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性财务信息

2024-07-26

预测性财务信息(精选12篇)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1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指被审核单位依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项或采取的行动的假设而编制的财务信息。它是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 对外披露的关于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的前瞻性信息。我国现行证券法规将预测性财务信息划分为发展规划 (计划) 和盈利预测。发展规划 (计划) 指发行人已经制定的, 有一定依据, 比较切实的发展计划与安排, 包括 (但不限于) 发行人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规模、销售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及设备更新计划、资金筹措和运用计划等等。盈利预测是指股票发行人在对一般经济条件、营业环境、市场情况、发行人生产经营条件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 按照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 本着谨慎的原则对未来会计年度的净利润总额、每股盈利、市盈率等财务事项做出的预测。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能使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 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偏重历史信息的缺陷, 有助于减少外部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社会交易费用, 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两种方式

投资者保护原则和效率原则是信息披露制度的两项基本原则。信息披露制度应适当权衡保护投资者与降低发行人披露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 减少不必要的披露要求, 提高信息披露制度的整体效率。效率原则决定了信息披露制度不是投资者的保险制度, 信息披露的目的在于规范信息披露人的披露行为, 为投资者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 而对投资者的判断能力无法做出实质性的保证, 也无责任这样做。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也应接受这两项原则的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管理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时, 对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有两种不同的规范形式:一种是自愿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它不对公司是否公开预测性财务信息做强制性规定, 公司以自愿方式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但如果公司对外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时则制定有具体的规范;另一种是强制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它不仅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公开预测性财务信息, 而且还对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具体内容、时间、方式做出详细的规范要求。

二、证券市场有效性与强制信息披露的关系

市场有效性是指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当出现任何新信息时, 价格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这种“迅速”使得无人可以因为对信息的占有而持续获得超额利润。所以, 一个有效资本市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所有可能影响证券定价或买卖决策的信息都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准确、及时地反映;同时意味着所有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分布是对称而公平的。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 在证券市场上, 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影响证券价格的重要因素, 而信息的获取可以改变对证券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评价, 信息指引社会资金流向各实体部门, 实现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信息披露的充分与否、及时与否直接决定了市场的有效性和有效程度。

财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加上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人”, 具有自利、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特征, 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因而使证券市场上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财务信息供给不足, 证券价格偏离其投资价值, 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为了避免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介入市场进行干预。从会计的角度看, 需要通过制定会计准则等手段, 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其相关会计信息, 保证财务信息的生产供给, 以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机制失灵。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是通过政府立法要求特定信息披露者公开与证券发行、交易有关的信息, 投资者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自行做出投资判断, 政府不对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做出评估。事实证明, 通过政府立法, 以强制性措施规范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 能够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证券市场的信息有效, 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再配置作用。因而,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预测性财务信息自愿披露的动因

(一) 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的“决策有用论”认为,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认为最重要的信息是现金流量的金额、不确定性、时间分布等, 强调未来信息的有用性。而从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性质看, 它是反映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信息, 能符合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和科学评价的需要。

(二) 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在诸多契约中, 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契约是最为重要的契约。股东作为所有者 (委托人) 把资产委托给管理层, 管理层作为代理人掌握企业经营决策的决定权。所有者要求管理层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者的效用。但是, 所有者和管理层作为两个经济当事人出现, 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 在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 两者就可能发生冲突, 从而很容易看到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为了使管理层有足够的动力去自动选择有利于所有者的行为, 所有者就会积极与管理层订立契约, 使双方之间的冲突最小化, 将双方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而对管理层执行契约的情况进行监督会产生成本, 代理理论认为, 这些成本会降低管理层的报酬。因此, 为了使代理监督成本最小化, 管理层会做出自愿披露可靠财务信息的举动。另一方面, 投资者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并不了解, 他们若要进行预测可能会依赖财务分析师提供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但财务分析师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偏离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 为避免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管理层会主动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以修正财务分析师的预测。

(三) 新资本需求理论

新资本需求理论认为, 公司披露预测性信息的主要动因是为了筹集新的低成本资金以投入公司营运。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既可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要求获得的风险报酬, 又可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从而为公司获得数额大、成本低的资金创造条件。Kent和Ung (2003) 研究表明, 当公司需要向外部融资时, 市场对其价值的高估会增加管理层披露更多财务预测的兴趣, 甚至在竞争激烈的领域, 公司也不惜牺牲付出信息成本的代价来获得资金, 并经过检验得出需要外部融资的公司比不需要外部融资的公司更愿意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结论。

(四) 信号理论

从信号理论看, 市场上信息灵通的人以可信的方式向信息闭塞的人传递“信号”, 以避免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如果投资者不知道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公司价值, 也就无法按优质优价的原则购买股票, 其结果是按照市场的平均价格购买股票。为了区别于其他公司, 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会主动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Penman (1980) 运用信号理论研究了管理者的自愿披露行为, 结果表明自愿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司往往有较好的业绩表现, 相反, 获利能力较差的公司往往不会主动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四、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

(一) 我国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从1990年证券市场建立至今, 对预测性财务信息 (主要是指盈利预测) 披露政策的规范不断演变, 经历了由强制性广泛披露到自愿性有限披露的演变过程。2001年3月之前, 初次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执行的是强制性披露政策。2001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 将初次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盈利预测改为自愿披露。但不管是新股上市盈利预测还是年度报告中披露新一年度的盈利预测, 都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

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实际披露情况来看, 在强制性披露政策下, 1 093家公司 (1990-2001年) 中有97.32%的公司披露了盈利预测信息, 而在2001年盈利预测改为自愿披露后, 披露盈利预测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 2001年为71.43%, 2002年为28.79%, 2003年为7.58%, 2004-2007年沪市新上市公司中, 仅有12家公司披露了盈利预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之间相去甚远。

(二)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

从各国资本市场中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实务上看,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规范要求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相适应。一般而言, 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选择以自愿性为主的披露方式, 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国家采取强制性披露的方式, 还有一些国家采取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披露方式, 即对于不同的场合要求的方式不同。

在美国, 预测性财务信息采用的是自愿披露方式, 并且SEC鼓励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我国目前对预测性财务信息也采用自愿披露方式, 虽然我国和美国所选用的披露方式相同, 但是我国和美国的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却存在很大差异, 就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而言, 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只达到弱势有效, 而美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已达到半强式, 我国现行采用的自愿披露制度是否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 从筹资市场的压力来看。在美国, 筹资者和投资者可以自由进出资本市场。作为稀缺资源的资本其流向主要取决于筹资者之间竞争的情况。为了筹集资本, 激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筹资者必须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促使他们把资金投向本公司。而在我国, 由于能够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公司在严格条件的限制下相对较少, 而投资渠道的缺乏使大量的资金涌入证券市场, 造成资本的供求不平衡, 供大于求, 筹资者的筹资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 他们对投资者的信息要求可以采取漠视态度, 对预测性财务信息不披露或不愿披露。所以, 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而言, 我国的自愿披露制度对投资者是不利的。第二, 从信息市场的发达程度看。美国的信息市场较为发达, 法制健全, 市场参与者处于相对公平的法律环境中。市场上既有公司管理当局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又有财务分析师提供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两种信息提供渠道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 又可使市场在没有强制披露的情况下产生充分的信息。而在我国, 信息市场还不够发达, 法制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信息的提供者只有公司管理当局, 还未形成财务分析师预测这一行业, 信息提供缺乏竞争。并且诸如机构投资者之类的中介机构也未形成, 市场对信息的有效需求难以作用于供给, 仅依靠市场难以产生充分信息。因此, 在自愿披露制度下, 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供给在我国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 在自愿披露制度下, 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供给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所以, 目前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应采取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即规定在何种情形下上市公司必须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上述情形之外是否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则由上市公司自行决定。

投资者投资公司本质上是投资公司的未来, 投资于公司良好的管理风格及乐观的前景, 投资于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及产生现金流量的水平。因此, 公司在首次发行股票时, 应当进行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 以使投资者了解公司募股的目的、用途及未来的收益情况, 从而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同理, 公司增发股票时, 也应对预测性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当公司做出并购决策后, 可能使公司的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 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公司应及时披露与未来经营有关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使投资者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变动情况。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在下列情况下上市公司应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1、公司首次发行股票;2、公司增发股票;3、并购。

除上述几种情况外, 上市公司可自行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需要指出的是, 应该鼓励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继续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摘要: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可采用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方式。目前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采用自愿披露方式。然而从上市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现状来看, 在该种披露方式下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供给严重不足。从资本市场效率的角度来分析, 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应采取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方式,市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秦玉熙.IPO盈利预测自愿披露意愿减弱的原因[J].会计研究, 2004 (11) .

