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精选10篇)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1
摘要:如今,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化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科技发展的要求, 还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入侵用户计算机, 不仅危害用户个人隐私, 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因此,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以此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1安全评价相关概述
1.1安全评价的定义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 通过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辨识、分析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并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以此为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决策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在国外也称风险评价或危险评价。安全评价不仅需要安全评价理论作支撑, 而且需要理论和实际经验相结合, 两者不可或缺。
1.2安全评价的目的
(1) 对计划、设计、制造和运行等全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考虑, 并将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固有的危险因素找出, 从而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的目的。
(2) 定性或定量预测事故, 得出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 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3) 通过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相关规定, 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而为实现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条件。
1.3安全评价的作用
第一, 有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宏观控制企业安全生产。
第二, 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安全投资, 使安全投入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合理的平衡。
第三,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评价可以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识别, 对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 对系统和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从而使企业达到安全的规定要求。
第四, 有利于增强企业对灾害事故的应变能力, 降低事故或重大恶性事故发生的次数。
第五, 有利于保险公司对企业实行风险管理。
1.4安全评价的特点
(1) 安全评价是以事先分析和消除危险为目的进行活动, 具有预测性。
(2) 安全评价具有以表示危险程度为主要指标的特点, 可以在早期设计阶段将危险降到最小化。
(3) 安全评价对技术工程的制约不完全依赖既定的规程及标准, 而是预测技术工程可能产生的损失或伤害,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而避免损失、伤害的发生。
2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研究积累不足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不仅是一个管理问题, 而且是一个技术问题。对于科学的安全评价来说, 需要有理论、 方法、技术和工具等作支撑。但是, 在我国科学研究项目中, 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项目非常少, 且对国际上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了解、分析等也不够系统和深入。如今,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应用的拓展, 风险不仅来自于信息技术平台, 还与各个行业的应用、生产及服务特性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 只依靠IT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的脆弱性进行分析是不够的, 且对了解和掌握具体行业、部门的资产、风险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不仅需要对IT技术平台共性化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 还需要对不同行业部门的个性化风险进行深入研究, 以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系统安全评价的全面性。
2.2缺乏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规范化标准
按照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维护管理规定中的要求, 必须要明确责任, 将安全评价的任务、责任、过程以及程序制定规范的标准进行统一, 并将其落到实处。否则,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工作的效果就会受限于各部门和个人的认识, 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程度参差不齐现象的产生, 从而难以达到维护管理规定中的要求。
2.3缺乏有能力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 严重缺乏有能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被评企业更是缺乏有能力进行配合的人员。对于一些已开始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企业, 基本上是骨干成员边学习边培养业务人员, 边进行安全评价。
2.4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角色和责任混乱
对于安全评价来说, 它是一份责任性极强的工作。比如: 安全评价中应该有什么人参加?他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角色?这一系列问题还未有明确的答案。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中, 常出现评价方和被评企业双方不满意的情况。如今, 在实施安全评价工作中, 被评企业的实际配合存在不足之处, 限制较多, 使评价方很难了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同时, 一些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没有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安全建设相联系, 只是为了安全评价而评价, 从而造成安全评价的结果缺乏严肃的认可。另外, 安全评价后, 如果没有针对评价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就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3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 现代社会正面临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应具备科学性、有效性, 在满足人们工作、生活需求的同时, 也必须确保其安全性。为此, 必须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体系。
3.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工作机制
