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2024-06-23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共10篇)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1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儿童期是指从出生至十二三岁这一年龄阶段,根据年龄与教育特点又可将儿童分为两个年龄阶段,其中从六七岁至十二三岁这一阶段称为小学儿童期。本节所述儿童期主要是指小学儿童期。儿童体育游戏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 教学内容

龄前虽然在几年的生活中对于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动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由于年龄小,受到体力与智力上的限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较难的动作还是难以较好的掌握。因此,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任务,除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外,还有培养基本活动能力的任务,为他们日后掌握生活技能、生产劳动技能以及学习体育动作技术、战术奠定基础。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以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钻越、追捕、躲逃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动作为主。在小学高年级的游戏中,可适当采用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技术作为游戏的素材。例如,田径的起跑;篮球的传接球、运球;简单的体操动作等。另外,在儿童时期,还可适当进行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并为日后的锻炼奠定基础,但强度不宜过大。二 教学形式

儿童的体育游戏形式变化多样、趣味性较强。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不均匀,兴奋点易转移,因此注意力不集中。在儿童的注意中,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无意注意还占着主导地位。游戏的形式如果变化多样、趣味性强,才能引导儿童的无意注意的指向与集中,使游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还可适当地采用一些具有表演情节的游戏,中、高年级可采用一些具有情节的分队竞赛游戏。这些情节对于此年龄阶段年龄的孩子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小学中、高年级的男孩还特别喜欢那些能表现他们的体力、敏捷、机智与主动精神的球类游戏及对抗竞赛游戏;女孩除喜欢对抗竞赛游戏之外,还特别喜欢一些优美协调的、韵律感强的,或者平衡一类动作的游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这些爱好,适当地投其所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选用教学形式时,切忌以大人的心理来衡量儿童的爱好,很多在大人看来毫无兴趣可言的游戏,但小孩却玩得津津有味。三 教学方法

(一)多采用直观的方法

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因此在游戏教学时,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这样效果会好些。例如,在使儿童了解游戏的线路时,多采用示范的方法,或采用图解;在讲解的语言上,多采用形象的语言,并要配合一定的手势。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无意注意比有意注意更能持久与集中。因此,在儿童的游戏教学中讲解要简短,只要能使儿童明白游戏的做法就行了。讲解的方式也要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点,要生动形象,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方法,以启发儿童开动脑经,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智力,同事也有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四 教学注意事项

在组织儿童做体育游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以下各种练习

1.负重过多的练习及时间较长的静力性练习儿童的骨骼正处于生长旺盛的时期,骨组织内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骨松质较多,骨密质较薄,骨骼 富于弹性,骨的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长时间的站立和负重,容易影响下肢骨的发育,甚至造成下肢骨的弯曲变形及产生扁平足。

2.经常需要憋气、肌肉过分紧张以及运动负荷过大的练习

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善,心缩力弱,心率快,每博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比成年人小,少儿在运动时主要靠增加心率来增加输出量,不适应大运动负荷量的练习。因此,在组织儿童做体育游戏时,运动负荷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过多做经常需要憋气的练习、紧张性练习、静力性练习,以免心脏长时间负担过重,得不到恢复,造成心脏过度疲劳甚至损害。3.较长时间的耐力练习

儿童的胸襟狭小,呼吸肌力量弱,呼吸表浅,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在进行激烈运动时,在乳酸含量的增长比成年人明显,说明无氧代谢供能的能力较低。因此,不宜进行时间过长的耐力练习,因而多采用以发展有氧代谢为主的练习。

(二)游戏的规则要少而简单 游戏时一种有规则的娱乐活动,游戏的规则是随着游戏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学龄前幼儿的一些游戏还没有明显的规则,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也只有极简单的规则。学龄前儿童,虽然比学龄前儿童大了几岁,但还是年幼无知,思维理解力还比较低,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则也应比较简单,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执行因此,游戏规。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2

一、根据骨骼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骨骼生长比较迅速, 但骨化尚未完成, 与成年人比较, 骨骼里矿物质较少, 有机质和水分较多, 骨松质较多, 骨密度薄, 富有弹性, 可塑性较大, 不易骨折, 容易弯曲、变形, 因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全面锻炼, 并要注意少年儿童正确身体姿势的养成。同时, 少年儿童时期骨化过程旺盛, 骨骼软骨生长活跃, 这时适当的体力负荷运动有利于骨骼的生长, 但过量的运动负荷或过分剧烈的震动重压, 则可能会引起骨化过程过早完成及骨质损伤而影响身高的增长和发育, 同时也可能引发骨骼分离等伤害, 因此负重练习、静力练习等要慎重, 负荷量要科学安排, 多进行动力性活动和练习。

这阶段可以适当多做一些四肢练习和跳跃练习, 如:健美操、徒手操、投掷、纵跳、跳绳、球类等, 这些练习项目很好地切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骨骼特点, 特别有助于骨骼的增长。何况这些活动也是青少年乐于参与的活动, 教师完全可以用辅助竞赛的形式, 把这些项目开展得红红火火。

二、根据肌肉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肌肉还处于纵向生长期, 四肢肌肉的发育弱于躯干肌肉的发育, 肌肉的水分比较多, 蛋白质较少, 肌纤维较细, 少年肌肉的生长落后于骨骼 (8岁儿童肌肉总量占体重的22.2%, 15岁占32.6%, 17~18岁占44.2%) , 12~15岁时, 肌肉内神经末梢装置的发育基本成熟, 肌肉腱的部位增大。关节联结装置、骨髅肌、腱和肌组织的分化可达到很高水平, 肌肉的工作效率有较大提高。如“腱的部位增大, 使肌肉的附着面得到扩张, 从而使肌肉能强有力地附着在骨头上, 表现出相应增大的力量。从15~16岁开始, 肌肉横断面和肌肉力量明显增加, 17~18岁, 肌肉已有良好的弹性和很好的神经调节, 其成分、结构和收缩特性已接近于成年人, 具有高度的收缩和放松能力。此时, 支撑运动装置可保持相对较大的静止紧张。

