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的评价论文

2024-08-15

安全性的评价论文(共12篇)

安全性的评价论文 篇1

1 检测与加固技术的展望

传统的检测与加固方法已成熟,已有相应的行业标准。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新的检测和加固方法也在不断地出现或正在研究阶段。目前许多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检测方法处于研究、开发之中,较为突出的包括测试混凝土强度的贯入阻力法和测钉压入法,监测混凝土裂缝、缺陷发展和测试混凝土强度、工作应力的声发射法,测试混凝土缺陷和钢筋位置的电磁法和放射线法,测试混凝土缺陷的红外线摄影法,测试混凝土含水率的电阻法、电容率法和中子散射法,测试混凝土水泥含量的中子活化法,测试混凝土抗渗性的透气法,测试钢筋位置、直径、锈蚀状况和钢材涂膜厚度的电磁感应法,测试钢筋锈蚀状态的自然电位法和线性极化法等。

2 结构安全性的基本概念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可靠性的一部分,结构可靠性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结构安全性是指结构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条件下,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的能力,以及在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仍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的能力。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

在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则认为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构件超越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主要表现有:(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3)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4)地基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如失稳等)。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

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

对于结构的耐久安全性,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其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安全性评价

3.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安全性评价概述

在影响现有结构(构件)的可靠性状态的各种因素中,对结构安全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而其它因素诸如裂缝、变形、偏差等,其影响可以体现在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上。根据现有结构(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及结构(构件)所受外力,可计算出可靠性指标,从而得出构件的安全等级。

3.2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构件的承载能力、构造和连接、裂缝、变形四个子项的评定。承载能力和构造与连接是重要子项,裂缝和变形是次要子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取决于混凝土、钢材的材质。

当鉴定混凝土结构需要进行材质检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强度的检测,采用取芯、超声、回弹、拉拔或其他有效的方法综合确定,检测应能满足鉴定分析的需要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2)当发现水泥品种、骨料不合要求或混凝土中含有氯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时,应取样进行化学分析。混凝土材料的老化可通过外观检查、碳化测定和钢筋锈蚀等测定确定,必要时应取样分析。(3)从混凝土结构中截取钢筋(丝)进行检验的力学性能和化学分析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4)当钢筋表面有明显的锈皮和坑蚀时,应考虑钢筋截面积的折损、应力集中和对粘着力的影响。对存在杂散电流等电化学腐蚀的厂房,应注意检查柱根、基础等处钢筋容易锈烂的部位和锈蚀状况。(5)遭受火灾或热作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当裸露钢筋的表面已失去混凝土砂浆粘结痕迹时,其性能应由现场取样试验确定。

4 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安全性评价

评价结构构件安全性等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以下可简称《鉴定标准》)中给出了整体结构可靠性的评价途径,即从构件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该标准中规定,整体结构可靠性评估分二个方面,即承重结构体系、结构布置及支撑系统和围护系统,且以承重结构体系为主。假设承重结构体系的安全性等级即为整体结构的安全性状态。此假设实质上与上述构件安全性由承载能力决定的假定基本上是一致的。鉴于每一个建(构)筑物都是由主要结构构件组成承重传力体系,由作为防寒、隔热以及可供创造人工环境部分作为围护体系。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又以各自的个性展示,要全面完整地分析认识整体,就要逐一对各子系统进行了解。另外,建(构)筑物又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手段和工具出现的。

摘要:对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安全度作出总体性评价,可为加固方法的确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安全性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1]黄鹏飞,姚燕,包亦望.钢筋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在线评价与无损检测现状和展望[J].工业建筑,2003(33):12.

[2]宋中南.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修复业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J].混凝土,2002(10).

[3]何肇弘,胡士耀.既有建筑物质量检验与可靠性评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安全性的评价论文 篇2

1前言

安全性评价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它通过

对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必要的措施,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它是一门新兴的软科学,仍处于自我完善和发展阶段,但其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已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视,日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电力系统相继制定了发供电企业、电力施工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正逐步推广与应用。在国电华中分公司的部署和领导下,在益阳电厂工程进行了电力施工企业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电力建设施工,多工种人员交叉作业,施工环境恶劣,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作业等危

险性施工活动频繁,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尽管各单位领导对安全相当重视,对安全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在现行的安全管理模式下,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对能否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身、设备安全,仍然心中无底。这种情况说明,我们过去那种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无法度量一个企业安全状况好坏的,由于不能定性、定量的对企业的安全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不能有效的辩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就使各级领导难以全面把握安全工作的状况,在决策时缺乏可靠的依据,难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安全工作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处

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同时过去那种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的强调人的因素,只侧重追究人的操作责任,而忽视了物(包括环境)的因素,结果必将导致存在物及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事故难以得到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安全和健康的认识日益加深,渴望有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样企业也需要一个安全文明的生产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定性或定量对企业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诊断,对企业安全基础工作进行准确的评价,进而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采取预控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就成了我们各级领导及广大安全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国电华中分公司组织并具体编制了《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性评价》,为电力施工企业探寻了一条新兴的安全管理途径,它通过对施工组织、施工机具、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四个方面的检查、评价,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及危险因素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使我们对安全基础状况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它通过对人的行为和物的状况进行规范,把握导致事故发生的两大因素,使安全管理工作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克服了过去安全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推广和应用安全评价工作,不仅能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改变过去那种浮于表面的工作作风,更重要的是,通过查评,使我们能模清底细,找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这一工作的开展,改变以我们过去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被动性,使安全管理工作由事后处理转变到事先控制上来。

3安全性评价的具体应用

安全性评价工作是一项全企业、全方位的系统性工作,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及系统性、条理性是传统安全管理的检查方式无法比拟的。结合益阳电厂工程试点工作谈谈安全性评价的应用。

3.1认真组织学习,广泛进行宣传,使各级人员真正领会、掌握安全性评价的意义及实质内容,是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并取得实效的基础。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找出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预防事故的发生。为使各级人员充分领会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意义,掌握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从而能主动、积极、深入、细致地进行自查自改,我们在开展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中,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等宣传工具对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意义进行了宣传,组织各级人员利用每周安全学习时间对《电力施工企业安全性评价》的内容进行学习,组织以安全性评价为重点内容的安全知识竞赛,举办班长培训班。通过宣传、发动、学习和培训,使各级人员对安全性评价工作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熟悉并掌握了安全性评价的有关标准及查证方法,为全面开展安全性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加强组织领导,是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实效的关键。

安全性评价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部门广,评价的内容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管理、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安全性评价工作无法开展。为保证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领导统一思想,在安委会上对此项工作

安全性的评价论文 篇3

【关键词】地下管道安全;层次分析法;安全性;模糊评价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供水系统愈加重要,供水系统破坏后严重影响城市人民的正常生活。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是潜在的发展方向。地下管道运输系统有利于节省资源和空间,排水管道等属于先期工程,地面建筑物容易导致管道破裂。自然灾害对管道系统有着极大的破坏性,如何合理地规划与管理,提高系统工程的抗灾害能力,这已经是城市发展的全新方向。

1.管道模型建立

1.1研究背景

埋地管道根据材质不同可分为灰口铸铁管、球墨铸铁管、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钢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等。在土体荷载作用下,地下管道受较大侧向变形,且受力情况不明确,受力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这对管道的受力分析有较大的难度。

从外载荷引起的管道响应研究看出,地面发生侧向变形会对地下管道产生严重影响。地下管道在载荷作用下的破坏主要由场地液化、自然灾害和大变形等原因造成。所以国内外的学者对管土相互作用和场地大变形下的响应做了较多实地勘测和理论试验结合研究等。

1.2载荷分析

由于土体产生侧向变形而使管道产生沉降及倾斜,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在地面荷载作用下,管道会受到复杂变形。管径小的压力管道失效以塑性失效为主,所谓的塑性失效载荷是指当外载荷增加到某一值时,结构失稳。

