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目标

2024-09-23

定性目标(精选4篇)

定性目标 篇1

摘要: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它解释了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将利率设定为通货膨胀和产出对其自然水平的偏离的函数。文章通过采用1970—2015年时期的美国的样本,来分析泰勒规则的稳健性,得出泰勒规则在通货膨胀目标和均衡实际利率方面都并不总是稳定的。

关键词:泰勒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均衡实际利率

1 泰勒规则原理

当发生经济冲击时,各国央行都会宣布一些新的货币政策。例如,自从2008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一直保持其名义利率接近零。为什么央行只考虑名义利率?在1993年,约翰·B·泰勒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即泰勒规则,它解释了为什么经济不稳定时央行就会推行名义利率。由此可见,泰勒规则是央行反映函数的基准。由于泰勒规则与1987—1992年的联邦基金名义利率非常匹配,所以泰勒规则引起了学术界乃至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2 均衡实际利率分析

均衡实际利率也被称为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时的自然真实利率。泰勒(1993)简单地任命均衡实际利率为2%,这是接近他自己计算的产量增长速度2.2%。但是,贾德和鲁迪布什(1998)发现泰勒的假设仅仅在格林斯潘时期是敏感的,在沃尔克时期是低于平均实际联邦利率的。

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时期的均衡实际利率,它们的区别在于计算实际利率的方法不同。例如,格拉姆利克(1998)建议采用指数挂钩的债券利率作为实际利率的代理变量。巴罗(1992)认为短期实际利率应当是国债“利率与通胀预期之间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些文献认为实际利率应当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根据费雪公式,Kozicki(1999)采用平均联邦基金利率减去长期平均通胀率计算均衡实际利率。虽然“长期”可以消除临时波动,但最重要的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对于“长期”究竟是多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认识。

为了检验泰勒提出的均衡实际利率为2%的假设,本文采用最后一种方法,即从平均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减去平均GDP平减指数。1987Q1(1987年第一季度,下同),以1992Q4(泰勒在1993年所做的那样),从1970Q1—2015Q1分别是,美联储主席时期米勒和伯恩斯(1970Q1—1979Q2),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时期(1979Q3—1987Q2),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1987Q3—2006Q1)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6Q2—2014Q1)的周期。同样,个人消费平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通胀预期均被用作通胀指标,以评估六个时期的均衡实际利率。结论如表1①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泰勒(1993)的样本期间(1987—1992)计算出的结果明显高于2%,甚至当通货膨胀采用GDP平减指数或个人消费指数时,计算结果超过了3%。从长远来看,1970—2015年期间计算的均衡实际利率除了消费物价指数外,其余都在2%附近。至于每个联邦主席,只有格林斯潘为2%左右。因此,泰勒将均衡实际利率设置为2%并不总是正确的。

单位:%

3 通货膨胀目标分析

同均衡实际利率一样,泰勒(1993)将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目标固定为2%。有三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估通货膨胀目标,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央行公布的通胀目标的平均值作为通胀目标。对于美国来说,他们发现将通胀目标设定为2%能够更好地达到他们的目的。同样,有些文献(例如贾德和鲁迪布什,1998年)保持的通胀目标是在长期内或结束样品通货膨胀时的平均实际通胀。第二种复杂的方法是基于P-star模型,这个P-star模型是由霍尔曼等人(1998)提出的,是以长期均衡价格水平作为度量标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采用通胀压力的指标,并在考虑到长期均衡价格水平的目前货币供应量(M2)、货币长期运行速度和长期潜在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GDP)。它的公式为:

在这里的M是指货币供应量M2,V是指货币平衡流通速度,Y是指潜在产出。第三种方法是,每年的年增长率P为通胀目标。最后这个方法看起来是很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想要准确衡量V和Y是几乎不可能的。

为了检验泰勒设定的通胀目标2%,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第二种衡量方法,并且计算样本期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换句话来说,笔者认为在样本期间的实际通货膨胀平均值就是通胀目标。因为上述有三种计量通胀目标的方法,所以所测量出的实际平均通货率是不同的。每个通货膨胀的测量都像是在第六个采样周期中的应用(见表2[1])。从长期来看,1970至2015年,虽然美联储公布的通胀目标为2%,但实际平均通货膨胀率要比基于GDP平减指数、个人消费平减指数和预期通胀计算出的目标水平高1%~2%,而用消费物价指数评估时差异更大。在恶性通货膨胀的米勒和伯恩斯时期以及连续性冲击的沃尔克时期,平均通货膨胀率都没有影响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格林斯潘时期和伯南克时期的结果是接近2%。

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百分点的通胀目标在美国历史上并非总是稳定的,但近年来却越来越趋于一致(例如格林斯潘时期和伯南克期)。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泰勒规则,以及蕴含其中的经济含义和有关的利率规则工作的原理。通过各种测量表明,在不同通货膨胀时期,均衡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并不是像泰勒所说的那样总是等于2%。随后,本文在泰勒规则的前提下,借用美国几个时期内的OLS模型验证了均衡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验证结果表明泰勒规则推荐的均衡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权重,仅在格林斯潘时期有效。综上所述,央行在做出有关货币政策时,应考虑通货膨胀预期而不是通货膨胀滞后。

参考文献

[1]Xiaoxiao Hong.Taylor Rule in the US,from 1970to 2015.[M].The United Kingdom:MSc Banking and Finance Dissertation,2015.