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 在少年儿童16岁前, 不宜过早或过多地进行负重和力量训练, 多做一些发展全身协调能力的四肢练习, 如: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势和充分发展各关节的灵活性, 对身体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青春发育期学生 (女孩从12~14岁, 男孩从14~16岁) 身体开始猛长, 16~17岁以后身高的增长缓慢下来, 一般认为力量型训练安排在青春发育后期较为合适, 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少年儿童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 小肌肉群发育较晚, 掌握技术动作的精确性比较差,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 对一些小动作, 要求完成质量不要过高, 但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来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 如:轻器械体操、跳跃等, 使身体各肌肉群均衡地发展, 要多做些对称、悬垂、支撑和攀登练习, 以形成正确姿势, 防止畸形发展。

此外, 少年儿童的肌肉弹性强, 韧带伸展性好, 要抓住这一时期发展好柔韧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练好其他各类项目、提高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新陈代谢旺盛, 血液循环需要加快, 而他们所有血管容积与心脏容积的比却大过成年人。所以, 少年儿童的心脏加速收缩才能使血液循环加速进行。从心脏功能的一些指标看, 少年儿童呼吸与循环系统生长发育尚未完善, 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虽然他们心肺功能的发育与整体发育水平相适应, 但毕竟少年儿童心肺器官的发育水平尚低, 调节功能也不完善, 运动时心率的增加比青年人和成年人高。11~13岁的少年儿童, 心脏血管功能已经逐渐能适应较紧张的肌肉活动, 具有相当大的工作能力, 只要教学安排得当, 学生可以做些长距离的耐力练习, 但应避免强度大的持久性练习, 也不能过多地做憋气的练习, 一切以青少年学生的感觉度为准, 做到训练后不过度劳累, 能很快恢复。

呼吸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部分, 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它使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氧化分解, 释放出供身体活动需要的能量, 而且能提高肌肉收缩力量。在运动中, 应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 采取相应的合理的呼吸方法加强代谢能力, 推迟疲劳的出现, 无疑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少年儿童呼吸肌较弱, 呼吸差且肺活量较小。15~16岁时接近成年人, 可进行一定强度的练习, 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呼吸和循环机能, 多安排中长跑、越野跑、爬山等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特别是在网络、电视等可视媒体发达的今天, 孩子静坐的时间比较长, 再加上课堂时间, 少年儿童严重缺乏运动, 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一些长跑、爬山等运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 还可以借此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但要注意调整好负荷强度和负荷量, 不能逞强好胜, 急功近利, 以免造成少年儿童早期运动损伤的发生, 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根据神经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高指挥系统。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调节下, 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如人体运动时, 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积极有力的收缩, 完成各种复杂而协调的动作。与此同时, 内脏器官亦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 , 以满足骨骼肌工作的需要。这种相应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的直接调节和神经体液的间接调节完成的。

少年儿童的大脑机能有显著的发展, 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有较大的提高, 周围神经系统传导机能在9~10岁时已开始完善。与神经系统有紧密关系的视听等器官以及灵敏、协调、灵活、反应能力等都已得到充分发展, 具备了掌握比较复杂动作技术的条件。在13~17岁时, 是神经系统发育趋向于完善的阶段, 此时的训练与教学有空间和时间特征, 如动作幅度、方向、速度和频率都形成动力定型和稳定状态。因此, 在9~10岁时大脑皮层中兴奋过程占优势, 兴奋点不易于集中, 学习技术时动作不够准确, 注意力也易分散。随着大脑皮层结构的发展, 大脑工作机能的提高, 条件反射比较容易形成, 上述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在13~17岁这个时期要注意产生“动作技术障碍”, 一旦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就很难改变。对不同训练水平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预防与克服技术动作障碍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如, 可安排大量游戏性练习、球类练习、跳跃练习等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定型。当然最好防患于未然, 一旦定型在纠正时也不要操之过急, 贵在坚持, 以期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孩子多些鼓励, 有时教师的鼓励是学生的强大动力。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3

一、根据骨骼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骨骼生长比较迅速,但骨化尚未完成,与成年人比较,骨骼里矿物质较少,有机质和水分较多,骨松质较多,骨密度薄,富有弹性,可塑性较大,不易骨折,容易弯曲、变形,因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全面锻炼,并要注意少年儿童正确身体姿势的养成。同时,少年儿童时期骨化过程旺盛,骨骼软骨生长活跃,这时适当的体力负荷运动有利于骨骼的生长,但过量的运动负荷或过分剧烈的震动重压,则可能会引起骨化过程过早完成及骨质损伤而影响身高的增长和发育,同时也可能引发骨骼分离等伤害,因此负重练习、静力练习等要慎重,负荷量要科学安排,多进行动力性活动和练习。

这阶段可以适当多做一些四肢练习和跳跃练习,如:健美操、徒手操、投掷、纵跳、跳绳、球类等,这些练习项目很好地切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骨骼特点,特别有助于骨骼的增长。何况这些活动也是青少年乐于参与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用辅助竞赛的形式,把这些项目开展得红红火火。

二、根据肌肉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肌肉还处于纵向生长期,四肢肌肉的发育弱于躯干肌肉的发育,肌肉的水分比较多,蛋白质较少,肌纤维较细,少年肌肉的生长落后于骨骼(8岁儿童肌肉总量占体重的22.2%,15岁占32.6%,17~18岁占44.2%),12~15岁时,肌肉内神经末梢装置的发育基本成熟,肌肉腱的部位增大。关节联结装置、骨髅肌、腱和肌组织的分化可达到很高水平,肌肉的工作效率有较大提高。如“腱的部位增大,使肌肉的附着面得到扩张,从而使肌肉能强有力地附着在骨头上,表现出相应增大的力量。从15~16岁开始,肌肉横断面和肌肉力量明显增加,17~18岁,肌肉已有良好的弹性和很好的神经调节,其成分、结构和收缩特性已接近于成年人,具有高度的收缩和放松能力。此时,支撑运动装置可保持相对较大的静止紧张。

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在少年儿童16岁前,不宜过早或过多地进行负重和力量训练,多做一些发展全身协调能力的四肢练习,如: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势和充分发展各关节的灵活性,对身体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青春发育期学生(女孩从12~14岁,男孩从14~16岁)身体开始猛长,16~17岁以后身高的增长缓慢下来,一般认为力量型训练安排在青春发育后期较为合适,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少年儿童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较晚,掌握技术动作的精确性比较差,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对一些小动作,要求完成质量不要过高,但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来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如:轻器械体操、跳跃等,使身体各肌肉群均衡地发展,要多做些对称、悬垂、支撑和攀登练习,以形成正确姿势,防止畸形发展。