荷载能够使管道产生内力和几何变形,并且产生内力的同时,也将产生应力。荷载可分为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区别是荷载的大小和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是否使管道产生显著的运动,动力荷载产生的内力按动力方法推算。由于直埋管道受土壤约束,动力荷载出现的机会较少,所以地下管道的力学计算可采用静力学分析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单元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有限元将求解域看成许多小的单元,然后根据每一单元的近似解推导出整体方程。有限元分析遵守的基本假设:(1)假设整个物体是连续的;(2)假设物体每一点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相同;(3)假设物体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虎克定律。有限元基本原理:连续体被划分为有限单元,相邻单元在节点处相连,以节点的位移分量为未知量,引进等效节点力和节点约束条件。然后确定单元形状函数,通过虚功原理建立每个单元的结点力和位移的关系。最后由所有单元的平衡方程组成总体刚度矩阵,引入边界条件后求解所有节点位移。

2.管道失效和安全性分析

2.1管道应力分析

在荷载作用下,管道为满足静力平衡而产生直接应力;管道为满足变形协调条件而产生附加应力;管道由于局部结构不连续而引起应力集中,它的特点是不明显的变形。由于直埋管道主要是轴力产生的破坏,故对于直接应力进行弹性分析;为防止管道塑性破坏,应采用安定性理论进行应力分析。由于任何载荷都可能产生塑性变形,周期应力引起的疲劳破坏常发生在应力集中的部位。

综上所述,对于地下管道,属于直接静力加载;而从长期看,属于反复周期加载,会产生应力疲劳。因此,既要采用应力分类法对静态应力进行弹性分析,又要采用安定性理论对复杂周期应力采用安定性分析。

2.2管道失效形式

地下管道的强度失效形式包括管材的强度破坏、循环塑性变形和疲劳破坏。疲劳破坏主要是发生在有应力集中的部分,且最大应力的作用影响较大,所以管件处理应考虑应力集中系数。

强度破坏主要考虑材料的屈服应力为,当由内压产生的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应力时,管道会产生变形,使管道发生断裂等破坏现象。

循环性的塑性变形是由于温变的变化而产生的。地下管道周围的温度变化较大时,热胀冷缩会引起管道轴向方向因压应力作用而产生塑性变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循环压力变化与温度变化有直接关系,管道会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循环变化而产生循环性的塑性变形。

大多数管道结构设计规范在管道截面内力计算时,通常是把管道从周围填土中隔离出来,认为土压力是外荷载而直接作用在管道上,从而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管道的截面内力。我国《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详细给出了地下管道设计计算的相关内容,埋地管道的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根据管道的敷设条件和施工方法分别计算确定。

3.管道模糊评价

地下管道的壁厚是影响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失效分析时,需要对管道进行失效分析和安定性分析;在进行失效分析时,由于管道的局部受力条件不同,所以分别对其进行壁厚计算。管道的实时壁厚可以通过对比安全运行的最小壁厚,通过计算得到管道的使用寿命。

大多数管道结构設计规范通常是把管道从填土中隔离出来,认为土压力外荷载直接作用在管道上,从而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管道应力。实际工程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具有随机性,通过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模糊关系,对模糊现象安全性评价。我们通过对安全性指标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下管道进行安全性评判。

首先建立因素集,用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用分度法构造如下比较矩阵,计算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得归一化后的权向量为,然后检验对比矩阵构造合理。其次,建立评价等级V={很安全,安全,一般,不安全},确定评价矩阵:

R=0.5 0.25 0.15 0.1

0.4 0.3 0.15 0.15

0.6 0.2 0.1 0.1

0.5 0.2 0.2 0.1

最后利用综合评判S=woR,得到评价向量,可得地下管道较为安全。对地下管道的变形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在进行评估之前确定管道埋与土体变形的关系,并将其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变形,再进行安全度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外界因素对地下管道发生破坏概率的影响,得到不同管径、不同壁厚条件下的管道破坏概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提高管道的安全性能,保证地下供水管道的安全性。

4.结论

(1)在土体荷载作用下,会使管道产生附加荷载及沉降变形,地面建筑作用下土体附加应力的计算则因外荷载而异。动态载荷模拟管道损坏的效果较合适,但文章是基于静荷载来考虑,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动载荷的最大值来设定负载水平、作用时间和载荷频率等。

(2)对地下管道的安全性评估,对某地下管道在一定地面变形条件下的破坏,分析了管道和场地等因素对管道破坏概率的影响,为城市供水管道的抗震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设计巷道断面时涉及较多的模糊因素,为了更好的评判不同方案,在第四节优化得到地质参数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仿真模型得到计算数据,然后进行安全性评判,最终得到半圆拱形断面较安全,对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戴宏伟,陈仁朋,陈云敏.地面新施工荷载对临近地铁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分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3):312-316.

[2]KanninenM.F,BrookD,MarschallCW,RybickiEF,SampathSG,SimonenFAWilkows

谈综合医院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篇4

1.1 研究背景

近十几年来, 从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8年中国5·12汶川大地震, 到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引发的核污染, 世界范围内公共突发事件频发, 造成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社会安全受到威胁。而对于防灾、减灾的行动与研究, 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05年, 世界减灾会议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框架》, 总结了各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 并确立了2005年~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的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由于医疗设施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各有关方面也先后开展了针对提高医疗设施应对突发事件救治能力的探索。世界卫生组织和泛美卫生组织一直在倡导安全医院的研究和相关项目建设, 许多进行安全医院研究的国家和组织认为利用安全医院建设, 可以抵御或减轻公共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2008年5月美国于拉斯维加斯召开了医疗设施应对突发事件的课题研讨会。日本于阪神地震后召开医院设计抗震性能的课题研究会, 世界卫生组织与泛美卫生组织于近年编写了针对拉美地区的安全医院的手册等。

1.2 安全性评价的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安全医院的定义, 安全医院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和发生后, 能够利用本身的设施开展救治服务的医疗机构。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 安全医院不仅包括医院的建筑、结构、机电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也包括应急预案的准备、物资的配置、医护人员的应对等各个方面。在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减灾行动中, 医院由于自身具有的救治生命的特点, 在减灾、救灾行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这也对医院的安全性规划与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现有医院进行安全性评价, 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对医院进行安全性评价, 可以提高医院自身抵抗风险能力, 通过评价诊断, 发现医院存在的安全隐患, 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完善;第二, 对医院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建立区域应急救治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条件。根据区域中不同医疗机构的安全等级, 确定在灾害和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承担的救治任务, 便于合理有效的利用医疗资源, 提高应急救治的效率;第三, 对医院进行安全性评价, 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支撑。

2 安全性评价内容

医院的安全性既包括传统的安全概念, 如医疗设施内防盗窃、防偷盗婴幼儿、防病人滑倒坠落、防不法分子破坏等, 也包括非传统安全, 例如:自然灾害、工业交通事故、传染病、恶意暴力攻击等。医院的安全性涵盖环境安全、建筑安全、结构安全、室内环境安全、给排水安全、电气安全、信息安全、医疗气体安全、射线防护等各个方面。例如, 对于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 不仅包括结构系统安全设计, 也包括非结构系统 (隔墙、吊顶、外幕墙、门窗、机电设备等) 的安全设计。对医院进行安全性评价, 不仅包括现有医院, 也包括新建的医院项目。根据医院的不同情况, 评价的内容也有所差别。

2.1 现有医院的安全性评价

对现有医院进行安全性评价, 主要是针对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设备、物资、人员、应急预案等的评价, 通过评价, 可以对薄弱部位进行改造完善, 通过安全等级的判定, 确定其在灾害和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承担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与人们通常认定的大型医院的重要地位观念不同, 在加强应急救治和快速反应的体系建设中, 偏远地区和中小型医疗机构对减少灾害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有更为广泛和更加快速的作用。

2.2 新建医院项目的安全性评价

对于全新建设的医院或者现有医院的新建工程, 在前期策划和设计阶段就引入安全医院的设计理念, 从总体规划、平面布局、体型选择、结构形式、机电系统设置等各方面, 针对各类风险进行规划设计, 并考虑应急预案与转换措施, 提高医院的抗风险等级, 从而满足突发事件时开展医疗救助的需要。

