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对策

2024-10-18

安全评价对策(共12篇)

安全评价对策 篇1

摘要:从目前的现状看,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发展很不平衡, 一部分企业安全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特别是系统安全评价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煤矿安全评价,现状及问题,安全对策

2008年全国煤矿共发生重特大事故38起, 死亡707人, 同比上升35.7%;其中23起重特大事故是由煤矿非法违法生产造成的, 占全部重特大事故的60.5%。我国小煤矿数量占矿井总数的近80%, 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5%, 而事故死亡人数高达73%。煤矿企业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及评价方面存在问题

(一)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落后

管理信息渠道不畅通, 造成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严重脱节, 致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政策、方案和命令不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到现场作业人员, 现场执行情况也不能及时反馈给管理者。

(二)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大部分煤矿企业安全长期投入不足。首先是安全生产设备投入不足, 防灾系统不健全;其次是安全科研投入不足, 科研力量分散,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研发基础设施落后;最后是安全生产管理投入不足, 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大量存在。

(三) 煤炭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煤矿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较大比例, 整体素质偏低, 自我保护能力低, 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 安全教育与培训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四) 安全监控管理严重不足

目前多数地方撤消或合并了煤炭管理机构, 部分地方煤炭管理机构降格, 行业管理职能分散, 管理力量薄弱, 煤炭开发缺乏统筹规划, 造成对煤矿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五) 企业对安全评价的认识不透彻

煤矿经营者关注的是经济利益, 对安全评价的理解就是为了拿到安全生产许可证而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进行煤矿安全评价并不是出于自觉行为, 而是出于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

(六) 安全评价标准欠完善, 不统一, 安全评价的关键问题未解决

安全评价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自然科学、管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学科, 这要求安全工作者建立和完善更为严密的理论体系。目前, 全国各省评价体系、标准各自为阵, 五花八门, 很难满足安全评价的要求, 充其量不过是较详细的安全检查。

(七) 安全评价方法的单一性, 影响了煤矿安全评价的质量

评价方法多种多样, 每一种评价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适用对象,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对一个系统的评价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评价方法来验证, 但多数情况下只采用单一的方法即安全检查表来做, 或者评价方法之间单独存在, 没有联系呼应, 满足不了煤矿复杂的系统, 影响了煤矿安全评价的质量。

(八) 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差

在煤矿安全评价报告中, 对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基本上是一个模式, 人为扩大或减少危险有害因素, 提出的安全对策针对性差, 具体性措施少, 让煤矿企业难以实施。另外评价报告冗长, 评价报告大同小异, 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安全对策措施针对性不强。

(九) 中介机构面临的困难

中介机构在对煤矿进行评价时面临的问题是煤矿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如果完全按煤矿安全评价的要求, 很难达到合格标准。评价员把存在的事故隐患罗列出来, 对于那些没有按要求进行整改的项目, 在复查时也无法严查。如果做出的评价报告没有通过审批, 企业认定是中介机构的责任, 而不是把责任放在自身安全生产条件的不足之上。

二、煤矿安全评价的意义

煤矿生产系统复杂, 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多, 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煤矿安全评价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基本程序, 可以使煤矿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预防, 变纵向管理为综合管理, 变盲目管理为目标管理, 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煤矿安全评价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安全投入, 提高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安全评价可以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现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为煤矿预防、控制事故发生提供安全对策措施;为煤矿生产投资、安全投入及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因此, 安全评价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策

提高对系统安全评价的认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学习, 把系统安全评价的宣传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使各级管理者和作业人员都能高度重视系统安全评价且积极地参与。建立安全评价标准, 健全安全评价体系。煤矿安全评价应借鉴先进经验, 制定统一评价标准。安全评价标准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设计较合理危险程度分级, 根据煤矿特殊生产条件, 对煤矿的综合管理、危险性和作业环境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 并确定实际合理的安全评价的方法。

积极开展安全评价方法的科学研究。我国现行的一些评价方法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 在评价过程中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评价机构应不断积累经验, 完善系统安全分析, 开发具备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安全评价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搞好煤矿安全评价, 一方面加强安全评价的原理、方法的培训, 迅速提高安全评价从业人员的素质, 另一方面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增设安全评价方面的专业课程, 培养综合专业人才。建立安全评价质量保障机制。安全评价以安全评价报告作为载体, 在编制安全评价报告时, 应严格按照评价导则的要求编制, 不得简化程序、步骤, 各评价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安全评价质量保障机制, 严格规范评价人员行为, 从程序上、制度上为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把好关。安全生产监督、监察部门要将重点放在对安全评价报告编制过程控制上和评价导则的运用和评价报告的质量上。推动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开展与管理, 减少重大事故。开展煤矿安全评价必须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公正性、责任性, 把握安全评价的程序, 确保安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四、结语

安全评价是一项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手段, 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煤矿企业真正认识到安全评价的益处;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内部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评价人员的素质和评价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对安全评价机构应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办法, 对评价机构的审批严格把关, 对评价人员的市场准入严格控制;国家应对那些出具虚假评价报告的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赵铁锤.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2]郑鹏升, 孙永波.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现状研究[J].商业经济, 2007.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评价 (修订版)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安全评价对策 篇2

安全评价工作中交流协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交流协作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安全评价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安全评价工作中交流协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 者:赵昊坤 郭忠林 ZHAO Hao-kun GUO Zhong-lin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刊 名:矿业工程 英文刊名:MINING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7(6) 分类号:X913 关键词:安全评价   交流协作   局限性   问题及对策  

做好安全评价 实现安全发展 篇3

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安全评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在提出建设项目必须做到安全“三同时”时,也把安全预评价作为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基本内容确定了下来。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和安全评价人员资格进行认证,先后批准了108家安全评价机构。到2005年,原国家安监局批准的安全评价机构已有470家(注:到2005年底均已到期),省级局认定的临时资质安全评价机构有2000余家,安全评价从业人员总人数则超过了5万人,累计完成的安全评价项目也已超过30万个。前一段时期,国家安监总局针对2005年底评价机构资质已到期的情况,在制定了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并将安全评价甲级资质的审查分为咨询和行政许可两个阶段的同时,在严格资格认证的基础上,首批批准44家评价机构为安全评价甲级资质机构。

经过多年努力,应该说,作为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和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的前置手段,我国安全评价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在确保国民经济安全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安全评价工作起步晚,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仍在建立和完善中,加上技术力量弱等原因,目前安全评价工作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与经济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单位依法行政的意识薄弱,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在资质审查过程中违反程序和规定批准安全评价资质;有的甚至降低标准,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也发放了资质证书;有的只重视发证而疏于监管;有的直接介入中介机构的经营活动,为中介机构承接项目,对评价报告质量把关不严,甚至还存在着收取评审费等违规行为。

二是在评价机构方面,个别单位存在着出具虚假评价报告等情况。有的编制的报告质量和水平不高;有的简化评价程序,不对现场进行考察,闭门造车;有的验收评价走马观花,编造检测检验数据;确立的过程控制规定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有专家认为,安全评价工作中存在着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众多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效果,给项目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安全生产形势尽快实现好转、国民经济实现安全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

安全评价对策 篇4

Yao C S, Huang L.Security assess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s food resources[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 (6) :703-709.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显著的改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1], 其中肉、奶、蛋、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各种食物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因此, 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应该是食物而不是粮食。然而,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粮食安全问题上[2,3,4,5]。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 粮食只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豆类及其他杂粮;而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的统计规范, 食物或食品的范围包括:谷物、淀粉块茎 (木薯、马铃薯、甜薯、红薯等) 、糖类、豆类、坚果、油料、蔬菜、水果、刺激物 (咖啡、可可豆、茶) 、调料、酒类、肉类、食用蛋白、动物脂肪、奶类、蛋类、鱼和海产品、其他水产品及其他, 共18类。对应看, 中国的粮食概念只是国际食物概念18类中的4类—谷物、淀粉块茎、豆类和薯类[6]。可见, 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研究并未包括禽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在我国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如果研究仍以粮食安全为主, 则已较为片面。所以, 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粮食安全转向食物安全研究, 从而有利于进行国际对比, 因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乃是食物安全 (food security) 。为此, 本文就1991-2012年间, 中国的粮食、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九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 中国食物安全的评价方法

1.1 食物安全评价指标的构建

目前, 被国内外普遍接受的食物安全定义是1996年世界粮食峰会行动计划中所提出的, 其定义是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 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 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 才实现了食物安全[7]。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 要实现食物安全, 最为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保证有充足的食物供给。然而, 食物供给无非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本国或本地区的食物生产, 第二是从国外的净进口, 第三则是食物库存。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本国或本地区的食物生产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愿意将其饭碗掌控在别的国家和地区手里, 所以食物进口一般只占食物消费的较小比重[8];而对于食物储备来讲, 其主要功能是对食物安全起调节作用, 且储备最终来源于食物生产或进口[9]。因此, 从宏观角度看, 要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安全, 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其食物的生产总量和食物的消费总量之比, 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生产量大于或者等于其消费总量的时候, 该地区即实现了食物安全;反之则为食物不安全。据此, 可以构建食物自给率 (FSR) 、食物自给率均值 (Mj) 和变异系数 (CVj) 三个指标对我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1.1.1 食物自给率

食物自给率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FSR) 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供给总量占其消费总量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SRij为某一国家或地区i年j类食物的安全性指标, TFOij和TFCij分别为某一国家或地区i年j类食物总产量 (total food output, TFO) 和食物总消费量 (total food consumption, TFC) 。

从理论上讲, FSR的取值范围为 (0, +∞) , 它是一个静态指标。当0<FSRij<1时, 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在i年生产的j类食物无法满足本区域的需求, 必须向区外进口食物或调用食物储备;当FSRij=1时, 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在i年生产的j类食物恰好满足本区域的需求, 实现了本地区的食物安全;FSRij>1时, 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在i年生产的j类食物不但可以满足本区域的需求, 而且有一定的数额可供出口或者储备, 其值越大表明某类食物的安全水平越高。

1.1.2 食物自给率均值 (Mj)

Mj是食物自给率 (FSR) 在T时段内的平均值, 反映在T时段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平均食物安全水平。同时, 它还可反映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和地区是否可以通过食物储备的办法 (即通过丰产年j类食物的剩余来弥补低产年j类食物的不足) 来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需求, 其计算公式为:

理论上讲, 若Mj<1, 说明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或地区即使运用食物储备的手段也无法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消费需求, 且Mj值越小, 则运用食物储备的手段满足该地区对j类食物消费需求的能力越弱。Mj=1, 则表示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或地区运用食物储备的办法刚好能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消费需求。若Mj>1则说明在T时段内, 某一国家或地区运用食物储备不但能满足其对j类食物的消费需求, 而且尚有剩余, 且Mj值越大, 说明j类食物的安全水平越高。

1.1.3 食物自给率变异系数 (CVj)