此外,少年儿童的肌肉弹性强,韧带伸展性好,要抓住这一时期发展好柔韧素质,为今后进一步练好其他各类项目、提高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需要加快,而他们所有血管容积与心脏容积的比却大过成年人。所以,少年儿童的心脏加速收缩才能使血液循环加速进行。从心脏功能的一些指标看,少年儿童呼吸与循环系统生长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虽然他们心肺功能的发育与整体发育水平相适应,但毕竟少年儿童心肺器官的发育水平尚低,调节功能也不完善,运动时心率的增加比青年人和成年人高。11~13岁的少年儿童,心脏血管功能已经逐渐能适应较紧张的肌肉活动,具有相当大的工作能力,只要教学安排得当,学生可以做些长距离的耐力练习,但应避免强度大的持久性练习,也不能过多地做憋气的练习,一切以青少年学生的感觉度为准,做到训练后不过度劳累,能很快恢复。

呼吸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部分,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它使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氧化分解,释放出供身体活动需要的能量,而且能提高肌肉收缩力量。在运动中,应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采取相应的合理的呼吸方法加强代谢能力,推迟疲劳的出现,无疑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少年儿童呼吸肌较弱,呼吸差且肺活量较小。15~16岁时接近成年人,可进行一定强度的练习,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呼吸和循环机能,多安排中长跑、越野跑、爬山等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特别是在网络、电视等可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孩子静坐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课堂时间,少年儿童严重缺乏运动,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一些长跑、爬山等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还可以借此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但要注意调整好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不能逞强好胜,急功近利,以免造成少年儿童早期运动损伤的发生,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根据神经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高指挥系统。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调节下,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如人体运动时,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积极有力的收缩,完成各种复杂而协调的动作。与此同时,内脏器官亦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以满足骨骼肌工作的需要。这种相应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的直接调节和神经体液的间接调节完成的。

少年儿童的大脑机能有显著的发展,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有较大的提高,周围神经系统传导机能在9~10岁时已开始完善。与神经系统有紧密关系的视听等器官以及灵敏、协调、灵活、反应能力等都已得到充分发展,具备了掌握比较复杂动作技术的条件。在13~17岁时,是神经系统发育趋向于完善的阶段,此时的训练与教学有空间和时间特征,如动作幅度、方向、速度和频率都形成动力定型和稳定状态。因此,在9~10岁时大脑皮层中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点不易于集中,学习技术时动作不够准确,注意力也易分散。随着大脑皮层结构的发展,大脑工作机能的提高,条件反射比较容易形成,上述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在13~17岁这个时期要注意产生“动作技术障碍”,一旦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就很难改变。对不同训练水平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预防与克服技术动作障碍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如,可安排大量游戏性练习、球类练习、跳跃练习等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定型。当然最好防患于未然,一旦定型在纠正时也不要操之过急,贵在坚持,以期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孩子多些鼓励,有时教师的鼓励是学生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崇尚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掌握好少年儿童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以强健的体魄担负起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重任。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4

作 者:陈尚宝 沃建中 罗良 CHEN Shang-bao WO Jian-zhong LUO Liang 作者单位:陈尚宝,CHEN Shang-bao(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广东,518067;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沃建中,罗良,WO Jian-zhong,LUO Liang(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5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内容、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因此,其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尤为如此.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形成化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作 者:罗向阳  作者单位:罗甸县沫阳中学,贵州,罗甸,550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   探究性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6

作者: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小 陈海燕

摘 要:本文在阐明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运用的重要意义上,结合儿童诗课堂教学实践,从“以深情的叩问唤醒童心” “在切己中放飞想象” “在情景课堂中诗性大发”“在主题诗会中洋溢自豪”等方面来探讨了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 儿童诗教学 情感教育 意义 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儿童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总会有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儿童诗,生活气息浓郁,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琅琅上口,是儿童喜欢的文学体裁,也是表达儿童这种思维特征,抒发儿童的真情实感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可以激发孩子对儿童诗的热爱,促使孩子能主动去搜集、诵读更多课外的儿童诗,去想象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并能从这些诗歌中找到一种“切己”感,进而想用诗歌的笔触去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一、儿童诗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策略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有利于主动学习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可以激发孩子对儿童诗的热爱,促使孩子能主动去搜集、诵读更多课外的儿童诗,去想象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并能从这些诗歌中找到一种“切己”感,进而想用诗歌的笔触去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在心理学中通常被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唐白居易也认为:“感人心者莫乎情。”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些论述都指出了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有着密切联系。

(二)情感教育策略运用有利于智力开发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心情平静、活泼愉快地学习时效率最高。因为这样的情绪有利于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思想活跃、联想丰富、注意力集中,易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有可能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智力开发。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级,他们的情感容易被表象和情境感染。学生通过情感表达,体悟出作品更深的思想感情,使情感与思想认识结合起来,达到情操上的升华;同时又把学习、思考、表述和愉悦的情感建立了连接,使学习和思考是令人愉快的。让学生体验到求知过程中的乐趣和审美感、情操感,并获得信心、爱心和其他一些积极情感体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智慧活动,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渗透的、互补的。情感是非智力因素活动过程中积极而活跃的因素。日常教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突然出现的紧张等不良情绪,则思路闭塞,操作缓慢。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智力开发。

(三)情感教育策略运用有利于人格发展

小学生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跟小学生的情感有密切关系。这些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小学生有哪些需要?人的各种需要是由原始、简单、低层的生物性需要发展起来的。初生儿生物性需要占主导地位,3-6岁的幼儿游戏是最主要的需要。6-12 岁的小学生有哪些需要呢?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需要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低年级 6-9 岁的小学生生物性需要具有相当大的力量,但是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是被别人所爱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受人赞许的需要,归属于集体的需要等。到了高年级 10-12 岁的时候,社会性需要进一步发展,交往、受人尊重、公正、友谊以及爱和美的需要比低年级更强烈,自我完善的需要己有一定发展。小学生的这些需要中有很多跟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如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满足对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十分重要。培养小学生高层次需要,满足现阶段合理的需要,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喜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着深重的感情,用眼神、言语和学生交流,表达老师对学生的接纳和喜爱。

二、儿童诗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儿童文学作品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课文的80%以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后的初步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在诗意语言的熏陶下,孩子们将得到更丰厚的人文积淀,传统的的语文课堂因为诗的介入变得情趣盎然,孩子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中充分享受了语文的乐趣。