3 评价体系

3.1 安全指数评价标准

针对医疗机构的安全性评价, 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是对医疗机构的各项设施、系统的状况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估, 划分不同级别;定量评价则需要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模拟结果进行评估, 其评价体系更复杂, 且不便于操作。

现有的安全指数评价标准, 是按照医院重要程度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承担职责的不同划分为四个安全等级:安全A级:灾后可用, 这是最高的一级, 要确保设施在灾害后能够继续开展救治服务, 此类医院可作为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的医疗救治中心, 一个地区可以设置1个~2个。安全B级:灾后可修, 即在灾害发生之后, 经过紧急修复就可以恢复使用。此类医院可作为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一个地区设置4个~6个。安全C级:灾后关闭, 在灾害或紧急事件后, 不考虑使用该设施。安全D级:需改造修复, 即该医院的安全级别太低, 存在安全隐患。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再进行重新评定。

3.2 建立我国的安全医院评价标准

参考国际已有的医院安全指数评价标准, 结合我国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 建议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 建立我国的安全医院评价标准。考虑与绿色建筑等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安全医院评价标准的等级可以按照星级由高到低划分为:安全三星、安全二星和安全一星。达到安全三星的医疗机构作为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医疗救治中心, 承担紧急救治、指挥调配的任务;达到安全二星的医疗机构作为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组成部分, 承担部分紧急救治的任务, 并配合医疗救治中心开展相关救治工作;达到安全一星的医疗机构仅满足平时的医疗服务的安全性要求,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考虑使用。未达到安全星级评定的医院, 存在安全风险或隐患, 需要进行相应的修缮改造。

我国安全医院评价标准的评价条款设置可以根据安全等级不同分为:达标项———必须满足的条款;一般项———根据安全等级不同满足不同条款数量的要求;优选项———推荐采用的新技术、新系统、新的构造措施等。

评价条款内容应包括:医院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安全、结构安全、室内环境安全、机电系统安全性 (给排水系统、采暖与空调通风系统、电气系统、弱电系统) 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考虑医院应急预案的设计、物资储备、人员演练等方面的内容, 对医院在面对不同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救治能力作出整体性评价, 并以此为依据, 对已有工程进行改造、对新建工程优化设计。

3.3 安全性评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通过安全医院评价标准的评定, 可以明确各医疗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从而确定其在区域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承担的救治任务, 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治体系;可以发现现有医院设施的安全性薄弱环节, 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完善, 提高医院抗风险能力;可以增加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 提高救治效果。

有研究表明, 如果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安全医院的要求, 建造一所安全医院所需要增加的投资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多。据估算, 在新的医院等医疗设施建设时, 如果从方案设计阶段就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抗灾能力和应对措施, 所增加的费用不会超过4%, 而该医院具备了在紧急情况期间继续提供医疗服务、完成救治任务的能力。对于现有医疗设施的非结构部分的安全性改造, 其费用仅约占医院投资的1%, 但保值率可达90%。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已受到日益关注。安全医院将在未来突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 不仅是新建的医院, 原有已建医院建筑安全性也已成为公众的关注点。因此建立我国安全医院评价标准将有力提高医院的应急救治能力, 填补国内安全医院评价体系的空白, 提高我国医院设计水平与整体品质。

摘要:分析了现有医院进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论述了现有医院及新建医院项目的安全性评价内容, 并探讨了建立安全医院评价标准的意义及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对提高医院的应急救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行业的安全评价 篇5

一、建筑行业的生产特点及安全评价的重点

1.建筑行业的生产特点

建筑企业的生产是根据建设单位的需要,按照特定的设计要求,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建造的,其产品是属单个型的“定做”产品,而不是大宗型的“批量”产品,因此一般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建筑产品在空间上的固定性;

(2)建筑生产在方式上的流动性;

(3)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受其影响的区域性;

(4)产品类型在功能使用上的多样复杂性;

(5)要求建筑的工种、工序在相互协调上的综合性。

由于建筑产品体型庞大,需要多工种多工序密切配合,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及设备安装单位相互协调、严密计划、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建筑工程任务。建筑企业是流动性大的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难以保证,这给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带来了必须重视的课题。

2.建筑行业安全评价的重点

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就是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依据国家现行有效的、与建筑业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全面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文件的制定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测,验证企业是否落实已确立的文件,是否坚持制度的执行。通过评价,分析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遵纪守法、资源配置、职责权限、相关人员的意识能力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通过评价,确认企业是否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评价,验证企业在预防、纠正、应急预案等方面的业绩和持续改进的成效。

在进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过程时,主要从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业绩两大方面对其安全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判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1)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评价

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应主要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4个方面来确认建筑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

其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分项主要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纪录、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5个方面进行评价;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分项主要从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供应单位管理4个方面进行评价;安全技术管理分项主要从危险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6个方面进行评价;设备与设施管理分项主要从设备安全管理、大型设备装拆安全控制、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5个方面进行评价。

(2)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评价

应主要从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安全生产奖罚、项目施工安全检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行4个方面的相关记录或有效证明材料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进行评价。

二、施工企业对安全评价机构的要求

1.安全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建筑行业的安全评价导则,还没有专门针对建筑行业的评价机构,也没有评价机构的资质规定。因此,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建筑行业评价机构的资质,以适应施工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评价的需要。

2.安全评价机构的能力

安全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评价能力,应以安全专家为主,配备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专家,根据施工企业的大小、特性选择评价组长和组员,以适应企业评价的需要。

3.安全评价机构应充分掌握标准

2010年,《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将在全国建筑行业全面实施。因此,要求安全生产机构充分掌握标准,能够对企业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4.企业应有选择评价机构的权力

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确定评价机构具备的资质后,企业应有权自行选择评价机构,不能有限制,更不能包办代替。

5.企业有权拒绝评价机构不符合企业现状的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没有按评价标准评价或者评价方法有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现状,带有片面性时,企业有权拒绝接受其所出具的评价报告。

三、企业如何自我评价

企业主要应从自评程序制定、自评总体方案编制、贯标培训、文件资料准备、危险源辨识、自我查证测定、整改完善、自我评价验收等方面实施自我评价。

1.自评程序制定

企业的安全健康工作是一个大系统,识别、控制、预防、改造这个大系统中的人、机、物、环境的危险性,就必须对它有充分的认识,明确指出危险性的存在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要充分认识、指出和找到企业安全生产体系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的差距,就必须有一个完整和有效的自评程序,才能使企业自评顺利达到创建的目标。《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当中对企业自评程序有明确的规定。

2.自评总体方案编制

安全生产评价是对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全面的检查与评价,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搞好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评价的标准吸取了我国多年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精华,引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标准)方法,经广泛讨论审定而成。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对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十分有效的。还说明安全生产评价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因此既不能为了达标而达标,也不能靠少数人去办,而必须采取全员动员、分级动手、分线整改、全面达标办法。按上述理解和构思设计编制安全生产评价总体方案,提请经理会讨论审定,经理批准后全面实施。

3.贯标培训

贯标培训、全员动员、全员参加是搞好自评工作的基础。企业在进行自评工作前,应开展各级、各层次、各类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包括基层人员对照标准,尤其是执行过程中的要求,让每一位相关员工能够了解自己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该做的记录,该进行的程序等。

4.危险源辨识

企业做好危险源的识别,以便对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做好风险控制措施,应有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及修订。

5.文件资料准备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体系要文件化。只有文件化以后,安全生产体系才能规范操作,才有比较和评价的可能。文件化的安全生产体系是评价的必要条件。

为如实反映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做好安全评价工作,企业应组织专门人员对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逐一汇总文件资料,并装订成册。主要包括:各项制度及制度修订记录,制度执行的相关记录,包括相关的台帐、现场实施的记录。

6.自我查证测定

企业只有掌握了各项目的技术要求与查证测定方法,才能组织自评自查,才能判定不合格项,达到整改要求。

企业经过文件资料准备之后,开始企业自查。企业自查就是对照标准条款进行自我检查的过程,主要是找出不合格项。因此,企业自查是一个严密细致、严格把握的工作,只有企业自查做到位、做得好,才能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为企业自评做好准备,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全员参加的工作。