Vj是食物自给率FSR在T时段内波动大小的反映, 其值越大, 说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食物安全性水平波动幅度也越大, 而且越不稳定,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j为FSR的标准差。

1.2 食物消费总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未统计各类食物的消费总量, 因此我们根据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和“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消费品消费量”经过计算得到各类食物的消费总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CUij为我国城镇人口i年j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 UP为我国i年城镇人口的数量;FCRij为我国农村人口i年j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 RPi为我国i年农村人口的数量。

对于粮食消费而言, 除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外, 还包括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粮食损耗等其他4大部分, 各部分的计算如下。

1.2.1 饲料粮

饲料粮是指为生产肉类 (包括猪肉、牛羊肉等) 、奶类、蛋类、水产品等各种由粮食转化而来的产品而消耗的粮食总量, 可以根据各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和料肉比予以计算。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 本文按国内外同行的料肉比标准进行计算[14,15,16], 其中猪肉为4.3∶1, 禽肉为2.7∶1, 蛋类为2.7∶1, 牛羊肉为2∶1, 奶产品为0.3∶1, 水产品为0.4∶1。据隆国强等[16]的有关研究, 中国饲料当中饲料粮约占74%, 所以按上述比例计算的饲料粮, 应再乘以74%得出实际饲料粮。

1.2.2 工业用粮

工业用粮指用粮食作为主要原料或辅料的生产行业 (例如食品、医药、化工、酒精、制酒、淀粉等行业) 所用粮食的统称[14]。根据现有研究可知, 各种白酒、啤酒、酒精、味精等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工业, 是工业用粮的主体部分, 因此在实际估算中一般依据其相应的折粮系数, 再乘以其产量得到工业用粮的消费总量。参照肖国安[15]的研究, 按照白酒1∶2.3、啤酒1∶0.172、酒精1∶3、味精1∶24的折粮系数对工业用粮进行计算。

1.2.3 种子用粮

种子用粮数量与播种面积的相关性最大, 在粮食播种面积平稳上升的时期, 种子用粮将不断增加;反之, 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时期, 种子用粮也呈下降的趋势。其计算主要根据国家发改委主编的《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 (1992-2012) 中历年的三种粮食作物每公顷种子用粮数量, 乘以中国历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计算得到。

1.2.4 粮食损耗

在粮食损耗的估算研究中, 程国强参照美国、印度粮食运营和库存期4%的损耗率, 对中国的粮食产量损失率进行估算[17];肖国安认为, 对于中国来讲参照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粮食损耗率进行估算, 其损耗率太高, 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粮食损耗率约为2%左右[15];而郭书田则认为中国粮食损耗率约为0.7%[13]。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们认为4%的粮食损耗率较高, 而0.7%的损耗率又明显偏低, 因此本研究按照2%的粮食损耗率进行计算。

1.3 食物安全评价标准的确定

对于中国来讲,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 而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压力巨大, 因此食物安全要完全依靠我国自给自足是不合理的, 这一点已被众多学者和我国政府所认同。然而, 达到多大的食物自给率才算实现了食物安全?由于我国研究关注的重点一直是粮食安全, 因此本文在此以对粮食自给率的研究进行说明。纵观国内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10]:一种认为, 当粮食自给率达到90%即实现了粮食安全;另一种认为, 粮食自给率应该达到95%才能算实现了粮食安全。从我国制定的两份粮食安全文件—《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 》来看, 两者都把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标准。可见, 在实际中95%的粮食自给率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将中国食物安全的标准划分为四个部分: (1) 当0<FSR<0.90时, 为食物不安全状态; (2) 当0.90≤FSR<0.95时, 为食物基本安全状态; (3) 当0.95≤FSR≤1时, 为食物安全状态; (4) 当FSR>1时, 为食物非常安全状态。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92-2013)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2-2013) ;白酒、啤酒、酒精、味精历年产量数据来自于《中国食品工业年鉴》 (1992-2013) 、《中国糖酒年鉴》 (2000-2013) 、《中国农产品加工年鉴》 (1995-2013) 和《中国酿酒工业年鉴》 (2000-2013) 。根据各类年鉴, 将食物消费分为粮食消费和非粮食食物 (肉类、奶类、蛋类、水果、蔬菜等) 消费两大类。对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局统计的粮食总产量和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量是按原粮形态统计的, 而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则是指成品粮的购买量[11], 因此对于粮食总产量和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按照0.85的通用折算系数[12], 将原粮转化为成品粮后, 才能参与计算。对于非粮食食物的统计, 其产品形态则比较接近日常消费形态, 因而其产量和消费量可直接参与计算[13]。

2 中国食物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利用处理得到的中国1991-2012年的各类食物产量数据和食物消费量数据, 通过计算得到22年来中国的FSRij、Mj和CVj值 (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1991-2012年间中国食物安全存在以下特点。

首先, 中国粮食安全指标的均值为0.91, 介于[0.90, 0.95) 的区间范围内, 因此中国在1991-2012年期间整体上属于基本安全状态。这表明22年来, 中国虽然千方百计的确保粮食安全, 但自给率仍没有达到政府制定的95%的发展目标。期间, 粮食自给率 (FSR) 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变化特征:第一阶段为1991-1999年, 期间粮食始终处于安全或非常安全的状态;第二阶段为2000-2012年, 期间FSR粮食值始终低于0.90, 表明粮食始终处于不安全状态, 其中2003年FSR粮食值最低, 仅为0.78。

第二, 在研究期内, 中国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都处于很安全的状态。其原因是各种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Mj值都比较大 (各类食物变异系数CVj值不大, 表明在此期间6大类食物安全状况较为稳定) , 其中最高的为水产品达3.26, 最低的为猪肉为1.65;表明在1991-2012年期间, 中国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平均产量远远超过了其消费量, 存在大量的剩余产品可供出口或者储备。

第三, 1991-2012年期间, 水果和蔬菜2类食物的Mj值分别为2.07和2.90, 表明两者也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22年来, 水果的FSR值由0.93 (基本安全状态) 提高到2012年的3.53 (非常安全状态) ;而在此期间, 蔬菜始终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 其FSR值则由2.02, 提高到4.12, 线性方程y=0.0811x+1.9671 (x为年份, R2=0.9185) 很好的反映了蔬菜安全水平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知, 除粮食以外, 中国其他8大类食物的生产量均显著高于消费量, 因而其安全水平都很高。为此, 假定这8大类食物维持2005-2012年的平均生产水平, 而消费量则以1991-2012年的平均速度增长, 据此可以计算出当各类食物的供求实现均衡 (FSRj=1) 时, 其所需花费的时间年限,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FC2012j为2012年j类食物的消费量, rj为1991-2012年j类食物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 TFOj为2005-2012年j类食物的平均生产量, t为实现供求均衡时所需的时间年限。

根据上述公式, 计算得到除粮食以外的8大类食物实现供求均衡的预测时间 (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即便各类食物维持现有的生产水平, 而其消费量仍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那么在超过10年的时间内, 除禽肉外 (其达到供求均衡的时间为8.90年) , 中国的其他七大类食物都不会出现短缺, 因此中国的食物安全水平整体十分高。结合表1的分析可知, 当前在中国的食物安全当中, 最为重要的因素仍然是粮食安全问题, 为此有必要对粮食消费状况进一步考察, 以便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粮食不安全。

3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图1反映了1991-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和各类粮食消费量的变化情况 (折算为成品粮形态) , 由于种子用粮和粮食损耗相对较小, 两者均占消费总量的2%左右, 因而未在图中予以列出。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整体上讲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991年的36 999.91万t增长到2012年的50 114.27万t (成品粮形态) , 其年均增长速度为1.46%;相比而言, 在此期间粮食消费量则由33 879.42万t, 呈现出线性趋势增长到2012的59 441.15万t, 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71%, 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1.86倍。可见, 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粮食缺口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那么, 在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三者当中, 到底是何因素使中国粮食消费快速增长, 今后变化趋势会怎样?

3.1 口粮的变化

研究期间中国口粮消费由1991年的20 323.79万t, 缓慢的下降到2012年的14 676.74万t;相应地, 其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由59.99%下降到24.28%, 下降了35.71%。因此可以预见, 今后一段时间口粮的消费总量将保持稳定并可能略有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导致口粮消费不断增长。第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口粮消费量继续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分别由1991年的121.11 kg和217.24 kg (成品粮形态) , 下降到2012年的78.76 kg和139.63 kg, 22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年口粮分别下降了42.35 kg和77.62 kg。第三, 人口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将导致口粮消费量不断下降。以2012年为例, 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之差为60.87 kg, 这意味着每将一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其口粮消费量将减少60.87 kg。以上三因素综合作用, 将继续使中国口粮消费保持稳定, 并呈现略有下降趋势。因此, 口粮不可能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确定的“口粮绝对安全”的发展目标应该不成问题。

3.2 饲料粮变化

中国饲料粮消费量由1991年9 082.11万t, 快速的增长到2012年的24 686.67万t, 增长了2.72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4.48%, 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3.34倍, 线性方程y=694.19x+9835.20 (x为年份, R2=0.9655) 很好的反映了22年来饲料粮消费总量的增长趋势。从饲料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上看, 1991年为26.81%, 到2012年则上升到40.84%, 22年来提高了14.04%;从2002年开始, 饲料粮已经取代口粮, 成为我国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部分。可以预见, 今后一段时间, 饲料粮仍将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其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 人们消费的肉、奶、蛋等畜禽产品量将持续增长, 而消费的增长必将推动供给的进一步增加, 尤其是当前中国人均年畜禽产品消费量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因而其增长的空间很大。以肉类消费为例,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猪肉、牛羊肉、禽肉等4大肉类消费总量为35.71 kg, 农村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量为20.85 kg, 仅为城镇居民的58.39%。相比之下, 我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其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就达到了25 kg的水平, 而1990年其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已达62 kg[18];可见, 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水平远不及台湾1990年的水平,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不如台湾1970年的水平。

2) 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角度来讲, 畜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报酬率和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因此, 发展畜牧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3]。这一点也可以从上文对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分析及其达到均衡时所需的时间得以证实, 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会出现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供给量大大超过消费量的情况, 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因此, 可以确定今后一段时间, 饲料粮的增长仍是导致中国粮食亏缺的重要因素。

上述两点还进一步揭示出另一个问题就是, 当前中国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量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其原因并非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不足, 而更多的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和收入分配不均衡等因素造成的。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虽然我国GDP总量已经为世界第二, 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网站对2012年世界各国人均GDP的排名可知, 中国人均GDP仅为6 076美元, 排在86位;另一方面, 从收入分配的差距来看,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4 564.7元,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 916.6元,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32.23%。可见,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尤其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当低) , 是造成畜禽产品消费低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更是异常低) 的重要原因。而正是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各种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水平低, 因而导致了各种动物性产品的生产量远远大于消费量, 这也是各类食物处于非常安全状态的重要原因。

