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方式方法

2024-07-01

评价方式方法(共12篇)

评价方式方法 篇1

摘要: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能够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 从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课程评价,方式,方法

由于高职课程评价对高职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高职课程评价的研究, 努力探索能够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为社会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对课程评价内涵的理解

教育课程评价是以科学的方法, 通过一定的途径, 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评判的过程。因此, 从课程评价的对象上看, 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结果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和价值取向作出评判。教育课程设计包括:专业设置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标准制定等。因而, 课程设计评价也应从上述方面展开。对高职课程设计进行评价, 可以了解课程设计者对课程目标、课程理论、学习理论以及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可以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 找出结症和原因所在, 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课程实施评价是指根据课程目标要求, 依照一定规则, 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对课程教学过程合理性作出描述和判断。高职教育课程实施必须符合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 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 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必须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一致。因此, 对高职课程实施进行评价, 有利于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课程结果评价是课程实施评价过程的延伸。根据对评价对象的划分, 如果说课程实施评价是针对教师或者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那么,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课程结果评价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开展评价, 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当然, 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性。应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当前, 企业对于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衡量标准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 上岗后就能操作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力, 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 认同了这一观点, 在评价学生时就会重视评价的情境性,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各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有效的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必须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既要重视他人的评价, 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此外, 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 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管理”学习。

高职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就是要将课程评价的重心落在学生身上, 不能因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要尽可能地减少课程改革所带来的“负效应”。同时, 在课程评价的技术层面, 要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方式和方法, 要从注重学生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评价, 从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从注重认知领域的单一评价转向注重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素质领域的综合评价。

以改进和提高为目的

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评价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此, 对于高职课程进行评价,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首先要有反思意识, 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其次, 要重视过程评价, 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和技术, 使评价者能够亲身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修正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在高职课程实施中, 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等都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对其结果产生影响, 即非预期效应。所以, 必须加以关注。

坚持多元化评价

由于高职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 因此, 为了保证高职课程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采取多元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法的多元化评价。

高职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基于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方面的诸多研究与实践, 笔者认为, 在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总结性评价。这是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把课程评价定位在目标取向上, 把课程活动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依据。所以, 通过总结性评价去关注课程结果是必然的。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高职课程实施中, 由于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与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及外在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课程实施背离课程目标的现象。因此, 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当然, 在高职课程评价中, 注重形成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并不排斥对总结性评价的有效使用, 而是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 同时, 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由于在高职课程评价中, 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生的能力素质等因素难以用精确的量化指标衡量, 所以, 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 占据主导地位。但是, 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 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 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 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根据高职课程特征, 课程实施主要是由高职院校依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独立进行的。因此, 课程评价以校内评价为主,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 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要想使课程结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校外评价。因此, 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是高职课程评价的必然选择。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的统一, 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水平的统一, 课程模式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统一。其中, 用人单位的评价应是终极评价, 是高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因此, 课程评价在方法、方式及内容上都必须与之相衔接, 要形成“三环节”、“三督导”的过程控制机制, 即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 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

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 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是课程评价反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理。我认为, 课程评价的反馈不是一种评判式的结论呈现, 而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 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同时, 在反馈态度和反馈方式上, 宜采用合作式的研讨方式, 通过双方平等的沟通, 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解, 促进自我反思, 从而形成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融合的局面。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

