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方法研究

2024-10-25

评价方法研究(精选12篇)

评价方法研究 篇1

摘要: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消除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重要措施, 也是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编制重点。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主要是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提出依次对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评价程序, 并给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标准 (判定条件) 和评价方法, 阐述了必须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前提条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性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职业病

0 引言

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重要方法, 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直接影响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能够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是否能够起到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的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是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内容[1], 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更需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设计和评估[2], 因此, 明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程序

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 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 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 (建) 筑物等的总称, 通常主要是指工程防护设施[3]。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程序如图1所示。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主要是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应按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顺序依次进行评价, 前一项为后一项的评价基础。

2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方法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是职业病危害评价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中防护效果评价的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尚无成熟方法可循, 部分学者[4]给出了利用检查表进行评价的方法, 但检查表编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按评价程序依次给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标准 (判定条件) 和评价方法。

2.1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

设置的必要性主要是对工作场所是否有必要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评价结果是后续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估的前提条件, 是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可从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源、作业人员、作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当工作场所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时, 此时无需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2)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避免职业病的发生。由于采用自动控制等操作, 工作场所虽有发生源但无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 也不会发生职业病, 因此也无需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3) 在制定职业接触限值时已对人员接触情况、个体差异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考虑, 认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只要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即可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因此, 当有发生源且有人员接触, 但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时, 也可不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综上所述, 当工作场所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必须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1) 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

(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作业人员接触;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超标。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往往是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论证, 此时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还未建成。因此, 多采用类比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情况进行预测, 也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或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分析建成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情况。当采用类比法预测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若类比工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超标, 则该工作场所应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2) 若类比工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则需进一步评估类比工程中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判定该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若类比工程中在防护设施关闭的情况下,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也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则该工作场所可不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反之则应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

2.2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合理性

在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 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类型、种类、位置等是否符合要求进行评价, 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合理性评价为定性评价, 主要从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发生源特点、生产工艺及作业方式等方面进行考虑, 在结合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按下列原则选用适宜的职业病防护设施[6]。

因为工作场所及其职业病危害情况各不相同, 且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评价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 所以设置的合理性评价是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的难点, 且目前没有确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价, 一般多采用类比法、经验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也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模拟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类比法和经验法多适用于存在类比工程或常见工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的设置。若类比工程或相似工程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则新建工程参照类比工程或相似工程设置相同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即可满足要求;若类比工程或相似工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 则需首先分析超标原因, 针对超标原因按照职业病防护设施选用原则合理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类型或种类, 还可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或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数值模拟分析或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多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进行分析和评价。

2.3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有效性

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性评价的前提是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均满足要求, 否则其有效性评价毫无意义。在必要性和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选用合适的评价标准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 核实职业病防护设施是否起到了应有的防护效果, 是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的重点[5]。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有效性多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和模拟实验验证法等进行评价, 评价时需首先明确评价标准 (判定条件) , 常用的评价标准包括职业接触限值、岗位有害物质控制效率、全面通风量 (通风换气次数) 、控制风速等[7]。在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时, 其评价程序如图2所示。

2.3.1 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性的重要评价指标, 可确保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 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2.2) 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也是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最终目的。常用现场/类比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与标准限值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阶段也可采用数值模拟、模拟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但在项目建成后只能用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估。

2.3.2 岗位有害因素控制效率

岗位有害因素控制效率也是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性评估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对岗位有害因素的控制效率, 来评估防护设施的防护性能, 并进行分级, 针对不同级别的防护设施提出不同的改善建议。一般通过检测同一岗位防护设施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后, 计算得到岗位有害因素控制效率, 即利用检测检验法进行分析和评估。可参照文献[8]的方法计算岗位有害因素控制效率, 并对其局部通风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

2.3.3 全面通风量和通风换气次数

全面通风量和通风换气次数主要是对全面通风防护设施进行评估, 通风换气量等于通风换气次数与房间有效体检的乘积, 因此二者可相互转换。可按文献[9]的方法计算全面通风量并对其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

《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等标准规定了部分工业建筑的通风换气次数, 但不全;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规定:“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但换气次数不宜<12次/h”, “当数种溶剂 (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 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 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除上述有害气体及蒸气外, 其他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 通风量仅按需要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一般可用《公共场所室内换气率测定方法》 (GBT 18204.19) 规定的利用示踪气体 (SF6或CO2) 方法测定通风换气次数。将检测值与标准值比较即可得到评价结果。

2.3.4 控制风速

控制风速[10]主要是针对局部通风防护设施的防护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利用风速仪检测现场实际控制风速, 并与标准值比较即可得到评价结果。如《工业通风 (第四版) 》规定化学实验用通风柜工作孔上的控制风速可按表2确定。

3 结论与展望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主要是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本文提出了应依次进行评价的评价程序;并按评价程序给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标准 (判定条件) 和评价方法。本文可为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提供基本程序与方法, 还可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编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琳, 刘和平, 赵容.局部排风系统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7, 6 (4) :210-211LV Lin, LIU He-ping, ZHAO Rong.The function of local exhaust system of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 disease hazards[J].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Engineering, 2007, 6 (4) :210-211

[2]秦洪建, 刘统洲, 刘新江.新建铸造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要点[J].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2, (5) :45-47QIN Hong-jian, LIU Tong-zhou, LIU Xin-jiang.Design points of new foundry project occupation disease prevention facilities[J].Foundry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2012 (5) :45-47

[3]贾英.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8) :218-220JIA Ying.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facilities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8 (8) :218-220

[4]杨金龙, 张磊.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M].2010:146-152.

[5]胡小炜, 姚耿东, 张美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5, 23 (4) :303-304HU Xiao-hui, YAO Geng-dong, ZHANG Mei-bian.Discussinon on occupational hazard evalu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J].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Hygi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2005, 23 (4) :303-304

[6]陈建武, 张桂海, 任颖, 等.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某调漆间防护设施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0 (2) :147-150CHEN Jian-wu, ZHANG Gui-hai, REN Ying, et al.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facilities for the paint mixing room in pre evalu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0 (2) :147-150

[7]陈江.通风设施防护效果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9 (5) :63-66CHEN Jiang.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protection effect for ventilation faciliti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9 (5) :63-66

[8]陈建武.岗位有害物质控制效率用于局部通风设施防护效果评估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0 (4) :193-196CHEN Jian-wu.Study on evaluation of local exhaust ventilation facilities protection effect by hazardous substances control efficiency at pos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0 (4) :193-196

[9]任颖.全面通风量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0 (5) :165-168REN Ying.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ll ventilation volume in occupational hazards evalu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0 (5) :165-168

[10]周书林.日本局部换气装置的管理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12) :165-168ZHOU Shu-lin.To learn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ventilation system in Japa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8 (12) :165-168

评价方法研究 篇2

以德树人,创新德育评价机制;贴近学生实际,充实德育评价内容;大胆探索,改进德育评价方式;拓展空间,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是推动中学德育现代化,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就是指通过教育把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品质等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品质素质,从中体现出中学生的德性、精神面貌和健全人格。只有实行科学的学生德育评价,更加注重体现对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检验,德育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用。

二、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计构想

设计制订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既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构建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一)中学生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自省性原则。③现实性原则。④ 发展性原则。⑤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的要素构建

1.指标要素的确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一 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1有关精神确立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再把诸指标所涵盖的内容逐步实现内容的具体化和评价的可操化。

2.评价标准的确立。为了保证评价 操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将标准的内涵再作具体细化。

3.权重和等级的确立。以百分制设计为评价的基本分,即100分为满分,再根据组成评价体系的诸要素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设定各项指标的分值