3.3 工业用粮变化

研究期内中国工业用粮由1991年的2 913.53万t增长到2012年的19 633.82万t, 年均增长速度为9.51%, 为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速的6.54倍, 线性方程y=759.95x+743.88 (x为年份, R2=0.9406) 很好的反映了工业用粮的增长趋势。随着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 其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8.60%, 上升到2012年的32.48%, 提高了23.88%。从2009年开始, 工业用粮总量也超过了口粮的消费量, 成为我国第二大粮食消费部分。可以预见, 工业用粮今后仍将进一步增加,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 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表明,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食品工业和生物能源工业的蓬勃发展, 从而导致工业粮需求的快速增长;已有对中国工业粮消费的研究表明, 1995-2008年期间我国工业用粮年均增速为5.2%, 2005-2008年期间年均增速高达11.3%, 其主要原因是在此期间国家兴建了几个燃料乙醇项目。由于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 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口粮和饲料粮等食物用粮, 因此对于工业用粮的快速发展, 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政策[14]。可见,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其工业粮消费不断增加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 由于粮食工业在联系城乡、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粮食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先后颁布了《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2011-2020) 》和《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可见粮食工业的发展水平将会有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 虽然国家对燃料乙醇工业发展进行了控制, 但随着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燃料乙醇工业也必将有缓慢的发展[19]。因此, 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用粮仍将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 因而必将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研究结论

近21年来, 除粮食外, 中国食物资源总体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 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8大类食物的平均生产总量分别为其平均消费总量的1.65倍、2.28倍、1.79倍、2.06倍、2.00倍、3.26倍、2.07倍和2.90倍, 表明中国不但实现了自身的食物安全, 还存在大量的剩余食物可供出口或储备, 但这些食物的非常安全状态是在保持较低的消费水平下获得的。

在动物性食物供给十分充足的情况下, 中国城乡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水平, 这表明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大, 因而也限制了城乡居民对动物性食物的消费。

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是导致我国粮食供给不能满足粮食需求的主要原因, 因此自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对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变化的趋势分析表明, 今后一段时间两者消费量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因此必将给中国粮食安全进一步造成威胁。

4.2 政策启示

安全评价对策 篇5

同志们:

建立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安全评价执业行为,推动安全评价机构做优做强,促进我市安全评价行业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作用,对做好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严格机构资质管理。

一是要从严把关资质认可。

要严把安全评价机构准入关,特别是对再次申请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以及股份制公司性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在改制、分立、合并申请变更的,要从严审批。推行主要负责人谈话承诺制度,书面承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遵循科学公正、独立客观、安全准确、诚实守信的原则和执业准则,独立开展安全评价,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结果负责。二是要严格从业人员资格。以个人社会保障号码缴纳社会保险可作为认定专职安全评价师、专职注册安全工程师归属的主要依据,严防缴纳多份社保充当专职人员的“挂证”行为。同一人持有的安全评价师证、注册安全工程师证应注册在同一家安全评价机构。密切关注职业资格人员频繁变更原因和动向,从严管理“流动式”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对一个自然内连续注册变更超过X次及以上者,纳入“人员异动变更”名单库,加大变更管控力度,防止通过人员频动套取资质。三是要强化资质条件保持。安全评价机构在取得资质后,其固定资产、工作场所、档案室、专职安全评价师和专职注册安全工程师总数、比例、专业能力等方面要保持《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条件,坚决禁止业务范围专业配备评价人员变更后不及时补充、随意变更办公场所(档案室)地点面积用途后不满足要求、大额固定资产转移后不符合规定等违反资质条件保持行为。

二、要严格过程控制管理。

一是要推行总公司分公司无差别管理。

安全评价机构要将分公司、分支机构纳入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管理体系。对外市注册的安全评价机构在XX开设的分公司、分支机构,开展法定评价业务应满足《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业务范围相应资质条件,其资质条件保持情况纳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二是要实行评价从业人员项目信息登记。依托市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及隐患排查信息系统,建设安全评价从业人员项目信息登记查询平台。我市注册的安全评价机构所有从业人员、外市注册的安全评价机构在XX技术服务的从业人员原则上要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五个工作日内,通过登记查询平台主动登记上一季度完成法定安全评价项目、担任主要职责、开展主要工作等情况,防止项目违规转包、出借资质、套盖公章等问题。三是要实施法定安全评价报告全文公开。用于行政许可、认定、备案等前置服务或行政处罚依据的法定安全评价报告应全文公开,便于社会公众查询与监督,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部分应进行脱密简化。安全评价机构在XX技术服务活动结束后的十个工作日内要通过市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及隐患排查信息系统提交安全评价报告内容及现场勘验图像影像(包括安全评价人员参加现场评价活动的图像影像)等信息。鼓励安全评价机构主动公开非法定安全评价项目的技术服务报告。三是要推行项目安全评价回避和轮换。安全评价机构应采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府部门相关规定要求开展安全评价。同一对象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和安全验收评价报告,按规定由不同的安全评价机构分别承担。为提高安全评价报告质量,避免将上一评价周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延续至下一评价周期,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将承担同一对象上下周期的法定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安全评价机构纳入重点执法检查范围,加大执法检查频次。

三、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要依法依规从重从严查处。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对安全评价机构违法违规、没有保持资质条件及出具虚假或者重大疏漏安全评价报告等行为的,应依法依规从重从严查处。对出具虚假安全评价报告的,要提请安全评价机构注册地资质认可机关依法吊销其资质并向社会公告,按规定对安全评价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行业禁入、纳入不良记录“黑名单”。对安全评价机构作出行政处罚等决定的,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将有关情况及时录入全国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信息查询系统。二是要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审批、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事故调查等监督管理中,发现安全评价报告存在重大缺陷、遗漏或者虚假,或者安全评价报告结论不正确、不合理的,应不予取信。同时,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沟通协调,及时移交发现问题,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认定其违法违规事实和情形、作出定性描述,实施行政处罚。三是要实施评价分类动态监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安全评价机构及安全评价报告执法检查,持续开展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要根据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法定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和安全评价机构资质条件保持等情况,按照“吊销退出、治理整顿、巩固提升”的原则,实施分类动态监督管理,支持水平高、质量高、信用好的安全评价机构做优做强,清理整顿水平低、质量差、信用差的安全评价机构,全面规范安全评价市场。

四、要强化自律宣传引导。

一是要积极引导行业自律。

市应急管理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主动性,实施《XX市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试行)》,及时将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执法检查结果纳入信用等级管理,实行量化评级打分,引导安全评价机构提升服务能力、质量和水平,培育支持安全评价机构做优做强。要定期组织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引导帮助安全评价机构和从业人员提升能力水平,强化行业自律。二是要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及时公开安全评价机构违法违规、资质条件不保持、安全评价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查处情况,重点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同时,要树立正面榜样,对安全评价机构充分发挥技术能力优势、完成重大安全评价情况予以正面宣传,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和职业荣誉感,提高安全评价服务工作质量。

对隆中对策及其实践的评价 篇6

关键词 三国志 隆中对 诸葛亮

三国天下鼎足之势尚未形成时,各路诸侯纠集党徒割据一方,天下大事未定,前途一片渺茫,刘备三顾茅庐,咨诸葛亮以当世之事。诸葛亮陈《隆中对》,开三足鼎立之局面,力挽时代之狂澜,实有经天纬地之才能。笔者以三国史料为基础,略陈“隆中对策”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其一、《隆中对》的预见性、科学性足以光耀千古;其二、《隆中对》只是一个规划,随着时势的变化,因而其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实践中打了一些折扣。

一、《隆中对》在天下三分战略构建中的优点

论及隆中对策,必看那聪明睿智的千古构想—“跨有荆益,争霸天下”。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以三百余言而陈天下三分大势,其文思、逻辑、对局势及对诸侯之间关系把握十分准确到位,因而《隆中对》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天下诸侯众多,只有曹、孙二家可成大业

隆中对策中分析到,曹操以人谋而克袁绍,并拥有“百万之众”兵多将广,加之“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高度,实为天下一霸;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基业雄厚根深蒂固,足为江东之王。其他则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马腾、韩遂之辈,只为天下争雄中的配角。由此观之,诸葛亮在天下大势未明之时而有惊人之论,足见其远见卓识。

(二)知孙、曹两家实力,明己方之状况,可谓知己知彼

曹操势强,占据北方九州,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在短时间内“不可与争锋”;东吴有长江天险,国险民附,实力充盈,在短时间内“可为援而不可图”,从战略上看必须联孙抗曹。同时,在孙、曹对峙中,荆、益暂时成了势力空缺之地,刘备的优势在于“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求贤若渴”有道德舆论的高度,刘表、刘璋难成大事,刘备可以趁机占据荆、益,暂避曹操、孙权之锋芒,可成帝业。

(三)《隆中对》明确为刘备提出了争霸天下的策略

以“跨有荆益”为基础,在内政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同时在外交上“外结孙权,联孙抗曹”,再待时变以图天下。这是一个由经济、内政、外交等多方面有构成的层次分明、相互依存、有先有后环环相扣的战略规划。在这之前鲁肃给吴主孙权提出的“竟长江所及”的战略,其内容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讨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相对于诸葛亮的隆重对策而言,鲁肃“江东对”其条理性、预见性远远不及《隆中对》。

(四)在具体军事战略中,《隆中对》提出据有荆益之后,分东西两线出击的合理策略

在荆州,“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在益州,“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从战略布局上看是十分合理的。其好处在于,一方面,驻军荆州,可北定中原,南对孙吴形成潜在的制约,并保证了荆益的安定。另一方面,在益州出汉中取关中达西凉,可与荆州形成掎角之势,在战术上有相互支援的作用,使得曹军难以专一进攻一点,进而进一步抓住时机夺取中原兴复汉室。

二、《隆中对》战略规划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前,天下大势未明,然此策规划清晰,实为难得。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当中,《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还是出了一些失误,与其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跨有荆益战略有隐性的矛盾,因此实行五年后便破产

荆州战略地位重要,更是吴、蜀矛盾的交汇点,在这一点上刘备、诸葛亮等认识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占据益州,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布局,但是孙吴“竟长江所极”的策略关键部分也在“荆州”,吴国鼎足中原必须据有荆州。隆重对和江东对在荆州问题上不谋而合,“荆州“便成了双方战略重合之地。再从地理上看,荆州为东吴的国之西门,荆州连接了扬州与益州,如果长期为刘备控制,则犹如一把利剑直指吴国要害,尽管剑在鞘里,威胁始终存在,这势必会导致吴、蜀交恶。

(二)从荆州战略的人员安排来看,关羽并不适合,此为用人之误

关羽为人自傲,且不善于处理内政外交关系,这将会过早地激化吴、蜀矛盾。“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苦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关羽十分不会处理外交关系,居四战之地而公然得罪吴主;在内政上,关羽不体恤安抚部下以和人心,进而使得内外勾结,最终导致了孙吴背盟,荆州失守,关羽身殒。如果在荆州任用一稳重将领,虽然孙刘联盟最终会破裂,但是在可预见的范围内矛盾不会过早地激化,“跨有荆益”的战略也就不会过早地破产。