第一, 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 提出组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工作, 对其过程、 任务和程序进行规范, 对使用者、建设者、运行者、管理者、 共享信息和业务系统者以及主管部门等各方的职责进行明确。第二, 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 建立重点安全评价监管和督察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全评价工作指导机构, 对组织安全评价工作的管理和部门的协调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从而有效促进相关资源的管理和共享, 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水平。第三, 通过培养多层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专业队伍, 对组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服务的资质认证和行为规范进行完善, 以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服务水平。第四, 通过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核心技术的研究, 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竞争力。第五, 通过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重视安全评价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管理更加规范化, 最终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
3.2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的状况
对涉及组织电子政务、国防系统等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评价活动, 分析其风险, 深入研究其分级保护策略, 制定安全评价策略。通过开展安全评价活动, 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推广, 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是安全防御过程中的重要技术, 是以计算机系统安全为目的,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对计算机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样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以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邱松.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3) :158-159.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2
为认真落实安全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供电系统的管理,不断提升供电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切实提高井上下供电系统人、机、物安全可靠,对矿井地面供电系统、井下供电系统全面排查、评价结果如下:
井下系统:
1、自动化通讯线密封圈存在质量问题,老化较多(70%以上),不符合防爆标准。(需自动化解决)
2、己二上部变电所、己二中部变电所、-760变电所、己一中部变电所、己二西翼变电所和戊一临时配电点环境温度超过30°C,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102条。(需部、矿解决)
3、己二西翼变电所运行前防火门需安装。(需部解决)
4、中央变电所、己二上部变电所整定值超过开关容量值。(需部解决)
5、WGB50-10永磁高爆开关控制盒无配件。(上报计划,没有到过货)
6、己一中部变电所电缆钩有积水。(队内部解决)
地面系统:
1、变电所没有录音电话。(需部解决)
2、倒闸操作“五制”中图版演习制、模拟图,变电所不适用。
3、变电所资料:变电所供用电设计资料,10kv主要设备技术资料。(需部配合解决)
4、变电所记录:设备缺陷记录,设备包机记录,安全活动记录。(上报计划)
5、架空线路:架空线路地理平面图,线路跨越图,交叉跨越图,杆塔架式和基础型式图,线路相序图。(需部配合解决)
6、架空线路记录:线路绝缘定期检查记录,线路包机记录,登杆检查记录,线路事故处理记录,线路检查记录。(上报计划)
7、高压显示屏两块花屏(上报计划,没有到过货)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3
本文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对煤矿通风系统进行安全预评价,根据预评价结果采取适宜的安全对策措施,以实现煤矿通风安全。
一、矿井通风系统安全预评价
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对通风系统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事故后果进行安全性分析评价。
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项目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是:
①在系统设计审查阶段,或在某项活动之前,大体识别系统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
②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③预测危险出现可能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④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和内容
①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它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②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③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④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⑤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⑥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进行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详见下表。
根据煤矿的生产系统和生产工艺特点,辨识出本系统的主要危险源的位置及其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故障类型,通过上述评价分析,14项主要危险源中危险性等级为Ⅳ级的8项,危险性等级为Ⅲ级的有3项,危险性等级为Ⅱ级的有3项,说明通风系统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对策措施
根据上述对矿井通风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预测危险出现可能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对策措施如下:
1、要有足够的通风能力,保证有效通风
① 矿井应有足够的通风能力,满足各个用风地点的风量要求,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在设计时矿井需要风量计算应根据《规程》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94)的规定要求进行合理取值和设计,科学确定矿井通风井巷经济断面,控制矿井的通风费用。矿井主要通风机应选择高效防爆节能型的矿用通风机,且按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安装使用保养和性能检测。
② 按规定进行通风网络解算,预测风量分配和阻力分布,合理进行通风机的选型。设计的矿井通风等积孔小于1.0m2时,应考虑采取减阻措施。投产前必须进行一次通风阻力测定,以后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
③ 经常检查矿井供风量、漏风量大小及其漏风分布情况,使矿井的有效风量率和外部漏风率均控制在矿井通风质量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④ 在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自然风压的影响,并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调节主要通风机工况,以保证主要通风机高效运行。同时,主要通风机应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通风机性能测试。
⑤ 生产布局合理,加强回风巷维护和通风构筑物保护措施,减少通风阻力,使通风系统处于最佳状态。矿井初期与后期通风系统转换应采取有效的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2、要有稳定的通风网络结构,保证风流稳定
