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测方法评价

2024-08-31

财务预测方法评价(精选9篇)

财务预测方法评价 篇1

尽管我国围生医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早产 (preterm labour, PTL) 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患病的首要原因[1,2]。不同国家对早产定义不同, 我国目前仍以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分娩者称为早产, 包括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自发性早产儿预后与分娩孕周密切相关, 分娩孕周小于32周的早产儿预后较差[3]。因此, 临床上积极开展自发性早产的预测, 及早发现及治疗自发性早产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键。现将临床上常用的自发性早产预测方法分述如下。

1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 (fetal fibronectin, fFN) 是一种多糖蛋白, 存在于绒毛膜与蜕膜连接间隙细胞外基质中, 对绒毛膜与蜕膜起到连接和黏附作用。妊娠22周前由于胎膜与绒毛膜之间的连接未闭合, 在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仍能检测到fFN。妊娠22周后直到临产前在正常孕妇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检测不到fFN。妊娠22周后fFN进入阴道的可能途径包括:①生殖道的感染引起绒毛膜羊膜炎, 炎性细胞因子促进局部fFN合成增加, fFN渗入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②宫缩机械作用导致绒毛膜与蜕膜分离, 使fFN进入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在早产预测中fFN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马京梅等进行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4], 阴道分泌物中fFN对7天内分娩预测敏感性 77.4%, 特异性69.8%, 阳性预测值 (PPV) 13.3%, 阴性预测值 (NPV) 98.4%;对34孕周内分娩预测, 其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71.1%、74.3%、20.6%、96.5%。Harald等[5]进行文献荟萃分析, 利用fFN进行早产预测, 妊娠37周和34周前分娩的敏感性分别为52%和53%, 特异性为85%和89%, 在检测后7天、14天、21天内分娩的敏感性为71%、67%、59%, 特异性为89%、89%、92%。fFN测定用于自发性早产预测的临床价值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价值。若妊娠22~35周检测fFN阳性, 预示发生自发性早产的可能性大, 对于伴有临床症状者, 要采取积极保胎及促胎肺成熟等治疗措施, 以改善早产儿预后。若fFN阴性, 14天内自发性早产可能性极小, 严密监测, 避免过度治疗和不必要的干预。对于早产高危人群, 如有自发性早产史或晚期流产史、宫颈手术史、生殖道感染史、双胎、羊水过多或子宫畸形、孕期过度紧张、焦虑等孕妇, 可进行fFN检测预测早产的风险。而早产低危人群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早产预测。fFN检测结果受阴道检查、阴道流血、24小时内性交及胎膜早破等因素的影响, 检查时应注意避免上述因素的存在。

2 宫颈长度及形态的超声测量

目前阴道或腹部B超测量宫颈长度 (cervical length, CL) 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便、易操作、无创伤。正常情况下, 宫颈长度应大于30mm, 妊娠32周后随着孕周增加宫颈长度开始发生变化, 不同样本量、不同种族其均值不同。多项研究显示, 不论单胎、双胎或多胎, 宫颈缩短对于预测34孕周前的自发性早产有较高特异性。国内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4], 以宫颈长度≤30 mm为阳性, >30 mm为阴性, 宫颈长度预测7天内分娩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53.1%、65.8%、9.1%和95.6%;对34孕周内分娩预测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59.1%、65.4%、14.1%和94.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通过回顾性分析595例妊娠37周后分娩的单胎正常孕妇, 阴道超声动态测量的宫颈长度, 结果显示, 妊娠11~13+6周、妊娠20~24周、妊娠28~32周及妊娠36周后的宫颈平均长度分别为38.85±3.11 mm、38.92±4.10 mm、36.43±4.69 mm和30.63±6.11 mm, 除妊娠24周前, 两次测定的宫颈长度无差异外, 其余任何2个时期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均<0.01) , 提示妊娠24周后随着孕周增加宫颈长度呈现进行性缩短[6]。另一项大样本研究测定了5370例孕妇妊娠中晚期宫颈长度, 妊娠22~24周99.4%的孕妇宫颈长度≥30 mm, 宫颈长度<30 mm、<25 mm、<15 mm者分别为0.6%、0.2%、0.1%。妊娠28~32周宫颈长度≥30 mm者占93.4%, 宫颈长度<30 mm、<25 mm、<15 mm者分别为6.6%、2.7%、0.5%。妊娠中、晚期宫颈长度与早产的发生关系如下:本研究中早产总的发生率为5.4% (289/5370) , 妊娠22~24周测量宫颈长度的5277例孕妇共有196例 (3.7%) 发生了早产, 宫颈长度≥30 mm的5245例孕妇中有190例 (3.6%) 发生早产, 宫颈长度<30 mm的32例中有6例 (18.8%) 发生早产, 其中宫颈长度<25 mm的10例中有4例发生早产, 宫颈长度<15 mm的4例中有2例发生早产。宫颈长度<30 mm、<25 mm及<15 mm的孕妇早产发生风险分别是宫颈长度≥30 mm孕妇的5.2倍、11.1倍和13.8倍。妊娠28~32周测量宫颈长度者4379例, 其中182例孕妇发生了早产, 宫颈长度<30 mm的290例孕妇中有60例 (20.7%) 发生早产, 其中宫颈长度<25 mm的118例中有39例 (33.1%) 发生早产, 宫颈长度<15 mm的23例中有14例 (60.9%) 发生早产。宫颈长度<30 mm、<25 mm及<15 mm孕妇的早产发生风险分别是宫颈长度≥30 mm孕妇的6.9倍、11.1倍和20.0倍[7]。Fait等[8]对25例三胎妊娠的孕妇检测宫颈发现, 宫颈长度<35 mm其妊娠33周前分娩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是67%、94%、67%和94%。Goldenberg[9]等研究显示, 妊娠24周双胎妊娠的孕妇宫颈长度≤25 mm是预测自发性早产的最佳指标。对于妊娠32周前宫颈长度<30 mm, 尤其小于25 mm者, 或宫颈内口漏斗长度大于宫颈总长度的25%, 提示自发性早产的可能性大, 对于有症状的先兆早产孕妇应给予促胎肺成熟治疗, 并积极应用宫缩抑制剂保胎治疗, 必要时可行宫颈环扎术。

国外有学者应用阴道超声进行宫颈腺区 (cervical gland area, CGA) 的测量, 研究提示CGA缺乏比宫颈长度预测早产更准确。Fukami等曾对3367例孕妇测量宫颈长度和CGA, 结果显示, 宫颈长度测定、CGA缺乏及两者联合在预测妊娠32周前分娩的敏感性分别为50.0%、75.0%、50.0%, 特异性为98.5%、99.8%、99.8%, PPV为8.3%、54.5%、40.0%, NPV均为99.9%。三者用于预测32周后分娩的敏感性分别为18.2%、2.3%、2.3%, 特异性为98.9%、99.7%、99.7%, PPV为33.3%、18.2%、20.0%, NPV为97.6%、97.2%、97.2%。由此可见, 阴道超声测定CGA缺乏对预测妊娠32周前早产分娩有极高的阳性预测值, 是否可作为一项独立的临床预测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 IGFBP-1) 由母儿肝脏、蜕膜细胞、卵巢颗粒细胞合成和分泌, 可在孕妇血液和羊水中检测出, 在宫颈分泌物中检测到的是高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phosphorylate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 pIGFBP-1) 。当分娩发动时胎膜与蜕膜分离, 使少量的pIGFBP-1渗到宫颈分泌物中就可被检测到。Ting等[10]对108例妊娠24~34周有早产症状或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pIGFBP-1与fFN比较, 结果显示pIGFBP-1和fFN阴性平均分娩孕周均为37.4周, 在48小时、7天、14天内分娩的pIGFBP-1 NPV为100%、92%、92%, fFN NPV为97%、89%、89%。

总之, 目前临床上较准确且较成熟的自发性早产预测方法为阴道或宫颈分泌物中fFN的测定和超声测量宫颈长度, 两者均可作为自发性早产单独预测的指标。对于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适时进行早产预测, 能及时发现早产的人群并进行多方面严密监测, 必要时可给予抑制宫缩剂保胎及促胎肺成熟治疗等, 以改善早产结局。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2-371.

