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2024-10-23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精选12篇)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1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所以说美术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作为美术教师,不能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学习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将转变了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运用“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整体改革思路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有益的探索。

1美术游戏活动方面

1.1激发幼儿对美术游戏的情感和兴趣

某些幼儿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兴趣,教师要经常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如小班教师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彩色纽扣、干净易拉罐、火柴、瓶盖等,让缺少表现手法的幼儿用现成的图像及物品进行摆放,拼搭和粘贴,变“注入”教育为“启发”教育。可利用游戏加以诱发。如在活动中让幼儿画汽车,从表面上觉得很乏味,难以入手,孩子都喜欢玩积木,用积木拼出汽车,在玩耍中得到学习,从而了解汽车的特征,让幼儿提高画汽车的兴趣。这样幼儿更容易将自己的意愿表现出来,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容易哭,坐不住,不喜欢画画。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如小乌龟卖气球这一活动,以小乌龟的口吻简洁,明了的向幼儿提出要求。如“我卖的气球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哪几种颜色?小朋友能不能帮我多画几个啊?”最后给小朋友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小乌龟将自己带来的小花送给小朋友们,并鼓励他们:“那么多漂亮的气球啊,我要把它们送给我的好伙伴们。”小朋友因此而增加自己的信心。从而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获得愉悦感,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目。

1.2在美术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光靠说教是没有效果的,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幼儿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能辩别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美术教学中也是一样,如:在自由作画中,有个小朋友画了根拐杖,我很奇怪的问他:“为什么画拐杖啊?”孩子说:“爷爷昨天摔伤了,我画根拐杖给他,他就不会很疼了”这就体现了这个孩子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有的画花。说送给妈妈,妈妈太辛苦了。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1.3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肢体发展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在美术课中进行有趣多种的游戏,如小班美术课中的《欢乐的曲线》,小朋友运用七彩的带子,跳起欢快的舞来。在游戏中使幼儿全身动起来,从而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了解曲线的不同形状,同时都可以锻炼幼儿的四肢协调及身体平衡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质。

1.4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智能

游戏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根据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这一特点,在画圆圈中,我让幼儿玩一个盘子,启发他们变化玩法,如:把它当成帽子戴、当飞盘玩等,幼儿在玩耍中,知道圆在生活当中的不同用处,这对幼儿促进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2美术教学活动方面

2.1帮幼儿建立求异立新的创作思路

幼儿作画时,老师大都要求幼儿画的不要跟老师示范画一样,不要跟别的小朋友画面一样,但这样的要求常使部分幼儿束手无策。所谓“不一样”,就是要求幼儿创新,使作品超出自己掌握的方法。如学画树时,既要鼓励幼儿画出日常所见的树,又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具有神奇功能的树。有个幼儿按自己想象,画了一棵奇异的树。讲评时,大家问这树的名字。根据画面内容,我和这名幼儿商定为此树命名为“故事树”。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作的动力。幼儿只有对绘画有了兴趣,才会进步,才会有创新能力。孩子在幼年时,就本能地对周围的一切有探索的渴望,因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成了首要任务。作为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听孩子的问题,分享孩子的好奇心,在绘画课上,不要忘了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后,父母通常在一、二秒钟之内便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们提倡老师在孩子提出问题后,等孩子思考后说不定孩子给出的答案更具有创造性。例如画“森林里的动物”教师先讲故事激起幼儿的兴趣,而后倾听幼儿的想法,如果自己讲故事,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幼儿的回答就会不尽相同,这样画出来的画也就具有创造性。

2.2减少对幼儿绘画内容的控制,增加其选择自由

国外对成人和儿童的研究均表明,自由选择绘画会比强制选择带来更高创造性。在幼儿绘画中,自立程度越高,创造性水平就越高。例如:让一组儿童自己选择活动中用的材料,另一组儿童则由别人替他们作选择,结果前一组比后一组表现出高得多的创造性。鉴于这一结果,我们在要求幼儿绘画时重点在于让幼儿自由选择,启发创造性。如美术课“小鸡”让幼儿讲述观察过小鸡捉虫吃米,戏耍,睡眠等情景。启发幼儿画出各种动态小鸡形象,还可以想出其它情节,小猫在和小鸡玩,狐狸走过来了,猫怎样拼命保护小鸡。让幼儿自由编故事,并动脑筋画出故事情节。打破了以前只是一幅“小鸡吃米”的情景图。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其独立作画的能力。如果是小班还可以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爱玩泥、爱撕纸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是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所以为幼儿喜爱。第一阶段,我们围绕节日教育(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教育(“今天我不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胸花”、“绕线镜框”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第二阶段,我们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表现对称,我们先让幼儿进行一次“染纸”活动,形成对称感后,再让幼儿装饰花边。再如,在学习用棉签画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幼儿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再让幼儿绘画。

2.3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向幼儿阐明创造意图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造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创造意图可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传达,语言传达是最直接、便捷的方法,语言由抽象符号组成,而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师采用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将本质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信号,使之产生创造,为达到上述目标,老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幼儿的生活世界与大人相比是浅显简单的,生活经验缺乏的他们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使幼儿的创造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世界无限空间之中。幼儿心理具有泛灵性的特点,在他们幼稚的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哀乐的,在语言中经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造意图,这种方法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当我把花儿比作“花宝宝”时,幼儿会让它们害羞、哭泣。当我把星星比作“星宝宝”时,幼儿会让它们在天上滑滑梯,给太阳公公理胡子。在阐述创造意图时,语汇的具体形象能增强幼儿的理解,面对丰富多彩的语言,幼儿更感兴趣易理解的是动词、名词,动词能引起幼儿生理上活动的冲动,名词能引起幼儿对生活场景的联想,在保持句子合理通顺的前提下,将阐述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动词、名词以象声词、叠声词的形式出现简洁、押韵、生动、形象,不仅有助于幼儿理解创造意图,更有助幼儿浮想联翩。

2.4幼儿美术作品的交流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老师们总会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在作业角上展示欣赏,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美术兴趣。而在游戏活动中,这种评价方法用得很少,一来因为老师们认为幼儿游戏作品很“粗糙”“简单”,有的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值得展示。二来因为幼儿游戏作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展出来也是“乱七八糟”,不值得一看。但当我们在活动室开辟游戏作品交流台,让所有的孩子把作品放上去以后发现,这种观点只能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其实不论在大人眼里是多么“不像”,多么简单的东西,都无不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每一件小小的作品,孩子都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在玩泥游戏后只见一个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我们左看右看不知道是什么”的泥疙瘩,迫不及待地放上了交流台,并兴致勃勃跟小伙伴讲开了:“喂,你们知道,我做的是什么吗?告诉你吧,这上面高高的是两个山峰,一个大,一个小,中间还有一条瀑布流下来,这下面的是我和哥哥在那里看瀑布……”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话语,再看看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的笑容,这是其他一切言语评价所无法实现的。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幼儿,即使能力弱的幼儿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他们一有空就自发地去看作品、评作品、介绍作品,以此激起了幼儿再游戏的极大热情。

3结束语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要更多地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让幼儿通过游戏,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创作,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的同时,也不要放弃教师的教学,必要的教学和指点是有价值的,空有过程而无结果的教育并非我们所追求的。教师也注意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表现技能,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使用材料的方法,并展示多种(而不是一种)范例。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不受客观情理和时空关系的束缚,凭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和所感,但是他们也不会因为缺少技巧而感到不知应该如何表现自己。

摘要:幼儿美术活动既是幼儿情绪的宣泄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本文从游戏活动方面和教学活动两方面分析了“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整体改革思路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幼儿美术,游戏,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姚春红.对于学前语言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探究[J].2015(14):281.