[2]周梅.货币流动性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定量研究[J].中国市场,2014(4).

定性目标 篇2

扰动问题解的稳定性是多目标规划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献[1]在Euclid空间中研究了向量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受扰动时, 多目标规划的锥有效解和锥弱有效解分别在上半连续和下半连续意义下的稳定性。文献[2]讨论了多目标规划的可行集和目标空间的控制结构受扰动时, 多目标规划的非受控解在半连续意义下的稳定性。文献[3]在Banach空间中研究了向量目标函数和控制结构同时受扰动时, 双扰动多目标规划的锥有效解和锥弱有效解的稳定性。文献[4]研究了在拓扑向量空间中多目标规划的约束锥受扰动时, 多目标规划的锥有效解和锥弱有效解在闭的和半连续意义下的稳定性。现在文献[4]的基础上, 在Banach空间中研究当约束锥和控制锥同时扰动时, 双扰动多目标规划的锥有效解和锥弱有效解在半连续意义下的稳定性。

1 定义和引理

AB是Banach空间。

定义1 设集合UA, VB, 点集映射φ:U→2V, aφ (a) 并且a¯U,

(1) 若对任意点列{ak}⊂U, aka¯bkφ (ak) , bkb¯b¯φ (a¯) , 则称φ在点a¯处是上半连续的;

(2) 若对任意点列{ak}⊂U, aka¯b¯φ () , 存在正整数N和点列{bk}⊂Ubkφ (ak) , (kΝ) , bkb¯, 则称φ在点a¯处是下半连续的;

(3) 若φ在点a¯处既是上半连续的又是下半连续的, 则称φ在点a¯处是连续的。

定义2 设集合 U (u) ∈V (uU) , 点集映射φ:U→2V, uφ (u) , 并且u¯U。若存在点u¯的邻域Ν (u¯) 使得uΝ (u¯) φ (u) ¯是紧集, 则称φ在点u¯附近是一致紧的。

定义3 设Y1⊂Y是非空集合。CY是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

(1) 若y˜Y1, 并且不存在yY1使得y˜-yC{0}, 则称y˜是集合Y1的C-有效点, Y1的所有C-有效点组成的集合记作E (Y1, C) ;

(2) 若y˜Y1, 并且不存在yY1使得y˜-yintC, 则称y˜是集合Y1的C-弱有效点, Y1的所有C-弱有效点组成的集合记作EW (Y1, C) 。

记domφ={uA:φ (u) ≠φ}, graphφ={ (u, v) ∈A×B:u∈domφ, vφ (u) }。

A, BE是Banach空间, CB是非平凡的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 B中的序由锥C确定。考虑扰动多目标规划问题

(1)

(1) 式中xX, XA, tT, TE, f:X→2V, g:X→2E, X是非空集合, CB是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D (t) ⊂E受扰动的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K (v) 是B受扰动的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设domf=X, domg=X, 记

X˜ (t) ={xX|-g (x) D (t) }, tΤ;

Y˜ (t) =f (X˜ (t) ) =xX˜ (t) f (x) , tΤ

并且记集值映射X˜:T→2A, tX˜ (t) ;Y˜:T→2B, tY˜ (t) 。对每一个tT, 记X˜ (t) 的强内部为S-intX˜ (t) ={xX|-g (x) intD (t) }.记Y˜ (t) 的K (v) -有效点集和K (v) -弱有效点集分别为εtv ( (t) , K (v) ) 和εwtv (Y˜ (t) , K (v) ) , tT, vV

关于集值映射D:T→2E, tD (t) 假设满足条件

(H) 对每一个tT, 若d∈intD (t) , 则存在d的邻域PEt的邻域QT, 使得P∈intD (t′) , ∀t′∈Q

引理1 设TE, XA是紧集, X˜ (t) 是非空集合。fX上是连续的, K (v) 是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 若集值映射D是闭的和下半连续的gX上是连续的, 且对每一个tTcl (S-intX˜ (t) ) =X˜ (t) 。则有Y˜T上是下半连续的。

