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特色街区

2024-08-15

商业特色街区(共10篇)

商业特色街区 篇1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 黄海之滨, 胶州湾畔。东、南部频临黄海, 东北与烟台毗邻, 西与潍坊相连, 西南与日照接壤。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她依山傍海, 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 有着8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海岸曲折, 岬湾相间, 辖七区五市, 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总人口近800万, 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 人口300万。青岛是一座建置只有100多年的城市, 但是在暂短的历史中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 留下了许多颇具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的城市老街区, 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 如何能使这些古老的街区得以传承、保护、并与新的城市建设相辅相成,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一、青岛城市老街区改造与特色商业街区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 青岛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青岛的区域面积虽然不大, 但是除了新开发的东部新区, 到处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老街区, 大量的具有青岛地方特色的城市老街区、铭记特殊历史事件并与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建筑物、见证了我国工业时代发展的纺织工厂, 酿酒厂, 机车厂、现代信息社会产品的聚集地、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的人文环境等等, 这些具有青岛地方特色的城市老街区虽然达不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标准, 但它是青岛城市历史文化的根源, 所有这些使得城市改造运动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国内的城市老街区改造普遍存在着功能、目标趋同、产业构成单一、形象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城市发展, 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是当前城市老街区改造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特色商业街区是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特色商业街区能够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展现这座城市的迷人风采、市井风情。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不但提升了城市形象, 更为古老的城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特色商业街区是城市的核心, 它浓缩历史文化, 反映城市面貌, 凸显城市精神, 它能够改变城市千城一面, 体现地域特色, 是一座城市的精华和吸引力所在。特色商业街区与城市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商贸等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主题特色。

青岛市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 在其仅仅百年的城市建设发展时期却历经了不同的几个社会阶段, 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其中最能代表青岛特色、并为世人所知的莫非青岛啤酒了, 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中国有个青岛, 但是会知道青岛啤酒这个品牌, 甚至喝过青岛啤酒。青岛啤酒与这个城市一样有着百年的历史, 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已经融于青岛的方方面面, 对于青岛来说不仅仅是宝贵的物质财富, 更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发展, 使青岛象青岛啤酒一样名声远扬, 结合登州路城市老街区改造建设啤酒特色商业街区是最有利的措施之一。登州路是青岛市老市区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 百年青岛啤酒的文脉即源于此。

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论证, 2005年初, “青岛啤酒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在登州路拉开了序幕, 经过建设者几年的改造与建设, 这条长近1000米, 集啤酒文化传播、购物、休闲、消费、娱乐为一体的啤酒文化特色商业街区“青岛啤酒街”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青岛啤酒街”建成开街以来, 每天接待数万人次, 它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条街上的特色啤酒吧;以青岛啤酒厂老厂房以及啤酒生产机械设备、啤酒产品等组成的啤酒博物馆;啤酒生产线展示;青岛啤酒的文化渊源;娱乐、休闲等场所, 充分体现了”青岛啤酒街“浓郁的啤酒文化特色, 展现了啤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岛啤酒街”为青岛居民聚会畅饮提供了高品质的内涵、同时也是外地游客观光、品尝青岛啤酒的首选之地。“青岛啤酒, 世界之醉”, 在这里, “青岛啤酒街”将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浓郁的狂欢气氛和深厚的啤酒文化常年“定格”下来, 成为青岛“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青岛天幕美食城”坐落在青岛市中心的密集的辽宁路与登州路之间, 旧址为青岛印染厂与青岛丝制厂的历史悠久的厂区。利用印染纺织行业厂房建筑特点, 在其屋顶搭建起巨大的擎顶作为天幕, 街区两侧则以微缩景观的方式再现青岛著名历史建筑。在这条几百米的街区两侧耸立的德国总督府、提督楼、俾斯麦兵营、基督教堂、胶奥海关、亨利王子饭店、花石楼等建筑配以擎顶天幕上的彩色图案, 置身在这些怀旧的环境中, 人们品尝着传统美食, 生动的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的历史画面。

“青岛天幕美食城”特色商业街区由往日破旧不堪的废弃厂房, 到今天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的变换, 开创了“工业时代”遗产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成功范例。

“朝观壁画夜晚赏灯, 购物休闲就在台东”, 坐落在闹市中心的台东步行商业街全长1100多米, 东起城市主干道延安三路, 西至贯穿整个市北区的繁华的威海路。地处市北区的台东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虽经几十年的发展, 有了一定的商业气息, 但是拥挤的交通、无序的商业布局、混乱的街区空间以及破败的建筑物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对其进行旧区改造已是必然。经过大量论证, 将市北区的台东城市老街区改造定位为台东步行街。

经过几年的改造建设, 台东步行街已经是青岛市目前最具特色的商圈之一, 它有着时尚、宜人的购物环境, 现代化气息浓厚, 聚集着旺盛的人气, 平时人流量达20万人次, 节假日高达50万人次。

国内外知名的商业企业如沃尔玛、利群集团、万达广场、三联集团、苏宁电器、百信鞋业等均在台东步行街设有直销店。具不完全统计台东步行街上共有各类业态的企业250多家, 涉及金融、文化、餐饮、医药、商业等五个大的行业

台东步行街的建设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充分发挥步行街街区环境文化的陶冶作用, 从城市街区环境上营造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 步行街两侧所有住宅楼、商业楼等近10万平方米的外墙面上均进行了统一彩绘, 精心绘制了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大型壁画, 形成了独特的彩色画廊, 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手工彩绘艺术一条街。台东步行街地面上的灯光地窗照片则由彩色和黑白两种不同的色彩对比历史的再现了台东步行街的过去与现在。台东步行街的设计建设非常注重人性化, 各种街区设施尺度宜人, 各种特色休闲广场能满足各类人们的需求, 使得购物消费变成了一种非常愉快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享受。

到台东步行街休闲、娱乐、购物已经成为青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青岛台东步行街在青岛乃至全国享有广泛盛誉。青岛台东步行街是名副其实的青岛的“王府井”。

城市老街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不仅仅彰显了城市特色、改变了城市街区面貌, 而且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仅以青岛市市北区十条特色商业街区改造的不完全统计, 仅2008年, 其总营业额近100亿元, 吸纳就业5万人, 为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优化城区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城市老街区改造与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城市老街区改造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 如何在城市老街区改造中进行保护性开发, 使之一方面既提高了原有建筑物的建筑质量和设施设备水平, 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原有城市老街区的特色、规模、空间、形象、格局不发生很大的变化, 并且更具特色, 使这些城市老街区更加适宜居住和商业、旅游需求。

1. 城市老街区的价值评估

城市老街区目前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况下, 一方面它不具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条件, 不被重视, 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面临着被大量拆除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 城市老街区一般都地处城市中心区, 所蕴藏的大量的城市传统文化信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有这些又使人们欲罢不能。

(1) 城市老街区的科学价值。

城市老街区所传递的城市历史信息对研究城市历史、城市规划、建筑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是否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2) 城市老街区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城市老街区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独有的特点及涉及重要突出事件、具有特殊意义并且影响广泛。

(3) 城市老街区的历史价值。

城市老街区所传递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们的生活见证, 反映生活、历史变迁。

(4) 城市老街区的经济价值。

城市老街区一般坐落在城市中心区, 具有区位优势, 街区及建筑物使用价值较高, 而且存在潜在价值。潜在价值指利用城市老街区的特色开发旅游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

(5) 城市老街区的社会价值。

城市老街区的社会价值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街区设施与基础设施的改善、居民居住与生活品质的提升、社区精神的凝聚等, 是否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发展效应。

2. 城市老街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的互动

城市老街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相结合,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模式, 青岛市做了有益的尝试, 据不完全统计, 青岛市目前就有啤酒街、传统文化街、婚纱摄影街、体育健身街、天幕美食城、葡萄酒酒庄街、文具街、科技信息街、家具街、电子产品街、台东步行街等十几条已经建成的特色商业街区。这些城市特色商业街区主题鲜明、风格各异。不仅给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增加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也在城市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1) 城市老街区的选定标准

如前所述, 城市老街区是有别于历史街区的, 城市老街区虽然达不到历史街区的标准, 但是城市老街区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至今还是很有影响的。主要包括:与所在城市一脉相承的历史遗迹、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传统的市井民俗、有价值的工业时代遗产、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街区建筑特色等。

(2) 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内容

城市特色商业街区标志 (街标) 建设, 这也是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标志, 是用来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醒目、单纯、易识别的物化形式、画面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 具有表达某种意义、情感、指令行动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城市特色商业街区标志 (街标) 建设是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特色商业街区沿街两侧建筑的建设年代不同, 功能多样, 风格各异, 对其进行整合, 使其“特色文化”主题突出, 彰显“特色文化”鲜明特色。

改善街区空间、景观形象, 重点塑造景观节点和景观长廊, 突出街区的传统“特色文化”氛围。

完善街区的设施设置, 使其与特色街的地位相吻合。

三、结语

当前, 城市老街区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城市老街区保护与改造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尚未形成社会的普遍共识, 城市老街区的界定标准尚未建立, 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 已有的相关研究与成功经验多见于分散的个案, 与我国目前大规模老城区改造的现实需求存有较大的距离。

城市永远处在新陈代谢之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与发杨, 老城区更新改造更应该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不要让这条写满城市历史的纽带在我们手中断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城市老街区改造也面临着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出发, 探讨城市老街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的城市老街区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以其实现城市老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老街区,特色商业街区,历史文化,青岛

参考文献

[1]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青岛历史建筑编辑委员会.青岛历史建筑 (1891-1949) .青岛出版社

