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信息

2024-05-20

定性信息(精选10篇)

定性信息 篇1

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虽然客观存在, 但对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的控制是有必要性。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 就是对影响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进行约束和调节, 使会计信息达到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这一目的。

一、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的必要性和原则

1、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的必要性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内外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会计信息不可能本源地再现企业资金运动价值方面的潜信息,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总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对其影响因素的控制。会计是以提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的信息为目标的, 如果会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不确定性程度过大, 也就是说偏离企业价值运动的实质太远, 超过信息使用者可接受的区间范围时, 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 使会计信息失去作用, 甚至产生危害:投资者不能准确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业绩;投资者和债权人失去了正确预测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使国家宏观调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都必将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如果出现上述情况, 并且长期得不到控制, 那么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受到质疑, 从而影响会计学科的发展。所以应当对影响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并尽可能的进行有效的控制。

2、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的原则

(1) 成本效益原则

即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大于消除它们所花费的劳动。一个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应允许这样的不确定性存在, 即这些不确定性不至于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幅度, 不会对决策产生偏差影响, 而其存在却又能减少会计核算工作量。因而, 在进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时, 必须考虑其本身所得与所费之比的经济效益, 如果消除某些不确定性花费的劳动大于所取得的会计信息带来的利益, 那么这种消除就没有必要。

(2) 谨慎性原则

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遵循谨慎性原则, 这是会计界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 对待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 特别是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的经济业务时, 持谨慎性态度应该说是合理的, 在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进行估计时, 计量的尺度适当地向损失或费用方面倾斜, 即适度地低估可能的收益和高估可能的损失, 这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尤其重要, 但同时也应注意倾斜的“度”, 科学的做法应按照量化标准来倾斜。

(3) 重要性原则

在会计工作中, 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则, 并非所有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都需要事无巨细地确认、计量与报告。而且, 信息赘余和信息匮乏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来说同样都是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将那些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详细地进行反映。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处理涉及到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怎样判别或筛选应予以确认和报告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 怎样认识估计项目的精确程度, 怎样对项目做出判断等, 都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4) 中性原则

中性原则的实质是, 在准则事前制定、事中执行和事后审核时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中性原则是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另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的作用:一方面, 它是对稳健原则的制约。正是由于中性原则的限制, 才使适度稳健更具科学合理性, 因为不中立的信息必然导致不可靠性;另一方面, 在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进行估计时, 应选用中性的估计方法。中性原则在不确定性会计实务中有许多的应用。

(5) 充分披露原则

会计通过真实与公允地对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内部消息, 特别是有关企业现状和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信息, 能有效地控制“不利选择”。会计通过真实与公允的净收益报告, 而不是将许多损失或风险递延确认或报告假数字, 能有效地控制“败德行为”。因为:一方面, 净收益作为考核代理人经营业务的指标能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另一方面, 净收益能给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员市场传递对代理人的名誉或切身利益有影响的信息。

二、控制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具体措施

1、从会计准则方面考虑

以会计理论为基础制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不能顾及到经济利益各方的要求。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考虑了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问题, 能够达到利益的协同一致, 也就不会引起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 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 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在会计准则的描述方面, 对于会计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 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对不确定性措辞的含义要尽量给出确切的概率数值或范围, 以减少会计实务上因主观判断差异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具体准则之间的不协调或冲突, 会引发会计处理上的不确定性, 进而使会计信息产生不确定性。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建立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来统一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

2、从会计人员方面考虑

会计判断是始终存在的, 因为:首先, 某些会计交易和事项是模糊的, 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其次, 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多种会计核算方法, 也需要会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目标去自己加以选择。此外,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会计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新的会计事项, 而会计准则因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来不及对其加以规范,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自己按照会计一般原则进行判断处理。所以, 会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会计事项。

3、从会计信息的监督方面考虑

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 是导致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我们不能通过过分地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毕竟,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能完全缺少的。所以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 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 达到降低不确定性的目的。

4、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要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知识, 同样的一组“会计数据集”其信息含量的大小, 一般由“会计数据集”的性质给定, 但其实现程度即这种信息含量的作用程度, 却同会计数据的使用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与信息量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于它是一种与使用者能力不可分割的东西。容量再大的会计数据, 对于一个不熟悉会计数据的经营者来说, 仍然是“信息闲置”, 从而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无信息量。因此扩大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另一方面含义, 就是要提高经营者、投资者或会计数据使用者对会计数据的使用能力。

5、从会计反映“时滞”方面考虑

会计反映“时滞”期间越长, 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大, 所以通过控制并缩短“时滞”期间, 就能有效控制并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目前,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已取得巨大发展, 在会计中,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促使会计电算化与网络化, 可以大大降低会计反映“时滞”对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影响。

摘要: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就是对影响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进行约束和调节使会计信息达到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这一目的。本文介绍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的必要性和原则以及控制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控制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与信息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2]林斌:《论不确定性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

[3]葛家澍:《会计学导论》, 立信会计图书出版社, 2004年版。

定性信息 篇2

在总结当前GIS数据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的基础上,论述GIS数据不确定性的框架体系,并分析探讨GIS数据不确定性的`核心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位置不确定性、属性不确定性、时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传播和管理等问题,最后对GIS数据不确定性的数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阐述.

