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养生论文

2024-07-10

体育与养生论文(共9篇)

体育与养生论文 篇1

养出好身体

随着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不仅只考虑温饱问题,还考虑怎样吃好、穿好、身体好。现在,人们虽然吃饱穿暖,却生活得不健康,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近年来,许多人死于突发性疾病,年纪轻轻的就得了不应该得的病,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为何生活好了,体质却下降了呢?这的确困扰了许多人。

出于兴趣,我选修了这门课——《体育与养生》,而且这门课只需要10周的时间,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从这门课中,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知识,我想,这将对我终生受益匪浅。听完这门课,据我理解,养生可分为静养生、动养生,如扎马步属于静养生,静养生可以延年益寿,激烈运动则属于动养生,动养生让人精力充沛。静、动养生各有各的益处,若能动静结合,就可以取两者精华,既可延年益寿又可让人充满力量,实乃一举两得。

听曲黎敏教授说,养生也分四季。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重点要养阳,主生发,万物生发,早春饮食取温避凉,仲春饮食宜辛甘,晚春饮食宜清补;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主长,万物茂盛,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因此夏季养生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食物可多吃苦;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重点要养阴,主收,万物收敛,养生应以养肺为主,饮食润燥,可吃辛辣食品;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冬季养生重在滋补,饮食宜滋补,忌食寒性物。冬天要贮藏足够的精气,以免来年春天温病找上自己。可见,四季养生环环相扣,养出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可不容易啊!

知道了这么多的养生知识,联想到我平时的陋习:爱熬夜、有时不按时吃饭,冬天穿得不够暖和,忙的时候焦头烂额,闲的时候又玩得高兴过头„„看来,我这些坏习惯要改了,而且还要勤运动,早睡早起,这样才能精神好,皮肤好,施展我的“健康大计”,养出强壮的体魄。当然了,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像向日葵一样,每天向着阳光奔跑,不让忧、恼、怒、躁来困扰我,在心理上建立起一道稳固的防护栏。这样才能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算一个健全的人。有了这些养生之道,当然要告诉我的同学们,让他们尽快摆陋习,以一个健康的方式生活和学习。

我觉得养生是一门充满奇异色彩的科学,养生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也汲取了古文献的养生哲学,指导人们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天黑了就要睡,天亮了就要起来,累了就得休息,养出好身体,养长寿。养生之道,并非一时半会儿就能参透,也并非一时半会儿就能达到效果,养生需要耐性、坚持、科学地看待,弃其糟粕,只有这样,养生才能对我们的生活有益,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身体更健康、强壮。

体育与养生论文 篇2

1 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阴阳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宇宙问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1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 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

1.2 传统养生体育中太极拳的阴阳学说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 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 两种因素相互作用, 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 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 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可谓太极运动与阴阳学说结合的缩影, 意味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标志着阴阳变化消长转化的规律及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是以螺旋型或波浪式向前变化发展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无论是举手还是投足, 均遵循回性而走弧性圆, 不仅是有形之势, 就连无形的心意指控, 气势衔接循回呈弧。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 就是通过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 从而使阴阳消长, 阴阳平衡, 阴阳转化之观念, 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 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病思想,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 经络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2.1 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 使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 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 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 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之说。因此, 通经活络向来是指导中医疗疾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

2.2 传统养生体育中八段锦五禽戏的经络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八段锦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八段锦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 会使周身暖意融融, 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 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 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 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 营阴阳, 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 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中, 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臂外旋至极限, 而后内旋下按。由此可以看到, 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有效刺激腕关节处相应原穴, 如属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心包经的大陵、小肠经的腕骨、三焦经的阳池穴等, 从而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 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再譬如, 传统养身体育五禽戏中猿提及导引养生十二法中金鸡报晓势中都有两手五指指尖捏拢后旋转上提的动作, 这个动作由于指尖部的六井相会, 可具有沟通手三阴三阳经气血, 并调节其所属脏腑功能的作用。特别是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的规律性运动, 不仅可以锻炼日常生活中活动不到的部位, 而且可以很好地刺激多处五输穴和原穴, 通过沟通人体表里内外, 取得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强壮脏腑的效果。

3 气血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3.1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

中医以气血为核心, 更以气为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同源”,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行血行, 气滞血瘀。因此, 从古至今的诸多名医, 其治病都注重先治气, 强调气和人安, 气滞则病, 气散则亡。古代名医张景岳说, “行气不识气, 治病无根据。”由此可见, 气在中医里的重要性。

3.2 传统养身体育的气血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中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调节下, 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 随着深长的呼吸, 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 腰脊和四肢螺旋缠绕将元气运送到全身, 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 形神兼修”的原则, 是一种积极的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 采用腹式呼吸, 即有意识的将气体徐徐送入腹部肚脐之下, 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缓, 纯任自然, 不可使用强力。