[3]青岛市市北区特色街管理委员会.青岛特色街.青岛出版社2008

商业特色街区 篇2

杭州市政府令第216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216号

《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4年11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商业特色街区的管理,维护商业特色街区良好的社会秩序,创造优美整洁、安全有序的购物、休闲和旅游环境,促进商业特色街区的繁荣和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市区范围内(不含萧山区、余杭区)商业特色街区的管理。

凡在商业特色街区内居住、办公,以及从事经营、购物、旅游、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商业特色街区,是指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具有餐饮、购物、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特色功能的商业街区。

商业特色街区(以下简称街区)的具体四至范围由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或者开发区、度假区、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统称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范围予以公布。

第四条 街区管理应当遵循属地管理、高效、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杭州市人民政府贸易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街区的专业规划、特色定位、商业网点布局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街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人民政府可以组建街区管理机构并具体负责街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街区内的相关管理工作。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街区管理机构和有关行政

管理部门做好街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街区管理机构对街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与绿化、公共秩序与交通安全、公共设施、商业经营等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街区管理经费的投入,街区管理机构实施日常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第九条 各行政管理部门对街区管理中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并将行政许可结果定期抄告所在地的街区管理机构。

第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根据《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的规定,在街区内依法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

第十一条 街区管理机构对街区内的违法行为应当进行劝阻或者予以制止,并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移交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将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结果定期通报所在地的街区管理机构。

第二章 市容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街区良好的市容环境卫生。街区内禁止下列影响公共场所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在建(构)筑物外墙、市政公用设施、管线和树木及其他设施上非法张贴、涂写、刻画;

(二)在临街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和橱窗内吊挂、晾晒和摆放有碍市容的物品;

(三)随地吐痰、便溺,或者乱扔、乱丢、乱倒各种废弃物;

(四)施工场地不按规定采取防止扬尘污染措施,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五)在喷水设施中洗澡或者洗涤物品;

(六)其他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损毁或者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封闭街区内的环境卫生设施。

第十四条 街区内的单位应当按照《杭州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门前三包”责任工作。

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检查街区内责任单位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具体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 街区内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户外广告及公共设施的设置,应当与街区的特色定位、总体环境相协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街区内建筑物原设计风格、色调,不得擅自在临街建(构)筑物上插挂彩旗、加装灯饰以及其他装饰物。

第十六条 街区内临街建(构)筑物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建(构)筑物外立面进行清洗、粉饰,保持建筑物的整洁和美观;出现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保持原有风貌。

街区内的业主、商户装修临街建筑物的门面,应当与街区的特色定位、总体环境相协调。

第十七条 街区内的下列活动依法需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征询所在地街区管理机构的意见,由街区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一)进行建(构)筑物临街立面装修;

(二)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

(三)设置景观灯光设施;

(四)占用、挖掘道路;

(五)设置户外广告,或者设置公益性宣传牌(栏)、宣传标语;

(六)其他影响街区景观的活动。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保护街区内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街区内禁止下列影响周围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一)违反规定标准安装空调、冷却、废气处理设施;

(二)在施工、商业或者娱乐活动中违反规定,产生噪声、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

(三)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或者恶臭气体的物品;

(四)其他影响周围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爱护绿化,保护各类绿化设施。街区内禁止下列破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一)在草坪、花坛等公共绿地内设摊、搭棚、堆放物料、倾倒垃圾、取土堆土、排放污水污物或者晾晒衣物;

(二)在树木上钉钉、缠绕铁丝,或者吊挂、晾晒衣被等物品;

(三)践踏绿地、攀折树枝、偷取花草,或者擅自采花摘果、剪取枝条;

(四)擅自砍伐、迁移、截锯树木;

(五)其他破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第三章 公共秩序与交通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在街区内从事下列室外公共活动的,应当依法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或者备案手续,并报街区管理机构备案:

(一)举办展览、咨询、文艺表演、影视拍摄、体育等活动;

(二)在公共广场举办公益活动、商业促销活动;

(三)举办其他文化、商业、旅游等群众性聚集活动。

未经依法批准,擅自举办前款规定的活动的,街区管理机构应当进行

劝阻或者予以制止,并可责令举办者清理现场,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举办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街区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街区内禁止下列妨碍公共秩序、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

(一)违法乞讨钱财,或者进行恐怖、残忍表演;

(二)进行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或者赌博;

(三)违反规定携带犬只出户;

(四)违反规定燃放烟花爆竹;

(五)其他妨碍公共秩序、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公安机关维护街区内的治安秩序,设置和完善治安监控、防盗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正常使用。街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公安、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第二十三条 街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设置和完善消防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消防设施正常使用。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街区内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四条 公安、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街区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实施街区交通管理方案。进出街区的所有车辆和行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街区交通管理方案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属于规定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的步行街区的范围,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公告。

在步行街区内,除执行公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和工程救险车以外,其他车辆在规定时间内禁止通行;确需进入的车辆,必须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和路线通行,并在规定的停车场地停放。

对车辆擅自进入步行街区或者在步行街区内任意停放车辆的行为,街区管理机构应当进行劝阻或者予以制止。

第二十六条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公安、规划和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要求和规划功能,对街区内的室内外停车场实施日常监督管理。街区内的室内外停车场由产权单位按照规划功能使用,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的,应当限期恢复使用功能。

第四章 公共设施管理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街区内的公共设施。禁止有损或者有碍于公共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街区内的道路、地下管线、环境卫生设施等公共设施由

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产权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公共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发现公共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修复。街区管理机构可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委托,对街区内的公共设施实行一体化、专业化维护。

第二十九条 街区内公共场所的雕塑、景物小品等公共休闲设施由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第三十条 街区内设置各类导向标志或者解说标牌的,应当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多国语言标识。

第三十一条 街区内的夜景灯光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和街景规划,与街区的总体环境、格调相协调。夜景灯光的设置按照《杭州市夜景灯光设置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街区内的公共设施不得随意迁移、改动。确需迁移、改动的,应当依法报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征询所在地街区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五章 商业经营管理

第三十三条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对外宣传、推介街区,组织、支持商户开展主题商业文化活动,提高街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三十四条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贸易、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街区的发展规划、市场调研、业态布局和业种引导、经营秩序管理等工作。第三十五条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和指导街区内的商户制定街区商业经营管理公约,引导商户参加或者组建相关的行业协会,实行自律管理,维护业主、商户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 街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调解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街区良好的经营秩序。

第三十七条 在街区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文明经商、诚信服务,保持街区的业态定位,创建经营特色和服务品牌。

街区内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无照经营;

(二)擅自超出商场、商店的门窗、外墙摆卖物品或者进行其他经营活动;

(三)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欺诈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四)低价倾销、贬低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经营行为;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蓝光耍街:打造街区商业新模式 篇3

9月23日, 蓝光地产以“让城市慢下来”为主题在江苏无锡发布了独创品牌商业地产产品——蓝光耍街。凭借着“耍街”概念,蓝光地产短时间内在全国布局了多个城市,其飞快发展的速度、对商业地产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自在慢耍 触手可及生活小确幸

在良好的人文地理环境的熏陶下,闲适、豁达的四川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慢耍”文化,爱吃、爱玩、爱交朋友、随时随地享受生活,舒适从容。也正是如此,“天府之国”的慢生活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的群体性诉求,从四川成都走出的全国性上市房企蓝光发展从川蜀文化的普世价值中寻找答案,以“慢耍文化、自在生活”为核心理念的耍街应运而生。怀着“让城市慢下来”的美好愿望,蓝光将好吃、好玩、好耍的川派元素和品牌商家带到全国,通过成都、重庆、苏州、武汉、青岛等全国已布局的25条主题耍街,让“慢耍”文化成为一种新常态,让幸福触手可及。

相比传统的街区商业,蓝光“耍街”不仅以“慢耍文化、自在生活”为文化肌理,专注1-3公里范围邻里消费,集川派美食、休闲娱乐、亲子教育、生活配套四大体验式消费要素于一体。它更注重营建一个由小“家”到大“家”的氛围,释放出一个活力十足的蓝光式邻里社区文化中心,在提供多元消费的同时,也能让居民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

“互联网+” 定义智慧耍街新业态

在实体商业饱受互联网冲击的今天,蓝光耍街另辟蹊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并致力于打造智慧耍街。

一方面,蓝光耍街用互联网硬件对自身进行改造,全街覆盖高速WIFI,升级移动支付系统,商户管理系统,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蓝光耍街又积极与阿里巴巴、百度糯米、滴滴打车、同程旅游等知名互联网的公司进行战略型合作,联合打造互联网+的智慧街区,意在提升自升服务品质的同时,也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蓝竞耍街发布会现场。

蓝光耍街特色文化表演。

在耍街,我们很容易构建出这样的生活场景:用百度糯米查看本地耍街店铺团购优惠信息,用支付宝在线或当面支付,并为消费者发送电子交易凭证,外出旅游时还可以用同程旅游浏览异地耍街信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商户的运营成本,提升了经营效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生代消费者的网络习惯,蓝光耍街联合互联网公司,在全国7个城市25条耍街同时互动,打造了一系列全国性线上线下特色活动,例如在嗨耍节,网红名星齐上阵,欢乐互动嗨翻天;在邻里节,邀亲朋好友逛吃狂欢,重温亲情美好。

文化融合 裂变特色耍街多趣味

慢耍是川蜀生活文化的核心,目前正在运营和筹备中的全国8个城市25个主题耍街都嵌入了川蜀的特色文化,但并不是成都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体现川蜀文化街区主题上,抓住符合当地文化价值的元素,将川派基因与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一街一特色,一项目一主题。

青岛耍街既有原汁原味的四川火锅和串串,也有青岛当地的特色餐饮;长沙的耍街上当然少不了正宗的长沙臭豆腐;武汉的耍街自然不缺江城招牌的热干面。而新近开业的无锡五彩城耍街以“川苏食尚新天地,人文休憩风情街”的主题定位,将川派慢耍生活与江苏格调人文完美融合,意为打造华东首条川苏食尚民国风情主题街。