[2]刘继芳.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祖国:教育版,2014(5):185-186.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2

一、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体育游戏在新时代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把“体育”放在首要地位,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

(一)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础,对人类的生息繁衍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的学习能力与领悟能力比较强,幼儿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与语言运用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积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生活常识,熟悉生活中的物体。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带领幼儿做游戏,以缓解幼儿在学习上产生的苦闷情绪。幼儿在做体育游戏时,既锻炼了自身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新时代幼儿园教学与体育游戏的关系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游戏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也肯定了其对幼儿发展具有的独特价值,体育游戏被逐渐引入幼儿教育领域,进入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成为新时代幼儿园教育理论上所关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这吸引了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去解释和探究体育游戏与幼儿园教学的关系。

(一)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是并列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理论中的体育游戏和教学就像两条完全分離的平行线,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体育游戏强调的是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是内在游戏精神的主动生长,是一种无目的或是目的性不强的活动。而教学则是一种有外在教育目的规范,要使幼儿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性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强制要求,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

(二)幼儿教学与体育游戏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已经不再那么清晰了,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体育游戏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并开始借助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体育游戏来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游戏化,其主要目的也是适应新时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效率而服务,体育游戏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排除在幼儿园的教学体系之外,它已经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得到了专家与幼儿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体育游戏与教学的融合,更多的是表层上的融合,许多幼儿教师追求形式花哨、活泼的教学方法,把体育游戏与教学进行简单的相加。

(三)幼儿教学与体育游戏是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

幼儿园体育游戏和教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而体育游戏只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不能代替教学的所有功能,幼儿园的教学应当渗透到各种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幼儿园以游戏主体性活动为中心,为了教学活动而将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放射扩散到教育活动体系中去。

幼儿园体育游戏与教学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体育游戏是幼儿自发地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的一种活动;教学则是外部文化对儿童潜能的开发。但是,不论是体育游戏还是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活动。在追求共同价值目标的情况下,体育游戏和教学因素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换。幼儿园的`体育游戏与教学能在更高层次上有效统一,这是新时代幼儿园教育理论最理想的追求。

三、新时代幼儿园体育游戏教学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将体育游戏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融合、彼此不分的整体,是新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幼儿园体育游戏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化

幼儿园游戏教学化是指在保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教师要用智慧的双眼去捕捉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充分观察和了解幼儿进行游戏时的真实情况,在幼儿对游戏感到困惑的时候,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以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并将教学的因素融人游戏的过程中,使游戏和教学完美结合。这不仅保证了幼儿游戏的愉快体验,也使幼儿自身的游戏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要求融于各种体育游戏中,通过体育游戏组织化、体系化,了解游戏的过程,设计好游戏的内容,重视体育游戏的运用,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充分挖掘体育游戏中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巧妙地将教学目标融合到体育游戏中,同时也使体育游戏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教育活动中,将传统的课堂变为新时代幼儿教育的良性互动的课堂。

四、体育游戏在新时代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转移得也比较快。为了满足幼儿的新鲜感,使幼儿积极参与到体育游戏中,教师需要保持体育游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一)贴近生活并符合正确的生活逻辑

幼儿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教育时,要贴近生活并符合生活逻辑。幼儿主要是模仿教师进行游戏,通过游戏来不断了解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幼儿逐渐将自身融入游戏情节中,感知角色,模仿角色,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这有利于幼儿的心理成长。在体育游戏中,幼儿一起娱乐嬉戏,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如何相处,如何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等,这些对幼儿的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开展适宜的体育游戏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开展适宜的体育游戏,以提升幼儿的运动能力。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幼儿了解生活常识,具备生活能力,还可以开发幼儿的大脑,提升幼儿的智力,训练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体育游戏能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让幼儿在游戏中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是,体育游戏还是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把握游戏力度,明确游戏目标,不断对游戏进行创新,以保持游戏的新颖性与趣味性,为幼儿教育事业开辟新天地。

五、体育游戏教学时,应注意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幼儿教师始终要将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以确保幼儿可以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消除环境内的一切安全隐患,提前做好游戏准备,为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安排体育游戏教学的难度上,也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来确定,将幼儿的体质、素质等客观条件考虑进去,在游戏开展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发生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游戏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和掌握幼儿体力的变化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总之,幼儿教师要把安全防范做足,以保障幼儿在做体育游戏时的身心安全,同时也要避免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游戏中的纪律和安全问题,真正做到把游戏时间还给幼儿。

参考文献:

[1]梁周全,尚玉芳.幼儿游戏与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薇.浅谈体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上),(11).

[3]王俊琴.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研),2011(06).

[4]任七英.浅谈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游戏[J].新课程(教育学术),(09).

幼儿民间舞蹈与游戏移情教学 篇3

关键词:游戏移情;民间舞蹈;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52-01

一、情节化、趣味化的活动内容是幼儿学民舞的基石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纲要》也多次指出:“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要使幼儿对民间舞蹈感兴趣,就必须有趣味性的,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使幼儿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从事民舞活动,所以我会选择一些形象性强、节奏感强的舞蹈作品,如:傣族舞《金孔雀》,蒙古舞《绿洲小骑兵》等,以形象地表现动物为主的舞蹈,激起幼儿喜爱动物的本能。

1、视听结合,充分激发幼儿对民舞的兴趣

在民舞教学中,我会结合舞蹈内容,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成PPT向幼儿介绍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帮助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服装、生活习惯、民俗民风,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为幼儿学舞蹈打下基础。