童诗教学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美育的需要。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童诗的学习也是抵制灰色童谣的最有效的方式。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策略让孩子爱上读诗、写诗,谱写他们的诗意童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以深情的叩问唤醒童心

儿童诗她以饱满的儿童情感、儿童式的丰富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吸引并感染着一批批孩子。在九月第一周的“和一年级说再见”的主题诗会中有一首诗《我比去年更快乐》,就以她独特的意境把孩子带回了他们那酸甜苦辣的一年级„„

可能有人会说“每个孩子都有童心!”可是,我们能大声地说每个孩子都保有一颗完整的童心吗?不,我们不能。在这个网络盛行、缺少真心交流,孩子们不停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的时代,他们很迷惘,他们甚至不知道“我这样是否算幸福,我的爸爸妈妈爱我吗?”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去付出爱。

【片段回放】

师:“快乐”,什么时候你觉得快乐? 生1:收到礼物、得到表扬我最快乐了。

生2:我帮助了别人,别人对我说谢谢,我最快乐了。

……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诗里面的朋友说“我比去年更快乐”,是什么让她比去年更快乐呢?让我们一起在诗歌中寻找答案吧!

师:(配乐范读。)

生:(自由读诗歌1-2遍)

师:读了诗歌,你发现了是什么让她比去年更快乐吗? 生:我知道,我知道,他长大了。生:她比一年级有进步。

师:哦,去年她一年级,那今年呢?

生:二年级,二年级,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二年级!

谈心式对话唤起了孩子们对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回忆,让孩子们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儿童诗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段优美的语言,而是在对孩子生命中所有美好的呼唤。

(二)在诗情画意中放飞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他们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羡慕可以随意变化的白云,担心夜晚小鱼睡在哪里„„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这就要求在儿童诗教学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让孩子在“切己”中大胆想象。如刘伟铭的《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诗歌起语就把孩子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并在想象中完成“绿树”、“花儿”、“小鸟”等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在于此,而是重点要引发孩子的“切己”感——“我到底做了什么?”,并把诗歌中的形象自我化,进而想象——“我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全世界也对我微笑?于是便有了孩子们的诗《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今天,我偷偷做了一件事

于是,全世界突然对我微笑起来 白云对我招手 太阳对我挤眼 知了在枝头知知叫 向日葵弯腰齐声问我好

而我只不过暗暗下了决心 从今要做个好孩子 就这样,突然间 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用故事、用对话激趣,用音乐和画面渲染,用表演重塑形象等策略唤醒孩子的想象,让孩子产生“切己”,童诗产生的“切己”,让每个孩子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小诗人,于是,一句句稚嫩而朴素的语言演化成了一首首小诗,谱上了音乐的旋律,也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诗意。儿童诗中那天真独特的语言,会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这诗写的就是我。于是,从一首诗中就幻化出了无数个小小的“我”。最起码,写的也肯定是我们中的谁,于是又睁大了眼睛开始寻找“谁谁谁”了。

(三)在情景课堂中回归生活

由于儿童诗的涵盖面比较广,常常以诗的外壳包容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因此,可把儿童诗分为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讽刺诗、题画诗等等。打造各种情景课堂,让孩子在各种情景活动中享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和体会儿童诗天籁般美妙的文字语言。诗是生活的诗;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1.运用自然情景法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大自然之于人类心灵的影响,具有首位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应固守课堂、固守课本,把自己封起来,而应有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我们应该常引导学生去看看月出日落、花草树木,从一朵野花里发现一个天堂。在教室里也可以营造一个“自然”,例如养一盆,养一群小金鱼,课间看看花草、金鱼,让孩子的心灵和花草、小鱼一起成长。如果生活是一条河流,那“自然”就是这条河流上最隆重的画展。如教学“春”之主题儿童诗:《春天在哪里》、《初春》、《花籽》、《春天被卖光了》、《蝌蚪》是一组描写春天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可以选择在初春的校园,寻找春天的足迹,坐在那嫩芽下,打着瞌睡,感受着春天的诗意,并赞美春天。

2.运用生活情境法

还有一些具有很强生活情趣的儿童诗,如《春天的早晨》、《全都喜欢上》、《早安小松鼠》,这些作品描绘了一些很有趣的生活场景,如“春困”、“不挑食”、“问好”等,旨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或故事法让生活情景再现,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逐步养成不挑食、不赖床、有礼貌等好习惯。

3.课件辅助法

有些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充满了幻想和童话色彩,那这些诗歌的教学,就需要运用到多媒体的辅助。如诗歌《太阳的旅行》、《最亮的星星》、《爱读书的树叶》等这些诗歌充满了绮丽的想象,富有语言美,在多媒体手段运用下很容易激发孩子的诗情,让孩子想读、想写。

(四)在主题诗会中洋溢自豪

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主题诗会,是自信的展示;主题诗会,是童心的飞扬!主题诗会,学生从接触单元主题开始就积极准备,表演前,饱含期待;表演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表演后,还在回味、留恋。活动中诗意盎然,书声朗朗,情意浓浓。

自从开展晨诵以来,孩子们在每天课前“经典诗文3分钟”积累背诵,在每周“麦田诗会”中和诗人对话,在每月诗歌主题实践活动中成就自我,诗情飞扬。在二年级的9月“同一年级说再见” 中追寻一年级的成长足迹,发现“我比去年更快乐”;在“我和落叶有个约会”中去留住秋天,和落叶一起旅行;在“自然界里的奥秘”中认识大自然无比奇妙;在“我爱小雪花”中“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在“快乐六一童诗会”中感受童年的美好。

在这些童诗活动中,孩子的童心得到飞扬;在活动中,童年变得精彩;在活动中,生命被赋予真诚!

