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评价方法

2024-10-02

定性评价方法(共10篇)

定性评价方法 篇1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配套法规标准的逐步完善, 我们国家对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并将是未来几年重点关注的领域。对于具体的企业或工厂来说, 要想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最基本一点是进行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 其它所有相关的工作都是根据风险评价展开的。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首先要识辨别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 并对其进行充分的评价,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

目前, 国内尚未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方法, 本文基于长期从事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及监测的经验, 以及查阅国外关于职业卫生风险评价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1,2,3,4,5,6,7], 提出一个较完善的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方法。

1基本原理

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 两者只是侧重点和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只是进一步细化和量化。风险水平可用危害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和危害发生的可能性的乘积得到, 即:

风险水平=严重性×可能性

当把风险评价引用到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时, 我们用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效应对应上述的“严重性”, 用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暴露程度对应上述的“可能性”。因此, 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水平就等于:

职业危害因素风险水平=健康危害等级×暴露水平等级

2方法简介

职业卫生风险因素可以是化学性、物理性或生物性的, 这些风险可以通过对危害源、释放机制、控制机制以及暴露途径等进行分级进行定性评估。在进行定性评估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危害类型, 毒性, 使用的数量, 使用时间 (接触时间) 及频率, 历史监测数据, 接触途径, 员工的反馈, 以及专业人员的判断和经验[7]。

我们把表格的竖栏按A、B、……进行分类, 对表格中各项内容进行填写和打分, 最终得到相应的风险水平。

2.1初步准备

评估过程应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运作。团队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去观察整个流程、潜在的暴露风险、使用的工程控制, 与现场操作人员进行交谈。首先要有一个包含工厂所有具体的工艺操作及职业危害因素的目录。评估人员需要列出工厂所有会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工艺流程或操作, 应确保所有的职业危害因素都罗列在内, 评估应以单个的流程或工艺操作为单位进行, 这样在评估时才容易将危害因素分组。

2.2工艺过程概要

A栏:栏目A填写要评估的工艺过程所在的部门或区域。

B栏:在这个栏目你需要简单描述需要评估的工艺流程、作业或操作。

C栏:化学名称。一格只能填写一个化学名称, 这些名称可以是单个的化学品或化学品混合物。

D栏:化学品文摘登记号 (CAS号) 。

E栏:所关注的因素。从栏目C列出的化学品里选出那些被认为有高度职业危害风险的物质。其选择原则有:健康危害分级高的成分, 有短时间接触限值或最高容许浓度的物质, 怀疑和已知的对人类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的物质。

2.3吸入风险的定性评价

对吸入风险的定性评价, 主要是用来确定职业卫生监测计划以及评价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否到位。吸入是化学性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最主要途径, 关于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职业卫生标准都是指空气中的浓度限值, 因而对吸入风险的评价是三种途径的评价中最为重要的。

2.3.1 健康危害分级

F栏:职业接触限值。

在选择职业接触限值时, 我们推荐使用中国职业卫生标准制定的职业接触限值[9] (OEL) 和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工作者协会 (ACGIH) 制定的阈限值 (TLV) [2]。在具体做评价时, 我们建议在F栏填入每个化学物质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 (PC-TWA和TLV-TWA中较低的那一个) , 如没有TWA值, 则填最高容许浓度 (PC-MAC或TLV-C) 。

如果标准中气体或蒸气的职业接触限值以mg/M3为单位表示, 则在填入表格时应转化成ppm。单位转化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 24.45为空气在常温常压下的摩尔体积 (25℃, 760mmHg) 。

G栏:健康危害等级。参照表1, 根据F栏中填入的职业接触限值, 得出每个因素的健康危害等级。

如果没有职业接触限值供参考, 则可参考制造商在MSDS中所推荐的接触限值。如果前二种均没有, 则用其毒理学数据和对人体的健康效应作为替代进行分级[5]。表1中的分级0指在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职业接触限值的情况下, 采用其它分级标准得到的健康危害等级。表2和表3分别是根据化学品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及其LD50进行的健康危害分级。

表2和表3中划分健康危害等级的数据和资料, 可详细参阅该物质的MSDS。

2.3.2 暴露水平分级

暴露水平等级, 是指工人实际对化学品的接触程度, 跟具体的生产操作情况密切相关, 在分级时相当困难而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人体对某种化学品的实际接触量主要取决于:暴露时间和频率, 使用的数量, 成为空气传播的风险, 释放到空气中的可能性 (现场工程控制状况) 。把上述四种因素进行分级, 然后平均, 得到一个总体的暴露水平等级。需注意, 在评价时应忽略个人防护用品所起的作用。

2.3.2.1 暴露时间分级

H栏:暴露时间等级。暴露时间等级是根据接触化学品的工作任务的时间及频率进行分级得到的, 具体参见表4。

2.3.2.2 使用数量分级

I栏:使用数量等级。是指工人在具体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的数量, 包括原料、原料中杂质、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最终的产品。根据表5进行分级。

2.3.2.3 空气传播风险分级

J栏:空气传播风险等级。空气传播风险指的是烟、气体、雾滴、蒸气成为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或者指粉料在操作过程中变成空气中尘埃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这主要跟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系。空气传播风险的具体分级标准见表6。

对于液体, 有一个专门的表格用来对其挥发性进行评级, 参见表7。

例如, 在实验台上用丙酮清洗玻璃容器, 根据丙酮在室温25℃时的沸点56.48℃, 可以得到在该操作中丙酮的空气传播风险等级为4。

2.3.2.4 释放可能性分级

K栏:释放可能性等级。释放可能性即指化学物质实际释放到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可能性, 其分级可见表8。

2.3.2.5 总体暴露水平等级

L栏:总体暴露水平等级。通过对上述四个影响暴露水平的因素的分级, 可以得到总体的暴露水平。这一栏可通过公式自动计算:即L=Average (H, I, J, K) , 也就是

总体暴露水平= (暴露时间+使用数量+空气传播风险+释放可能性) /4

该数值代表了工人对某种化学品的潜在接触危害等级。

2.3.2.6 空气监测结果分级

M栏:空气监测结果等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数据结果必须是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的个体接触浓度 (只有最高容许浓度限值时例外) , 短时间的个体采样数据或区域采样数据都不作评级。具体评级标准见表9。

2.3.3 吸入风险等级

N栏:吸入风险水平。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吸入风险水平:

职业危害因素风险水平=健康危害等级×暴露水平等级

式中, 暴露水平等级是指L栏和M栏的最大值, 即定性评价得到的暴露水平等级和实际空气监测得到的暴露水平等级的最大值。根据表10对吸入风险进行分级, 得到O栏 (吸入风险等级) 及对应的解释说明。

通过以上对吸入风险水平的评价, 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空气监测计划, 改进工作方式, 实施工程控制等以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水平。其中, 吸入风险等级为3和4的应该特别注意, 进行空气监测, 以确定这些危害因素的实际接触水平。所有建议可填入建议栏目T栏中。

2.4皮肤接触/吸收风险的定性评价

皮肤接触风险的评估要考虑两个因素, 即健康危害和暴露水平。健康危害是指物质被皮肤接触或吸收后产生的危害, 而暴露水平是指实际发生重大暴露的可能性。

2.4.1 皮肤接触/吸收的危害分级

P栏:皮肤接触/吸收的危害等级。参考化学品物料安全数据表的健康影响部分, 参照表11为每个物质的皮肤危害进行分级。

2.4.2 皮肤接触/吸收的暴露水平分级

Q栏:皮肤接触/吸收的暴露水平等级。用表12对皮肤接触的潜在暴露进行分级, 在分级时不考虑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2.4.3 皮肤接触/吸收风险分级