4.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思想品质:家庭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学习的态度、具有一定理想和追求、善于思考,崇尚科学。

道德行为:文明习惯,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尊重同学、热爱劳动,节俭朴素、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团队精神。

个性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评价和反思自己,自信心、毅力与承受能力,善于与人合作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心理健康、活泼开朗。

不同年级根据以上三级指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成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结构。

三、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实施运用

在构建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目标,努力实现指标内容、评价标准、操作方式的创新。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必须掌握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一是定量评价与定性

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德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对照德育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日常德为表现进行评价与鉴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总结、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目的,实现对德育品质的自我内化。

2.必须拓宽丰富多样的评价途径。一是开展家长、教师、学生的多元主体评价。通过自评、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在学习、生活中,变他律为自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长参与评价,就是要在家庭生活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德行,特别是要把握学生某种一贯的和综合的品德行为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真实性的评价。教师评价是德育评价体系的主体。

3.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一是注重开展模糊评

评价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区域发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分析

1.前言: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未有一个规范、科学的标准框架体系,而且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笔者试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应用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2.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析

2.1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1.1效益评价指标构建的指导思想。加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当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下的原则:一是指标体系的建设要与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一致,并且能够准确地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及时地应对和防治;二是可以使用数字准确地说明水土保持的各项指标,特别是治理之后产生的结果和作用;三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要确保真实准确,没有重复更不缺项,需要获取的相关信息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地提供;四是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应当充分结合评价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运用同分析评价需求相吻合的各个指标数据;五是要突破狭隘的区域保护观念,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尽量具有共性,可以适应很多地区,只不过一些指标的数值可以因区域水土保持的具体要求存在一定的变化性。

2.1.2效益评价指标确定的主要方式。在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定量推理方法,主要是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结合水土保持基本知识,运用定量分析的原则,针对需要评价分析的总体要求,研究确定出符合区域水土保持需要的指标体系;二是专家评审方法,主要是成立专家委员会,结合区域水土保持的客观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确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资料查阅方法,主要是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利用在这些资料中涉及评价指标的利用次数,选择使用次数最多的指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四是贡献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托已经确定的各项指标,选择其中对水土保持成绩超过85%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重要的指标依据,不过在拟分析研究的指标数量上一般要求比较高。

2.2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

对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托效益指标数值测算的前提下,科学地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本特点、主要原因,并且对水土流失法治的措施和效果情况进行评价。

2.2.1测算水土保持总体效益情况。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质量的重点内容,目前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治理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对水土保持效益情况进行测算目前应用的效果非常好,具体测算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析判断水土保持情况,也就是水保测算的方法,主要是对检验水土保持各项举措的实际效果情况,利用冲淤的影响和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侵蚀土壤增加的数量,对水土的保有数量进行测算,同时初步评价降低下游淤泥的主要情况,这种方法可以科学地分析评价水土保持举措在水土流失上的效果情况,而且能够准确地预判水和沙石变化的态势,只不过对农作物遮盖等情况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没有考量。 目前在水土保持各种措施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下,很多专业人员往往在评价水土保持效益的时候,综合地运用这两种测算方法。

2.2.2测算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情况。综合分析评价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目标。在测算经济效益方法选择的时候,通常要划分直接带来的經济效益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使用数值来对投资和回报率进行表示,所以目前应用成本费用或价值分析比对的方法非常普遍。测算直接效益,一般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在单位面积上的费用支出情况、年均实现的产量增加值情况、资金投入回报期间情况、完全达产达效之后的几年时间每年实现的产量增加值情况。而测算间接效益,主要是析离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使用效果中的不科学部分,综合评价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良性影响。

2.2.3测算水土保持的其他效益情况。一方面要科学地测算评价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看是否能在降低灾害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社会整体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常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来进行,并且选择社会影响因素比较接近、水土保持效果有所差异的类似区域作为参照物,再就是在水土保持防治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科学地选择水保测算或者水文测算的方法,通过对其测算结果进行比对,评价社会效益的总体情况。

另一方面要对水土保持的环境效益情况进行测算评价,这种方法主要是检验水土保持的各项措施是否严重地影响或者破坏了生态环境,通常也是基于水土保持措施利用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的相关信息数据加以比较分析,以此评价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效益情况。对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采取计算分析生态环境影响数值降低多少的办法,通常比较简便,使用范围也非常广,不过也由于太简单,有一些效益评价指标一旦在空间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则不能科学地评价出来。所以近年来通常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或者卫星遥感仪器制图来增加动态跟踪时间或者空间状态下数值变化的客观情况,提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

结束语: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非常不错,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所以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目前理论研究也在逐渐增加,并且从最初的简单测算水土保持效益情况,演变成了全面地分析评价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居环境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行业主管部门也在日益健全完善效益评价的各项规范标准,探索推出全新的评价技术方法,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正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琦、杨勤科.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2).

评价方法研究 篇4

1 植被混凝土基材质量评价指标选定原则

首先, 应尽量选择可靠、可度量和可重复的指标。其次, 作为基材质量评价的指标, 应以基材养分为主, 能较显著影响基材生态恢复效果。最后, 应针对评价的区域与尺度来选择参评指标。

2 植被混凝土基材质量评价指标

2.1 化学指标体系

基材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形态分布对基材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这些元素从对植物营养的关系上分为大量元素 (N、P、K) 、中量元素 (Ca、Mg、S) 和微量元素 (Mn、B、Cu、Zn、Fe、Mo等) [1], 从基材中存在的形态上分为有机态、无机态、交换态和水溶态等, 其中交换态和水溶态是比较敏感的指标。此外, 基材的化学环境指标也能够反映出基材质量退化过程的特征, 如酸度、缓冲性能、电导率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可反映出诸如酸化和淹水过程对基材质量的影响。

2.2 物理学指标体系

基材的物理学性质通常包括基材结构、水、热、通气性和机械阻力几个方面, 通常包括颗粒组成、孔隙度、容重、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机械强度、基材厚度、渗透率、持水量、持水特性、温度变幅、氧扩散率等指标, 其中基材结构方面的指标是基材物理环境变化的核心。

2.3 生物学指标体系

基材生物学指标参照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体系包括:微生物生物量C和N、潜在可矿化N、基材酶活性、呼吸量、生物量C/有机总C、呼吸量/生物量、基材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2]。

3 植被混凝土基材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基材质量评价方法是借鉴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模型对系统各参数之间关系和过程定量描述, 包括3类:经验模型, 通过经验观察建立土壤质量与土壤属性间的模型, 如用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阈模型, 其简单模式是:如果X>P1, Y

在基材质量评价中最实用的是指数评分法, 包括4个步骤:针对特定的问题、过程、管理措施或政策, 确定基材质量中需要评价的关键功能, 建立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测定基材性质 (评价指标) , 建立各个基材性质与基材功能间的关系模型。这一过程针对各项指标, 建立相应的评分函数 (将数字的或主观的评级转变为变幅为0~1的无量纲数值) , 确定其阈值, 并给各项指标评分;利用经验模型 (层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和土壤功能的权重, 在各级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应为1或100%;将各指标的评分值与权重系数相乘, 得到基材质量评分的矩阵, 其总和即为基材质量的等级值。

由于基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系统, 所以应该采用动态评价方法, 利用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定量评价基材质量的变化, 并对基材管理措施的持续性进行评价。基材的质量 (Q) 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 (最优) 状态的现存状态, 是基材性质 (qi) 的函数, 通过在全过程中测定qi的变化, 借助于数学模型评价基材质量的动力学特征 (dQ/dt) 。

根据基材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现性高低及其对基材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选择描述基材质量的最少指标集, 并结合基材转换函数监测基材质量的变化。dQ/dt为正值时表示基材质量在进化, 为负值时表示基材质量在退化。

4 结语

评价植被混凝土基材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根据评价目标及其评价区域的特点, 针对不同环境下的基材场地, 在保证有效性、可靠行、敏感性、可重复性及可接受性的基础上, 筛选出反映基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其评价标准。

在评价基材质量的过程中 (选择评价因素、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 , 可以利用的一些经验模型。利用基材质量的动力学特征可以更好地评价基材质量的动态变化。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基材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并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评价植被混凝土基材可采用的指标体系, 最后从国内外土壤评价方法中综述了可用于植被混凝土基材质量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植被混凝土,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孙波, 赵其国.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 (1) :119~127.