我将网上收集来的民族服装的图片进行归类,并制作了三个课件:《傣族服装展》、《新疆服饰展》和《蒙古服饰展》,并配以相应的曲目,分多次让幼儿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大声讨论,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啊,这个衣服真漂亮,像孔雀的羽毛。”有的说:“啊,像多漂亮的花”……在视觉的冲击下,孩子们感受到民族服饰的美。在活动中,我不仅让幼儿欣赏,还提供机会让幼儿感受一番,我让小朋友带来了碎花小棉布,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幼儿打扮自己,做了回“傣族小姑娘”和“傣族小伙子”,孩子们被自己的打扮感染了,拍着手欢呼着:“啊,真好看……”通过游戏的转化,使幼儿成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成功的将幼儿对游戏的热情移情到民舞的学习中来,大大提高了幼儿对舞蹈课的兴趣,使幼儿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投入了老师的“圈套”。

2、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感受音乐,激发学习民舞的热情

幼儿对民舞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应该对舞蹈的音乐有充分的感知,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幼儿会变得更为主动、积极。如大班舞蹈《骑上我的小毛驴》是一个新疆舞蹈,动作韵味相对难领会,还有特定的诙谐的感觉。在指导这一舞蹈时,我就充分让幼儿感受音乐本身的趣味性。我和着音乐生动地讲述了《阿凡提的故事》,让孩子从心里喜欢阿凡提的聪明勇敢,幽默诙谐,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倒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欣赏了欢快活泼的新疆舞旋律,感受到了新疆民族乐的优美与动听,使幼儿产生兴趣。除了通过故事让幼儿感受并熟悉音乐,我还让幼儿亲身体验音乐,我为幼儿自制了简易的“小毛驴”体育玩具,让幼儿听着音乐,骑上“小毛驴”做一回“阿凡提”。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很快进入角色,能深刻体会到音乐的哪些地方比较有趣,哪些地方比较优美。这一游戏性的角色扮演,使幼儿真正喜欢上了音乐,喜欢上了舞蹈。适合孩子的,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二、道具的使用是幼儿学民舞的推力器

幼儿在接触学习民舞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舞蹈的道具及服饰的使用,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会用最简易的方法制作一些头饰、服饰什么的,让幼儿穿上它们学舞蹈,这样幼儿对动作方位的把握、力度的掌握更易理解。

1、服饰可以帮助幼儿感知动作的到位与否

在幼儿学习舞蹈时,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小朋友,要出胯。手上举,动作要到位。”但是在幼儿的世界怎么能明白“到底什么是到位呢?要怎样做才到位呢?”对他们来说没有明确的参照物,是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的。幼儿的思维是具体而直观的,只有明确的可以参照的标准给他们,才能明白什么才是到位。如幼儿在学习“三道弯”时,我让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块小棉布,为每位幼儿制作了一条小筒裙,“小朋友穿了筒裙,要做到你的屁股、腿不能往前动了,就说明你的动作到位了。”我这样跟小朋友说。由于筒裙的包裹,孩子们就能体会到胯应该出到哪里?腿应该出到什么地方了,动作到位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2、道具能帮助幼儿感受作品情感

蒙古舞《绿洲小骑兵》节奏欢快、活泼,充分表现了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活泼欢快的孩子,其中一组双手挥动摔跤的动作,幼儿很难掌握,表现不出动作豪放的气势,于是我让小朋友拿了条尾巴,一方面可以当缰绳使用,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尾巴从前往后甩,小小的一条尾巴让幼儿很快掌握了从前往后的甩臂动作,而且能很好地将动作的力度表现出来,我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小朋友:“怎么样甩才会把尾巴甩起来呢?”有的说:“要很用力”,有的说:“要从前往后甩,这样才好看。”“蒙古的小朋友在大草原上跳舞就是这样感觉,很用力的,很有热情的,所以蒙古舞蹈比较豪放……”一个小小的道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添了教学情趣。自那以后,我经常会使用一些小道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如新疆舞《快乐的阿衣古丽》,我让小朋友戴上帽子,拿上铃鼓来练习,小小的道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很容易地让幼儿体会到动作的要求,幼儿在这种“玩”道具的情景中学的不亦乐乎。当然,在使用道具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道具使用的要求明确,知道怎么拿,怎么使用才能让幼儿挥洒自如,然后将要求明确给孩子,并一一指导孩子使用,道具使用的好也为幼儿学民舞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4

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学者普遍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因为其施教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学前儿童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并形成初步的多元文化认识。在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中结合节日氛围,把节日游戏作为语言和文化传授的媒介,不仅为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同时还有利于促使英语活动不再是独立于幼儿整体发展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而是成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幼儿园英语教学游戏

很多学者和教师普遍肯定并认同游戏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所谓英语教学游戏是为了完成英语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性是游戏教学的本质。通过游戏掌握目标知识、获得目标能力等要素。 每次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应围绕当次的教学目标而展开,识记字母、 认读单词、习得短句等,对应有适合的相应游戏与其匹配,使教学活动既有针对性,又生动有趣、富有意义。

此外,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儿童的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必须同时得到刺激和发展。课堂游戏活动给幼儿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极大的促进了幼儿感官的发育和发展,游戏通过利用视觉、听觉等渠道的多方面刺激来激发促进幼儿语言的生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安排一些身体运动方面的游戏活动来辅助英语教学,如猜词游戏、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教学法) 、角色扮演游戏等。

二、西方传统节日中的游戏

国内多是通过外观的装饰、互赠礼物、聚会等方式庆祝西方节日。其实,西方节日的来源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庆祝活动中的游戏成分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文化。很多参与性和趣味性很强的游戏对于培养儿童的性格、合作意识、和文化意识都非常有帮助。

1.释放孩子的天性与分享意识培养

复活节( Easter) 有不少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它象征未来的生命。一种古老的游戏,是把煮熟的鸡蛋送给街头的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蛋往前滚,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蛋全归他所有。

万圣节( Halloween) 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 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Treat or Trick”的游戏就要开始了。

2.家人与团体意识培养

西方人最重视的圣诞节里最有趣的活动要数“报佳音”,象征天使在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深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挨家挨户地来到教徒家门前齐声唱起圣诞颂歌。于是这家人便走出来加入合唱。唱罢,主人把大家邀入屋中,以茶点招待。说笑一番后,唱诗班再到别人家去唱,主人一家也往往随同前去,“报佳音”的队伍愈来愈大,他们一家家地唱,欢乐的气氛有增无减,常常持续到天明。

3.竞争与技巧的培养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 bobbing for apples) 。游戏时, 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感恩节宴会( Thanksgiving Feast) 后的传统游戏“南瓜赛跑”是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胜。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4.动手能力的培养

万圣节的“杰克灯”( Jack - O - Lantern) 的样子十分可爱,孩子们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装饰圣诞树( Christmas Tree) 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或买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一家人亲手在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三、结语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5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启蒙幼儿。游戏教学凭借其在参与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教学内容的想象性等方面的优点,逐渐成为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从幼儿发展的层面来说,游戏教学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灵活性、有益身心健康、推动智力的发展;从教学的层面来说,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与能力、提升自信、培养儿童个性等作用。