传统养身体育之所以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了“气”这个根本点。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要素的协同作用, 练功者的气血津液由于经络的通畅而更好地输布到全身各处, 自然达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之目的。特别是通过关节的拉伸旋转, 更是有效刺激了相应部位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的原穴, 使该区域受到了良性的“阈下刺激”。由于这些部位刺激的积累, 局部肌肉电位增高, 温度增加, 为血氧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肌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血红蛋白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应肌肉和组织需要。随着阈下刺激积累的持续增加和组织供氧的不断改善, 人体局部会出现酸、麻、热、胀等所谓的“气感”反应, 电位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沿一定“线路”, 即人体经络而逐步循行扩散, 其相应部位的组织血氧等供应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当我们将以上结论传授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之后,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锻炼, 便于他们理解功法的原理, 同时便于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和潜能, 更便于贯彻中医理论与传统养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增强终生健身意思, 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摘要:运用文献法, 剖析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动作特点和风格。讨论中医理论中阴阳、经络、气血等学说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关系, 以促进传统养生体育在中医药专业中的教学,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养生,中医理论

参考文献

[1]马英.太极拳的来源与中医学的共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 .

[2]杨洪杰.高校八段锦教学中经络养生的应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11 (1) .

体育与养生论文 篇3

【关键词】现代体育 传统体育 养生锻炼 异同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06-01

1 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养生锻炼效果及健身原理

1.1 现代体育锻炼效果与原理

现代体育经过转换大家的生活方式来促进身体健康。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的重要因素就是生活方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造成人死亡的因素当中,44.7%的原因是源于生活方式。现代体育运动方式很多,比如田径运动、球类运动等类型,它们之间的健体原理是贯通的。就是经过活动负荷来不斷提高人们对负荷的承受能力,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促进身体健康[1]。简单来讲,现代体育经过经过改变运动负荷来改善身体的肌肉及骨骼等运动细胞,让肌肉纤维产生适应性改变;进行现代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效用,让心脏产生适应性改变,增强及改善人体心脏系统效用。总而言之,现代体育就是使人体机能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提高身体健康,另外,通过大家的休息实现来给身体补充能像,让机体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减少现代工作中因长时间面对电脑而产生的机体压力,进而提升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家开始了解到身体健康的意义,运动方式取代了类似喝酒和吸烟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帮助大家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行为。

现代体育转换了大家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身体的适应能力,改善了心血管功能、运动功能,提高了机体健康标准。街舞近几年来在运动方式中非常流行,其以富有节奏动感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广大青少年[2]。此外,健美项目曾经在欧美国家特别流行,健美运动不但可以增大肌肉、健身塑形,还能增强肌肉的耐力,同时健美运动还能提升机体力量,起到了很好的健身塑形的作用。同时还能从人们心理上改善精神状态。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体育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形式和运动种类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拥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1.2 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的原理和效果

传统体育养生以思想意念、呼吸运动和自我形体调整集为一体,实现提高身体各组织技能,引导和挖掘身体潜能,起到延长寿命和消除病痛的作用。换言之,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能够调理身心,美化心灵,使人感受到心情愉悦的效果。这是现代体育中没有的[3]。传统体育养生不但突显了养生的特征,还起到了传统体育独特的效用,这是生活与自然、心理和身体等多方面的综合,真正展现了以体育运动能够实现增强身体、治理病痛的效果,同时还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体育养生涉及到了天人合一理念、阴阳学,依靠精气神所产生的养生理念,拥有独特的锻炼效果,到目前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健身气功,其不但能够增强心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够减少异形血管的发生数量,对治疗动脉硬化以及冠心病等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健身气功不但继承了传统体育锻炼和修养的内涵,还融合了国外体育重视表现形体的理念,组成了现代新型体育模式,其也较好地适应了放松身心、延长寿命、增强体质等意念。所以一直锻炼,将会很好的调节人体免疫力,改善体质状态,从而实现延长寿命的健身功效。

2 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养生运动效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1 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养生运动效果相同点

现代体育经过运动负荷的改变来改善身体肌肉与骨骼等运动细胞的更新,让肌肉纤维产生适应性改变;实施现代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心血管功能,让心脏发生实用性改变,具体表现出加强心脏心输出量,改善及增强心脏功能等。而传统体育养生是通过形体变化、全身锻炼、对内脏按摩的锻炼方式等实现促进机体功能[4]。因此,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养生均可以提高身体健康,加强人体机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等,促进身体健康质量,这是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2.2 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养生运动效果之间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医疗和健身方面,传统体育养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其一,传统体育养生更注重锻炼整体。在医学上将人体当作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经脉相连的有机整体,这点便是传统体育养生的基础。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健美运动不同,锻炼上肢就专门增加上肢,增加下肢力量就专业锻炼下肢力量。传统体育养生不仅仅重视局部锻炼,还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完善整体功效。其二,传统体育养生更重视身体养护。传统体育养生的根本点,并不是增强人体适应能力,不与现代体育锻炼形式一样,通过竞赛或是竞争来激发运动兴趣,增强体质[5]。而是重视人体上的养护,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身体适应性为立足点。其三,传统体育养生重视延年益寿。传统体育养生意识将延寿看得比锻炼身体更加重要。其非常重视老年人的保养,到现在一直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能够预防各类慢性疾病,预防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些都是现代体育锻炼当中所没有的。

参考文献:

