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共9篇)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1
一、研究现状
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20 世纪60 年代的欧洲提出的,进入到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正式提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直到2015 年4 月,国家城乡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才对外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功能。随着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商业化,出现了一批商业古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也从单一的“保护”角度,逐步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创意旅游开发”、“街区商业开发模式”、“公众参与”、“视听味觉开发”等多种研究角度[1],并且更多的研究主题是围绕“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维持”展开的。这也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至于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提出具有时效性的方案、策略,仍是当下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将以商业古街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与措施。
二、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开发现状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遍布各省,几乎在各大历史名城都有出现。其以当地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开发形式,在保留原有建筑以及街道风貌的基础上,销售当地特产,展现民俗文化。其以安徽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为主要代表。但当下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老街也出现了诸多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商业开发过度,对历史文化元素造成冲击
这是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共同存在的问题。过度的商业化使其逐渐演变为现代商业街、购物步行街,许多历史名街从此销声匿迹,建筑风貌也沦为文化的空壳。以北京南锣鼓巷、什刹海为例,其之所以落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多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店铺的进驻,使老北京文化变了味道,休闲、娱乐、购物占了太多的比重,与老北京巷弄格格不入。
(二)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由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大多是个人经营的店铺,加之疏于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市场上出现无特色商品泛滥、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宰客”,甚至销售虚假商品、食品安全无保障等现象,造成市场混乱。以屯溪老街为例,街巷中有很多移动摊位贩卖一些无特色的小商品,且店铺销售大多为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其要价高昂,且无统一定价。
(三)街区功能单一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出售商品和美食消费为主要功能,其结构功能过于单一,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也仅限于购物和饮食,因而限制了公众参与度。从社会效益来看,对文化的宣传只通过商品销售,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四)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尤其是美食街知名度的提高,环境问题变得严重,街道上垃圾、废水随处可见,加之机动车、自行车随意进入、停放,造成本身狭窄的街道拥挤不堪,噪音污染严重。
(五)古建筑缺乏维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古建筑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房屋结构变形,或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到破坏,由于无人负责、政府机构不重视、互相推诿等原因缺乏维护。
三、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对于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方文化的符号,历史文化内涵是其向世界发声的资本,也是脉络传承的核心。某种程度上,这强调的是对于“文脉”的把握和延续,“即其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积淀、社会经济水平四维时空组合。”[2]而对于商业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则包括两方面———建筑的维护与修缮,以及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在古建的维护方面,意味着在保留原有建筑、街道等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对单体建筑及街道桥梁进行定期维护,或是在不影响其外观和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防护和加固措施。而对于古建的修护工作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资金和技术[3],同时还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民众以及游客的监督举报。
其次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其首要途径是对于文化的发掘,将流于民间的传统手艺、风俗挖掘出来,在维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化包装,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北京传统京绣、剪纸,安徽黄梅戏,苏杭丝绸等等。而其形式并不拘泥于商品化销售,还可以出现表演、“传承人”讲解、游客参与互动等等,以多种形式将文化荟萃,并向世界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要坚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造成的产品造假、艺术失真等现象。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们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并通过市场监管、消费者监督的形式实现。
(二)注重创新旅游开发
保护商业古街的社会历史文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当下,文化的传承需要现代时尚元素的添加。某种意义上,商业古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作为推动力。
1.加强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商业古街的产品服务亦如企业商品销售,需要对市场情况有所把握,盲目地产品开发必然限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问卷调查、采访、短期试运营等方式,了解主要的消费者人群、消费者目的及倾向,进行摸底后,调整产业结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2.拓宽受众面,增强文化兼容性、包容性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面对的消费者除了当地游客以及周边城市外来游客外,还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需要考虑到消费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适当引入现代时尚品牌,或是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给予不同人群文化认同感。
3.综合开发视听味觉,增强消费者参与度
公众参与是推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当前公众参与仅拘泥于购物一种形式,消费者对文化的感受单一。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例如,当地曲艺表演、手工艺制作展示,并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增强对文化的体验;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多样化旅游项目开发,如江苏苏州平江路可开发游船参览路线。此外,调动游客的感官,例如,在视觉上增强店面外观色调、装饰、结构的文化特色,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游客对文化有全方位的感受。
4.增强旅游开发的专业性、规划性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需要进行专业的整体规划,统一市场商品定价,避免商品过度雷同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同时,要加强对于古街文化的对外宣传,通过多媒体放映、讲解员讲解等形式建立专业的讲解体系;对店铺进行专题规划,加强游客对街区的整体感受;在当地的传统节日或定期举行主题活动,以加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古街知名度。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原则。针对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利用当地有限的文化资源对外界产生“正外部性”影响。即是说,通过历史文化商业街作为传播当地文化的窗口,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避免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四)多方参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而机制的建立不是单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责任,其需要多方的参与。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下,与旅行社、当地居民以及游客协同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并且具体执行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监督。政府部门成立专门负责组,对商业古街进行定期的情况调查和调整,如进行古建的修缮、基础设施的完善。旅行社协同制订古街旅游开发具体方案,居民及游客负责监督,通过多渠道反映古街出现的问题。
结语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作为当下以及未来的旅游开发趋势,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在完整长效体制的管理下,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而其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因此,随着多方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文化认同感不断提高,商业古街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意义必然实现。