关键词:游戏教学;幼儿教育;作用分析;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儿童心理发展和生理的需求,也将这一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中,丰富了儿童情感,启蒙了儿童知识,培养了儿童的基本能力。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摒弃了传统的强制灌输的弊端,还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进的基础[1]。因此这种形式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并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游戏教学形式的优点

(一)参与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游戏教学更多体现了自主性,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比如在规定的环境下,儿童可在一定要求下自行组队,选择同伴,寻找游戏素材等,在游戏过程中,让儿童自己与同班进行协商,合作等等,旨在锻炼儿童的自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儿童接受知识,还能够培养儿童的素质能力,这也体现了游戏教学的无限可能性的优点[2]。

(二)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游戏教学中最重要的优点。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而在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尽量多地增加教师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人的幼儿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儿童喜欢探索世界,与他人互动,这也是他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在找朋友的游戏中,随着教师口令的停止,要求两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组抱在一起,不仅可以增添课堂气氛,还能让儿童之间多一点互动,增加熟悉度,游戏中也存在不确定性,儿童不知道教师会发布三人一组还是两人一组,这些或紧张,或期待的心情正是儿童在游戏教学中的体验性的体现,而且只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讲清规则,儿童就能在游戏中获得体验。

(三)教学内容的想象性

这是游戏教学中最具特点的一项。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游戏教学带来的想象性效果显着。不同于其他方式依托实际进行教学,游戏教学则是超脱于实际,不拘泥于实际,发展想象力,营造一种虚幻的环境。在狼捉羊游戏中,有扮演羊的,有扮演狼的,他们通过自己对角色的认知进行扮演,参与游戏,完成自己的任务。游戏中就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既能让他们体验角色的责任,又能提高儿童团结合作的意识。所以游戏教育所具有的想象性旨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幼儿教育的效果。

二、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掌握基础尝试,形成良好习惯

儿童好动,喜欢玩耍,由此游戏就成为他们获取尝试,接受知识的重要媒介。由于儿童理解能力还较为低下,很多抽象的知识不能够理解,而运用游戏的方式则可以将这些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让儿童接受常识。在这之中,教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和调动儿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游戏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以团队形式进行,无论是两个人还是五六个人,都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而这种形式也最能提高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但游戏是一种集体性质的活动,他们能在活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团队中也是一个锻炼的契机,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展现一个团队的能力,要通过一个人的发展来带动团队的发展。儿童也能通过团队锻炼社交能力,他们能够学习基础的协作和人际交往,开发潜能,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创新能力

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对幼儿的创新教育与激发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游戏环境中,儿童所处环境相对自由,没有外界条件的限制,因此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此时也是激发潜能的最好时机。在游戏中可增加一些创新性的规则,突破传统模式,引导儿童进行推理。比如在蛙跳的游戏中,在儿童中指定几个蛙,由儿童互相猜测谁是被指定的蛙。在整个过程中让儿童自行判断,增加了游戏的娱乐性,也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能够极大地增加学习兴趣,比如可让儿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在制定规则中不断突破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儿童的创新能力。创造性的提升离不开自主性,游戏教学恰恰拥有自主性的特点,只有让儿童亲自参与进去,切实体验到自己是游戏中的一员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兴趣,从而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

(四)培养灵活性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人类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抵抗力差所以需要多运动来增强身体健康。在平时常规训练中他们难免会感到枯燥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抵触,最后影响到心理。所以,游戏教学不仅要求促进学习,还要锻炼身体的灵活性,通过更多带有技巧性的`指导让儿童的身体更加灵活。比如与儿童进行投篮游戏,在投篮过程中,儿童的好胜心驱使着他一定要投进,在多次失败后他会自己寻找角度和方法,教师此时再加以指导,从而使儿童在投篮运动中强健身体,更能学会技巧的运用,使身体变得更加灵活。通过锻炼肢体的灵活性,来促进大脑的灵活性。

(五)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

父母为了让幼儿拥有美好的未来,往往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为幼儿报名特长班,学习班等课外课堂,他们的时间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因此,游戏教学就要为儿童的身心健康而服务,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儿童保持开心轻松的心情。

(六)有助于推动智力的发展

在游戏教学中,儿童不再拘泥于外界环境和条件约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拓宽儿童的思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各种各样的游戏模式打开了儿童的思维,从而推动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三、游戏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丰富知识与能力

开展游戏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丰富课余知识,儿童在游戏环境中不受外界拘束或者条件限制,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开拓思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游戏是儿童获取知识探索外界的一种媒介一种方式,教师适当的引导能够打开儿童的思维。游戏教学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人类的成长期中语言能力较为缺乏,游戏是练习语言交流的一个契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活动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儿童可以学会换位思考,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自信

自信的来源是不断的肯定与赞赏,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拥有自信是极为重要的。儿童心思单纯却拥有极强的好胜心,在游戏中更多的让他感受到成就感会大大提高他的自信心。所以,游戏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与锻炼能力,还能够为儿童成长增强自信心。

(三)竞争性的游戏能够培养儿童个性

儿童思维简单,但好胜心极强,他们在游戏中也会严格要求自己达到一定的目标。所以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在获得胜利时多一些赞美、鼓励和肯定,会大大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与参与热情。在开展竞争性的游戏中,比如石头剪子布,跑步比赛,跳绳比赛等,通常会在赢得比赛后极其开心,输掉比赛就闷闷不乐,甚至失去了兴趣而放弃比赛。但在游戏教学中教师通过肯定儿童付出的努力,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从而坚定儿童的信念,培养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积极的个性,陶冶情操。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与起点,承担着启蒙知识、培养个性、锻炼基本能力的责任。随着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游戏教学的方式更受教师们的青睐。游戏教学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轻松自由的氛围,还能培养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创新意识,更能让儿童在游戏的潜移默化中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和社交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模式,让儿童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解放出来,并使其更加自信、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浦雪华。品“家具小制作”之趣,悦“游戏”之乐[J]。中国校外教育,(25)。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6

一、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比如,在进行“吹泡泡”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教师边玩边引导幼儿观察泡泡大小、形状及在阳光下泡泡的颜色。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画圆的技巧,并启发幼儿自由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作画,感知色彩的美丽,画出不同颜色的泡泡,这样既能引导幼儿学习画圆的技能,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又如:在进行“可爱的小鸡”活动中,先组织幼儿到饲养角和小鸡一起玩。通过观察、触摸、喂食,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感知小鸡的生活习性和小鸡走、啄、跳的动作,并能画出小鸡的各种形态。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我们设计了“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打滚、翻跟头,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的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高兴”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既“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让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又多又绿,真好!瞧,可爱的小兔来做客了!”这些鼓励能使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即“在鼓励中创造表现”。因此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对绘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能。