(三)《隆中对》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其效果大打折扣

1.从对策规划来看,当时主要矛盾是北定中原,关羽轻视东吴,致使荆州陷落,东西两线夹击曹魏的计划破产,在对曹作战中难以形成掎角之势。另外,荆州为蜀汉外出的重要通道,一旦失去荆州,蜀国的国运便丧失泰半,仅有益州一州又为四塞之国难以有大的作为。在这之后,蜀汉再也没有夺取荆州之地,对曹魏形成夹击之势,仅以汉中为基地,向北用兵,其单线作战面对的压力十分大。这就使得以前在荆、益两处用兵的重心变成了汉中一地为唯一的重心,形成了独木难支的困局。

2.从兵法上看,“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而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便可以你来我往,必为交地;而先占荆州者必得地利,此虽为四战之衢地,但从实际看,用兵重心置于荆州更有利于北伐。从地图上看,荆州分布在江汉平原与黄淮平原之间,而益州、汉中在成都平原、秦巴山地之间,纵有道路交通,其用兵、运输、补给难度必然大于荆州,为此梁中效师在《曹操与诸葛亮取用汉中战略之比较》一文中说:“秦陇、巴蜀地区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无论南征,还是北伐,转运粮饷都是极为繁重的,粮道艰难也就成了曹葛取用汉中战略的共同难题”蜀汉国力弱小,常年在秦巴山地用兵加重了自身的负担,与曹魏长期对峙形成了拉锯战,双方拼消耗,这样一来弱小的一方将会更加弱小。若是能入宛、洛,在中原搅乱时局打运动战,蜀汉还是有一定胜算的。

(四)在汉中对峙中,尽管荆州已失,蜀汉还是能有作为的,但在实际中他们却以“正兵”取关陇而忽视了“奇兵”的效用,失去了出奇制胜的作用,因而难以北定中原取得胜利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大地,不竭于江河”《三国志·魏延传》引《魏略》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食也。比东方相和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6](p.569)魏延敢于运用奇谋,从子午谷偷袭长安其行军速度必然快于出陇右收西凉再席卷关中。当魏延取得长安后,可迅速部署防卫,曹军从中原趋兵而来为疲劳之师,蜀汉正好可以以逸待劳。再者从诸葛亮出陇右的战术看,用兵稳重,步步为营。但在他取得陇右时,曹魏军队有充足的反应时间,进而在关中形成焦灼之势,蜀汉为远师,其补给难度大于曹魏,这样一来更难击败曹魏。从《隆中对》的后续战略上看,正如陈寿的评价一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以正兵可以保全蜀汉但难以开疆拓土收复中原还于旧都。

三、结束语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三国历史亦复如是。从唯物主义辩证的角度来看,一切预测、计划只是针对一点而对未来做出的推断,自然不会与后来的发展完全一致因为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出现偏差是正常的事情。站在公允的角度来看《隆中对》及其实践,它既有科学的预测力,为天下三分之总纲,也有其不足之处,在战略考量及实践中存在着不足,但这就是真正的历史,值得今天的我们做出反思。

(感谢陕西理工学院梁中效老师、徐志斌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12第1版;

[2]陈寿.三国志[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12第1版;

[3]孙武(著).吴兆基(编)[M].银川:银夏出版社,2010.9第1版;

[4]梁中效.曹操与诸葛亮取用汉中战略之比较[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5]孙武(著).吴兆基(编)[M].银川:银夏出版社,2010.9第1版;

[6]陈寿.三国志[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12第1版。

安全评价对策 篇7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新建或改扩建桥梁随之增加。由于桥梁工程具有桥型多样化、施工环境恶劣多变、施工技术复杂以及参与方人员众多等特点, 使得其施工难度增大[1]。因此, 在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蕴藏着大量的安全风险因素。施工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往往会给各参与方带来人员伤亡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为了降低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针对其施工特点, 系统而全面地识别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 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并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应对安全风险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由于公路桥梁施工的复杂化, 所蕴含的安全风险多样化, 导致桥梁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价与控制对策备受人们关注。马耳他会议 (2001) 使得安全风险评价成为工程项目决策的重要手段。从此, 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对安全风险评价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如:Zhu, B, Frangopol, D.M.等学者 (2013) 对交通复杂和受地震影响的桥梁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 为其提供了预防措施和缓解风险的策略, 并对此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其合理有效性[2];Paolo Gardoni等学者 (2014) 针对桥梁受水流冲刷的影响, 为其建立了一个预防冲刷而造成危害的桥梁基础设计, 并根据风险评价原理对桥梁施工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价以及为如何去控制预防风险提供了对策[3];陆新鑫, 徐秀丽等 (2013) 在分析与总结历年桥梁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 结合安全风险原理, 运用肯特指数法原理对某桥梁转体施工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价并为其提供了控制预防风险措施[4];俞素平 (2014) 针对现浇桥梁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为现浇桥梁施工建立了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该评价结果为下阶段施工风险控制提供了可靠的应对措施[5]等。

目前就我国而言, 针对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某一综合评价方法对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的文献极为少见。因此, 在注重工程项目施工安全, 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大背景下, 探讨如何根据特定的工程项目施工特点以及安全风险来源, 对桥梁施工的安全风险进行客观合理、科学有效地评价, 从中找出高风险因素, 针对性的采取与制定一些预防措施, 对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以某高架桥施工为例

2.1 某高架桥施工概况

某高架桥位于某省的盆地冲积平原区地貌区, 为改扩建工程项目, 根据施工图设计, 将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高架桥, 设计行车速度100km/h, 起终点桩号为YK14+854.781~YK15+854.526, 全长1000m。本桥具有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区 (标高5.0~15m) , 地势北高南低;地质条件不良, 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含量丰富, 且水位较浅;施工与交通易相互干扰;施工技术复杂多样, 建设参与方较多, 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2.2 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在参照《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的基础上, 结合X高架桥施工的特点以及安全风险来源的多样性, 主要从公路桥梁施工的勘察设计、人材机、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以及施工环境等方面来进行安全风险因素分析。最终将公路桥梁的施工安全风险主要分为4大类, 并为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 即选取“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为目标层 (O) 、“勘察设计风险”、“人、材、机风险”、“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风险”、“施工环境风险”等4大类风险要素为准则层指标 (U) , 25个风险评价指标为指标层指标。

2.3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安全风险评价

灰色系统理论是以“一部分信息已知、一部分信息未知”的“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 对“一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进行开发与挖掘, 找出蕴含在其系统观测数据中的重要信息, 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正确描述和认识[6]。由于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可变性等特征使得其属于一个灰色系统, 该系统包含有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并且目前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 本文将AHP与灰色系统理论两种方法结合成一种灰色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

2.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 运用AHP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分别把三级指标相对于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各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 最后得出Ui相对于Uij以及O相对于Ui的判断矩阵, 并分别运用EVM方法来求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具体权重值见表1。

2.3.2 评分等级标准、评价灰类和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及指南》将分项工程的安全风险等级分为低度 (I级) 、中度 (II级) 、高度 (III级) 、极高 (IV级) 四个级别[7]。本文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低度=1分”、“中度=2分”、“高度=3分”、“极高=4分”等四个等级。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分值越高, 说明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就越大, 若是介于两分值之间则分别取其中间值。同时, 本文按照上述评分等级标准的划分, 确定了极高、高、中、低4个评价灰类, 灰类序号分别用k=1, 2, 3, 4表示。为了求解过程简单方便, 将安全风险评价模型中白化权函数看成是线性函数, 具体的评价灰类的灰数及白化权函数如表2所示。

2.3.3 确定评价矩阵和计算灰色评估系数及权矩阵

首先, 确定评价矩阵。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设计文件;与安全施工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地方

规定;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桥梁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 交通组织方案;桥梁所处的水文、地质、自然环境、周边建筑情况等资料;桥梁施工机械及主要建材的资料;类似桥梁工程的安全事故资料等资料。选定6位专家分别对X高架桥施工中每一分项工程所存在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单独打分, 并组织专家填写评分表。然后再整合得出各专家对X高架桥施工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评价样本矩阵D。

其次, 记Xijk为指标体系Uij (i=1, 2, …, m;j=1, 2, …, ni) 是第k种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 记Xij为各评价指标总的灰色评价系数,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同样, 记rijk为Xijk与Xij的比值表示为所有评分专家对评价指标Uij属于第k种评价灰类的评价权数, 即:

最后, 将k种灰类的权向量rijk进行集合, 那么安全风险灰色评价权矩阵ri可表示为:

通过计算整理得出, X高架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灰色评价权矩阵分别如下所示:

2.3.4 各级指标评价

根据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各级权重向量与灰色评价权矩阵ri, 求得指标Uij对Ui的综合评价结果Bri=Biri= (bi1, bi2, bi3, bi4) , 另设指标Uij的灰色综合评价矩阵B为:

设指标Ui对目标层O的权重向量为A, 则根据简单计算可以得出Uij对O的综合评价矩阵C:

则通过计算, 得出X高架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Uij的灰色综合评价矩阵B以及Uij对O的综合评价矩阵C分别为:

2.3.5 综合评价

本文将4种灰类依据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分别赋予评价值, 其赋值向量为H=[4 3 2 1]。最终将安全风险量化, 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W, 也就是W=CHT。此外建立灰色评价权矩阵ri将一、二级评价指标Ui和Uij量化, 具体地、系统地分析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受每个目标因子作用的程度。将Ui量化结果为WUi=BiWVi, 其中i=1, 2, …, m;Uij量化结果为WVi=ri·HT, 其中i=1, 2, …, m。

那么, 根据上述对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 并结合各评价灰类等级赋值向量H=[4 3 2 1], 可得出X高架桥施工的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W, 即同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和发现各指标因素对X桥施工安全风险的影响。根据灰色评价权矩阵ri分别指标层指标Uij、准则层指标Ui的单项评价值WVi、WUi。如:

同理, 即可求出各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单项评价值, 具体数据见表1。

3 结果分析与对策

首先, 根据层次分析法求得的权重与各评价灰类等级赋值向量求得的X高架桥施工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W=2.91可知, X高架桥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约为“高度” (3分) 等级, 说明该高架桥在施工工程中安全风险较高, 若控制不好很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因此, 本文将上述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值得分进行排序与分析, 为预防控制X高架桥施工风险提供一些对策。

(1) 从勘察设计风险、人材机风险、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风险以及施工环境风险等四大类风险要素的评价值来看, 勘察设计风险、人材机风险两大类风险要素约为“中度”风险等级, 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风险以及施工环境风险两大类风险要素评价值得分都超过3分, 说明这两大类风险要素处于“高度”风险等级, 是X高架桥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和控制的两个方面。

