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应激控制论文

2024-07-20

体育教学与应激控制论文(共3篇)

体育教学与应激控制论文 篇1

热应激是指环境温度超过舒适区的上限温度时, 导致动物机体内温度急剧升高而发生生理机能紊乱从而诱导非特异性防御应答的生理反应。热应激即可称作高温、热逆境或热压力, 而高温是最常见的热应激源。热应激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季节, 且多见于集约化饲养, 对蛋鸡生产来说, 高温环境甚为不利。在炎热的夏天要保障鸡群健康, 使其发挥良好的生产性能, 必须做好蛋鸡群防暑降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这也越来越引起养殖者的重视。

1 蛋鸡的热应激及危害

鸡无汗腺, 有比较高的深部体温, 由于其全身被覆羽毛, 紧凑厚密, 散热效果差。如果外界环境温度高、湿度大, 饮水不足, 特别是通风不良, 鸡体散热困难, 就很容易发生热应激。一般蛋鸡在13~26℃环境中, 维持体温所需代谢能最低, 饲料转化率最高, 生产效益最好;若超过32℃鸡体散热即受阻, 其生理功能紊乱, 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 饮水增加, 精神萎顿等;当环境温度继续上升时, 热应激症状更为明显;气温升至38℃以上时, 则出现热应激危象, 呼吸加快、喘息, 采食量下降、心率增加、血压下降、产蛋率下降、蛋鸡软壳蛋和破壳蛋增加, 鸡体内分泌紊乱、酶活性下降而导致鸡体内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紊乱, 进而影响鸡的健康, 甚至引起死亡, 给养鸡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 蛋鸡热应激的预防

夏季气温炎热, 做好防暑降温是预防热应激、保证蛋鸡生产的关键措施, 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蛋鸡热应激的药物, 但可用药物进行调整或人为创造条件改善生产环境, 降低温度, 从而降低热应激, 减少经济损失。生产中多采用减少太阳辐射热、增强对流散热、蒸发散热, 加强饲养管理等方法把热应激对产蛋鸡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2.1 降低辐射热, 创造适宜的舍外环境

用导热小而反射能力强的浅色材料;绿化隔热;覆盖草帘等遮阴等。

2.2 降低饲养密度

降低饲养密度, 避免过分拥挤有助于减少鸡舍内自体产热总量, 使其均衡地将热散到环境中。

2.3 充足的饮水

保证饮水要充足、新鲜、清洁, 鸡易获取。

2.4 加强通风和人工降温

鸡舍内必须安装天花板风扇或吊扇并应保持清洁和工作状态;通风口或窗口要布置均匀, 保证通风流畅和均匀。在每日的高温阶段, 用低浓度、无刺激性的消毒药进行喷雾降温

2.5 重视卫生和防疫

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鸡舍干净清洁, 做好疫苗的接种和药物预防工作, 使鸡群整体处于良好的健康体况, 提高鸡只对高温的适应性和对热应激的抵抗力。还可以喷洒微生态制剂, 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安全无污染;并且能够抑制畜禽粪便上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减少粪便二次污染。

2.6 预防疾病, 提高蛋鸡免疫力

夏天蛋鸡易发生腹泻等, 要预防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感染等疾病。按时检测病毒性疾病的抗体水平, 防止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交叉感染。饲料要及时清理, 防止饲料霉变造成腹泻, 降低蛋鸡的抗病能力。

3 蛋鸡热应激的控制

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 蛋鸡热应激发生时, 还要应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和营养调节使得热应激对产蛋鸡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3.1 合理的营养调节

通过提高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可适当缓解蛋鸡的热应激引起的蛋鸡采食量下降, 体内摄入的能量的不足。使用颗粒料, 增加采食量提高适口性、加大营养密度。

3.2 合理调整饲喂时间和光照时间

尽量在凉爽时间-凌晨、傍晚喂料, 刺激采食量;高热时间内不饲喂可减少鸡群活动量。根据夏天夜间凉爽的特点, 将补光时间进行稍微调整, 一般在凌晨3:00~4:00开灯, 晚上8:00~9:00关灯, 但是总的光照时间不能超过17h。