[2]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高云成.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质量的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4]张惠忠.论企业提供预测财务信息的理论基础[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

[5]王原, 徐宗宇.盈利预测信息及其规范制度[J].财经论丛, 1998 (6) .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2

答:正如我在“做预测”那篇文章中说到的,通过考察自己的实际现金收入,对未来收入做出预测。顾客是否会处于冲动光顾你?顾客是否会把你作为目的地?如果是出于冲动,有多少人会光顾呢?如果是目的地,你如何打响名号,多少人能够听到你的广告继而光顾?将光顾人数乘以对典型顾客的期望消费值,得到的就是收入总额。这个公式取决于你如何获得客户并服务客户。

你会做很多假设来生成收入数字,所以投资人不会相信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他们知道初步概算可能会大大不同于实际业务表现。投资人期望的是证据,对企业进行详细彻底分析的证据。他们想知道你对自己的假设数据有多少了解,如果假设出错,你有多大能耐是否能够将企业带回到正确的轨道获得收益。

表现自己的思想的一个方式就是设计详细的商业模型。如果你能告诉投资人,“假如我的广告吸引了X个人,其中平均有Y人光顾,平均每次消费Z美元”,那么投资人就会明白,你考虑过了如何吸引客户,如何将客户变成现金,

然后业务开展过程中你可以记录X,Y,Z,保证与自己的预测没有太大偏差。

你可以进一步进行场景分析。问问自己,如果假设出错会怎样。如果广告只吸引了预测中的半数人数怎么办?如果你能够证明这项业务非常有前途,即使假设完全错误,仍然能够获得盈利,这一点就能够对企业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使企业需要最低数额来维持生存,设计出预测出错时的后备方案也能向投资人证明你不是单纯依赖自己的假设。场景分析几乎不可能会成为商业计划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做幻灯片展示时或者与投资人谈话时对它稍加提及肯定也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这项业务只需要每天有10人光顾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每天只要有2个人光顾,就能够赚回所有的成本开支。”

如果团队成员中有人曾经取得过类似的商业成功,那么这一点也会让投资人相信你会取得成功。投资人都相信成功人士能够将成功再次复制。 JetBlue航空公司成立时,初始投资价值1亿2千4百万美元,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融资,其原因在于公司的创始团队曾经成功地创立过其他两家航空公司,并将两家公司带入盈利的轨道。

创业之初的财务预测 篇3

预测初创公司的现金流是一份细软活儿,需要CEO们静下心来仔细做功课。以下三方面的细节,将决定初创公司的财务预测(现金流预测)是否合理、真实、可信。

1收入的基本假设

预测收入的逻辑很简单,需要有:(1)产品/服务的定价;(2) 客户人数。把这二者放在时间的框架中看它们如何增长,这便是“收入的预测”。

◆产品定价

无论你公司做的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得有基本的定价。假设你生产的是MP3播放器,第一步:将零配件加上你希望的利润便得出可能的定价;第二步: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比较一番,比iPod便宜一些,比山寨机昂贵一些,最后定价不就出来了?如果算出来发现这个价格比你的生产成本还低,那你的生意没法做,这里面肯定存在着严重问题。

◆客户人数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什么时候进来第一个客户,客户人数到底有多少,这些都是令人头痛和迷茫的问题。计算客户人数,万万不可使用“市场占有率”之类的百分比,因为初创公司都是小公司,小本经营,得精打细算。

仍以一家MP3播放器公司为例:如果用分销方法去销售,就不妨向分销商打听,成熟的分销商可以不花吹灰之力告诉你,他每月大概可以卖出多少个你的MP3播放器;如果采用直销,那你必须考虑广告的投放。

◆时间框架

有了产品定价和客户人数的假设之后,再把它们放进一个时间框架里去,一般来说,投资人会要求你必须做3~5年的预测。

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最忌讳按“年”来计算,必须要用“月”来计算。

一旦把数字化整为零按月来计算,无论收入还是支出的预测,数字都会立刻让你对财务预测比较有感觉和把握。比如你需要3个月时间设计开发产品,外加3个月时间测试、改进、量产,然后正式投入市场,所以,公司收入进来最早也要在第7个月——不一定,也许分销商还有90天的账期,这样的话,收到钱可能要到第10个月;接下来是第11个月,收入应该有所增长,再下个月,继续增长。按月来做预测,相对会精准很多,因为30天以内能做多少事情,还是可以比较容易测算出来的,而如果按年来算,往往只能信口开河地瞎报数字。按月做出来的财务预测不仅可以拿出来和投资人讨论细节,令其信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它来对照和指导你每个月的日常运营。

2成本

计算成本可太容易啦,人人都会,这里简单地提一下吧。

◆固定成本

人员工资、房租、保险、职工福利费、办公费等。

◆可变成本

原材料、包装、运输、直接人工成本等。

◆销售成本

广告、销售、客户服务的成本。

◆设备投入 装修、办公家具、电脑、服务器、生产设备等。

和收入一样,成本也是在时间框架里一点点发生的。如果你将成本细化到每个月,你马上会发现很多成本并不是在公司开张那天一次性付出的。比如你预计需要30台服务器,但是它们并不需要在第一天就全部到位,而是随你网站的流量增加而一台台增加,说不定你要到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才会达到30台服务器,而那时候你公司的收入也许早就进来了!

3分析和调整

留心找到“收支平衡点”,把收支平衡点之前的所有费用加在一起,就得出了你需要为初创公司准备的资金数目——如果有投资人问你需要多少钱,就给他这个数字吧,你再也不必支支吾吾模棱两可。

检查主要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比率,确保能从财务预测的数据中看到这家初创公司的业务是健康和合理的,必要时,还需要调整、平衡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关键比率,当然,调整的原则依然是回到你每月的原始数据里去分析它们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毛利率。随着时间的延伸和业

务扩展,初创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会从10%增加到60%,甚至更高,这就是公司的生命力所在。

——营业利润率。公司里的管理成本是相对固定的,随着收入的增长,它占总成本里的比例越来越小,营业利润率便会大大提高。

——增长率和规模。有了财务预测表,初创公司的年增长率也一目了然,你可以看看什么时候能达到创业板IPO的标准,看看你的公司是否对投资人、股民具有吸引力。

初创公司的财务预测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月都应该进行仔细的对照和监控,并根据运营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使之更符合现实、更加优化。如果实际情况和预测总是相差甚远,要及时找出原因,使情况迅速好转,否则应该当机立断停下来,重新考虑公司未来的策略。

建议你做两份预测,一份就是以上所说的“保守”预测,这样你能对公司的底线胸有成竹;另一份预测是“乐观”的,看看在理想的情况下,你是否能做得更好更快,“乐观”预测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工作动力!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4

预测性财务信息主要是着眼于使用者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关心企业未来财富和价值的变动, 关心企业未来成长以及企业竞争、生存与发展能力。因为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未来信息, 与历史财务信息相比更具相关性。它的提供能够使使用者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减少不确定性, 并据此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从而防范和化解风险。

在西方国家, 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它们的预测制度发展较为完善, 尤其是美国的安全港规则和预先警示理论、预测信息免责制度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尚未涉及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这一问题, 也没有正式规范上市公司预测信息披露制度, 所以,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当然, 在不断与世界发展趋同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企业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如:财务预测的体系不健全、规范不完善;信息披露内容不够真实、不够充分或及时;财务预测信息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财务预测的法律体制不够健全等等。影响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包括内部因素, 又包括外部因素。一方面, 属于企业内部因素的预测假设的合理性具有不确定性, 它既包括管理当局对于投资项目的假设或是生产计划的假设, 也包括政策法规假设、环境假设、利率假设、税率假设、汇率假设、不可抗拒因素及不可预见因素等外部假设。这些因素会由于人为的主观错误, 或缺乏控制力而使企业编制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基础有所偏差, 其可靠性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了。另一方面,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或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管理者对未来财务信息披露所做出的一系列假设条件建立健全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本文就我国上市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若干治理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起步比较晚, 各方面发展尚不完善, 所以在不断向国际趋势发展的同时, 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财务预测的规范不完善

目前, 我国有关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制度规范主要是零星散布在《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之中, 显得分散而不成体系。有些文件中虽然或明或暗地涉及到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相关问题, 但含糊不清, 起不到真正的规范作用。

规范的内容也仅局限于上市公司在上市时的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和审核, 而且没有有关盈利预测信息生成的会计准则与之配套。虽说我国企业生成、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工作已经起步, 但尚未引起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

(二) 信息披露内容质量不高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其他有关信息的披露, 其披露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决策和评价的有用性 (相关性) , 但由于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加上现有体制和信息披露方式的局限性, 可能引起披露信息处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影响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

预测性信息披露内容的可靠性较差并非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 此处的可靠性较差主要是从上市公司进行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内容本身进行说明。以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为例, 很多上市公司都不愿意对盈利预测信息进行自愿披露。因为其内容无外乎以下两种:盈利预增说明和盈利预减说明。因此, 即使上市公司进行盈利预测信息披露, 多数也会选择盈利预增说明, 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实践中, 盈利预测信息的预测情况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其原因除了市场、政府等外部因素以及预测方法本身的问题以外, 也存在上市公司有意“高估”的可能性。

