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评价方式

2024-10-23

安全性评价方式(共12篇)

安全性评价方式 篇1

通常情况下, 铁路接触网基本上是直接架设在铁路上空的, 由于没有备用线路, 加之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 很容易使接触网发生故障。一旦接触网发生故障, 势必会严重影响电气化铁路的正常运行。因此, 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借此, 本文就铁路接触网的安全性评价方式及其实践应用进行浅谈。

1 铁路接触网的主要特点

所谓的铁路接触网实质上就是指架设于铁路上空为电力机车提供电能的特殊输电线路。铁路接触网的主要作用是将由变电所中获得的电能传输给电力机车, 使之能够在铁路上正常运行。所以, 接触网工作状态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电气化铁路的运输通行能力。就铁路接触网而言, 其本身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维修难度大。由于接触网是沿铁路沿线进行架设的, 这种架设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点, 很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冰、雪、风、霜、雷、雨等等, 这也是户外型供电设备的一大弊端。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 使得接触网的维修非常困难, 尤其是在气候恶劣时, 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其二, 铁路接触网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无备用安装方式进行架设的, 这种安装方式的弊端就是一旦线路发生故障, 没有备用设备予以替代, 从而会导致电力机车运行终端,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铁路运输造成负面影响;其三, 铁路接触网下的电力机车在高速运行时, 因接触悬挂跨距不均匀以及受电弓的惯性力和空气动力的影响, 有可能导致受电弓在垂直方向发生振动, 从而影响接触网的正常工作状态, 使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当这一变化达到某种特定的情况时, 便会引起弓网事故。通过对铁路接触网的特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 为确保电气化铁路在投入运行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必须重视铁路接触网的架设质量, 使之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2 铁路接触网的安全评价方法及具体应用

2.1 铁路接触网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在对铁路接触网进行安全性评价时, 应按照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具体设计要求来进行评定。首先分析一下地下工程穿越对接触网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影响接触网支柱。基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支柱倾斜或下沉, 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接触网变位;其二, 支柱网负载。电力机车在保持特定的速度运行时, 会与接触网发生接触摩擦, 当摩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接触网损坏。对于铁路接触网进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即工况选取计算、接触网位移分析、支柱负载分析和参数检算。可以将接触网安全性评价方法视作一个循环体, 先是对工况判断, 由计算得出没问题后, 接着分别判断引起接触网系统破坏的本质原因, 即分别分析接触网的位移 (包括横向与纵向的位移) 和支柱负载情况 (计算支柱容量是否超标) 。最后对几项可能破坏接触网安全性能的参数进行严密计算。具体参数包括接触导线高度、导高偏差、拉出值、支柱侧面限界、支柱容量、其它控制指标。全部环节的检验没有存在超出标准的情况时, 可判定接触网安全。

2.2 实践应用

下面以某地地铁区间隧道为例。该地铁隧道情况如下:此地为12股道铁路的接触网, 接触网支柱沿铁路股道两侧分布, 为软横跨支柱, 纵向间距45~59m, 地铁左线区间隧道下穿3个接触网支柱, 其中两个支柱位于雨棚内, 横向跨距分别为41.7m和29.3m。区间部分采用盾构施工方法, 隧道洞顶距支柱基底面约8.6 m。接触网悬挂类型为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支柱为普通钢柱, 高15m由角钢焊接而成。支柱脚点沿长方形布置, 横向间距1.2m, 纵向间距为0.8m。柱脚下部为阶梯形钢筋混凝土基础, 埋深3.8m, 支柱1距左侧轨道4.7m, 支柱2距左侧轨道6.1m, 距右侧股道5.5m, 支柱3距右侧轨道3.8m。首先, 对于此地工况的计算分两种, 工况1是单个接触网支柱 (支柱1) , 基础沉降1 Omm并有倾斜0.2%。工况2为两个接触网支柱 (支柱1和支柱2) 同时沉降10mm且倾斜0.2%。两者数据为接触网安全性评价的参考值。其次, 对软横跨支柱负载的分析。具体需计算五个参数值, 分别为:垂直负载Q、最低点位置、横向承力索固定点的水平分力T、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支柱风负载、软横跨支柱的容量MR。在计算垂直负载Q中, 分别计算各个节点不同类型处的负载重量。确定最低点位置是:计算判断依据为“奇数股道软横跨最低点通常为中间股道”, 在通过计算判断最低点位置股道处。横向承力索固定点的水平分力T:以最低点处为界, 分别计算两侧侧股道悬挂负载对悬挂点求力矩值。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运用公式分别求解。支柱风负载, 由计算结果判断。软横跨支柱的容量MR同样计算得出。接触网位移和支柱负载分析过程为:假设, 4.8m和5.3m分别是接触网支柱与雨棚顶板内侧和顶板外侧接触的高度位置, 7.7m和6.6m分别是上、下部固定绳的高度, 15m是接触网支柱的高度。通过几何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可求得数据结果。最后, 各项数据参数查表判定结果, 即接触网参数检算。判断标准为:接触导线至轨面高差容许值的上限为6500mm, 下限为700mm。接触网设计导高为6450mm, 导高偏差容许值为30mm。根据接触网的设计要求, 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超过3.3m, 接触线拉出值设计值为250mm, 允许偏差值为20mm。为了保证雨篷的安全, 支柱在雨篷顶板位置水平位移应不超过40mm。该区段接触网支柱容量不大于350KN"m。需验算接触网导线高度、接触导线高度变化量、支柱侧面限界、接触线拉出值、雨棚顶部高度位置水平方向位移变化和支柱最大容量均未超限, 才可说明接触网施工较为合理, 评定安全保障。