[2]孙波, 赵其国, 张桃林, 等.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Ⅲ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J].土壤, 1997, 29 (5) :225~234.

评价方法研究 篇5

(2)危害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S值 人 员 财产损失(万元)停 车 其 它 5 造成人员伤亡 >50 本公司停车 重大环境污染 造成人员重伤 >25 部分关键装置停车 本公司形象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3 造成轻伤 >10 降低生产负荷 造成环境污染 造成人员轻微伤 <10 影响不大,几乎不停车 造成轻微环境污染 1 无人员伤亡 无损失 无停车 无污染、无影响(3)风险等级R判定表 风险度(R=L×S)风险等级 控制措施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日常检查、测量及评估 9—12 中等风险 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交流 4—8 可接受风险 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日常检查 <4 可忽略风险 无需采取控制措施,保存记录

作业活动清单及危险辨识一览表 序号 作业岗位 作业活动 存在危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序号 设备设施

名称 规格型号所属车间 岗位 设备状况

材质 数量 投运时间

设备设施清单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分析人员: 分析日期:

序号 工作步骤 危害或潜在事件 主要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L S 风险度(R)建议控制措施

区域/工艺过程: 装置/设备/设施:

分析人员: 日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产生偏差的主要后果 现有安全 控制措施 L S 风险度(R)建议改正/控制措施 1 2 3 4 5 6 7 8

后勤服务风险分析记录

工作岗位: 各职能科室 工作任务: 日常工作

分析人员: 赵炜李娜分析日期: 2011年3月20 日 序

号 评价对象 潜在风险 风险值D=LEC 危险性等级 建议控制 措施 备注 L E C D 1 档案保管、微机管理 人员携带火种或电器老化 1 6 1 6 1 专人负责档案和微机管理、严禁烟火和外部人员进入、特殊情况专人监督 室内照明设施修理 未找专业人员,私自操作 3 2 3 18 1 制定制度、严格要求、出现问题一定找专业人员处理 电脑操作 开机或关机过程、长时间受电脑辐射、水进电脑 0.5 6 1 3 1 接触电源时小心;加装防辐射屏,不用电脑时将显示器关闭,注意休息;电脑桌前不要放置水杯卫生区清扫 宿舍楼从窗户扔杂物、倒水等未注意 1 3 1 3 1 通知有关部门,要求在宿舍入住的人员自觉遵守厂规厂纪;戴好安全帽 室内卫生打扫 登高擦玻璃不注意 1 3 3 9 1 减少登高次数或两人协助配合,领用专业擦玻璃器具,佩戴安全带 使用手机、饮水机 手机充电接电话、开关饮水机不注意 0.2 10 1 5 1 谨慎使用手机电池,打开水时手尽量离开,同时加强人员安全意识横穿马路 主干道往返不注意 1 3 3 9 1 日常教育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计划

2011年3月10日到2011年3月20日,我公司响应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对我公司氯乙酸和三氯吡啶醇钠生产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风险分析,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开展各个作业岗位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活动。在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工作危害分析法对我公司及其辅助设施的生产设施、日常活动等进行了风险分析,共发现重大风险的危害因素有3项。公司决定对重大风险逐一控制,避免事故的发生。

1、针对风险评价报告对于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员工定期开展班组活动,承包人员定期参加。

2、对安全设施加强管理,按照安全检查表对特种设备和安全设施定期检查。

3、按照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建立特种设备档案,对特种设备及其附件定期检测。

4、按照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对各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定期检查。

5、按照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对液氯重瓶区加强检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三门峡广瑞化工有限公司 2011年3月21日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报告

一、风险控制效果评价范围及目的 评审企业开展风险分析以来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等所有过程中,危险源识别是否全面,是否有遗漏;风险控制措施(方案)是否充分、有效,是否将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在落实控制措施中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是否需要补充完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已被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诸如完成工作的压力等情况下是否被忽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价,评定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顺序,作为来年制定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安全工作计划和隐患治理方案,修订完善运行控制程序、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的依据,并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达到预防事故,确保安全健康的目的。

二、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组织 企业成立了两级风险评价组织,即厂风险评价组和各二级单位风险评价小组。要求各级风险评价人员严格按照《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做好风险控制效果评价工作,为预防和控制事故提供可靠依据。

三、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情况

开展安全标准化以来,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面实现了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具体如下:

(一)以创建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为契机,夯实基础工作,规范安全管理,完善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核心,制定安全标准化工作方案,逐条对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考评标准》考核条款,查出企业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存在的不足,排出整改进度表,按轻重缓急有序进行整改,完善各类检查表、完善各种记录台账、完善危险作业票证、修订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在规范各种制度、票证、台账记录的同时,加强监督执行力度,逐步使各级组织和人员把执行规范标准变为一种习惯,并将风险管理日常化,在每项作业前都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强化过程监控。

1、以生产现场为重点,加强作业环节安全管理,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严。企业以生产现场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加强现场人、物、环境的管理,认真落实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加强关联性作业协调指挥,规范信息沟通联络、跨区域作业监护制度。危险作业前,必须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确定作业方案,经审批后实施;作业过程中若有变更,必须履行变更手续。严格生产现场动火作业、进入设备(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审批,并随时进行复查,保证危险作业安全可控。为了确保检修作业安全,加强项目单位与检修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在跨区域作业证的基础上,还必须执行检修作业条件确认和验收制度,项目单位必须保证检修项目达到安全环保要求,具备检修条件;检修单位必须保证检修质量达到安全环保要求,并相互监督和确认。

2、强化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在厂级综合巡查、专业巡查和二、三级监控网络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关键装置重点部位企业管理人员定点承包机制,完善应急处理方案。

(三)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范事故发生。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限期整改,对发现当天就能整改的问题和隐患,均立即整改绝不让其过夜;对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均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制定严密的监控措施,杜绝和防范事故发生。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已全部按要求整改完成,达到了预期效果,期间企业安全生产平稳运行。这说明我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初见成效,真正起到消除隐患、防范事故的作用。

(四)做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企业在抓安全教育上,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对新进厂的人员按要求进行了厂级教育,同时督促、检查二、三级安全教育,使他们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达到要求后方可上岗操作。对换岗、转产、复工人员,各单位均按要求进行了安全技能和岗位操作法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取证,建立台账,保证全公司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100%有效持证上岗。利用生产间隙,开展了全员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法、事故案例等内容,同时加强对二、三级教育和复岗、转岗职工的教育,使职工的安全技能和意识不断提高。