证明 首先证明X˜T上是闭集值映射。事实上, 设{ (tα, xα) }是X˜的图形graphX˜中的一个网且收敛于点 (t0, x0) ∈T×X, 因为xαX˜ (tα) , 所以g (xα) ∈D (tα) 由于gX上是连续的, 从而g (xα) 收敛到g (x0) 。又集值映射D是闭的, 故g (x0) ∈D (t0) 即x0∈X˜ (t0) , 再证明X˜T上是下半连续的。设tαt0, tαT对任意的x0∈X˜ (t0) 和x0的任意开集PX因为cl (S-intX˜ (t0) ) =X˜ (t0) 所以Ρ (S-intX˜ (t0) ) Φ。取x˜Ρ (S-intX˜ (t0) ) , 则有-g (x˜) D (t0) 。由假设 (H) 存在t0的邻域QT使得对任意的tQ-g (x˜) intD (t) , 于是x˜Ρ (S-intX˜ (t) ) 。依次取tαQα可得到-g (xα) ∈intD (tα) 由Q的任意性可得到收敛子列, 即有xαx0, xαX˜ (tα) 。

下证Y˜T上是闭集值映射。设{ (tα, yα) }是Y˜的图形graphY˜中的一个网且收敛于点 (t0, y0) ∈T×Y, 因为yαY˜ (tα) =f (X˜ (tα) ) 所以存在xαX˜ (tα) 使得yα=f (xα) 。由X是非空紧集和X˜ (t) ⊂X, 知存在{xα}的子网使它在X中收敛, 不妨设xαx0, 又X˜T上是闭集值映射, 故x0∈X˜ (t0) , 由fX上是连续性可得

y0=limyα=f (x0) f (X˜ (t0) ) =Y˜ (t0)

现证Y˜T上是下半连续的。设t0∈T, 对任意的y0∈Y˜ (t0) 和y0的任意开集SY, 由Y˜ (t) 的定义知存在x0∈X˜ (t0) 使得y0=f (x0) 。由于fX上是连续, 故存在x0的邻域G0⊂X使得对任意的xG0有

Sf (x) ≠φ (2)

因为X˜T上是下半连续的, 则对给定的G0存在t0的邻域HT, 使得对∀tHG0X˜ (t) φ。取P=H则由以上两式可知对∀tHΡf (X˜ (t) ) φ, 故Y˜T上是下半连续的。

引理2 设TE, XA是紧集, X˜ (t) 是非空集合。fX上是连续的, Y˜在点t0∈T附近是一致紧的。K (v) 是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 若集值映射D在点t0处是连续的且满足假设 (H) , gX上是连续的, 且对每一个tTcl (S-intX˜ (t) ) =X˜ (t) 。则有Y˜t0是连续的。

证明Y˜t0是上半连续的证明见文献[4], 又有引理1的证明知Y˜t0是下半连续, 故Y˜t0是连续的。

引理3 设Y为Banach空间的子集Q (y) 为YRp中的集值映照, 对yY, Q (y) 凸且在y˜下半连续, ykY, zkRp, yky˜, zkz˜, z˜∈intQ (y˜) , 则{k:zkQ (yk) }为有限集。

证明 见文献[3]中引理1。

2 锥有效点集和锥弱有效点集的稳定性

考虑多目标规划问题 (1) 式记由K (v) 确定的映射为Kv, 由εtv (Y˜ (t) , K (v) ) 和εwtv (Y˜ (t) , K (v) ) 确定的映射为εtv和εwtv

定理1 设T⊂E, X⊂A是紧集, X˜ (t) 是非空集合。f在X上是连续的, Y˜在点t0∈T附近是一致紧的。K (v) 是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 若集值映射D在点t0处是连续的且满足假设 (H) , g在X上是连续的, 且对每一个t∈T有cl (S-intX˜ (t) ) =X˜ (t)

(1) Y˜ (t˜) 是K (v˜) 严格凸的, Kv在点v˜处是下半连续的, 则εtv (Y˜ (t) , K (v) ) 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2) Kv在v˜处是下半连续的, 则εwtv (Y˜ (t) , K (v) ) 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证明 (1) 设点列{ (tk, vk) }Τ×Vtkt˜, vkv˜k和yk∈εtv (tk, vk) , yk→y˜, 下证y˜∈εtv (t˜, v˜) , 由引理2知故Y˜t˜是连续的, 从而在t˜处是上半连续的。由yk∈εtv (tk, vk) ⊂Y˜ (tk) 有y˜Y˜ (t˜) 。用反证法, 假设y˜∉εtv (t˜, v˜) 由已知Y˜ (t˜) 是K (v˜) 严格凸的, 不难推知y˜∉εwtv (t˜, v˜) , 所以存在y′∈Y˜ (t˜) , 使得

y˜-yintΚ (v˜) (3)

又由Y˜t˜处是下半连续的, 知存在正整数N1和点列{yk¯}V使yk¯Y˜ (tk) , kΝ1yk¯y, 因此由yk→y˜和式 (3) 得到

yk-yk¯y˜-yintΚ (v˜) (4)