① 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应采用独立通风。如果确因条件限制布置独立通风有困难需串联通风时,一定要按《规程》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执行,以保证风流质量和防止发生事故时灾害烟流危及下风侧工作面或绞车房等机电硐室。
② 在布置通风系统时要尽量避免和减少角联风道,特别是采煤工作面不允许布置在角联风道上,以保证风流的稳定。对存在角联通风的巷道必须采取有效的风流稳定控制措施。
③ 矿井不应多水平同时开采。机电硐室应独立通风,且风量符合要求。井下火药库应有单独的进风道,回风必须直接引入矿井主要回风道或独立回风,且保证有足够的新鲜风流。
3、要有可靠的通风设施和装备,保证正常通风时期有效控制风流并符合抗灾救灾能力的要求
① 根据矿井通风网络的布置与结构,合理布置通风设施和通风构筑物,且尽量做到数量少位置正确和质量可靠。风门的结构应牢固耐用,质量符合有关要求,设置的位置应避开有漏风的区域(如采空区、封闭区、巷道围岩破碎带等)和车辆与人员频繁通过的地点。实现有效控制风流、减少漏风和风流短路,保证通风的稳定性。
② 矿井要有完善的反风装置。主要通风机的反风装置和通风系统中的反风门等设施必须是完整无缺、动作灵活可靠,以保证发生事故时正确控制灾变风流而有效控制灾情。
③ 风硐必须按规定安装防爆门。
4、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和通风管理机构,并配足人员。严格执行井下动火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制度。局部通风机专人管理,制定专项措施,保证工作面的风量风速满足要求;对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按规定进行监测。
5、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工程技术人员的通风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矿井通风更有效更安全。
三、结论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4
1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概述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价也叫风险评价, 是将系统安全作为目的, 根据科学的方法程序, 对计算机系统当中的危险要素加以定性定量的分析, 同时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并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条件, 而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消除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或者将危险控制到最低的水平。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准确性的原则
根据网络安全安全评价的要求, 而设置相应评价指标, 确定评价指标的概念, 如果指标的定义不够清楚, 就容易导致最后评价的结果出现偏差, 甚至导致安全评价过程的中断。因此在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设置指标的过程中, 需要从安全评价的技术基础出发。
1.2 可靠性的原则
应当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的具体状况去确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当易于检测, 需要的数据以及材料具备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 从而便于计算机网络工作人员开展安全评价工作。
1.3 独立性的原则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间, 很多数据彼此之间存在联系, 应当避免这部分数据干扰最后的安全评价结果, 并且在设置指标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相似指标的频率, 从而降低重复出现问题, 最终保证安全评价可以准确反映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1.4 简要性的原则
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的时候, 一方面要要考虑网络安全的各个要素,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各个要素之间层次分明并且结构清晰。
2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价过程当中, 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最为常见, 该算法是由输入层、隐含层以及输出层三部分所构成的, 各个部分的神经元将其自身状态传递给后续的神经元, 这一过程当中包含正确信息的传播, 也包括错误信息的逆向传播。具体工作原理为根据正方向的传播将信息经过输入层而传输到隐含层, 从而进行逐层的处理, 之后传输给输出层。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取得预先设定的期望值, 神经末端则发出错误的信号, 同时沿原路反向传播到输入层。在重复操作之后, 计算的误差就可以降到最低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精确度。
2.1 输入层的设计
根据神经网络的设计规则, 输入层的神经元节点数量同评价指标的个数是对应的。如果设计的安全评价指标有15个二级指标, 同时基于这15个二级指标采集数据, 那么安全评价模型输入层也要设置15个输入的神经元节点, 并且同二级指标之间一一对应。
2.2 隐含层的设计
对任何闭区间的连续函数都能够使用隐含层的网络逼近, 3层的神经网络能够完成任意N维之间的映射, 所以在安全评价的过程当中, 大部分的神经网络使用单隐含层。在神经网络的安全评价设计过程中, 网络隐含层的节点数太少, 那么网络非线性的映射功能以及容错性就会比较差, 节点数量的设置太多, 则会导致学习时间的上升, 同时学习误差并不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水平, 从而影响到安全评价的效率。目前在隐含层的节点数确定方面有很多经验公式, 例如h=log2N以及h= (N+0) 1/2, 其中h表示隐含层的节点个数, N则表示输入的节点数, 0表示输出的节点数。
2.3 输出层的设计
网络输出的目的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结果加以输出, 根据评价结果的评语集设定, 神经网络的输出层节点数可以进行具体的设定, 输出结果为 (0, 0) 表示很不安全, (1, 0) 表示基本安全, (0, 1) 表示不安全, (1, 1) 表示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价成为信息技术发展过程当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状况加以科学评价, 能够帮助用户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 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改善网络安全性, 从而更好地为工作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丽民, 王一华.网络安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4.6 (23) .510-513.
[2]肖道举, 杨素娟.网络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4.4 (30) , 137-139.
船舶安全评价方法 篇5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从船舶安全缺陷的特点和在不同船公司的分布状况来看,主要的船上安全缺陷集中于消防和救生设备,其次是安全措施、证书、防污染、航行设备和载重线等方面。从统计分析中可以发现,地方和民营船公司所属船舶的安全缺陷明显多于国有航运企业所属船舶。
2.评价指标权重的相对重要程度
其基本步骤是:对各种要素建立多层次结构模型;对同一层次要素以上一级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评定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通过计算,确定各要素相对重要度;通过综合重要度计算,对所有替代方案进行优先排序,从而为决策人员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的比较