[2]Cunningham FG, Leveno KJ, Bloom SL, et al.Williams Obstetric[M].23th.New York:Mc Graw-Hill Com, 2011:804.

[3]郭战坤, 马京梅, 范玲, 等.北京地区早产现状及早产儿结局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 (2) :99-103.

[4]马京梅, 杨慧霞, 郭战坤, 等.阴道分泌物胎儿纤维链接蛋白与宫颈长度联合预测早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9, 12 (3) :190.

[5]Harald L, Alexandra K.Fetal fibronectin-how useful is in the predic tion of preterm birth[J], BJOG, 2003, 110 (SUP20) :66-70.

[6]曲首辉, 时春艳, 陈倩, 等.孕中、晚期孕妇子宫颈长度测量对早产的预测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 (10) :748-752.

[7]陈俊雅, 范晓冬, 陈倩, 等.阴道超声动态测量正常妊娠妇女的宫颈长度[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5 (1) :16-19.

[8]Gideon Fait, Josep Har-Toov, Ilan Gull, et al.Cervical length multife tal pregnancy reduction and prediction of preterm birth[J].Journ of Clinical Ultrasound, 2005, 7 (33) :329-332.

[9]Goldenberg RL, Iams JD, Moodovnik M, et al.The preterm predictio study:risk factors in twin gestation[J].Obstet Gynecol, 1996, 17 (10) :1047-1053.

[10]Hua-Sieng Ting, Pui-See Chin, George SH Yeo.Comparison of bed side test kitsfor prediction of preterm delivery phosphorylated insu 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 (pIGFBP-1) test and fetal f bronectin test[J].Annals Academy of Medicine June, 2007, 36 (6) 399-402.

财务预测方法评价 篇2

可拓聚类预测方法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可拓学的物元模型和聚类分析原理,提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可拓聚类预测方法.本文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9个影响因子,构建了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物元理论和可拓集中的.关联函数建立预测模型,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结果.并将可拓聚类预测方法用于对云南昭通地区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之中,实例研究表明了可拓聚类预测方法用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有效可行性.

作 者:刘勇健 张丽娟 杨雪强 LIU Yong-jian ZHANG Li-juan YANG Xue-qiang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广州,510006刊 名: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英文刊名: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年,卷(期):20(3)分类号:P694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可拓集合 聚类分析 滑坡 泥石流

财务预测方法评价 篇3

矿井构造是泛指当煤田被划为井田并发生开采活动以来遇见的中小规模或客观存在于矿井范围并与采煤活动有关的一切构造形迹。矿井构造预测可定义为用构造地质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矿井中未开采地区的构造特征、构造展布、构造演化、变形强度及其对煤层开拓、开采的影响, 以至对矿井开采条件、瓦斯突出、矿井突水的制约关系所进行的评价、判断、预见工作。而评价则是对矿井不同块段的构造特征所作的评估和度量, 它是在矿井构造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定量指标.借助于统计学、预测学的思想, 用传统地质学、数学地质及计算机手段对矿井不同块段的构造复杂程度作出客观的定量化评估。根据评价范围的不同, 有不同的工作方法, 一般在巳开采区.可以直接构成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而对于未开采区域, 则应在构造顶测得出构造发育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使构造预测结论进一步完善。

2 矿井构造预测与评价的研究方法

预测的方法较多, 在预测学中, 已有200余种预测方法。在矿井构造预测方面, 中国矿大王桂梁 (1976, 1977, 1988) 曾按照方法的类型不同提出过两类分法, 即几何作图、地质力学、数理统计的预测分类法与直观型、规范型、探索型、综合型的预测分类法:西安矿院龙荣生 (1991) 按生产要求, 提出过分为总体构造规律预测、已知构造延展预测和采掘前未知构造预测的分类法。

在煤矿矿井中, 构造预测分类的根据, 目前仍然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生产的阶段及不同阶段的预测要求, 另一种是根据预测使用的方法。

2.1 几何作图预测

几何作图法是根据矿体几何原理和地质制图方法, 来确定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预测构造的空间位态。它是一种广泛而行之有效的预测方法。

几何作图预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根据实际揭露的地质构造资料, 通过几何作图来预测已知构造的延展情况;根据地质勘探和矿井地质资料, 通过编绘和修改矿井综合地质图件来预测未采掘地区构造的总体面貌。

目前的几何作图预测主要有断煤交线预测、断层煤层位置推测及构造编图综合预测。

2.2 地质规律预测

地质规律预测是矿井构造预测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充分占有实际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全面深刻的地质研究, 揭示归纳矿井构造的展布和演化规律, 并利用相似类比、相关分析、产状推延和构造分区等方法, 从已知到未知、由浅部向深部, 预测矿井, 构造的总体面貌、复杂程度, 以及某些主要构造的延展, 定位和定量问题。

任何矿井中构造形迹的出现不是杂乱无章, 它们的展布有一定规律, 组合呈固定型式, 并经常由不同序列的构造相互叠加、复合形成一幅完美的综合图像。构造形迹的展布在一个矿区或矿井, 甚至一个采区都有一定的规律, 具体有方法性、成带性、对称性、递变性、等距性和分区性等。

2.3 数理定量预测

数理定量预测的实质是在传统构造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数理统计和现代数学研究新进展, 对矿井内各种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不同区段的构造复杂程度作出统计和量评价, 得出相应的数理方程和构造类型。

定量预测目的是使生产部门在选择工作面前及时掌握构造规律, 并对未开拓区各块段的构造条件做到心中有数, 成为领导决策和布置采掘工面、选择开采方式的可靠地质依据。

主要包括:数理统计预测, 构造块评价, 等性块段评价、定量指标确定、模糊数学评价, BP神经网络预测, 分形预测理论及灰色建模预测等方法。

目前矿井应用较多的数理统计预测和模糊数学评价。数理统计预测的实质是通过对矿井已揭露各种构造形迹及其它信息的统计、整理和分析, 利用它们所表现出的各种规律和相互关系, 推测出未知的“隐伏”构造。从狭义讲,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构造展布规律的统计分析、断层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统计预测以及构造信息的多元统计等几个方面。构造矿井具有的一系列模糊特征, 为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预测研究提供了可能。目前在矿井构造评价预测过程中, 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模式的识别, 配合有模糊聚类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模糊数学评价其实质是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模型, 通过系统确定矿井的定量评价标准, 把全矿井按一定规格划分为许多单元, 统计出不同单元内各指标的对应取值, 以计算机为手段, 综合评价出不同单元的构造复杂程度所属类型。

3 研究现状

3.1 矿井构造规律的研究

矿井中、小型地质构造, 特别是断裂构造一直是煤矿生产急待解决的地质问题。从已有的成果看, 研究内容与方法从感性认识和描述阶段, 逐浙上升到综合研究和理性认识阶段;从定性判断逐步发展到定量分析.如数理统计、地质力学、构造应力场及岩石力学等分析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对构造规律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统计分析研究是矿井构造规律最基本、最常用方法。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展开方向、组合规律、形成机制等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断层、褶皱的规模、等级、总体分布以及各种构造间的切割、配套关系, 并与区域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联系起来, 提出全矿井的构造发育规律;

2) 探采对比受到生产部的普遍重视。受构造环境的影响, 有些矿区由勘探阶段得出结沦在生产揭露后基本符含客观实际, 但有些矿井则大相径庭, 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利用采探对比结果知道未开采区的采掘布置会得出较理想结果;