(2)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勘察设计风险要素中“设计文件质量不满足要求”、“设计与施工相脱离”两项指标属于“高度”安全风险等级。本文给出的建议是, 业主方要求设计方加强设计管理, 并协助设计方与施工方、监理方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施工现场情况, 并根据施工方在施工时遇到的问题对设计进行及时相应的调整。人材机风险要素中除了“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素质”、“施工机械设备故障”两指标属于“高度”安全风险等级之外, 其他6项指标属于“中度及低度”安全风险等级。桥梁施工工程中应重点加强各参与方以及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 时时了解他们的想法, 并记录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能认为需要改进或加强控制的作业流程, 经过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分析同意采取意见的就及时下达命令给予实施。针对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这一安全风险因素, 要求施工方加大对机械设备的检查与维修力度, 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 并尽早解决问题。

(3) 准则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风险”各要素中, 除了“安全各生产部门协调问题”要素属于“中度”安全风险等级之外, 其它7项指标都处于“高度”安全风险等级要素, 特别是“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现场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不完善”两项要素应重点加强预防控制风险措施。针对这两项风险要素, 本文认为, 施工方应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并由项目负责人为组长全面领导施工安全生产工作, 并由持职业资格的专职安全生产人员来严格落实与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佩戴安全防护用品, 禁止施工人员随意出入安全危险禁地等。准则层“施工环境风险”的各要素几乎都属于“高度”安全风险等级, 针对“地质条件不良”、“气候条件不良”等风险因素, 施工方应根据地质实际情况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措施, 并对现场施工人员及时进行技术与安全交底, 一旦遇到“大风、沙尘、雨雪等”恶劣天气必须暂停危险作业的施工。同时, 施工方与业主方协同为桥梁施工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等措施进行风险转移。

4 结论

(1) 在研究大量国内外关于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我国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为其构建了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AHP和灰色理论原理为公路桥梁施工的安全风险建立了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

(2) 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得到X高架桥施工的最终综合评价值, 且通过对该方法的改进可以算出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值, 有利于发现其中的“高度”安全风险等级因素, 针对“高度”等级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 以“X高架桥施工”为例对其进行了安全风险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X高架桥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约为III级, 说明该高架桥在施工工程中安全风险较高, 若控制不好很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从整体来看, 应特别注重加强控制和预防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

摘要:基于风险来源理论, 从“勘察设计风险”、“人材机风险”、“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风险”以及“施工环境风险”等四个部分构建了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X高架桥施工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X高架桥施工属于“高度”安全风险等级, 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公路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灰色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袁剑波, 崔钢, 符秋生, 余卫民.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11) :96-100.

[2]Zhu, B, Frangopol, D.M.Bridge risk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under traffic and seismic loading[A].In: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Safety and Reliability, ICOSSAR 2013[C].New York, Taylor&Francis-Balkema, 2013, 3419-3423.

[3]Paolo Gardoni, Jean-Louis Briaud, Congpu Yao.Statistical, Risk, and Reliability Analyses of Bridge Scour[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4, 140 (2) :04013011.

[4]陆新鑫, 徐秀丽, 李雪红, 张建东.基于肯特指数法的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06) :165-171.

[5]俞素平.现浇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3) :70-74.

[6]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 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安全评价对策 篇8

1 道路安全评价指标标定

道路安全程度评价的最直接指标就是交通事故率, 但某些公路缺乏详细事故资料, 无法进行准确的数据统计分析。而运行速度与交通安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本文从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的变化及地点速度分布的离散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1.1 相邻路段车速差ΔV的标定

“路段”是在适当的划分原则下形成的多个道路单元, 每一道路单元 (即单个路段) 应具备相似的线形特征和恒定的车速[1]。一条路线可划分为多个道路单元, 每个直线自成一段;半径大于600 m 的曲线视为直线;位于表1半径范围内的相邻曲线划分为一个分析路段, 若连续曲线中的一条曲线不位于划定范围, 应单独划分成单个路段[2]。

美国的研究数据表明, 道路相邻平曲线段的运行速度差与该曲线段的安全情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3]。

注:Δv85为道路相邻区段85%位车速的偏差值。

车速差值法建议, 两相邻路段上小客车的运行车速差值不要超过20 km/h, 大货车的运行车速差值不超过15 km/h[4]。

1.2 车速降低系数SRC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 速度从60 km/h减到30 km/h、从120 km/h减到90 km/h的速度变化率是不一样的, 前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要大于后者。所以, 在ΔV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引入车速降低系数SRC来评价公路安全程度[4], 车速降低系数SRC=V85iV85i-1

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学者研究数据表明:当初始速度为60~80 km/h, 减速度分别为b≤0.5 m/s2、0.5<b≤1.5 m/s2、1.5<b≤2.5 m/s2时, 事故率与SRC的关系如图1所示[5]。

我国交通研究人员通过对双车道公路的调查数据, 得出如下结论:①SRC≤0.6, 道路交通事故率高, 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②0.6<SRC≤0.7, 车速变化较大, 事故率较高;③SRC>0.7, 道路交通事故率较低。

应注意, 当SRC=1、ΔV=0时, 虽然评价指标显示道路安全程度很高, 但由于车辆运行速度快、行驶环境单一等原因, 反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 公路设计对最大直线长度必须加以控制。

1.3 速度分布评估法

交通研究学者Garber和Gadiraju通过分析1983~1986年美国4条公路的设计车速、地点车速、平均车速以及速度离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得出如下结论:车辆平均速度的增加不会导致事故率的上升, 只有速度离差的增大才会导致交通事故率的增加[6]。

在道路特征变化幅度大的路段, 驾驶员对于期望车速把握的离散性也增大, 表现在速度分布特征上, 就是速度的离散度越大, 事故率越高。图2为我国某双车道公路车速标准离差与事故率的回归关系曲线图。因此, 道路的几何线形、车辆的速度变化与交通事故率关系密切, 可以在ΔV和SRC的基础上, 选择速度离散度作为道路安全评价的另一个指标。

2 道路安全改善对策

对双车道公路危险路段的安全改善措施, 可以从道路工程措施改善和设置合理的交通工程安全设施两方面进行研究。

2.1 道路工程设施改善

进行线形修正设计时要考虑路段所经之处的地形、地貌、地质等实际情况, 不能不考虑经济、技术等情况而盲目进行。若受平面控制, 可以通过修改平曲线半径、超高、加宽等设计要素, 使车辆在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不致相差过大;如果平面设计要素受到地形限制不能改动, 则可以考虑修正纵断面坡度、坡长等设计要素, 同时充分考虑平纵结合以及行车视距的要求。

2.2 交通安全设施改善

1) 合理设置安全护栏。根据路侧危险程度、事故概率、行车速度和交通流组成等因素设置护栏及其防护等级, 不同危险地段使用不同等级的路侧防护, 并与周边景观相协调。避免盲目设防、过度设防, 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在选择护栏形式时, 要考虑当地的养护、环境条件和气候因素, 如在北方积雪地区宜采用钢管或缆索护栏, 以减轻积雪的严重程度;选用连续混凝土护栏的路段, 还要考虑清雪、排水等因素。

2) 合理设置交通标志与标线。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对交通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重型车辆在下坡路段行驶时, 路侧指示标志、连续下坡警告标志、限速标志等显得极为重要。标志设置的位置应通过调查分析, 根据运行速度而定。标志标线的组合设计也不容忽视, 如在进入危险点前方设置减速标线、危险路段线形警告标志、限速标志、禁止超车标志等, 危险路段上设置中心黄实线、中心导流线, 在急弯及与急弯连接的区间设置连续的视线诱导标。通过这些标志标线的合理组合, 使驾驶员充分了解道路线形的急剧变化, 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3) 合理设置减速设施。控制车辆速度的方法很多, 按其警示力度可分为非强制性和强制性控速措施。非强制性措施主要指设置限速标志、减速标线等, 对车辆起警示、警告作用;强制性控速措施是采用物理方法降低车速, 如铺设粗糙路面、设置震动标线和减速带等。从减速效果看, 减速带减速的效果最明显, 然后依次是减速标志、减速标线[7]。在危险路段应根据实地情况, 遵循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原则, 在合适的位置选择合理的减速设施形式。

3 内蒙古S203线危险路段判析与安全改善设计方案

3.1 S203线危险路段判析

内蒙古S203公路从阿尔山-乌兰浩特段为双车道公路, 沥青混凝土路面。交通事故资料显示K463~K469段是事故多发路段, 对K463~K469段进行相邻路段单元的划分, 利用雷达测速仪观测路段上车辆的运行车速, 图3中里程桩号加上463 km即为实际里程桩号。从图3可以看出, 在K464+800、K465+900附近, 相邻路段运行车速差值较大, ΔV分别达到20 km/h和21 km/h, 车速降低系数SRC均为0.6。观测数据进一步显示出这两处路段小客车与大货车的运行速度差值很大, 不同车型的速度分布离散性较大。在K464+800附近, 阿 (尔山) —乌 (兰浩特) 方向, 小客车运行速度为39.21 km/h, 大货车运行速度为32.67 km/h;在乌—阿方向, 小客车42.80 km/h, 大货车22.48 km/h;在K465+900附近, 阿—乌方向小客车运行速度48.69 km/h, 大货车运行速度为25.41 km/h;在乌—阿方向, 小客车运行速度为43.23 km/h, 大货车28.94 km/h。因此, 可以根据ΔV、SRC和速度离差3个评价指标综合判定K464+800、K465+900处路段为危险路段。

3.2 危险路段综合改善设计方案实例

危险路段K464+800处平曲线半径100 m, K465+900处72 m, 针对K465+900处急弯危险路段提出安全改善设计方案。K465+900属于陡坡和急弯组合路段, 路侧高差较大。因此采取综合改善方案, 包括线形改造, 标志、标线设置, 减速设施以及避险车道和防护设施的设置。

1) 线形改造。

在曲中左右路段进行路面加宽, 由8 m加宽至10 m, 为了保证行车视距, 在弯道内侧切削了部分山体。

2) 标志、标线设置。

在两侧入口连续设置了10块视线诱导标, 视线诱导标板的下缘至地面的高度为120~150 cm, 板面垂直于驾驶员视线, 双向设置, 附着在护栏上。在两侧入口前100 m处设置了急弯警告标志和限速标志, 路面施画路侧边缘线和中心双实线, 在道路中心双实线之间填充0.6 m宽的导流标线, 以达到规范行车轨迹、减少对向冲突的目的。

3) 减速设施设置。

在弯道上、下行入口处增加减速标线, 同时采用横断面形式为抛物线形的橡胶减速装置。

4) 避险车道设置。

依托路侧地形, 在曲线中间附近增设了一处避险车道。设置避险车道的地点是历次车辆冲出路外事故发生地点的上游位置, 保证车辆在失控情况下进入避险车道停车。

5) 防护设施设置。

设置浅碟式边沟, 加强了防撞挡墙的防护等级, 避免车辆冲出护栏的坠车事故, 并且在防撞挡墙前设置了两层废旧轮胎, 达到减小车辆与挡墙之间碰撞冲力的目的。K465+900急弯陡坡组合路段综合改善方案如图5所示。

4 结束语

道路的许多方面都会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 如线形条件、交叉口、路侧环境、视距条件等, 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要综合在一起加以考虑。通过对危险路段采取有效的综合改善措施, 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正是交通研究人员的目标所在。

摘要:选取相邻路段车速差ΔV、车速降低系数SRC和速度离差作为鉴别双车道公路危险路段的三个评价指标, 从道路工程措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两方面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安全改善对策研究。以内蒙古S203公路为例, 利用评价指标进行危险路段判析, 针对K465+900急弯陡坡危险路段, 通过线形改造以及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减速设施、避险车道和防护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改造措施, 进行安全改善综合方案设计。

关键词:双车道公路,危险路段,评价指标,车速,改善对策

参考文献

[1]范振宇.运行车速及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 1999.