(五)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响应能力。

9月,企业对各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分别于上、下半年进行了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及效果评价,检验了企业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全员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组织开展风险评审工作,总结提升风险控制水平。通过风险评审,表明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不可接受的风险控制方案有效、充分,已降为一般风险。通过风险评价组评审,共发现重大风险3项,对重大制定了整改方案,落实了安全责任人,限期整改完成。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设施腐蚀现象还比较严重,“跑、冒、滴、漏”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习惯性操作现象还未能杜绝。必须加强以下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1、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的定期检测,避免物料跑、冒、滴、漏现象。

2、加强对易燃易爆生产装置、设施、防雷防静电设施的检查,并定期检测。

3、应加强消防设施及器材的维护保养,定期更换灭火器,使其处于完好状态。

4、即时更新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安全规程,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与补充和完善,持续改进。严格执行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5、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危化品知识、事故应急处理、消防、个人安全卫生防护的培训。

6、继续强化设备管理。各类特种设备、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安全附件必须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各项规定,定期检测并合格,经常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

7、严格执行工艺操作指标、操作规程,严禁超压、超温、超负荷运行。防止快速放料,防止工艺操作错误而引起温度、压力过高,导致事故发生。

8、安全检修必须按检修操作规程作业。采取隔绝、置换、吹扫与清洗等措施后,经取样分析合格,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检修作业。

五、结论

全年,企业无社会灾害性事故,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无因工死亡和重伤,无轻伤,无职业病发生,发生轻微伤害,完成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从总体上讲,企业风险控制效果是充分的和有效的;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管理绩效。

三门峡广瑞化工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16日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档案

隐患编号: 隐患所属单位: 隐患排查时间: 重大隐患名称

隐患部位 可能发生的危害

治理到位前的安全防范措施

重大隐患治理概况 评价报告技术结论

评审意见

治理方案

治理时间表

责任人

消除验收情况 验收报告

验收人

验收时间

重大危险源辨识记录 编号 所在部门 储存场所 临界量(t)储存场所

实际量(t)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

公司重大危险源台账

填表时间:

序号 名称 所 在部 门 防护监控措施 本 演练情况 是否向上级部门备案 责任人 备注

填表部门: 填表人: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表

法人单位名称 单位代码

填报单位名称(盖章)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填报单位负责人姓名 电 话

经济类型 1 国有经济2 集体经济3 私营经济 4 有限责任公司 5 联营经济 6 股份合作 7 外商投资 8 港澳台投资 9 其它经济

所在行业 A 农、林、牧、渔业 B 采掘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成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G 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

H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I 金融保险业 J 房地产业 K 社会服务业

L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M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 N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O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P 其它行业

成立时间 占地面积 m2 行业管理部门 职工总数 人

固定资产总值 万元 年总收入 万元 年利润 万元 主要产品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贮罐区(贮罐)基本特征表

编 号 贮罐区名称

具体位置

所处环境功能区 1 工业区 2 农业区 3 商业区4居民区 5 行政办公区 6 交通枢纽区 7 科技文化区 8 水源保护区 9 文物保护区

贮罐区面积 m2 有无防护堤 1 有 2 无 防护堤所围面积 m2 贮罐个数 罐间最小距离 m 贮罐序号 贮罐名称

罐 贮罐形状 1 立式圆筒罐 2 卧式圆筒罐 3 球形罐 贮罐形式 1 固定顶罐 2 浮顶罐 安装形式 1 地上 2 地下 3 半地下 贮罐材质 公称直径m 容积 m3 贮存物质名称 物质状态 1 液态 2 气态 3 液、气共存 日常最大贮存量 m3 设计压力 MPa 实际工作压力 MPa 设计温度 ℃ 实际工作温度 ℃ 设计使用年限年 投产时间

进料方式 1 管道 2 铁路槽车 3 槽车 出料方式 1 管道 2 铁路槽车 3 槽车

进料管道 直径 mm 设计压力 MPa 实际工作压力 MPa 出料管道 直径 mm 设计压力 MPa 实际工作压力 MPa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生产场所基本特征表

单元名称 固定资产总值 万元 具体位置

所处环境功能区 1 工业区 2 农业区 3 商业区4居民区 5 行政办公区 6 交通枢纽区 7 科技文化区 8 水源保护区 9 文物保护区 占地面积 m2 正常当班人数 人

物质名称 单 元 内 危 险 物 质 量

现存物质总量(t)工艺过程中的物质量(t)存储的物质量(t)废弃物质量(t)1 2 3 4 5 6 7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重大危险源周边环境基本情况表

危 险 源 周 边 环 境 情 况 周 边 地 区 情

况 单位类型 数量(个)单位名称 人数 与危险源最近距离 住宅区

生产单位

机关团体

公共场所

交通要道

其它

周 边 环 境 对 危 险 源 的 影

响 类型 数量(个)简 要 说 明 火源

输配电装置

其它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重大危险源检测记录 重大危险源名称

所 在部 门 记录人

日期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备注

重大危险源评估记录 重大危险源名称

所 在部 门 评估日期

评估组长

评估组成员

评估情况记录

评估结论

重大危险源监控记录 重大危险源名称

所 在部 门 记录人

日期 监控项目 控制指标 监控指标记录 备注

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重大危险源名称

所 在部 门 演练日期

演练总指挥

参加部门及分工

演练过程记录

演练效果评价

重大危险源防护距离规范符合性评价记录 重大危险源名称

所 在部 门 记录人

序号 相对方位 国家标准防护距离 实际距离 防范措施 整顿计划

变更申请表 变更名称

申请人姓名 职务

申请人所在单位 日期

变更说明及其技术依据: 风险分析情况: 单位负责人意见: 公司意见:

变更验收表

验收变更的项目 变更所在单位

组织验收单位 日期

验收组成 员 姓名 所属单位 职务

验收意见(附验收报告):

验收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审查意见:

签字:

需要沟通的科室(变更结果)

单位或科室 签字 单位或科室 签字

风险信息更新表

部门 岗位 作业活动名称 潜在的危害 风险度 风险等级 原风险度 现风险度 原风险等级 现风险等级

供 应 商 档 案

编号: 第 页/共 页 供应商商名称 地 址

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营业执照 其他证书编号

经营范围 经营方式 企业概况

认证情况

负责人姓名 联系方式 人数

综合评价

安全部门负责人: 年 月 日

供 应 商 名 录 编号: 第 页/共 页

声誉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声誉 指标 评价

一、声誉的定义

声誉这个概念自亚当·斯密时期被提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直到20世纪初才引起广泛重视。有关财务舞弊、产品质量、环境安全、企业信誉、商业道德等问题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开始致力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自身声誉的塑造,良好的声誉在提升公司价值、建立进入壁垒、提升顾客忠诚度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对声誉的定义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都有不同的解释。而目前Fombrun的定义最为广泛接受,他认为企业声誉是与其他处于领导地位的竞争者相比较,企业的过去行为和将来展望对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吸引力。故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声誉的量化指标的建立。

二、声誉评价指标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现阶段声誉测评指标

目前,国内外不同的评级机构和财经杂志定期公布企业声誉排名,影响较大有《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最受欢迎的公司(AMAC)和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司(GAMC),指标有创新能力、员工管理、公司资产的使用、社会责任、管理能力、财务状况、长期投资值、产品和服务质量和公司全球业务的有效性等;Fombrun领导下的声誉研究所在《华尔街》杂志上公布的年度企业声誉商数(简称RQ)排名,包括企业感召力、产品与服务、愿景与领导力、工作环境、财务业绩、社会责任感等;此外,还有英国《金融时报》、《现代管理》、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和澳大利亚《普华永道》等影响较大的评价模型。我国对于声誉的评价主要是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举办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涉及企业产品服务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公众心理感受等综合指标。