3 结论

总而言之, 铁路接触网的安全性关系着整个电气化铁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 在铁路接触网兴建之初必须认真做好安全性评价, 以此来减少接触网使用过程中故障的发生几率。做好铁路接触网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对于确保电气化铁路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自力.接触网检测车及检测技术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A].中国铁道学会2010年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8) .

[2]赵欣, 王日新, 王耀杰, 张建荣.基于接触网的铁路供电装置的研究及应用[A].首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 (8)

[3]陈青松.浅谈铁路接触网的特点及其改进与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5) .

[4]汤文斌.模拟大气环境下铁路接触网覆冰融冰实验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 2009 (4) .

[5]万毅, 邓斌, 李会杰, 田志军.铁路接触网系统可靠度的仿真计算[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9 (13) .

安全性评价方式 篇2

一、学生评价及其意义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在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评价有助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及时调节、提高和改进完善学习行为;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提高;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等方面的状况,为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和选择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依据;通过学生评价,还可以从侧面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课程实施的状况、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以及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等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是建构教育评价改革体系中的首要问题,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研究自然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推进中的重要问题。

二、现有的一些学生评价观点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与发展的要求,认识到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与新课程实施间的许多矛盾。由于现有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不仅没有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而且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概括来说,现有学生评价中主要存在如下的局限和不足:

(一)选拔性评价的观点

这种学生评价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以考试成绩决定高低和优劣,评价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管理者。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考试和测验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最重要手段。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考试就是评价,成绩和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所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评价都成为“应试”的附庸。学生评价最关注的是“分数”,追求的也是“分数”,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终结性使学生不能从日常即时的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对学习进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水平性评价观点

这种学生评价观点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为统一的评价标准,侧重鉴定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否达到目标,是一种绝对评价。它面向的是学生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是对过去的一种资格鉴定,主要目的在于鉴定学生是否合格,是否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因此,评价往往引导人们只注重评价的结果,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评价主体单一性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同伴及群体、家长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也影响了个体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三、学生评价改革的对策

新课程需要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面对新形势,学生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学生评价改革做了如下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从当前的学生评价改革的趋势来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对开展学生评价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学生评价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指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

贯彻发展性原则,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以及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落后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和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二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三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设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并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四是确定评价目标、标准、程序、方法、主体,得出评价结论等,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需求,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发现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反馈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五要激发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二)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是指学生评价要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多视角、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多渠道收集信息,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多元化原则包括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主体等多元化,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

贯彻这一原则,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突出人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要注重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试与平时表现和学生成长档案袋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杜绝用单一的方法评价学生。三是评价标准要实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从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分层化。

(三)差异性原则

学生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关键一点是尊重学生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意愿、倾向、优势和可能性。同时,不同的学习个体完成同一活动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同一个体在完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因人施评,不能一刀切,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差异性原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个体的尊重。遵循差异性原则,在评价目标设置上应有多种层次,在评价方法和主体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评价结论时要因人而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不足。