3.3 合理使用抗应激药物

添加抗应激药物可增强鸡体抗应激能力, 减少危害, 提高鸡体防御力。可在日粮中适量增加维生素如VBCB、VBEB、VBB6B、VBB12B或者直接饲喂复合维生素, 饲喂电解质类物质如碳酸氢钠、氯化钾和碳酸锌等, 可以提高蛋鸡抗热应激能力。

3.4 减少额外应激

蛋鸡受到一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应激, 在炎热季节, 免疫、转群、饲料更换等工作最好能集中在早晨或晚间空气比较凉爽时进行, 以减少免疫、转群等额外应激。

综上所述, 蛋鸡热应激对禽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只有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营养调节, 防患于未然, 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热应激带来的危害。

体育教学与应激控制论文 篇2

1 养猪生产中的常见应激

1.1 断奶应激

仔猪断奶作为养猪生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着断奶后仔猪的生长发育。在现在养猪生产中, 为缩短饲养周期已广泛采用21、28和35日龄仔猪早期断奶技术。然而, 早期断奶使仔猪产生有很大应激, 一是断奶后环境的改变, 从分娩舍到保育舍, 会对仔猪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二是饲料的改变, 断奶后仔猪由于对非母乳饲料的采食量少和消化率低, 造成其暂时性营养不足。3~4周龄断奶, 有78.43%的仔猪在断奶后1~2d食量减少或不食, 随着时间的延长, 仔猪体重下降、体脂消耗, 饥饿感促使仔猪慢慢开始采食;三是饲喂方式的改变, 仔猪断奶后, 不仅从吮食乳汁转变为采食干饲料, 而且必须将饲喂器及其中的饲料与没有任何诱导或刺激的饲喂过程联系起来。并且, 在应激因子的作用下, 仔猪出现应激反应, 会降低其免疫机能和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同时引起畜体内血液循环、呼吸、内分泌、神经系统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 甚至引起各种病理生理反应的仔猪早期断奶应激性疾病。

1.2 热应激

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 环境温度超过30℃为热应激。夏季的持续高温, 若管理不善, 舍内温度很容易达到30℃以上。由于猪的汗腺不发达, 主要通过呼吸和辐射散热,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 猪体外周温度感受器将热应激的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一系列调控使机体外周血管舒张、肢体伸展、被毛竖立等, 以增大传导、对流、辐射及蒸发散热。如果环境温度高于上限临界温度时, 猪体单纯依靠增加散热的物理调节, 已不能维持体热平衡, 必须动用化学调节减少产热, 导致机体内分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生产性能也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活动量减少。饮水增加, 生长变慢, 乃至体重降低。此外, 高温还降低肉猪的免疫功能。

1.3 运输应激与转群应激

1.3.1 运输性应激

指猪只在运输过程中, 由于被驱赶、惊吓、饥饿以及在运输车里的拥挤、闷热 (或寒冷) 、噪音、颠簸、挤压、踩踏等多种应激因子下所受到的复合刺激。它可引起猪只神经中枢和丘脑下部的兴奋, 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功能加强, 同时伴有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代谢和血液形态学等方面的变化, 以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和抗应激能力。受此影响猪只表现兴奋、不安和互相干扰咬斗等现象。运输结束后则表现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猪只的掉膘、病残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1.3.2 转群应激

转群是养猪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应激因子。转群时的驱赶、捕捉、称重, 以及舍内环境和猪群体结构的改变等因素均可使猪只受到很大的应激, 对日后猪的生长发育与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4 其它因素

除以上几种应激外, 仔猪去势、断尾、免疫接种以及日粮变更等也会对猪只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

2 应激对猪生产力的影响

2.1 生长肥育性能

应激时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 分解增强, 脂肪合成减少, 出现负氮平衡, 导致生长发育减缓或停滞, 产肉性能下降或严重下降, 饲料转化率降低。试验证明猪群过大造成的应激会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报酬, 20头、30头和40头一群的猪平均日增重分别比10头一群的减少5%、8%和10%, 饲料消耗分别增加7%、8%和10%。

2.2 繁殖性能

环境尤其是环境温度对猪的繁殖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应激情况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 导致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 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和促乳激素分泌减少。未成年家畜出现性腺发育不全, 第二性征表现缺陷;成年家畜则出现性腺萎缩, 性欲减退, 卵泡生成, 发育和成熟受阻。