儿童诗教学是情感的教学,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关心和愉悦,也能把孩子们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旧梦。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燎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由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各有是非观,有真情实感的好人。”世界本质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少年若天成。”儿童诗它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参考文献:

[1]陆志平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电子邮箱:chenhaiyan1981c@163.com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7

1、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中以儿童化、兴趣化以及游戏化为其突出特点, 以此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如下。

首先, 小学体育教学的儿童化特点突出, 这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身体特点而言。小学生处于身体和心智快速发展的阶段, 其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 充分认识和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身体和年龄特点, 规避成人体育教学的潜在规则, 突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更加契合小学生的童心、童愿以及童颜,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其次, 兴趣化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充满趣味性的体育设计, 满足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 充分照顾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 避免出现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和厌倦情绪的出现,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最后, 游戏化是针对小学体育教学特点额而言, 将体育教育与趣味教学充分的融合, 突出小学生的参与主体性。发挥体育游戏在引导和教育儿童过程中的作用, 以此契合小学生的儿童特征, 将小学生的心理活跃成分调动起来, 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2、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1、体育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理 念落后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观念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 过度强调文化课程的教学地位, 忽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导致体育教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推进体育教学, 加剧了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丧失, 积极性不足等现象。就目前的教学方法而言,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突出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 将更多的教学精力用在课堂之上, 忽视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呈现的儿童化、兴趣化以及游戏化特征, 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整体落后, 严重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2.2、教师队伍水平有限 , 学生认知存在误区

推进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目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急需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低下、综合素质不强等导致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丧失, 学习积极性被严重削弱。目前,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尚掺杂着一些素质水平低、教学能力差的教师, 他们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部分教师墨守成规, 不愿积极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不愿主动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等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导致小学生对于体育认知的偏差。

2.3、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

良好的教学成果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衡量。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成果以及小学生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约束和规范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但目前,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执行严重落后与教学改革进程。部分小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虽然存在但没有有效的落实, 形同空文, 导致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教师队伍素质严重落后。另外, 由于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 导致部分体育教师我行我素, 对待小学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忽视小学生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提高。

3、基于小学体育教学特点的教学策略

3.1、改变教 学理念 , 创新教学方法 , 提高教师素质

发挥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引导和培训体育教师在专业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不断的自我提高。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 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与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有关, 是影响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关键所在。为此, 在实践小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积极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不断深入学习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以创新的视角, 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在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尝试等方面取得进展。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反思, 对自身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开展教师间教学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互动, 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2、统筹规 划 , 科学实践体育教学

统筹规划是对小学体育教学整体内容的筹划工作。要求教师将课堂与课外、文化课与实践课等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 因小失大。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进行课前筹划工作, 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对每一堂体育课程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教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梳理, 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汇总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坚持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为宗旨, 科学实践小学体育教学。

3.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教材体系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学的束缚和影响, 推动新的教学思想的运用, 提高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大胆创新。如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备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 提高因材施教的覆盖范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育知识, 深入开展体育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融合, 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体育实践与理论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意识。同时, 对体育教材进行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创新。如引入音频教材、视频教材等,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对纸质教材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剔除。同时重视教材在实践中的侧重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为出发点, 大胆革新小学体育教材体系。

4、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 健康生活的生活理念,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 应勇于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推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教育环节, 因此, 小学体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呈现出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但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小学教学突出文化课程的教学, 忽视体育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大背景环境下, 本文基于小学体育教学特点, 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和问题出发, 探索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策略, 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一些可参考、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特点,现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军.试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J].江苏教育, 1995 (11) .

[2]荆军体.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启发作用[J].体育师友, 2009, (04) .

[3]李建乔.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36) .

[4]赵激扬, 屈惠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演变及其发展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5]范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体育学刊, 1999, (05) .

[6]陈磊.小学低年级 (水平一) 体育课程特点与单元构建案例评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8

一、儿童有关“图形”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点

1.从拓扑图形到欧氏图形

皮亚杰等研究者曾对儿童的几何概念发展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认为儿童几何概念的萌发是遵循一定的顺序渐进发展的:最先建构的是拓扑几何(Topology),接着是投影幾何(Projective Geometry)与欧几里得几何(Euclidean Geometry)。

幼儿最初对形体的认识是属于拓扑性质的。幼儿眼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与成人不同。如在3~4岁时,有的幼儿画出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通常是不规则的封闭曲线,因为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线条有曲直之分,但在拓扑几何中没有曲直之分,所以幼儿在区分圆形、三角形之前就已能区分开放图形和封闭图形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从拓扑几何向欧氏几何过渡的。他们借助熟悉的物体,如皮球、铅笔、手帕、饼干等来认识几何图形,从一般的笼统认识到细节认识。研究表明,3~6岁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认识立体图形的一般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较为精确的辨认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多感官的协同活动,能促进幼儿更准确地感知图形。3岁左右幼儿用视觉感知几何形体的水平较低,往往只能注意到图形的某一个部分或个别特点。从4岁开始,幼儿在区分欧氏图形方面有了进步。他们能把曲线从直线中区分出来,但还不能意识到各种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多边形都是直线图形。在这个阶段,有些幼儿有较高水平的空间能力,能够区分出图形中角的数目,将圆形与椭圆形分开来。5岁左右幼儿才开始会沿着图形的外轮廓运动,并且注意到图形的典型部分,从而确保对形体的确切感知。在触觉参与感知形体的发展过程中,3岁幼儿的手部动作只是抓握物体;4岁左右幼儿才能用手掌和手指触摸物体的表面,但尚不会用指尖触摸;而5~6岁幼儿开始用指尖触摸整个形体的轮廓。总之,幼儿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和辨认,需要动作、形象及语言符号等多种表征形式,同时其多感官的协同活动也存在着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抽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幼儿开始认识形体时,往往受图形大小、摆放形式的影响,受“标准”图形中个别特征的影响而不能识别图形的本质特征。例如,幼儿能认识尖朝上的等边三角形,却不能辨认出旋转后的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正是由于其抽象能力还比较弱。也正是由于幼儿在感知、认识形体过程中抽象能力较弱,所以他们开始往往会把几何形体与实物等同起来,以后才逐渐过渡到把几何形体与实物作比较,直至最后把几何形体作为区分物体形状的标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抽象能力也会逐步发展和提高。综合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基本过程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学前儿童的图形认知能力基本呈现以下年龄特点。

3~4岁,体验和感知阶段:能够笼统感知与区分几种基本图形和物体。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且对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具有一定的匹配能力;能根据成人提供的范例找出与之相同的图形。但是,他们还不能确切地依照形状的特征来识别图形,往往会把形体与自己熟悉的物体相对照,以至于把圆形说成是“太阳”,把正方形说成是“手帕”,等等。在立体图形的认知方面,这一阶段的幼儿能观察并喜欢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但容易混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只能注意到立体图形上的面,常常将各种形状等同于生活中具体的实物,如将圆形等同于盘子、太阳等,在描述圆形和皮球时,都说成是“圆圆的”。部分幼儿能够做到初步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但命名不准确,处于形和体不分阶段。

