态的出现, 调节整个神经系统, 使不良的情感和情绪得到调节, 对维护心理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体育教学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学校的在校生一般在人际交往和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 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 从而产生孤独、忧郁等心理障碍。如果适当地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 能使他们在掌握运动技巧和技能的前提下改善身体素质和心理机能。体育学校的在校生与一般学校的在校生相比, 他们接触的体育教学更多, 更容易获得心理满足和产生成就感, 从而能很快摆脱悲观、压抑等情绪, 增强自信心, 消除心理障碍。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1.体育训练结合心理素质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 安排体育老师系统、综合地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身心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只让学生通过体育训练来锻炼身体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结合体育的特点, 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让老师掌握消除心理障碍的知识和方法, 切实做到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同时能身心受益, 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丰富校园活动。

如果加强体育竞赛的同时能够利用课余或其他空闲时间, 组织一些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非竞赛性的体育活动, 能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心、健身、娱乐、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使校园业余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 使学生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 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把这些体育活动当作一种业余的体育文化来组织, 有意识地去安排, 并以班为集体进行参赛和组织观看, 最后进行赛后总结。

3.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

大多数的体育运动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技能、技巧的训练,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因此, 体育运动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 并为其配备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指导老师。此外, 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普及。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老师切实尽到作为一个老师的职责,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对其进行引导, 或带领其去找心理指导老师进行开导,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身体、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让每位学生做到从容地面对任何环境, 时刻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通过加强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积极的发展。因此, 要想让体育运动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效能, 正确指导学生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训练, 就要做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摘要:近年来, 在校生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而且已经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 这类学校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忽略了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首先指出了体育运动学校的在校生的心理状况现状, 并从多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后列出了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体育教学中去的措施, 为改善体育运动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庄静.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2]周遵琴.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毕节学院学报.2010.6

[3]钟旭.健康三维观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心理要素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9

1 礼仪的文化内涵

综观古今中外对于“礼仪”涵义的理解,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意思:第一, 礼仪是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第二, 礼仪是带有“共性”的行为规范, 是人们共同的, 至少一部分人共同的行为准则;第三, 礼仪的意义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站在不同的角度上, 往往还可以对“礼仪”这一概念做出殊途同归的解释,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也就是说, 礼仪即教养;从道德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实用的一种艺术, 也可以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民俗的角度来看, 礼仪既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形式美, 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在的表现。

2 礼仪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

在学校体育中, 无论是体育课, 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等, 大都以班、组、队为单位来组织进行。所参与的人的一切体育行为, 都将影响着所在班、组、队的得失与荣誉。因此, 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出社会认同感、团队意识、平等公正、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公平竞争等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 这正是体育与其它学科与之不同的, 能独特地发挥特有功能和作用之处, 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2.1 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

在体操教材中, 军事队列训练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体态礼仪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训练, 可有效的加强学生良好体态的培养, 促进正确的站立姿势、走步姿态的形成, 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体姿, 形成良好的体态, 掌握规范的体态礼仪。在体育游戏活动和团体比赛的教材中, 队员间相互鼓励、致谦的手势与默契的表情, 以及文明语言的综合应用都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的最佳途径。教育学生作为体育比赛的参与者时, 在赛场上除了完成运动技术和遵守比赛规则, 还应在个人道德行为规范方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 表现出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友爱队员、友好观众等文明的竞赛作风。作为体育比赛的观众, 应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姿态和文明举止, 如文明的坐姿、礼仪的举止、健康的语言等, 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公共道德的文明举止和行为。作为比赛的裁判, 积极的工作作风、端庄的体态、文明的举止和规范的裁判手势, 这些都是学生本人和活动参与者进行体态礼仪训练和人际交往礼仪的学习与运用的好时机。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除了传授运动技能和要求学生遵守运动项目规则外, 要求学生运动时穿着运动装, 是对学生进行服饰礼仪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使学生明确, 运动中穿着适宜的运动装, 不仅是运动安全、雅观和方便的需要, 也是对参与活动的人们和对自己的尊重的需要, 是积极向上和整体协调的充分体现。指导学生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与个人兴趣爱好、个人体型状况与性别特征、个人心理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个性展示需要与集体形象要求, 家庭经济条件与个人心理满足等方面进行运动服饰的穿戴, 使学生能通过运动中的服饰打扮, 包括服装的色彩、样式以及发型和饰物等, 学会在社会活动的适宜表现, 这也是社会生存的个人需要。