3) 矿井层滑构造是近年来人们热衷的研究课题。近年来, 人门越来越注意到含有软弱夹层的煤系地层中普遍存在着层滑构造。在构造应力作用下, 不仅发生煤层及其底板之间宏观尺度下的滑动, 而且常常引起煤的变质及能量的耗散与聚集。王桂梁教授认为研究层间滑动和煤层流变是揭示自然界中动力环境、物性、能量及时间等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层滑常引起煤层厚度变化并导致其它构造的复杂化;

4) 借助干断层带特征、微观测试或其它学科成果研究断层规津。赵宗沛教授等总结出利用矿井立体摄影测量的二作原理和方法.为入们搜集可靠的地质特征提供了手段;刘志刚、徐凤银等利用断层带内的伴生、派生构造特证.对构造作了定位预测的初步尝试。

3.2 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的评价研究

评价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主要始于80年代初, 这种方法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最终目的都比构造规律预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尤其注重于从量上得出适合不同采煤方法对地质的特殊要求。经过国内外10多年努力, 目前已发展出一些独特的评价方法。

在前苏联, 确定出一些小断层评价的定量指标.井提出受构造破坏的煤田进行工业评价的构造破坏指标.在德国.矿井设计时对构造复杂程度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提出较为简便的构造指数法。上述主要是常规数理统计法。

在国内, 由于机械化的高速发展, 对构造复杂程度的评价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有从矿井设计角度探讨矿井不同块段的构造复杂模型;有从采矿角度阐述机械化生产对地质的特殊性要求;张光尘等则从采煤工艺角度出发, 研究了影响开采的重要地质因素及其评价函数。为了满足不同采煤工艺对构造的适应性.徐凤银等对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及其对应不同等级作了定量划分的初步尝试。与此同时, 针对构造评价时缺乏定量指标这一难题, 从实际中获得评价参数, 采用模糊数学方法, 借助于微机对矿井不同单元内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初步建立了一套定量评价方法系统.使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长足的发展。

3.3 矿井构造探测手段的研制

矿井构造探测技术在近十年来有了迅速发展, 从国内情况看, 处于试验研究的探测手段有槽波地震、无线电波透视等物探方法.CT成象技术、放射性物探、浅成地震等技术也有一定应用效果.为了推动矿井物探的发展.柴登榜教授提出:“地质是基础, 物探起先导、化探作辅助、钻探来验证”的方针, 为矿井物探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国外, 综合物探方法使用最为普遍, 其中地面高分辨地震被认为是一种良好探测技术, 槽波地震法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此外还利用雷达技术、无线电成象法、射气测量、二氧化碳测量和自然电场法等技术。

3.4 数学地质及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 一些先进的数学方法已被逐渐引入用于矿井构造预测与评价研究中。自动制图专家系统理论也越来越重视, 并正在由计算机的单一性方法处理地质数据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先后研究出矿井地质条件分类软件.煤矿地质数据照片图形处理系统 (邢浪涛) 等。随着最新的分形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 矿井地质构造精确的定量预测将会逐渐成为可能。

4 发展方向

综采不仅促进了煤炭生产, 也带动了煤矿主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但预先查明矿井地质构造条件, 找出对采煤的有利和不利地质因素, 为不同采煤工艺选择出理想的开采场地, 是机械化采煤面临的极为迫切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查明构造发育规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靠一般常规矿井地质工作很难实现, 必须借助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的最新成果.相互配合、联合作业、去研究、探索, 以达到预测目的。为此, 提出解决综采构造条件需要遵循“地质评价、综合探测、科学处理”的十二字途径。

地质评价是从地质角度, 采用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对矿井构造发育规律及复杂程度作出客观评价。其实质是采用地质学理论, 在研究构造展布特征、岩石力学性质及构造形成机制得出构造总体规律的基础上, 借助于数学地质、计算机手段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方法, 使各种地质构造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 对矿井不同采区范围内不同块段的构造复杂程度作出定量评价、划分出与不同采煤工艺相对应的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为采区或工作面合理划分, 有效选择采煤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这种方法目前日趋成熟, 并根据不同矿井构造背景及自身发育规律, 逐步形成配套的研究模式。

综合探测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 选择矿井内具有生产前景的采区, 进一步采用地质、物探、化探及钻探等多种手段互相配合, 具体查明区内构造的规模、性质及对煤层的破坏程度等, 指导工作面的合理划分。也可在工作面形成过程中采用边掘进、边探测、边调整的方法、确保重点工作面具有良好的构造条件。综合探测研究工作只处于起步阶段, 特别是物探手段尚不成熟, 从近年来试验结果看, 有前景的物探手段有槽波地震、高频地震、瑞利波法、CT层折技术以及电法等。钻探手段将以轻型钻机设备、煤层定向大深度钻探、分枝孔钻探等作为研究重点。与此同时, 还应重视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地质观测, 总结断层带各种伴生、派生构造规律, 配合物、钻探手段, 达到构造定位定量的预报目的。

地质评价, 综合探测是查明地质构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目的是为准确掌握矿井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影响生产的地质构造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查明这些构造以后, 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它们对煤炭开采的影响程度.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 在同一地质条件下生产, 管理科学, 操作技术熟练的矿井, 经济效益明显较好, 尤其在机械化采煤过程中, 对地质构造的科学处理至关重要。正确处理过断层技术水平将可充分发挥综采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桂梁.矿井构造预测[M].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3.

[2]徐龙.矿井构造预测与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淮南矿业学院报, 1995, 19 (3) :10.

[3]曹带勇.矿并地质构造定量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煤炭学报, 2002, 16 (2) :5.

[4]陈贵仁.煤田构造预测中的数学地质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1998, 17 (1) :15.

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方法改进探索 篇4

[摘要]指出了房地产项目与一般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存在的区别,分析了区别产生的原因和改进财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意义。提出了房地产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方法、经营收入估算方法、现金流量估算方法、财务评价指标的改进方案。

1、研究背景

财务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深入细致地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按照预期的经营方式与市场环境进行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已成为投资者的共识。

房地产项目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活动,与一般投资项目相比具有投资额巨大、物业形态多、建设周期长、牵涉面广、现金流量复杂等特点。因此,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与一般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在方法体系上应有明显的区别。

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的方法体系,工程经济人员在评价时,大多使用一般工业建设项目通用的财务报表构成、财务评价参数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造成项目财务评价结果的精度不高,甚至失真,最终导致项目投资决策的失误或失败。

因此,探索构建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的方法体系,寻找最优化的财务评价方法体系,提高财务评价的精度,对于保障投资决策科学有效,最终实现项目的开发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房地产项目成本费用估算方法的改进

对于一般投资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与总成本费用估算是分开的。投资项目总成本费用由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构成,如图1(a)所示。固定资产投资由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内容构成,在测算中先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测算,再进行总成本费用的测算。而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由于房地产品主要是作为待售商品,而不是主要作为固定资产,因此,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与总成本费用是合二为一的。此外,由于房地产项目政府规费、营销推广费用、经营税金等在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在测算过程中宜单列出来。如图1(b)所示。

因此,进行房地产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时,必须:首先,合理确定项目总体建设进度计划和各个重要分部工程的进度计划;第二,根据进度计划合理确定项目投资计划,最终确定总成本费用计划。房地产项目总成本费用的估算,可以按照表1进行估算。