4~5岁,关注图形基本特征阶段:能识别并命名不同图形。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且能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逐步做到不受图形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图形;能比较相似的平面图形,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对平面图形的组合拼搭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及一定的创造性。在立体图形认知方面,这一阶段的幼儿能逐渐理解并区分“面”和“体”,初步感知并理解“面”在“体”上,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有区别的,如在地上滚动的是球,不是圆;知道物体是由不同的平面组成的,如盒子是由长方形组成的;能够匹配出常见的立体图形上各面相应的平面图形;能够逐渐正确地命名立体图形,如圆、球、球体。

5~6岁,整体感知阶段:能识别、命名并建构图形。这一阶段的幼儿基本上能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为复杂的组合关系。幼儿可以在一定抽象的水平上来概括图形之间的关系。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可以概括为四边形,因为这些图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这种从图形的基本特征出发,以一个外延更广的名称来概括一些图形的做法,使得幼儿有关图形的知识逐步系统化,并发展了他们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立体图形认知方面,这一阶段的幼儿能初步感知形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命名、拼搭三维结构,基本能够命名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理解物体是由不同的形状组成的。

二、教师支持儿童获得“图形”核心经验的策略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之所以会被认为要求过高,往往是因为教师很少帮助幼儿建立有关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多种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充满了有趣又重要的数学特征和问题情境,但如果没有成人的指导,他们就很难自己领会空间关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数学属性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对运动和定位进行描述与计划的,“图形”的概念是定义特定类型空间的方法,这种定义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其特征。因此,幼儿对图形的感知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与环境、同伴、教师的互动中,通过大量操作活动获得的。单一的纸笔练习并不能有效促进幼儿图形感知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图形核心经验,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组织适宜的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nlc202309082219

1.提供多样化的图形示例,让幼儿接触多种变化图形

教师在设计图形教学活动时,往往只给幼儿呈现那些典型的、往往也是刻板的图形样例。例如,所有的长方形都像门,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相等的边并竖立在一个底面上,等等。事实上,观察又长又瘦的长方形、又短又胖的长方形、既是正方形也是长方形的四边形,有利于幼儿认识图形特征。三角形是最为多样化的一种形状,幼儿需要看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也需要看到被旋转的三角形立在顶点而不是在底边。只有看到同种图形不同的样例之后,幼儿才有足够的信息来推断出这种形状的规则。因此,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转换性的活动,让幼儿有机会通过操作活动将各种图形移动、旋转、翻转;或者在进行分类、辨识、配对或其他活动时,多涉及各种不同的例子,呈现各种边长、角度的变化图形。教师在进行几何教学活动时,若能经常为幼儿提供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那么幼儿在辨识几何图形时,一些与定义图形无关的特征就不会发生作用或成为干扰因素。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亲手搭建三维图形的机会,给每种几何体提供不同版本,这样幼儿更容易去思考这些图形共同拥有的关键属性。

教师可以主要通过区角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幼儿认识图形的特征与各部分图形之间的关系,应是教师引导的重点。例如,区角活动“图形商店”主要考察幼儿掌握图形特征的情况,需要幼儿根据边、角的数量和特征确定具体的图形。又如,区角活动“拼拼乐”是一个建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要根据平面的组合图,将不同的形状组合成新的物体轮廓。随着幼儿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会逐渐脱离教师设计的轮廓图,开始自由创造,从而为视觉图像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区角活动“三角形拼板”和“奇妙的六边形”都为幼儿提供了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有助于幼儿理解图形经过旋转、翻转、移动后能组成新的图形,从而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小班集体活动“什么山洞最安全”借助幼儿喜爱的游戏情境,使幼儿更直观地看到图形的基本轮廓,并不受颜色等因素的干扰进行图形的认知。

除开展上述活动外,教师还可以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建构图形。图形的建构可以展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图形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准备纸张、积木、橡皮泥等材料,供幼儿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图形。需要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只是开始建构图形,但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建构,如很难用笔非常标准地画出不同图形。所以,让幼儿建构图形,目的在于让幼儿体验建构的过程,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2.引导幼儿更加准确地进行图形表述

作为教师,为幼儿提供信息,尽可能“正确”地定义图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向幼儿表明你理解他们的意思,然后帮助他们看到那些细节上的分歧。比如,“对,你说的那个交通标志确实像个三角形,但是它没有尖尖的顶角,对不对?”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且乐于用更具体和准确的语言来探讨图形,那么幼儿也会尝试更加准确地表述。其次,要让幼儿有接触“错误例子”的机会。例如,未完全封闭的圆,带有一点儿弯边的非常规“三角形”,以及那些4个角不是直角的四边形,都能引发幼儿的讨论。“为什么这个图形像圆形?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圆形?怎么才能让它变成圆形?”教师在对话中使用这样的提问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分析图形的属性。再次,要重视幼儿数学语言的发展。许多4岁幼儿都能说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条边,然而,半数的幼儿其实并不知道边和角是什么。因此,帮助幼儿理解一些正确的图形名称是必要的。在设计图形教学活动时,教师宜适当引入图形名称。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活动、区角活动、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在辨认图形的基础上更准确地命名和表述图形。如“超级变变变”等活动将图形的教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使幼儿更易于理解身边的几何与空间关系。鱼丸是球体,切块豆腐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冰淇淋甜筒是圆锥体,牙膏盒是长方体,等等,教师可以抓住日常生活契机,将抽象概念的学习与具体生活经验相结合。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讲出来,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图形感知能力的发展需要大量尝试、体验的机会。为此,除了开展适宜的集体教学活动外,教师还要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并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大、中、小班幼儿图形感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教师需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的发展轨迹,为其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和不同主题的操作活动。

3.不断发展幼儿的图形概念,鼓励幼儿观察、预测、思考、描述等

从3岁到6岁,幼儿理解图形的能力差别很大。幼儿在进行各种操作与身体活动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行动加以思考。因此,教師必须鼓励幼儿观察、注意图形的特征,预测对图形进行某种改变时会产生何种结果,并思考、推理图形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应该让幼儿在操作、观察、推测、思考时表达所思所见,描述图形间的关系,叙述两个图形为什么是相同或不同的,以及提出其他组合或变化图形的办法等。在幼儿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关注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及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反思,使幼儿在操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折纸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纸张形状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在正方形的纸对角折后变成两个三角形时,问幼儿:“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啊?你是怎么折出三角形的呢?”