R栏:皮肤接触/吸收风险水平, 为P栏和Q栏的乘积。根据表13对皮肤接触/吸收风险进行分级。

2.5摄入风险的定性评价

虽然通常员工不会有意地摄入有害物质, 但无意地摄入的潜在风险还是存在的。例如离开工作场所后未洗手就吃东西或抽烟等。对于摄入风险, 通过严格规范个人卫生以及禁止在化学品使用场所吃东西、喝水及抽烟等, 通常很容易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观察员工在生产操作中是否有摄入的可能, 并填入S栏中。如为“否”则填0, 为“是”则填1。另外, 填“是”即1则需要有后续的跟进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些应写在建议栏目U栏中。

2.6物理因素的评价

影响物理性因素暴露水平[9]的参数不多, 物理因素的评估主要是检测数据。如果可能存各种物理性危害因素, 则建议进行监测, 以获得真实的暴露水平。

2.7现场观察及建议

T栏:现场观察。包括现有的工程控制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

U栏:建议。针对风险评价结果提出的所有控制措施及建议填入U栏中。

2.8健康监护

V栏:健康监护项目。当存在某种职业危害因素时,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需对接触该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专项体检[10]。如接触铅, 需要进行血铅含量的检查, 因此在U栏中填入“铅”。

2.9员工关注

W栏:员工关注, 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出于自身健康安全的考虑而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某种污染物是否对人体有害, 浓度是否超标, 工作环境是否安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应该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 必要时有充分的数据来说话。

3结论

该方法是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以及长期从事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及监测的实践过程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有很强的实用性, 尤其是在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种类繁多的工厂, 方法中的一些评分细则有待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摘要:根据风险评价的原理,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方法, 为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此方法利用现场的各种信息对潜在的职业危害风险进行指数分级, 在暴露评估过程中包含了危害来源, 暴露途径和职业暴露的接受体这三个要素, 使企业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减轻职业危害的控制方法及优先顺序如化学品的替代、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用品。

关键词:风险评价,职业卫生,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1]Bullock WH, Ignacio JS, editors (2006) .A strategy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s.3rd edi-tion.Fairfax, VA: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2]ACGIH (2008) Threshold limit values for chemical sub-stances and physical agents and 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Cincinnati, OH: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3]U.S.EPA: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40, Part162.10

[4]Salvatore R.Dinardi, editor. (2003) .The OccupationalEnvironment:Its Evalu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2nd edition.Fairfax, VA: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5]William E.Luttrell, Warren W.Jederberg, Kenneth R.Still, editors. (2008) .Toxicology Principles for the In-dustrial Hygienist.Fairfax, VA: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6]http://www.safety.ed.ac.uk/resources/General/EU-Safety-and-Risk-phrases.shtm

[7]SLAC (2007) .Industrial Hygiene:Exposure Assessment Strategy, Surveying, and Monitoring Guidelines.SLAC Environment, Safety, and Health Manual (SLAC-I-720-0A29Z-001)

[8]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Part1:Chemical hazard-ous agents

[9]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Part2:Physical agents

[10]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

定性评价方法 篇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滑坡稳定性评价是在对地质体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滑坡作用机理的研究,从而得出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本文研究了滑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论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可为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 者:张凯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勘测研究院,湖北,宜昌,443003刊 名:中国科技纵横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1)分类号:U4关键词:滑坡稳定性 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篇3

关键词:教学督导;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一、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督导教学评价是教学督导人员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才能有效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体系的构建应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社会标准与学院标准相一致的格局。

二、定性与定量评价在高职教学督导中的基本内涵

督导教学定性评价是专家教学评价者通过教学观摩和教学评议,确定课堂教学优缺点,通过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如:等级评价、评语。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教学定性评价专家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不同,评定角度存在差异性,评定结果带有主观性。

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如: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模糊数学的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的特征。忽视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把丰富的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简单化为抽象的分数表征与数量计算。教学督导的定量评价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全面判断,以量化形式体现出来,克服了教学评价中的随意性,但单纯数据分析的结果会忽略课堂教学实质优缺点,不能突出其主要问题与矛盾。

三、定性与定量评价在高职教学督导中的应用

1.运用教学督导量表,明确教学督导评价内容

教学检查表的使用目的是系统地收集资料、积累信息、确认事实并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学检查量表是教学质量管理、检查中使用得最多的手法。在高职教学督导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督导表是使用简单易,被调查人员只需填入规定的检查记号,加以统计梳理其数据,即可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检查。以简单的数据,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制成图形或表格,加以统计整理,以备进一步分析或核对检查之用。

教学督导评价量表(参考样表)

评估

项目权值评 估 标 准评估

分数

教学纪律0.12严格遵守各项纪律;无教学事故;调倒课履行正常手续,在本系内、教务处均有备案;因私调课不超过4节;有严重教学事故者本项可以零分计;

工作态度0.10备课认真,内容充实、教学文件完整,按时批改作业,作业形式多样化,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及时上交有关教学资料。

教学能力0.10能熟练把握教材脉络,知识系统,符合高职学生需求;有能力承担本专业2-3门以上的课程;了解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的切入点,给学生正确引导。

教 改科研能力0.08依据职称完成学院所规定的公开发表论文、科研任务;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刊物(增刊、特刊除外)或国外权威刊物或有省级科研立项、委局级级教研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校级科研、教研教改立項课题。

教学内容0.13教学内容严格符合大纲要求;准确把握基本理论、概念和观点,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实时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更改部分应向本系部提出书面说明。授课进度与计划不超过6节,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相差较多者,依情况减少此项得分。

课堂教学0.15仪表庄重,上课精神饱满,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讲授内容具有连贯性,理论讲解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学思想、方法传递;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投入教师安排任务中。

教学方法0.12教学内容传递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有意识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学生在课余时间仍然继续学习。

量0.20服从院系工作分配;完成高职院校系、部的基本绩效工作;工作量符合规定者,此项得分为0.6,依据工作量累计加分;工作量不足者,以同样方式减分。

总分==

注1:每项评估分数以百分制计;按照每项情况打分;

注2:总分=,wi,Ti分别表示第i项的权值和该项评估分数。

2.模糊教学督导过程中定性语言评价,加强积极引导作用

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对于教学工作评价主要从教师素质、工作过程及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评价。采用“二级督导”的形式,管理、检查教学情况,对于督导专家发现的不符合高职学院教学规定的要予以警告等不同形式的批评,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督导进课堂的教学检查,采用教学检查量表与评价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语言上,要以积极引导为宜,与任课教师探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在高职课堂上,各类课程存在着共性与差异性。共性方面,主要指课堂教学规定、教学内容、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差异性主要是指教学的课堂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课堂效果。在差异性方面要引起督导专家重视,与任课教师探讨差异性,在对个别班级学生特点方面,任课教师有相对优势的发言权。

3.量化当前教学条件,促进定性督导评价公平

教学督导专家应充分调研所在院校的研究师资情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及使用、学生职业资格证取证率,学生社会实践、职业素质课的情况。通过职称、学历、骨干、双师等多角度量化师资。依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校企合作情况都纳入量化考核的部分。国外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是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进行的,高职院校督导工作人员可将职业资格证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并结合用人单位的调查评价。

四、定性与定量评价在高职教学督导中的保障因素

1.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督导队伍理论水平、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建议教学督导队伍由资深教师组成,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通过学习交流,发挥学院督导的带动作用和全局意识。督导的本质就是管理与服务,通过教学督导工作,激发督导对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全员参与局面,实现共同目标。

2.促进教学督导评价主体多元化,拓宽评价渠道

促进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方”互动,拓宽教学督导所需信息反馈渠道,通过现代化通讯媒介,如电子邮件、微信、校园论坛、座谈会等形式反馈信息,鼓励师生参与教学质量反馈,通过量化结果和定性评价的结合,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信息“动态数据库”促进教学督导共组发展、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定与对比、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