安全性评价方式 篇3

【关键词】阳光评价;课堂;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生接触到语文时是充满好奇的;然而一旦学生在学习中碰到挫折或失去了对英语最初的神秘感之后,学生的兴趣就会日渐消退。在动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更大的关注,这也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提出了要求。然而现实中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却陷入了评 价的误区。本文笔者主要就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实施善品评价。

一、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善品评价的意义

我校结合本地区教育提出的生态教育、本真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炼“养善教育”办学特色。将善品评价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提炼并形成学以“善学、善思、善行”为课程目标,凸显“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理念的善思“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善品评价体系,便是以“善品德育”为核心,将此种评价方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开展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营造整体育人氛围,塑造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人品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能力。“善思生动”课堂、善品德育夯实了学生的智慧与品行,培养学生在“兴趣、品质、习惯、健康、和谐”各方面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读、学、思、言、行,厚积薄发,为学生一生的成就奠基。

通过构建完善的善品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认同。

1.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及和谐校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幽默性,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品质优良的社会新生代学生。学校通过培养“善品”(有礼、诚实、勤奋、自信、独立、感恩、快乐)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落实白云“幸福教育”理念,实现广州阳光评价的“阳光普照”。在很多方面,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学生在善品评价的引导下,建立起对学校的认同感,就会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学习更有效率。从而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新时代优秀的学生。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实施阳光教育评价的经验

(一)渗透“阳光”校本课程文化

就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应该准确把握校本课程,渗透“阳光教育”理念,形成阳光课程系列化。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应该设置语文氛围类,比如通过各种走廊文化或者其他的语文教学进行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在这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形成一些特色的保留项目,并形成“阳光校园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体系。

(二)多运用启发性评价,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呢课堂的教学之中,提倡将学习课堂的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利用启发性评价鼓励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弟子到麦地里选择最大的一个麦穗,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得到比较有差异的答案的时候,应该给出启发性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人生要有所追求,还要善于把握机会的道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做了鼓励、评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使用了启发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深入解读文本,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多年来,虽然教育一直在探索评价改革,但是整个教育评价更多的还是以甄别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为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应该进行有效的阳光评价的渗透,使得课堂教学能够迸发出多彩的光芒。笔者将继续秉持“阳光评价,多彩课堂”的信念,立足于现实成长,着眼于未来成才,以“阳光成长”教育理念全面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实践善品评价体系, 点亮学生的七彩梦想!

参考文献

[1]李英杰.缩小城乡学生小学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6).

[2]马利.现代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3]陈培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5(A1).

安全性评价方式 篇4

1《思想品德》学生学习评价原则

1.1 价值导向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评价必须坚持思想价值导向,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做事, 学会交流,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2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思想品德教师在评价中起主导作用, 评价应是思想品德教师、学生、班主任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增加学生评价的自主权, 评价形式改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 创造一种民主参与、交流的评价过程。

1.3 激励性原则。

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 更要注重发展, 不能因某学生在某方面或某件事的不足或过失而将其一棍子打死, 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与成见。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应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 要发现、挖掘学生的点滴长处, 进步, 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1.4 评价反馈原则。

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结果即《评价表》要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2 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

学生学业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学生学业评价出现世界性改革趋势:评价目的开始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 而不是简装的选拔鉴定;评价指标多元化, 重视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从只偏重学科知识向同时关注学生能力和实践技能转变, 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情感因素受到了高度重视;强调定性与定量、自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1 纸笔测试。

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命题应把握课改方向, 吸收新课标能力要求, 发挥纸笔测试在推进探究性学习中指挥棒作用。平时测验要注重诊断性、过程性功能;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分析、应用、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在对测试后果进行分析、解释时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评价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承认, 有利于调动自我教育因素, 实现自我监测, 学会应用评价来管理自我学习, 逐步理解如何提高学习以及准确知晓他们现在的状态与着手准备下一学习阶段。

2.1.1 让学生参与主观题评分标准的制定。

测试之后, 向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答案的范例, 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特征, 列出已考试题的答题要点及分值。

2.1.2 自己利用评分标准自我评价, 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2.1.3 帮助别人评分、修改, 对别人提出改进提高的建议。

2.1.4 小组合作出题, 可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目标及知识的理解、材料的掌握。