3、房地产项目经营收入估算方法的改进

对于一般投资项目,经营收入主要是指项目销售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假设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销售,即销售量等于生产量;并且假定当期生产并销售的产品能够立即实现销售收入(即不考虑赊销)。而对房地产项目来说,其经营收入的估算更为复杂。首先,房地产项目实行预售制度,项目建设期与项目销售经营期具有一定的重合。第二,由于房地产品的生产要遵循一定的工程规律,达到销售条件才能销售,因此,其销售收入是分期实现的。第三,鉴于目前以银行按揭和分期付款作为付款方式的情况占多数,房地产品销售时点不等同于资金回笼时点,通常有一定的时滞。第四,房地产品经营收入的构成复杂,有商品房的销售收入,还有经营性物业的租金收入,公共配套设施的经营收入等。

因此,进行房地产项目经营收入估算,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经营和销售方案。首先,要确定主要物业的租售比例。第二,确定销售节点,并制定各期销售物业和出租物业的建筑面积和可售面积。第三,合理确定各期物业的销售单价和租金水平。第四,合理确定销售收入时点和资金回笼时点之间的时滞。房地产项目经营收入的测算,可以按照表2进行估算。

4、房地产项目现金流量估算的改进 对于一般投资项目,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有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两部分构成,其项目现金流量比较简单。而对于房地产项目,项目的现金流量是比较复杂的。主要表现在:首先,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的来源的渠道比一般投资项目更为复杂,主要有自有资金、预售回笼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借款(如施工承包商垫资)等。同时,预售回笼资金又受到销售进度计划、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第二,需要考虑工程建设的产值与销售收入在现金流量上的时滞。

房地产项目现金流量的估算如表3所示。在表3中,期初现金余额等于上一期末现金余额。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由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构成,其中现金流入由表2中每年的资金回笼合计中链接过来,现金流出中的总成本费用由表1中的总成本费用合计链接过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土地增值税采取预征的方式,按照分资金回笼金额乘以各省市规定的比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采取预征的方式,按照分资金回笼金额乘以规定的比率。筹资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也由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构成,其中现金流入主要是自有资金、银行借款和其他资金,对于预售回款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中计算;现金流出主要是偿还银行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以及偿还其他借款。现金净增加额等于本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筹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之和,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期末现金余额等于本期初现金余额与本现金净增加额之和。

5、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改进

评价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投资方案的效果,房地产项目在评价参数和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也有别于一般投资项目。不加区别地直接套用一般的经济评价参数和指标,必然会影响到经济效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在盈利能力指标的选用上,不宜选用投资净利率,投资利税率等指标。主要原因是房地产项目在整个经营期内每年产生的收益或利润是不均衡的,有的年份虽然有销售额,但往往其回笼的资金又作为后期开发资金进行滚动开发,其盈利显示为负值,因此测算项目的盈利指标是没有意义的。在财务评价指标的选用上应该站在整个销售期的角度,测算总投资回报率。同时,测算投资各方的投资回报率比测算项目的总投资回报率更有意义。按照筹资方案和还款方案,分别按照偿还借款的优先级计算各个出资主体的投资回报水平。

在偿债能力指标的选用上,要注意还款资金来源的计算问题。一般投资项目的还款资金来源,是基于所得税后还款的要求,根据债权人要求的还款条件,按照最大还款资金能力计算的。这就是说,用于还款的资金是税前利润加上折旧和摊销,只扣除所得税和运营期间维持运营增加的投资。但是,对于房地产项目,特别是销售型房地产项目,应注意还款资金来源是在销售资金回笼的基础上,扣除所得税预

征、土地增值税预征和相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在满足债权人要求的还款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弥补预售资金的缺口,然后再考虑还款。

6、结语

财务预测方法评价 篇5

飞机结构件具有尺寸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其数控加工过程控制困难。随着飞机性能要求的提高,其结构与工艺要求也相应提高。飞机结构件整体框毛坯尺寸可达到4 m×2 m,局部特征厚度最薄不足1 mm,精度要求在0.1 mm左右,比以往的结构件精度高出一倍[1]。由于无法准确预知实际加工过程中的物理量(如切削力),故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实际加工中一般选用比较保守的切削参数,因此降低了生产效率;飞机结构件特征数量多,特征结构变化多样,不同的特征切削参数也不同,难以用统一的切削力来约束;飞机结构件存在大量薄壁结构,数控加工过程中广泛存在工件变形的问题,而切削力是影响变形的一个关键因素。由此可知,切削力的精确预测对提高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质量与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期切削力模型通过测量大量实验数据构建经验公式,多应用于车削力预测,由于其实施的简易性,现今仍然有很多学者在使用该方法[2]。之后有学者提出通过测量单位切削力系数搭建的铣削加工力学模型并且应用在最新的研究中[3]。利用解析法构建的双系数切削力模型随后被提出,并且作为切削力预测较准确的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4]。近年来,更多的学者投入切削力的建模中,如利用二元线性回归方法搭建力学模型[5],基于斜角切削理论构建力学模型[6],通过构建神经网络、灰色理论等算法搭建力学模型[7]。

为考虑加工参数对切削力预测的影响,荆怀靖等[8]提出了基于数字化仿真的切削力预测方法。Wei等[9]指出,基于后置处理,利用G代码得到加工参数的切削力预测,可以精确地得到切削参数,从而解决了切削力预测的参数提取问题。以上两种方法只能提取切削参数,无法提取零件特征的几何拓扑等信息,难以考虑到切削状态下每个特征的刚性,并且反复迭代不适合程序量大的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切削力预测。

本文提出了基于特征的复杂结构件侧铣切削力预测方法。本方法重点解决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编程环境中考虑切削力的切削参数调整与优化问题,无需后置处理和仿真就可以判断切削参数的合理性,并且可以在编程过程中动态调整切削参数,提高编程效率与质量,从而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切削效率。

1 基于特征的切削力预测模型的构建

通过解析法搭建双系数的力学模型,需要得到的零件切削参数有切深、切宽、主轴转速、进给速度以及刀具刃数。如果将切削力预测应用在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中,就必须同时考虑每个特征的极限切削力,需要得到每个特征的几何元素、工艺尺寸、切削参数、材料属性等信息。而目前应用于飞机结构件切削力预测的参数提取需要仿真或后置处理,预测速度较慢,影响编程效率,并且无法考虑每个特征的刚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飞机复杂结构件的切削力预测问题。本文提出的基于特征的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侧铣切削力预测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该方法通过基于特征的信息表达、切削力系数库构建以及切削力的分析与表达等关键技术实现。

1.1 基于特征的信息表达

特征是具有一定工程语义的几何形状[10],可以作为加工工艺知识和经验的载体[11],本文中特征指加工特征。飞机结构件尺寸大,特征数量多,每个特征的参数不同,特征参数信息的表达与自动提取对于单个特征的切削力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特征的信息表达可以为单个特征切削力预测及极限切削力评估提供必要的信息。单个特征切削力的预测指特定切削参数在指定刀具与工件材料情况下对切削力值的预测,其预测主要需要工艺信息,如机床信息、刀具信息、工件材料以及切削参数等;极限切削力评估指的是特定特征在一定的几何状态下加工变形在允许范围内所能承受的最大切削力,它对保证加工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飞机结构件主要由槽、筋、孔、轮廓等特征构成,而槽特征是占比例最大的特征类型。槽特征的加工主要由侧铣完成,所以本文将侧铣作为前期研究对象。在极限切削力评估方面,将内型的每一侧壁当作梁,利用材料力学的极限应力模型计算内型侧壁的极限切削力。极限切削力评估需要的几何信息主要是特征的关键几何元素与尺寸信息,需要的工艺信息主要是切削参数信息等。为了将特征的几何元素与特征的信息关联起来,本文通过特征的关键几何实现,即每种特征指定一个关键几何并用几何的唯一标识表示。将特征的信息存储在指定的文件中,如XML文件,每个特征都包含相应的关键几何的标识。在CAM编程环境中选择特征的关键几何并通过其标识与指定文件中特征的几何与工艺信息进行关联,进而获取切削力预测与评估所需的几何信息与工艺信息。本文中特征的关键几何元素一般为内型的侧面或者转角面。