[1]付雯,杨少雄,王韶玉.高校女性教师休闲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休闲限制理论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102-109

[2]张健.健身气功-五禽戏对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及推广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96-98

[3]陈丹,兰润生.健身气功在独立学院公共课开设的可行性研究——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2(04):86-89

[4]刘锐,南卡头,罗清扬,覃荣周,王琪林,王玉霞,袁莹,邵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关系的研究——以汶川县农村小学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7):160-162

养生体育课总结(共) 篇4

2009200630

陈雪

养生体育课总结

一学期的体育课在我的恋恋不舍中就这样结束了,这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学期的体育课,说起来有一点点的小伤感。我喜欢给我身边所有的事物赋予他的颜色,那这门养生体育课就是淡淡的蓝紫色。纯净、高贵、澄远、沉缓。在众多的体育课中,我偏偏看中了养生,让他作为我的第一志愿,与其他的体育课——篮球、乒乓球、网球相比较,养生是冷色调的,静穆,神秘,又像温柔天真的姑娘,用她的明眸与微笑吸引着我。还好,咱们的数字人大没有让我希望,我如愿以偿的选上了养生课。

起初,我对养生课的了解不是很多,更多地是被她的神秘感所吸引。后来查阅资料才得知:养生课是以传统体育养生概念为逻辑出发点,以生活中人们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为基本内容的一门课程体系。它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主要学习体育与养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以及传统养生的基本功法,侧重实践教学中的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看了这些就觉得他是那般的博大精深,让我不敢小觑。

养生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一直很看重身体健康,最希望的事情就是爸妈身体健康、天天开开心心的生活着。我真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的养生知识也都一点点的教给他们,让他们没有疾病的烦恼,做到防患于未然。养生正是让我们健康生活的一个阶梯。上的第一节养生课让我印象很深刻,特别是李春莲老师的笑容给人一种灿烂的感觉,像太阳,又像朵朵鲜花绽放,让人有一种阳光明媚、春天来临的感觉。我多么希望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都能有这种心态去开心地笑啊。希望养生能给我带来这些,我带着这样的期盼开始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旅程。这学期,李老师的授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践类,也就是学习并练习《舒肝利胆功》和《养生八法》;另一部分是养生知识的传授,讲授经络穴位和作息

时间、眼睛保健等有益于健康的知识。说到这个养生的知识,真的是很受用,很多上大学的女孩子,经常贪黑熬夜面对电脑,弄得内分泌失调,脸上起青春痘,便秘或者经期紊乱,可是听了李春莲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我就决心一定要把自己不按时作息吃饭的毛病改过来,果然见效了,气色逐渐变得好了起来,脸上的包也不起了,黑眼圈也不那么明显了。我真的感谢养生这门课和李春莲老师。

下面要讲到本学期体育课的重头戏了!就是我们所“修炼”的《舒肝利胆功》与《养生八法》。《舒肝利胆功》,我很不好意思地说,挺难的。功法名字难记,动作更难记。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动作难得有点让我瞠目结舌。每次老师做完示范动作,我都是吃惊状。更是有些动作要求到柔韧度的,男生们都被吓到了。不过,因为他难,就格外得到了我的重视。有次寝室同学就对我说,我怎么发现你每周五中午都在那看“太极”啊!可见我有多用功。令人高兴的是,经过我的勤加练习,《舒肝利胆功》已经是很熟悉的功法了。而且也逐渐找到了那种养生功法的感觉,松肩坠肘等基本要领基本到位。现在《舒肝利胆功》这套功法给我的感觉就是浑然天成。听着徐缓的音乐,我就能心平气和,抛开一起烦恼。“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呼吸徐缓搭鹊桥,身轻如烟飘云霄。”——金龙吐珠;青龙探爪;渔夫问津;墨燕点水;虎踞春山;沧海飞龙;鹏举斡身;息息归根。这些都已经烂熟于心。不过,可惜的是最后的考试我有一处很遗憾的做错了,得了91分,很懊悔没有做得更好,自己对自己有点小失望,这样也让我更努力地学习下套功法——《养生八法》。

相对于《舒肝利胆功》,《养生八法》没有那么难,动作很好记,做起来也没什么难度。李老师说过,这套功法是可以随时随地都做的。由于版权的问题,网上没有关于《养生八法》的视频资料,还由于一些技术问题,我们起初也没有在老师那里得到视频资料,所以,寝室同学见我没有在周五的时候练习所谓的“太极拳”,都觉得很奇怪,纷纷问我缘由。可是,还好,由于《养生八法》的动作都很简单,很容易被记住,只要每节课上认真练习,都会记住的。记得有一次,是班长代课,真的很欢喜,班长很喜感,在没有老师情况下,我们也完成了任务,肯定没有被旁边的乒乓球老师所看扁。

我们喜爱的养生课就这样结束了,真的是很舍不得。这一学期,每次上养生

体育与养生论文 篇5

传统养生主要是从身体的内部进行调节,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从事一些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传统养生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内外兼修,更好的锻炼体魄、增强体质。本文从一些几个方面分析,进一步促进传统养生和体育教学的结合。