3.督导教学评价体系的再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是否具备时效性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可采用“再评价”的方法对教学督导体系监控实施全面总结、修正。检验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督导评价活动是否密切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督导体系标准的设计是否科学、全面,教学督导评价结论是否客观,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体系提供有益经验积累。

有效的教学督导体系应该是动态化及多因素的综合体系,依据国家经济、政治及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标准会相应调整。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分析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找出质量保障的关键要素,形成质量保障的要素体系、监控机制,对教学督导体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动态评审,注重宏观监控和过程保障相结合,积极发挥院级两级教学督导作用。促进高职院校督导体系不断完善,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赵鹏飞.关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研究,网友世界,2014(8)

[2]任春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研究,职业时空,2010(9)

[3]何子明.贾菁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强化高職教育教学管理,2014(7)

[4]王立志.学习型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绩效与评价研究,2012(8)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 篇4

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传统理论与方法

1.1 抗剪强度公式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有很多,但目前比较简单、工程中常常采用的是线性摩尔—库仑(Mohr-Coulomb)强度理论。在这个理论中,认为土的强度包线是一条直线,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是线性关系,其表达式为σ1=qp+MPσ3。实际上,实验表明,在软弱围岩中,特别是在土中,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线性关系仅是其中的特例。

1.2 极限平衡分析法

根据考虑的因素和适用条件的不同,极限平衡分析法又可具体分为很多种,如库尔曼法、无限斜坡法、不规则滑面法、瑞典法、摩擦圆法、总应力法、毕肖普(Bishop)法、简布(Janbu)法、传递系数法等。

1.3 极限分析法

极限分析法是应用虚功原理,根据容许应力场和容许位移速度场,认为外力的虚功率等于物体所能接受的虚变形功率而推导出上限定理和下限定理,极限分析法中的上限定理和下限定理得到的解答是精确解答的上限和下限,而极限平衡法一般无法确保它的解答是精确解答的上限还是下限。

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2.1 极限平衡分析法

极限平衡法是边坡稳定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分析在临近破坏状况下,土体外力与内部强度所提供抗力之间的平衡,计算土体在自身和外荷作用下的土坡稳定性程度,通常以边坡稳定系数表示为:

F=Sτ

其中,S为抗剪强度;τ为实际剪应力。

边坡中最小的稳定系数称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它表示了该边坡的稳定程度。日前已有了多种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如:斯宾塞法,毕肖普(Bishop)法,简布(Janbu)法,摩根斯—普赖斯法,剩余推力法,沙尔玛(Sarma)法,楔体极限平衡分析法等等。

2.2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数值方法,也是边坡稳定分析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目前,已经开发了多个二维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可以用来求解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粘塑性等问题。

2.3 无单元法

无单元法是有限元法的一种推广,近来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法采用滑动最小二乘法所产生的光滑函数近似场函数。它保留了有限元的一些特点,但摆脱了单元限制,克服了有限元的不足。无单元法只需节点信息而不需单元信息,处理简单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提供了场函数的连续可导近似解。基于这些优点,无单元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4 离散单元法(DEM)

离散单元法(DEM)是一种适用于模拟离散介质的数值方法。自从康德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这一方法已在岩土工程和边坡问题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离散元法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它在反映岩块之间接触面的滑移,分离与倾翻等大位移的同时,又能计算岩块内部的变形与应力分布。

2.5 快速拉格朗日(Lagrangian)分析法(FLAC)

FLAC首先由康德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将其程序化、实用化。FLAC基本原理类同于离散单元法,但它却能像有限元那样适用于多种材料模式与边界条件的非规则区域的连续问题求解;在求解过程中,FLAC又采用了离散元的动态松弛法,不需求解大型联立方程组,便于在微机上实现。该方法较有限元方法能更好地考虑岩土体的不连续性和大变形特征,求解速度较快。其缺点是同有限元方法一样,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6 DDA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法)

DDA法是石根华博士提出的分析不连续变形问题的一种新的离散型数据值计算方法。它兼具有限元与离散元法二法之部分优点。此法将每个块体作为一个单元,块体与块体间通过接触机构进行连接,通过分析单个块体或块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求解块体的受力和运动。此法可以反映岩体连续和不连续的具体部位,考虑了变形的不连续性和时间因素,既可计算静力问题,又可计算动力问题,既可计算破坏前的小位移,也可计算破坏后的大位移,特别适合于边坡极限状态的设计计算。

3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特殊方法

3.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最早将模糊数学引入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借以分析天然岩石不确定性的是我国学者陶振宇和王靖涛,他们将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评判系统应用于岩石工程分类之中,提出了建立在Q系统分类基础上,考虑岩体物理力学参数不确定性的岩石分类方法。日本的樱井春埔等也利用模糊数学对岩石分类进行了研究,同时将模糊数学用于处理边坡问题。Habibagahi等重点考虑了几何参数的模糊性对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影响,并提出了确定模糊安全系数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岩土工程界在应用模糊数学方法研究一些具有模糊性和非确定性的岩土工程问题方面进展较快,许多学者将模糊数学应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李彰明针对边坡稳定性的普遍问题,根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前人有关研究,遵循重要性、独立性和易测性原则,建立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构造了相关因素边界值矩阵。汪益敏在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模糊性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边坡岩体稳定质量进行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研究。刘端伶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充分考虑工程实际经验,建立了二级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模型。张永波等根据对古交市炉峪口煤矿斜坡工程的地质调查研究,确定了影响该斜坡稳定性的4类20项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炉峪口煤矿斜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该斜坡的实际稳定程度。徐卫亚通过对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模糊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边坡模糊稳定性分析方法,建立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模糊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

3.2 基于遍布节理模型的边坡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分析

强度折减方法对于均质土坡稳定性计算问题已经得到与实际较为一致的结论。对于岩质边坡而言,由于岩体中含有大量断层、节理等不连续结构面,一般情况下岩体强度由结构面控制,故岩质边坡计算方法如刚性元法、离散单元法、块体理论等一般只能给出边坡应力、位移及塑性区,而无法得到潜在滑动面位置及相应的稳定安全系数。

显然,由于岩体结构的复杂性,要建立完全反映岩体结构特征的模型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具体工程而言,必须进行适当简化,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岩体结构面控制,边坡稳定性完全由结构面控制,只能代表部分岩质边坡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强风化或中风化岩体,边坡稳定性可能由岩体强度和结构面强度共同控制,这与二者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应力状态有关,故对于岩土共存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将更加复杂。本文采用可以描述具有不连续岩体结构力学行为的遍布节理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方法进行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以往人们在进行边坡强度折减稳定性分析时,对于土体一般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屈服准则为广义米赛斯准则。对于岩质边坡问题,一般认为岩块强度较高,结构面是边坡失稳的控制因素,主要考虑岩体结构面的力学参数。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岩体结构,同时考虑岩块属性和节理属性的力学模型更具有代表性。

所谓强度折减,即在数值计算中将边坡岩土体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凝聚力及抗拉强度)逐渐降低直到结构达极限状态,岩土体所具有的强度参数值与相应于该极限状态的强度参数值之比,则为所求的安全系数,同时可根据弹塑性计算结果得到潜在破坏滑动面位置。

对于遍布节理模型材料,强度折减计算过程可描述为:对于稳定边坡而言,首先选取折减系数Ftrial,将岩土体强度参数凝聚力、内摩擦角、抗拉强度、节理面强度参数cj,φj,σjt分别(或部分)按式(1)进行折减,然后采用适当的岩土体屈服准则,对边坡进行非线性数值计算,若计算收敛,则通过增加折减系数Ftrial,反复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直至满足失稳判据,此时的折减系数Ftrial即为边坡的安全系数Fs