加工特征FM可以表示为

式中,Igeo为几何信息;Itech为工艺信息。

特征的几何信息通过特征识别提取[12],工艺信息通过工艺决策获得[13],特征识别及工艺决策均通过本课题组已有技术实现。综上所述,用于特征加工的切削力预测与极限切削力评估所需的几何信息可表示为

式中,F为种子面;E为边;IG为图层信息。

基于特征的信息提取的基础是零件的属性面边图[14],通过扩展属性面边图找到该类特征中最能表现其特点的关键面及该面关键邻接边的组合。

如图1所示,获取特征几何信息,首先通过种子面的提取获得槽特征的腹板面,其次根据几何拓扑信息得到与种子面相连的底角面,再次根据边信息与图信息判断并获取侧面、下陷面、转角面,并根据侧面的边找到顶面,最后将特征的几何信息组合成槽特征,得到特征的侧壁长度、侧壁厚度以及内型高度。在整个提取几何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扩展属性面边图判断槽特征的类型,即是开口槽还是闭口槽。

则有

式中,Imac为机床信息;Itool为刀具信息;Imat为零件材料;Ppro为加工参数。

在用户工艺决策过程中,极限切削力所需要的特征信息Flim与切削力预测所需的特征信息Fpre分别表示为

虽然飞机复杂结构件形状和几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由具有几何形状相似的特征组合而成,飞机结构件的数控加工是通过各个特征的加工形成的。通过特征识别可以获取所有加工特征的几何信息并关联工艺信息,将特征信息存储到XML文件中。切削力预测只需要读取特征信息,即可计算每个特征的切削力,根据每个特征的切削力和极限切削力进行参数的调整。而对于单个特征,可以直接在CAD/CAM环境下点击几何元素,关联特征的几何工艺信息,进行切削力预测和切削参数评价。采用以上方法可实现对整个复杂飞机结构件的切削力预测与切削参数评价。

1.2 切削力的预测

解析法计算切削力需要刃口力系数以及剪切力系数。不同刀具在不同机床下的切削力系数有很大不同。切削力预测模型选择成熟的铣削力模型,用公式表示为

将切削力分解成x向、y向、z向的切削力,化简得

其中,剪切力作用系数Ktτ、Krτ、Kaτ是指切削期间工件材料在三个方向上在屈服剪应力τs和剪切角φc下的特定切削压力常系数。刃口力系数Ktσ、Krσ、Kaσ是指切削期间工件材料在三个方向上在屈服正应力σa和摩擦角βa下的特定切削压力常系数。t(ψ)是刀具旋转在ψ角度下的切屑厚度,ap是切削深度。

虽然刀具几何形状可以事先获知,但是在切削过程中的实际屈服应力以及摩擦角很难确定,无法通过有效公式去预测每一组系数,所以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获得。利用测力仪可测得不同刀具-机床-工件下的剪切力作用系数Ktτ、Krτ、Kaτ以及刃口力系数Ktσ、Krσ、Kaσ。将每种刀具-机床-工件下的系数整合,并构建切削力系数库,在切削力预测时只需要从系数库中选取对应的系数即可。

铣削切削力预测需要的信息包含切深ap、切宽ae、主轴转速n、进给速度f、刃数N、刀具半径R等,其中,刀具一般指螺旋立铣刀。切削的每齿进给量c=f/(nN)。

将剪切力系数以及刃口力系数代入切削力表达式:

通过刀具旋转角度ψ计算每个刀刃的切削角度,根据有效切削角度判断刀刃是否在切削区域,并获取每个刀刃的瞬时切削状态,得到切削深度,进而计算刀具总体的瞬时切削力。

考虑到切削力模型比较复杂,若考虑每个刃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会使计算更加复杂,在飞机结构件切削力预测中会影响预测效率。如果考虑每个特征切削力的瞬时变化,则会造成数据堆积,严重影响计算速度,不利于参数优化,因此,将切削力预测最终简化成计算每个刀刃最大切削力的公式[14]:

其中,ψs表示切入角,ψe表示切出角,如图2所示,根据ae、R可以计算出切入角、切出角:

1.3 极限切削力的评估

计算极限切削力需要得到侧壁的边长ll、侧壁的厚度lw、切深ap、公差t以及弹性模量E。特征识别已经将零件特征的几何信息保存,通过调用特征识别结果直接获取侧壁的长度与厚度,根据识别结果中的零件材料得到其弹性模量E。再调用工艺数据支撑库提取工艺参数,得到切深ap。基于以上信息,利用材料力学简化成梁计算最大变形值,用公差约束,得到极限切削力。

针对侧铣加工的特征类型,将内型侧壁简化成材料力学里的梁,如图3所示。图3中的结构可以简化成两端约束的铰支梁,其危险点在中点处。针对简化模型,其挠度计算公式为

令最大挠度值等于公差,则针对不同结构下的侧铣加工,其极限切削力可以表示为Fmax=-48tE l3w/ll。

2 切削力模型实验验证

通过不同参数铣削槽特征的内型进行实验,测量切削力系数,再通过铣削包含两个槽特征的小型零件验证切削力模型的准确性,如图4所示。

利用MIKRON UCP710五坐标加工中心铣削一个槽腔。采用直径为10 mm的2齿涂层硬质合金高速立铣刀,选取切深分别为3 mm、4 mm、5mm,切宽为3 mm,每齿进给量分别为0.5 mm/r、0.75 mm/r的切削参数,采用Kist Ier9257A型测力仪测量所有参数下的切削力,推导出每组参数下的切削力系数,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最终切削力系数。剪切力在切向、径向、轴向作用系数与刃口力在切向、径向、轴向作用系数分别为

图4中工件材料为铝合金LD6,试件尺寸为125 mm×85 mm×60 mm,包含两个槽特征,在编程过程中可以随时预测任意位置加工中产生的最大切削力,然后用三向测力仪测量几组参数下的切削力并对比观察结果。

预测切宽为3 mm、切深为3 mm、进给速度为800 mm/min、每齿进给量为0.5 mm/r情况下的三向切削力,与实际结果对比,对比结果见表1。根据对比实验数据与预测数据得出结果:最大切削力误差为12.32%,最小切削力误差为1.04%,平均误差为8.73%。以上结果表明,本文的切削力预测方法精度高,计算速度快,针对性强,能够为飞机结构件的加工特征的切削力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3 基于特征的切削力预测模块开发与实现

基于以上研究,采用高级编程语言Visual C++,基于商业CAM软件CATIA的开发平台CAA进行二次开发。

从飞机结构件中选择一个槽特征作为示例零件模型。首先将零件模型输入CAM软件系统,对零件进行特征识别。首先采用基于全息属性面边图的特征识别方法提取零件加工特征的几何信息。如图5所示,选择零件体和Part Operation,得到零件位置以及轮廓。选取零件腹板面,确定后显示识别结果。示例零件有两个槽特征,点开其中一个槽的识别结果,显示出侧面、转角、底角以及腹板面的信息,并高亮显示。将识别结果输出,保存为XML文件。如图5所示,每个特征都通过其关键几何元素在CAD系统中的唯一标识Tag值进行标记,该Tag值可以在CAD/CAM视图下将特征与其在XML文件中的信息进行关联,得到相关几何信息。

根据式(10),计算切削力需要得到切入角与切出角。基于特征的工艺参数自动提取可以得到刀具信息Itool和加工参数Ppro,进而计算切入切出角。基于特征的工艺参数自动提取时可得到加工的机床信息、刀具信息以及材料信息,在机床-刀具-工件的信息中找到匹配该加工条件的切削力系数。当系数库找不到匹配系数时,需要进行切削力切削实验。选取不同的切削参数做实验并记录其切削力,输入系统中,系统会自动计算出系数值,并存储到切削力系数库中。当参数都确定后就可以快速计算出切削力,并根据零件公差评估切削参数选用是否合理。