热应激可使公猪的生精能力, 性欲及精液质量明显下降, 如精子活力降低, 活动精子减少, 畸形精子数显著增多。据资料报道, 在云南省德宏州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6~10月, 母猪断奶后l周内发情的仅占70.6%, 而在较凉爽的月份, 其比例可达97.7%。另外, 热应激对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也有很大影响。

2.3 猪肉品质

应激对肉品品质的影响, 主要导致产生异常肉如PSE肉和DFD肉。以至降低肉的食用价值。PSE肉的发生与宰前的环境高温、运动、运输、拥挤, 捆绑等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其发生机理为在应激情况下, 肌体异化作用加强, 耗氧量和产热量大大增多, 体温升高, 葡萄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 导致宰后pH值迅速下降。猪肉表现为宰后呈现质地苍白, 松软无弹性和表面有汁液渗出。若宰前应激不严重而持续时间较长, 因肌糖原消耗较多, 产生的乳酸少, 则会出现DFD肉。它是指猪宰后肉质质地呈现暗红色, 较坚硬和表面干燥等特征。

3 猪应激的饲料营养控制

在饲料中添加具有抗应激作用的营养物质, 可以减少和控制生猪应激现象的发生。具有抗应激作用的营养物质有:

3.1 维生素

3.1.1 维生素C (VC)

又称抗坏血酸, 具有在应激状态下降低血浆中的糖皮质激素水平、改善细胞免疫、减少免疫抑制等作用。在急性热应激期间, 补充适量的VC, 可保证皮质酮的稳定分泌, 为散热提供足够的能量。实践中在断奶仔猪日粮中补充VC都可改善仔猪生长期的生产性能, 特别是早期断奶仔猪, 断奶后出现血浆VC浓度下降。据报道, 仔猪断奶后需要在最初2周的时间内在其日粮中添加VC, 以75mg/kg的添加量即可满足早期断奶仔猪需求。

日粮中添加VC抗应激的机制: (1) VC通过调节与机体抗应激作用相关激素 (主要是肾上腺皮质酮和甲状腺激素) 的浓度, 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提高抗应激能力; (2) VC直接参与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3) VC抗氧自由基作用, 提高猪的免疫及抗应激机能。

3.1.2 维生素E (VE)

是一种细胞内抗氧化剂, 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据有关资料报道, VE可以通过改变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 以及对机体内分泌的调控而影响其免疫性能, 高剂量的VE可以提高机体应激前后的免疫功能。在热应激条件下, 高水平的VE可降低细胞膜通透性, 减少肌肉细胞肌酸激酶的释放, 从而防止过多的钙离子内流而造成对正常细胞代谢的干扰。

3.2 微量元素

3.2.1硒 (Se)

据有关资料报道, 通过对自由基与猪应激性疾病关系的探讨, 发现猪的应激综合症与猪的Se-VE缺乏症极为相似, 推测二者都系受相同损害所致;就动物在冷应激下Se对产热代谢的影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发现缺Se动物对寒冷的抵御能力降低, 生长发育和存活率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些都显示了Se、自由基、应激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Se作为抗应激营养素可起到保护肉质的作用。补Se可大大降低机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 显著地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力, 并使机体中自由基水平下降, 细胞的损伤减少, 从而减少肌肉渗出汁液。据报道, 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0.1mg/Kg的Se, 并同时添加一定量的VC和VE, 可降低猪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

3.2.2铬 (Cr)

应激导致动物糖代谢、矿物质代谢发生一系列改变, 导致糖原降解和糖异生作用加强, 葡萄糖利用加强会导致组织Cr动员增加并最终排出体外。各种应激因素均会提高猪体内Cr的排出量, 在此情况下, 补充Cr可以保护其不至于因应激而损失某些微量元素 (Zn、Cu、Mn、Fe等) 。

给应激条件下的猪补Cr, 还可以使猪血浆Cr含量和尿Cr排出量不因高温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 并且可使猪血浆皮质醇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上升。高温增加猪血浆尿素氮水平, 降低血浆总蛋白和球蛋白水平, 而补Cr使猪的血浆尿素氮水平, 血浆甘油三脂水平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上升, 总蛋白水平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下降。