于是存在充分大的N2当k≥max (N1, N2) 时有

yk-yk¯intΚ (v˜) (5)

由已知Kv在v˜处是下半连续的, vk→v˜以及式 (4) 由引理3知除有限个k外, 均有yk-yk¯Κ (vk) 。因此存在某一k′≥max (N1, N2) 有yk-yk¯Κ (vk) , 并且ykyk¯ (否则代入式 (5) 得0∈intK (v˜) 矛盾) , 即对这个k′有

yk-yk¯Κ (vk) {0} (6)

故由定义便知yk∉εtv (tk, vk) , 这与已设矛盾, 即证。

(2) 与定理1 (1) 的证明类似, 利用引理3可证。

3 锥有效解集和锥弱有效解集的稳定性

记 (VP) 的K (v) 有效解集和K (v) 弱有效解集分别为

Etv (t, v) =E (Y˜ (t) , Κ (v) ) , tΤ, vV (7)

Ewtv (t, v) =Ew (Y˜ (t) , Κ (v) ) , tΤ, vV (8)

由Etv (t, v) 和Ewtv (t, v) 确定的点集映射分别为Etv:T×V→2U×2V, (t, v) →Etv (t, v) 和Ewtv:T×V→2U×2V, (t, v) →Ewtv (t, v) 。

引理4 设T⊂E, X⊂A是紧集, X˜ (t) 是非空集合。X˜t˜∈T处是上半连续的, f在X˜ (t˜) 处是连续的, 若点集映射εtv (εwtv) 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则Etv (Ewtv) 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证明 设点列{ (tk, vk) }Τ×Vtkt˜, vkv˜k和{xk}⊂Etv (tk, vk) xk→x˜, k→∞。显然, xkX˜ (tk) 。由已知X˜t˜∈T处是上半连续的x˜X˜ (t˜) , 另外由xk⊂Etv (tk, vk) 有f (X (tk) , f (X˜ (tk) ) ∈εtv (tk, vk) 。由f的连续性及X˜ (tk) 的连续性可知f ( (tk) ) →f (X˜ (t˜) ) 。由于εtv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有f (X˜ (t˜) ) ∈εtv (t˜, v˜) 。于是t˜∈Etv (t˜, v˜) , 由定义Etv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关于Ewtv的证明与Etv的证明类似。

定理2 设T⊂E, X⊂A是紧集, X˜ (t) 是非空集合。f在X上是连续的, Y˜在点t0∈T附近是一致紧的, K (v) 是内部非空的尖闭凸锥, 若集值映射D在点t0处是连续的且满足假设 (H) , g在X上是连续的, 且对每一个t∈T有cl (S-intX˜ (t) ) =X˜ (t) 。Kv在点v˜处是下半连续的。

(1) f在X˜ (t˜) 上是连续的和K (v˜) 严格凸的, X˜ (t) 在点t˜处是连续的和凸的, 并且在该点附近是一致紧的.则Etv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2) f在X˜ (t˜) 上是连续的, X˜ (t) 在点t˜处是连续的, 并且在该点附近是一致紧的。则Ewtv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证明 (1) 由定理1的证明过程可知Y˜在点t˜处是连续的。因为X˜ (t) 在点t˜处是连续的和凸的, 再从f在X˜ (t˜) 上是连续的和K (v˜) 严格凸的, 由定理1知εtv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再由引理4知Etv在点 (t˜, v˜) 处是上半连续的。

定理2 (2) 与定理2 (1) 的证明类似。

摘要:研究了Banach空间中的约束锥和控制锥同时受扰动时, 其锥有效点集和锥弱有效点集在半连续意义下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 得到了约束锥和控制锥扰动多目标规划问题的锥有效解集和锥弱有效解集在半连续意义下的稳定性。

关键词:半连续性,多目标规划,锥有效点,锥有效解,稳定性

参考文献

[1]Naccache P H.Stability in multicriteria optimization.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1979;68:441—453

[2]Tanino T, Sawaragi Y.Stability of nondominated solutions in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980;30 (2) :229—253

[3]徐士英.关于集值映照优化解得稳定性.系统科学与数学, 1995;15 (2) :138—145

[4]周轩伟.约束锥扰动多目标规划锥有效解集的闭性和半连续性.系统科学与数学, 2003;23 (4) :441—451

[5]胡毓达.Banach空间双扰动多目标规划的稳定性.自然科学进展, 1996; (4) :543—548

定性目标 篇3

关键词:组织间目标差异,应急合作关系,信息分享行为,任务不确定性

0 引言

跨组织合作关系的问题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1]。紧张的合作关系将影响跨组织应急合作的成败(Mc Entire,2002)[2]。虽然众多学者都进行了应急组织合作的研究,但不同主体间的应急合作机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Drabek,Mc Entire,2003)[3]。