“在耍街具体的业态设计和布局上,一方面会引入通用性的业态,另一方面也会引入外来特色业态,让每条商业街都与众不同。” 蓝光商业经营管理集团董事长刘侠表示。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商旅文产业联盟主任韩建徽评价说:“蓝光耍街作为全国性上市房企蓝光发展旗下的商业之作,从项目规划开始就依照国家特色商业街的标准进行打造,将川派基因与地方文化特色完美融合、勇于创新,蓝光耍街已成为川派特色商街打造的优秀代表。”

巧辟蹊径 打造街区商业新模式

关于运营,刘侠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综合体业态虽然全面,但易复制造成同质化。而街区商业则可呈现多样化的商业形态,其市场潜力较大,利于形成差异化。同时,街区商业拥有强大的业态整合力,填补着全新的消费需求空白。无论是业态规划,还是资源整合,街区商业都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具优势,更加符合当前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川蜀文化基因,蓝光地产彻底打破传统商业格局,另辟蹊径地打造体验型消费需求更强的街区商业,并获得巨大成功。

继获得2016年中国商业地产百强峰会企业优秀产品线大奖之后,蓝光耍街于9月6日再度荣获2016中国房地产品牌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商业地产项目品牌价值TOP10 大奖。短时间内斩获两大行业权威大奖,蓝光地产实力可见一斑。

深挖促成耍街成功的因素,离不开蓝光对消费者追求慢生活的洞察,蓝光深耕地产26年的经验,以及蓝光旗下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商会”、成都餐饮协会、各互联网公司的通力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蓝光自己的商业运营造活机制。

“如果把商业地产比喻成一场足球赛的话,那么,发展到今天的商业地产,其实已经进入下半场了。在上半场时代,商业的存量比较少,供不应求,不管是经营还是销售,都没有太多的困难。那个时候,商业地产是以开发为主导的。而在下半场,整个商业地产从开发端转到运营端了,运营成为了一个商业项目成败的关键。”谈及运营的重要性,刘侠深有感悟。

紧抓新生代消费者的情感诉求,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技术改造,用文化融合打造特色,用专业团队整体运营,蓝光耍街的横空出世不仅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对商业地产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值得业界深入探讨。

商业特色街区 篇4

国内外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美国、日本、德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特征。如美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以社区学院为主, 社区需要什么人才, 学院尽可能设置有关专业, 不仅满足当前需求, 而且主动服务和引导经济建设。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根据所属地区不同, 专业设置也不太一样。芬兰全国各地的高等技术学院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及重点投资项目来设置专业, 在专业设置方向上, 明确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领域。新加坡各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为工商界和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工业、商业、实用工艺和服务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强调企业的参与度在英国, 企业主或者企业负责人常常会对学校提出很多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的标准是由企业制定的。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材料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在修改培训包的有关内容时, 企业、雇主和雇员代表参与改进计划。为改进职业教育, 加强学校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法国国民教育部与国家层面的职业机构或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合作企业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中, 加强教育系统代表和企业代表的合作联系;企业接收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帮助行业改进和发展所涉及专业的教学与培训;与学校建立技术合作, 为学校提供物质设备和资料支持。

重视高职教育对社区的服务日本职业教育机构利用其教育资源为社区提供多种服务。很多专修学校开展面向社区的讲座, 为广大居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它们还与企业界共同举办普及新兴科技知识的展览会, 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等。新加坡把服务社区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责。如新加坡理工学院鼓励所有的员工和学生为创建与维护更广阔的知识、文化和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鼓励所有的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相关活动, 为学院在当地、社会上树立崇高的地位和良好声誉贡献力量。

(二)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此论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仲耀黎在研究中指出, 安徽高职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条件;坚持校企合作教育。戴小红、邵月花从三个方面对高职经贸管理类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浙江省高职英语专业服务街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 商业特色街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浙江省商业特色街 (以下简称“省街区”) 已成为其城市建设和经营中的一个热点, 同时也已经成为城市商业发展、城市风貌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代表。目前, 浙江省商业特色街发展呈现蓬勃之势。杭州市区目前有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等12条商业特色街区;宁波市共有江北老外滩中外风情街等市级商业特色街区31条;嘉兴市有月河古街等15条特色街区。2010年由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和省旅游局联合举办的“首批浙江省特色商业示范街”评选活动, 评选出杭州市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全省17条商业示范街。这些特色街区已成为城市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名片”。据统计, 2010年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共有400多商户, 其中, 300个大商户的营业额为16亿;2009年, 丽水市的龙泉青瓷宝剑苑商铺已达到135个, 全年营业收入达到4.14亿元;杭州中国丝绸城在2008年的市场交易额为25.69亿元;义乌市宾王商贸区的异国风情街店铺规模在180家以上, 年营业额超10亿元。

(二) 浙江省商业特色街的国际化发展需要英语语言技术支持

商业特色街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必须融入国际化理念。浙江省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积极鼓励商业街与国外开展交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商业特色街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商业特色街区走出国门, 与国外商业街结成友好街, 搭建起与国外交流的平台”。高职英语类专业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英语资源, 能为商业特色街国际化发展搭建国外交流平台并提供优质的英语语言支持。

浙江省商业特色街英语需求调查及分析

有效服务于商业特色街经济发展, 需要切实了解其英语语言服务的需求。为此, 课题组对浙江省商业特色街的英语需求进行了深入全面调查。

(一) 调查实施

课题组根据Brindley和Robinson的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这一组概念, 把所有关于街区的英语语言服务的客观情况笼统地称之为客观需求, 把街区管理人员和商户对英语语言服务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如态度等) 概括为主观需求,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 结合对浙江省商业特色街英语语言服务情况的实地调查, 设计了针对街区管理人员和商户的两份相似的问卷。问卷分两部分: (1) 英语使用情况 (英语交流机会、沟通效果、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 (2) 现有的英语语言服务 (英语店名、英语宣传册、英语网站、英语名片、英语导游、英语声讯服务、英语标识、英语旅游咨询) 。每个问题分五个选项:“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太赞同”、“不赞同”。被调查者可任选一项, 满分5分, 分数值的大小反映被调查者对该问题的态度, 数值越大, 表明认同度越高, 数值越小, 表明认同度越低。

为保证数据的典型性, 课题组根据商业特色街区分类, 并结合2010年8月公布的“浙江省首批特色商业示范街名单”, 选取了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宁波老外滩中外风情特色街、杭州中国丝绸城、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湖滨 (南山路) 特色街区、义乌市异国风情街、绍兴路精品汽车街区等7条具有代表性商业特色街作为调查样本 (见表1) 。

调查于2011年7月进行。为保证数据质量和回收率, 问卷由街区管理人员统一发放, 共发放200份, 回收186份, 回收率为93%, 在回收问卷后, 又进行了个别访谈;同时, 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全面性, 课题组对不同街区的8位管理人员就“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如何更好地服务街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访谈。

(二) 调查结果分析

英语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在访谈中, 街区商户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他们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其中的一个原因是, 浙江省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 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并将其建设成为欧美国家来华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另一个原因是, 西湖申遗的成功。2011年6月25日, 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大了西湖的知名度, 也扩大了浙江省的国际知名度。但是在经营过程中, 街区商户与外国游客 (外商) 的沟通效果却非常不理想。以下是对两位商户的访谈实录:“来我们这个街区的外国游客挺多的。在和外国游客的买卖过程中, 会遇到不少问题。主要是有时候能明白他们的意思, 但就是自己词汇量不够, 没法表达。所以, 就只能借助手势比划或者计算器等。” (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商户, 男, 36岁) “我们在和外国游客交流中会有一些语言障碍。我们的英语发音和外国人不一样, 结果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意思。解决的办法就是在纸上书写进行交流, 并结合打手势。有时我们会请大学生作兼职翻译。” (宁波江北外滩商户, 女, 42岁) 访谈数据显示, 大多数商户无法与外国游客 (外商) 进行基本的语言交流。尽管商户们认为语言沟通障碍主要来自词汇和语音, 但从语言学习角度来看, 主要是因为这些商户缺乏英语语言“输入”, 从而直接影响其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因此, 对商户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系统培训显得非常必要。

英语语言服务形式单一与街区管理人员的访谈显示, 街区目前对于英语语言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 服务形式仍非常单一 (见表2) 。调查数据显示, 被调查的7条商业街都有英语标识, 但课题组通过实地观察发现, 绝大多数商业街的英语标识类型单一, 仅限于道路标识, 其他如商用标识 (Business Signs) 、公共场所常用标识 (Public Signs) 等却很少;有6条商业街采用了英语商铺名, 但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 英语商铺店名是商户的个别行为, 而不是整个街区的统一作为且仅有2条商业街 (占28.6%) 。考虑到通过英语网站和宣传册来进行有效宣传;能提供英语旅游咨询的也只有2条商业街 (占28.6%) 。没有商业街提供英语导游和英语声讯服务。问卷调查数据有力地支持了以上结果 (见表3) 。除了英语商铺名和英语标识这两项满意度在4分以上外, 其他六项英语语言服务的满意度都非常低, 其中, 英语声讯服务的满意度几乎为零。