(1)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2)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导向性原则。 (3) 突出改革与创新, 展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了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结果过程控制、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等。 (1) 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高职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专业名称科学规范, 专业口径宽窄适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有明确的职业面向, 培养规格表述清楚, 并与目标定位一致, 可操作性强。鼓励订单培养, 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2)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坚持就业导向原则, 遵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 合理设计课程结构,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例, 以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 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科学、规范、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 应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并具有前瞻性,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教育。 (3) 课程单元与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与整体教学设计科学、规范, 能反映“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在设计中, 可以采用多种课程范型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应用为主旨组织理论课程, 以满足基本的职业能力训练为标准, 设计必要的实训课, 特别是综合性实践实训课程。重视教材建设, 能够组织自编电子网络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及优秀课件。注重课程内容更新, 及时吸收科学技术最新成果, 课程形式多样。 (4) 教学过程的组织。围绕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严谨组织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 有完整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管理文件, 教学运行正常。各类课程均有考核标准,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教师教学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注重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广泛推广多媒体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效果;教学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方案实施全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讲座有一定影响面, 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 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 形成高职教育品牌。 (6) 教学环境的创设。创设实践教学环境是满足高职专业教学环境需要的基本要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技术装备要先进, 具备真实或仿真的特征, 运行状态良好。实践 (实验和实训) 教学项目开出率有保证,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态良好并有保障机制。专业图书藏量、校园网建设能满足专业要求, 专业建设经费保障有力。 (7) 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产学研结合是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成立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是设置高职专业的必要条件。因此, 产学研合作要落实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科技研发等方面, 建立产学研合作、互惠双赢的有效运行机制。 (8) 师资队伍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合理, “双师型”教师达到必要的比例, 专业带头人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专业建设发展要求, 理论和实践教学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配备齐全, 并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有一支来源和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 (9) 学生能力素质的体现。高职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 计算机、英语通过规定的考试标准, 并有较好的应用能力, 专门技术能力达到职业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等活动;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较高;建有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保障机制以及心理咨询机构。 (10) 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系统, 能够及时反馈信息,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同时, 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激情, 成功创业的范例有典型性。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3]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4]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5]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评价方式方法 篇2

龙江中学陈钦2013-03-22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健康问题。

2.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并且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3.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4.理解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

2.完全理解健康的定义。

3.学会几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体的健康。

2.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调节情绪,以达到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教学策略:

本节以健康测试这个活动入手,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组织好学生。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后,教师应留一些时间,允许学生相互交换意见或分组讨论,看看有哪些问题是分别评价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的?然后再提问或让每组的报告员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讨论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思考,并不一定要统一答案。有些题目确实不能严格区分,例如,有些同学可能认为“我的食欲很好”是评价身体健康的,而有些同学则认为这道题是评价心理健康的,因为人情绪不好时也会食欲不佳。这样就很好,说明学生开始关注心理状态对身体所造成的影响。评价心理健康的题目和评价社会适应的题目有时不容易区分,这两个词有时可以通过“心理——社会”这个合成词来表达“心理”这层意思。但一般认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性的表现。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健康三方面的关系。

刍议小学数学评价方式 篇3

关键词:刍议;小学;数学评价方式

小学数学的评价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作用很大,它能够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做出判断,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一、小学数学评价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有三个:(1)数学教学评价在学生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新的评价能够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简便易行,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2)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呈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与调控,引导学生改正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进步。(3)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及数学的可持续性。小学数学学习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不断发展与提高。

二、小学数学评价的改革尝试

1.学生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综合评价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发展变化着的,我们教师不能看重学生的某一次考试结果,应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了解和记录,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单元小测情况的积累,到学生期末时再进行综合评价。

2.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

学生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两个环节,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常规性的自我检测。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家长评价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随时监督检测,促进学生与家长的相互沟通,让家长充分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表现。

3.关注学生的动口、动手及动脑能力的评价

学生学习中的动口能力评价即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评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讲,说出自己的想法、疑难、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将他们自己内心的思维有层次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评价是要求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动脑能力评价所关注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学生动脑能力的评价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灵感境地。我在动脑能力评价中所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维。

参考文献:

孙俊勇.小学生数学多元能力发展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8(08).

评价方式方法 篇4

一、优化无机化学课程体系, 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教学内容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由108学时缩减为72学时。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 突破原有课程的设置体系, 削减或删除某些与中学化学课程相重复的内容, 增加新的实用性强的内容, 加强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以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四大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 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从理论到实践, 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教师结合学习内容, 先对每一章内容提出思考题,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 自主探究。课后, 教师要求每个学生简洁地总结本章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积极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 教师定期地公布学习反思和作业情况。

三、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将抽象内容以直观、简单、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示出来, 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学习面貌, 使学生容易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重视绪论。

绪论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是一门课的导语。绪论教学将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应有的学习方法, 可以直接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注重大学教材与高中化学内容的衔接, 注意吸取中学教学的特点, 确定无机化学教学的最佳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突出重点, 强调最基本的原理和内容, 特别是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侧重于理解化学的某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3. 鼓励学生, 主动探求。

与中学化学相比, 大学化学是“不理想的”, 很多理论是远远不能认为是完善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渐进地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拓展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可以反馈评价, 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扩大思维广度, 提高思维层次。