同时,在学术界国内如殷盛(2004)刘靓(2005)缪荣和茅宁(2007)等也尝试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获得一手数据进而建立我国独立的声誉评价体系。

(二)国内、外企业声誉代理变量选取

学者为了进一步研究声誉对企业的作用,在其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代理变量的方式对声誉进行简化衡量,李远勤(2004)以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代表企业声誉,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声誉与自愿性披露水平的关系。何庆丰(2006)将品牌质量作为品牌声誉的表现形式,秦盛(2012)将信用等级等作为声誉的代理变量。

建立合理的声誉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影响声誉的因素有很多,如何充分考虑各类因素的相互影响从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其次,从不同角度对声誉有不同的理解,从经济、会计、营销、战略等角度对声誉的定义存在差异,而对于投资者、消费者等对其评价也存在区别;最后,声誉存在主观感知性。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对声誉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研究,使得声誉问题长期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难以量化研究。

三、声誉量化指标构建

为有效解决声誉量化研究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中外较为影响力的声誉评价体系,选取了入选较多的几大指标(见表1),主要有财务绩效、产品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人才吸引开发和使用、发展潜力等七大指标。

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这七大声誉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涵盖了声誉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量化该信息,本文以这七大指标作为解释目的和方向,进一步将声誉指标细分11个方面(见表2)。

四、量化指标选择的合理性

(一)量化指标有效反映声誉七大指标内容

量化指标是以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综合衡量而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衡量指标,是其对应的声誉指标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七大指标的内涵,进而有效解释和衡量声誉。

(二)量化指标相互补充综合传递声誉高低的信息

选取的量化指标与其对应的指标内容并不是绝对一一对应,量化指标间具有补充作用,例如,朱杰(2007)年在论文中指出企业规模也是影响其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指标,而企业规模同时也是反应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量化指标间的这种相互补充作用在很大程度保证了量化指标在传递七大方面指标信息的完整性。同样,指标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缩减指标个数,建立适当的量化声誉评价模型。

(三)客观的量化评估方式有效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

不同于以往以问卷调研分析为基础的复杂模型,本文是以客观可获取的量化数据来诠释声誉的各项指标,极大的提高了声誉评价的可操作性,为今后对声誉相关机制和作用分析提供新思路。

五、本文的缺陷和不足

(一)忽略了企业的情感号召力和吸引力

本文研究基于Fombrun对声誉的定义,而实际上,现阶段对于声誉的理解有多個方向,如Manfred(2004)等人则提出,企业声誉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我国缪荣(2003)和茅宁(2005)也指出企业声誉是企业在社会公众群体中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因此作为量化分析模型,采用公开数据信息进行衡量的方式忽略了情感这一维度对声誉的影响,无法将企业的情感号召力和吸引力体现在内。但由于情感因素的特殊性,目前尚不存在广泛认同的方式可以从号召力和吸引力两个维度进行有效准确的衡量。

(二)不能作为通用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因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以本文有研究思路为基础进一步对企业声誉进行评价衡量时,我们仅能有效解释企业声誉大小及程度,但单纯以此方法为依据通过综合评价结果在企业间进行排序比较仍存在较大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因具体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需要增加或减小调整系数从而获得更为合理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Baumeister,R.F.Self-esteem,Self-presentation,and Future Inte- raction:A Dilemma of Reput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2,50(1):29-45.

[2]Fombrun,C.J.Reputation:Realizing Value from the Corporate Imag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3]Herbig,P.,J.Milewicz and J.Golden.A Model of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Destru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4,31(1):23-31.

[4]李延喜,吴笛,肖峰雷,姚宏.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0(10):3-11.

评价方法研究 篇7

本文将当前的品牌竟争力评估方法划分为三大类: (1) 相对竟争力评估法; (2) 品牌价值评估法; (3)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其中相对竟争力评估法是当前国外学者研究品牌竟争力的主流视角和方法;199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Pradeep K.Chintagunta和普林斯顿大学的Bo E.Honore两位学者提出了一个多项概率模型用于测算品牌之间的竟争, 这一模型基于概率的情景模拟, 主要是从消费者行为的共性和差异化角度来挖掘品牌偏好等潜在的竟争力因素。基于面板数据兼有灵敏度分析的特征, 该模型主要用于度量模型参数, 以便解释产品品牌之间所存在的激烈的竟争。

2004年荷兰伊拉兹马斯大学 (Erasmus University) 的Philip Hans Franses和Erjen Van Nierop两位学者提出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品牌选择行为建模。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调节变量灵敏度改变最终选择结果来检验变量的重要程度, 类似于层次分析法但又有所不同, 神经网络算法更注重挖掘潜在因素, 通过模糊传导的方式来决定顶层目标值。这种方法也可以间接被用来测度品牌竟争力指数。神经网络算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结果不好检验, 因为很多变量都是隐藏的, 所以不能像线性回归那样, 可以较好地检验。

品牌价值评估法是指将品牌价值评估法直接嫁接到品牌竟争力评估上, 用品牌价值大小代表品牌竟争力大小方法。品牌价值评估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际著名的Interbrand公司发明的品牌强度倍数法。价值评估法存活于品牌竟争力研究初期。最早提倡将收益法嫁接到品牌竟争力评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世贤 (1996) 。其后, 奚国全借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法来评价品牌竟争力, 与张世贤的方法形式不同, 本质一致。他们的理论逻辑是:品牌价值就是品牌竟争力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 品牌竟争力量化后与品牌价值的量化结果是一致的, 因此, 可以采用评估品牌价值的收益法来评估品牌竟争力。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就是从品牌自身的角度, 构建一系列要素指标, 分别乘以各自权重后再相加, 用所得结果来评价竟争力大小。

2 品牌竟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世界级品牌大师David Aaker在《管理品牌资产》一书中将品牌资产构成要素来测度品牌竟争力的思想, 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品牌竟争力进行定量测量。归纳为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和其它专有资产 (如专利、商标、渠道关系) 五个方面。本文借鉴David Aaker的思想, 将品牌竟争力看作由品牌知晓度、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美誉度和品牌联想度构成。为了测量的需要, 本文把各个纬度分解为各个次级指标。

2.1 品牌知晓度

品牌知晓度是指消费者知晓品牌是否存在的程度。

无辅助回忆度是在不提示品牌或广告的情况下被测定的。回忆度一般以百分比来表示。辅助回忆度是在先提示品牌或广告的有关信息 (如产品群) 后, 以开放式问卷的方式来被测定的。协助回忆度也以百分比来表示。再认度是先提示要测定的品牌或广告, 然后提问看过其品牌或广告没有, 并把消费者回答的内容以百分比来表示。

2.2 品牌知名度

(1) 公众知名度的测量。所谓品牌的公众知名度, 是指某品牌在相关公众中的影响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 主要是指该品牌在顾客中的影响力。对公众知名度测量的两种方法:简单测量法:简单测量法是运用一两个指标从总体上反映出品牌的知名度, 公众简单知名度的测量比较容易操作, 但是, 由于测量的指标过于简单, 得到的结果过于笼统。复合测量法:复合测量法是运用多个指标的综合结果来反映品牌公众知名度, 通过总加测量法来进行。使用复合测量法, 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指标, 指标的数量多少, 依据企业的实际要求而定。在实际工作中, 两种测量法可交替使用, 既要了解品牌的一般知名度, 也要把握品牌的公众知名度的具体构成要素。