摘要: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古街)成为许多历史名城旅游开发的重点,而其中最主要的古街类型是以商品消费作为主要服务的形式,在展现城市文化的同时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但随着开发的深入,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譬如商业气息过浓、道路环境问题等等,阻碍了商业古街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发展问题,从开发与保护、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机制等角度提出几点关于古街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构想。
关键词:商业古街,历史文化保护,创新开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红,高鹏.城市历史街区的创意旅游开发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陈文君,陈俊翔.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8).
[3]安荔荔,薛秋.安徽宏村遗产地旅游建筑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8).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2
一、背景分析
××一期商街位于濠河之畔,处于城市商业中心,与繁华的南大街北段仅一步之遥。这样具有“钻石级”市口的商业街,当前缘何一时难“热”?在我们拿出策划方案之前,首先必须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据考察和分析,××一期商业步行街主要存在“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原因。
(一)、商街设计“先天不足”
1、大广场难搞大活动。步行街北广场扼××街、××路交汇处,西邻五星级大酒店,原本属于最能吸引公众“眼球”、最宜举办大型活动的商业舞台,能给商街源源不断注入人气。由于当初仅从景观角度设计广场的“旱式喷泉”、“简易花坛”,而没有考虑广场的商业价值,如今的广场很难发挥聚集人流、吸纳大 型活动的功能。广场热不起来,商街自然冷落。
2、“假山”成了“绊脚石”。步行街南入口处的“假山景观”,既无观赏价值,又横亘在道路中央,事实上成了阻碍游人进入内街的“绊脚石”。此外,南入口的台阶亦与商街道路平坦要求不相符,也没有考虑人性化的地面设计如残疾人、盲人通道等。
3、内外街连接通道商用功能缺失。××街通往内街的三个通道,从商业功能设计上看实属败笔。按照商业街区的布局要求,街区内主干道、副通道两侧均应为店面房,以便使街区形成鳞次栉比的商店群。这不仅能有效吸引顾客逛街购物,易于催生和聚集客流,而且能把土地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如同上海豫园商街那样条条路上有店铺,每寸地皮生银子。遗憾的是,××一期外街通向内街的三个通道,两条是没有任何店铺的“幽巷”,顾客在街口看不到商业气氛,甚至不知道里面还有内街;一期与二期之间的通道,同样因一期建筑南侧没有设计店面房,走在南大街的顾客看不出街口的商业氛围而止步于此。
4、××街一侧临街绿化带的设计过长,阻挡店门,不少顾客入店购物因此要绕一大圈,于是放弃了购买动机,导致临街店铺生意清淡。
(二)、商街策划“后天失调”
1、××广场商业街处于核心商圈,在市场竞争特别强调个性化的今天,商街必须有自己的“灵魂”,即战略定位和商业主题。××广场商业街最早定位是“××街”(很好),后来又定位于“×××”(很好,只是推广很费力),如今准备冠以“××广场步行街”(老土,没有鲜明个性、目标顾客也不清晰)。由于没有精确、精准的市场定位,关于商业上“我是谁”、“我为谁服务”的问题没有首先解决好,其它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了。
2、××广场是一处很好的“市民广场”,但要吸引广大市民聚集到这里,还需要有浓郁的“广场文化”,例如象×××路、×××广场、×××步行街那样的广场雕塑。此外,还需要有体现人文关怀的指引牌、休闲椅、售报亭、公用电话亭、垃圾筒、商品广告牌、露天茶座等。目前,由于上述设施没有配套,××广场的“磁场效应”不佳,所以商街难“热”。
3、打造商街,服务“缺位”。开发商开发一片商铺销售出去,再由物业管理公司去打理,这是开发商业房产的“老皇历”。事实上,经营××广场商业街,“物业管理”代替不了“商业管理”,商业街由“冷”到“热”需要专业策划管理机构来“操盘”运作,此所谓“泛商业地产运作”。××广场起步阶段缺少商业策划管理机构的全程介入,商铺的出租与经营全由业主与商户“婚姻自主”,双方又都缺乏成熟的理性,商街本身也没有搞启动和培育市场的形象“炒作”,这就无法形成火爆的商业氛围。此外,我们对业主购买店铺后的关注程度不够,没有从尽快启动商街运营和提升商业价值的角度予以指导和服务,例如,商街北口的66号(圆形)、68号(尖顶)两家首席店面房一直空关,这对内街商户的经营及整个商街的气氛便构成较大影响。
二、商街定位
××广场商业街的战略定位至关重要,针对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商业环境,根据城市消费群体的消
费趋势和消费偏好,我们作如下战略定位:
1、街名:××广场时尚丽人街
2、概念:××广场 ———— ××街观光旅游的门户,国际品牌汇聚的商街,都市丽人寻梦的×××。
3、广告语:××广场/时尚丽人街 ———— 与××相约,与××同行
4、商业门类:购物、休闲、餐饮、美容、娱乐
5、商品:主营国际国内名牌服装、服饰、化妆品、珠宝、眼镜、手表、休闲食品、工艺品等。
6、顾客定位:都市中追求时尚的女性及国内外的旅游观光者。
7、经营理念:站在城市经营的高度打造一条闻名长三角的商业街。
三、招商策划
××广场时尚丽人街的招商,属于“突破困局”的举措,招商需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布招商公告
我们计划于4月中旬在《××晚报》、××电视台发布招商公告,突出介绍××广场时尚丽人街的市口优势、市场定位和潜在的巨大商机,吸引商户预约登记承租店铺。
(二)、举办招商信息发布会
该招商信息发布会拟于4月20日在毗邻的××饭店举行,出席的商户为××及周边城市的时尚品牌经销商,以及××国贸市场有意入驻××广场经营的服装、珠宝、化妆品商户。参会商户的人数拟控制在100人左右。会上将发布的主要信息是:
1、××广场时尚丽人街的总体规划、市场定位、独特优势和前景展望;
2、×××××街可供商户购买或租赁的店铺资源状况,包括售价、租金、物管的优惠政策。
(三)、整合店铺资源
××一期的店铺均已出售,投资者是否愿意委托我公司代理招商和出租?是否同意接受我公司提出的代理租金价格(或称返租报价)?举办招商信息发布会和对外发布招商公告之前,须由××房屋销售公司与业主首先商定委托招商的意向、租金价格等问题。一旦确定了哪些店铺可供委托招商,我们便可以对外开展招商活动和引入商户、洽谈租金。
为了使××一期商街尽快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我们应争取所有空关店铺纳入招商范围,并按照商街的市场定位有的放矢地展开招商。如果有的业主采取等待店铺升值的态度,宁可闲置也不愿出租,我们应当认真加以引导,动员其站在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高度尽快出租,以便消除商街中的店面空关现象。
对目前正在寻求转租、退租的商户,我们应当积极宣传本公司为繁荣商街正在采取的举措,动员他们打消念头和恢复信心。如果商户仍然要转租、退租,由于业主与商户之间有约定,我们可在双方解除合同后再将该店铺纳入招商范围。
(四)、有关租金政策
××一期商街的商业气氛清淡,其中原因之一,是店铺投资者急于高回报开出高租金,让许多欲入驻经营的商户望而却步。因此,我们在为业主代理招商前,必须做好两项重要工作:第一,我们必须向业主说明南大街南北两端存在的区位差异,说明××一期商街处于入市初期,繁荣兴旺需要有一个培育过程,不能无视市场承受能力开“天价”。向业主说清道理很重要,高租金导致店铺无人承租,业主照常要背负购房贷款利息,店铺价值也很难提升。第二,我们要从业主与商户的双方利益,设计比较符合市场行情和商街现状的租金政策。当前,××一期店铺比较合适的租金是:
1、内街店铺:租金600~700元/m2/年(经测算,内街店铺平均售价8500元,平均面积110m2,购房投资额约94万元,购房贷款利率按4.7%计算,年利息为4.4万元。
如该类店铺以600~700元/m2/年租金计算,年收益为6.6~7.7万元,剔除利息后的收益2.2~
3.3万元。这样的租金对商户来说,在目前情况下尚有吸引力,易于接受。)
2、外街店铺:租金800-900元/m2/年(经测算,外街店铺平均售价12500元,平均面积200 m2,购房投资约250万元,购房贷款利率按4.7%计算,年利息为儿75万元。
如该类店铺以800~900 元/m2/年租金计算,年收益为16~18万元,剔除利息后的收益4.25~
6.25万元。这样的租金对商户来说,目前情况下尚易于接受。)
(五)、商户入驻优惠措施
为了有效启动市场和给商户入驻经营树立信心,我们将“放水养鱼”,从尽快繁荣市场的高度,适时推出必要的优惠措施:
第一,商户入驻商街经营一年以内,我们将免费提供一个灯箱广告位(由我方制作灯箱,灯片制作及电费由商户负责),供其做商品或品牌宣传;
第二,凡商户举办品牌宣传、商品促销活动,一年内允许在北广场上每季免费举办一次活动,鼓励举办有较大影响力的广场“时尚秀”活动;
第三,凡商户入驻经营一年内,店铺物业管理费将按八折优惠收取;
第四,为降低入驻商户的经营成本,我们将协调工商、税务部门,给予××广场商业街以集贸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工商管理费的收取上适当减免。
四、商业氛围营造
(1)、商街指示识别系统布置(详见××广告公司设计效果图)
(2)、设计制作广场、内街雕塑作品(参见×××步行街雕塑照片),以增添××广场的文化底韵,吸引游人前来休闲。
(3)、广场、内街将有序设立景观式落地广告灯箱、欧式休闲椅、公用电话亭、报刊出售亭、饮料及冰淇淋售卖亭等,广场上采用鲜花盆景搭建可移动立体景观花坛,增加视觉看点,扩大商街的休闲与服务功能。
(4)、邀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前来举办广场主题活动,借力炒热广场、活跃气氛、吸引眼球。尤其要抓住“五一”前后活动频繁,联系总工会、文联、群艺馆、新华书店等单位举办广场活动,借助媒体推波助澜,巧妙宣传××广场。
(5)、与市摄影家协会和新闻媒体联合举办《××风韵》优秀摄影作品广场展示活动,用文化手段提升××广场的时尚品位。
(6)、5月份起,争取举办几次《××之夏》广场音乐欣赏会,用高雅艺术推高××广场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广场的“聚流”效应。
五、商街硬件改造建议
1、××北广场实施改造,以适合举办大型活动。
2、××一期南入口的假山拆除,地面实施人性化、商业化改造。
3、临××街一侧的店前花圃实施改造,便于顾客无阻碍进店。
4、内街的地面进行排水改造,防止夏季雨水倒灌进入店铺。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3
武汉天地位于汉口旧城长江北岸的永清片区,原为汉口开埠后的旧日租界,是汉口旧城与新城区的过渡位置。西邻中山大道,南接卢沟桥路,东临长江,面向汉口江滩公园,尽揽长江二桥江滩美景,周边连接解放大道、沿江大道、京汉大道、中山大道,与轻轨黄浦站咫尺之遥。
该地块历史建筑物保留完好,自身特色明显,绿阴覆盖,和式矮楼和西方复古式建筑在幽静的小街边排列得错落有致,红砖红瓦或灰砖红瓦的砖木建筑,样式简单,几乎均为多层建筑。但该区域范围内环境较为杂乱,公共设施明显不足,交通受阻,市政管网缺乏。政府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加强资金吸引,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环境品质,采取了市场的操作手段,逐步实现地块更新,实现价值升值。在这样的改造背景下,市场经济下的投资回报与历史场所保存的平衡便成为了规划博弈的核心关系。
香港瑞安集团于2005年拍下这块汉口中心城区的临江土地,整个项目规划参照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模式,丰富旧城改造的内容和灵活的手法,将现代时尚元素注入老汉口的文化传统之中,集住宅、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等多功能设施为一体的市中心综合发展项目,地块焕发出新的商机。整体而言,设计者在其中保留数栋具有历史风格与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切入口注入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餐饮、娱乐、精致酒吧等多功能的设施,仿造上海新天地,打造出一条时尚的商业步行街,依靠武汉天地打造的良好品牌效应,周围建设高档写字楼和住宅区。整个方案延续了汉口旧租界区的特色,充分尊重了旧城的肌理,同时完善了旧城功能配置,采用小街坊的尺度进行地块划分,围合式建筑布局,提升道路网密度,缓解交通压力,创造了宜人的街道空间。建筑方案设计也充分考虑武汉市城市历史的特色,尤其是租界区的建筑特色,以旧城复建为基础衍生出了现代文化。
2. 武汉天地商业化更新中的理念
应当说明的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地区的建筑及场所的保护和更新,当历史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相应的保护措施。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结合起来,而其中历史保护是政府行为,地产开发是商业行为,在不影响发展的前提下,在保护与利益的博弈中,尽量平衡两者的关系。