2.1.5 学生自我评价。

在查阅书本、与同学探讨后, 改正自己的答案, 分析失分原因, 找出改进方式, 相互交流成功的必得, 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2.2 主题探究活动中的激励性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依据这一基本理念, 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探究”,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主题探究成果展示课中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丰硕成果, 使学生在别人肯定的评价中增强自信心, 增强自我价值感。如:举办形式各异的展示会。班徽设计评比会上, 同学们通过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高超的画图能力让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星级评选活动中, “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自立自强之星”脱颖而出, 竞争机制有效运行;朗诵会或演讲赛上, “青春新自我”在张扬, 搜集、自编青春的箴言和寄语在展示, 这是一次激情燃烧面又富于理性思考的论坛, 也是学生走进青春、感悟青春、祝福青春的典礼。

2.3 实践作业。

注重过程评价, 将学生在实践中的各种表现和实现产品如调查报告、论文、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 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实践的评价强调多元化, 肯定学生与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 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表现, 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重视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提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而不能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 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主要成果, 肯定其实践价值, 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实践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但无论何种方式, 其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这是对学生实践中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2.4 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 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记录袋关注的是过程, 强调的是终身的发展, 其激励功能发扬学生潜能,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突现个性, 展示自我, 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因此, 同学们把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丰硕的成果:有创意的作品如班徽设计、故事、小品、剧本;材料集锦如名人故事、励志各言、观察记录、辩论材料收集等;课堂精彩实录如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星级评比、辩论等录音、录像;实践探究性作业如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以及一切可以描述自身进步、激励自身发展的材料如荣誉证书等都装进成长记录袋, 把少年时期美好的一页一直保留到永远, 成为一辈子的荣耀, 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此外, 思想品德学科还可以采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综合进行。

学生的评价方式 篇5

那么,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可根据教学目标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形成的情况,以及课堂练习情况,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评价。如对学生阅读、板演、讨论发言、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的评价及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等。这种评价是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它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新的技能的形成情况,又能让学生得到评价反馈,验证自己得出的信息和结果是否准确。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数学教学中的口算,不单要说出结果,还要说出怎样想;应用题教学及计算教学中不但要看结果是否正确,而且要看学生计算和思维的过程是否合理有序,是否有创新性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方法是否科学简便。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三、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是传统教学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项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就很难谈到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端正的态度也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1、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教师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使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可采取描述性评价,也可采取会意性评价。描述性评价即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性的语言描述,如用激励性的语言,赏识性的语言,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发展方向的语言等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会意性评价即是教师用表情、眼神或某种表示赞许肯定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肯定的评价形式。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用点头,伸拇指等动作来表示对学生回答的回应等。

在课堂教学中,描述性评价用的较多。但从听有些公开课来看,有些教师为了力求体现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花费好大精力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给人一种无病呻吟之感。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描述性评价应适时,适量,不能过频。

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设计 篇6

一、小组评价

课堂既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然而,课堂中的评价却能促使课堂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我在课堂上常采用分组评价的方式促进合作,也就是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各个方面(如:纪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作业完成等)进行评价,评价时采用分值形式,先给各组一个基础分,在每节课上对于各组的评价项目进行不定时的量化。教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游戏、比赛,通过“猜谜语”“送信”“夺红旗”“接力赛”“对口令”等形式,以促进小组合作、协作完成。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只要由本组同学帮助后能完成也给加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也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二、个人评价

个人评价是根据个体内差异法进行评价。个体内差异法是将评价对象、即学生自身为参照点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评价时充分考虑了评价者的个性差异,因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在每节课的小结阶段,我总是挑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程度在中下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学习心得,让他们对本节课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样并不会给他们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而是有利于形成学生正向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这种评价是让学生参加到评价中去,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三、作业评价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教与学信息反馈的一个窗口。同时,作业也是激发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贯注重学生的作业评价,不断探索评价的新方法。在作业评价方面:1.尽量做到课堂作业当面批改,及时反馈信息;2.布置作业有层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不让有的学生因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失去学习信心;3.我采用分层次、写批语、画符号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例如:学生作业中有错误的我一般不划“×”,而是在错题下面划“-”,自觉改正后再划“√”,进而再进行等级的评定。学生计算时出现的粗心,我将在旁边写上“真可惜!”“细心一点”,如果是应用题错,我将在旁边划上“?”,如果作业书写不好的我就批上“请你写好一点行吗?”如果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我便写上“真聪明”“真能干”“真不错”或奖励一个“☆”等。这样的评价学生感到很满意,他们看见了批语就会更努力,主动地完成作业。如果看见“?”就会主动地问老师、同学或主动改正,发现提示性批语就自觉的写好。得到表扬鼓励批语,会寻求新的解题方法。所以作业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规范学习行为。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安全性评价方式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善品评价的意义