作 者:邬伦 承继成 史文中 WU Lun CHENG Ji-cheng SHI Wen-zhong 作者单位:邬伦,承继成,WU Lun,CHENG Ji-cheng(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

史文中,SHI Wen-zhong(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学系,香港)

定性信息 篇3

摘要:针对风电机组故障信息耦合性、模糊性的不确定性特点,结合贝叶斯网络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上的优势,提出了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的贝叶斯网络方法,重点研究了该方法的两个关键问题,即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的贝叶斯网络建模和贝叶斯网络推理,构建了一种基于事故树分析方法的三层CME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解析了贝叶斯网络的故障推理过程,通过风电机组齿轮箱的故障诊断实例验证了上述模型的可行性和贝叶斯网络推理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具有相关不确定性问题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电机组;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推理

摘要:针对风电机组故障信息耦合性、模糊性的不确定性特点,结合贝叶斯网络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上的优势,提出了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的贝叶斯网络方法,重点研究了该方法的两个关键问题,即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的贝叶斯网络建模和贝叶斯网络推理,构建了一种基于事故树分析方法的三层CME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解析了贝叶斯网络的故障推理过程,通过风电机组齿轮箱的故障诊断实例验证了上述模型的可行性和贝叶斯网络推理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具有相关不确定性问题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电机组;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推理

摘要:针对风电机组故障信息耦合性、模糊性的不确定性特点,结合贝叶斯网络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上的优势,提出了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的贝叶斯网络方法,重点研究了该方法的两个关键问题,即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的贝叶斯网络建模和贝叶斯网络推理,构建了一种基于事故树分析方法的三层CME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解析了贝叶斯网络的故障推理过程,通过风电机组齿轮箱的故障诊断实例验证了上述模型的可行性和贝叶斯网络推理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具有相关不确定性问题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有借鉴意义。

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稳定性研究 篇4

关键词: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稳定性,模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 社交网络存在于社会需求当中被众多的群众所欢迎。随着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站出现, 中国的网民数量也在激增, 社交网站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社交网站的人群越多, 网络信息传播就越重要, 越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学者们需要对社交网络当中的信息传播进行研究, 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稳定的社交网络体系。

1 信息传播的机理与模型

SIR模型是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最为经典的模型, 该模型可以很好地表述出信息传播的状态。SIR模型将信息传播的节点分为3种状态, 并按照信息是否被接受和被传播分别定性为S:易感染, I:感染, R:免疫。学者们将SIR模型当中的各个状态相互转移, 以此来研究信息传播是从哪个节点出现又是从哪个节点消失的。信息传播的机理当中包含了遏制机制, 当然, 接受信息传播的用户对已经接收的信息产生遗忘现象也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当信息接受用户的遗忘起到了作用, 就会将用户的感染节点转化成易感染节点, 受到该转变的影响, 信息用户会选择重复接受信息, 以达到完成信息接受的目的[1]。因此, 对于信息传播的模型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SIR模型增加了对遗忘机制的表示。

1) 在网络当中节点大于1的情况下,

2) 在转移概率在0-1之间时,

3) 最终根据信息传播规则所形成的公式

2 分析信息传播的稳定性

从稳定性的角度考虑, 研究资料依然将稳定性以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根据Routh-Hurwitz的稳定性理论依据显示, 信息传播的稳定性是依据社交网络当中的信息接收与信息传播所决定的, 且在关系的表现上呈现出渐进稳定。当信息传播的形式趋于稳定, 各个节点之间都保持了平衡的状态, 所表示出的含义显示信息传播的持续。

3 数值仿真研究

为了更好地确定信息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途中的变化的影响, 专家学者将数值仿真的研究办法用于研究信息传播规则以及稳定性研究是否真实有效。事实上, 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存在着多种变化, 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社交网站用户的疾病、用户所使用的计算机是否遭遇病毒, 社交网站用户之间的谣言, 都能影响到信息传播的稳定性。根据数值仿真研究的资料查询显示, 对于信息传播稳定性的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传播。从传播的机理考虑, 数值仿真研究得出了阻碍信息传播的两大主要因素, 即遏制机制和遗忘机制。受到社交网站当中所传播的话题差异性引导, 信息传播的速度, 范围以及传播的信息内容都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行为。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遗忘机制也会使信息出现重复传播的过程, 从而导致对于信息传播的研究需要更具合理的理论解释。专家学者需要再针对信息传播的行为做出深入的讨论。

4 结论

不管从哪个理论考虑, 专家学者在对社交网站当中的信息传播稳定性的研究都已经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虽然目前状态下的信息传播行为依然没有被研究透彻, 但经过对各种理论的逐步演示和通过模型的建立, 定然能帮助学者们在研究的路途当中更为顺利。文章的表述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社交网络当中的信息传播行为, 通过对传统的SIR模型的研究和对遗忘机制做出表述的新型SIR模型的展示, 给出信息传播行为的部分内在规律, 从而使学者们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赵英.社交媒体对企业内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传媒, 2014, 11 (22) :68-70.

定性信息 篇5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5.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6.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7.(2015·泰州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8.(2015·西安模拟)下面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示意图,需要补充完善的碳循环过程包括()

A.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 B.动物―――→大气中CO

2C.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和动物―――→大气中CO2

D.以上均错误

9.(2015·南昌调研)下面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有关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2015·合肥质检)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1.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近40年每月平均CO2浓度图,图乙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使CO2的消耗减少 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二中甲代表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非选择题

13.(2015·湖北八市联考)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至⑩表示过程,Ⅰ至Ⅳ表示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图中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请用图中数字符号填写)。

(2)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该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和X,其中的X在过程①中与绿色

要的不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代表分解者,其中的Y主要指________类生物。

(3)图中结构Ⅲ与 Ⅳ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正常情况下,①=②+③+④,故大气中的CO2含量相对平衡,但是⑥这一途径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请你提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图2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该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提高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