当前,国内外对于安全评估有不同评价模式和相应的准则,例如,有适用性评价、风险评价和完整性(或称整体性)评价以及可靠性评价等模式。其他领域先进科学的安全评估方法也逐渐在船舶领域里推广。当今船舶的安全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照规范评价法。逐项检查船舶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现行船舶规范要求。目前船级社多采用这种方法对船舶进行入级检验和定期检验。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对符合现行规范的一般船舶尤为适用。但规范不能代表最新技术成果,且比较死板,船与船千差万别,很难一概而论。
危险指数法。危险指数评价有定性、定量两种。定性评估则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其中主要内容:首先,面向4大安全要素“人、机、环境、管理”。船舶安全评价指标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如有经验的或一般轮机人员、有经验的或一般机工)、机器运行记录(已使用时间/正常寿命、发生故障时间/正常使用时间)、海上环境状况(恶劣、正常)、公司管理水平(一般、良好),进而可以得出它们各自的安全度分值。定量评价指标是表述危险发生强度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为概率风险评价,即失效概率和失效后果值的乘积。这种计算往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对其数学模型的选择甚为重要,同时需要有价值的数值库作为基础。尽管危险指数法所考虑的因素较少,数据的收集处理不太全面,但其基本原理是科学合理的,并且方法简便易行,所得结果直观,易于比较,符合内河交通管理点多线长的特点。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6
关键词:供水企业,水质安全性,研究
1 概述
供水企业要在满足服务标准的前提下向用户供水, 服务标准主要涉及供水充足性及供水水质两个方面。供水充足性主要在于用户水龙头处的有效出流量和压力, 而水质主要取决于水中某些物质的浓度, 这些物质的存在通常妨碍饮用, 并影响水的味道、气味及颜色等美学质量。
原水经处理通常具有较好水质, 但在管网输送过程中由于二次污染水质却发生了改变。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给水管网系统中的水质变化, 研究表明水质恶化既能引起美学问题, 又可由于管道腐蚀及管材生物降解而诱发经济问题。给水管网系统中的水质取决于诸多因素, 如出厂水水质、温度、停留时间及消毒剂余留与否等。
评价管网系统的水质是一项复杂工作, 受多种因素及不同观点的影响, 但管网水质恶化伴随消毒剂氯的消耗却是一个必然过程, 因此氯消耗速率能够间接地反映给水管网系统的水质, 而氯消耗方程中的时间项是影响给水管网系统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2 评价水质安全性
2.1 水龄模型
在给水管网系统中从水源 (最终消毒点) 流至某一节点的流经时间, 称为该节点水龄。
水龄计算并不复杂, 主要是通过管网的水力模拟确定供水路径, 并得到管路中的水流速度, 在此基础上即可求得各节点水龄值。这些水龄值均建立在时变基础上, 通常从一种供水运行模式到另一种模式而变化。
设各水源处的水龄值均为0, 给水管网中任一节点通常都具有一个以上的供水路径, 水源的水可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该节点, 不同路径所输送给该节点的流量也不同, 假设来自不同路径的水在各连接点进行权重混合, 那么任一点的水龄就等于水在该节点不同供水路径上水龄的加权平均值, 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Ti———节点i的水龄;
Tnoi——节点i在第n条供水路径上的水龄值, 或者水从某水源沿着路径n流到节点i所经历的时间;
q (n) qi——来自第n条供水路径的流量;
Nu———节点所有上游供水路径的集合。
2.2 氯消耗模型
氯在给水管道中以不同速率消耗, 引起消耗的主要原因是氯和管道材料及水中的各种杂质发生化学反应而消耗氯, 每种反应都遵循各自的反应动力学。模拟氯在整个给水管网系统中的消耗过程, 并不在于孤立地考虑引起氯消耗的每个反应, 而是研究余氯的总消耗速度。氯消耗过程通常按一级反应描述:
式中C———余氯浓度, mg/l;
t———反应时间, 即水龄, h;
k———氯消耗常数, h-1。
k值常与管径、管材、管壁卫生状况、水质及水温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一个特定的管网系统, 通常先凭经验给定k值, 再通过水力及水质监测数据校核。 (2) 式表明, 氯消耗速率随k值增大而加快。
将 (2) 式中余氯浓度C对反应时间积分, 时间0到t, 浓度从c0到c, 得:
式中c0为氯在给水管网始端 (t=0时) 的浓度 (mg/l) 。当氯消耗常数值一定时, 下游某点的余氯浓度主要与反应时间, 即该点水龄密切相关, 更确切地说, 余氯浓度随水龄以指数形式减小。当然, 减少到同样的下游余氯浓度, k值较大的氯消耗过程相对于k值较小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较短。
2.3 最大允许水龄模型
管网中余氯时间消耗, 为保证给水管网系统的水质安全性, 管网中各节点余氯浓度必须维持在某一最小值之上, 这就需要限制最大节点水龄值。由式 (3) , 最大允许水龄值可由下式求出:
最大允许水龄值Tmax是评价给水管网系统水质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如果某节点水龄超过Tmax, 就视为该节点水质安全性降低。对于某一管网, 当氯的初始浓度C0和最小余氯Cmin给定时, Tmax与氯消耗常数k成反比。
2.4 水质安全性指标
节点水龄Ti超过最大允许水龄Tmax时, 视为该节水质恶化。系统中这样的节点越多, 表明该系统的水质安全性越差。但是管网中出流量大的节点如果水质恶化将会影响更多的人, 可见以节点流量作为权重衡量给水管网系统水质安全性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 以管网中水质无恶化的节点出流量之和占总供水量的百分比作为管网水质安全性评价指标, 而不是节点数量百分比。即,
其中:S———水质安全性指标;
Q———节点流量;
M———管网中水龄大于最大允许水龄的节点集合;
N———管网中所有节点集合。
3 实例应用
我国某一大工业城市的给水系统由三个水源供水, 日供水量达120万m3。给水管网包含4686条管段, 3573个节点, 管径范围300~2000mm, 管道总长1370km。
3.1 估算氯消耗常数
在给水管网中取一实验管段, 其上、下游节点余氯浓度Cu和Cd均能通过余氯分析仪测得。设法量测管内流量Q, 即可相应地确定管内流动时间t如下:
式中D为管道内径, L为实验管道段长度。
然后, 氯消耗常数可由下式求出:
通过上述过程获得值, 再经实测水质数据校核, 设定该城市给水管网余氯消耗常数为0.06h-1。
3.2 最大允许水龄
该城市给水管网进口处氯浓度为0.75mg/l, 规定用户水龙头处的最小余氯浓度为0.05mg/l。故由 (4) 式得最大允许水龄值为45h。
3.3 水龄计算
通过模拟计算该城市给水管网, 求得各管段流速和各节点流量。设3个水源的水龄值皆为零, 由 (1) 式可计算得出管网中各个节点的水龄值, 部分计算结果列于表1。其中Qi为各节点流量, Ti为各节点水龄, ∑Qi为给水管网中所有节点流量之和。
3.4 水质安全性指标
对表1中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知, 管网中水质恶化的各节点出流量占系统总供水量的1.2%, 即由 (5) 式得该给水管网系统的水质安全性指标为98.8%。整个计算过程均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
4 结论
随着供水企业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 以及用户水质意识的增强, 净水厂至用户水龙头间的水质恶化问题已经被引起广泛重视。而评价给水管网系统的水质安全性对于基于管网水质基础上的系统运行方案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7
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软件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合并了总职能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专业中心和基础班组, 实现了统一的用户界面, 每级用户使用自己的权限以登录网站的形式访问系统。该系统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由于系统信息是及时更新和方便查询的, 所以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可以随时掌握和了解全网的安全状况、配置状况和设备的运行状况, 这对于降低网络资源的维护成本、提高运行维护工作质量和网络运行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服务水准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供电企业其它部门网络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各种与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政策法规:[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安全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安全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评价标准》、《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评价标准查评依据》、《供电局电力有限公司供电企业安全评价标准》等进行收集整理, 使它们能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查询、显示。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 对安全性评价计划和其它工作计划做到了及时公布、及时通告。这样即节约了网络资源又合理的利用了现有设备环境, 还为以后网络条件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支持。