在高温环境中给猪补充吡啶羧酸铬, 可提高猪的日采食量10.2%。日增重38.1%, 料重比下降20.5%。补Cr弥补了机体每日因高温应激而动员参与代谢的Cr量, 使机体Cr量充足, 这是补Cr缓解高温应激, 改善猪在应激条件下生产性能的主要原因。

3.2.3锌 (Zn)

高Zn提高仔猪机体抗氧化酶活性, 使之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 有利于提高仔猪的抗应激能力。据报道, 在断奶猪饲料中添加Zn 2000mg/kg能减少仔猪的腹泻, 促进生长, 对提高断奶仔猪抗应激能力有显著效果。

3.3 中草药

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缓解应激环境对商品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如在夏季高温时, 选用以开胃健脾、清热解暑功能的中草药配制的饲料添加剂, 可以缓解应激尤其是温热应激环境对猪生产性能的抑制。

可用一些开胃健脾、清热解毒、去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 如山楂、苍术、陈皮、槟榔、黄芩、藿香、泽泻等配制成抗热应激添加剂。山楂能开胃消食、导行积滞;陈皮能行气解郁, 配以苍术等, 药效更佳;槟榔具有破气消食、刺激副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黄芩含黄芩苷有明显的利尿和抗菌作用:蕾香、木通能解暑化湿;泽泻性寒味甘、滋阴泄热, 这种由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抗热应激饲料添加剂, 对缓解热环境对猪的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4 电解质

动物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对维持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等具有重要作用, 饲料电解质平衡不仅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 对仔猪的生长和营养消化吸收有利。

NaHCO3, 可缓解呼吸性中毒, 只有健胃和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在饮水中添加0.1~0.2%能够减少热应激的损失。高温可使猪体内K排除量增加, 造成低血K。故高温时添加氯化铵、氯化钾、碳酸氢钠等对防治热应激有良好的效果。

3.5 有机酸

体育教学与应激控制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192例,男112例,女80例;年龄≥60岁107例,<60岁8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3组均给予微量泵持续或间断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达目标值。每2~4小时测血糖1次,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D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应激性高血糖可发生于手术、各种外伤、肺炎、胰腺炎等疾病后的应激状态。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因素让机体受到强烈刺激,使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等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导致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比例失调,产生胰岛素拮抗作用也是引起应激性高血糖的重要原因。另外,大量使用葡萄糖输液,肠外、肠内营养提供热量过多等医源性因素,对机体的血糖调节也能产生直接影响,使高血糖症状加重。如未能良好控制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可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发生多种并发症,延缓或影响康复[2]。

应激性高血糖在危重患者中非常常见,特别是在早期。抗调节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及胰岛素抵抗是产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因此,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可减少高血糖所致的并发症,促进疾病的恢复,改善疾病的预后[3]。通过静脉泵入胰岛素将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在不同水平,来观察在ICU期间相关的病情疗效参数。本结果显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SIRS发生率及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治疗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胰岛素的使用直接促进骨骼肌蛋白的合成及降低多发神经肌肉病的发病有关。所以认为高血糖导致的病理损害及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并发症是预后差的主要原因[4]。只有通过胰岛素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才能真正减少并发症,最终降低病死率,减少住院费用,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本结果还显示,强化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要把患者应激状态下的高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血糖的监测和胰岛素泵速的调整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能引起低血糖。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在强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通过频繁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速调整,粗略地找到能维持血糖恒定的胰岛素泵速,同时应兼顾一些影响因素,如患者进食、是否发热和应用某些药物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对于危重症患者即使无糖尿病史,出现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持续控制在6.1~8.1mmol/L范围内,能有效改善危重病患者病情,促进疾病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关键词:高血糖,应激性,血糖水平,危重症

参考文献

[1]任晓红,刘虹.血糖控制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97-98.

[2]王冠军.胰岛素强化治疗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杂志,2010,48(31):181-182.

[3]刘金凤,许丽华.应激性高血糖对综合ICU危重病人预后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1):33-34.

上一篇:无功优化算法下一篇: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