3.3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反演分析法

3.3.1 反算法的基本原理

反算法又称反演分析法或逆演法,它是在极限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假定边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此时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1,用边坡滑动力与抗滑力的平衡,计算滑动面抗剪指标,反算法的常用公式源于边坡稳定分析传统条分法(即库仑理论)的各种演变公式,一般常用传递系数法,即将地质剖面上的一宽滑体分为若干条块,由滑体后部逐条向前部计算,直至最后一块滑体,且假定最后一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等于或接近于零。正确的运用反算法,要选择滑动前矫间极限平衡断面,此时滑坡稳定性系数K=1。

反算法求得的滑面抗剪指标,是滑体滑动现象的反映,尽管选取不同的计算剖面或采用不同的反算公式所得到的抗剪指标不尽相同,但只要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的剖面上做正演稳定分析,都能得到可信的相似的结果。反算法所得的抗剪指标包含了滑体稳定的多种影响因素,诸如空间效应、侧向约束、起伏差、滑体内部力的传递影响、分析计算所用剖面方向与滑动方向不吻合时的影响等。

3.3.2 反算的方法及步骤

反算可以采用对一个断面的反算,也可以对多个断面建立联立方程反算求解。对一个断面反算时常常需要假定其中一个变化幅度不大,容易掌握其范围者,来反求另一个。如果要同时反求主滑段的c值和φ值,要采用类似条件下两个或多个断面方程联立求解的方法,其基本条件是断面必须相似。主要包括有:1)地质条件类似。特别是滑面的物质组成和含水状态。2)状态和滑动过程。3)滑坡的发育阶段要相似。实践证明,同一个滑坡的主轴断面和其两侧的辅助断面可以进行联立方程求解。

反算分析的步骤:1)确定反算模型。需要根据滑坡目前的变形发展阶段及可能的失稳方式综合确定出最危险滑体,并依据地下地质判断给出该滑体的稳定性系数。反算模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联合反算;2)反算求解。反算求解可以针对一个模型进行,也可以选择几个剖面联合求解。采用一个模型时,一般先依据工程地质经验和判断,或依据试验确定其中的一个强度参数,然后反算另外一个强度参数;3)强度参数选择。对于反算的大量成果,需要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出用于深化分析设计的强度参数。

4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1)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实验研究。目前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实验研究并不多。实验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也是计算的依据。只有加强对边坡稳定分析的实验研究,才能促进边坡分析方法的发展。2)继续完善稳定性分析方法。3)大力发展边坡稳定分析的模糊方法。4)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预测预报方法。

摘要:阐述了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介绍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传统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特殊方法,提出了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方向,以便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减小边坡失稳的可能性。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思平,孙连英.基于非线性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2002,29(2):11-14.

[2]高丽娜,严明.反算法在某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75-77.

[3]祝玉学.边坡可靠性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4]李彰明.模糊分析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5):490-495.

[5]汪益敏.边坡岩体稳定质量的模糊评判[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15(4):110-115.

5 定性定量评价 篇5

1.安全检查表分析(SCA)

某甲公司通过管道输送方式向其他公司提供液化气(主要成分是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该公司安全管理过程中,已经制定了厂长、安全科长、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费用投入保障、安全设施和设备管理、安金检查和隐患整改、劳动防护用品(具)及保健品发放管理等各项必须的规章制度,主要负责人经安监部门考核合格,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考试培训,该公司为公司领导办理了工伤保险等。

试采用安全检查表对该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进行评价。2.预先危险性分析题(PHA)

某城市拟对部分供水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工程投资2900万元,改造主要内容包括:

沿主要道路敷设长度为15Km的管线,并穿越道路,改造后的管网压力为0.5Mpa;该项目增设2台水泵,泵房采用现有设施。

改造工程的施工顺序为:先挖管沟,管线下沟施焊,泵房设备安装,最后将开挖的管沟回填、平整。据查,管线经过的城市道路地下敷设有电缆、煤气等管线。管沟的开挖、回填和平整采用人工、机械两种方式进行,管沟深1.5m,管道焊接采用电焊。

请根据给定的条件,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3.事故树分析方法(FTA)

轮式汽车起重吊车,在吊物时,吊装物坠落伤人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起重伤人事故,起重钢丝绳断裂是造成吊装物坠落的主要原因,吊装物坠落与钢丝绳断脱、吊勾冲顶和吊装物超载有直接关系。钢丝绳断脱的主要原因是钢丝绳强度下降和未及时发现钢丝绳强度下降,钢丝绳强度下降是由于钢丝绳腐蚀断股、变形和.....,而未及时发现钢丝绳强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日常检查不够和未定期对钢丝绳进行检测;吊勾冲顶是由于吊装工操作失误和未安装限速器造成的;吊装物超载则是由于吊装物超重和起重限制器失灵造成的。请用故障树分析法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做出故障树,求出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假如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独立发生的,且发生概率均为0.1,即q1=q2=q3=…qn=0.1,试求钢丝绳断裂事故发生的概率。

4.事件树分析(ETA)

某公司在通过管道输送液化气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试对其采用事件树分析法对该管道液化气爆炸事故进行分析评价。5.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试对安全05级同学在上《安全评价》课程中的危险性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6.危险度评价法

某公司利用管道输送液化气,管道长约50m,直径0.4m,压力约3Mpa,试对该输送单元采用危险度评价法进行评价。7.故障假设分析(WI)

某公司利用王水(混酸)生产某种硝化物,试根据故障假设分析法对配酸、硝化反应过程进行评价。

8.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试采用FMEA评价法对管道输送液化气岗位进行评价。9.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

某公司利用王水(混酸)生产某种硝化物,试根据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评价法对配酸、硝化反应过程进行评价。

10.分别说明以下方法的类别(定性、定量)、目的(提供事故致因因素、危险性分级、事故危害后果、事故发生频率)、适用范围(设计阶段、试生产阶段、正常运转阶段)、优缺点(优点、缺点):

SCA、PHA、FEMA、FTA、ETA、HAZOP、DOW、ICI、LEC、危险度评价法、事故后果范围评价法。

核电厂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篇6

一、边坡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 边坡区环境地质条件

包括边坡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地质条件等;

2. 边坡区岩体结构特征

包括岩石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岩石坚硬程度、边坡岩体的完整程度、边坡岩体质量等级等;

3. 对边坡开挖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在充分研究边坡区地质条件和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附近条件类似的已有人工边坡以及天然斜坡, 初步选定出边坡开挖的方案, 并对此方案进行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分析计算, 评价边坡开挖方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4. 边坡岩体的变形机制及失稳模式:

以边坡区地形地貌特征、岩体软弱结构面的工程性质、节理裂隙发育状况等为条件, 结合定量分析计算结果, 综合分析边坡岩体的破坏模式, 包括整体破坏和局部破坏。

二、核电厂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核电厂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 概括起来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两种。

1. 边坡稳定的定性分析法

顾名思义, 定性分析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方法, 其做法一般是:首先对需要评价的边坡进行踏勘和工程地质测绘, 收集区域及厂址附近范围的地质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找出对边坡稳定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边坡的影响机理等。有些边坡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已经发生变形和破坏, 就要分析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和形成过程, 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边坡稳定状况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该方法主要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并对其作出快速判断。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成因历史分析法、边坡稳定专家系统等。

(1) 工程地质类比法

自然界的边坡形态多种多样, 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 但有些地域相近、岩性类似的边坡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别是自然界中存在多年的天然斜坡, 其存在状态可以作为人工边坡的判别依据。工程地质类比法就是将研究对象和与之类似的边坡进行比较, 找出两者之间在地形地貌、地质环境以及岩体结构特征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依据比对对象的稳定状况对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做出判别。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对边坡稳定性的初步判断, 尚需和其它方法综合比较。