1深化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人们要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终身体育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人要自始至终参与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体质、维持身体健康,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指人们要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要知道体育锻炼对于一个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端正自己锻炼身体的态度,有节奏的、系统的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去,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更要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入大学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放松警惕,平时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在饮食方面也是过于随意,甚至连最重要的早餐也会忽视,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的健康而言非常有害,因而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在大学校园里宣传传统养生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双管齐下,对大学生的健康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传统养生主要是指通过调节饮食、睡眠、心态等内在的方式对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体育外在锻炼形式,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也要让学生明白除了体育锻炼之外也要通过调节身体内在保持健康,了解传统养生以及体育锻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或者学校宣传栏进行传统养生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积极的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节奏方面的调整。

2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群体中对传统养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方式方法缺乏了解,对传统养生的重视性不高,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传统养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养生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的依赖于网络,因而学校要在充分分析大学生身体素质、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问题的具体情况下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常识,掌握正确健身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养生方面的专家,在学校内开展相关讲座,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传统养生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养生,通过学校宣传栏做出养生方面的宣传海报也是很好地传播传统养生专业知识的有效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依赖于户外的各种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并不是特别重视传统养生方面知识的传授,这是有一定的弊端的,若想让学生更好的增强体魄、锻炼身体、身心健康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此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宣传各种传统养生的优点以及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实现传统养生和体育健身有机结合。

3创编实用养生教材

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养生越来越不重视,对于养生的作用、方式方法也不太了解,因而学校有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养生的`内容,并且编制实用的养生教材供学生学习。养生主要是指运用一定的自我调养的方式方法去保养生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我国的传统养生之道有许多,总体来讲主要有精神、调气、食养、固精等内容,传统的养生方式也会涉及到许多种,高校要在充分分析学生的特征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作息习惯等问题创编使用的养生教材。首先,教材内容可以包括传统医学方面的神志养生,主要是通过人的思想、精神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调节心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以此调节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长寿。其次,教材内容还可以包括饮食养生法,高校学生对于吃比较感兴趣,但却不太清楚怎样能吃的健康,因而学校在创编传统饮食教材时要涉及一些饮食养生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既懂得怎么吃的美味又懂得怎么吃得健康。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穿插一部分的传统养生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讲究相应的养生,无论是食谱方面还是睡眠方面亦或是心态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对健康最有帮助、怎样做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保持自己身心健康。

4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只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户外活动的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各类体育运动,对教师是否掌握传统养生等知识要求不高,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之上就不会有更多的收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更多专业的体育技能更要掌握丰富的养生知识,以更好的调节自身,保持健康。因而高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授内容都应该与时代接轨,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既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类健身的技巧,通过课堂教学传播更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保持健康。因而体育教师要时刻保持进取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自己也要努力锻炼身体、专注养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逐渐打破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借助于生物学、医学等常识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注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学到更多实用的技巧,以应用到自己的健身过程当中去。

5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属于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的锻炼学生的体魄,让学生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传统养生在体育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与传统养生的结合,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传统养生进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传统养生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春兰.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52~153.

[2]陈樨.形神兼顾,动静相及―――浅谈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启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76~78.

[3]饶济祥.浅谈传统养生体育对高校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70~72.

音乐与养生 篇6

摘要:音乐是生命的火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伴侣。音乐养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其疗效也是被公认的。本文通过从音乐养生可益寿、不同的症状通过相异的音乐来治疗、音乐可用于健身与治疗和歌唱利于音乐养生四个方面来描述音乐与养生,在于推广音乐养生这种良方。关键词:音乐;养生;健身 正文:

我国的音乐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了,而且我国是最早使用音乐养生与治病的国家。如今,音乐养生已被海内外众多医者、学者承认并且广泛运用在生活中。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感染氛围,还可以养生与治病,可以说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

1.音乐养生益寿

据许多调查资料显示,音乐家的寿命通常较一般人的要长。如卡拉扬活了81岁、瓦尔特活了85岁、安塞梅特活了86岁、托斯卡尼尼活到89岁【1】。因为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情感表达力的艺术, 悦耳动听的乐曲使老年人在悠扬美妙的乐曲声中精神放松, 消除紧张情绪, 陶冶心志, 并且可令人呼吸舒缓, 全身肌肉松弛, 紧张的大脑皮层得以放松,从而增进人体内环境稳定,使得人们在疲劳的状态下得以身心放松,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促进机能的新陈代谢。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 在优美的乐音和均匀的节奏作用下, 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如声带发音、胃的收缩、肠的蠕动、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 与其产生有益的共振, 起到一种微妙的细胞按摩作用, 达到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 改变器官工作的紊乱状态。这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在健身益寿,所谓一举两得啊!在且,音乐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作用, 不少老年人由于缺少与外界的联系和与人的沟通而常常产生了孤独感和情感障碍, 参加音乐活动使他们容易和别人接触, 成为联系社会的一种手段,他们有机会和别人共同享受愉悦。有研究者认为音乐治疗是“移情易性”的最佳手段, 对音乐的体验是那些常感到苦闷、抑郁、孤独人们的良药[2]。音乐,给与老人一种新的寄托,不仅仅只在于打麻将、打牌等传统的方式来解决老年人寂寞等问题。所以,音乐,不仅仅可以用来娱乐,还可以养生益寿,强身健体,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中医治疗方式。2.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异的音乐予以治疗