(三) 信息披露自愿性不够强

2001年3月以来初次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的盈利预测由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 这是伴随着我国股票发行体制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变化。它改变了1990-1994年间, 证监会明确规定的公司财务预测信息 (主要是盈利预测) 采用强制性披露的原则。对属于前瞻性预测信息一般采用强制性披露方式, 对盈利预测信息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

但是, 据有关资料显示, 以往在强制披露政策下, 1990-2001年上市的1093家公司中, 有97.32%的公司披露了盈利预测信息, 而在改为自愿披露后, 披露盈利预测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 分别为7 1.43%、28.79%和7.58%。2004年在沪市上市的61家公司中, 仅有2家公司进行了盈利预测披露, 所占比例为3.28%。截止至2009年在深沪市上市的776家公司中, 也仅有不到一半的公司进行了盈利预测披露, 所占比例为42.6%。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IPO公司数量不断减少, 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意愿越来越弱, 从而导致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供给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所以, 尽管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是采用强制性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方式, 由于预测信息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为保护善意的信息提供者免于承担证券欺诈责任, 有必要制定一定免责条件, 只要企业管理当局基于诚信、合理的基础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 未实现预测的结果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企业避免了不应有的诉讼风险和其他问题, 自愿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动力才更有可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 财务预测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 我国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证监会于2007年2月1日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2007年4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指引》发布, 进一步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虽然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但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自愿性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公司上市时必须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税后利润总额、每股盈利、市盈率等盈利预测信息, 但公司上市后在年度报告中是否披露盈利预测信息, 则取决于公司自愿, 随机性很大。根据证监会规定, 凡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 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查并出具报告, 我国对盈利预测信息实行强制审核。对于盈利预测偏差的责任界定, 我国证监会规定若年度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的, 发行公司及聘任的注册会计师应在指定报刊上做出公开解释并致歉, 若低于预测数的50%以上, 除公司做出解释并致歉外, 证监会要进行事后查实, 视其情节对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做出相应处罚。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监管方面推出了不少举措, 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 在预测财务信息监管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二、提高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当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 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更多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 洋为中用中西结合, 具体提高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对策如下:

(一) 建立健全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规范体系

在建立健全我国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上, 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西方经验, 以遵循持续性、整体性和重要性等原则为基础, 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生成、披露和审核的规范体系。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在《公司法》、《证券法》中明确规定, 企业必须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相关背景资料、自愿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 并明确规定有关各方的责任, 包括企业的编制责任、注册会计师的代编和审核责任、以此分清权责关系, 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 证监会应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中单独制定一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内容与格式准则》, 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生成方法、内容、表达方式、时间跨度、提供者的责任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并给出范例供有关单位参考, 如:在我国目前企业采用统一格式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变通的办法等;

第三,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单独制定一项具体会计准则《预测性财务信息生成披露准则》, 以此规范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行为;

第四,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将现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盈利预测审核》扩展成《独立审计实务公告——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规范指南》, 以此规范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在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中的责任和行为。

(二) 建立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内部保障机制

企业内部的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由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和生成、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各个环节组成。它是一个系统, 又是一种机制。可靠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应建立在合理确定预测和预测假设、科学界定预测期间、正确运用会计原则政策、预测方法和编制程序等基础上。我国建立内部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应做到:

第一,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基础工作, 特别是企业全面预算制度。企业应当成立预算委员会, 按期编制各种预算, 形成完整的预算体系, 为生成科学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提供基础;

第二, 寻求企业可披露的预测信息与使用者要求披露的预测信息的均衡点。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要求是无限的, 而提供的预测信息是有限的, 许多属于企业商业秘密的预测信息不能披露, 因此在编制企业预测财务信息时, 需要寻求信息供求之间的“均衡点”。预测信息的供求均衡也应当符合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成本效益原则;

第三, 提高提供者的业务能力。由于预测性财务信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涉及面较广, 因此对信息提供者的综合业务能力要求甚高, 他们应当学会严格区分公司的商业秘密和预测性财务信息。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要谨慎, 必须由企业中合格的人员持适度谨慎的态度编制并须经高级管理人员检查批准, 必要时可以请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和其他高级管理咨询人员代编, 以防泄露公司秘密。

第四, 规范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表述和披露, 针对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在格式、金额的表述问题和采用的基本预测假设和重要会计原则、会计政策及其揭示的预测性质等方面上存在的不足、应增加预测指标和预测财务报表、增加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间的偏差解释以及审计人员的意见, 完善好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

(三) 建立健全合理化的信息披露责任制度

预测结果能否实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为了鼓励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就必须借鉴美国的安全港规则和预先警示制度, 在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中引入民事责任, 并建立免责制度。预制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承担制度, 即当发行人发布含有虚假成分的盈利预测信息给依赖该信息的投资人造成损失时是否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的制度。该制度与免责制度 (美国称之为“安全港规则”) 一起构成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中相互对应、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在披露免责制度上, 需要明确该制度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举证责任分配、以及发行人先前披露的更新义务承担等问题。我国信息强制性披露, 虽然类似美国的“心理确知”三要素也涉及未来的设想, 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确知性和计划性, 比较切实可行, 相对而言披露难度小、实现的可能性较大, 可不作为免责制度保护对象。盈利预测属于自愿歧路事项, 其披露与否主要是基于发行人的内心判断, 披露难度大, 不确定因素多, 实现的风险较大, 披露人受到潜在诉讼的威胁也大, 这些都制约着盈利预测披露。为鼓励披露, 应将其列入免责制度的保护范围。

在建立健全以民事赔偿和救济为核心的信息披露民事责任制度上, 我们以实现法律中“事后赔偿”主旨精神为最好, 同时对于“事先警示”也能产生很大的威慑作用。我国应就盈利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构成证券欺诈的形态责任主体、责任的构成和损害赔偿额的确定等做出具体的规范, 以充分有效地遏制我国证券市场上不真实的盈利预测行为。对于有意发布虚假预测信息以误导投资者, 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相应的刑事、行政和民事处理, 坚决予以打击。

(四) 加强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现有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 从而导致了我们在监管预测性财务信息过程中不够全面, 监管的力度并不完善, 许多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都是在极其严重时才暴露出来, 这大大加重了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中投机行为。一方面, 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其对市场的监管往往是根据政策的导向来调控股市的升降, 而不是在自由发展的证券市场中进行事中监督;另一方面, 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很少严格约束会员, 造成很多市场违规行为。鉴于此, 我们应做到:

第一, 明确划分和界定企业编报预测性财务信息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 并应当建立预测性财务信息保险制度和赔偿制度, 保证所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严格区分清编报预测性财务信息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审核责任, 有助于双方提高各自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保证其各自执业质量, 保证所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

第二,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范围扩展后, 注册会计师的强制审核制度仍应继续坚持下去, 不应有所松动。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否合规、合法, 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核监督。只有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确保注册会计独立性, 才能防范他人通过披露虚假的预测性财务信息进行黑幕交易, 有效提高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监督力度, 保障证券市场公平、公正地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完善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之我见[J].西部财会.2 0 0 7 (6) :56-59.

[2]、孙君、陈玲.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 (J) .财会审计, 2006 (5) :76-77

[3]、刘长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会计研究, 2004 (11) 187-188.

财务预测的概念和意义 篇5

财务预测的概念和意义

预测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它是根据所研究现象的过去信息,结合该现象的一些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现象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谓财务预测,就是财务工作者根据企业过去一段时期财务活动的资料,结合企业现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各种变化因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结合主观判断,来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

进行预测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财务管理的事先性,即帮助财务人员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限度,使财务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和经济条件保持一致,并对财务计划的实施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6

【关键词】 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法律制度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根据相关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判断,及时、完整、真实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公平、公开、公正”三公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和配置资源功能的根本保障。从各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和经验看,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规范信息披露的历史,又是一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历史。

一、 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防止内幕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预测性信息不被正式披露出来,大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在日常的交往中是非常有可能获得预测性信息进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而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却很难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这些预测性信息也就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利用,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最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

2.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是投资者据以决策的基础,可靠的预测性信息能够对投资者加以正确的指引和导向,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预测性信息往往可以基本反映出上市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公司信心和决心的体现,对于公司的管理层来说,这就意味着一种压力和动力,他们必须努力去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以达到预测性信息中的目标。

二、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规定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相关规定散见于《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各种规定中,内容零散,不成体系。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缺乏系统性、不成体系会造成善意的发行人在进行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过程中难有清晰的法定程序去遵循,同时也会造成某些发行人利用法律的漏洞发布虚假性或者是误导性的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滋生证券欺诈、内幕交易以及大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操纵市场等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