二、在绘画活动中运用游戏性语言

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只有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对绘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幻想地尽情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绘画活动“气球的一家”的开始部分,我先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气球吗?气球是怎么样的?然后我再给幼儿边画气球边讲故事:“今天的天气真好,气球宝宝们跟着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到天上玩,它们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真开心。宝宝们真淘气离开了妈妈,有的往下飞,有的往上飞,有的被风一吹,翻起了跟头,差点摔到地上。爸爸妈妈真着急,可它们却觉得真好玩,一点也不害怕。”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画气球的兴趣,孩子们个个也能边讲故事边画画,画出各种形态的气球,同时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我还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中班绘画“小兔过生日”中,请小朋友扮演小动物,“小兔”邀请“小动物”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游戏的参与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在“小兔”的要求下,耳朵长在头顶上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右边,耳朵长在头两边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左边。这时,在幼儿讨论与“排队”中了解并绘画出各种小动物的头部不同特征。还有在绘画活动中“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三、教师指导语言的游戏性

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并且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有一次在“把大狮子关起来”这一绘画活动中,我给每一个幼儿的操作纸上都画上一个凶猛的大狮子,要求幼儿画笼子把大狮子关起来。丁丁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画好了!”对此我以一个管理员的身份对她说:“是吗,让我看看你做的笼子牢不牢?”“哟,你看有这么大的洞洞,大狮子一定会从这里逃走的,多危险啊!快把笼子关紧,别让大狮子跑出来。”丁丁听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画了起来。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绘画本身就是游戏,他们在涂涂抹抹中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享受绘画游戏带来的乐趣。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7

一、让幼儿尽情地玩, 激发参与的欲望

民间游戏往往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密切相连, 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风土习俗的演变, 有的存在时代局限性, 有的还夹杂一些不适合幼儿的内容, 一些游戏在内容、形式、玩法上不适宜于幼儿, 有的和民间游戏相配套的童谣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 在幼儿民间游戏的运用中, 我们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选择相配套的童谣开展民间游戏, 让民间游戏的趣致与当代幼儿生活相融合, 使民间游戏焕发出新的光彩。

童谣有的家长小时候也诵读过;民间游戏有的家长小时候也玩过。我们就以幼儿园为基地, 请家长帮助共同说童谣玩游戏, 让幼儿尽情地玩, 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小朋友与家长一起学一学、玩一玩, 既唤起了家长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又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改善, 更帮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课程, 成了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二、让幼儿有意识玩, 体验求知的快乐

童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民间游戏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添加剂”。我们要发现更多的适合幼儿的民间童谣, 指导幼儿有意识地玩民间游戏, 体验求知的快乐, 挽救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 让幼儿能在童谣中享受更多的快乐;在传统的民间游戏中更了解祖国、更热爱民族。

有人说:新童谣是绿色的, 是轻柔的, 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萌动童年, 是“拂柳渐黄半未匀”的悠悠柳丝。我认为, 老童谣是红色的, 是经典的, 是“风翻翠浪催禾穗”的丰硕结果, 是“秋放殷红著树梢”的殷殷枫叶。她充盈在我们的周围, 让我们闻到扑面而至的醇香。选择童谣就是选择了儿童, 选择童谣就是选择了生活, 选择童谣就是选择了贴近心灵的文化滋养。

三、让幼儿交流着玩, 感受协作的乐趣

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游戏, 不仅是一种尝试, 更是一种需要、一种新的体验。因为民间游戏的随意性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给幼儿合作性发展提供了前提;民间游戏的多样性激发了兴趣, 支撑起了幼儿合作性的发展;民间游戏的开展, 为幼儿的合作性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民间游戏许多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共同进行的, 同伴之间协调配合, 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在平时的游戏中, 民间游戏具有相对的随意性。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 孩子们有空余的时间, 有玩的愿望便可凑在一起, 自如地玩起来。如:炖鸡母鸡, 几个孩子围成一圈, 伸出一只小手就足够了, 孩子们小手捏成拳头侧放摆成一圈, 选一个孩子在哪儿做点菜状, 边念儿歌“炖鸡母鸡、酱油炒鸡, 红绿韭菜、腌制会飞”边做点菜状, 念到最后一句“会飞”时, 点到的孩子就可以缩掉小手, 到最后一个没缩掉的就是要表演节目。这一类的游戏往往是两人或多人的结合, 因此, 孩子们就有了互相协作的机会。

四、让幼儿徜徉在民间游戏的儿歌中, 领悟游戏的内涵

童谣, 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放大镜和望远镜, 是幼儿真善美心灵启蒙的钥匙和向导, 也是幼儿天真遐想的翅膀和跳板。民间童谣口耳相传, 流传久远, 语言浅显, 明快通俗, 音韵优美, 更易为幼儿所接受。童谣特有的文学性、教育性、审美性、趣味性, 对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优选童谣进行民间游戏, 不仅要契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还要从幼儿情感和兴趣的需要出发, 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 选择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童谣, 积累和丰富幼儿知识和经验, 从而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传统的民间歌谣语言幽默、诙谐、简练、易记。如:切西瓜游戏中朗朗上口的儿歌“切、切、切西瓜, 我把西瓜一切俩”, 简单易学的游戏:几位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做“大西瓜”) 。一位幼儿做“切西瓜”, 边念儿歌边绕着圆圈走, 并做“切西瓜”的动作, 念到最后一个字时, 将身边两位幼儿拉着的手切开, 然后站在被切开的位置。被切到的两位幼儿则必须立即朝不同方向跑一圈, 再回到原位, 先到达原位者即为再次游戏的“切瓜人”。幼儿不仅在游戏中进行了体育锻炼, 还练习了口语表达, 激发了游戏兴趣。还有许多民间歌谣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我们借助童谣把民间游戏渗透于体育活动当中, 使“童谣游戏化, 游戏童谣化, 体育游戏化, 游戏体育化”。游戏化体育活动是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借助童谣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活动。如:老鹰抓小鸡, 在玩游戏以前, 孩子们先念童谣:老鹰抓小鸡“老鹰跑东又跑西, 小鸡躲来又躲去, 老鹰累得直喘气, 老鹰抓鸡抓不着呀, 小鸡团结得胜利”。念完, 老鹰才开始抓小鸡, 鸡妈妈身后有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 小鸡宝宝都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有一只老鹰要抓小鸡, 鸡妈妈就要张开双手拦住老鹰保护好鸡宝宝。

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再思考 篇8

一、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再思考的必要性

游戏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最初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 体现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游戏认识的不断深入, 对游戏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独特价值的肯定, 游戏被逐渐引入到了教育学领域。