欣赏音乐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这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与治疗的效果。就像中医里的情志对五脏的影响一样,在不同的音乐里, 对人的精神作用也是有不一样体现的, 肝在志为怒, 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所以我们想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听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调节,这往往可以让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我们想要的情绪,而不是让不良情绪长时间的影响我们。一曲活泼欢快的乐曲能振奋人心,激发情趣;而一首优美雅静的乐曲则让人畅志抒怀,情绪安定。相反,一曲悲哀低沉的哀乐,却能催人泪下,悲切不已。而在不同的年龄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也是可以通过听不同的音乐进行调节的,像无论男女老少在工作休息或疲惫时, 听一些悠扬的抒情曲和轻音乐, 都能迅速消除疲劳, 使人身体轻松, 心情愉快, 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更有干劲;人们在用餐时听一些柔和、缓慢、声调不高能引起愉快反应的音乐, 则有益于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那是因为胃肠蠕动是有规律的,而且会受音乐的节奏影响;儿童多听优雅的乐曲, 可以促进大脑的智力发育, 提高想象能力;老年人欣赏古今雅曲, 有助于推迟大脑的老化, 哼哼年轻时喜爱的乐曲, 还能唤起失去的记忆,可以减少老人病的发生;而孕妇欣赏轻快柔和的乐曲, 有助于母子安康, 不仅可以使胎儿大脑发育良好, 同时, 可以减少孕妇怀孕期间的诸多不适感, 还有助于分娩, 减少疼痛;相信大家普遍都有使用过这种音乐疗法,在入睡之前,听一些缓慢悠扬的乐曲,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相信这种疗效的效果大家都认同的。

3.音乐可用于健身与治疗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音乐是可以用于治疗与健身的,通常像一些心理情志疾病的病症,音乐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而且得到很大的治疗效果跟作用,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曾有报道说,年仅32 岁的美国女子凯·金太尔不幸患了乳腺癌,住院期间因见同室病友相继病逝,情绪十分低落,病情每况愈下。绝望中,她父亲经常为她弹钢琴,以优美的乐声开导她,竟奇迹般地控制了她体内癌细胞的发展。之后,她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出任美国某癌症治疗中心音乐治疗队主任,她抱着吉他,自谱、自奏、自唱,足迹遍及美国10 多个州的医院病房。目前,以不同的音乐治疗疾病的“音乐疗法”已被广泛应用。而且,运用在很多方面,像孕妇怀孕时,听音乐有助于宝宝的智力发育,而且在其分娩是播放音乐也是有助于其顺利的生产的。这也可以说明,音乐能陶冶心灵、调节情绪,好的音乐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必不可少的良方。4.歌唱利于养生

麦考密克说:“唱歌是呼吸系统肌肉的一种调节性锻炼,它可以有效地促使胸肌发达,堪与游泳和划船等运动媲美“。这也有力的表明了歌唱是养生的一种好方法。借用书本的知识可知道,唱歌能有效地锻炼心肺功能,又能宣泄人的情感,吐出心中的郁闷,增加呼吸量,增加胸廓扩张的程度与心脏搏动的效率,对人体的健康很有好处。唱歌可以增大肺活量,有利于呼吸系统运转正常。专家认为,唱歌是呼吸系统最理想的保健体操,有节奏的深呼吸,能使气管、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容易喷出来。现在临床上被广泛的运用于治疗咽喉炎、气道阻塞、气管炎、哮喘病等疾病,而且常常能收到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

当然,音乐养生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短时聆听只能起到调节作用,想调养身心需要长期坚持,只有真正建立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力,爱听,善听,方能达到养生效果。而且通过音乐来舒缓病症,也是要对症下药的,不然,往往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体育与养生论文 篇7

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中医理论作为其基础,理应成为人们修身、养生的第一选择,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健康性、多样性、民族性等诸多功能。高校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主要可以从学习、继承、弘扬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掌握传统养生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源流与发展,内容特征,养生学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2 高校公共体育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的意义

养生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深刻的哲学理念与丰富的练养方法很适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系统的养生学教育会促进同学们去认识养生的本源,提高养生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练养方法,养神学对人体的广泛适应性,可以为同学们造就养生体育的一技之长,扩展新的健身空间,练就强壮的身体,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1 养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养生可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学习,也可以从实践出发,理论上我们讲,健康与长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生其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人的“形神”为核心,包括精神、五脏六腑,外涉及四肢百骸、自然与社会及养生,人体只有整体多维地调养才能健康长寿,换而言之,养生要和运动进行相互调节,使一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一切不良情绪随之而消。实践上,我们也要通过对学生传授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养生实质,例如五禽戏中根据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相辅相成,所以五禽戏中对每一个项目的练习,需要照顾其他的外界心脏器官,才能达到去除百病、健身健体、健康长寿的终极目标。