7.整改完善

企业将自检自查的不合格项分类整理交给各个整改组进行整改。对于整改后的项目应重新进行评价,判断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8.自我评价验收

经过各级各层次和各专业组进行几次自查自检和整改后,依照自评计划可以开始自评验收,经初步验收能达到目标时,进行最后总体自评验收。

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牵头,调集企业各部门以及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成立自评验收小组,逐项做好自评工作。自评过程中,企业必须对部门、机构、人员、设备、设施等实行100%的自我评价。

自评时,按《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中各分项《检查表》逐项进行自我评价,以文件资料核对、现场查证和检查考核等方法进行。其中,对涉及管理的部分要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所有部门、人员和全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进行全面评价。

四、企业对安全评价报告的审核和应用

5种杀菌剂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篇6

关键词:杀菌剂;桑树;家蚕;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S888.7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202-04

收稿日期:2013-08-22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22-SYZ27)。

作者简介:谢道燕(1972—),女,云南楚雄人,高级实验师,从事植物保护研究。Tel:(0873)3861013;E-mail:xiedaoyan123@163.com。

通信作者:罗雁婕,副研究员。E-mail:yanjieluo@126.com。家蚕(Bombyx mori)属鳞翅目昆虫,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对农药十分敏感的重要经济昆虫,也是我国农药登记中所列环境生态的非靶标生物之一。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频繁不规范使用,许多害虫对常用药剂产生了抗药性,而且因桑园药剂防治病虫害引起的家蚕中毒事件逐年增加,近年来关于农药对家蚕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1-5]。司树鼎等多次研究发现,多数农用杀菌剂对蚕是安全的[3,6],甚至有人将农用杀菌剂(多菌灵为主要成分)用作预防和治疗家蚕微粒子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佘柳涛等用5种杀菌剂添食4龄起蚕,结果表明,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延长了其生长期,主要表现为迟眠迟起[8]。杀菌剂是一类重要的农药,在国内外农药市场上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新的品种也不断上市。现有的农药多为广谱性复配杀菌剂,对家蚕的危害性极大。因此,本研究采用田间喷施法进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1%多抗霉素水剂和30%醚醇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桑树和家蚕的安全性评价试验,以期为蚕区桑园病害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桑树及家蚕品种

桑树品种为湖桑32号(树龄22年),标准桑园常规水肥管理;家蚕品种为菁松×皓月,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良种繁育中心提供。

1.2供试药剂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江苏托球农化有限公司;25%丙环唑乳油,安微丰乐农化责任有限公司;1%多抗霉素水劑,上海艾科思生物药业有限公司;30%醚醇可湿性粉剂,江苏绿盾植保新技术研发部研制(供试品)。

1.3试验方法

1.3.1田间施药按照农业部《杀菌、杀虫剂对作物安全性室内试验准则》要求,按 2、4倍剂量的梯度设计试验处理剂量,并设不含处理的清水对照。田间施药采用浙江濛花-16型喷雾器进行常量喷雾[9],选择湖桑32号品种分别于2011 年 7 月、10月24 日09:00进行桑树喷施。 喷施药剂及稀释浓度如表1所示,每个药剂设3个浓度,每个浓度喷施60株桑树,每一个浓度之间留10株为保护行,每个药品之间留1墒作为保护行,施药时应做到“从上到下,叶背、叶面及枝条均匀着药”为止。试验期间天气多云见晴,最高温度29.2 ℃(夏季)和21.5 ℃(晚秋季)。

1.3.3药剂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选取发育一致的3龄起蚕置于家蚕饲养盒(30 cm×20 cm×10 cm)内,从田间分别采取施药后5、8、11、14 d的桑叶,供试桑叶称重后分别饲喂家蚕。每个药剂浓度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家蚕30头,整个试验期间置于(25±1) ℃、相对湿度75%~85%的恒温室内。观察家蚕生理反应,于添食施药桑叶24 h后调查死亡的家蚕数,对不同试验处理分别用小号毛笔轻触虫体,不动者和不能正常反应者视为死亡。存活的供试家蚕继续饲喂,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直至上蔟结茧;结茧后1周调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茧层率=茧壳重/茧重×100%)等指标。

1.4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药剂对桑树的安全性评价试验

夏季施药后7 d连续晴天,最高气温为29.2 ℃,最低气温为22.41 ℃;施药后8 d下小雨,持续时间较短,降水量在 0.20~2.20 mm 以内。晚秋季气温比夏季低,最高气温为 21.50 ℃,最低气温为14.56 ℃,降水量在0.20~13.60 mm以内。2次田间施药后调查发现,各药剂处理的桑树均未见变色、坏死、生长发育延缓、萎蔫、畸形等药害症状,与清水对照处理的桑树在长势上无差异。

2.2农药对家蚕的毒力试验

于5种杀菌剂处理桑树后5、8 d采集桑叶饲喂家蚕,结果发现,用30%醚醇可湿性粉剂 375、750、1 500倍液处理的桑叶喂食家蚕出现家蚕中毒现象(表2)。30%醚醇可湿性粉剂对家蚕的残毒致死率随着喷施浓度的降低而下降。给家蚕饲喂喷施30%醚醇可湿性粉剂375、750、1 500倍液后5 d的桑叶,家蚕中毒率分别是13.33%、8.89%、2.22%;药后8 d的桑叶只有稀释375、750倍的处理出现中毒蚕,中毒率分别是 4.44%、1.11%,1 500倍液处理未出现中毒蚕;给家蚕饲喂喷药后11、14、20 d的桑叶,家蚕均无中毒死亡现象。

nlc202309051320

3小结

本试验供试农药有5种,在喷施药液后5、8 d采叶喂蚕,只有30%醚醇可湿性粉剂(药后5 d的3个浓度和药后8 d 4、2倍浓度)处理有家蚕中毒死亡,其余各处理均未见有家蚕死亡,说明30%醚醇可湿性粉剂残效期主要集中在药后0~10 d。本试验结果表明,药后5~11 d,尽管各杀菌剂未对家蚕的生命造成危害,但各种杀菌剂的4、2倍浓度却影响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建议在生产中要严格按照推荐浓度来喷施,且尽量在喷施农药后14 d方可采叶喂蚕,以确保蚕茧的质量不受影响。农药对家蚕的残毒期不能以蚕是否死亡为准,而应以蚕是否异常为标准。在应用中应该遵循杀菌剂使用准则,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或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马惠,姜辉,陶传江,等. 2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評价研究[J]. 农药学学报,2005,7(2):156-159.

[2]李保同. 六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J]. 农药学学报,2001,3(3):83-85.

[3]司树鼎,王开运,林荣华,等. 25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和中毒症状观察[J]. 蚕业科学,2007,33(3):422-426.

[4]吴声敢,王强,赵学平,等.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24(9):11-14.

[5]陈伟国,戴建忠. 大田常用农药对家蚕的熏蒸毒性测试[J]. 蚕业科学,2007,33(3):418-421.

[6]韩农,陈鹤鑫,黄欣,等. 杀菌剂叶青双对家蚕毒性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17(2):14-16,46.

[7]王越,薛坤荣. 防微灵在蚕种生产中的应用及防微效果[J]. 中国蚕业,2008,29(2):53-55.

[8]佘柳涛,钱小兰,钱忠兵,等. 5种农用杀菌剂添食对家蚕饲养成绩的影响[J]. 江苏蚕业,2011(1):18-19.

[9]黄国洋.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94-95.

[10]陈小平,严欲民,谈廷桂,等. 大田常用杀菌剂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试验[J]. 蚕学通讯,1999,19(1):8-12.

[11]俞瑞鲜,吴声敢,吴长兴,等. 12 种农药混剂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和症状观察[C]//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南京: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226-230.

[12]俞瑞鲜,王彦华,吴声敢,等. 21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2011,6(6):643-648.

[13]王彦华,苍涛,赵学平,等.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J]. 昆虫学报,2009,52(10):1090-1096.