高职英语专业如何更好地服务街区的经济发展课题组就这一问题访谈了8位管理人员, 他们一致认为, 高职英语专业可从以下几方面为街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1) 对街区商户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被访谈者普遍反映街区商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管理人员中英语专业毕业的很少, 在对外交流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 无论是商户, 还是管理人员, 都需要在英语方面进行定期培训。 (2) 培养适合街区的英语复合型管理人才。目前, 浙江省商业特色街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义乌市宾王商贸区的异国风情街吸引了3000多位境外客商常驻。杭州市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于2008年参加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同年, 该街区民间艺人参加马来西亚文化交流会;2009年该街区管委会承办CIOFF2009亚洲大洋洲分会会议。这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需要有一支精通英语的管理团队。除了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培训外, 街区还需要引进既懂英语, 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 扩大对外宣传。由于街区现有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特色产品和老字号对外国游客仍没有达到应有的吸引力。街区要在英语网站建设、特色商品宣传、英语旅游咨询等方面加大力度, 需要英语专业提供语言技术支持。个别被访谈者还希望英语专业能为街区提供对外贸易等服务。

高职英语专业服务浙江省商业特色街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调整专业方向, 培养英语人才一方面, 高职英语专业为浙江省商业特色街直接输送其发展所需的高技能英语专业人才, 直接就业与创业。研究指出, 浙江省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主要分为应用英语和商务英语两大类, 所有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都设定了商务这一专业方向。但是, 高职英语专业应面向区域经济, 以职业岗位 (群) 为依据, 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方向。根据浙江省商业特色街经济发展需要, 英语专业应开设旅游、英语教育培训、商务、涉外行政助理等方向;另一方面, 部分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或留学等途径直接进入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 为掌握更多、更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进修。

发展课程设置一是专业技术课程, 其目的在于应付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西湖申遗的成功, 各商业街区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每年都需要接待大量外宾。在街区缺少英语专业人才的情况下, 高职英语专业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 提供专业人才, 协助其完成会议接待。同时, 英语专业把会议接待工作经过整理、筛选, 纳入到今后教学工作中, 双方共同合作开发《外事实务》工学结合课程;同时, 高职英语专业在翻译街区有关英语资料, 包括宣传册、特色产品介绍、商铺介绍、英语标识等过程中, 把这些资料的翻译工作纳入课程教学中, 双方共同开发《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二是街区特制课程, 其目的在于满足个别街区特别需要, 如丝绸营销英语等。三是再培训课程, 其目的在于帮助街区从业人员英语语言技能的更新与提高。四是高级文凭课程, 其目的在于为具有深造需求的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

终生学习培训及合作培训新加坡各高职院校都设有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 其使命是:“通过终生学习计划, 提供在知识和技能上自我提升的机会”。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英语专业对所输送的人才负责英语语言方面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培训;与各街区或商会合办“量身订制”的英语培训。街区商户流动性大, 对商户进行定期培训特别重要。

语言应用研究和项目开发联盟高职英语专业根据浙江省商业特色街的实际环境, 将各项英语需求转化为研究项目引入教学环境中, 既可供教师和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 又面向街区承揽英语宣传册设计、英语网站设计、街区英语导游词开发等任务。街区为英语专业师生提供语言研究项目, 并成为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训基地。

创业浙江省商业特色街许多商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如丝绸、龙井茶等, 学生五六个人可组成毕业课题组, 活学活用, 为特色商品设计英语营销方案, 寻找国际买家。

对校企合作的启示

商业特色街区 篇5

安徽特色商业街认定规范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我省特色商业街建设的规范和引导,推动街区进一步提升特色和经营品位,适应消费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商业街区集聚和辐射能力,构建绿色、宜商、文明、文化的安徽特色商业街区体系,根据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商业街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商贸发〔2009〕158号)和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皖商流通字〔2012〕508号)精神,参照商务部《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SB/T 10517)》、《特色商业街评价指南(SB/T 11011)》,以及《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等,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建立省特色商业街认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商务、发改、财政、住建、环保等省直部门的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安徽省特色商业街的领导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具体由流通业发展处负责日常工作,下设专家委员组。原则上每两年认定一次。

第三条

特色商业街是指在城市市区、县或县级市城区和重点镇,以带状街道建筑形态为主体并向周边延伸,具有鲜明的建筑、历史、文化以及商品经营特色,商业及服务设施高度集聚,业态结构合理,管理统一,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综合效益良好的区域性商业集群。

第四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分为综合型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型特色商业街两类。综合型特色商业街以集聚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验、文化等各类,汇聚安徽老字号等知名企业,满足消费者综合性消费需求的商业街区。专业型特色商业街是指以某一行业为主(占50%以上),汇聚当地该行业安徽老字号等知名企业,提供专业性特色消费的商业街区。

第五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应具备的条件:

(一)区位环境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施。

2、符合城市的道路交通条件,有利于人群的集聚和疏散,避免或减轻对公共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能够有效处理客流、车流和货流的平行和垂直组织,有条件的街区可以和城市交通枢纽有机结合或设立公共交通站点。邻近道路能负担车流、停车条件时,应设为步行街。对周边人居环境的影响有避免或减轻措施。

3、在街区空间布局、业态定位、文化特色、生态景观和配套设施等方面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经营定位,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二)基础设施

1、具有与经营规模适应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休息椅凳、公用洗手间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合理,无障碍设施完备。消费环境舒适,生态环境良好。

2、街区出入口、主要节点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指示系统,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多种语言标注,广播、问询系统清晰、明确。

3、街区道路地面坚固、平整、清洁、防滑,符合建设海绵城市对道路的相关要求,排水设施完善,能有效控制路面雨水径流。采用绿色低碳节能的照明设施设备,夜景灯光应符合街景规划。

4、建有符合街区特色的生态景观区域,有一定的绿化覆盖率。

5、具有达标的消防、卫生、排烟、排污、排水、交通等设施和条件,符合国家商业、卫生、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规定。

6、有独立的互联网网站,内容全面、更新及时。街区现场提供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

(三)建设规模

1、大型商业街区有效长度不低于800米,总经营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中型商业街区有效长度不低于600米,总经营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小型商业街区有效长度不低于300米,总经营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下。

2、店铺数量在60家以上。

(四)公共管理

1、设有街区管理服务机构,拥有专职人员和必要的办公条件。建立街区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到位,能够综合运用考核评比、信息发布、舆论监督、法规培训、建立经营者信用档案等手段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加强街区诚信建设。有效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在街区依法执行公务。

治安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安全防范制度完备,并能有效执行。有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设有投诉服务站点,投诉标识明显。

2、建有街区经营统计体系,及时提供相关经营数据。配合商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建立业态竞争预警、大型商业设施准入等行业监测机制。

3、设有警务工作站或治安值班室,建有24小时视频安全监控系统,且运作正常;配备专职保安队伍,执行治安、守护、巡 逻、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等任务。

4、有专业清洁保洁队伍,垃圾箱、垃圾站等处理设施设置合理,并实行垃圾分类,街区整洁、无杂物。

5、街区内座椅、绿化、雕塑、灯杆、橱窗、店招、照明等设施完好整洁;商家外立面、橱窗、店招、灯光、空调等应美观亮丽,与街区整体建筑和经营风格协调一致。

6、所在地政府出台促进政策,落实资金投入;建立特色商业街区领导机构或部门协调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开发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

(五)经营效益

1、街区内经营者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到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文明经商、诚实守信、服务规范,自觉保护知识产权、不销售侵权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经营商家较为稳定。要有安徽老字号等标志性企业、商户入驻。

2、组织经常、固定、整体的街区营销推广活动和社会性、公益性活动以及商业文化活动,有宣传推广街区知名度较高。

3、在投资额、经营额、税收、客流量、就业人数、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等方面评价优良,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4、街区所在的历史文物、文化建筑、名人故居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文化气息、传统风貌、生态环境等优良。与旅 游、文化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

(六)商业集聚

1、街区处于城市商业中心地位,拥有经认定的老字号店铺、地方特色、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家,商业集聚效益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本地占有较大份额,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专业型特色商业街的主导业态或服务的经营面积,应达到街区总经营面积的60%以上,或者专业经营店铺占50%以上,并汇集该类专业的知名企业,具有高度的专业化、集群化特征,形成商业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3、商业街开业运营一般在两年以上。第六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申报确认程序

(一)由商业街区管理机构向所在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申报表以及基本情况等纸质介绍材料和商业街区即期实景10分钟视频光盘(申报表一式4份,纸质材料和光盘一式10份);

(二)所在市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组织对特色商业街基本情况进行初审,提出推荐意见后,报送省商务厅;

(三)省商务厅组织专家组对特色商业街进行资料审查、现 场评审和专家论证,对符合安徽省特色商业街认定标准的,提请省特色商业街认定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并通过门户网站对外公示;

(四)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省商务厅确认并发文命名,颁发“安徽特色商业街”牌匾和证书。

第七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激励机制

(一)经认定的安徽特色商业街管理机构,可以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展示该项命名。

(二)省有关主管部门对特色商业街的创建工作应给予政策支持,并推荐申报国家有关项目等。

第八条 对获得认定的“安徽特色商业街”进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审一次,对管理不善或经营消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特色商业街美誉度下降,或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不符合认定标准的,省商务厅可采取限期整改至取消摘牌等措施,并予以公示。

第九条

商业街区园林植物配置初探 篇6

1.1 美化街景

植物景观作为商业街景观中柔化硬质景观的重要元素, 不仅自成一景, 还可以与其它景观组成新的景观, 创造景色宜人的商业空间。各种色彩、质地的植物和临街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单调生硬的线条, 给人以自然、宁静及艺术的享受。

1.2 营造空间

良好的植物将更多的自然元素引入城市, 增加商业街整体视觉效果。可以用植物来划分空间, 组织行人路线。通过树木的孤植、列植、环植、丛植、绿篱、花坛等景观设计形式, 形成特色步行空间和小型活动空间, 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 商业街区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2.1 充分发挥乔木的遮荫降温作用