我校结合本地区教育提出的生态教育、本真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炼“养善教育”办学特色。将善品评价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提炼并形成学以“善学、善思、善行”为课程目标,凸显“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理念的善思“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善品评价体系,便是以“善品德育”为核心,将此种评价方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开展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营造整体育人氛围,塑造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人品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能力。“善思生动”课堂、善品德育夯实了学生的智慧与品行,培养学生在“兴趣、品质、习惯、健康、和谐”各方面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读、学、思、言、行,厚积薄发,为学生一生的成就奠基。

通过构建完善的善品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认同。

1.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及和谐校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幽默性,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品质优良的社会新生代学生。学校通过培养“善品”(有礼、诚实、勤奋、自信、独立、感恩、快乐)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落实白云“幸福教育”理念,实现广州阳光评价的“阳光普照”。在很多方面,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学生在善品评价的引导下,建立起对学校的认同感,就会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学习更有效率。从而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新时代优秀的学生。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实施阳光教育评价的经验

(一)渗透“阳光”校本课程文化

就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应该准确把握校本课程,渗透“阳光教育”理念,形成阳光课程系列化。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应该设置语文氛围类,比如通过各种走廊文化或者其他的语文教学进行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在这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一些特色的保留项目,并形成“阳光校园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体系。

(二)多运用启发性评价,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呢课堂的教学之中,提倡将学习课堂的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利用启发性评价鼓励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弟子到麦地里选择最大的一个麦穗,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得到比较有差异的答案的时候,应该给出启发性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人生要有所追求,还要善于把握机会的道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做了鼓励、评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使用了启发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深入解读文本,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多年来,虽然教育一直在探索评价改革,但是整个教育评价更多的还是以甄别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为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应该进行有效的阳光评价的渗透,使得课堂教学能够迸发出多彩的光芒。笔者将继续秉持“阳光评价,多彩课堂”的信念,立足于现实成长,着眼于未来成才,以“阳光成长”教育理念全面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实践善品评价体系,点亮学生的七彩梦想!

参考文献

[1]李英杰.缩小城乡学生小学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6).

[2]马利.现代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3]陈培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5(A1).

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篇8

有的学生, 一提起笔写作文, 就一筹莫展, 停停写写, 写写停停, 抓耳挠腮时间过去了, 还是写不出来。此时, 作文成了这些学生的“拦路虎”。究其原因, 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欲望 (动机) 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缺乏信心;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没有掌握写作的要领等等。

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领路人, 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从激发兴趣到素材积累, 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 从作文批改到作文点评, 点点滴滴都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可就是如此, 学生写作文难, 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要改变小学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率的状态,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评价体系, 有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实践与反思

1. 大胆突破, 喜上眉梢

2. 广泛交流, 稳步提高

3. 集中展示, 见证成长

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写作热情 篇9

一、形式的突破——新奇活泼

以往我们对作文成绩的评定都是用分数或等级来体现的, 这样的评定难以准确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 难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可否认, 分数或等级有“激发动机”和“客观评定”的双重功能, 但是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前者的功能。只要学生的写作有闪光点, 就可以给较高的评价, 可采用“附加分”来评定, 学生拿到老师有附加分的评定后既新奇又感兴趣, 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在作文批改中, 有时教师作为一个读者一时也难以给出一个客观的评定, 此时可以刻一些小印章如小红旗、小动物图案等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这些图案学生十分喜爱, 用图案的多少来加以评价, 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语气的委婉——鼓励为主