[14]陈青,袁斌,张建宏,等. 桑褐斑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及综合防治对策探讨[J]. 农药,2006,45(7):484-485.

[15]王静,朱九生,高海燕,等. 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及中毒症状学观察[J]. 生态毒理学报,2010,5(1):57-62.

化学工艺及设备安全性的评价体系 篇7

关键词:化学工艺,化学设备,工艺安全,安全评价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 化工事业作为现代产业中的重点内容, 不仅关系着我国现代产业的整体发展, 而且与人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 随着人们日常中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化工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样式也越来越多, 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在生产规模上也逐渐向大型化发展, 然而, 随着化工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化工生产的过程因其自身存在的化工特性, 在化工原料和成品上都具有一定的易燃易爆特点, 而且还存在很强的毒性, 因此, 在现阶段的化工事业发展中, 化学工艺及设备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由于现代的生产技术对于产品的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 所谓要求化工企业从产品的工艺设计、设备安全及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检测, 以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

1 化工工艺的安全设计的特点

所谓化工工艺的设计, 是进行化工生产的前提, 不仅要保证整个化工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而且在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复查, 对发现的缺陷及时作出修正处理, 做好产品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处理设计。因此, 关于化工工艺的安全设计, 具有很多的特点:

1.1 安全设计的基础资料存在不完整性

关于化工工艺的设计材料, 一般是由相关的化工科研单位根据现存的生产实验数据和相关生产资料进行编制的,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 没有经过必要的工业生产检验, 和科学合理的工业生产进行完善, 在其生产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方面与常规的化工生产装置存在很大差异。

1.2 化工工艺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特性

由于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涉及到的高压、高温的管道及工艺设备较多, 而且生产设备的种类比较多, 生产设备的规格也各不相同, 差异性较大。因此, 要充分发挥化工设备的功能, 不仅要对非标设备进行特殊的设计, 而且对定型设备的选用也要进行特殊的要求, 针对投资和工作量较大的化工生产工作, 要进行具体的设备处理, 根据其各自的特殊性, 对化工生产的管道和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1.3 化工工艺安全设计的周期较短

为了有效地抢占市场,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在化工生产的设计周期上经常进行缩短。因此, 化工工艺的安全设计经常无法按照规定好的设计周期进行设计, 需要生产开发和安全设计同时进行, 而且, 有的时候还存在一边生产一边进行生产设计的变更。

2 化学工艺设备的安全评价

根据上述的化工产品安全设计的种种特点, 使实际的化工生产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因此, 加强对化学工艺设备的安全性评价, 增强对化工设计的危险控制和变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通常情况下, 化工设备的危险分为两种, 其一是指在设备内部的系统、生产工艺中存在着易燃易爆、中毒等危险, 而这种危险本身对化工生产设备和人身造不成直接的危害, 而另一种危险是指由于前者危险没有进行有效控制而导致对人身及化工生产设备造成直接危害的危险。基于二者的分析, 发现对化工装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害进行有效预防, 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逐渐减少, 保证化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采取对化工产品设计安全问题的有效预防是十分有必要的:

2.1 化学工艺设备在反应过程中的安全性

通常条件下, 化工产品生产的反应过程中, 化工物料的运输、干燥及冷却都通过化工装置具体操作完成, 在生产过程中, 化学物料不仅要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 而且还要产生传热等物理过程, 由于化学反应的相互影响, 因此生产过程中的反应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 对整个生产过程中化工装置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化工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稳定的操作、生产能力、较高的安全系数, 都是确保整个化工设备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的安全问题, 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尤其是针对反应过程中工艺生产的精确度不高的数据, 不仅要从技术方面考虑, 还要从操作上考虑, 注意工艺产生的间歇性。

2.2 化学工艺设备反应线路中的安全性

每一种化学工艺设备反应, 往往存在多种不同的工艺路线, 关注反应线路的工艺变化, 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有毒物质的量, 而且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物质用安全、无害的物料代替, 有效缓和生产的反应, 减少化工生产中的化学废料, 减轻了化工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2.3 化学工艺设备中安全防护装置的安全性

在化工设备具体的生产运行中, 常常会出现高温、高压的特殊运转状态。这种特殊状态的出现, 对化工装置的正常运行及生产过程安全问题的有效控制, 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通风管和安全阀的安装设置都会严重影响整个化工设备的安全系数。而且, 在化工设备生产的过程中, 难免会产生很多的废料和泄漏物, 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所以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十分重要, 例如设置一些排水设备、排气设备等处理设备。

3 总结

对化学工艺及设备设计的安全性进行评析, 不仅是保证化工生产实施的基本前提, 而且是化工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整个过程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执行, 而且, 还要综合、全面地进行化工设备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建立完善的化工设备安全性评价体系, 对安全性风险的检查深入分析处理, 确保整个化工设备生产过程的有序进行,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化工企业的整体发展, 而且通过对化工设备安全性进行评测处理, 减少现代化工产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颜炳发.浅谈化工工艺和设备安全性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7) [1]颜炳发.浅谈化工工艺和设备安全性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7)

[2]刘凯.浅谈化工工艺中的设备安装设计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1) [2]刘凯.浅谈化工工艺中的设备安装设计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1)

[3]李刚.化工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探讨[J].河南化工, 2011, (06) [3]李刚.化工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探讨[J].河南化工, 2011, (06)

[4]陶炯心.化工工艺设计中的设备安装设计问题[J].江苏化工, 2006, (01) [4]陶炯心.化工工艺设计中的设备安装设计问题[J].江苏化工, 2006, (01)

[5]罗阳.化工企业设备预测维修的应用模式[J].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9, (06) [5]罗阳.化工企业设备预测维修的应用模式[J].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9, (06)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思考 篇8

1 对该办法内容的思考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地震安全管理法规, 结构分为总则、附则和内容共7章。该办法采用了刑法典的结构模式, 条理清晰、内容简洁。

1.1 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单位的资格要求

该办法要求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资格的单位必须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格证书。国家省级以上国家机关必须具备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条件, 同时具有从事地震安全研究或者与之相关的地理学、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人员时才可以申请该资格证书。

1.2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范围

该办法的管理范围包括国家重大工程、遭受地震侵袭后存在引起其他灾害可能的建筑或设施、省级以上具有重大文化经济价值的设施。

1.3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报告的审核

国务院和各个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审查资格的单位的分工不同——国务院主要负责国家重大工程、跨省级以上行政区划的设施和设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报告单的审核;其他报告由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审查资格的单位进行审核。

1.4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的监督

各级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审查资格的单位对报告进行研究后, 根据该办法的规定决定工程地震安全性能的高低。

1.5 违反该办法的惩罚

违反该办法的惩罚方式主要是罚款, 罚款金额在1万~5万之间不等, 根据行政相对方的违法情况作出适当的处理。该办法不仅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管理范围内的单位作了违法规定, 还对监督单位的违法行为作出了相应处理。依本法规定, 各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审查资格的单位因玩忽职守或者徇私枉法, 没有及时对违反该办法的单位进行处理, 给国家、人民和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 应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行政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罚。

2 对该办法执行情况的思考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最终要落实在实际的管理中。

2.1 执法依据

我国法律法规繁杂, 确定时间有先有后, 在某些方面的规定上经常会发生竞合。而且在实际生活中, 建筑设施、交通设施等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质量安全违法情况, 单靠《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进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的案例处理中,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是主要的执法依据, 但是各个建筑工程也有自己本身的安全管理规定。那些规定中, 大多数也包括对地震安全性的评价, 所以执法依据也包括各个建筑工程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此外, 《防震减灾法》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是该办法执行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防震减灾法》是主要的标准型法律依据, 其他的关于地震安全的法律法规, 例如地方政府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他法律中关于地震安全防护的规定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操作性。另外, 《行政处罚法》中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方式, 例如罚款、拘留, 同时还对各个处罚办法的执行力度作了细致的规定。