4. 运用多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形、声、色、光、电多媒体教学熔为一体, 冲破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的条件限制, 将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做到有的放矢的基本原则, 使学生轻松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5. 培养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讲清楚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内涵, 还需要介绍它们在日常生活、材料、能源、生物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引发学生好奇心, 增加了自主学习乐趣。

6. 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课与理论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通过实验课说明会, 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实验课的重要性, 针对无机化学实验特点,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7. 实行集体备课制。

以个人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 一是以每位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大纲、备课、做课件、挖掘教学法,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 养成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真正成为教学和教育研究的主人。二是通过教师们互助听课的微格教研、课堂教学案例学习与研讨等合作学习,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教学准备要体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现联系生活的理念、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中, 坚持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评价行为, 坚持目的性原则、激励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从评价内容入手,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的口习评价, 既关注学习过程, 也关注学习结果。既关注知识性目标, 又关注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以表扬为主,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表现、学习章节小结展示状况对学生进行平时学习活动评价实施, 激发学生学生生物的兴趣, 使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真实状况。既有学业成绩的评价, 也有实践活动的评估。

本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 本着以学生为主, 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教学, 构建了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的新模式, 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对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评价的研究, 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验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为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改进评价手段创新评价方式 篇5

新课改的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用一句形容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的泵。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小学日记、迟评价等性质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一、成长记录袋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另外,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材料要真实并定期更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二、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数学日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日记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能力。

三、迟评价

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成绩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提供努力,改正原答案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以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评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动力。

改革评价方式 促进全面发展 篇6

一、转变评价观念:由“甑别”到“激励”

传统的评价以量化为特征,以分数为标准,强调的是区分、选拔功能。这种评价作为一种导向,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兴趣的浓淡等,均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情境,以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时的教学评价已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设适合儿童的教育”。教师应适当采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他们上进的评价方式,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肯定性的评价。如果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或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正确的方面),教师要及时给予正面引导、积极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正如一位专家所讲的“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一样。

二、丰富评价内容:由“片面”到“全面”

昔日对学生的评价,一直惯用的是“学业成绩”评价。单凭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就对学生进行了所谓的全面评价。学业成绩主要是指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质量,属于认知领域中的一部分。这种纯粹就知识质量检查评定的做法,虽然从某种程度或某一侧面上能起到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然而,它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除了知识技能的掌握外,还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目标。特别是在社会结构多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生活的剧烈变革要求个人多方面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根据“纲要”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从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身心素质、审美情趣、劳动实践等诸方面出发,明确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尽可能防止“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的干扰,避免个人偏见,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各方面发展状况。实践证明,多一项评价内容,多一个评价指标,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为学生寻找到最适合的发展途径和方法才是我们评价的永恒追求。

三、改革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主体。然而,传统的教育评价的主体是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一人评价学生。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评价被教师一人主宰。即使有时我们强调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公平、公正,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始终处于一种不平等地位。被评价者的消极被动状态往往造成其对评价者及评价活动的结果产生对立、反感,甚至排斥的心理,很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认同,很难有效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为了克服传统教育评价的上述弊端,我们在新课程评价过程中,必须一改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者的介入,在评价活动中实现相互交流探讨,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认同并接受评价的结果,并在反思中把评价结果作为新的起点,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自己。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完全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而且学生间自评与互评往往比教师、家长的评价更有说服力,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强“自评”与“互评”,并与“他评”有机结合起来,可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被评价者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在评价的作用下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四、优化评价过程:由“静态”到“动态”

评价方式方法 篇7

1《思想品德》学生学习评价原则

1.1 价值导向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评价必须坚持思想价值导向,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做事, 学会交流,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2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思想品德教师在评价中起主导作用, 评价应是思想品德教师、学生、班主任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增加学生评价的自主权, 评价形式改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 创造一种民主参与、交流的评价过程。

1.3 激励性原则。

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 更要注重发展, 不能因某学生在某方面或某件事的不足或过失而将其一棍子打死, 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与成见。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应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 要发现、挖掘学生的点滴长处, 进步, 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1.4 评价反馈原则。

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结果即《评价表》要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2 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

学生学业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学生学业评价出现世界性改革趋势:评价目的开始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 而不是简装的选拔鉴定;评价指标多元化, 重视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从只偏重学科知识向同时关注学生能力和实践技能转变, 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情感因素受到了高度重视;强调定性与定量、自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1 纸笔测试。