2.责任体系不完善

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三种形式,目前对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由证监会进行行政处罚,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法规的处罚方式主要有警告和罚款两种。上海和深圳两家交易所对因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内部批评和责令改正三种。上述几种处罚方式中,最严厉的也不过警告和罚款两种方式。至于民事责任,法律上虽有规定,但是缺乏可以进一步具体操作的规范。此外,由于证券市场的复杂性造成了刑法上因果关系的举证困难,使得上市公司的不实或的预测性信息披露难以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即使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被证实是不实的或者是误导性的陈述,发行人也仅仅会受到行政处罚而很难进入司法程序。单一的行政处罚根本无法对上市公司构成法律上的威慑,进而出现了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情况,面对巨大的融资效益和相对较小的风险,上市公司更愿意挺而走险。

3.未建立相配套的免责制度

健全的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责任承担制度与免责制度一起构成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中相互对应、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免责制度,披露人在预测性信息披露上就会裹足不前,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84条规定:“如果发行人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投资于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发行人可以披露盈利预测报告。”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预测性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在披露预测性信息时,虽然“确信自己有能力”,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其对未来的预测仍有可能与实际有较大距离,此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是否承担预测不准的责任,就是免责制度要讨论的问题。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寻找到既能对诚实信用的信息披露人提供免责保护,鼓励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又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平衡点。

三、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1.出台预测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指导文件,并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目前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规定零散、混乱、不成体系,而且法条的更新速度极快,很容易导致公司和投资者的无所适从,但是,在现有的立法技术和现实条件下,专门出台一部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法律却又是不太现实的,“指导性文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遗憾。指导性文件应当包括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性信息的内容、预测性信息的生成方法、时间跨度、提供者责任、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载体、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潜在效益和成本等内容。

2.发挥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对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审核

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中介机构越是有效,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质量就越高。因此發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通常来说都会有一个成熟的中介机构。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实行信息中介机构的强制审核制度。《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保证预测性信息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三者,他可以客观、公正、独立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信息进行鉴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以降低投资者的信息风险。只有充分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搞好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明确注册会计师在审核预测信息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确保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中立性,才能有效地提高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质量。

3.建立和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的追究都是以行政责任为主,刑事责任为辅。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的行政罚款的幅度为30~60万元,与上市公司获得的非法利益相比,这些罚款是显得微不足道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惩罚方式是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事赔偿责任则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可以起到较好震慑作用,通过设计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使得违法者将其获得的非法利益加倍地返还给受欺诈的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赔偿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督和制裁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一项规则,重在消除违法行为的后果,使受害人的利益得以救济。如果预测性信息披露没有完善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作保障,那么即使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目前关于追究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民事责任的依据主要在于《证券法》第69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三个法律文件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追究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针对现有规定存在的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本文建议作以下修改和完善:一是《证券法》第69条所确定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违反历史性信息披露法定义务时让其承担无过错责任无可厚非,但是对于预测性信息披露而言,即使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话,显然有失公允,并且会打击披露者的积极性,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上市公司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而言,应当实行过错推定原则,当它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就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二是要明确做出前置程序的时限。《规定》要求对虚假陈述行为提起诉讼的条件是中国证监会已经对该虚假陈述行为进行了处罚。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考虑到了作为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举证所涉及到的许多专业问题的光依靠法院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采取了这样一个前置程序,但是这种规定将导致一个民事诉讼行为的进行需要依赖于另外一个行政行为的做出,由于法律对行政行为做出的期限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这样很容易导致行政行为做出的速度缓慢,进而使得投资者迟迟不能起诉,最终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四、确立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免责制度

由于预测性信息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指向性,使基于善意以及诚实信用而进行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披露者的免责制度成为必要。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的安全港制度,探讨关于我国免责制度的建立,它主要包括适用的主体、适用的条件即免责事由、适用的范围和举证责任的承担。

1.适用主体

一般来说,免责制度是保障作出预测性披露的善良诚实的义务人的,它当然包括上市公司(发行人)以及代表他们的人士,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审计师、律师、承销商等中介服务机构等。但是对于以下上市公司,则不能受到免责制度的保护,例如在作出陈述之日起算前三年期间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上市公司、虚假上市的上市公司等。

2.免责事由

免责事由是被告针对原告所提出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抗辩,以证明原告诉求不成立的事实。它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投资者并无损害事实;(2)上市公司并无违反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定的行为;(3)投资者损害与上市公司违法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4)上市公司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5)超过诉讼时效。建议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作出如下规定:当存在下述情形时,上市公司可以免责:(1)所预测的信息不重大,不会对证券市场价格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2)预测明确充分,依据合理并且备有充分的警示性提示。

3.适用范围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7

关键词:预测性财务信息,理论基础,质量因素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一种关于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前瞻性信息。它是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关证券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就属于这一范畴。

预测性财务信息主要是着眼于使用者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关心企业未来财富和价值的变动, 关心企业未来成长以及企业竞争、生存与发展能力。对信息使用者来说, 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信息比历史信息对决策更为重要, 因为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未来信息, 与历史财务信息相比更具相关性。它的提供能够让使用者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减少不确定性, 并据此作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从而防范和化解风险。

在西方国家, 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它们的预测制度发展较为完善, 尤其是美国的安全港规则和预先警示理论、预测信息免责制度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尚未涉及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这一问题, 也没有正式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所以,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当然, 在与世界发展趋同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企业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如:财务预测的体系不健全、规范不完善;信息披露内容不够真实、不够充分或及时;财务预测信息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财务预测的法律体制不够健全等等。影响这些问题产生的原由既包括内部因素, 又包括外部因素。一方面, 属于企业内部因素的预测假设的合理性具有不确定性, 它既包括管理当局对于投资项目的假设或是生产计划的假设, 也包括政策法规假设、环境假设、利率假设、税率假设、汇率假设、不可抗拒因素及不可预见因素等外部假设。这些因素会由于人为的主观错误, 或缺乏控制力而使企业编制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基础有所偏差, 其可靠性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了。另一方面,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或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等外部因素, 也会使管理者对未来财务信息披露所作出的一系列假设条件的合理性, 及其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 我们必须要找准问题, 对症下药, 建立健全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本文就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和影响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的若干因素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供同仁探讨。

一、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证券市场中披露的信息是使用者据以决策的基础。现行会计模式提供的信息多是历史性财务信息, 它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要求企业提供有助于预测和评估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前瞻性信息, 即预测性财务信息。它反映的是对企业未来合理预期的相关信息, 弥补了会计信息效用与用户决策之间的差距, 因此, 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1. 市场的有效性理论。

市场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市场上, 商品买卖之间的相互行为形成某一种特定商品价格, 这一价格能够全面反映有关商品的所有公开信息, 尤其在出现任何有关的新信息后, 上述价格应该能够立即随之作出变动调整。与市场有效性相关的概念是信息充分性, 即信息是否被隐瞒, 信息传播的面越广, 速度越快, 越充分, 市场越有效。而一个市场是否有效, 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根据价格所反映资料 (信息) 的种类不同, 可以将市场的有效分为不同的形式, 即:弱式的有效市场、半强式的有效市场和强式的有效市场三种。三种不同市场代表着信息对商品价格变动的不同效果, 是反映所有即时信息 (如财务报表和行业信息) 所包含的价值。

根据市场的有效性理论, 如果会计要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 它应该试图尽可能地使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为使用者所利用, 提高他们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使用者根据企业披露的信息可以进行更好的投资方向选择, 促使社会资金流向效益更好的企业, 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以此达到社会资金的综合报酬率最大化。那么, 企业也可以综合利用市场中的“信号”, 按照投资者的需求, 主动、自愿地披露自己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2. 委托人的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 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出现的一种新的关系, 这是现代公司改革后出现的最典型的一种托付受理关系。

在委托代理关系下, 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代理人作为两个经济当事人出现, 在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 两者就可能发生冲突, 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有可能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需要设计出制衡和激励机制以制约和激励代理人为自己的利益行动。委托人就要为代理人提供一定的激励, 并对代理人的行动加以监督, 以保障委托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然而, 这种激励和监督所需要的费用都属于成本的范畴。而这些成本会降低经营者的薪金、分红和其他报酬, 根据成本比较优势, 经营者具有乐意向使用者提供可靠财务信息的动力。另一方面, 投资者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并不了解, 他们可能会依赖财务分析师提供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但财务分析师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偏离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 为避免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经营者也会主动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以修正财务分析师的预测, 那么, 两者利益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而代理理论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3. 新资本需求的理论。