由社会文化领域进入到幼儿教育领域, 进入到幼儿园这一特殊的、经过选择和净化的教育环境中, 必然会在教育理论上产生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就不得不进一步去解释和思考游戏与幼儿园教学、课程的关系, 这也是游戏进入教育学领域所产生的独特的“问题域”。正如刘焱教授所说:“将游戏引入教育学领域, 首先面临的不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具体地去指导儿童游戏的问题, 而是必须从理论上说明这些本质上自由自发的活动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与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关系。”[1]

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 研究者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幼儿园内如何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手段与方法。但对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课程关系的思考是比较零散的。在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中, 对幼儿游戏与教学关系进行梳理的文献仅有寥寥几篇。从理论上澄清游戏与教学的区别, 明确它们的关系, 找到它们可以在幼儿园和谐共生的联系, 这才是在具体实践中有效利用游戏的基础与前提。

基于此, 笔者认为重新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进行总结和思考是极其必要的。

二、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认识的三种基本观点

关系是反映事物及其特征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现阶段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分离平行”“相互融合”以及“包含”三种观点。

1.“分离平行”的关系

该种观点认为, 在幼儿园内, 游戏和教学是相互并列的两类活动, 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活动:游戏强调的是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是内在游戏精神的主动生长, 是一种“无目的”或是目的性不强的活动;而教学则是一种有外在教育目的规范, 要使幼儿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性活动,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强制要求。游戏强调的是“兴趣”“表现”“过程”, 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 享受已知并将已知外化的过程。而教学则强调的是“目标”“计划”“效果”, 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 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

基于这种认识, 幼儿园中的游戏和教学就像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在现实的教学中上演着“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卡位战。“即教师发起的具有明显功利目标、注重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发起的具有教育潜能的游戏活动在形式、时间安排及比例上各自独立”[2]。玩归玩, 学归学, 两者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

2.“相互融合”的关系

此种观点认为, 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 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幼儿所喜爱的游戏所具有的独特的教学价值, 他们开始借助游戏这一幼儿喜爱的活动去进行教学, 把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目的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 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其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相较于前一种观点, 此观点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至少游戏已经不被在排除在幼儿园的教学体系之外, 它在幼儿园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得到了教师的承认。但是, 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我们会发现, 这种为了融合而融合, 仅仅将游戏的价值禁锢在工具主义的层面是不合适的, 游戏被教师视为教学追求形式花哨、活泼的“灵丹妙药”, 这种融合仅仅是表层的融合, 或者说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一旦方法运用不当, 就及有可能在实践中走入“灌输式”或“放养式”的误区。

3.“包含”的关系

幼儿园游戏和教学是包含的关系,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途径之一, 但不是唯一途径。

刘焱教授就指出, 应当首先从澄清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去理解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自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出现教育活动这一名词以来, 人们对它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但她认为[3]:只要是该活动有计划性、目的性, 有教师和幼儿的多种形式的共同参与, 就应该算作是教育活动。因此, 她认为, 应当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做广义的理解, 幼儿一日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教学活动都可以包括在教育活动之中。在此基础上同时提出“任何教育活动同时也都是教学活动的这一观点。”

她指出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是包含的关系, 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幼儿园中, 教学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游戏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虽说是重要的部分, 但却不能代替整体的功能。幼儿园的教学应当渗透在包括游戏、生活活动等在内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因此,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就是要以游戏这种主体性活动为中心, 将这种主体性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放射扩散到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其他活动中去, 目的仍旧是为了教学活动。[4]

三、基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再思考

从研究者们对幼儿园游戏与游戏关系的探讨中可以看出, 其头脑中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都影响着他们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上述三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究竟是怎样看待幼儿园内的教学, 是把它做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从对三种观点的梳理中笔者认为:在明确了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差别的基础上, 我们更应该要发现他们的共通点, 找到他们能够联系在一起或者是整合在一起的关键, 而这个关键就是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共同的价值追求。

1. 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应该也必须统一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中

游戏自进入教育的领域起就被打上了“教育”的烙印, 就不可避免地承担起一定教育的任务。从发生论的角度来看, 游戏与教学是一组同位概念:游戏是儿童自发的对自身潜能开发的一种活动, 而教学则是外部文化对儿童潜能的开发。[5]不论是游戏还是教学, 都能统一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这一过程中。

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为游戏与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即两者可以在共同价值目标的统摄之下的游戏和教学因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换。幼儿园的游戏与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和综合的关系,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效统一。因此, 在区分两者的基础上对两者加以整合或渗透, 使两者达到一个和谐共生的状态, 就是我们最理想的追求。

2. 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整合不是各部分, 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而是将他们的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达到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过程。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整合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6]

游戏教学化是指保证幼儿在游戏的自主性地位的基础上, 在幼儿自主地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以及“和谁玩”的前提下, 教师要用智慧的双眼去捕捉游戏中的教育契机, 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 在幼儿已知经验与未知经验产生冲突的时候, 以一个支持性的角色介入, 恰到好处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由此, 教学的因素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游戏过程当中, 幼儿在保持游戏的愉快体验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游戏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

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重视游戏这一手段的运用, 强调幼儿的参与性, 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合在游戏的过程中, 将过去那种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幼儿和教师良性互动的课堂。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总是喜欢游戏的, 而且他游戏的时候会忘了自己, 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他的游戏, 名义上虽是游戏, 但所学的却是很好的东西。”

这两种活动的整合, 是在实践中追求统一的过程, 绝对不是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另外一方, 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 赋予教学以游戏精神是实现两者整合的科学之路。[7]

3. 幼儿游戏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也应该是教学的内容

长久以来, 游戏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存在于幼儿园中, 它之所以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带动幼儿的积极性, 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随着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种观点的不足:一旦这种方法运用不当, 不仅会削弱教学的价值, 同时也会引发幼儿对这种披着游戏外衣的教学活动游戏的“厌恶”, 以致在幼儿园内产生那种“老师的游戏结束了, 我们去玩我们自己的游戏吧”的无奈。

游戏正是这样一种幼儿主观需要, 同时也能客观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 我们主张将游戏既看做是幼儿园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也可以是幼儿园教学的内容, 游戏是带着“内容”与“手段”的双重身份存在于幼儿园中的。[8]只有我们把游戏看作是幼儿成长所必不可少的, 看作是幼儿的有益食粮, 才能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随着主体性发展与培育目标的提出, 我们认识到, 游戏在作为幼儿园教学手段的同时, 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能够为幼儿主体性素质的的全面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使幼儿真正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9]

参考文献

[1][4][9]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2]王春燕, 陈倩巧.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7) .

[3]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147-148.

[5]庞丽娟主编.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 :178.

[6]林菁.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J].学前课程研究:2007, (4) .