本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汇总和查询功能, 可以将班组数据逐级汇总到专业中心和职能部门, 方便领导查询、评审及检查, 还具有强大的报表生成和打印功能。操作简便、可维护性好, 对数据库内的查评条目修改、扩充简便, 为以后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支持。
综上所述, 基于B/S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单机版、手工式存在的问题, 同时又提供了网上实现整改、信息发布、查询等新的功能, 减轻了系统管理的投入, 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效率。
2 系统的构建
2.1 系统平台
基于前面的分析, 我们研发出了一款名为《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系统》的安全评价软件。该软件利用目前流行的Java作为程序语言的开发语言[2,3,4], 采用了成熟的基于WEB的B/S多层体系, 结合当今比较流行的框架技术, 如Struts2、Hibernate、Spring, 并且集成了强大的compass搜索引擎, 充分的实现了标准的MVC。还利用Freemarker技术集合Ext Js, 使操作界面更美观, 更友好。系统只需在服务器安装, 客户端使用浏览器就能够实现安全性评价的全部功能, 系统用户管理使用双因子认证, 提供了安全可控制机制, 不光极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且使数据的访问更流畅, 计算更快捷。由于该软件采用了跨平台能力强的java语言, 因此可移植到多种系统平台下运行。对于数据查询和计算的结果可以在界面上以多种形式显示, 以此来达到方便、直观地检验数据正确性的目的。既可以减少繁琐的操作步凑, 直观的表达出数据之间的变化关系, 又可以实现快速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功能。
2.2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 主要包括总只能部门模块、其它职能部门模块、专业中心模块和基层班组模块。各模块之间采取相互独立的运作方式, 使得模块内部的操作不会对其它模块产生影响, 但是模块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各个模块之间互相有数据的接口, 使得所有模块能够共享数据, 有利于系统的调试和运行。系统用户登录后根据不同的权限加载相应的功能菜单, 对工作进行分工管理。
2.3 系统功能介绍
⑴总职能部门
①总职能部门任务管理:建立初始工程, 并将任务下发给下级单位, 启动工程。②数据汇总管理模块:查看各下级单位上报的安全性评价数据, 并将数据进行汇总打印、备份。以便方便及到达安全性。③整改管理模块:查看下级单位上报的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析, 如发现问题, 则建立整改任务, 并将整改任务下发。④单位管理:添加单位, 对单位信息进行维护⑤用户管理:为单位分配帐号和密码。⑥权限管理:对不同用户群的权限进行设置。
⑵其它职能部门
①接收任务管理:通过网络接收总职能部门下发的任务或整改计划。②任务分解管理:将上级下方的任务进行分解, 并依次下方给专业中心。③数据汇总管理模块:将下级单位上报数据进行审核、汇总。④数据上报管理模块:将下级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汇总, 并上报给总职能部门。⑤整改管理:对上级下方的整改任务进行分解或整改。
⑶专业中心
①接收任务:接收上级单位下发的安全性评价任务或整改计划。②任务分解下发模块:依据每个基础班组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评价的具体项目将安全性评价的任务分解并下发给各基础班组。③数据汇总管理模块:将各基础班组上报数据进行审核汇总, 并上报给上级单位④数据评价管理模块:对基础班组单位上报数据进行最终评价、扣分并提出问题和整改意见。⑤整改管理:对上级下发的整改任务进行相应的整改计划设施。⑥数据上报管理模块:将最终审核、汇总后的数据, 上报到上级单位, 供上级单位查看。
⑷基层班组
①接受任务:接收专业中心下发的任务。②任务实施:根据接收到任务的条目, 进行具体的评价工作, 录入相应的数据, 对评价项进行打分等相应操作。③数据上报:对评价好后的数据进行上报, 供专业中心查看。
3 系统创新点
①简便的网页操作:基于IE内核的浏览器直接调用程序, 通过采用了动态数组存取和先进的模块覆盖技术尽量减少内存占用, 使之不影响其他常驻内存系统, 只要计算机能联网就能进入系统。②模块化结构:各功能模块问用链接技术链接, 只需通过对主菜单的简单操作, 就能实现对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③权限配置:可以对指定的用户群进行权限分配, 对功能的操作进行限制性, 需要管理员分配权限, 才能对功能进行操作。因此, 对数据的管理具有合理性、分配性。④系统纠错强:具有周全的容错、纠错能力, 可防止按错键及操作不当带来的问题。⑤操作直观、方便:采用多种输入输出格式, 操作界面友好简单, 使之适合于一般技术水平的管理工作人员使用。⑥图形直观显示:系统自身具备的图形显示模块, 具有饼状图、柱状图、表格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显示⑦图形显示兼容性高:支持任何类型的彩色显示器, 不会出现因分辨率不同而导致的蓝屏花屏等问题。⑧运行兼容性:系统采用跨平台较强的java语言编写, 因此, 可移植到多种系统下运行。
4 系统安全体系
本系统具有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 可以实现身份抗抵赖性、系统可管理性、操作可审计性等, 同时从物理、系统、运行、管理等多方面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①可用性:确保系统高效、稳定、可靠地运行。②安全性:确保各类数据不被非法访问、窃取、误用、散发等, 确保敏感数据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仅有经过严格身份认证的用户、系统才允许其获得相关数据。③完整性:确保数据完整、可靠、不被篡改。④抗抵赖性:确保系统用户认证可靠, 相关操作记录具有唯一性。⑤可管理性:确保各类系统资源都处于管理和控制之下。⑥可审计性:通过对网络和主机上的事件审计, 记录网络和系统上发生的相关事件, 作为事后审计、核查的依据。
5 结论
在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中, 根据安全性评价分布式的特点, 采用了成熟的基于WEB的B/S多次体系, 结合当今比较流行的框架技术, 如Struts2、Hibernate、Spring, 并且集成了强大的compass搜索引擎, 充分的实现了标准的MVC。还利用Freemarker技术集合Ext Js, 使操作界面更美观, 更友好。系统只需在服务器端安装, 客户端使用浏览器就能够实现安全性评价的全部功能, 系统用户管理使用双因子认证, 提供了安全可控制机制, 在加上整改和信息统计等功能, 极大的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功能。本项目成功的将基于Java EE架构的组件技术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摘要:安全性评价作为总体分析和客观预测的一种方法, 对揭示评价对象的安全状况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本文给出了基于web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 完成了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软件系统 (网络版) 是根据软件工程的开发标准, 根据现有供电企业的实际需求, 开发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Web服务,电力安全,B/S多层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安伟.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 电力出版社, 2011年.
[2]郝玉龙, 尹建平.JavaEE WEB开发实例精解,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年.
[3]阎宏.Java与模式,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8
一、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提出背景