(4)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015·银川模拟)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中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下面甲图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鲫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将________。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的x与y组成的面积越大,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1.选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大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选A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弱,但由于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

3.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4.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5.选B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6.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7.选C 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丙体现双向性,因此为信息传递。

8.选C 图中只有生物成分之间及微生物与大气中CO2间的碳流动过程,缺乏植物和动物与大气间的CO2交换过程,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大气主要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已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选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肥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选D 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11.选C 图一中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是由化学燃料的燃烧造成的;

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c过程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f过程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甲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占有的碳元素最多;丙是分解者,其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12.选C 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a点,生产系统的稳态将遭到破坏;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根据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型曲线中的K值。

13.解析:(1)图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过程,过程②③④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2)甲是自养型生物,因此属于生产者;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者,与绿色植物比较,这类生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来自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则Y主要指真菌。(3)结构Ⅲ和Ⅳ分别是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原核细胞的拟核,细胞核有核膜包被,拟核没有核膜包被。(4)温室效应是由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引起的,降低温室效应,可以增加大气中CO2的“去路”,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消耗大气中更多的CO2,同时减少大气中CO2的“来源”,即可以通过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同时开发新能源替代化学燃料来实现。

答案:(1)① ②③④(2)生产者 不能利用光能,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来制造有机物 真菌(3)Ⅲ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Ⅳ没有(4)①植树造林;②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③开发新型能源(答案合理即可)14.解析:结合图1分析碳循环过程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过多,而大气中CO2过多是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造成的。图2中农作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固定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1中丙代表分解者,图2中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有蚯蚓、食用菌。

答案:(1)生产者 细胞呼吸 化学燃料过快过多的燃烧 直接(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3)生物种类(4)食用菌、蚯蚓 15.解析:(1)甲图中黑鱼所占的营养级最高,其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食物链有3条,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黑鱼。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2)如果除去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必然导致摇蚊幼虫增多,可推出黑鱼的产量将会上升;因为物种丰富度减少,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会降低。(3)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些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功能。(4)乙图的虚线部分表示处于动态平衡,说明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偏离程度越大,说明越容易受到破坏,抵抗力越小;x表示破坏后恢复平衡的时间,x越大则恢复平衡越慢,说明恢复力越小。

定性信息 篇6

( 一) 基本案情

被告人张某某:原系某交警支队交通处副处长

被告人李某某:个体户

被告人孙某某:出租车司机

被告人田某某:出租车司机

2010 年初至2011 年4 月, 被告人张某某在担任某交警支队交通处副处长期间, 与被告人李某某合谋约定, 由李某某负责收取出租车公安交通管理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 ( 俗称: 交通违章罚款单) 并按罚款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现金, 李某某私分部分现金后, 将交通违章罚款单和罚款金额的50% 现金交给被告人张某某, 由张某某利用主管处理交通违章的便利条件, 非法消除出租车交通违章罚款记录。随后, 被告人李某某分别告知被告人孙某某、田某某、刘某某, 称其在某交警队有认识人, 可以消除交通违章记录, 并合谋由孙某某、田某某、刘某某各自负责收取出租车交通违章罚款单并按罚款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现金, 并将交通违章罚款单和罚款金额的60% 现金交给李某某, 李某某私分罚款金额10% 的现金后, 再将交通违章罚款单和罚款金额的50%现金交给张某某, 由其利用职务之便, 非法消除出租车交通违章罚款记录。

( 二) 判决过程及结果

本院认为, 被告人张某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 利用其主管处理交通违章的便利条件, 以非法消除交通违章罚款记录的手段,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被告人李某某、孙某某、田某某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 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 以非法消除交通违章罚款记录的手段,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均已构成贪污罪。判令被告人张某某犯贪污罪, 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被告人李某某犯贪污罪, 判令有期徒刑五年; 判令孙某某犯贪污罪, 判令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缓刑一年六个月; 被告人田某某犯贪污罪, 判令有期徒刑一年, 缓刑一年。

原审被告人李某某不服, 以其行为不构成贪污罪为由, 向本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受理后, 撤销一审法院判决, 发回一审法院重审。

期间某人民检察院变更起诉书,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进行删除, 其行为已触犯了《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 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应当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审法院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之后, 判决判令被告人张某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被告人李某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判令有期徒刑三年, 缓刑三年; 判令孙某某犯贪污罪, 判令有期徒刑十个月, 缓刑一年; 被告人田某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判令有期徒刑六个月, 缓刑六个月。

二、主要问题及争议

关于本案的定性, 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 1) 构成贪污罪; ( 2) 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3) 构成盗窃罪; ( 4) 构成诈骗罪。

第一种观点认为构成盗窃罪。理由为: ( 1) 被告人张某某利用工作便利, 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删除, 向违章人员收取所谓的违章处罚款, 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2) 客观上, 被告人采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 窃取交警部门应得的国家经济利益。被告人删除信息是秘密进行的, 取得钱财相对交警部门而言是秘密的, 采取的手段也是秘密的。 ( 3) 被告人虽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 但未达到后果严重, 不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构成诈骗罪。理由为: 被告人张某某明知自己非法处理交通违章信息不具合法性, 但以非法占有他人私有财产为目的, 制造假象, 对外谎称可以少罚款、不扣分地处理交通违章信息, 骗取交通违章行为人的信任, 使被处罚人自愿交付财物, 数额较大, 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理由为: ( 1) 被告人张某某违反国家规定,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删除, 破坏了交警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秩序, 致使违章者应缴纳的罚款不能及时缴入国库, 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 被告人非法处理了700 余条的违章记录,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达到后果严重的程度, 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2) 全国各地对类似案件的处理均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定罪处罚, 有先例可循。