(2) 社会知名度的测量。所谓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是指某品牌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 通常用该品牌在大众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来表示。考察社会知名度, 可以根据企业对品牌的定位, 将有关大众传播媒体分类, 然后分别计算出该品牌在各类别媒体上出现的频率, 就可以得到该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3) 行业知名度的测量。所谓品牌的行业知名度, 是指某品牌在相关行业 (特别在本行业) 中的影响力, 通常也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调查品牌行业知名度可以参照品牌公众知名度的方法。在每个行业中往往有若干个品牌存在, 行业知名度可以反映出某品牌的影响力。

2.3 品牌美誉度

(1) 公众美誉度的测量。品牌的公众美誉度也可以用简单测量法和复合测量法来考察。简单测量法:向被调查者提一两个问题, 根据回答结果计算出来。复合测量法:也是运用总加测量来进行的。根据对某品牌的特征研究, 提出若干测量指标, 将这些指标及其取值录入问卷, 根据回答结果, 计算总和分数, 就可以得出该品牌的复合美誉度。

(2) 社会美誉度的测量。品牌的社会美誉度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对某品牌报道的性质来考察, 它以正面积极报道占总报道量的比重来表示。

(3) 行业美誉度的测量。同行业知名度的测量方法类似, 这里不再赞述。

2.4 品牌忠诚度的测量

品牌忠诚的涵义是指消费者在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内重复选择某一品牌, 并形成重复行业地位、本品牌与竟争品牌在知名度上的差异。购买的倾向, 被称为品牌忠诚。品牌忠诚度是顾客对品牌感情的量度, 反映出一个顾客转向另一个品牌的可能程度, 是企业重要的竟争优势。

对品牌忠诚度进行量化主要采用以下几类测量方法:

(1) 按购买比例来测量。对顾客购买所有品牌量进行排序以确定忠诚度, 比如在一年中某顾客购买了几个品牌A, B, C, 按比例排序为70%, 2 0%和10%, 那么他就最忠诚于A品牌, 忠诚度为70。

(2) 按重复购买次数来测量。在一定的时间内, 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重复购买次数越多, 说明对这一品牌的忠诚度越高, 反之则越低。当然, 由于产品的用途、性质、结构等因素不同, 因此, 对于这一指标的确定要有所区别, 不可一概而论。

(3) 按购买决策需要的时间来测量。消费者购买商品时, 由于对相关品牌的熟悉程度、偏好程度等不同, 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需要的时间不同。通常, 顾客的品牌忠诚度越高, 购买决策需要时间就越短, 反之, 忠诚度越低, 购买决策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在利用这个指标测量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时, 还要考虑产品的价格、用途和使用时限等因素。

(4) 按顾客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来测量。事实表明, 对于喜欢和依赖的品牌, 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承受能力强, 即敏感度低, 反之, 则敏感度高。

2.5 品牌联想度

(1) 品牌属性联想。品牌属性联想是指对于产品或服务特色的联想, 比如消费者所认为产品和服务是什么。根据与产品或服务的关联程度, 我们可把属性分为与产品有关的属性和与产品无关的属性。与产品有关的属性联想是指产品的物理组成或服务要求, 它决定着产品性能的本质和等级。与产品无关的特性并不直接影响产品性能, 但它可能影响购买或消费过程。

(2) 品牌产品利益联想。品牌利益联想是指消费者感觉认为某一品牌产品或服务属性能给他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品牌利益联想又可分为产品功能利益联想, 产品象征性的利益联想和产品利益联想。产品功能利益联想:功能利益指是产品或服务固有内在可以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 这种利益一般与“产品相关属性”匹配, 它是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最基本的动机。产品象征性的利益联想:象征性的利益是指产品或服务能提供给消费者的相对外在的利益, 它一般与“产品无关属性”匹配, 尤其是使用者状况。这种象征性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要, 自尊需要等一些比较高层次需要。经验利益联想 (Experiential benefits) 经验利益是指消费者消费产品或服务后的感受, 它既与“产品相关属性”相配, 又与“产品无关属性”相配, 这些利益能使消费者获得感观愉悦或者某种刺激。

(3) 品牌态度。品牌态度是最高层次也是最抽象的品牌联想, 品牌态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评价, 品牌态度直接影响消费者品牌的选择, 它通常建立在品牌属性和品牌利益上, 品牌态度有一定的幅度, 从厌恶到喜欢就有几个层次。值得一提的是, 品牌态度是难以改变的。

摘要:本文主要考虑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品牌竞争评价方法研究。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品牌竞争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评价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项目管理,绩效评价

0 引言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或者工具,对组织所制定目标的完成情况或者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绩效评价可以适用于组织或者个人。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组织绩效和个人业绩,也能够提供一种区分人力资源各自优劣,从而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计划。绩效评价在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为了应对控股公司的业绩评价。20世纪,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企业主要是单纯的考察公司的业绩,仅仅把利润或者报酬率等财务数据作为考察对象,而且没有单独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评价体系;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体系以财务指标为主,但是也包括一些市场占有率或者是满意度的非财务指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面对的市场已经是瞬息万变,各种数据衡量工具的出现,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提高以及各种非财务指标的出现都迫切要求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改革的趋势中更加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创新和无形资产。

我国企业项目的绩效评价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绩效评价多以绝对数作为衡量的标准。改革开放后的初期,开始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企业的绩效,由此使得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是把财务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采取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这套多层次指标体系能够改善以往绩效衡量体系分析简单、片面的缺陷,能够较为真实、客观、科学地体现企业的真正状况,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并调整管理方法。

本文试图对施工项目的量化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提供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供有关单位参考。

1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管理中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要求是“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造价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不同单位的组织协调。评价指标要满足股东(或出资人)的期望目标,反映项目准确的业绩水准。

本文把住宅建筑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评价指标分为安全评价、质量评价、经济评价、效果评价和其他评价5个一级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10个指标层指标,见表1。

采用模糊分析法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对建筑施工管理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关于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隶属函数法用来测量定量指标,模糊统计法用来测量定性指标,并同步确定定量和定性各自的权重。最终定量和定性的总得分用来综合评判建筑施工管理项目。

模糊分析法并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综合评定方法主要是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来区分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绩效评价由最后的综合评估分确定。本文就以经济评价、质量评价、效果评价、安全评价以及其他评价5个影响因素建立绩效评价的目标集M={B1,B2,B3,B4,B5}。

通过评估5个指标的权重向量指标,对总体的项目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给出评语集:N={优秀,较好,合格,差}={N1,N2,N3,N4}。

通过已有的资料和数据,得知这5个评价指标可能取得的最大值,把它们代入到隶属度函数公式中得到各自的隶属度函数。因为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值越大越好,符合梯形公式,可以运用其来确定模糊关系矩阵。综上,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模糊绩效评价模型为:

其中,bj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ai为模糊评价权重集合元素;rij为从M到N的模糊关系(评价集的隶属度)矩阵元素。

评价指标bj的值代表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绩效,分值高则代表管理效果好,分值低则代表管理效果差。

2 案例

样本来源于某住宅建筑施工企业的2个施工项目,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本文采用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住宅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绩效,选取的样本为某建筑施工企业的2个住宅小区项目。总体步骤为首先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样本的项目管理情况进行评价,然后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最后综合评价。

2.1 评价样本的项目管理情况

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10分计分制。分值代表的意义见表3。

隶属度函数用升半型分布来描述:

2.2 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

由以上的各评价指标的分值通过隶属度函数可以算得它们的隶属度,具体如表4所示。

2.3 综合评价

因为样本为建筑施工项目,最后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判出项目管理最好的项目。其中涉及几个变量,分别是综合评价集B、单因素评判矩阵R和权重集A(由层次分析法得到),其中R可以由表4构造得到。

根据公式B=A×R可以得到评判结果:

以上运用模糊分析法分析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绩效,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项目管理的各指标进行评价。在本文的案例中,项目二的绩效比项目一好。

3 结语

本论文构建了建筑施工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以上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分析法建立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实际的案例和数据,对构建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供相关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胡佐政.企业绩效管理的KPI方法及其实施[J].工业技术经济,2003(2):43-45.