武汉天地的开发中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风貌保护又提升了地块的品牌效应,在开发更新集中的旧城区中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标签,而这张标签在传承地块历史文脉的同时,将武汉典型生活特色传递在了武汉天地楼盘上,打造了新颖而不可复制的景点,其房地产的开发所获得利益是单纯对历史建筑的“拆”所无法达到的,在保护历史地段与房地产开发获利的平衡中得到了良好的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当赋予历史地段新的生存含义时,它将成为旧区改造的推动力,甚至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带动点,为旧城区新环境增添新的色彩。
3. 开发方式
如右图所示,武汉天地地块规划面积为61万m2,被黄浦大街划分为A、B两地块。A地块保留9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建筑,用地功能以办公、餐饮、娱乐、零售为主,B地块以住宅功能为主,配备相适的小区商业配套设施。
武汉天地的开发建设分为两期。前期以商业街的开发为主,并进行部分住宅的建设,后期在地块品质提升之后,再将周边地块建设成包括高级住宅楼、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在内的大型综合的地产项目。这样的开发与经营模式是上海新天地开发经验在武汉的延续,这样的开发模式在早期建设时,不会过分的关注前期的利润回报,核心是创立独特的项目开发之外的品牌效应,以期在后期的地产开发中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这样的开发,手段独特且可持续性强,值得我们借鉴:
3.1 地块功能的置换
武汉天地原为日本在汉口的旧租界,新开发的土地功能置换,打造成为集商业、居住、休闲、零售为一体的综合地块。A地块中山大道可达性好,又紧邻轻轨站点,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商业开发,此处设计成为开发力度较大的以办公、餐饮、娱乐、零售为主的综合商务区。其中9栋历史建筑保留完好,具有明显的汉口租界建筑特征,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风貌休闲区。B地块靠近汉口江滩公园,周边环境宁静和开阔,是高品质住宅的首选。整个规划设计中,注重街区环境意象与生活内涵的延续,以提升公共休闲特色主题为重要手段,为改造后的街区空间赋予出了现代生活在历史环境中新的“场所精神”。整个设计打破原本较为封闭独立的内部空间,挖掘潜在的空间资源优势,将居住、商业、公共设施等通过街道与开放空间相连,共同构成综合各种生活的人性化空间。
3.2 历史建筑的保护
武汉天地内的建筑保留完好,能够较好的体现汉口租界区的老风貌。基地中的9栋历史建筑具有很大的保留价值,是历史传承以及文脉传递的重要媒介,这里古来多有水患,老建筑都建有高高的台阶,几级错落有致的室外台阶点缀出了老汉口建筑的神韵,彰显了汉口租界房屋的特色。地块内建筑的墙体尊重历史建筑,多采用清水砖墙等材质,细细观察还能看到每块红砖上那个年代特有的烧制的标志,向我们诉说着这些建筑的古老历史。开发商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还植入了时尚的商品与元素,“小资”味弥漫了整个武汉天地的古街,专卖店琳琅满目,精巧雅致,忍不住令人驻足品玩。
3.3 配套设施的建设
为服务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武汉天地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十分完善。步行三分钟便有公交站点,五分钟可以到轻轨黄埔站。武汉二中,七一中学,解放中学,育才小学等重点学校环绕周围;地处汉口市中心,医疗,金融,商业均很方便。配套商业有武汉天地商圈、高档百货等;金融设施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娱乐休闲设施有江边足球场、江滩公园等;医疗设施有空军医院、市八医院、161医院等;公交服务设施有公交麻阳站、轻轨黄浦站等。
3.4 建筑群体的配置
容积率是每个开发商最关心的指标。在武汉天地的开发中,由于地段价位较高,容积率与历史环境的冲突就显得尤为突出。设计者没有采取传统的设计手法,摒弃了高密度的建设,街道空间没有采用狭窄的尺度,反而放大了DH比值,街区周边用中低层住宅建筑围合,在远离视线范围外布置高层塔楼,以缓解街区空间与高层住宅之间的矛盾,当游客行走于武汉天地时感受到的是街道两侧尺度宜人的底层建筑界面,而忽略了尺度高大的外围塔楼。
3.5 开敞空间的设置
武汉天地注重场地的角部围合,场所完整性强,为形成场所特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内部空间连贯且完整度高,加之两侧的特色历史建筑,很好地延续了武汉早期里弄的氛围,围合建筑形成的连续的街道界面,保证了适宜的街道空间,展示出了街道空间序列的完整。基地内有一定的古木名树,利用树木的软性分割,增加了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的层次性,为社区居民邻里交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与引导性。
4. 设计总结经验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4
2017年即将结束,又要迎来新的一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对今年工作进行汇总。这一年是街区建设及发展的一年,也是安保中队不断学习进步的一年。今年年初安保中队在岗人员12名,仅负责S2街的日常安保,截止本月以发展为在岗员工36人,负责S1、S2、S3、MALL的全面监管,管理面积从1.19万平方扩大至近12.5万平方。涵盖安保、消防、车场三个职能部门,安保员、消防监控员、安防监控、引导员等四个工种,包括安保、消防、监控、装修管理、车场管理等各个岗位。现从以下几方面对2017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查找不足,取长补短,为新的一年创造更好成绩打下基础。
一、完善安全体系,落实管理制度
在前期的管理中,因招商需要在街区日常监管中并未对商户设置过多要求。今年5月份以来街区进入试营业,客流量逐渐增多。如何对车辆及人员进行管理,考验着我们街区的管理品质。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服务,不断加快接收进程,4月份对3A进行接收,7月1日对3B进行接收,8月1日对S1进行接收。特别是7月15日街区地下停车场南侧区域进行开放,获得商户的肯定和好评。迄今地库已停放车辆2700余辆,多次发现顾客车门未关、未熄火、事件,并及时电话通知。为加强街区安全及管理协调工程维修对街区防火门进行加锁,保障街区夜间安全。定时对商户门、锁进行大排查,查找隐患,使安保中队所辖全年无一起偷、盗事件发生。对车辆进入严格要求,无关车辆引导至地库;早晚商户下班出入进行管控;物品摆放协调相关部门指导;商户装修(水泥、建筑垃圾、扬尘污染等)进行防护等等。截至2017年12月15日管理街区入住商户193家(含撤场),全年增加178家。在管理的初期,给商户上货、出入、宣传带来了影响,遭到抵触。队员张子龙遭到商户谩骂,宋金峰遭到商户威胁。但全体员工顶着压力努力解释沟通,班长、队长以至部门领导全体参与,但仍本着服务的宗旨坚持原则,积极出谋划策。对受影响的商户重新规划送货线路,协调营运、企划商户经营提供便利。经过大家的努力,不仅街区面貌比以前焕然一新,更保障了街区正常运营秩序。
我们的街区是一个有特色的风情街,独特开放的购物环境给顾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街区出入口多,业态及布局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也给安保工作带来挑战。怎样预防公司及商户财产不受侵害,是我们不断学习和改进的目标。针对以上在本年内安保中队上下,集思广益并不断调整街区安防方案,积极协调地产公司,使监控设备在交接前投入使用。自6月1日安排安防监控人员值守后,管理设备电视墙、录像机、终端探头、交换机等四类600多部。使街区管控手段从最初的每天安排单人巡查,到主街区与弗拉明戈广场交接后安排人员值守,再到现在监控员与机动岗、固定岗联动。安防监控室的投入使用,通过街区509部摄像头联动。并为执勤队员增添岗亭、电暖扇、净水机等设备,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经过实践最终建立了以“监控全面覆盖,重点岗位辐射,机动迅速反应”的安防思路,强化日常巡检和夜间巡查,并配备了防刺背心、执法记录仪、T形棍、橡胶棒等安防设备对不法分子形成震慑。今年以来先后处理施工队堵门堵路、跳广场舞、售楼部卖房纠纷、顾客酒后闹事等问题,均及时反应按照相应对策处理。保证了街区的正常营业秩序,确保全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安保中队是物业部,也是我们公司人员最多的部门。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使员工感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人性化管理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但人员不断增多,想法也各不相同,一味的人性化只能发展为人情化。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性化的管理需要制度的准绳去约束。17年春节过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没有一个普遍、通用性的管理制度去约束。每个队员对制度有自己的见解,每个班长又有自己的约束标准。不仅给员工的工作带来困扰,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组织各班长与老员工座谈,逐条讨论先后制定颁布了《安保中队日常管理制度》、《安保中队交接班制度》、《安保中队岗位职责》、《安保中队新员工培训制度》等十余项管理办法。并针对特殊岗位安防、消防监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员工工作提供准绳,为班队长管理提供标准。
二、狠抓消防管理,提高业务技能
消防工作是商业公司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街区内消防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施设备管理。因为工程原因设备未完全移交,管理起来多有不便。加上商户进场装修消防改造,及辖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为了对街区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为生产经营提供消防保障。按照部门领导指示,10月22日安保中队组织消防监控人员上岗。现有消防操作人员6人。提前介入管理消防设备,并负责沟通协调消防工作。目前操作设备主机两台,水泵6台。对街区消火栓系统793个点位、喷淋4950个、手动报警按钮554个点位、声光警报器569个点、光电感烟探测器1109个点位以及街区49个防火分区信号闸阀,水流指示器等设备及点位进行日常及维护。并对消防监控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每月组织业务考试一次,并不定时进行抽查。建立消防安全小组,组长物业经理郭振亚,副组长,代明雨、王海涛,明确消防管理责任人。
街区的日常经营生活的主体是商户,同样消防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商户。大部分商户没有入住商业街区经验,对物业及营运监管存在一定的误解。加上商户营业时间不统一,消防意识淡薄。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街区消防工作很难开展。进不去门,说不上话,面对这种情况,通过沟通商户、组织119消防演练、邀请消防人员现场指导等方法提高商户消防意识。巡查队员不怕没好脸,不怕没好话,坚持原则不动摇。从入场准备灭火器,到日常设施检查,再到每月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采用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使商户主动配合我们进行消防检查及设施维护。
至今已监管入场装修110家,验收商户47家。组织安全大检查3次,下达各类安全整改通知152份。并对已经验收商户签订消防责任书57份,建立灭火器、消火栓及各设备设施档案。保证了街区无重大安全隐患。
三、严格装修监管,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街区招商形式变好,进场商户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施工监管不能及时;隐蔽工程施工无法查验;施工人员偷工减料等。最终因施工人员装修要求不严格导致存在消防或安全隐患,不能顺利验收。如商户麻辣烫、灡末在施工中,因为施工人员贪图便宜敷设电路时并未使用要求的阻燃线,前一天的检查中商户还未敷设,但第二天工程已经进行大半。在这种情况下,让商户返工重装耗费时间、金钱;给予通过违反相关规定,并留下隐患。长此以往成为矛盾的爆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物业部领导的带领下,成立以物业经理为首,安保、维修负责人为主,专人负责的装修监管小组。从商户入场把好关,做到消防设备不到位,不送电;装修规则不明白,不送电。装修审图时多说好话,多沟通,对施工问题查漏补缺,进场施工后对商户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将每天的一次巡查变为每天两次,每天监管人员走路里程近7公里。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商户所想所需。并对审图、验收明确时间点,不拖,不推。小组内上至部门主要领导,下至员工每天自工作十小时以上,确保当天问题当天处理。并梳理了商户审图意见、进场商户登记、装修管理规范、违规处理、验收意见、退场验收等一系列流程。使商户等待时间和装修安全隐患明显减少。