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命题应把握课改方向, 吸收新课标能力要求, 发挥纸笔测试在推进探究性学习中指挥棒作用。平时测验要注重诊断性、过程性功能;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分析、应用、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在对测试后果进行分析、解释时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评价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承认, 有利于调动自我教育因素, 实现自我监测, 学会应用评价来管理自我学习, 逐步理解如何提高学习以及准确知晓他们现在的状态与着手准备下一学习阶段。

2.1.1 让学生参与主观题评分标准的制定。

测试之后, 向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答案的范例, 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特征, 列出已考试题的答题要点及分值。

2.1.2 自己利用评分标准自我评价, 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2.1.3 帮助别人评分、修改, 对别人提出改进提高的建议。

2.1.4 小组合作出题, 可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目标及知识的理解、材料的掌握。

2.1.5 学生自我评价。

在查阅书本、与同学探讨后, 改正自己的答案, 分析失分原因, 找出改进方式, 相互交流成功的必得, 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2.2 主题探究活动中的激励性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依据这一基本理念, 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探究”,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主题探究成果展示课中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丰硕成果, 使学生在别人肯定的评价中增强自信心, 增强自我价值感。如:举办形式各异的展示会。班徽设计评比会上, 同学们通过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高超的画图能力让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星级评选活动中, “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自立自强之星”脱颖而出, 竞争机制有效运行;朗诵会或演讲赛上, “青春新自我”在张扬, 搜集、自编青春的箴言和寄语在展示, 这是一次激情燃烧面又富于理性思考的论坛, 也是学生走进青春、感悟青春、祝福青春的典礼。

2.3 实践作业。

注重过程评价, 将学生在实践中的各种表现和实现产品如调查报告、论文、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 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实践的评价强调多元化, 肯定学生与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 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表现, 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重视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提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而不能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 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主要成果, 肯定其实践价值, 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实践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但无论何种方式, 其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这是对学生实践中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2.4 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 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记录袋关注的是过程, 强调的是终身的发展, 其激励功能发扬学生潜能,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突现个性, 展示自我, 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因此, 同学们把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丰硕的成果:有创意的作品如班徽设计、故事、小品、剧本;材料集锦如名人故事、励志各言、观察记录、辩论材料收集等;课堂精彩实录如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星级评比、辩论等录音、录像;实践探究性作业如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以及一切可以描述自身进步、激励自身发展的材料如荣誉证书等都装进成长记录袋, 把少年时期美好的一页一直保留到永远, 成为一辈子的荣耀, 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此外, 思想品德学科还可以采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综合进行。

改革青年教师评价方式 篇8

然而, 目前青年教师的水平提高和工作成效, 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中, 不易得到肯定和激励。职称评定的教龄限制和长期形成的论资排辈, 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带来了很大阻力。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 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提高、成长, 也成为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一大障碍。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激励、保护、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当前亟待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 对于青年教师, 应该采用期间等效型评价方式。所谓期间等效型评价方式, 是指设定一定期限 (这个期限不宜过长, 时间段过长, 又会陷入教龄限制的怪圈) , 教师在此期限中所取得的教学业绩和教育科研成绩, 方能成为评价教师的有效依据, 同样的成绩, 不会因为教龄或职称等资历方面的原因, 而在评判上有所差别。教龄和职称等条件, 都应该放在一个合适的分量来思考。教师在设定期限以外业已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 也应做相应的处理。这样, 就可以创造条件, 让青年教师可以与其他职称高、教龄长的前辈教师有同样的机会。

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篇9

有的学生, 一提起笔写作文, 就一筹莫展, 停停写写, 写写停停, 抓耳挠腮时间过去了, 还是写不出来。此时, 作文成了这些学生的“拦路虎”。究其原因, 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欲望 (动机) 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缺乏信心;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没有掌握写作的要领等等。

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领路人, 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从激发兴趣到素材积累, 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 从作文批改到作文点评, 点点滴滴都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可就是如此, 学生写作文难, 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要改变小学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率的状态,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评价体系, 有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实践与反思