国内外应急管理学者均认为,目标差异可通过沟通影响组织间合作关系[4,5]。但对目标差异如何通过沟通影响合作关系的看法不尽一致,更鲜有文献对此进行过深入的实证研究[6]。Kelly(2004)[7]的注意力集中模型认为,组织间目标差异会影响合作者的信息分享行为,如压力下具有目标差异的组织缺乏分享独有信息的意愿。但是,从很多应急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差异的应急合作中既存在信息匮乏,还存在信息超载这种矛盾的现象。Neubaum(2014)等[8]对这种困境进行了反思,认为不能仅仅只关注信息本身,还需要探寻沟通者在信息传递中的行为策略与动机。沟通中的行为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活动,还呈现了动态社会构建过程,直接影响沟通者对信息准确性与有效性的感知,侧面反映了合作组织间公正、信任与责任等因素。因此,引入组织间信息分享行为变量,揭示目标差异与合作关系之间的“黑箱”,厘清应急信息下面潜在的组织沟通意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在跨组织应急合作中,任务不确定性是重要的情景变量,不同水平的任务复杂性对组织间的沟通、决策、资源分配有差异化的影响,它可能也会影响目标差异与信息分享行为的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任务复杂性对目标差异与信息分享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本文以基层应急指挥者作为调研对象,将组织间目标差异作为初始因素,将信息分享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组织间合作关系作为结果变量,探讨信息分享行为在目标差异与应急合作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任务不确定性在目标差异与沟通行为间的调节效应,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组织间目标差异与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假设

Quarantelli(1988)指出组织间的目标差异性会影响应急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Auf der Heide(1989)[9]认为应急活动中资源稀缺、时间紧张、组织权责重叠等因素下,合作组织带着个体目标来共同进行应急活动,会危害组织间的合作关系。依据Jehn(1999)等[10]在商业组织研究中关于目标差异性的观点,本文将组织间目标差异定义为,应急合作组织感知的在彼此共同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个体目标不一致性和不相容的程度。跨组织应急合作的共同目标是减少危害性,但Wenger(1992)[11]认为合作组织在完成共同目标时,个体目标的差异会导致合作困难,进而危害组织间的应急合作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目标差异性会负向影响应急合作关系,因为参与应急合作的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包括处置流程、决策机制等,在应急处置中合作组织间除了完成共同目标外还具有个体目标的差异(Astley,Van de Ven,1983)[12],从而使组织会优先考虑实现自身的个体目标,进而导致工作流程的变更,影响合作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组织间目标差异对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有负向影响。

1.2 组织间目标差异与信息分享的假设

Hinsz(2004)[13]认为,信息分享存在社会确认(social validity)和目标确认(objective validity)两种行为倾向。社会确认是指分享传递能被其他组织证实和支持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包含冗余的重复信息和无效信息;目标确认是指分享本组织拥有的不为其他组织所知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独有信息,特别是专业领域有差异的组织所独有的信息。

Majchrzak(2007)等[14]认为,当组织间的个体目标差异性较大,组织会采用社会确认的倾向来分享和传递信息,这是因为,在应急合作过程中,具有目标差异的组织一方很难充分了解对方的信息需求,依据社会动机理论,当组织不确定分享的信息是否是当前所需要的信息时,会更倾向于贡献寻求验证的信息,即社会确认;其次,具有目标差异的合作组织为了降低自身承担责任的风险,往往会对信息进行筛选,不分享对本组织不利的关键信息,更多的采用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的信息分享策略,从而导致分享的更多的是社会确认信息;最后,具有目标差异的组织通常也具有专业领域差异,因而知识的专业化和训练差异等因素使得合作双方在分享信息时存在障碍(Quarantelli,1977)[15]。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组织间目标差异对社会确认具有正向影响。