配置方式除行道树外, 可采用各种树池形式, 或设置木质围树椅, 或采用树木围合形成绿色休闲空间。在植物围合之中淡化商业街区的喧闹, 达到闹中求静的效果。

2.2 采用多样化植物配置手法

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 空间有限, 在植物配置上要将美观和实用功能结合起来, 采用多样化植物配置形式。通过合理利用乔木与灌木、地被、时令花卉等多层次的搭配, 创造多功能环境, 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

3 商业街区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3.1 现代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大型购物中心往往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旨在休闲娱乐相结合, 增加游客购物乐趣, 因此植物景观的有序性、简约性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尤为重要。这类商业街区景观营造模式一般以花池、树池、容器种植等简约的种植方式为主。例如北京朝阳银河SOHO, 优美的建筑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 在每栋建筑的中庭设置种植池, 种植池随着建筑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 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 四面环绕、引人入胜的景观环境。

3.2 特色步行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这类商业街区常常与旧城改造相结合, 为旧城改造带来生机, 植物景观多富于想象力和细节设计, 尤其树池和容器种植成为该类商业街的主要种植形式。

如北京太古里商业街, 街道空间相对狭小、相互交错富于变化、人流量大, 该类在整体设计上讲究主题一致, 营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氛围。树池种植用于狭窄或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 植物以国槐、白蜡为主, 树池边缘镶嵌着修剪整齐的黄杨;植物的体量与建筑尺度相互协调, 同时植物曲折多姿的枝干与建筑物平直的线条产生一种动态平衡的效果。容器种植也是其营造方式, 布置上与景观空间及小品的体量关系、造型关系、色彩关系相协调, 根据商业街人流密集程度灵活调整;容器种植的形式主要有盆栽绿植、盆花、种植槽、种植箱等, 盆栽植有肉桂、金钱树等观赏性强的植物, 种植槽、种植箱种植了草本花卉, 有地被菊、鼠尾草、八宝景天, 色彩鲜艳。

3.3 传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传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又可分为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演化型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两种类型。

前者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商业圈, 通过精心规划和修整, 挖掘并展示其人文内涵, 从而营造饱含历史气息的商业景观, 在植物造景方面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节点处布置花坛, 形成景观视觉焦点。 (2) 沿着线性街道空间两侧或中间行列式种植乔木, 行列种植要注意与建筑的关系, 不能影响橱窗的视线;连续种植的乔木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3) 树池、花池及种植容器零星布置, 丰富景观空间格局。如北京前门步行街, 是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商业街, 在植物方面, 一系列种植容器沿步行街的线性空间布置, 种植小乔木、大灌木和草本花卉, 有白玉兰、黄杨、金焰绣线菊等, 组成的序列感给人视觉享受。

后者主要集中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城地段, 通常保留原有建筑和景观格局, 植物景观上主要以树池的形式对原有古树进行保护。例如北京什刹海观景区,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 岸边原有旱柳、垂柳, 利用树池进行保护再利用。再如北京南锣鼓巷商业街, 街中原有槐树、榆树等古树很好地保留下来, 结合橱窗、屋檐等设计增添了街道的趣味性, 以此来活跃沉稳而古朴的景观氛围。

4 结语

当代社会随着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 植物景观在商业街区设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 植物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元素, 应注重其内在的自然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 植物随着时间推移所展现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变化为商业街硬质景观注入活力, 因此通过植物营造来提升商业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指出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在美化街景、营造空间方面的功能, 基于此提出了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并结合成功的建设实例、针对具体的街道提出了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以期为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篇7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传统商业街区形成各自独具特点的风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代表着城市的不同特色,与城市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但传统商业街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短期回报的高额利润具有强大吸引力,开发商急功进利,形成破坏性扩建,传统商业街昔日的风采再也找不到了,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韵味;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及大规模的商业空间,如大型超市、综合百货商场及购物中心等。随着现代设计手法的引入,新建的商业环境更加的舒适优美,完善的公共设施及优美的环境,为人们带来了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方位的享受。这些变化使传统商业街使吸引力大不如前,传统商业街正在遭受致命的冲击。面对这一情况,正确认识传统商业街区,恢复传统文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传统商业街区的概念

传统商业街区是过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遗迹。这样的反映某一时期文化特色的街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街区。最早反映保护历史价值的建筑、地段的国际宪章,是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CIAM)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这个宪章早就指出社会特征决定着其个性和特性决定着城市的体型结构。所以大力倡导保护好所有极具价值的体现着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一方面尽可能的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一方面努力的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1987年在华盛顿通过的《华盛顿宪章》涉及到保护城市化地段的内容:“应该予以保护地价值是城市的特色以及形象地表现那个特色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体,尤其是有结构、体积、风格、尺度、材料色彩和装饰所决定的建筑物的形式和面貌……”。

传统商业街区既有历史街区的特性又有商业特性,由传统街道、建筑群及文物建筑所构成,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对表达城市历史文化传统有重要作用。承载着过去的生活信息。传统商业街具有活力、人情味,往往是一个市镇中文化气息最浓,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它既是人类过去生活的载体,也是历史物质空间的遗存。同时,有相当数量的传统商业街仍然承担着当今社会生活的功能。手工艺品、糖果烟酒、古玩字画、土特产品及风味饮食等常常是传统商业街所经营的商品。

2 传统商业街区的街道空间特色

2.1 街道空间比例与尺度

街道空间舒适度与街道空间尺度大小和比例的处理情况有关,建设一条街是从这条街预计的功能出发,由此来设计街道空间的大小和比例。人们正常视野范围在垂直方向是60°,但只有在45°视角范围内才可看清细节。要想使得街道与两边的建筑物能够组成一个完美舒适的空间就要把街道的高度与宽度的比设置为1:1。如此一来,人在街道的一端,45°的视野可以看到建筑物从底部至顶部的全部立面,这样使人们感觉到强烈的围合感但又没有压抑的感觉。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大于1:1时,正好使得所围合的空间比例关系适中,给人一种庇护感,使人们有一些拥挤的感觉。这种比例的街道在传统街区的街巷中时常可以发现,它带给人们以亲切感。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小于1:1时,高度与宽度比例的增加,此时街道的围合感也随之降低,亲切感也大大减少。这样的建筑物的完全不能空间的垂直界面存在,以仅仅具有空间边缘的作用(图1)。

传统商业街道的空间尺度正是充分的考虑了空间的舒适度。通常情况下,沿街的商铺大多为一、二层建筑,街道高度与宽度比例多为1:1.2~2,街道宽的时候为8米到10米,窄的时候有4米。这样的宽度,满足人们在这样不是很宽的空间里更加方便的进行贸易活动。既没有拥挤感,又满足商业活动场所范围的需求。人们行走在繁华活跃的街上能有一种亲切感。

2.2 传统街道与建筑之间的复合空间

传统商业街沿街店面相互邻接,商店、作坊以及店主住房都是组合在一起的,店面的构成通常情况下都是前店后坊或者前店后宅。这样一来的话有店前台阶上、街道两侧就作为了商业街道与沿街建筑两者的过渡的复合空间,利用好这样的复合空间,采取散设的小摊或者搭建棚子这样的措施就可以使得街道与建筑物达到过渡。通常在店面开敞,前部设有檐廊,与外部街道空间相连接;或者更简单的形式,在店面门前摆个小摊,上面支出个棚子。从传统街道空间特点上讲,由外部的街道空间向沿街的店铺内部空间渗透过渡,空间层次由街道外部空间到檐廊空间再到店铺空间。

这种过渡的复合空间是街道空间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商业空间。它的产生能够弱化由街道空间直接转变到店铺空间。它担任着交通空间的作用;延伸了销售空间,使店铺内的有效面积得以扩大。左邻右舍可以在这过渡空间吃饭、聊天等,加强邻里之间的亲情关系,增添丰富生活气息。正是这种复合过渡空间的存在,才使得传统商业街道更具活力、更具人情味。

3 传统商业街中建筑的形态分析

3.1 前店后坊(宅)的格局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商业和手工业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这样延续下来的。直至宋代有关里坊制度得到改进之后,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的格局流行开来,把手工业和商业融合在一起发展完全符合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发展。这样的商业街格局是明清到民国的建筑最普遍的特征,甚至在目前的传统商业建筑也可看到。在封建社会时期绝大部分的商业者都是兼手工业者和商人两职,从生产效益和经营利润中赚钱。因为,只能进行小规模商品买卖的商人,在开始的时候资金都比较少,因此把钱都大部分的投资在商业活动之中,而对店铺的要求较低。然而一间店铺的建立仅仅是向着街道将沿街的住宅或作坊设置门窗,并不需要特殊的场所。这样前面面向街道一面作为店铺,经营买卖,后面多作为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或者商人的居住地点。作坊兼设店铺,这就是前店后坊的格局形式。前店后宅的格局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经商,多靠家人或族人合力经营。

3.2 临街开敞式格局

传统的商业建筑格局,多为前店后宅,前店后坊,店宅合一,店坊合一的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使各种店铺比邻,形成了商业街道的丰富立面(图2)。店铺为了招揽生意,都向邻街的一面开设门、窗,顾客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店铺内的货品,不需要做专门的宣传,一旦发现自己所要买的商品,视线和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过去,就可以去交易。有一些店铺或商贩,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将店内货品摆放到街道两侧的店铺前,或将货物陈列于门首,结合叫卖、表演等多种宣传手段,更具吸引力,使商品更好销售。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扩大了营业面,售卖活动直接在室外进行,对于那些路过的顾客也是一种潜在吸引。邻街营业,人们围观、挑选、购买等一系列活动都在室外或半室外进行,活动所占据的是街道空间,这样不仅节省了店铺的面积,而且使街道更具吸引力。