2.2 养生的作用与疗效

根据我国中医学的心脏和肺的研究可以说明,使全身的肌肉和肌腱、骨头和骨骼、腰部和髋部关节与之硬化和加强,每天精神才能充沛。鹿戏主肾,不仅仅可以补血,还可以起到引导、牵引和易于腰部和肾部的积极作用和疗效,以此来增强行和走的基本能力。此外,熊戏主脾,不单单能调理胃部,而且还能充实两肢的发育。猿戏主心,既能养心还能补脑,开发智力和智育水平,能与中医相关的学说和假设观点相融合。鸟戏主肺,还可以调节气压,加强人体呼吸道功能的畅通,提高人体的平衡功能。总而言之,学习五禽戏的每一套基本的技术和动作,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调节、眼神、心智等。要求每一名练习和学习禽戏人神态运用要逼真且形象,必须要做到心如静止、积极、放松,牵引和伸展全身,动作衔接有序而且不慌乱。

2.3 养生学的价值定位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某高等学府建校90周年庆典的大会上曾指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窗口,这口号不仅仅是对于我国体育专业学生本身而喊出的,更是对民族喊出的坚定有力的讯号,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更是在符合当今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磨灭的继承与传播的手段与途径。与此同时,我国传统体育养学如果要真正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与关注,仅仅依靠学校弘扬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这一养生学得到新时代年轻人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已有80多所高校开设了传统体育养生课,但在公共体育课上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这门课的还很少,而针对中华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学分学制、课程类型等方面还是存在诸多的有待解决和完善的相关问题。

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益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可以使身体达到强健的功效,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内在美,使人们对体育养生给予了全新的诠释。

3.1 体育养生学的功能

传统的体育养生方式不单单是对人体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思想、内涵、大脑、精神等隐性却又真实存在的东西。通过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体育养生学可以使脑部、神经达到良好的锻炼,提高神经中枢的免疫功能,促使神经中枢和细胞获取更加完备的能量物质以及氧气供应。所以现高校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利用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加实践,良好的结合起来,充分从知识到身体实际的锻炼,以为今后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精髓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3.2 体育养生学的功效

传统体育养生是运用比较传统的运动与训练方式而从事的身体锻炼,以活动神经系统、提高人体免疫体为主要宗旨,以协调血液,达到身心健康,延长生命周期的目的。体育养生可以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优化,从而达到自我经络运行通畅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导引养生功也是我国医学的重要核心理论之一,且特别着重于内气功的效,这也是导引养生功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医学的精华之作,他们的出现都是唯物辩证法在我国中医药中的具体表现,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千年的临床实证研究。

4 结论

我国传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高校相融合和衔接,是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大力继承和传承,是更加全面、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发展的需要;是对我国青年和儿童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措施,与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对祖国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对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开设养生学学科或课程是开展课外养生活动必不可少的趋势,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智力和智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且具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中华绵竣健身运动导论[J].体育科学,1998,(6):48.

[2]杜放,王岚,代莹,何竹雨,吴红雪,张守伟.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26-128.

[3]汪茂和.中国养生宝典寿星谱[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8.

[4]杜放,范尧,郑洪才,刘苼.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3(5):38-41.

[5]汪茂和.中国养生宝典[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

[6]杜放,郑洪才,罗彭.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76-79.

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 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传统体育养生;困境;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形体活动,呼吸锻炼,意念调整,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形、气、神的统一,以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激发生命智慧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1〕,也就是说,不仅是老年人,绝大多数中青年人也面临着如何科学养生的问题。虽然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但从社会推广效益而言,并不十分乐观。本文从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视角切入,剖析传统体育养生发展面临的冲突,进而提出传统体育养生的未来发展策略。

1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困境

1.1快节奏与慢节奏的冲突

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新更是日新月异,人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想方设法多掌握知识,多学习技能。如此必然导致生活节奏变快,生活紧凑感加剧,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生活。快节奏生活是一种社会现象,信息产业的升级中,大量技术知识的涌现,在有限的资源下,在单位时间内,个人间、团队间、公司间,甚至国家间必然会加强竞争,必然会以提高效率为己任,必然会营造一种快节奏生活的氛围〔2〕。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如此紧张的状态若只依赖短期、急速的运动恐怕难以奏效,而传统体育养生慢节奏的松、柔、慢,匀正好填补了快节奏生活的空白。快节奏生活的个体在适应了高频率工作状态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轻松柔和的慢运动,因此倾向于选择诸如健美操、街舞、击剑等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正是这种难以适应性,导致某些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少人问津,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慢节奏运动很难吸引青年朋友的注意力。

1.2流动性与沉积性的矛盾

当代社会经济一体化、投资全球化、沟通数码化、距离扁平化的趋势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快、新、变成为当今经济的主题〔3〕。21世纪在许多方面俨然成为“快速世纪”,灵活性、预见性成为主流,强调快速与不间断。传统养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内容与活动形式已经趋于稳定化、常态化,这种稳定和常态表现出的是一种中庸博爱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日新月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习惯了流动性的白领精英,求新、求全成为他们的嗜好,这种嗜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新事物总比旧事物拥有更强大的聚合力。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也通常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排除在外。