2.2 执法主体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执法主体为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的水平, 并且具有相应资格的各级地震工作单位。《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防震减灾法》和其他有关地震安全评价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主要执法主体是市县级地震局、省级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这些地震工作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交通工程、工业工程、生命线工程、通讯工程、能源工程或其他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评价、检测、指导、验收工作。

2.3 执法内容

在实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的执法中, 大多数违法行为没有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建设工程进行检验和验收。根据该办法的规定, 各地地震工位单位承担的工作内容包括:必须定期对建筑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抽查和管理;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根据该办法记录的数据进行审核管理;定期对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资格的地震管理工作单位的资格进行审核、确认。

2.4 执法行政行为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执法行为主要有行政监督和行政处罚两种。所谓“行政监督”, 就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规定给予的职权, 单方面主动适当了解行政相对方对法律、法律、规章、办法、规范性法律文件等的遵守、执行情况。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依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进行的行政监督,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执法纠纷, 指出行政相对方的违法行为, 并勒令其改正, 既维护了该办法的权威性, 又降低了违法行为的发生率, 同时还能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改善我国的执法环境;行政处罚就是在发现行政违法行为后, 行政执法部门在勒令其改正后仍不悔改, 国家对这些行政相对方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例如罚款、拘留等。在执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时, 应用行政处罚可以震慑其他蠢蠢欲动的人员, 进而使其他人员自觉遵守《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3 结束语

按照规定, 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应该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审查,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我国法治建设刚刚起步, 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基础薄弱。因此国家不仅应该制订严格的法律规范, 还应该确保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法执行。

摘要:由于地震是重大的自然灾害, 可预测性小, 所以地震预防是关键。2011年, 国家颁布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对于该办法的理解, 仅仅局限文字表面是不够的, 必须深入到该办法的执行上去。对这一办法的执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和深刻分析。

关键词:行政主体,安全性评价,管理法规,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谈电力企业实行安全性评价的意义 篇9

一、安全性评价是为企业引进最先进的管理方法

加强和改进安全工作, 需要借助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所谓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是指一切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的总称, 它是连接管理与被管理对象之间的纽带, 是管理活动中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现代安全管理方法较多, 比如安全目标管理法、网络计划技术法、控制图法、安全性评价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等。管理方法科学化, 并不是说某种方法是科学的, 其他方法是不科学的, 而是说应根据管理实际的具体需要, 有针对性地采用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而安全性评价法作为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在事先预测系统存在的危险性, 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措施上, 有着明显的适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是其他科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进一步地说, 安全评价法体现了安全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它采用了系统论等现代科学原理, 全面系统地进行安全管理, 能达到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佳的安全效果、预防或减少事故的发生目的。

二、安全性评价工作落实了安全生产的标准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 国家和电力系统制定了安全生产方针, 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安全规章、规定和标准。这些安全生产方针、规章、规定和标准, 是有效地遏制事故、保持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 也是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必须坚持的准则。企业开展安全性评价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规章、规定和标准的过程。首先, 为了对系统做出准确公正的安全性评价, 评价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安全生产方针、规章、规定和标准, 把它们作为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指南。其次, 在对系统进行检查和分析时, 必须以有关安全生产方针、规章、规定和标准与系统的安全状态相对照, 看哪些方面符合要求, 哪些方面不符合要求, 存在什么样的危险因素, 原因症结是什么。再次, 对系统的安全基础做出评价时, 不论是安全状态等级的确认, 或者是存在的危险性程度的判断, 都同样离不开安全生产方针、规章、规定和标准的指导。最后, 要依据安全生产方针、规章、规定和标准来制定整改措施。

三、安全性评价使电力企业防患于未然

危险即在生产或施工中遭到损害、诱发事故的可能, 也称为不安全因素或事故隐患。一般来说, 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现的, 容易觉察和控制的;另一类是潜在的, 不易觉察的。如果潜在的危险失去控制, 就会生成事故。因此, 潜在的危险危害性更大。潜在的危险存在于系统的内部, 人们不可能直接地进行观测。开展安全评价工作, 通过对系统的全面分析、判断和评价, 就能及时地发现系统存在哪些危险、处于哪些部位、危险的严重程度, 从而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把危险降低到社会允许的标准。长期以来, 电力生产企业为查找和控制系统存在的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采取了多种措施。但这些措施与安全性评价相比较,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全性评价则不然, 它的着眼点放在分析和评价企业的安全基础上, 能够通过量化方法, 向企业提供哪些方面、哪些专业安全基础较为薄弱, 薄弱到什么程度, 哪些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是什么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加以防范等等。再如, 开展事故预测活动, 虽然能起到预测某些事故的作用, 但是, 这类措施往往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只是片面地零碎地解决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安全性评价与以往的事故预测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能够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摸索出预防事故的规律性。

四、安全性评价增加了电力企业的可靠性

在我们电力行业, 随着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大量采用, 由于设备和工艺本身存有缺陷或人员不懂科学技术, 违章操作而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单凭以往的经验, 仅仅由安全管理人员抓安全无法奏效, 必须加大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 引入适用于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安全管理方法, 增加安全管理的技术含量。安全性评价工作从评价的对象、运用的手段到参评的人员, 都体现了增加科技含量的特点, 因而做出的评价会更加公正准确, 适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一些企业事故得不到遏制, 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企业安全管理者或者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若明若暗, 采取的措施治标不治本, 在决策上发生失误。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对系统的安全性既做出定量分析, 又做出定性分析, 所获得的情况来自实践, 企业安全管理者依据安全性评价结果做出的决策, 就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颜有德, 胡奭巽.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性评价的动态管理[J].电力安全技术, 2005.

[2]王晓波.如何做好电网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电力安全技术[J].2006.

[3]王金萍, 樊凤林, 刘发旺, 徐贞禧.安全性评价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 2005 (5) .

安全性的评价论文 篇10

关键词:隧道入口,安全,照度,评价指标

0 引言

隧道能缩短行车距离,连接相邻的城市或地区,并且具有隐蔽性,对保护植被,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更具有优越性。由于高速公路的线形技术指标较高,当其进入山区或重丘区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隧道来穿山越岭。因此,伴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隧道自身具有的改善线形、缩短里程和行车时间、提高运营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速公路建设中很多地方大量采用了隧道方案,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隧道的建设。

隧道的出入口是行车环境的突变点,往往成为事故发生的集中点。出入口事故较多是隧道事故的一大特点。1999年隧道内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3%,2000年1月份~10月份为57%,而该路段隧道累计里程只占全线总里程的19%。隧道内发生的事故既非均匀分布,也非随机分布,而是集中在隧道入口处,在入口200 m~400 m路段内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车辆超速和驾驶员操作失误,但从隧道运营环境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其出入口事故率高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受照明过渡的影响。

1 隧道入口处亮度过渡规律

从隧道入口事故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由于照明过渡条件不佳,会造成驾驶员暗适应恐惧或看不清前方道路情况而突然减速,车辆突然减速对车流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性造成影响,由于隧道入口处路面附着系数低等原因,容易导致车辆追尾或操作失控而撞上隧道壁等安全事故。因此入口处的照明过渡技术指标与运营车速差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通过对大量的隧道调研和实验发现,车辆在接近隧道入口时一般都有一个减速的过程,减速多少和减速度的大小因驾驶员而异。图1为某隧道入口和出口车辆车速变化的测试结果。车辆一般在距离入口100 m~150 m位置开始减速,进入隧道50 m~100 m的位置完成减速过程。入口处的减速特征曲线见图1。

可以看出,受自然光的影响,隧道入口处亮度都存在突变,隧道入口5 m~25 m范围内的亮度变化急剧,各个隧道入口前的亮度差异较大,从5 m~25 m往内,亮度变化趋于平缓,且各个隧道的亮度差异较小。由于受自然光入射角度的影响,自然光斜射入隧道入口内时,入口部分的亮度突变点内移,当垂直入射时,在入口处产生突变点。背向自然光时,亮度突变点外移。