3.3 世俗性和外向性

商业建筑是由生活的需要所产生的,它决定了商业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之间的差异,它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场所,无论是街道空间还是建筑实体,都应以人们日常活动的需要为尺度。商业建筑从产生开始就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一般采用民居的形式,结合商业经营的特殊需要,形成了商业建筑,以最合理经济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商业建筑虽然脱胎于民居,但两者有较大的不同。民居有较强的私密性,有蔽护、防范的功能;而商业建筑要有一种外向性,商业活动本身就需要在外向的空间中发生,所以店面总是尽量开敞,街旁设置小摊等,给人一种亲切近人的气氛,方便吸引、招揽顾客。

4 总结

传统商业街区是社会结构和城镇发展的细胞,是人类聚集生息、生产的居住载体。这种根植于地方的东西是中华灿烂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质朴隽永,是地方文化之本和历史记忆。它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风格影响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己动手建造起来的一种生活生产场所。

传统商业街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需要整治与更新。一方面要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持和完善原有环境的合理性,引进新的机制与活力,使传统商业街区成为富有活力的有机生命体。

摘要:传统商业街区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商民们长期的巨额财富运作积累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灿烂的商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本文论述了传统商业街的物质空间形态,剖析了传统商业街的深厚价值。对传统商业街的空间构成方式、街道空间特色、商业建筑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传统商业街区,物质空间形态,价值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扬.盖尔著,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4](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空间的设计》[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业特色街区 篇8

什么是街区?首先,街区这个词本是外来词(block),国外的街区通常指的是一个区域,而非一条或几条街道。以我理解,街区是一个面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个线性的街道。因此,街区涵盖了建筑、环境(自然和人工)、各种功能的街道,当然还包括在这空间内活动的人和发生的事。

街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多种类型。笔者查阅资料总结如下:

1. 依据土地使用性质划分

依据街区主导土地使用性质为分类标准,街区可分商业街区、居住街区、工业街区、行政办公街区、学校街区、公共空间街区(绿地、公园、广场)等,此街区类型是依据功能而分,不同功能的街区是形成城市多样物质空间的基础。例如:商业街区:南京路步行街、徐家汇商业圈、城煌庙商业街、四川北路商业街等;居住街区:静安别墅街区、南普庆里居住区等;工业街区:威海路汽配街、襄阳南路电子电器街、宜山路建材家具街等;行政办公街区:淮海路商业圈等;学校街区:杨浦区政通路(国定路至淞沪路)等;公共空间街区(绿地、公园、广场):不夜城绿地、静安公园、人民广场等。

2. 依据人的视觉感知与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历史积淀划分

依据人的视觉感知与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历史积淀,街区可分为一般性与标志性街区。一般性街区指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普通街区或背景街区,构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是城市自然与社会特征的重要载体;标志性街区指城市中占少数的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或深厚历史积淀的街区,具有较强的视觉感知性,容易为市民或游客留下深刻的记忆,也是城市经营的品牌。例:一般性街区:四平路、复兴路、河南路、西藏路等;标志性街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衡山路文化娱乐休闲街、田子坊、新天地等。

3. 依据街区的空间使用模式划分

依据街区的空间使用模式可分为围合式街区与占有式街区。围合式街区指建筑沿街区周边布置,中间形成围合的公共空间的街区模式。围合式街区具有明晰的层次性,面向街道的界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性;内部界面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向心性,围合空间具有较强的场所感,是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平台。占有式街区指建筑位于街区的几何中心或重要位置,建筑而不是空间成为整个街区的核心。占有式街区具有较强的外向性与异质性。例:围合式街区:人民广场、时代广场;占有式街区:陆家嘴、五角场。

二、从“城市角色”角度分析最令我感动的街区

所选街区:静安公园及其周边的商业休闲街区(包括静安公园、久光百货、静安寺、越洋广场及其相关街道环境)

1. 街区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静安公园位于南京西路1649号,静安古寺对面,南临延安中路,西接华山路,占地面积为3.36万平方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辟建静安寺路公墓,俗称“外国坟山”,1953年市人民政府投资18万元将公墓改建成公园。街临久光百货、静安寺、越洋广场。

2. 街区所属类型

依据街区主导土地使用性质为分类标准:公共空间街区

依据人的视觉感知与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历史积淀:标志性街区

依据街区的空间使用模式:围合式街区

3. 街区空间特色

街区尺度:随功能要求和场景变化,尺度转换自然。环绕一周,街区总体尺度为中小型,面积不大但功能丰富,综合性强,环境复杂却不繁乱,热闹却又清新怡人,生活氛围浓厚,吸引大量不同目的各类人群。场景丰富,实用性强。

街区界面:建筑vs道路vs自然环境,即三者之间在各个方面的协调处理和互相作用。

特色一:“水泥森林”与“绿色森林”结合的处理手法

(1)近距离手法:越洋广场和静安公园接合处的街道处理。

解决方法:接高楼一侧延续“竖向森林”的垂直景观感,即植以高树,有选择的令建筑立面若隐若现,增加意趣与美感;另一侧朝向公园,辅以精心修剪的绿地,在不大的面积中营造水平的视线开敞感。可谓一方是“松弛的限定”,一方为“充实的围合”。迎合这种街道的空间特色,靠高树一侧置以座椅,朝向草坪,借树荫,舒畅观景,合理又平添情趣。

(2)远距离手法:静安公园公共支路与视野所及远处高楼的视觉处理。

解决手法:远景的高层建筑高度、形态、立面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作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与公园毗邻的城市支路,这些建筑被作为背景处理。为达到视觉的美感而利用公园的各种绿化树木进行遮挡、显露的适当处理,树木与建筑形成远近景色互相渗透的关系,近者拿来,远者也纳入借鉴范畴,从视线角度加以利用。结果形成了层次感强、和谐而自然的效果。这是“街道的线域”成为“街区的面域”过程中重要的手法之一。

特色二:街道左右界面的合理差异性以及主路支路界面的巧妙转化

前面已涉及到道路界面的一些手法,街道乃至整个街区的界面状况会对人的感知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将重点放在街区氛围过渡处。通向公园入口的林荫大道上,是从商业区进入公园的过渡区域,进入的转角处,宜人尺度的餐饮小店呈现出欢迎的姿态,人气十足,道路两旁高耸的树木和略有起伏的草坪以及零零散散的座椅,预示着街区氛围由紧到松,进入休闲娱乐的惬意环境。

由此林荫大道转入支路,又可发现另一番景色,一旁是“水泥森林”与“绿色森林”的重重交错,另一边被打开舒展:平坦的草坪与远处的颇富层次感的城市景观。草皮面积本不大,但目之所及皆是,树木退远而植,与远处高层建筑同作背景。给人的感觉是进入了封闭的圈子,却仍能舒展视线和心情。“有的时候,将视野放小,才能感受到更大的世界”,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4. 街区使用人群及使用者反馈

实地交流和查阅网上评论后,得到使用人群的基本情况以及使用者对这片街区的评价:

使用人群情况:在这片街区驻足或游动的人群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周边的居民,占主要部分;二是逛街的游客;三是周围商区的白领等工作人员。他们现身说法,亲切评价:

A:公园不要钱的,有很多老人在里面的,休息休息不错,闹中取静吧。

B:不要门票,蛮热闹的,很多社区街道活动什么的都在那里办。

C:其实我一直把它当弄堂穿着超近道。

D:那边人挺多的,下午会有很多老人用水写字,环境挺不错的,在里面走走蛮好的。

E:由于面积小,又在闹市区所以公园里始终人气旺盛。F:早上有很多老头老太在那里锻炼身体,对面就是久光。G:每次路过静安寺都喜欢进这个公园里坐坐,也常常和朋友约在这里聊天什么的。入门的那条通道旁的梧桐树长得好茂盛啊,再大的太阳也不怕晒,所以下面的长椅经常客满。好多新人都会选这里作为外景地,草坪、池塘、还有一幢东南亚风格的木屋,镜头里应该挺不错的。

H:没事的时候或者经过时都会去散散心。

I:找个僻静的地方,整理下思绪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J:在这寸土寸金的静安寺附近,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能有这样一片让人放松身心的绿色是多么美妙啊。

K:环境很好,想必附近小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在清晨,在悠闲的午后,或者是在夏夜晚餐之后来公园里散步一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L:草地上很多小朋友在嬉戏,吹肥皂泡的、满地打滚的、追逐的,多么美好的场面。

M:公园门口的路两边种着高大的、不知道什么树,人们坐在它的树影下,迎面微风阵阵,多惬意。

评价多针对于静安公园及其直接邻近街道,但也可从中感受整片大范围街区带给使用者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作为一个有松有驰、面积不大、功能复合度高却不混杂、有历史积淀也有现代气息的街区,它的使用价值在人们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5. 街区“感动元素”

选择了这样一个看似不是很典型的街区,是因为笔者实地去了一次就被它的氛围感动,在完成从越洋广场到久光百货,再到静安寺,最后到达静安公园的过程中,身边的人、景物、场景氛围、速度感、节奏感一直在变化,却又那么过渡自然,让人身体和精神达到最大程度的舒适,甚至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疲惫感。街区没有鲜明的定位和主题,却已经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对使用者负责的街区的标准。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浑然天成。建筑、街道、环境等等元素不仅仅是功能的独立表达,而更是一种生活味道。