新资本需求理论认为, 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主要动因是为了筹集新的、低成本的资金, 以此投入公司运营, 扩大公司生产经营的规模, 从而达到获取更多的额外利润的目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反映的是对公司未来合理预期的相关信息, 弥补了会计信息效用与用户决策之间的差距。它有助于减少外部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有助于社会财富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更合理分配, 有助于降低社会交易费用及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所以, 上市公司对外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应该成为一个普遍发展趋势。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所对外披露的信息都是属于政府或法律条文中强制性要求的, 而不是自愿行为, 这是有违新资本需求理论的。实质上, 倘若上市公司能够主动、自愿性地对外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既可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要求获得的风险报酬, 又可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从而为公司获得数额大、成本低的资金创造条件。Kent和Ung研究表明, 当公司需要向外部融资时, 市场对其价值的高估会增加管理层披露更多财务预测信息的兴趣, 甚至在竞争激烈的领域, 公司也不惜牺牲付出信息成本的代价来获得资金, 并经过检验得出需要外部融资的公司比不需要外部融资的公司更愿意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结论。

4. 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的“决策有用论”认为,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现金流量的金额、不确定性、时间分布等等, 它们强调的是未来信息的有效性。而从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性质看, 由于它反映的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信息, 因而也是符合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和科学评价需要的。

预测性财务信息, 它着眼于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关系着企业未来财富和价值的变动, 关系到企业未来成长以及企业竞争、生存与发展能力, 所以其准确性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如果企业管理当局所提供的预测财务信息基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使得预测性财务信息有所偏差, 或者是内容不完整、不真实, 又或者是信息的提供过于滞后。那么, 就会对投资者形成误导, 影响投资者对于本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的利益也必将遭受到损失, 甚至有可能造成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或者是少数掌握内幕消息的人员为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而胡作非为, 最终将引起资本市场的急剧动荡。

所以, 根据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的要求, 我们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 形成自愿性更强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普遍趋势, 将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进取的局势, 积极提供自己的优势资源, 把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作为宣传自我的一次机会, 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吸引更多的资金, 获取更大的额外利润。

二、影响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

上市公司基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使得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否有所偏差, 都会对投资者形成不同的导向作用, 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变化。因此, 影响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高低因素是我们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关注的焦点, 其中包括:

1. 预测假设与预测基准的合理性。

对预测性财务信息而言, 最基本的还是预测。而预测则是建立在一定的预测假设基础之上的, 它具有一定的预测基准。因此, 预测假设与预测基准的合理性对预测的结果有很大影响力。

盈利预测信息是一种属于预测性财务信息之一的披露信息, 其预测所依据的假设一般包括:公司所遵循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没有发生对公司有显著影响的重大变化;现行的信贷利率、汇率及市场行情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税赋基准及税率无重大改变;无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及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重大影响等等。这些假设按公司管理当局的可控能力分为内部假设和外部假设两类。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假设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而对外部假设缺乏控制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 公司面临的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外部假设合理性难以得到保证, 从而影响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所以, 预测假设与预测基准的合理性是影响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之一。

2. 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 企业面临的客观经营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既包括对外的影响, 也包括对内的影响。其中, 对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影响最大的是财务预测的准确性。

财务预测是上市公司基于现有的生产条件下, 预测未来可能实施的生产计划与方向, 对未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或是现金流量等相关方面信息的一种估计。它的估计可靠性直接影响着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高低。然而, 由于财务预测受到它的客观环境的影响, 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因素各自都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它们都是相互制约、影响的, 企业要想准确把握企业这些外在因素就显得更加无能为力了。譬如, 美国的金融危机就对我国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 财务预测的准确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 财务预测作为一种事前的预测, 它所依靠的基准是对未来的环境与事项具有多变性和不可预知性的估计, 缺乏理论支持。所以, 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财务信息披露所作出的一系列假设条件的合理性, 从而影响企业对外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的高低。

3. 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的合理性。

作为直接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预测性财务信息, 其是否能够全部、公开地对外进行披露, 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层的抉择不可分开, 而管理层的行为往往又会受限于董事会决策。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对公司日常经管活动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决策就属于其中一种。董事会的构成特征不同, 其作出的决策也有所差异。相关研究证实,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越大, 预测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就越高。而且, 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大小与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高低成反比。当股权较为集中时, 公司管理当局就相对缺乏自愿披露可靠性较高的预测信息的动机。

在我国, 由于公众股东的分散, 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内部人控制, 与公司经理层“合谋”为紧密结合的公司管理层, 无法形成公司框架体系中的董事会对经理层实施监督的机制。另外, 独立董事虽然在形式上具有独立性, 但其人选、报酬都由大股东决定, 如违背大股东意愿则不会被聘任或会被解聘, 并且他们的报酬不与公司绩效挂钩, 因而他们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 无形中降低了预测信息的可信度。

4.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成本的高低。

控制成本最小化, 增加收入最多化, 促使利润最大化——这是每个企业必定遵守的原则之一。成本与收入的大小始终制约着企业的行为, 因此, 公司披露成本的大小成为了制约其所披露信息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8

1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概述

1.1 金融类上市公司概述

金融企业是指基于执行业务的需要从国家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财务公司等,又包括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各类保险公司,还包括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垄断性、指标性、效益依赖性、高风险性和高负债经营性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点。

1.2 财务预测信息的含义

财务预测信息是一种关于未来的预测信息,是在企业现有的生产计划和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预测,这些预测信息主要涉及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其相关信息等。财务预测信息比历史财务信息更加具有决策相关性,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与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减少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据此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1.3 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国际上很多国家对财务预测信息的内容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他们认为偶然性与经常性项目、成本、收入、所得税与收益项等基本内容是必须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的最低要求。我国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把计划和目标、机会和风险、实际业绩与之前披露的业绩进行比较等信息总结为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总之,上巿公司财务预测信息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预测选用的会计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及编制基础和其他相关事项等;二是涉及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与业务发展目标等方面的盈利预测、前瞻性信息与业绩预告等;三是独立第三者出具的关于财务预测信息的鉴证报告。此外,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有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两种方式。

2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预测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然而,现实中大部分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均达不到这两个质量要求,虚假、违法和误导泛滥。上市公司有时候会刻意隐瞒详细真实的信息或故意歪曲信息,使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期望。

2.2 财务预测信息供给不足

目前,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积极性不高,信息含量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往往局限于盈利预测,并且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过于简略和重大遗漏是财务预测信息供给不足的两大表现。过于简略是上市公司有意或是无意遗漏必须公开披露的重要事项。重大遗漏是上市公司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予披露的事项不予披露的一种行为。过于简略和重大遗漏的存在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利,投资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投资,容易出现投资亏损。过于简略和重大遗漏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担心提供详细的财务预测信息会使公司的商业秘密泄露,不利于与同行的竞争。

2.3 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不及时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数据传播十分迅速,且更新高速,任何信息的变动都有可能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在资本市场上,金融类上市公司应该及时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预测信息,因为如果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影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目前,不利的会计信息延迟披露与对上市公司有利的会计信息的提前披露是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不及时的两大表现。一些公司故意延迟披露其盈利预测信息,企图进行内幕交易和操控股票价格,损害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利益。另外,一些公司提前披露对上市公司有利的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的分析判断。

3 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与企业组织结构,用来明确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与权利分配,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三者的关系是其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是股权高度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是我国绝大部分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前身,投资比重较大,与此同时,流通股股东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无法与大股东相抗衡。二是董事会、监事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以公司内部管理层为主,董事长与总经理往往是同一人兼顾,从而造成职能权力与管理层划分不清晰。此外,对于监事会的运作目前仍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供遵行,难以操作。在许多金融类上市公司中,监事会往往是一个受到董事会制约、没有独立监督权的机构。总之,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没有合理地分配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董事会的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独立决策和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自主披露的动力荡然无存。

3.2 财务预测信息供给成本较高

控制成本是任何上市公司的必要要求,而上市公司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也不例外,如信息采集、编制、披露前需要的审计都会产生费用。财务预测信息供给成本较高会影响其信息披露,第一,增加财务预测信息的供给,其相应的培训成本、编制成本、信息收集成本就会增加,影响其财务信息供给。第二,行为约束成本。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将使其必须按照公布的预测业绩为目标,当出现新的投资机会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上市公司可能会放弃更好的投资机会而产生机会成本。第三,更新更正成本。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导致财务预测信息发生变化,上市公司的相关部门要更新更正财务预测信息必然会产生新的成本。第四,诉讼成本。上市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预计的路径发展时,可能会偏移预测值导致法律诉讼从而产生诉讼成本。最后,泄密成本。有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可能会被金融业的竞争对手利用,从而丧失本公司的竞争优势,产生泄密成本。

3.3 监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监管的不到位也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证监会,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监督力量,往往不能有效地处罚金融类上市公司虚假披露财务预测信息,或者是打击力度不够,或者重行政处罚轻民事责任,无法起到警示作用,金融类上市公司违法披露成本太低。其次,中介机构不能有效发挥对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预测信息监督的主要中介机构,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后,证券市场上财务分析师也缺乏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监督。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导致财务预测信息供给不足。

3.4 财务预测编制和披露准则不完善

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尚未系统地建立完善财务预测编制和披露准则,仍处于弱势有效的市场阶段。目前,只有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通知与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涉及对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但是仍不完善。一是没有涉及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财务预测信息的编制和披露,只有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前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的内容规定;二是只涉及盈利预测信息,没有对预测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作出具体的要求,像现金流量、股东权益变动、资产负债等情况也没有全面具体的规定;三是证监会对财务预测信息的规定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玲.完善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之我见[J].西部财会,2007(6).