2.2 体育竞赛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是一定社会、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它与胡作非为、为所欲为是不相容的。竞技体育项目恰恰最能体现出礼仪的这一涵义, 要参与所有的竞技项目比赛必须以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为前提。而在大众体育娱乐活动中, 也往往表现出参与者之间通过长期一起训练而形成的日常习惯、约定和不成文的规矩等, 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 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做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 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集体游戏活动中, 除了身体锻炼需要外, 必须根据集体协作、技能提高、安全需要和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制定游戏活动规则, 使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组织者应高度重视适时的礼仪教育, 为学生营造良好社交礼仪的实践机会。例如课堂球类比赛,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和体能情况, 拟订比赛规则, 使学生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完成比赛, 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的习惯。同时注意队与队、组与组之间在比赛的开始和结束的交往礼节形式的组织, 以及比赛过程中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礼貌行为的引导。总之,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在遵守游戏规则方面施以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 不仅体现自己在教学中表率作用, 还应表现在对学生间的体育活动的严格和公平的“执法”。

2.3 体育仪式中的礼仪教育

利用电视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观看国际国内大型的正规比赛, 指导他们有目的的观赏比赛, 尤其是那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和闭幕仪式内容。如开幕仪式、闭幕仪式、颁奖仪式、运动员入场仪式、互赠礼物仪式、升旗仪式、颁奖礼仪等相关礼仪, 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礼仪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仪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接待规范、礼宾次序、赠礼礼节、迎送规格、国旗悬挂法等国际交往礼仪和体育比赛仪式规范的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组织学校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中, 尽可能的做到按规范的要求进行比赛或活动, 创造条件使学生有礼仪行为的实践机会。如篮球比赛前的队员入场、双方队员相互问候, 队员向观众致意, 队长向裁判问好等。校级运动会的运动员入场仪式、升国旗唱国歌、来宾介绍、开幕式次序等等。

2.4 体育文书中的礼仪教育

文书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是人们交际活动和交际行为的延长, 是人们交际活动、交际行为的精神的、意识形态的表现, 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体育在各类大小型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 常常需要进行相关行文知识的运用, 其运用恰当与否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故教会学生规范的行文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分内的事, 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其具体内容:“球讯”、竞赛挑战书、比赛邀请函、教练员聘书、运动会中成绩公告次序、运动员获奖证书、广告宣传标语、运动会秩序册内容规范, 等等。在组织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和相关活动中, 应高度注意行文礼仪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规范地运用文书方面的礼仪知识, 强调这些体育实用性文书的规范格式、文字书写和礼仪用语,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实用型人才服务。

3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化需要。

2) 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切实考虑个人年龄可接受性。

3) 满足人的终身需要, 注意礼仪教育的持久性。

4) 强调实践运用, 克服形式教育。

4 结论

随着教育和体育改革的深化, 学校体育的功能已发展到多功能。对于传统的学校体育单纯生物观是一个发展, 启示我们要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来认识学校体育, 形成生物的、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学校体育观。探讨学校体育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 对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摘要: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标准做法、行为准则;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做法;是一种形式美, 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在的表现。体育活动中, 需要“精神文明”来体现体育竞赛活动的高尚与文明, 来体验运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学校中, 无论是体育课, 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 都要贯穿礼仪教育。本文探讨学校体育的礼仪教育内容和形式, 对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人的生命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竞赛

参考文献

[1]王淑林.公务礼仪与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1999.

[2]焦辉东.餐厅礼仪[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

[3]曲宗湖, 杨文轩.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0

一、什么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行动文件。实施计划是在理解与把握《课标》和《实施方案》精神的基础上, 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的分析;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制定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等, 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的教学文件。

二、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制定各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内容的标准, 为地方与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各地按照《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根据《课标》与《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产物, 有利于国家课程政策的正确执行, 并能对学校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起到直接的指导性作用。

(一) 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本质上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就是将国家意志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真正从实际出发的实施计划有利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结合学校体育文化资源和学生基础制定具有个性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行动计划为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创造性执行《课标》、《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 也是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的过程。

(三)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有效性与适应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同时综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适应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标》、《实施方案》进行科学地再创造以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过程。

三、如何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一)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要求

1.个性化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应在实现《课标》提出的学习目标过程上,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生发展的实际与需求, 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等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实现统一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

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时, 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学生的实际, 以及地理、气候等, 建构本校的实施计划。

3.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中, 既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也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与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实施所作的规划与设计, 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具体指导与标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在认真阅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1.科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必须从学校发展现状出发, 增强课程实施计划的可行性。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分析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方面, 是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影响, 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在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和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时, 应更好地满足学生以及社会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第二方面, 分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等。这些分析能够对学校的内部环境形成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 加强学校健康课程计划的现实基础。

2.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反映学校对课程的认识程度, 引领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 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既要体现《课标》的精神, 同时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形成既科学又可行的课程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中, 必须明确阐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 以凸显学校的独特价值, 增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方向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表达。

3.制定校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时, 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 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全面达成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学生等情况有所侧重。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根据《课标》的目标与内容 (标准) 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可分解性。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必须分解成具体的目标才能得以付诸实施。从纵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从横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具体的细化策略见前文。