1. 大胆突破, 喜上眉梢

2. 广泛交流, 稳步提高

3. 集中展示, 见证成长

改进评价方式提高习作能力 篇10

一、搭建平台, 体验成功

我们在习作讲评时, 搭建了多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在传统的习作讲评课中, 都是优等生在唱主角, 中下等学生往往难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而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 都有被人赏识、肯定的愿望, 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 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们要求教师走下讲台, 让学生唱主角, 尤其是中下等学生。实践中, 我们要求教师每天某个时段安排一个“小小播报员汇报”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进行播报, 可以是自己的习作, 可以是自己的见闻, 也可以是平时积累的美文, 读或者说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点, 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展示自我, 树立自信。此外, 我们根据每次习作的侧重点, 选择三个层面的学生代表上台作为“特约嘉宾”, 让他们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可以是全篇, 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片段, 可以是一个优美的句子, 抑或是一个运用恰当的好词, 都可以拿来交流。然后再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 给全体学生作经验介绍, 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 去亲身体验感受, 揣摩品味, 欣赏辨析, 从而学会倾听, 学会沟通, 学会分享, 进而学会尊重他人, 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二、改进评语, 促进师生交流

评语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它的重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提高习作的兴趣。在实践中, 我们尝试改进评语, 体现“三性”。

1. 针对、启发性。

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特点及优缺点, 具体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语, 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修改, 是评语的基本特点。它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自主修改。有位教师在眉批中写道:“读读看, 这个词换一下, 是不是表达得更清楚?”“句子太长了容易出错, 试着改成短句子, 好吗?”“展开你的想象, 这句话会更精彩!”这种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评语让学生茅塞顿开,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记叙了参观世博会的过程, 但内容单薄。如果评语只写:“内容不具体。”学生会感到茫然。有位教师这样下的评语:“这个馆很不错, 老师也很好奇, 也很想去看看。你能说说这个馆的特点吗?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就知道从何处下手修改了。有一个回族学生记叙了汉族过春节的风俗和回族过年的习俗, 角度很新, 但内容空洞。教师这样写评语:“你分别介绍了回汉两族过年的习俗, 让老师在比较中了解了民族风情。但介绍得有点简单了。能不能抓住特点来写?比如回族要炸馓子, 而汉族则炸油果子;汉族要给小孩压岁钱, 而回族……这样写就明白了。”在教师这样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引导下, 学生掌握了修改习作的方法, 通过自己修改, 不断积累“改”的经验, 懂得“文成于改”的真理, 久而久之, 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的指导也就落到了实处。

2. 激励、鼓舞性。

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 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十二岁小儿能做此语, 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具激励性的评语以高度的赞扬, 赏识的眼光给幼年的茅盾无穷的动力。在实践中, 我们充分体现评语的激励性和鼓舞性,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树立信心, 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旅游的乐趣无穷无尽, 跟随着你的笔迹, 漂流于青山绿水之间, 耳闻着动人有趣的故事, 乐趣溢于言表, 恰当及时的心理感受突出此景之美, 此情之真!”“你是唯一一个用诗来写这篇文章的, 你得心应手的驾驭, 把周总理高尚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美感, 感情真切, 富有深意, 打动人心。老师期待你的佳作!”“这篇文章描写了游鸣沙山的过程, 既有美丽的风景又有丰富有趣的娱乐活动。整篇文章结构清晰, 言辞优美, 仿佛带读者一起游览了这一名胜。作者寓情理于游玩之中, 情景交融, 抒发了对甘肃鸣沙山的喜爱。”

这些充满激励和鼓舞的的评语, 流淌着教师炽热的情怀, 和真诚的期待。在平等的对话中, 好似师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评价中, 被注入了新的动力,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3. 示范、导向性。

作文评语其实也是教师的作品, 那种文字精美, 风趣诙谐充满激情的评语, 那种字字珠玑, 掷地有声的评语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种文学的熏陶, 一种审美的享受。我们在改进评语的过程中, 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不仅在习作的方法上给予指导, 还充分发挥语言的示范性作用。比如, 一个学生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故乡的小路, 教师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故乡的小路在你的眼中, 在你的笔下, 是那么富有韵味儿, 一幅幅甜美而质朴的画面中流淌着对小路深深的爱, 对故乡对童年沉沉的怀念之情。哦, 这条令人魂牵梦绕的小路!再接再厉, 充满期待!”如在读了学生写桑科草原的习作, 教师有感而发:“是你让我徜徉在绿色草原的怀抱, 是你让我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是你让我看到了澄明的天空。谢谢你!”再如, 读了一个学生描写牛肉面的习作, 教师这样评语:“读了你的习作, 我才知道, 兰州居然有这么多不知名但风味独特的牛肉面!帮我画一张网络图好吗?让更多的朋友都来尝!”