[2]刘建英,明哲.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披露问题探讨交通[J].交通企业管理,2008(1).

[3]吕晓梅.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多层次管制探讨[J].当代财经,2007(9).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9

依据上市公司经过审计后披露的财务报告, 选取关键的财务指标构建合理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上市公司高管防范企业财务危机, 以及监管部门监督上市公司质量和预防证券市场风险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财务困境预测的意义在于构建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及时预报财务状况, 为经营者、投资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企业或注册会计师提供及时的决策和管理信息。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本文对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界定是以其是否因“财务状况异常”遭到“特别处理”为标志的。

二、样本选取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当年的财务报告披露的最后截止日期为下一年4月30日, 因此上市公司当年是否被ST是由公司上年的财务报表决定的, 采用公司被ST前一年的数据来建立预测模型会高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因此本文采用上市公司被ST前2年的数据即2009年的财务数据来建立模型。在剔除存在数据缺失和存在异常值的企业后, 本文选取了2011年沪深两市137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其中包括110家ST公司, 1260家正常公司。本文数据来自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 (RESSET/DB http://www.resset.cn) 。为了客观评价所建立模型的预测精度, 本文按照3:1的比例随机将总样本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其结构如表1, 在利用训练样本构建预测模型后, 将分别检验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预测准确率。

三、基于信息熵的预测指标选取

在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时, 关键是选取那些对公司财务状况预测能力强的财务指标来建立模型。在信息论中熵是用来测度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的, 熵越大不确定性越大, 在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评估中, 如果某初选财务指标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变量的熵, 则该财务指标就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因变量的熵改变量越大, 说明该指标的预测能力越强, 因此本文采用因变量熵的改变量来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具体模型如下:

假设y代表公司是否被ST, 企业被ST用Y=1表示, 企业不被ST时用Y=0表示, 用X= (x1, x2, ……xn) 表示上市公司的各个财务指标。根据离散随机变量熵的定义可知Y的熵为:

I (Y) =- (p1logp1+p2logp2) (1)

其中P1 , P2分别表示ST公司和非ST公司在所有公司中所占的比率。财务指标Xi的降熵的计算步骤如下:

(1) 首先选择Xi的一个分割点C0, 根据Xi< C0和X≥ C0把所有贷款企业分为两组, 然后分别计算每一组Y的信息熵:

Ij (Y) =- (p1jlogp1j+p2jlogp2j) (2)

其中P1j , P2j分别表示违约企业和非违约企业在每一组中所占的比率j=1, 2。

(2) 然后根据公式 (1) 和 (2) 可以计算出指标Xi的降熵为:

I (Y) =I (Y) -[q1I1 (Y) +q2I2 (Y) ] (3)

其中, q1 , q2分别表示两组公司占公司总数的比重。改变C0值可以得到指标Xi的不同的降熵, 使ΔI (Y) 最大的C0就是指标Xi的最佳分割点。某个财务指标的降熵越大说明该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越强。计算每个财务指标在其最佳分割点处的降熵就可以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排序, 保留降熵值大的指标, 剔除降熵值小的指标。最后对保留的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就可以得到用于Logistic建模的公共因子。

四、Logistic风险评估模型实证检验

(一) 基于信息熵的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企业成长能力、企业现金流量五个方面的相对指标和营运资金、公司资产总值、所有者权益、每股净资产五个绝对指标作为初选指标。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利用MATLAB软件计算每个初选指标的降熵, 计算结果见表2。计算结果显示, 在预测中, 虽然各初选指标对企业违约风险都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但各初选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相差很大。本文选取降熵较大的V26 (每股净资产) 、V12 (营业毛利率) 、V13 (营业净利率) 、V15 (总资产报酬率) 、V14 (成本费用率) 、V16 (总资产净利率) 、V28 (净利润) 、V31 (所有者权益) 、V1 (资本充足率) 、V5 (资产负债率) 、V29 (净营运资金) 11个预测能力最强的指标来建立模型。

(二) 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

由于企业财务指标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而多重共线性会对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精确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解决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共因子来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

根据分析得到因子方差分解表 (表3) , 由表3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前4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19%, 说明这4个公共因子能够反映原11个指标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FAC_1、FAC_2、FAC_3、FAC_4这4个因子作为最终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的指标。

(三)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假设因变量Y服从二项分布, 其可能取值为1, 0, 分别对应事件发生和不发生, 则m个自变量X1, X2…Xm所对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

undefined

即undefined

其中P (Y=1) 表示Y取1时的概率, 在进行财务困境预测时, 公司被ST用Y=1表示, 公司未被ST用Y=0表示。可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企业的违约概率进行预测。

利用四个公共因子FAC_1、FAC_2、FAC_3、FAC_4作为自变量, 以上市公司2011年是否被ST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见, 变量FAC_1、FAC_2、FAC_3、FAC_4的显著水平均小于0.05, 说明其预测能力较强。从系数表可以看出FAC_2代表的净资产和净利润与上市公司是否被ST负相关, 且影响最大, 说明上市公司净资产越大净利润越高其被ST的概率就越小。由表5可以得到Logistic模型的各个参数值, 根据公式 (4) 可以建立具体的Logistic预测模型:

undefined

即:undefined_1-4.958*FAC_2-2.323*FAC_3-2.017*FAC_4 (7)

a.Variable (s) entered FAC_1, FAC_2, FAC_3, FAC_4

(四) 回带检验

1.训练样本回带检验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训练样本每一观察个体的预期违约概率, 通过反复计算验证, 以接近先验概率的0.1为最佳分割点, P>=0.1判定为ST公司, P<0.1判定为非ST公司 , 判别结果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模型对训练样本的总体判断准确率达到89.3%。其中对ST公司的正确识别率为86.6%, 对于非ST的正确识别率为89.6% , ST公司的漏诊率仅为13.4%, 非ST公司的误判率也只有10.4%。这说明模型对训练样本有很高预测准度。

2.测试样本回带检验

同样将测试样本代入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 (见表7) , 总体判断准确率达86.4%, 其中28家ST公司中只有4家被错误地归为非ST公司, 正确识别率达85.7%;394家非ST公司中有51家被误判为ST公司的分类准确率为87.1%。

测试样本判断结果同训练样本预测的准确率基本一致, 预测准度较高, 模型也比较稳定, 因此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五、结论

根据信息熵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每股净资产等绝对财务指标对企业是否被ST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所以在建立模型时不仅要考虑相对指标而且要把一些重要的绝对指标纳入到指标体系中, 在评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应优先考虑信息熵的前11个指标, 因为它们对企业未来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有很强的预测能力。通过对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对预测模型进行回带检验, 可以看出模型不论是对建模用的训练样本还是对建模样本外的测试样本都有较高的预测准度, 总体判断准确率分别达到87.1%和89.06%, 模型的预测准度高而且通过训练样本外的检测样本的测试可以发现所建立的Logistic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且比较稳定, 说明可以利用该模型,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来预测上市公司未来被ST的概率, 判断该企业的财务状况, 对投资者而言可以规避投资风险, 对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可以提前做出应对预案。

摘要:以沪深两市137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摒弃了以往研究中惯用的配对方法, 采用信息熵理论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了客观测定, 并选取预测能力最强的前11个指标作为输入变量, 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每股净资产、营业毛利率等11个绝对财务指标和相对财务指标对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信息熵,Logistic回归,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PhiliPPe Jorion.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M].McGraw-Hill, 2000.

[2]Altman, E.L&Saunders, A.Credit Risk Measure-ment: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3]Maddala.Limited-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etr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173-215.

[4]James A.Ohlson.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 1980:109-131.

[5]韩建光.企业财务困境预测动态建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21-23.