教师还应为幼儿提供自由堆叠、建构、触摸、观察、比较、表征或塑造(玩橡皮泥、面团)的机会,让幼儿能发现并说出立体模型的特征。例如:“这个罐子会滚来滚去,可以当轮子。”“这块积木是尖尖的,可以当屋顶。”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图形的特征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在幼儿不断探索,发现每个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可以不用术语介绍圆柱体、三棱柱等。此外,幼儿在直接探索三维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发现二维平面图形是三维立体图形的一部分,如正方形是盒子的一个面,柱子的底面是圆形,从而增进对图形各部分关系的理解。

有关幼儿图形认知的教学和指导,应秉承数学生活化的经验取向。无论是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区角活动或日常活动,都要尽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结,以生活情境为素材,这对幼儿的学习会更有意义。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篇9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作者/杨小花

一、儿童诗教学现状

当前,儿童诗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当做“阅读课”教学。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汉字,进行言语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把儿童诗当成普通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当做文章来分析讲解。教学中讲得过多过细,过于追求解释诗中原本朦胧、模糊的用词,将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性。

2.缺少童趣。

教学时,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体验。在教师的一连串提问下,学生不得不说出让教师满意的答案,而忽视了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诠释世界,去表现世界的,即不能理解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情趣,而以成人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

3.过于注重技巧。

教师常常把儿童诗当成古诗进行教学,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总是先过多地读,再让学生机械模仿,然后根据教师的思路写,方式过滥,不能凸显儿童诗特有的节奏与韵律。

4.当做“作文课”教学。

儿童诗的语言是浅显的,是孩子的话。台湾诗人黄基博认为:“儿童诗有韵没韵没关系,念起来很顺口,音调优美,文字有节奏感就好了。´’而有些教师却把儿童诗当做作文课的“范文”进行教学,把儿童诗的模仿当成“文艺创作”,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如:内容要新颖、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生动等等,而忽视了儿童诗语言的“儿童化”。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儿童诗也就丧失了兴趣。

5.积累少。

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了几首儿童诗,而没有让学生对儿童诗有更广泛的接触。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语感上有所培养,想象上有所激发。

二、儿童诗教学策略

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新增)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童诗教学,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有关“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又应当关注什么?下面,笔者就以《鲜花和星星》为例,谈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孩子阅读,感受诗歌节奏。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它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简短凝练,节奏明快,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两样事物――鲜花和星星,并将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抒发了广大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纯真情感。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很优美,语言的色彩也很美。在教学时,要抓住重复出现的“满地”“满天”“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语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这首诗在结构上的旋律美,让学生在摇篮曲般的节奏中感受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花儿与星星,地上与天上奇妙地联系在一起。(论文范文 )白日――星夜,繁花――密星,两个不同情境的对比,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了一起,真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旋律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2.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诗中意境。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童诗亦然。作为适合孩子欣赏的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画面,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满地的鲜花”,这是一个多么五彩缤纷的世界啊:色彩斑斓,芬芳四溢……鲜花活了,如一个个美丽的精灵,从那绿叶丛中或探或伸,或张或望地显露着自己的美丽,甚至能听到她们“咯咯”的嬉笑声。读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你就不再是画外人了,你已经身在其中了。你刚被“这一朵”的绚丽所吸引,“那一朵”的舞姿又吸引了你的眼球,然后是再一朵……无尽的美丽,无尽的欣赏,无尽的发现……于是你也就有了“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甜蜜。“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一份迷醉的安详随之而来,而且如梦般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有多少朵花儿就有多少个梦,有多少个梦就有多少颗闪亮的星星。那“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不也是孩子们脑海中那“一闪一闪”的智慧吗?它们不仅“比地上的花儿还多”,也和“地上的花儿”一样充满着芬芳。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文字的画面美,去想象诗歌呈现出来的意象,激起孩子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心达到共振,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鲜花和星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在欣赏了那一幅“满地鲜花”的画面后,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满地的鲜花像一个个小精灵翩翩起舞,不时还发出‘咯咯’的笑声,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你不知不觉地来到花丛中,你想干什么呢?”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都有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都被这满地的鲜花陶醉了,因此也有了飞驰的想象:“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低下了头,花儿好香啊!”“我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朵,在风中摇摆呢。”……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儿童诗想象的独特美感,感悟到了诗的主旨。

4.引导观察感受,发掘创作潜能。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在瞬间的感动中发现诗意。

儿童诗的教学就要关注儿童,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课前,我带领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把自己观察到的“又美又多”的事物画下来。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这样一张合影: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在大屏幕上见到了自己,个个情绪高涨,一首优美的小诗自然就生成了。

我最喜欢

小朋友满脸灿烂的笑容:

这里一个,

那里一个,

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接着,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争做“小诗人”。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情绪高涨地写下了一首首小诗。

我最喜欢

满地奔跑的小鸡: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小河里的蝌蚪还多。

我最喜欢

满树粉红的樱花:

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花丛中的蝴蝶还多。

当然,儿童诗的教学,单单依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儿童诗融入到日常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为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诗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学生自己写的诗等等,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诗意中,以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篇10

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段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儿童有哪些审美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童话课文教学?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有这么一些审美特点,即,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等。

1、直观性、趣味性 《小蝌蚪找妈妈》是向儿童介绍青蛙成长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形体变化的知识。只有完整引导儿童读这则童话,那亲切浅近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这表明,儿童的审美特点具有直观感受性和趣味性。

2、表面性 《美丽的公鸡》这则童话中,公鸡先后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的外表美而感到骄傲,却将啄木鸟、蜜青蛙分别贬以“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的称号。在儿童尚未对课文作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以此试问儿童:“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谁美?”儿童几乎异口同声说:“大公鸡美丽。”这实际上反映了儿童的审美特点,只有表面的审美力,单纯地看问题,没能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地内在美。而要使儿童认识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公鸡地审美特点。

(二)从儿童地审美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组织童话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1、表演讨论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审美直观性、趣味性提出来的。所谓表演讨论法,就是引导儿童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讨论表演中求得深刻的理解。如教《聪明的大公鸡》: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先知道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鸡和狼,进行表演。

(2)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表演者”表演的优缺点,讨论:为什么说这只大公鸡是聪明的?