四、保证应急效率,提升处置能力
我们的街区综合性商业街区,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面积大,经营也太种类多,范围广,商户室内并且有大量用电设备,仪器。也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各种火灾事故和突发事件,人员的疏散工作十分重要,建立快速人员应急疏散程序非常必要。安保中队成立了安全应急小组。设置火警、意外伤害、突发疾病、打架斗殴、匪警、等应急预案。并建立应急事件操作流程。不定时,不定点进行拉练,其中火警应急30次,突发疾病15次,意外伤害10次。要求突发情况三分钟到场,并在培训中重点学习处置方法,总结处置事件进行讨论。特别是对八局生活区着火、品客茶饮电缆线起火进行及时扑救,对12月顾客醉酒闹事攻击队员一事迅速反应,将其制服,扭送派出所。正是通过应急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达到快速、及时、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
五、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服务品质
团队的建设离不开人,品质的提升也离不开人。只有抓好员工的思想,素质,才能是员工真正懂得服务的目的。今年上半年商户黑鱼锅装修时,每天和我们的队员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为什么总是我们和商户发生矛盾呢?商户真的是那么不好沟通吗?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发现,是我们出了问题。商户来到我们这里购买的是什么?不只是物品,更是服务与尊重。但我们的一些队员,特别是新入职队员,对街区各种理念不了解以及语言能力差。造成了一张口就引起矛盾。我们首先提出“将心比心”的口号,换位思考。以日三醒吾身为目标,谨言慎行。
建立学习机制,各班开展班前会、班后会、周例会加强学习力度,扭转人员思想观念。全年组织周例会52次,培训16次,会操6次。使队员整体面貌较去年有很大提高。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通过班长及业务骨干队员的带动,在团队内部形成正确的工作学习风气。把着力点放到各班长身上。从落实每周例会内容,利用会仪及空闲时间与各班长交流并详细剖解正反案例,为他们贯彻正确的服务及团队发展理念知识,全面的引导并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以点带面,以班长去带队员。要求所有主管领导每月组织谈心,并确定业务骨干队员重点培养。并通过开展运动会、参加公司活动、组织聚餐等形式,提高队员凝聚力。使队员上班愿意,非因急事离职人员大幅减少。
以上几点是对今年工作的一些总结,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很多不足。对于不足要勇敢面对。
一、队员及领导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表现为骨干人员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低不
一、参差不起,工作安排和制定的管理规范尚未全部落实,保安部将针对问题加强教育培训。
二、服务质量尚需优化和提高:从多次检查和商户反映中发现,各个岗位队员的服务质量,横向比较有高有低,纵向比较有优有差,将强化管理达到白天与夜晚、平时与周末、领导在与不在的一个样的服务标准。
三、个别岗位保安员仪容仪表不整齐、礼节礼貌不生动、服务不周到、处理应变不灵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整体的服务质量。
以上为我个人对工作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请领导指正。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新的一年里期盼在部门领导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保中队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街区的发展更加辉煌。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5
1 体验式商业在市场中的存在因素
1.1 市场的需求
伴随手机与网络的飞速发展, 电商对旧有购物模式的商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旧有购物模式引导下的购物商场以商业面积最大化为盈利基准, 商业空间内部往往设有一个主要环道, 商业空间沿主环道向两侧延伸, 环绕在主环道两侧的主力店铺空间最好, 租金最高。现今层出不穷的网络应用使消费去地域化, 便捷的服务为消费者拓宽选择机遇, 消费者不再只为购物消费而赶赴商场, 他们更注重优质的消费体验[1]。由体验式消费主导的商业空间内, 不再一味强调商业面积最大化, 或局限于购物环节, 而更在于感受和体验生活乐趣, 以商业空间特色鲜明、空间舒适人性化、品牌齐全、出租率高及人流量大等因素做为判断商业成功与否的标准, 体验式商业已成为购物中心及商业街的生存发展趋势。
1.2 消费者的需求
在80后逐渐成为消费核心群体的当今, 普通的室内商场、传统连锁店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他们更加需要展现表达自身生活品味、生活方式的新事物。装修新奇的主体餐厅、咖啡吧、室内溜冰场、游乐场及电影院等都已成为体验式商业的重要业态构成, 做为消费者彰显生活方式及生活品味的主要吸引点。
1.3 零售商的成熟
体验式商业的成功离不开品牌多样化与本土文化创意店的兴起。在零售商未发展成熟时代, 购物中心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店铺租赁问题。以上海新天地为案例, 当时将其定位为上海顶级体验式消费中心。这需要招商很多有情调的店铺、特色设计师店等, 但当时资源匮乏, 最后只能从境外引进特色餐饮店。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当代, 优质设计工坊层出不穷, 特色品牌旗舰店趋于成熟, 有大量优质酷炫的本土品牌餐厅、酒吧、艺廊、设计师店等, 均为打造成功的体验式商业创造了条件。
2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两大关键因素
2.1 项目区域定位
历史文化街区的前身多数是住宅街巷、集市、庙会、漕运码头、工业城市的厂房遗址所在地。随着时间的流逝, 业态变迁, 根据区域甚至城市功能重新为历史街区做整体功能定位转换, 定位不同改造方式上就有了区别[2]。定位成功与否决定了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是否能提升现代城市功能, 重新焕发生机。
2.2 改造原则
太古里中西式餐厅入驻百年老宅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平衡古建筑与现代功能需求之间的冲突在保持历史建筑原真性时, 为社区、城市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活化空间, 甚至进一步传承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3]。改造是将这个区域的历史身份继续发展下去, 不能只讲修旧如旧, 不谈文化发展。因此, 改造时可将原有建筑形态、空间结构、装饰特征, 与场地环境与商业经营需求相互结合, 在冲突中寻找平衡统一, 融于现代而又保有特点。
3 体验式商业与历史街区改造融合的开发要点
3.1 历史街区改造的理念创新
历史街区曾被视为城市脏乱差的一隅, 被人们忽略遗忘;后来被视为城市文化的象征, 被保护开发视如珍宝。这些古建筑经历了极度被遗弃又极度被保护的过程, 两者均未为历史街区赋予新活力, 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历史街区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历史街区保护对城市的意义在于记录与延续城市文化, 对于城市来说更像是一种标志与引导, 引导市民重新找回对于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与归属感。城市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内容不应只是修复保护, 更应提炼衍变一种建筑符号、文化符号, 甚至是生活习惯。城市有义务让历史街区以一种新身份重新回归于现代城市、生活及消费模式。正如太古里让商业有了文化, 让文化有了发展生机, 让更多成都市民了解到老成都以前的生活空间, “慢里”的生活状态及感悟, 影响了更多市民与游客对成都的城市文化认知。
3.2 多样化的城市功能
历史街区改造应以保留其历史价值为主还是商业化改造为主, 一直是改造问题的争议点, 但在历史改造过程中商业化本身不一定是问题[4]。中国的城市本身就有很大的包容性, 能将不同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建筑本身的功能, 如果能够随时代的需要而改变, 且不破坏原本的结构, 这个才是最可持续的做法。如太古里中古建筑欣庐, 始建于清末, 是四川经典的三合院, 在不变动房屋结构的前提下, 其功能发生改变, 下层用于商铺, 可能100年以后, 它还会变成其他的用途。
太古里改造过程中综合考虑了里巷的历史价值, 建筑价值, 社会价值三种价值, 对其建筑功能进行延续衍生或重新赋予意义。如始建于民国初年的广东会馆, 曾用于成都地区广东人聚会场地。在设计方与业主沟通后, 保护的同时选择延续其功能, 同样作为交流中心, 并把功能进行延伸, 成为一所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活动场地, 可举办时装表演、音乐艺术表演、文化艺术展示等。而其他几栋古建筑基本为住宅, 如果继续延续住宅的作用, 那一定改造成精细的豪宅, 但成为私密性强的豪宅, 就与成都市民之间产生了阻隔。因此, 将其功能定义为商业、博舍酒店的入口大堂、SPA中心甚至是精致的餐饮场所。
3.3 业态内容置换
传统商业业态配置特点是重于零售购物, 辅以餐饮、娱乐, 无差异化特征。而太古里别于传统商业购物模式, 逐步提升餐饮体验店业态配比, 其业态组合中零售、影院等占比70%, 餐饮和时尚生活占比30%左右。成都太古里还首次引入“快里”、“慢里”的生活概念, 其中“快里”由三条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方向, 聚集人潮的广场, 在整个街区里国际一线品牌设立独栋旗舰店;“慢里”则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慢生活里巷, 以慢调生活为主题。太古里强调消费者的生活品味及生活体验, 为消费者提供各个年龄层级、不同消费理念之间的丰富选择, 如品牌旗舰、轻奢时尚、高端会所、趣味生活创意店等轻松吸引了众多目光, 成都市民与游客纷至沓来。
3.4 成熟的经营管理
国内现存众多政府主导的历史街区和古城古镇改造项目, 多数存在重视形式、忽略经营、疏于管理的状况, 导致古城镇很难持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形态, 没有盈利模式的历史街区改造是不可能成功的。盈利不只是满足主导开发方的经济利益, 也应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一个商业项目如果越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那它的发展以及长远的投资回报就会越高, 这不只是双赢, 还是多赢[5]。
成都太古里除开发方前瞻性的多赢理念外, 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也为太古里带来了成都商业市场的资源整合, 招租品牌极其丰富, 满足各类人群生活体验服务。招租品牌极具特色, 如米其林星级餐厅、鼎泰丰等多家餐厅首次亮相成都;星巴克位于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金质服务标准的“全黑围裙店”与哈根达斯上海之外的第一家酒吧概念店;成都本土创意品牌创意设计师旗舰店、装修品味独特的方所书屋等都为成都带来全新消费体验。
成都远洋太古里作为一个让成都人民期待十几年的商业改造项目, 成为成都的传统、历史、文化、现代生活的结合体。这个体验式商业改造项目在成为成都市民喜爱的城市中心点时, 也为成都市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成都远洋太古里是一个体验式区域型购物中心, 但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方面来看, 它以成为成都商业的代表与国内顶级商业一拼高下。当历史街区遇上体验式商业开发, 其意义不仅是改善区域功能与优化环境, 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活文化交流中心。
参考文献
[1] (美) 约瑟夫派因, 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J].哈弗商业评论, 1998 (4) :7-8.