第四种观点认为构成贪污罪。理由为: 被告人利用其担任某交警支队交通处副处长的职务之便, 向交通违章行为人收取“处理费”, 为违章人消除违章记录,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 即罚款应上缴国库) 构成贪污罪。

参考文献

[1]李立众编.刑法一本通 (第九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2]张明楷编.刑法学 (第四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定性信息 篇7

一、资产减值不确定性的表现

(一) 资产减值的确认

根据FASB在1984年公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 确认的定义得到了规范和细化, 指出“确认是指将某一个事项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或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资产减值损失作为一个会计事项, 其确认是指已列入财务报表的项目的变动或清除的确认。其中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资产减值标准的多样性

(1) 标准多样性产生的原因。理论上, 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有三种, 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如果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则该项资产发生减值, 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重新确定其价值。确定某一项资产是否减值的最好做法是针对每一项资产都重新确定其可收回金额, 再与其账面价值相对比, 但工作量比较大。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 需要界定一些标准再进行计量和披露, 以减少工作量。

(2) 标准判断的不确定性。由于经济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会计专业人员很难把握区分永久性资产减值与可能性资产减值的标准。在永久性标准下, 管理层出于对当期业绩提成的考虑, 可能会拖延减值损失的确认;在可能性标准下, 又存在因确认与计量基础的不同而导致资产被高估的可能性;经济性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确认时的主观判断和认为操纵, 但仍存在不确定性。

2. 各标准的不确定性规定

(1) 永久性标准。永久性标准认为, 只有永久性的资产减值损失才能予以确认。这种标准的要求太高, 并且区分暂时性减值和永久性减值的界限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这就为管理层灵活确认减值损失来调节报表创造了机会。

(2) 可能性标准。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时所遵循的标准。通常来讲, 由于这种标准规定使用现值来判断资产是否减值, 使得它更加依赖于管理人员的判断能力。

(3) 经济性标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 有迹象表明存货、金融资产等资产发生减值时, 要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减值损失, 而有客观证据表明当存货、金融资产等的价值已恢复时,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但资产价值是否恢复也依赖于人员判断。

(二) 计提中存在的随意性

《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留下较大的可选择空间。

第一, 关于“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的规定会计制度规定, 对于“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营模式选择采用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两种方法, 并确定计提比例, 只须相关部门批准即可。在这种会计制度下, 随着企业可选择空间的扩大, 它们出具的相关报告上所承载的财务信息会丧失一定的可比性。同时, 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受到质疑。

第二, 关于“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会计制度规定, 存货和固定资产应按单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并对其计提方法作了具体规定:存货跌价准备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提, 固定资产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是存货成本不可收回部分和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第三, 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应当定期检查并预计各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未来盈利能力, 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对于实质上已发生减值的无形资产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并规定了属于全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三种情况。但这种对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预计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三) 收回金额确定依据不明

会计制度规定, 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来计提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 则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如何确定可收回金额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操作程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规定, 企业可以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上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企业严格资产质量管理的作用, 但准则的规定缺乏明确的计算程序和计算标准, 对具体情况的界定缺乏明晰性, 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自主空间。

二、资产减值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分析

会计制度规定, 对于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以减值损失的形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冲减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 增加资产,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和不完善性往往成为企业操纵会计利润的手段。目前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 计提的标准难以掌握, 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目前, 我国采用经济性标准计提减值准备, 即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该标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但是由于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不健全, 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并且多数企业资产种类多, 要对成千上万种资产的可变现或可收回净值逐一确认计量, 难度更大, 可操作性更差。

(二)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被滥用, 成为操纵盈利的手段

通常来讲, 企业主要通过三种计提准备的方式, 一是在某一年通过计提巨额减值准备来增加当年的费用, 从而造成当年巨亏, 为来年利润的增长做铺垫;二是充分挖掘减值准备“小金库”的功能, 在当年适当冲回往年多提的减值准备, 以调节盈余;三是当年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 虚增利润。通过“计提准备”来操纵利润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粉饰报表的主要途径。

(三) 客观性难以界定, 外部监管难度大

首先,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主要表现在短期投资公允价值、存货可变现净值, 长期投资、应收款、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如“可变现净值”, “可回收金额”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其次, 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等不甚了解, 因此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四) 披露无法满足要求

目前,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 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均以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 (除固定资产) , 这种规定限制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了解。另外, 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只是散见于多个不同的损益类账户的明细账资料, 使得利润表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确认的损失得不到足够明晰的反映。而事实表明,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或转回) 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若不能明细的反映在利润表中, 会对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误导。

三、结合资产减值问题探讨如何减少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要求, 降低会计信息不确定性, 应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研究, 本文针对资产减值计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下意见和建议。

(一) 健全资产信息市场

完善的信息市场机制是会计活动依法依规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最主要的是要健全和发展我国的资产信息市场, 规范资产信息披露的相关程序, 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客观环境, 并鼓励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询价、报价系统等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定期公布。

(二) 加强职业人员业务道德素质教育

资产减值计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而这种主观判断的应用体现在会计活动的很多方面, 例如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估计, 计提坏账准备的比率等。因此, 正确地核算资产减值, 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三)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 并能行使权力、承担责任、相互监督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 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 公司各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披露等都需要经过治理结构的层层把关。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合法、健康、高效的运营, 是保证信息披露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四) 建立健全与新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或多或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影响, 为了使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 有关部门应修改相关法规, 并阐释新会计准则的要点, 解答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也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 加大外部机构的检查与监督力度

首先, 应该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职能。注册会计师负责鉴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应注意审查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资产减值方面的虚假信息的披露, 对于存在问题的披露, 应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协调, 指导其进行纠正;其次, 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所涉及的会计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 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对运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计提咋产减值准备时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M].大连出版社, 2005.