1.3西洋运动观与中土运动观的较量

现代运动生理学指出:人体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遵循了生物体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刺激—反应—适应的原理〔4〕。现代科学健身观促使健身获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指导,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到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了比较明晰的指导,于是群众在选择健身项目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明晰化”的西洋项目,如瑜伽、击剑、壁球等时尚项目。而对本土的传统体育养生却提不起兴趣。传统体育养生来源于本民族,讲究“取类比象”和“思内揣外”,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使受众有时感到无所适从〔5〕。另外,传统体育养生深厚的沉积性使得大众对其熟知程度高,提起传统养生,下意识地认为是老套锻炼模式的代名词。而“求全求新”成为大众健身锻炼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未接触的项目常常被认为是好项目,“试一试”的心理使人们趋之若鹜。如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国内市场占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我们本国的传统文化却门庭冷落。如不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种舶来品的文化侵略之风将会愈演愈烈。

1.4普及推广与深入研究的错位

当下,一方面强调传统养生要普及推广,到群众中去,努力使自身项目不断扩大化,尽可能扩充本土项目的军团数量,以求广、求全。实际上,盲目扩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低水平的重复,新生带老生,好者保持原样,次者不断变异,这其中的某些项目,更是被逝去的时间弄得面目全非。以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例,八段锦中的“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势,标准动作是慢出拳,缓收回。但笔者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看到的习练群体却是快出拳,速收回。如此则没有起到该动作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在强调普及推广的同时,又提出加大传统体育养生的深入研究水平,如研究传统养生的功能作用及其形式等,而深入的研究需要的是小范围,强势团队的精密性合作,这与普及推广的大批量、多产出是很难同步的。

1.5科学程度与发展速度的失宜

参看我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发展史,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更为明显,基本是靠农民自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精耕细作,靠天收的情况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所以使人们对“天”充满敬畏之心,形成诸多“天”的概念〔6〕;中国人注重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不可能求助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实现,而只能求助于整体直观和心灵体悟〔7〕。中国人的思维习性自然讲求悟性、心领神会。梁启超曾说:“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8〕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的是经验描述法、理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及比较容易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少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对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内容主要偏重于历史、文化、项目、概念特性等方面,而对其健身成效的科学实验研究则较少涉及,对更符合人们需求、更有利于人们实际操作的技术方法、动作规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科学化研究水平的欠佳,使得传统体育养生在科学界缺乏信服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nlc202309011843

2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策略选择

2.1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科学化

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和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在商业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脚步的催促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要提高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积极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效果的科学研究。通过对优秀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出可供锻炼者参考的具体量化指标,对锻炼者会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第二,做好科学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日常健身运用的转化。科研成果是实现其科学价值的第一步,传统的观念与评价体系造成不少研究者仅仅满足于将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然而,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是实现其价值的第一步,科学研究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成果,一个科学研究的价值也要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实现。

2.2传统体育养生挖掘深度化

传统体育养生学隶属于传统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钻石〔9〕。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人民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养生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传统体育养生对延年益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传统体育养生学涉及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总括,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充分挖掘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价值,使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的舞台是传统体育养生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3传统体育养生传播模式别致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养生,其传播方式必然与之相适应。中国公益性传播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是古代体育养生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使得我国传统养生在现代社会传播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对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现代文化传播的中心逐步向现代学校教育转移,传统养生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将成为传统养生推广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设立了许多网站宣传传统养生,但由于网站的点击率较低,传统养生传播的关键是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而这种系统性有赖于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养生社会化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市场化传播。体质问题的社会化,决定了为社会成员提供养生服务应该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部分,面向全社会的免费体育健身不利于优质体育服务资源向社会转移。所以,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瑜伽、合气道和剑道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2.4传统体育养生对象年轻化

年轻人往往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专业活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经常面对电脑工作一整天;由于近年来手机网络的普及,回到家后,手机又成了主要的放松娱乐工具,眼睛和脊柱长时间呈现同一个姿势,导致身体机能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精神萎靡不振,自觉“心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思维力逐渐僵化。与他人沟通较少,生活热情不高,对小事敏感,对他人多疑,创造力和事业心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身心的伤害逐渐降低,对什么都难以提起兴趣。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导致经常以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固执己见,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高潮期等。愤世嫉俗,得过且过,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那份热情。这些“心理早衰”亮起的信号灯却被年轻群体所忽视,不仅不去保养,反而采取一些更激进的办法去试图解决,如深夜泡酒吧,看电影,玩网游,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当年轻人真正意识到自身对健身忽视的危害时,才想起养生。因此,在目前阶段,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年轻化的理念势在必行。

2.5传统养生研究学者大众化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曾指出:“学术界本来就有不同的分工,有书斋里的学者,也需要面对大众、做普及的学者〔10〕。”在传统体育养生领域,既需要有对此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同样也需要面对大众进行普及性教育的学者,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上来看,向民众普及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是多元的,第一是学术功能;第二是大众普及功能;第三,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让普通民众了解更多的传统体育养生知识,短期看,能提高文化涵养,增强自身体质健康。长远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弘扬不是一朝一夕和小群体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长远、持续、多团队的合作才能有所企及的。