切削力预测模块界面如图6所示。选择操作类型,选择加工操作并点击所要预测的特征的关键几何元素,通过几何元素的Tag值关联XML文件中特征的信息,进而得到该加工特征的切削参数、刀具信息,将切削参数显示在对话框内,并根据已有信息计算薄壁位置的极限切削力。点击计算切入切出角,根据切宽、刀具直径,由式(10)计算出切入切出角并显示在对话框内。基于特征得到计算切削力所需的所有数据,系统即可快速得到预测的三向切削力数值。预测切削力与实际切削力的值见表2。

N

对比后发现,基于特征预测切削力的准确性可以得到保证,并且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预测出切削力最大值,当切削力大于系统算出的该特征的极限切削力时会发出警告,工艺人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切削参数。

4 结论

本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基于特征提取并表达局部几何信息及切削参数,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飞机结构件上任意特征任意位置的切削力。

(2)基于特征可以得到飞机结构件上每个位置的几何拓扑信息,可以预估每个位置的刚性,在切削力预测的同时使每个特征加工效率最大化,进而使飞机结构件整体的加工效率最大化。

(3)预测切削力时只计算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切削力,更加简便快捷,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同时保证切削力预测的准确性,进而为数控编程过程中切削参数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

目前基于特征的切削力预测方法主要应用在飞机结构件框类件的侧铣加工中,可预测每个加工特征的最大切削力,暂不能显示切削力变化曲线。今后会将基于特征的切削力预测应用在铣腹板、铣转角等加工操作上,并且开发出切削力变化曲线等界面以满足不同需求。另外,特征的极限切削力评估对于切削力预测的参考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会进一步提高该评估的可靠性。

摘要:提出了基于特征的飞机复杂结构件切削力预测方法,重点解决侧铣切削力预测的问题。基于特征表达工件局部形状、尺寸以及切削参数等信息,为切削力预测提供充分的支撑;采用解析法构建切削力模型,并通过实验获取相关系数;基于商业CAM软件平台开发并实施了所提出的方法。切削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特征的切削力预测平均误差为8.73%,在CAM平台上可实现飞机结构件单个指定特征的侧铣切削力的快速准确预测及评价。

财务预测方法评价 篇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中的高温环境日益增多[1]。高温工作环境广泛分布于工业生产中,如冶金工业的炼铁、炼焦、轧钢、炼钢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锻造、铸造作业,玻璃、砖瓦、搪瓷、陶瓷等的炉窑作业,轮船和火力发电厂的锅炉作业; 造纸、纺织工业的缫丝、造纸、印染等高温高湿作业以及建筑、农业、搬运等的露天高温作业[2]。

高温对人体将造成多种不良影响,对人的安全和健康产生危害。人体经受一定时间的高温后,将产生身体升温和加大排汗两大直接后果。体温逐渐升高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但过多的排汗有可能产生脱水,威胁人体健康。过高温度将使人体感到灼痛,以至皮肤组织受到伤害。这两种情况均对人体产生热伤害[3,4]。

通过安全评价来判定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状态,从而确定人的高温工作时间,是在高温环境下保护人体安全的有效手段。高温环境下的人体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通过环境的热应力指标评价人体安全状态,如Belding和Hacth[5]( 1955) 提出了相对简单的热应力HIS指数法、Moran( 2001) 等[6]提出的综合考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因素的环境应力指数ESI法等。第二种是通过热环境下的真人实验研究人体安全状态变化,如Derrick John Brake( 2002)通过实验,研究了男性样本在77 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热应力变化,并测量了样本的各项生理参数,介绍了热工作极限( TWL) 这样一种新的评价指标,来判定人体的耐热极限[7,8]。第三种是应用人体热生理响应模型计算生理指标。如NASA根据以Stolwijk模型[9,10]为基础,建立了“41 节点”模型[10,11]。此后,人体热调节模型向着对人体内部热调节机理刻画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力求使人体热调节系统模型日益趋于完善的真实人体。如Wissler[12,13,14]1985、1988、1989 建立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在多区段、多层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平行血管间换热问题。其中,热生理响应模型方法,相对于真人实验研究方法成本较低,得出的成果准确性和全面性好于热应力指标法,较好地平衡了计算成本和结果准确性,并具有较好的结果稳定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2004 年综合人体热生理响应模型的研究成果,发布了“ISO 7933 热环境的人类工效学通过计算预测的热应变对热应力的分析测定和说明”标准[15]。该标准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套能够考虑环境和人体初始情况,计算一定热应力下的体温、出汗情况等生理指标的模型,并尽可能降低了计算复杂性。但由于未结合人体热安全阈值,因此无法用于评价热环境下的人体安全状态。

本文基于ISO 7933 提出的人体热生理响应模型,建立了热应力下人体生理指标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结合人体热安全阈值,建立热环境下人的人体安全评价方法。并用典型热环境进行试算,得出热应力下的皮肤体温、出汗率、出汗量的变化,以及相应的人体安全状态,说明模型的作用,并探讨模型在高温作业环境中人体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1 基于ISO 7933 的热生理响应计算模型

1. 1 ISO 7933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多种人体热生理响应计算模型。其中,比较广为应用的是国际标准“ISO 7933 热环境人类工效学通过计算对预计热负荷的分析测定和说明”中推荐的模型。该模型以人体热平衡方程为基础,通过迭代计算得出人体热生理响应结果; 能够考虑多种环境参量,包括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热辐射温度、人体身高、体重、姿势、劳动强度等,计算结果包括出汗率、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等。

1. 2 ISO 7933 热生理响应模型的主要步骤和公式

ISO 7933 中推荐的热生理响应模型,其主要步骤和计算公式为:

1)计算皮肤表面最大蒸发热流量Emax,W/m2;所需蒸发热流量Ereq,W/m2:

其中: psk与pa分别为皮肤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k Pa; Rcl为皮肤层及服装的湿阻,m2k Pa / W; M为指定劳动强度下的新陈代谢率,W / m2;d Seq为与新陈代谢率相关的使体温上升的存储率,W / m2; W为人体的对外做功率,W/m2; Cres和Rres分别为呼吸产生的热对流率和热蒸发率,W/m2; C和R分别为皮肤表面的热对流率和热蒸发率,W/m2。以上参量中,psk、pa、Rcl根据实测值得出; M、W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其它参数为:

其中,csp为人体热容,W/( m2·k) ; tcr,eqi为与新陈代谢率相对应的平衡时的人体核心温度,℃ ; αi为皮肤-核心质量参数; tex、ta、tsk分别为呼出气体温度、环境温度和皮肤温度,℃ 。

2)计算预期出汗率swi,W/m2:

其中,swreq为所需出汗率,W/m2,其值由Ereq和Emax的决定。

3)计算平衡皮肤温度tsk,eq和皮肤温度tsk,i,℃。无着装时,平衡皮肤温度tsk,eq为:

有着装时,平衡皮肤温度tsk,eq为:

式中,va为空气流速,m/s。皮肤温度tsk,i为

4)计算直肠温度tre,i,℃

其中,tcr,i为人体核心温度,℃ ,计算公式为:

在医学生理学中,常用人体的直肠温度代替核心温度[16]。由此,可通过设置人体参量,测量环境参量,计算出人体在该热环境下的所需出汗率和直肠温度。

2 高温作业热生理响应算例

2. 1 模型的有效范围与初值设定

ISO 7933 标准推荐的热生理响应模型( PHS,Predicted Heat Strain) ,其有效性经8 个不同的研究机构、747 次实验室实验验证。该模型有效性对热湿环境有一定限制,如表1 所示。