[2]张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特征与现实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9) :5-11.
[3]高蕾, 唐黎洲;商业开发模式下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的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问题探究[A];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
[4]周畅.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 2004 (11) :5-6.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6
关键词:历史街区,商业开发,产权
随着城市开发与地产经营模式的推动, 历史街区的开发契合了发展传统文化, 打造旅游的城市经营理念, 然而当前一些城市对于历史文脉延续的认识仍是片面的, 更多的只是将建筑景观模式与“文脉”简单结合起来, 更多的是融入看得见的“文化、传统”的风格理念和表皮形式, 吸收传统的符号和元素。然而文脉的“文”不但是指地域的文化、人文底蕴、民俗风情, 更是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记, 文脉真正的载体是人与人的生活, 它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同时也是发展的, 鲜活的。
对于关注历史街区发展的每个人来说都希望其既继承了城市的文脉又能协调城市的发展。这种对于终期理想是人们在漫长的古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最终目标, 这其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 更多的来研究各种未来建设的可能性, 寻找出一种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的, 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符合当地地域特殊性的城市发展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城市的物质成分和有形部分, 而忽视许多复杂的因素, 更多的应该是社会经济因素。
在我国产权保护意识较国外来说还是相对较弱的, 这与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使一切资产都收归国有, 通过自上而下对其进行整体协调而忽视使用者。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 但对于在私有利益的保护意识相对浅薄的情况下使用者的产权还是受限制的。产权意识的尊重程度的差异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产权定义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该定义强调的产权是一组权利, 这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 (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的产权) 、收益权 (即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从权利本身或经由合同关系从别人那里获取收益) 、转让权 (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 。这里的产权意识就是指产权拥有者自觉维护以上各种权利的意识。
以杭州留下古街改造为例, 根据《留下印记》:上世纪30年代, 留下主要经济是茶叶生产, 又由于留下地理位置为杭州西部出入咽喉, 交通便利, 附近的山谷都是龙井茶产区, 自然成为杭州茶叶的集散地, 在留下镇后街, 各路商贾纷纷到这里坐庄收货, 逐渐茶行林立, 使居民老街的商店逐渐多了起来, 房子都是木结构, 基本上体现了留下这一带民居风格, 前为店铺后为住宅的格局, 并连接成一片。街上没有斗拱飞檐的豪宅大院, 只是清一色的住家的经商人家。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留下人质朴、实在的生活状态。留下的生活状态造就了这样的商业混合居住的可能, 这是一个自发的、个体的, 自由的交换空间, 是赖以生存的一种状态。然而近年来政府对留下镇进行了改造, 主要是通过修缮传统建筑, 完善基础设施, 展现和恢复市民的市井生活, 如布置亲水步道、平台、桥头, 希望再现历史风貌。政府在这里投资了几个亿的资金, 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 体现了政府对留下古镇复苏的高度重视。的确古镇又变新了, 白墙、黑瓦、木门, 雕花,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我们的确有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古镇的身影, 但却不断听到了居民反映各种生活的不便。在显而易见被重塑的古镇的外表下, 居民感受到的是一点冷漠与生硬, 或者说是熟悉的陌生环境。原因之一, 规划建设者没有考虑到居民的需要, 忽视了他们对生活居住环境改善的权利, 只是简单的进行表面的粉饰, 不加优化的复原原有建筑空间, 甚至在某些地方想当然的进行整修, 使其尽量与设计者印象中的古镇靠近。不仅如此, 在留下将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就明显更加困惑, 导致这条古街长时间找不到发展的定位, 其街区的居住和商业特征也不容易被社会认知。
第二个案例是杭州新开发的中山中路。对于历史街区而言, 由于担心历史建筑被破坏, 居民往往无法改造, 然而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却过于专注在历史风貌上, 我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旅游者的印象, 那些近代建筑群的造型元素、大量充斥的街头文化雕塑。然而最可宝贵的近代承续至今的商业市井生活态却近乎突然消逝了, 市政府以复原南宋历史风貌为主要目标, 但是中山中路却以近代延续的发展状态而留存在大众的记忆里, 改造后老街的居民大多搬迁, 原有服务于平民大众的老店老铺子反而不见了, 现存的大多全是外来品牌商户, 也有甚至与本地文化毫不相干的移植性的历史品牌, 我们不仅完全看不到真实历史的痕迹, 也看不到其真实的发展脉络, 甚至只能从书本中感知这条古街的历史了。
我们可以将我们的规划图做的非常漂亮, 但这未必能最终得到理想, 急功近利的追求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城市幻想。城市的建设者和设计者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都抱有美好的蓝图式的意愿, 出于对文脉的保护、对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进步, 对商业空间的升级置换, 然而对于产权与文化的关系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而这也许是最为重要的。没有产权保护也就丧失了主体, 缺失了自发自觉的发展动力和能量, 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赝品。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7
一、牌匾数量多
胜利大街许多建筑的初衷并非临街商用,许多商家多是将民用建筑改为商用,将一层临街民用房改为商用门市,这样商铺增多相应的牌匾数量自然就多起来;另一个牌匾数量多的原因是部分商家没有遵照一店一匾的原则,而是一店多匾,挂了横匾挂刀匾,门口还要立灯箱广告,更有甚者连楼顶都不放过,严重破坏了街道景观。
单体建筑上牌匾的数量不宜过多,胜利大街中遗留下来的“满铁”时期建筑都是一座建筑一种使用功能,到今天已经是一座建筑多种商业功能,这也促使牌匾密度过高,高密度的牌匾使人们视觉混乱,并且不宜被发现与识别,业主便在牌匾的尺度上大做文章,使得牌匾走进恶性循环中。
二、牌匾尺度大
胜利大街多以小型商业店铺为主,业主往往以牌匾大小吸引消费者,提高商业知名度。采用大尺度的牌匾,在有限的建筑外立面尽可能占用可用空间。
一般讲,牌匾高度应略小于一层窗户上檐到二层窗户下檐之间的距离,宽度不应大于店面开间。那种店的门面不大,但牌匾尺度、体量超大,并不能够引起关注,反倒是一种视觉污染,影响街道空间景观。
三、缺乏设计
通过对胜利大街商业牌匾色彩、艺术、表现形式、材料的考察,发现胜利大街商业牌匾设计形式单一。商业牌匾在设计上得不到经营者的重视。经营者自身认识不够,认为只有体量大的牌匾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导致牌匾在艺术形式上缺乏美感,单调乏味。胜利大街中的商业牌匾大多以艳丽的色彩、夸大的文字或以图片加文字为主,这种设计语言过于肤浅,把生活中的对象直接搬到牌匾上,生硬地去展示某种商品,没有将设计内容转换为设计元素,艺术性差,只注重个体的牌匾设计,缺乏整体设计,不注重整体风格的把握,降低了街道的格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商铺、小品牌中,相对的越是大品牌,有实力的企业越重视牌匾的设计。事实证明在大众审美逐步提高的背景下,越是艺术感强的牌匾越能引起关注并能够留下深刻印象。一张牌匾不仅能够传递商业信息,还凝结着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企业实力的象征。
四、内容不雅
胜利大街商铺以南广场为界,广场以南多以经营五金、食品添加为主,广场附近多以银行、医药为主,广场以北经营项目较杂,有医疗器械、宾馆、保健品、手机维修、超市、网吧等。牌匾内容苍白,措辞蹩脚,更有甚者将一些内容滥俗低劣图片与词语用在广告匾上,降低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格调。只有内容健康、美观的牌匾才能够美化街道,提高文化精神和城市品味。
五、色彩单一