这样,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思维。

2、描述对照法 这是根据审美的表面性采用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看图学文的童话课文的教学。例如,教学《小猫钓鱼》: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第一副图,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老猫和小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猫钓着了大鱼,小猫为什么没钓着?描述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二节,再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

(2)学生自己描述第二副图,对照学习第三至第四节。教师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

(3)学生比赛描述第四、第五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钓着鱼了?

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

3、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审美的单纯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审美水平。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

(1)从图入手,比较说话。师:你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再学生看图说出:小白兔要菜子,小灰兔拿了白菜后,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可以提出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小白兔和小灰兔谁聪明呢?

(2)从文入手,比较阅读。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小白兔的聪明之处:小白兔不白菜而要白菜子,这是小白兔眼光远大的表现,因为它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3)从结尾处启发学生想象小灰兔以后的情景,加深审美认识。综上所述,童话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学中要注意童话教学方法与儿童审美特点的关系,使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认识水平。

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学尝试

福建上杭县实验小学 李奕银

童话是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儿童生活情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小学(主要是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的童话课文。这些童话,以浓厚的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契合了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能激发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是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绝佳教材。在童话体课文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童话内容、思想的 理解呢?下面谈几点初步尝试。

一、以猜想性推测,激发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善于幻想的特点,在阅读童话之前,根据课题,引导儿童对童话内容进行猜想性推测。例如教学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先启发儿童:“活泼、调皮、可爱的小猴子下山会去做些什么?怎样做?结果如何?”进行猜想推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印象中的小猴子的形象与特性,以及自己个人愿望与期待,编造有趣的故事。然后再以“课文中写的小猴子下山后,又去干了什么呢”导读课文,激起学生对比的情趣和阅读的欲望,在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导入效果。

二、以再造性想象,深化理解

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符号、标记等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再造想象是形象化教学的心理依据,是创造想象的基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感兴趣的童话,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引导思维,促进他们形成再造想象,从而使他们进入奇妙的幻想王国,再现作者笔下的童话世界,深刻认识童话中的事物和人物及其鲜明的个性。例如第三册《狐狸和乌鸦》,对重点内容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可通过让学生听录音范读,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幻灯)等手段,运用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及组织议论辨别狐狸言语的真实性和目的性等形式,激发学生再造想象,使故事环境、乌鸦和狐狸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从而深入地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而不至形成狐狸聪明有办法的误识。

三、以创造性复述,丰富体验

创造性复述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或形式有所改变地表达出来。创造性复述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形式。小学中低年级的童话教学,应从中低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抓住童话“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句、段的创造性复述训练。例如对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可启发学生想象小猴子看到大玉米、红桃子、大西瓜、小兔等会怎样说、怎样想、怎样行动,进行扩充内容的创造性复述。而对《小马过河》则可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小马”换成“我”,进行改变人称的创造性复述……这样,不但可加深儿童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对童话思想感情的体验,而且可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

四、以延续性说写,发散思维

童话教材所表现出的浓厚的幻想,为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幻想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在实际教学中,对大多数童话,可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借鉴原作,延续童话故事。这样进行读、说(或写)的结合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第四册《丑小鸭》教学后,先启发学生想象:“丑小鸭知道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后,会想些什么?会去做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说(有兴趣的也可写)一两段话。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幻想,编说感人故事,让美丽的白天鹅那美好的形象及其思想行为感染每一位同学,受到教育启迪。

当然,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育途径、方式绝对不尽于此,关键是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积极实践创新教学,使之为培养新型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教童话类课文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带有浓郁幻想色彩、专为儿童创作的故事。通常用拟人、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用浅显、活泼、简洁和富有童趣的语言,表现神奇曲折、生动有趣、形象鲜明的故事情节,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与现象。让儿童在故事里的真、善、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故事里的假、恶、丑中得到教育与启迪。

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多为人类以外的各种被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故事中的小鹿、小松鼠、青蛙、猴子以及本来没有生命的泉水、小河、微风等都会“讲话”,且都有各种行为和感情。其内容浅显易懂,其情节引人入胜,其意味耐人寻思„„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这些情景相同或相似的“影子”。鉴于童话故事的特点和儿童学习童话故事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在对童话故事进行教学时,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基于生活,感悟童话。

童话中的重要特征是幻想。幻想表现在童话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之中,或幸福快乐、或哀婉凄切,或迷雾重重、或豁然开朗„„幻想还表现在童话人物的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之中,或招呼问候、或教诲开导„„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童话故事都是虚构的”想法,必须要让学生明确童话故事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从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安徒生对文中丑小鸭历经的种种磨难进行描写,意在表达“人应有坚强的意志,不能轻易向命运低头”的思想。同时,作者意欲通过“丑小鸭”这一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他自己一生的坎坷境遇——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讽与排挤。但是他从不言弃,发奋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誉全球的童话大师。正可谓“丑小鸭”的一生就是安徒生自己的一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童话故事当作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来阅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童话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深切感悟童话故事中的真情与真理。

二、读演并举,感知童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童话故事的所表述的语言一般都是儿童化的,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收获,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朗读语气的指导。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童话内容,感悟童话中蕴含的道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童话故事的语言多为生动有趣的,其情节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让学生演一演故事中的情景,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故事的情景,切身感悟故事中的情与理。

如《猴子种果树》一文中有三处对话,如果学生能把这些对话分角色表演好,他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就能得到提高。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带上头饰开始表演时,也是他们亲身走进童话、体验童话故事情境的时刻。

三、发挥想象,感受童话。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很多童话故事所表达的语言和表述的情境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教学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掘故事中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童话故事的情节,融入童话故事的意境,走进童话人物的心灵。

例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很多孩子会在理解“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抓住文中黄莺和微风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开放的玫瑰花给大伙带来的美丽与清香,学生心中的疑惑便会豁然开朗。随之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二年的春天,小鹿会做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续写童话,在续写中得到情感、思想上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感念童话。

学生学习童话故事的收获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还应通过学习童话故事学会思考。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之外,还应教会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例如学习《青蛙看海》,除了使学生感受文中的青蛙在大家的鼓励与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外,还可以通过全班交流、课后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懂得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确立正确且合理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促进学生领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同样快乐”的真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童话中的生活,让学生在明理的过程中感念生活中的童话!

上一篇:流年锦瑟作文下一篇:18年文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