建立基于ISO 7933 的热生理响应计算模型后,通过一定温度、湿度范围内的人体热响应算例,分析人体的热响应规律及安全状态。

人体基本属性设定如表2 所示。

2. 2 不同温湿度下皮肤温度tsk随时间的变化及安全状态分析

设环境温度ta= 30 ℃ ,考察相对湿度RH为30% 、40% 、50% 、60% 、70% 时,皮肤温度tsk、直肠温度tre、出汗率sw和总失水量 Σswg的变化,模拟时间为240 min,时间步长为1 min。

当ta= 30 ℃ 时,对于湿度RH = 30% 和40% 时,tsk先稍微降低,然后较快升高,最后稳定在某一温度数值。对于温度RH = 50% 、60% 和70% 时,tsk先较快升高,然后稳定在某一数值。当湿度较小时,出汗刚开始时,汗液较快蒸发带走皮肤表面热量,使tsk先降低后升高。当湿度较大时,汗液蒸发较慢,因此tsk不会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当温度较低时,即使湿度较大,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仍能适应此热湿环境,因此当ta= 30 ℃ 时,一段时间后tsk稳定在某一体温数值,随湿度增加此稳定数值逐渐增大。ta= 30 ℃ 时,不同湿度下tsk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 所示。

当ta= 32 ℃ 、34 ℃ 时,各湿度环境下的tsk先较快升高,然后稳定在某一数值。如图2、图3 所示。

当ta= 36、38、40 ℃ 时,各湿度下的tsk先较快增长,然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湿度较小的tsk曲线能够稳定在某一数值,而湿度较大的tsk曲线则无稳定数值,而表现出一直升高的态势。这说明在同一温度下,皮肤温度随湿度增加而升高; 另一方面,在高温、高湿工况下,人体可能出现不能适应此热湿环境的情况,有可能发生热损害。以上热湿环境下的tsk变化如图4 ~ 图6 所示。

对于体表温度的安全阈值,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不同,尚没有一致性结论。涂岱昕[16]( 2008) 认为,人体皮肤舒适温度为34 ℃ ; 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温度可在15~ 42 ℃ 的范围内变化; 高温环境中,人体可忍受的极限皮肤约为37 ℃ 。刘佳[17]( 2011) 通过人体热生理实验发现,在封闭热环境中的人体达到热忍耐极限时间的样本中,有93. 3% 皮肤温度超过38 ℃ ,有53. 3% 超过388 ℃ ,最高皮肤温度为39. 94 ℃ 。因此可以认为38. 8 ℃是人体热忍耐皮肤温度极限值。在设定不同状态的皮肤温度的安全阈值后,可以根据ISO 7933 模型得出的皮肤温度数值,判断人体在此时的安全状态。

ISO 7933 人体热生理响应模型,不仅能够得出一定热应力下,皮肤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得出核直肠温度tre、出汗率sw和总失水量 Σswg的变化等随时间的变化。结合相应生理指标的安全阈值,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理指标判断人体的热安全状态。

在热安全状态评价方法中,考虑了热防护服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等式中。因此,在实际的热安全评价中,可以将热防护服的热阻、湿阻值,与热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一并代入评价方法中,考察热防护服的有效性,以确保热环境下人体安全。

3 结论

通过人体安全评价来判定高温工作环境中的人体安全状态,是保护高温工作者安全的有效方法。在人体安全评价方法中,通过热生理模型计算得出人体热生理指标的方法,比较好地平衡了计算成本、计算时间和结果准确性之间的关系。ISO 7933 提出的热生理响应模型,能够较全面地考虑环境及人体情况,使用并不复杂的计算模型得出多个热生理响应指标,因此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认可和使用。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7

任何评价都是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 按照评价标准的复杂性, 评价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单项评价是指采用单一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加以评价。综合评价则是相对于单项评价而言的。综合评价通常指对一个同时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进行评价时, 需要依据多个相关指标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复杂多项的、评价标准加以考察并得出结论。而综合评价法则是根据企业评价的目的, 以统计资料为依据, 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对不能直接加总的、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综合, 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

企业的财务评价涉及多个方面, 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财务风险等, 其中有些内容是容易量化的、有些内容是很难量化的, 如果单纯地采用单一评价方法是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针对企业财务评价的特点, 就需要将综合评价方法引入财务评价领域。运用综合财务评价方法进行企业财务可行性分析:首先, 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及不准确性, 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全面性, 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其次, 能够对定性信息加以量化, 突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 提高决策的可信度;第三, 能够为企业财务评价及可行性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有助于财务评价体系及财务评价理论的深层次多元化发展。近年来, 人们除了从现代统计学方法中寻找合适的统计评价方法外, 更多的是从众多的决策科学、系统科学中寻找适合财务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思想。

2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综合评价方法以其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特点被应用于财务评价领域, 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及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所得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目前, 对同一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 往往可以采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 但由于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要受到遴选专家组成、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对同一评价对象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所得结论差异较大的情况。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评价对象加以分类, 从而研究不同类型对象最佳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

第二,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选择没有可依据的准则。目前, 关于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不同评价方法的机理各异, 对不同待评价对象的适用度有所不同。财务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综合财务状况, 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 既有宏观评价也有微观评价, 既有多目标评价也有单目标评价。因此, 对于同一评价对象, 出于评价目的的不同, 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就会有所区别。如何选择合适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

第三, 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 综合财务评价研究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财务评价方法研究集中在针对某类问题创新的新思路与方法, 并运用实例说明方法的有效性;二是财务评价方法研究更侧重理论研究, 评价方法所用模型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复杂。这两大趋势所产生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研究本身会消耗大量的资源, 而研究成果又很难为广大实际工作者所掌握, 很难在实践领域加以推广。因此, 针对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针对原有方法在实践中的不足加以完善, 以满足综合财务评价工作的需要。

3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结合目前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针对现有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加以比较研究, 以求对实际财务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3.1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是利用多目标规划原理中的功效系数加以改进, 从而得到综合评判的分数, 并据此做出经营决策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 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容许值;其次, 计算单项评价值即di=60+[ (实际值-不容许值) / (满意值-不容许值) ]×40;最后, 将单项评价值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价值。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在进行财务评价时的优势在于, 该方法的比较标准是用社会允许的共同尺度来衡量, 实际值经无量纲化后可比性增强;其次, 在财务综合评价时所建指标体系可以包含正指标, 也可以包含反指标, 且都是该指标评分越高, 评价结果越好, 评价指标不需要经过同向化处理;第三, 该方法下单项评价指标值一般在60~100之间, 削弱了单项指标值过大或过小对于综合评价值的影响。

该方法在综合财务评价时存在的不足也比较明显, 即满意值和不容许值很难客观、科学地界定。如果满意值及不容许值确定不准确则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更适用于评价指标明确且容易取得满意值及不容许值的行业及领域等。

3.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于20世纪70年代, 由美国运筹学家T homas L.Saaty提出。该方法运用系统分层分析, 将评价对象总体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 并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层子目标的权重, 最后以最底层目标的组合权重定权, 加权平均求出综合指数, 并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来排序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

层次分析法较好地避免了改进的功效系数法中存在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的问题, 并且也避免了综合财务评价方法中主观赋权重的问题, 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并进行综合评价排序, 很好地解决了复杂问题排序的难题, 是一种很有效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

与此同时, 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 主要表现在:首先, 分解的子目标的层次数量要适中, 如果层次过多会增大计算的工作量, 降低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次, 该方法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而一致性检验是在一定概率范围内进行的, 构造的判断矩阵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因此,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总体目标不确定、分解的子目标层次数量适中, 且要求评价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能紧密结合实际构造合适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情况。

3.3 因子分析法

子分析法以财务指标为基础, 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 并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 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 然后再根据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 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的一种方法。

因子分析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权重, 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使评价结果唯一, 结论较为客观合理。而该方法的不足则体现在只是以单一的财务指标做评价的基础, 无法反映一些宏观因素及一些特殊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因子分析本身的工作量比较大, 以整体进行分析, 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 分析中如果出现数据错误不容易发现。因此, 在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财务分析时, 建议使用人员运用计算机软件以提高分析效率及准确度, 并结合其他评价方法, 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知名度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决定作用的无法量化因素纳入财务评价体系, 以更好地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摘要:随着公司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各利益相关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更加关注企业各方面的财务评价结果, 而企业的财务状况又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因此, 各领域学者不断探索更科学、更客观、更有效的财务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综合评价方法的介绍, 指出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财务评价领域所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常规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领域, 目的在于促进最优综合财务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财务评价,综合评价,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周利芬.企业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比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3) .