(2) 可实现性。所谓可实现性, 一方面是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校所能提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实现目标与创设条件的契合;另外一方面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一定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的。

4.建构合理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纵向结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有机衔接与统一;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同计划的横向结构——各种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

5.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明确提出对本校体育教师实施课程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 使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据可依、有案可稽, 以增强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性, 促进教师之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上的协调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建议一般应包括:目标的确定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6.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是实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学”和体育教师的“教”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应包含对学生体能的评定、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评定、体育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以及健康行为的评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为此, 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结果,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四、制定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步骤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或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负责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与完善等工作。课程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组织主要由主管校长、教务和教研部门负责人、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研组核心成员等组成。课程指导委员会也可以邀请校外的课程专家参与, 利用课程专家丰富的课程理论认识提升学校课程计划的科学性。

(二) 学生需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了制定出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求, 又适应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 要全面地搜集有关学校可利用教育资源和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信息, 尤其要加强对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对比性分析, 寻求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三) 拟定实施计划

在深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精神与全面了解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具体撰写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四) 征求意见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草拟后, 要广泛征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体育教研员、家长的意见, 尤其是学生的意见, 集思广益, 利用众人的智慧不断完善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

(五) 修改实施计划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梳理出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合理意见, 进行修改, 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六) 审核并正式颁布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 一般先由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职能由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承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 对学校呈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并及时将审核的结果反馈到学校。在经过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正式颁布并实施。

(七) 实施并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本身却是相对静态的, 即使实施计划制定得再具体, 也不可能考虑到动态实施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 只有通过对实施情况不断追踪, 不断调整实施计划, 才能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不断完善。

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11

一、学校体育能强健青少年的体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在家长溺爱孩子的今天,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成为一大难题。体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意识,把热爱体育作为生活习惯,不仅成就一个强健体魄还能让自己的身心愉悦。

二、学校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课有着多种形式,在各种形式中培养了学生进取的精神。在竞技场上学生以各种形式发挥着个人的特长,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实现目标的心理动机,通过平时的练习来实现自己的运动成果,在练习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三、学校体育能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任何的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长期的磨炼与锻炼,这是一个磨炼意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轻言放弃的权利,有顽强战胜自己的过程。只有走到最后才是胜利者,有一句话说得好:“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在体育教学就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去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才会让体育教学道路精彩地走下去。

四、学校体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体育项目有个人的荣誉和团体荣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需要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过程,缺少了这些过程再好的成绩都是徒劳。学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五、学校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审美的含义很广泛,如果用一两个观点来概括的话,我觉得是形体美和心灵美。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这两个要素,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器材也有竞赛,如何通过这些项目乃至器材培养出学生的内在美及外在美,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经验。

将体育教学融入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能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体育教师平时积累经验,针对个人思想政治水平与业务素质进行提高,吸取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饶平,熊曼丽.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2000(9).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篇12

一.新课标下“健康第一”理念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能引导体育教学向学生健康方向发展, 最能将学校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 其理念内涵体现“大体育”意识, 本质在于针对整个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等功利性效益而忽略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使学生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且在此过程中达到技能学习与自身健康相统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以多种手段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从教学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证”, 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并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所以,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其主动从事体育活动,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达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总目标。

(二) 从教学内容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安排教学, 课堂气氛沉闷。新的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 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 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三) 从教学模式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从系统的观点看,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利用体育教学优势, 制定走班学习, 选项学习, 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向体育, 走向健康, 同时根据学生自已的强项、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 为他们所喜爱项目的学习提供有利空间, 为体育课的有益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从教学评价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理念

长期以来,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的中心放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评上, 对教学其它的目标, 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顾, 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的评价一定要对学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已学校状况, 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教学采用的形式, 制定出自己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热爱体育运动,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直至终身体育, 达到“健康第-”的目的。

三.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一) 思想重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其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思想, 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新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二) 转变观念

教师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健康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 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 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新课改理念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不知不觉学会体育技能, 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大胆表现, 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健康第一”实施体育课程教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 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 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 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 通过游戏, 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 更要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 因为在游戏中, 让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就会互相督促, 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形成好的群体力量, 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 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 形成情感互动, 行为互动, 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 使情感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 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 学生很难掌握, 且易发生运动损伤, 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 降低动作技术难度, 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 易于掌握, 易于开展, 利于终身锻炼, 并且效果明显, 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 适度进行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学生容易接受, 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 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 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 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 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 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 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健康第一”理念是从体育学科特点出发产生的根本性指导理念。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并且能引导学校体育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因此, 以“健康第一”理念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对学校体育领域目标和目的形态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薛雨平, 高风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

[2]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心胸监护病房下一篇: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