三、街区“城市角色”总结分析

商业特色街区 篇9

澳门望德堂坊街区俗称“疯堂区”, 过去称进教围, 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望德堂区西南。坊内以前有一麻疯病院, 故有“疯堂区”之称, 后来许多华人在此坊加入教会, 故又有进教围称号, 宗教色彩浓烈, 至近代此况才消逝。望德堂坊街区包括的街道有疯堂斜巷、美珊枝街、疯堂中斜巷、疯堂围、疯堂里、圣美基街、马忌士街、圣禄杞街、疯堂新街、圣母堂前地与和隆街 (如图3、4) 。1984年整个坊区被列入政府重点保护文化财产之一, 分别在1987年和2002年被翻修两次, 以往曾有多个政府部门曾以这些平房作为办事处, 如反贪公署、环境委员会等, 如今则有澳门社会保障基金和澳门社会工作局在该区设总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坊内也开始兴起艺术文化事业, 更有协会关注坊内的创意产业。这里是澳门典型的以创意产业为导向的特色街区。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有过这样的阐述:“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 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 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当具体的人融入被创建的可见的环境中时, 每一幢建筑, 每一棵树, 每一个招牌, 甚至是道路的宽窄, 指示牌的多少都会传递此时此地环境的信息, 这种信息最终经过所见者的意识而变得有实际意义。而环境意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从城市的几何空间出发, 研究非常具体的环境元素如何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印记。所以从环境意象角度解读特色街区建设, 主要是从环境元素的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向性进行理解。

一、望德堂坊街区的可读性——空间构成

在环境意象中, 可读性是指构成空间的元素十分清晰。意思是人们能够快速地进入到这个空间中, 并且空间中的元素有很高的辨识度, 从而使人们走在其中不会迷失方向。处在三维空间中的人, 要确定自己的地理位置就必须知道自己的坐标位置, 在一个街区环境中坐标位置是由具体的街道、建筑等物体来确定的。再进一步分析, 如果要从街区的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 有时还要有时间维度的介入才可以。而一般而言, 人们通常都会从空间构成的角度去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这就要求街区必须有一定的可读性, 空间元素必须清晰。

从空间构成的角度看, 望德堂坊街区在澳门半岛的中心区域, 毗邻东望洋山又与澳门著名的标志性景点大三巴距离不远, 被大炮台山镜湖马路、水坑尾、荷兰园大马路与西坟马路所包围, 区域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设施齐备, 从望德堂坊街区出发, 不管向哪个方向都能到达澳门半岛上其他著名的街区或者景点 (如图5、6) 。而在澳门半岛上分布着22座建筑和相邻的8块前地 (前地是指建筑前面的空地或广场) 组成的澳门历史城区, 并且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是中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样的地理空间中要发展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街区, 本身就有其重大意义, 但也有一定的难度。仔细观察地图, 可看到望德堂坊街区在望德堂区的西南部, 望德堂区在澳门半岛的中西部位置。所以从地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望德堂坊街区就在整个澳门半岛的中心位置。作为澳门七大区中最小的一个, 望德堂区是以贾伯乐提督街、美副将大马路、海边马路以及东望洋斜巷为边界的。在区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望德圣母堂, 这也是望德堂区和望德堂坊名字的由来。

任何街区的管理者以及居住其中的居民, 都无法要求进入这里的游客先去了解街区的历史和在整个大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整个街区的认识是从街区中具体的建筑风格、道路规划、指示系统、环境绿化等事物上获得的。具体而言就是整个街区应更具可读性, 整个街区的风格不要有太多的模糊性, 其中核心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是整个街区的建筑风格必须要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性, 能够容易让具有一般常识的人认识这是某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倾向。在望德堂坊街区中, 我们能够辨识出典型的南欧风格的葡式建筑, 尽管其中也有很多的中式风格的体现,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解读它的风格特点。二是要求街区中的指示系统必须严格遵守统一标准与风格, 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多样性而让指示系统出现不一致。这是街区功能完整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在望德堂坊街区中, 这种指示系统不仅仅是确定地理位置, 而是代表望德堂区, 甚至是整个澳门城市规划的一种风格,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部分。

二、望德堂坊街区的意象营造——公众印象

居住在一个街区中的人, 或是来这个街区旅游、购物、访问的其他地区的人, 都是这个街区中的观察者与体验者, 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 都会对街区环境做出自己的判断与理解。如果把人群进行细分, 比如按照年龄、职业、性格、性别等进行分组, 那么每一组人群的印象都将趋于相同, 这就是公众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 要想得到鲜明的公众印象就必须得重视街区意象营造。望德堂坊街区给人的公众印象或许从它的典型历史建筑中可窥见一、二。

如果望德堂坊街区以疯堂斜巷作为主轴, 望德圣母堂、仁慈堂婆仔屋为两个支撑点, 就可将整个街区内的风格勾勒出来。疯堂斜巷巷子的两旁伫立了许多黄白色、黄褐色交接的葡萄牙建筑, 美丽的房子、石头小路, 很有欧洲山城小镇的气氛。其建筑风格受葡萄牙式的南欧风格影响甚深, 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岭南风格建筑。而整个望德堂坊街区的建筑都是类似的风格, 自19世纪末坊区重建至1930年这段时间, 坊内建有多栋两层高的楼房, 并形成巧妙的长方形街道区, 部分在1970年代后拆建, 但至今仍有一些留存, 主要集中在疯堂中斜巷以北。经历两次翻修后, 这些旧楼房的外墙都呈现红色与黄色, 装裱成了20世纪20年代特色的市区房屋, 并在路面铺上葡式碎石, 改装欧式街灯, 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景点 (如图7、8) 。

隶属于天主教会的望德圣母堂是整个街区的核心, 有着400多年的历史, 但现存的望德圣母堂则是100多年前所奠定的规模。望德圣母堂是澳门最早的一间华人教堂, 曾是澳门主教的座堂, 为澳门教区成立后第一座主教座堂。由于昔日在教堂后侧曾设有麻疯院, 故有人将此教堂称作疯堂庙。每逢新任主教到澳门就职, 必先到望德圣母堂领取法杖, 以行使其权责。现在望德圣母堂前还存有一个镌刻着“望德十字架, 1637年立”的拉丁文的石制十字架 (如图9、10) 。因此, 可见望德圣母堂在澳门天主教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通过望德圣母堂的发展历史, 可以了解整个望德堂区, 甚至澳门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

从典型的建筑与街区可以看出, 望德堂坊街区的整体意象营造就是充满南部欧洲风情的旧街小巷, 并以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为核心。在此基础上, 或许我们就不难理解望德堂坊街区的整体公众印象。而公众印象的确立反过来会不断强化整个街区的功能定位, 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及文化与创意机构入驻, 这无形的公众印象以螺旋上升的趋势共同促进着街区的不断发展。

三、望德堂坊街区的结构与个性——功能体现

望德堂坊街区的澳门创意产业区于2000年完成, 这并不是一个偶发的行为, 背后有其合理合情的原因。当时澳门整体的经济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 大家都在思考产业的创新以及多元化发展之路。同时在澳门出现了一些有抱负的文化创意人才和团体, 在他们的努力与推动下, 大家发现其实澳门是非常适合进行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城市。最终在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下, 文化与创意产业成为望德堂坊街区重新规划的最重要的支撑点。

既然在功能设计上要满足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 那么在有形结构上就要配合这一切。在望德堂坊街区中的望德堂和隆街及疯堂斜巷之间的几幢建筑就是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 (如图11) 。这个校址是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学校建筑的整体设计参考了地中海小镇的建筑风格, 外墙颜色以黄色及红色为主, 其建筑能融合于望德堂区的整体风格, 在现行文物保护条例及文化局的指引下, 建筑外型及室内构造亦被保留下来, 并加入各种新的元素赋予新的活力, 如学校转角处的入口花园 (如图12) , 在重整复修后, 花园内的栏栅、砖头、金属棚架等元素, 渗透了改造前的建筑味道。

从历史建筑原有的但现在又不需要的功能中脱离出来, 重新进行规划与设计, 也就是从街区的结构上入手塑造新的街区个性, 创造新的功能。在疯堂斜巷中, 将具有百年历史与人文情怀的婆仔屋, 转变成为今天许多游客与文艺青年必去的“仁慈堂婆仔屋”, 这是一种街区功能重新定位的典型尝试。仁慈堂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叫“贫穷者之家”, 建成时间超过一百年, 属澳门仁慈堂的物业, 位于澳门望德堂疯堂斜巷尽头。二战日本侵华期间, 大量上海葡侨避难来到澳门, 婆仔屋成为专门收容难民和穷人的地方, 之后成为一所女子老人院。住在里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 附近的街坊便叫其作“婆仔屋”。毫无疑问, 正是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 仁慈堂婆仔屋”才能历久弥新地焕发着自己的魅力。仁慈堂婆仔屋艺术空间现有面积约1300平方米, 包括两幢隔着院子对望的古老葡式二层建筑物, 共有32个大小约16平方米的房间, 这些房间现在被用作进行展览及不同的艺术工作室, 包括染布坊、儿童艺术游玩室、陶艺工作室等, 定期举办包括儿童和成人都可参与的各种不同的艺术活动, 而婆仔书房及婆仔音乐室则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书刊杂志和另类音乐CD供人收藏。

同样位于疯堂斜巷10号的“疯堂十号创意园”是从民宅辗转而来, 主要是提供艺术展示场地与平台, 旨在支持澳门发展艺术和文创事业, 尤其支持年轻艺术家及新成立的艺团。创意园区设有两个展览厅和10间小型展室, 并设有艺术教室、图书室及表演区, 每一位创作者可以免费使用展室16个工作日左右。功能定位为为一些有志于艺术创作的新人提供舞台, 已经有很多的澳门年轻人从这里走上了文艺创作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创意园区的功能定位是正确的。来到这里会看到鹅黄的阳台、墨绿的百叶门窗, 室内的壁炉、石柱、旋转楼梯营造出的艺术意味。而老房子发散出的古典气息, 处处保留着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貌, 使得这里的环境气氛与现实功能也显得非常契合。

在望德堂坊街区中, 除了这些已有的并且已经获得认可的文化创意场所之外, 在整个区域也有很多其他的可供创意人才发挥自己才华的机构。这在功能的设计上是完全按照最初的设定来操作的, 而这也就是望德堂坊街区展现给世人的个性所在。