[3]刘召.基于AHP评标决策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8) .

[4]孙利荣.现代综合评价理论的发展[J].中国统计, 2009 (6) .

公司财务状况评价方法新探 篇8

一、评价方法介绍

1. 如何准确选取评估所需要的财务指标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 其财务现状主要体现在盈利、偿债能力等关键性因素上, 并且处理财务的能力越强, 公司长远的发展前景就越强。为了有效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现状, 本文主要挑出了几种关键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便于系统性地评估公司财务现状。这些关键性数据以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以及速动比率为主, 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 是进行财务评估的关键性数据。

2. 如何更好地处理企业财务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范畴内, 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通过资产的负债率逆指标来体现。一般来说, 只要企业在进行财务评估的时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或是因子分析法, 就不会产生由于资产负债率所导致的评估失误问题。第一, 由于进行的评价较为客观, 因此能比较容易地指出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并且能分辨出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区别。其次, 不同指标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假若公司的负债有一定的问题, 很可能造成一环扣一环的局面, 导致最后得到的负债能力结果不符合真实情况。所以, 公司在开展财务能力评估的时候应当重视开展多方面的财务评估工作, 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3. 确保得到标准的数据

数据的处理要设立一定的标准, 确保整体考察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4. 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与公因子的提取

为了有效提高整个财务评估过程的工作效率, 财务人员利用了计算机软件来提取分析方法中的主因子, 并取得了较好的分析效果。主因子一共有四个, 并且每个主因子对整个财务系统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百分之十, 因此可以说在整个财务系统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

二、评价分析的结果

为了展示分析结果, 笔者选取了2011年一年间笔者在《中国证券报》上收集的大量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 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规范化的数据处理结果。

1. 通过公因子来反映系统类指标

计算机软件的加入能有效起到辅助检测的作用。通过计算机软件, 能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等相关操作。经过旋转之后我们发现, 公司财务的偿债能力主要反映在第一主因子上, 并且其偿债能力越强, 对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关键性因素的影响就越大。与第一公因子不同, 第二公因子主要反映在资产净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数据上, 能有效反映出公司在正常运营下的盈利能力。公司的运营实际情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前景则通过第三公因子以及第四公因子来反映。可以说, 因子荷载矩阵能较为清晰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现状。在所有的公因子当中, 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第三公因子, 它能有效反映出公司的营运状况和获利能力, 但是这样的评估建立在存获周转率以及销售净利率上, 没有这两个关键性的数据就无法得到准确的结论。但是二者在实际公司运转当中却又有较强的相互联系, 因此数据的测定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2. 更加完善的评分方式

对于所有数据来说, 其总体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并且由于四种公因子的存在, 整个评分过程有了良好的规范化基础。公因子的旋转导致了方差的正交旋转, 使得各个数据之间、内部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变化基础, 我们能得到详细的评分结果判别表。

评分结果判别表能体现出公司一定的财务处理能力。在位置一栏, 百分数的高低表明了公司财务状况在行业内部所处的水平, 百分数越大, 就说明有数字所表示比例的公司的财务处理能力不如本公司, 能作为投资者投资的有效参考。

由于财务评估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无法预知的问题, 因此本文所进行的财务评估只是一个粗略的过程, 得到的结果还不能保证十分精确, 但是却给企业开展财务评估指明了道路, 希望能得到相关企业的采纳与使用。

摘要:公司的财务系统中有大量的财务性指标, 有的指标属于同一种类, 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但是在总评分系统当中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需要我们对其开展科学的分类。本文主要研究了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的主要方法, 采用了主观以及客观赋权法这两种经常使用到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财务评价结果。作为公司评价财务状况的主要方式之一, 评价分析的结果能极大程度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文所采取的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运算, 而是将各项数据总结之后就能在统计知识的帮助下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开展评估, 整体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是进行财务评估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主观赋权法,公因子,综合评价,客观赋权法

参考文献

[1]张培莉, 干胜道.基于公司财务状况结构的财务困境预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8 (1) :53-64.

[2]王京.反映供电公司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J].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1, (12) :48.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篇9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复杂的定性问题。

南京大学杨周复教授 (2002) 在“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课题中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制定了高校财务评价系统。他认为高校财务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 从财务角度全面系统评价高校的最终实绩和运行效率, 可以突出有限的评价目标, 以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该课题运用38个评价指标, 通过建立的线性加权评价模型, 使用软件从高校综合实力、财务运行绩效和财务发展潜力三个方面, 以教育部1999—2000年的财务数据为例, 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综合评价[1]。

这套指标体系是中国较系统地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最早的成果, 为中国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张文耀 (2009) 参照杨周复教授的评价体系, 建立了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经费自筹能力、资产绩效。根据这些指标的构成分类情况, 将它们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来划分。再结合专家调查法, 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模型对某省37所高校财务绩效进行分析[2]。邓建华 (2011) 选取了25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他认为, 指标分层次进行决分析的特点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相吻合。但是, 层次分析法对于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和转换问题关注不够, 需要借助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因此, 可行的评价方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指标权重设置等问题。同时用相对化处理方法解决指标设置的“量纲”问题, 再用综合评分法确定财务绩效评价模型[3]。帅毅等 (2011) 筛选了19个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以G大学为例, 运用模糊数学对该校的财务绩效进行相关评价[4]。左和平等 (2012)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加权法对某高校的财务绩效情况进行了评定[5]。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特点相一致, 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 例如, 定量数据少, 定性成分多, 不易令人信服;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 且权重难以确定。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BSC) 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戴维·诺顿在“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中形成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6]。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 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为集团战略管理的工具, 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 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

国外很多大学的绩效评价也引入了平衡计分卡。例如, 美国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都成功运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绩效进行评价[7]。还有很多文献显示, 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也都采用了平衡计分卡。

在中国, 2000年之后很多学者也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在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中, 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张兆亮 (2010) 、刘家瑛 (2012)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高校财务评价体系, 分别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 运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综合评价高校的财务活动[8~9]。

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一般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细化建立指标体系, 但对于高校财务来说, 如何进行细化是一大难点, 因为有些指标很难取得客观的数据来源。其次, 高校的性质与企业存在很多差异, 所以高校在应用平衡计分卡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而现有的研究大多还是根据BSC经典框架来进行评价。最后, 应用BSC建立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后, 怎么样计算权重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采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时, 还可以吸收传统财务绩效评价的优点, 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使用。

三、基于DEA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对多指标投入、多指标产出的相同类型部门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因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且有软件自动赋予权重, DEA方法在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很大优势[10]。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就将DEA模型应用于各类教育机构的绩效评价。例如Charnes和Cooper (1988) 利用DEA方法对高等教育领域公立或私立教育机构的相对绩效进行评价。

中国学者在本世纪初才开始应用DEA方法对高校绩效进行评价, 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内容 (见下表) :

基于DEA模型的高校绩效评价相关文献

上一篇:中学体育的美育教育下一篇:多媒体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