在最近20年来, 国际上以及我国国内都逐渐形成了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在现今, 伴随着全球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地提高, 经济越来越繁荣, 而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全世界的人口数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 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高, 进而到了毫无节制的地步, 以至于出现了自然资源急剧地降低, 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运行能力超出了生态环境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 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临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 社会经济学家们以及环境学家们都开始意识到我们人类游戏要进行反思, 重新审视我们的这种单纯追求物资财富和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人们的生产发展的方式, 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能够更加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和发展的方式, 因此, 就出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战略。国内和国外的众多科学家、社会学家也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二、经济与环境系统两者协调发展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和权衡, 经济与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是指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环境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总和。因为经济和环境系统都极其复杂, 有多种因素在其中, 所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也是复杂和庞大的, 我们要从这些极为复杂和庞大的体系之中选取少量的要素指标来组成体系, 要求这个体系既要全面又要具体细致, 因此, 经济与环境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就得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同时兼顾到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 协调发展的指标的体系就必须得针对经济和环境两者的特点和两者的性质, 必须兼顾到经济和环境的发展体现在未来的发展的趋势, 以保证选取出来的体系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
(二) 简明性原则。
在现今, 全世界各国对于经济和环境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不计其数, 但是为了方便人们对于数据的收集及对其整理, 就要对指标进行精心地选取, 选出的指标必须简单明了, 以便能够最为恰当地反映出来环境和经济两者的变化。
(三) 区域性原则。
每一个区域有它自身与众不同的条件, 还有不同的历史以及文化的背景, 所以区域之间的经济发挥的水平差别较大, 经济发展的方式不一样, 在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地域的差别, 每个区域在实施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 他们的目标就一定存在着差异。所以, 在对于经济和环境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的选取中要遵循区域性的原则, 以便能够客观地, 准确地表示和反映出经济和环境两者系统之间的发展的状况。
(四) 动静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所以指标体系不但必须有反映经济与环境之间的静态指标, 同时还要有反映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发展趋势动态的指标, 做到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整个过程。
三、基于基尼系数的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按协调发展的分析
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一个影响到全世界的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一般被用来衡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还有区域之间的经济的协调发展, 它是指将人口的累积百分比与产量的累积百分比联系起来, 通过构建一个洛伦兹曲线来揭示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基尼系数本身的经济含义是指在所有的居民的收入中, 用来进行表示出不平均分配的那些收入占全部收入的百分比。因此可以同样地将基尼系数应用在经济与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中。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来表现出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的程度。我们知道,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尼系数主要是讲区域的经济特征值与环境特征值通过洛伦兹曲线来联系起来, 以基尼系数的大小来表示出区域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程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基尼系数来分解的优点是可以对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按照构成的要素来进行分解, 为我们探究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四、结语
我们知道, 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 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实现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 但绝不等于说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其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应该认真寻找出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对于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各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但是至今认未能找出一种比较完善评价方法。
摘要:随着现今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和过度追求, 导致了天然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 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所以国家提出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人们已经在逐渐认识到, 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系统, 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系统的持续能力之上的。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是现今对于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研究很多都只是从研究领域上进行的, 对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较少, 缺乏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简略地讨论了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梁志红.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2) .