胜利大街牌匾多以红底黄字、蓝底白字、黄底红字为主,色彩单一,高纯度、高明度色彩在街道景观中非常惹眼,虽然赢得了视觉冲击力,但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严重破坏了街道的整体色彩与格调。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人的视觉对物体的首先反映是色彩,色彩作为牌匾传递的第一信息,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在牌匾设计中,色彩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色彩的面积、明暗、纯度、与底色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牌匾的视觉感受。从孟塞尔色立体的明度色阶表明色彩明度差在3个级数之内的为明度弱对比,在3~5的级数差之内的为明度中间对比,在5度以上的,为明度强对比。商业牌匾的色彩过于明亮艳丽会破坏街道景观的氛围,大量带有刺激性色彩的牌匾会引起人们焦虑与烦躁不安。牌匾的色彩可以对比、协调甚至是节奏、韵律……千变万化但不变的原则就是与建筑色彩的协调,再醒目的牌匾都是载体———建筑的一部分,所以牌匾是不可以喧宾夺主的,过于张扬的,更加不能将自身与建筑划分开来,这样建筑的整体性被割裂开来。因此,根据孟塞尔色立体的明度色阶的结论,牌匾的底色色彩与建筑立面色彩明度之差要在5度以下,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建筑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牌匾的色彩与建筑色彩相和谐。
六、牌匾用途不明
无论是“满铁”时期保留下的建筑,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拆后重建的建筑,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都未曾考虑到广告的位置,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发生了矛盾,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牌匾与广告功能混淆不清,即牌匾中既有商铺名称,也罗列着经营项目,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手机维修、保健品、超市等商铺;二是在建筑立面设置广告,后期植入的广告牌匾对建筑的外立面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建筑的完整性被打破,建筑意消失的同时街道的界面也被破坏。
七、潜在的安全隐患
广告牌匾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灯箱布、铁、不锈钢等,个别广告有人立没人管,有的铁质支架年久锈蚀;也有巨幅广告牌匾没有考虑风的荷载;还有巨幅广告牌匾将建筑的窗户围了起来,这些都潜在着安全隐患。同时有些广告还很扰民,被风吹得呼呼作响的广告灯箱布,广告牌匾上支的射灯都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八、结语
胜利大街现存商业牌匾问题,影响了街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对街道整体环境的质量评价。胜利大街见证了长春市的城市发展历程,沿街的建筑有很多是伪满时期留下来的。这些建筑浓缩了长春的一段历史。对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开发、利用,更多的是体现胜利大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2011年胜利大街复原修缮工程,以保护历史建筑作为环境整治的工作重点,清理商业牌匾,减少对建筑的遮挡与破坏,恢复历史建筑原貌,改善街道景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和城市竞争力。
摘要:2011年长春市宽城区政府着重打造历史街区,胜利大街在长春市城市规划、城市格局及城市的雏形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改造的过程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让“满铁附属地”时期的建筑再现“昔日旧颜”。在改造胜利大街历史街区的过程中,为保证修复后的建筑外观完整性,对建筑的商业牌匾进行了整治,使其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符合建筑的韵味。胜利大街一直都是火车站前的商业圈。目前,长1,500米的胜利大街大小商铺近三百家,在商业牌匾的设计、制作、尺度、悬挂方式等存在各种问题。
关键词:历史街区,商业牌匾,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长春市宽城区政府.关于胜利大街修缮报告[Z].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篇8
关键词: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游憩空间
1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城镇化建设一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其中也不乏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 如汶川县水磨镇乡镇规划设计。然而, 近几年在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并非所有的城镇化建设都如此幸运。大多城镇的建设者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缺乏长远规划, 盲目无序的进行城镇开发, 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 (1) 为追求政治效应, 不注重实效, 做“形象工程”。 (2) 规划政策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导致城镇化建设区块之间风格混乱、无序。 (3) 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 过多掺入主观性的设计, 没有遵循文化的地域性, 并潜心研究找出不同地区的优势、特色, 从而出现文化空城与“千面一城”的现象。 (4) 盲目建设大尺度道路、广场, 失去了原本的空间亲和力。 (5) 在规划中没有“文化保护”的理念, 大拆大建, 造成历史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出现依靠于人的定居, 而人又依据不同的地域差异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 在几千年的演变中, 时间赋予不同城镇以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不同地域的居民生活在其间许多年, 受当地传统的文化影响, 已经将当地文化深深的印在骨子里, 这些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这些符号被广泛的衍生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上。外来居民对城镇的第一印象均来自这些地域的符号, 这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对保持城镇特色风貌, 展现独特地域文化具有主要作用。
但当下传统的农耕文化伴随着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逐步的淡去, 大城市的都市文化在逐渐加强对小城镇的影响, 受到传统农耕文化及大城市文化的多重影响, 整体城镇景观面貌风格不统一传统文化的传承缺失、缺乏典型文化建设与休闲文化建设, 文化生态性现状令人堪忧。
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 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大要素:街道、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l]。他指出街道在城市意象中往往具有主导性, 因为其他环境要素往往都是沿着街道布置的。街道是人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干线, 商业街道更是城市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聚集地, 在这里可以集中体现出整个城镇的活力和发展, 更是外来人员了解本地的主要且重要的观赏窗口, 也是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城镇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体验场所。
所以商业街道不仅仅是交通功能, 更负担了众多的生活服务功能、观赏功能、游憩功能、展示功能等, 它不仅仅是主导交通的线性空间, 又包含着建筑、人、环境设施等内容, 本身就是城镇景观的视线走廊[2]。
2 城镇商业街区景观的地域文化特性
没有地域文化作为内涵的街道景观很难去体现其场所精神, 无法具有独特的空间特性, 无法引起人们对其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创造良好的文化内涵的街道空间, 就必须从现状入手, 挖掘当地的独特的历史文化, 提炼文化历史元素符号, 注入到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 并尊重传统的乡镇居民交流的形式和空间要求, 在商业街区的“道”性空间中加入“场”的游憩空间, 提供给居民的交流、聚会、闲谈活动的支撑。
2.1 街道空间界面
街道空间界面是街道空间感受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顶、地、立三个界面中, 分别给人们的活动提供地面支撑、立面围合和顶面庇护。由于商业街道的商业活动特性, 人流量大, 商铺林立, 对于地面通达性要求和商铺立面的视觉感受尤其强烈, 人们对这两个界面的感受也是最为主要和直接。故体现商业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需要结合从地面铺装、设施及商铺立面、建筑立面入手。
2.2 街道色彩定位
环境识别系统对人们感受城镇意象有重要作用, 其中视觉识别系统是其中最主要的体系, 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70%来自视觉, 而在视觉识别中, 色彩是优于形状、结构、材质等要素而先被人们所感知的, 也是对人们视觉影响最直接、最强烈、最有效的。故在商业街区和游憩空间中, 对街道整体色彩的定位对整个街道的风貌形成、街道文化基调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形态学演绎