(2) 图解法

该方法包括赤平极射投影、实体比例投影和摩擦园等方法。主要用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根据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与所研究边坡产状之间的关系绘制成图, 然后找出对边坡稳定影响较大的结构面, 分析各种不利组合, 对边坡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性做出直观判断。

(3) 成因历史分析法

该方法首先对自然斜坡的坡体岩土性质、结构构造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对斜坡所处的地质环境 (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及附近范围地震史等) 进行分析, 分析斜坡的地质历史和形成原因, 找出斜坡变形破坏的形迹。成因历史分析法一般仅应用于天然斜坡的稳定性分析。

(4) 边坡稳定专家系统

该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它首先要确定出大量的与边坡稳定性有关的因素和判断这些因素影响程度的实际知识, 对比大量的工程实例, 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和判断策略, 以专家的水准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判断。因此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实际工程资料, 否则其准确性难以满足。

2. 边坡稳定的定量分析法

边坡稳定的定量分析是根据边坡岩体的力学性质以及各种可能的工况组合, 选取适当的边坡断面进行力学分析, 根据确定的岩体参数和一定的假设条件进行分析计算, 得出边坡稳定与否的结论。实际工程中存在许多无法完全定量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对边坡稳定的定量计算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所谓的定量分析并不是完全意义的“定量”。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以及概率法。

(1) 极限平衡法

极限平衡法是在假定已知的滑面上对坡体进行静力平衡分析, 首先将边坡体离散成条块, 然后根据其受力状况建立力或力矩的平衡方程, 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理论最成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基于不同的假定条件, 极限平衡法又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计算分析方法, 如:Morgenstern-Price法、简化Janbu法、简化Bishop法、传递系数法、Sarma法、Spencer法等。其中简化Bishop法多用于破裂面近似呈圆弧形的滑体, 其它几种方法可用于滑动面为任意形状的边坡。据有关文献, Sarma法与M-P法计算结果较为相近, 比以前的计算方法更接近真实值。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些学者对上述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发展, 作出了有益的改进。如陈祖煜和Morgenstern对M-P法的计算格式进行改进, 使得该方法收敛性非常良好, 且满足严格平衡条件, 在国际岩土界受到欢迎。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界的各种计算中, 上述列举的方法也被人们编入程序, 大大减轻了计算的负担。类似的软件在不断被开发, 如国内应用较广的理正岩土工程软件、国外的Geostudio软件等。极限平衡法在进行计算时均有不同的假设条件, 在建模和进行稳定性计算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简化措施, 但精度均能满足工程需要。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更为精确的结果。

(2)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在岩土力学中应用较为普遍, 应用该法分析边坡, 不但能对其稳定性作出定量评价分析, 而且在分析中还能考虑到构成边坡物质的不连续性和非均质性, 因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该法理论成熟, 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 在分析中应用较广的是二维线性有限元分析, 采用位移法求解。目前在二维和三维方面的计算软件都比较成熟, 如基于显性有限差分方法的岩土工程商用计算软件FLAC等。和极限平衡法相比, 有限元法无需事先假设边坡滑动面, 也不必满足一些假定条件, 而是根据变形协调的理念建立起应力和应变之间的本构关系, 建立边坡运动的模型, 找出边坡破坏的模式, 为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提供依据。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元法可以编制边坡岩土体的位移分布图和主应力分布图, 找出重点研究对象和易发生破坏的区域。

为了研究有限元法和传统的极限平衡法之间的关系, 找出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得出了很有价值的计算方法。如Giam和Donald于1988年提出了一种由已知应力场确定临界滑裂面及最小安全系数的方法-CRLSS法;Zou等人通过有限元法获得的应力分布规律确定滑动面的位置, 然后利用动态规划的数值方法搜索最危险滑裂面和相应的安全系数。

有限元法对边坡达到极限破坏状态的判据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时候计算精度不足, 因此限制了其应用的普遍性。由于计算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而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时本构关系的建立则显得滞后, 因此有限元法在本构关系的研究以及模型建立方面还需进行深入地研究。

(3) 概率法

早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均采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 此类简化使得计算和分析过程不再繁琐, 因此各理论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普及, 并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实际上边坡体是一个各种因素的组合体, 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岩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关系密切。而概率法就是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许多因素作为变量, 确定出各因素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主次关系, 然后通过试验取得各变量的原始数据, 并对试验取得的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各种因素的函数分布规律及其与边坡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而计算出边坡稳定状态的概率大小。在该领域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如Hudson等人对边坡体内不连续面的几何特征采用概率统计法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概率论理论又发展出很多“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例如BP神经网络法、灰色理论法、模糊评判法等。

三、结语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篇7

1极限平衡法

极限平衡法是评价边坡稳定性方法中最为经典的力学平衡评价办法。极限平衡法根据边坡的土质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分析方式。砂土类的边坡在破裂滑移的时候常常出现直线破裂面,细粒土边坡的破裂滑移面通常是圆弧状。砂性土边坡运用直线破裂面法进行力学平衡的推导,从边坡稳定性系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该法假定土体边坡为均质体,并运用静力平衡的方式假定破裂滑移面,通过计算边坡滑裂面上部的抗滑力与滑动力的比值为边坡稳定性系数进行表示。细粒土边坡的极限平衡计算常运用条分法算其稳定性。最先提出条分法计算粘性土边坡稳定性的为费伦纽斯,因此最早的条分法为费伦纽斯条分法,之后的学者对此条分法做了一系列的改进,其中较为典型的瑞典条分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假定土体边坡为均质体,土体抗剪强度根据库伦摩尔准则如式(1)

式中:c为粘聚力,φ为内摩擦角,σ为滑移面的法向应力。

(2)假定可能发生的边坡滑面为圆弧滑动面,计算各个圆弧面所对应的稳定系数,稳定系数最小的即为最危险滑动面。

(3)将假定的圆弧滑动面分成垂直的n个条状,假定各条状之间无相互作用力

(4)该圆弧上的稳定系数K值的计算如式(2)

式中,L表示滑移面弧长,wi为第i条的重量,αi表示第i条块的剪切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在瑞典条分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边界条件进行优化又得到了毕晓普条分法以及简布条分法。极限平衡法由于计算简便,在早期研究边坡滑动的时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将土体视为刚体不考虑其变形,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时该法通过试算得到主滑动破裂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该法未考虑应力不均匀分布对应的边坡滑移。因此,极限平衡法对于几何特征复杂,计算精度高的工程中计算有一定的误差。

2边坡稳定性数值解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边坡稳定性常用数值解法。常见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数值解法就是有限元法,除此以外,离散元法、拉格朗日法等新兴数值计算方法也开始逐步运用于边坡稳定性计算当中。有限元法计算边坡稳定性问题主要是根据有限元的基本理论,最早于1967年运用于边坡稳定性求解中,将边坡模型用单元离散化,选取相应的形函数来描述单元性质,并建立单元刚度矩阵如式3,集成单元刚度矩阵为整体刚度矩阵,并根据边坡情况引入相应的边界条件进行求解。

式中k为单元刚度矩阵,u为单元节点位移向量,f为单元节点荷载列向量。

在计算边坡稳定性中,有限元计算软件主要根据重度增加法以及强度折减法进行计算,通过增加重度以及定义土体材料的本构模型并对材料的抗剪参数进行相应的折减,通过设计对应的计算收敛条件如设置塑性区开展的大小以及边坡在水平向的滑移来进行终止,计算所得到增大系数以及折减系数就是边坡的稳定系数。

有限元法的优点是考虑是边坡岩体的非均质和不连续性,可以给出岩体的应力、应变大小与分布,避免了在极限平衡法中将滑体视为刚体过于简化的确定。但它还不能很好的求解大应变、位移不连续以及应力集中等问题。