[2]、郭景涛.内蒙古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研究[J].北方经济.2008 (10) .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9
1 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常见的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该评价方法的原理是架设岩土体破坏的原因是路基边坡土体滑动, 利用对边坡滑动面隔离体静力平衡的考虑, 计算在滑动发生时造成的岩土体破坏荷载。该评级方法的优势在于:一方面, 该方法侧重于对危险滑弧位置规律的研究, 并以此绘制相关的曲线与数表,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计算工作量;另一方面, 该评价方式在基础假定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计算方式, 保证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 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 采用该评价方法, 在合理条件下, 计算出的安全系数与实际相差不大。但是, 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分析, 并没有对土体本身应力与应变关系、土体状态进行考虑, 计算结果不能表示土体实际状态下的反力、内力, 更不能得出土体变形计算结果, 只能根据假定条件求出路基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
(2) 有限单元法。该法属于数值分析法的一种, 优势在于该方法对路基边坡岩土体不均匀性、非均质性进行了全面考虑, 能够准确的反映边坡岩土体应力大小, 并反映应力的具体分布, 另外可以根据岩土体本构关系, 对边坡变形实施有效的分析, 分析出工程最需要加固的位置。然而, 该评级方法在对贪图提不连续面、大变形、应力集中等方面计算还不够完善,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无单元法。这种分析方法原理在于利用滑动最小二乘法, 得出光滑函数近似函数。这种方式不仅保留了有限单元法的一些优势, 还有效的消除了单元限制, 弥补了有限元分析法的局限性。采用这种评价分析方法, 仅仅需要结合结点信息, 在计算准确、处理方式、收敛速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4) 离散单元法。这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分析方法适用于模拟离散介质数值求解, 原理在于划分研究区域为一个个离散的块状单元, 在每一块单元之间并没有变形协调约束, 满足平衡方程。由于多边形块状单元不容易自由运动, 受到相邻块状单元的阻力很大。采用这种评价分析方式, 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块状单元接触面滑动、倾翻等位移, 并且能够准确计算岩土体内部应力与变形情况。所以, 在一般破裂岩土体、块状结构中离散单元分析法较为适用。
(5) 块状系统不连续变形分析法。这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分析法将每一个不连续的块状土体当做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块状体之间利用接触机构实施有效的连接, 利用对单个块状体的分析, 反映块体运动以及受力情况。利用这种方法, 能够对岩土体移动、张开、转动、闭合等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 以此对岩土破坏程度、破坏范围等进行准确判断, 进而对路基边坡系统整体稳定性做出评价。这种评价分析方法在计算步骤、参数选取、变形问题处理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 但是其属于一种新型岩土数值分析计算法, 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现存的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问题
公路路基边坡工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复杂性, 同时对工程的影响因素较多, 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机性以及不确定性, 利用传统力学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 在一些问题中具有很大局限性。通常来说, 传统边坡系统稳定性分析采用方法为定值分析法, 在计算分析中忽略了由于不确定参数带来的误差, 同时也没有将由于抗力、荷载等计算中随机性因素对工程整体结构的影响, 评价分析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 同时在定值分析法得出的安全系数与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安全性能有很大的误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面的应用, 数值分析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完善, 稳定性数值分析逐渐成熟。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对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速度, 对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制约。
3 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发展前景
基于现阶段存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 未来的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分析方法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相关参数的取值会越来越合理。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评价质量, 对路基边坡设计、滑坡治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保证分析方法中参数取值的合理性。经相关研究表明, 计算参数取值合理性对稳定性评价的影响远远大于计算方法对其的影响。而现阶段, 对于采用极限平衡方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工程, 其主要计算误差来源是计算参数, 加上边坡土体不均质特点, 参数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导致计算结果呈现一定的离散型。因此, 计算参数合理化是未来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必然的发展趋势。
(2) 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使用。随着工程复杂性增加, 包括对工程施工要求的提高, 采用单一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式显然局限性太大。所以采用两种或多种评价分析方法, 取长补短, 发挥各个分析方法的优势, 消除单一评价法的局限性。
(3) 反向分析法。传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都是从边坡受力、失稳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 如果采用反向反分析法, 改从边坡变形角度出发, 逐渐探寻引起边坡变形失稳的原因, 以此对边坡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价。
4 总结