[3]康婉竹.如何从绩效考核走向绩效管理[J].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2(2):38-39.

[4]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75-79.

[5]沈翔.平衡计分卡方法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张曙.绩效考核中应注意的问题[J].云南电业,2000(5):61-63.

评价方法研究 篇9

1 人居环境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1.1 人居环境的定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6]。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个人、社会或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又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广义的人居环境包括3个层次:宏观人居环境(如城市环境)、中观人居环境(如社区环境)、微观人居环境(如居住环境)[7]。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8],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居民生存活动的地理空间和场所,不仅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之所利用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内容

一般而言,城市人居环境包括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是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作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它是一切有形环境的总和,也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由各种实体和空间构成。具体而言,人居硬环境一般由三部分构成:①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②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水平;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种文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9]。人居软环境即人居社会环境,是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务的总和。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感受其效果,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总而言之,人居环境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统一,人居硬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基础,而人居软环境是使人居硬环境得以充分、有序发挥的根本保证,它决定了现存人居硬环境的运行效率。因此,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人居环境。

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2.1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特定的人居环境素质优劣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述,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的辨识能力,确保人居环境质量保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范围之内,进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使人居环境质量在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10]。

2.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模型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中,把对人居硬环境的评价等同于人居环境的评价是片面的,因为它仅反映了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和总体环境,不能准确地反映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尤其不能反映住区和谐、信息交流、社会治安和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也就是说,即使是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居民满意度也未必随之提高,这是因为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面联系,因此对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决不能忽略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具体而言,对城市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水平的评价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建立适于研究对象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再对相应指标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得出人居环境的总体建设水平。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科学设计问卷和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居民对相关研究对象的满意度。可以说,对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综合,即可得出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值,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对象的质量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对策。

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及方法

3.1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

根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可行性原则,在参考宁越敏[9]、刘颂[11]、李雪铭[12]、叶长盛[13]、叶依广[14]、李华生[15]、刘钦普[16]等学者编制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人居环境的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发展水平要素,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的分级指标体系(表1)。本研究将人居环境评价的分级指标体系在层次上分为目标层、分目标层、指标层三级。

指标层指标数值的计算:指标层指标数值是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为便于比较,首先对这些指标的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取归一化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增加而增大时,Pi=(Xi-Xmin)/(Xmax-Xmin);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增加而减小时,Pi=(Xmax-Xi)/(Xmax-Xmin)。式中,Pi表示某一指标因子的规范化值,Xi表示某一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选取的某指标的实测值,Xmax表示所选相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标中最大值,Xmin表示所选相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标中最小值。

分目标层指标数值的计算:分目标层指标数值是根据其所属各指标层指标数值乘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Wi表示某一分目标层下的某指标的权重,n表示该分目标层下所属指标的项数。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的计算: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是将各分目标的指标数值乘各自权重,再进行一次加和,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Q1表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Wj表示目标层下(即分目标层)某一指标的权重,m表示目标层下(即分目标层)指标的项数。Q1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若Q1≥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1<1则表明低于评价标准。

指标权重的确立:可采用Delphi法,通过多位专家对两两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构造权重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判断矩阵及相关计算可得到指标权重。

3.2 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

根据人本主义原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人,因此其评价指标的选取也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在综合张仁开[17]、李王鸣[18]、王茂军[19]等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研究作了适当的调整,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表2)。此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人居环境按其空间尺度的大小划分为宏观的市区环境、中观的社区环境和微观的邻区环境。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中的每一项问题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态度,但要正确反映对总系统的满意程度,必须要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每一项指标采用“很满意”、“满意”、“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七级评价,对各分目标层下的指标的回答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对不同态度进行赋值,即7为“很满意”、6为“满意”、5为“较满意”、4为“一般”、3为“较不满意”、2为“不满意”、1为“很不满意”,求和后再进行标准化。具体的评价模型为:undefined。式中,Q2为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Xi(i=1,2,…,7)为回答“很满意”、“满意”、“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的人次。

3.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即综合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项的得分。Q=Q1×R1+Q2×R2。式中,Q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R1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权重,为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权重。

4 结语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为了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的辨识能力,指导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促进人居环境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地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个方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明确评价目标整合评价方法 篇10

一、把握评价目标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总体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科技社会与个人。另外,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应突出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信息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也应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即评价模式的个性化。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评价的内容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已逐渐把考试和素质教育联系了起来,不再纯粹地考技能,而是将考试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融合在了一起。如在FrontPage2000的学习与评价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主题,制作自己的个人网站来展示自已真我风采。通过网站的设计制作,使学生熟悉网站设计的流程:构思、设计、制作、评价等,既考查了学生对网站制作的掌握程度,又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了他们团结合作精神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表达、分析、归纳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 评价的量规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用量规可以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我不但采用教师评的方法,还让学生自评或同伴互评。我在网页制作前把评价的标准告知学生,使学生对制作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据可依,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我们把这个评价量规分为:技术评价,评价重点在于技术使用的正确程度,其所占比例约40%,毕竟是信息科技课,技术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评价,评价重点集中在表述信息的质量上,主要指包括对信息的采集、选择,运用的准确性、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所占比例为5%;形式评价,其主要指标有合理性、美观性、新奇性,所占比例约10%。

二、整合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目标或场景,选择最优的评价方法。我具体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1.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可以采用百分制、等级制等方式。定性评价可以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客观、公正、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2. 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一般不直接涉及教学的结果,而尤其重视问题的诊断,依据所得的反馈信息来改进“教”和“学”,推动学生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一种鉴定性评价,它一般不涉及教学的活动,而着重对教学的结果进行鉴定和等级划分,以供优劣筛选。

3. 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评价主要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强化纵向比较,弱化横向比较,认可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努力有了提高就是成功,就应该受到表扬。

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方面的评价,我更多地是采用过程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考查评价。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我也主要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与投入等方面来进行考查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 篇11

本文通过对物探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论述了物探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全面开展物探项目后评价,对于掌握工程实施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质量、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进一步改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重点论述了国际物探项目后评价与国内项目后评价的不同之处.抓住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展开评价,注重研究和发现系统性、规律性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对海外项目后评价的侧重点、内容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指导海外物探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项目后评价发展及现状

项目后评价(Post Project Evaluation),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合同约定的设计、采购、建造的全部工作量,并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后,对项目的预定管理目标、合同执行过程、结果、经济效益及项目发起人的收益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对投资过程全面、系统、客观分析和总结的活动。19世纪30年代项目后评价在美国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项目后评价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尤其是应用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管理结果评价中。我国项目后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30多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后评价体系。在我国,层次分析(AHP)法及模糊数学被用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招投标、质量管理和成本分析评价中,却鲜有应用在项目管理的综合后评价上,对于国际项目综合后评价更是少见。