形态是指事物的结构形状。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 地域文化往往物化于众多事物中, 如建筑, 这些事物的外在形态能深层次的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对文化的共鸣。当代城镇景观设计中, 在塑造众多新事物的过程中, 如果将能代表历史文化的传统形态加以提炼, 融入到新事物形态的塑造中, 将形态的直观效果与内涵文化的共鸣相结合, 必定能使得街道景观对城镇风貌的塑造起到良好的效果。
2.4“道”与“场”
商业街道空间是线性的“道”, 是在传统聚集空间中的“街”“巷”“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随着现代商业发展的需要, 街道空间拓宽, 人们商业活动增加, 但是还需要尊重传统的乡镇居民交流的形式和空间要求, 人们习惯在街巷中三三两两闲谈、驻足, 故需要在商业街道空间中创建“场”, 提供给居民交流、闲谈、休息的游憩空间, 用道去串联场。创造良好地域文化, 不仅仅是关注界面上的元素表现, 也需要对传统交流空间进行归纳和传承。
3 基于历史文化为轴心的高桥镇商业街区及游憩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与实践
本文在对宁波市高桥镇中心街道的景观空间和当地历史人文的考察及现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经典案例和理念, 通过对杨家漕路段街道空间景观的改造, 探索在城镇建设中如何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 形成良好的城镇景观风貌。
3.1 区域背景
宁波高桥镇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港口城市宁波的西部,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东依宁波市城区, 南眺栎社国际机场, 西濒河姆渡古文化遗址, 北枕黄金水道姚江, 杭甬高速公路和省道甬梁线从东到西横贯全境。发挥近郊优势, 高桥的经济持续稳定快速, 高桥房产、商贸、旅游等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作为江南水乡, 高桥镇的桥与水的文化历史悠久, 境内拥有众多古桥, 宋代康王抗金的故事流传百年, 广大人们所熟悉的古代四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里, 高桥依姚江而繁衍, 前塘河、后塘河穿镇而过。如今, 姚江南岸初现“白鹭绕江堤、清风送花香”的丰姿;与轻轨、中山西路延伸段并行的后塘河, 正投入3亿元打造生态景观带, 再现千年塘河历史风貌。
3.2 现状分析
杨家漕路段 (北起通途路南至S59省道) , 包含高桥公园及康王休闲公园。
3.2.1 交通现状问题
该商业街人车混行, 缺少停车位, 随处乱停车, 人行道多被占用或者毁坏, 卫生较差。街道铺装杂乱、没有统一性, 形式陈旧;人行道路面凹陷现状严重;无障碍通道被占用, 防滑性能不高。
3.2.2 商铺及建筑问题
杨家漕路作为高桥镇的最为繁华商业街, 商铺繁多, 但大多为小商小贩, 门面宣传简单、粗略、杂乱, 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格, 更不用提起具备文化氛围。两侧建筑风格多样, 且形式上存在单调乏味的问题, 无法形成当地的传统地域文化氛围, 传统住宅建筑与新型住宅建筑沿轻轨一号线南北划分, 分割突兀。建筑外立面色彩多样, 也无法统一。
3.2.3 公共设施问题
整个地块公共设施极为缺乏, 公交站台仅有站牌捆绑在路灯柱上, 没有座椅、垃圾桶、等候亭等;没有路牌等指示系统的设置, 没有体现地域环境的识别性、文化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不健全, 与居民生活贴近的社区级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环境品质不高, 设施与地方文化特色的结合不足, 吸引力不够。
3.2.4 园林绿化问题
街道绿化单一, 林下植被不齐全, 没有明显的层次分布, 且被破坏较多;路边野草丛生, 多显荒凉之境。
3.2.5 休闲文化问题
街道开放性的公共绿地仅仅有高桥公园及康王公园两个, 且康王公园基本已经废弃, 高桥公园也破损严重, 不能给市民提供较好的休闲场所。一条商业街由南至北一路贯穿, 却没有能够供行人停留的基本公共设施, 街头游憩绿地缺乏, 周围居住区绿地的开放性不够, 市民日常休闲利用率不高, 这将导致城镇居民在外停留的时间会大大的减少, 由此引发居民之间将缺少交流场所的问题, 从而导致城镇文化凝聚力逐渐削弱。
作为高桥镇主要的商业街道, 文化宣传现状异常薄弱, 不仅仅在铺装、商铺立面上没有任何体现, 在集中的文化宣传上, 也仅有公园外侧的宣传栏, 形式老旧单一, 且被商贩阻挡。
受城区土地资源限制, 高桥镇镇中心商业街内人口压力大, 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缺乏市民游憩空间等问题日渐显现, 此类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桥镇的未来发展。
3.3 设计理念与目标
杨家漕路位于宁波轻轨一号线的对接处, 是未来高桥镇建设发展对外宣传的“重中之重”。根据高桥镇杨家漕路所存在问题, 并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调查途径, 深入研究高桥镇的当地传统文化, 从而确定“以历史文化为轴, 辐射城镇的改造建设”的设计理念。根据甲方的设计要求, 定位于宁波近郊高桥镇城镇商贸商务中心商业街的杨家漕路我们制定了三大设计目标, 传统文化展示基地、现代商业繁荣的代表、市民的游憩天堂。
3.4 设计手法
设计手法上遵循多样统一, 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提取, 创造统一的装饰风格和形式, 在各个空间中, 利用各个要素进行组合变化。
设计过程中注重集中与分散原则, 强调重点突出, 全面推进。文化传承重点抓住几个景观节点, 如公园、公交总站、公交站台及商业街中游憩空间节点, 进行重点装饰设计等。分散是对各个空间中的各类因素, 如地面铺装、商铺招牌、立面装饰、座椅、树池、花钵、路灯、垃圾桶、广告灯箱、信息栏、指示标牌等, 均进行设计改造, 形成统一风格。
3.5 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3.5.1 街道空间界面
通过整个沿街两侧建筑立面改造、店面门面立面改造设计、招牌改造、空调机位立面设计、墙面粉刷、地面铺装改造设计、防盗窗整体设计、街道节点装饰及景观设计等系列的设计, 塑造整个街道形式整洁、丰富而又统一的商业形象。
商铺立面结合原有建筑及各个商铺的具体情况, 设计了三种形式, 兼顾了各种建筑形式和商铺二楼通风、采光、放置空调的要求。商铺广告牌在外形上都固定规格进行统一, 采用了深灰色槽钢边框, 内部可以采用彩色铝塑板加发光字。上方可以采用横向槽钢拉条, 遮挡空调兼顾采光需要, 或者全部采用横向槽钢拉条。空调安放, 一可以放在广告牌上方横向拉条内侧, 二可以放店铺立柱处, 外侧采用深灰色槽钢拉条进行装饰遮挡。
3.5.2 街道色彩设计
对整个街道两侧的建筑进行分析, 传承当代水乡地理环境及传统建筑灰墙黑瓦的色彩体系, 配合整体商业环境要求, 构建以浅灰色系为主深灰色为点缀的色彩基调, 各个商铺招牌文字色彩自定, 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效果。对外立面色彩夸张的建筑进行重新粉刷。
3.5.3 形态学演绎
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特性进行分析继承, 通过艺术性的手法提炼出典型的形态元素, 将其运用到空间场景中。如在街道南入口处的休闲绿地除了展现历史文化的浮雕外, 还设计以梁祝化蝶为魂的飞翔形雕塑, 即是一种文化宣传, 又蕴意高桥镇经济能够腾飞, 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对高桥的众多桥形态进行提炼, 构成新的造型元素, 将其融入到整个商业街的众多界面中, 如商业街二楼防盗窗、LED文化宣传墙面装饰、街道栏杆等。
3.5.4“道”与“场”
在街道空间, 重新考虑道和场的设置, 利用原有的荒废绿地, 在公交总站北侧设计休息空间。
通过南入口休闲绿地、文化景观围墙等设计, 衔接S59省道与轻轨, 与轻轨沿线绿化设计、高桥站的“抗金”文化主题相互呼应, 为轻轨、省道的往来交通打造一个文化气息浓厚、适宜人流集散的绿化空间, 为高桥的整体形象的宣传及文化氛围的塑造添砖加瓦。
高桥公园总体改造, 设计面积约为19380平方米, 包括整体平面布置改造、公厕的设计、健身路径的设计、水体的设计、主题展示景墙的设计、绿化改造的设计、雕塑小品及标识牌的设计等等。
公交总站设计, 包括出入口的改造、入口立面改造、候车亭设计等。
4 结语
在整体杨家漕路商业街区及游憩空间改造的设计方案确定后, 我们结合当地的规划管理要求完善后期的工作。同时对具体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提出涉及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建筑色彩以及材料、绿化栽植、地面铺装、灯光照明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从而使该设计方案更贴切当地未来的发展。
经过与政府、开发商、施工方等单位的磨合与沟通, 我们从最初的设计方案到施工阶段一路保持跟踪。并切合实际不断修正, 从而更好地兼顾了公共利益与商业街的改造利益, 同时强化了城镇设计成果的可实施性。
在新城镇的改造建设中, 以目前形势的发展来看, 这种“以文化为轴心, 辐射城镇改造建设”的设计理念, 是中小城镇在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有利于形成文化积淀的理念。这种空间的改造建设将有利于中小城镇促进传统历史文化的创新与共享, 有利于形成人与环境的互动。既适应了现代城镇快速发展的要求, 又极大的提升了中小城镇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倪文峰, 张艳.刘敏.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性—以重庆市渝北区兰馨大道景观设计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8.
[3]赵迪.基于生态视角的小城镇文化旅游研究——以山东省柳埠镇为例.浙江海洋学院.2013.03.
[4]周晓宇.西南山地传统盐业城镇文化景观演进研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3.06.
[5]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6]沈晨翀.小城镇环境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 2009.