[2].陈耀敏.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 2009 (5) .

[3].段桂雪.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双面影响[N].科技信息, 2009 (1) .

[4].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管理委员会.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R].1984.

定性信息 篇8

一、企业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概述

现阶段, 企业网络信息平台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以网络为媒介的企业信息处理系统, 包括企业信息处理系统、企业事务处理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辅助处理系统;除此之外, 还有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和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和访问。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经历了集中式、分散式和分布式处理模式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企业管理领域之后, 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渐强大。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力不仅来自国内同行业, 还有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只有企业内部的综合实力提升了, 才能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巨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说, 企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 对凝聚企业自身的实力是一个重大的提升。

企业网络信息平台将人工采集和提供的信息, 经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靠处理, 将其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企业内部基于网络平台, 对这些资料进行交流、共享, 能够高效地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出改进和解决的措施, 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均处于高效有序的状态。譬如:企业的ERP系统, 其对相关业务数据的处理和传输, 使得企业所有相关部门的交流变得更加的高效和便利。

二、企业网络信息平台安全性与稳定性特征

企业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需要软硬件、系统设计和管理团队共同打造的。

从软件应用层面上来讲, 信息访问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均能够从技术层面上来进行安全性能的控制;从物理基础层面来讲, 主要包括物理结点和网络结点;从系统软件层面来看, 桌面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共同组成, 所有的信息必须遵守网络上所有计算机的传输规则和接口协议。其他相关的分组交换平台, 譬如邮件、即使聊天软件等都需要遵守应用层的安全和服务许可。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分析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特征, 所有的信息处理服务器, 需要分布式的处理信息, 但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还需要拥有集成式的信息处理服务器。一个完整的网络信息处理系统, 才能实现网络信息平台的稳定性。结合企业运作的需要, 各个业务部门所有的系统软件、计算机设备和应用软件在物理上都具有差异性, 因此, 网络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

三、如何有效打造安全稳定的企业网络信息平台

企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 确定硬件配置方案;其次, 布设网络连接和安装网络交换设备;接着, 安装网络服务器;再次, 设计网络管理方案并选择安装网络操作系统;最后, 选择网络上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信息访问服务系统和通讯服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步骤和设计方案都需要相互地切合。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硬件的设置上需要考虑到便捷性与可扩容性, 最重要的要遵循可靠性和安全性准则。

在软件和系统设计方面, 需要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性。一般采用星形结构, 若是采用总线形拓朴借口, 一旦某个出现问题, 整个系统都将面临瘫痪的局面。根据企业自身的特性, 若是拥有分公司或者多个厂址, 可以结合总线型和星形结构。一般企业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性, 是由操作系统和基于操作系统的网络性能共同决定的。企业各网络信息平台的用户的数量, 也将影响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减少重复信息的录入、确保存储的安全与稳定, 都是十分必要的。严格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和密钥设置与管理, 也是网络信息平台科学管理的重要事项。

四、结语

企业网络信息平台对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信息资源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安全稳定的信息平台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着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它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工作效率带来了极大地改善,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 企业网络技术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企业信息平台要实现数据信息安全稳定的传输、共享, 以及对相关过程的控制和监督, 就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和实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网络,信息平台,技术,安全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罗晶.浅谈企业网络系统建设[J].理论界, 2010年05期.

定性信息 篇9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农村人口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 至今仍有约70%居民住在农村。据统计,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应该是在5亿左右, 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大约是在1.5 亿到1.6亿, 乡镇企业就业大体上是1.3亿左右, 因此, 潜在的农村过剩就业人口应该是2亿左右。[1]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密切关注和需要做好的工作。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 但多数是从体制和政策的变革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忽视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同时发生的这一现象, 未能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正是由于产业升级的需要与劳动力密集的矛盾, 使得农村劳动力依靠城市工业就业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所以, 要切实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需要找到能够有效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 而这又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农民就业选择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一定以比较利益为导向, 比较利益高的行业及地区, 必然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但是, 中国农村社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直接制约了其识别各行各地区的比较利益高低的能力, 加之中国社会尚未建立起广泛的一般信任机制, 尤其在农村, 基本上以特殊的血缘、亲缘及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信任群体,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信息获取也就多数以此特殊信任群体为媒介, 造成信息获取的偶然性极强, 进而决定了农民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性较高。

从社会群体心理看, 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受到自身及用人单位偏好的影响也很显著, 如农民就业的地域偏好和行业偏好以及单位用人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素质偏好等。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及行业利润率的变化会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选择偏好;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及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 用人单位的文化素质偏好也水涨船高, 劳动力供需双方偏好的不断变化也加剧了农民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性。

我们以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对象, 对农民收入、受教育年限、工作地点、就业行业以及偏好的行业等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找出农民就业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 从经济学、社会学视角出发, 剖析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偏好状况及相关数据分析

1.数据概况

本研究以广东省北部地区农村为调查对象, 样本取自2005年当地农村劳动力, 有效样本为354人, 其中女性为172人, 男性为182人。访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成员 (16岁以上、65岁以下的在业人员) 就业情况、收入、就业期望等25项条目。[2]