[2]陈胜营, 汪亚干, 张剑飞.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66-70.

[3]刘运通.道路交通安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4]杜博英, 方守恩.车速降低与交通安全评价[J].山东交通科技, 2002 (1) :66-68.

[5]杜博英.车速在道路安全审计中的作用[J].公路交通科技, 2004 (5) :125-127.

[6]N.J.Garber and R.Gadiraju.Factors Affecting Speed Varianceandits Influence on Acciden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213,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April 1989.

安全评价对策 篇9

水资源缺乏、人口膨胀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当前区域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污染加剧了水安全危机。中国, 尤其在华北平原地区, 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水安全被认为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可能引发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等问题[1]。

目前, 水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战略目标[2]。我国学者对水安全也做了许多研究[3,4]。水安全问题的核心主要集中于农业用水安全上, 这是因为:农业是我国最大的耗水产业, 其水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水安全保障程度;农业用水安全与否又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 并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是, 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的双重威胁;同时, 农业还面临工业、生活等部门的用水竞争, 农业竞争力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因此有必要研究区域的农业水安全状况及对策, 为农业及区域水安全问题的缓解寻求新的突破点。虚拟水战略是研究当前区域水安全问题的重要课题[5]。本研究依托于虚拟水理论, 通过农产品虚拟水供耗关系来研究区域的农业水安全状况, 根据对农产品虚拟水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 提出提高区域农业水安全的策略。

1 农业水安全评价原理与方法

1.1 农业水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水资源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两个方面, 前者体现的是满足作物需水的自然属性和维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与人文属性, 后者体现的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社会属性[6]。

1.1.1 指标的选择

农业水资源安全体现了水资源需、供、用各阶段及社会、经济、环境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 (图1) 。在农业水安全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中, 缺水、多水、用水效率、粮食安全是与区域农业水安全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指标。根据指标选择的原则, 本研究选取水资源安全度、水分生产效率、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农业耗水率、粮食满足指数与粮食自给度6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由于地下水更新速度受农业灌溉影响较大, 而地表水资源的更新与渠系灌溉影响不大, 故主要对地下水资源更新状况进行评价。其中, 水资源安全度和粮食安全指数体现了农业生产和农业对社会稳定的保障程度;水分生产效率、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和农业耗水率体现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粮食自给度体现了农业对国家安全的保障程度。这6个指标基本上科学、独立、全面地代表了农业水安全的各个方面, 用来评价我国的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是可行的。

1.1.2 指标的量化

1.1.2.1 水资源安全指标

农业可供水量的多少对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需对比一直是评价农业用水满足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农业水安全又是区域水安全的组成部分, 因此农业水安全的另一层含义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即水资源消耗的约束性。

(1) 水资源满足程度。对农业来说, 来水过多会造成洪涝盐渍灾害, 来水过少会造成旱灾病虫灾。所以农业供水多少对农业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而衡量供水盈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实际需水量, 通过供需之间的对比关系可以衡量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文献[7]给出以下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RD= (ΙR+Ρ) /SWRm (1)

式中:RD为农业水分满足指数, %;IR为农业可供用水量, 亿m3;P为有效降雨量, 亿m3;SWRm为作物潜在虚拟水生产量, 亿m3。

如果0≤RD≤1, 则RD越大越安全;1<RD, 则RD越小越安全;其中RD为1时表示充分供水, 满足植物的最佳生长状态, 此时最安全。SWRm不是实际耗水量, 而是在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耗水量。

(2) 水分生产效率。农业水分生产效率η指的是单位水分所能生产出的农产品数量, 可以综合体现农业用水的效率。这里的水指的是从渠系引水口到最终作物产出消耗的总的水资源量, 包括降雨、灌溉和渠系渗漏、蒸发等。

(3) 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情况一方面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方面体现了农业用水对水生态平衡的破坏, 是农业水安全的重要保障指标。对于井灌区, 由地下水均衡计算获得式 (2) :对于渠灌区, 由于没有农业取水, 如水均衡计算结果小于0, 则评价中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取0;井渠结合灌区按面积加权计算。

Δh= (Q-Q) Δt/ (μdF) (2)

式中:Q补为浅层水的补给量, 万m3/a;Q降渗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万m3/a;Δh为水位变幅, m;F为均衡区面积, m2;Δt为均衡时段, a;μd为水位变动带的重力给水度。

(4) 农业耗水比例。受区域总的耗水约束, 农业耗水应该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本研究从农业耗水占可供水资源量多少的角度来衡量农业耗水的合理性。

Κ=SWR/Q (3)

式中:K为区域农业耗水比例, %;Q为区域可供水资源总量, 亿m3。

从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 K显然越小越好。区域农业耗水比例体现了农业用水的效率, 间接体现了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考虑到研究区当地水资源缺乏, 本研究考虑土壤水分胁迫的影响, 采用基于双作物系数法[8]公式计算。

1.1.2.2 粮食安全指标

(1) 粮食总量保障程度。区域农业水资源安全, 并不能保证区域粮食安全。这时我们引入另一个概念--粮食安全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Sf=Y/Yc= (SWR+Τ) /Wc= (SWR+Τ) / (VWF+S) (4)

式中:Sf为区域粮食安全指数, %;Y为粮食供应总量, 万t;Yc为粮食需求总量, 万t;SWR为虚拟水生产总量, 亿m3;Wc为虚拟水需求总量, 亿m3;VWF为虚拟水消费总量, 亿m3;T为虚拟水贸易总量, 亿m3, 正值表示净进口, 负值表示净出口;S为虚拟水安全储备量, 亿m3。

(2) 粮食自给程度。在特殊状况下, 如战争、粮食危机、大面积灾荒等情况下, 粮食自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 从长远考虑, 农业水安全的另一个限制因素就是区域粮食生产的自主保障能力。粮食自给度公式:

Ss=Ys/Yc=SWR/ (VWF+S) (5)

式中:Sf为区域粮食自给度, %;Ys为粮食生产总量, 万t。

区域粮食安全指数和粮食自给度体现了虚拟水生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1.2 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 (Fuzzy-AHP) 的基本步骤详见文献[9]。在模糊运算的基础上, 对权重向量加上一定的量化标准得到综合评分H=∑CiSi, 其中, Si表示评价等级档次集所对应的量化评语集 (0.6, 0.8, 1.0) , 进而得到区域农业水安全量化结果与评价等级 (III级:0-0.6, II级:0.6-0.8;I级:0.8-1.0) 。

2 实例研究

郑州市降水量从1956-2000年呈减小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37.75 mm, 减幅为6.0%, 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39.6 mm, 减幅为6.3%, 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57.27 mm, 减幅为8.8%。降水量年内分配各年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1996年汛期降水量462.1 mm, 占年降水量的73.5%, 1997年, 汛期降水量170.9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44.9%。1998-2000年间, 工业和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由23%增加到45%, 农业则由77%下降为55%。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 2000年全市平均超采19.87%, 近几年 (2000-2003年) 全市平均超采26.55%。在农业用水日趋紧张, 地下水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形下, 研究郑州市农业水安全所处水平及解决办法成为郑州市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分别选取2010、2015年和2020年为代表的近、中、长期3个典型水平年, 对其在湿润年、平水降雨年、一般干旱年3种降雨水平下的农业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及影响因子, 提出提高未来年郑州市农业水安全状况的方案, 并对方案进行优选。

2.1 未来水平年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的计算

将计算的农产品虚拟水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滞留量、安全储备量、农田有效降雨量等因子代入式 (1) -式 (5) 中可求得2010、2015和2020年在25%、50%、75%降雨频率下的6个指标, 见表1。

2.2 未来年农业水安全评价

以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为目标层, 农业水安全评价的递阶层状结构见表2。

初始相对重要性对比的判断矩阵采用3标度法, 通过比较各层相对重要性并赋权, 经计算各层一致性检验均满足要求, 层次总排序结果为:A={0.346, 0.346, 0.062, 0.038, 0.146, 0.062 }。各指标等级划分的参照值及划分情况见表3。

将隶属度矩阵与层次总排序权重进行向量乘法运算得到各安全等级的组合权重, 并与评语集结合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 (表4) 。

2.3 结果分析

2.3.1 农业水安全水平分析

从农业水安全评价的3个安全级别的组合权重可以看出, III类 (不安全状况) 的组合权重在0.035~0.086之间变化, II类 (基本安全状况) 的组合权重在0.542~0.655之间变化, I类 (安全状况) 的组合权重在0.217~0.345之间变化, 在3个水安全等级中, I类的权重明显比II类和III类权重大, III类对农业水安全的影响不超过15%, 可以得出, 郑州市未来时期内农业水安全状况处于基本安全的水平, 但基本安全与安全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郑州的农业水安全保障程度仍有必要提高。

2.3.2 农业水安全趋势分析

由表4中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从2010年到2020年逐渐变好。其原因是, 与2010年相比, 南水北调水通水后可为农业置换部分水资源;由层次分析结果得知, 农业水资源安全度对区域农业水安全的影响最大, 故2015年以后, 农业用水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而使水安全状况有所好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 农业用水效率及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故2015、2020年农业水安全水平也逐步提高, 但这种变化趋势相对较小。

2.3.3 农业水安全影响因子分析

通过对郑州市农业水安全趋势分析表明, 近期水平年郑州市区域农业水安全不会存在太大威胁, 但农业水安全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由层次分析法排序结果可知, 农业水分满足指数和农业水分生产效率是影响农业水安全的两个主要指标, 而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灌溉、优化种植结构、精确配水灌溉等措施是提高这两项指标的有效手段。

2.4 提高未来年农业水安全度的方案分析

以75%降雨水平年为例, 通过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的调整以及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灌溉几种措施下的方案组合, 优选出最佳的提高区域农业水安全水平的方案。以下方案不考虑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开通情况。

方案一:10%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85%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40%节水灌溉面积+6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

方案二:15%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90%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30%节水灌溉面积+6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

方案三:5%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80%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30%节水灌溉面积+5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

以上方案的评价结果列于表5。

结果表明, 调整后的农业水资源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其中方案一的效果最好, 作为最终优选方案。从虚拟水角度来看, 扩大低耗水产品种植, 减少高耗水作物生产, 通过实施虚拟水贸易战略减少农业耗水量等措施, 是未来时期内各国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3 结 语