仿古商业街区设计初探 篇9
1. 仿古街区与传统古镇街区的对比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在空间上的投影,形成了特定的历史街区。它是记录城市发展历程、文化积淀的重要区域,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以旅游为主要驱动力的古镇开发势头正盛,国内对古镇的概念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得出传统古镇街区的定义:保留传统历史格局,历史建筑成片与文物保存丰富,并对当地历史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城市、镇、村庄。
仿古街区相较于传统古镇街区而言,真实性、历史性不是其考量的重点,它既可以是原址修复、改造的,也可以是异地新建的,其更多的是借用传统古镇街区的某些元素,来满足现代都市的要求。
2. 仿古商业街区的定义
以商业开发为主要目的,借用传统古镇街区的某些元素(如建筑形态、空间肌理等)修复、改造以及新建的建筑群落;同时对所在区域建筑风貌、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街区。
二、仿古商业街区的开发模式及问题
1. 仿古商业街区的开发模式
仿古商业街区开发,基于对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归属不同,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引导,企业跟进模式以及经营权出让模式。其中,“政府主导模式”适用地处偏远、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街区;“政府引导,企业跟进模式”适用于旅游资源较丰富,政府需要借助知名企业的资源来突破发展瓶颈的街区;“经营权出让模式”适用于政府不足以长期主导街区发展,出让经营权以持续获益的已开发街区。
2. 仿古商业街区发展的问题
(1) 旅游开发过度
以旅游为主的仿古商业街区,随着开发的深入,原有的自然环境被逐渐侵蚀;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传统的空间肌理、街道尺度、风貌被无情的破坏,大量旅游客流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仿古商业街区后续开发建设的阻力因素。
(2)功能逐渐单一过剩,文化丧失
尊重传统历史街区中功能构成,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是仿古商业街区的主要特色,但随着商业价值凸显,纷纷用商业置换居住和文化功能,居民逐渐被外来商家取代,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地域文化随着本土居民的迁出而消失殆尽,出现了以商业、住宿等功能过剩的情况,最初具有生命力的古镇形态变得空洞无序,商业与文化被生生的割裂分离,仿古商业街区失去了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
(3)步行、车行交通交叉问题严重,停车混乱
传统的古镇街道尺度较小,因此在仿古商业街区的交通组织中,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况,步行人流与车辆通勤流线交叉较多,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与使用上的不便,这也是仿古商业街区后续管理运营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仿古商业街区屡遭诟病,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认识到:仿古商业街区正成为城市主要开发模式之一。作为传统建筑群落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产物,其在传统继承、地区活力、文脉续接、城市形象、商业开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均衡且良好的效果,并越来越多的被使用者们接受。仿古商业街所需的是如何尽可能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后续建设的良性运作,这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三、仿古商业街区设计方法
1. 主要类型及其功能组成
我国学者杜一力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称为旅游经济的“第一现象”。反之,通过旅游业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则称为“第二现象”这一概念可以用来划分出仿古商业街的主要类型,一般有两种。
(1)区域带动型
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成熟,自然环境良好,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这时仿古商业街区主要功能是展示城市及历史片段,满足旅游产业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区域旅游中的一站,空间规模一般不大,如上海的朱家角、杭州南宋御街等。
(2)区域引领型
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居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仿古商业街一方面承担着历史文化的展示者,同时也是经济突围的排头兵,不仅需要满足商业及旅游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应涵盖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大多成片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城市片区,如台儿庄古城等。
2. 空间肌理
对于区域带动型街区,基于其商业及旅游的基本功能,空间肌理与传统的古镇类似,如模式图一,街道空间单元一般为鱼骨状,巷道与主街垂直布置,建筑呈单排布置,沿街界面大多为一进,7~11 m不等,2~3层居多。
对于区域引领型街区,经济地位突出,空间肌理较为复杂,如模式图二,街道空间为“川”字型,辅以垂直的巷道。建筑形式多采用合院式,临街面作为商铺,内进院落作为生活居住之用,单个合院的面积约为500~800㎡不等。
3. 序列组织
如前文所述,两种类型的仿古商业街区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多产业链、多系统的复合方式不同。
对于区域带动型街区,其空间序列为线性展开,主街承担着多数的空间组织职能,并串联着各个重要的空间节点,如模式图一种红色的区域。这类空间序列形成的功能系统以商业为主,简单而直接。
对于区域引领型街区,其空间序列因为其功能的复合性,大多以方格网状展开,主街承担着旅游、商业等功能,辅街满足日常生活交往的功能,如模式图二中红色的区域。街区空间不仅是简单的通道,它既是商业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区域文化展示的长廊,更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因此,在商业运营系统之外,叠加入生活系统。
4. 行为与空间的耦合
为了增加仿古商业街区的人文氛围,我们需要对不同使用者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预留出各种交往活动的空间。本文从空间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各类功能空间的尺度调节,来限定不同的行为活动,以达到仿古商业街区各种功能相协调的目的。
(1)街道空间限定
街区主街主要满足商业“可走可停”的功能需求,从空间上看,紧邻商铺的一侧为慢行区,中间要求人流或者车流能无阻碍的通过,其宽度约为慢行区的1.5倍左右,如模式图一、二中绿色的区域,为主要的慢性区。通常临水主街面的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比为3:5,临山主街面D与H比为3:7,这种空间尺度足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要求的。
对于生活型的街道,多与主街垂直,街道两侧由相邻建筑之间的侧立面构成。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其宽度在满足消防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其私密性与生活氛围,因此尺度不宜过大,同时需要结合入口空间,为邻里提供交往空间。
除了主街与生活型街道以外,在比较大型的仿古商业街区里,还存在一种“辅街”,与主街平行布置,功能兼顾商业与生活。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这类辅街通常处于后勤或者货运的需求而设立的,但通过对彝人古镇、台儿庄古城等商业古镇的研究,笔者发现,辅街的存在,对仿古商业街区的功能进行了修正,使其在运营过程中有了弹性,同时也使各种功能更符合使用需求。
(2)建筑空间限定
区域带动型街区,在建筑形式上主要采用的单进的房屋沿着主街排布,建筑进深控制在7 M,同时结合主要节点集散人流的特点,会以块状形式布置餐饮及旅馆等建筑。
区域引领型街区,采用四合院布局,随着街区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前市后寝”的布局——沿主街一侧布置建筑进深约7 M左右商业类空间,在另一侧布置居住类空间。通常居住类空间为2~3层不等且高于商业楼空间,庭院这类的灰空间则要求满足日照建筑要求的同时,兼顾交往,临时堆场等的功能需求。
(3)交往空间的营造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论述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在区域带动型街区中,交往空间多集中在主街上,交往的社会性越强,交往空间越靠近主街的中心部位,反之,自发性越强则越靠近临街建筑一侧;同时还应设置一些临时性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拍摄,逗留,等候等多种功能需求。
区域引领型街区,在涵盖了第一类中所有类型的交往空间的基础之上,还复合了日常生活所需的交往空间,大多出现在生活型道路、庭院入口、辅街等非商业化的街道空间之中,随着私密性的增加逐渐向建筑一侧靠近。
5. 场所精神的塑造
布迪厄简要地把“场”概述为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构造。“场所”之所以被定义为“场所”,是因为它被文化和历史内涵所充实,空间具有了意义,然后成为场所。空间只是场所的物质载体,场所更多的蕴含着社会、人文、历史、政治及其他的社会人文因素。
仿古商业街区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场 (建筑形态、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 ,每个场都是主体行为逻辑的客观载体,同时作为客体的各种场又能反作用于主体行为,如为了满足大型人流的交往集散,要求设置广场空间,同时广场空间又容易成为大型人流的集散地。各个场之间相互交联与作用,形成了具有场所内涵的空间环境,在内部与外部交联作用中,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变化,场所精神得以在不断的积淀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各类空间之中。
四、仿古商业街区设计的意义
1. 延续传统形式,传播地域文化
仿古商业街区浓缩的体现了地域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向人们展示一定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及城市特有的空间肌理。这种保护性质的开发,避免的现代城市中的大拆大建,很好的保护了街区中的历史遗存,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仿古商业街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的融合。虽然这种业界对这种做法褒贬不一,但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这种探索是有意义的,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才能更好的续写传统,才能更好的运用宝贵的历史财富。
2. 唤醒怀旧情怀,满足心理需求
人们对于仿古商业街区的喜爱,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是对记忆中某种生活的怀念。仿古街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街区的还原,恰恰迎合了人们怀旧的情怀,这也是仿古街区兴起的心理根源。仿古商业街区呈现出悠闲慢活的状态,很好的舒缓了现代人的紧张情绪;合适的街道尺度,带给人们宁静亲切之感;多样的公共空间,让人能够驻足交往;民俗活动的演绎,让人亲身体验地域文化之美,这些都成为现代都市人心灵的一剂良药,抚慰人心。
五、仿古商业街区发展预景与期望
1. 发展方向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街区在城市中有序的分布,彼此协同,形成网络。每个街区单元的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反馈到城市这个大系统之中,在网络中求得新的平衡,协同发展。随着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仿古商业街区面临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充分的融入到区域的共同发展之中,以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为支撑,在保留原有生活氛围及生态化的大前提之下,对区域内周边产业进行梳理整合,通过区域的协同作用,找到仿古商业街区新的增长点,形成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
2. 期许
仿古商业街区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行为的结合体,承载着保护、商业、居住和交往等功能,集中的展示着地域特有的文化,本文希望通过对仿古商业街区的理想模式的构建,从设计上规避掉仿古商业街区后续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仿古商业街区有序而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仿古商业街能够更好、更多、更本质的师法传统建筑文化,丰富中华建筑篇章。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释义, 得到仿古商业街区的定义, 并详细论述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仿古商业街区进行分类, 并从设计阶段通过对空间肌理、序列组织、行为引导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建构理想的构成模式;最后论述了仿古商业街区的建设意义及广阔前景, 希望对仿古商业街区的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仿古,商业街区,设计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王景慧, 王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12) .
[2]李扬萩, 金晶.我国古镇旅游之发展模式探讨.吉林:华章, 2011 (26) .
[3]何光眸.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推荐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09-01
历史文化街区模式08-29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05-08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06-27
创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07-06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12-02
创意文化商业特色街区招商手册12-20
历史街区07-09
历史街区保护08-30
漳州市历史街区10-01