2.6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简单化

现代民众对待健身的态度讲求“简单”“实效”“娱乐性”,传统功法虽然成效显著,但需要长时间、多投入地去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在老年群体中的开展效果往往优于年轻群体,因为老年群体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繁杂的功法练习中,去试探,去寻找,直至寻找到自己最为满意的功法为止。但青年群体则不然,他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对于一套功法练习一遍就需要20多分钟的状态,他们通常表示无法接受,“谈功色变”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内容繁杂,博大精深确属事实,但在群体推广的道路上,如若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高效率模式,恐怕也很难在中青年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推广一些单势动作,有效解决青年群体长期被困扰的亚健康状态不失为一种良药。如近几个月,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推荐的一套养生操“太极十二拍”(通过双手拍打全身经络穴位达到健身效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一为可及性强,双手为械;二为趣味性佳,每节动作重复36次,领练与习练者保持互动模式;三为音乐节奏感强。在笔者居住的社区里,几个月习练者就达上百人,傍晚时分,人头攒动,“太极十二拍”蔚然成风,不失为一道亮丽的健身风景线。

3结语

当代,重拾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已刻不容缓,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扛起这个担子。培育大众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加快我们的实施行动,使之在文化发展中另辟蹊径,具备自主生存的能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唯其如此,传统体育养生方能加速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新网.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传统养生科学登堂亮相〔EB〕. http://www.chinanews.com,2012.11.

〔2〕邹广文.在时间中感受生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4-03-21(2).

〔3〕田标,唐永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新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3):10.

〔4〕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2.

〔5〕陈青山.传统体育养生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7.

〔6〕陈来.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8(1):52-71.

〔7〕翁士勋.试论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以和养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9(2):11-15.

〔8〕李小灵.阎崇年:“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N〕.北京纪事, 2006-04-15(61).

〔9〕张丽.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03):32.

〔10〕张云涯.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理念与策略〔J〕.体育刊物,2002,9(6):67-68.

(责任编辑:阎 彬)

《内经》与心理养生 篇9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有关专家指出,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与健康心理学相关的内容。

一、形神既俱——养心要理

《内经》健康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神相即四个字。意指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养神为主。形神既俱论贯穿在《内经》朴素唯物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内经》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即形生神。如《灵枢·本神》所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 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即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的由来。

另一方面,《内经》 认为神对形又起主宰作用。如《灵枢·邪客》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同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告诉我们:只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健康长寿,“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 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时,不妄劳作”,并且,《内经》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内经》已初步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解读:

从《内经》的这些论断我们可以看到,《内经》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即拥有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则身体健康,反之则可引起身体的各种疾病。此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还认为“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充则形旺神全;精气不足,则形体萎靡,精神浮躁,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资生, 彼此充盈,人才能健康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心身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即既 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更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健康心理学,乃至于医学心理学所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二、清静养神——康生要点

《内经》认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精于摄生之道,遵循一定的养生法则,才能千灾消,百病痊,以求健康长寿,享乐天年。可以认为《内经》 强调要做保持人体生命健康的一个要点就是“清静养神”,如《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 疾起”;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可见,要保持身体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保持心理健康, 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养神,使外诱不入,内心安定,从而使有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抗病力增强,不易罹疾生病。

三、和调情志——理心要法

《内经》在调理情志方面也非常重视,认为精神情志调和在防御疾病方面能起重大作用。这点我们可从《内经》 的有关论述中求证,如《灵枢·本脏》中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就告诉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调和的情志,就可以适应外界的一切变化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外邪侵袭,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不受疾病的折磨。但如果人的.情志活动过度或人体内在精神活动失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在《灵枢·寿天刚柔》中言:“忧恐愤怒伤气,气伤乃病脏。”在《灵枢· 口问》中亦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些论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精神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内经》还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的气乱,思则气结。”又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飱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 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注意调摄形体,讲究生理卫生,以增进身体健康,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 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保持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健康长寿。

四、四气调神——养生要道

《内经》 十分重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如《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本神》也说:“顺四时而适寒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春 时应使心神情志舒展条达,以顺春气“养生道”;夏时应使心神情志充实欢愉,以顺夏气“养长之道”;秋时应使心神情志安宁平静,以顺秋气“收养之道”;冬时 应使心神情志安静愉快,以顺冬气“养藏之道。”还指出“阴阳四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可见,要想身心 健康,就应顺应自然,使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活动与自然四时相适应。

五、情志相胜——调心要则

在心理疾病的调治方面,《内经》亦颇有见解。认为凡是不正常的或过度的心理活动,如不及时调理和防治,就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引起身心疾病,还具体地提出了三种心理治疗形式:开导对慰式、情志相胜式、刺激治疗式。

其中《内经》很重视情疗,即五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后世医家继承并发挥了《内经》的情疗法,也有把情疗分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和思疗五种疗法。

六、节欲保精——德全要方

上一篇:法制交通禁毒大会讲话稿下一篇:中国食品安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