[7]丁海东.论游戏与教学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7, (12) .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9

一、建构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对于“幼儿结构游戏”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包括让学生掌握结构游戏的类型、每一种结构游戏如何实施、将来如何指导幼儿的结构游戏等。但是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结构材料的建构技能、指导幼儿结构游戏的方法和技巧等。与此同时, 学生要对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表现有正确合理的认识, 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不能违背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这样便形成了知识、技能、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构。

二、编排和设计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除了教学目标外, 在教学内容上也增加了许多实践性的内容。纵观《学前儿童游戏》的相关教材, 《幼儿结构游戏》这部分内容大多数停留在简单的理论阐述上, 如介绍结构游戏的内涵, 罗列结构游戏的类型, 对于结构游戏的指导也没有专门的论述, 更没有结构游戏建构技能的相关内容。我们将《幼儿结构游戏与指导》这一章分为三部分内容, 更侧重实践性。

(一) 有关结构游戏含义、特点、种类、教育作用的内容。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 结构游戏的含义、特点、教育作用只需简单了解, 侧重介绍结构游戏的种类, 结构游戏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积竹游戏、金属游戏、拼图游戏、串珠穿线编织游戏、玩沙玩雪玩水游戏等七大类。每一分类下又有若干种类, 每一种都通过图片给学生做详细介绍。因为认识结构游戏的种类是学生学习不同结构游戏材料的建构技能、指导幼儿不同类型结构游戏的基础, 为后续实践性的内容做准备。

(二) 有关结构游戏的指导。

这一部分包括结构游戏的一般指导和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关于结构游戏的一般指导包括如何激发幼儿参加结构游戏的兴趣、引导幼儿对各种事物进行观察、为幼儿提供就结构游戏的材料和场地、帮助幼儿掌握建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和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建构、培养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良好习惯。这六个方面的指导贯穿幼儿结构游戏的整个过程, 并且使学生对幼儿的结构游戏指导更具目的性、操作性、实用性。对于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幼儿结构游戏指导的学习, 使学生在指导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 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及他们在结构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指导。这些都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并且要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

(三) 不同类型结构游戏的建构技能。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结构游戏的建构技能, 这就更加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这一部分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展示不同的结构材料, 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每种结构材料的建构步骤、方法和技巧, 并进行创造性地建构。具体包括积木的建构技能、积塑的建构技能、拼图游戏建构技能, 尤其是拼图游戏里的拼板游戏是难度比较高却能有效提高幼儿智力的游戏。这几种都是幼儿园最普遍最典型的结构游戏形式, 因此, 这几种结构游戏的建构技能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只有这样, 将来他们才能教会幼儿这些结构游戏, 并能够有效指导幼儿建构技能的掌握及创造性地建构。

三、采取可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设置了理论讲授课、实验操作课、见习实习课等类型, 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案例法、操作练习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等。

(一) 通过增加实践性的课程类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前儿童游戏》的三种课型中, 我们尽量增加实验操作课和见习实习课的课时, 并且通过提供各种实验材料、建立实习基地保证这两类课型的有效实施。《幼儿结构游戏与指导》这一章节的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各种结构游戏的建构技能。

见习实习课主要是通过在幼儿园进行见习和实习, 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和当地幼儿园合作,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并且将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同时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这就保证了见习实习课的条件和实效。学生首先在幼儿园观察不同年龄幼儿在每一种结构游戏中的表现和特点, 观察老师们是如何开展结构游戏和指导幼儿的结构游戏的, 之后便深入到幼儿的结构游戏中, 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和不同结构游戏的特点, 对幼儿进行相关指导。老师们则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提供建议和经验。很多学生刚开始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经过见习实习课及老师们的悉心指导, 大部分同学能出色完成结构游戏六个方面的指导, 并且会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 还能够根据年龄特点及材料特点进行有效指导和示范。

(二) 采用可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幼儿结构游戏与指导》这一章内容时, 我们运用了案例法、操作练习法、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法可以在“结构游戏指导”这部分内容中运用, 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习结构游戏指导的六个方面及不同年龄幼儿结构游戏指导。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这部分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掌握了如何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方面对幼儿的结构游戏进行指导。操作练习法主要是在学习结构游戏建构技能时运用的, 通过讲授法学生只能对各种建构技能有概括性的了解, 具体的建构方法和技能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习得, 因此我们提供各种建构游戏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掌握了各种结构游戏的建构方法, 完成了许多精美的建构作品。直观演示法在介绍结构游戏的类型时会运用到, 主要是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不至于混淆每种结构游戏的类型;另外, 在学习结构游戏建构技能时也离不开直观演示法, 通过各种“分解图”和相关视频, 给学生展示各种结构材料的建构步骤和方法,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建构水平。现场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置身于幼儿园的真实环境中, 通过与幼儿的互动、教师的指导,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有效地在实践中指导幼儿的结构游戏。

四、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传统评价主要以文字型作业和笔试型期末考试为主, 但是对于《幼儿结构游戏与指导》这部分内容来说, 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鉴于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 相应的评价方法也应体现实践性。

(一) 作业形式。

以往《幼儿结构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的作业就是几道简答题, 学生只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写在作业本上即可, 这样的作业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学生积极性不高, 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我们完善了《幼儿结构游戏与指导》的作业形式, 学生需完成的作业包括识别和罗列结构游戏的类型、完成每一种结构游戏材料的建构、分析某一具体情境和案例中的结构游戏指导、对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实践打分, 通过这几部分的作业, 学生才能扎实掌握知识, 灵活学以致用。

(二) 考试方式。

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不仅仅靠一张笔试试卷决定, 我们将最终考试成绩分为四个部分:作业成绩、实习见习成绩、实验课成绩、期末成绩。其中作业、实验课、实习见习都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 在成绩中占的比重较大, 期末成绩是笔试试卷形式, 比重较少, 但试卷类型也是案例分析、应用题等实践性题目居多, 这样的考试方式和成绩分布, 可以真实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也使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学以致用上, 而不是期末复习时毫无意义的死记硬背,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10

一、幼儿教学活动中探寻重塑游戏精神的重大意义

1.从游戏本身的特质来看。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游戏总是比一般的教学形式能够收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主要原因是幼儿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游戏特质的高度统一。游戏本身具有独立、体验、愉悦以及创造四方面的特性。游戏的过程, 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幼儿的行为能力, 为幼儿带去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而且在一定游戏氛围的熏陶下, 幼儿的身心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在这种极为轻松的互动过程中, 幼儿的创造力便会被无限地激发出来, 因此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游戏就是儿童存在的方式, 他们对世界进行探索的主要途径就是不断地进行游戏和实践。从游戏本身的特质来看, 它恰好满足了幼儿对世界进行探索的要求。