三、动态评价,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我们在实践中, 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进步中成长, 习作评定的等级不是一锤定音, 而是采取动态评价的方式进行。使每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 让他们在教师的评价激励下“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学生不满意自己习作等级后, 可以自己修改, 还可以再要求教师评定, 直到学生满意为止。比如, 在A的基础上重新评定A+, 在B的基础上重新评定B﹢。这样一来, 对后进生的鼓舞更大。树立了写好习作的信心,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直面数学错误改进评价方式 篇11

一、在课堂集体矫正评价中,促进学习氛围的和谐度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欲望、成功愿望都非常强烈,他们力求被群体认可,特别是老师当众的肯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生心理的需求,也是有效调动学生的需要。

在集体矫正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更不能用自己对书本、对生活的理解去替代和剥夺学生与知识、与生活的碰撞,而应尊重学生对知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尊重学生对各种知识的体验、感受,最终学会要掌握的知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和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陷在解决知识难题中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在师生相互交流中,体验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信心,获得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才是生动的、和谐的、教学才能走向有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二、在对学生的个别矫正评价中,促进个性化认知的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基于他们校内、校外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经由同化、顺应、概括、具体化等心理过程后,实现原有经验对新学习材料的个性化解释并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学生个体的差异,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改师判断评价为导向性评价,促进个性化认知的建构

当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生活后,由于学生自身的和外界的种种原因,彼此间就拉开了距离,也就渐渐产生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分化。优等生成绩好,在学习中他们感召力强,但一般表现出骄傲、浮躁的特点,如果我们老师还不断的将表扬“奖”给他们,他们的自我满足感会越来越强,心理发展也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而后进生常常成绩不理想,但往往有着做事认真塌实、责任心强、乐与帮助他人等良好的品质。在评价时,我们要用好客观这把“尺”去量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达到互相尊重、互树榜样,携手进步。当我们能把表扬与批评、激发与鼓励,合理、科学的搭配使用时,以最大程度的个别方式来进行教育时,我们的教育也将产生最大的功效,对学生的个别矫正评价也就成为了通向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捷径”。

三、在同学之间互相矫正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参与度

互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互评时思考、判断对方的对错,就是一个知识循环反复的过程。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在评议时容易只看到优秀学生的“闪光点”,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学生在互评时尽力找出同学的“闪光点”,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和改进的办法。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矫正功能。互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平等的心理环境,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促进发展。

四、在对学生每日作业矫正评价中,调整学习目标的适切度

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教与学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与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每日作业反馈过程中,认真搜集各种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使评价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作用于教学,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归因归类分析后,根据课程标准和不同学生的错题以及各知识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层教学,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目标的适切度。(1)目标分层: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分层练习题,使目标与练习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分层作业设计:要求作业设计有坡度,加强适应性和针对性。

五、在对启发学生自我矫正评价中,体现价值引导的科学性

小学生大多数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水平上,这种认识水平体现到评价能力上就表现为他评能力较强,而自评能力较弱,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作业做出自我评价,把最能表现自己进步或不足的某一点找出来进行交流。

另外,还利用学生个人作业错题卡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学生通过建立错题卡,学会了把知识进行归类,并尝试变式训练,由做一道题到会做一套题,同时寻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不足,这样使自己的学业成绩不断进步,归因、归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错题矫正评价有利于当前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错题矫正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力量,有力地促进了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让作文评价方式“活”起来 篇12

一、教给方法, 让学生参与评改

在作文训练中, 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客体, 更应该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作文评改可以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失误, 从而更好地鞭策自己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 要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学生在进行初次作文评价时, 往往评得比较片面。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其围绕每一次的作文要求进行评价, 这样, 目标单一, 学生容易把握。随着学生评价作文能力的逐步提高, 可以教给学生全面评价一篇作文的方法, 即给学生一个量表, 从中心、选材、结构、表达、修辞等方面逐层量化, 这样, 学生就容易掌握整个细致的评价过程。当然, 在学生的作文评价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之后, 可以不再用量表, 而让学生直接进行综合性评价。

其次, 要注意创设作文评改的良好氛围。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觉得作文评改是一种负担而敷衍了事, 而要在作文评改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 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探讨, 同时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热情引导。每次改完作文后, 要在班级中对评改情况及时作出总的评价, 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 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自信心。我曾经在班级中当众读过一位学生的作文及同伴给他的评价, 并进行充分的肯定, 没想到数日之后再翻阅这个班的作文, 真让人目瞪口呆: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式作文让人忍俊不禁, 滑稽幽默的小故事却编得极有深意, 更有甚者, 用稚嫩的笔调大谈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文字足有十几页纸, 俨然一个小小的“政论家”!