四、望德堂坊街区的可意象性——大众感知

在街区的物质环境中, 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 就是“可意象性”的含义。形状、颜色或者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 这也可以称为“可读性”, 或是更高意义上的“可见性”, 物体不只是被看见, 而且是强烈、清晰地被感知。从这一特殊意义上讲, 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 (外显的、可读或是可见的) 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 应该能够吸引视觉与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整个望德堂坊街区位于澳门本岛的中心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都能比较方便的到达澳门本岛不同的著名地点。距离大炮台, 即澳门博物馆近200米, 距离大三巴牌坊约400米, 距离市中心议事亭前地约400米。这其实给了整个街区一个清晰连贯的地理感知, 让人们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方便地读取它的位置。如果要让整个街区的道路、指示牌、建筑、绿化等都达到一种和谐, 并且能够被人们很容易地感知、读取, 就要在“可意象性”上作出最大的努力“。可意象性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固定、有限、整体、或是有秩序, 尽管它有可能有时具有这些特征;它也并不意味着清晰、显见、新奇或是平淡。整个环境的构成十分复杂, 表面的意象很容易令人厌烦, 而且只能够指向生活环境的少数几个特征。”

在望德堂坊的街道上, 我们可以看到重新修葺一新、充满异国风情的传统建筑, 这是整个望德堂坊街区中最典型的街道特点, 也是最为吸引游客的表面环境意象 (如图13、14) 。这些漂亮的建筑所承担的功能应该是表面意象性的一个延伸, 只有人们确切地知道这些街区中的创意机构、店铺、政府机构等能够带来什么样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收益时, 街区的华美外表与背后的历史典故, 才能体现其最高的价值。这是因为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双向的过程, 通过环境表面的颜色、形状、图案, 重新训练观察者, 让观察者把图解与现实对照起来, 也就是对环境的相关性有了了解, 只有表面的环境意象与深层次的功能之间建立顺畅的相互联系, 才能给深处其中的人带来完整的体验和强烈细腻的感知。

五、望德堂坊街区的未来发展——渐进提升

从望德堂坊街区整体的规划、设计、维护、发展来分析, 现有的状况是比较符合澳门未来发展方向的。任何具有一定历史人文价值的旧街老巷, 重新进行活化与开发都是一个螺旋式的渐进提升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澳门这样一个各方利益均衡, 法律法规健全, 私有财产保护十分严苛的地区, 对街道建筑等进行重新活化的每一步都要十分小心, 经过严格的论证后才能付诸实施。在环境意象的形成中, 人们在头脑中对外部环境进行归纳而形成图像, 这种图像一旦与心理预期不符或严重背离, 要想再纠正过来就十分困难。再者环境意象的形成会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对于望德堂坊街区的每一次外部环境的改动, 以及内核功能的改变都要照顾到最大人群的利益与感受, 只能渐进提升而不能盲目冒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种提升。

首先要激发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推动者、从业者打破一个所谓的“圈子”的束缚, 把自己活力与创意的触角延伸到街区的每一个角落, 慢慢地把文化、创意活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是在街区中发展文化与创意产业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也是因为在望德堂坊街区中并不是所有的建筑以及机构都是为文化与创意产业而存在的, 到目前为止在这一区域中还有大量的民宅和一些商铺, 所以无法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去扶持文化与创意产业, 必须得考虑生活在整个街区中的居民和其他从业者的利益。只有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 才能长期发展不断积累 (图15、16) 。

其次借鉴澳门域外特色街区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在发展文化与创意产业上比较成功的一些案例。所谓借鉴并不是原样照抄, 毕竟每个地区的文化、风俗、法规都是有所不同的, 而在发展中保留自己的特色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更进一步就是“走出去, 引进来”, 把澳门自己的优秀创意人才、产品推荐出去, 也要把其他地区的相关人才、产品引进来,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最后是政府相关机构在法律法规制定、启动资金援助上要有一定作为;同时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上也要跟上。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初期, 面对的是市场前景不明朗, 人才聚集周期长等一些问题, 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支持。目前在望德堂坊街区中有一些创意设计机构是澳门政府相关部门在资助, 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而是以推荐和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为目标。这一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与鼓励的。

无论以何种视角观察目前望德堂坊街区的发展, 其将来的前景肯定是乐观的。环境意象的营造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街区的空间构成所涉及到的城市规划、环境治理要透过时间的积累与验证, 谨慎地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才行;公众印象是环境意象的结果, 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与发展才可与时俱进;街区的功能是环境意象具体化的重要保证, 也是当地居民有意愿参与进来的主要考虑;大众感知是整个街区的地理空间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深刻烙印。以望德堂街区为舞台, 以文化与创意产业为主体, 不同的环境意象元素在不断的碰撞与磨合中, 才能演化出街区成长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着.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彤军.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2) :81-84.

[3]单雯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商业特色街区 篇10

承德市政府侧重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的开发, 而忽视了避暑山庄特色步行街形象的整体塑造。文章试图打造具有承德文化底蕴、休闲与避暑山庄景区和谐为一体的旅游特色街区, 对全面提升承德市高端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步行街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 避暑山庄步行街形成主要因素, 这是外来游客和市民游玩避暑山庄时进出通行的必经之路, 现如今的商业步行街是由昔日小商贩自发形成的。

(一) 缺乏整体规划和定位。从整体规划来看, 步行街的定位模糊, 街区整体风貌不统一, 没有很好的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 这会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没有新鲜感, 导致游客满意度降低;从历史角度看街区的保护上意识较弱, 缺失文化氛围的营造;从商业营销角度来看, 业态配置不合理。

(二) 忽视文化内涵。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理论指导, 在避暑山庄步行街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文化要素的设计。

(三) 基础设施不完善。入驻商家的选择存在问题, 店铺特点不够明显, 项目单一, 重复, 产品档次低, 业态排布杂乱无章。

三、避暑山庄步行街发展对策

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建议:“在避暑山庄外围建立一个丰富的功能区, 如小广场、小餐饮、小商业等, 成为城市文化体验地、欢乐聚集地。”通过调研分析步行街的发展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 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避暑山庄步行街的综合开发要加强规划, 准确定位, 科学发展。深度挖掘承德市旅游文化资源, 可从街区形象、基础设施、旅游环境、经营与服务管理等方面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 真正做到原汁原味, 浓缩精华的特色街区。

(二) 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内涵不仅仅把文物古迹摆在其中, 而是需要从当地居民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人性化的街道等方面体现。

(三) 旅游特色街区的主体产业链

1.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区的使用功能比较注重环境和整体氛围的打造。功能区内部会设置一些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商铺, 涉及休闲、娱乐、文艺等方面, 如咖啡厅、酒吧、茶馆、书吧、画吧等。此类街区比较受年轻人、老友的欢迎, 来此可以唱游心声或闲适惬意或舒畅心灵。

2.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及特色小吃。步行街开发可从以下几个典型民俗做起。如表演捏泥人、吹糖人、剪纸、二鬼摔跤表演等。承德特色小吃如八沟烧饼、荞面饸饹、驴打滚、果丹皮、山珍野味等。开发旅游产品,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精巧且携带方便的工艺品, 如核桃、字画等。由此规划, 步行街可以带给游客独特民俗体验, 同时提供本地居民一处休闲场所。

3.人文景观街区。 (1) 植物配置。步行街内现有植物多以大乔木为主, 冬季景观略显单一。为提升步行街空间品质, 可尝试利用不同层次的乔、灌、草本植物来保证四季景观的多样性, 在树种选择上以地方树种为主。如乔木类银杏、梧桐、山桃、梨、杏、山楂等;灌木类樱桃、迎春等;藤本类山葡萄、软枣等;彩叶树紫叶李, 红枫等。提供游客及本地居民参与的机会, 实现人们赏叶、观花、品尝等乐趣。 (2) 休闲座椅。步行街休憩座椅的质量直接影响居民对户外空间的使用率, 人们停留、观赏、等候都需要休憩座椅。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看选择圆形、弧形、曲线弱化棱角的座椅形式;从材质上多选择木质, 木塑, 防水, 防潮, 能简单的实现个性化造型。 (3) 地面铺装。步行街景观设施设计中延续传统的青砖作为主要的堆筑材料, 装饰构件材料可以选用石材雕刻, 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本着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步行街内应在高差处设计无障碍通道, 在一些地方设置可移动的护栏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 (4) 雕塑小品。在步行街中, 可以设计一处还原生活体验区。例如展示清朝民国初期承德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 用一个院落复原这个家庭的厨房、书房、堂屋等。在整条街上, 可设计雕塑小品如斗蟋蟀, 钓鱼, 遛鸟等。向参观者呈现老承德的生活状态, 感受承德几乎要失传的老承德民俗生活场景。 (5) 照明设计。设计一系列关于本地文化特征灯具造型, 如道路照明灯、草坪灯、景观灯、LED树灯、壁灯、水下灯等。良好的开展夜游项目真正做好景观视觉效果的延续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的营造来烘托空间气氛。

旅游特色街区的快速发展能够为承德市旅游注入强劲活力。加强对老街区传统文化的保护, 突显城市文化内涵, 有效满足游客和市民的文化体验需求, 提升承德市的美誉度, 推进承德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提高。

摘要:旅游特色街区兼备了商业、旅游餐饮等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特色区域。一方面通过街区独特的营销脉络吸引游客或当地居民前来购物;另一方面避暑山庄步行街特殊的地理位置承载非购物功能, 游客通过感知, 体验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

关键词:旅游特色街区,发展对策,避暑山庄步行街

参考文献

上一篇:资金净流入下一篇:安全性的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