2 隧道入口照明过渡技术指标的构建

由照明规范可知,设计时,假设入口段的亮度是恒定的,入口段与外部亮度的比值k与设计车速和交通量有关,且入口段长度等于一倍停车视距的长度。但由于受自然光的影响,入口段一定范围内,其亮度是急剧下降的过程。由视觉适应理论可知,亮度下降越快,适应亮度变化所需要的适应时间越长,对隧道入口运营安全的影响越大。从上述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从亮度突变点至隧道内5 m~25 m位置,曲线斜率较陡,5 m~25 m以内,曲线变得平缓,斜率转折点的具体位置与自然光入射角有关。因此构建如下两个技术指标评价隧道入口处亮度过渡对运营安全性的影响:

令:

其中,k为隧道外亮度与入口段亮度的比值,入口段的亮度取25 m~50 m亮度的平均值;k1为突变点至隧道内5 m~25 m的亮度变化率,其值等于两点的亮度差与距离的比值;k2为5 m~25 m至亮度稳定处的亮度变化率;a,b,η均为调整系数,a=10,b=0.1,η=0.38;β1,β2均为修正系数。

3 某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处指标实测值

采用照度仪,对某山区高速公路的入口照度进行实测,并将指标计算出如下所示:各隧道名称及入口的f1值计算见表1。

根据雷达枪的车速测量结果统计得隧道外与隧道入口处的85%车速差如表2所示。

f1与△V85的关系曲线见图2。

经过判断f1值与车速差满足指数关系,现假设其关系式为:△V85=aebx,采用origin科技绘图软件对其进行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和参数值如图2所示。各隧道入口的f2值计算如表3所示。

隧道入口处的暗适应主要受隧道内外亮度比k的影响,即△V85主要由f1确定,调整系数a,b,η的取值主要考虑了这一点以及f2对k1,k2敏感性。但f2对△V85也有重要的影响,比如某隧道入口段与隧道外的亮度分别为10和1 000,另一隧道入口段与隧道外的亮度分别20和2 000时,两者的比值k是相同的,即指标值f1相等,但在相同距离内隧道二的亮度下降速度较隧道一快得多,因此f2能起到修正f1的作用。f2与△V85有如图3所示的关系(指数关系)。

由上可知,隧道入口处产生的车速差与f1和f2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隧道入口处的照明过渡安全性是f1和f2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β1=1,β2=1时,△V与f有如图4所示的关系。

4 结语

从统计结果可知,隧道入口处产生的车速差与f1和f2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隧道入口处的照明过渡安全性是f1和f2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隧道入口的亮度过渡条件能满足驾驶员视觉需要时,亮度过渡技术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驾驶员的视觉条件影响较小,但当亮度过渡条件超出驾驶员视觉承受阀值后,入口前的视距将受到严重影响,驾驶员对停车视距范围内的道路信息将无法准确把握而带来大量的减速行为。因此△V85与总指标f的关系曲线的斜率开始应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当f超过一定范围时,△V85将迅速上升。经初步分析可知,△V与f之间具有指数类型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S].

[2]日本《道路照明基准》JISZ 9111[S].

[3]日本照明学会.照明手册[M].照明手册编译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杜志刚,潘晓东,郭雪斌.公路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应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8- 69.

[5]CIE Technica1 Report.88-2004.Guide for the Lighting of Road Tunnels and Underpasses[Z].2004.

安全性的评价论文 篇11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电力;生产;重要性

新事物或者新理论都会在人们的质疑声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得以验证,安全性评价也一样,很多人会质疑安全性评价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是否起到作用,是否必要。他们会认为只要每个工作人员都严格的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便不会有问题,安全性评价是多此一举,其实当你真正了解安全性评价便会知道,安全性评价在电力生产中的运用是意义非凡的,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影响深远。

1、安全性评价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般来说,在国际上,风险评价或者危险性评价也称之为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是在某一个系统未被使用之前,综合各种安全系统的方法和公式,对某一系统的内部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度量、预测、评价,对系统中已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分析系统可能受到的危害和危害的大小,针对危害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危害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安全性评价属于安全系统工程学,是其重要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学应用了一些工程学的理论,运用工程学的基本思路和危险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安全性评价包括系统安全分析、安全性评价过程、危险控制办法。这三方面循环反复,不断的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使整个系统安全性趋于平稳,避免事故的发生。而这三方面中最为重要的是安全性评价过程,与其他两方面是承上启下的关系,没有安全性评价便得不到处理危险的办法,系统就会存在危险。

在电力生产中,没有事故发生,没有人员伤亡,生产效率高,工作人员标准化作业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如果没有安全性评价很多方面都不能达到预期,安全性评价运用在电力生产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安全性评价使整个企业管理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在电力生产中,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生产的稳定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安全却是最为重要的基础,任何管理都不能不考虑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就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过后,根据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对系统安全性进行管理,才能使系统安全性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二,安全性评价促使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标准的企业不可能长远发展,安全管理亦是如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需建立完整合理的安全标准,安全标准的制定离不开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已制定的标准和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出入,有助于建立更明确的安全标准,在安全标准基础上进行生产,对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也进行了完善。

第三,安全性评价有助于减少安全事故。在电力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包括潜在和已经显现的。显现危险是容易控制的,因为可以意识到;潜在危险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危害扩大,这种危险成为显现的时候就不受我们控制了,造成的损失也会越大,而安全性评价尤为重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性分析和评价,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最快,最为清晰的发现存在的危险,可以尽快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说安全性评价可以有效控制潜在危险,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

2、电力生产中安全性评价的对策

安全标准的树立才能使安全性评价有序进行下去。根据国家有关专家的研究,为电力企业树立了一个严格的安全标准,也相应的提出了安全性评价的检查和评价依据。

对于可能存在的生产危险,按照国家出台的安全标准,从技术对策、培训对策和管理对策三方面来控制。技术对策是指对设备的设计、安装、调整、检修、运行过程等进行全面规范;培训对策就是使员工对设备的整体性能、对安全标准和相关制度都熟悉,培训员工遇到事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管理对策就是对现有管理体系进行评价,要客观、公正,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在电力生产中,安全性评价标准以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安全管理者三方面为基础,将一个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每个系统有相应的安全权重,每个权重有相应的分数,最后安全权重系数综合子系统分数完成子项目评价,最后再将分数汇总得出重点系统安全分数,安全性评价就此完成。

3、安全性评价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

电力企业内部项目较多,不可能每个项目都用完全相同的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存在的危险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以变电检修项目为例进行安全性评价。

第一,建立完整的检修安全体系。变电检修项目的安全性评价首先应着眼于变电检修管理体系,分析其是否有完整的管理体制,是否有应对可能或已发生危险的措施。在安全检测中,以预防为主,因为这些都是潜在危险,比显在危险更难控制,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和体制。检查要有标准,过程要有人监督,检查结果要有专人查看,从而保证检修安全体系的完善。

第二,根据潜在危险提出的相应措施也需要进行评价。使变电检修的所有项目内容和出现的问题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可控。也就是保证故障发生时事故不会更恶化。

第三,标准化作业和安全评价控制措施。在变电检修过程中采取专业的技术措施进行检修和维护,实现标准化作业,实行安全性评价控制措施,使检修更细致、更全面。

变电检修过程中要注意风险控制。安全性评价将检修过程细化为定级、审核、执行三个步骤,将重要程度、技术含量、影响程度、严重性等按照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由于电力系统庞大,每个项目间都有一定联系,所以变电检修人员要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术,安全性评价应该更专业、更科学地进行风险分析和辨别,从而降低风险,使其在可控范围内。除此之外,检修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应该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来保证人员安全,控制风险。

第四,在变电检修过程中应该事无巨细,对整个检修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设定安全等级,对每一项工作都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使安全性评价与工作完美契合。

4、结语

总之,现代电力企业应当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注重安全管理,运用合理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对企业所有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分析,明确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改进、完善安全标准,将潜在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完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损失,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齐.电力生产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北京出版社,2013.

[2]侯晓勇,魏德明.电力生产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北京出版社,2012.