H2b:组织间目标差异对目标确认具有负向影响。

1.3 信息分享的中介作用

Comfort(2004)研究表明,有效信息的分享是影响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首先,当合作组织间存在目标差异时,目标确认通过有效建议和关键信息分享,能提高组织间应急合作的有效性,而社会确认信息包含了过多的重复信息与无效信息,信息准确性较差,不能对应急事件进行有效预测与处理,并且影响后续的资源准备、行动流程规划等,从而造成合作有效性降低;其次,Laing(1999)[16]提出及时信息的高需求是应急合作的挑战之一,及时且准确的信息分享对具有目标差异的组织间合作非常重要,而社会确认信息的过多分享将影响信息处理效率,导致关键信息分享的不及时,从而影响应急组织间的合作关系;最后,Paton(1999)等[17]的研究表明,有效信息的分享有助于决策的制定,具有目标差异的组织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目标确认可以降低组织间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组织分享的关键信息越多,决策制定越及时,工作流程越有效,对提高应急合作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社会确认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当组织不愿或没有把有效信息分享给合作组织时,会导致组织间的不信任,造成应急处置的不协调,危害合作关系。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a:社会确认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H3b:目标确认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1.4 任务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Drabek和Mc Entire(2003)研究发现,应急响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工作内容和任务计划永远变化的环境,任务的不确定与标准化和规范化任务相反(O’Reilly,1982)[18],需要大量的信息(Ashford,1986)、产生过量的忧虑(Kuhlthau,1999)、频繁的互动(Galbraith,1973)。Abdel-Halim(1983)和Burleson(1984)等人[19]研究发现,任务不确定性越强,越需要广泛的、开放的信息分享。因此,在高度任务不确定性的应急情景下,应急活动缺乏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对应急处置行动的后果无法预知,使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是大量的、多样化的,尽管组织间存在目标差异,但合作组织在有限时间内因无法确定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哪些信息是无效信息,会导致组织有较强意愿分享他所知的全部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分享中的社会确认。此外,由于任务不确定性越高,组织越需要其他合作组织提供资源帮助,目标差异组织的机会主义动机也会减少,从而提高社会确认信息的分享。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4a:任务不确定性越高,组织间目标差异对社会确认的正向影响越强;任务不确定性越低,组织间目标差异对社会确认的正向影响越弱。

在任务不确定性高的应急情景下,具有目标差异的应急合作组织将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可能较少的考虑本组织自身的利益,信息分享中的目标确认更强,保证应急任务的完成;其次,任务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危害的不确定性,任务不确定性越高,危害性可能就会越大,应急合作组织为了履行社会安全责任,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会忽视组织自身的目标差异,而及时分享有效信息,提高目标确认信息的分享。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4b:任务不确定性越高,目标差异对目标确认的负向影响越弱;任务不确定性越低,目标差异对目标确认的负向影响越强。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专业从事应急活动的组织成员。为此我们邀请了湖北高速公路路政总队相关支队、湖北省消防总队相关支队、湖北省高速巡警总队相关支队、福建省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四川矿山救援总队下属各应急救援队伍的负责人参加调查。调查收回问卷283份,有效收回23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5%。正式调研的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在28岁以下的占30.25%,28~45岁的占49.57%,45岁以上的占20.16%;男性占79.41%等。样本具体信息见表1。

2.2 相关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组织间目标差异性,测项主要参照Jap(1999,2001)[20,21]的测量量表,有三个测项:合作组织与本组织在应急合作中目标不同;合作组织与本组织在应急合作中目标相容;合作组织与本组织在应急合作中相互支持对方的目标。

本研究的中介变量是信息分享行为,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信息共享的两个维度:社会确认和目标确认进行测量。首先,通过对社会确认和目标确认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归纳出部分社会确认和目标确认的测项。然后,在路政、消防、高速巡警等与应急活动高度相关的组织中邀请了21名对跨组织应急合作中的社会确认和目标确认有深刻认识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半小时的深入访谈。最后,结合整理访谈记录,得出社会确认的和目标确认各三个测项。社会确认的测项为:合作组织会提供了我知道的所有信息;合作组织提供的信息都后来都被证实了;合作组织提供的信息不一定能解决当时的问题;目标确认的测项为:合作组织会提供其专有信息、任何有助于本组织的信息合作组织都会提供、合作组织提供的信息都有助于解决当时的问题。本研究的问卷测项采用7级Likert法来测度其值。

应急合作关系的测项主要参照Nolte和Boenigk(2011)[22]的测量量表制定,主要包括:合作组织与本组织提供的应急服务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合作组织与本组织提供的应急服务比本组织单独提供的速度快且质量好;合作组织与本组织提供的应急服务存在重复浪费的现象;合作组织与本组织提供的应急服务是有效的。任务不确定性的测项主要参照Perrow(1967)[23]的测量量表,主要包括:组织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必须用不同方法和程序处理的例外事件的数量;组织执行任务过程中是否有清楚的程序可使工作路径明确化的程度;组织执行任务过程中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程度。本研究采用SPSS19.0和Lisrel8.7对回收整理的样本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2.3 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自变量组织间目标差异、中介变量社会确认和目标确认、因变量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调节变量任务不确定性的Cronbach’sα系数均高于0.7的建议值,因此说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本研究潜变量的组合信度通过采用CR值来检验。如果各个变量的组合信度均高于0.7,则说明具有较高的组合信度。通过表2可以看出,自变量组织间目标差异、中介变量社会确认和目标确认、因变量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调节变量任务不确定性的CR值均高于0.7的建议值,因此说明本研究的组合信度很好。