[6]林舒航.基于金融危机背景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浅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预测性财务信息 篇10

信息披露是沟通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唯一渠道。然而,财务信息仅能反映上市公司过去的状况,缺乏对公司未来前瞻性的报告。由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成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不少研究表明,非财务信息反映了公司未来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对企业未来财务业绩的预测能力(Behn and Riley,1999),具有财务信息不可比拟的价值(Xu,Magnan,and Andre,2007)。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中连接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重要桥梁,他们的预测信息显著地影响到投资者的决定。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以下问题: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否呈增长的趋势?管理者是否致力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第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否影响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以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探讨非财务信息指数的构建(马连福,赵颖,胡艳,2006;肖凯,2011)。其次,研究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徐薇华,2011),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荆龙姣,王秋娟,2012),与公司治理等变量的关系(蔡凌,单新萍,2009)。上述研究都忽略了信息使用者(分析师)的地位。

因此,本文在之前的研究之上做出了如下拓展:(1)通过手工收集独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来获取非财务信息;(2)全面的衡量非财务信息,而非是将各个信息赋予不同权重得出一个综合信息;(3)通过分析精确度和分散度两个指标衡量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

报告非财务信息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可以降低信息的非对称性(Guo,Lev&Zhou,2004),减少投资风险,并进一步提高公司股票的流动性(Leuz and Verrcchia,2000)。随着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投资者可以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从而做出最有效的决策(Gray,Radebaugh&Robert,1990)。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增强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可以使得他们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Francis,Khurana,&Pereira,2005)和债务成本(Sengupta,1998)。因此,资本市场需要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出最优选择(Kristensen&Westlund,2004)。由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1: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呈增长趋势。

不少研究都指出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与公司的特质有关系,比如公司对信息的披露程度(Hope,2003)或者是披露信息的可理解程度(Plumlee,2003)。此外,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也与分析师的经验或任务的复杂性相关(Brown,2001)。如果分析师仅仅依赖于财务报表信息,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会稍差些(Orens and Lybert,2007)。Vanstraelen et al(2003)在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公司样本中发现,使用具有前瞻性的非财务信息与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cEwen和Hunton(1999)证实了如果分析师使用了更多的信息,而不仅仅是财务信息,那么预测的准确性将有效提高。Lang和Lundholm(2000)在借鉴了社会责任信息等非财务信息后,预测盈利的精确性将得以提高。通过对非财务信息的有效解读,分析师可以获取更多评估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信息(Dan Dhaliwal,2010)。Ann Vanstraelen等(2003)证实,全球化的公司倾向于自愿披露更多的非财务信息,这样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补充披露,可以提高分析师预测的精确性和降低分析师间的分歧性。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非财务信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

三、研究设计

(一)分析师预测的计量

关于分析师预测准确性,本文从分析师预测的绝对精度(FERROR)和分散度(CV)来衡量。其中绝对精度借鉴我国学者李丹蒙[1](2007)的公式比较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异,偏差越小说明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越高,见公式(1)。预测分散度采用Barron,O'Kile[2](1999)利用盈余预测的标准差除以预测均值的绝对数作为变异系数,变异越小说明分析师的意见越一致,见公式(2)。

其中,FERRORi,t表示为分析师对第i个公司t时间的盈余预测误差;AEPSi,t表示为第i个公司t时间的每股收益的真实值;FEPSi,t表示为分析师对第i个公司t时间的每股收益的预测值。

其中,CVi,t表示为分析师对第i个公司t时间的盈余预测分散度,其余变量同上。

(二)非财务信息的计量

本文的非财务信息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和GRI报告原则的相关要求为参考指标,具体非财务信息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定

(四)变量的定义

相关变量及定义如表2所示。

(五)样本和数据来源

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自2006年和2008年起实施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说明,要求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大部分企业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还有部分企业以“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的形式披露了相关信息,所有数据均来自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

四、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3来看,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较为积极,从2008年到2011年其均值基本接近1,标准差也较小。对于其他的非财务信息,从2008年到2011年其均值均保持明显的递增趋势,说明越来越到的企业认识到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披露了企业的相关非财务信息,假设1得到证实。

(二)非参数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2009~2008年间,战略信息、公司治理和经济指标均呈现显著差异,且其正的平均秩均大于负的平均秩,而其他非财务指标无明显差异。2010~2009年对比中,2010年的公司概况、公司治理、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均显著的大于2009年的指标,其他非财务指标无明显区别。2010~2011年对比中,2011年的公司战略信息、公司概况、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均显著大于前一年度的信息。以上结论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逐年呈增长的趋势,假设1得到验证。

(三)多元回归

从表5模型(3)可以看出,战略与分析、公司治理、经济指标和社会业绩均与分析师预测的绝对精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系数=-0.1052,p=0.0041;系数=-0.1076,p=0.0071;系数=-0.1153,p=0.0034;系数=-0.1000,p=0.0242),以上表明,战略与分析、公司治理、经济指标和社会业绩等非财务信息披露越多,越能够给分析师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信息,分析师预测的精度就越高。从模型(4)可以看出,企业的战略与分析、公司治理和经济指标都与分析师预测的散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系数=-0.1161,p=0.0063;系数=-0.1125,p=0.0085;系数=-0.1069,p=0.0071)。以上表明,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如战略与分析、公司治理和经济指标都会对分析师预测的散度造成显著的影响,这些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越多分析师预测的散度越低,表明诸多分析师预测的结果将越趋于一致,假设2部分得到验证。对于控制变量来说,预测分析师的数量越少表明分析师的绝对精度越小(系数=0.1163,p=0.0063),证明分析师预测值越接近实际值。分析师数量与分析师预测的散度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0.1142,p=0.0041),证明分析师数量越少他们之间预测的一致性越高。

注A以上非参数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2.***,**,*分别代表在的水平上显著.双侧检验。

注:**w分别代表在%呀.1〇%的水平上显著.双侧检验.

五、结论

本文以手工收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非财务信息获取的途径,目的在于探讨非财务信息对分析师预测(精度和散度)的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战略与分析、公司治理、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四大类指标均会对分析师预测的正确度造成影响。上市公司报告的非财务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分析师的预测,从而提高分析师预测的精度。另一方面,战略与分析、公司治理和经济指标这三类变量对分析师预测的散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如果上市公司报告的这三类非财务信息越多越能够传达给分析师有效的信息,从而使得分析师的预测趋于一致,降低分析师预测的散度。因此,本文认为非财务信息还是有效影响到了分析师的预测数值,上市公司应提供更为详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样,不但会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准确性。而且,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企业所承担的外部责任,提高企业声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然而,本文也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首先,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不受强制性披露的制约,披露数量参差不齐造成样本量的限制;其次,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过于流程化,15%的企业报告内容年年基本保持一致,仅有7%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现了企业的具体责任并附加图片据以说明,12%的企业报告的内容表现出逐年递增;最后,企业报告的社会责任报告名称不一致,导致收集数据困难,有可能造成结果的差异性。

注释

1[1]李丹蒙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预测活动[J].经济科学.2007,(6):107-117。

未来10年信息科技大预测 篇11

电子纸

微软首席研究员布斯顿称:“发明为必需之母”。过去百年的通讯科技史显示,任何将影响未来lO年的事物,必已先有10年的发展历史,例如lO年前网络让Ooogle得以成功,而网络当时业已成形10年。电子纸在未来便很有潜力,不仅在微光下也能阅读,更几乎不耗费任何能源。电子纸源于10年前的E Ink技术,如今已应用在亚马逊书店推出的电子阅读器Kindle等装置中,虽然技术未臻成熟,但肯定已进入研发后段。Kindle和其他电子阅读装置就像过去福特第一部量产车原型Model T一样,5年后应该就能大量普及。

为了供应北美地区出版与新闻纸张一周的用量,需要砍伐50万棵树!有了这项科技,将大幅改变我们对纸张的态度。

影像眼罩

我们总希望能创造出一种科技,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联想到影像眼罩的概念,可将电脑画面重叠在你我周遭的环境中。

类似产品数年前便已出现,但分辨术仍太差,未来质量会提升、成本会下滑、需求会增长,因为影像眼罩能在行动时提供信息,消费者手中已有iPhone与黑莓机,可提供众多数据与功能,但还需要更大的显示器。戴着眼罩起初或许突兀,但手机与蓝牙耳机刚上市时同样引人注目,如今早已普及。

若结合视觉影像与欧洲伽利略卫星的全球定位信息,便可将网络信息与实体世界组合起来。当走在热闹的市区街道上,便可同时看见商家与餐厅评鉴、相关服务广告、其他兴趣相似用户等。当戴上视觉眼罩,周遭环境面貌将大不相同,眼前的汉堡餐厅可能只是个大汉堡,没有可笑的都市规划法规。别人眼中的你我可能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好莱坞明星强尼·戴普或名模克劳蒂亚·希弗,网络和真实世界最美好之处合二为一。

记忆功能产品

未来10年,日常用品将可能备有内存,能储存自始至终的历史记录,让消费者轻易取用。

这可以考虑使用电磁频率识别卷标,这项技术现已应用于追踪库存与防窃,不仅价格低廉,本身所需的电力,通过读取装置的电磁讯号即可取得,不过未来或许还有其他科技可取而代之。

近距无线通讯系统可让手机变身为悠游卡或电子钱包,便于考勤及付款使用。这项科技能帮助消费者更便捷全面地了解产品信息,使购物更为轻松,也能协助消费者避开不健康、易造成过敏、制程有害环境、聘用童工生产的产品。