本研究以虚拟水理论为基础, 对郑州市农业水安全问题进行评价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得出对郑州市农业水安全制约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水分满足程度和农业水分生产效率, 其次是粮食安全指数, 影响最小的是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农业水安全评价结果表明, 在现状发展水平下郑州市未来时期内农业水安全状况变化不大, 处于基本安全的水平, 所以郑州市农业水安全程度还有待提高。另外, 对农业水安全指标进行分解, 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通过对各指标重要性排序, 优选出影响最大的方案集。在此基础上, 根据郑州市农业实际状况, 制定了提高未来年 (75%降雨频率年) 郑州市农业水安全水平的措施, 结果表明在种植结构调整+灌溉制度调整+灌渠维修改造+节水灌溉+机械蓄水保墒等综合措施下, 郑州市的农业水安全状况将会显著提高, 将由原来的II类安全水平提高到I类, 其中10%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85%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40%节水灌溉面积+6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的方案效果最佳。

摘要:农业水安全是我国水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以虚拟水理论为依托, 从区域水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角度出发, 构建了由自然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生活3个方面构成的区域农业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农业水分满足指数、水分生产效率、农业耗水比例、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粮食安全指数、粮食自给度等6项指标。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以郑州市为例, 对其未来年农业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指出郑州市农业水安全状况、变化趋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影响因子进行排序, 提出了提高区域农业水安全的组合方案, 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出未来时期内提高郑州市农业水安全水平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虚拟水理论,农业水安全,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洪阳.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J].环境保护, 1999, (10) :29-31.

[2]王星桥.全球关注“水安全”[J].瞭望, 2000, (14) :58-59.

[3]钟华平, 耿雷华.虚拟水与水安全[J].中国水利, 2004, (5) :22-24.

[4]柯兵, 柳文华, 段光明, 等.虚拟水在解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 2004, 25 (2) :32-36.

[5]王新华.中部四省虚拟水贸易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9) :30-33.

[6]刘布春, 梅旭荣, 李玉中, 等.农业水资源安全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J].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 (5) :947-951.

[7]刘布春.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56.

[8]李远华, 张明炷, 苑文昌, 等.非充分灌溉条件旱作物需水量分析计算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1994, 27 (5) :506-512.

安全评价对策 篇10

1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面积普及, 网络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工作的各个行业部门的覆盖率逐年激增,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无法与网络分开。这其中就要涉及到诸多隐私和保密的文件。计算机网络应用是储存、整合、归纳这些文件信息的最主要的媒介, 因而其安全性的重要程度不容忽视。

1.1 未形成完备的安全性体系

巨大的网络体系接连被建立, 但是将安全性问题纳入建立范围的个人或团体却少之又少, 往往都是被动的等待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时才不得已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去弥补漏洞。遭受非法入侵、病毒攻击的案例层出不穷, 敏感书籍被泄露被修改, 各类传送媒介被盗用、窃听甚至篡改, 即使做了预防也难以抵挡其突如其来的攻势。因而, 急需提升网络应用安全性的体系化程度。

1.2 网络应用安全性缺乏有效措施

科技大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网络人数也在一批又一批的大幅度增加, 网络安全的建设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更是要全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去关注、去研究、去实践, 政策的出台、有效的机制、预防和补救措施等多方面的制度都要健全。以现行的安全软件的开发保障网络应用安全性的提升。

搞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从局域网抓起, 扩散到广域网, 从个人到团体分流管理, 使得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和保护。

2 加强计算机的网络应用安全性的策略

针对现今计算机网络应用受到的安全威胁和非法入侵, 建立、完善一个或多个安全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计算机可能遭受的威胁表现在遭受非法入侵者恶意攻击以及数据被泄露、窃听、篡改等。针对这些威胁, 需要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相结合, 将由以下几点对策。

目前有两种形式的加密技术可以应用, 分为对称数据加密及非对称数据加密。对称数据加密, 即通过密钥进行对编码的加密和解密, 此技术需要同时启动两个程序。此技术无论对于技术人员或是通信往来双方都是有效的安全保障。

身份验证, 又称身份鉴别, 能够确保验证的一致性和正确性。通过身份加密的文件分等级排布, 各等级的人需要各等级的身份验证去获取所需的文件内容。这样信息的安全保障层次便会再次提升。

加密或身份验证都是在信息之间区分保密, 而对于外来的入侵, 保障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 则需要采取病毒防御技术。第一, 要结合诸多防护技术综合开发出一种新的杀毒技术, 精准准确的查杀未知病毒。第二, 要超前研发引擎, 将病毒库提升到多种病毒并存的情况, 将未知的或已经被开发但未及扩散的病毒都纳入考虑和研发之中, 裨补阙漏, 提升病毒免疫能力, 提前打好预防针。第三, 文件的压缩与还原技术。一旦文件出现异常, 可将文件进行还原, 病毒将会自己暴露出来。

防火墙技术。此项技术即通过将系统本身开展隔离控制, 预防系统本身遭受安全威胁和攻击的方式。对网络通信进行强力的控制, 进行过滤、监测等技术性的制衡, 并对通信的访问进行抑制。同时, 在网络的入口处通过合法化的分析技术, 建立一个广泛的强大的过滤网络, 使得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而对于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而言, 通过防火墙的技术保护基础之上, 可以制定、变更、研发相应的、更有实效、更适应网络安全管理、更有利于系统的安全策略, 对笔记本电脑及态势一体机、文件传输、网络通信等进行控制, 以达到保证网络安全的最好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网络安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为了保障个人或团体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免于入侵, 不仅仅要采取必要的强大的安全技术手段去维护, 更要加紧研发网络安全硬件设备与软件的开发与研制, 将完善的、全面的、体系化的、有效机制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建立起来, 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网络安全。

摘要:在很长时间以来安全政策和安全技术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研究话题, 但是关于分配安全应用的研究报告却少之又少。笔者将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及对策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防火墙,基本信息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洪钟.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及对策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5) :120-122.

[2]韩迎春.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3) :113-114.

[3]朱俊梅, 王欢.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 2012 (33) :29.

综合素质评价若干问题与对策 篇11

目前各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都是常规管理之外的叠加,直接导致工作量激增。实际上,这两者应该是新旧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伴随课改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新的评价机制必然要取代旧的机制,而不应该是目前这种叠加式的并存。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全面,既包括学生一般性发展目标也包括学科性学习目标,相对现行的以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终结性评价为主要依据的学籍管理来说,由于它强调了过程性、突

出了激励性,这种评价显然更科学、更全面、更准确。

此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观念变革是否跟得上,是否充分意识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对整个新课程改革实践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然后下决心从制度改革入手去抓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弄清“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两者之间不同的执行方式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上级机关和部门所制订的“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无论文种和内容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在实施与执行的过程中区别是很大的。后者的操作性很强,下级必须按照字面的意思不折不扣地执行,连解释权都没有;前者的操作性一般较差;下级必须在吃透”意见”的”精神”或”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具体详细的“实施方案”后才能进行操作。然而,目前各地基本上是将省教育厅下发的“指导意见”直接当成“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执行,将带有普遍性特征的、相对宏观抽象的原则,当成每一所学校实施的具体标准来执行。这是造成操作性、实效性差而工作量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正确理解“多主体评价”的概念内涵

目前各校基本上是按照“学生自评、互评以及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班级总评”这种模式去诠释“多主体”的含义。然后每一个”主体”又按照“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即六大领域的三级指标的每一个项目)进行评价。其实,所谓“多主体”应该指六大领域中每一个领域相对的责任主体,而不是每一个主体对六大领域的全面涵盖。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相对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学科教师,而其他领域则是政教处、班主任、团(队)班级以及家长的责任。后者诸主体之间的责任有交叉之处,可以在三级指标层面再进行明确分工。例如,家长只要求他们对孩子在“遵纪守法””文明卫生”“自觉学习”“自理能力”等有限的范围内尽到做父母应尽的责任就行了,其他方面就不必让家长去评。责任主体确认后,大家只要从教育常规出发,各自做好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进行认真负责的评价,在期末将结果整合,就是很好的“综合素质评价”了。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而且每一个“主体”的工作量都减少了。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切入,才能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学校常规管理进行较好的融合。

四、关于“过程性”概念的解读问题

目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两种解释:一是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二是以学期为单位所有学科修习的过程。如果从新课程评价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目的指向看,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是对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在内的整个”修习过程”的全面关注与科学考核。因为与课堂教学过程相比,前者无论在时间和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更容易从中找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科学性和必然性的观测点,从而确保评价的有效性。例

如,语文学科的“过程”评价依据,可以从“预习笔记、名著阅读笔记、自报项目(书法、演讲、创作、猜灯谜等个人爱好与特长)、写作”等方面的”结果”,去评价学生修习的“过程”。因为学生要取得这些“结果”,他必须通过整个修习过程的努力。相对而言,这些评价依据比起学生课堂上所谓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发言次数等,更具意义。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努力方向明确,教师操作轻松。刚开始也许这些观测点不够全面科学,但它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探索研究,最终会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所以,各校开始可以本着“求真求实不求全”的务实态度去选择观测点。这种观测点的选定十分灵活,各学科不一样,同一学科各学期也不一样。例如,高一年级为了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预习”的分值可以达到20分,激励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而到了高三,大多数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就可以把这个项目取消,换成其他要求。总而言之,评价改革只有紧紧盯住培养目标并促成它的实现,评价的引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其实,像体育、音乐这类学科更应该采用这种方法,将国家的健康、体能要求标准分解到七、八、九三个年级段,让学生自己根据标准要求在平时自觉加强锻炼、发展爱好,而各项标准测试的结果,就作为过程性的成绩记入档案。而音乐则可以明确要求初中毕业生必须至少会一样乐器(口琴除外),即能用某种乐器根据简谱完整演奏一首歌曲。这些都是“用结果评价促进过程性努力”的很好的例证。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学科每一学期过程性观测点的设置,只能由各学科教师讨论决定。

五、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袋”与学生互评的问题

各校反映,目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与学生互评同样存在操作烦琐又缺乏实效的问题。

目前各校的“成长记录袋”收集到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根据学校统一制订的目录,将奖状、试卷等一些能显示学生努力结果的材料装入。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没了“个性”,与“成长记录袋”的初衷南辕北辙;二是片面性,“记录袋”成了学生的“功劳簿”,只有强项看不到弱项,或者说是用强项来掩盖弱项。

此外,学生的互评存在“虚化”的现象。任何评判都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的,学生互评“虚化”的主要原因是依据的片面乃至虚假。因为一旦以“记录袋”为依据来互评,势必回到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单一评价的老路上去。实际上目前各校大部分的“优”等生,基本上是这么评出来的。