2)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调查问卷的准确性程度。进行区别效度分析,根据Fornell和Larcker的研究观点,如果每个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大于相应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方差,或者,如果平均方差提取量(AVE)的平方根大于相应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则区别效度较好。通过表3可知,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注:①***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②表中对角线中数据为AVE的平方根。

3 研究结论

3.1 中介效应检验

首先,我们检验社会确认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应急合作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由表4可以看出,组织间目标差异对应急合作关系、社会确认与目标确认均存在显著影响(p<0.01),即H1、H2a与H2b均成立;社会确认与应急合作关系存在显著影响(p<0.01);因此,社会确认在组织间差异与应急合作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假设H3a得到验证。

然后,我们检验目标确认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应急合作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应急合作关系、目标确认之间存在显著影响(p<0.01);目标确认与应急合作关系存在显著影响(p<0.01)。因此,目标确认在组织间差异与应急合作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假设H3b得到验证。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果表4所示。

3.2 调节效应检验

首先,我们检验任务不确定性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社会确认之间的调节作用。由表5可知,任务不确定性对目标差异与社会确认的调节作用不存在显著关系(p>0.05)。因此,表明任务不确定性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社会确认之间不存在调节效应,假设H4a不成立。然后,我们检验任务不确定性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目标确认之间的调节作用。由表5可知,任务不确定性对目标差异与目标确认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关系(p<0.01)。因此,表明任务不确定性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目标确认之间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假设H4b成立。

注:***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注:***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文从信息分享视角来分析目标差异对跨组织间应急合作关系的影响,探索了组织间目标差异与跨组织应急合作之间的关系。首先,组织间目标差异负向影响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证实了Agranoff和Mc Guire(2003)、William(2006)、Katherine(2008)等人通过案例分析与文件整理提出的推测。其次,组织间目标差异对社会确认有正向影响,对目标确认有负向影响,社会确认和目标确认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应急合作关系间起着中介作用。这与Kelly(2004)等人的注意力集中模型的理论预期一致,即时间压力下组织的沟通意愿(行为)往往不愿意传递独有信息给合作者,只愿意传递合作组织都知道的信息。我们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时间压力下的组织很难对自己的信息进行详细解释,传递一些大众化信息的风险更小,也从侧面反映出合作中的应急组织的沟通行为存在明显的动机因素。最后,任务不确定性在组织间目标差异与目标确认之间有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即在任务不确定性越高的情况下组织越愿意分享其独有信息。显然,任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Kelly(2004)等人提出的注意力集中模型具有局限性,我们认为在任务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组织不得不考虑合作群体的整体利益,如果坚持不传递独有的信息很可能导致协同处置失效,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另外,本研究也发现任务不确定性对组织间目标差异和社会确认间的关系没有调节效应,我们推测在不确定的情景下,合作组织可能没有能力对信息进行预先选择,导致其调节效应不明显。

4.2 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①根据Quarantelli(1988)和Comfort(2004)的研究结果,本文把信息分享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到了跨组织应急合作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了应急合作组织可通过实施不同的信息分享行为策略来获取利益或实现自我保护的情况,凸显了应急合作中组织沟通行为背后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②进一步修正了注意力集中模型,本文的研究表明,任务不确定性情景会抑制应急组织隐瞒独有信息的行为,组织的合作动机对分享行为起更重要的作用。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注意力集中模型,修正该模型提高其理论预测性。

本文的实践意义:①在任务不确定性较低的应急情景下,高层应急指挥者应通过信息公告牌、制定信息沟通内容结构框架约束社会确认信息的传递。②在应急任务低不确定性的应急情景下,高层应急指挥者应鼓励各基层应急组织分享目标确认信息。

4.3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定性目标 篇4

设R+m表示集合{w∶w=(w1,w2,…,wn),wi∈R,wi≥0,i=1,2,…,m},对任意的

定义1:称x*∈X为f(x)=(f1(x),f2(x),…,fm(x))关于权因子w=(w1,w2,…,wn)的加权解,如果

定义2:称x是{xα}α∈D的极限点,如果{xα}α∈D是X的一个网,对x的任意一开邻域U,存在α0∈D使对所有的α≥α0,有xα∈U。称x是{xα}α∈D的聚点,如果{xα}α∈D是X的一个网,对x的任意一开邻域U及每一α0∈D,存在一α0≥α,使得xα∈U。

定义3:称x是{Aα}α∈D的极限点,如果{Aα}α∈D为X中子集所组成的一个网,对x的任意一开邻域U,存在α0∈D使对所有的α≥α0,有Aα∩≠Φ。称x是{Aα}α∈D的聚点,如果{Aα}α∈D为X中子集所组成的一个网,对x的任意一开邻域U及每一α0∈D,存在一α0≥α,使得Aα∩≠Φ。