在给学生的写作给予评价时, 我们的重点是抓住文章的闪光点, 满怀热情地去体验学生的写作历程, 真诚而不吝啬地去鼓励学生, 在承认每个学生作文价值的前提下, 通过尊重、关心、鼓励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 让人人都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并在各自的起点上张扬个性, 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评改中我们应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 把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地展示出来, 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让他们觉得写作文是一种享受, 从而引领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认真写鼓励性的批语, 如“我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等等。作文讲评课上, 对于学生独到的创见, 我常常竖起大拇指夸道:“你的想法真新奇!”“你的设想连老师都想不出来!”……这些话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 作文中出现错误也是在所难免。我们的评语应当尽量避免尖锐性、刺激性, 而应带有建议性, 使学生既能接受建议, 又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如一位学生写《我家的小狗》, 我给他写了这样的批语:“你具体写出它的外形, 让我一眼就能认出。可是我对它的生活习性不大了解, 你能告诉我吗?”这种商量探讨的口吻, 使学生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三、主体的体现——自主修改

当前, 在评改作文上大多是教师“包办”了, 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水平的提高。虽然自改作文确非易事, 但只要在评改中授予学生方法 (如读改法、议改法) , 并大胆放手让他们自主地练习修改, 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提高, 写作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

(一) 互读互改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 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因此我们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为学生搭建交流作文的平台, 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诵读自己的作文, 并根据习作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如有不同看法, 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 由小组同学合作评改。这样学生在互改中既增长了见识, 又锻炼了能力, 培养了兴趣。

(二) 自读自改

对于自己写作的修改,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是我自己的事情, 哪怕只是更改一个标点, 更换一个错字,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 都是一种喜悦和收获, 远比老师的精批细改好得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 在通读过程中进行作文自行修改。一读, 通读全文, 立足全篇, 对照习作要求, 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上, 看看是否符合要求, 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二读, 默读习作, 查漏补缺, 补具体内容, 去除多余的内容;三读, 逐段逐句细读, 润色语句修, 改病句、错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四读, 有感情地朗读, 全面检查润色。学生在自读自改中体会到了作文成功的喜悦, 作文兴趣更加浓厚了。

四、氛围的营造——增强信心

(一) 给学生的作品创设好的环境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写作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 我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将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进行朗诵。朗读时, 我特意创设一种隆重的氛围, 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 热情地赞扬文章的动人之处, 有时还配上音乐。学生被作者的精彩描写所打动, 时常发出赞叹。此时我让大家猜一猜作者的姓名, 再请作者领回自己的作文本。受表扬的作者在同学中的威望一下子提高了, 对写好作文更有信心了, 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二) 努力创造展示的机会

每个学生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 于是我积极为他们创造展示作品的机会, 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1. 汇编学生作品。

让学生汇编自己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 再配上学生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 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 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 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 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

2. 开辟习作发表园地。

在班级的墙报、板报上开辟习作园地, 并在一旁附有师生的小评议, 诸如“心里话”、“自由谈”和“新发现”等。当学生读着师长、同伴的热情赞扬、由衷希望时, 心中的自豪感不由而生, 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见证。

3. 积极鼓励学生向各级报刊投稿。

让作文评价方式“活”起来 篇10

一、教给方法, 让学生参与评改

在作文训练中, 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客体, 更应该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作文评改可以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失误, 从而更好地鞭策自己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 要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学生在进行初次作文评价时, 往往评得比较片面。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其围绕每一次的作文要求进行评价, 这样, 目标单一, 学生容易把握。随着学生评价作文能力的逐步提高, 可以教给学生全面评价一篇作文的方法, 即给学生一个量表, 从中心、选材、结构、表达、修辞等方面逐层量化, 这样, 学生就容易掌握整个细致的评价过程。当然, 在学生的作文评价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之后, 可以不再用量表, 而让学生直接进行综合性评价。

其次, 要注意创设作文评改的良好氛围。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觉得作文评改是一种负担而敷衍了事, 而要在作文评改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 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探讨, 同时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热情引导。每次改完作文后, 要在班级中对评改情况及时作出总的评价, 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 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自信心。我曾经在班级中当众读过一位学生的作文及同伴给他的评价, 并进行充分的肯定, 没想到数日之后再翻阅这个班的作文, 真让人目瞪口呆: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式作文让人忍俊不禁, 滑稽幽默的小故事却编得极有深意, 更有甚者, 用稚嫩的笔调大谈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文字足有十几页纸, 俨然一个小小的“政论家”!

此外, 每次作文后, 还可以在班级“墙报栏”内张贴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 让其他学生阅读后进行评价, 交流体会和收获, 同时达到交流的目的;还可以采取举办征文比赛、争做合格“评审员”、选编优秀作文选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

二、着眼能力, 让学生共同进步

作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的放矢的作文指导, 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么, 如何在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中落实“评”与“改”呢?