2.流动就业的非农就业偏好高于本地就业, 收入也高于本地就业收入

劳动者的工作地点表明了劳动力的流动状况。据我们调查发现, 留在本地工作的农民占了近一半 (46.61%) , 去外地工作的占了53.39%。从表1统计可以看出:留在本地就业的农民有34.55%仍愿意从事农业, 而离开本地的农民中只有4人愿意进行农业生产, 所占比例不到2.12%, 说明外出劳动力基本上都偏好从事非农工作。本地就业的农民愿意从事工厂生产、建筑业和商业的分别占8.48%、9.09%和11.52%, 而外地就业农民的相应比例为26.46%、12.17%和20.63%。可见, 劳动力的流出有助于农民就业偏好的改变, 使其更偏好于非农业生产, 从事具有更高潜在收入的其他工作。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外地工作的农民的现实收入确实比本地工作的农民高出较多, 本地农民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只占7.27%, 而外地就业的农民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则占17.46%;而年收入5000元到2万元的农民本地比例为21.82%, 外地比例为46.03%。

3.偏好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含量高于农村劳动力整体样本

从表3可以看出, 该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42.11%从事农业劳动, 初中有15.22%务农, 高中则只有4.76%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农村偏好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与仍愿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比要高得多, 主要表现为年纪轻、文化程度高 (相对于现在仍偏好农业就业的劳动力) 、身体状况好。

调查样本中偏好非农就业的平均年龄为33.4岁, 低于全部农村劳动力样本36.4岁的平均年龄, 说明年龄较轻的劳动力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

通过对外出打工者文化程度的调查发现, 文盲、小学人口为14人, 占外出打工人口总数的7.41%;初中毕业和肄业生为134人, 占全部外出人口的70.90%人;高中以上为41人, 占外出打工人口总数的21.69%。而留在本地的劳动者中文盲、小学人口占27.27%, 初中毕业和肄业生占58.18%, 高中及以上占14.55%。显然, 外出人口的劳动者文化素质高于在家的劳动力素质, 偏好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高于农业就业的劳动力。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获取

动态考察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就是一个从确定性的就业状态到就业偏好的改变, 再到不确定性的就业选择过程, 这一过程中事件的信息量在不断变化。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 事件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信息的不确定性, 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时获取更多的信息则会降低不确定性。但在中国目前的转轨经济条件下, 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 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获取存在着诸多问题。[3]

1.一般信任机制缺失导致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出劳动力在市场中通常处于信息弱势地位, 用工单位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及农村劳动力在外地急于找到一份工作的心理压低工资, 采取歧视性的待遇。而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过于单一也使得其寻找工作的讨价还价能力极为薄弱。

从表5看出, 在样本地区劳动者非农就业中, 依靠熟人介绍工作的占32.49%, 是最主要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依靠自己去找工作的占22.88%, 靠政府帮助和劳务市场找工作的仅有5.64%。这种信息来源结构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经营观念有直接关系。“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既意味着血缘关系, 又意味着最为频繁的交往;既有最强烈的感情纽带, 又有对等的工具性交换 (如利益互补) , 成为一个以“自己人”为特征的关系类别。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群的信任主要是基于社会相似性, 即根据他人与自己在家庭背景、种族、原籍、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 弱化了其他方式产生的信任。因而, 中国社会信任属于特殊信任, 一般信任程度较低。[4]所以, 农村劳动力更加偏好于信任亲戚、同乡等熟人介绍的工作信息。而政府和劳务市场未能发挥真正作用也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特殊信任的程度, 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无组织性和不确定性。

2.劳动力市场不规范扭曲了市场需求信息

中国正处于转轨经济过程中, 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 (包括经济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市场机制和监管手段等) 不够健全, 法律法规也不完善, 加之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 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秩序很不规范。劳动力市场参与主体在管理、用工和信息提供方面都比教混乱。国务院规定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下属机构, 并对其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方面的主要职能做出了说明。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很不规范, 出现了“多头管理”, 公安部门、计划部门、城建规划部门、计生部门等也越权执法, 但他们却不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而更多的是为了利用管理职权强行收取各种管理和服务费用。这种状况给本来就收入微薄的农村劳动力带来了不少负担, 破坏了其在城市中寻找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的中介机构的资质和行为也不符合规范, 存在随意开办劳动力职业介绍所、无承诺的高额收费、信息失真以及提供虚假信息, 甚至与用人单位勾结搞假招工, 骗取中介费用, 使得劳动力市场中介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鸿门宴, 令其望而却步。

即便找到了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利益可能仍然得不到保障, 因为目前相当多的单位用工极不规范, 没有完全遵守劳动用工的有关法律, 经常采取招收“临时工”的方式, 不对招工录用登记备案, 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任意压低工资和拖欠工人工资等, 以致近年来多次出现“民工讨薪”的极端事件, 让更多的民工慢慢心灰意冷, 使原计划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市场是否真的需要他们产生了怀疑, 甚至出现了对用人单位的仇视态度, 这些不规范的市场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育。

3.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已经逐步走向融合, 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 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造成大量城市职工下岗分流之后, 城市政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地方就业保护政策, 给予城市劳动力优先就业权, 制定了种种政策规则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促成了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正规劳动力市场和从属劳动力市场。即城市居民在正规劳动力市场就业,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首先要进入从属劳动力市场, 能否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还不一定, 要视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而定。