离散元办法是1971年由Cundall PA提出的一类解决散粒材料工程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更适合模拟散粒结构,对于非连续介质问题有较高的准确性。离散元方法在计算时,将边坡划分成若干块体,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岩土的本构模型,描述块体在受力后的运动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离散元法对于大应变,非连续性介质问题较为适合,在边坡稳定性问题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运用离散元方法计算对于阻尼的选取以及迭代计算的收敛较为依赖。

拉格朗日法的提出基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运用有限差分法将连续性介质的动态过程进行转化变为求解离散节点的运动微分方程以及本构方程。运用拉格朗日元法计算边坡稳定性问题可以更好的考虑边坡岩土的不连续性,同时可以考虑大变形特征效应,在非线性问题的解答上较有限元法更准确。但是运用拉格朗日元法的缺陷是在边界条件的计算引入以及划分单元网格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3基于优化算法的边坡稳定性评价

边坡可靠度评价法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评价边坡稳定性的新型研究方法,它可以将一部分变量如荷载、边坡材料的参数以及含水量等作为不确定性变量,引入工程结构的可靠度计算方法计算边坡稳定性的可靠度,以此来评价边坡稳定性。常用的评价边坡稳定性可靠度的方法有一次二阶矩法、蒙特-卡罗积分法以及响应面发对边坡的稳定性可靠指标或是失效概率进行计算,最后得到边坡稳定性的可靠度。

4结语

边坡稳定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早期常常利用直线断面法以及圆弧条分法等极限平衡法对砂土边坡以及黏土边坡进行计算,随着计算力学的逐渐发展,利用数值方法计算边坡稳定性越来越广泛。同时为了追求计算的准确性,现在运用神经网络等优化计算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也在越来越多,随着优化计算方法的越加成熟,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娅.范例推理方法在道路岩石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4.

[2]杜金龙,孙金山,樊金平.基于神经网络参数优化的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J].人民长江,2012,(13):77-79+103.

[3]王迎东.改进支持向量机在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参数反演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巨能攀,赵建军,邓辉,等.公路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优化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6):1152-1161.

定性评价方法 篇8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评价

0 引言

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与高速发展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滑坡在呈逐年加重趋势。目前,全国范围内除山东省没有发生严重的滑坡灾害以外,其余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西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全国至少有400多个市、县、区、镇,10 000多个村庄受到滑坡灾害严重侵害。因此,对滑坡的稳定程度进行预测并做出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对滑坡进行治理,避免滑坡灾害事故的发生,尽最大可能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下面对各种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简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滑坡稳定性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1)综合考虑影响滑坡的多种因素,对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出定性评价;2)通过监测手段,追踪滑坡体的位移变化趋势,对滑坡体的动态变化做出预测。

1.1 滑坡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

樊晓一等[2]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成对比较矩阵,将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作为典型滑坡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了评价因子的影响力排序。建立了滑坡危险度评价指标,并确定了滑坡危险度等级,为滑坡预警和滑坡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2)灰色理论方法。

郑鹏等[3]对某公路膨胀土路堑边坡施工中出现的大量滑坡问题,在详细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把影响膨胀土边坡破坏的主要因素量化,利用灰色聚类预测理论对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与实际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3)支持向量机方法。

马志江等[4]运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利用数字高程和遥感数据,构建了滑坡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以浙江庆元县境内滑坡发生集中区为试验区,开展滑坡灾害的预测与评价,取得了与实际滑坡较为一致的结果。

4)距离判别分析方法。

宫凤强等[5]将影响滑坡失稳的外形特征、滑面特征等4项内在因素和河流作用、暴雨强度等5项外在因素作为判别因子,以国内典型滑坡工程发生失稳的实测资料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相应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对待判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距离判别分析模型预测性能良好,预测精度高,回判估计的误判率为零,是滑坡稳定性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5)BP神经网络预测法。

汪华斌等[6]以边坡高度、边坡角度、岩土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等作为输入模式变量,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样本集,以之用作滑坡稳定性评价。并完成了鱼洞河边坡状态和稳定系数的计算。

1.2 滑坡体位移变化预测方法

1)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法。

黄志全等[7]运用现代混沌理论,对边坡变形的预测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把混沌时间序列理论引入到边坡工程研究中,对该理论的建立及预测方法进行系统的讨论,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完整的技术方法。通过对新滩滑坡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沌时间序列方法对混沌序列的预测较线性时间序列具有较高的精度。

2)灰色—进化神经网络法。

高玮等[8]考虑到滑坡位移单调增长的特殊性,根据位移分解原理,采用灰色系统提取位移趋势,用基于免疫进化规划的新型进化神经网络模型逼近位移偏差,从而提出了一种滑坡位移预测的新型智能方法。并用新滩滑坡的实测位移预测研究证明了所提智能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3)非线性混沌模型。

刘华明等[9]根据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非线性性质,应用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建立滑坡预测的非线性混沌模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加权一阶局域算法,并用这种算法对清江茅坪滑坡实际位移监测数据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建立在非线性混沌模型基础上的方法不仅预测精度高,而且计算量小,相对容易操作。

4)混沌和神经网络结合法。

唐璐等[10]根据滑坡体运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应用混沌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并采用数据实验的方法确定嵌入维数,建立滑坡预测的混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用这种算法对清江茅坪滑坡体位移实际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可达到较好的结果,能避免精确确定动力学方程和吸引子维数的困难,在滑坡体位移预测中具有实用性。

5)专家系统。

袁相儒等[11]运用面向对象系统分析方法,逻辑与面向对象相结合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知识表达,精确推理与非精确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机制,建立滑坡灾害预测专家系统LPES。并用长江三峡地区的滑坡实例验证了LPES的实用性和正确性。

2 结语

定性评价方法 篇9

1 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常见的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该评价方法的原理是架设岩土体破坏的原因是路基边坡土体滑动, 利用对边坡滑动面隔离体静力平衡的考虑, 计算在滑动发生时造成的岩土体破坏荷载。该评级方法的优势在于:一方面, 该方法侧重于对危险滑弧位置规律的研究, 并以此绘制相关的曲线与数表,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计算工作量;另一方面, 该评价方式在基础假定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计算方式, 保证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 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 采用该评价方法, 在合理条件下, 计算出的安全系数与实际相差不大。但是, 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分析, 并没有对土体本身应力与应变关系、土体状态进行考虑, 计算结果不能表示土体实际状态下的反力、内力, 更不能得出土体变形计算结果, 只能根据假定条件求出路基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

(2) 有限单元法。该法属于数值分析法的一种, 优势在于该方法对路基边坡岩土体不均匀性、非均质性进行了全面考虑, 能够准确的反映边坡岩土体应力大小, 并反映应力的具体分布, 另外可以根据岩土体本构关系, 对边坡变形实施有效的分析, 分析出工程最需要加固的位置。然而, 该评级方法在对贪图提不连续面、大变形、应力集中等方面计算还不够完善,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无单元法。这种分析方法原理在于利用滑动最小二乘法, 得出光滑函数近似函数。这种方式不仅保留了有限单元法的一些优势, 还有效的消除了单元限制, 弥补了有限元分析法的局限性。采用这种评价分析方法, 仅仅需要结合结点信息, 在计算准确、处理方式、收敛速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4) 离散单元法。这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分析方法适用于模拟离散介质数值求解, 原理在于划分研究区域为一个个离散的块状单元, 在每一块单元之间并没有变形协调约束, 满足平衡方程。由于多边形块状单元不容易自由运动, 受到相邻块状单元的阻力很大。采用这种评价分析方式, 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块状单元接触面滑动、倾翻等位移, 并且能够准确计算岩土体内部应力与变形情况。所以, 在一般破裂岩土体、块状结构中离散单元分析法较为适用。