1.在草稿上下工夫

古人做诗, 讲究一个“炼”字, 贾岛苦吟“推敲”, 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学生写作文时喜欢一锤定音, 不愿认真修改, 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我们可以把指导学生写作文的主要精力放在评改作文草稿上, 多提建议并作具体指导, 渐渐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对于中考作文训练, 最佳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将专题训练与主题训练相结合, 例如对于“说真话, 抒真情” “锤炼绚丽多彩的语言” “多一些细节, 多一些描写”等专题加以指导之后, 我们的切入点不是在多读几篇范文上, 而应从学生的练习着手, 在草稿上下工夫, 对学生作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提高, 哪怕只是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一段摄人心魄的场面再现, 都有可能成为文章的亮点。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在作文评价方面, 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 有所区别, 侧重对待, 优秀生重“评”, 特困生重“改”。因为优秀生写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 需要锦上添花, 所以, 在文章立意、细节描写、结构安排等方面需再进行细致的指导, 侧重于“评”, 让教师精到的点评启发学生闪现智慧的思维火花, 从而使文章不断出彩。对于学习特困生, 教师的侧重点应放在作文批改上, 找不足, 寻对策。针对不足, 具体指导, 让学生们重拾自信, 走出作文困境。

三、全面测评, 改变原始评分模式

1.改变“同题作文分优劣”的模式

一些平时写作水平不错的学生, 考试时却时常得不到高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 个人平时作文水平和考试时的作文水平应该是一致的。但是考试作文须加一些限制, 这样评卷才有共同的标准, 才能显示公平公正的原则。然而, 同题作文真的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吗?在各种类似的检测中,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由于写作时间短, 学生担心作文题目可能涉及自己不熟悉的内容, 因此事先会猜题, 准备素材甚者背诵范文。检测时果真遇到自己很难下笔的作文题, 学生则往往会胡编乱造、文不达意, 这样的情形也是有的。前几年中考、高考作文套作、宿构现象较严重, 便是佐证。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下, 考场作文往往会良莠不齐。我们可以尝试多设计几道作文题, 让学生选题进行写作, 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他们认为最值得写的材料去写, 文章内容自然就更真实, 也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他们应有的写作水平。

2.改变“一篇作文定成绩”的模式

在实际的学业测评中, 受到评改时间的限制, 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间上往往有所“缩水”, 导致测评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一部分写作好的学生也不能全面反映出自身的写作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外, 学生作文的考评除了期中、期末成绩外, 难道不能有其他的参考途径?即便是最优秀的作家, 也难保出现写劣作的现象。因而, 一篇作文定成绩的做法很不可取。科学地衡量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 应多角度进行测评, 可以尝试加上态度分及奖励分的做法。平时作文只看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写, 能否达到专题训练目标, 作文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奖励分是指作文在校级、市级、省级的报刊上发表或获奖的都可以按规定加分。相信这样的测评模式一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长久保持写作的积极性。

3.改变“体裁限定, 时间限定”的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后, 可以突破体裁限制来写作文。同一道作文题, 选用不同体裁来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同理,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 (尤其是调查报告类、观察写景类) 中可以尝试不再限定时间, 而是事先公布要求,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查、访问, 去观察、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 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修改, 这样写出的文章含金量才会更高。

小学数学评价方式的探索 篇11

数学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于评价内容和目标是多元综合的,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应是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以质性评价为主,以量性评价为辅,这样才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课堂评价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掌握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力求对知、情、意、行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构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信息空间。如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张数学评价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适度自评、小组同学互评,最后全班总评,评出“数学之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过程清晰,不仅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且能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实践操作评价法。

实践操作法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评价时也应增加实践操作法。如六年级期末考试出了这样的操作题:(1)画出小明从A点安全过马路的最短路线。(2)在对面马路边有一棵柏树,已知柏树与A点的连线正好与马路边成60度夹角。请用一个“×”号标出柏树的大概位置。(留下作图痕迹)(3)求出马路的实际宽度。此操作题综合了垂线的画法、指定角的画法、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等多种知识,把操作题作为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作业评价法。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用评语加等级的评价形式。如:激励性评语“批改你的作业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不过再仔细一点将会更好”;奖励性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近你的作业进步了,奖你一颗★”;期待性评语“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常常做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如果书写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商榷性评语:“认真想一想,看能不能发现错在哪里”……这样一句赞美的话、一段中肯的寄语、一次奖励的评语或几个奖励的符号,学生阅读后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动力,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试卷测验评价法。