在统一的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 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市场上劳动力的价格和边际生产率, 其均衡原则是工资率与边际劳动生产率相等。但是, 当一个地区存在着正规劳动力市场与从属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时, 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就会发生改变。由于从属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价格大大低于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 加之正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价格刚性较大, 而从属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价格弹性很大, 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所以厂商更愿意在从属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劳动力。虽然城市劳动力受到较农村劳动力更好的教育, 其劳动生产率一般高于农村劳动力, 但是在普通劳动力市场上, 城市劳动力的优势并不明显, 反而农村劳动力更能吃苦, 更具有雇主所喜欢的“任劳任怨”等优良品性, 所以农村劳动力在普通劳动力市场上基本可以替代城市劳动力,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失业压力。

在企业职工下岗和城市劳动力失业的巨大压力下, 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政治稳定的原则, 不得不做出对农村外来劳动力歧视性的政策安排, 如对劳动力来源地、从业行业、从业数量等做出硬性规定, 或者提高职业准入“门槛”, 设置“户籍”、“学历”等壁垒来限制外来农村劳动力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5]这样, 为了满足城市政府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权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被人为地强制性推移, 直到市场与政策达到一个新的均衡, 这个新的均衡必然与纯粹的市场供求均衡有一个偏差, 但农村劳动者却无法知晓这个偏差将对其产生多大的影响。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不确定性的根源

1.不稳定的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是不稳定的, 往往随着群体、文化、地区以及时间等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偏好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状况。尤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 渐进式改革带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渐进式变迁。中国已经从百姓排长队购买物资的短缺时代过渡到市场供给结构性过剩的时代。随着教育、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产业中技术和资本的含量不断提高, 产业高度化过程中对资源要素的偏好发生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逐渐排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 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开, 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开始转变, 渐渐出现多元化特征, 社会结构的多元化造成了社会偏好的多元化, 市场需求发生了更加纷繁复杂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特征是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 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影响着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偏好状况, 如技术和产业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就偏好于招收教育程度略高的东部或中部农村劳动力, 而比较排斥西部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劳动力。

而且, 农村劳动力通常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 极易受到他人偏好的影响, 这种不稳定的偏好引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民工潮”现象。[6]这种从众心理产生的“羊群行为”往往会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民工潮”的结果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迅速增加, 尤其在建筑业、家庭服务业和手工匠等劳动力市场上, 甚至在短期内使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工资下降的压力与日俱增, 造成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隐形失业。

2.不确定的市场信息

中国经济转轨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市场化改革, 而市场化改革的一个不容忽视之处就是市场信息的保障和社会信用的建立。而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观念令市场中一般信任机制难以建立, 人与人的交往和信任还是过多地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特殊关系, 仍然存在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任人唯亲而不看实际能力与业绩, 市场机制被扭曲, 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单一, 社会信用不能良性维持。而且中国劳动力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明显不足, 未能有效发挥其市场中介的真正作用, 再加之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十分严重, 从属劳动力市场上的外来农村劳动力要承担比当地的城市劳动力多支付的附加成本——与政府的交易成本。外来农村劳动力对其就业成本-收益的平衡点的判断不仅要依据工资率与成本的均衡, 而且还要取决于他们与政府交易成本的高低。而政府对外来农村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波动性又加剧了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 更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难度。

3.不合理的二元制度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二元就业制度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造成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不确定性的主要根源。尽管这些年的户籍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 但目前尚有一些城市未取消户口的这种区分,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依然牢固, 而且更重要的是“户口”仍然具有身份的性质, 外来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找工作, 首要的问题依旧是城市对其“身份”的排斥, 特别是城市的就业制度偏向于保护具有本地户口的居民, 实施了对外来农村劳动力歧视性就业政策, 剥夺了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中的平等就业权利, 严格限制其进入的行业类别, 人为阻碍其就业机会, 只把城市居民不愿做的那些脏活、累活、重活, 以及危险性高的工种向农村劳动力开放, 而且给的待遇很差、报酬很低, 即便如此, 还只是一些临时工的岗位, 更谈不上什么社会保障。

五、结论与建议

从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不确定性的根源出发, 当前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应立足于制度变革, 以规范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培育和扶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 加强其对抗不确定性的承受力。

1.消除户口的“身份”性质, 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 改变人们对“身份”的特别偏好

中国的户籍制度对于调控人口增长速度、稳定社会治安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但是其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所起到的负面效果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业已成为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赖以支撑的基石, 是横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为壁垒, 是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矛盾的根源所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还户口以本来面目:户口本无贵贱之分, 只不过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城市户口之所以为农村劳动力梦寐以求的本质在于城市资源的稀缺性与城市较农村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由此带来的较高的收入。所以, 要消除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身份差异, 关键在于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 从而改变其对城市户口的特别偏好, 故加快城市化步伐, 大力发展工商业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办法。

2.加强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与现代化建设, 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保障农民工基本权利

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 整顿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提高就业服务队伍素质;延长就业服务链条, 增强公益性服务功能;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 拓宽农村劳动力信息获取渠道;建立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和工资指导价格信息发布制度, 提高信息供给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监督用工单位签约及合同执行状况, 杜绝虚假招工、骗取钱财事件的发生, 加强市场诚信建设;适当发挥舆论媒体导向作用, 关心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 协调城市居民与外来农民工的关系, 建立新型的包容性城市社会。

3.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含量, 增强其承担不确定性的能力

一般而言, 就业者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越高, 则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越强, 就业的范围和层次也越宽广, 承担不确定性的能力就越强。然而, 前面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 单一呆板的教育体制并没有达到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预期效果。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不能仅仅停留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初级层次上, 必须加强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不能局限于书本上一些过时的思想和方法, 要与时俱进地传授给农民先进的应用科技和创新型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鼓励农民自发创业以激发其潜藏于心底的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

[1]林民书, 李文溥, 林枫.郊区被动型城市化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厦门市禾山镇农民非农化问题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02, (09) .