(5) 块状系统不连续变形分析法。这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分析法将每一个不连续的块状土体当做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块状体之间利用接触机构实施有效的连接, 利用对单个块状体的分析, 反映块体运动以及受力情况。利用这种方法, 能够对岩土体移动、张开、转动、闭合等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 以此对岩土破坏程度、破坏范围等进行准确判断, 进而对路基边坡系统整体稳定性做出评价。这种评价分析方法在计算步骤、参数选取、变形问题处理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 但是其属于一种新型岩土数值分析计算法, 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现存的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问题

公路路基边坡工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复杂性, 同时对工程的影响因素较多, 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机性以及不确定性, 利用传统力学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 在一些问题中具有很大局限性。通常来说, 传统边坡系统稳定性分析采用方法为定值分析法, 在计算分析中忽略了由于不确定参数带来的误差, 同时也没有将由于抗力、荷载等计算中随机性因素对工程整体结构的影响, 评价分析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 同时在定值分析法得出的安全系数与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安全性能有很大的误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面的应用, 数值分析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完善, 稳定性数值分析逐渐成熟。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对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速度, 对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制约。

3 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发展前景

基于现阶段存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 未来的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分析方法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相关参数的取值会越来越合理。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评价质量, 对路基边坡设计、滑坡治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保证分析方法中参数取值的合理性。经相关研究表明, 计算参数取值合理性对稳定性评价的影响远远大于计算方法对其的影响。而现阶段, 对于采用极限平衡方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工程, 其主要计算误差来源是计算参数, 加上边坡土体不均质特点, 参数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导致计算结果呈现一定的离散型。因此, 计算参数合理化是未来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必然的发展趋势。

(2) 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使用。随着工程复杂性增加, 包括对工程施工要求的提高, 采用单一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式显然局限性太大。所以采用两种或多种评价分析方法, 取长补短, 发挥各个分析方法的优势, 消除单一评价法的局限性。

(3) 反向分析法。传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都是从边坡受力、失稳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 如果采用反向反分析法, 改从边坡变形角度出发, 逐渐探寻引起边坡变形失稳的原因, 以此对边坡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价。

4 总结

综上所述, 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对路基边坡设计以及滑坡处理等方面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时, 需要保证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参数的合理性, 同时针对实际工程情况, 结合各方面的条件, 尽可能消除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的差异, 保证路基边坡稳定性系统评价的准确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现阶段我国常用的几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分析每一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然后分析现阶段边坡系统稳定性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的发展前景, 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希, 杭晓阳, 卢银玲.路基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探讨[J].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论文集.2012, 15 (7) :124-125.

定性评价方法 篇10

在定量评价研究中,学者主要集中于介绍PSC指标应用[1],探讨PSC指标的改进[2,3,4];在定性评价研究中,袁竞峰等学者[2]介绍了定性评价的概念和应用,设计了VFM定性评价问询表,列出了可能影响VFM的因素。相较于定量评价进行成本的量化对比,定性评价更加注重提高项目质量、资源利用、目标实现程度、时效性以及长期运营效果等因素的整体分析[5],具有系统、全面的特点,因此,研究和识别VFM影响因素是建立VFM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VFM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 基于项目逻辑模型的VFM评估框架构建

项目逻辑模型(Project Logic Model)是系统地研究、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式,在项目前期的使用有助于政府实施规划和项目前期评价[6,7,8]。项目逻辑模型汇总了评价目标的全部要素,按照成本、投入、活动、产出、结果的层次归纳了项目的各层次目标,以根据这些目标最终成功实现评价活动。

逻辑模型由五层次构成:成本、投入、活动、产出、结果。逻辑模型的层次关系可以表示为:为建立项目,以最小化成本(成本),投入合理资源(投入),有效进行项目实施管理(活动),促使项目建设完成(产出),使项目产出的质量、数量和进度等符合预期的效果(结果)。基于项目逻辑模型这一层次关系,有利于寻找与逻辑模型各层次目标的匹配的VFM影响因素,从而确保VFM影响因素识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实现物有所值目标。

物有所值,即“最优化利用可用资源以获取想要的结果”,也即在购买货物、服务或工程时,用最少的花费使质量和效率达到最高,实现投入资金的最大化价值[9],通常细化为“3E”原则[10]: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个方面。根据英国财政部(HM treasury)制定并发布的评价指南《Regularity,Propriety and Value for Money》所述,VFM应当注重长期决策,不局限于当前利益,并且学习和运用适合VFM促进与评判的工具[11]。如图1所示,VFM评估逻辑模型充分体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要求的“3E”物有所值要求:

基于VFM评估框架,本研究共分为三步:第一步,由于国外VFM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成熟,国内尚缺乏VFM定性评价研究,充分借鉴国外的VFM评估理念和方法是研究我国VFM评估所需的有效途径。所以,本研究从国外文献、资料中,搜集与项目逻辑模型成本、投入、活动、产出、结果的层次目标相匹配的VFM影响因素,识别得到学者和实践者高度关注的10项VFM影响因素。为确保影响因素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本研究对文献、资料中提及的个性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第二步,本研究在借鉴国外VFM影响因素识别成果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VFM评估框架和我国的现有研究资料以及法律规章,深入分析国外VFM影响因素的适用情况,补充和完善了国外VFM影响因素,最后确定了适用我国的12项VFM影响因素;第三步,将确认的VFM影响因素按照项目逻辑模型的各层次目标整理及归类,以响应VFM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原则,并且详细阐释了12项VFM影响因素的内容和作用。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2 基于国外研究的VFM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本研究重点检索并查阅了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关于VFM影响因素的论文[12,13,14,15,16]和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发布的PPP操作指南和VFM评价指南[17,18,19],搜集的国外文献数据库主要来源于Science Direct、Emerald、Springer,这些论文学术严谨,引用频次高,引用价值较大;PPP操作指南和VFM评价指南是公认的国外权威管理机构根据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制定,对VFM评价的研究有较高的影响力,具体内容见表1中:

注:加粗和下划线项为不同研究中侧重点不同的个性因素

由于诸如“全寿命周期成本权衡”、“合同整合”和“承包资产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四项影响因素,都是为了评价一体化的设计方案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且属于成本层次的目标;如“放松管制和放开私营部门市场准入”、“改善和增加公共部门的配套设施”、“法律和政策环境考虑”、“补贴政策”、“政府支持”,共同评价政策支持与法律环境方面政府的投入要素,这些具有相同作用的VFM影响因素名称各异,本研究根据影响因素的评价内容,统一了各层次中具有相同内容和作用的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通过上述对国外研究的VFM影响因素归类和整理,本研究将资料中出现次数高、学者普遍关注的10项共性因素确定为初步识别的VFM影响因素,这10项共性因素有:全寿命周期成本、私营部门的综合实力、政策支持与法律环境、资产利用、竞争引入、风险管理(按照各自专业能力进行最优化的风险分配)、创新潜力(激励设计和技术创新)、产出规范(详细明确或可测量的产出标准)、合同弹性(保持PPP合同的灵活性)和绩效衡量标准。

对于个别学者关注的个性因素(表1中加粗和下划线项),项目规模、资产寿命、资产复杂性、场地类型和市场先例、足够大的项目规模和长期性、投标成本,项目试运转低、影子税费、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外融资。虽然这些影响因素对PPP项目识别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在资料中出现次数少且不具有代表性,故没有纳入到10项初步识别的VFM影响因素中,并且剔除了项目试运转低、影子税费、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外融资三项影响因素。

具体到项目试运转、低影子税费两项影响因素,国外学者以香港、英国、马来西亚的高级政府部门的受访人群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指出其对VFM的影响显著性低,目前不具有普适性;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是指项目融资的债务不计入项目公司股东的资产负债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将项目债务和项目失败的风险与其自身的资产和债务隔离,避免PPP项目的高额负债对企业资信影响。但表外融资有可能被滥用,作为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且我国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