物化探工程在油气工程勘探各阶段中,开始于最前沿,又贯穿于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是油气勘探的“尖兵”,又是地质家的“眼睛”,对油气勘探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地质家的话来说就是成也物探,败也物探。因此,深入全面开展物化探项目后评价,对于掌握工程实施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质量、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进一步改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亦是企业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投资项目后评价是在对已完成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评价投资项目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目的是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水平,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为投资决策者进行新项目决策时提供参考。国际物探项目后评价与国内项目后评价相比有其特殊性,要抓住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展开评价,注重研究和发现系统性、规律性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对海外项目后评价的侧重点、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构建了项目综合评价模型,以期指导海外物探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际物探项目后评价

海外项目的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因此海外物探项目在投资安排上,则以“满足甲方”要求为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降低投资风险。

经济效益是工作量、投资、生产成本等生产要素、技术和管理的最终体现,是海外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应充分认识到海外项目即使工作量、施工方法和参数、投资等其他要素都相同,不同国家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海外项目需对设备利用率、成本回收进行认真分析,需对合同中重要经济条款进行总体评价,分析哪些经济条款更有助于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

海外项目一般多集中在政治环境严峻或种族问题突出的地区,如中东的伊拉克、非洲的苏丹等国家。项目建设与执行过程中常面临恐怖袭击或反政府武装破坏的危险,因此如何保证海外项目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设备资产免于破坏,是海外物探项目面临的一个重点任务。海外项目后评价应该注重对项目在建设及生产运行过程中实施的防恐与安保措施进行评价,总结有效经验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海外项目的后评价侧重于商务和投资效益评价,工程评价内容相对简化。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前期工作评价、管理及风险控制评价、投资及财务效益评价、影响与可持续性评价等。

对与经济评价有关合同条款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合同签约方及责权利、税费等主要商务条款。说明项目的评价范围、项目评价期及评价方法,若与可行性研究不一致,应说明原因;后评价时点前采用实际发生值,时点后的评价参数采用预测值。列出项目评价期、工作量、价格、基准收益率、内部收益率、折现率和成本费用等主要评价参数。

结合合同,编制盈利能力分析所需表格,一般应包括利润表、项目现金流量表等;将项目的盈利能力指标与可行性研究进行对比,如果相差较大(±10%以上),从评价方法、价格、工作量、投资、成本等方面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对不确定因素发生增减变化时对项目财务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计算敏感度系数和临界点,找出敏感因素;可选择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情景分析,说明在不同情况下项目的投资效益情况和抗风险能力;根据合同条款结合施工设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经营对策和建议。

海外项目不确定性因素众多,对项目进行后评价时,要重视各种关键参数对比,比如勘探面积、面元尺寸、覆盖次数、排列长度、观测系统设计、检波器接收因素等,应对项目每个关键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其对项目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程度。

后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逻辑框架法、成功度分析法以及因果分析法等。对于物探项目后评价内容的不同特点,应该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

由于评价指标计量单位不同、指标也有主客观之分,因此,在评价结论汇总时,需要解决多指标评价结果汇总问题。可采用计量分值法对计量单位不同的客观指标进行综合。将每一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求其计量分值,并将计量分值进行汇总。可采用模糊判断对主观指标的求值和汇总。首先每个指标的评语和对应评分都为5级,评语集和对应评分集分别依次代表“很好、好、一般、较差、差”和分值100、80、60、40、20。其次,分别求出各下层指标模糊判断矩阵R;然后,利用模糊矩阵运算原理,分别求出各下层指标Pi的评价结果。最后,再将上层指标的评价结果值合成,得到后评价结论值。数值越大表示评价对象所得的评价分值越高。

由于物探工程项目后评价具有复杂性,因此在对特定项目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各种评价方法。如:使用逻辑框架法,对物探工程项目进行顶层整体分析;使用对比法,发现物探工程项目实施前后的变化和差异,发掘产生这些变化和差异的原因;使用成功度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可对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论。

国际物探项目后评价综合评价模型

国际物探项目管理综合评价模型(SQ-TCL)主要是借用AHP法,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评价目标分解成4个子评价目标,即SF(safety control,安全控制)、O(Ouality Control,质量控制)、T(Time Manage,進度管理)、C(Cost Control,成本控制),每个子评价目标再分解成5个评价准则,每个评价准则再分层为3个评价因素。通过考虑专家权重的综合评价法评价国际物探项目管理的主要子评价目标,通过数学公式将子评价目标的成果集结在一起,通过模糊数学运算得到国际物探项目管理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 篇12

1 地理知识系统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这一理念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最早是由加拿大的学者提出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具体是指, 根据计算机科学、测绘学、地理学、统计学以及管理学为一体的空间信息科学。这一系统是以地理空间的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来发挥作用的, 其工作方式是对涉及的学科空间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分析、管理以及模拟实验和对应显示。地理空间的信息数据库将信息进行处理后, 就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各个领域空间信息数据的动态信息, 其中最主要的供应出口就是地理、环境相关研究机构[1]。

例如, 步行这项运动是与人体健康指数关系密切的体育锻炼活动。相关学者将进行步行活动的人员居住密度、土地使用情况等分为4个环境指标来综合表达步行活动的可行性指数。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社区步行的指数量化, 可以有效的为其管理提供准确实用的参考。此外, 还有其他综合性的评价技术被建立, 并投入使用。这种环境评价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日后建立起环境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系统规范以及实现环境评价的实用性可靠性发展提供了方向。

2数学评价方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2.1模糊数学法

在自然界中, 模糊的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里, 而将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释有利于人们扩大对真理得到探寻范围。模糊数学法是指, 把数学这一领域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对模糊现象的解释中。其具体过程就是将人脑识别功能和判断问题的功能进行差异性对比, 使人脑的思维方式符合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随机的种种自然现象。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评价方法来对自然界中的某个模糊性问题进行状态解释, 并通过采集数据、找出规律的方式来评价真实的环境问题。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是一种运用模糊变换分析数据来评价环境模糊系统的方法, 它通过构造环境等价模糊子集以及对具体环境指标进行量化的形式得到精准的环境变换指标[2]。

例如, 环境评价部门的相关专家通过模糊数学法对重庆市的大气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中, 具体用到了计算污染因子权重、隶属度以及权重分配系数等模糊数据。其结果表明, 市区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周围其他地区的大气污染情况根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其污染程度次之。实施证明, 利用模糊数学法可以准确的计算出重庆这一城市大气污染的整体水平处于中等污染状态。模糊数学法所采用的大气污染状况表现方法是根据隶属度函数来进行描述的, 其过程充分体现了各个地区实际的界限污染状态, 且具有结果综合性、客观性的特点。

2.2 综合指数法

维系人类生存和生活因素中, 环境是决定其发展时限的最重要的因素的诸多因素, 也是具有复杂体系的因素。因此, 要想对其进行研究必须也要从多角度、多领域入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单因素的研究方法转向全面、客观地研究方法, 这样的方法就是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具体是指,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因素分析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根据具体的组成环境变化体系, 对其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处理, 并对各个影响因素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权重分析, 进而得出一个反映环境总体情况的综合数学指数。相关学者提出了可以用总环境质量指数作为环境总体质量的表征。在实际的工作中, 对环境的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室内空气噪声情况、温度情况、通风情况、饮用水质以及光照等几个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

3 结语

环境保护是维系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措施,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并采用一定方法对其进行改善的过程中, 必须要根据多领域的知识体系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保护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文章提出的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科学技术资源, 将监测到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更客观、更合理的评价。这一方法是为保护环境措施提供重要科学数据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潘峰, 付强, 梁川.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 2002, 02:58-61-5.

[2]叶彩华, 栾庆祖, 刘勇洪, 权维俊, 高燕虎.城市生态安全气象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以北京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07:1156-1165.

上一篇:仿真测试平台下一篇:超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