综上所述, 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对路基边坡设计以及滑坡处理等方面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时, 需要保证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参数的合理性, 同时针对实际工程情况, 结合各方面的条件, 尽可能消除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的差异, 保证路基边坡稳定性系统评价的准确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现阶段我国常用的几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分析每一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然后分析现阶段边坡系统稳定性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的发展前景, 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路基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希, 杭晓阳, 卢银玲.路基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探讨[J].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论文集.2012, 15 (7) :124-125.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篇10
1 通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1 设计原则
通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满足以下原则:①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通风安全评价指标数据便于现场测试和收集,评价容易被接受。②明确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是指评价标准明确,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有明确的界定。③客观性原则。矿井通风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工作体系,所以建立的通风安全评价体系必须客观地反映出通风系统的实际状况和技术质量特征。④多指标原则。在矿井通风安全评价过程中,必须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多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1.2 设计方案
根据系统论,矿井通风系统处于煤矿开采的大环境中,而矿井通风系统又包括许多子系统,矿井通风系统的子系统主要包括通风设备子系统和通风管理子系统等。对通风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必须综合考虑矿井通风系统所处环境和通风子系统的情况。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通风理论要求,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3级通风安全评价体系(图1)。
2 通风安全评价模型建立
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通风安全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6个步骤。
(1)确定因素集:U={u1,u2,L,un}。
(2)建立评价集:V={v1,v2,L,vm}。
(3)建立权重集:A={a1,a2,L,an},且有undefined。
(4)确定隶属函集:G={g1,g2,L,gn}T。
(5)找出评价矩阵:
undefined
(6)进行模糊综合评价:B=A·R,其中B={b1,b2,…,bn}是评价即V上的1个模糊子集,将其归一化处理后,确定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
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通风安全评价模型中有2个难点需要解决:一个是隶属度集的确定,另一个是权重集的确定。
2.1 利用AHP建立指标权重的数学模型
(1)对指标权重的数学模型进行划分,主要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方案层(图2)。
(2)确定量化标准。主要通过2个因素相互比较来确定2个因素的重要程度(表1)[2]。
注:2,4,6,8表示上述中值。
(3)根据表1所示方法,确定判断矩阵。
undefined
(4)根据公式(1),对权重进行最终确定,确定方法如下。
①进行归一化处理。
undefined
②逐行相加得到行向量
undefined
③计算最大特征根
undefined
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方法如下:
undefined
若undefined,则符合一致性要求。
当n=2~10时,其中C.R.的取值分别为0.58,0.90,1.12,1.24,1.32,1.41,1.45,1.49,1.51。
2.2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分析
通风安全评价指标隶属度由很多方面组成,为了实现客观性和多指标性,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来确定安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表2)。
注:k代表评价指标,f代表当评价指标为k状态时的隶属度。
3 应用实例
根据新桥煤矿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测试评估,得到测试评估结果(表3)。
根据通风系统整体安全评价公式对新桥煤矿进行评价,评价公式如下:
undefinedundefined (7)
式中,n为评价指标个数;Cij为评价指标的隶属度;Nij为因素的权重;Ni为准则层的权重。
综合评价结果大于0.8时为系统安全;在0.5~0.8之间时为基本安全;小于0.5时为不安全。
利用式(7)得到计算结果为:F=0.817 65。由计算得知F>0.8,故该矿为通风安全煤矿。
4 结论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煤矿通风安全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以下结论:
(1)通风系统的综合评价必须满足评价设计原则,即可行性、明确性、客观性和多指标性原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通风系统评价可以满足评价设计原则的要求。
(2)通过专家测试评估,将通风系统的不同因素进行比较,得到不同因素的权重。
(3)通过查阅相关规范,结合煤矿的具体情况,确定评价因素的隶属度。
(4)以新桥煤矿为例,进行通风系统安全评价,认为该煤矿为通风安全煤矿。
参考文献
[1]姜勇国.矿井通风管理及其信息管理系统[J].煤炭技术,2008(5):173-174.
【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推荐阅读: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包括08-19
系统安全评价10-11
环境安全评价系统12-14
安全评价方法的分析08-07
安全评价方法:PsA分析方法07-06
安全管理评价系统06-04
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11-27
冷库制冷系统安全分析08-03
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分析11-22
系统安全性需求分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