3 结合我国国情的VFM影响因素的确立

虽然VFM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我国直接引用该方法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难度,因此,运用国外的VFM评价方法必须与我国特殊国情和PPP项目现处的各种环境结合起来。本研究从大量的国内PPP项目影响因素、VFM定量评价等文献[2,3,4,20,21,22,23,24,25]和政策规章对上述的国外VFM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使国外的VFM影响因素贴合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家政策方向。表3统计了查阅的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代表从该文献中识别的VFM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3.1 初步识别的VFM影响因素适用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PPP项目影响因素、VFM定量评价等文献和政策规章,发现国内对于PPP项目的影响因素研究与识别的VFM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如亓霞、王守清提出的PPP存在的融资风险和收费变更风险问题,可从中识别“政策支持和法律环境”以及“合同弹性”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并且定量评价中存在着诸多假设和不足,可以在定性评价中加以考虑,如,彭为指出PSC方法没有考虑外部性的影响,外部性是项目形成第三方收益的重要因素,因此识别了“资产利用”影响因素。如表3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与10项国外VFM影响因素存在着一致性。

在我国的政策规章中,113号文提到定性评价重点关注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与采用政府传统采购模式相比能否增加供给、优化风险分配、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等;76号文指出项目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公共服务需要、责任风险分担、产出规范、关键绩效指标、支付方式、融资方案和所需要的财政补贴等要素,平衡好项目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实现激励相容。两份政府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10项影响因素。所以,综合国内PPP项目影响因素、VFM定量评价文献和政策法规可以发现,国内的实践情况和研究有利地呼应了上述10项VFM影响因素。

3.2 VFM影响因素的补充和完善

除已剔除的三项影响因素,项目规模、资产寿命、资产复杂性、场地类型和市场先例、足够大的项目规模和长期性、投标成本这些影响因素虽然在资料中出现次数少且不具有代表性,但却是PPP项目决策时比较关注的影响因素,其具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关注融资渠道的建设对VFM的影响:金融市场能力,融资创新,融资费用;二是反应与项目价值相称的费用支出情况的影响因素(即采购成本、交易成本等占用总成本的费用不宜过大,这部分成本随着项目的规模增大而趋于相应的比例减少)有:项目规模、资产寿命、资产复杂性、场地类型和市场先例,足够大的项目规模和长期性,投标成本;三是反映PPP项目价值与公众利益的关系:有形和无形的用户利益;通过项目逻辑模型的VFM评估框架,本研究将这些个性因素与国内的情况相结合起来考虑,决定将融资可行性纳入“全寿命周期成本”、把“项目特征”作为VFM影响因素、增加“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分别分析如下:

(1)融资可行性纳入“全寿命周期成本”。学者Estache et al[26]指出PPP模式在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一体化整合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励私营部门统筹制定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设计与技术方案。结合文献中列出的较低的融资与财务费用因素,有吸引力的融资方案和合理性因素,76号文提出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与前文所述的融资市场能力和融资创新因素存在着一致性,体现出建设健全融资市场,制定有吸引力的融资方案等方面的要求。所以,通过结合国内实践和研究情况,将融资可行性纳入全寿命周期成本,关注PPP项目融资过程的支出费用和融资方案的吸引力,更适用我国尚未成熟的PPP市场。

(2)“项目特征”作为VFM影响因素。国外学者关注投标费用、采购成本、交易成本等费用的大小,这一研究的关注,反映出PPP模式应考虑项目是否足够大、时间是否足够长到足以抵消高额的交易成本,形成与项目价值相称的费用支出。在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文献、资料的研究中,有承建项目类型、设计施工复杂程度两项因素,考虑项目时间、规模、复杂程度等特点对公共项目决策的影响;竞争性招投标程序的完善与合理、标准的合同结构两项因素,旨在改进PPP项目实施流程,降低采购等方面费用占项目总成本的比例;21号文提出审慎控制新建PPP项目规模,43号文提出要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因此,上述文献、资料共同说明了界定项目特征因素的重要性。

(3)增加“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在表1国外研究中有形和无形的用户利益因素,很好地反映了公众参与到PPP项目中的价值所在。在国内研究中,有社会公众支持和满意度因素,指出公众的需求和支持力度影响项目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专家经验和公众参与因素,指出借鉴专家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提升PPP项目实施能力,建立政府公众的双向沟通机制提高采购操作透明度。因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早期参与有助于给项目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利益相关者能就项目关注点、业绩预期和潜在风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拟议的采购项目方案至关重要。若不与利益相关者协商,项目在后期则可能招致反对,从而使项目进程减缓或偏离预定目标。所以,评价公众参与因素更有利于实现项目资金价值,对政府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4 基于项目逻辑模型VFM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国外与国内的研究分析,最终确定12项VFM影响因素,根据成本、投入、活动、产出、结果的各层次目标的匹配情况进行归类和处理,从表4可以看出这些影响因素囊括了项目逻辑模型的所有层次,有效地保障了12项影响因素识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符合PPP项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物有所值要求,如下:

(1)分析全寿命周期成本、项目特征、公众参与、私营部门的综合实力、政策支持与法律环境因素,有利于PPP项目资金的节约、各参与方能力的建设、PPP项目实施环境的保障。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因素主要在于环节的整合和预测的准确性,整合潜力越大越能有效地激励私营部门制定低成本的实施方案,准确的成本估计有利于确定PPP合作期长短、付费多少、政府补贴等;通过项目特征的评价,识别与项目价值相称的费用支出占总成本的大小,以及适用PPP模式的特点。PPP项目规模大,才能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能够抵消高额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资产寿命长和资产种类多,将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为全寿命周期成本提供基础条件;通过评价公众参与、私营部门的综合实力、政策支持与法律环境因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筛选实力雄厚的私营部门,树立政府部门PPP理念和不断完善政策以及法律环境,是PPP实现公开透明,对抗营运风险的重要条件。

(2)充分利用资产、优化风险、鼓励创新等手段,提高PPP项目的实施效率。通过资产利用,增加额外的第三方收入,可以降低政府的成本和公众的支出;通过考察项目将引起社会资本(或其联合体)之间竞争的潜力,以及预计在随后的项目准备、采购等阶段的竞争措施,降低交易价格,提高项目生存能力;保持一定的合同弹性,有利于建立特许期和定价动态调整机制,保障PPP项目相关计划改动之后仍然能够顺利进行;风险管理有利于建立PPP项目风险管控措施,节约PPP项目资金,有效激励私营部门和后续阶段的稳定;通过创新潜力的评价,能够鼓励PPP项目设计方案和盈利模式创新,提供私营部门创新机会和创新空间,是PPP项目成功利用社会资本,提高运营效率的基础。

(3)评价产出规范和绩效衡量因素,有利于PPP项目的目标引导和目标控制,实现项目的最终服务质量。对于识别阶段的项目来说,前期产出规范和标准越清晰和明确,有利于政府就合同协议对合作方监督,也有利于私营部门设定绩效目标,从而制定有效的方案实现预期目标;绩效衡量的要求和标准越全面合理,越清晰明确,项目的运营稳定性越有保障。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5结论与展望

VFM评价是政府进行PPP决策的有力工具,我国需要积极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和汲取成功经验,着手设计我国VFM定性评价的影响因素体系。本研究根据项目逻辑模型的VFM评估框架,通过借鉴国外的VFM影响因素,并充分结合我国特殊国情,系统的识别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12项VFM影响因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实践意义:

(1)12项VFM影响因素能全面有效地满足VFM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三大原则,研究利用项目逻辑模型,同时结合国外与国内的情况,最大程度上的保障了识别的VFM影响因素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定性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定性评价过程中,可结合具体项目制定更加详细的定性标准,利用李克特量表和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

上一篇:色彩的表现语言下一篇:初中品德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