引理4[1]:(1)设{Aα}α∈D为K(X)中的一个网且Aα→A,则对xα∈Aα,网{Aα}α∈D有一聚点属于A。

(2)设{Aα×Bα}α∈D为K(X)×K(X)中的一个网且Aα→A,Bα→B,则对xα×yα∈Aα×Bα,网{Aα×Bα}α∈D有一聚点属于A×B。

定义5:设X、Y是Hausdorff拓扑空间,集值映射F∶Y→K(X)。称集值映射F在y上是上半连续的,若对任意开集G,F(y)G,存在y的开邻域V(y),使对任意y'∈V(y'),有F(y')G;称集值映射F在Y上是上半连续的,如果对任意y∈Y,F在y上是上半连续的。

定义6:设X、Y是Hausdorff拓扑空间,集值映射F∶Y→K(X)。称集值映射F在y上是下半连续的,若对每一开集G,G∩F(y)≠Φ,存在y的开邻域V(y),使得对任意的y'∈V(y),都有G∩F(y)'≠Φ;称集值映射F在y上是下半连续的,如果对任意y∈Y,F在y上是下半连续的。

定义7:设X、Y是Hausdorff拓扑空间,集值映射F∶Y→K(X)。称集值映射F是usco的,如果对任意的y∈Y,且F在Y上是上半连续的,F(y)是紧集。

引理8[1]:设X是度量空间,Y是一Baire空间,集值映射F∶Y→K(X)是usco的,则存在Y的一稠密Gδ集Q,使对任意的y∈Q,F在y上是下半连续的,从而连续的。

设X是拓扑空间,X的子集称为剩余集,若它包含一列可数X的开稠密子集的交。并设P=R+m×Cm(X)×K(X),其中R+m上的拓扑结构为欧氏空间拓扑,Cm(X)为通常的一致范数所成的拓扑,P上的拓扑是乘积拓扑。则对每一p=(w,f,A)∈P,令F(p)表示目标函数f在集合A上关于权因子w∈R+m的所有加权解的集合。容易通过验证得F(p)≠Φ,并且p→F(p)定义了一个集值映射F∶P→P(0X)。

定理9:对任意的p=(w,f,a)∈P,F(p)是紧集。

证明:固定p∈P,设{xα}α∈D是F(p)A中的一个网且xα→x∈A。

定理10:集值映射F∶P→P(0X)在P=R+m×C(mX)×K(X)上是上半连续的。

因此,

又因为f有界,则存在一个常数M>0,使对Ax∈A,i=1,1,…,m,有|fi(x)|≤M|。因此,

这与xα2∈F(pα)2矛盾。所以F∶P→P(0X)在P=R+m×Cm(X)K×(X)上是上半连续的。

定理11:如果X是一度量空间,则存在P=R+m×Cm(X)K×(X)的一个稠密Gδ集Q,使对任意的p∈Q,F在p上是下半连续的。

证明:由定理9、定理10可知,集值映射F∶P→P(X)在P=R+m×Cm(X)K×(X)上是usco的,又由引理8可知,存在P=R+m×Cm(X)K×(X)的一个稠密Gδ集Q使F在每一点p∈Q下半连续,则立即得到结论。

由前文可知,大多数多目标最优化的加权解是稳定的,但下面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实际当中稳定的解不一定好。

例:求maxf(x)=max(x,y),其中f(1x)=x,f(2x)=y

把目标函数在计算机中通过坐标显示出来,然后把目标函数进行加权为:

同理,把加权目标函数在计算机中通过坐标显示出来,显然当λ1>λ2和λ1<λ2时,对权系数进行微小的扰动,多目标优化解是稳定的。

摘要:在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的研究中,围绕最优解涌现了很多成果,产生了不少解的概念[2]。对于通常的单目标最优化问题解的唯一性以及稳定性,也有过一些通有性的研究成果。对于多目标最优化问题解的稳定性,Yu[3]曾给出了一个通有稳定性结果,Xiang[4]也曾给出了当权因子,权因子和目标函数变化时加权解的稳定性结果。鉴于在实际运用中,加权方法和加权解的作用突出,因此研究加权解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将在Xiang的基础上研究引入计算机一些应用知识当权因子,目标函数和约束集合都变化时多目标优化加权解的稳定性,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阐述现实中的一个例子说明稳定的加权解在现实应用中如何选择满意的解要依实际情况而定。

关键词:多目标,加权解,计算机

参考文献

[1]俞建.博弈论与非线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Y.Sanaragi,H.kayyama,T.Tnino.Theory of multi-objective optimaz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1985.

[3]J.Yu.Essential weak efficient solution in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s[J].Math Anal Appl,1992,(166):230-235.

[4]S W Xiang and S H Xiang.Generic stability on weight factor in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s[J].Pan Amercerican Mathematics Journal,1997,(07):79-84.

上一篇:自我教育作用管理下一篇: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