此外, 每次作文后, 还可以在班级“墙报栏”内张贴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 让其他学生阅读后进行评价, 交流体会和收获, 同时达到交流的目的;还可以采取举办征文比赛、争做合格“评审员”、选编优秀作文选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

二、着眼能力, 让学生共同进步

作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的放矢的作文指导, 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么, 如何在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中落实“评”与“改”呢?

1.在草稿上下工夫

古人做诗, 讲究一个“炼”字, 贾岛苦吟“推敲”, 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学生写作文时喜欢一锤定音, 不愿认真修改, 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我们可以把指导学生写作文的主要精力放在评改作文草稿上, 多提建议并作具体指导, 渐渐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对于中考作文训练, 最佳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将专题训练与主题训练相结合, 例如对于“说真话, 抒真情” “锤炼绚丽多彩的语言” “多一些细节, 多一些描写”等专题加以指导之后, 我们的切入点不是在多读几篇范文上, 而应从学生的练习着手, 在草稿上下工夫, 对学生作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提高, 哪怕只是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一段摄人心魄的场面再现, 都有可能成为文章的亮点。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在作文评价方面, 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 有所区别, 侧重对待, 优秀生重“评”, 特困生重“改”。因为优秀生写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 需要锦上添花, 所以, 在文章立意、细节描写、结构安排等方面需再进行细致的指导, 侧重于“评”, 让教师精到的点评启发学生闪现智慧的思维火花, 从而使文章不断出彩。对于学习特困生, 教师的侧重点应放在作文批改上, 找不足, 寻对策。针对不足, 具体指导, 让学生们重拾自信, 走出作文困境。

三、全面测评, 改变原始评分模式

1.改变“同题作文分优劣”的模式

一些平时写作水平不错的学生, 考试时却时常得不到高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 个人平时作文水平和考试时的作文水平应该是一致的。但是考试作文须加一些限制, 这样评卷才有共同的标准, 才能显示公平公正的原则。然而, 同题作文真的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吗?在各种类似的检测中,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由于写作时间短, 学生担心作文题目可能涉及自己不熟悉的内容, 因此事先会猜题, 准备素材甚者背诵范文。检测时果真遇到自己很难下笔的作文题, 学生则往往会胡编乱造、文不达意, 这样的情形也是有的。前几年中考、高考作文套作、宿构现象较严重, 便是佐证。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下, 考场作文往往会良莠不齐。我们可以尝试多设计几道作文题, 让学生选题进行写作, 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他们认为最值得写的材料去写, 文章内容自然就更真实, 也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他们应有的写作水平。

2.改变“一篇作文定成绩”的模式

在实际的学业测评中, 受到评改时间的限制, 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间上往往有所“缩水”, 导致测评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一部分写作好的学生也不能全面反映出自身的写作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外, 学生作文的考评除了期中、期末成绩外, 难道不能有其他的参考途径?即便是最优秀的作家, 也难保出现写劣作的现象。因而, 一篇作文定成绩的做法很不可取。科学地衡量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 应多角度进行测评, 可以尝试加上态度分及奖励分的做法。平时作文只看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写, 能否达到专题训练目标, 作文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奖励分是指作文在校级、市级、省级的报刊上发表或获奖的都可以按规定加分。相信这样的测评模式一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长久保持写作的积极性。

3.改变“体裁限定, 时间限定”的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后, 可以突破体裁限制来写作文。同一道作文题, 选用不同体裁来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同理,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 (尤其是调查报告类、观察写景类) 中可以尝试不再限定时间, 而是事先公布要求,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查、访问, 去观察、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 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修改, 这样写出的文章含金量才会更高。

上一篇:海外投资担保下一篇:债务重组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