安全性的评价论文 篇12

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如何应用地质现象的相关信息来综合评价地震危险性问题,是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也是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依据。

1地震发震构造特点

新构造特征、第四系活动构造、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以及强震活动关系是形成地震构造标志的重要因素。如何识别地震发震构造特点是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关键一步。

与强震震中区相比,中强地震地表断错活动相对较弱,活动断层标志不明显,发震构造的判别难度加大。如华北地区强震发震构造特点为:1大多发生在新生代大型活动体边界断裂带上,断裂带或为挤压走滑型的深大断裂带、断陷盆地带、剪切-拉张带;2与控制盆地的主断裂有关;3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全新世活断层;4多发生在新构造不同单元的交接地带,即地貌端元的交接地带和第四系沉积厚度突变地带;5多发生在现代地壳上升和下降的交接地带。华东地区中强震构造特点为:1中更新世晚期地层错段;2第四纪中晚期以来地貌面的发育与变形;3控制晚第四纪以来地层分布;4现今地壳形变上差异明显。

2主要断层活动性

为了合理地评价近场范围内由于断裂活动而可能造成的地震对厂址的影响,主要断裂活动性鉴定对缺乏主要断裂带的明确资料的厂址至关重要。区域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延伸到厂址或靠近厂址的断层,除了断层的规模、展布方向和发育历史以外,其活动性鉴定涉及了断层活动时代、力学性质和运动特性等方面。

2.1断层活动时代

断层活动性鉴定的目的,主要在于为该范围内的潜在发震构造提供基础资料、断层活动时代鉴定与发震构造评价。断层上覆地层年代的确定、断层内部物质的年龄测定以及野外估算断层活动的地貌方法都可以确定断层活动的时代。

2.1.1断层上覆地层年代

如果对覆盖区的每条断层的每条断层进行钻探取样,工作量非常巨大且很难完成,往往是根据已有年龄测定的地层柱状图与未知上覆地层的对比获得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代,在断层裸露区需要直接取样,或者根据断层上覆地层所在的地貌部位确定。上覆地层年代的测定方法如下。

图1为檀峪西采土坑断层剖面,是一条第四系地层的断层剖面,由上而下分为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上覆地层底部和断层地层顶部采了TL样,测得年龄分别为3.14万年(K1)和5.93万年(K2),表明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3万年~5万年作用。

2.1.2断层内部物质的年龄

断层内部物质反映了断层活动的时代和强度。断层角砾岩、糜棱岩和玻璃岩都是前第四纪断层活动的产物,它们胶结得很好,呈岩石产出。断层泥和断层碎屑物质(没有胶结的细粒和粗粒物质)常常伴随断层第四纪活动的产出。在断层没有上覆地层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断层内部物质的测年技术来确定断层的活动时代,如电子自旋共振(ESR)、热释光(TL)等方法。热释光法的测年时域与选用的测年矿物有关,石英的测年时域可从几百年到百万年,方解石的最大时限可达几百万年。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年时域可涉及整个第四纪,一般测年时域约为10万~100万年。

2.2断层力学性质

断层的力学性质主要指的是断层新活动的力学性质,通常采用地貌方法和地质方法确定。在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球,断层活动的地貌形态容易保留下来,因为这类地区的构造运动速度大于侵蚀速度,断层活动的构造运动速度相对于侵蚀速度越大,它在地貌上的反映就越明显。确定断层力学性质的地质方法主要根据地质体和构造体的错动来确定。

2.2.1走滑断层地貌特征

走滑断层与正断层在地貌特征表现上相比,前者地貌特征相比后者更加明显。走滑断层的微地貌划分为脊形、沟形、线形、路面形与S形。脊形微地貌是走滑断层上地震造成的最常见的微地貌形态,其运动沿着走滑断层发生突然的走向活动,往往使得断层两侧的块体受到挤压,在断层两侧的草皮、土层或冰层中形成的一些隆起(图2a);脊形隆起常常与拉张沉陷地貌伴生形成沟垅系列(图2b);在少数情况下,脊形隆起呈雁行排列(图2c)。

2.2.2正断层地貌特征

正断层的地貌特征表现比走滑断层更加复杂,而且线状地貌特征表现不明显。断层倾角变化会影响地貌延伸,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陡坎,主要包括简单的断层陡坎、槽形或地堑断层陡坎、条状或阶梯状陡坎、断层缝隙陡坎、下沉的断层陡坎等。

简单的断层陡坎(图3a)为单一的地面破裂,常常沿着基岩和冲积层的边界延伸。这种地面破裂的破裂面出露与地表形成断层陡坎。在断层面上有时显示擦痕和平滑的面,揭示了断层滑动的详细途径;断层缝隙陡坎(图3b)为断层瞬间活动形成的地表拉张带或简单的裂缝。产生这类缝隙的表层物质一般是没有固结的松散沉积物。这类缝隙陡坎通常伴随强地震而形成,它们是地震引起重力滑动的产物;槽型或地堑断层陡坎(图3c)由下降断块的重力破坏造成,是高角度陡倾张性断层活动的直接结果。条形或阶梯状陡坎(图3d)是一系列下降断沿正断层面阶梯状向下滑动所形成的,它常常是地震地面运动的结果;下沉的断层陡坎(图3e)一般发育在断层通过潜水面较浅的、没有固结的淤积物地带,它是由断层获得反向牵引所形成。

2.2.3逆断层地貌特征

逆断层获得在地形地貌特征上的更为复杂表现不明显。因为逆断层的倾角一般小于45°,有利于形成多种分支断层,其在切割地表的情况下破坏了地表,使得剖面上的地表长度缩短,从而减低了陡坎的高度,导致断层形成的陡坎较为复杂且不规则。

3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

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因素,预测地震危险性与其范围大小相关。如果潜在震源区范围确定得过大,那么地震年均发生率就会被缩小,地震危险性相对变小,使得安全性降低;反之,地震安全性将增加。所以,准确地确定潜在震源区范围将为地震安全性评价带来许多可靠的依据。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的边界。

1)在结合构造条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破坏性地震的分布范围。

2)通过小地震活动条带的展布范围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范围。

3)通过大地震后余震的分布范围确定潜在震源区范围。

4)存在平行的断层或分支断层时,潜在震源区的范围沿着断层勾划也应包括这些次级断层或分支断层。

5)沿两组活动构造带交会区勾划潜在震源区范围时,应包括交汇区内的两组主要构造及其次生构造。

6)对于孤立的中强地震,如果可以判断其发震构造,那么其潜在震源区应沿主要构造带勾划。

4结论

地震发震构造条件的判别,可以分析各震级档地震的发震构造标志,用构造类比法确定发震构造及最大地震;断层活动性的鉴定,为判别该范围内的潜在发震构造提供基础资料;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对鉴定发震构造与潜在震源区范围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地震地质的研究可以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实质性的评价依据,也是地震安全性评价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摘要:地震地质作用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地震地质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了重视。本文将通过地震地质的角度探讨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从地震构造标志识别、主要断层的活动性鉴定、以及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地震构造标志,断层活动性,潜在震源区,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张裕明.活断层的地貌特征[J].地震地质译丛,1983,5(5):3-8.

[2]张裕明,周本刚,董树瑞.潜在震源区范围的确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4]周本刚,沈德秀.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若干地震地质问题探讨[J].震灾防御技术,2006,1(2):31-38.

[5]吴中海,张岳桥,胡道功.新构造、构造活动与地震地质[J].地质通报,2014,33(4):5-16.

[6]邓起东,张培震.活动断裂工程和位错量的定量评估,活动断裂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7]胡聿贤.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8]向宏发,韩竹军,张晚霞,等.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J].地震地质,2008,30(1):207-213.

[9]徐杰,周本刚,计凤桔,等.华北渤海湾盆地区大震发震构造的基本特征[J].地震地质,2012,34(4):79-97.

[10]邓起东.活动构造研究历史、进展与建议[J].地震地质,2008,30(1):6-35.

[11]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等.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地学前缘,2003,10(S1):67-74.

[12]冉勇康,陈立春.中国长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活动构造问题[J].地震地质,2004,26(4):179-187.

上一篇:商业特色街区下一篇: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