2.提高教学质量, 为幼儿营造轻松学习氛围的必然措施。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 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相应的教学活动更为符合幼儿的性格发展规律, 从而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课堂环境,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 小朋友要做的就是“小手放在大腿上”, 然后认真听讲。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将教师的话作为一种严肃的命令去执行, 他们只知道如果不那样做的话可能会受到批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一批纪律性强、听课认真的好孩子。但是殊不知, 幼儿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不仅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 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个性化发展, 还会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然而,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的话, 幼儿的天性将得到有效的释放。在释放过程中, 他们的创造力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便会被激发出来, 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的促进下, 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

二、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重塑的具体措施

1.确定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游戏精神的重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主体地位的确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直扮演着课堂的指挥者和管理者, 不仅对课程的张力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而且也是幼儿教育普遍趋于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 首先应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重点致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及长远发展。主体地位的确立除了在教育目的上以幼儿为主之外, 在具体的课程活动中, 教师也应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尽量为幼儿创造一种宽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利用好幼儿好奇、好学等天性, 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2.原生态教育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 游戏精神的融入除了对幼儿主体地位的确定之外, 相应的教学方式应从传统的知识教育向原生态的天性教育进行转变。所谓“原生态”的教育方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从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点出发, 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并且尽量在活动设计中为幼儿创造足够大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如孩子可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或者创意发明等。教学活动进展的主要依据应该以幼儿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自身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以及心理特征, 对教学进行归真设计。

3.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

在幼儿的世界里, 对与错的概念并不如高年级或者成人世界那样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幼儿对于自身的一些错误行为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儿童一旦出现错误, 教师就会对其进行责备甚至责罚。长此以往,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慢慢变成守规矩的好学生。幼儿阶段的批评教育在课程纪律方面发挥的作用固然是有效的, 但是就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是极为不利的。当幼儿对周遭环境进行试探以及发现的过程中, 如果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他们会下意识地对新鲜事物产生一种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会直接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游戏精神的重塑, 客观要求着教师对鼓励机制的合理运用。幼儿出现行为过错的时候, 不要忙着指责, 而应加以合理的引导, 并且鼓励他们朝着正确的行为轨迹前进。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对游戏精神进行探寻和重塑, 不仅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同时也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及长远发展的必然途径。教师应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与组织作用, 为幼儿的学习创造出有利条件,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慧.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J].学前教育研究.2010.06.64~66

浅谈幼儿数学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篇11

[关键词]:游戏、数学教学、融合。

一、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入手:游戏的定义、游戏的属性和游戏的功能。目前,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剩余精力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即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

在数学教学中,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

1.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学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3.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例如:幼儿在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玩具所吸引,同时会对老师或者同伴手中的数字或者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迫切地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引发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总而言之,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二、在游戏中建构幼儿数学教学的必然性

1.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2.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要求

3.幼儿数学教学人文化的要求

4.符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1)幼儿数学教学的综合化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 幼儿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不仅使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等。

(2)幼儿数学教学的体验性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

三、在游戏中如何融合幼儿的数学教学

1.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2)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2.应该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1)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

(2)创设环境

(3)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4)发挥教师的作用

3.应该注意的问题

(1)游戏的选择

幼儿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学,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2)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理论》:“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研究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3)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谢玉萍.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J]. 山东教育,2002,(12).

[2]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体育游戏与幼儿教学 篇12

一、《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探索

1. 结合职业需要, 明确课程目标。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 具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必修课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3]幼儿教师职业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组织、设计、分析、指导幼儿游戏及教育教学游戏化的意识与能力。在本门课程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 突出技能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将幼儿教师职业与游戏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具体化为游戏技能、游戏指导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游戏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指引, 就容易出现游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或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积, 或是纯粹的玩耍嬉戏, 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 笔者精心设计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方案, 明确课程目标, 用课程目标指引教学活动, 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但学会玩多种游戏, 会组织、指导幼儿游戏, 还会设计、创编幼儿游戏教育活动, 力求把游戏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 教学做合一, 实施项目教学。

从杜威“做中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出发, 笔者设计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即以不同的游戏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 以角色游戏 (娃娃家、医院、理发店) 、结构游戏 (拼图、拼棒、七巧板游戏) 、表演游戏 (小兔乖乖、猴吃西瓜、小熊请客、三只小猪、小红帽) 、规则游戏 (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 等各类游戏的设计与指导为主题开展项目教学。首先,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确定游戏项目计划、明确学习任务, 从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材料的准备, 到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向学生进行介绍;其次, 学生在进行游戏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参与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的实践操作, 设计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进行体育游戏创编和体育游戏的实训练习, 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体现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团结协作和努力探索创新的主动学习模式。

3. 理论联系实践, 师生共同成长。

在本门课程教学中, 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游戏教育实践中主动探索。笔者通过完成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与体育游戏等项目任务, 组织和指导游戏教育活动, 设计和创编游戏方案,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玩多种游戏, 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游戏理论水平和游戏实际操作技能, 把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中, 笔者针对学生实训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要求和学前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基础, 及时地给与学生指导和反馈, 解答学生的疑问, 与学生共同总结、评析游戏学习情况, 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可以这样说, 本门课程实施的过程既是将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 又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强调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对《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笔者认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克服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论思想, 树立瞄准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需要, 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 以培养幼儿教育职业技能为基础, 将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1. 以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导向, 确定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是制定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幼儿教育工作的需求, 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未来职业的有效性, 即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要满足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要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科学知识, 具备较高的幼儿教育职业技能和幼儿教育理论素养, 还要具备弹、说、舞、唱、画等艺术表演能力。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高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使学生整体素质趋于合理, 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从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 满足职业需要的内容, 又要有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优势领域的因材施教、定向指导, 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满足幼儿教育的职业要求, 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着重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 理论联系实践。

幼教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幼教专业技能则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不应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 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为目的, 使学生在学习幼儿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提高幼儿教育技能, 获得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在课程教学上, 不但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传授、轻实践学习的倾向, 还要克服过分注重实际操作, 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 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 顾此失彼, 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要加强幼儿教育实践练习, 积累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 缩短职业适应期, 为学生未来的幼儿教育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要加强幼儿教育理论的学习, 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深化教育理论, 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 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 其对象是学龄前儿童, 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3.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做合一。

幼儿教师职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幼儿教育技能, 以及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因此, 教师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训练, 创设实习实训环境,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 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紧密结合, 就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深化理论,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可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观摩见习、方案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幼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使幼儿教育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从而增强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性。

一言以蔽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切实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岗位任务展开, 结合幼儿教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梳理出教学内容组织的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实习实训和模拟练习, 实现“教学做合一”, 目的是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 并有利于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体, 是进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N].2006.11.

[2]Documents of“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U.S.A.Apr, 2001.

上一篇:革兰氏染色下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