不过许多科技都有其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在系统内建隐私保障功能,使消费者自行决定是否接受追踪。

三度空间环境

钟安社,Ailin Graef在Second Life的虚拟角色,全球第一位在虚拟世界净获利达百万美元的人,他觉得:随着三度空间环境在一般浏览器与手机中的普及,现实与虚拟世界将融合为一。

像Second Life这样的网络世界,能够创造少数十万人共存的三度空间社群,但单是要进入这个角色环境,便需要学习与努力才能达成。其实有多种科技都有助达成这项目标,第一是电脑绘图,以制作出拟真图像:第二是利用科技捕捉多数实体世界影像,将之加诸于三度空间世界,Google与微软等公司已运用卫星照片与大批市区影像,另加上用户也贡献各种数据;第三是在虚拟空间中再现人形,并增添更多互动机会。

自主机器人

iRabot公司主席兼共同创办人格蕾纳称:其他人已提过这一点,但我能够更笃定地预测,机器人在未来10年肯定将更加普及,而关键在于自主性。除非机器人依据任务而有自主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须由人类亲自操纵,使用机器人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机器装置已可逐渐自动作业,如耕作、割草、打扫办公室等;随着机器人自主性提高,就能从事更复杂精密的工作,参与农务、营建、物流产业,并照顾高龄者、军队与家庭。

若要自主,必须对环境有所认知、具备智能型软件构造,以及实际的躯干与行为系统,Roomba真空消净机便是具备上述特点的自主范例。我们所打造的机器人运作系统Aware2.0,以操纵应用软件程序的逻辑控制机器人行为,如此不仅简化新型机器人创造过程,也简化机械设计模块,让科学家能以过去成功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例如研发出导航行为后,其他平台亦可延用。

语意网络

语意网络不易解释,因为没有可参照的对象,Google至少还有个首页,语意网络什么也没有,但其整体效应将不亚于Google。

其根本概念在于,若网络上所有事物都能如语言般,简化为名词、动词及术语,电脑便能“阅读”网络,此事意义非凡,当机器可阅读信息,便能做许多和一般人相同的事。若想预约出租车到飞机场,语意网络让机器有能力知道特定讯息,能了解班机时间、至机场的道路系统、最近的出租车公司等,“二阶效应”让信息来到使用者眼前,不必再费心搜寻。

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构建 篇1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国外证券市场来说,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公司财务危机预测的研究文献比较多。Martin(1977)首次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银行破产进行了预测;Ohlson(1980)第一个将逻辑回归方法引入财务危机预警领域;随后Hufman等(1996)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1977—1991年间违约的171家企业的高收益债券进行了预测研究;Laitinen(1999)、Westgaard和Van Der Wijst(2001)以及Matthiett和Marcel(2006)等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信用评估进行过研究。然而对于国内的证券市场来说,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司财务危机预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吴世农、卢贤义(2001)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70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7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表明:Logistic预测模型的误判率低,财务困境前一年的误判率可以达到6.47%。

二、研究方法概述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回归是指因变量为二级得分或二级评定的回归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的定性数据可以用0或1两个数值进行表示。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记因变量为y,取值1表示事件发生,取值0表示事件未发生,影响y的n个自变量分别记为:x1,x2,…xn。其回归模型为:

所研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y=1│xi)=pi,其中pi代表在第i个观测中事件发生的概率,1-pi是第i个观测中事件不发生的概率,βi为待估计参数。

事件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为:pi/(1-pi),称为事件的发生比,对发生比做对数变换,得到逻辑回归模型的线性模式:

(二)模型构建

1. 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是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财务危机预测进行研究。因为制造业ST公司占所有ST公司较大的比重,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市公司中选取118家制造类企业,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造纸印刷、医药化工、机械仪表等各个行业。样本资料主要来源于东方财富网中2009年末个股资料的财务指标数据。

2. 变量选择。

该模型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出发,选取了10个财务预警指标。为了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选取了总资产收益率(x1)、营业利润率(x2)、成本费用利润率(x3)这三个指标;为了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选取了应收账款周转率(x4)、总资产周转率(x5)这两个指标;为了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选取了流动比率(x6)、资产负债率(x7)这两个指标;为了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选取了主营业务增长率(x8)、净利润增长率(x9)这两个指标;为了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选取了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x10)这个指标。

3. 模型构建。

根据选定的十项财务指标和logistic模型构建方法,可以构建出根据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时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如下:

其中,pi代表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大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解释变量xi增加一单位时,发生比即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变化变为原来的eβi倍,βi>0时,发生比(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变化)随xi增加而增加,βi<0时,发生比随xi增加而减少。本文将ST公司赋值为1,而非ST公司赋值为0。根据上述模型,将收集的有关这十个财务指标的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具体研究中一般取0.5来作为概率的临界值,假如将样本数据带入回归模型中得到的概率值大于0.5时,就可以判定该样本是面临财务危机的公司,反之则可以认定该样本为没有面临财务危机的公司。

三、结果解释

1.Omnibus Tests of Model Coefficients(模型系数的混合检验)。该检验针对步骤、模块和模型开展模型系数的综合性检验。将选取的2009年末118家制造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输入模型进行分析,得出表1模型系数的混合检验值。

取显著性水平0.05,考虑到模型自由度数目df=4,利用统计函数“CHIINV”,就可以查出卡方临界值9.4877,计算的卡方值100.217,大于临界值,并且相应的Sig.值小于0.05,因此模型有显著的统计意义。

2.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最终模型中的变量)。将选取的2009年末118家制造类上市公司的10个财务指标的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最终模型变量的相关数据。从表2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增长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5项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有重要影响。

B对应的是回归系数的估计值,Exp(B)是对回归系数B值进行指数运算的结果。表2中Exp(B)列表明,总资产收益率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0.778倍;总资产周转率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0.172倍;资产负债率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1.077倍;主营业务增长率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0.973倍;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1.046倍。

根据表2可以构建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模型方程:

上式就是本文通过118家制造类企业财务数据分析而得出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其中,x1为总资产收益率;x5为总资产周转率;x7为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x8为主营业务增长率;x10为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当预测概率大于0.5时,此公司财务状况不好;反之,财务状况良好。

四、财务危机的应对措施

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因素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亏损、营运能力不佳资产周转慢、偿债能力较弱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成长能力不足缺乏后劲、现金流短缺等。根据模型预测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后,公司管理者可以从以下这五个方面进行改进,使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降低。

1.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衡量盈利能力指标的总资产收益率是影响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总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总资产收益率每增加1个单位即1%,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0.778倍。因此,企业要做好产品创新工作,增强公司盈利能力,保证公司主营业务稳定。同时,要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努力控制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有效降低产品成本,厉行节约,降低管理费用,从而增加利润,提高总资产收益率,降低进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2.加快资产周转,提升企业的营运能力。本文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衡量营运能力指标的总资产周转率也是影响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营运能力反映了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企业资产周转越快,流动性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资产获取利润的速度就越快。总资产周转率每增加1个单位即多周转1次,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0.172。因此,企业要加快闲置资产的处置,进一步盘活公司资产,充分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降低进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3.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本文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衡量偿债能力指标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影响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通常在60%—70%之间,适度负债可以获取财务杠杆收益,但过度负债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发生支付危机。资产负债率每增加1个单位即1%,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1.077倍,因此,负债已经较高的上市公司如果再融资,不能通过债权融资,一般应通过股权融资,以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进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4.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本文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衡量成长能力指标的主营业务增长率也是影响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用来判断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超过10%,说明公司产品处于成长期,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尚未面临产品更新的风险,属于成长型公司。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5%—10%之间,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稳定期,不久将进入衰退期,需要着手开发新产品。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衰退期,保持市场份额已经很困难,主营业务利润开始滑坡。根据本文Logistic回归分析,主营业务增长率指标每增加1个单位即1%,将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0.973倍。因此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主营业务增长率降低进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5.充分利用流动资金,增强盈利能力,保障现金流的充足。本文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也是影响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是衡量现金流的状况好坏的一个指标。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每增加1个单位即1%,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变为原来的1.046倍,也就是说,企业要充分利用流动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或其他投资,使盈利能力增强,降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使进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降低。

五、总结

运用Logistic模型预测准确率比较高,选择的变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有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由于出现被粉饰的现象,所以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的最终结果会受到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资料准确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运用Logistic模型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得出的预测结果对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摘要: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财务危机预测进行研究。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出发,选取了10个财务预警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得出,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增长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五项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要从提高盈利能力、提升营运能力、增强偿债能力、提高成长能力、保障现金流的充足几方面来应对财务危机。

关键词:Logistic模型,财务危机,预测

参考文献

[1]吴世农,黄世忠.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J].中国经济问题,1986,(6).

[2]王冬梅.建立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南开管理评论,2000,(4).

[3]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瑞林.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指标的检验与选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

上一篇:重构制造系统下一篇:环境及竞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