实际上,将“记录袋”的使用与学生的互评结合起来看待,也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必须解决“记录袋”的问题。“记录袋”的个性化的关键在于,究竟是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去搜集材料,还是去记录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所谓“实际情况”就是不仅要记录学生强项,更要记录弱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自己。也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成长”及其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由此可知,

要用好”记录袋”,教师必须从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开始。在每个学期初,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进行回顾总结,看看强项、弱项各是什么,然后围绕弱项,认真制订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计划和可检测的具体目标。实际上,所谓的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设计”就是在这一个操作环节上得到落实。比如,一个语、数、英都不及格的“差生”,它可以定下哪怕是一门功课及格的计划目标,而另一位各科成绩都优秀的“尖子生”,他的发展的计划则可能是各项体能指标的达标。在西方学校中,跟学生签订行为协议就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的一个常用方法。行为协议作为学生约束自身行为的书面协议,由于它给学生预设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并置于老师和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下,会使学生更有动力和压力去自觉履行,从中有效地培养学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我们可以将这种做法引进到成长记录袋中,在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只要认真制订具体可行的成长目标和实现计划,学生都会正视自身素质的缺陷并努力去改正。计划、目标制订之后,它的落实十分重要。一方面,由于它是一个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承诺,所以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诚信;另一方面,则可以把它作为学生期末互评的重要依据:将计划目标与努力结果进行对照,看看“成长”了什么,又“成长”了多少。这样评价的依据才是客观而真实的。比如,上述的两位学生,其中一个有一门功课及格了,另一个体能测试各项要求都达标,那么结合他们的强项,应该给

这两位学生”成长较明显”的评价。

安全评价对策 篇12

随着我国近年来LNG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安全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由于LNG低温易挥发,且易燃易爆,一旦发生泄漏,极容易造成爆炸事故,对周围环境、人员和设备造成巨大的危害[1],例如2009年2月6日12时许,上海洋山深水港LNG项目工地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工人1死16伤,因此对LNG行业的安全评价就尤为重要。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评价法一种最早的指数法,在石化行业的安全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3,4]。近年来随着LNG行业的蓬勃发展,道化学法在LNG储罐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5,6,7,8,9],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围堰尺寸与风速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围堰尺寸和风速对LNG储罐泄漏扩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道化学方法提出改进方法,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LNG储罐的安全评价,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的分析程序

道化学指数评价法以工艺单元为基本的评价单位,分析单元内的主要危险物质,确定一般工艺危险性和特殊工艺危险性。评价涉及物料化学性质(活泼性、毒性等)、反应类型、物料输送与储存、装置安全性等各个方面,根据具体工艺单元信息按照相应的指数选取规则设定参数,最终获得一个工艺单元的危险系数[10]。应用该评价法可以计算任意工艺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以此对该工艺单元进行安全相对分级,帮助用户对该工艺单元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有一个直观认识[11]。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分析程序如下[12]:

①依照设计方案选择最适宜的工艺单元,所选单元应在工艺上起关键作用,并可能对潜在火灾、爆炸危险具有重大的影响;

②确定每一工艺单元物质系数(MF),工艺单元中特定物质的物质系数可从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指南中查得;

③按照F&EI计算表,采用适当的系数值后,计算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和工艺单元危险系数;

④用工艺单元危险系数和物质系数的乘积确定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

⑤确定暴露半径并计算评价工艺单元周围的暴露面积;

⑥确定在暴露区域内所有设备的更换价值,并列出设备清单;

⑦根据MF和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确定危害系数;

⑧由暴露面积与危害系数的乘积求出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基本MPPD);

⑨应用安全措施补偿系数(C1·C2·C3)于基本MPPD,确定实际MPPD;

⑩已知实际MPPD,确定最大可能停工天数(MPDO)和停产损失(BI)。

2 对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评价法的改进

2.1 道化学法评价LNG储罐安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道化学法已经较为完善,但在对化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的评价过程中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使评价结果出现些许偏差。通过研究LNG储罐的道化学公司方法评价过程,并且结合对60m3立式LNG储罐泄漏扩散的Fluent模拟结果,发现道化学法在评价LNG储罐安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1.1 未考虑围堰尺寸对爆炸范围的影响

如图1所示为运用Fluent模拟立式储罐泄漏扩散得到的不同围堰尺寸下爆炸范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围堰尺寸的不同,会影响LNG储罐泄漏扩散后的气体爆炸范围,由研究结果可知爆炸范围随着围堰尺寸的增加而增大,爆炸范围的越大,在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所造成的影响区域就越大,由此可见围堰的尺寸大小会对事故区域大小造成影响,因此在安全评价过程中需要将围堰尺寸对事故后果的影响考虑在内。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围堰爆炸范围面积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得到爆炸范围A、围堰大小的特征系数k与时间t的关系:

式中,A为爆炸范围,m2;k为围堰内部面积与立式储罐横截面积之比;t为时间,s。

2.1.2 未考虑风速对危害后果造成的影响

如图2所示为运用Fluent模拟立式储罐泄漏扩散得到的不同风速条件下爆炸范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LNG储罐泄漏扩散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往往会造成泄漏扩散过程中有关参数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风速越大,爆炸范围越小,则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的影响区域也随之减小,因此在安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LNG储罐所处环境风速对事故危害后果造成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价。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风速条件下爆炸范围面积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得到爆炸范围A、风速的特征系数c与时间t的关系:

式中,A为爆炸范围,m2;c为风速大小与立式储罐直径之比;t为时间,s。

2.2 对道化学评价方法的改进

针对以上提出的不足之处,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对中小型立式LNG储罐的道化学安全评价方法做出如下改进:

1)设置围堰尺寸的安全补偿系数Ck

根据式(1)计算出不同k值下最大爆炸范围,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近似曲线,如图3所示,同时拟合得到如式(3)关系式:

式中,Amax为最大爆炸范围的面积,m2;k为围堰内部区域面积与立式储罐横截面积之比。

由此确定补偿系数Ck与k的关系如图4所示,对曲线拟合得到式(4)。

式中,Ck为围堰尺寸的安全补偿系数;k为围堰内部区域面积与中小型立式储罐横截面积之比。

在评价过程中,将Ck作为一个因子添加到道化学公司评价法的安全补偿系数中来获得改进后的安全补偿系数,并以此进行后续评价。

2)设置风速补偿系数Cc

根据式(2)计算出不同c值下最大爆炸范围,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近似曲线,如图5所示,同时通过拟合得到如式(5)关系式:

式中,Amax为最大爆炸范围的面积,m2;c为风速大小与中小型立式储罐直径之比。

由此确定补偿系数Cc与c的关系如图6所示,对曲线拟合得到式(6):

式中,Cc为风速的环境补偿系数;c为风速与中小型立式储罐直径之比。

在评价过程中,将Cc作为一个与安全措施补偿系数类似的环境补偿系数,以此进行后续评价。

3 举例应用

以单个60m3 LNG立式储罐作为评价对象,运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危害进行评价。首先按照传统评价方法的流程对LNG储罐单元物质系数、工艺单元危险系数以及安全补偿系数进行计算,得到如表1结果。

运用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对工艺单元评价,储罐围堰为长宽均8m,高度1.5m,由此可计算出围堰内部区域面积与储罐横截面积之比k为8.05,根据式(4)计算得到Ck=0.886;储罐所处区域风速为2.5m/s,由此可计算出风速与储罐横截面积之比c为0,83,根据式(6)计算得到Cc=0.914。应用以上补偿系数对道化学法修正后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观察表2可发现:①在工艺单元设计过程中采取一定安全措施后,危险等级由非常大降低至中等,说明设计过程中遵守“三同时”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安全设计能有效降低工艺单元的危险性;②采用修改后的道化学法评价得到的结果与修改前的结果相比更加精确,这会有效减少后续评价的工作量,同时在实际生产中也会有效节约资源。

4 结论

针对道化学方法在LNG储罐安全评价中未考虑围堰尺寸与风速影响的问题,本文运用CFD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围堰尺寸和风速对中小型立式LNG储罐泄漏扩散影响展开研究,发现泄漏扩散的范围随围堰尺寸增大而增大,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同时根据模拟结果规定围堰尺寸补偿系数Ck与风速补偿系数Cc用以改进道化学方法,经实例验证后发现修正后的道化学方法适用范围更广,能够更加灵活准确的对LNG储罐进行安全评价。

摘要:液化天然气(LNG)做为清洁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随着LNG加气站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对LNG加气站选址与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围堰尺寸与风速对LNG泄漏扩散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道化学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立式LNG储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储罐泄漏扩散的范围随着围堰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变化规律在进行评价时应充分予以考虑;通过规定围堰尺寸补偿系数Ck与风速补偿系数Cc,改进道化学评价方法,使其在LNG储罐安全评级的应用中更准确灵活。

关键词:LNG储罐,道化学,安全评价,围堰尺寸,风速

参考文献

[1]庄学强.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泄漏扩散数值模拟[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刘杨,李晓凤,姜志勇,等.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在轻烃储罐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22):5509-5512LIU Yang,LI Xiao-feng,JIANG Zhi-yong,et al.DOW s fire and explosion danger index evalu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light hydrocarbon tank[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2,(22):5509-5512

[3]董影超,宋文华,谢飞.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爆炸事故的定量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01-104DONG Ying-cai,SONG Wen-hua,XIE Fei.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ire and explosion accident of LPG tanks[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Nankaiensis,2010,(1):101-104

[4]赵成建.DOW分析法在原油罐区安全评估中的应用浅谈[J].广东化工,2011,(5):46-47ZHAO Cheng-jian.Application of dow chemical fires and explosive index analysis method in oil depot safety evaluation[J].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2011,(5):46-47

[5]王凤琴.LNG接收站安全评价软件的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9

[6]黄睿.LNG、L-CNG加气合建站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2

[7]张冀东.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在LNG加气站储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5):40-41ZHANG Ji-dong.Application of dow chemical fires and explosive index analysis method in safety evaluation on LNG tank in filling station[J].Inner Mongolia Petrochemical Industry,2012,(15):40-41

[8]王如君.LNG燃烧动力船三维建模及爆炸事故模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12(9):73-77WANG Ru-jun.Establishing 3D model and simulating explosion accident of LNG powered ship[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12):73-77

[9]任常兴.基于火灾场景的大型浮顶储罐区全过程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68-73REN Chang-xing.Study on whole-process risk precaution framework for largefloating roof tanks based on fire scenario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10(01):68-73

[10]张啸雷,马昕,张贝克,等.道化学安全评价法的改进及其软件实现[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0,39(1):83-86ZHANG Xiao-lei,MA Xin,ZHANG Bei-ke,et al.The evolution of DOW security-evaluation and its computerized[J].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Gas,2010,39(1):83-86

[11]王文和,於孝春,姚资国,等.催化裂解装置危险性分析与风险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6:415-418WANG Wen-he,YU Xiao-chun,YAO Zi-guo,et al.Analysis of hazard and risk evaluation for RFCC equipment[J].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Gas,2006:415-418

上一篇:校长管理艺术下一篇:素描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