[2]申明浩, 周林刚.农民就业选择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 2004, (01) .

[3]吕炜.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4) .

[4]弗朗西斯.福山著, 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 2001.

[5]梅金平.不确定性、风险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定性信息 篇10

1956年4月,国务院常务委员会批准转发的国家档案局《关于目前档案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安排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以1959年大连技术档案工作现场会的召开为标志,具有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工作始具雏形[1]。1987年我国《档案法》的公布,1996年7月,在北京的召开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正式提出科技档案信息化[2]。科技档案信息化是指综合运用档案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相关原理,以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对科技档案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作用在于:一是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用率,二是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的实效性;三是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实现了资源共享[3]。

计划生育科研技档案管包括优生优育专业技术、社会管理、科学研究、成果开发与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监测数据、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随着计划生育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档案工作整体上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尽管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在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意识的加强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河南省计划生育系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尤其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鲜有报道。我们采用定性访谈方法对河南省计划生育系统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主要了解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各级各地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状况;主管领导对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旨在为政府制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项目点计生委和计生指导站分管科技领导各1人。

1.2 方法本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以抽签法在河南省108个县级市中抽取3个县级市分别为:辉县市,汝州市,临颍市。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归纳。

2 结果

本次访谈的项目县全部是计划生育国优县,在信息传递和思想意识上也相对超前。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各级领导对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项目县的科技档案工作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还极其分散,信息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着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不到位、人员短缺,重视硬件建设,相对轻视人才培养,科技档案信息利用率和可及率较低。主要表现在:(1)信息化建设现状。三县市中,只有汝州、临颍两县市建立了科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及档案数据库,并对部分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加工编排,编成简介、汇编、文摘等各种参考资料,但目前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科技档案信息利用率和可及率较低。(2)领导重视程度。三县市计生部门在建立科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及档案数据库方面认识一致,均在各自人、财、物力所能及范围内投入建设。但其他各项的数据提示三地计生部门在如何高效、科学的使用科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及档案数据库方面认识不统一,运用能力上也参差不齐。(3)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科技档案工作与科技计划、阶段性检查、成果评审等环节严重脱节,在制度和条例上对科技档案的职责、权限、任务、工作程序、标准化、现代化及对外服务等关键问题都没有详实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没有一定数量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人员,有许多是兼职兼管的,这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归档不符合要求,为科技档案后续加工,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设置了障碍;现有档案管理队伍,成员很不稳定,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跳槽,转岗等现象;部分县站在管理体系上也很不顺畅,编制、经费、设备配置、工作场所等方面都落实的不够好;科研项目管理还处于部门分管状态,对科技档案资料的处理很不统一,科技档案资料大多数还保存在业务处室和课题组中,也有保存在个人手中的,极其分散,损坏和丢失现象较为普遍。

3 讨论

虽然各级领导对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都比较重视,但受到档案管理经验和专业水平制约,部分领导不能从人力和资金上给予有针对性地支持,虽然配备了部分先进设备,但这种设备购置仍然处于“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层面。主要领导对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缺乏长远构思和计划。因此,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以文件形式发布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规划、措施、技术支撑、标准规范;在领导层面统一认识,强调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大局意识和宏观构思。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计生部门各项工作之中相对滞后。往往在某个特定时期才加以重视,如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项检查或新站建设时期,关注和投入才能够做到比较理想。各地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普遍难以形成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局面。建议把包括科技档案在内的信息化建设列入计生工作考核内容,考核分值不需要很高,能够体现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即可。

科技档案建档率、可及率较低。相当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只重视科技成果研究过程中档案的收集和积累,而忽视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科技成果的申奖,转化及产出中的重要作用[4]。虽然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进行若干年,软硬件设施也有所提高,但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管理观念上远未达到“信息化”要求,仍然停留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前的落后水平。均存在着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不到位、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档案业务培训。在业务开展一般的部分县站,已有的专、兼职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对档案业务不熟练,档案整理不规范,往往造成科技档案建设工作缺乏秩序。从县级计生部门人员编制和实际工作考虑,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现象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建议一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二是分批选派站内分管领导和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到高水平的省、市档案馆,大专院校档案学专业单位进修或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更新他们的管理理念。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步伐。加强归档、整理、保管意识,避免科技档案收集不全;对于课题研究(预研、在研、结题)、成果鉴定、申请科技成果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而产生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归档、数字化;制作科研档案分类大纲(便于查询);要尽快引进,配齐档案数字化所必须的相关设备;要把档案信息数字化作为日常工作开展,并形成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其次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要和网络技术人员共同做好与当地政府的电子政务和当地档案馆的软硬件无缝链接;要利用单位已有的高速局域网和政务网开展网上档案收发传递工作;建立在线档案存储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安全备份系统;在单位网站中要提供经授权的科技档案查询、下载。强调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二次开发;重视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科技成果的申奖、转化及产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档案信息网络化。网络化在现阶段,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普及程度上已经完全满足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然而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网络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否有效解决。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未经授权或偶然因素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破坏、更改及非法利用,以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一是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二是通过制定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三是通过采用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确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可靠。

信息化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信息化是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势在必行,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未来若干年内为计划生育工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快计划生育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促进我省计划生育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再上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

[2]殷彤.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兰台内外,1997,(6):32-33.

[3]周岩.论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科学,2008,(10):163-175.

上一篇: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下一篇:微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