试卷测验法是通过一张试卷来检测学生知识、技能应用水平的方法。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思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实施分层考试命题,设计出兴趣卷和发展卷。兴趣卷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加强对“双基”的考查;发展卷是在兴趣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题目数量,提高试题难度,适当引入开放性、探索性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试卷。为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应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即在每次检测试卷的卷尾部分都增加“如有不会的题可在考试后进一步思考,做出来后按老师的规定,交到学校仍可取得好成绩”的提示,在规定时间内给学生两次答题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改错转变为主动纠错、查漏补缺。这样,考试便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

5.成长记录评价法。

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做出的有关材料,学生的测试成绩、反思以及其他相关的证据和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的情况。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满意的作业、印象深刻的体验、学习反思、教师和学生的评语等集中起来,定期地交流、学习、评比,增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与自我提高的能力。

6.学期报告评价法。

学期和学年评价不同于传统的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它是教师、家长、学生一起来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现状、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由于过程性评价主要是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反映的是学生在某一时期成长的过程,所以不能把过程评价的情况简单化为一个分数,我们可设计一份期末学生数学学习综合情况的评价表。

艺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篇12

传统的艺术课堂评价一般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即,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则主要侧重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评判,对学生的评价则主要指学生对于教师讲授内容接受程度的评价。但不论何种评价方式都有明确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两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有比较相似的地方,如要有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说明等几个重要内容。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大体上反应出艺术课堂的整个教学状态,具有合理的方面。比如对于教师的评价就能够直接反映出教师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完成,教学方法的个性状态等。对学生的评价则能够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对课程的态度等情况。但这种评价方式也有不合理的方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课堂评价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应出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艺术课堂评价方法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评价过程中也无形中参杂了以结果为目标的评价观念。这种评价方式在文化课的教学中相对合理,但在艺术课堂中其不合理性就比较突出,这是因为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艺术课程,尤其是音乐课堂,很大程度上在于学习过程的乐趣,而学习的结果并不能占教学的全部。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的奥尔夫教学法所强调的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所以传统的艺术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更确切的说是知识性的结果,而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是否从中感受到快乐,是否对音乐有更多的理解并没有成为评价的主要方面。这从音乐艺术的特性来说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笔者认为知识点的学习是次要的,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主要还是感性理解,应该回到音乐本身的特性上去,音乐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愉悦性,音乐课堂的教学应该以尽可能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和提高对音乐的积极性和培养兴趣为主,而不是以学会了多少首歌曲和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来评价。反之,对于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也不能以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点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主,而应该以上述几点为主。

其次,传统的音乐课堂评价通常以听课并填写评价表的方式来完成。在评价的时间和次数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价音乐课堂的教学往往以个别课堂的结果定论,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音乐音乐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堂的学习,存在在很的感性因素,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参与度和喜好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在某一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在另一时期因为某一种因素又对音乐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的评价应该要长期进行,比如评价次数必须要占该课程总课时的一定比例,再综合多次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整体分析评价,尽管如此也应该有一个时间限定,比如某一学期或者某一学年,或者某一级学生。而不能以仅有的一两次,或者两三次评价就对教师的课堂进行“盖棺定论”式的评价,这是不够合理的。

最后,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往往主要评价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各种状态,而很少讲授课内容进行分类。比如民歌、儿歌、世界名曲、通俗音乐等等。众所周知,告诉发展的网络媒体时代,小学生受新媒体、社会音乐潮流的影响非常之明显,当今小学生接触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远远超出了大纲的范围和内容。很多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没有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出比较淡然的态度,而在课堂外对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则能尽情演唱,对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和歌手进行很强的模仿和演唱,而通俗歌曲不论在旋律上和节奏音高上往往在难度上都远远超过教材中的内容,而很多学生都能轻松模仿和演唱。这就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如果用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就会截然相反的评价结果,所以说这一点是传统评价中一个比较薄弱的地方,也是当下的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

摘要:艺术评价方式是合理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由于其评价角度和标准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结果,本文试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常用的评价方式进行对比论证来研究更加合理的评价途径,以此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上一篇:类型转换的规则下一篇:居室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